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IVI Driver的仪器互换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昊康[1](2021)在《导弹地面自动测试系统信号产生及测量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导弹的发展在国防领域一直具有重要的地位,发射前对导弹的测试是导弹成功发射并精准命中目标的重要保证。多年来,大量资金被投入到导弹测试领域的研究中,导弹地面自动测试系统由专用型系统发展到通用型系统,各个国家对导弹测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近年来,高性能、体积小的总线测试设备不断出现,大大提高了导弹测试系统的性能。然而,导弹地面自动测试系统的性能不仅仅依赖于硬件平台的支撑,还需要与硬件系统相匹配的测试软件配合。因此,设计出更为先进和完善的导弹地面自动测试系统软件成为了目前导弹测试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提高导弹地面自动测试系统软件的通用性、仪器可互换性为目的,开发导弹地面自动测试系统信号产生及测量软件平台。软件平台开发过程中,主要采用先进的面向信号设计思想,对面向信号的相关标准和技术进行研究与应用,以信号的形式动态匹配仪器提高软件的通用性。对导弹地面自动测试系统进行分析,确定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搭建系统硬件平台并对软件进行功能模块的划分;引用IEEE1641标准设计一种无歧义且完善的描述信号的方法,包括信号的静态文本描述和动态接口描述;开发系统资源管理模块,结合IEEE1671及其子标准分别设计测试项、测试仪器和测试站的描述方式,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同时开发资源建模工具辅助用户配置并生成资源描述文档;开发测试资源匹配模块,以信号的形式实现信号需求与仪器能力端口的匹配,以动态匹配的方式使测试信号需求脱离具体的测试仪器;应用IVISignal驱动技术,二次封装仪器驱动函数并封装成COM组件的形式对外提供统一的函数接口,并给出电压电流源模块和数字多用表模块IVI-Signal驱动组件的具体实现;设计信号库管理模块、测试资源匹配模块和仪器驱动模块之间的组件接口交互关系,完成软件核心部分的开发;设计实验验证导弹地面自动测试系统软件产生激励和测量信号的功能,并验证了拥有相同的信号能力但属于不同仪器类型的仪器可互换功能。
胡铭[2](2021)在《基于Vala语言的跨操作系统仪器驱动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自动测试系统(Automatic Test System,ATS)利用PC(Personal Computer)中的仪器控制软件和多个仪器进行通信,而仪器控制软件的开发需要仪器驱动平台提供通信接口和仪器功能接口。仪器驱动平台包含符合虚拟仪器软件架构(Virtual Instrument Software Architecture,VISA)规范和仪器可互换技术(Interchangeable Virtual Instruments,IVI)规范的软件库,当下主流的仪器驱动平台由国外商业公司提供,缺乏安全保证,而国内自主实现的VISA库和IVI库没有适配国产操作系统。本文使用便于移植和扩展的Vala语言,根据VISA规范和IVI规范,实现在Windows和中标麒麟操作系统中工作的跨操作系统仪器驱动平台。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VISA规范并对核心模块资源模板和资源管理器进行需求方案设计,实现跨进程资源锁、VISA事件机制、动态属性控制、资源读写、仪器资源管理与发现功能。结合软件设计模式,使用Vala语言提供的动态加载软件库实现VISA插件机制,提供插件管理以及插件加载功能。(2)研究IVI规范并对属性引擎、类驱动和共享组件部分进行需求分析和方案设计,使用Vala语言的泛型机制实现属性引擎模块中不同属性的范围检查、数据缓存、属性权限控制、重复属性管理和回调功能。使用Vala语言Property机制实现共享组件的序列化、反序列化、专有驱动动态加载和物理数据库管理功能。(3)结合测量仪器常用的GPIB、USBTMC和VXI-11通信接口,设计出相应的通信插件,并实现VISA规范提出的基本I/O接口和格式化I/O接口。根据函数发生器、示波器、频谱仪、射频信号源、程控电源和数字万用表6类仪器的类驱动规范,实现类驱动具体功能。(4)对Windows操作系统和中标麒麟操作系统中不同的总线驱动进行分析,使用Vala语言封装不同操作系统提供的底层驱动接口,使用软件构建系统制定编译策略,完成跨操作系统的适配工作。根据本文实现功能,设计测试方案,分析测试结果。测试结果表明,本文实现了可在Windows和中标麒麟操作系统中控制GPIB仪器、USBTMC仪器和VXI-11仪器的VISA库,以及包含函数发生器、示波器、频谱仪、射频信号源、程控电源和数字万用表6类仪器类驱动实现的IVI库。
