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媒体通信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锦宇,朱富丽[1](2020)在《多媒体通信技术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传统的网络教学下,始终坚持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机会少,缺乏互动功能,容易出现学生无法理解教师授课内容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多媒体通信技术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创设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网络教学;设计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以及共享网络教学资源。因此,在网络教学中引进的多媒体通信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对网络学习的兴趣,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教师在网络教学中传授的具体内容,最终实现学生网络学习效率进一步提高。
刘畅[2](2020)在《面向多媒体传输的Raptor编译码器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的到来,超清视频直播、VR全景视频、AR影像等多媒体应用越来越广泛并受到人们的欢迎,随之而来的时高速率、大带宽、多连接的多媒体通信模式,因此传输性能也需要进一步提升。因此在进行多媒体传输时,可以选用速率更快的UDP协议,但在传输过程中使用UDP协议可能会出现堵塞丢包等可靠性无法保障的情况,所以本文在应用层引入喷泉码,使用Raptor码对传输数据包进行前向纠错来提高通信的可靠性。为引入Raptor码,本文先对Raptor码的性能进行分析,从Raptor编码的码长、编译码时间与系统Raptor码的选用等多个方面分析,并根据多媒体通信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编码包长、译码开销、系统Raptor码种类等。接下来,以建立多媒体视频通信系统为例,在应用层将视频压缩转码成视频流,对视频流进行Raptor码编码形成Raptor码包流,并以UDP包的形式推入网络中,接收端可以对码包进行Raptor译码恢复出丢失的信号。为验证基于Raptor码的视频通信传输性能,在是否进行Raptor编码与不同长度的Raptor编码的情况下统计丢包数量,比较抗丢包能力,并分析了视频传输中时延与流畅性的关系,实现了多媒体视频传输与Raptor码的良好结合。然而目前多媒体传输数据量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为了能够在给定的带宽下保证更高图像和视频的传输,发送端通常在传输前要对数据进行压缩,采用诸如jpg、png、jpeg格式的图像压缩、基于MPEG的视频压缩、感兴趣区域感知压缩等压缩技术,这样压缩后的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具有不同的重要性分级。据此,本文改进一种具有不等差错保护能力的Raptor码,可以对重要部分进行保护,经过编译码过程后,重要部分符号有更高的几率可以传输成功。再结合图像的压缩技术,将压缩后数据的重要部分设置为MIB,其他的设为LIB,在信道编码方面选择UEP-Raptor码用以恢复丢失的数据包。最后,实验证明,采用该方案有效地提高了数据传输质量。
王岩雪[3](2020)在《基于SIP协议的语音融合调度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网络技术的发展带动着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人类逐渐步入信息化时代,在此背景下,对作为政府和企业单位重要管理手段的指挥调度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有线/无线技术,计算机技术发展成熟,音视频处理技术的迅速崛起,这些信息技术在指挥调度系统中呈现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趋势,但由于传统指挥调度系统的功能不够完善,导致指挥调度系统存在着灵活性低,稳定性差等弊端。因此为了进一步的提升指挥调度系统的性能和水平,建设一种可以实现手机、卫星电话、对讲机、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话机等多种通信方式之间互联互通的语音融合调度系统成为应急指挥和生产调度的必然趋势。本文首先对当今社会现存的语音调度系统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支持网络通信的SIP协议进行分析介绍,再结合当前语音调度系统具体的发展需求以及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基于SIP协议的语音融合调度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主要在三个方面对语音融合调度系统进行了研究探讨:(1)优先级调度策略。利用优先级调度策略可以很好的解决发生紧急突发事件时,语音调度系统中话机分配问题;(2)在优先级调度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呼叫策略,可以更好的将点对点呼叫以及群呼进行统一组织,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性;(3)为保障电话会议时其参与者能够更好的接收到其他参与者的声音,本文采用了集中式的混音结构,并提出一种改进的混音算法用来保证通话质量。在对以上三个关键技术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语音融合调度系统的整体框架,接着对语音融合调度系统中最重要的SIP服务器进行了设计,并进一步拓展了语音融合调度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最后,利用实验室现有的网络环境,对本文研究的语音融合调度系统的主要功能以及提出了改进的混音算法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本文研究的语音融合调度系统的基本功能以及改进的混音算法的性能都达到了预期效果,进一步提升了语音融合调度系统高可靠性和稳定性。
