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新体育课标实验两年来喜和忧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王超[1](2021)在《新加坡中小学户外教育探析》文中指出
姚志辉,李春华,吴胜红,罗黔东[2](2016)在《从中学体育优质课比赛看课程改革实施现状》文中指出体育优质课是一个区域的体育课程现状的晴雨表,基本上是该地区对新课程标准理解、实施的真实反映。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黔南州体育课程新课程标准实施进行研究,发现一些学校新课程标准没有得到全面实施,有些老师不熟悉新课程标准理念,课的设计没有体现出多元化的教育功能,不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等。通过研究为体育教师重视体育课的教育功能,发挥体育教师的组织才能提供参考。
王婧文[3](2016)在《海峡两岸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指导性文件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海峡两岸同祖同源,虽因政治方面的原因导致了两地的分离,但有着共同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的大陆与台湾地区近年来在文化与学术上的交流日益频繁。体育课程指导性文件是指导体育教学活动的理论指南,是学校体育开展的依据。以体育课程为依托洞悉两岸学校体育发展的相似与差异是两岸教育工作者的迫切需要。本文利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比较分析法,对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1949年至今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指导性文件进行了历史纵向脉络梳理比较分析和横向文本分析比较,结论如下:1.在1949-2000年期间,大陆地区共颁布了七部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文件,台湾地区则颁布了九部国民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教材内容等各个方面,充分展现出各自的历史继承的延续性与发展的时代性的特色。2.通过对1949年-2000年台湾与大陆地区各自出台的体育课程文件的历史纵向比较分析,总结出两岸地区教育改革与课程发展的规律: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两岸体育课程构建的主要方面;两岸体育课程文件在与国际潮流相接的同时也保持着自己的本土化特色;以教育化取向为主的课程价值观成为20世纪末两岸课程文本制定的主要价值观取向;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越来越受到海峡两岸的重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两岸体育课程目标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3.通过对2011年大陆地区颁布的体育课程标准与台湾地区2008年颁布的体育课程纲要进行具体的横向文本比较,归纳出两岸中小学体育课程文件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课程评价方面在精神实质上是高度相似的,但是在文件名称与水平划分上却具有明显差异性。同时,大陆地区结合各地学校体育发展水平不等的现状,形成了具有属于自己体育课程特色的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性质以及附录部分;台湾地区则在学生十大基本能力与学生分段能力指标的关系上做了说细的阐述,形成以学生核心能力统领整个课程纲要的体系建设。4.海峡两岸体育课程指导性文件的发展历程,为大陆地区义务教育体育课程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思考:确定体育课程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完善体育课程评价的有效性;强化体育课程的民族性与本土化;加强体育课程理念既要符合学生与时代的发展需求又要加强进一步细化研究;加强体育课程生活化建设。
王岩岩[4](2016)在《农村小学体育在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的作用研究 ——以正定县北早现学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教育的着力点,这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而体育教育成为素质教育主要内容之一。《小学体育的课程标准》提出:在体育教育教学中注重学生身心素质的共同发展。农村小学体育的发展与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之间具有直接性关系,这是因为小学体育作为一种带有竞赛性质的活动课程,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参与兴趣,使之在自觉参与的过程中锻炼其攻坚克难、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力;并在其合作的过程中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培养其勇敢与团结互助精神;在一定程度上纠正独生子女孤僻、自私、不合群的不良心理,为其全面发展夯实基础。本文以正定县北早现学区为例,随机抽取200名36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设计调查问卷,并根据被调查对象的身份与研究课题设计相关项目,本研究还组织相应访谈,对问卷调查做出补充。文章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是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思路等方面进行表述;第二部分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从农村小学体育、小学生心理素质与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体育课的要求与小学体育课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性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三部分正定县北早现学区小学体育课程开展现状,从北早现学区概况、北早现学区小学体育课程概况、调查过程与结果分析、学生心理素质问题产生的原因等四个方面进行现状概括与结果分析;第四部分北早现农村小学体育教学模式改进的措施与效果,对现行体育教学模式的改进、体育教学模式改进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干预措施、体育教学模式改进对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的效果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本文认为:在当前小学体育教育实践中,从改进现行体育课程教学模式、采取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干预措施等方面着力,为不断提高农村小学体育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作用,提供可资借鉴的策略。
