一、应稳步推广优质小麦(论文文献综述)
张程[1](2021)在《“一带一路”和中国农业科技“走出去”》文中提出"一带一路"国家大多是发展中国家,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差异很大,提高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是这些国家共同的主题,开展农业科技合作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同诉求。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农业"走出去"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农业国际合作成为沿线国家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最佳结合点之一。农业科技是"一带一路"国家间相互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一带一路"项目实施以来,杂交水稻技术、菌草技术、杂交小麦等技术走出国门,大大提高了我国农业的国际影响力。
王一棋,杨茂[2](2021)在《河南省粮食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粮食产量高、加工产业链短、粮食加工企业实力不强是河南省粮食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特点。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不断探索粮食主产区粮食产业化经营,对于推动河南省由粮食大省向粮食强省转变,提升河南省作为粮食主产区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河南省粮食产业发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河南省粮食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劳动力老龄化、技术水平较低,种粮演变为副业、农业吸引力减退,农企连接机制不紧密、互相信任度低,仓储设施功能落后等,并提出应从科技引领支撑、政府引导推动、龙头企业牵动、财政金融助力等方面发力,加快推动河南省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刘学英[3](2021)在《呼唤新“绿色革命”》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世界,一方面由于各种冲突频发、气候变化不断加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以及自然资源日益减少,粮食产量增长速度在逐渐放慢;另一方面,人口在不断增长,预计全世界总人口到2050年将增至近90亿,而绝大多数可生产粮食的土地已经开垦,加之耕地被污染和破坏越来越严重,人均耕地面积在逐渐减少。
山西省运城市供销合作社[4](2021)在《强化为农服务功能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珍粮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展农业全产业链服务》文中研究说明合作社简介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珍粮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8月,位于晋南小麦主产区新绛县三泉镇白村,入社成员139户,出资总额181.5万元。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形成以"公司+合作社+基地+服务"的模式组织粮食生产,先后带动周边5个乡镇40个行政村的2万户农民,实现粮食种植规模化、机械化。先后被授予"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山西省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运城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合作社理事长晁贞良被授予"山西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周国勤,谢旭东,陈真真,申冠宇,朱保磊,马冬春[5](2020)在《信阳弱筋小麦产业化发展优势及经验分析》文中认为信阳在政府扶持、政策保障的基础上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弱筋小麦,已形成了"种植—面粉—食品加工"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从种植面积增加、产量提高、优质优价、"三链同构"等方面分析了信阳弱筋小麦产业化快速发展的现状,总结出做大种植基地、做强食品产业、做优品牌信誉等实践经验。
刘秉华[6](2021)在《我国生鲜乳价格风险测度与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奶业是关乎国民健康、强壮民族的重要食品也是农业现代化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我国奶业受奶业养殖成本不断增加、国外低价奶粉的进口冲击、乳品企业与奶农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等众多因素的影响,生鲜乳价格波动幅度加大,奶业市场风险日益凸显,牧场收益不稳定、亏损严重甚至退出该行业,削弱了整个奶业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2018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要求全面加快部署我国奶业振兴计划。同年12月农业农村部等九部委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我国奶业振兴计划,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奶业振兴的若干意见》,此次文件提出要加快培育奶农合作组织、完善奶业利益联结机制、强化牧场贷款、探索生鲜乳价格保险等促进奶业稳定的意见。因此,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奶业市场风险管理机制,降低牧场的风险,稳定生鲜乳价格,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是奶业振兴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奶业养殖、加工销售、人均消费、乳制品进口、生鲜乳收购价格等层面梳理了我国奶业发展现状,发现我国生鲜乳价格波动明显。针对生鲜乳价格的波动,运用X12季节调节法和H-P滤波法分析了生鲜乳价格波动的季节性、循环性和趋势性,发现我国生鲜乳价格季节性波动特征明显,但价格波动主要受其长期趋势的影响,如产业政策调整、国外乳制品进口等因素。利用ARIMA模型预测短期内我国生鲜乳价格走势,发现生鲜乳价格在未来短期内会产生波动。基于价格波动对生鲜乳价格风险进行了概念界定,深入剖析价格风险产生的原因。进一步,采用Burr分布测算我国生鲜乳市场风险值即VaR值,根据我国主要畜产品风险范围区间[-10%-10%]可知,我国生鲜乳市场仍然面临很大的风险。从借鉴美国、日本等奶业发达国家生鲜乳价格风险管理的经验,结合我国生鲜乳价格风险管理的现状,认为我国应从完善乳企与奶农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我国生鲜乳期货市场、开发生鲜乳价格保险、建立生鲜乳价格预警机制、加强奶业金融服务等五方面进行风险管理,促进我国奶业市场健康发展。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第一,利用VaR模型对我国生鲜乳价格风险进行了量化和实证分析;第二,基于奶业产业链提出了生鲜乳价格风险管理的综合策略。
