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业设计与企业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马彧[1](2021)在《马彧:深化产教融合将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有机衔接》文中提出马彧教授认为,深化产教融合将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有机衔接,是促进新工科理念实施与提升企业对应新兴产业升级的双向需求,是新兴产业发展与创新的必由之路。工业设计作为国家新兴产业升级的助推器,是最能体现新工科教学理念的专业,在新工科教学发展中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新工科理念在中国高校普遍推广时,我们再次回过头来重温一下,什么是新工科?新工科是对应新兴产业,对新兴产业的加持,新工科是高校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是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智能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工科专业。
林宁思[2](2021)在《福建省工业设计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2020年调查数据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意义]旨在为促进福建省工业设计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以福建省工业设计企业为调查对象,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深度访谈及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反映福建省工业设计企业发展状况的要素指标进行定量分类统计,分析和总结福建省工业设计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结论]提出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工业设计产业集群发展;建立区域工业设计共享服务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建议。
林宁思[3](2021)在《创新驱动下福建工业设计转型升级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三五"期间福建工业设计发展进步显着,但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仍面临许多挑战,"十四五"时期是福建工业设计转型升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跨越关键期。本文基于创新驱动的发展视角,提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工业设计转型升级路径,并探讨"十四五"期间福建工业设计转型升级发展思路。
贾祖莉,卢刚亮[4](2021)在《问题·策略·方向:顺德工业设计企业发展探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工业设计转型升级大变革时代,顺德工业设计公司在拥有行业发展优势的同时,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诸多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瓶颈。文章从剖析企业现存问题入手,着重阐述了突破瓶颈的六个策略——实施功能硬件创新、拓宽服务链、整合供应链、服务纵深化、开展差异化行业服务和短平快的低价策略。文章也指出了顺德工业设计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一站式设计服务、合作方式深入化和合作模式多样化,加快设计企业和科技产业深度融合创新。
张利娟[5](2021)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区域工业设计服务平台设计研究》文中认为
刘宁[6](2021)在《面向智能互联时代的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战略和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正在经历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根本改变,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及我国均已将创新驱动、提质增效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近年来,随着一大批创新型企业的兴起(如苹果、小米、海尔、特斯拉等),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技术能力和市场能力构成了经典创新耦合模型的基础,但除此之外,还存在第三种创新驱动模式——设计驱动型升级。自2000年起,众多国家制定了国家层面的设计政策与发展体系,其中,不乏将设计产业政策作为国家战略选择与政策制定的关键部分。因此,在此时代背景下,工业设计如何演变和进化,以及我国未来5-10年,工业设计相关国家战略的前瞻探析和实施路径的科学选择是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案例研究、溯因研究、系统分析等方法,从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设计学等多方面、多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文章首先分析了国际国内工业设计发展的现状及趋势,总结了我国工业设计正在发生的三方面深刻变化,即创新属性、创新关系、创新业态。由此,提出了在我国传统设计服务向设计产业转变和升级这一重要论点。