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用解毒活血补益法治疗肝纤维化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王瑞洁[1](2021)在《活血除痹汤干预Akt-mTOR自噬通路治疗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验证氧化应激异常、自噬异常反应在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皮损中存在,并观察活血除痹汤对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皮损氧化应激、Akt-mTOR自噬通路、促纤维化因子和胶原蛋白的调控作用,进一步探究活血除痹汤对硬皮病硬化期的治疗作用和机制。方法:(1)实验一将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中药高、中、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模型组,空白对照组,共6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予灭菌注射用水皮下注射,其余组予400μg/ml博来霉素皮下注射,均每日1次0.lml,连续4周进行造模。其后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予浓度0.46g/ml、0.23g/ml、0.115g/ml的活血除痹汤,阳性对照组予0.013mg/ml的秋水仙碱,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予灭菌注射用水,均每日1次,每次0.2ml灌胃,连续4周。于第8周末处死小鼠采集皮肤标本,应用荧光探针法检测皮肤组织ROS含量,HE染色镜下观察皮肤厚度和病理改变,Masson染色镜下观察胶原含量,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皮肤组织PDGF、TGF-β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PDGF、TGF-β表达部位。(2)实验二在小鼠硬皮病造模及药物干预后,应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皮肤组织p-Akt、Akt、p-mTOR、mTOR、LC3-Ⅰ/Ⅱ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Akt、mTOR、LC3-Ⅰ/Ⅱ表达部位。结果:(1)实验一:模型组小鼠体重较空白对照组显着下降(P<0.01),造模区域皮肤硬化、增厚,无毛发长出;病理变化可见表皮、真皮明显增厚,可见炎性细胞浸润,毛囊等附属器结构萎缩,脂肪层厚度明显降低,胶原纤维增粗、增多,结构紊乱,染色加深。模型组皮损皮肤厚度、ROS、PDGF和TGF-β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显着增高(P<0.01),胶原表达增高(P<0.05)。药物干预后相较空白对照组:①阳性对照组和中药高剂量组体重和皮肤厚度显着下降(P<0.01);中药中、低剂量组皮肤厚度下降(P<0.05)。②阳性对照组和中药高剂量组可显着下调胶原表达(P<0.01),中药中、低剂量中药组可下调胶原表达(P<0.05);③阳性对照组和中药高剂量组均可显着下调ROS水平(P<0.01),阳性对照组效果与中药高剂量组无显着差异(P>0.05)。④阳性对照组可显着下调PDGF水平(P<0.01),各中药组下调PDGF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阳性对照组与中药高、中剂量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优于中药低剂量组(P<0.05)。⑤阳性对照组可显着下调TGF-β水平(P<0.01),且疗效优于中药各组(P<0.05)。中药高剂量组和中药低剂量组可下调TGF-β水平(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皮肤组织TGF-β水平与PDGF水平极强相关(r=0.964,P<0.01),与皮肤厚度相关(r=-0.578,P<0.05),PDGF水平与皮肤厚度强相关(r=0.616,P<0.01);ROS含量与TGF-β强相关(r=0.691,P<0.01),与PDGF强水平相关(r=0.684,P<0.01),与皮肤厚度强相关(r=0.635,P<0.01)。(2)实验二:模型小鼠皮肤Akt、mTOR活化水平和LC3-Ⅰ/Ⅱ表达水平较空白对照组均显着下调(P<0.01)。药物干预后:①各用药组可显着上调p-Akt/Akt水平(P<0.01),阳性对照组效果与中药高剂量组无显着差异(P>0.05),阳性对照组效果显着优于中药中剂量组和中药低剂量组(P<0.05,P<0.01),中药高剂量组效果优于中药低剂量组(P<0.05)。②各用药组可显着上调p-mTOR/mTOR水平(P<0.01),中药高、中剂量组效果优于阳性对照组(P<0.01、P<0.05),中药高剂量组疗效优于中药中、低剂量组(P<0.01、P<0.05)。③各用药组可显着上调LC3-Ⅰ/Ⅱ表达水平(P<0.01),阳性对照组效果与中药高剂量组无显着差异(P>0.05),阳性对照组效果显着优于中药中剂量组和中药低剂量组(P<0.01),中药高剂量组效果优于中药中、低剂量组(P<0.01),中药中剂量组疗效优于低剂量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ROS浓度与Akt磷酸化水平强负相关(r=-0.610,P<0.01),与LC3-Ⅰ/Ⅱ水平强负相关(r=-0.482,P<0.01),与mTOR水平负相关(r=-0.508,P<0.01);皮肤Akt磷酸化水平与TGF-β水平负相关(r=-0.562,P<0.05),与 PDGF 水平强负相关(r=-0.689,P<0.01);mTOR 磷酸化水平与PDGF水平负相关(r=-0.556P<0.05),与皮肤厚度负相关(r=-0.496,P<0.05);皮肤LC3-Ⅰ/Ⅱ水平与TGF-β水平强负相关(r=-0.734,P<0.01),与PDGF水平极强负相关(r=-0.843,P<0.01),与皮肤厚度负相关(r=-0.556,P<0.05)。结论:①硬皮病模型小鼠皮损外观及病理变化符合硬皮病硬化期皮肤损害表现。模型小鼠皮肤组织中ROS、PDGF、TGF-β水平均明显升高,且皮肤组织ROS含量与TGF-β、PDGF水平和皮肤厚度均有相关性,证明硬皮病皮损中存在异常氧化应激反应,且氧化应激与PDGF、TGF-β在硬皮病发病机制中存在一定的关联。②模型小鼠皮肤组织中Akt和mTOR磷酸化水平及表达均明显降低,自噬标记物LC3-Ⅰ/Ⅱ表达降低,证实硬皮病皮肤中有自噬异常降低的现象。Akt、mTOR、LC3-Ⅰ/Ⅱ活性及表达与TGF-β、PDGF、皮肤厚度存在负相关性,表明自噬可抑制纤维化进程,其机制可能与抑制促纤维化因子表达和自噬过程降解胶原有关。③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皮肤组织ROS与Akt、mTOR、LC3-Ⅰ/Ⅱ活化、表达存在负相关性,表明硬皮病中存在的氧化应激可通过调控Akt-mTOR通路活性进而抑制细胞自噬。④应用活血除痹汤和秋水仙碱治疗后,ROS受到抑制,自噬相关因子Akt、mTOR、LC3-Ⅰ/Ⅱ活性及表达增强,促纤维因子TGF-β、PDGF降低,表明二者可能通过降低组织氧化应激进而促进自噬,从而加强对胶原的降解能力,同时可下调促纤维化因子,从而减少皮肤胶原合成。⑤中药不同剂量组的调控效果随用药浓度而有变化,表明活血除痹汤可能是剂量依赖性药物,并存在一定的作用阈值,本实验中多数高剂量应用效果更佳。
缪文茹[2](2021)在《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本次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体质类型分布规律。同时通过对身体质量指数(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显示等方面的测定,探讨新加坡NAFLD中医体质类型、易感体质类型与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等方面的相关性,分析总结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中医体质学说与临床治疗相结合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发挥“治未病”的中医特色来防治新加坡NAFLD发生发展。2.在概述中西医诊治NAFLD的基础上,总结导师多年来治疗NAFLD的临床经验,结合新加坡NAFLD的中医体质特点,从NAFLD的“气虚痰湿瘀滞”的病因病机出发,以益气健脾、祛痰化瘀为大法,观察益气健脾消脂汤对新加坡肝郁脾虚、痰湿瘀阻证NAFLD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从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及临床证候积分等方面综合评价中医干预NAFLD的临床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理论研究1.1现代医学方面:从西医学对NAFLD认识的宏观层面出发,系统性分析西医学对NAFLD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深入探讨西医学对NAFLD认识存在的优缺点,为中西医结合防治该病提供理论依据。1.2中医学方面:从中医学对NAFLD的古今认识出发,着重整理历代重要的中医古籍中对该病症的有关论述,研究其学术渊源及规律。并且对近10年内防治NAFLD的现代中医文献进行经验总结,与古医籍加以对比分析,找出两者的异同处。同时进行NAFLD中医体质学方面的研究,以NAFLD的古今中医文献及中医体质理论为指导,确立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与益气健脾消脂汤的组方原则。2.临床研究2.1选择500例新加坡NAFLD病例进行中医体质类型的问卷调查,同时开展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显示等方面的测定,收集资料后,将其录入SPSS20.0电脑软件中,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分析,探讨新加坡NAFLD中医体质类型、易感体质类型与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显示等方面的相关性,分析总结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2.2将问卷调查中符合要求的100例受试者分别采用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组,50例)和中成药月见草软胶囊(对照组,50例)治疗,然后进行治疗前后及组间的疗效观察,疗程均为三个月。结果:1.入选的500例NAFLD患者中:患者体质种类多数为一种体质,部分患者有两种体质,但是也有少数患者具有多种体质,以1-3种体质的病例居多;按王琦教授的九种中医体质类型为指导准则,NAFLD患者的自身体质占体质类型总数的百分比的分布规律如下: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阴虚质>阳虚质>血瘀质>平和质>特禀质;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均高于正常值;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及γ谷氨酰转肽酶(GGT)增高和降低的病例都存在。将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的体质与BMI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后发现,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常见有BMI增加(P<0.05),体重超标、肥胖者患NAFLD的风险也增加。