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政支出管理寻求突破(论文文献综述)
崔璐[1](2020)在《山东省财政环保支出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三十多年间持续快速增长,近几年经济增速虽然减缓,但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这些经济成就的背后,中国的环境污染情况日益加剧,环境承载能力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逐渐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我国于2007年针对环境保护专门设置了财政支出科目,财政环保支出的绝对额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政府作为环境治理的主体行使环境治理职能,其治理成效既取决于财政环保投入的规模,也取决于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对财政环保支出效率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财政环保支出效率为研究主线,明确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并进行简要的文献述评,确定主要研究方法,理清本文的创新之处及不足。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外部性理论、公共物品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进行了阐述。第三章对山东省整体污染状况以及财政环保支出情况进行分析,分析了2010年—2017年山东省废水、废气以及固体废弃物“三废”排放情况,从财政环保支出增长率、财政环保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及GDP比例的角度分析了山东省财政环保支出情况,将山东省财政环保支出规模与全国31个地区之间进行对比分析,并分析了山东省各地市的财政环保支出情况。第四章使用具有非期望产出的DEA—SBM模型,对山东省17地市2010年—2017年财政环保支出效率进行评价,选择节能环保支出作为效率评价的投入指标,将能够代表环境污染状况的废水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氨氮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以及烟(粉)尘排放量作为产出指标。使用MAXDEA软件测算出山东省17地市2010年—2017年各城市、各年份的综合技术效率值、纯技术效率值和规模效率值,并从横向、纵向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比较。在效率评价的基础上对投入指标和部分产出指标进行了松弛改进结果分析。第五章将各地市的财政环保支出效率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财政分权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外资使用规模、环保支出水平以及人口密度构建面Tobit受限因变量回归模型,进一步寻找影响山东省财政环保支出效率的外部因素。结果表明:财政分权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环保支出效率存在正向关系;环保支出水平与财政环保支出效率存在显着的负向关系,支出规模的增加并未实现环境质量的同步改善。最后针对上文实证分析的研究,认为造成山东省财政环保支出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财政环保支出增长率不稳定;(2)山东省各地市环保支出综合效率差异大;(3)环保资金投入存在冗余,导致资源浪费;(4)环保资金存在错配。根据上述存在问题,提出了提高山东省财政环保支出效率的政策建议:(1)建立财政环保支出稳定增长保障制度;(2)明确环境保护事权划分,完善绿色政绩考核体系;(3)优化环保资金使用结构,加强环保投资监管力度;(4)加强公众环保教育力度,提高公众的环保参与度。
韩瑞情[2](2020)在《河南省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问题研究》文中认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兴则国家兴。河南省地处中原,辐射全国。但是,河南省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却不是一个教育强省,河南省经济社会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而普通高中担负着为高等教育发展输送基础性人才的重任。21世纪的今天,河南省在普通高中教育基本普及的情况下,学校规模也在持续扩大,为了保障普通高中持续稳定的发展,教育经费的稳定增加至关重要。本研究力图运用公共产品理论和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把河南省普通高中教育经费的投入情况纳入研究视域。本研究主要从普通高中教育财政政策的基本情况和教育经费投入的基本情况两个方面展开,通过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采用文献法及比较分析法对河南省2011-2017年各级教育阶段教育经费及普通高中教育经费相关数据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并与同期我国中西部各省市做了对比,从而更加客观地分析该省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的情况,发现河南省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河南省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虽然在逐年增长,但是要保障教育事业稳健发展,政府投入力度还是不足、社会投入比例较低等。针对发现的问题,分别从经济发展水平、管理体制、法律法规、人口及社会观念等方面进行了因素分析。针对问题和影响因素提出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建立省级统筹的财政投入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生均拨款标准和制度、提高对普通高中关注度、完善普通高中扶困助学政策的对策建议。本研究选取河南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力图通过研究梳理,探讨河南省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所存在的问题,在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基础之上,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建议,希冀能对完善河南省普通高中教育经费的投入保障机制有所裨益。