张硕[3](2021)在《示波记录仪程控及底层软件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电力电子、机电一体化等领域的快速发展,电子测试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类工业生产和科研工作中。但是传统的测量仪器面对现代社会越来越高的测量需求,已经难以应对。因此开发出一款能够实现多通道、多物理量测量并且具有程控功能的示波记录仪尤为重要。本文研制的示波记录仪是一款基于采集板卡+信号处理板+工控机架构的多功能电子测量仪器,本文的研究目标是为其设计实现底层软件及程控功能,底层软件包括可供应用层调用的仪器驱动以及工控机与FPGA之间的数据传输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实现符合IVI规范的仪器驱动程序。为不同的采集板卡设计专用驱动器,再注册类驱动器的方式,实现了采集板卡驱动的可互换性,为仪器内部工控机和仪器外的远程上位机的应用层代码提供可供调用的IVI驱动函数接口。2、设计实现了FPGA与工控机之间的PCIe总线数据传输功能,并对其效率提高的方案进行了研究。设计PIO模式和连续内存的DMA,实现单个指令和普通场景下的波形数据传输。对数据传输功能进行优化。针对示波记录仪多通道指令使用PIO模式发送效率低下的问题,设计了一种高效的命令处理系统,实现由该系统对指令进行传输、解析和分发,大大提高了指令的传输速率。针对示波记录仪数据量巨大的特点,设计一种基于命令缓存机制的分散/聚合内存DMA数据传输功能,解决了连续内存DMA无法开辟大容量的内存的问题,实现高效的DMA描述符处理,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3、设计实现示波记录仪的程控功能。为满足用户的多种远程控制方式进行程控的需求,设计了一种程控主程序,为多总线驱动统一了通信接口,实现了远程本地状态的切换和锁定控制。针对本课题研制的示波记录仪具有测量电压、电流、应变、频率、温度和加速度等多种物理量和记录测量数据的功能特点,根据程控命令兼容功率分析功能的需求,结合SCPI规范构建了特定的命令集,并设计了SCPI命令处理器,实现对命令的解析和响应。通过测试,本文中设计与实现的仪器驱动软件能够实现用户界面对13种硬件采集板卡进行控制,PCIe总线数据传输速度最高达到344MB/s,远程上位机能够通过多种总线实现对示波记录仪的程控,支持217条SCPI指令。
甘甜曲[4](2020)在《基于PCIe的高速数据采集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作为新一代自动测试系统总线标准,AXIe继承了ATCA在功耗、性能、平台管理等方面的特点,具有传输速率高、兼容性强、功率大和散热强等优势,可以满足高性能模块化仪器的开发需求。高速数据采集技术在测试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广泛应用于雷达通信、电子测量等领域。本课题主要以AXIe总线架构中的两大接口技术之一的PCIe总线为传输总线,展开基于PCIe的高速数据采集系统上位机软件的设计。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了AXIe-2的软件规范、驱动可互换性理论,采用IVI可互换性技术中的IVI-COM驱动器模型展开对PCIe总线驱动的设计,实现了满足AXIe高速数据采集传输模块的功能接口函数,并且验证了仪器的可互换性。2.研究了SCPI规范,构建了基于AXIe高速数据采集传输模块的SCPI命令集,并采用关联型静态命令表的方式实现了基于PCIe总线的SCPI命令解析器。3.研究了基于PC机的仪器程控技术与缓存技术,采用MFC框架与lua脚本展开对基于AXIe框架的PCIe高速数据采集系统应用软件与测试软件的设计,实现了对AXIe高速数据采集传输模块的程控操作。4.研究了多通道ADC时域交织采样技术,在PC机的强大的运算能力、存储能力的基础上提出了软件的方式对三种失配误差进行校准。采用了均值估计法对偏置、增益失配误差进行估计与校准。采用信号拟合的方法对时间失配误差进行估计,并采用非因果IIR滤波器对信号进行插值,重新构建采样序列,实现时间失配误差校准。从而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实验结果表明,上位机软件功能正常且稳定运行,能应用于基于PCIe总线的AXIe高速数据采集传输模块。
朱熙,刘波,吴东亮,安万庆,王擎宇[5](2016)在《基于IVI驱动的真空热试验数据采集系统软件开发》文中认为目前国内大型空间环境模拟器配备了多种型号的数据采集系统,主要负责完成对多种数据信号的综合测试。文章以Keithley 3706数据采集系统为设计对象,在VB6.0的开发环境中设计了基于IVI驱动的数据采集软件,给出了IVI驱动的设计过程及软件代码。实践表明,IVI驱动的引入提高了数据采集系统的开发效率,降低了研制成本,实现了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无关性。