杨玉成[4](2020)在《矿井救援无线多媒体通信网络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炭是全球范围内储存量非常巨大的能源,并且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的29%都是依靠此类资源,煤炭在我国能源工业中占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比重超过70%,而且在将来也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进一步提升煤矿生产的安全性,保证煤炭生产工业可以长期的发展,这对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价值重大。然而因为我们国家煤炭储藏情况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煤层地质构造非常繁杂,透气性处于较低的水平等,这都使我们国家在对该资源开采的过程中面临严峻的挑战,并且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也是难以估量的。结合矿井救援经验统计分析,发现矿井第一现场由于爆炸、坊塌等导致瞬间死亡的人数占据事故人员总死亡的比重不超过10%。而安全事故出现后导致巷道环境的缺氧、毒害气体浓度过高以及矿井巷道坊塌阻断逃生线路等二次伤害是人员伤亡最为核心的原因,所以构建快速矿井救援无线多媒体通信网络,对于增加救援工作的整体效率、降低人员伤亡率和经济损失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意义。本文主要对矿井救援无线多媒体通信的核心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为基础制定了矿井救援无线多媒体网络系统的设计方案。本研究结合应急救援通信系统的特点和无线网络中节点的功能设计终端节点和汇聚节点,对硬件设计方案进行明确,并选取科学的元器件、芯片、硬件电路原理图,设计了无线网络节点和有线通信线路,以此建立了网络型拓扑结构的应急救援通信系统,并具体论述了设备的工作流程。本研究对协调器组网流程以及路由器节点、终端节点加入无线网络的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以一氧化碳传感器终端节点和语音终端节点为探讨的实例论述了环境参数采集工作流程和语音通信的过程。此外,本研究根据有关规范对语音编码算法ADPCM实现了MALTLAB语音编解码仿真,并对编解码算法的误码率进行详细的运算。最后探讨了基于Lab VIEW图形化编程语言的救援基地和指挥中心的上位机监控系统,上位机系统能够在网络中非常便捷地添加节点。
杜海清,朱新宁,汪弈[5](2019)在《专业导论课教学模式及学习效果评估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北京邮电大学"双培计划"通信工程专业多媒体通信方向的专业导论课,研究了引入反思教学法和具身学习教学法在创客教学模式后的教学效果。对2015级和2016级大一至大三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研究,分析调查问卷,利用基于盒图的学生成绩直观呈现、皮尔森相关系数和基于关联规则挖掘等研究方法,比较了教学法改进前后多媒体导论课的教学效果。结果表明,相比于2015级学生,应用了反思和创客教学模式的2016级学生主观反馈结果更好。2016级学生不仅多媒体通信导论成绩整体高于2015级学生,且后续相关课程成绩也整体有所提高,验证了引入反思教学法和创客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张唤新[6](2019)在《LTE协助下车联网多媒体调度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汽车数量的大幅度提升,智能交通系统(IT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应运而生,它的出现不仅改善了道路交通环境,而且使汽车成为享受生活的场所,同时车载娱乐服务也受到较多关注。虽然车联网提出了802.11p协议用于解决多媒体服务支持差的问题,但是由于采用了CSMA/CA的接入模式导致通信覆盖范围有限且存在隐藏节点和拥塞问题,而LTE网络不仅发展成熟,部署方便而且充分考虑了多媒体信号的特点,因此本文提出采用LTE协助实现车联网多媒体业务的传输。由于信道资源有限,多媒体业务种类繁多,因此需要采用调度技术来满足传输过程中的服务质量(QoS:Quality of Service)需求。本文通过设计新的用户反馈机制实现多媒体通信模式的策略选择,再通过资源调度技术实现单播和组播的资源分配,最终实现车与基础设施(V2I:Vehicle to Infrastructure)之间的多媒体服务传输。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设计新的用户反馈机制,并通过对用户反馈信息(娱乐或路况需求、车辆位置、速度、行车方向、信道质量参数)的分析和计算确定在当前传输时隙单个汽车应采用的多媒体通信模式:V2I单播,例如单独付费请求非热点多媒体服务的用户;V2I组播,例如热点视频推送。(2)针对V2I通信,为了保证QoS,本文全面分析考虑多媒体流的特点及传输要求,通过调度算法实现时间和频带资源的合理分配,即单播和组播的分时调配。又因为组播与单播传输方式的不同,因此设计了一种组播资源调度算法实现组播的频带资源分配。(3)本论文通过大量仿真实验,给出不同场景下,兼顾QoS和公平的单播组播资源分配策略,为今后标准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为LTE协助下车联网多媒体服务提供支撑。