白燕[5](2014)在《合作学习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本文旨在对初中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进行探讨,提出合理运用合作学习的五个要素,即掌握方法合理分组,积极引导选好组长,制定目标合理合作,教师主导全程调控,激励评价强化合作,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蒋宏宇[6](2014)在《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科书集中体现了国家的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工具,教科书文本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系统回顾我国近现代以来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的轨迹,审视了小同时期体育教科书的发展特点,总结了体育敦科书变迁演避中的相关规律与经验。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近代体育敦科书,是在西学东渐与变法图强的冲击下,伴随着近代体育课程的萌芽与兴起而出现在历史舞台的。近代体育教科书既是体育课程的产物,也是西方体育文化传入我国的表现和载体。(2)我国近代体育教科书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内容上经历了从“体操”到“体育”的飞跃。1922新学制颁布前,体育教科书内容上以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为主:新学制后,田径、球炎、体操、游戏和武术等成为了体育教科书的主要内容。(3)新中国体育教科书的发展呈现出丫鲜明的阶段性特征:1949年至1985年为第一代体育课程时期的全国统编体育教科书时代:1986年至1999年体育教科书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由“一纲一本”的“国定制”时代转变为“一纲多本”的“审定制”时代:1990年后,体育教科书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进入了第三代体育课程时期的深化改革阶段。(4)我国近现代体育教科书的发展演变,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体育等多种冈豢交互影响和制约的结果,足国家意志的体现。同时,体育教科书的发展又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会受到教科书自身发展过程中所总结和积累的经验和规律等“内在逻辑性”的影响。(5)我国近现代体育教科书在名称上经历了从“体操”到“体育”,再到“体育与健康”的演变;在发展模式上经历了从“拿来主义”到“本土化探索”,再到“国际化发展”的三阶段模式:在内容选择上经历了努力追求统一性,到高度统一后逐步加大灵活性和多样性的过程;在审查制度上经历了由“审定制”到“国定制”.再同归“审定制”的过程:在学习对象上经历了“以日为师”到“以欧美为师”,再到“以俄为师”,最后进入到以口本、美国等多个囡家先进经验为学习对象的过程。(6)近现代中小学体育教科书总体水平随着时代发展取得了不断进步,表现出了由关注体育教材的社会价值到关心个人发展、由“教材”到“学材”、由“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转变。
常德胜[7](2014)在《中学体育教师新课程实施程度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程实施的关键要素,他们对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将决定改革最终的成败。第八次基础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十余年,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如何?体育教师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了新课程的建议转变了自己的角色与行为?有哪些因素促进或阻碍了体育教师实施新课程?在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值得去研究探索、总结经验教训。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学体育教师课程实施程度,本文以闽、浙两省部分中学体育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借鉴CBAM理论、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从情感维度、行为维度、变革构造维度对中学体育教师课程实施程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如下:结果一:研制出中学体育教师课程实施程度评价量表与影响因素量表。评价量表包括《关心发展阶段量表》、《实施水平量表》、《变革构造量表》三个分量表;《影响因素量表》是由体育教师的态度、体育教师的能力素质、学生、课改方案、体育文化5因素共27题目构成。以上量表均经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及信效度检验,各量表均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结果二:在闽、浙两省较大范围调查基础上,分析了中学体育教师新课程实施程度现状与特征。在情感纬度上,处于信息/个人化阶段的教师最多(35.9%),处于结果/合作阶段的次之(30.1%),接下来的顺序是再聚焦阶段、操作阶段、意识阶段,且不同人口学特征的体育教师在此纬度上存在差异。在行为维度上,中学体育教师新课程实施水平参差不齐,其中实施水平处于定向、更新阶段的体育教师人数比例最大,分别为22%、36.4%,值得注意的是不实施新课程的体育教师比例高达26.5%,且在不同人口学特征上实施水平存在差异。