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地图行政区域形象思维记忆法(论文文献综述)
沈诗慧[1](2021)在《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班级阅读区环境优化研究》文中认为班级阅读区是幼儿进行早期阅读的专门场所,能够满足幼儿的阅读兴趣和阅读需求,对幼儿语言能力和社会性等多方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目前班级阅读区仍然存在环境创设从成人视角出发,阅读环境缺乏吸引力等现实问题,因此研究将基于儿童视角对阅读区环境进行优化。源于以上内容的考虑,研究聚焦四个目的:第一,通过研究帮助教师厘清阅读区的课程价值,掌握阅读区环境优化的方向和要素,获得环境优化观念的转变以及阅读指导能力的提升;第二,通过现状研究把握阅读区教育实践中游戏环境存在的问题;第三,通过环境优化研究优化出符合幼儿期待的阅读区环境,从而更好地满足幼儿的阅读需求,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第四,呈现出幼儿喜欢的阅读区环境实践范例,并为幼儿园教育实践中进行基于儿童视角的阅读区环境优化提供可操作性建议。基于此,研究包括以下三个具体问题:其一,幼儿园班级阅读区的课程价值有哪些?其二,幼儿园班级阅读区教育实践中游戏环境存在哪些问题?其三,如何基于幼儿的期待进行阅读区环境优化?研究从儿童视角出发,通过倾听幼儿的想法,优化出幼儿喜欢的阅读区环境,以充分发挥阅读区的重要价值。本研究采取行动研究范式,在儿童视角下通过行动研究逐步对阅读区环境进行优化。研究运用观察法、访谈法和马赛克方法进行资料收集工作,其中运用观察法和访谈法考察幼儿园班级阅读区环境的情况;运用马赛克方法中的自主拍照、自主绘画、投票和幻灯片4种参与式工具,基于目的性抽样选取小班、中班和大班的三个年龄阶段各10幼儿作为研究参与者,通过与幼儿的对话和交流收集幼儿对于幼儿园班级阅读区环境的看法和期待。收集到的数据经过阅读原始资料、登录和寻找“本土概念”和资料的系统化等三个步骤处理,形成最终的编码结果。研究发现幼儿园班级阅读区教育实践中游戏环境存在幼儿在阅读区游戏环境中的主体地位被忽视、空间布局和材料投放缺少考虑幼儿的阅读需求以及阅读区游戏环境缺少平等关系和舒适氛围三大问题,由此进行了两轮行动研究:第一轮行动研究中,利用马赛克方法了解到幼儿喜欢适宜阅读且满足其多样需求的空间布局、喜欢内容积极有趣且有效管理的阅读材料以及喜欢人际交往机会丰富且自由的阅读氛围。在环境优化中,阅读区环境从“空间布局不合理、材料投放随意”到“规范空间布局、合理投放材料”,优化的过程中注重规划阅读空间和调整材料满足幼儿的多样阅读需求。环境优化后,基于教师和幼儿的反馈,阅读区环境还存在阅读区空间环境优化及设施配备应该更符合幼儿需求、阅读材料的选择及摆放应该更有利于幼儿发展、阅读区心理环境需得到进一步重视和改善等问题。第二轮行动研究中,幼儿表达了喜欢具有活动性和童趣性的环境布置、喜欢利于获取经验且合理摆放的阅读材料以及喜欢民主和谐且多样化的人际交往环境的想法。根据幼儿的期待以及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反思,阅读区环境从“阅读空间有待完善、材料作用未发挥”到“优化阅读空间、发挥材料作用”,在此过程中,注重优化空间环境和更新材料促进幼儿阅读经验和能力提升。通过研究得出两个结论:第一,班级阅读区环境优化促进幼儿多样化发展及教师专业成长;第二,阅读区环境需要合理规划物理环境以及创设舒适自由的心理环境。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三个教育建议:首先,根据幼儿的需求合理优化阅读空间及适宜投放阅读材料;其次,重视儿童视角对优化班级阅读区环境的价值;最后,认识阅读区的重要价值并提高个性化阅读指导能力。
罗然[2](2020)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培养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学者们对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许多探讨,促使一线教师们必须要转变思想观念,培养出国家需要的全面发展的能力型人才。2020年1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取消了高考沿用多年的《考试大纲》,其中“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评价方式,既体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和能力培养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知识内容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多个方面,所需记忆的知识材料繁杂且抽象,对学生记忆能力要求较高。本研究以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际,从系统性角度探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本文从四个部分进行探讨研究:第一部分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培养概述。主要探讨本研究的必要性,并进行了概念界定和特点分析以及论述了支撑本研究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对现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培养方面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第三部分从三个方面来研究:一、探讨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培养时要遵循的原则。二、探讨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知识信息读取、存储和检索三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三、研究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前准备、课中实施和课后巩固方面培养学生记忆能力的具体方法和途径。第四部分探讨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培养建议:养成记忆习惯、提高记忆能力、促进记忆效果、缩小记忆差距。
王涵[3](2020)在《高中生地图能力的评价和培养研究》文中指出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简称为《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正式颁布,课程目标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这是落实《意见》的有效途径。而地图作为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表征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不仅是教师教学中传递各种地理信息的重要媒介,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因此地图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习效果,所以培养学生的地图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部分:第一、通过阅读文献,结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阐述了相关概念,地图是试卷中除了文字资料和数字符号外,用图形来揭示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地理原理、过程和规律的载体,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地图能力是指学生在地图中获取和解说地理信息的读图能力;分析、归纳地图中各地理信息的关系和推测地理事项发展趋势的析图能力;根据所给地理资料能够实现图文转换的绘图能力;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的用图能力。