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上腺神经节神经瘤11例分析

肾上腺神经节神经瘤11例分析

一、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11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甲磊,闫慧磊,丁浩,孙茸,马云波,黄官礼,程岩[1](2021)在《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3例分析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帮助临床医生提高术前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聊城市人民医院于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3例术后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术前CT、MRI等影像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行腹腔镜(经腹腔或腹膜后入路)肾上腺切除术。结果病理结果均显示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术后随访118个月,3例患者均无复发及转移。结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为良性肿瘤,腹腔镜手术切除效果较好,术前诊断主要依靠强化CT或MRI,确诊需要术后病理结果的确认。

吴英宁,黄莉娜,李保生,王期昌,浦昌洪[2](2020)在《肾上腺少见肿瘤MSCT影像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肾上腺少见肿瘤MSCT特征,提高肾上腺少见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少见肿瘤,观察其MSCT表现特征。结果 20例中,肾上腺皮质癌3例,体积较大,增强扫描渐进性强化,可见腹膜后淋巴结和对侧肾上腺转移等恶性征象;神经母细胞瘤5例,内见钙化,增强扫描实性部分不均匀中度强化;恶性神经鞘瘤1例,增强扫描动脉期、静脉期肿块实性成分及边缘中度强化,其内部分低密度区未见强化;淋巴瘤1例,增强扫描持续强化,肿块包绕周围血管,伴有腹膜后淋巴结增大;节细胞神经瘤2例,静脉期及平衡期肿块内见线条状逐渐强化影;海绵状血管瘤1例,囊性成分为主,内见钙化,其中见出血;肾上腺囊肿3例,密度均匀,增强扫描未见强化;髓样脂肪瘤4例,内见脂肪密度,增强扫描脂肪密度未见强化,实性成分轻度强化。结论肾上腺少见肿瘤各具有特征性MSCT表现特点,MSCT具有一定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刘嘉轩[3](2018)在《保留排尿功能的盆腔节细胞神经瘤切除术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保留排尿功能的盆腔节细胞神经瘤切除术后的患者进行排尿功能评估,探讨术中保留排尿功能对术后排尿功能的恢复是否确切有效,验证术中保留排尿功能的必要性。方法:回顾分析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保留排尿功能的盆腔节细胞神经瘤切除的12例患者资料。术后12例患者的病理均被证实为节细胞神经瘤,并在术后超过2个月行尿动力学检查,以尿动力学分析及问卷调查主观排尿来评估排尿功能,主要围绕与术前相比,术后是否尿频尿急、是否尿痛、是否出现尿失禁、是否排尿无力以及是否出现尿不尽感等作为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应用统计学方法对该12例保留排尿功能的盆腔节细胞神经瘤切除术的患者进行术后排尿功能的评估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2例保留排尿功能的盆腔节细胞神经瘤手术均成功切除肿瘤,其中1例增加了右侧卧位,术中出血300ml,输血3U,另11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59170min,平均109±24min。术中出血40160ml,平均106±32ml,未输血,术后35天拔除引流管,术后恢复进食时间为12天,术后住院时间平均7-10天。术后尿动力学检查数据与正常数据相比较,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问卷调查术前术后症状未有明显改变,以上病例术中、术后均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术后肿瘤至今未见复发。结论:在充分认识盆腔节细胞神经瘤,了解盆腔自主神经解剖及各功能神经分支走向,以及如何在术中区分及避免损伤神经的情况下,可以实现盆腔节细胞神经瘤切除术中保留排尿功能,在通过术后随访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分析及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患者术后的排尿功能基本能够不受影响,是确切有效的手术方式。

