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k阶迭代平均值问题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晓龙[1](2021)在《基于复合混沌系统的视频加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视频技术的进步,商场里播放的大屏幕广告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有效的购物信息,丰富了商场的设施。直播行业的兴起使得人们对视频清晰度的要求也有了很高要求,这也为视频技术的提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H.264/AVC编码标准于1995年提出来距今已经有25年的历史,旧的视频编码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目前发展的需求,HEVC编码技术成为主流的视频编码技术,视频安全传输一直是一个十分重要问题,视频加密是保护视频安全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研究HEVC视频加密技术是十分必要的[1]。前人针对视频安全传输已经提出了很多视频加密方法,有很多学者是基于H.264/AVC编码标准提出的视频加密技术[2],但是H.264/AVC编码标准已经难以适应现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也有的学者是基于HEVC编码标准提出的视频加密方案[3],但是加密技术复杂,难以满足实时加密,会影响视频加密效率,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HEVC编码标准的复合混沌系统的视频加密技术,视频信息其实就是由一帧一帧的图像信息构成,因此考虑将图像加密技术与视频加密联系起来,提出了一种改进约瑟夫遍历与分段logistic映射的图像加密算法,将该加密算法与HEVC编码视频中的DCT变化系数和运动矢量过程结合起来,得到基于复合混沌系统的HEVC视频加密算法,利用仿真实验得出了视频加密的效果图,通过视频加密检测指标对本文加密算法进行了分析。本文首先介绍了混沌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密码学的基本知识,对图像加密算法进行研究提出复合混沌系统的设计思路,将原始图像通过约瑟夫置乱和分段logistic映射扩散得出二维伪随机序列,其次从HEVC编码的概述和结构方面入手介绍了HEVC编码技术的基础知识,介绍了HEVC编码的几个重要过程,通过分析选取了DCT变化系数和运动矢量选取适合的二值化方法进行语法元素加密,将图像加密与视频加密结合起来,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复合混沌系统的HEVC视频加密算法加密效果良好,视频加密算法中复合混沌系统采用低维的混沌映射,计算复杂程度低,可以实现实时加密,应用范围较广,而且加密时选择熵编码中的旁路编码作为加密通道,不会改变视频码流和视频压缩比,因此可以更好地实现实时加密。
刘洋[2](2021)在《基于独立性验证和因果推理的贝叶斯网络结构学习》文中认为贝叶斯网络(Bayesian network,BN)是一种基于概率论和图论的数学模型,为不确定性条件下的知识表示和推理提供了一种明确清晰、图形化和可解释的表达形式。然而学习最优的BN是一个NP难问题,因此研究人员从概率推理、信息论、结构学习、参数估计、特征选择以及集成学习等角度结合启发式等学习策略提出了许多方法来进行BN的研究。但就目前已经发表的成果来看,BN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解决:1)目前大部分有关BN的研究都属于急切式学习(或积极学习),试图基于训练数据构建一个对所有测试实例都有效的分类器。然而学得这样“完美”的分类器是极其困难的,而且分类器无法针对不同的分类问题采取不同措施,只能根据训练数据学得的知识进行分类,忽略了隐藏在测试实例中可能有利于分类的信息;2)在BN的拓扑结构中,属性间依赖关系在信息论与概率论角度上的度量差异可能导致度量函数对条件独立性的描述不一致。例如研究人员普遍采用诸如条件互信息的度量函数来度量BN拓扑结构中属性间的依赖关系,然而受限于其信息化表达形式而无法度量特定属性值之间的概率依赖(或独立)性,即属性间信息论意义上的依赖(或独立)关系并不意味着对应属性值间概率论意义上的依赖(或独立)关系始终成立。这种差异性的忽略可能会影响BN的知识表示能力;3)虽然BN又被称为信念网络或者因果网络,但目前人工智能领域中有关贝叶斯网络因果关系的研究是一个很有争议性的课题。属性间因果性的定义远比相关性的定义复杂微妙得多。如条件互信息表达式的对称性决定了其只能描述无向相关性,而非有向因果性。基于BN的有向无环特性,现有BN的研究通常使用了人为定义的弧定向策略,然而该策略并不能体现真正的因果关系。针对上述几个问题,本文的主要贡献如下:1)通过假设同一类标签下的所有实例都是条件独立的,并且都源于同一概率分布,将条件独立同分布(Conditionally independently and identically distributed,c.i.i.d.)假设引入到BN中,并对BN结构学习中广泛使用的基于信息论的度量函数进行推广,旨在更细粒度化地度量隐藏在训练数据(或测试实例)中的属性(或属性值)之间的依赖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半惰性式贝叶斯网络分类器(Semi-lazy Bayesian network classifier,SLB),通过构建一系列基于类标签和测试实例的局部贝叶斯网络分类器来挖掘未标记实例中属性值之间的隐式依赖关系。实验证明SLB与其它主流最新的算法相比分类性能更优、分类效率更高。2)证明了信息论和概率论在度量条件独立性方面的差异会导致条件独立性描述的不一致性,重新定义了信息与概率条件独立(或依赖)的标准,并提出一种新的BN学习框架——分层独立阈值法(Hierarchical independence thresholding,HIT),用于识别BN中属性间的信息独立性和概率独立性,并基于识别结果提出使用一种自适应阈值方法滤除冗余依赖关系。