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换柴油机缸套

如何更换柴油机缸套

一、柴油机缸套的更换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刘东[1](2021)在《重型柴油机湿式缸套穴蚀损伤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环保油耗法规的持续加严与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着力研发清洁高效和高可靠性内燃机产品成为行业技术发展的主流。然而,在清洁高效内燃机产品开发过程中,尤其是高功率密度内燃机开发试制中,缸套穴蚀失效现象明显增多且加剧,甚至有柴油机在短时间的台架试验中出现了显着的穴蚀失效现象。本文针对某款重型柴油机在爆压提升前、后出现的穴蚀差异,提出了一种综合缸套振动变形与冷却液空化的耦合建模方法。首先基于活塞‐缸套瞬态动力学模型,对缸套进行了模态分析,仿真获取了缸套在活塞侧击下的壁面动态响应,并通过台架试验进行了校验,对比了两款柴油机的振动特性的差异,并证明了缸套的振动特性与其约束模态的相关性。将仿真获取的振动信号以动网格形式输入流场,对比分析了缸套振动激励下两款柴油机不同水腔区域的压力波动和气体体积分数变化,研究表明缸套近壁面流场的空化特性在区域分布上差异明显,其空化强度主要受流场最低压力和处于负压累计时间的影响,此外,空化强度与缸套壁面的振动幅值并非线性相关,而与振动频率和模态振型存在耦合相关关系。总体来说,高爆压柴油机主推力侧的空化特性更为显着。为研究各边界条件对空化的影响规律,从振动和流场特性入手,对不同工况下的流场空化波动进行数值模拟,总结了缸套振动特性(幅值和频率)、冷却水腔厚度、流场稳态压力和冷却水温度这些参数对空化的影响规律。流场的空化波动随着缸套振动频率和幅值的升高呈上升趋势,且振动频率对穴蚀倾向的影响更显着;随着冷却水腔厚度的增加和冷却水温度的升高,流场的空化波动减弱,穴蚀倾向降低;随着稳态压力的升高,流场的空化波动明显增强,穴蚀倾向升高。本文所提出的空化穴蚀仿真方法可以有效地解析引起缸套穴蚀产生的主要因素,为缸套穴蚀倾向与危险区域的预测提供了分析基础,这些研究成果为缸套穴蚀倾向的预测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姜灿[2](2020)在《7G80低速柴油机缸套冷却水腔内的流体流动和传热仿真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了适应航运市场变化趋势和满足排放要求,在船舶设计和建造中,大型螺旋桨开始大规模应用。更长冲程、更低转速G型柴油机受到市场的欢迎,但其超长的冲程给气缸套的冷却和润滑带来极大考验。缸套作为燃烧室部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冷却水的冷却效果直接影响到燃烧室热负荷稳定,因此要求冷却水需要具有良好的冷却性能,这样才能保证缸套有足够的强度和良好的润滑来保障柴油机稳定工作。对G型低速柴油机缸套冷却水腔的冷却水流动和传热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可为柴油机及其零部件冷却性能、可靠性能的提高、结构优化提供参考。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根据7G80ME-C型柴油机的原始资料,建立缸套组件的几何模型,并提取出缸套内的冷却水腔的三维模型,建立仿真计算模型。(2)对冷却水腔内的冷却水进行仿真,根据流速、压力、对流换热系数等参数综合评价其冷却性能。(3)使用GT-power建立7G80ME-C型柴油机整机模型并仿真得到了柴油机缸内燃气的对流换热系数及近壁面温度。基于流固耦合分析法,通过耦合面的映射使仿真得到的冷却水的近壁面温度和换热系数加载到缸套上,结合其他边界条件对缸套进行稳态传热分析,得到额定工况下缸套的稳态温度场和热流密度。(4)根据仿真结果对冷却水腔进行结构上的优化改进并对不同方案的仿真结果和原模型仿真结果进行分析比对,揭示了冷却水腔结构变化对冷却水腔内流体流动和传热特性的影响规律。根据计算结果可知,G型低速柴油机缸套冷却水整体流动良好,无流动死区;水腔内的压力分布均匀,进出口压力损失为36kPa,主要出现在贯穿冷却孔区域;缸套内壁最高温度为356.8℃,位于清洁环区域,大部分区域温度低于300℃,另外内壁温度均高于SO2,SO3的露点温度,可有效防止低温腐蚀;缸套周向温度分布均匀,冷却良好,能保证柴油机的稳定工作。缸套冷却水孔直径的增大对于柴油机缸套的冷却起到一定的作用。随着缸套冷却水孔半径的增大,冷却水压力损失减小,缸套内壁最高温度下降明显。通过对缸套冷却水流动和传热的分析,为G型二冲程柴油机缸套的结构优化和可靠性能的提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刘鹏[3](2020)在《重载柴油机余热回收有机朗肯循环匹配方法与实验研究》文中提出重载柴油机作为石油的主要消耗源之一,其整体能效提升对国家层面的节能减排意义重大。在各种柴油机节能技术中,基于有机朗肯循环的余热回收技术因其能够较好的兼顾实用性和有效性而备受关注。重载卡车柴油机主要余热源,包括烟气和缸套水,具有余热“质”差异明显,但余热“量”相当的特性。基本有机朗肯循环与这一余热特性并不匹配,因此无法实现对柴油机余热的高效利用。本文开展了有机朗肯循环匹配方法研究,通过对循环结构和循环工质的设计,实现了有机朗肯循环对柴油机余热“质”和“量”的高效协同利用。利用窄点分析法,将重载柴油机主要余热源整合成为复合余热源,绘制在温度-热流量(t-q)图中,通过与复合余热源和外界冷源实现最佳热匹配定义理想吸热过程和理想放热过程,构建了余热回收的理想热力学循环。基于理想热力学循环,给出了循环完善度的概念,以反映实际循环与理想循环的偏离程度,用于指导有机朗肯循环结构设计;从余热利用率和循环热效率两个角度,提出了理想工质物性特征,用于指导有机朗肯循环工质设计。基于循环完善度的概念,提出了有机朗肯循环结构设计方法。该方法借助温度-热流量(t-q)图,通过分析实际循环结构与外界冷热源的热匹配性不足,有针对性的提出循环结构改进方案。