王佳方[7](2020)在《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村繁荣稳定、农民生计等重要基础功能,确保农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运行,粮食产量连年增高,201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13158亿斤,连续7年稳定在1.2万亿斤以上;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4617元。农业农村稳中向好,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业农村,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向好的同时也存在巨大的隐忧:农业产业结构供需失衡,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较低,农业科技创新支撑不足,农业体制机制亟需完善等,这些当前农业领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供给侧”。因此,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打破我国农业“供给侧”发展困境、有效应对“三农”工作各种风险挑战、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同时也是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农业国际市场竞争力、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本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为指导,运用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文献研究法、系统分析法,围绕“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题展开研究。全文共9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章绪论和第2章文献综述。本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意义、研究的方法、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主要创新点与不足;同时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与特征、动力机制和实现路径做出归纳与总结。第二部分为第3-8章。本部分首先是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的理论分析。通过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理论和内涵进行研究,创建了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机制;其次,通过研究中国农业供给侧发展的现状,分析评价中国农业供给效率,指出农业供给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全面剖析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为后面研究路径提供较好的科学依据;最后从农业产业结构改革路径、农业生产要素改革路径、农业科技创新改革路径和农业体制机制改革路径四个方面研究了如何推进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三部分是实现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的保障措施。本部分从全面加强顶层设计、守住三条基本底线、坚持市场改革导向、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四个方面提出一些对实现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保障措施。本文最大的创新点在于:一是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同时吸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理论,创建了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制;二是依据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制,构建了中国农业供给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揭示出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四个实现路径,并采用多种计量方法对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现路径进行实证分析;三是在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分析的基础上,清晰地界定了市场和政府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为实现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保障措施。本文通过对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且细致的剖析研究,得出了四个系统、全面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实现路径,希冀以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研究贡献微薄力量。
吕彦达[8](2020)在《中国种业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科技发展的体现,也是农业科研成果的结晶,对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有重要意义,可以极大程度的提升农业产值,提高农民收益。本研究采用规范分析、调查分析、文献分析等研究工具,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种子管理制度及种业发展政策的分析,结合种业管理中行政手段的实际应用,综合两种不同视角意见,深入探讨种子市场监管工作与良种推广、种业发展、用种安全之间的关系,针对我国不同时期的种业发展特点和相关政策的利弊进行分析,在国家大力发展现代种业,新修订《种子法》颁布实施之时,对于研究我国各时期、各地区的种子市场监管相关政策法规、行政手段与农业实际发展之间的关系,开展种子市场监管工作及相关政策法规制定有着重要意义,为我国制定现代种业发展相关支持政策提供参考。种业政策的研究可以指导种子管理部门采取更加有效的方式实行市场监管,维护种子市场的安全和稳定,有利于提高行政手段的效率性和准确性,一定程度上防止行政资源的浪费。有利于引起社会和政府有关部门对种业相关的扶持政策、监管政策、激励政策实施的重要性的认识,正确认识种业发展中相关政策支持的实际意义,可以指导政府部门研究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法规,有助于提高政策和法规的指向性和功能性。通过对现行种业政策和监管体制实施下的种子市场现状分析,指出存在的实际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可以为种子管理部门提供参考,并且相关分析结果对于现代种业的发展方向具有指导意义。
