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边峪水库漏水

石边峪水库漏水

一、石砭峪水库不漏了(论文文献综述)

张建[1](2019)在《秦岭北麓水系现状调查研究 ——以辋川河水生态治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秦岭北麓是陕西省关中地区重要的绿色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在新时期治水思路指导下,各地陆续开展的水系治理工作,治理思路及办法存在差异,治理效果岑差不齐;秦岭北麓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要全盘考虑,系统谋划,开展秦岭北麓水生态治理工作。本文对秦岭北麓水系治理开展研究,主要采用现场查勘,搜集整理相关现有资料统计分析,根据相关规范与经验制定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与地方主管部门座谈,听取专家意见,开展综合评价及案例研究的方法。以现有水资源综合规划、防洪规划、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等成果为基础,对秦岭北麓地区水系现状进行详细调查,进行分析评价,综合考虑秦岭北麓水资源禀赋及承载能力,研究秦岭北麓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存在的问题,提出秦岭北麓水系系统治理策略;结合秦岭北麓辋川河水生态修复治理典型案例,研究水生态空间管控体系建设,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水环境治理措施等。研究成果为以下几方面内容:1.调查清楚了秦岭北麓水资源基础资料,河流水库现状情况。2.现状调查评价通过对结论设定评价指标,确定评价标准,同时对无法定量的内容,采用定性说明和阐述。并总结共性,突出个性,综合评价成就和存在问题。分析评价了秦岭北麓水资源现状,算清了水帐;建立水生态评价指标及方法,从生态水量、河道物理形态方面分析评价;通过划分的水功能区及入河排污口分析评价水环境保护现状;对水土保持现状及防洪体系也进行了分析评价。3.找出了秦岭北麓水系治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治理办法。4.根据秦岭北麓水系治理分析评价办法开展辋川河水系治理研究,首先找出辋川河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辋川河水生态修复治理方案,最后对治理实施效益做以评价。通过典型案例研究,系统的解决了秦岭北麓水系治理存在的问题,以能落地实施的对策措施为后面实施水系治理地区提供借鉴参考。

王跃[2](2019)在《湖库沉积物酶活性和功能菌群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沉积物中的酶是湖库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驱动者,可作为评价湖库水体营养水平和微生物活性的指示因子。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北秀公园(HLJ)、北京市植物园(BJ)、陕西省西安市曲江公园(XA)、江苏省南京市玄武湖(NJ)和广东省深圳市荔枝公园(GD)5个城市内湖、李家河水库和金盆水库为研究对象,基于沉积物理化性质和酶活性,采用高通量DNA测序技术和BIOLOG方法对湖库沉积物中功能菌群多样性进行诊断,揭示湖库沉积物酶活性和功能菌群结构多样性的偶联机制。通过探究人工诱导系统对水库沉积物酶活性调控,以期为人工充氧技术控制湖库内源污染提供理论支撑。研究结果主要包括:(1)5个城市内湖沉积物的有机氮污染均较为严重。不同城市内湖沉积物酶活性差异极显着(P<0.01),有机质与碱性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极显着相关。BIOLOG结果表明:沉积物细菌种群碳代谢差异显着,代谢能力依次为GD>BJ>NJ>HLJ>XA,碳代谢活性与脱氢酶活性显着正相关(r=0.851)。主成分分析表明NJ和BJ的代谢能力差异性较小,GD和XA代谢能力差异显着。(2)李家河水库表层沉积物有机质及营养盐的浓度较高,碱性磷酸酶、脲酶、脱氢酶和蔗糖酶酶活性具有空间异质性。DNA测序结果表明,Sigarispora(4.15%)、木霉属(2.13%)和假散囊属(1.93%)是优势菌属。冗余分析可知,沉积物中脱氢酶与Mucoromycota、担子菌门和子囊菌门均呈显着正相关,有机质、总氮和铁与捕虫霉门呈正相关,其中有机质是影响酶活性和真菌群落的主导环境因素。(3)金盆水库沉积物总氮、总磷和有机质在表层富集,垂向剖面均呈降低趋势。沉积物酶活性季相差异显着(P<0.01),且随深度的增加,酶活性降低。DNA测序结果表明:水库沉积物7月细菌种群丰度高于3月,细菌种群丰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厚壁菌门、变形菌、拟杆菌门和绿弯菌门为优势菌群。乳球菌属和芽孢杆菌属是优势菌属。冗余分析表明,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脱氢酶酶活性对蓝细菌和疣微菌门影响显着。(4)人工诱导机制(扬水曝气系统)运行期间表层沉积物中总氮含量降低了2.08%,总磷、铁和锰含量分别增加了1.71%、16.29%和19.97%,有机质在运行期间的显着降低了53.19%。运行期间表层沉积物酶活性显着高于运行前的酶活性,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依次活性提高了12.85%、44.30%、34.47%和29.96%,4种酶活性垂向剖面降低。总氮、总磷和有机质与4种酶活性显着相关,该系统有效抑制沉积物氮磷释放,降低有机质含量和增强酶活性。(5)电缆细菌是近几年新发现的参与沉积物硫循环的重要功能微生物。目前,国内外研究均表明,电缆细菌属于脱硫球茎菌科(Desulfobulbaceae),属水平系统发育分类尚未明确。本研究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初步构建电缆细菌的检测方法,选用特异性探针DSB706进行杂交,发现沉积物中存在电缆细菌。