使用此方法,以预热有机朗肯循环为基本循环(循环完善度47.4%),提出了一系列循环结构设计方案,最终构建出循环完善度高达72.7%的双压式有机朗肯循环和适合于移动内燃机余热回收的回热有机朗肯循环(循环完善度57.0%)。利用理想工质物性特征C1(表征余热利用率)和C2(表征循环热效率),主动筛选出了匹配柴油机余热特性的三组工质,即余热利用率最高的CO2工质,循环热效率最高的烷烃类工质,以及制冷剂工质。为了综合评价工质,构建了以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和部件尺寸及经济性评价为基础的综合评价模型。评价结果表明:环己烷净输出功和(火用)效率最高,CO2次之,R245fa性能最差;CO2在膨胀机和换热器上小型化潜力最为明显;烷烃类工质面临的主要应用挑战是由于工质易燃带来的安全风险;而CO2由于临界温度低,常温冷源下冷凝困难。基于工质综合评价结果,以优势互补的思路提出了柴油机余热回收系统混合工质技术方案:CO2+制冷剂工质和CO2+烷烃类工质。利用综合评价模型,优化确定了CO2/R134a与CO2/丙烷作为两种技术方案的代表。对比分析结果表明:CO2/R134a混合工质在有限牺牲CO2对多品位余热高效利用的情况下,具有较高的循环热效率,从而实现性能提升。具体而言,CO2/R134a混合工质较纯CO2在净输出功、循环热效率、(火用)效率上均有所提升,同时降低了系统对冷源温度的要求,但CO2/R134a混合工质系统总换热面积比纯CO2系统多56%~63%。基于CO2混合工质理论分析结果,选择了CO2/R134a混合工质作为实验研究对象用于重载卡车柴油机余热回收,重点分析混合工质配比对系统运行参数,换热器性能以及系统性能的影响。选取了R134a质量分数分别为15%,30%,40%和60%的4种混合工质。实验结果表明,随着R134a质量分数的增加,CO2/R134a混合工质系统净输出功,循环热效率和(火用)效率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CO2/R134a(0.6/0.4)与CO2/R134a(0.7/0.3)的性能最为优异。综合考虑系统性能和系统冷凝温度的提升潜力,选择了CO2/R134a(0.6/0.4)混合工质与纯CO2进行实验对比研究及常温冷源条件下可行性研究。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相比纯CO2,CO2/R134a(0.6/0.4)混合工质在净输出功,循环热效率和(火用)效率上均获得明显提升;可行性实验表明,CO2/R134a(0.6/0.4)混合工质朗肯循环系统能够在常温冷源条件下安全稳定运行,证实了CO2/R134a混合工质可以有效的拓宽系统冷凝温度范围,放宽系统对于冷源温度的要求。利用本文设计的“回热循环结构+CO2/R134a(0.6/0.4)混合工质”有机朗肯循环余热回收系统方案,目标柴油机热效率有望从41.1%提高到44.3%,燃油消耗率可由205.8g/k Wh降低到190.7g/k Wh。

陈紫起[4](2020)在《基于故障树方法的柴油机可靠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柴油机作为各种机械设备的主要动力输入,在日常的生产和工作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随着柴油机技术的不断进步,衡量其质量的标准已经不仅仅包含于设计和制造环节,柴油机可靠性的研究也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方向,展开柴油机零部件的可靠性研究,找到系统内的薄弱环节,不仅有助于提高其在工作时的可靠性,还能够为使用或维修人员提供极大的便利。首先将故障树方法与模糊数学理论相结合来克服复杂问题的不确定性,使用模糊故障树方法对某型柴油机气门失效进行了可靠性分析,解决了部分事件精确概率获取难度大的问题,使用上行法展开对气门失效故障树的定性分析并求得了全部最小割集,计算出顶事件的模糊概率,针对于三角形模糊数使用了中值法求得各底事件的模糊重要度,对比找出影响气门失效的关键底事件。鉴于二态故障树方法无法处理多故障问题的不足,提出使用多态T-S模糊故障树方法对某型柴油机缸套异常磨损进行了可靠性分析,提供了基于底事件故障概率或故障状态两种不同条件下的可靠性计算方法,并分别计算了缸套磨损在不同故障程度下底事件的T-S模糊概率重要度和T-S模糊关键重要度,通过比较找到了缸套磨损在不同故障程度下的关键底事件。以气门失效故障树为数学模型,使用Matlab程序语言编写了蒙特卡洛仿真程序进行仿真试验验证,提供了各种仿真指标的计算方法如平均无故障时间、底事件重要度等,并得到了可靠度和失效概率等参数随工作时间变化的动态响应曲线,将仿真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相比较,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使用Matlab GUI界面开发出故障树可靠性分析软件,借助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实现软件开发的功能需求,用户只需要按照要求完成数据的转化和输入,即可快速地实现故障树的定性分析和可靠性仿真分析功能,为工程人员提供便利。

刘富多[5](2019)在《基于温湿度独立控制的船舶空调系统节能特性研究》文中指出由于需要确保船舶在航行时的安全以及舱室内的船员的舒适程度,船舶空调系统一般都会按照最恶劣的条件考虑,传统上的船舶空调系统通常效率低、能耗高,由此导致大量的能量浪费。因此将温湿度独立控制即高温冷水+溶液除湿空调机组的节能优势与船舶结合起来有着相当大的市场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中首先对船舶空调显热负荷、湿负荷进行计算分析,在此基础上,获得了船舶空调系统显热负荷与湿负荷比值的变化规律。并以海事大学“育鲲”轮为例,分析结果表明,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对船舶空调显热负荷和湿负荷比值影响效果较大,环境温度平均每增长1℃,该比值便增加72%。之后,对三种空调系统:常规冷水机组、高温冷水+低温冷水机组、高温冷水+溶液除湿机组进行负荷计算以及能耗分析。