唐希浪,肖明清,薛辉辉,杨召,梁鹏[6](2015)在《IVI.NET仪器驱动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IVI.NET是继IVI-C和IVI-COM之后的新一代IVI驱动标准,它继承了.NET的诸多优点并拓展了传统IVI的功能。研究了IVI.NET仪器驱动实现仪器互换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基于IVI.NET仪器驱动开发自动测试系统软件的优势,并以直流电源为例详细说明了开发和使用IVI.NET仪器驱动的方法和步骤。实践表明,M.NET仪器驱动在分布式的网络环境下开发,且使用高效,能够便捷地实现测试仪器的互换,对ATS软件开发人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郭猛[7](2014)在《基于IVI技术的多接口测控平台的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测控技术核心在于信息采集、整理、处理、显示和控制。仪器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凡事对于测控系统的改良必然会涉及到对于测控工具——仪器的改进。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经历了从模拟仪器到数字仪器进而到总线仪器和至今的虚拟仪器的发展历程。伴随的便是仪器朝智能化、虚拟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对于如何提供一个方便、精确、实用且具有兼容性的测控平台正是本文所研究的。本文探讨了虚拟仪器的发展历史以及技术革新对于传统测控行业的影响,还有虚拟仪器将来的一些发展前景。同时为了配合上层软件设计研究了各仪器总线的规范和协议,尤其在接口驱动的统一等。在研究了虚拟仪器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具可互换性的虚拟测控平台,可以搭载不同仪器的虚拟软面板。为此研究了IVI技术和VISA技术等,通过VISA平台来屏蔽底层的I/O接口差别,通过IVI技术来实现硬件仪器的可互换性。本文以示波器为例,开发出具有可互换性的虚拟示波器软件,实现示波器图形获取处理、对硬件的设置触发等功能,并通过与实体示波器相连进行测试达到预期效果。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介绍虚拟仪器的概念和特点,叙述当前比较主流的总线接口,并对目前主流的总线仪器与虚拟仪器互连作了说明。清楚地描述虚拟仪器从硬件到软件的各层关系。2.针对IVI技术进行详述,从IVI整体的构架到运行机制,IVI引擎和配置仓。不光从理论上了解可互换性的实现,还从代码和算法上实现可互换性功能。3.研究VISA的体系结构,介绍VISA函数库的常用函数。深入了解IVI与VISA之间的调用关系,在VISA基础上如何编写IVI驱动程序。熟练地运用VISA资源函数管理各种接口的仪器设备。4.设计虚拟示波器软面板,完成示波器的数据读取、处理、显示,示波器的设置、调节等功能。虚拟示波器与实体示波器可通过多种接口连接,完全复制实体仪器的操作感,并添加对结果的处理保存、设置的恢复等人性化功能。
赵俊[8](2013)在《通用测试仪器可互换引擎IVI-C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IVI驱动采用分层设计模式,把仪器驱动分为类驱动和专用驱动两层。类驱动通过解析配置库文件显式调用仪器专用驱动,建立两类驱动函数间的映射关系,完成对仪器的控制。当更换仪器时,只需要更改配置库文件中的相应信息,而不对测试程序进行更改或重新编译,便可实现仪器的互换。IVI驱动开发技术的出现,实现了同类仪器的互换,提高了测试程序的可重用性,推动了仪器驱动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为自动测试系统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关键技术。本论文依据IVI驱动模型,参考IVI标准,采用IVI-C的接口形式完成了通用测试仪器可互换引擎的设计与实现。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配置仓界面的设计和配置库文件的解析。基于面向对象的思想,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类进行管理,使用Python语言和GTK库,完成IVI配置仓界面的设计。用户使用该配置仓完成对配置信息的管理,并生成相应的配置库文件。分析配置服务器和Expat解析包对XML文件的解析原理,设计并实现了Windows平台和Linux平台上XML配置库文件的解析。(2)属性管理机制的设计与实现。属性分为通道属性和非通道属性两大类,利用分块管理的思想,采用动态链表完成属性的存储,把数据类型相同的属性存储在同一个链表中。针对不同数据类型的属性设计不同的属性处理接口,把不同类型的属性分开管理,完成属性的读、写及添加操作。(3)通道管理机制的设计与实现。研究了仪器重复能力,讨论了虚拟标识符和物理标识符在IVI驱动中的使用范围,采用分层管理机制,由类驱动层管理虚拟标识符,专用驱动层管理物理标识符,实现动态管理,可扩展,低耦合。(4)IVI类驱动的设计与实现。在对类驱动的开发流程和设计要求进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任意波形发生器类驱动,包括类驱动的层次结构、功能模块的实现及Windows平台和Linux平台上程序的封装,实现跨平台性。经测试验证,本论文中设计的可互换引擎成功实现了仪器的互换性,支持跨平台、多语言,满足设计要求。