进而,明确界定了工业设计产业的概念、特征,并基于发展社会学、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范式与范式转变的机会窗口、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等,通过钻石模型、SWOT分析,结合阿里巴巴、小米、方太等实际案例,解析了如何推动设计服务向设计产业转变,以及如何构建我国工业设计发展的新阶段,即在智能互联为产业发展趋势的背景下,着力构建设计创新力的新属性、创新驱动力的新生态、社会发展力的新关系、国际影响力的新姿态等战略。最后,具体规划了战略实施路径,其一,建设创新型公共服务平台,包含创建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建设工业设计产业互联网平台两个部分。其二,产出工业设计标志性成果,包括成立并发展世界设计产业组织、持续举办世界工业设计大会、继续举办国家工业设计奖等。其三,开展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工程,包括建设设计开放大学、实施工业设计领军人才计划、开展设计人才能力素质评价等。其四,提升工业设计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包括实施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实施设计赋能乡村产业振兴计划两个部分。本次研究遍览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分析总结全球20多年工业设计发展历程,紧扣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时代浪潮,并基于产业发展理论,提出我国未来工业设计的发展战略及实施路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应用价值。
管应根[7](2021)在《SS工业设计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业设计是创新性国家的核心内容,是生产性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技术服务业的骨干。[3]工业设计为产品带来高品质和绿色可持续理念,利用新的材料与新的技术工艺和模式带动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创新创新、解决制造业领域的设计问题。[2]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制造业一直占据主导,但作为制造业创新体系的源头和核心,工业设计不仅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在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和打造企业品牌也非常重要。除此之外工业设计还能引领市场新的需求,带动产业循环和激励产业创新。以工业设计为核心,把企业管理组织的体系进行整合,也能够助推企业管理的创新与组织能力的创新。[4]二十一世纪,随着知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推进,中国工业设计高速发展并带来新的机遇,社会和企业对工业设计有广泛和迫切需求,工业设计被纳入国家和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工业设计的战略地位在中国国民经济中不断突显,推动制造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各级政府不断提高对工业设计产业的扶持。对工业设计企业而言,设计创新在企业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事实表明工业设计企业在企业管理尤其是财务方面的管理没有被引起重视,更谈不上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防范。随着业务模式不断发展,工业设计企业不再是一种仅有以脑力劳动为主的轻资产企业类型,随着制造业的智能化兴起和普及更多的设计类企业已经具备很多的重资产特征,筹融资业务广泛开展。随着产业链的扩展,客观的来说其财务风险也会必然存在,所以科学的防范和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并形成机制和建立体系才能提高工业设计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本文选择具有行业代表性的SS工业设计公司(以下称SS公司)为具体的研究对象。SS公司是一个典型的不仅只有轻资产的设计型企业,在企业日常经营者中经常有投融资活动。本文基于该类型企业财务风险因素和来源的复杂性,以企业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对其财务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同时纳入各类非财务类指标综合分析,以达到财务风险分析的完整性目的。在理论和实践流程上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对企业财务风险的研究都有不同的地方,非财务指标难以精确数字量化,研究的视角和手段也不同于前者,但是从过去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来看,非财务指标确实可以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识别,同理也适用于工业设计企业,引入非财务指标可以更全面的对工业设计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理性分析,找出成因和解决方法。通过比较众多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各类演算推理模型,本文采用Z-score模型[20]对SS公司从多个成因上进行全面的财务风险评估,并最终得出:本文研究表明SS公司的总体财务状况在被研究三年度内整体良好,但有一些值得引起企业关注的数据变化,企业应当加强注意。公司在对财务风险防范的内部管理制度方面还需要完善,应建立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使中小股东的权益不受侵害,加强内部信息沟通,减少潜在财务风险因素。在SS公司的董事会运行机制方面,应当完善投资和筹资的战略决策机制,建立从董事会到中层管理人员的信息沟通机制,以信息优化决策公司的决策,带领企业长久稳健发展。