俞威[3](2020)在《董事会社会资本、产业扶持与多元化经营 ——基于长三角制造业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受到严重的冲击,面临着外部需求萎缩,产能过剩凸显的困境,许多行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失业人员增多,经济增速明显下滑。与此同时,全球主要经济体开始对未来产业发展进行了新一轮的规划与布局。为缩小与发达国家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差距,我国政府于2010年做出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决定,以此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化发展的目标。在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后,逐步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是成为我国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地方政府为响应中央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号召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产业扶持举措,比如税收优惠、政府补贴、创新投入、信贷基金、项目审批等,不难看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较于传统产业更受政府的青睐和支持。董事会作为企业与外界环境的连接桥梁,对企业经营方式和战略决策的选择、制定和实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董事会社会资本的丰富程度对我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更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是因为目前我国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和制度建设较为薄弱,社会资本作为一种有效的替代机制,有助于民营企业获取多元化经营所需要的关键市场信息和稀缺资源。本文将董事会社会资本划分为董事会政治联系和董事会商业联系两个维度,旨在探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董事会政治联系、董事会商业联系对战略性新兴企业和传统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是否产生影响及其影响机制。二是产业扶持对战略性新兴企业和传统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是否产生调节作用及其作用机理。本文首先回顾和梳理了理论文献,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从资源观和制度观理论视角下分析了董事会政治联系和董事会商业联系对战略性新兴企业和传统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影响,以及产业扶持对董事会社会资本与多元化经营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并构建了董事会社会资本、产业扶持与多元化经营之间的理论分析框架,采用了规范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以长三角地区2013-2017年在沪、深A股上市的民营制造业企业为研究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董事会政治联系越丰富,战略性新兴企业越可能实施无关多元化战略,而董事会商业联系对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不具有显着作用。董事会商业联系越丰富,传统企业越可能实施相关多元化战略,而董事会政治联系对传统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不具有显着作用。此外,产业扶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董事会政治联系对战略性新兴企业实施无关多元化战略的正向影响,而产业扶持对董事会商业联系与战略性新兴企业多元化经营之间的关系不产生调节作用;产业扶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董事会商业联系对传统企业实施相关多元化战略的影响,而产业扶持对董事会政治联系与传统企业多元化经营之间的关系不产生调节作用。综上所述,本文将微观社会资本和宏观产业扶持对战略性新兴企业和传统企业多元化经营方式的影响综合在一个研究框架内,研究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比较透彻的揭示了民营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前因后果,完善了社会资本理论和多元化理论,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中的企业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来自微观社会资本和宏观产业扶持双层视角的经验证据,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靳晓辉[4](2019)在《地方政府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职能发挥研究 ——以青岛市为例》文中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自2006年正式提出以来,引起了政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国内各大城市都在努力朝着建成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奋进,地方政府也通过各种形式的行动举措推动目标落实。经过十几年的实践与发展,各地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显着成效。作为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地方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样、职能范围愈加广泛、职能作用更加突出,然而政府在履行职能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如政府对自身角色定位模糊,职能越位、缺位、发挥不充分,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这些问题会成为城市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的阻碍。科学准确的政府职能定位与高效到位的政府职能发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三螺旋创新理论、政府职能理论及创新型政府理论为基础,提出地方政府必须增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紧迫感,在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应遵循以人为本、合法合理、高点定位、担当作为的原则,继而依据本原则明确了地方政府应履行的主要职能,即战略引导职能、服务供给职能、沟通协调职能以及主体激励职能。文章以青岛市为例,青岛市政府通过出台政策、搭建平台、集聚资源、营造环境等系列举措积极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了显着成效。然而结合走访调研得到的相关资料,发现政府在完善高新产业发展链条、政策落实、创新协调、主体激励方面存在不足,为解决这些问题,同时更是帮助青岛及其他城市政府更好的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文章借鉴波士顿、东京、伦敦、深圳及上海政府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地方政府应重视顶层设计,发挥好引导作用;转变思想观念,发挥好服务作用;推动互动合作,发挥好协调作用;加大扶持力度,发挥好激励作用。