第二、通过问卷调查法和咨询中学教师的方式构建了高中生地图能力评价量表,量表中将地图能力分为读图能力、析图能力、绘图能力和用图能力四个一级指标;通过学科网查询和中学名师的指导编制了两套均包含读图能力、析图能力、绘图能力和用图能力,难度系数均为普通难度,知识点均出自地理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地图类型包括示意图、区域图、等值线图、统计图的诊断试题。第三、将第一次诊断试题发放给学生完成,完成后回收并对学生试卷各部分的正确率进行分析,再运用评价量表分析学生各项能力的得分,发现学生的读图和析图能力比较弱,绘图和用图能力较好。第四、通过和教师交谈和与学生的日常沟通,找出影响学生地图能力的因素主要有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的原因,学生方面有不良的读图习惯,缺乏端正的学习态度,地理知识不扎实;教师方面有对地图的教学方式单一,知识体系不完善。第五、针对存在的问题设计以培养学生地图能力为目的的提升案例并实施,将后测试题发放给贵阳一中金塔英才学校高二1班进行测试,后测发现学生的读图能力、析图能力、绘图能力和用图能力相对于前测来说有不同幅度的提高,班级评价由“中”变“良”,整体水平有所提高。第六、根据高中生地图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从学生和教师方面提出培养学生地图能力的策略:学生方面为端正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读图习惯,巩固地理知识,构建心理地图;教师方面为利用多媒体技术精化地图,创设用图情景,提高“板图”技能,运用图文教学。希望本文能为高中生地图能力培养策略的相关研究增砖添瓦,同时为高中地理教师培养学生地图能力方面提供一些参考性建议。
谢欣[4](2020)在《基于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的高中地理图像教学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课改背景下,图像系统作为教科书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对学生宏观的把握地理事物,培养区域认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重视图像教学不仅仅是新课改的要求,同时也是国际地理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对高中地理教学中图像系统应用情况的研究能够彰显地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更好地发挥教材图像对于学生区域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具备从区域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贯彻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同时,分析教师图像教学的实施情况以及学生应用图像的情况,有助于教师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讲,能够发现其在区域地理学习时存在的问题,并帮助其培养良好且正确的地理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读图、用图,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对地理图像系统、地理图像教学和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主要包括地理教材图像系统的研究以及区域认知能力的研究。其中地理教材图像系统又包括地理教材图像的特点、功能、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区域认知能力则包括了培养方式和层级划分等方面的研究。在整理文献的前提下,本文界定了地理图像系统与区域认知的相关定义,并确定了地图教学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现代地图学理论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首先对地理图像的类型进行划分并分析了其功能,其次构建基于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的高中地理图像教学现状和利用地理图像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调查问卷,分析其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教学优化策略与学习优化策略。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对地理图像类型进行分类与概括,并分析其功能。将地理图像划分为景观图、示意图、地理图表等六大类。本文认为地理图像主要有揭示区域地理要素之间综合的关系、简化地理事物的原理和规律、反映事物变化趋势和突出主体地理要素的四个功能。其在高考题中也从不同层面考察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2)通过对几所高中的师生进行问卷访谈,分析出高中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现状和教师利用图像培养区域认知能力的现状,并总结为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师进行区域教学时用图缺乏实践与创新,教师缺乏对学生区域思维的引导与总结;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需加强读图能力的掌握,区域差异比较能力弱以及应用区域研究方法和途径的能力较弱。(3)针对调查区域地理图像教学现状产生的问题,结合高中地理教学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了基于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的高中地理图像教学的优化策略。首先是学生学习策略:提高地理图像意识和读图能力;增强学生的区域差异比较能力,系统地分析问题;提升应用区域研究方法和途径的能力。其次是教师教学策略:设置图像主线,贯穿区域地理学习始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教师板图技能;利用图像设置问题,启发诱导以及使用多图像对比,培养区域比较能力。最后,根据以上内容设计了一套教学方案,以切实提高学生的用图能力。
申玉洁[5](2020)在《立足高考探究构建学生“心理地图”的策略》文中研究表明根据地理核心素养的能力要求,高考对地理学科能力的考查有所提升,综合思维已成为认识地理事物和分析地理问题的核心方式,高中地理教学模式正在发展变化,地理图表以其信息容量大的优势,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得到广泛重视。然而,高考要求学生将知识网络融汇贯通,利用综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传统的图表教学策略显然不能胜任新高考命题导向,指导学生构建精准的心理地图迫在眉睫。心理地图是难以直观监测的学生内化印象,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强化,由浅及深的逐渐完善清晰,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现构建任务是本文的研究要突破的难点,在提高学生地图素养建立空间观念的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成为衡量本研究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本论文从高考要求切入,紧密围绕一线地理教学现状开展研究工作,通过数据统计对高考中的图表题进行深入分析,得出地图素养、综合能力、区域认知能力等将是高考考查的常态,以图释题、无图显图是今后的发展方向。