特禀质、痰湿质、湿热质与HDL降低有相关性(P<0.05)。气虚质与TG的降低有相关性(P<0.05)。气郁质、血瘀质、湿热质、痰湿质及阴虚质中AST升高(P<0.05),血瘀质、湿热质、气虚质、阴虚质中ALT升高(P<0.05),湿热质、痰湿质、气虚质中GGT升高(P<0.05),说明偏颇体质的患者常伴有肝血清转氨酶升高,而且因中医体质分类的差别,其AST、ALT、GGT改变则各有不同。女性多见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常见于男性。痰湿质、阴虚质与B超影像显示的严重程度有相关性,且痰湿质多见于轻、中度的 NAFLD(P<0.05)。2.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可达92%,中成药月见草软胶囊组总有效率为78%,益气健脾消脂汤的总体疗效优于月见草软胶囊(P<0.05)。两组自身治疗后较各自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改善(P<0.001),且治疗组的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自身治疗后较各自治疗前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显着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肢体困重、胁肋胀痛、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大便溏薄等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体重较其自身治疗前显着减轻(P<0.05),且治疗组疗后体重较对照组疗后体重降低(P<0.05)。将两组自身治疗前后血脂水平(TC、TG、LDL)及肝血清转氨酶指标(ALT、AST、GGT)进行比较后发现两组均有显着的降血脂、保肝降酶的调节作用(P<0.05),治疗组疗后血脂及肝功能较对照组疗后有所降低(P<0.05)。两组自身治疗后较各自治疗前肝脏病变的严重程度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疗后肝脏B超影像显示程度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本次问卷调查所能收集到的病例中,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阴虚质>阳虚质>血瘀质>平和质>特禀质。痰湿质与湿热质常见于男性,女性多见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常见有BMI增加,体重超标、肥胖者患NAFLD的风险也增加。痰湿质、湿热质中HDL较正常水平降低。气虚质常可见TG降低。偏颇体质多伴有肝功能指标增高,但不同的中医体质类型其AST、ALT、GGT增高也不相同。痰湿质、阴虚质与B超影像显示的严重程度有相关性,且痰湿质多见于轻、中度的NAFLD患者。2.经过连续三个月的临床疗效观察,发现益气健脾消脂汤对新加坡NAFLD中医辨证属于肝郁脾虚、痰湿瘀阻证的临床疗效优于月见草软胶囊。益气健脾消脂汤在减低症状积分,减轻BMI,调节血脂水平,改善肝脏血清转氨酶指标、减轻肝脏病变在B超下严重程度方面优于月见草软胶囊。益气健脾消脂汤适用于新加坡NAFLD中医辨证属于肝郁脾虚、痰湿瘀阻证的患者,其既能祛脂,又能保护肝脏、降低肝血清转氨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NAFLD的中药制剂。
黄柏学[3](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陈四清诊治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以陈四清老师临床诊治肝硬化失代偿期的医案为研究对象,对陈四清老师临床诊治该病的临证经验及谴方用药规律进行研究和探讨。总结陈四清老师辨治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经验,丰富中医的“臌胀”诊治内容。方法:收集陈四清老师2014年05月—2020年12月期间临床诊治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病案,共计543诊次(47例),采用Xminer Operation Tool V1.4和SPSS26.0数据挖掘系统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病案进行录入,建立医案数据库,应用关联分析、聚类分析、频数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同时结合陈四清老师的临床诊疗经验,对医案中的症状、舌脉、病理因素及核心方药等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结果:(1)运用频数分析方法,得到的结果为:本课题收集的543诊次医案中,男性患者27例(共314诊次);女性患者20例(共229诊次);临床症状出现频率较高的主要有右胁隐痛(65.43%)、面黄(19.75%)、疲劳乏力(16.87%);舌质出现频率较高的有舌质暗红(52.26%)、舌质淡红(24.69%)、舌质红(20.16%);舌苔出现频率较高的有苔薄黄腻(26.75%);苔薄(20.16%);脉象出现频率较高的有细脉(89.30%)、弦脉(72.02%)。医案中所涉及的中药达218味,前10种高频使用的药物分别是:金钱草(98.77%)、郁金(98.77%)、垂盆草(76.54%)、黄连(74.49%)、炒海螵蛸(62.55%)、黛蛤散(53.50%)、蜣螂虫(53.50%)、鸡血藤(50.62%)、醋柴胡(47.33%)、黄芪(46.91%)。按药物治疗功效的不同分类前5种高频药物是:利湿退黄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解毒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2)运用关联分析方法,得到的结果为:症状方面: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例中以右胁隐痛症状为主导,其与便溏、面黄、寐差、疲劳乏力、腹胀如鼓关联度较高;舌苔方面: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舌象中以舌质暗红最为常见,其与苔薄、苔薄黄、苔薄黄腻、有裂纹置信度较高;脉象方面:肝硬化失代偿期脉象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脉象有细脉、弦脉,其中以细脉与弦脉的置信度、支持度较大;药物方面:金钱草、郁金、垂盆草、黄连这4味药的关联性最强;(3)运用聚类分析,得到的结果为:陈四清老师诊治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处方以陈四清老师自拟的凉血散瘀方、肝硬化肝郁脾虚方、肝硬化利水方为主。结论:(1)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位主要在肝,涉及脾、肺、胃,后期可累及肾等;病理因素以湿热、痰热、瘀热、疫毒等为主;(2)基本病机为湿热内伏,肝失疏泄,横乘脾土,痰湿内生,气滞血瘀;(3)基本治法以清热利湿法、凉血解毒法、利胆退黄法、活血消症法、化痰散结法、补益肝肾法为主;(4)核心处方以陈四清老师自拟的凉血散瘀方、肝硬化肝郁脾虚方、肝硬化利水方为主。
李钰[4](2021)在《刘渡舟教授调肝法及方药运用的传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刘渡舟教授是中医伤寒大家,将毕生精力投入到经方理论和临床运用的研究中。刘老临床治病擅长使用柴胡剂,在肝胆病的辨治上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经验。王庆国教授和张雪亮教授是同一时期拜读于刘老门下的弟子,二人传承了刘老调肝法学术思想的精髓,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临证诊疗经验。基于文献研究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系统地总结刘老和两位弟子调肝法的学术思想,挖掘临床调肝治肝的组方规律,探讨各自的调肝遣方用药特点。通过研究可以量化地分析调肝的组方用药规律,总结名老中医刘渡舟教授调肝的宝贵学术经验,为临床医师调肝治肝提供值得借鉴的思路与方法。通过对师徒之间的学术传承研究,和两位弟子之间的学术对比研究,可以发现中医学术理论和临床经验在师徒传承过程中的规律和痕迹。通过探索在相同的学术传承挖掘环境中弟子对于师承的发展和创新可以获得对中医学术传承方式和中医学子培养模式的反思与启发。研究方法在刘渡舟教授和两位弟子的调肝法学术思想研究中,主要是对于文献资料的研究。收集整理刘老和弟子关于调肝治肝的学术着作、文章、访谈,以及学生、其他弟子发表报道刘老及两位弟子调肝理论和临床经验的期刊文章,对其中能反应调肝法学术思想的内容进行整理、评价、研究。在对刘渡舟教授两位弟子的调肝方药组方规律研究中,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两位弟子在2018年1月——2021年1月时间段内的门诊病例,按照筛选标准提取调肝处方,形成数据库。使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纳入数据库中的调肝方进行用药规律和组方特点的发掘,提取基本方,分析用药频次。基于关联规则、熵聚类分析等方法,发现方剂的组方规律和高频数的药物组合,并发掘新方。将文献研究和数据挖掘获得的结果进行汇总整理,分别将刘老与两位弟子的调肝法进行对比,发现传承痕迹和师承发展变化;对两位弟子的组方用药规律数据进行横向比较,观察同一师承环境下学术传承的相同点与差异性,结合学术经历、工作环境等背景对结果进行讨论研究。研究成果刘渡舟教授对于调肝治肝论着颇丰,对于肝病的辨证分型,以气和血作为基本纲领,重视肝郁的病机,使用调肝方药时重视疏泄。刘老擅长使用经方柴胡剂,如大、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在柴胡汤类方基础上创制了针对肝经湿热内盛的柴胡解毒汤和血瘀气滞的柴胡活络汤等诸多治肝新方,并依据病邪轻重和病机演变灵活创制了衍生方。王庆国教授十分重视肝藏血主疏泄的理论,善用经方调肝尤其是柴胡汤类方,临床将经方加减变化或合方应用都得心应手,总结出具有调理气机、软坚散结功效的调肝经验药对。张雪亮教授提出“少阳病机重于郁”的看法,重视对患者的情志调节,调肝擅长使用四逆散、柴胡疏肝散、化肝煎等方剂,不拘经方时方,灵活化裁。在王庆国教授调肝方药组方规律研究中,收录调肝处方201首,高频使用药物有柴胡、黄芩、白芍、炙甘草、法半夏;在方剂的组方规律分析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药对有“黄芩,柴胡”、“柴胡,白芍”、“柴胡,炙甘草”、“法半夏,柴胡”、“黄芩,炙甘草”,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最高的是“黄芩,桂枝→柴胡”,置信度为1;在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数据分析中,当设置药物组合之间的相关度为4、惩罚度为2时,演化出含有两味药的药物组合202个,三味药的药物组合23个;在这些核心药物组合的基础上,进一步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算法进行分析,提取到含有3-4味药物的核心组合7个;在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分析中,得到全新的独立处方8个。