郭佳[9](2012)在《基于IVI-COM的LXI数字化仪驱动程序设计》文中指出自动测试系统的发展必然带来仪器硬件的更新换代和软件的更新,软件的更新不但增加组建测试系统的成本,还延长其组建的周期。仪器驱动程序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仪器驱动程序是虚拟仪器的组成部分,它通过高层易用的编程模型,对函数进行简单的调用与具体仪器实现通信,完成测量、控制等操作,具有高性能、互换性、互操作性、灵活性等优点。IVI基金会通过将COM技术与IVI技术相结合,提出了IVI-COM架构的仪器驱动程序,它能够做到自动测试系统在更换仪器硬件时,可以不必改变测试应用程序,也不必重新编译或链接,甚至能够无中断实现同类仪器互换,很好地解决了测试系统中设备更换所产生的成本费用和仪器驱动程序不能通用的问题。此架构的仪器驱动程序正成为主流的发展模式。LXI设备规定使用IVI专用仪器驱动程序,并推荐使用IVI-COM类兼容专用驱动程序。本论文在对COM技术、IVI技术以及仪器驱动程序模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LXI数字化仪仪器驱动程序的软件需求分析、设计思想、架构、实现过程、测试结果、驱动程序安装包的生成以及互换性实现等部分,并给出了配置仓的实现、驱动程序的安装、调用示例及SCPI命令等内容。首先,论文对LXI、COM及IVI规范进行了研究,然后对数字化仪具体的仪器功能进行分析,得出数字化仪的仪器驱动程序符合IVI规范中的示波器类规范的结论,再由“接口-功能-IVI规范”的设计思想,将仪器功能进行分类,一边将其对应到相应的组件接口上,一边与规范中的示波器类功能相对应,之后在Visual Studio2005软件开发环境下利用Nimbus Driver Studio专用开发工具建立起立体的接口层级,并对其进行功能的添加和实现,生成驱动程序安装包,后续又做了配置仓的实现以及接口的测试等工作,并给出了调用示例,完成了本论文的LXI数字化仪驱动程序的设计实现工作,并实现了互换性目标。结果表明,本论文论述的仪器驱动程序能够帮助自动测试系统实现仪器的可互换性以及测试应用程序的可重用性。
任赫然[10](2012)在《基于局域网的LXI综合测试系统集成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一个基于LXI仪器组成的自动测试系统的实现方法。该测试系统由三部分组成:集成测试系统软件、仪器驱动程序以及符合LXI标准的仪器。该系统基于LXI总线技术,集成测试系统软件通过控制仪器驱动程序,对三台LXI-C类仪器进行控制,实现网络化集成测试的功能。本课题主要研究集成测试软件与仪器驱动程序的实现方法。首先,本文对自动测试系统的概念做了简要的介绍,阐述了自动测试的测控总线技术以及软件开发技术,并提出了本文研究的课题。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介绍了实现本系统的重点关键技术,包括LabVIEW编程技术、仪器控制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LXI的相关知识等。接下来,我们重点介绍了整个综合测试软件的实现过程,其中,集成测试系统软件侧重点在于LabVIEW编程;仪器驱动程序的侧重点在于对仪器控制标准的研究与实现,包括VPP仪器驱动程序规范和IVI仪器驱动程序规范。最后,完成了整个自动测试系统,并与LXI仪器进行了联机调试,实现了对LXI仪器的控制。本文主要介绍了LabVIEW搭建测试系统时软件设计架构的选择、基于VXI-11的LXI的网络发现技术、ACCESS数据库技术,并分析了VPP驱动程序规范和IVI驱动程序规范,提出了仪器驱动程序的实现方法。
二、基于IVI Driver的仪器互换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IVI Driver的仪器互换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导弹地面自动测试系统信号产生及测量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导弹地面自动测试系统研究现状 |
1.3 面向信号自动测试系统软件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1 引言 |
2.2 系统需求分析 |
2.2.1 硬件功能需求 |
2.2.2 软件功能需求 |
2.3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4 系统硬件配置方案 |
2.4.1 硬件系统组成 |
2.4.2 模块化仪器简介 |
2.5 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面向信号测试软件关键技术研究与设计 |
3.1 引言 |
3.2 信号描述研究与设计 |
3.2.1 STD标准简介 |
3.2.2 信号描述分层结构 |
3.2.3 信号模型设计 |
3.3 系统资源描述研究与设计 |
3.3.1 ATML标准介绍 |
3.3.2 测试描述文档设计 |
3.3.3 仪器描述文档设计 |
3.3.4 测试站描述文档设计 |
3.4 可互换虚拟仪器技术的选择 |
3.4.1 VISA |
3.4.2 IVI-C和 IVI-COM |
3.4.3 IVI-MSS |
3.4.4 IVI-Signal |