本研究从两个角度了解高中教学中的构建现状,一方面,采用课堂观摩的方式,研究地理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听课状态,发现教师的构建盲区,并提出改进建议;另一方面,在充分掌握影响心理地图的构建因素后,结合构建所需的能力指标,制定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对学生的构建现状进行全面剖析,找出制约因子。在此基础上,综合现有研究成果和大量优秀教学课例,在地理教学论的指导下,探索心理地图的构建策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基于目前存在的构建问题,首先,本文提出心理地图的构建应该是有意义的记忆过程,应遵循“记忆—掌握—内化—巩固—应用”的认知规律;其次,本文从心理地图的自身特征出发,指出构建要低起步、重基础,充分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自上而下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然后,提出详细的阶段化构建步骤,即五步三环节,以指导一线教学为研究目标,细化每一阶段的具体策略和教学目的,在每一个阶段精心设计教学案例,演示并指导策略的使用方法,为一线教师提供了明确的构建方式,引导学生从陌生到熟悉再到融会贯通,逐步构建完整清晰的心理地图;最后,在五步三环节构建策略的指导下,以《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为例,抽取同水平的两个班级进行差异教学实证研究,在课程结束一周后组织测试,对比结果证实,本研究提出的构建策略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有效的,经过课堂中的反复综合练习,学生的心理地图应用能力得到提升。经过实践检验和不断地修改完善,本研究最终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构建步骤,对实现高效地理课堂有实用价值。
陈思奇[6](2019)在《高中生地理空间定位能力培养研究 ——以兰州市S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关注,要求中学地理教学重视学生地理能力的发展。地理学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因此,地理能力培养的首要目标是地理空间定位能力的培养。研究地理空间定位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促进其他地理能力的发展,进一步落实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但教学中,教师时常忽视促进学生地理空间定位能力的提高。因此,本文以高中生地理空间定位能力培养为研究对象,根据调查现状和国内外研究成果,力求提出高中生地理空间定位能力培养对策,以期为地理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本文首先明确地理空间定位能力的三个构成要素,即地理位置的空间知觉能力、地理位置的分析与简单评价能力与对地理位置关系的表达交流能力。其次,通过编制高中生地理空间定位能力测试卷对兰州市S中学部分学生进行测试,并利用Excel和SPSS软件分析S中学高中生地理空间定位能力现状,得出结果:(1)从地理空间定位能力角度进行分析,发现S中学高中生地理空间定位能力水平较低;(2)从分能力角度分析,S中学高中生的地理位置的分析与简单评价能力相对较好,地理位置的空间知觉能力次之,对地理位置关系的表达交流能力较差。再次,通过分析典型错题发现出现此能力现状和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地理空间定位知识匮乏、学生地理图像运用能力不足、学生地理空间定位方法不当和地理教师教学观念较为传统。最后,本文立足于高中生地理空间定位能力现状与原因、结合国内外相关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提出了高中生地理空间定位能力培养对策。影响高中生地理空间定位能力发展的因素包括学生与教师两方面,因此,教师要通过多种方法与途径促进学生地理空间定位能力的提高,学生也应积极配合教师教学,完善知识体系。针对能力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相关成果,本文提出高中生地理空间定位能力培养对策:(1)储备地理空间定位知识——夯实初中地理基础知识;储备高中地理基础知识;(2)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图像能力——阅读地理图像,获取地理信息;绘制地理图像,构建心理地图;分析地理图像,评价地理信息;使用地理图像,解决地理问题;(3)归纳地理空间定位方法——地理位置定位方法;地理特征定位方法;地理原理定位方法;地理综合定位方法;(4)转变地理教师教学理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利用直观教学媒体;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杨卫卫[7](2018)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相异构想的调查分析与实践研究 ——以中图版七年级上册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中考制度也随之变化,地理也开始加入中考科目。学校、学生、家长从不重视地理转变为重视地理。如何更好地实施地理教育,成为每个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教师在实施教学前应了解自己的学生。相异构想是探究学生在学习以前头脑中存在的与科学概念有所差异的思想。探究学生存在的相异构想有利于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采取针对性措施转变学生顽固的错误想法,尤其有利于新教师在探究过程中快速、准确、全面地了解学生,在实施教学时可因材施教。本文以中图版七年级上册教材为例,通过前测问卷探究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存在的相异构想,并针对学生存在的相异构想设计教学案例,选取实验班级实施转变相异构想的探究式教学,在对照班级采用讲授式教学,通过后测问卷分析两类班级在实施教学后取得的成效,最后提出了转变相异构想的策略。通过研究,本论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通过对中图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的分析,认为在本教材各章节中,存在容易产生相异构想的知识点。2.通过前测问卷,调查出学生在学习中图版七年级教材中的地理概念时存在较多相异构想,发现学生在地理学习中产生相异构想的原因有四:(1)日常生活经验干扰;(2)学生的直觉和想象;(3)词语曲解;(4)地理空间概念模糊。3.基于以上发现的相异构想,设计教学案例,在实验班级实施探究式教学,在对照班级实施讲授式教学,并从课堂导入、教学过程及课堂小结几方面对两个教学案例对比分析。4.运用二阶段测验法统计的数据及课堂表现,分析了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的教学案例实施后的效果:(1)实验班级正确率高于对照班级:实验班级选择正确选项时,9道题目高于对照班级,写出选择理由时,10道题目均高于对照班级;(2)实验班学生的主动性高于对照班级,实验班级学生回答问题总次数为26次,对照班级为15次;另外实验班级学生注意力时间长于对照班级。因此在相异构想的转变上实验班级的教学设计更为有效。5.针对地形图一课中学生存在的相异构想,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解决学生存在的相异构想:(1)探明学生存在于头脑中的相异构想。(2)根据相异构想产生原因,应采取不同教学策略:①联系生活实际;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③实验探究。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1)调查出学生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存在的相异构想,并设计转变相异构想的教学案例;(2)通过二阶段诊断性测验法对该案例的有效性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的分析。