王凯,陈亚军,何乐健,张晶,彭春辉,庞文博,王增萌,吴东阳[4](2018)在《小儿消化道节细胞神经瘤二例并文献复习》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小儿消化道节细胞神经瘤诊治经验,以提高对于该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2例消化道节细胞神经瘤患儿临床资料;检索万方、维普、CNKI、Sinomed、Pubmed、Cochrane Library、Medline数据库截至2017年5月1日关于小儿消化道节细胞神经瘤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结果本中心2例患儿均诊断为消化道节细胞神经瘤,无合并多发性内分泌肿瘤2B型(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 type 2B,MEN2B)、神经纤维瘤病1型(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未行手术治疗,分别随访2年半、1年,其症状均无改善。通过文献检索,纳入15例患儿,联合本中心2例患儿分析结果如下:17例患儿中,男9例,女8例,中位年龄5岁(14 d至17岁)。临床表现为腹泻(6例)、生后便秘(5例)、便血(3例)及肠梗阻症状(3例)。82.4%病变累及结直肠。三种类型中,息肉样节细胞神经瘤3例,其中1例伴发MEN2B;节细胞神经瘤性息肉病1例;弥漫性节细胞神经瘤病13例,其中4例合并MEN2B,1例合并NF1。伴有MEN2B的5例患儿均存在RET基因突变,其中4例行甲状腺切除术,病理结果均为甲状腺髓样癌。在随访资料完整的14例患儿中,10例行病灶切除术后症状缓解;4例未切除病灶,症状无缓解。结论小儿消化道节细胞神经瘤临床罕见,手术治疗预后较好,但需根据临床情况具体分析,密切随诊。