王瑞麟[5](2019)在《吉林省政府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基于治理现代化视角》文中研究指明推动吉林省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可以使本省人力资源得到整合,发挥其优势以进一步提升本省实体经济实力,这对于吉林省“十三五”时期社会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以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均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吉林省政府对于推动本省职业教育发展有着难以推诿的重任,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吉林省政府职业教育治理问题。近些年,吉林省政府职业教育治理取得了一系列显着的成果,集中表现在职教体系日益完善、产教融合不断深化、师资队伍建设稳步推进、服务发展能力持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职教脱贫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但是,与显着成就并存的诸多现实问题仍然存在,本文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社会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统计分析法,总结出当前吉林省政府职业教育治理存在法律法规的“缺位”、监管能力的“弱位”、财政投入的“错位”、组织角色的“越位”、信息技术的“差位”,这些现实困囿是与地方政府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特征相违背的,其产生主要是因为吉林省政府职业教育治理方式的“行政主导”、治理监管体系的“传统一体”、治理主体的“一元管理”、治理信息技术的“机械化”,其深层次原因是由于吉林省政府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缺失。为解决这些现实困囿,本研究基于治理现代化视角提出完善吉林省政府职业教育治理、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性对策,即五个方面治理现代化的实现对策,以期帮助吉林省政府进一步推进本省职业教育朝现代化方向发展。
王余生[6](2018)在《制度变迁、效能与创新:我国县级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统筹考虑各类机构设置,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其要义就是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的要求,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继续简政放权、推进机构改革、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行政效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制度保障。基于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基本要求,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包括深化文化行政体制改革。这一改革在内涵上主要涵盖涉及承担公共文化权力与责任的党政文化管理机构及其权责配置格局的制度重构。换言之,就是要破除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纳国内外改革经验与教训启示,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文化治理制度体系,不断推进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县级政府作为我国行政组织体系承上启下的“关接点”,对保障公民文化权益、落实公共文化服务和促进文化管理机制完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进行县级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最为核心的就是推动县级各类文化机构向着创造良好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价值要求转变,经由权责结构与组织体系重组,着力解决县级政府文化治理领域党政机构与市场、社会之间,以及党政机关之间及其内部不同机构之间的权责关系问题。论文重点围绕有效澄清与合理配置县级政府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文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之间的职能与权责关系等核心问题,综合运用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制度经济学、工程理论等相关理论成果。尤其是运用新制度主义相关理论成果,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对我国县级政府文化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理清县级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路径和三个关键领域的演进逻辑。在此基础上,对县级政府文化管理体制历史经验和制度效能进行调研分析基础上,找出县级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中制度影响因素。通过设计相应的问卷,列出县级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中的现实问题,对参与文化管理体制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面谈和调查,归纳出几个大类制度因子。同时,构建县级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制度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列出制度效能的影响要素序列表,为制度创新寻求突破和路径选择。最后,探讨如何完善和理顺县级文化管理体制的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建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微观文化管理制度和体制,建立和完善县级政府文化管理体制的分类、绩效、人事、资产体系,加强县级文化管理体制的运作效率,确保县级文化管理体制的科学化、规范化和高效化。不难看出,运用新制度主义理论工具,融合新制度主义理论流派,构建制度变迁、制度效能和制度创新的三维分析框架,来透视和分析我国县级政府文化体制改革是一个新的理论尝试。虽然新制度主义分析架构的提炼与整合、制度效能指标体系的提炼与检验、制度效能制约因素的萃取以及针对性对策建议的提出面临挑战,但也给研究带来寻求突破的空间。作为一项应用性研究,县级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有助于从制度上认识文化管理体制的障碍和成因,审视制度效能的成效,从而探索出完善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基层路径,更好地体现和彰显文化管理体制的地方特色。