桂祝君[8](2017)在《初中生心理地图构建的教学策略研究 ——以中国地理教学为例》文中指出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我们获取地理信息、辨别方向、计划路线等不可缺少的工具。除了外在的、有形的地图之外,在每个人的头脑中都有一幅“心理地图”。所谓心理地图,就是包含着各种地理信息的地图或者实际空间在人脑中经过适当的整理和概括之后,所形成的一个头脑中的印象,以有效的贮存和记忆各种自然和人文地理信息。已往的地图教学研究一般都集中在如何对有形的地图进行阅读和训练,对于人头脑中的心理地图并没有太多涉及。本文首先在理论上探讨了心理地图在头脑中的储存结构和形成机制,然后通过测查卷的方式,了解学生目前的心理地图现状,在总结中外同行的实践成果和反思自己4年教学经验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帮助学生构建心理地图的教学策略。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该部分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阐述了心理地图的国内外研究概况,指出己有研究的成果、不足以及对本课题的启示。此外还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创新点。第二部分是本文的理论基础,首先探讨了不同年代心理地图概念的发展,然后介绍了心理地图的特征、影响因素、发展阶段等方面的研究,最后介绍了在地理教学领域与心理地图构建有关的理论依据。第三部分是初中生心理地图的现状调查。按照心理地图的测量方法以及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编制了心理地图现状的测查卷,然后对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脑中的心理地图不完整、不准确、不系统。第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讨论在日常地理教学中如何构建和发展学生的心理地图。提出了探明学生已有的心理地图;提升学生的心理地图构建能力;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学生心理地图水平;遵循地图空间认知规律构建心理地图。这四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是自上而下的教学过程。第五部分是结语。该部分介绍了本研究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本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思考。
李大莉[9](2017)在《基于生物学实验的中美教科书的对比分析与探讨 ——以中国人教版《生物学》、美国《SCIENCE》为例》文中提出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实验在生物教学中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也是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从而达到全面提高科学素养的目的。教育改革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进行着,世界各国也将教育改革作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关键;将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作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目标。美国是当今世界的教育强国,具有较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它的每一次课程改革都对世界生物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中美教科书目录、实验数量及分布、实验材料用具、生物实验内容、实验设计和实验呈现方式等方面进行一一比较分析,可以使我们以国际视野审视生物教科书,为我国初中生物教科书中实验内容的改进提供思路。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统计分析法、文本分析法从教科书目录、实验数量及分布、实验材料用具、实验设计和实验呈现方式等方面对两国教科书的实验部分进行比较分析,并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目前学生和教师对中国初中生物学教科书实验部分设置的看法,得出如下结论:1.美国教科书的目录编写注重人性化,编制了“内容要目、目录、探究、特色”四类目录,十分详细。我国教科书目录只将教科书内容的单元名称、章的名称、节的名称及课外补充进行了罗列。2.两国均设置了大量的实验,注重锻炼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美国教科书实验基本平均分布在每一个章节,呈现一定的规律性,我国则是按内容设置实验,无规律性。3.实验材料选择范围广,均贴近生活。但中国教科书较多采用生物实验仪器完成实验,而美国则偏向于生活类用品。前者更强调培养学生专业素养,而后者着重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非强化技能的培训。4.两国教科书在实验类型的设置上都颇费心思,涵盖了从生活到实验室设计的多种多样的实验类型,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美国教科书中对实验安全的重视明显优于我国,详细介绍了实验室安全标识,且在实验过程中也标出极具针对性的安全警示符号及注意事项,我国则只在实验内容上有提醒学生注意安全。5.美国教科书中的实验在版面呈现形式上具有一些共同之处,均设有针对性的安全警示标识图、实验时间和首段对实验的简单描述,我国八种实验类型则各具特色。两国教科书在实验插图上均倾向用真实的照片和实物图来呈现实验情景,这对学生来说感受更直观具体、真实。两国教科书实验部分语言陈述都具有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优点。但中国生物教科中语言多运用祈使句陈述,语言支配性较强,而美国则多采用第二人称“你”来陈述内容。前者倾向于以教师为主体,而后者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根据上述结论,本文对我国初中生物教科书的编写提出以下建议:(1)增加教科书目录内容的设置;(2)增加小型实验;(3)增加实验插图呈现的真实性;(4)加强实验呈现的安全性;(5)加强学生的科学记录行为。
干成红[10](2017)在《高中生地理空间能力培养中的心理地图阶段化构建》文中提出本文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和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设计了高中生心理地图检测问卷,以所在实习学校的高一、高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心理地图测验。结果表明:高一、高二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尚未构建好小区域和大区域的心理地图,学生还不清楚区域基本特征,在确定地理位置、判别方向、估算距离、手绘区域简图等方面存在较大欠缺,相关地理空间能力尚未得到充分培养。针对问卷调查结果,结合学生认知结构具有递进式、多阶段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特点,本文提出了心理地图构建的几个阶段,包括空间轮廓输入阶段、空间定位阶段、要素叠加阶段和地图完善阶段。本文选取两个代表性心理地图的构建课例,详细阐述阶段化心理地图的构建过程,并对其进行评价。最后,设计了两个运用心理地图教学方法的教学设计案例,为地理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中国地图行政区域形象思维记忆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地图行政区域形象思维记忆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班级阅读区环境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一、阅读区环境缺少多元阅读材料和安静的阅读空间 |