在张雪亮教授调肝方药组方规律研究中,收录调肝处方204首,高频使用药物有柴胡、陈皮、白芍、郁金、浙贝母;在方剂的组方规律分析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药对有“陈皮,白芍”、“陈皮,柴胡”、“白芍,柴胡”、“黄芩,柴胡”、“合欢皮,远志”,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最高的是“远志,茯神→合欢皮”,置信度为0.981;在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数据分析中,当设置药物之间的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4时,演化出含有两味药的药物组合122个,三味药的药物组合49个,四味药的药物组合28个,五味药的药物组合1个以及六味药的药物组合1个;在核心组合提取的基础上,运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算法提取组合得到3-4味药物的核心组合8个;在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分析中,得出8个新处方。对刘渡舟教授的两位弟子学术传承的对比研究表明,二人共同传承了刘老“气机论”学术思想,重视肝脏主疏泄的生理功能,以“气机郁滞”作为肝之为病的主要病机,调肝多以和解为法,善用经方尤其是柴胡汤类方;二人的调肝法学术经验中也有刘老“方证相对论”和“古今接轨论”的学术思想的传承痕迹。两位弟子在临诊时应用调肝法治疗疾病的种类不同,王庆国教授门诊的肝病患者占比较多,且患者群体偏于中老年;张雪亮教授门诊上使用调肝法则多是针对结节类疾病和胆囊息肉以及杂病,患者年龄分布比较分散。两位弟子的师承经历不尽相同,王庆国教授的跟师时间长达二十年,作为刘老的学术传承研究负责人,在学术思想传承上更加深入和全面;张雪亮教授的跟师时间相对较短,在后续工作过程中另有师承,但与刘老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学术往来。基于师承时间的差异和工作环境带来的影响,王庆国教授在调肝方药的使用上更加重视对于经方尤其是柴胡剂的使用,在方药选择上更注重补益气血;张雪亮教授则经方与时方灵活遣用,所选用的药物则更偏重于疏泄。结论及意义“主疏泄”和“主藏血”是肝脏的重要生理功能,“肝气郁滞”是肝之为病的基本病机,肝郁日久容易化火、生湿、瘀血等。刘渡舟教授调治肝病辨证分型以气血为纲,重视肝郁的病机,使用调肝方药重视疏泄。刘老临床调肝治肝承伤寒之学,上溯岐黄,下逮诸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调肝学术思想。王庆国教授和张雪亮教授在传承刘老调肝学术思想上有相似之处,亦有各自独具特色的创新与发挥。相同的学术传承环境可以影响中医弟子的中医辨证思维和临床诊疗理法方药的运用,后天的自学经历、工作环境、临诊经验积累都会对中医师的诊疗思维和学术思想产生影响。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不仅对师徒之间的纵向学术传承进行了比较,也对同一时期相同传承环境下的同门弟子进行了横向比较。通过师承的差异得到启发,不仅要重视中医传承工作中学院教育的关键作用,也要认识到继续教育、工作平台和自身经验积累对于中医学子成长的重要性。
周怡驰[5](2021)在《柴芪益肝方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肝病大国,多种肝病高发,肝纤维化作为肝病研究和治疗的重要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肝纤维化是肝脏修复肝损伤引起的异常结缔组织增生和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的病理改变。肝纤维化存在于大多数慢性肝病中,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阶段,甚至可持续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给患者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研究肝纤维化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寻找有效的治疗靶点,对于阻止肝病的发展、维护患者的生命健康有很大的意义。近年来,肝纤维化的病理分子生物学机制、临床诊疗技术等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目前西医对于抗纤维化疗效尚不确切,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具有确切的优势,已有多种注册适应证为肝纤维化的中成药上市。柴芪益肝方由导师胡世平教授所创,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经验方,前期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对肝纤维化有较好疗效,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胡教授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党委书记,广东省名中医,全国基层名老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深圳市地方级领军人才,获评“南粤最美中医”,从事中医药防治慢性肝病的临床与科研工作30多年,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脏疾病,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目的结合临床回顾性研究、网络药理学预测和动物实验探讨柴芪益肝方治疗肝纤维化的疗效与作用机制,为该方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依据,并分析总结导师胡世平教授“推陈致新”的学术思想及其在柴芪益肝方组方思路中的应用。方法1、临床研究: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2月3日期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肝病科门诊及住院部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例资料,并筛选出符合本研究标准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郁脾虚型患者。根据患者所服药物分为常规治疗组和CQYG组,收集所有患者治疗12个月前后的指标,包括主要指标:肝脏硬度值(LSM)、纤维化-4指数(FIB-4)、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血小板比率指数(APRI)、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次要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谷氨酰转酞酶(GGT),白蛋白(ALB),将所有检测指标进行治疗前后的组内与组间比较。2、网络药理学:检索 TCMSP、TCMID、Swiss Target Prediction、OMIM、Gene Cards等数据库,筛选CQYG治疗肝纤维化的活性成分和潜在作用靶点。借助Cytoscape软件和String数据库,分别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和蛋白互作PPI网络,并进行拓扑学分析,筛选关键药效分子和核心靶点。运用Autodo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并基于R语言对作用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3、动物实验:选取50只6周龄SPF级C57BL/6雄性小鼠,随机抽取10只分别纳入空白对照组(CTL)、肝纤维化模型组(Model)、柴芪益肝方低剂量组(CQYG-L)、柴芪益肝方高剂量组(CQYG-H)和水飞蓟素治疗组(Silymarin),共5组。四氯化碳(carbontetrachloride,CCl4)腹腔注射建立小鼠肝纤维化模型: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腹腔注射含15%CCl4的橄榄油5ml·kg-1,每周2次,连续注射8周。从造模第1天起,柴芪益肝方低、高剂量组小鼠分别灌胃给予0.37 g·kg-1·d-1、0.74 g·kg-1·d-1的柴芪益肝方,水飞蓟素组给予100 mg·kg-1·d-1灌胃。实验结束,摘取所有小鼠肝脏、收集血清,对各组小鼠肝组织进行HE、天狼星红、Masson染色;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ST和ALT的含量;ELISA法检测肝组织中MDA、SOD、GSH-Px和Hyp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中α-SMA、Collagen I、Vimentin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肝组织中Ki67+和Lgr5+细胞;提取各组肝组织RNA和蛋白,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中NF-κB、TGF-β/Smad、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靶标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1、临床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203人,其中,常规治疗组纳入101人,年龄最大者76岁,最小22岁,平均年龄(41.34±0.90)岁;CQYG组纳入102人,年龄最大者67岁,最小27岁,平均年龄(43.13±0.78)岁,两组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无创肝纤维化指标(LSM、FIB-4、APRI)在两组患者自身治疗前后比较,以及治疗后的组间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两组治疗后LSM均较治疗前有降低趋势。(2)两组患者自身前后比较,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治疗前和后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CQYG组较常规治疗组治疗后HBsAg显着性降低(P<0.05),CQYG组治疗后HBV-DNA定量和HBsAg较治疗前均有下降趋势。(3)两组患者自身治疗前后血清肝功能指标(ALT、AST、GGT、TBiL、ALB)均在正常范围内,治疗后组间比较肝功能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网络药理学预测:共获得121种CQYG治疗肝纤维化的潜在活性成分和257个对应的作用靶点,并筛选出14种关键药效分子及28个核心靶点。点度中心性值前10的核心靶点和关键药效分子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GO和KEGG结果主要涉及炎症反应、氧化应激、成纤维细胞增殖、内皮细胞增殖、调节脂质代谢活动、血管生成、肝再生等生物学过程及TNF信号通路、Th17细胞分化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3、动物实验研究:与模型组相比,CQYG各组和水飞蓟素组小鼠肝组织形态和胶原沉积较模型组改善,水飞蓟素组和CQYG-H小鼠血清ALT、AST水平均显着降低(P<0.01);CQYG高剂量组肝组织MDA和Hyp的含量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SOD和GSH-Px含量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QYG组和水飞蓟素组α-SMA、CollagenI、Vimentin阳性表达区域较模型组少;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柴芪益肝方组Ki67阳性细胞和Lgr5阳性细胞数量均较模型组有增多趋势;CQYG组肝组织中p-NF-κBp65、TNF-α、IL-6、IL-1β蛋白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CQYG-H 肝组织 CollagenI、TGF-β、TNF-α、IL-1βmRNA 的表达水平以及 Collagen I、α-SMA、TIMP-1、TGF-β、磷酸化 Smad2/3、Smad2/3、Smad4、Wnt3a、β-Catenin 蛋白表达均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降低,而MMP-9、Smad7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结论1、临床研究:柴芪益肝方加减联合常规治疗有降低慢乙肝肝纤维化患者肝脏硬度值、HBV-DNA和HBsAg含量的趋势,且在降低HBsAg定量上优于单纯常规治疗。