余杨奎[7](2018)在《基于TOBIT的市级财政支出效率差异分析及提升对策——以广东省湛江市为例》文中提出为提高广东省湛江市公共财政支出效率,帮助湛江市更加重视对公共财政支出的管理,缩小湛江市不同区域公共财政支出的效率之间的差异,结合基于DEA的市级财政支出效率评价的研究成果,对影响湛江市各大市县区公共财政支出效率差异的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并利用TOBIT回归模型对湛江市不同区域公共财政支出效率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造成湛江市各市县区公共财政支出效率差异的因素是复杂的,但主要的因素包括公共财政政策因素、人口及经济因素、市场化程度因素、政府规模因素,其中以公共财政政策因素影响程度最大,人口及经济影响因素最小。本文从制度层面、政府层面、社会层面提出优化湛江市地方公共财政支出效率的措施,帮助湛江市政府转变传统的以公共财政收入为主的施政理念,促进地方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黎江虹,黄家强[8](2018)在《论财政嵌入环境治理的制度逻辑和分权路径》文中研究表明转型时期的当下中国面临着经济发展趋缓和环境风险递增的双重压力,现有的环境权威治理模式使得各环境主体的行动偏离合作轨道,无法实现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亟需向环境合作治理转变。其中,政府在这一过程当中扮演着主导角色。政府主导环境合作治理模式是一种府际合作主导、治理责任主导和多向互动主导的结合。在这一模式下,具有理财治国品性、治理工具属性和环境财政功能的现代公共财政制度,以及以权责适度配置为基本内容的财政分权改革实践,无疑是嵌入政府主导环境治理的静态逻辑和动态路径。一方面,可以通过公共环境治理中环境与财政的互动,发挥环境财政的最大制度功效;另一方面,以财政分权为突破口,实现权威型环境治理格局与环境联合治理需求的恰当平衡,最终可以通过财政的制度嵌入和分权嵌入来倒逼形成中央有效统筹、地方自主治理、市场灵活驱动、企业主动施治和公众民主参与的合作型环境治理格局。
崔铮[9](2017)在《俄罗斯科技发展制约因素与优先政策选择》文中认为科技高水平发展和先进科技成果的生产应用,早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和致力发展的目标。从20世纪末开始,俄罗斯为建立以科技为依托的创新型经济作了很多尝试与努力,但取得的成果并不尽如人意。受乌克兰危机及由此引发的西方国家多轮制裁的影响,2014年起,俄罗斯经济出现了停滞和下滑。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俄罗斯科技发展水平,未能在危机时期起到提振经济的关键作用。俄罗斯科技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前俄罗斯政府将发展国防工业作为优先政策选择,符合俄罗斯的实际情况,以此可以实现摆脱制裁影响、刺激科技进步和成果转化、维护国家安全和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潘炜[10](2017)在《国有文艺院团财政支出效率评价研究 ——基于DEA模型》文中认为国有文艺院团是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中坚力量,也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主体。2012年“五个一批”改革后,为支持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国家层面不断加强对国有文艺院团的扶持力度,2013-2015年期间,国有文艺院团财政支出平均增幅维持在10%左右,财政支出占事业院团和企业院团总收入的比重也呈逐年上升趋势。然而,财政投入的增长并未转化为实际的发展动能,国有文艺院团普遍面临着经费自给率降低和效益产出减少的问题。随着市场化改革发展进程的加快和国家层面对财政支出绩效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加,国有文艺院团的改革成效与财政支出绩效问题将成为政府、业界和学界关注的重点。基于这一背景,本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针对2014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发展概况,对我国国有文艺院团的财政支出效率情况进行评价研究。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其中,绪论部分系统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一章主要分析了国有文艺院团效率评价的理论基础,包括研究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相关理论和常用方法,并提出本文选择DEA法的原因及其优缺点。第二章是指标体系构建与模型分析,论述了指标选取的依据,并重点介绍了 DEA法的三个评价模型。第三章是实证分析,在分析国有文艺院团财政投入现状的基础上,对2014年财政投入效率情况进行了综合研究与对比分析。第四章是问题与建议,结合财政投入现状和效率评价结果,总结国有文艺院团财政支出效率现状及其所反映出的宏观层面的改革发展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通过分析全国整体概况、区域对比情况和企事业院团对比情况发现,现阶段我国国有文艺院团财政投入规模已趋于合理,但院团财政支出效率却表现出总体偏低、区域结构性失衡、“企高事低”的特点,院团发展存在较为严重的“路径依赖”和“供需错配”问题,改革有待进一步突破。应从供给侧与需求侧协同改革、优化财政投入结构与方式、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等方面入手,提高国有文艺院团内部管理水平和财政支出效率。各区域、省份和不同性质院团也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投入规模、改革投入方式,避免“一刀切”。
二、财政支出管理寻求突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财政支出管理寻求突破(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省财政环保支出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文献回顾 |
1.2.2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与存在的不足之处 |
1.4.1 论文的创新点 |
1.4.2 论文不足之处 |
2 概念界定与研究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财政环保支出 |
2.1.2 财政环保支出效率 |
2.2 研究理论基础 |
2.2.1 外部性理论 |
2.2.2 公共物品理论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3 山东省污染排放及财政环保支出情况分析 |