二、阅读区活动中教师缺乏全面的阅读指导意识 |
三、阅读区功能定位的单一限制了幼儿全语言学习与发展 |
四、阅读区环境优化缺少倾听幼儿的阅读需求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研究促进教师提升支持幼儿自主阅读的能力 |
二、研究促进幼儿获得以自主阅读能力为主的全语言发展 |
第三节 研究目的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阅读区活动中幼儿获得以语言领域为核心的多领域发展 |
二、阅读区活动中教师采用针对性策略进行阅读指导 |
三、阅读区环境创设注重满足物理环境要求和营造舒适平等的心理环境 |
第五节 研究问题 |
第六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范式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伦理 |
第一章 幼儿园班级阅读区的课程价值阐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阅读区活动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和社会性发展 |
一、阅读区活动的开展是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
二、阅读区活动中幼儿的社会相关体验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
第二节 阅读区活动促进教师提升支持幼儿自主阅读的能力 |
一、阅读区活动转变教师对阅读区重要价值的认识 |
二、阅读区活动促进教师掌握阅读指导相关知识 |
三、阅读区活动提高教师观察、分析和支持幼儿自主阅读的能力 |
第三节 阅读区作为班级内早期阅读活动的专门场所促进课程生成 |
一、阅读区环境支持幼儿在班级内进行早期阅读活动 |
二、阅读区活动中幼儿需求的体现有利于生成课程 |
第二章 幼儿园班级阅读区教育实践中游戏环境存在的问题——现状研究 |
第一节 幼儿在阅读区游戏环境中的主体地位被忽视 |
一、阅读区游戏环境前期创设以教师为主——“环境主要是我和我的配班完成” |
二、阅读区规则由教师单独制定——“规则都是老师定的” |
第二节 阅读区空间布局和材料投放缺少考虑幼儿的阅读需求 |
一、阅读区空间布局限制幼儿阅读活动的进行 |
二、阅读材料的投放与管理限制幼儿阅读活动的深入 |
第三节 阅读区游戏环境缺少平等关系和舒适氛围 |
一、阅读氛围不强烈——“吵吵闹闹的,还有人挤来挤去” |
二、色彩的作用未充分发挥——“想要加点儿颜色,更亮一点” |
三、师幼互动指向常规的强调——“有人做得不对,老师就会过来” |
第三章 规划阅读空间和调整材料满足幼儿的多样阅读需求——第一轮行动研究 |
第一节 行动计划:幼儿真实参与阅读区空间和材料调整 |
一、明确行动研究解决的问题 |
二、确定行动研究的具体步骤 |
第二节 环境优化:倾听幼儿需求以调整空间布局和投放材料 |
一、运用马赛克方法收集幼儿想法:幼儿关注满足其阅读需求的环境布置和舒适的阅读氛围 |
二、依据幼儿想法和实际需要优化环境:从“空间布局不合理、材料投放随意”到“规划空间布局、合理投放材料” |
第三节 总结反思:阅读区的物理环境有待改善且心理环境有待重视 |
一、阅读区空间环境优化及设施配备应该更符合幼儿需求 |
二、阅读材料的选择及摆放应该更有利于幼儿发展 |
三、阅读区心理环境需要得到进一步重视和改善 |
第四章 优化空间环境和更新材料促进幼儿阅读经验和能力提升——第二轮行动研究 |
第一节 行动计划:教师提升阅读指导能力与幼儿共同优化环境 |
一、明确行动研究解决的问题 |
二、确定行动研究的具体步骤 |
第二节 环境优化:根据幼儿的想法和活动情况优化空间环境和材料 |
一、运用马赛克方法收集幼儿想法:幼儿关注适宜便利的环境布置和多样平等的人际关系 |
二、依据幼儿想法和实际需要优化环境:从“阅读空间有待改善、材料作用未发挥”到“优化阅读空间、发挥材料作用” |
第三节 总结反思:阅读区环境要考虑幼儿需求和阅读素养发展 |
一、阅读区空间环境的内容和创设方式要符合幼儿需要 |
二、阅读设施数量要充足并符合幼儿的审美 |
三、阅读材料内容要与主题活动契合并传递积极思想 |
四、人际关系的改善有利于营造温馨的阅读氛围 |
五、色彩和规则的使用有利于幼儿安静阅读 |
第五章 研究结论 |
第一节 班级阅读区环境优化促进幼儿多样化发展及教师专业成长 |
一、阅读区环境符合幼儿的阅读需求促进幼儿多方面发展 |
二、阅读区环境优化转变教师观念并提升其阅读指导能力 |
第二节 阅读区环境需要合理规划物理环境以及创设舒适自由的心理环境 |
一、空间布局和材料投放是阅读区环境优化的基础 |
二、心理环境是阅读区环境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
第六章 教育建议 |
第一节 根据幼儿的需求合理优化阅读空间及适宜投放阅读材料 |
一、优化阅读区空间环境布置以保障阅读区活动开展 |
二、投放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阅读材料并进行分类管理 |
第二节 重视儿童视角对优化班级阅读区环境的价值 |
一、采用多种方式倾听幼儿对阅读区环境的真实想法 |
二、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并保证幼儿的“真参与” |
第三节 认识阅读区的重要价值并提高支持幼儿自主阅读的能力 |
一、认识阅读区的重要价值并明确自身角色定位 |
二、不断学习并在实践中提高自身阅读指导能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
附录 2 |
硕士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培养概述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记忆能力的必要性 |
(一)记忆能力是完善学生多种能力的需要 |
(二)记忆能力是完善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知识储备体系的需要 |
(三)记忆能力是培养高中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培养的含义及特点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培养的含义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培养的特点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二)遗忘理论 |
(三)元记忆理论 |
(四)序列位置效应理论 |
(五)学习金字塔理论 |
(六)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二章 现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培养方面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现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培养方面现状 |
(一)教师培养现状 |
(二)学生记忆能力现状 |
二、现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培养方面的存在问题归类及原因分析 |
(一)现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培养方面的存在问题归类 |
(二)现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培养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三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培养的一般原则、基本环节和规定内容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培养的一般原则 |