2、网络药理学:柴芪益肝方可能通过槲皮素、白藜芦醇、山奈酚等活性成分作用于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1/3/8、原癌基因酪氨酸激酶Src、激活子蛋白Jun等靶点,以及TNF信号通路、Th17细胞分化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调节肝脏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增殖、肝再生等生物学过程发挥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3、动物实验研究:柴芪益肝方能显着减轻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其作用机制可能减轻氧化应激反应、抑制NF-κB介导的炎症信号通路,下调炎症细胞因子IL-6、TNF-α、IL-1β的释放,减轻肝脏炎症,并通过调节TGF-β/Smad、Wnt3a/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调节MMP-9和TIMP-1活性平衡,减少细胞外基质α-SMA、Collagen I、Hyp的合成,促进ECM降解相关。4、“推陈致新”学术思想:导师胡世平教授“推陈致新”的学术思想核心在于顺应人体本身的正气祛邪之势和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过程,协助人体自然排邪,促进疾病向愈。在肝纤维化治疗上,通过“推陈致新”,加强气化动力、调节气机升降,使病理产物消除的同时,人体气血津液正常化生。
赵红舟[6](2021)在《五味子乙素对博来霉素诱导小鼠肺纤维化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慢性、炎症性、间质性肺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具有进行性、不可逆转和致死性的特点。IPF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患者5年内生存率低于30%。IPF的具体临床表现是劳力性呼吸困难,随病情发展进行性加重,伴有呼吸急促、鼻翼煽动,严重时可出现口唇发绀、胸廓扩张、膈肌活动度下降等,需要制氧机辅助呼吸;咳嗽咳痰方面,早期临床表现主要是干咳或咳黏液痰,若出现肺部感染则可见血性痰或脓痰;疾病后期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死亡常见原因是呼吸衰竭。目前研究发现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等抗纤维化药物可改善IPF患者症状以及延缓肺功能下降,但不能显着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改善患者后期的生存质量,且安全性未得到充分证明。除此以外,在治疗肺纤维化的过程中还有应用糖皮质激素类、免疫抑制剂和细胞毒性药物的情况,但长期应用具有明显的副作用。近几年来,祖国医学对IPF的研究热度逐渐上升,并取得了相应的成就,可用于指导临床。除此以外,中药复方及中药单体在治疗IPF上也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因此,探索中药草药及相关制剂在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表现机制就很有必要。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博来霉素导致的肺纤维化小鼠作为模型,通过分析相关的纤维化、氧化及抗氧化指标的水平,探究五味子乙素对肺纤维化的干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24只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Sch-B组,每组8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在麻醉状态下,空白组气管内滴入0.9%氯化钠注射液(NS),其余两组小鼠经气管给予博来霉素建立肺纤维化模型。造模后第二天,空白组和模型组每日灌胃给予0.9%NS,Sch-B组灌胃给予五味子乙素治疗。各组均于第14天脱臼处死,进行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剂盒检测8-异前列腺素(8-iso-PGF)、羟脯氨酸(HYP)的含量,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氧化损伤程度和纤维化程度。用PCR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红素氧合酶(HO—1)的含量,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抗氧化损伤程度。通过以上检测方法评价治疗效果。研究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与模型组小鼠相比,Sch-B组小鼠肺泡破坏和间隔增厚程度相对较轻,炎症细胞浸润相对较少,肺间质纤维化程度相对较轻,肺泡结构破坏程度和炎症程度明显减轻,肺组织炎性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Masson染色结果显示:与模型组小鼠相比,Sch-B组小鼠肺组织肺泡结构破坏程度相对较轻,肺间质、支气管壁和肺泡隔被蓝染区域的面积相对较少,胶原纤维的形成和胶原沉积面积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Sch-B组小鼠SOD和HO-1水平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结果显示:Sch-B组小鼠HYP水平和8-iso-PGF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研究结论五味子乙素可能通过提高组织抗氧化水平、降低炎症反应和氧化损伤程度,抑制肺纤维化的进程,达到减轻肺纤维化程度的目的。
边红萍[7](2021)在《基于“肾主水”理论探讨金匮肾气丸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工作以2.5%腺嘌呤混悬液灌胃与单侧输尿管结扎两种方法复制CRF大鼠模型,以金匮肾气丸“补益肾气”为治法,研究肺、肾、膀胱上APQ1-4的表达,探讨机体水液代谢的调控与机理,评价中医“肾主水”理论的科学性,为金匮肾气丸在中医慢性肾脏病的治疗与干预水液代谢调控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1金匮肾气丸治疗腺嘌呤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实验研究将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正常组(n=20只)和腺嘌呤造模组(n=40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用2.5%的腺嘌呤悬浊液剂量为250mg/(kg·d)灌胃复制CRF模型4周,两组中各取10只大鼠进行血、尿肾组织病理检测,评估腺嘌呤CRF大鼠模型。剩余40只大鼠分为正常组、CRF模型组、金匮肾气丸中剂量、金匮肾气丸高剂量4组,每组10只。金匮肾气丸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对应浓度剂量金匮肾气丸溶液灌胃,正常组、CRF模型组大鼠予以等量蒸馏水灌胃,治疗4周,比较各组大鼠24h-UTP,血常规、血生化与肾脏病理指标。2金匮肾气丸治疗UUO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实验研究5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0只)和UUO造模组(n=40只)。采用UUO手术法复制CRF模型,将大鼠10%水合氯醛350mg/kg腹腔注射麻醉,在左肾下极临近肾门处及输尿管的上1/3处用0#丝线结扎并剪断,缝合肌肉皮肤组织。假手术组大鼠给予等量10%水合氯醛腹腔麻醉开腹,仅钝性分离左侧输尿管并不予以结扎;正常组不做任何手术处理。UUO术后2周随机抽取10只大鼠评估UUO法CRF大鼠模型。剩余40只大鼠再分为假手术组、UUO模型组、金匮肾气丸中剂量组、金匮肾气丸高剂量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UUO模型组采用蒸馏水灌胃;金匮肾气丸中、高剂量治疗组分别给予对应浓度剂量的金匮肾气溶液灌胃,疗程4周,比较各组大鼠的24h-UTP,血常规与生化、肾脏病理指标。(正常组同实验第一部分)3.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水通道蛋白表达的实验研究金匮肾气丸治疗4周,腺嘌呤灌胃与UUO法CRF各组大鼠获取肾脏、肺脏、膀胱组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对应的水通道蛋白AQP1、AQP2、AQP3、AQP4,将不同蛋白条带图像用Image J软件进行灰度值分析,对应DAPDH蛋白条带作进行数据矫正。4.采用SPSS18.0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定义为统计差异性显着。研究结果1.腺嘌呤造模组4周大鼠24h U-TP、BUN、Scr与正常组比较均增高,统计有显着性差异(P<0.05),大鼠肾脏病理损伤与CRF病理表现一致。金匮肾气丸治疗各组与腺嘌呤模型组24h U-TP、BUN、Scr水平比较降低,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金匮肾气治疗组各组大鼠肾脏病理损伤与腺嘌呤模型组相比,有不同程度减轻。2.UUO术后2周大鼠24h U-TP、BUN、Scr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均升高,统计有显着性差异(P<0.05),UUO大鼠肾脏病理损伤与CRF病理表现一致。金匮肾气丸各治疗组与UUO模型组24h U-TP、BUN、Scr水平比较降低,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金匮肾气治疗组各组大鼠肾脏病理损伤与UUO模型组相比,有不同程度减轻。3.各组大鼠肾脏、肺脏、膀胱AQP蛋白检测中(1)腺嘌呤模型组大鼠肾脏AQP1-4与膀胱AQP3表达上调,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肺脏AQP1与膀胱AQP1表达下调,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2)UUO模型组大鼠肾脏AQP1与AQP4、肺脏AQP1、膀胱AQP4表达下调,与正常组比较统计有显着性差异(P<0.05);膀胱AQP3表达上调,与正常组比较统计有显着性差异(P<0.05)。(3)腺嘌呤CRF金匮肾气丸中高剂量治疗组肾脏AQP1-4均有下调,与腺嘌呤模型组比较统计有差异显着性(P<0.05)。膀胱AQP1水平上调,与腺嘌呤模型组比较统计有差异显着性(P<0.05)。(4)UUO金匮肾气丸高剂量治疗组膀胱AQP4蛋白明显上调,与UUO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金匮肾气丸可以改善腺嘌呤与UUO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的生存质量,改善肾功能,减少24h尿蛋白定量,减轻大鼠肾脏的病理损害,可不同程度改善肾脏纤维化损伤程度。2、金匮肾气丸治疗UUO与腺嘌呤CRF大鼠,通过调节不同种类与部位AQP表达发挥作用。两者侧重有不同,金匮肾气丸治疗腺嘌呤CRF主要下调肾脏AQP1-4和上调膀胱AQP1表达。金匮肾气丸治疗UUO大鼠,其肾脏与肺脏AQP2、AQP3、AQP4表达上调不显着,而以膀胱AQP4蛋白表达上调突出。