3.1 山东省污染排放情况分析 |
3.1.1 山东省废水排放情况分析 |
3.1.2 山东省废气排放情况分析 |
3.1.3 山东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及综合利用情况分析 |
3.2 山东省财政环保支出情况分析 |
3.2.1 全国31 个地区财政环保支出情况分析 |
3.2.2 山东省财政环保支出规模分析 |
3.2.3 山东省各地市财政环保支出情况分析 |
4 山东省财政环保支出效率分析 |
4.1 山东省财政环保支出效率评价指标选取 |
4.1.1 指标选取原则 |
4.1.2 投入指标选取 |
4.1.3 产出指标选取 |
4.2 数据来源及模型选择 |
4.2.1 数据来源 |
4.2.2 模型选择 |
4.3 效率评价结果分析 |
4.3.1 综合技术效率分析 |
4.3.2 纯技术效率分析 |
4.3.3 规模效率分析 |
4.4 松弛改进结果分析 |
4.4.1 财政环保支出松弛改进结果分析 |
4.4.2 部分产出指标松弛改进结果分析 |
4.5 山东省财政环保支出效率分析结论 |
5 财政环保支出效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1 解释变量选取 |
5.2 面板Tobit模型构建 |
5.3 回归结果及分析 |
6 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
6.1 存在问题 |
6.1.1 财政环保支出增长率不稳定 |
6.1.2 各地市环保支出效率差异大 |
6.1.3 财政环保资金投入存在冗余 |
6.1.4 环保资金使用存在错配现象 |
6.2 对策建议 |
6.2.1 建立稳定增长保障制度,保证环保资金稳定增长 |
6.2.2 明确环境保护事权划分,完善绿色政绩考核体系 |
6.2.3 优化环保资金使用结构,加强环保投资监管力度 |
6.2.4 加强公众环保教育力度,提高公众的环保参与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2)河南省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 研究综述 |
四 概念界定 |
五 理论依据 |
六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七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河南省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现状 |
第一节 我国普通高中教育财政政策发展的历史嬗变 |
第二节 河南省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
第三节 河南省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基本情况 |
一 研究教育经费投入的指标选择 |
二 河南省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情况分析 |
第二章 河南省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河南省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存在的问题 |
一 公共财政对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较低 |
二 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较低 |
三 生均教育经费增长缓慢 |
四 经费来源结构不尽合理 |
第二节 影响河南省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的因素分析 |
一 影响河南省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的历史因素 |
二 影响河南省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的社会因素 |
第三章 河南省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问题对策分析 |
第一节 政府责任 |
一 加大政府财政对普通高中的投入力度 |
二 建立省级统筹的财政投入机制,合理分担教育经费投入 |
三 建立科学合理的生均拨款标准和制度 |
四 完善普通高中扶困助学政策 |
第二节 经费管理 |
一 提高人们对普通高中的重视度 |
二 提高普通高中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董事会社会资本、产业扶持与多元化经营 ——基于长三角制造业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图 |
1.4 主要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理论综述 |
2.1 社会资本的文献综述 |
2.1.1 社会资本的概念界定 |
2.1.2 社会资本的研究现状 |
2.1.3 董事会社会资本的概念与维度 |
2.1.4 董事会社会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2.2 产业扶持的文献综述 |
2.2.1 产业扶持的理论回顾 |
2.2.2 产业扶持与宏观经济增长 |
2.2.3 产业扶持与微观企业行为 |
2.2.4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研究 |
2.3 多元化经营的文献综述 |
2.3.1 企业多元化战略相关研究 |
2.3.2 多元化经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2.3.3 董事会社会资本对多元化经营的影响 |
2.3.4 产业扶持对多元化经营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
3.1 产业异质性对企业经营行为的影响 |
3.2 董事会社会资本与多元化经营的关系 |
3.3 产业扶持的调节效应 |
3.4 多元化战略与企业绩效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1.1 样本选择 |
4.1.2 数据来源 |
4.2 变量的选择与测量 |
4.3 研究模型的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据统计与回归分析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相关性分析 |
5.3 多元化回归分析与讨论 |
5.3.1 董事会社会资本与多元化经营的回归分析 |
5.3.2 产业扶持调节效应的回归分析 |
5.4 多元化战略与企业绩效的回归分析 |
5.5 稳健性检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地方政府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职能发挥研究 ——以青岛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
(一)选题目的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论文创新点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创新型城市的界定 |
二、地方政府的界定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三螺旋创新理论 |
二、政府职能理论 |
三、创新型政府理论 |