在变革构造维度上,中学体育教师课程实施变革构造四个主要成分得分均值都在3分以上,这表明十余年的新课程改革获得了一定的成效,虽然在课堂行为上有了很大的改观,但在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上还是没有达到较理想的状态,且不同人口学特征对体育教师新课程实施的变革构造产生的影响不同。结果三:利用自制影响因素量表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教师们认为在影响体育教师课程实施程度的主要五个因素对课程实施都产生重要影响,39.9%体育教师认为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态度是影响其课程实施的最大因素,32.4%的体育教师认为是教师的能力素质,20.4%的体育教师认为是课程方案、21.1%的体育教师认为是学生,19.2%人认为是体育文化。同时进一步对情感、行为和变革构造三个不同纬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处于不同关心发展阶段、不同实施水平阶段的中学体育教师的主要影响因素各不相同,影响中学体育教师变革构造的主要因素是教师能力素质与学生两个因素。这表明要对体育教师的课程实施进行促进干预,应针对教师的实际情况而定。结果四:提出科学合理的干预方案。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学体育课程的实施水平,依据CBAM理论提出明晰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蓝图,完善体育新课程改革计划和资源供应、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课程意识、建立健全体育新课程实施督导制度、构建新型体育组织文化等若干干预对策。
刘凌宇[8](2012)在《中国学校体育的思辩与发展——曲宗湖学校体育思想的解读》文中研究表明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其首要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延伸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学校体育是一项完整的系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但体现了教育者的思想和理念,也凸现学校的教育理念。通过大量的文献检索,对曲宗湖教授学校体育思想进行了较深入的解读,特别是曲宗湖教授对学校体育学的发展,关于21世纪学校体育改革,学校体育学的发展,国内外学校体育的比较等方面观点独到,卓有建树。对中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发展与改革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学校体育工作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彭烨霖[9](2011)在《南昌市六所高校附属中学实施体育“新课标”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南昌市作为中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省会城市,教学条件相对落后,加之对“新课标”的精神没能很好的领会,而且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和影响,加之对“新课标”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理解的偏差,使之在贯彻执行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本研究试图在全面调查南昌市六所高校附属中学实施体育“新课标”现状的基础上,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找出制约南昌市六所高校附属中学体育“新课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并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本研究结果表明:(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同时遏制了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阻碍了体育“新课标”的顺利实施。(2)体育教师科研意识不强,对培训工作重视不够,对课程了解不够深入,也间接影响了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向更高层次的发展。(3)“新课标”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状况并不理想,由于宣传工作的滞后,造成教师对“新课标”颁布、理解和实施的认识不足,以至于有些教师对“新课标”改革工作持无所谓的态度。(4)“新课标”在学生之间普及不到位,还没有产生较大的影响,需要教师在下一步的体育课程改革中加大宣传,提高学生对“新课标”实施意义的认识。(5)近年来学生身体素质有一定的下降,大部分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是因为身体素质不高。而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锻炼内容少,枯燥乏味。(6)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总体情况不好,能正常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人数实在是有些少,不能保证每天有足够的运动时间。(7)大部分学生没有得到足够的睡眠时间,影响了人的精神状态和人体生理机能的正常活动,降低了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欲望。本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如下对策建议:(1)建立附属中学特色的课程体系。(2)建立附属中学体育教学目标。(3)加大学校领导的重视和监督作用。(4)转变教师观念,促进角色转变,强化课程意识,提高科研水平。(5)体育教师要重视“新课标”的培训工作。