刘皎皎[8](2021)在《“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方法观察“补肾生髓成肝”法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并探究其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的疗效机制,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采用随机分组法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科的入选晚期肝癌患者共126例,基于随机数字表法简单随机分成3组,即西医对照组42例(以下简称西医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医组),采用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西医组),采用西医治疗组方案基础上加上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入选后有10例患者脱落(中医组6例,3例因失访脱落,3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西医组4例,2例因异地就医不便退出,2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病例资料的共116例,西医对照组(西医组)38例、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中西医组)42组、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中医组)36例。该研究通过湖北省中医院伦理审查,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平台一级注册机构)完成临床试验注册,注册号:Chi CTR-IOR-17011439。参与研究的患者均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对比三组治疗3个月及治疗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对比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血常规、粪常规加潜血、肝功、血糖、血脂、肾功等指标,对比三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并对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2.依据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后分别收集中医组、西医组、中西组每组20名患者血清,共60份,正常人群血清18份。收集的血清-80℃冻存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实验室。通过悬液芯片系统检测患者血清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Factor,G-CSF)、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介素-6/8/18(Interleukin-6,IL-6,Interleukin-8,IL-8,Interleukin-18,IL-18)、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BB)、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观察体现“补肾生髓成肝”的中药对这些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1)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88.10%VS72.22%VS52.63%)、(71.43%VS58.33%VS34.21%)(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西组和西医组患者生存期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23.86±17.55VS20.08±19.86VS15.95±16.44)(P<0.05)。(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组间比较及前后测量时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指标比较:中西医组患者治疗后直接胆红素水平、间接胆红素水平、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组治疗后胆碱酯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升高,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白蛋白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中西医组及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其他生化指标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指标中白细胞水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水平,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肌酐水平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以时间因素为源的主体内差异及以组别为源的主体间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显着低于西医组的中医证候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量表积分比较:三组患者生理机能积分方面治疗后积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的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两组间比较后中西医组与中医组、西医组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HGF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明显高于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2255.17VS1097.76VS1072.39VS882.67)(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HGF的过度表达。(8)IL-6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中西医组及西医组均低于正常人群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638.03VS5166.45VS12842.5VS24559.34)(P<0.05)。中西医组、中医组IL-6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IL-6的过度表达。(9)IL-18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及中医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20.345VS82.61VS78.58)(P>0.05),但均较正常人群组升高(75.16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同样可以促进IL-18的表达。(10)PDGF-BB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相对中西医组、西医组降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677.18VS6140.6VS5534.885)(P>0.05)。但中医组低于西医组及中西医组,且更接近正常人群组(4401.67)。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抑制PDGF-BB的过度表达。(11)TNF-α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35.955VS244.93VS573.46VS1037.25)(P>0.05)。中西医组TNF-α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更好的抑制TNF-α的过度表达。结论:“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能够显着提高晚期肝癌患者3个月及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改善晚期肝癌患者临床症状同时,改善患者各种生化指标。明显降低晚期肝癌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患者的疗效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晚期肝癌患者HGF、PDGF-BB、TNF-α、IL-6的过度表达,同时升高晚期肝癌患者IL-18的表达,改善肝癌的肝再生微环境及其相关的炎症微环境、免疫微环境、血管新生微环境等。