第二章 地方政府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职能作用 |
第一节 地方政府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紧迫性及原则 |
一、地方政府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紧迫性 |
二、地方政府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原则 |
第二节 地方政府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要职能 |
一、战略引导 |
二、服务供给 |
三、沟通协调 |
四、主体激励 |
第三章 青岛市政府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考量 |
第一节 政府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发展历程 |
一、起步阶段 |
二、探索阶段 |
三、全面发展阶段 |
第二节 政府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要举措 |
一、构建科技创新政策扶持体系 |
二、强化创新创业载体和服务平台建设 |
三、集聚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 |
四、营造高质量的创新环境 |
第三节 政府在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一、政府主导的高新产业发展链不完善 |
二、政策落实存在“空转” |
三、产学研协调机制不健全 |
四、财政金融激励作用较弱 |
第四章 国内外地方政府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经验启示 |
第一节 发达国家地方政府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有益举措 |
一、美国波士顿:发挥人才与资本市场的力量 |
二、日本东京:建立健全的创新激励机制 |
三、英国伦敦:塑造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 |
第二节 国内城市地方政府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 |
一、深圳:以自主创新促进转型升级 |
二、上海:推动资本、资源、要素融合发展 |
第三节 国内外地方政府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经验启示 |
第五章 有效发挥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地方政府职能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重视顶层设计,发挥好引导作用 |
一、因城施策,科学制定发展战略 |
二、完善链条,引导产业转型升级 |
第二节 转变思想观念,发挥好服务作用 |
一、强化创新政策服务 |
二、优化人才管理服务 |
三、完善创新载体服务 |
第三节 推进互动合作,发挥好协调作用 |
一、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
二、加强区域协同创新 |
第四节 加大扶持力度,发挥好激励作用 |
一、建立多渠道的创新投入体系 |
二、健全多元化的创新激励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5)吉林省政府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基于治理现代化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缘起与研究的价值 |
1.1.1 问题的缘起 |
1.1.2 研究的价值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相关研究 |
1.2.2 国外相关研究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社会调查法 |
1.3.3 比较研究法 |
1.3.4 统计分析法 |
1.4 研究思路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思路 |
1.4.2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核心概念诠释与相关理论解析 |
2.1 核心概念诠释 |
2.1.1 政府 |
2.1.2 地方政府 |
2.1.3 职业教育 |
2.2 相关理论解析 |
2.2.1 中国式治理理论 |
2.2.2 治理现代化理论 |
2.2.3 地方政府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理论 |
第3章 吉林省政府职业教育治理的现状分析 |
3.1 吉林省政府职业教育治理取得的成果 |
3.1.1 职业教育体系日益完善 |
3.1.2 产教融合不断深化 |
3.1.3 师资队伍建设稳步推进 |
3.1.4 服务发展能力持续提升 |
3.1.5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 |
3.1.6 职业教育脱贫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
3.2 吉林省政府职业教育治理的现实困囿 |
3.2.1 政府职业教育治理法律法规的“缺位” |
3.2.2 政府职业教育治理监管能力的“弱位” |
3.2.3 政府职业教育治理财政投入的“错位” |
3.2.4 政府职业教育治理组织角色的“越位” |
3.2.5 政府职业教育治理信息技术的“差位” |
3.3 吉林省政府职业教育治理现实困囿的成因剖析 |
3.3.1 治理方式的“行政主导” |
3.3.2 治理监管体系的“传统一体” |
3.3.3 治理主体的“一元管理” |
3.3.4 治理信息技术的“机械化” |
第4章 吉林省政府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实现对策 |
4.1 吉林省政府职业教育治理法律法规体系现代化的实现对策 |
4.1.1 修订与完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 |
4.1.2 加强职业教育相关的单行立法建设 |
4.1.3 构建吉林省特色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
4.2 吉林省政府职业教育治理监管体系现代化的实现对策 |
4.2.1 推动监管体系向“现代独立”转变 |
4.2.2 落实对职业教育相关事务的监管措施 |
4.3 吉林省政府职业教育治理财政投入体系现代化的实现对策 |
4.3.1 提高职业教育财政投入规模 |
4.3.2 拓展新型职业教育融资渠道 |
4.3.3 探索现代职业教育区域财政投入机制 |
4.4 吉林省政府职业教育治理组织角色现代化的实现对策 |
4.4.1 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 |
4.4.2 引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治理 |
4.4.3 试行吉林省“VET多层级治理”模式 |
4.5 吉林省政府职业教育治理信息技术现代化的实现对策 |
4.5.1 智能时代职业教育治理的模式变革 |
4.5.2 利用新媒体构建和谐的社会舆论环境 |
第5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6)制度变迁、效能与创新:我国县级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提升县域文化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现实需要 |