结果显示标准状况下高温冷水+溶液除湿机组能耗最小,可节省20.2%的能耗,高温冷水+低温冷水机组次之,节省了 11%能耗,常规冷水机组能耗最高,并且随着环境温度、相对湿度以及新风比的增加,高温冷水+低温冷水机组以及高温冷水+溶液除湿机组的节能率均在逐步提高。通过实验研究分析溶液除湿中除湿器内部不同除湿剂的物理性质,测量了 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BMIM]BF4)、1-乙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EMIM]BF4)以及1,3二甲基咪唑磷酸二甲酯盐([MMIM]DMP)三种离子液体和溴化锂溶液的饱和蒸气压、导热系数、粘度以及表面张力四个物理量。实验表明,[BMIM]BF4溶液的表面蒸气压非常高,接近纯水的饱和蒸气压,用于溶液除湿效果并不理想,[EMIM]BF4溶液浓度较高达90%时蒸气压与溴化锂非常接近,代替传统除湿剂提供理论可能,30%的[MMIM]DMP溶液有着跟溴化锂相似的饱和蒸气压。然后在各自的浓度范围内测量每种液体的导热系数、粘度和表面张力特性并发现,随着溶液浓度的提高,三种离子液体以及溴化锂溶液的粘度都在逐步提高,三种离子液体以及溴化锂溶液的导热系数却在下降,而他们的表面张力整体上看均在上升,除此之外溴化锂溶液的表面张力是远高于这三种离子液体的,初步判断可将[MMIM]DMP溶液作除湿剂。将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与实际船舶相结合,建立一个整体设计方案。对船舶余热进行计算分析以及热平衡分析,余热量完全满足溶液除湿再生器部分所需的热量,确定了船舶空调系统的送风状态点,同时采用变频水泵对除湿机组进一步节能。在溶液除湿机组内明确各部分的设计参数,由于使用船舶余热,机组只有风机和溶液泵消耗能量,因此节能效果非常良好。

刘雨晨[6](2019)在《缸套分区冷却与浮动缸套摩擦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环境与能源两方面要求的不断提高,柴油机设计与发展方向趋于高功率密度。同时强化指标的不断提升,柴油机出现摩擦功耗显着升高、磨损加剧等摩擦学问题。缸套-活塞环组是柴油机最典型的摩擦副之一,摩擦损失约占柴油机机械损失的50%。深入研究缸套-活塞环组的摩擦磨损规律对柴油机节能降耗,提高效率,延长使用寿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缸套-活塞环组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具有分区冷却功能的缸套冷却水套及基于浮动缸套法的缸套-活塞环组摩擦力测试试验台。通过试验研究了不同工况下,三种分区冷却方式对缸套-活塞环组摩擦力及摩擦功的影响规律,并建立了缸套-活塞环组三维瞬态润滑数学模型,探索分区冷却对缸套-活塞环组最小油膜厚度、流体及微凸体的影响规律,获得如下结果:(1)设计基于浮动缸套法的缸套-活塞环组摩擦力测试台架,可在柴油机点火状态下实现摩擦力的在线测量,各种工况参数可调,测得的摩擦力数据稳定可靠。设计具有分区冷却功能的冷却水套,水套具有上下两层独立的冷却水腔,可实现对缸套轴向温度场分布的控制,从而调节对应区域润滑油粘度,优化缸套不同位置的润滑状态。(2)不同转速、负荷及润滑油种类条件下,分区冷却方式A(上层冷却水腔通入10℃冷却水,下层冷却水腔通入10℃冷却水)、B(上层冷却水腔通入10℃冷却水,下层冷却水腔通入40℃冷却水)、C(上层冷却水腔通入10℃冷却水,下层冷却水腔通入70℃冷却水)对应的缸套-活塞环组平均摩擦功率依次降低。(3)采用分区冷却方式C与分区冷却方式A相比,柴油机转速越高,平均摩擦功率降低幅度越大,在2200r/min时降幅为14.7%;柴油机负荷升高,对平均摩擦功率的降幅影响不大;润滑油粘度越大,平均摩擦功率降低幅度越大,使用SN5W-40润滑油时降幅为13.6%。(4)通过仿真计算获得缸套-活塞环组的最小油膜厚度、流体摩擦力及摩擦功率、微凸体摩擦力及摩擦功率。采用分区冷却方式C与分区冷却方式A相比,行程中段的最小油膜厚度减小,流体摩擦功明显降低,降幅为20.4%,微凸体摩擦功基本不受影响。

饶响[7](2019)在《基于沟槽结构形式的柴油机缸套-活塞环性能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缸套-活塞环组件作为柴油机的主要摩擦副之一,其性能好坏对柴油机的工作性能、使用寿命和经济性等都有着重大的影响。相关研究表明,缸套-活塞环的摩擦耗功在整个柴油机摩擦耗功中占到的比例大约为25%-50%,并且在船机故障统计中由缸套、活塞环所引发的故障也占到相当大的比例。此外,气缸内的密封性能对柴油机的工作特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深入对缸套-活塞环的综合性能优化展开研究,对延长缸套-活塞环的寿命、提高柴油机的效率、节约燃料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以柴油机缸套-活塞环摩擦副为研究对象,聚焦于柴油机缸套-活塞环减磨机理和气缸气密性优化研究,具体包括缸套-活塞环表面纹理的设计、制备,往复式切片缸套-活塞环运行过程中摩擦副的摩擦特性、润滑油膜特性,整缸缸套-活塞环摩擦副的摩擦特性、润滑油膜特性以及气缸密封性,缸套-活塞环摩擦副油液磨粒与表面纹理结构的映射关系等。综合比较不同运行工况试验前、后获取的特征参数,系统的分析了表面纹理结构参数对缸套-活塞环摩擦副性能的影响,并建立了不同表面纹理结构缸套与该摩擦副性能之间的映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具有合适尺寸沟槽结构的缸套-活塞环能够有效提升摩擦副的摩擦学性能,降低摩擦副的磨损。其中30°沟槽纹理结构具有较好的摩擦学性能,且在此基础上设计的2 mm宽沟槽结构有利于改善低速度下摩擦副的摩擦磨损性能,而3 mm宽沟槽结构更有利于改善更高速度下摩擦副的性能。而进一步通过对整缸缸套-活塞环摩擦副性能的研究发现,合适宽度的螺纹槽纹理结构可以有效改善摩擦副的密封性能和摩擦学性能,如3 mm宽螺纹槽纹理结构与原始缸套相对比,密封性能提升了14.4%,而摩擦学性能提升了约30%。此外,磨粒的分析则利用收集试验过程中的润滑油制作滤膜谱片并获取其二维特征参数和三维形貌特征参数,其结果表明合理的缸套表面纹理结构有助于改善缸套-活塞环摩擦副的润滑性能,如2 mm宽的沟槽纹理结构对摩擦副润滑性能的改善。这些研究结果为表面纹理结构在柴油机缸套-活塞环上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试验和理论依据。