邹达[5](2016)在《腹部神经源性肿瘤CT诊断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腹部神经源性肿瘤的CT表现特点,并探讨其CT诊断与鉴别诊断特点。方法:收集本院2011年1月至2015年05月经病理证实的腹部神经源性肿瘤127例。包括男64例,女63例,年龄从2个月到70岁。全部病例均进行了CT平扫及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从横膈到盆腔,层厚2mm,间隔2mm,注射对比剂进行多期扫描。在PACS上观察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包括肿瘤的分布、数目、形态、大小、边缘、密度、钙化、测量平扫及增强的CT值等。所有数据应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肿瘤种类:本组腹部神经源性肿瘤127例,138个病灶,其中有神经鞘瘤17例,神经纤维瘤2例,节细胞神经瘤14例,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6例,神经母细胞瘤24例,副神经节瘤12例,嗜铬细胞瘤52例。其中恶性39例,占30.7%,良性88例,占69.3%。肿瘤分布:本组神经源性肿瘤138个病灶的位置分布,其中71.74%位于肾上腺(99/138),21.02%位于后腹腔(29/138),3.62%位于胃壁(5/138),3.62%位于腹腔(5/138);分布在肾上腺的病灶数量明显高于其他位置。位于肾上腺的病灶以嗜铬细胞瘤为主,占63.64%(63/99),并较其他肿瘤分布在肾上腺的多。其中神经鞘瘤位于胃壁(5/17)占29.41%。年龄与性别:本组不同类型神经源性肿瘤的性别、年龄的比较,其男女性别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检验,P>0.05);神经节母细胞瘤、节细胞神经瘤及神经母细胞瘤的平均年龄均低于神经鞘瘤、嗜铬细胞瘤,副神经瘤的平均年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秩和检验,P<0.01)。肿瘤形态:神经鞘瘤与神经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与嗜铬细胞瘤形态上的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检验,P<0.05);其他的肿瘤之间的形态比较无统计学意义(X2检验,P>0.05)。肿瘤边缘:神经母细胞瘤边缘不清的病灶较神经鞘瘤、神经节细胞瘤、嗜铬细胞及副神经节瘤的病灶多,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检验,P<0.05);而其他肿瘤边缘情况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检验,P>0.05)。肿瘤大小:平均长径情况,神经母细胞瘤为8.92cm,神经纤维瘤为8.80cm,神经节母细胞瘤为8.45cm,节细胞神经瘤为7.46cm,神经鞘瘤为5.76cm,嗜铬细胞为5.27cm,副神经节瘤为6.93cm。在本组常见神经源性肿瘤病灶的平均长径比较中,神经母细胞瘤的平均长径大于嗜铬细胞瘤,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平扫CT值及强化率:本组病例中神经鞘瘤病灶平扫CT值低于其他5种神经源性肿瘤平扫CT值,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方差分析,P<0.05);节细胞神经瘤平扫的CT值低于神经母细胞瘤,此差异有统计意义(方差分析,P<0.05);嗜铬细胞瘤的动脉期强化率较神经节细胞瘤及神经母细胞瘤的动脉期强化率高,副神经节瘤的动脉期强化率也较神经节细胞瘤的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秩和检验,P<0.05);嗜铬细胞瘤的静脉期强化率较神经节细胞瘤静脉期强化率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秩和检验,P<0.05);神经鞘瘤的延迟期强化率较嗜铬细胞瘤的延迟期强化率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方差分析,P<0.05)。肿瘤钙化:在神经母细胞瘤分别与神经鞘瘤、副神经瘤及嗜铬细胞瘤的钙化情况比较中,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检验,P<0.01);节细胞神经瘤有钙化病变高于嗜铬细胞瘤,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检验,P<0.05)。肿瘤液化或坏死:神经母细胞瘤病灶中存在液化坏死或囊变的比例高于神经鞘瘤、副神经瘤及嗜铬细胞瘤,节细胞神经瘤的也高于嗜铬细胞瘤及神经鞘瘤,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检验,P<0.05)。肿瘤内病理血管:138个腹部神经肿瘤病灶中,21个病灶内可见病理血管影(2个副神经节瘤、2个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12个神经母细胞瘤、5个嗜铬细胞瘤),其中神经母细胞瘤占57.14%(12/21)。良、恶性神经源性肿瘤在病灶的边缘、形态、钙化、瘤内血管、液化坏死、囊性变及大小的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9例恶性肿瘤中,共有53.8%(21/39)发现转移病灶,其中24例神经母细胞瘤有75%(18/24)可见转移病灶,6例神经节母细胞瘤有33.3%(2/6)可见转移病灶,1例嗜铬细胞瘤有转移病灶,18例其它恶性神经源性肿瘤未见转移病灶。结论:1、腹部神经源性肿瘤好发于肾上腺及腹膜后,良性肿瘤以嗜铬细胞瘤最为常见,恶性肿瘤以神经母细胞瘤最为常见。CT的定位诊断有较高价值。2、神经源性肿瘤常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缘清楚的软组织肿块,其中神经鞘瘤及嗜铬细胞瘤可见囊性变。神经母细胞瘤及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病灶常见斑片状钙化灶,幼稚病理血管,边缘不清、形态不规则及包埋腹主动脉或肾动脉,并且常见转移病灶。神经鞘瘤及神经节细胞瘤钙化常为斑点状。嗜铬细胞瘤及副神经节瘤增强扫描的表现为快速持续性强化。神经鞘瘤常表现为持续延迟强化,延迟期强化最为明显。3、恶性的神经源性肿瘤,包括神经母细胞瘤、神经节母细胞瘤、恶性嗜铬细胞瘤、恶性神经鞘瘤及恶性副神经节瘤,其肿瘤病灶在CT上常表现为直径大于5cm。CT征象包括肿瘤边缘不清、形态不规则、肿瘤内出现斑片状钙化、液化坏死、病理血管及其它部位转移。