1.1.2 落实文化强国战略与提高文化软实力的策略选择 |
1.1.3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部署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文献析评 |
1.4 核心概念厘定 |
1.4.1 县级政府 |
1.4.2 文化管理与文化管理体制 |
1.4.3 制度与制度逻辑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
1.6.1 研究难点 |
1.6.2 研究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新制度主义理论“硬核”与“保护带” |
2.1 “硬核”与“保护带”理论要义 |
2.2 新制度主义的“硬核” |
2.2.1 新制度主义的源流 |
2.2.2 新制度主义的观点 |
2.2.3 新制度主义的特征 |
2.3 新制度主义的“保护带” |
2.3.1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
2.3.2 社会学制度主义 |
2.3.3 历史制度主义 |
2.4 三个理论流派的融合起点与理论依据 |
2.4.1 强调制度因素的是三派融合的基点 |
2.4.2 拓展核心假设的是三派融合的重点 |
2.4.3 结合研究层面的是三派融合的场域 |
2.5 小结 |
3. 分析框架:县级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的制度逻辑 |
3.1 有关制度阐述 |
3.1.1 制度内涵和外延 |
3.1.2 制度功能和分类 |
3.2 分析框架:制度变迁—制度效能—制度创新 |
3.2.1 分析框架的理论谱系 |
3.2.2 分析框架的内在逻辑 |
3.2.3 分析框架的学理价值 |
3.3 分析框架与县级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契合性 |
3.3.1 分析框架对解释县级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改革适用性 |
3.3.2 分析框架对分析县级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有效性 |
3.4 小结 |
4. 制度变迁:县级政府文化管理体制的历史演进 |
4.1 县级政府文化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历程 |
4.1.1 县级文化行政管理体制的初创阶段(1949-1956) |
4.1.2 县级文化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化阶段(1956-1966) |
4.1.3 县级文化行政管理体制的锐变阶段(1966-1976) |
4.1.4 县级文化行政管理体制的修复阶段(1976-1978) |
4.1.5 县级文化行政管理体制的深化阶段(1978-2002) |
4.1.6 县级文化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阶段(2002-至今) |
4.2 县级政府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演变历程 |
4.2.1 县级文化事业单位的探索(1949-1978) |
4.2.2 县级文化事业单位的突破(1978-2002) |
4.2.3 县级文化事业单位的深化(2002-至今) |
4.3 县级政府文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演变历程 |
4.3.1 县级文化国有资产管理的探索(1949-1978) |
4.3.2 县级文化国有资产管理的发展(1978-2002) |
4.3.3 县级文化国有资产管理的深化(2002-至今) |
4.4 县级政府文化管理体制三个关键领域的演进逻辑 |
4.4.1 激励与收益是县级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动力源泉 |
4.4.2 改革成本是县级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约束条件 |
4.4.3 “变与不变”是县级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依赖 |
4.5 小结 |
5. 制度效能:县级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整体审视 |
5.1 县级政府文化管理体制“制度效能”的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5.1.1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
5.1.2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5.1.3 评估指标体系选取的过程 |
5.2 县级政府文化管理体制“制度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应用 |
5.2.1 评估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
5.2.2 评估指标体系的有效确立 |
5.2.3 评估指标体系的实践运用 |
5.3 县级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效能的制度性影响因素分析 |
5.3.1 文化行政管理“制度效能”影响因素分析 |
5.3.2 文化事业单位管理“制度效能”影响因素分析 |
5.3.3 文化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效能”影响因素分析 |
5.4 县级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经验的实证分析 |
5.4.1 文化管理运行制度不流畅 |
5.4.2 文化基础设施制度不完善 |
5.4.3 文化人事管理制度不匹配 |
5.4.4 文化资产经费制度不健全 |
5.5 县级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现实案例 |
5.5.1 H省S县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举措 |
5.5.2 A省C县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举措 |
5.6 小结 |
6 制度创新:县级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路径 |
6.1 县级文化行政管理制度创新的实施路径 |
6.1.1 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创新 |
6.1.2 文化经费保障的制度创新 |
6.1.3 文化设施体系的制度创新 |
6.1.4 文化管理运行的制度创新 |
6.2 县级文化事业单位管理制度创新的实施路径 |
6.2.1 文化单位分类的制度创新 |
6.2.2 文化单位绩效的制度创新 |
6.2.3 文化人事管理的制度创新 |
6.3 县级文化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创新的实施路径 |
6.3.1 文化资产产权的制度创新 |
6.3.2 文化资产运营的制度创新 |
6.3.3 文化资产监管的制度创新 |
6.4 小结 |