张亚晓[8](2019)在《基于磁阻传感的船用低速柴油机活塞环磨损监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活塞环是船用柴油机燃烧室的关键零部件之一,其主要作用是活塞与缸套间密封、热传导、刮油和布油。由于活塞环工作条件恶劣,易产生活塞环过度摩擦磨损,使活塞环与缸套间的密封性下降,高温高压燃气将泄漏至曲柄箱,油雾浓度过高也有可能产生曲柄箱爆炸等恶劣故障,缸内燃气的漏泄也会使得柴油机的输出功率降低和燃油消耗率的增加。因此,开展船用低速柴油机活塞环磨损的磁阻监测方法研究,实时监测活塞环的磨损状态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本文采用理论计算与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船用低速柴油机活塞环磨损的磁阻监测方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阐述了磁阻传感器监测活塞环磨损的基本原理,基于恒定磁场基本理论,分析了活塞环轴向运动及活塞环磨损对监测点磁感应强度的影响。2.建立了船用低速柴油机“缸套-活塞-活塞环-磁阻传感器”磁场计算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了活塞环轴向运动及磨损的磁感应强度。结果表明:活塞环的磨损量与磁感应强度特征值间存在着对应的关系,证实了基于磁阻传感技术的船用柴油机活塞环磨损状态监测的可行性。3.由于实船船用柴油机活塞环磨损模拟试验的难度大,研制了模拟船用低速柴油机活塞环磨损的试验台,为活塞环磨损试验提供了试验条件。基于磁阻传感技术监测活塞环磨损的机理,优化了磁阻传感器内部结构及信号调理电路。4.完成了船用低速柴油机活塞环磨损模拟试验,分析了活塞环不同转速、不同间距及不同磨损状态的信号特征,试验结果表明:活塞环磨损量与磁阻传感器信号特征值间存在着对应的关系,随活塞环磨损量的增加其磁阻传感信号的幅值呈上升趋势;活塞环磨损试验台的试验验证了磁场计算模型的正确性。5.计算与试验研究证实了基于磁阻传感技术的船用低速柴油机活塞环磨损状态在线监测方法的有效性。

范春燕[9](2016)在《柴油机气缸套冷却水空化流数值仿真研究》文中提出柴油机气缸套的穴蚀是柴油机缸套失效的主要形式之一。缸套穴蚀和缸套冷却水空化流的流场特性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缸套冷却水空化流的数值模拟,揭示缸套冷却水空化流的流场特征和发展过程,分析缸套穴蚀的影响因素,研究成果有助于柴油机缸套穴蚀机理分析和改善缸套抗穴蚀。二维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随着缸套周期振动,缸套附近流场的压力和气相体积组分也呈现一致的周期性变化特性。缸套壁的中上区域局部流场为冷却水主要空化区域。冷却水腔的截面形状、水温和热力学效应等对流场空化特性也有一定影响,随着冷却水腔流道变得狭长,同等振动频率和振幅下,流场空化现象变得严重,穴蚀程度提高;在水温60℃70℃,缸套脉冲压力较高,水温为90℃,压力波动明显减弱,这是在此温度下水的密度、空泡的表面张力、水蒸汽的密度、水的粘度等因素对空泡溃灭压力综合影响的结果;由于现有的空化模型均为等温过程,本文基于Singhal空化模型建立了一种考虑热力学效应的空化模型。在蒸发过程中,由于温降,热力学效应修正项为负,使蒸发率减小。在凝结过程中,热力学效应项为正,使凝结率增大。修正的空化模型与原Singhal模型比较,计算获得的空穴区域范围减小,蒸汽含量降低。通过对某柴油机缸套-水腔冷却水进行二维和三维数值模拟,得出结果表明,在标况下,振幅最大的缸套壁区气相体积组分波动较小,所受压力峰值低,此区域穴蚀效果并不严重,不足以造成缸套破坏。

刘建安[10](2014)在《浅谈船舶柴油机缸套磨损故障性能分析与处理》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就船舶柴油机缸套非正常磨损的现象,进行故障性质分析,对各种可能产生的磨损现象分析和总结,结合笔者在船工作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和解决措施,以供同行参考。

二、柴油机缸套的更换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柴油机缸套的更换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重型柴油机湿式缸套穴蚀损伤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穴蚀研究现状
        1.2.1 机械作用
        1.2.2 热效应
        1.2.3 化学效应
        1.2.4 缸套穴蚀研究进展
    1.3 课题来源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流场空化数值模拟相关理论
    2.1 空化与穴蚀
        2.1.1 空化数与空化过程
        2.1.2 空泡运动方程
    2.2 数值计算模型
        2.2.1 多相流模型
        2.2.2 湍流模型
        2.2.3 空化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气缸总成瞬态动力学有限元模型及其验证
    3.1 穴蚀试验设计
    3.2 气缸总成瞬态动力学有限元模型
        3.2.1 模型建立
        3.2.2 网格划分与接触设置
        3.2.3 求解方法
    3.3 .模型验证
    3.4 .振动响应分析
        3.4.1 模态分析
        3.4.2 缸套位移响应分析