(一)全面性和层次性 |
(二)确定性和灵活性 |
(三)独立性和联系性 |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培养的基本环节 |
(一)读取知识的能力 |
(二)存储知识的能力 |
(三)检索知识的能力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培养的规定内容 |
(一)课前准备 |
(二)课中实施 |
(三)课后巩固 |
第四章 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培养的建议 |
一、养成记忆习惯方面 |
(一)创设记忆环境,促进学生记忆习惯养成 |
(二)适时渗透,激发学生记忆动力 |
(三)及时交流鼓励,保持学生记忆积极性 |
二、提高记忆能力方面 |
(一)讲究方法,主动参与学生记忆体系构建 |
(二)落实小组合作探究,加强学生记忆理解能力 |
(三)提高记忆品质,培养学生专注能力 |
三、促进记忆效果方面 |
(一)因材施教,分层要求 |
(二)组织知识信息,促进记忆效果 |
(三)控制记忆数量,强调时间紧迫度 |
四、缩小记忆差距方面 |
(一)使用多种评价手段,激发学生记忆潜能 |
(二)利用记忆规律,缩小记忆差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教师访谈记录 |
附录 B:学生访谈记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高中生地图能力的评价和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3 高中生地图能力诊断与评价 |
3.1 高中生地图能力评价量表的构建 |
3.2 高中生地图能力诊断试题编制 |
3.3 高中生地图能力前测分析 |
3.4 小结 |
4 影响高中生地图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 |
4.1 学生方面的原因 |
4.2 教师方面的原因 |
4.3 小结 |
5.高中生地图能力提升案例 |
5.1 教材分析 |
5.2 课标要求 |
5.3 学情分析 |
5.4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
5.5 高中生地图能力的培养 |
5.6 小结 |
6 高中生地图能力后测诊断分析 |
6.1 高中生地图能力后测分析 |
6.2 前测、后测对比分析 |
6.3 小结 |
7 高中生地图能力的培养策略 |
7.1 学生方面的培养策略 |
7.2 教师方面的培养策略 |
7.3 小结 |
8 结论与不足 |
8.1 基本结论 |
8.2 存在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一) |
附录 (二) |
附录 (三) |
附录 (四)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4)基于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的高中地理图像教学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关于中学地理教材图像系统的研究 |
1.2.2 课堂应用图像教学的研究 |
1.2.3 关于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的研究 |
1.2.4 研究总结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地理图像系统 |
2.1.2 区域认知 |
2.2 理论基础 |
2.2.1 地图教学法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3 现代地图学理论 |
2.2.4 相同要素迁移理论 |
3 地理图像的类型和功能分析 |
3.1 地理图像的类型 |
3.1.1 景观图 |
3.1.2 示意图 |
3.1.3 地理图表 |
3.1.4 地图 |
3.1.5 等值线图 |
3.1.6 遥感影像 |
3.2 地理图像的功能 |
4 基于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的高中地理图像教学现状分析 |
4.1 问卷设计 |
4.1.1 基于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的高中地理图像教学现状的问卷设计 |
(1)学生的读图能力 |
(2)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
4.1.2 利用地理图像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调查问卷 |
(1)教师具备的地理图像素养 |
(2)教师对于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引导 |
4.2 现状分析 |
4.2.1 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现状调查分析 |
(1)基本信息分析 |
(2)学生需加强读图能力的掌握 |
(3)学生区域差异比较能力较弱 |
(4)学生应用区域研究方法和途径的能力较弱 |
4.2.2 教师利用图像培养区域认知能力现状调查分析 |
(1)基本信息分析 |
(2)教师区域教学用图缺乏实践与创新 |
(3)教师缺乏对学生区域思维的引导与总结 |
(4)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图像使用缺乏灵活性 |
5 基于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的高中地理图像教学优化策略研究 |
5.1 学生在学习中应用地理图像的学习策略 |
5.1.1 学会读图步骤技能提高地理图像提取信息意识 |
5.1.2 学会使用区域比较方法系统分析区域问题 |
5.1.3 恰当应用区域研究方法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
5.2 教师运用地理图像的教学策略 |
5.2.1 设置图像主线贯穿区域地理学习始终 |
5.2.2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教师板图技能 |
5.2.3 课堂启发诱导利用图像设置问题 |
5.2.4 使用多图像对比培养区域比较能力 |
5.3 基于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的高中地理图像教学案例设计 |
5.4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5)立足高考探究构建学生“心理地图”的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目标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2 概念界定 |
2.1 地图的定义 |
2.2 地图的分类 |
2.3 心理地图的概念 |
2.4 心理地图的特征 |
2.5 心理地图与一般地图的对比 |
2.6 图表教学与心理地图 |
3 高考地理试卷中图表题的统计研究 |
3.1 图表题的数量分析 |
3.2 图表题的总分比重分析 |
3.3 图表题的题型分值比重分析 |
3.4 图表题的考查类型分析 |
3.5 全国卷中图表题的考查特点 |
4 心理地图构建的现状调查 |
4.1 课堂观摩 |
4.2 问卷调查 |
5 心理地图的构建策略和教学实例 |
5.1 奠基阶段——培养兴趣学会读图 |
5.2 朦胧阶段——简化信息构建轮廓 |
5.3 细化阶段——要素叠加逐步优化 |
5.4 清晰阶段——整合信息巩固完善 |
5.5 升华阶段——应用自如举一反三 |
5.6 小结 |
6 构建策略的教学应用及效果评价 |
6.1 实验前测 |
6.2 实验实施 |
6.3 实验后测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一 |
附件二 |
致谢 |
(6)高中生地理空间定位能力培养研究 ——以兰州市S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1.地理空间定位能力是地理学科素养的基础 |