姜雪[8](2021)在《工业设计园区的综合评价研究 ——以广东工业设计城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曹小琴,陈茂清[9](2021)在《珠三角地区工业设计产业链构建策略》文中认为为促进珠三角地区工业设计产业快速发展,提升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以工业设计产业链为视角,运用文献分析、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分析工业设计及其产业链的基本内涵,梳理珠三角地区工业设计产业链目前存在的设计产业链基础薄弱、产业链横纵向链接主体松散等问题,并分析芬兰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设计产业链的发展进程。结合珠三角自身工业设计基础现状,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启示下,提出珠三角地区工业设计上中下游产业链构建的相关策略:政府科学引导产业链整合;加强产业链中创新主体链接点紧密度;设计企业向产业链横纵向发展。
周坤[10](2020)在《设计师视角下工业设计奖的设计知识流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设计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现代设计以知识为基础,由于各种学习成长体系建设不完善、企业内部设计知识资源匮乏等现实问题,设计师不得不寻求外部设计知识资源,通过学习成功先例来获得能力提升。工业设计奖作为呈现行业最佳实践的活动,成为设计师及设计从业者的综合参考,但其作为设计知识资源的价值一直被忽略.本文将获得工业设计奖的获奖方案视作外部设计知识资源,这些设计知识是一种具有启发引导和参考作用、高于行业标准的新知识。研究聚焦于获奖方案中物化的设计知识如何顺利流向设计师,并提升其设计能力,从而助力制造业设计创新。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从流动要素和流动过程两个视角建构了设计师视角下“优秀设计中”的设计知识流动理论模型(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Design Knowledge Flow in "Good Design",简称DKF-GD模型)。谢友柏院士提出了分布式资源环境下设计知识流动的四种类型:设计知识在主导设计的企业内部的流动、有知识需求的企业和提供知识资源单位之间的的知识流动、提供知识资源单位内部的知识流动和不具备知识服务但仍可以被学习和使用的设计知识的流动.“优秀设计”中的设计知识作为分布式资源环境中的第四类设计知识流,为设计师提供设计知识资源,以此支撑和补充第一类和第三类设计知识流动。在其视阈下研究了知识流动的动力机制、特征、流动要素和流动过程,并建构了设计知识流动的理论模型。(2)针对DKF-GD模型的要素,通过实证研究明确“优秀设计”中设计知识流动的关键影响因素。基于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从知识提供者特征、知识接受者特征、设计知识特征、设计知识流动渠道特征和设计知识流动环境特征五个方面提出理论假设模型,并基于文献明确了变量的操作化定义和测量指标。通过实证研究对理论假设进行科学检验,采用随机抽样回收358份有效问卷,检验结果证实设计奖的专业性、客观性、影响力,“优秀设计”中设计知识的有用性和相容性,设计师的接受意愿和吸收能力,大众传播渠道有效性、人际传播渠道有效性和中介传播渠道有效性以及组织创新氛围和当地设计文化水平是关键影响因素.(3)针对DKF-GD模型的过程,通过质性研究分析了设计知识的演化过程,并明确设计师所关注的设计知识类型是设计情境知识、设计对象知识和设计规范知识。为明确设计师所获得设计知识对设计能力的作用,设计“承载不同设计知识的图片对设计效果的影响”的单因素三水平实验。实验证明“优秀设计”中的设计情境知识可以在概念发散阶段帮助设计师提高情境发散和情境创新程度,设计对象知识可以在设计阶段提升设计造型创新程度和细节表现程度。(4)提出基于DKF-GD模型的设计应用流程。建立设计情境知识、设计对象知识和设计规范知识的本体框架,建立三者之间的映射关系。提取出知识拆解与提取、知识组合、知识互构等六种基于知识的设计创新策略。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建立了基于“优秀设计”中设计知识流动的设计流程,并通过“儿童智能学习产品”的案例验证其合理性和有效性,探索“优秀设计”中的设计知识支持和补充第一类和第三类设计知识流的路径。DKF-GD模型丰富了分布式资源环境下设计知识流动,为工业设计师利用已有知识提升设计能力提供了一条有效的路径,使政府、企业、设计组织等相关的主体能够关注,共同助力设计能力的提升,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来响应国家政策。
二、工业设计与企业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业设计与企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马彧:深化产教融合将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有机衔接(论文提纲范文)
一、根据区域发展和学校特色调整专业定位 |
二、强化专业特色,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
三、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
四、拓展实践教学资源,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
五、组建多元化高素质教学团队 |
六、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合理对接深化产教融合 |
(一)招标成功与设计定位 |
(二)制定了“1112”四步走方案 |
(三)装备内部外部系统化设计 |
(四)设计与效益 |
(五)设计与市场评价 |
(六)产、学、研与企业需求 |
(七)梳理企业设计方向 |