段桂姣[9](2021)在《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肝功能、HBV DNA、肝纤维化指标、肝脏硬度值、中医证候积分和外周血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单用恩替卡韦治疗,治疗组采用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4周。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ALT、AST)、肝脏硬度值(LSM)、肝纤维化指标(HA、PCⅢ、Ⅳ-C、LN)、HBV DNA、中医证候积分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的变化。结果:(1)两组肝功能比较: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AST、ALT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AST、ALT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2)两组HBV DNA转阴率比较: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HBV DNA转阴率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治疗后对照组CD3+、CD4+、CD8+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CD3+、CD4+上升,CD8+下降(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两组肝脏硬度值比较: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肝脏硬度值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肝脏硬度值低于对照组(P<0.05)。(5)两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比较: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血清HA、PCⅢ、Ⅳ-C、LN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血清HA、PCⅢ、Ⅳ-C、LN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6)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7)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恩替卡韦能改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肝功能,提高HBV DNA转阴,降低肝脏硬度值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2)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恩替卡韦能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提高临床综合疗效,且安全性好。(3)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恩替卡韦可能通过上调CD3+、CD4+,下调CD8+,调节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从而减轻肝细胞损伤,延缓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
梁仁久[10](2021)在《壮肝逐瘀煎对肝纤维化大鼠BMP7/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用CCl4法诱导肝纤维化大鼠模型,探究壮肝逐瘀煎对BMP7/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更深一步的探究壮肝逐瘀煎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从62只SD雄性大鼠中随机选取54只诱导肝纤维化模型,进行皮下注射40%的CCl4花生油溶液,每周3次,延续8周;将剩余的8只作为对照组(G)。在造模的第6周和第8周分别取3只造模组大鼠进行肝组织HE检测,观察其是否成模。模型构建成功后,把造模的大鼠随机分为壮肝逐瘀煎高剂量组(A)、壮肝逐瘀煎中剂量组(B)、壮肝逐瘀煎低剂量组(C)、复方鳖甲软肝片组(D)、秋水仙碱组(E)和模型组(F)。壮肝逐瘀煎高、中、低剂量组灌胃剂量分别为:200mg/kg、100 mg/kg、50 mg/kg,秋水仙碱灌胃剂量为:0.4 mg/kg,复方鳖甲软肝片灌胃剂量为:50 mg/kg,空白组大鼠灌相对应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每天灌胃1次,连续给药6周。灌胃结束后,提前24小时禁食不禁水,记录大鼠体重,麻醉大鼠,通过腹主动脉采血,离心、过滤,将一部分血冻存备用,另一部分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等肝功能指标。同时记录大鼠肝重。剪取肝脏并分装,一部分放在-80℃冰箱和另一部分用组织固定液固定。将固定的肝组织制作病理切片,进行HE和Masson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用RT-q PCR法检测肝组织TGFβ-1、BMP7、Smad2、Smad3、Smad7的m RNA表达水平;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TGFβ-1、BMP7、Smad2、Smad3、Smad7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壮肝逐瘀煎组大鼠的增重水平有高于模型组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的肝脏指数最低,CCL4模型组大鼠的肝脏指数明显高于其他治疗组和空白组,但是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只有壮肝逐瘀煎低剂量组要高于秋水仙碱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模型组相比,壮肝逐瘀煎组、复方鳖甲软肝片组、秋水仙碱组、空白组大鼠血清中ALT、AST的值均比模型组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比TBIL的值时,壮肝逐瘀煎高剂量组和空白组与模型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HE和Masson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的肝组织中胶原纤维广泛增生,纤维间隔相互连接,部分样本出现假小叶,发展成为肝硬化;壮肝逐瘀煎高、中、低组和复方鳖甲软肝片组以及秋水仙碱组大鼠的肝组织纤维化程度较模型组减轻。4.RT-q PCR显示:模型组大鼠肝脏TGFβ-1、S mad2、Smad3 m 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壮肝逐瘀煎高、中、低组与复方鳖甲软肝片组以及秋水仙碱组TGFβ-1、Smad2、Smad3 m RNA的表达较模型组下降(P<0.01),壮肝逐瘀煎高、中、低组与复方鳖甲软肝片组以及秋水仙碱组BMP7m RNA的表达高于模型组(P<0.01)。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大鼠肝组织中T GFβ-1、Smad2、Smad3的表达:模型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壮肝逐瘀煎高、中、低组与复方鳖甲软肝片组以及秋水仙碱组的表达相较于模型组明显下降(P<0.01);大鼠肝组织中BMP7的表达:壮肝逐瘀煎高、中、低组与复方鳖甲软肝片组以及秋水仙碱组的表达高于模型组。结论:1.壮肝逐瘀煎能改善肝纤维化大鼠肝功能、减轻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具有较好的护肝作用。2.壮肝逐瘀煎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BMP7/Smads信号通路来实现的。
二、运用解毒活血补益法治疗肝纤维化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用解毒活血补益法治疗肝纤维化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活血除痹汤干预Akt-mTOR自噬通路治疗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硬皮病发病机制与现代医学治疗研究进展 |
1 硬皮病发病机制的现代研究进展 |
2 硬皮病的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3 小结 |
综述二 中医对硬皮病的认识及治疗研究进展 |
1 病名归属认识进展 |
2 病因病机认识进展 |
3 中医内治法研究进展 |
4 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 |
5 小结 |
综述三 中医药通过干预细胞自噬治疗纤维化疾病的研究进展 |
1 细胞自噬及相关通路 |
2 中医药干预自噬治疗肝纤维化 |
3 中医药干预自噬治疗肺纤维化 |
4 中医药干预自噬治疗心肌纤维化 |
5 中医药干预自噬治疗肾纤维化 |
6 中医药干预自噬治疗其他纤维化疾病 |
7 小结 |
前言 |
第一章 导师治验 |
1 病因病机 |
2 三期论治 |
3 治疗特点 |
4 验案举例 |
5 小结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活血除痹汤对硬皮病硬化期Balb/c模型小鼠皮损ROS、PDGF、TGF-β水平的影响研究 |
1 实验目的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小结与讨论 |
实验二 活血除痹汤对硬皮病硬化期Balb/c模型小鼠皮损Akt-mTOR自噬通路的影响研究 |
1 实验目的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小结与讨论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西医)有关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探讨 |
1.1 NAFLD病因 |
1.2 NAFLD发病机制 |
1.3 NAFLD的诊断 |
1.4 NAFLD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2. 中医学对NAFLD的认识 |
2.1 NAFLD相关的古代文献研究 |
2.2 现代中医对NAFLD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3. NAFLD中医体质相关研究 |
3.1 中医体质学说 |
3.2 NAFLD体质类型 |
3.3 中医体质学说和NAFLD治疗的相互联系 |
3.4 中医体质与NAFLD发病相关性 |
3.5 中医体质与治未病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新加坡NAFLD中医体质类型的研究 |
1. 研究目的与内容 |
2. 病例收集 |
2.1 调查样本来源的范围 |
2.2 性别分布 |
2.3 年龄分布为5个年龄段 |
2.4 学历分布 |
3. 病例选择 |
3.1 诊断标准 |
3.2 纳入标准 |
3.3 排除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调查表设计及内容 |
4.2 调查方法 |
4.3 中医体质判定 |
4.4 BMI的测定 |
4.5 血压的测定 |
4.6 理化指标的测定 |
4.7 脱落病例处理 |
4.8 整理资料 |
4.9 统计分析 |
5. 结果(患者情况分析) |
5.1 性别与年龄的分析 |
5.2 年龄与BMI相关性的比较 |
5.3 年龄与脂肪肝病变的轻、中、重程度相关性的分析 |
5.4 体质分型特点分析 |
5.5 体质与相关性指标的分析 |
6. 讨论 |
6.1 新加坡NAFLD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的讨论 |
6.2 新加坡NAFLD患者中医体质与一般情况相关性的讨论 |
6.3 新加坡NAFLD患者中医体质与血脂水平、肝功能指标的讨论 |
6.4 中医体质学说与NAFLD治疗的讨论 |
6.5 中医体质学说与治未病的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NAFLD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与内容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病例选择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分组方法 |
3.2 治疗方法 |
3.3 疗程 |
3.4 控制偏倚因素的措施 |
3.5 观察指标 |
3.6 疗效判定标准 |
3.7 整理资料 |
3.8 统计分析 |
4. 结果 |
4.1 基线分析 |
4.2 治疗后综合疗效的比较 |
4.3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