张海雄[10](2011)在《湖南省贫困农村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展现状与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湖南省作为体育课程改革的首批试点省份之一,十年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对贫困农村中小学是否已经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此之前,在知网中查找,还未发现有学者对此进行整体研究。通过对贫困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为当地有关部门提供科学的管理依据和给政府职能部门提供发展学校体育决策的第一手材料。以此丰富和发展农村学校体育的研究。本文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湖南省的10个贫困县60所学校的体育教师和学生为进行分析、研究。主要调查体育课的开课率是否达到新课标要求;体育教师是否按大纲要求去上课;如何选择上课的内容与方法;如何真确的评定学生的成绩;课外活动开展是否正常,能否保证每天一小时的身体锻炼;体育教师的队伍结构是否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体育教师的职业态度如何;有待解决的事情有哪些;教师、学生如何理解新课标;他们的理解程度对新课标实施的现实意义在哪里;制约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硬件有哪些;体育教学设施能否满足需要?学体育校经费到位情况如何、是否能满足渴求?学校领导的观念及对体育的重视对体育教育事业的影响有多大。探讨制约贫困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课率为100%,97.0%的学校能够每周开设2节或2节以上的体育与健康课,体育教师学历情况为:小学本科学历的占40.37%,初中本科学历的占69.05%,都呈上升趋势,学生体育成绩的评定也有了明显的改观。制约湖南省农村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有职后培训不到位,体育教师教学方较陈旧,单一,缺少必要的改革和创新。课余活动开展不宜乐观,难保证学生每天活动一小时。领导“重文轻武”现象还比较严重;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体育经费的投入不足,且有挪用现象;教学设备、场地器材虽有改善,但还不能满足需要。针对制约发展的因素,从实际出发提出:把体育成绩加入高考成绩;新课标实施成效和领导业绩相挂钩;建立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职后免费培训机制;依“教师法”、立学校的“小法”,把体育教师工作量落到实处。
二、对新体育课标实验两年来喜和忧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新体育课标实验两年来喜和忧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从中学体育优质课比赛看课程改革实施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从黔南州体育优质课评比看体育教师职业技能现状 |
3.1.1 从优质课评比看黔南州体育教师课程设计技能 |
3.1.2 从优质课评比看黔南州体育教师说课技能 |
3.1.3 从优质课评比看黔南州体育教师术科技能 |
3.2 从优质课评比看教育部门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的监管 |
3.3 从黔南州体育优质比赛来看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实施 |
3.3.1 参赛教师对体育新课程标准理念的了解情况 |
3.3.2 从课程设计情况反映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情况 |
3.3.3 通过说课反映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实践情况 |
3.3.4 通过上课反映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执行情况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4.2.1 别把体育教学变成教师的“T台”,放心、放手,给学生足够发挥学习能力的空间 |
4.2.2 转变思想,教师应该由“教”师、“讲”师向“导”师转型 |
4.2.3 青年教师要树立现代教学观,以践行体育新课程标准为己任 |
4.2.4 体育教学主管部门多给体育教师提供教学交流、观摩的机会,促进区域体育教学完美发展 |
(3)海峡两岸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指导性文件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指导性课程文件 |
2.1.2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
2.1.3 义务教育 |
2.2 关于对大陆地区体育课程文件的研究 |
2.2.1 教学大纲的研究 |
2.2.2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究 |
2.3 关于对台湾地区体育课程文件的研究 |
2.4 对海峡两岸学校体育的比较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比较研究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1949年-2000年大陆地区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指导性文件的演变 |
4.1.1 1949年-1957大陆地区体育课程指导性文件的演变 |
4.1.2 1958年-1965年大陆地区体育课程指导性文件的演变 |
4.1.3 1966-1976年文革期间大陆地区体育课程指导性文件的演变 |
4.1.4 1977年-1991年改革开放新时期大陆地区体育课程指导性文件演变 |
4.1.5 1992-2000年改革与发展时期大陆地区体育课程指导性文件演变 |
4.2 1949年-2000年台湾地区体育课程指导性文件的演变 |
4.2.1 1949年-1987年戒严时期的体育课程标准 |
4.2.2 1988年-2000年解严以后的体育课程标准 |
4.3 海峡两岸1949年-2000年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指导性文件之比较分析 |
4.3.1 体育课程中民族传统体育视角 |
4.3.2 体育课程标准制定国际化与本土化视角 |
4.3.3 体育课程价值观流变视角 |
4.3.4 学生体育课程主体性地位视角 |
4.4 2000年以后海峡两岸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指导性文件的发展 |
4.4.1 2000年以后大陆地区体育课程指导性文件的发展 |
4.4.2 2000年以后台湾地区体育课程指导性文件的发展 |
4.5 2000年以后海峡两岸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指导性文件之比较分析 |
4.5.1 海峡两岸课程标准之相同点 |
4.5.2 海峡两岸课程标准之差异性 |
4.5.3 大陆课程标准的特色 |
4.5.4 台湾课程纲要的特色:核心素养 |
4.6 对大陆地区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未来发展的思考 |
4.6.1 进一步强化体育课程的本土化与民族性 |
4.6.2 完善体育课程评价的有效性 |