1. 品质与提升: |
2.工业与强基础: |
(八)推行全方位实践教学模式促进教育供给侧产教融合 |
七、天津工业大学工业设计专业产学研简介与明细 |
结语 |
(2)福建省工业设计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2020年调查数据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福建省工业设计企业发展现状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 数据分析 |
3.1 工业设计企业的规模 |
3.2 企业的营收与经营策略 |
3.3 服务领域完成情况、能力与水平 |
3.4 设计师任职年限、薪酬水平及招聘方式 |
3.5 对扶持政策和措施的期待 |
4 促进福建省工业设计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
4.1 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 |
4.2 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工业设计产业集群发展 |
4.2.1 大力培育本省优秀工业设计企业 |
4.2.2 建立现代工业设计示范园区 |
4.2.3 建立区域工业设计共享服务平台 |
4.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3)创新驱动下福建工业设计转型升级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
2 福建工业设计研究现状 |
3 福建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机遇与转型挑战 |
3.1 发展机遇 |
3.1.1 工业产业发展显着进步 |
3.1.2 经济迎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
3.1.3 多区叠加创造领先优势 |
3.1.4 创新驱动下工业设计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 |
3.2 转型挑战 |
3.2.1 创新设计能力亟待加强 |
3.2.2 工业设计产业转型升级动力不足 |
3.2.3 工业设计资源要素缺乏汇聚 |
3.2.4 工业设计整体水平短板较多 |
3.2.5 工业设计高端复合型人才培养滞后 |
4“十四五”时期福建工业设计转型升级的策略 |
4.1 转型升级的发展思路 |
4.1.1 强化工业设计创新驱动能力 |
4.1.2 加快构建数字福建工业设计体系 |
4.1.3 推进工业设计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 |
4.1.4 推动工业设计与福建优秀文化融合共创 |
4.1.5 构建工业设计人才培育的良好生态 |
4.2 创新驱动视角下产业转型升级路径 |
(4)问题·策略·方向:顺德工业设计企业发展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顺德工业设计企业存在的问题 |
一、顺德工业设计企业发展的策略 |
1. 功能硬件创新 |
2. 拓宽服务链 |
3. 整合供应链 |
4. 服务纵深化 |
5. 行业差异化服务 |
6. 短平快的低价策略 |
二、顺德工业设计企业发展的方向 |
(6)面向智能互联时代的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战略和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课题来源 |
第二节 选题依据和研究背景 |
一 工业设计正在成为全球创新发展新模式 |
二 我国工业设计已处于突破规模优势临界点 |
三 工业设计正在发生三个深刻变化 |
四 我国工业设计快速升级发展 |
第三节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一 意义1:推动中国工业设计从“政策红利”阶段转向“创新红利”阶段 |
二 意义2:推动中国工业设计从“跟随式发展”转型为“先进性发展” |
三 价值:为中国工业设计十四五发展规划和行动路径提供理论基础、指导思想、行动路线 |
第四节 研究现状综述 |
一 工业设计产业研究综述 |
二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综述 |
三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战略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二 研究的创新点 |
三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工业设计与工业设计产业 |
第一节 工业设计与工业设计产业的界定 |
一 工业设计的界定 |
二 工业设计产业的界定 |
三 工业设计产业的主要特征 |
四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产业发展战略的内涵 |
一 产业发展战略的定义 |
二 产业发展战略的特征和主要内容 |
三 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与执行 |
第三节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基础理论和工具 |
一 产业发展战略的主要理论基础 |
二 产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分析工具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脉络 |
第一节 工业设计理念的引入与成长 |
一 现代工业设计理念的引入 |
二 与产业脱节的初期成长阶段 |
三 工业设计产业的成长 |
第二节 政策推动下的产业发展 |
一 我国工业设计产业中重要政策的提出 |
二 我国工业设计产业中典型企业的发展历程 |
第三节 智能互联时代中国工业设计发展的新趋势 |
一 工业设计发展的多元化趋势 |
二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能互联时代背景下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战略的分析 |