韩超南[3](2018)在《三峡水库磷的输移转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峡水库反季节人为调度改变了长江原有水动力特征,影响着以水、沙为输运载体的营养盐物质循环过程。本研究采用野外采样调查和室内实验模拟方法,对三峡水库磷的输移转化特征及影响机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上游河流总磷(TP)输入是三峡水库磷的主要来源,占三峡水库TP总输入量的79.73%。20142016年野外实测数据显示,三峡干流水体TP以溶解态磷(TDP)为主,TDP占TP浓度45%96%,TDP、TP的时空分布规律不明显;相对地水体颗粒态磷(TPP)浓度受水库影响沿程递减,单位质量悬浮颗粒物中所含总磷(PP)和可提取态有机磷(Exo-P)沿程递增,碎屑磷(Det-P)沿程递减。悬浮颗粒物PP和Exo-P浓度与颗粒物的粒径负相关,与有机质和Mn含量显着正相关;Det-P与粒径显着正相关。自然水文季节性变化和水库反季节性调度是影响三峡水库水体和悬浮颗粒物中磷输移转化过程的两个重要因素。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蓄水期、高水位期三峡干流悬浮颗粒物粒径相比泄水期、低水位期较细,而PP、Exo-P浓度较高;悬浮颗粒物中的粗颗粒携带Det-P沿水流方向逐渐沉降至沉积物,细颗粒携带Exo-P输移更远距离后沉降或下泄;整体上,四个水库调度期三峡水库干流PP均以沉降滞留作用为主,滞留率为10%56%,但悬浮颗粒物吸附磷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悬浮颗粒吸附解吸磷平衡浓度(EPC0)高于水体磷酸盐(PO43-)浓度,意味着悬浮颗粒物在输移过程中呈向水体释放磷状态。三峡水库颗粒磷主要沉积在沉积物或消落带土壤。消落带土壤颗粒吸附磷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消落带土壤EPC0浓度高于水体PO43-浓度,消落带覆水环境可能促使弱吸附态磷(Exc-P)脱附以及铁结合态磷(Fe-P)缺氧还原释放,从而成为三峡水库水体磷的潜在来源。基于薄膜扩散梯度技术的实验结果表明,三峡干流与支流(大宁河)的沉积物均呈向上覆水体释放磷状态,沉积物-水界面有效态磷的扩散通量为0.1100.581 mg/(m2·d)。沉积物厌氧环境下铁氧化物-磷的耦合还原作用控制着三峡干流沉积物磷的释放机制,而水底藻体死亡分解是引起大宁河中游(水华发生区)表层沉积物磷释放的主要原因。三峡干流回水是大宁河水体磷的重要补给来源,蓄水期、高水位期干流回水磷补给增大春夏季大宁河库湾水华风险。

岳娟[4](2018)在《高面膜堆石坝防渗与变形稳定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阶段我国正在建造一批300m级的面板坝,国内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技术现已处于领先地位,但一些面板堆石坝在运行期间仍旧存在堆石体变形过大、防渗体破坏严重等问题。复合土工膜单独作为防渗体应用于高坝,可有效减少面板分缝带来的施工不便,可避免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后期的面板裂缝、脱空、垂直缝挤压破坏等问题,适应坝体平均变形能力强。本文在结合现有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运行期间的问题与面膜堆石坝的发展需求,提出了新的方案并对方案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复合土工膜和堆石体做了以下工作:首先根据工程概况设计了一套完整复合土工膜方案,并根据现存的有关复合土工膜面板坝的研究,提出了两种缓解复合土工膜应力集中出现的方案:修坡或堆石体局部灌浆。然后对现有的堆石本构模型做了进一步讨论,确定了堆石的单元类型、本构模型以及接触模型,利用ABAQUS提供的生死单元模拟堆石体的分期施工。本文针对复合土工膜方案以及加固方案分别建立了方案模型1、加固方案模型2以及加固方案模型3三个模型。对三个模型进行有限元计算,结果表明:复合土工膜方案在蓄水期与运行期均可安全运行,复合土工膜应力变形在蓄水期变形较大;修坡之后,顺水流方向应力集中区域由右岸岸坡附近2/3坝高范围内缩小到右岸岸坡附近1/2坝高部位的局部区域,拉应力极值范围由2.14MPa~4.34MPa减小0.82MPa~2.93MPa,沿坝轴方向的应力集中区域亦有少量的缩小;堆石体局部灌浆之后,顺水流方向复合土工膜的应力云图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应力集中范围缩小至右岸岸坡1/3坝高附近,拉应力极值范围减小至1.25MPa~2.57MPa,沿坝轴线方向应力集中范围至复合土工膜的应力变形均得到了显着的改善。

党海霞[5](2018)在《复合土工膜在登盆水库大坝施工中的应用分析》文中指出复合土工膜因其具有延伸性能好、抗拉性能强、变形模量大以及防渗性能好等特点被广泛的引用在水库大坝施工中。本文主要结合登盆水库大坝复合土工膜施工实例,论述了复合土工膜的施工工艺原理以及施工技术要点。