该算法的目的在于构建一个能够描述信息论与概率论意义上条件依赖之间映射关系、区分对应关系依赖性与独立性的BN学习框架。实验证明HIT可以同时改善具有高阶依赖表达能力的贝叶斯网络分类器的0-1损失函数、均方根误差、偏差和方差结果。3)从信息熵的角度对贝叶斯网络中的因果关系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首先基于对似然函数定义了联合熵函数与BN拓扑结构中联合概率分布的映射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类条件熵和局部条件熵函数来识别拓扑结构中属性间的因果关系。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类标签驱动的启发式结构学习方法来构建可以兼顾有标签数据拟合和无标签数据泛化的贝叶斯网络分类器。实验证明,在0-1损失函数、偏差和方差方面,新算法与其它主流最新的算法相比具有显着优势。
李梦迪[3](2021)在《双馈式风电机组不对中与齿轮断齿复合故障诊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要求日益提高,绿色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正逐步取代传统化石能源,风能是可再生能源的主力军之一。风电机组位于风力资源丰富的偏僻地区,工况复杂多变,相较常规机械更易发生故障,且存在复合故障的概率较大,因此对其复合故障诊断的研究有益于降低风电机组的运维费用并保障风电机组安全稳定运行。目前,风电机组复合故障诊断方法多基于人工时频域分析,而使用机器学习算法的风电机组故障诊断多仅考虑了单一故障情况,本文针对不对中和齿轮断齿两种常见故障用机器学习的方法进行了研究。论文首先分析了不对中故障与齿轮断齿故障的振动特征,然后根据双馈式风电机组的工作原理搭建了风电机组传动系统故障实验台。设计实验,用实验台模拟正常、不对中故障、齿轮断齿故障和不对中与断齿复合故障,采集了多种转速下的振动数据。其次,研究了支持向量机诊断模型,对其超参数寻优过程引入了灰狼优化算法,对比了灰狼优化算法和粒子群优化算法寻优的支持向量机,在多个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灰狼优化算法优于粒子群优化算法,具有更好的稳定性,且在风电机组不对中振动仿真数据集上表现优秀。因此,选定灰狼优化算法寻优的支持向量机作为诊断模型。然后,将高阶累积量图像理论引入风电机组复合故障诊断,研究了不同的基于高阶累积量的特征的诊断效果,提出了结合高阶累积量灰度图图像纹理特征(0°、45°、90°三方向生成的灰度共生矩阵所提取的对比度、逆差矩、相关性)和时域均值的故障诊断方法。相较于直接使用高阶累积量,该方法提高了诊断模型的泛化能力,提高了诊断正确率,并改善了误报、漏报现象。最后,基于经验小波变换,提出了基于低通滤波经验小波变换时频域特征提取方法,经对比,该方法优于经验小波变换和经验模态分解,消除了诊断的混淆现象。探究了低通滤波经验小波变换的频谱划分数目对诊断结果的影响,给出了具体的选取方式。对低通滤波经验小波变换提取的时频域特征和常用时域特征、频域特征进行了特征选择,提出了结合低通滤波经验小波变换分量能量和裕度因子的风电机组复合故障诊断方法,具有高正确率、低漏报率、低误报率的特点。将所选的支持向量机模型与其他机器学习模型进行了对比,证明了支持向量机在该诊断问题上的优越性。论文提出的两种基于机器学习的风电机组不对中与齿轮断齿复合故障诊断的方法,相较于人工时频域分析信号图谱识别故障,减少了对人的经验的依赖,省略了计算故障频率的过程,并提高了诊断速度。两种方法相比,更推荐基于低通滤波经验小波变换的故障诊断方法,计算量小,正确率高。
王思敏[4](2021)在《岩土体参数的不确定性表征方法及工程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岩土材料是天然材料,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由于岩土材料参数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其空间变异性,使得岩土体参数的精确表征变得尤为困难。如何准确描述岩土材料的不确定性和空间变异性,对岩土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实际工程中的岩土体不确定性精确表征方法进行研究,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结论如下:1、提出计算抗剪强度指标的可靠度方法,并利用现有的试验数据,采用三种方法计算、比较抗剪强度指标。结果表明:可靠度方法和线性回归方法的抗剪强度指标计算结果接近且具有较小的标准差,优于矩法,是值得推荐的方法。2、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对引绰济辽隧道工程中单刀TPI的相关距离进行计算,同时探讨分段趋势和样本数量对相关距离计算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段趋势对相关距离的计算结果影响非常显着,在相关距离的计算中必须考虑分段趋势的影响;样本数量对计算结果也有一定的影响,随着样本数量的增多,相关距离的计算会越准确。在引绰隧道工程中,围岩相关距离约为7~16米。3、采用改进的空间递推平均法、改进的相关函数法和极大似然估计法,基于小浪底大坝心墙原状土样的实验数据,计算了其土体从一维到三维的相关距离。结果表明:由于压实工艺和荷载的影响,土石坝垂直向相关距离较小,约为2米;水平向相关距离较大,约为8米。因此,在随机有限元计算分析中,应对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取用不同的相关距离进行计算分析。本文针对实际工程中的岩土体不确定性精确表征难题进行研究,提高了岩土体不确定性的表征精度,对提高实际工程的可靠度分析和风险评估精度,尤其是提高随机有限元计算的精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李靓[5](2021)在《基于随机步长相移干涉面形检测的鲁棒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光学元件的面形检测中,相移干涉技术以其测量精度高、重复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科研和生产中。