夏福珍[7](2019)在《基于传输数据聚类的车联网通信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通信需求的日益增加,车联网中可用频谱资源支持的大量无线移动通信面临着很多挑战。此外,城区环境中车辆的快速移动以及可用资源的不充分利用都会导致车联网通信链路质量的下降。为此,如何提高频谱资源利用率以及车联网通信质量是车联网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且,车辆通信传输数据中包含着丰富的有价值的信息,有效地挖掘和充分地利用这些信息可以为车联网通信带来重大的福利。因此,本文从车联网通信传输数据相关性、车辆距离、信噪比方面作为切入点,重点研究基于聚类的网络通信架构以及车辆通信模式调度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根据车联网中传输数据的相关性进行聚类的通信算法(DCVC)。该算法通过PCA、CCA以及Kullback-Leibler divergence(KL-散度)思想分析车辆之间以及聚类之间的传输数据的相关性,并将传输数据相关性高的车辆分到一个聚类进行资源共享,该算法借助车辆传输数据相关性和网络数据共享最小化对网络进行网络聚类。然后,本文提出了一种提高车辆稳定性的网络通信算法CSMC。CSMC在上述DCVC算法结果基础上再结合传输数据相关性和车辆距离对网络架构进行调整,CSMC调节后的网络架构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仿真实验评估结果显示本文所提出的算法在网络稳定性,平均端到端通信延迟和丢包率方面的有较好的性能。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天地一体化的多层聚类通信算法(MCSIC)。在具有最大传输机会以及最小邻近通信干扰的条件下,网络中的移动基站和终端能够在通信链路上进行稳定性通信。MCSIC根据不同情况下的数据相关性、信噪比、距离因素将网络架构分成四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车辆通信调度算法,此调度算法结合了通信状态向量以及每个聚类级别的综合相关性。仿真实验对MCSIC在频谱利用率、平均频谱等待时间、丢包率和模块性四个方面进行评估分析。本文所提出的三种算法都是基于传输数据聚类的网络通信模型。DCVC和CSMC是基于聚类的网络资源调度最小化模型,MCSIC是基于聚类的网络通信调度模型。仿真试验结果表明算法在不同方面的有效性。
武婷婷[8](2019)在《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管理研究 ——以HX公司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是科学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高速发展的时代。新兴行业也随之不断的增多,其核心技术在科技发展的同时更新进步。近几年来,我国加大了对高新技术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很多国有及国外的大型企业改变其公司战略核心,紧跟我国政策,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创新研究之上。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发展,数量的增多导致企业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断增多的同时,我国GDP及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收入规模增加都非常显着,高新技术企业的专利数量及比率相较于之前也增长了很多。所以在国民经济中,高新技术企业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研发费用的有效管理可以为更好的适应当前社会及为未来不断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帮助。本文以高新技术企业HX公司为案例,通过研发费用的管理现状的分析,探讨该公司研发费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研究发现,从总量上来看,HX公司的研发支出费用较高,且会计信息披露不准确;从结构上来看,公司的研发费用存在人力成本高,享受优惠力度小,费用化资本化模糊的问题;在研发费用强度和研发费用利润率上,HX公司的研发强度较高,研发费用利润率处于上升的趋势。针对HX公司研发费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下的建议:完善研发支出信息,提高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质量,提升信息披露水平;完善资本化和费用化的具体划分标准,改善研发费用的结构;加大政府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继续完善相关政策。
张哲为[9](2019)在《基于感兴趣区域率失真优化的视频压缩编码通信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感兴趣区域模式的视频压缩编码近年来成为视频压缩、计算机视觉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从广义上来讲,视频中的感兴趣区域指视频帧中引起人们注意的像素部分区域。它通常包括视频中运动的目标、色彩变化的区域。感兴趣区域视频编码的关键思想在于,对这部分区域以较小的量化步长进行压缩编码,以获得较高的编码精度。而对于非感兴趣区域部分,则采用较大的量化步长进行粗糙编码,以降低整体编码输出的比特。依据人体视觉系统的要求,感兴趣区域视频编码的目的是将特定的感兴趣区域在解码端得以清晰的呈现,而对于非感兴趣区域,人们的关注点并不在这部分,因此并没有必要完全保证这部分的编码质量。换句话说,在某种特定应用场景下,为尽可能减小编码速率,仅保留感兴趣区域部分的编码精度以达到不影响人们对视频内容理解的目的。本文设计了一套基于感兴趣区域率失真优化的视频编码通信系统,该系统包括感兴趣区域提取模块、感兴趣区域视频编码率失真模块与感兴趣区域视频流传输模块。设计这套系统的目的在于实现低比特视频流通信同时不影响对视频内容的理解。