邵永同,段丽玲[9](2020)在《新常态下粮食安全面临的新挑战及应对策略》文中研究表明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最基本物质资料,粮食安全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安全自立,是全局性的重大战略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粮食安全问题面临着城镇化发展、生态环境污染、居民消费结构转变和粮食能源化、金融化等带来的一些新挑战,我们必须明确粮食安全总体思路,促进科技驱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粮食生产规模化和职业化水平,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可持续生产能力,健全粮食安全预警体系,加快布局农业"走出去",从而确保粮食安全。
夏晨[10](2020)在《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以德州市LC区DZ镇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农民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越来越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调查显示,80%以上的专业合作社将缺少资金列为其生产经营发展的主要障碍。由于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从金融机构获得外源融资的能力有限。如何合理的利用外部金融机构资本实现农业专业化合作社发展依然是政府和学术界共同面临的难题。近年来,部分学者对于制约金融机构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因素展开了相关研究,但总体来讲社会各界对于影响金融支持合作社的因素研究程度有待于进一步强化。本课题遵循现有的理论逻辑,从农业合作社自身发展角度出发,深入剖析制约金融机构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内在形成机制,利用合作经济理论、资源配置理论、乡村振兴理论等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资金互助的积极作用,存在的缺陷和风险,借鉴国外经验,研究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金融支持方式。提出了规范金融机构、完善合作社运营、构建诚信体系、完善外部环境等几项解决使用金融机构资金路径的建议。目的在于促进农村金融扶贫助农的发展,为推动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可供参考的相关建议。
二、应稳步推广优质小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稳步推广优质小麦(论文提纲范文)
(1)“一带一路”和中国农业科技“走出去”(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推广至60多个国家 |
菌草技术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力量 |
中国杂交小麦技术助力多国中低产田增效 |
(2)河南省粮食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河南省粮食产业化经营成效 |
1.1 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
1.2 科研能力持续提升 |
1.3 产业融合日益紧密 |
2 河南省粮食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 |
2.1 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严重,技术水平较低 |
2.2 种粮演变为副业,农业吸引力减退 |
2.3 农企连接机制不紧密,互相信任度低 |
2.4 仓储设施功能落后 |
3 河南省粮食产业化经营对策 |
3.1 科技引领支撑 |
3.2 政府引导推动 |
3.3 龙头企业牵动 |
3.4 财政金融助力 |
4 结语 |
(4)强化为农服务功能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珍粮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展农业全产业链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合作社简介 |
合作办社强化为农服务功能 |
科技强社推动农业提质增效 |
服务兴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
(5)信阳弱筋小麦产业化发展优势及经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信阳弱筋小麦产业发展优势 |
1.1 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弱筋小麦特色产业 |
1.2 壮大龙头企业,引领带动基地发展 |
1.3 产学研深度融合,做优品牌信誉 |
1.4 强化科技引领,卯足后劲发展 |
1.5 拥有强有力的研发和技术推广团队 |
2 信阳弱筋小麦产业发展经验分析 |
2.1 政府扶持有力 |
2.2 发展定位明确 |
2.3 服务体系保障 |
2.4 订单生产跟进 |
2.5 产研融合发展 |
2.6 种植基地打造 |
2.7 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
3 信阳弱筋小麦产业发展的展望 |
3.1 弱筋小麦是重要的支撑产业 |
3.2 弱筋小麦是乡村振兴的希望 |
(6)我国生鲜乳价格风险测度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奶业市场风险的内涵 |
1.2.2 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的衡量 |
1.2.3 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产生的原因 |
1.2.4 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管理策略与工具 |
1.2.5 研究述评与展望 |
1.3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1.3.4 数据来源 |
1.4 创新点 |
2.相关理论阐述 |
2.1 经济波动及周期理论 |
2.1.1 内生经济周期波动影响理论 |
2.1.2 外生经济周期波动影响理论 |
2.2 均衡价格理论 |
2.3 消费者行为理论 |
2.4 风险管理理论 |
2.4.1 风险识别 |
2.4.2 风险评估 |
2.4.3 风险管理 |
3.我国生鲜乳价格波动现状与特征 |
3.1 生鲜乳价格波动现状分析 |
3.1.1 我国奶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2 2009-2019年生鲜乳价格波动整体状况 |
3.2 基于Census X12法的生鲜乳价格特征分析 |
3.2.1 生鲜乳价格波动季节特征分析 |