然而,传统相移算法需要固定步长的相移量,因此相移干涉技术对测量环境的要求十分苛刻。为降低相移干涉技术对环境稳定性和相移器性能的要求,本文开展了基于随机步长的相移干涉面形检测技术研究,通过随机两步相移和随机三步相移的相位解调技术研究,实现了光学元件面形信息的高精度相位提取,并对随机相移算法的鲁棒性进行了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总结为以下三点:(1)现有的随机两步相移相位解调技术几乎都是通过计算测量相位的正切函数,提取被测相位信息。该技术需要去除干涉条纹的背景光强,因此背景光强的获取精度决定了相位计算精度。常用的去除背景光强的方法是利用高通滤波器去除,但条纹数过少或相位分布不均匀,会导致背景光强无法准确滤除。针对该问题,提出了基于多项式拟合背景光(PFBL-Polynomial fitting background light)的随机两步相移算法。该算法将K阶二维多项式与最小二乘法相结合,通过求解干涉条纹的背景光强,将其从干涉条纹中去除,有效提高了相位计算精度。仿真结果表明:当K阶二维多项式的阶数大于等于2时,PFBL算法计算得到的面形残差为0.001 λ(RMS),其计算精度优于施密特正交化(GS)两步相移算法,与Stoilov算法相当。通过对PFBL算法的鲁棒性仿真分析可知,PFBL算法对相移干涉图中相移量、光照非均匀性以及噪声均具有较好的鲁棒性。(2)为解决随机两步相移算法受背景光强获取精度影响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二维多项式与最小二乘法相结合(TDP&LSM-two dimensional polynomial combined with least square method)的随机三步相移算法。该算法直接通过干涉条纹图间的差运算去除背景光强,再将K阶二维多项式与最小二乘相结合,依次提取出相邻两干涉条纹间的相移量,进而求解被测相位。仿真结果表明:当K阶二维多项式的阶数K取0、1时,TDP&LSM算法与K取值大于等于2的PFBL算法的计算精度相当;当K取值大于等于2时,其计算精度与四步相移算法相当,所得面形残差为6.74x10-4λ(RMS)。同时,TDP&LSM算法对相移干涉图中相移量、光照非均匀性以及噪声均具有较好的鲁棒性。(3)基于变频相移干涉原理,搭建了菲索型随机相移干涉测量实验装置。针对口径为25mm的平面镜,采集相移干涉图,通过PFBL算法、TDP&LSM算法分别求解待测平面镜的面形分布,并将其测量结果与Zygo激光干涉仪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实验验证了 PFBL算法、TDP&LSM算法的有效性,同时也验证了这两种算法中K的取值与算法精度之间的关系以及算法的鲁棒性。
赵之谦[6](2021)在《变转速下轴向柱塞泵退化状态评估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轴向柱塞泵作为液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集成化、控制多样化、转速与负载调节范围大的优点,应用在高压、大流量等场合,它的安全运行往往影响着整个设备的可靠性。由于恶劣环境与复杂工作条件,柱塞泵的运行转速往往是非平稳的,而转速变化也会给特征的提取与可靠性分析制造困难。基于恒转速运行下的传统特征提取方法,如时域、频域、时频域统计指标方法等,由于变转速工况的调制调频影响,也变得不那么适用。所以针对柱塞泵,完成其变转速下退化状态评估具有实际价值。首先,针对传统时频分析方法能量发散、脊线模糊的缺点,论文引入了一种SCT时频分析方法。该方法利用样条函数代替线性chirp核,降低正规方程组病态的严重性,可对具有连续高度集中的瞬时频率的大范围信号进行时频分析,通过仿真试验对比,本方法能在高噪声条件下得到很好的效果,并实现信号时频分析的精准估计。其次,针对传统时频解析方法无法准确指定信号模式数目、带宽参数固定,模瞬时频率初始化问题,引入了ACMP方法,通过仿真试验所获得的变转速数据完成本论文方法验证,并于VMD、VNCMD方法进行对比,证明了本方法的优越性。再次,提出了一种SCT、ACMP和阶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完成角度域信号重构与重构信号阶次分析。引入多分量仿真信号证明该方法可消除变转速对信号的影响,并精确地提取出仿真信号的阶次谱。另外,通过搭建柱塞泵退化试验平台,进行数据处理,完成瞬时频率提取与信号重构,验证了本方法得到的结果符合实际情况,具有很好的代表性。最后,从角度域、阶次域两个方面入手,通过选取柱塞泵退化试验振动信号的峰值指标、脉冲指标和峭度指标、阶次谱能量、阶次谱的阶次幅值作为退化特征进行分类模型的建立。引入XGBoost分类模型,并与ANN、SVM、GBDT算法进行对比,发现本方法在减少计算时间同时,可确保较高的识别准确率。本论文对配流盘进行磨损退化试验研究,完成了变转速下轴向柱塞泵退化状态评估,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论文研究为变转速下柱塞泵的信号处理打下了理论基础,在退化评估方面有着实际的运用价值。
许万,杨晔,余磊涛,朱力[7](2022)在《一种基于改进RRT*的全局路径规划算法》文中研究指明针对传统RRT*全局路径规划算法在多障碍物复杂环境中搜索效率低、占用内存过大、搜索路径不平滑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简化地图的区域采样RRT*算法(simplified map-based regional sampling RRT*,SMRS-RRT*).首先简化处理全局栅格地图,在此基础上寻找从起点到目标点的最优路径点集合,并将该路径作为引导路径通过智能采样因子进行扩大,得到智能采样区域;然后在智能采样区域中不断迭代搜索,得到一条从起点到目标点的代价小、无碰撞路径;最后结合最小转弯半径约束的路径修剪和基于B样条曲线的路径优化,生成一条路径平滑且曲率连续的优化路径,从而使移动机器人沿着该全局优化路径快速、平稳、安全地到达目标点.仿真实验表明,所提出算法能够有效提高传统RRT*搜索效率,加快收敛速度,降低内存消耗.