邱晓鹏[6](2016)在《我国北方分层型水库水质演变规律及富营养化研究 ——以枣庄周村水库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周村水库位于山东省枣庄市东北角,是枣庄市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目前,周村水库仍存在较严重的水质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本研究以周村水库为例,通过20122015年对水库物理、化学及浮游植物等指标的现场监测,结合水文气候条件,系统研究了水库水质及水体富营养化的季节演变规律,探讨了入库径流、热分层和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的干旱对水库水质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入库河流对周村水库水质和藻类的空间分布影响显着:周村水库入库径流营养盐污染严重,三条河流总氮的平均浓度为3.1412.48 mg/L,硝态氮是氮元素的主要形态,总磷的平均浓度为0.0241.630 mg/L;丰水期三个河流入库口附近的电导率、总氮、硝态氮、氨氮和总磷均高于主库区;由于徐洼河和下十河入库口和过渡区的营养盐浓度较高,该区域藻类丰度明显高于水库其他区域;受入库潜流的影响,正常年夏季周村水库主库区总氮和硝态氮在5 m水深处出现明显的浓度突增。(2)分层对周村水库水质影响显着:周村水库属单混合循环水库,分层期为4月到11月,混合期为12月到次年3月;随着热分层的形成,水库出现溶解氧分层,恒温层水体在水体耗氧和沉积物耗氧的作用下于每年5月中旬达到厌氧状态;受沉积物释放的影响,恒温层水体污染严重,氨氮、总磷、锰和硫化物分别超过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1.9倍、2.2倍、8.9倍和5.0倍;此外,分层促进了藻类的生长,5月至8月藻类的过量繁殖使得水库光补偿点的水深仅为13 m,当周村水库风力扰动较小时,变温层水体存在较大的温度梯度和溶解氧梯度,造成周村水库3m以下变温层水体易进入缺氧状态。(3)厄尔尼诺现象促进了水库水质恶化: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周村水库全年降雨量和入库径流量减少,水库水位持续降低,恒温层容积减小,恒温层氨氮、总磷、铁、锰和硫化物的浓度均高于正常年同期;水位的下降引起温跃层上、下界面同时下移,使得温跃层内污染物(如锰、总磷)浓度突增;此外,厄尔尼诺年较低的水位条件使得翻库历时较短,翻库期间水库变温层锰和总磷浓度均超标,最高浓度分别为0.222 mg/L和0.122 mg/L。(4)不同营养状态下周村水库藻类季节演替规律不同:正常年(2012和2013年)周村水库6月至11月处于富营养状态,12月到次年5月为中营养状态,夏季水库爆发微囊藻水华,藻类丰度最高达1.9×108 cells/L;厄尔尼诺年(2014年和2015年)周村水库全年处于中营养状态,夏季藻类以绿藻为主,没有发生水华;RDA(冗余)分析和广义线性模型结果表明正常年水温、Schmidt指数和总磷是影响藻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总磷是影响藻类丰度的主导因素,而厄尔尼诺年水温、Schmidt指数和硝态氮是影响藻类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总磷是影响藻类丰度的关键因素。

陈国昕[7](2016)在《西安黑河输水渠道渡槽工程病害成因分析与处理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安市黑河引水工程是西安市的生命线工程,对于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十分重要,担负着整个西安市80%左右供水任务。作为单线输水暗渠中的每个建筑物都是整个引水工程的咽喉,一旦出现事故,后果不堪设想。本文通过对黑河输水渠道渡槽的检测、分析,提出了处理方案,并通过近几年的加固处理验证,取得了良好效果。得到以下结论:(1)分析了黑河输水渠道渡槽运行中产生的工程病害原因,主要为冻融、碳化风蚀以及施工等原因,致使渡槽的混凝土结构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缝、钢筋锈蚀、混凝土胀落、渗水和漏水等现象。(2)针对工程病害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工程措施和处理方法。对蜂窝麻面、空洞、空鼓进行处理,确保处理部位表面平整、不渗漏。对裂缝进行注浆处理,以达到封闭裂缝,限制裂缝继续发展。对混凝土碳化、冻融破坏进行增加混凝土表面保护层及防碳化处理,为混凝土结构提供新的碱基保护,有效解决冻融破坏的问题,终止碳化反应继续进行,防止混凝土结构力学性能继续劣化。对外露钢筋进行阻锈处理,以提高和加强对钢筋的保护,防止钢筋继续锈蚀,提高混凝土结构整体强度。延长渡槽使用寿命,保证输水安全,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李璇[8](2015)在《分层型富营养化水源水库水质演变机制与水质污染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砭峪水库是黑河引水系统的重要备用水源,每年向西安市供水3000万m3,同时还承担着600万m3城市应急供水任务,因此,良好的水库水质对保障城市供水安全起到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该水库水质不断恶化,有害蓝藻周期性爆发,严重破坏了水库生态平衡。但由于水库水质污染成因不明,水库尚未建立有效的控制措施。本文以石砭峪水库水质演变机制及水质污染控制研究为切入点,在现场大量水质监测基础上,通过内外污染源解析,雨水水质监测分析,原位及实验室模拟实验,同时结合原位扬水曝气器水质改善试验,重点研究了:石砭峪水库分层结构演变特征及其对水库水质影响;石砭峪水库营养盐、碱度及有机物季节性演变特征;水库浮游植物群落演替规律及水体富营养化评价;扬水曝气器原位水质改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石砭峪水库热分层期长(311月),水体混合期短(12次年2月),全年呈现单循环混合模式。暴雨径流是影响石砭峪水库水体分层结构稳定性的最重要因素,浑水异重流潜入水库底部会提高底部水温,诱导水库水体提前混合。水体长期分层导致水库深水区底部厌氧时间可长达56个月,厌氧条件下内源污染物大量释放,导致水库底部氨氮、总磷、铁、锰浓度分别达到1.52 mg/L、0.171 mg/L、0.976 mg/L、1.124 mg/L。暴雨径流对水库底部缺氧持续时间影响较大,浑水异重流潜入水库底部会立即提高水库底部溶解氧水平,但大量悬浮物汇入增加了水体耗氧速率,暴雨径流后水库底部是否会再次形成厌氧环境取决于暴雨径流发生的时间及发生频率。(2)石砭峪水库主库区总氮多年平均浓度为2.8 mg/L,最高浓度达到4.7 mg/L,显着高于金盆水库(t-test,p<0.01)。雨水总氮构成主要以氨氮为主,经土壤形成径流过程中,雨水中氨氮被土壤快速吸附,同时土壤中硝酸盐氮淋溶进入水体。相同雨水经不同土壤淋溶的硝酸盐氮浓度差异较大,因此土壤差异是造成两水库上游径流总氮差异的主要原因。低碱度雨水经土壤形成径流过程中,土壤中的碱性物质被淋溶进入水中,土壤溶出碱度差异是导致石砭峪水库碱度低于金盆水库的主要原因。而雨水与土壤接触时间不同,是驱动两水库碱度季节性演变的主要原因。石砭峪水库总磷浓度全年大部分时段能满足地表水环境Ⅲ类水质标准,暴雨冲刷及分层期间内源污染物释放是造成水库总磷季节性超标的主要原因。水库CODMn浓度变化范围为2.88.6 mg/L,主要由腐殖质及类蛋白等构成,暴雨径流冲刷是造成石砭峪水库有机物浓度季节性超标的主要原因。(3)石砭峪水库藻类生长主要集中在5月至10月。春季以硅藻为主,硅藻生长高峰一般出现在6月份,藻细胞密度最高接近50×106 cells/L。7月至10月水库蓝藻水华现象严重,藻细胞密度高达1亿cells/L。对浮游植物群落和环境因子进行冗余度分析(RDA),结果表明,水温及水体分层结构稳定性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最重要环境因素。石砭峪水库蓝藻水华时期,水中胞外微囊藻毒素浓度变化范围为13.0148.5 ng/L,而水中总微囊藻毒素变化范围为0.091.12μg/L。基于相关加权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评价结果表明,石砭峪水库已处于轻度富营养化水平。暴雨径流污染及热分层效应的存在是加剧水库富营养化进程的重要驱动因素。(4)新型材质淹没式扬水曝气器能够有效解决水库分层期间内源污染释放及蓝藻水华问题:设备运行30天后,水体底部溶解氧从0 mg/L提高至5.75 mg/L;沉积物上覆水体氨氮、总磷、铁、锰浓度分别从0.725 mg/L、0.154 mg/L、0.615 mg/L、0.713 mg/L降至0.281 mg/L、0.031 mg/L、0.210 mg/L和0.103 mg/L;底部水体pH从6.38升至8.01,碱度从28 mg/L升至40 mg/L;影响半径60 m范围内,垂向藻类平均削减量达到90%;此外扬水曝气系统的运行提高了水中微生物的代谢活性,加快了有机物的生物降解速率。基于石砭峪水库上游流域特征,建议采用旁侧渠技术可以有效控制暴雨期间外源污染物汇入,避免水库丰水期出水高浊度问题。

