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豆状核变性误诊为脑梗塞1例(论文文献综述)
饶志红[1](2021)在《肝豆灵汤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治疗脑型肝豆状核变性吞咽障碍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肝豆灵汤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对脑型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disease,WD)吞咽障碍痰瘀互结证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探讨电视X线透视检查(video 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对脑型WD吞咽障碍的诊断及临床指导意义。方法:(1)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型WD吞咽障碍痰瘀互结证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详细记录入组患者的病程、临床表现等资料。并招募30例健康人员作为正常组。(2)对照组给予基础排铜联合NMES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肝豆灵汤治疗。7日为一个疗程,共4个疗程。正常组不用任何药物干预。(3)受试者在治疗前及第4个疗程结束后均完善VFSS,在进行检查时,使用4种不同性状的造影剂(1号造影剂为泛影葡胺注射液,2号造影剂为稀状硫酸钡,3号造影剂为糊状硫酸钡,4号造影剂为馒头或面包夹硫酸钡)完成吞咽动作,观察不同性状造影剂分别通过口腔期及咽期的时间。(4)分别于实施方案之前及经治疗第4个疗程末,对受试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障碍评估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及24小时尿铜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VFSS结果比较:与正常组相比,四种不同性状的造影剂通过口腔期的时间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口腔期使用1号造影剂时,经治疗4个疗程后,治疗组和对照组造影剂通过口腔期所耗费的时间均下降(P<0.05),而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口腔期使用其它三种不同性状的造影剂时,4个疗程治疗后两组造影剂通过口腔期所耗费的时间均明显下降(P<0.01),同时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1)。(2)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积分均有下降(P<0.01);治疗后治疗组积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1)。(3)洼田饮水试验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评分均有上升(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评分较对照组上升更明显(P<0.01)。(4)SSA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评分均有下降(P<0.01);治疗后治疗组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1)。(5)24小时尿铜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尿铜均有上升(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尿铜较对照组上升更明显(P<0.01)。结论:(1)脑型WD吞咽障碍痰瘀互结证患者在吞咽过程中容易在口腔期或咽期出现异常,其中早期吞咽障碍的患者以口腔期为主;对于早期吞咽障碍患者,临床可能无明显症状,但通过VFSS可以发现其在口腔期造影剂通过时间延长,同时可以观察到口腔内吞咽反射动作启动异常,及早对症治疗,改善预后。(2)肝豆灵汤联合NMES可以改善脑型WD吞咽障碍痰瘀互结证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SSA评分,有利于体内铜离子的排泄,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3)与单一采用NMES治疗脑型WD吞咽障碍痰瘀互结证患者相比,肝豆灵汤联合NMES治疗本病的方案临床疗效更加明显,能够显着改善患者吞咽功能。
邱星颖,李华[2](2016)在《肝豆状核变性14例临床误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是一种好发于青少年的因铜代谢障碍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1-2]。由于该病遗传和个体异质性,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首发症状多样,很易造成误诊[3-7]。我院1998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14例HLD,初期均误诊,误诊率100%。现将其临床资料报告如下,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
吴卫光,赵铁敏[3](2016)在《以少见临床表现发病的肝豆状核变性二例误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特征、误诊原因与防范措施。方法对肝豆状核变性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例1因左侧偏头痛伴进行性四肢无力、颤抖2个月入院,渐出现全身无力,走路不稳,查体见颈短、发际低,左侧Rossolimo征及双侧Chadock征均阳性,曾误诊为神经性头痛、后颅凹占位性病变等;例2因双下肢疼痛4年,近日症状加重入院,查血钙升高、血磷降低,曾误诊为风湿性关节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2例入院后均查血清铜蓝蛋白(CP)降低及Kayser-Fleischer环(K-F环)阳性确诊为肝豆状核变性,予低铜饮食及驱铜治疗后病情平稳出院。结论临床部分肝豆状核变性症状不典型,易误诊,对有骨质疏松、脱钙或骨及软骨变性、自发性骨折或青少年出现X型腿或O型腿以及突发的精神异常者应警惕该病。
汪茂文,王钢,张瑜[4](2005)在《肝豆状核变性的颅脑CT诊断(附39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肝豆状核变性的颅脑CT征象,进一步提高对W ilson病的认识及诊断的正确率。方法全部病例均行脑CT扫描,回顾性分析其CT征象及临床表现。结果31例壳核出现对称性带状或弓状向外新月形低密度区,形如“八字”或“展翅蝴蝶”样;3例尾状核头见卵圆形低密度区;4例丘脑见对称性卵圆形低密度区;1例脑实质内未见异常密度但有脑萎缩表现。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脑沟裂增宽等脑萎缩表现。结论肝豆状核变性颅脑CT最多见征象是脑萎缩与基底节低密度灶,特别是双侧豆状核区对称性低密度灶最具有特征性。
姜彩霞,付凯[5](2005)在《肝豆状核变性首发症状误诊23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黄明,陈康宁[6](2001)在《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附14例临床分析)》文中指出
李泽林,梁崇孝[7](1998)在《肝豆状核变性12例误诊分析》文中指出
范学宁[8](1986)在《《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第一至三卷(1984—1986年)总索引》文中研究表明
孙传英,潘淑先,牛淑华,祝英禄,朱新喜,邢秀娟,胡水亭,刘茂祥,田博,俞栋青,吕元聪,何友雄[9](1994)在《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误诊》文中认为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误诊孙传英,潘淑先,牛淑华,祝英禄,朱新喜,邢秀娟,胡水亭,刘茂祥,田博,俞栋青,吕元聪,何友雄编辑:精神科医师在精神疾病的诊断上易犯的一个错误是对器质性疾病重视不足,尤其是脑器质性病变,常可出现一些精神分裂症等非器质性精神疾病的症...