罗亭[8](2021)在《基于改进DLMD的滚动轴承健康状态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滚动轴承是旋转机械设备中最重要且最易受损的关键部件之一,经常运行于高速、重负载的复杂工况环境下,其健康与否将直接影响整台机械设备的工作状态,轻则造成代价高昂的停机时间,严重时可能引起人员伤亡。滚动轴承性能退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知晓其故障演化规律,进一步评估其健康状态,可以为其可靠性维护提供指导。目前,滚动轴承振动信号分析方法众多,局部均值分解(Local mean decomposition,LMD)、微分局部均值分解(Differential local meandecomposition,DLMD)等非线性信号分析方法先后被提出,但存在虚假频率及微分次数选择等问题。同时,构建简单、有效刻化滚动轴承性能及评估滚动轴承健康状态的方法是维修人员制定维修计划的基础和核心。但存在单一特征参数导致信息遗漏及缺少可靠的健康状态评估模型问题。综上,本文围绕DLMD性能提升及构建适宜健康状态评估模型为主题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DLMD中微分次数的选择缺乏理论指导或解决方案的问题,提出了基于Hilbert解调的微分局部均值分解(Hilbert-differential local meandecomposition,HDLMD)方法。首先,对滚动轴承的振动信号进行LMD分解,获得多个乘积函数(product function,PF)分量。然后,利用Hilbert方法对全部PF分量解调,根据Hilbert谱辨别PF分量还有无频率混叠。如果存在,再对一阶导数信号微分处理,直到k阶导数后消除了PF分量的频率混叠。最后,获得DLMD的最佳微分次数为k,进而实现信号的有效分解。实验结果表明,HDLMD分解图中没有出现虚假分量,功率谱中也没有出现模态混叠,证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2.提出了基于中点-局部均值点距离与绝对偏度和的微分局部均值分解方法(Crt-differential local meandecomposition,Crt-DLMD),克服了依据Hilbert谱直观观察微分次数的主观局限性。首先,构建基于Crt的微分次数判定指标,优化DLMD的微分次数,获得若干个PF分量;其次,基于概率密度函数(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function,PDF)和线性插值调整PF分量,构建敏感因子(Sensitive parameter,SP)值筛选有效PF分量并重构;最后,利用Teager能量算子(Teager-Kaiserenergy operator,TKEO)方法解调分析重构信号,计算其TKEO谱,实现滚动轴承的故障特征频率提取。根据实验结果的TKEO谱及SP计算时间可以看出,Crt-DLMD分解结果更加准确、快速。3.针对目前多尺度熵粗粒化过程会导致波动及健康状态评估模型结果存在个体性强、普适性规律不明显的问题,提出了改进交叉模糊熵(Improved cross fuzzy entropy,ICFE)和威布尔比例故障率模型(Weibull proportional hazards model,WPHM)相结合的滚动轴承健康状态评估方法。首先,对振动信号进行Crt-DLMD分解,利用SP选取包含故障信息最多的有效分量进行重构;然后,利用滑动均值对重构信号进行粗粒化,计算粗粒化序列的ICFE并求均值;最后,利用极大似然法估计WPHM的三个未知参数[β,η,μ],得到WPHM模型,再将ICFE作为WPHM的协变量进行健康状态评估。根据实验指标对比,表明了所提方法的可靠性。
王龙奇[9](2021)在《X射线脉冲星循环平稳信号处理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深空探测是是人类获取太空知识,走向宇宙深处,实现自我认知的伟大征程。脉冲星的发现为探索大尺度时空提供了新方向,同时X射线脉冲星导航作为一种新兴的天文自主导航方式,它利用X射线脉冲星天体分布特点和宇宙灯塔特性为航天器提供导航信息,尤其适用于深空导航。本文针对X射线脉冲星信号处理领域的关键问题,利用脉冲星自转周期稳定、脉冲星信号循环平稳的特点,提取有效频域和时域特征,并结合与特征模型相匹配的神经网络,有效实现了已知脉冲星信号辨识、待定脉冲星信号搜索和脉冲星相位信息提取。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总结脉冲星的基本物理特性,包括其辐射机制、基本分类、信号特性。针对X射线脉冲星信号循环平稳的特性,给出该类信号常用的分析手段,包括循环平稳定义,循环统计量的低阶和高阶信息,以及相应的时域和频域特征表示方法。研究脉冲星信号基于循环平稳理论的特征表示方法。首先基于信号的循环平稳特性建立数学模型,模型中考虑了脉冲星辐射过程中的周期抖动、相关性干扰和高斯噪声。将信号模型分为确定性分量和随机性分量研究其频谱特点:有用信号的频谱是离散的,随机信号的频谱是连续的。引入循环统计量,分析脉冲星信号的二阶循环谱和三阶循环谱(循环双谱)分布特点,给出循环双谱的直接估计策略,相比于传统频谱其具备更好的抗噪特性和抗干扰特性以及更丰富的相位信息。介绍罗西X射线计时探测器卫星数据,并基于仿真和实测数据对所提方法加以验证。这种特征表示方法为后续与神经网络结合提供了建模思路和效果保障。提出了一种利用双谱和DCNN的已知X射线脉冲星信号辨识方法。由于脉冲星光子通量、传播距离以及探测器面积的限制,接收到的脉冲星信号往往十分微弱。传统的基于FFT的频谱搜索技术需要累积很长时间的观测数据才能获得合适的信噪比增益。本文利用包含了非均匀采样、高通滤波、自相关等策略的高阶谱估计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噪声。同时将这种二维特征与Goog Le Net相结合,充分发挥了DCNN在二维数据挖掘方面的优势,精准的实现了脉冲星信号辨识任务。实验数据来自罗西X射线计时探测器数据库中的三颗旋转供能脉冲星:B0531+21、B0540-69、B1509-58,在三颗星观测时长仅有0.5s、40s、15s的情况下可达90%以上的分类准确率。进一步的实验表明,高通滤波和自相关能有效抑制红噪声和随机噪声,双谱的非均匀采样策略能有效避免频率泄露。虽然提出算法的时间复杂度(O(n2))高于传统的FFT(O(nlogn)),但该算法从实质上减少了观测时长的要求,因此其计算复杂度与传统方法相当。提出了二维自相关轮廓图谱新概念,并与DCNN相结合,有效实现了待定X射线脉冲星信号搜索。从众多待定脉冲星信号中搜索到有效信息是脉冲星天文学的重要课题,本章从空间X射线脉冲星信号入手,提出了一种名为二维自相关轮廓图谱的特征建模方法,其通过对X射线脉冲星信号的自相关函数进行历元折叠和周期轴时域信息扩充得到。与传统折叠轮廓相比,该特征具有更强的抗噪能力、更丰富的信息和更好的特征一致性。利用高斯仿真模型对二维自相关轮廓图谱的特征分布特性进行分析,发现其特征分布与轮廓双峰间距密切相关。之后在tensorflow框架下将其与Inception-Res Net相结合,从克服数据不平衡问题和提高网络泛化能力的角度给出样本集生成策略,网络训练方案和超参数调试策略。在网络收敛到稳定状态后能成功识别99%以上的脉冲星信号,排除99%以上的干扰。实验结果验证了DCNN与特征模型的高契合度,以及提出方法在脉冲星搜索领域的巨大潜力。提出了一种基于Transformer结构的X射线脉冲星相位信息提取方法。