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 |
3.高中地理教学的现实需要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四)研究设计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思路 |
3.研究方法 |
二、文献综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能力 |
2.地理学科能力 |
3.地理空间定位能力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3.文献述评 |
三、地理空间定位能力构成要素 |
(一)地理位置的空间知觉能力 |
1.地理空间距离的知觉 |
2.地理空间方位的知觉 |
3.地理空间形状的知觉 |
(二)地理位置的分析与简单评价能力 |
(三)对地理位置关系的表达交流能力 |
四、兰州市S中学高中生地理空间定位能力现状调查 |
(一)调查概况 |
1.调查对象与调查工具 |
2.调查设计与流程 |
3.调查结果统计 |
(二)高中生地理空间定位能力现状分析 |
1.高中生地理空间定位能力现状 |
2.高中生测试题目错误情况分析 |
(三)高中生地理空间定位能力培养存在问题 |
1.学生地理空间定位知识匮乏 |
2.学生地理图像运用能力不足 |
3.学生地理空间定位方法不当 |
4.地理教师教学观念较为传统 |
五、高中生地理空间定位能力培养对策 |
(一)储备地理空间定位知识 |
1.夯实初中地理基础知识 |
2.储备高中地理基础知识 |
(二)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图像能力 |
1.阅读地理图像,获取地理信息 |
2.绘制地理图像,构建心理地图 |
3.分析地理图像,评价地理信息 |
4.使用地理图像,解决地理问题 |
(三)归纳地理空间定位方法 |
1.地理位置定位方法 |
2.地理特征定位方法 |
3.地理原理定位方法 |
4.地理综合定位方法 |
(四)转变地理教师教学观念 |
1.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
2.精心设计课堂导入 |
3.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
4.利用直观教学媒体 |
5.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7)初中地理教学中相异构想的调查分析与实践研究 ——以中图版七年级上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资料法 |
1.4.2 访谈法 |
1.4.3 二阶段式诊断性测验法 |
1.4.4 教育行动研究法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其特点 |
2.1.1 相异构想有关概念的界定 |
2.1.2 相异构想的特点 |
2.2 初中地理教学中转变相异构想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认知同化理论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3 地理空间视知觉与心理加工过程 |
2.2.4 自主合作探究理论 |
2.2.5 地理课程与教学理论 |
第3章 初中地理教材的相异构想分析 |
3.1 地球和地图相异构想分析 |
3.2 中国的疆域和人口相异构想分析 |
3.3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相异构想分析 |
第4章 七年级地理相异构想存在情况前测调查与分析 |
4.1 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
4.1.1 问卷编制 |
4.1.2 问卷实施 |
4.2 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分析 |
4.2.1 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 |
4.2.2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3 前测调查小结与思考 |
4.3.1 日常生活经验干扰 |
4.3.2 直觉和想象 |
4.3.3 词语曲解 |
4.3.4 地理空间概念模糊 |
第5章 初中地理相异构想教学案例设计 |
5.1 “地形图”教学案例设计原则及内容解读 |
5.1.1 教学案例设计的原则 |
5.1.2 新课程标准中“地形图”内容解读 |
5.2 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教学案例设计 |
5.2.1 实验班级教学案例设计 |
5.2.2 对照班级教学案例设计 |
5.3 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教学案例比较 |
5.3.1 课堂导入对比 |
5.3.2 教学过程的对比 |
5.3.3 课堂小结对比 |
第6章 转变相异构想教学案例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
6.1 教学案例班级选择依据 |
6.2 后测问卷编制与实施 |
6.2.1 基于二阶段测验法编制后测问卷 |
6.2.2 后测问卷的实施 |
6.3 基于二段式测验法检测相异构想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效果分析 |
6.3.1 海拔和相对高度的相异构想转变情况效果分析 |
6.3.2 五种陆地形态的相异构想转变情况效果分析 |
6.3.3 等高线地形图相异构想的转变情况效果分析 |
6.3.4 分层设色地形图相异构想的转变情况结果分析 |
6.4 基于转变相异构想教学案例的调查结果及策略分析 |
6.4.1 基于转变相异构想教学案例的调查结果分析 |
6.4.2 转变相异构想策略分析 |
第7章 结论与不足 |
7.1 结论 |
7.2 研究存在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实验前测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2 实验前测学生预习情况调查 |
附录3 实验后测知识掌握情况调查 |
附录4 后测实验数据统计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初中生心理地图构建的教学策略研究 ——以中国地理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突显地理学科特点需要 |
1.1.2 地理课程改革的需要 |
1.1.3 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
1.1.4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需求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关于心理地图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关于心理地图的研究现状 |
1.2.3 现有研究的局限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关于心理地图的地理教学理论概述 |
2.1 心理地图的内涵 |
2.1.1 心理地图的含义 |
2.1.2 初中生心理地图的主要特征 |
2.1.3 影响因素 |
2.2 相关理论依据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2.2.3 大脑中的定位系统理论 |
第三章 初中生中国地理心理地图的现状分析 |
3.1 测查目的 |
3.2 测查对象 |
3.3 测查内容 |
3.4 关于“初中生心理地图构建能力水平”现状测查 |
3.4.1 关于“初中生心理地图构建能力水平”的测量方法 |
3.4.2 “初中生心理地图的构建能力”的测查结果与分析 |
3.5 初中生“关于中国地理心理地图的现状”测查 |
3.5.1 “关于中国行政区划心理地图的现状”的测查与结果分析 |
3.5.2 初中生“关于中国河流心理地图的现状”的测查与结果分析 |
3.5.3 初中生“关于中国地形心理地图的现状”的测查与结果分析 |