4.4 治疗前后体重变化的比较 |
4.5 治疗前后肝血清转氨酶疗效的比较 |
4.6 治疗前后血脂变化的比较 |
4.7 治疗前后B超影像显示的比较 |
4.8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各项积分的比较 |
5. 药物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 |
6. 讨论 |
6.1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
6.2 益气健脾消脂汤方解分析 |
6.3 现代药理研究 |
6.4 方药疗效机理探讨 |
6.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不足之处 |
4. 展望 |
附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基于数据挖掘的陈四清诊治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肝硬化失代偿期中医诊治研究进展 |
1.1 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治疗方法 |
2 现代医学对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研究进展 |
2.1 肝硬化流行病学研究 |
2.2 肝硬化的形成 |
2.3 肝硬化的病情评估及预后 |
2.4 肝硬化的治疗 |
2.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二部分 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病案数据挖掘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资料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的预处理 |
2.2 建立医案数据库 |
2.3 医案数据挖掘平台的建立 |
3 研究内容 |
4 研究结果 |
4.1 计量性趋势数据结果 |
4.2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
4.3 药物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一般情况 |
2 病理因素 |
3 病变部位 |
4 病理性质 |
5 治法方药 |
5.1 基础治法 |
5.2 核心药对 |
5.3. 核心方药分析 |
6 验案举隅 |
第四部分 总结 |
1 结论 |
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刘渡舟教授调肝法及方药运用的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中医药调肝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刘渡舟教授调肝法学术思想研究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文献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广义调肝法 |
2.2 肝病证治专论 |
第三节 讨论 |
1 辨证分型以气血为纲 |
2 阐述病机以肝郁为要 |
3 遣方用药以疏泄为重 |
第二章 刘渡舟教授弟子调肝法学术思想研究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王庆国教授调肝法学术思想研究 |
1 重视“肝藏血主疏泄”的藏象理论 |
2 善用经方调肝 |
2.1 常用柴胡汤类方 |
2.2 妙用经方合方 |
3 调肝经验药对 |
第三节 张雪亮教授调肝法学术思想研究 |
1 提出“少阳病机重于郁” |
1.1 气郁阳气不通达 |
1.2 气郁化火 |
1.3 气郁湿滞 |
1.4 气郁痰凝 |
1.5 气郁血瘀 |
2 重视调节情志 |
3 调肝经验方药 |
第三章 刘渡舟教授弟子调肝方药的组方规律研究 |
第一节 概述 |
1 基本资料 |
1.1 数据处理软件介绍 |
1.2 处方来源 |
2 研究方法 |
2.1 提取数据源 |
2.2 药频分析 |
2.3 基于关联规则的数据分析 |
2.4 基于熵聚类的数据分析 |
第二节 王庆国教授调肝方药的组方规律研究 |
1 基本资料 |
1.1 处方来源 |
1.2 处方筛选 |
1.3 处方的录入与核对 |
2 研究结果 |
2.1 用药频次 |
2.2 基于关联规则的数据分析 |
2.3 基于熵聚类的数据分析 |
3 讨论 |
3.1 调肝方中的高频药物 |
3.2 调肝方中的高频药对和药物组合 |
3.3 新方分析 |
第三节 张雪亮教授调肝方药的组方规律研究 |
1 基本资料 |
1.1 处方来源 |
1.2 处方筛选 |
1.3 处方的录入与核对 |
2 研究结果 |
2.1 用药频次 |
2.2 基于关联规则的数据分析 |
2.3 熵聚类的数据分析 |
3 讨论 |
3.1 调肝方中的高频药物 |
3.2 调肝方中的高频药对和药物组合 |
3.3 新方分析 |
第四章 刘渡舟教授弟子学术传承的对比研究 |
第一节 调肝法学术传承的相似之处 |
1 “气机论”的传承 |
1.1调肝以和解为法 |
1.2 善用柴胡汤类方 |
1.3 常用的调肝药物 |
2 “方证相对论”的传承 |
3 “古今接轨论”的传承 |
第二节 调肝法学术传承的不同之处 |
1 调肝法针对的优势病种不同 |
2 师承经历和工作环境的影响 |
3 调肝方药的性味功效有差别 |
3.1 王庆国教授更重视补益 |
3.2 张雪亮教授更重视疏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柴芪益肝方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中西医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第一节 西医诊断和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第二节 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柴芪益肝方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回顾性研究 |
前言 |
第一节 临床资料 |
第二节 分组与治疗 |
第三节 结果分析 |
第四节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柴芪益肝方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
前言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第三节 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柴芪益肝方对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前言 |
第一节 材料与研究方法 |
第二节 指标检测 |
第三节 结果 |
第四节 讨论与小结 |
结语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五味子乙素对博来霉素诱导小鼠肺纤维化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中医研究进展 |
1. 特发性纤维化中医诊断 |
2. “肺痹”古代认识 |
3. “肺痹”病因病机认识 |
4. “肺痹”中医防治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二 特发性肺纤维化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发病机制 |
2. 治疗进展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三 五味子乙素研究进展及现代应用 |
1. 五味子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
2. 五味子乙素药理作用研究 |
3. 五味子乙素药理研究应用 |
4. 五味子乙素防治纤维化进展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五味子乙素对博来霉素诱导小鼠肺纤维化的干预作用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标本采集及指标检测 |
4. 结果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7)基于“肾主水”理论探讨金匮肾气丸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金匮肾气丸治疗腺嘌呤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
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1.4 实验动物分组 |
1.5 给药方法 |
1.6 观察指标 |
1.7 统计学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 |
2.2 各组大鼠体重变化 |
2.3 各组大鼠血常规与生化指标 |
2.4 各组大鼠24hU-TP |
2.5 腺嘌呤复制CRF大鼠模型 |
2.6 金匮肾气丸治疗后各组大鼠肾脏形态 |
2.7 金匮肾气丸治疗后各组大鼠肾脏病理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金匮肾气丸治疗UUO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
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1.4 实验动物分组 |
1.5 UUO法复制CRF大鼠模型 |
1.6 给药方法 |
1.7 观察指标 |
1.8 统计学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 |
2.2 各组大鼠体重变化 |
2.3 各组大鼠血常规与生化指标 |
2.4 各组大鼠24hU-TP |
2.5 UUO法复制CRF大鼠模型 |
2.6 金匮肾气丸治疗后各组大鼠肾脏外形 |
2.7 金匮肾气丸治疗后各组大鼠肾脏病理 |
3、讨论 |
4、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水通道蛋白表达的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对象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设备 |
1.4 实验AQP检测 |
2 实验结果 |
2.1 各组大鼠肾脏AQP蛋白检测结果 |
2.2 各组大鼠肺脏AQP蛋白检测结果 |
2.3 各组大鼠膀胱AQP蛋白检测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语 |
附录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 慢性肾功能衰竭研究进展 |
文献综述二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药研究进展 |
文献综述三 水通道蛋白(AQPs)的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发表的文章及参与的科研 |
致谢 |
(8)“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名称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
1 一般资料 |
2 研究方法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剔除标准 |
2.4 退出标准 |
2.5 中止标准 |
2.6 观察指标:包括安全性观察指标和疗效性观察指标 |
2.7 疗效判断 |
3 治疗方法 |