        3.4.3 缸套振动特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冷却水腔流场空化数值模拟
    4.1 振动数据傅里叶变换
    4.2 冷却水腔几何模型
    4.3 流体计算模型
    4.4 边界条件
        4.4.1 进出口条件
        4.4.2 壁面条件
    4.5 水腔稳态流动结果分析
    4.6 水腔瞬态流动结果分析
        4.6.1 振动空化机理研究
        4.6.2 两款柴油机压力波动对比分析
        4.6.3 两款柴油机气体体积分数变化分析
    4.7 轴向空化强度差异解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空化影响因素分析
    5.1 振动特性影响分析
    5.2 冷却水腔厚度影响分析
    5.3 稳态压力影响分析
    5.4 冷却水温度影响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7G80低速柴油机缸套冷却水腔内的流体流动和传热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内燃机传热研究现状
        1.2.1 零部件传热研究现状
        1.2.2 冷却水腔研究现状
        1.2.3 流固耦合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2 理论基础
    2.1 计算流体力学理论
        2.1.1 计算流体力学的数值解法
        2.1.2 流体控制方程
        2.1.3 湍流及其数值模拟方法
        2.1.4 标准k-ε方程模型
        2.1.5 近壁面模型
    2.2 传热分析理论
        2.2.1 热传递的基本方式
        2.2.2 导热微分方程
        2.2.3 流固耦合传热
    2.3 本章小结
3 缸套组件模型的建立
    3.1 缸套和冷却水套三维模型建立
    3.2 离散模型建立的基础
    3.3 本章小结
4 缸套冷却水腔的CFD数值模拟
    4.1 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4.2 边界条件设置
    4.3 计算结果与分析
        4.3.1 流场分析
        4.3.2 近壁面压力分析
        4.3.3 近壁面温度与对流换热系数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缸套的温度场计算
    5.1 燃气侧边界条件的确定
        5.1.1 换热边界条件
        5.1.2 7G80 ME-C柴油机的基本参数
        5.1.3 模型参数的设置
        5.1.4 仿真模拟结果
    5.2 其他边界条件
    5.3 温度场计算及结果分析
        5.3.1 计算模型的建立
        5.3.2 边界条件的施加
        5.3.3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关于缸套冷却水腔结构优化的研究
    6.1 冷却水腔优化方案的提出
    6.2 关于蛇形管的优化方案
        6.2.1 蛇形管的优化方案对流体流动的影响
        6.2.2 蛇形管的优化方案对缸套传热的影响
    6.3 冷却水孔的优化方案对流体流动的影响
        6.3.1 冷却水孔的优化方案对流体流动的影响
        6.3.2 冷却水孔的优化方案缸套传热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重载柴油机余热回收有机朗肯循环匹配方法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字母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重载卡车柴油机余热回收意义
        1.1.2 重载卡车柴油机余热回收有机朗肯循环技术
    1.2 重载柴油机余热回收有机朗肯循环工质选择研究现状
        1.2.1 纯工质用于重载柴油机余热回收
        1.2.2 混合工质用于重载柴油机余热回收
    1.3 重载柴油机余热回收有机朗肯循环结构优化研究现状
        1.3.1 单级有机朗肯循环结构改进
        1.3.2 多级有机朗肯循环结构改进
    1.4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基于t-q图的热匹配性分析法
    2.1 重载柴油机余热源t-q图绘制
    2.2 余热回收理想热力学循环构建
        2.2.1 理想热力学循环
        2.2.2 循环完善度定义
        2.2.3 理想工质物性特征
    2.3 基本有机朗肯循环与余热特性匹配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循环完善度的有机朗肯循环结构设计方法
    3.1 基本有机朗肯循环结构
        3.1.1 亚临界基本有机朗肯循环(B-ORCs(sub)
        3.1.2 跨临界基本有机朗肯循环(B-ORCs(trans))
    3.2 有机朗肯循环结构改进与评价
        3.2.1 回热有机朗肯循环(R-ORCs)
        3.2.2 复叠式有机朗肯循环(C-ORCs)
        3.2.3 双压式有机朗肯循环(D-ORCs)
    3.3 有机朗肯循环结构设计总结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理想工质物性特征的工质主动筛选与评价
    4.1 工质主动筛选
    4.2 工质综合性能评价模型
        4.2.1 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评价模型