林钱森,陈自谦,吴清清,林春琴[6](2014)在《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多模态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征,提高本病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病理证实的腹膜后神经源肿瘤的影像表现及临床资料,并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30例均位于脊柱旁或骶前区,27例良性,边界尚清,呈类圆形多见。神经鞘瘤12例,易囊变、钙化,增强呈渐进性强化,其中2例完全囊变呈厚壁假囊肿,1例为富于细胞性;神经纤维瘤1例呈丛状生长,与周围肌肉关系密切;节细胞神经瘤11例,好发于肾上腺区,少有囊变,增强呈渐进性强化或分隔样、斑驳样强化;副神经节瘤3例呈富血供,动脉期可见粗大血管影、T2WI呈现"椒盐征"。恶性3例即神经母细胞瘤,形态不规则,见粗大、不定形钙化,结合PET、CT、MR多模态检查凸显转移灶及确定肿瘤分期。结论腹膜后不同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并能反映其病理变化,可提供更可靠的诊断价值,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林钱森,陈自谦,吴清清[7](2013)在《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分类及多模态影像学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多模态影像学对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提高本病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腹膜后神经源肿瘤32例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结果良性29例,恶性3例。副节细胞瘤3例,T2WI呈"盐和胡椒征",增强动脉期可见粗大血管影呈富血供。交感神经节细胞来源16例,节细胞神经瘤13例,密度或信号较均匀,少有囊变,增强呈分隔样、斑驳样或渐进性强化;神经母细胞瘤3例,形态不规则,见多形性钙化,极易发生转移,结合MR、PET/CT多模态检查可早期凸显转移灶并确定肿瘤分期。神经鞘膜来源13例,神经鞘瘤12例,易囊变、钙化,其中2例完全囊变呈厚壁假囊肿,1例为富于细胞性,增强呈渐进性中度强化;神经纤维瘤1例,多发且呈丛状生长,与邻近肌肉关系密切。结论利用多模态影像检查方法合理凸显腹膜后不同神经源性肿瘤的特征性表现,提供更可靠的诊断价值。

王从军[8](2013)在《MSCT多期扫描对肾上腺无功能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及鉴别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肾上腺无功能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特征,结合其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以提高对其诊断的准确性;分析肾上腺无功能嗜铬细胞瘤与其他无功能肾上腺肿瘤的鉴别诊断问题。研究对象与方法: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09年10月—2013年2月期间经病理证实并临床资料完整的无功能嗜铬细胞瘤14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肾上腺神经源性肿瘤18例(肾上腺节细胞瘤15例、神经鞘瘤2例,神经纤维瘤1例),肾上腺无功能腺瘤28例,转移瘤10例,其中4例为双侧病灶,共70例,74个病灶,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39例,年龄8-82岁,中位年龄44岁。使用Light Speed VCT64层螺旋CT扫描仪扫描,层厚0.625mm,螺距0.984mm;对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随后30s、70s、3min动态增强扫描,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或腹腔镜病理证实,或动态随访观察得以确诊。分析各组病灶影像表现,包括肿瘤大小、形态、边缘、位置、钙化、出血、囊变、密度均匀性等。测量各期肿瘤实质平均CT值,各组间比较并绘制成时间-密度(T-D)曲线并归类。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上述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统计学意义标准为P<0.05。结果:肾上腺无功能嗜铬细胞瘤一般为类圆形,边界清楚,实质密度不均匀,部分病灶内可出现囊性变及血管穿行征与其他无功能性肾上腺肿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上腺无功能嗜铬细胞瘤与其他无功能性肾上腺肿瘤在平扫及增强扫描各期CT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上腺无功能嗜铬细胞瘤平扫密度高于节细胞神经瘤和无功能腺瘤,而在增强扫描3期均高于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无功能嗜铬细胞瘤的T-D曲线类型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嗜铬细胞瘤多表现为D型,肾上腺节细胞瘤多表现为A型曲线,其他无功能性肿瘤表现为B、C、D型。结论:肾上腺无功能嗜铬细胞瘤无特异性儿茶酚胺增高的临床表现。其MSCT多期扫描具有一定的特点,尤其是肾上腺无功能嗜铬细胞瘤的时间-密度曲线类型对其诊断及鉴别具有重要价值;肿瘤形态、边界及瘤内囊变坏死对肿瘤鉴别诊断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帮助。MSCT多期扫描能够为肾上腺无功能嗜铬细胞瘤定性诊断及治疗提供必要的影像学支持和建议。

胡碧清,阳桂丽,廖芝玲[9](2010)在《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7例临床病理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临床资料、病理所见及诊断方法,复习相关文献资料。结果7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痊愈出院,预后良好,随诊无复发。结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肿瘤的发现依赖于B超、CT、MRI影像学检查。手术切除肿瘤是治疗本病的唯一办法。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