高精度的脉冲到达时间估计是实现X射线脉冲星导航的保障。本部分对二维自相关轮廓图谱进行简化,去除自相关环节以恢复相位信息,并将简化后的特征命名为二维轮廓图谱。考虑到二维轮廓图谱在相位方向上具备前后时序关系,使用近年来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大放异彩的开创性结构Transformer,对这种时序关系进行建模学习,实现相位高精度估计的目的。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算法优于传统互相关算法,在X射线脉冲星导航方面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曾得志[10](2020)在《中功率磁耦合谐振式无线充电系统建模与控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建设的推进,能源技术发展正经历各方面的革新。其中无线充电技术由于其安全性、便携性和可靠性成为了研究热点,中功率无线充电市场正在逐步扩大,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而针对性技术研究却相对较少。根据功率等级需求,磁耦合谐振式无线充电相比其它传输方式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远的距离。论文以中功率磁耦合谐振式无线充电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能量传输特性、硬件电路设计、控制策略等问题展开研究,最终研制出一台输出功率可调节的无线充电样机,建立了试验平台对样机进行性能测试。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无线充电能量传输特性,对比SS串串谐振和SP串并谐振的负载功率和传输效率变化规律,发现SP串并谐振能够传输更高能量,且不会发生频率分裂。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改进的人工蜂群的参数优化设计算法,提高了收敛速度和目标精确度,将参数设计指标转化为多目标最优化模型,利用改进的人工蜂群算法得到参数最优解。(2)分析无线充电系统硬件电路,设计半桥LCC谐振逆变电路,使用谐振电容充当后桥臂,工作在准谐振软开关状态,降低开关损耗;建立LC串联谐振等效电路,得到逆变电路等效方波电源;通过仿真和试验验证了模态分析和等效建模的可行性,简化了系统数学建模与输出控制。(3)优化无线充电系统控制策略,提出PSO-BP神经网络自整定PID电流调节算法,利用粒子群(PSO)全局寻优的特性对BP神经网络进行初始优化,通过Simulink仿真对比不同电流调节算法,结果表明PSO-BP算法单位阶跃响应超调量仅为3.1%,调节时间为0.121 ms,相比其它算法提高了系统动静态性能。(4)研制中功率磁耦合谐振式无线充电样机,建立了试验平台,对关键信号波形、信号采样精度、无线通信性能、能量传输特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信号采样精度高,误差随信号增大而减小;2.4 GHz无线通信质量稳定,在200 cm内误码率小于1%;根据最优参数研制的无线充电样机闭环控制输出功率可达1000 W,最大传输效率为84.79%,最大传输距离可达100 mm,各项性能均满足设计要求,验证了能量传输建模、参数优化设计、硬件电路设计、控制策略优化的可靠性。
二、k阶迭代平均值问题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k阶迭代平均值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复合混沌系统的视频加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发展现状 |
1.3 视频加密的基本原则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2.混沌系统的基本理论 |
2.1 密码学概述 |
2.2 混沌理论的基础知识 |
2.3 混沌系统的评价标准 |
2.4 混沌系统的特性 |
2.5 混沌加密算法的基本设计思路 |
2.6 加密算法性能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3 复合混沌系统在图像加密中的应用 |
3.1 序列密码的基本原理 |
3.2 图像加密相关领域的发展现状 |
3.3 改进约瑟夫遍历与分段logistic映射的图像加密算法的设计 |
3.3.1 约瑟夫遍历 |
3.3.2 logistic映射 |
3.3.3 加密算法设计 |
3.3.4 仿真结果 |
3.3.5 相邻像素点的相关性 |
3.4 本章小结 |
4.HEVC编码的基础知识 |
4.1 HEVC编码的概述 |
4.2 HEVC编码结构 |
4.3 HEVC编码的帧内预测和帧间预测 |
4.4 HEVC编码的变换与量化 |
4.5 熵编码 |
4.6 视频加密的性能指标 |
4.7 本章小结 |
5.基于HEVC的复合混沌加密算法 |
5.1 视频加密元素的选取 |
5.2 基于 DCT 变化系数的加密方案设计 |
5.3 基于运动矢量的加密方案设计 |
5.4 基于复合混沌系统的视频加密系统的设计 |
5.5 仿真结果以及实验数据分析 |
5.5.1 视频质量分析 |
5.5.2 加密算法加密时间分析 |
5.5.3 密钥空间分析 |
5.5.4 安全性能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基于独立性验证和因果推理的贝叶斯网络结构学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贝叶斯网络的发展概述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展示 |
第2章 贝叶斯网络的理论框架 |
2.1 概率推理 |
2.2 图论与图模型 |
2.3 贝叶斯网络 |
2.3.1 基本概念 |
2.3.2 贝叶斯网络学习 |
2.3.3 独立关系的表示 |
2.4 贝叶斯网络分类器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在c.i.i.d.假设下学习半懒惰式贝叶斯网络分类器 |
3.1 引言 |
3.2 条件独立同分布(c.i.i.d.)假设及相关定义 |
3.3 半懒惰式贝叶斯网络分类器(SLB) |
3.4 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
3.4.1 实验背景 |
3.4.2 评估函数 |
3.4.3 WDL分析 |
3.4.4 运行时间比较 |
3.4.5 显着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贝叶斯网络学习的分层独立阈值法 |
4.1 引言 |
4.2 信息与概率条件独立(依赖) |
4.3 分层独立阈值法 |
4.4 案例分析 |
4.5 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
4.5.1 实验背景 |
4.5.2 TAN~(HIT)和KDB~(HIT)与其它BNCs的对比 |
4.5.3 TAN~(HIT)和KDB~(HIT)与其它机器学习算法的对比 |
4.5.4 条件似然(CLL)和ROC曲线下面积(AUC) |