7. 结语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电子文献 |
政策法规 |
附录 |
附录1. 《县级政府文化管理体制“制度效能”评价指标筛选问卷》 |
附录2. 《H省M县文化管理体制“制度效能”综合评价问卷》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7)基于TOBIT的市级财政支出效率差异分析及提升对策——以广东省湛江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定性分析 |
(一) 公共财政政策的影响 |
(二) 人口及经济因素的影响 |
(三) 市场化程度的影响 |
(四) 政府规模因素的影响 |
三、定量分析 |
(一) 主要变量选取 |
(二) 影响因素分析的回归模型设定 |
(三) 实证样本的选择 |
(四) 回归结果及分析 |
四、提升对策 |
(一) 制度层面 |
1、继续强化公共财政改革。 |
2、完善对财政支出效率提升的机制支撑。 |
(二) 政府层面 |
1、重新定位政府职能。 |
2、明确政府公共财政支出责任。 |
(三) 社会层面 |
1、建立社会对公共财政支出的监督体系。 |
2、建立政府绩效评价体系。 |
五、结论 |
(8)论财政嵌入环境治理的制度逻辑和分权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政府主导环境治理的财政嵌入理论 |
1. 环境治理中的政府主导地位 |
2. 政府主导环境治理的财政嵌入 |
二、环境治理中公共财政的制度嵌入逻辑 |
1. 品性嵌入:理财治国观下财政与环境的治理耦合 |
2. 工具嵌入:绿色发展下财税政策工具的选择与整合 |
3. 功能嵌入:环境善治下公共财政治理的效果提升 |
三、环境治理中财政体制的分权嵌入路径 |
四、结语 |
(9)俄罗斯科技发展制约因素与优先政策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俄罗斯科技发展概况 |
(一) 科技投入 |
1. 物力投入 |
2. 人力投入 |
(二) 科技产出 |
1. 科技论文与专利申请 |
2. 高科技产品的出口 |
二俄罗斯科技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
(一) 内部因素分析 |
1. 俄罗斯的产业结构是技术进步的最大障碍 |
2. 俄罗斯经济的垄断性和生产性公共物品供给匮乏抑制科技进步 |
3. 教育科研行业相对较低的收入水平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从业选择和科技人才储备 |
4. 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关系恶化导致现代化联盟破产 |
(二) 外部因素分析 |
1. 欧美国家的制裁限制了俄罗斯生产领域的国际融资和技术设备更新 |
2. 国际石油价格的断崖式下跌导致俄罗斯财政收入减少和国际购买力下降 |
3. 资本外流恶化了俄罗斯的投资环境和科研环境 |
4. 风投资金的投资偏好对基础性科学研究的帮助不大 |
三优先政策选择:以国防工业为龙头和抓手推动科技进步 |
(10)国有文艺院团财政支出效率评价研究 ——基于DEA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 境内研究现状 |
(二) 境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一) 创新点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国有文艺院团财政支出效率评价理论基础概述 |
一、基本概念界定 |
(一) 文艺院团与国有文艺院团 |
(二) 财政支出与财政支出效率评价 |
二、国有文艺院团财政支出效率评价的理论基础 |
(一) 公共产品理论 |
(二) 公共财政理论 |
(三) 表演艺术相关理论 |
三、国有文艺院团财政支出效率评价的方法概述 |
(一) 数据包络分析法 |
(二) 模糊综合评价法 |
(三) 层次分析法 |
(四) 平衡记分卡法 |
(五) 关键指标法 |
(六) 经济增加值法 |
(七) 本文选取的研究方法及其原因 |
第二章 基于DEA法的国有文艺院团财政支出效率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构建 |
一、明确评价目的 |
二、划分决策单元 |
三、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
(一) 基本原则 |
(二) 指标体系及其说明 |
四、构建评价模型 |
(一) 传统C~2R模型和BC~2模型 |
(二) “超效率”模型 |
第三章 国有文艺院团财政支出效率评价实证分析 |
一、国有文艺院团财政投入概况 |
(一) 总体情况 |
(二) 分区域情况 |
二、实证分析 |
(一) 数据来源与处理 |
(二) 评价结果分析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一) 财政支出效率总体偏低,存在“路径依赖”和“供需错配”现象 |
(二) 区域结构失衡,各省之间效率水平差异显着 |
(三) 效率得分“企高事低”,改革成效初显但有待突破 |
二、对策建议 |
(一) 推动供给侧与需求侧两端发力,缓解“供需错配”矛盾 |
(二) 优化财政投入结构与方式,构建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 |
(三) 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加强财政资金的监督管理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财政支出管理寻求突破(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省财政环保支出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崔璐.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0)
- [2]河南省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问题研究[D]. 韩瑞情. 郑州大学, 2020(02)
- [3]董事会社会资本、产业扶持与多元化经营 ——基于长三角制造业的实证分析[D]. 俞威.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 [4]地方政府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职能发挥研究 ——以青岛市为例[D]. 靳晓辉. 青岛大学, 2019(02)
- [5]吉林省政府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基于治理现代化视角[D]. 王瑞麟. 长春工业大学, 2019(03)
- [6]制度变迁、效能与创新:我国县级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 王余生. 武汉大学, 2018(06)
- [7]基于TOBIT的市级财政支出效率差异分析及提升对策——以广东省湛江市为例[J]. 余杨奎. 财政监督, 2018(08)
- [8]论财政嵌入环境治理的制度逻辑和分权路径[J]. 黎江虹,黄家强. 江汉论坛, 2018(04)
- [9]俄罗斯科技发展制约因素与优先政策选择[J]. 崔铮.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2017(03)
- [10]国有文艺院团财政支出效率评价研究 ——基于DEA模型[D]. 潘炜. 武汉大学,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