4 统计学分析 |
5 结果 |
5.1 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5.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 |
5.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 |
5.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水平比较 |
5.5 三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5.6 三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
5.7 观察指标对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
讨论 |
1 “补肾生髓成肝”对晚期肝癌患者生存率及生存期的影响 |
2 肝癌肝再生微环境及“补肾生髓成肝”的改善作用 |
3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
4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机制研究 |
1 研究样本及方法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实验操作流程 |
2 统计学处理方法 |
3 结果 |
3.1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正态性检验结果 |
3.2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在各组人群中表达的差异性 |
3.3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1 “补肾生髓成肝”疗法相关研究进展 |
2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再生微环境防治肝癌的疗效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一 肝癌微环境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中医药影响肝癌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医证候评分量表 |
SF-36 |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9)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研究 |
1.1 中医病名的认识 |
1.2 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病位和辨证论治的认识 |
1.4 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 |
1.5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肾阴虚证的研究 |
1.6 细胞免疫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证型的研究 |
2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研究 |
2.1 疾病概述和流行病学 |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3 现代医学的诊断方法 |
2.4 现有的治疗手段 |
2.4.1 病因治疗 |
2.4.2 抗肝纤维化药物治疗 |
3 慢性乙型肝炎发生肝纤维化的研究 |
4 肝纤维化的免疫相关性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2.1 临床指标 |
2.2.2 安全性指标 |
2.3 中医证候积分 |
2.4 临床疗效判定 |
2.4.1 综合疗效评价标准 |
2.4.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1.1 两组性别比较 |
3.1.2 两组年龄比较 |
3.1.3 两组病程比较 |
3.1.4 两组HBV DNA水平比较 |
3.2 治疗结果 |
3.2.1 两组肝功能比较 |
3.2.2 两组LSM、HBV DNA转阴率比较 |
3.2.3 两组肝纤维化指标比较 |
3.2.4 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 |
3.2.5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2.6 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
3.2.7 安全性和不良反应评价 |
4 讨论与分析 |
4.1 中医免疫观与慢性肝病的研究 |
4.1.1 中医正气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免疫机制的关系 |
4.1.2 中医药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细胞免疫的关系 |
4.2 柔肝化纤颗粒的立方依据 |
4.3 柔肝化纤颗粒组方浅析 |
4.4 柔肝化纤颗粒的药理学研究 |
4.5 柔肝化纤颗粒在肝病中的临床应用 |
4.6 研究结果分析 |
4.6.1 对中医证候积分和临床综合疗效的影响 |
4.6.2 对肝功能、LSM和 HBV DNA转阴率的影响 |
4.6.3 对肝脏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
4.6.4 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4.6.5 安全性和不良反应分析 |
5 不足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中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10)壮肝逐瘀煎对肝纤维化大鼠BMP7/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主要实验试剂 |
1.4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 |
1.5 主要仪器设备 |
2.实验方法 |
2.1 肝纤维化模型的构建 |
2.2 动物给药干预 |
2.3 动物取材 |
2.4 动物的一般情况收集 |
2.4.1 大鼠体重的变化情况 |
2.4.2 肝脏指数 |
2.5 ALT、AST、TBIL检测 |
2.6 RT-qPCR法检测BMP7、Smad2、Smad3、Smsd7、TGFβ-1 mRNA的表达量 |
2.6.1 准备去除RNA酶的实验器具 |
2.6.2 设计引物、合成引物 |
2.6.3 提取肝组织总RNA |
2.6.4 测定RNA浓度 |
2.6.5 RT-PCR逆转录合成c DNA |
2.6.6 RT-PCR扩增反应 |
2.6.7 RT-PCR结果分析 |
2.7 Western blot法检BMP7、Smad2、Smad3、Smad7、TGFβ-1 蛋白的表达量 |
2.7.1 提取肝组织蛋白 |
2.7.2 BCA蛋白浓度测定 |
2.7.3 蛋白变性 |
2.7.4 聚丙烯酰胺凝胶制备 |
2.7.5 电泳 |
2.7.6 转膜 |
2.7.7 洗涤、封闭 |
2.7.8 孵育一抗、二抗 |
2.7.9 显影、拍照、条带分析 |
2.8 肝组织HE染色 |
2.9 Masson检测 |
3 实验结果 |
3.1 大鼠的一般情况 |
3.1.1 大鼠的行为状态 |
3.1.2 大鼠体重情况变化 |
3.1.3 大鼠肝脏指数结果 |
3.1.4 大鼠肝脏外观的情况比较 |
3.2 各组大鼠血清中ALT、AST、TBIL的情况 |
3.3 PCR结果 |
3.4 Western blot结果 |
3.5 HE结果 |
3.6 Masson结果 |
4 讨论 |
4.1 TGF-β1/Smads信号通路与肝纤维化 |
4.2 BMP7与TGF-β1/Smads信号通路 |
4.3 中医对肝纤维化的认识 |
4.3.1 化痰行瘀法 |
4.3.2 肝主疏泄理论 |
4.3.3 络病理论 |
4.4 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 |
4.4.1 名医观点及治疗经验 |
4.4.2 中药复方防治肝纤维化 |
4.4.3 单味中药抗肝纤维化的药理研究 |
4.5 壮肝逐瘀煎的中医理论及基础实验研究 |
4.5.1 壮肝逐瘀煎抗肝纤维化的疗效及机制研究 |
4.6 对于肝纤维化动物模型构建方法的选择 |
4.7 阳性对照药物抗肝纤维化的研究概况 |
4.7.1 秋水仙碱在抗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
4.7.2 复方鳖甲软肝片在抗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
4.8 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研究热点及未来方向 |
4.8.1 miRNA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
4.8.2 实验的不足之处以及壮肝逐瘀煎的未来研究方向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长链非编码 RNA 在抗肝纤维化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四、运用解毒活血补益法治疗肝纤维化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活血除痹汤干预Akt-mTOR自噬通路治疗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的机制研究[D]. 王瑞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D]. 缪文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数据挖掘的陈四清诊治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经验研究[D]. 黄柏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刘渡舟教授调肝法及方药运用的传承研究[D]. 李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柴芪益肝方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 周怡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五味子乙素对博来霉素诱导小鼠肺纤维化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D]. 赵红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基于“肾主水”理论探讨金匮肾气丸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实验研究[D]. 边红萍.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D]. 刘皎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
- [9]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D]. 段桂姣.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10]壮肝逐瘀煎对肝纤维化大鼠BMP7/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D]. 梁仁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