4.6.3 确定体育课程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
4.6.4 体育课程理念既要符合学生与时代发展需求,也有待进一步细化 |
4.6.5 加强体育课程生活化建设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后续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农村小学体育在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的作用研究 ——以正定县北早现学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国内相关研究 |
(二) 国外相关研究 |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思路 |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
一、农村小学体育 |
(一) 体育 |
(二) 学校体育 |
(三) 农村小学体育 |
二、小学生心理素质 |
(一) 小学生心理素质 |
(二) 小学生心理素质及结构 |
三、小学体育课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 |
(一)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体育课的要求 |
(二) 小学体育课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性 |
第二章 正定县北早现学区小学体育课程开展现状 |
一、北早现学区概况 |
二、北早现学区小学体育课程概况 |
三、调查过程与结果分析 |
(一) 调查过程 |
(二) 调查结果分析 |
四、学生心理素质问题产生的原因 |
(一) 学校因素 |
(二) 社会环境因素 |
(三) 家庭环境因素 |
第三章 北早现农村小学体育教学模式改进的措施与效果 |
一、对现行体育教学模式的改进 |
(一) 现行体育教学改革对体育教师的新要求 |
(二) 对现行体育教学模式的改进 |
二、体育教学模式改进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干预措施 |
(一) 注重意志品质理念的灌输 |
(二) 注重榜样引导 |
(三) 教师自身行为的引导 |
(四) 强调团队合作 |
三、体育教学模式改进对改善学生心理素质的效果 |
(一) 树立团队意识,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 |
(二) 孤独感减轻,人际关系改善 |
(三) 焦虑情绪减轻,心境趋于平和 |
(四) 勇敢面对体育项目,意志品格更加坚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教科书历史研究是深化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需要 |
1.1.2 体育基础课程改革面临亟需解决课程内容选择的问题 |
1.1.3 探寻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规律是建设有中国特色体育课程的必经之途 |
1.1.4 体育教科书历史研究是丰富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体育史的有益工作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 |
1.3.1 研究思路 |
1.3.2 创新之处 |
2 文献综述 |
2.1 教科书的起源、发展和基本概念的界定 |
2.1.1 教科书的起源和发展 |
2.1.2 教科书概念界定 |
2.2 体育教科书的相关研究 |
2.2.1 体育教科书的发展变迁 |
2.2.2 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的影响因素 |
2.2.3 体育教科书编写 |
2.2.4 体育教科书研究的总体评析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4 分析与讨论 |
4.1 清朝末期体育教科书的萌芽与兴起 |
4.1.1 社会背景 |
4.1.2 近代学制建立前体育教科书的起源 |
4.1.3 癸卯学制建立后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
4.1.4 清末体育教科书内容分析 |
4.1.5 教科书使用情况 |
4.1.6 清末体育教科书总体评价 |
4.2 民国时期体育教科书的演进 |
4.2.1 民国初年与北洋政府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
4.2.1.1 社会背景 |
4.2.1.2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
4.2.1.3 教科书内容分析 |
4.2.1.4 教科书使用情况 |
4.2.1.5 总体评价 |
4.2.2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
4.2.2.1 社会背景 |
4.2.2.2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
4.2.2.3 教科书内容分析 |
4.2.2.4 教科书使用情况 |
4.2.2.5 总体评价 |
4.3 新中国体育教科书的发展与变迁 |
4.3.1 新中国第一代体育课程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
4.3.1.1 建国初期的体育教科书 |
4.3.1.2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
4.3.1.3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
4.3.1.4 拨乱反正、全面恢复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
4.3.2 新中国第二代体育课程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
4.3.2.1 社会背景 |
4.3.2.2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
4.3.2.3 教科书内容分析 |
4.3.2.4 教科书使用情况 |
4.3.2.5 总体评价 |
4.3.3 新中国第三代体育课程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
4.3.3.1 社会背景 |
4.3.3.2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
4.3.3.3 教科书内容分析 |
4.3.3.4 教科书使用情况 |
4.3.3.5 总体评价 |
4.4 体育教科书发展变迁的历史规律与经验 |
4.4.1 体育教科书发展变迁的外部因素 |
4.4.2 体育教科书发展变迁的内部动因 |
4.4.3 体育教科书内容的历史变迁 |