韩龙飞[9](2014)在《石砭峪水库不同混合期水质及藻类生长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安石砭峪水库呈现富营养化状态,导致水质恶化、藻类大量繁殖,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论文对石砭峪水库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现场监测,分析了水库不同混合期的水质、藻类生长及藻毒素产生状况,并对不同水质期厌氧区分布进行分析,提出藻类控制方案,为水源地供水及扬水曝气控藻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石砭峪水库共分为四个时期。3月末至7月为分层形成期;7月末至9月末为稳定分层期;10月至11月为分层破坏期;11月末至3月为完全混合期。石砭峪水库稳定分层期底层水体氨氮最大值达到1.46mg/L,为上层水体氨氮浓度7倍,TN值最高值达到3.99mg/L,超出地表水III类标准4倍,总磷、铁、锰浓度高达0.2mg/L、0.2mg/L、1.11mg/L,磷、锰含量分别为III类地表水4倍、10倍。表层水体pH最大值为10.56,而底层电导率达到最大为243μS/cm。其他三个时期水质除总氮超标外,其他指标满足地表水III类标准。(2)石砭峪水库全年藻密度在分层形成期(4月)和稳定分层期(9月)达到最高值分别为1763万个/L、6928万个/L,叶绿素a高达12μg/L、33.56μg/L。分层形成期优势藻门为硅藻门,优势藻种为小环藻、直链藻、脆杆藻,主要集中在水体2m至5m范围内大量暴发生长。稳定分层期优势藻门为蓝藻门,优势藻种为铜绿微囊藻,主要集中在水体表层至2m处大量生长。(3)稳定分层期(7月末至9月末)底层水体呈现出严重厌氧状态,厌氧区域最大为6.7m,厌氧持续时间(7月21日11月3日)长达105天。水体底层溶解氧在53天内被全部消耗,耗氧速率为0.11mg/(m·d)。稳定分层期厌氧区比例达到最高为19.88%。混合期厌氧区比例降低为零。此时底层水体与表层水体不适宜供水,适宜取中层水体供水。(4)促使水体混合可以降低底层水体耗氧速率,抑制营养盐释放,抑制藻类生长。建议石砭峪水库扬水曝气器2014年在稳定分层期(8月)开始运行,破坏水体分层形成及抑制藻类生长,避免“水华”现象发生。(5)石砭峪水库水体微囊藻毒素-LR浓度高达148.46ng/L,未超国家饮用水卫生规范标准(1μg/L)。藻毒素(MC-LR)高峰期和消亡期与微囊藻生长规律都有明显的滞后性。

钮新强[10](2010)在《水库病害特点及除险加固技术》文中研究说明简述了我国水库安全状况、病险水库的危害以及各个时期国家开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情况。总结了病险水库在防洪安全、大坝渗流安全、结构安全及抗震安全等主要方面的病害特点与产生原因。并在总结我国病险水库加固经验的基础上,分别论述了各种病害的加固方法、技术要点。对于目前我国正在开展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二、石砭峪水库不漏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石砭峪水库不漏了(论文提纲范文)