3.2.2 生鲜乳价格波动随机特征分析 |
3.3 基于H-P滤波法的生鲜乳价格波动趋势分析 |
3.3.1 长期趋势分析 |
3.3.2 周期循环分析 |
3.4 基于ARIMA模型的生鲜乳价格预测 |
3.5 本章小结 |
4.基于VaR模型的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测度 |
4.1 奶业市场风险的概念界定 |
4.2 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的因素分析 |
4.2.1 乳制品进口冲击加剧 |
4.2.2 奶牛养殖成本波动大 |
4.2.3 奶业主体融资难 |
4.2.4 环保政策对养殖主体影响大 |
4.2.5 生鲜乳生产主体议价地位低 |
4.3 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的测度 |
4.3.1 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测度方法的选择 |
4.3.2 构建生鲜乳价格波动序列 |
4.3.3 构建概率分布模型 |
4.3.4 实证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国内外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管理现状与经验 |
5.1 国外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管理经验 |
5.1.1 美国 |
5.1.2 日本 |
5.1.3 澳大利亚 |
5.2 我国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管理现状 |
5.2.1 奶业订单保障奶农收益,但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完善 |
5.2.2 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迅速,但商品种类单一 |
5.2.3 现有险种以保障自然风险为主,市场风险尚未纳入保障范围 |
5.2.4 生鲜乳价格发布及时,但缺乏价格预警机制 |
5.2.5 养殖场转型升级需要大量资金,然而融资渠道狭窄 |
5.3 奶业发达国家经验对我国奶业市场的启示 |
5.3.1 完善我国奶业利益联结机制 |
5.3.2 提供金融政策支持 |
5.3.3 探索奶牛价格保险 |
5.3.4 加强奶业生产安全监管 |
5.4 本章小结 |
6.我国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管理的策略选择 |
6.1 我国奶业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 |
6.2 奶业市场风险内部抑制策略 |
6.2.1 建立生鲜乳价格预测预警机制 |
6.2.2 加强对奶牛养殖场的金融支持 |
6.3 奶业市场风险转移策略 |
6.3.1 构建乳企与奶农的利益联结机制 |
6.3.2 探索我国生鲜乳期货市场 |
6.3.3 探索生鲜乳目标价格保险制度 |
6.4 本章小结 |
7.结论与对策建议 |
7.1 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的方法 |
1.4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
1.5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与特征 |
2.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机制 |
2.3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现路径 |
2.4 总结与评价 |
第3章 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分析 |
3.1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理论 |
3.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
3.1.3 新供给经济增长理论 |
3.1.4 新结构经济学理论 |
3.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
3.2.1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 |
3.2.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 |
3.2.3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提高农业供给质量 |
3.2.4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
3.3 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制 |
第4章 中国农业供给侧发展状况分析 |
4.1 中国农业供给侧发展的现状 |
4.1.1 农业整体发展趋势平稳向好 |
4.1.2 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
4.1.3 农业机械化水平显着提高 |
4.1.4 农业发展遭受“双板挤压” |
4.1.5 农业生态环境面临危机 |
4.2 中国农业供给效率评价分析 |
4.2.1 基本原则 |
4.2.2 指标体系 |
4.2.3 评价方法 |
4.2.4 综合评价 |
4.3 中国农业供给侧发展存在的问题 |
4.3.1 农业产业存在结构性矛盾 |
4.3.2 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不高 |
4.3.3 科技创新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不足 |
4.3.4 农业体制机制发展水平滞后 |
4.4 中国农业供给侧发展存在问题的成因 |
4.4.1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历史影响 |
4.4.2 市场配置资源不足 |
4.4.3 政府宏观调控存在越位与错位 |
第5章 农业产业结构改革路径分析 |
5.1 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
5.1.1 农林牧渔结构分析 |
5.1.2 粮食结构分析 |
5.1.3 种植结构分析 |
5.2 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
5.2.1 农产品结构失衡问题突出 |
5.2.2 缺少具有特色优势的农产品 |
5.2.3 农产品存在质量安全问题 |
5.2.4 农产品国际竞争形势严峻 |
5.3 农业产业结构改革的路径 |
5.3.1 统筹调整粮经作物种植结构 |
5.3.2 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
5.3.3 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
5.3.4 创造良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 |
第6章 农业生产要素改革路径分析 |
6.1 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现状分析 |
6.1.1 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现状分析 |
6.1.2 农业生产要素结构现状分析 |