4.4.4 体育教科书审查制度的历史变迁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后续研究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
(7)中学体育教师新课程实施程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Content |
绪论 |
1 问题的提出 |
2 研究意义 |
3 文献回顾 |
3.1 课程实施评价的相关研究 |
3.2 教师课程实施程度评价相关研究 |
3.3 体育教师课程实施程度评价相关研究 |
3.4 已有相关研究评析 |
4 研究总体构想 |
4.1 研究目的 |
4.2 理论假设 |
4.3 研究对象 |
4.4 研究方法 |
4.5 研究的流程图 |
5 本章小结 |
第一章 重要概念的界定与理论简介 |
第一节 重要概念的界定 |
第二节 体育教师课程实施程度评价理论架构简介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学体育教师课程实施程度评价量表的研制 |
第一节 中学体育教师课程实施关心发展阶段量表的研制 |
1 关心发展阶段理论介绍 |
2 量表的研制过程 |
第二节 中学体育教师课程实施水平量表的研制 |
1 实施水平理论介绍 |
2 量表的研制过程 |
第三节 中学体育教师课程实施变革构造量表的研制 |
1 题项的拟定 |
2 体育教师变革构造原始量表的预测及项目分析 |
3 探索性因素分析 |
4 验证性因素分析 |
5 体育教师课程实施变革构造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学体育教师新课程实施程度现状的分析 |
第一节 中学体育教师关心发展现状的分析 |
1 样本基本情况 |
2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 结论 |
第二节 中学体育教师新课程实施水平现状的分析 |
1 样本基本情况 |
2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 结论 |
第三节 中学体育教师新课程实施变革构造现状的分析 |
1 样本基本情况 |
2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 结论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学体育教师新课程实施程度的影响因素特征分析 |
第一节 中学体育教师课程实施影响因素量表制作 |
1 项目的拟定 |
2 中学体育教师课程实施影响因素原始量表的预测及项目分析 |
3 探索性因素分析 |
4 信、效度检验 |
第二节 不同影响因素对中学体育教师课程实施程度的作用分析 |
1 样本基本情况 |
2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提升中学体育教师新课程实施程度干预策略 |
1 明晰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蓝图 |
2 完善体育新课程改革计划和资源供应 |
3 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课程意识 |
4 建立健全体育新课程实施督导制度 |
5 构建新型体育组织文化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总论与研究展望 |
1 总结论 |
2 创新点 |
3 研究不足 |
4 研究展望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件6 |
附件7 |
附录8 |
附录9 |
附件10 |
附件11 |
附录12 |
附录13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中国学校体育的思辩与发展——曲宗湖学校体育思想的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1 寻根溯源, 总结历史, 探索学校体育的发展脉络 |
1.1 回顾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历史 |
1.2 明确了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方向 |
2 在学校体育实践中不断完善学科建设 |
2.1 “学校体育学”课程体系构建中的哲学思辨 |
2.2 “学校体育学”实践中的继承与创新 |
3 比较与借鉴, 对国外学校体育的审视和思考 |
4 改革创新, 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同行 |
5 结 语 |
(9)南昌市六所高校附属中学实施体育“新课标”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前言 |
第一章 选题依据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有关“新课标”的介绍 |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国外研究现状 |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一章 研究对象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一章 学校贯彻执行现状分析 |
第二章 体育教师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体育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分析 |
第二节 体育教师对“新课标”的认知分析 |
第三节 体育教师师资与相互交流情况分析 |
第四节 体育教师科研现状分析 |
第五节 体育教师教学现状分析 |
第六节 体育教师运用“新课标”教学内容的情况分析 |
第七节 体育教师培训现状分析 |
第三章 学生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学生认知情况分析 |
第二节 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原因分析 |
第三节 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目的分析 |
第四节 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分析 |
第五节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分析 |
第六节 学生睡眠时间情况分析 |
第七节 “新课标”实施前后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分析 |
第四章 学校体育教学设施与课间操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师生对学校场地器材的满意程度分析 |
第二节 学校课间操开展情况分析 |
第五章 “新课标”实施相关因素分析 |
第一节 领导重视程度 |