        4.2.2 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评价模型
        4.2.3 部件尺寸及经济性评价模型
    4.3 工质性能优化研究
        4.3.1 工质对系统最佳运行压力影响分析
        4.3.2 系统热力学性能比较分析
        4.3.3 系统部件尺寸比较分析
    4.4 热匹配性分析及综合性能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O_2混合工质朗肯循环理论研究
    5.1 CO_2混合工质物性
        5.1.1 CO_2混合工质组分筛选
        5.1.2 混合工质焓值和熵值计算
        5.1.3 混合工质临界参数计算
    5.2 CO_2混合工质朗肯循环性能优化
        5.2.1 混合工质配比对系统性能影响分析
        5.2.2 膨胀机进口温度及压力对系统性能影响分析
    5.3 CO_2混合工质与纯CO_2朗肯循环系统性能比较
        5.3.1 热匹配性及系统性能分析
        5.3.2 部件尺寸比较分析
        5.3.3 冷凝条件改善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CO_2/R134a混合工质朗肯循环性能实验研究
    6.1 实验平台及实验方法介绍
        6.1.1 实验平台介绍
        6.1.2 混合工质充灌方法
        6.1.3 实验操作方法
        6.1.4 系统性能预测方法
        6.1.5 实验不确定性分析
    6.2 CO_2/R134a混合工质配比对运行参数与换热性能影响分析
        6.2.1 实验边界条件及策略
        6.2.2 有机朗肯循环运行参数分析
        6.2.3 有机朗肯循环换热器性能分析
    6.3 CO_2/R134a混合工质配比对循环性能影响分析
        6.3.1 系统净输出功与热效率分析
        6.3.2 系统(?)效率与(?)损失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CO_2/R134a混合工质与CO_2性能对比与可行性实验研究
    7.1 CO_2/R134a混合工质与纯CO_2性能对比实验研究
        7.1.1 系统运行参数比较分析
        7.1.2 系统能量分析比较
        7.1.3 系统(?)分析比较
    7.2 CO_2/R134a混合工质系统在常温冷源条件下可行性实验研究
        7.2.1 CO_2/R134a混合工质系统常温冷源下性能分析
        7.2.2 余热回收与重载卡车柴油机联合系统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本文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基于故障树方法的柴油机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故障树方法研究现状
        1.2.2 柴油机可靠性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故障树和可靠性理论基础
    2.1 故障树理论基础
        2.1.1 故障树方法概述
        2.1.2 故障树的建立
        2.1.3 故障树的定性分析
        2.1.4 故障树的定量分析
    2.2 可靠性工程理论基础
        2.2.1 基本概念
        2.2.2 常见的寿命分布
    2.3 本章小结
3 柴油机气门失效模糊故障树分析
    3.1 柴油机气门失效模式
    3.2 模糊故障树中的数学基础
    3.3 建立气门失效故障树
    3.4 故障树的定性分析
    3.5 故障树的定量分析
        3.5.1 底事件模糊概率的确定
        3.5.2 顶事件模糊概率计算
        3.5.3 底事件模糊重要度计算
    3.6 本章小结
4 柴油机气缸套异常磨损T-S模糊故障树分析
    4.1 柴油机缸套异常磨损机理
    4.2 T-S模糊故障树理论基础
    4.3 某型柴油机缸套异常磨损T-S模糊故障树分析
        4.3.1 建立T-S故障树
        4.3.2 构建T-S门规则
        4.3.3 基于信心指数的专家调查法统计底事件概率
        4.3.4 模糊概率分析
        4.3.5 模糊可能性分析
        4.3.6 T-S模糊概率重要度计算
        4.3.7 T-S模糊关键重要度计算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故障树的可靠性仿真研究
    5.1 蒙特卡洛仿真基础
        5.1.1 蒙特卡洛仿真概述
        5.1.2 蒙特卡洛仿真理论基础
        5.1.3 蒙特卡洛仿真分析流程
    5.2 气门失效故障树-蒙特卡洛仿真
        5.2.1 建立仿真数学模型
        5.2.2 气门失效故障树-蒙特卡洛仿真流程
        5.2.3 可靠性指标计算方法
    5.3 气门失效蒙特卡洛仿真程序
    5.4 仿真结果分析
        5.4.1 平均无故障时间
        5.4.2 可靠度与不可靠度曲线
        5.4.3 底事件重要度仿真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故障树可靠性分析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6.1 开发环境与技术
    6.2 开发意义及功能需求
    6.3 主要分析算法简介
        6.3.1 故障树矩阵转化方法
        6.3.2 定性分析的实现
    6.4 软件主要界面及功能