3.4.5 可互换虚拟仪器技术对比及总结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资源管理模块及资源匹配模块设计与验证 |
4.1 引言 |
4.2 系统资源管理模块设计 |
4.2.1 测试站建模工具设计与开发 |
4.2.2 仪器建模工具设计与开发 |
4.3 系统资源管理模块功能验证 |
4.4 测试资源匹配模块设计 |
4.4.1 测试资源匹配总体方案设计 |
4.4.2 信号匹配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仪器驱动模块设计与软件功能验证 |
5.1 引言 |
5.2 IVI-Signal驱动组件设计 |
5.3 信号组件设计 |
5.4 组件交互设计 |
5.5 IVI-Signal驱动的具体实现 |
5.5.1 电压电流源模块IVI-Signal驱动实现 |
5.5.2 数字多用表模块IVI-Signal驱动实现 |
5.6 自动测试系统软件功能验证 |
5.6.1 信号产生及测量功能验证 |
5.6.2 其他硬件模块信号功能验证 |
5.6.3 仪器可互换功能验证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Vala语言的跨操作系统仪器驱动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需求分析及总体方案 |
2.1 仪器驱动技术概述 |
2.1.1 虚拟仪器 |
2.1.2 仪器可互换技术 |
2.2 需求分析 |
2.2.1 VISA需求分析 |
2.2.2 IVI需求分析 |
2.3 总体设计 |
2.3.1 VISA库总体设计 |
2.3.2 IVI库总体设计 |
2.3.3 插件机制 |
2.4 跨操作系统总体设计 |
2.5 开发工具选择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VISA库设计与实现 |
3.1 VISA库整体结构 |
3.2 资源模板设计与实现 |
3.2.1 属性机制设计与实现 |
3.2.2 资源锁设计与实现 |
3.2.3 事件机制设计与实现 |
3.3 资源管理器设计与实现 |
3.4 插件设计与实现 |
3.4.1 VXI-11插件设计与实现 |
3.4.2 GPIB-USB插件设计与实现 |
3.4.3 USBTMC插件设计与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IVI库设计与实现 |
4.1 IVI库整体结构 |
4.2 属性引擎设计与实现 |
4.2.1 缓存功能设计与实现 |
4.2.2 回调功能设计与实现 |
4.2.3 范围表功能设计与实现 |
4.3 类驱动设计 |
4.3.1 动态加载技术 |
4.3.2 类驱动工作流程 |
4.3.3 类驱动实现 |
4.4 配置仓设计与实现 |
4.4.1 序列化及反序列化 |
4.4.2 基于XML的配置仓设计与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软件测试 |
5.1 测试方案设计 |
5.2 VISA库功能测试 |
5.2.1 资源模板功能测试 |
5.2.2 资源管理器功能测试 |
5.2.3 插件功能测试 |
5.3 IVI库功能测试 |
5.3.1 类驱动功能测试 |
5.3.2 属性引擎功能测试 |
5.3.3 配置仓功能测试 |
5.4 跨平台功能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3)示波记录仪程控及底层软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
1.3 本文内容与结构 |
第二章 示波记录仪系统方案研究 |
2.1 示波记录仪硬件方案设计 |
2.2 示波记录仪底层软件及程控方案分析 |
2.2.1 底层驱动软件方案分析 |
2.2.2 数据传输软件方案分析 |
2.2.3 程控软件方案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底层驱动软件设计与实现 |
3.1 示波记录仪IVI驱动设计 |
3.2 示波记录仪功能函数设计 |
3.2.1 通道控制模块设计 |
3.2.2 触发控制模块设计 |
3.2.3 采集控制模块设计 |
3.3 远程上位机仪器驱动器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据传输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数据传输软件方案设计 |
4.1.1 PCIe总线FPGA实现方案 |
4.1.2 PCIe总线驱动开发方案设计 |
4.2 数据传输系统基础功能设计与实现 |
4.2.1 PIO模式设计与实现 |
4.2.2 连续内存DMA设计与实现 |
4.3 数据传输系统效率提高方法研究与实现 |
4.3.1 中断模式DMA设计与实现 |
4.3.2 命令自动处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
4.3.3 分散/聚合内存DMA设计与实现 |
4.3.4 命令缓存DMA设计与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程控功能软件设计与实现 |
5.1 程控功能软件方案设计 |
5.1.1 程控通信主程序方案 |
5.1.2 SCPI命令与处理机方案设计 |