4.5.5 显着性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信息熵函数的启发式贝叶斯因果推理 |
5.1 引言 |
5.2 对数似然与信息熵函数 |
5.3 可行性及相关概念 |
5.4 基于熵函数的启发式贝叶斯网络集成模型 |
5.5 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
5.5.1 0-1 损失函数 |
5.5.2 偏差和方差 |
5.5.3 训练和分类时间 |
5.5.4 显着性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3)双馈式风电机组不对中与齿轮断齿复合故障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风电机组复合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
1.2.2 基于机器学习的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
1.2.3 风电机组故障诊断信号处理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
2 不对中与齿轮断齿故障分析和实验台搭建 |
2.1 不对中与齿轮断齿故障分析 |
2.1.1 不对中故障振动特征 |
2.1.2 齿轮断齿故障振动特征 |
2.2 风电机组传动系统故障实验台搭建 |
2.2.1 双馈式风电机组工作原理 |
2.2.2 实验台介绍 |
2.2.3 振动信号采集方式 |
2.3 实验采集信号及初步分析 |
2.3.1 实验采集信号 |
2.3.2 信号初步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灰狼优化算法寻优的支持向量机模型 |
3.1 支持向量机 |
3.2 SVM超参数寻优 |
3.2.1 灰狼优化算法 |
3.2.2 粒子群优化算法 |
3.2.3 GWO与 PSO寻优对比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高阶累积量图像的故障诊断 |
4.1 高阶累积量 |
4.2 高阶累积量图像 |
4.2.1 对角线分块能量 |
4.2.2 灰度共生矩阵 |
4.3 高阶累积量图像特征实验 |
4.3.1 高阶累积量图像特征与矩阵特征对比 |
4.3.2 高阶累积量图像纹理特征选择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经验小波变换的故障诊断 |
5.1 时频域特征提取方法 |
5.1.1 经验模态分解 |
5.1.2 经验小波变换 |
5.2 基于低通滤波经验小波变换的故障诊断 |
5.2.1 低通滤波经验小波变换特征提取方法研究 |
5.2.2 结合其他特征的特征选择实验 |
5.3 故障诊断方法总结与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岩土体参数的不确定性表征方法及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岩土工程可靠度 |
1.2.2 岩土体参数随机场 |
1.2.3 岩土体的抗剪强度指标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
1.4 创新点 |
2 三种抗剪强度指标计算方法的比较 |
2.1 矩法 |
2.2 线性回归方法 |
2.2.1 基本理论 |
2.2.2 三轴试验回归法 |
2.3 可靠度方法 |
2.3.1 设计验算点法(AFOSM) |
2.3.2 正交变换法 |
2.3.3 可靠度方法的基本思路 |
2.3.4 建立可靠度方法的迭代模型 |
2.4 计算结果对比 |
2.4.1 直接剪切试验 |
2.4.2 三轴压缩试验 |
2.4.3 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岩土体空间变异性表征的基本理论 |
3.1 随机场理论 |
3.1.1 方差折减函数 |
3.1.2 相关距离 |
3.1.3 相关距离与波动范围的关系 |
3.1.4 相关函数 |
3.2 地质统计学理论 |
3.2.1 区域化变量 |
3.2.2 半变异函数 |
3.3 参数估计方法 |
3.3.1 矩估计 |
3.3.2 极大似然估计 |
3.4 相关距离的计算方法 |
3.4.1 空间递推平均法及其改进方法 |
3.4.2 相关函数法及其改进方法 |
3.4.3 半变异函数法 |
3.4.4 极大似然估计法 |
3.5 现有文献中的案例分析 |
3.5.1 案例一 |
3.5.2 案例二 |
3.5.3 案例三 |
3.6 本章小结 |
4 引绰济辽隧道工程的岩体空间变异性分析 |
4.1 工程概况 |
4.2 相关距离计算 |
4.2.1 TBM隧道施工关键数据 |
4.2.2 不同段数的相关距离估计 |
4.2.3 分段趋势的相关距离估计 |
4.3 结果分析 |
4.3.1 样本数量的影响 |
4.3.2 分段趋势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小浪底主坝防渗体的土体空间变异性分析 |
5.1 工程概况 |
5.2 相关距离计算 |
5.2.1 小浪底主坝防渗体原状土样的关键数据 |
5.2.2 一维情况下的相关距离估计 |
5.2.3 二维情况下的相关距离估计 |
5.2.4 三维情况下的相关距离估计 |
5.3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 |
6.2 工作展望 |
附录A 可靠度方法求解抗剪强度指标MATLAB程序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基于随机步长相移干涉面形检测的鲁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移相干涉仪的国内外现状 |
1.2.2 随机相移干涉技术的发展现状 |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2 相移干涉技术的基础理论 |
2.1 相移干涉术的基本原理 |
2.1.1 步进式相移干涉术的基本原理 |
2.1.2 线性连续式相移干涉术的基本原理 |
2.2 变频相移干涉术 |
2.3 相移算法 |
2.3.1 定步长相移算法 |
2.3.2 等步长相移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3 随机两步相移相位解调技术 |
3.1 基于施密特正交化的相移算法(GS) |
3.2 基于多项式拟合背景光的相移算法(PFBL) |
3.3 随机两步相移算法的仿真研究 |
3.3.1 PFBL算法中K值的影响 |
3.3.2 PFBL算法的鲁棒性仿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随机三步相移相位解调技术 |
4.1 基于二维多项式与最小二乘法的相移算法(TDP&LSM) |
4.2 随机三步相移算法的仿真研究 |
4.2.1 TDP&LSM算法中K值的影响 |
4.2.2 TDP&LSM算法的鲁棒性仿真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随机相移干涉实验与数据分析 |
5.1 实验装置的搭建 |
5.1.1 实验器件的选型 |
5.1.2 实验搭建及调试 |
5.2 随机两步相移算法的实验验证 |