        6.4.1 软件的主界面
        6.4.2 使用说明模块
        6.4.3 参数输入模块
        6.4.4 定性分析模块
        6.4.5 仿真模块
        6.4.6 辅助性提示模块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基于温湿度独立控制的船舶空调系统节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不同形式船舶空调系统节能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船舶空调显热负荷和湿负荷计算
        2.1.1 传入热
        2.1.2 人体热
        2.1.3 照明热
        2.1.4 风管渗入热
        2.1.5 新风热(新风负荷)
        2.1.6 空调房间湿负荷
        2.1.7 新风湿负荷
    2.2 船舶空调系统负荷影响因素分析
        2.2.1 船舶空调显热负荷、湿负荷影响因素分析
        2.2.2 显热负荷与潜热负荷比值影响因素分析
    2.3 不同空调系统能耗分析
        2.3.1 高温冷水+低温冷水双冷源新风机组负荷处理
        2.3.2 高温冷水机组+溶液除湿新风机组负荷处理
        2.3.3 不同因素对机组负荷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离子液体除湿剂物理性质实验研究
    3.1 除湿剂选择原则
    3.2 溶液饱和蒸气压测定
        3.2.1 实验方法及装置
        3.2.2 实验步骤
        3.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 溶液粘度测定实验
        3.3.1 实验方法及装置
        3.3.2 实验步骤
        3.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4 液体导热系数测量
        3.4.1 试验方法及装置
        3.4.2 实验步骤
        3.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5 液体表面张力测量
        3.5.1 实验方法及装置
        3.5.2 实验步骤
        3.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船舶温湿度独立控制的性能分析
    4.1 船用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机组整体方案
    4.2 船舶空调设计参数优化及余热的分析
        4.2.1 空调舱室送风状态点和送风量的确定
        4.2.2 船舶余热可利用性分析
    4.3 溶液除湿机组参数及能耗分析
        4.3.1 溶液除湿机组参数设计
        4.3.2 再生器能耗分析
        4.3.3 机组水泵能耗分析
        4.3.4 溶液除湿能耗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6)缸套分区冷却与浮动缸套摩擦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内燃机摩擦学
        1.2.1 内燃机摩擦学的发展
        1.2.2 缸套-活塞环组摩擦学
    1.3 缸套-活塞环组减摩技术研究
        1.3.1 混合及边界润滑区域减摩研究
        1.3.2 流体润滑区域减摩研究
        1.3.3 缸套分区冷却研究
    1.4 摩擦功与摩擦力测试方法
        1.4.1 摩擦功测试方法
        1.4.2 IMEP法与浮动缸套法
    1.5 研究内容
2 试验台架设计、建立和试验方案
    2.1 试验台架的设计
        2.1.1 试验台架的总体设计思路
        2.1.2 浮动缸套设计
        2.1.3 分区冷却水套结构设计
    2.2 试验台架的建立
        2.2.1 动力系统
        2.2.2 冷却系统
        2.2.3 加载系统
        2.2.4 数据采集系统
    2.3 试验方案
    2.4 试验步骤
    2.5 数据处理方法
    2.6 本章小结
3 不同工况下分区冷却对缸套-活塞环组摩擦功影响规律
    3.1 不同转速条件下,分区冷却对缸套-活塞环组摩擦功的影响规律
    3.2 不同负荷条件下,分区冷却对缸套-活塞环组摩擦功的影响规律
    3.3 不同润滑油种类条件下,分区冷却对缸套-活塞环组摩擦功的影响规律
    3.4 本章小结
4 分区冷却对缸套-活塞环组摩擦功影响的仿真研究
    4.1 数值模型的建立
        4.1.1 基本假设条件
        4.1.2 控制方程
    4.2 数值求解过程
    4.3 计算参数
    4.4 计算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7)基于沟槽结构形式的柴油机缸套-活塞环性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表面纹理技术及其在缸套-活塞环上的应用现状
        1.2.2 润滑油膜测量现状
        1.2.3 油液磨粒分析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课题来源
第2章 试验设备及分析方法
    2.1 试验设备
        2.1.1 往复式摩擦磨损试验机
        2.1.2 整缸试验机
    2.2 试样制备
    2.3 表面形貌分析
    2.4 接触电阻分析
    2.5 油液磨粒分析
    2.6 小结
第3章 不同沟槽纹理结构的切片缸套-活塞环摩擦磨损性能分析.