第一节 智能互联时代背景和特征分析 |
一 智能互联时代的技术和经济发展特征 |
二 智能互联时代对设计产业发展的影响和新的要求 |
三 智能互联时代设计产业的发展和走向 |
第二节 服务国家现行战略 |
一 “双循环”战略 |
二 “一带一路”倡议 |
三 供给侧、需求侧升级 |
第三节 发展战略分析 |
一 基于钻石模型的分析 |
二 智能互联时代下的中国工业设计产业SWOT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能互联时代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新战略 |
第一节 战略之一:设计创新力的新属性构建战略 |
一 构建设计产业资源配置系统 |
二 工业设计产业领域扩展 |
三 制造业设计创新能力提升的策略 |
第二节 战略之二:设计创新力的新生态构建战略 |
一 智能互联重构“人、物、环境”设计生态 |
二 数字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 |
三 工业设计产业生态构建策略 |
四 法律法规的保障策略 |
第三节 战略之三:推动社会发展力的新关系构建战略 |
一 工业设计与数字技术的新关系构建 |
二 工业设计与创新型公共服务平台的新关系构建 |
三 工业设计与产业发展的新关系构建 |
第四节 战略之四: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新姿态构建战略 |
一 融入国际设计业界的“语境” |
二 成立中国主导的国际设计组织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路径 |
第一节 路径之一:建设创新型公共服务平台 |
一 创建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 |
二 构建智能互联时代工业设计技术支撑体系 |
三 建设工业设计产业互联网平台 |
第二节 路径之二:产出工业设计标志性成果 |
一 成立并发展世界设计产业组织 |
二 持续举办世界工业设计大会 |
三 继续举办国家工业设计奖 |
第三节 路径之三:开展人才培养工程 |
一 建设设计开放大学 |
二 实施工业设计领军人才计划 |
三 开展设计人才能力素质评价 |
第四节 路径之四:提升工业设计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
一 实施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
二 实施设计赋能乡村产业振兴计划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SS工业设计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的内容 |
1.2.2 研究的方法 |
1.3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3.1 本文的创新点 |
1.3.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
2.1 财务风险管理理论 |
2.1.1 财务风险理论 |
2.1.2 财务风险分析的方法论 |
2.1.3 财务风险的全过程管理理论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2.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2.2.3 文献评述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工业设计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概述 |
3.1 我国工业设计的发展现状及行业特点 |
3.1.1 国内工业设计行业的发展现状 |
3.1.2 工业设计行业的特点 |
3.2 工业设计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
3.2.1 外部市场环境不确定性增大 |
3.2.2 普遍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
3.2.3 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
第四章 SS公司的财务风险评估 |
4.1 SS工业设计公司简介 |
4.2 选取SS工业设计公司研究的原因 |
4.3 SS公司财务风险的评估 |
4.3.1 Z计分模型的运用 |
4.3.2 财务风险的评估 |
第五章 SS公司财务风险识别和控制 |
5.1 SS公司财务风险的识别 |
5.1.1 筹资风险的识别 |
5.1.2 经营风险的识别 |
5.1.3 盈利风险的识别 |
5.1.4 非财务指标中的财务风险识别 |
5.2 SS公司财务风险的控制 |
5.2.1 筹资风险的控制 |
5.2.2 营运风险的控制 |
5.2.3 盈利风险的控制 |
5.2.4 潜在财务风险控制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设计师视角下工业设计奖的设计知识流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提升制造业设计能力的迫切需求 |
1.1.2 设计师提升设计能力的路径有限 |
1.1.3 对工业设计奖的价值反思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工业设计奖产生背景及发展 |
1.3.3 工业设计奖研究现状 |
1.3.4 知识流动研究现状 |
1.3.5 设计知识流动研究现状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工业设计奖与设计知识的关系建构 |
2.1 设计知识 |
2.1.1 知识的研究视角 |
2.1.2 设计知识的内涵 |
2.1.3 设计知识的类别 |
2.1.4 设计知识的来源 |
2.2 工业设计奖与设计知识 |
2.2.1 知识筛选工业设计奖筛选出“优秀设计” |
2.2.2 知识载体: “优秀设计”物化优质设计知识 |
2.3 “优秀设计”中物化的设计知识类别 |
2.3.1 “优秀设计”的标准 |
2.3.2 “优秀设计”包含的四类设计知识 |
2.4 小结 |
第三章 设计师视角下工业设计奖的设计知识流动 |
3.1 知识流动 |
3.1.1 知识流动理论 |