5.2.1 PFBL算法中K值的影响 |
5.2.2 PFBL算法的鲁棒性研究 |
5.3 随机三步相移算法的实验验证 |
5.3.1 TDP&LSM算法中K值的影响 |
5.3.2 TDP&LSM算法的鲁棒性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致谢 |
(6)变转速下轴向柱塞泵退化状态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变转速下信号特征提取研究现状 |
1.2.2 机械退化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
1.3 问题的提出 |
1.4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1 课题来源 |
1.4.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时频分析基础理论介绍 |
2.1 时频分析基础理论 |
2.1.1 短时傅里叶变换 |
2.1.2 样条调频小波变换 |
2.2 提取瞬时频率基础理论 |
2.2.1 瞬时频率 |
2.2.2 单分量信号 |
2.2.3 多分量信号 |
2.3 仿真试验验证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瞬时频率提取与信号模式分解理论分析 |
3.1 基于时频分布求瞬时频率 |
3.2 小波脊瞬时频率提取 |
3.3 基于解析信号分析方法的瞬时频率估计 |
3.4 单分量仿真信号试验验证 |
3.5 多分量仿真信号试验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变转速下柱塞泵振动信号阶次分析 |
4.1 阶次重采样 |
4.1.1 采样阶次 |
4.1.2 重采样时刻的确定 |
4.1.3 角域重采样 |
4.2 基于SCT与ACMP的阶比分析方法 |
4.3 变转速下柱塞泵退化试验验证 |
4.3.1 退化试验台设计 |
4.3.2 试验台搭建 |
4.4 变转速下柱塞泵数据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XGBoost的柱塞泵退化状态识别 |
5.1 XGBoost算法 |
5.2 特征参数提取 |
5.2.1 角度域特征参数 |
5.2.2 阶次域特征参数 |
5.3 退化状态模式识别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7)一种基于改进RRT*的全局路径规划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 RRT*算法基本原理 |
2 SMRS-RRT*算法 |
2.1 基于简化地图的初始引导路径搜索 |
2.2 采样区域的确定 |
2.3 采样区域增长 |
2.4 采样优化 |
3路径后处理 |
3.1 基于最小转弯半径约束的路径修剪 |
3.2 基于B样条曲线的路径平滑 |
4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4.1 基于简化地图的初始引导路径搜索仿真实验 |
4.2 SMRS-RRT*全局路径规划仿真实验 |
4.3 SMRS-RRT*全局路径规划Gazebo仿真实验 |
5结论 |
(8)基于改进DLMD的滚动轴承健康状态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特征提取方法研究现状 |
1.2.2 自适应分解方法分解分量筛选规则研究现状 |
1.2.3 滚动轴承健康状态评估发展现状 |
1.2.4 当前研究现状总结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基于HDLMD的滚动轴承特征提取方法研究 |
2.1 基于Hilbert解调的微分局部均值分解理论 |
2.1.1 局部均值分解 |
2.1.2 微分局部均值分解 |
2.1.3 Hilbert解调 |
2.1.4 基于Hilbert解调的微分局部均值分解 |
2.2 仿真信号分析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Crt-DLMD的滚动轴承特征提取方法研究 |
3.1 基于中点-局部均值点距离与绝对偏度和的微分局部均值分解理论 |
3.1.1 中点-局部均值距离 |
3.1.2 绝对偏度(Skewness) |
3.1.3 基于中点-局部均值点距离与绝对偏度和的微分局部均值分解 |
3.2 基于调整峭度和皮尔逊相关系数的敏感因子理论 |
3.2.1 调整峭度 |
3.2.2 皮尔逊相关系数 |
3.2.3 敏感因子 |
3.3 Teager能量算子解调 |
3.3.1 Teager能量算子 |
3.3.2 能量算子解调 |
3.4 基于Crt-DLMD的滚动轴承特征提取方法流程 |
3.5 实验结果分析 |
3.5.1 凯斯西储大学实验例证 |
3.5.2 辛辛那提大学实验例证 |
3.5.3 XJTU-SY轴承数据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ICFE与 WPHM的滚动轴承健康状态评估 |
4.1 基于改进交叉模糊熵的性能指标提取 |
4.1.1 交叉样本熵 |
4.1.2 交叉模糊熵 |
4.1.3 基于改进的交叉模糊熵 |
4.2 威布尔比例故障率模型 |
4.2.1 可靠性评估指标构建 |
4.2.2 比例故障率模型(Proportional Hazards Model,PHM) |
4.2.3 威布尔分布 |
4.2.4 威布尔比例故障率模型的参数估计 |
4.3 滚动轴承运行状态可靠度评估流程 |
4.4 实验结果分析 |
4.4.1 NASA全寿命周期数据分析 |
4.4.2 XJTU-SY轴承数据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成果 |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9)X射线脉冲星循环平稳信号处理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脉冲星信号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1.2.2 脉冲星新星搜索技术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分析 |
1.3 本课题研究思路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脉冲星信号处理基本理论 |
2.1 引言 |
2.2 脉冲星基本特性 |
2.2.1 脉冲星的发现与分布命名 |
2.2.2 脉冲星基本机理 |
2.2.3 脉冲星信号的能段分布和时域特征 |
2.2.4 到达光子的统计特性 |
2.3 循环统计量基本理论 |
2.3.1 循环平稳的定义与分类 |
2.3.2 二阶循环统计量理论 |
2.3.3 高阶循环统计量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高阶循环统计量的脉冲星信号特征分析 |
3.1 引言 |
3.2 方法和分析 |
3.2.1 脉冲星信号模型 |
3.2.2 脉冲星信号频谱分析 |
3.2.3 脉冲星信号的二阶循环统计量分析 |
3.2.4 脉冲星信号的三阶循环统计量分析 |
3.3 仿真分析结果 |
3.3.1 脉冲星信号模拟 |