6.1.3 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分析 |
6.2 农业生产要素配置存在的问题 |
6.2.1 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完善 |
6.2.2 高素质劳动力进入不充分 |
6.2.3 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发展存在限制 |
6.2.4 土地流转效率不高 |
6.2.5 农用化肥施用强度过高 |
6.3 农业生产要素改革的路径 |
6.3.1 积极培育农业生产要素市场 |
6.3.2 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
6.3.3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发展 |
6.3.4 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
6.3.5 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 |
第7章 农业科技创新改革路径分析 |
7.1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 |
7.1.1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态势良好 |
7.1.2 农业科技经费来源多样化 |
7.1.3 农业科技资源投入力度提升 |
7.1.4 农业科技创新产出水平提升 |
7.2 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供给侧发展的关系 |
7.2.1 研究设计 |
7.2.2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
7.2.3 平稳性检验 |
7.2.4 边界协整检验 |
7.2.5 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短期关系 |
7.2.6 稳定性检验 |
7.3 农业科技创新改革的路径 |
7.3.1 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 |
7.3.2 提高对农业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 |
7.3.3 增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
7.3.4 加大农业科技研发经费投入 |
第8章 农业体制机制改革路径分析 |
8.1 深化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 |
8.1.1 实行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的原因 |
8.1.2 新一轮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的成效与问题 |
8.1.3 深化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的路径 |
8.2 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改革 |
8.2.1 农业供给侧改革助推农村金融发展 |
8.2.2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
8.2.3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
8.2.4 加快中国农村金融创新改革的实现路径 |
8.3 深化财政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8.3.1 财政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状分析 |
8.3.2 财政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
8.3.3 财政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路径 |
第9章 实现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的保障措施 |
9.1 全面加强顶层设计,落实以农民为核心的改革理念 |
9.2 守住三条基本底线,确保改革路径不出较大偏差 |
9.3 坚持市场改革导向,实现农业农村资源的有效配置 |
9.4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着力创造良好的农业发展环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8)中国种业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对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对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思路 |
第2章 种业市场化发展的历史沿革 |
2.1 我国种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
2.1.1 自繁自用阶段(1949年至1977年) |
2.1.2 统一供种阶段(1978年至2000年) |
2.1.3 市场化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
2.2 国外发达国家种业发展历史 |
2.2.1 政府管理阶段(1900-1930年) |
2.2.2 立法过渡阶段(1930-1970年) |
2.2.3 垄断经营阶段(1970-1990年) |
2.2.4 跨国公司竞争阶段(1990年至今) |
第3章 我国种业发展现状和问题 |
3.1 我国种业发展基本状况 |
3.1.1 种业规模和效益 |
3.1.2 科研育种现状 |
3.2 我国种业现行政策法规现状 |
3.2.1 主要法律制度 |
3.2.2 种子管理体系 |
3.3 我国种业发展的问题 |
3.3.1 种业发展政策需完善 |
3.3.2 品种及品牌保护意识薄弱 |
3.3.3 行业供给过剩 |
3.3.4 企业创新能力低,国际竞争力弱 |
3.3.5 法律法规不健全 |
3.3.6 新监管模式尚待磨合 |
3.3.7 市场秩序不明朗 |
第4章 国外种业政策 |
4.1 法律规范 |
4.2 种子管理体系 |
4.3 品种管理制度 |
4.4 种子检验机构 |
4.5 市场准入机制 |
4.6 品种研发 |
第5章 完善我国种业政策的建议 |
5.1 完善种业政策内容 |
5.1.1 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 |
5.1.2 建立种业安全监管体系 |
5.1.3 增强企业竞争力 |
5.1.4 改革育种科研管理体制 |
5.1.5 修改完善种业标准 |
5.1.6 规范种子进出口管理 |
5.1.7 优化综合执法体系 |
5.2 增强种业政策执行力度 |
5.2.1 提高种业监管力度 |
5.2.2 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
5.2.3 加大经费支持,保障执法人员待遇 |
5.2.4 提升种子经营者素质 |
5.2.5 加强法制宣传,帮助农民购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新常态下粮食安全面临的新挑战及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 |