3.1.2 知识流动的主要模型与要素分析 |
3.1.3 知识流动的效果 |
3.2 设计知识流动 |
3.2.1 设计知识流动的概念 |
3.2.2 分布式资源环境下设计知识流动的四个类别 |
3.2.3 第四类设计知识流视阈下设计奖的设计知识流动 |
3.3 “优秀设计”中设计知识流向设计师的动力机制 |
3.3.1 设计师的知识需求是内部驱动力 |
3.3.2 工业设计奖推广本质是外部推动力 |
3.3.3 设计师间的知识势差是客观因素 |
3.3.4 设计知识流动的特征 |
3.4 “优秀设计”中设计知识流向设计师的理论假设 |
3.4.1 设计知识流动模型的要素 |
3.4.2 设计知识流动模型的过程 |
3.4.3 “优秀设计”中设计知识流动的理论模型 |
3.5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DKF-GD要素的实证研究 |
4.1 设计知识流动效果的定义 |
4.2 设计知识流动效果影响因素提取 |
4.2.1 通过文献获得影响因素 |
4.2.2 专家访谈获得影响因素 |
4.2.3 变量确定 |
4.3 变量定义与相关假设 |
4.3.1 设计知识特征与接受意愿 |
4.3.2 知识提供者特征与接收意愿 |
4.3.3 知识接受者特征与知识流动效果 |
4.3.4 知识流动渠道特征与知识流动效果 |
4.3.5 知识流动环境特征与知识流动效果 |
4.4 变量设计及测量指标 |
4.4.1 设计知识特征 |
4.4.2 知识提供者特征 |
4.4.3 知识接受者的特征 |
4.4.5 知识流动渠道 |
4.4.6 知识流动环境特征 |
4.4.7 知识流动效果 |
4.5 数据回收及量表质量分析 |
4.5.1 问卷设计与数据回收 |
4.5.2 量表质量分析 |
4.5.3 相关性分析 |
4.6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及研究假设的检验 |
4.6.1 回归模型的评估标准 |
4.6.2 知识特征与接收意愿的回归分析 |
4.6.3 知识提供者因素与接受意愿的回归分析 |
4.6.4 知识接收者特征与知识流动效果的回归分析 |
4.6.5 知识流动渠道特征与知识流动效果的回归分析 |
4.6.6 知识流动环境与知识流动效果的回归分析 |
4.7 实证研究的主要结论 |
4.8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DKF-GD过程的演化及提升作用研究 |
5.1 基于知识流动的知识演化及影响因素映射关系研究 |
5.1.1 研究目的及方法 |
5.1.2 基于知识流动过程的知识演化 |
5.1.3 基于知识流动的影响因素映射关系 |
5.2 所获设计知识提升设计能力的实验研究 |
5.2.1 实验设计 |
5.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2.3 实验小结与讨论 |
5.3 小结 |
第六章 基于DKF-GD的设计流程构建与实践 |
6.1 设计师获得的设计知识表达与关系建构 |
6.1.1 三类设计知识的提取与表达 |
6.1.2 三类设计知识间的映射关系 |
6.2 设计师应用设计知识的设计创新策略 |
6.3 基于DKF-GD的设计流程 |
6.3.1 总设计流程 |
6.3.2 核心环节 |
6.4 基于DKF-GD的设计实践 |
6.4.1 项目背景及设计需求 |
6.4.2 确定概念方向 |
6.4.3 概念设计 |
6.4.4 案例总结 |
6.5 小结 |
结论 |
研究关键发现 |
DKF-GD模型及发展建议 |
研究创新点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
致谢 |
附录 |
附录A 五个国外工业设计奖简介 |
附录B 四个国内工业设计奖简介 |
附录C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D 专家访谈获得的影响因素整理 |
附录E 设计奖设计知识流动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F 知识演化及映射关系研究所使用“优秀设计” |
附录G 参与知识演化及映射关系研究的设计师信息 |
附录H 知识演化及映射关系研究的访谈提纲 |
附录I 参与实验的设计师信息 |
附录J 实验所使用的“优秀设计” |
附录K 设计师在概念发散阶段检索的54个“优秀设计” |
四、工业设计与企业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彧:深化产教融合将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有机衔接[J]. 马彧. 设计, 2021(20)
- [2]福建省工业设计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2020年调查数据的分析[J]. 林宁思. 情报探索, 2021(10)
- [3]创新驱动下福建工业设计转型升级策略研究[J]. 林宁思.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1(10)
- [4]问题·策略·方向:顺德工业设计企业发展探究[J]. 贾祖莉,卢刚亮. 设计, 2021(15)
- [5]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区域工业设计服务平台设计研究[D]. 张利娟. 辽宁科技大学, 2021
- [6]面向智能互联时代的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战略和路径研究[D]. 刘宁.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7]SS工业设计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 管应根.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8]工业设计园区的综合评价研究 ——以广东工业设计城为例[D]. 姜雪.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9]珠三角地区工业设计产业链构建策略[J]. 曹小琴,陈茂清. 科技管理研究, 2021(06)
- [10]设计师视角下工业设计奖的设计知识流动研究[D]. 周坤.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