围绕这一系统展开,本文主要研究这三大模块中的三个核心技术:感兴趣区域提取技术、感兴趣区域视频编码的率失真优化技术、感兴趣区域视频流在无线网络环境下的传输技术。其中,感兴趣区域提取技术主要研究如何从视频帧数据中提取感兴趣区域,它主要指运动的区域以及一些特定的目标物体。这一部分区域作为视频帧的前景部分,而其它区域则作为背景部分。感兴趣区域视频编码的率失真优化技术主要解决视频编码中的速率和失真权衡的问题。即给定一组视频序列,使得速率受限制的约束条件下,该组序列的失真达到最小。在解决这一优化问题时,如何建立恰当准确的速率失真模型是其中的关键部分。速率失真模型可对感兴趣区域编码模式下的速率、失真进行数学描述。通过速率失真模型列出率失真优化问题的目标函数以及约束条件,并对其进行求解,得到视频组序列每帧的比特分配方案,进而设计速率控制策略。感兴趣区域视频流传输技术主要以异构无线网络为背景,通过对视频帧中编码单元的编码信息进行封装,组成网络层的传输单元并将这些传输单元分配到不同属性的无线信道进行传输。异构无线网络的传输的模式仍基于端到端的传输模式,然而终端具有多家乡接入属性。通常上讲,终端具有多元化网络接入单元接口,可同时接入不同属性的无线网络。感兴趣区域编码模式下的视频流传输力图保证包含感兴趣区域信息的传输单元能够具有较少的传输失真与解码失真。同时,视频流的传输需满足实时性要求。对于超过时延截止部分的视频流分组则会被丢弃以节约网络资源。此外,传输过程中引入信道差错控制编码技术,通过引入额外监督位降低误码率,并尽可能满足感兴趣区域部分信息得以完整的解码与重建。本文针对上述内容,对感兴趣区域视频编码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详细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研究了感兴趣区域提取技术。结合传统的数字图像处理理论以及当前流行的深度学习理论。本文分别提出了两种新的感兴趣区域提取检测方法:级联模型算法与基于文本主题模型的边界框修正算法。其中,级联检测算法四个级联步骤:全局运动补偿,运动块提取,多层像素分割和模型更新。前面两个步骤提取前景运动块并形成运动遮罩,后面两个步骤移除属于运动遮罩内背景的像素,并更新背景模型的颜色分布。另外,提出了基于块到像素的检测思路以实现检测灵活性。所提出的方法的另一个好处是它可以嵌入视频编解码器中以进行实时ROI检测和编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检测精度和时间消耗方面都实现了改进的性能。文本主题模型的边界框修正算法属于机器学习算法。它包含两个阶段:模型训练与验证。在训练阶段,它将检测目标图像的特征点信息转换成文本信息。在文档主题生成模型(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LDA)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个具有单词共现先验的主题模型,其中图像特征之间的共现信息被充分利用。在验证阶段,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边界框(Anchor-box)的修正算法,该算法可以从一些传统算法中快速检测与预训练主题模型相对应的检测结果,并具有快速检测时间。对各种数据集的实验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可以在效率和计算成本方面提高检测性能。它对于颜色,光照,尺度等不同的物体也具有鲁棒性。有趣的是,所提出的方法可以与许多快速但有失准确性的感兴趣区域提取算法相结合,并增强了系统模型的灵活性。(2)研究了感兴趣区域视频压缩的率失真优化与速率控制技术。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DCT残差系数的混合分布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的适合感兴趣区域编码模式下的速率失真模型。通过将编码单元分类为不同的深度、纹理特征来对其速率失真进行建模。在此之后,利用所提出的速率失真模型,列出率失真优化问题的目标函数以及约束条件,并根据凸优化理论对其进行求解。同时,设计针对感兴趣区域编码模式下的速率控制策略。通过实验验证,所提出的方法在解码重构的视觉质量,速率失真性能和比特率精度等方面取得了相应的改进。它针对感兴趣区域部分取得了较高的编码精度,同时保持编码缓冲器稳定输出,失真满足在可控范围内。(3)研究了感兴趣区域编码模式下视频流在无线异构网络环境下的传输技术。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感兴趣编码模式视频传输框架,该框架基于多家乡接入终端的异构无线网络环境。它包含感兴趣区域提取模块和帧分离器的模块,其中编码单元被分类封装到网络传输单元中。该框架还包括监视每个通信路径状态的信道监视器,并将反馈信号发送至视频流控制器来进行分组调度控制。本文提出了用于信道状态预测的深度学习方法。为了解决视频流分组传输问题,本文设计了适用于感兴趣区域编码模式下的视频流传输的速率失真模型,并制定传输调度策略。该策略传输延迟和失真之间寻求平衡点。它还保证具有ROI内容的数据包在具有足够带宽和低损耗的路径上进行传输。通过与其他传输方法的比较的模拟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的方案在视频传输质量,端到端延迟以及播放流畅度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王琴[10](2016)在《无线多媒体传输优化理论与关键技术》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智能终端设备数量的迅速增长,全球移动数据量以每年62%的速度骤增,预测到2020年,连接到全球互联网的移动终端数量将达到2120亿,在这些终端产生的数据量中,75%将会是多媒体内容。然而由于当前无线网络资源和计算能力的局限性,已经无法为迅猛增长的多媒体数据提供可靠的传输服务,因此研究更高效更智能的多媒体传输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成果如下:首先,研究了无线多媒体端到端传输的联合信源信道编码技术。综合考虑物理层的能量和时延约束、链路层的信道纠错码技术以及应用层的多媒体内容特征差异性,以优化多媒体传输质量为目标,提出了基于帧的跨层信源信道编码比特分配方案。和过去工作不同的是,按照帧的重要性将视频帧分组,提出复杂度降低的基于分组的信源信道编码方案。