第二节 家长支持程度 |
第三节 初中体育中考 |
第四部分 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第一章 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解决问题的对策 |
第五部分 结论 |
第六部分 建议 |
本研究不足之处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附件4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10)湖南省贫困农村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展现状与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国内外有关本课题的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 |
1.2.1 国外文献 |
1.2.2 国内文献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观察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访谈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2.2.6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湖南省农村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现状与分析 |
3.1.1 学校体育开课率的调查及原因分析 |
3.1.2 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 |
3.1.3 体育教学计划和课时教案的具备及执行情况 |
3.1.4 体育教师上课的基本情况 |
3.1.5 学生体育课成绩的评定与作用 |
3.1.6 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及成因分 |
3.2 湖南省农村中学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与分析 |
3.2.1 早操、课间操开展情况 |
3.2.2 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
3.2.3 课余体育训练开展情况 |
3.2.4 课余体育比赛开展情况 |
3.2.5 学校课余体育开展较差的原因调查 |
3.3 湖南省农村中学体育教师队伍现状与分析 |
3.3.1 体育教师年龄结构、性别比例 |
3.3.2 体育教师的学历层次、职称结构 |
3.3.3 体育教师的工作量 |
3.3.4 体育教师应享受的待遇 |
3.3.5 体育教师的职后培训情况 |
3.3.6 体育教师工作满意程度的调查 |
3.3.7 体育教师工作稳定情况的调查分析 |
3.3.8 湖南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自身素能否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 |
3.3.9 湖南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最希望解决的问题 |
3.4 体育教师、学生、学校领导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 |
3.4.1 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 |
3.4.2 学生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 |
3.4.3 学校领导对体育新课标的认识及其态度对学校体育的影响 |
3.5 湖南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条件现状与分析 |
3.5.1 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设施情况 |
3.5.2 学校对体育教学的偏重程度 |
3.5.3 农村学校体育校经费情况 |
3.6 湖南省农村中小学学校体育现状的发展对策 |
3.6.1 优化教师队伍,提升教学质量 |
3.6.2 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 |
3.6.3 加大对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宣传力度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四、对新体育课标实验两年来喜和忧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加坡中小学户外教育探析[D]. 王超. 海南师范大学, 2021
- [2]从中学体育优质课比赛看课程改革实施现状[J]. 姚志辉,李春华,吴胜红,罗黔东. 武术研究, 2016(12)
- [3]海峡两岸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指导性文件的比较研究[D]. 王婧文. 北京体育大学, 2016(02)
- [4]农村小学体育在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的作用研究 ——以正定县北早现学区为例[D]. 王岩岩. 河北师范大学, 2016(08)
- [5]合作学习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A]. 白燕. 2014年11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4
- [6]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研究[D]. 蒋宏宇. 北京体育大学, 2014(04)
- [7]中学体育教师新课程实施程度评价研究[D]. 常德胜.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8]中国学校体育的思辩与发展——曲宗湖学校体育思想的解读[J]. 刘凌宇.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12(06)
- [9]南昌市六所高校附属中学实施体育“新课标”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 彭烨霖. 江西师范大学, 2011(06)
- [10]湖南省贫困农村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展现状与对策分析[D]. 张海雄. 湖南师范大学, 2011(12)
标签:新课标论文; 新课程改革论文; 课程评价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教师评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