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3 新常态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新挑战 |
3.1 城镇化发展逐渐减少粮食生产要素资源 |
3.2 生态环境污染与水资源匮乏日益制约粮食生产 |
3.3 居民消费结构转变不断增加粮食需求 |
3.4 粮食能源化与金融化趋势推高粮食安全的风险 |
4 国内外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措施比较分析 |
4.1 价格支持政策比较 |
4.2 土地休耕政策比较 |
4.3 粮食储备制度比较 |
5 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应对策略 |
5.1 明确粮食安全总体思路,强化目标管理 |
5.2 促进科技驱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
5.3 提升粮食生产规模化和职业化水平 |
5.4 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可持续生产能力 |
5.5 健全粮食安全预警体系 |
5.6 加快布局农业“走出去” |
(10)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以德州市LC区DZ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本文创新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农业专业合作社 |
2.1.2 金融机构 |
2.1.3 金融支持政策 |
2.2 理论基础 |
2.2.1 合作经济理论 |
2.2.2 资源配置理论 |
2.2.3 乡村振兴理论 |
第3章 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金融支持的国内外经验 |
3.1 国内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金融支持经验借鉴 |
3.1.1 福建省三明市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金融支持经验 |
3.1.2 黑龙江省通河县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金融支持经验 |
3.1.3 安徽省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金融支持经验 |
3.1.4 甘肃省庆阳市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金融支持路径经验 |
3.2 国外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金融支持经验借鉴 |
3.2.1 美国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金融支持经验 |
3.2.2 日本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金融支持经验 |
3.2.3 法国农业专业合作社财政金融政策支持经验 |
第4章 DZ镇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金融制约因素分析 |
4.1 DZ镇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 |
4.1.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
4.1.2 DZ镇农业专业合作社问卷调查分析 |
4.1.3 DZ镇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的困境 |
4.2 DZ镇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金融支持问题的诱因分析 |
4.2.1 发展遗留因素 |
4.2.2 信用体系不完善与用信难问题 |
4.2.3 合作社发展与金融信贷期限、利率不匹配 |
第5章 DZ镇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金融支持案例研究 |
5.1 LC农商行DZ分行金融支持农业合作社策略分析 |
5.1.1 丰富金融产品支持 |
5.1.2 增加金融销售网点 |
5.1.3 拓展业务范围增加授信额度 |
5.2 DZ镇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策略及融资策略 |
5.2.1 党支部创办领办农业专业合作社 |
5.2.2 DZ镇农业专业合作社融资策略 |
5.3 DZ镇政府参与引导合作社发展思路 |
5.3.1 完善金融信用体系清理空壳合作社 |
5.3.2 政策激励与帮扶助推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 |
第6章 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金融支持建议 |
6.1 规范金融机构 |
6.1.1 完善农村金融,增加涉农金融网点 |
6.1.2 规范金融机构,增加金融服务产品 |
6.1.3 拓展业务范围,创新信贷产品支持 |
6.1.4 搭建信息平台,及时宣传产品服务 |
6.2 完善合作社运营 |
6.2.1 完善合作发展,培养信用承贷主体 |
6.2.2 加快产业调整,优化整合资源配置 |
6.2.3 打造知名品牌,以点带面促进发展 |
6.3 构建诚信体系 |
6.3.1 建立信息档案,完善信贷信用管理机制 |
6.3.2 鼓励信用评级,构建农村信用评价体系 |
6.3.3 政府积极参与,强化失信惩戒机制建设 |
6.4 完善外部环境 |
6.4.1 强化政府参与度,建立系统化工作模式 |
6.4.2 完善保险体系,保障金融安全 |
6.4.3 加大政策扶持,明确金融补贴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应稳步推广优质小麦(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和中国农业科技“走出去”[J]. 张程. 农经, 2021(06)
- [2]河南省粮食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王一棋,杨茂. 乡村科技, 2021(08)
- [3]呼唤新“绿色革命”[J]. 刘学英. 生命世界, 2021(02)
- [4]强化为农服务功能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珍粮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展农业全产业链服务[J]. 山西省运城市供销合作社. 中国合作经济, 2021(01)
- [5]信阳弱筋小麦产业化发展优势及经验分析[J]. 周国勤,谢旭东,陈真真,申冠宇,朱保磊,马冬春. 农业科技通讯, 2020(12)
- [6]我国生鲜乳价格风险测度与管理研究[D]. 刘秉华.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7]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研究[D]. 王佳方. 辽宁大学, 2020(07)
- [8]中国种业政策研究[D]. 吕彦达. 吉林大学, 2020(03)
- [9]新常态下粮食安全面临的新挑战及应对策略[J]. 邵永同,段丽玲. 天津商业大学学报, 2020(06)
- [10]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以德州市LC区DZ镇为例[D]. 夏晨.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