根据能量和时间约束,对于整个视频流合理分配信源编码周期,然后对于每个信源编码周期动态分配各个帧的信道编码比特,最终获得更优的多媒体质量。由于可选择的信源编码周期和信道编码速率都是有限的,所以可以使用遍历法搜索得到最优解。结果表明,提出的联合信源信道编码方案和过去的方案相比,在提高多媒体传输质量的同时降低端到端传输的能量和时间开销。为端到端的多媒体传输提出了一种跨层的比特资源分配方案。其次,研究了基于多天线共享中继的D2D(Device-to-Device)网络模式选择和共享中继的功率控制方案。通过控制多天线共享中继的发送功率,以用户为中心的模式选择被建立为总能量受限的视频服务质量QoS(Quality of Service)优化模型,动态选择D2D链路的频率共享模式(复用或专用)、视频帧的压缩方式(I帧、P帧或B帧)、帧的传输路径。传输路径包括使用中继的蜂窝链路、无中继的蜂窝链路、使用中继的D2D链路、无中继的D2D链路。并考虑多路径传输和重传机制,每个数据包可以通过一条以上的多条路径传输,在每个路径的传输过程中,自动请求重传错误的或丢失的数据包。通过建立并分析所有模式下网络的信干噪比性能,选择最优模式组合。结果表明,在改变传输能量约束或改变不同路径的传输距离时,提出的联合功率控制和模式选择方案能够提高接收端的视频质量。在大部分情况下,复用模式优于专用模式。仿真表明把所有帧都编码成I帧、中继使用最大的发送功率或每个帧只在一条链路上传输都并非最佳决策。该方案对多天线中继存在的场景下D2D通信的模式选择研究具有重要贡献。接下来,研究了蜂窝网控制下D2D网络中多媒体传输的信源选择和功率控制方法。首先定义了基站和D2D用户的收益函数,两者的收益取决于基站的奖励策略(用价格表示)和设备的贡献行为(用发送功率表示),双方的交互过程建立为Stackelberg博弈模型,通过分析基站的奖励策略和设备的贡献行为之间的关系,求解Stackelberg博弈的功率和价格均衡解。基站根据均衡时的收益,选择最优的信源发送设备,为每个已选择的信源节点选择最优的发送功率,使得基站和信源设备的收益都达到最大。以博弈论为基础的信源选择和功率控制方法为蜂窝网控制下D2D用户的配对提供了一种简单的经济学模型,促进了D2D通信的实现,很大程度上提高了D2D网络多媒体传输的质量,并增加了整个网络的社会收益。最后,研究了多媒体通信过程中业务提供商、内容供应商和用户三者之间的经济效益模型,给出了多媒体传输过程中资源分配的博弈论方法。首先定义了业务提供商、内容供应商和用户的效益函数,三者的效益关于资源的定价、资源动态分配的变化而变化,三方的交互过程建立为两个领导者(业务和内容提供商)和一个跟随者(用户)之间的Stackerlberg博弈模型,从博弈论的角度分配发送功率、重传次数等资源。业务提供商向用户提供多媒体传输服务,传输内容来自内容供应商,根据用户的支付额度、信道条件和多媒体的失真减少等特征,不同数据包将分配到不同上限的传输次数(Transmission Times’Limitation,TTL)和不同价格,使博弈论的参与者(业务提供商、内容提供商和用户)的收益都达到最大。和统一传输次数或统一视频帧的重要性两个方案相比,本文提出的智能的不平等定价方案提高了多媒体传输质量和用户的收益。
二、多媒体通信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媒体通信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面向多媒体传输的Raptor编译码器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课题发展历史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喷泉码的技术原理与应用 |
2.1 LT码的原理与实现 |
2.1.1 LT码编码算法 |
2.1.2 LT码译码算法 |
2.1.3 LT码度分布函数 |
2.1.4 LT码的实现 |
2.2 Raptor码的原理与实现 |
2.2.1 Raptor码基本原理 |
2.2.2 R10 Raptor码 |
2.2.3 失活译码算法 |
2.2.4 Raptor Q码 |
2.3 系统Raptor码的选用与性能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媒体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 |
3.1 多媒体视频通信系统设计方案 |
3.1.1 多媒体视频通信系统的整体框架 |
3.1.2 多媒体视频通信系统的网络层结构 |
3.2 多媒体视频通信系统的实现 |
3.2.1 基于VLC多媒体播放器的视频处理平台 |
3.2.2 基于UDP的 socket通信推收视频流 |
3.2.3 Raptor码作为前向纠错的视频传输 |
3.2.4 基于视频传输的平台节面设计 |
3.3 基于Raptor码视频通信的性能分析 |
3.3.1 视频通信系统的时延分析 |
3.3.2 视频通信系统的纠删能力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UEP-Raptor码及在多媒体通信系统中应用 |
4.1 UEP-Raptor码的构造和编译码过程 |
4.1.1 不等差错保护喷泉码方案介绍 |
4.1.2 基于Raptor码的UEP方法编码过程 |
4.1.3 基于Raptor码的UEP方法译码过程 |
4.2 UEP-Raptor码策略的分析与性能仿真 |
4.2.1 UEP-Raptor码的分析 |
4.2.2 UEP-Raptor码的性能仿真 |
4.3 UEP-Raptor码在多媒体通信中应用 |
4.3.1 基于UEP-Raptor码的多媒体传输方案 |
4.3.2 基于UEP-Raptor码的多媒体传输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SIP协议的语音融合调度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语音融合调度系统相关技术分析 |
2.1 H.323协议 |
2.2 SIP协议 |
2.2.1 SIP协议概念 |
2.2.2 SIP协议功能 |
2.2.3 SIP协议分层结构 |
2.2.4 SIP协议网络结构 |
2.2.5 SIP消息 |
2.3 当前调度系统存在的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语音融合调度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3.1 优先级调度策略 |