(1)秦岭北麓水系现状调查研究 ——以辋川河水生态治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水系治理概况及经验
        1.3.2 国内水系治理研究现状及经验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秦岭北麓水系概况及历史演变
    2.1 区域概况
        2.1.1 秦岭北麓区域范围
        2.1.2 自然概况
        2.1.3 社会经济概况
        2.1.4 水系基本情况
    2.2 水系历史演变情况
        2.2.1 水系历史
        2.2.2 水系治理成就
3 秦岭北麓水系现状调查
    3.1 调查范围及区域特点
        3.1.1 调查范围
        3.1.2 区域特点
    3.2 调查方法
    3.3 调查的主要内容
        3.3.1 水资源开发利用
        3.3.2 防洪减灾
        3.3.3 水土保持
        3.3.4 水资源保护
        3.3.5 水生态与环境保护
    3.4 收集资料统计
        3.4.1 秦岭北麓主要河流、峪道调查统计
        3.4.2 秦岭北麓已建成水库统计
        3.4.3 峪口以下河流物理形态调查统计
4 秦岭北麓水系现状分析
    4.1 水资源概况分析
        4.1.1 水库情况
        4.1.2 供水量分析
        4.1.3 用水量分析
        4.1.4 用水水平分析
    4.2 水生态现状分析
        4.2.1 峪道保护状况
        4.2.2 河湖物理形态状况
        4.2.3 河流生态需水满足状况
        4.2.4 重要湿地保护状况
    4.3 水环境现状分析
        4.3.1 面源污染分析
        4.3.2 内源污染调查分析
        4.3.3 重点水源地水质分析
        4.3.4 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
    4.4 水土保持现状分析
        4.4.1 水土流失现状分析
        4.4.2 水土保持治理现状分析
    4.5 防洪体系现状分析
        4.5.1 宝鸡市片区防洪体系现状分析
        4.5.2 西安市片区防洪体系现状分析
        4.5.3 渭南市片区防洪体系现状分析
5 秦岭北麓水系现状评价
    5.1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评价
        5.1.1 总体评价
        5.1.2 主要河流开发利用程度评价
    5.2 水生态现状评价
        5.2.1 评价指标与方法
        5.2.2 生态水量评价
        5.2.3 河湖物理形态评价
    5.3 水环境评价
        5.3.1 水功能区现状水质评价
        5.3.2 入河排污口现状评价
    5.4 水土保持现状评价
    5.5 现状防洪体系评价
6 秦岭北麓水系现状问题及治理策略
    6.1 现状调查存在的问题
        6.1.1 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衡
        6.1.2 空间布局不尽均衡
        6.1.3 水治理体系的整体性、协同性还没有形成
        6.1.4 水生态空间不足,河道自然功能弱化
        6.1.5 防洪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6.2 秦岭北麓水系治理策略
        6.2.1 水资源管理策略
        6.2.2 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6.2.3 水环境治理
        6.2.4 水土保持建设
        6.2.5 防洪体系建设与洪水资源利用
7 案例分析-以辋川河水生态治理为例
    7.1 流域概况
        7.1.1 流域自然概况
        7.1.2 社会经济概况
    7.2 现状及存在问题
        7.2.1 治理现状
        7.2.2 存在主要问题
    7.3 辋川河水生态修复治理规划方案
        7.3.1 水生态空间管控体系建设
        7.3.2 生态用水保障方案
        7.3.3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案
        7.3.4 水环境治理方案
    7.4 实施效益评价
        7.4.1 社会效益评价
        7.4.2 生态效益评价
        7.4.3 经济效益评价
        7.4.4 综合效益评价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成果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湖库沉积物酶活性和功能菌群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
        1.2.1 沉积物酶活性研究进展
        1.2.2 湖库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1.2.3 人工诱导机制(扬水曝气系统)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2 城市内湖沉积物酶活性和微生物代谢特征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采样区概况
        2.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2.1.3 实验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城市内湖沉积物理化性质分析
        2.2.2 城市内湖沉积物酶活性分析
        2.2.3 城市内湖沉积物微生物代谢活性特征
    2.3 小结
3 李家河水库沉积物酶活性和真菌种群结构空间异质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采样区概况
        3.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3.1.3 实验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李家河水库表层沉积物营养盐分布特征
        3.2.2 李家河水库表层沉积物酶活性分析
        3.2.3 李家河水库沉积物真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3.2.4 李家河水库沉积物真菌群落组成分析
        3.2.5 沉积物理化性质、酶活性和真菌偶联关系分析
    3.3 小结
4 金盆水库沉积物酶活性和细菌群落垂向演替
    4.1 材料与方法
        4.1.1 采样区概况
        4.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4.1.3 实验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金盆水库沉积物理化性质的垂向变化及时空分布特征
        4.2.2 金盆水库沉积物酶活性的垂向变化及时空分布特征
        4.2.3 金盆水库微生物多样性的垂向变化及时空分布特征
        4.2.4 金盆水库沉积物细菌群落组成结构分析
        4.2.5 细菌群落与理化性质以及酶活性的偶联关系分析
    4.3 小结
5 人工诱导机制(扬水曝气系统)对水库沉积物酶活性调控
    5.1 材料与方法
        5.1.1 采样区概况
        5.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5.1.3 实验方法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扬水曝气系统运行期间沉积物理化性质垂向特征分析
        5.2.2 扬水曝气系统运行期间沉积物酶活性垂向变化特征
        5.2.3 系统运行期间沉积物理化性质与酶活性相关性分析
    5.3 小结
6 水源水库沉积物中电缆细菌检测方法初探
    6.1 材料与方法
        6.1.1 采样区概况