李洁[10](2009)在《1H-MRS探讨肝豆状核变性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采用1H-MRS分析WD脑组织的代谢改变,探讨MRI和临床表现的关系,1H-MRS对WD脑损害的早期诊断有指导价值。方法22例WD组(病例组)和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普通MRI检查和氢质子多体素波谱检查(MVS其中20例WD组)。兴趣区(ROI)定位在双侧壳核、丘脑和双侧额叶、项叶髓质。20例WD患者分为非神经症状组(hWD 5例,4例MRI表现正常)和神经症状组(nWD组15例MRI表现异常),测定双侧壳核、丘脑和双侧额叶、顶叶髓质的N-乙酰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代谢物浓度并计算NAA/Cr、Cho/Cr和NAA/Cho的比值。计算WD组和对照组,hWD、nWD组和对照组各代谢物比值的差异。计算NAA、Cho和Cr代谢物的谱线半高宽(FWHM),得出各代谢物FWHM和的平均值。比较WD组和对照组,hWD、nWD组和对照组FWHM值差异。对WD组进行MRI评分和神经症状评分(NSS),分析NSS评分和MRI评分的关系。结果WD组MRI评分与NSS评分具有显着正相关性(p<0.001)。MRI评分与病程,NSS评分与病程无相关性。在壳核和丘脑,WD组各代谢物FWHM平均值比对照组明显升高,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hWD在壳核比对照组FWHM值升高,nWD在丘脑和壳核比对照组FWHM值升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壳核,WD组NAA/Cr值和NAA/Cho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前者P<0.001,后者p<0.05)。在丘脑,WD组NAA/Cr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在额叶,WD组Cho/Cr较对照组降低,NAA/Cho值较对照组升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WD组壳核、丘脑NAA/Cr值比hWD组、对照组值均降低,hWD组壳核Cho/Cr值比nWD组和对照组值均升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WD典型MRI表现:对称性壳核、尾状核、丘脑T2WI高信号,熊猫脸征。脑萎缩范围较广并萎缩程度不同,小脑萎缩最明显;2、MRI评分与NSS评分正相关,MRI评分与病程、NSS评分与病程无相关;3、WD组兴趣区FWHM值升高和1H-MRS代谢异常,表明有铜等顺磁性物质沉积引起磁场的不均匀和代谢改变。这两种方法相结合能更深入的分析WD引起微观结构和代谢变化的原因,为该病脑损害的早期诊断、治疗效果评价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观察方法。
二、肝豆状核变性误诊为脑梗塞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豆状核变性误诊为脑梗塞1例(论文提纲范文)
(1)肝豆灵汤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治疗脑型肝豆状核变性吞咽障碍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1 引言 |
2 临床资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病例纳入标准 |
2.4 病例排除标准 |
2.5 病例脱落与剔除标准 |
2.6 伦理学 |
3 研究方法 |
3.1 临床分组 |
3.2 治疗药物及方法 |
4 疗效指标观察 |
4.1 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 |
4.2 量表指标 |
4.3 临床检查指标 |
4.3.1 入院常规检查 |
4.3.2 安全性指标 |
4.3.3 24小时尿铜 |
5 统计分析 |
6 结果 |
6.1 不同性状造影剂通过口腔期时间的变化 |
6.2 不同性状造影剂通过咽期时间的变化 |
6.3 肝豆灵汤对1号造影剂通过口腔期时间的影响 |
6.4 肝豆灵汤对2号造影剂通过口腔期时间的影响 |
6.5 肝豆灵汤对3号造影剂通过口腔期时间的影响 |
6.6 肝豆灵汤对4号造影剂通过口腔期时间的影响 |
6.7 肝豆灵汤对1号造影剂通过咽期时间的影响 |
6.8 肝豆灵汤对2号造影剂通过咽期时间的影响 |
6.9 肝豆灵汤对3号造影剂通过咽期时间的影响 |
6.10 肝豆灵汤对4号造影剂通过咽期时间的影响 |
6.11 肝豆灵汤对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
6.12 肝豆灵汤对洼田饮水试验的影响 |
6.13 肝豆灵汤对SSA的影响 |
6.14 肝豆灵汤对24小时尿铜的影响 |
6.15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
7 讨论 |
7.1 西医对WD的研究 |
7.1.1 WD的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 |
7.1.2 脑型WD的临床表现 |
7.1.3 脑型WD吞咽障碍的发病机制 |
7.2 中医对WD的研究 |
7.2.1 中医对WD的认识 |
7.2.2 脑型WD吞咽障碍的病因病机 |
7.2.3 脑型WD吞咽障碍痰瘀互结证的中医药治疗 |
7.3 肝豆灵汤方药的药理研究 |
7.4 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治疗脑型WD吞咽障碍的研究 |