3.1.1 优先级定义 |
3.1.2 优先级处理规则 |
3.1.3 优先级处理流程 |
3.2 统一呼叫策略 |
3.2.1 点对点呼叫 |
3.2.2 群呼 |
3.3 电话会议中的混音策略 |
3.3.1 音频混音方案研究 |
3.3.2 常用混音算法分析 |
3.3.3 改进的混音算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语音融合调度系统的功能与架构设计 |
4.1 设计原则 |
4.2 调度系统总体架构 |
4.3 调度服务器设计 |
4.3.1 SIP服务器的具体架构设计 |
4.3.2 SIP服务器的软件设计 |
4.3.3 SIP消息处理模块设计 |
4.3.4 媒体处理模块设计 |
4.3.5 AMI消息处理模块设计 |
4.4 调度台设计 |
4.5 调度系统基本呼叫 |
4.5.1 点对点呼叫 |
4.5.2 群呼 |
4.6 调度系统调度功能 |
4.6.1 用户登录与注销 |
4.6.2 电话会议中的混音 |
4.6.3 强插/强拆 |
4.6.4 实时监控 |
4.6.5 故障接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研究的测试 |
5.1 测试环境及工具 |
5.1.1 测试环境和方案 |
5.1.2 测试工具 |
5.2 系统主要功能测试 |
5.2.1 混音算法的测试与分析 |
5.2.2 用户登录与注销 |
5.2.3 单呼功能测试 |
5.2.4 电话会议功能测试 |
5.2.5 强插/强拆功能测试 |
5.2.6 实时监控功能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矿井救援无线多媒体通信网络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 |
2.1 短距离无线网络技术 |
2.2 矿井本质安全型电源 |
2.2.1 串联稳压电路 |
2.2.2 过流保护电路 |
2.2.3 限流型保护电路 |
2.2.4 截流型保护电路 |
2.2.5 过电压保护电路 |
2.3 煤矿井下传感器网络分簇 |
2.3.1 煤矿井下传感器网络分簇概念 |
2.3.2 煤矿井下传感器网络分簇特点 |
第三章 煤矿无线多媒体通信救援系统硬件设计 |
3.1 煤矿救援通信系统功能需求及设计原则 |
3.1.1 煤矿救援通信系统功能需求 |
3.1.2 煤矿救援通信系统设计原则 |
3.2 视频采集系统设计 |
3.2.1 视频采集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3.2.2 视频采集及编码单元的设计 |
3.2.3 核心板模块及其外围输出 |
3.2.4 各功能单元电路设计 |
3.3 井下异构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设计 |
3.3.1 网络系统模型设计 |
3.3.2 网络拓扑结构及工作方式 |
3.4 矿井应急救援无线多媒体通信系统电源设计 |
3.4.1 常规电源设计 |
3.4.2 应急电源设计 |
3.5 终端节点的设计 |
3.5.1 CC2530芯片 |
3.5.2 甲烷检测终端节点 |
3.5.3 氧气检测终端节点 |
3.5.4 一氧化碳检测终端节点 |
3.5.5 温度检测终端节点 |
3.5.6 语音通信终端 |
3.6 协调器设计 |
3.6.1 CC2530外围电路结构 |
3.6.2 天线及匹配电路的设计 |
3.6.3 JTAG接口电路设计 |
3.6.4 协调器接口电路设计 |
3.7 DSL线路接口 |
3.8 节点防爆设计 |
3.9 井下通信信息传输路由算法优化设计 |
3.9.1 基于模糊决策的数据分类优化传输路由 |
3.9.2 紧急数据模糊决策系统 |
3.9.3 常规数据模糊决策系统 |
3.9.4 算法实现 |
第四章 无线多媒体通信系统软件设计及功能测试 |
4.1 协调器创建无线网络 |
4.2 子设备(路由器节点和终端节点)入网方式 |
4.2.1 子设备直接加入网络 |
4.2.2 子设备通过MAC层关联入网 |
4.2.3 路由器节点加入无线网络 |
4.3 终端节点工作流程设计 |
4.3.1 数据采集与报警功能终端工作流程 |
4.3.2 语音通信终端设备 |
4.4 救援基地上位机系统设计 |
第五章 矿井救援通信系统无线信号传输仿真 |
5.1 仿真环境与实验参数 |
5.2 协议性能分析 |
5.2.1 投递率分析 |
5.2.2 端到端时延分析 |
5.2.3 吞吐量分析 |
5.2.4 网络生存时间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专业导论课教学模式及学习效果评估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创新教学法在专业导论课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
(一)具身学习教学法 |
(二)反思教学法 |
三、北邮“双培计划”专业导论课两种教学模式的实施 |
(一)2015级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 |
(二)2016级采用基于反思和创客教学模式 |
(三)两种教学模式的对比 |
四、学生主观评价与分析 |
五、专业导论课对后续课程学习的相关性分析 |
(一)学生成绩的统计分析 |
(二)导论课与其他课程的相关性分析 |
(三)基于关联规则挖掘的成绩分析 |
六、总结与展望 |
(6)LTE协助下车联网多媒体调度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2 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1.4 本文结构安排 |
2 LTE调度技术 |
2.1 无线资源 |
2.1.1 时频资源 |
2.1.2 资源分配标准 |
2.2 资源调度 |
2.2.1 数据包传输过程 |
2.2.2 资源调度 |
2.2.3 资源调度过程 |
2.2.4 资源调度性能指标 |
2.3 调度算法 |
2.3.1 单播调度算法 |
2.3.2 组播调度策略 |
2.4 本章小结 |
3 LTE协助下车联网多媒体调度技术 |
3.1 研究框架 |
3.2 用户反馈机制设计和多媒体通信模式选择 |