5.2 程控通信主程序软件设计 |
5.2.1 多总线程控接口函数设计 |
5.2.2 进程通信模块设计与实现 |
5.2.3 远程本地控制锁定设计 |
5.3 示波记录仪SCPI命令系统设计 |
5.3.1 通道命令系统设计 |
5.3.2 数据记录命令系统设计 |
5.3.3 功率分析命令系统设计 |
5.4 SCPI命令处理机设计与实现 |
5.4.1 SCPI命令解析器设计与实现 |
5.4.2 SCPI命令响应函数设计与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功能测试与验证 |
6.1 测试平台搭建 |
6.2 系统功能测试 |
6.2.1 底层软件功能测试 |
6.2.2 数据传输功能测试 |
6.2.3 程控功能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4)基于PCIe的高速数据采集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结构及内容安排 |
第二章 PCIe高速数据采集上位机软件总体设计方案 |
2.1 AXIe软件标准概述 |
2.1.1 AXIe体系结构 |
2.1.2 AXIe软件架构 |
2.1.3 AXIe模块识别技术 |
2.1.4 AXIe仪器驱动技术 |
2.2 IVI仪器可互换技术 |
2.2.1 虚拟仪器软件架构 |
2.2.2 可程控标准指令 |
2.2.3 IVI驱动技术 |
2.2.3.1 IVI驱动程序结构 |
2.2.3.2 IVI仪器类功能组 |
2.2.3.3 IVI-COM驱动技术 |
2.3 数据分析与处理理论基础 |
2.3.1 误差来源 |
2.3.2 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 |
2.4 应用软件的相关技术 |
2.4.1 Lua脚本特性 |
2.4.2 Iocomp工业图表技术 |
2.5 AXIe硬件平台 |
2.6 软件设计总体框架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CIe总线驱动研究与实现 |
3.1 PCIe的IVI驱动器设计与实现 |
3.1.1 IVI驱动器方案设计 |
3.1.2 IVI-COM驱动器构建 |
3.1.2.1 IVI-COM驱动器内部结构分析 |
3.1.2.2 IVI-COM驱动器软件框架搭建 |
3.1.3 IVI-COM驱动器接口设计 |
3.1.3.1 PCIe总线驱动接口设计 |
3.1.3.2 PCIe总线驱动接口软件实现 |
3.1.4 IVI-COM驱动器功能实现 |
3.1.4.1 初始化与关闭 |
3.1.4.2 配置函数实现 |
3.1.4.3 数据函数实现 |
3.1.5 IVI-COM驱动器仿真与生成 |
3.2 SCPI解析器研究与实现 |
3.2.1 SCPI解析器方案设计 |
3.2.2 SCPI命令集构建 |
3.2.3 SCPI解析器实现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C端上位机应用软件实现 |
4.1 上位机应用软件方案设计 |
4.2 用户交互程序设计 |
4.2.1 IVI-COM接口使用 |
4.2.2 程控界面设计 |
4.2.2.1 界面布局 |
4.2.2.2 功能实现 |
4.2.3 功能测试界面设计 |
4.3 数据分析和处理 |
4.3.1 误差校准方案设计 |
4.3.2 偏置误差校准软件实现 |
4.3.3 增益误差校准软件实现 |
4.3.4 时间误差校准软件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软件系统验证和测试 |
5.1 PCIe总线驱动测试 |
5.1.1 功能接口测试 |
5.1.2 可互换性测试 |
5.2 SCPI解析器测试 |
5.3 高速数据采集系统上位机功能验证 |
5.3.1 功能验证 |
5.3.2 数据处理效果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5)基于IVI驱动的真空热试验数据采集系统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系统介绍 |
1.1 总体架构 |
1.2 3706 数采仪器特点 |
2 基于IVI驱动的程序设计 |
2.1 IVI仪器驱动特点 |
2.2 IVI驱动程序设计 |
1)引入IVI驱动 |
2)数采仪器初始化设置 |
3)仪器通道参数设置 |
4)数采仪器参数设置 |
5)数据采集 |
3 上位采集软件 |
4 结束语 |
(6)IVI.NET仪器驱动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IVI.NET驱动实现仪器互换的基本原理 |
2 基于IVI.NET开发ATS软件的优势 |
3 IVI.NET驱动的开发 |
4 基于IVI.NET驱动的仪器可互换性实现 |
5 结束语 |
(7)基于IVI技术的多接口测控平台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虚拟仪器概述 |
1.1.1 虚拟仪器概念 |
1.1.2 虚拟仪器的硬件结构 |
1.1.3 虚拟仪器的软件结构 |
1.1.4 虚拟仪器的发展 |
第2章 IVI技术的研究 |
2.1 IVI技术研究与应用 |
2.1.1 IVI系统结构 |