3.3.2 脉冲星信号频谱分析 |
3.3.3 脉冲星信号二阶循环统计量分析 |
3.3.4 脉冲星信号三阶循环统计量分析 |
3.4 实测数据分析 |
3.4.1 实验脉冲星选取 |
3.4.2 RXTE数据提取 |
3.4.3 实验结果分析 |
3.5 结论 |
第4章 基于双谱的已知X射线脉冲星辨识方法 |
4.1 引言 |
4.2 特征提取方法 |
4.2.1 光子信号预处理 |
4.2.2 自相关估计 |
4.2.3 双谱特征提取 |
4.3 GoogLeNet神经网络 |
4.3.1 卷积神经网络模型 |
4.3.2 GoogLeNet网络模型 |
4.3.3 样本集及标签 |
4.4 结果和分析 |
4.4.1 传统方法结果 |
4.4.2 提出方法结果 |
4.4.3 分析和讨论 |
4.5 结论 |
第5章 基于2D-APM的X射线脉冲新星搜索方法 |
5.1 引言 |
5.2 方法 |
5.2.1 二维自相关轮廓图谱 |
5.2.2 Inception-Resnet神经网络 |
5.3 样本集生成策略 |
5.3.1 基于泊松分布的TOAs模拟 |
5.3.2 训练数据集生成 |
5.3.3 测试数据集生成 |
5.4 实验结果 |
5.4.1 网络训练结果 |
5.4.2 分析与讨论 |
5.5 结论 |
第6章 X射线脉冲星相位估计方法研究 |
6.1 引言 |
6.2 基于脉冲轮廓的传统相位估计方法 |
6.2.1 基于脉冲轮廓的相位估计算法 |
6.2.2 克拉美罗下界 |
6.3 方法 |
6.3.1 二维轮廓图谱 |
6.3.2 网络结构 |
6.4 仿真实验 |
6.4.1 模拟数据集 |
6.4.2 相位估计结果 |
6.5 结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中功率磁耦合谐振式无线充电系统建模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充电研究进展 |
1.2.1 能量传输建模理论 |
1.2.2 电路拓扑设计技术 |
1.2.3 系统数学建模方法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充电系统能量传输建模 |
2.1 引言 |
2.2 基于互感等效电路的无线充电建模及仿真 |
2.2.1 不同谐振拓扑负载功率和传输效率计算 |
2.2.2 收发线圈的自感和互感计算 |
2.2.3 无线传能建模仿真分析 |
2.3 SS串串谐振和SP串并谐振的能量传输特性分析 |
2.3.1 SS串串谐振负载功率和传输效率 |
2.3.2 SP串并谐振负载功率和传输效率 |
2.3.3 SS串串谐振和SP串并谐振传能对比 |
2.4 基于改进的人工蜂群算法的系统参数设计 |
2.4.1 改进的人工蜂群算法 |
2.4.2 人工蜂群及其改进算法寻优对比 |
2.4.3 无线充电系统参数最优化求解 |
2.4.4 收发线圈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充电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1 引言 |
3.2 无线充电系统硬件电路方案 |
3.3 无线充电系统关键电路分析与设计 |
3.3.1 辅助电源 |
3.3.2 信号调理电路 |
3.3.3 EMI滤波电路 |
3.3.4 整流滤波电路 |
3.4 半桥LCC谐振逆变电路分析与设计 |
3.4.1 准谐振软开关状态下工作过程 |
3.4.2 LC串联谐振等效电路 |
3.4.3 关键信号波形仿真分析 |
3.4.4 功率开关管和谐振电容设计 |
3.5 基于BK2421的2.4GHz无线通信电路设计 |
3.5.1 阻抗匹配下的通信电路 |
3.5.2 状态机编程下的双工通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充电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
4.1 引言 |
4.2 广义状态空间平均法系统建模及仿真 |
4.2.1 广义状态空间平均法 |
4.2.2 低阶谐波分量近似的大信号建模 |
4.2.3 扰动分离的小信号建模 |
4.2.4 稳态和暂态仿真分析 |
4.3 穿越频率和相位裕度补偿的PID控制器设计 |
4.3.1 开环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 |
4.3.2 系统低阶近似及补偿PID控制器设计 |
4.3.3 时域响应仿真分析 |
4.4 粒子群优化BP神经网络的自整定PID电流调节算法 |
4.4.1 粒子群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 |
4.4.2 单位阶跃响应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充电系统试验与结果分析 |
5.1 引言 |
5.2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充电系统试验平台 |
5.3 无线充电系统关键波形测试分析 |
5.3.1 功能电路测试 |
5.3.2 半桥LCC谐振逆变电路测试 |
5.3.3 接收端谐振电路测试 |
5.4 无线充电系统信号采样精度测试 |
5.4.1 输入电压电流采样精度测试 |
5.4.2 发射线圈电流采样精度测试 |
5.4.3 输出电压电流采样精度测试 |
5.5 无线充电系统2.4GHz无线通信试验 |
5.5.1 无线通信质量测试 |
5.5.2 无线通信距离测试 |
5.6 无线充电系统能量传输试验 |
5.6.1 发射端单独带载试验 |
5.6.2 开环控制接收端带载试验 |
5.6.3 闭环控制接收端带载试验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k阶迭代平均值问题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复合混沌系统的视频加密技术研究[D]. 赵晓龙. 中北大学, 2021(09)
- [2]基于独立性验证和因果推理的贝叶斯网络结构学习[D]. 刘洋. 吉林大学, 2021(01)
- [3]双馈式风电机组不对中与齿轮断齿复合故障诊断研究[D]. 李梦迪.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4]岩土体参数的不确定性表征方法及工程应用[D]. 王思敏.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5]基于随机步长相移干涉面形检测的鲁棒性研究[D]. 李靓. 西安工业大学, 2021(02)
- [6]变转速下轴向柱塞泵退化状态评估方法研究[D]. 赵之谦. 燕山大学, 2021
- [7]一种基于改进RRT*的全局路径规划算法[J]. 许万,杨晔,余磊涛,朱力. 控制与决策, 2022(04)
- [8]基于改进DLMD的滚动轴承健康状态评估研究[D]. 罗亭.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9]X射线脉冲星循环平稳信号处理算法研究[D]. 王龙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10]中功率磁耦合谐振式无线充电系统建模与控制研究[D]. 曾得志. 华南理工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