        6.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6.1.3 实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3)三峡水库磷的输移转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磷的存在形态及分析方法
        1.2.2 水环境中磷的循环及影响因素研究
        1.2.3 筑坝工程对河流磷的输移转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1.2.4 三峡水库调度对磷的输移转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1.2.5 相关研究不足之处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区域概况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内容
        1.3.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第2章 三峡水库水体总磷的变化特征及收支分析
    2.1 引言
    2.2 数据分析方法
    2.3 上游入库河流及库区干流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特征
        2.3.1 径流量和输沙量的空间分布
        2.3.2 径流量和输沙量的时间变化
    2.4 上游入库河流及库区干流水体总磷的变化特征
        2.4.1 总磷的空间分布
        2.4.2 总磷的时间变化
    2.5 三峡水库水体总磷的收支分析
        2.5.1 收支模式
        2.5.2 收支计算
        2.5.3 敏感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三峡水库水体和悬浮颗粒物磷分布及输移转化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样点布设
        3.2.2 分析测定方法
        3.2.3 颗粒物吸附磷模拟实验方案
    3.3 水库调度影响下三峡干流水动力变化特征
        3.3.1 水库调度运行特点
        3.3.2 流速变化特征
        3.3.3 水体滞留时间变化特征
    3.4 不同水库调度期三峡干流表层水体磷形态的分布特征
        3.4.1 表层水体物理化学参数
        3.4.2 表层水体磷形态的含量组成
    3.5 不同水库调度期三峡干流悬浮颗粒物磷形态的分布特征
        3.5.1 悬浮颗粒物基本理化性质
        3.5.2 悬浮颗粒物磷形态的含量组成
        3.5.3 悬浮颗粒物对磷的吸附释放特性
    3.6 颗粒物理化性质与颗粒赋存磷形态的关系
        3.6.1 颗粒物理化性质与颗粒磷形态的相关分析
        3.6.2 粒径对颗粒物吸附磷的影响
        3.6.3 有机质和金属氧化物组分对颗粒物吸附磷的影响
        3.6.4 颗粒物浓度效应对颗粒物吸附磷的影响
    3.7 水库调度对水-悬浮颗粒物磷输移转化的影响机制探讨
    3.8 三峡水库调度背景下磷的水库滞留特征和下游输送特征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和沉积物磷分布及释放特征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样点布设
        4.2.2 分析测定方法
        4.2.3 颗粒吸附磷模拟实验方案
        4.2.4 沉积物-水界面有效态P-Fe2+-S2-测定方法
    4.3 三峡干流消落带土壤磷形态的分布特征
        4.3.1 消落带土壤理化性质
        4.3.2 消落带土壤磷形态的含量组成
    4.4 覆水-出露区域消落带土壤磷形态分布特征
        4.4.1 覆水-出露区域消落带土壤理化性质
        4.4.2 覆水-出露区域消落带土壤磷形态的含量组成
        4.4.3 覆水-出露区域消落带土壤磷的吸附释放特性
    4.5 水库调度对消落带土壤磷迁移转化的影响机制探讨
        4.5.1 消落带土壤磷的物理性迁移
        4.5.2 消落带土壤磷的化学性转化
    4.6 三峡干流与支流沉积物磷形态分布的对比分析
        4.6.1 表层沉积物基本理化性质
        4.6.2 表层沉积物磷形态分布
    4.7 三峡干流与支流沉积物磷释放特征的对比分析
        4.7.1 沉积物中有效态P-Fe~(2+)-S~(2-)的同步垂向分布
        4.7.2 沉积物-水界面有效态P-Fe~(2+)-S~(2-)的扩散通量计算
        4.7.3 沉积物磷的释放机理探讨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峡水库磷输移转化模式对支流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三峡水库磷在四种环境介质中的输移转化模式
    5.4 三峡干流与支流水体磷的交换特征研究
        5.4.1 干流与支流水体磷形态分布特征
        5.4.2 不同水库调度期干流与支流水体磷的交换特征
        5.4.3 干流水体磷组成沿程分布对支流水体磷补给的影响
    5.5 三峡干流回水磷补给对支流富营养化和水华的影响
    5.6 三峡水库磷污染防控的几点思考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建议
附录 A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与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高面膜堆石坝防渗与变形稳定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提出背景
        1.1.1 面板堆石坝概述
        1.1.2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复合土工膜研究概况
        1.2.1 国内外复合土工膜应用情况
        1.2.2 复合土工膜应用于高坝难点
    1.3 高面膜堆石坝的发展需求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面膜堆石坝方案设计
    2.1 水布垭工程概况
    2.2 复合土工膜防渗体布置
    2.3 复合土工膜方案设计
    2.4 稳定性计算
        2.4.1 复合土工膜抗滑稳定计算
        2.4.2 堆石体稳定分析
    2.5 周边连接体系方案设计
        2.5.1 方案的提出
        2.5.2 具体方案
    2.6 小结
第三章 计算软件计算模型
    3.1 计算软件
    3.2 堆石体本构模型
    3.3 堆石料流变模型
    3.4 复合土工膜材料本构模型
    3.5 复合土工膜接触面的模拟方法
    3.6 大坝施工过程的模拟
    3.7 坝体渗流的计算模型
        3.7.1 数学模型
        3.7.2 有限元计算模型
    3.8 小结
第四章 高面膜堆石坝的渗流分析
    4.1 边界条件处理
    4.2 计算工况
    4.3 计算结果
    4.4 小结
第五章 高面膜堆石坝的应力应变分析
    5.1 有限元计算研究目的
    5.2 大坝有限元计算模型
        5.2.1 模型1
        5.2.2 模型2
        5.2.3 模型3
    5.3 计算工况
    5.4 计算参数
    5.5 高面膜堆石坝计算成果
        5.5.1 工况1有限元计算成果
        5.5.2 工况2有限元计算成果
        5.5.3 工况3有限元计算结果
        5.5.4 工况4有限元计算结果
        5.5.5 工况1~4计算结果分析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复合土工膜在登盆水库大坝施工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复合土工膜工艺原理
3 复合土工膜施工技术要点
    3.1 施工前的准备
    3.2 土建基层面铺设场地要求
    3.3 复合土工膜的铺设施工
    3.4 现场复合土工膜焊接
    3.5 焊缝质量检测
        3.5.1 目测法
        3.5.2 压力水法
        3.5.3 充气法
4 结语