3.2.1 用户信息反馈模块 |
3.2.2 用户请求响应模块 |
3.3 资源调度模块 |
3.3.1 单播频域资源调度 |
3.3.2 组播频域资源调度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LTE-Sim的车联网视频服务仿真实验与单组播资源分配策略 |
4.1 仿真环境与参数设置 |
4.1.1 LTE-Sim仿真平台 |
4.1.2 仿真参数设置 |
4.2单组播共存环境下车联网视频服务仿真实验 |
4.2.1 用户移动速度3km/h |
4.2.2 用户移动速度30km/h |
4.2.3 用户移动速度120km/h |
4.2.4 PSNR视频质量仿真结果 |
4.3 单组播资源分配策略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传输数据聚类的车联网通信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车联网通信机制 |
1.2.2 数据驱动的聚类算法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组织架构 |
2 车联网相关理论研究 |
2.1 车联网概述 |
2.1.1 车联网体系 |
2.1.2 车联网特点优势 |
2.1.3 关键技术 |
2.2 车联网通信问题的研究 |
2.2.1 车联网通信技术 |
2.2.2 车联网通信的技术标准 |
2.2.3 车联网通信技术原则 |
2.3 聚类技术指标 |
2.3.1 分离度 |
2.3.2 戴维森堡丁指数(DBI) |
2.3.3 NMI |
2.3.4 模块度 |
2.4 本章小结 |
3 传输数据聚类驱动的车联网通信 |
3.1 网络模型与问题描述 |
3.1.1 网络模型 |
3.1.2 问题描述及相关定义 |
3.2 传输数据相关性驱动的通信模型 |
3.3 基于数据内容相关性的聚类模型 |
3.3.1 基于数据内容相关性分析的车辆聚类 |
3.3.2 网络架构的稳定性调整 |
3.3.3 CSMC的详述步骤 |
3.3.4 计算复杂度分析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天地一体化的多级聚类的通信架构 |
4.1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 |
4.1.1 问题描述 |
4.1.2 网络模型 |
4.1.3 MCSIC的车辆轨迹 |
4.1.4 运动状态和行为识别 |
4.2 基于天地一体化的多层聚类架构 |
4.2.1 多级聚类 |
4.2.2 通信调度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8)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管理研究 ——以HX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研发费用相关政策 |
第三章 HX公司概况 |
3.1 HX公司的基本情况 |
3.2 HX公司财务现状 |
3.3 HX公司研发费用现状 |
3.3.1 HX公司研发项目流程 |
3.3.2 HX公司研发费用会计科目设置 |
3.3.3 HX公司研发费用支出现状 |
第四章 HX公司研发费用分析 |
4.1 HX公司研发费用总量分析 |
4.2 HX公司研发费用结构分析 |
4.2.1 人力占比分析 |
4.2.2 加计扣除比例分析 |
4.3 HX公司研发费用强度分析 |
4.4 HX公司研发费用利润率分析 |
4.5 HX公司研发费用会计处理分析 |
第五章 对策与建议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9)基于感兴趣区域率失真优化的视频压缩编码通信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感兴趣区域视频压缩编码概述 |
1.3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3.1 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与挑战 |
1.3.2 相关背景概念介绍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2 论文主要贡献与创新点 |
1.5 论文的章节安排 |
2 基础理论与研究现状 |
2.1 引言 |
2.2 感兴趣区域提取技术的基础理论与研究现状 |
2.3 ROI编码模式下率失真优化技术的基础理论与研究现状 |
2.4 感兴趣区域视频流无线网络传输技术的基础理论与研究现状 |
2.5 本章小结 |
3 感兴趣区域提取技术研究 |
3.1 引言 |
3.2 级联检测模型算法 |
3.2.1 检测框架 |
3.2.2 检测算法 |
3.3 基于文本主题模型的边界修正算法 |
3.3.1 模型 |
3.3.2 检测算法 |
3.4 实验与性能分析 |
3.4.1 级联检测算法实验与性能分析 |
3.4.2 文本主题模型边界修正算法实验与性能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ROI编码模式下的率失真优化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ROI编码模式下的速率失真模型 |
4.2.1 速率模型 |
4.2.2 失真模型 |
4.2.3 率失真优化问题 |
4.3 ROI编码模式下的速率控制策略 |
4.3.1 GOP层速率控制 |
4.3.2 Frame层速率控制 |
4.3.3 CU层速率控制 |
4.4 实验分析 |
4.4.1 实验准备 |
4.4.2 编码质量比较 |
4.4.3 编码速率-失真性能比较 |
4.4.4 缓冲充盈度分析 |
4.4.5 速率控制的准确度与编码时间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感兴趣区域视频流无线网络传输技术研究 |
5.1 引言 |
5.2 系统模型 |
5.2.1 传输系统框架 |
5.2.2 视频传输的速率失真模型 |
5.2.3 无线接入网络模型 |
5.3 传输优化问题与分组调度策略 |
5.4 实验分析 |
5.3.1 实验准备 |
5.3.2 传输质量评估 |
5.3.3 传输时延分析 |
5.3.4 传输路径的信道状态分析 |