3.6 关于中国地理心理地图的现状的小结 |
第四章 初中生心理地图构建的教学策略 |
4.1 探明学生已有的心理地图 |
4.2 提升学生的心理地图构建能力水平 |
4.2.1 基于实际空间训练判断方向的能力 |
4.2.2 基于实际空间训练距离估计的能力 |
4.2.3 绘制熟悉环境的简图 |
4.2.4 注重地图素养的培养 |
4.3 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心理地图 |
4.3.1 合理利用媒体资源 |
4.3.2 发掘学生已有知识与地理的联系 |
4.3.3 创设地理学习空间 |
4.4 遵循地图空间认知规律构建心理地图 |
4.4.1 从感知到形成表象 |
4.4.2 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空间 |
4.4.3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问题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致谢 |
(9)基于生物学实验的中美教科书的对比分析与探讨 ——以中国人教版《生物学》、美国《SCIENCE》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际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相关概念的诠释 |
1.5.1 中学生物实验 |
1.5.2 生物科学素养与中学生物实验 |
1.6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7 研究创新点 |
1.8 研究方法和调查问卷的设计 |
1.8.1 研究方法 |
1.8.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2 教科书的基本情况 |
2.1 中国人教版《生物学》教科书 |
2.2 美国《SCIENCE》教科书 |
3 中美初中生物教科书章节及知识体系 |
3.1 中美初中生物教科书章节结构的异同 |
3.2 中美初中生物教科书知识内容体系 |
4 中美初中生物教科书中实验的比较研究 |
4.1 中美初中生物教科书目录的比较 |
4.2 实验数量及其分布 |
4.2.1 中国生物教科书的实验数量设置适中,分布无规律性 |
4.2.2 美国生物教科书的实验数量设置较多,其分布呈现规律性 |
4.3 实验材料用具的选择 |
4.3.1 两国在实验材料选择上生活化、范围广 |
4.3.2 实验用具类型相同 |
4.3.3 相同用具使用频率不同 |
4.4 实验设计的比较 |
4.4.1 中国教科书实验的编排类型多样 |
4.4.2 美国教科书实验类型相对较少 |
4.4.3 美国教科书安全提示多且明显 |
4.4.4 美国教科书设计有专门安全标识解读 |
4.5 实验呈现方式的比较 |
4.5.1 实验版面呈现形式各具特色 |
4.5.2 实验插图 |
4.5.3 实验陈述方式 |
4.6 同一知识内容实验设置的比较 |
5 中国人教版《生物学》使用情况调查 |
5.1 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
5.1.1 问卷回收情况 |
5.1.2 问卷结果分析 |
6 研究结论 |
6.1 语言陈述方面两国教科书均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
6.2 实验材料选择两国均贴近生活实际 |
6.3 美国教科书目录设置更具特色 |
6.4 美国教科书实验数量多且规律性分布 |
6.5 中国多采用实验室仪器用具,更科学严谨 |
6.6 中国教科书设置了丰富的实验类型 |
6.7 美国教科书更重视实验安全教育 |
6.8 实验版面呈现形式各具特色 |
6.9 美国教科书设置的实验插图更注重以人为本 |
7 建议 |
7.1 增加教科书目录内容的设置 |
7.2 增加实验插图呈现的真实性 |
7.3 增加小型实验 |
7.4 加强实验呈现的安全性 |
7.5 加强学生的科学记录行为 |
8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8.1 研究的不足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初中生物人教版教科书实验学生问卷调查 |
附录2 初中生物人教版教科书实验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3 初中生物教师访谈记录表 |
附图 |
附图1 美国教科书中四种实验类型呈现示例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10)高中生地理空间能力培养中的心理地图阶段化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摘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启示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地图 |
2.1.2 心理地图 |
2.1.3 地理空间能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2.2.2 地理课程标准 |
第三章 高中生心理地图现状调查及分析 |
3.1 调查对象 |
3.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3 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高中生心理地图的阶段化构建 |
4.1 心理地图阶段化构建原则 |
4.1.1 发展性原则 |
4.1.2 差异性原则 |
4.1.3 递进性原则 |
4.2 心理地图阶段化构建的具体措施 |
4.2.1 空间轮廓输入阶段 |
4.2.2 空间定位阶段 |
4.2.3 要素叠加阶段 |
4.2.4 地图完善阶段 |
4.3 心理地图构建的课例展示 |
4.3.1 “中国地图”心理地图课例的总体评价 |
4.3.2 “世界海陆分布图”心理地图课例的总体评价 |
4.4 心理地图阶段化构建的案例设计 |
4.4.1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4.4.2 澳大利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
个人简历 |
致谢 |
四、中国地图行政区域形象思维记忆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班级阅读区环境优化研究[D]. 沈诗慧.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培养研究[D]. 罗然.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高中生地图能力的评价和培养研究[D]. 王涵.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4]基于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的高中地理图像教学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D]. 谢欣.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5]立足高考探究构建学生“心理地图”的策略[D]. 申玉洁. 西南大学, 2020(01)
- [6]高中生地理空间定位能力培养研究 ——以兰州市S中学为例[D]. 陈思奇.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7]初中地理教学中相异构想的调查分析与实践研究 ——以中图版七年级上册为例[D]. 杨卫卫. 陕西师范大学, 2018(01)
- [8]初中生心理地图构建的教学策略研究 ——以中国地理教学为例[D]. 桂祝君.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1)
- [9]基于生物学实验的中美教科书的对比分析与探讨 ——以中国人教版《生物学》、美国《SCIENCE》为例[D]. 李大莉. 贵州师范大学, 2017(01)
- [10]高中生地理空间能力培养中的心理地图阶段化构建[D]. 干成红. 福建师范大学, 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