(6)我国北方分层型水库水质演变规律及富营养化研究 ——以枣庄周村水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湖库热分层及其对水质的影响
        1.2.2 湖库富营养化
        1.2.3 极端气候事件对湖库水质和富营养化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2 入库径流对库区水质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2 正常年(2012~2013年)与厄尔尼诺年(2014~2015年)水文条件对比
    2.3 入库径流水质特征及污染物负荷估算
    2.4 入库径流对主库区水质垂向分布的影响
    2.5 入库径流对库区水质空间差异性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3 水库热分层特征及其对水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2 主库区水温及热分层特征
    3.3 热分层对富营养水体溶解氧的影响
    3.4 热分层对主库区污染物释放的影响
    3.5 厄尔尼诺现象对水库水质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水库营养盐季节演变规律
    4.1 材料与方法
    4.2 正常年周村水库营养盐来源分析
    4.3 2012~2015年水库营养盐季节变化规律
    4.4 水库春季硝态氮浓度变化分析
    4.5 厄尔尼诺现象对水库营养盐的影响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水库富营养化及藻类时空分布规律
    5.1 材料与方法
    5.2 2012~2015年水库富营养化评价
    5.3 2012~2015年水库浮游植物季节演替规律
    5.4 浮游植物垂向分布规律以及空间异质性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建议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西安黑河输水渠道渡槽工程病害成因分析与处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黑河输水渠道工程概况
    1.2 渡槽工程简介
        1.2.1 渡槽工程布置
        1.2.2 渡槽结构
    1.3 渡槽的工程现状
    1.4 自然气候特点
    1.5 国内外研究概况
    1.6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第二章 渡槽病害检测
    2.1 渡槽检测方法
    2.2 检测依据
    2.3 检测结果
        2.3.1 现场调查
        2.3.2 结构现状
        2.3.3 保护层厚度测评
        2.3.4 材料性能评定
        2.3.5 钢筋锈蚀测评
        2.3.6 裂缝深度检测
    2.4 竹林沟渡槽检测结果比对
        2.4.1 保护层厚度降低
        2.4.2 材料性能退化
        2.4.3 钢筋锈蚀程度增加
        2.4.4 裂缝深度加深
第三章 渡槽病害成因分析
    3.1 混凝土结构表层病害
        3.1.1 蜂窝
        3.1.2 空洞
        3.1.3 露筋
    3.2 裂缝
        3.2.1 结构性裂缝
        3.2.2 变形裂缝
    3.3 混凝土碳化
    3.4 冻融循环
    3.5 混凝土集料膨胀
    3.6 钢筋病害
第四章 处理方法
    4.1 加固处理原则
    4.2 加固处理方案
        4.2.1 渡槽病害复核检测和确诊
        4.2.2 钢筋阻锈处理
        4.2.3 混凝土裂缝处理
        4.2.4 蜂窝麻面处理
        4.2.5 增加混凝土保护层
        4.2.6 槽箱顶板空鼓处理
        4.2.7 防碳化处理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8)分层型富营养化水源水库水质演变机制与水质污染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水库季节性热分层及其水质效应
        1.2.2 暴雨径流对水库热分层及水质影响
        1.2.3 水体富营养化
        1.2.4 水库富营养化控制技术
    1.3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3.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3 技术路线图
2 石砭峪水库概况及水文特征分析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石砭峪水库概况
        2.1.2 上游流域概况
    2.2 石砭峪水库水文特征
        2.2.1 降雨量分布特征
        2.2.2 水库水力条件变化
3 水库分层结构演变特征及其对水质影响
    3.1 概述
    3.2 材料方法
        3.2.1 采样点布置
        3.2.2 水样采集及水质监测
        3.2.3 原位水体及沉积物耗氧速率研究
        3.2.4 数据分析
    3.3 水体季节性分层特征
    3.4 不同类型暴雨径流对水体分层结构影响
    3.5 石砭峪水库溶解氧演变机制
        3.5.1 石砭峪水库溶解氧垂向及季节性变化特征
        3.5.2 水体分层影响
        3.5.3 暴雨径流影响
        3.5.4 藻类影响
        3.5.5 夏季低水位影响
    3.6 内源污染物释放
    3.7 本章小结
4 石砭峪水库营养盐季节性演变机制
    4.1 概述
    4.2 材料方法
        4.2.1 采样点布置及样品采集
        4.2.2 雨水样品采集
        4.2.3 实验室土壤淋洗实验
        4.2.4 水质检测指标
    4.3 石砭峪水库氮、磷季节性变化特征
    4.4 营养盐季节性变化原因分析
        4.4.1 春季氮、磷浓度升高原因分析
        4.4.2 暴雨径流对水库氮磷浓度影响
        4.4.3 内源污染物释放对水库垂向氮、磷浓度影响
    4.5 相似流域水库总氮差异探析
        4.5.1 石砭峪、金盆水库总氮差异
        4.5.2 雨水水质分析
        4.5.3 土壤淋溶试验
    4.6 本章小结
5 碱度及有机物季节性演变特征
    5.1 概述
    5.2 材料方法
        5.2.1 采样点布置及样品采集
        5.2.2 水质分析方法
    5.3 石砭峪水库碱度偏低问题
        5.3.1 石砭峪水库碱度变化规律
        5.3.2 相似流域水库比较
        5.3.3 雨水水质监测
        5.3.4 土壤淋溶试验
    5.4 有机物季节性超标
        5.4.1 有机物季节性及垂向变化规律
        5.4.2 三维荧光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水库浮游植物群落演替规律及富营养化评价
    6.1 概述
    6.2 材料方法
        6.2.1 样品采集
        6.2.2 水样分析方法
    6.3 浮游植物季节性演替及影响因素分析
        6.3.1 浮游植物季节性演变规律
        6.3.2 垂向分布规律
        6.3.3 影响因素分析
        6.3.4 蓝藻水华对水质影响
    6.4 水体富营养化评价
    6.5 本章小结
7 石砭峪水库水质污染原位控制研究
    7.1 前言
    7.2 新型扬水曝气器原位水质改善系统
        7.2.1 新型扬水曝气器简介
        7.2.2 WLA-S水质改善效果
        7.2.3 扬水曝气器运行优化
    7.3 外源污染物汇入控制措施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建议
    8.1 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8.2 研究特色与创新性成果
    8.3 建议与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石砭峪水库不同混合期水质及藻类生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我国水库富营养化现状
        1.1.1 我国水库富营养化数量
        1.1.2 富营养化水库水质特征
        1.1.3 富营养化水库危害
    1.2 水库藻类暴发现状
        1.2.1 水库富营养化藻类暴发藻种繁多且时间不一
        1.2.2 藻毒素的产生及危害
        1.2.3 藻类暴发原因复杂
    1.3 水体混合状态
        1.3.1 水体分层及混合特征
        1.3.2 水质混合时段变化特征
        1.3.3 水体分层期间厌氧区域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1.4.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2 课题研究内容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石砭峪水库概况
    2.2 分析方法
        2.2.1 水样的采集与保存
        2.2.2 水质指标的检测方法及仪器
        2.2.3 藻细胞数量与种属鉴定
        2.2.4 微囊藻毒素(MC-LR)的测定
3 石砭峪水库不同混合期水质分析
    3.1 石砭峪水库完全混合期水质分析
        3.1.1 石砭峪水库完全混合期时段分析
        3.1.2 石砭峪水库完全混合期好氧区和厌氧区分析
        3.1.3 石砭峪水库完全混合期水质分析
    3.2 石砭峪水库分层形成期水质分析
        3.2.1 石砭峪水库分层形成期时段分析
        3.2.2 石砭峪水库分层形成期好氧区和厌氧区分布
        3.2.3 石砭峪水库分层形成期水质
    3.3 石砭峪水库分层期水质分析
        3.3.1 石砭峪水库分层期时段分析
        3.3.2 石砭峪水库分层期好氧区和厌氧区分布
        3.3.3 石砭峪水库水体稳定分层期水质及底层水体释放规律
    3.4 本章小结
4 石砭峪水库不同混合期藻类繁殖特性研究
    4.1 水库完全混合期、分层形成期、稳定分层期藻类生长特性
        4.1.1 完全混合期、分层形成期藻细胞数量及藻密度垂向规律
        4.1.2 石砭峪水库分层期藻类生长特性研究
    4.2 石砭峪水库不同混合期藻类、藻种分布研究
        4.2.1 石砭峪水库不同混合期藻类分布
        4.2.2 石砭峪水库不同混合期藻类的种属鉴定
    4.3 环境因子对石砭峪水库藻类生长影响分析
        4.3.1 水温对藻类生长的影响
        4.3.2 营养盐对藻类生长的影响
        4.3.3 降雨量对藻类生长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石砭峪水库不同混合期藻类控制方案
    5.1 石砭峪水库不同混合期混合深度变化规律
        5.1.1 石砭峪水库完全混合期混合深度变化规律
        5.1.2 石砭峪水库分层形成期混合深度变化规律
        5.1.3 石砭峪水库分层期混合深度变化规律
    5.2 水库不同混合期水体混合深度与藻类生长关系
        5.2.1 水库完全混合期、分层形成期混合深度与藻类生长的关系
        5.2.2 石砭峪水库分层期混合深度与藻类生长的关系
    5.3 石砭峪水库水体混合深度的影响因素
        5.3.1 水库水位
        5.3.2 入库流量
    5.4 石砭峪水库不同混合期扬水曝气器运行条件方案优化
        5.4.1 扬水曝气器混合期、分层形成期运行方案
        5.4.2 扬水曝气器稳定分层期运行方案
    5.5 本章小结
6 石砭峪水库分层期微囊藻毒素(MC-LR)形成规律
    6.1 石砭峪水库分层期藻毒素形成特性
        6.1.1 石砭峪水库分层期藻毒素浓度变化
        6.1.2 石砭峪水库分层期藻毒素垂向分布规律
    6.2 环境因子对藻毒素(MC-LR)产生影响
        6.2.1 水温对藻毒素形成的影响
        6.2.2 总氮对藻毒素形成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藻类鉴定图片
附录 2 研究生期间成果