5.5 本章小节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的研究总结 |
6.2 下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无线多媒体传输优化理论与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无线通信的发展及挑战 |
1.2.1 无线通信的发展 |
1.2.2 无线多媒体传输系统简介 |
1.2.3 无线多媒体传输技术的研究意义 |
1.3 多媒体理论基础 |
1.3.1 多媒体处理技术 |
1.3.2 多媒体传输的服务质量参数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4.1 联合信源信道编码 |
1.4.2 蜂窝小区边缘处终端直通 |
1.4.3 协作通信的激励机制 |
1.4.4 数据定价 |
1.5 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无线多媒体端到端传输的联合信源信道编码方法 |
2.1 引言 |
2.2 基于联合信源信道编码的系统模型 |
2.3 基于前向纠错码的不平等差错保护方法 |
2.4 跨层联合信源信道比特分配算法 |
2.4.1 联合信源信道编码算法 |
2.4.2 算法复杂度分析 |
2.5 仿真结果 |
2.5.1 仿真参数 |
2.5.2 自适应不平等差错保护方法的性能 |
2.5.3 跨层联合信源信道编码方案的性能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媒体D2D传输的模式选择和中继功率控制方法 |
3.1 引言 |
3.2 异构网系统模型和优化分析 |
3.2.1 基于多天线中继的通信系统模型 |
3.2.2 模式选择优化分析 |
3.3 视频质量表达式分析及链路层重传技术 |
3.3.1 视频质量表达式分析 |
3.3.2 链路层自动请求重传技术 |
3.4 不同路径下的信干噪比SINR分析 |
3.4.1 蜂窝链路使用中继时的SINR |
3.4.2 D2D链路使用中继时的SINR |
3.5 基于功率分配的模式控制算法及复杂度分析 |
3.5.1 联合功率分配和模式控制算法 |
3.5.2 复杂度分析 |
3.6 仿真结果 |
3.6.1 仿真参数 |
3.6.2 模式选择的灰度图 |
3.6.3 能量约束和通信距离对视频质量的影响 |
3.6.4 能量约束对视频质量的影响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媒体D2D传输的信源选择和功率控制理论与技术 |
4.1 引言 |
4.2 D2D通信模型和博弈优化分析 |
4.2.1 基于基站激励的D2D通信系统模型 |
4.2.2 基于博弈的D2D通信的信源选择和功率控制 |
4.3 质量最优的排队论和基于博弈论的功率控制 |
4.3.1 功率控制下的Stackelberg博弈均衡 |
4.3.2 信源选择标准分析 |
4.3.3 占用时间受限的传输协议 |
4.4 仿真结果 |
4.4.1 仿真参数 |
4.4.2 均衡功率和均衡价格的关系 |
4.4.3 当系统参数具有不同初始数值时的均衡状态分析 |
4.4.4 联合优化信源选择和发送功率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无线多媒体传输服务的智能定价方案与分配算法 |
5.1 引言 |
5.2 经济关系模型和博弈优化分析 |
5.2.1 WSP、CP和EU三种网络实体的经济关系模型 |
5.2.2 基于Stackerlberg博弈的效益优化分析 |
5.3 基于智能定价的资源分配方案和算法 |
5.3.1 Stackelberg博弈均衡分析 |
5.3.2 基于Stackelberg博弈均衡的资源分配最优解 |
5.3.3 基于Stackelberg博弈均衡的资源分配算法 |
5.4 仿真结果 |
5.4.1 仿真参数 |
5.4.2 均衡状态的存在性 |
5.4.3 均衡重传上限和均衡价格的关系 |
5.4.4 当系统参数具有不同初始数值时的均衡状态分析 |
5.4.5 智能定价方案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内容总结 |
6.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四、多媒体通信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媒体通信技术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张锦宇,朱富丽.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0(20)
- [2]面向多媒体传输的Raptor编译码器设计与实现[D]. 刘畅.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3]基于SIP协议的语音融合调度系统研究[D]. 王岩雪. 长安大学, 2020(06)
- [4]矿井救援无线多媒体通信网络设计研究[D]. 杨玉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5]专业导论课教学模式及学习效果评估与分析[J]. 杜海清,朱新宁,汪弈.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4)
- [6]LTE协助下车联网多媒体调度技术研究[D]. 张唤新.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7]基于传输数据聚类的车联网通信机制研究[D]. 夏福珍.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8]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管理研究 ——以HX公司为例[D]. 武婷婷. 山西大学, 2019(01)
- [9]基于感兴趣区域率失真优化的视频压缩编码通信系统设计[D]. 张哲为.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10]无线多媒体传输优化理论与关键技术[D]. 王琴. 南京邮电大学,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