郭学军,刘鹏程,王成林,赵艳,罗莉丽,石桥,向先俊[10](2009)在《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1例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特征,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11例中8例接受B超检查;5例接受MR平扫及增强扫描;10例接受CT平扫,其中8例接受CT增强扫描。结果11例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中,病灶位于右侧者7例,位于左侧者4例。所有病灶均边界清楚,圆形或类圆形6例,不规则形5例。CT平扫8例病灶密度均匀,与囊性病变密度接近,3例密度不均,可见少许斑点状、小条状钙化灶;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无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可见渐进性强化。T1WI病灶呈较均匀等或低信号,T2WI呈明显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无明显强化,延迟期可见不均匀轻或中度强化。结论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二、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11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11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3例分析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1.2 实验室检查
    1.3 影像学检查
2 结果
3讨论

(2)肾上腺少见肿瘤MSCT影像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CT检查方法
2 结 果
    2.1 病理诊断
    2.2 CT表现
3 讨 论
    3.1 肾上腺皮质癌
    3.2 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
    3.3 肾上腺恶性神经鞘瘤
    3.4 肾上腺淋巴瘤
    3.5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
    3.6 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
    3.7 肾上腺囊肿
    3.8 肾上腺髓样脂肪瘤

(3)保留排尿功能的盆腔节细胞神经瘤切除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病例收集
    2、方法
结果
讨论
    1、节细胞神经瘤的特殊性
    2、保留排尿功能的盆腔肿瘤切除过程中神经的处理方法
    3、术后神经损伤的尿动力学分析
结论
引用文献
尿动力学在常见疾病中的应用以及未来展望
    引用文献
致谢

(5)腹部神经源性肿瘤CT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研究内容
结果
讨论
结论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多模态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临床资料
    1.2 检查方法
2 结果
    2.1 影像学表现
    2.2 病理学表现
3 讨论
    3.1 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分类及一般特征
    3.2 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基础

(7)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分类及多模态影像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检查方法
2 结果
    2.1 肿瘤的基本特征 (数目、位置、形态、大小)
    2.2 MRI表现
    2.3 CT及PET/CT表现
    2.4 病理学表现
3 讨论
    3.1 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分类及基本特征
    3.2 一般影像征象与诊断
    3.3 增强扫描对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

(8)MSCT多期扫描对肾上腺无功能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及鉴别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职学习期间发表论文
个人简历
致谢

(10)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资料
    1.2 检测方法
2 结果
    2.1 病灶位置、形态及大小
    2.2 CT表现
    2.3 MRI表现
    2.4 病理学特征
3 讨论

四、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11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3例分析并文献复习[J]. 王甲磊,闫慧磊,丁浩,孙茸,马云波,黄官礼,程岩. 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1(02)
  • [2]肾上腺少见肿瘤MSCT影像特征分析[J]. 吴英宁,黄莉娜,李保生,王期昌,浦昌洪. 右江医学, 2020(07)
  • [3]保留排尿功能的盆腔节细胞神经瘤切除术的研究[D]. 刘嘉轩. 广州医科大学, 2018(05)
  • [4]小儿消化道节细胞神经瘤二例并文献复习[J]. 王凯,陈亚军,何乐健,张晶,彭春辉,庞文博,王增萌,吴东阳.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18(02)
  • [5]腹部神经源性肿瘤CT诊断研究[D]. 邹达. 广西医科大学, 2016(02)
  • [6]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多模态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J]. 林钱森,陈自谦,吴清清,林春琴.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09)
  • [7]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分类及多模态影像学分析[J]. 林钱森,陈自谦,吴清清. 功能与分子医学影像学(电子版), 2013(03)
  • [8]MSCT多期扫描对肾上腺无功能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及鉴别价值[D]. 王从军. 山西医科大学, 2013(S1)
  • [9]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7例临床病理分析[J]. 胡碧清,阳桂丽,廖芝玲.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0(02)
  • [10]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分析[J]. 郭学军,刘鹏程,王成林,赵艳,罗莉丽,石桥,向先俊.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9(08)

标签:;  ;  ;  ;  ;  

肾上腺神经节神经瘤11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