(10)水库病害特点及除险加固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1 水库主要病害特点
2 病险水库加固技术
    2.1 水库防洪能力提高及大坝加高
        2.1.1 加高大坝
        (1) 土石坝
        (2) 混凝土坝
        2.1.2 增加泄洪能力
    2.2 土石坝渗漏处理措施
        (1) 混凝土防渗墙
        (2) 高压喷射灌浆
        (3) 劈裂灌浆
        (4) 土工膜
        (5) 膏状稳定浆液灌浆
    2.3 土石坝坝坡稳定及抗震加固
        (1) 坝坡稳定加固
        (2) 护坡加固
        (3) 坝体抗地震液化加固
    2.4 坝下涵管及隧洞加固
    2.5 其它病害加固
3 结语

四、石砭峪水库不漏了(论文参考文献)

  • [1]秦岭北麓水系现状调查研究 ——以辋川河水生态治理为例[D]. 张建.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1)
  • [2]湖库沉积物酶活性和功能菌群结构研究[D]. 王跃.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3]三峡水库磷的输移转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研究[D]. 韩超南. 清华大学, 2018(06)
  • [4]高面膜堆石坝防渗与变形稳定分析研究[D]. 岳娟. 山东大学, 2018(01)
  • [5]复合土工膜在登盆水库大坝施工中的应用分析[J]. 党海霞. 建材与装饰, 2018(01)
  • [6]我国北方分层型水库水质演变规律及富营养化研究 ——以枣庄周村水库为例[D]. 邱晓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12)
  • [7]西安黑河输水渠道渡槽工程病害成因分析与处理方法研究[D]. 陈国昕. 长安大学, 2016(02)
  • [8]分层型富营养化水源水库水质演变机制与水质污染控制[D]. 李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1)
  • [9]石砭峪水库不同混合期水质及藻类生长规律研究[D]. 韩龙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08)
  • [10]水库病害特点及除险加固技术[J]. 钮新强. 岩土工程学报, 2010(01)

标签:;  ;  ;  ;  ;  

石边峪水库漏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