7.5 肝豆灵汤治疗后的相关结果分析 |
7.5.1 肝豆灵汤对VFSS的影响 |
7.5.2 肝豆灵汤对中医证候积分量表的影响 |
7.5.3 肝豆灵汤对洼田饮水试验量表的影响 |
7.5.4 肝豆灵汤对SSA的影响 |
7.5.5 肝豆灵汤对24小时尿铜的影响 |
7.6 不良反应事件的影响 |
8 结论 |
9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治疗吞咽障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2)肝豆状核变性14例临床误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与误诊疾病 |
1.3 医技检查 |
1.4 确诊经过 |
1.5 治疗及预后 |
2 讨论 |
2.1 发病机制 |
2.2 临床表现 |
2.3 诊断标准 |
2.4 鉴别诊断 |
2.5 误诊原因分析 |
2.6 防范误诊措施 |
(3)以少见临床表现发病的肝豆状核变性二例误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
【例1】 |
【例2】 |
2 讨论 |
2.1 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
2.2 诊断及治疗 |
2.3 误诊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
(4)肝豆状核变性的颅脑CT诊断(附39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检查设备及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5)肝豆状核变性首发症状误诊23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讨论 |
(6)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附14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辅助检查 |
1.4 误诊疾病 |
2 讨论 |
(10)1H-MRS探讨肝豆状核变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写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1 患者资料 |
2 检查方法 |
3 影像学表现评价 |
4 ~1H-MRS分析 |
5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结果 |
1 WD常规MRI表现及其与NSS评分的相关性 |
2 ~1H-MRS表现 |
3 1例hWD MRI表现异常波谱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1 WD的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 |
2 WD的临床症状与铜沉积损伤部位关系 |
3 WD MRI表现与临床症状 |
4 WD波谱形态改变 |
5 ~1H-MRS对WD的诊断价值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四、肝豆状核变性误诊为脑梗塞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肝豆灵汤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治疗脑型肝豆状核变性吞咽障碍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研究[D]. 饶志红.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肝豆状核变性14例临床误诊分析[J]. 邱星颖,李华. 临床误诊误治, 2016(10)
- [3]以少见临床表现发病的肝豆状核变性二例误诊分析[J]. 吴卫光,赵铁敏. 临床误诊误治, 2016(06)
- [4]肝豆状核变性的颅脑CT诊断(附39例报告)[J]. 汪茂文,王钢,张瑜.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5(10)
- [5]肝豆状核变性首发症状误诊23例分析[J]. 姜彩霞,付凯.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5(13)
- [6]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附14例临床分析)[J]. 黄明,陈康宁.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1(11)
- [7]肝豆状核变性12例误诊分析[J]. 李泽林,梁崇孝. 广东医学, 1998(02)
- [8]《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第一至三卷(1984—1986年)总索引[J]. 范学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04)
- [9]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误诊[J]. 孙传英,潘淑先,牛淑华,祝英禄,朱新喜,邢秀娟,胡水亭,刘茂祥,田博,俞栋青,吕元聪,何友雄.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1994(04)
- [10]1H-MRS探讨肝豆状核变性临床研究[D]. 李洁. 中南大学, 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