2.1.2 IVI技术特点 |
2.2 |
2.2.1 IVI驱动器类型 |
2.2.2 IVI驱动功能结构 |
2.3 仪器互换性实现 |
2.3.1 IVI可互换性实现原理 |
2.3.2 IVI配置仓的设计与实现 |
第3章 底层I/O统一平台VISA |
3.1 VISA的结构与特点 |
3.2 VISA的资源结构 |
3.3 NI-VISA函数简介与使用 |
3.4 USBTMC协议实现 |
3.4.1 USB基本概念 |
3.4.2 USBTMC通信模型 |
3.4.3 linux下USB驱动模型 |
3.4.4 USBTMC驱动实现 |
第4章 虚拟示波器软面板设计 |
4.1 软面板工作流程 |
4.2 核心功能的实现 |
4.2.1 逻辑名的获取 |
4.2.2 初始化和配置部分 |
4.2.3 测量数据的读取 |
4.2.4 文件存储和读取功能 |
4.3 仪器相关的数据库设计 |
4.3.1 数据源设计 |
4.3.2 数据源链接 |
4.3.3 数据库操作 |
4.4 软面板界面设计 |
4.4.1 主界面介绍 |
4.4.2 示波器菜单栏介绍 |
4.5 生成可执行文件和发布文件 |
4.5.1 生成可执行文件 |
4.5.2 生成DLL动态库文件 |
4.5.3 生成发布文件 |
第5章 系统调试 |
5.1 虚拟示波器的安装 |
5.2 系统环境配置 |
5.2.1 配置MAX |
5.3 系统调试 |
5.4 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通用测试仪器可互换引擎IVI-C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现状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配置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
2.1 虚拟仪器可互换技术概述 |
2.1.1 IVI 驱动类型 |
2.1.2 IVI 驱动仪器互换性的实现原理 |
2.2 IVI 配置仓的设计 |
2.2.1 XML 配置库文件 |
2.2.2 配置仓的设计 |
2.3 配置库文件的解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可互换引擎的设计 |
3.1 总体结构框架 |
3.2 属性管理机制的设计 |
3.2.1 属性管理机制 |
3.2.2 属性管理机制设计 |
3.2.3 属性添加接口设计 |
3.3 通道管理机制的设计 |
3.3.1 仪器重复功能 |
3.3.2 通道管理机制设计 |
3.4 类驱动的设计 |
3.4.1 开发流程 |
3.4.2 设计要求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可互换引擎的实现 |
4.1 动态链接库的原理及调用 |
4.1.1 动态链接库的原理 |
4.1.2 动态链接库的调用 |
4.2 属性管理机制的实现 |
4.2.1 属性结点 |
4.2.2 属性管理接口 |
4.3 通道管理机制的实现 |
4.3.1 通道链表 |
4.3.2 通道管理机制 |
4.4 任意波形发生器类驱动的实现 |
4.4.1 IviFgen 驱动库的层次结构 |
4.4.2 任意波形发生器 IVI-C 类驱动的实现 |
4.4.3 类驱动程序的封装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软件测试 |
5.1 属性管理模块测试 |
5.2 通道管理模块测试 |
5.3 类驱动测试 |
5.4 仪器互换性测试 |
5.5 跨平台和多语言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研究成果 |
(9)基于IVI-COM的LXI数字化仪驱动程序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背景 |
1.1.1 自动测试系统概况 |
1.1.2 虚拟仪器技术在自动测试系统中的应用 |
1.1.3 仪器驱动程序的提出 |
1.1.4 LXI 总线的产生背景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本课题的意义 |
1.4 本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LXI 数字化仪驱动程序技术 |
2.1 LXI 技术 |
2.1.1 LXI 功能分类模型 |
2.1.2 LXI 的特点 |
2.2 SCPI 公用命令 |
2.3 COM 技术 |
2.3.1 组件及组件对象模型 |
2.3.2 COM 接口、方法和属性 |
2.4 IVI 技术 |
2.4.1 IVI 仪器驱动程序模型 |
2.4.2 IVI 仪器驱动程序功能组层次结构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LXI 数字化仪驱动程序设计方案 |
3.1 整体设计目标 |
3.2 LXI 数字化仪仪器驱动程序需求分析 |
3.3 IVI 仪器驱动程序功能分析 |
3.3.1 IVI 固有功能 |
3.3.2 IVI 仪器类功能 |
3.4 “接口-功能-IVI 规范”设计思想 |
3.5 IVI 仪器驱动程序的模型设计 |
3.5.1 仪器驱动程序外部接口模型 |
3.5.2 仪器驱动程序内部设计模型 |
3.5.3 仪器驱动程序两种架构模型 |
3.6 LXI 规范对仪器驱动程序的要求 |
3.7 互换性实现原理分析 |
3.8 内部工作原理分析 |
3.9 开发流程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LXI 数字化仪驱动程序的实现 |
4.1 开发环境与开发工具选择 |
4.2 IVI-COM 驱动程序接口层级建立 |
4.3 接口的方法和属性的添加 |
4.4 接口中方法和属性的具体实现 |
4.4.1 Configure 方法实现示例 |
4.4.2 IIviDriverIdentity 接口的实现 |
4.4.3 IIviDriver 接口的实现 |
4.4.4 IIviScopeAcquisition 接口的实现 |
4.5 IVI-COM 仪器驱动程序的接口测试 |
4.6 IVI-COM 仪器驱动程序安装包的生成 |
4.7 IVI 配置仓组件的实现 |
4.8 IVI-COM 仪器驱动程序功能类图结构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仪器驱动程序的安装与调用 |
5.1 仪器驱动程序的安装 |
5.2 IVI-COM 仪器驱动程序互换性调用示例 |
5.2.1 仿真状态下驱动程序调用示例 |
5.2.2 与具体仪器连接状态下驱动程序调用示例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基于局域网的LXI综合测试系统集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自动测试系统概述 |
1.2 自动测试系统测控总线技术概述 |
1.3 自动测试系统软件开发技术概述 |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以及主要工作 |
第二章 集成测试系统软件的总体论证以及关键技术 |
2.1 系统总体方案与技术指标 |
2.2 系统关键技术的分析 |
2.2.1 概述 |
2.2.2 基于 LabVIEW 的虚拟仪器技术 |
2.2.3 仪器控制技术 |
2.2.4 数据库技术 |
2.2.5 LXI 相关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 LabVIEW 的集成测试系统软件的实现 |
3.1 测试系统软件的需求分析 |
3.2 测试系统软件的开发环境及工具 |
3.3 测试系统软件的设计 |
3.3.1 软件整体设计模式 |
3.3.2 软件主界面以及用户登录模块的实现 |
3.3.3 LXI 网络发现模块的实现 |
3.3.4 仪器控制模块 |
3.3.5 仪器登录嵌入式 Web 页面的实现 |
3.3.6 数据库模块的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仪器驱动程序技术的研究 |
4.1 仪器控制技术概述 |
4.2 几种常见的仪器控制技术 |
4.2.1 直接 I/O 控制技术 |
4.2.2 可编程仪器标准命令 SCPI |
4.2.3 VISA 与 VPP 仪器驱动程序 |
4.2.4 IVI 驱动程序 |
4.3 仪器驱动程序实现方法的研究 |
4.3.1 VPP 驱动的实现 |
4.3.2 IVI 驱动程序可互换性的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基于IVI Driver的仪器互换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导弹地面自动测试系统信号产生及测量软件的设计与实现[D]. 陈昊康.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2]基于Vala语言的跨操作系统仪器驱动平台设计与实现[D]. 胡铭.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示波记录仪程控及底层软件设计与实现[D]. 张硕.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基于PCIe的高速数据采集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D]. 甘甜曲.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5]基于IVI驱动的真空热试验数据采集系统软件开发[J]. 朱熙,刘波,吴东亮,安万庆,王擎宇. 航天器环境工程, 2016(02)
- [6]IVI.NET仪器驱动及其应用研究[J]. 唐希浪,肖明清,薛辉辉,杨召,梁鹏. 测控技术, 2015(10)
- [7]基于IVI技术的多接口测控平台的实现[D]. 郭猛. 西安邮电大学, 2014(02)
- [8]通用测试仪器可互换引擎IVI-C的研究与实现[D]. 赵俊.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
- [9]基于IVI-COM的LXI数字化仪驱动程序设计[D]. 郭佳.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2)
- [10]基于局域网的LXI综合测试系统集成技术研究[D]. 任赫然.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