    3.1 试验设计
    3.2 不同角度沟槽对缸套-活塞环摩擦性能的影响
        3.2.1 摩擦系数分析
        3.2.2 表面形貌分析
    3.3 不同宽度沟槽对缸套-活塞环摩擦性能的影响
        3.3.1 摩擦系数分析
        3.3.2 表面形貌分析
        3.3.4 接触电阻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不同宽度螺纹槽结构的整缸缸套-活塞环性能分析
    4.1 试验设计
    4.2 密封性能分析
    4.3 耐磨性分析
    4.4 润滑特性分析
    4.5 综合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基于油液磨粒的缸套-活塞环润滑性能分析
    5.1 磨粒图像获取及特征参数表征
    5.2 磨粒二维特征参数分析
        5.2.1 不同角度沟槽结构与油液磨粒的对应关系
        5.2.2 不同宽度沟槽结构与油液磨粒的对应关系
    5.3 磨粒三维形貌特征分析
        5.3.1 不同角度沟槽磨粒三维形貌分析
        5.3.2 不同宽度沟槽磨粒三维形貌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专利

(8)基于磁阻传感的船用低速柴油机活塞环磨损监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瞬时转速监测法
        1.2.2 油液监测法
        1.2.3 薄层活化法
        1.2.4 振动监测法
        1.2.5 声发射监测法
        1.2.6 磁性传感监测法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活塞环磨损磁阻监测原理分析
    2.1 磁阻传感监测基本原理
        2.1.1 磁阻效应
        2.1.2 磁阻传感器测量原理
    2.2 恒定磁场基本理论
        2.2.1 磁介质的磁化效应
        2.2.2 磁介质恒定磁场基本定律
    2.3 活塞环的磁化效应
    2.4 活塞环磁感应强度分析
        2.4.1 活塞环轴向运动的磁感应强度分析
        2.4.2 活塞环磨损的磁感应强度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活塞环磁场有限元分析
    3.1 磁场有限元分析
        3.1.1 有限元法概要
        3.1.2 ANSYS Maxwell软件介绍
        3.1.3 三维静磁场计算原理
    3.2 活塞环磁场计算的有限元建模
    3.3 活塞环磁感应强度计算分析
        3.3.1 活塞环轴向运动的磁感应强度分析
        3.3.2 活塞环磨损的磁感应强度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活塞环磨损监测试验系统设计
    4.1 活塞环磨损监测试验台结构设计
        4.1.1 活塞环磨损监测试验台设计方案
        4.1.2 往复摩擦机构
        4.1.3 伺服加载机构
        4.1.4 润滑加热装置
    4.2 活塞环磨损磁阻监测系统研制
        4.2.1 测试系统组成
        4.2.2 磁阻传感器结构设计
        4.2.3 磁阻传感器调理电路设计
        4.2.4 信号特征值提取方法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活塞环磨损的台架模拟试验研究
    5.1 活塞环磨损试验目标
    5.2 活塞环磨损试验方案
    5.3 试验结果分析
        5.3.1 有限元仿真模型验证
        5.3.2 不同转速的信号特征
        5.3.3 传感器安装不同径向间距的信号特征
        5.3.4 活塞环磨损的信号特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9)柴油机气缸套冷却水空化流数值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缸套穴蚀研究现状
        1.2.1 缸套穴蚀机理
        1.2.2 穴蚀影响因素
        1.2.3 缸套材料抗穴蚀性能
        1.2.4 穴蚀数值模拟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第2章 缸套冷却水空化流数值模拟的CFD理论和数值方法
    2.1 引言
    2.2 流动基本控制方程
    2.3 湍流数值模型
        2.3.1 标准k- 湍流模型
        2.3.2 RNG k- 湍流模型
        2.3.3 Realizable k- 湍流模型
        2.3.4 剪切应力输运SST k-w模型
    2.4 壁面函数
        2.4.1 标准壁面函数法
        2.4.2 非平衡壁面函数法
        2.4.3 增强壁面函数法
    2.5 两相的混合流模型
    2.6 空化模型
        2.6.1 Singhal完全空化模型
    2.7 方程的离散和求解
        2.7.1 基于有限体积法的控制方程离散
        2.7.2 控制方程组的求解
    2.8 动网格计算方法
        2.8.1 动网格计算模型
        2.8.2 动网格更新方法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缸套冷却水空化流的二维数值模拟
    3.1 引言
    3.2 数学模型
    3.3 冷却水腔二维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3.4 边界条件
        3.4.1 进口条件(速度入口)
        3.4.2 出口条件(压力出口)
        3.4.3 壁面条件
    3.5 计算方法
    3.6 冷却水空化流定常计算结果与分析
    3.7 冷却水空化流非定常计算结果与分析
        3.7.1 流场流速分布
        3.7.2 不同壁区处压力和气相体积组分变化
        3.7.3 冷却水空化流的流场特性变化
    3.8 其它计算模型
        3.8.1 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3.8.2 边界条件
        3.8.3 计算方法
        3.8.4 冷却水空化流定常计算结果与分析
        3.8.5 冷却水空化流非定常计算结果与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缸套冷却水空化流的三维数值模拟
    4.1 引言
    4.2 流固耦合机理
    4.3 ANSYS+FLUENT流固耦合分析
        4.3.1 建模及网格划分
        4.3.2 固体部分计算
        4.3.3 流体部分计算
        4.3.4 System Coupling设置
    4.4 结果分析
    4.5 冷却水空化流二维和三维结果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冷却水流场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引言
    5.2 冷却水腔的宽度对冷却水流场特性的影响
        5.2.1 定常计算结果与分析
        5.2.2 非定常计算结果与分析
    5.3 冷却水温度对流场特性的影响
    5.4 考虑热力学效应对冷却水流场特性的影响
        5.4.1 考虑热力学效应影响的Singhal空化模型修正
        (1)添加热力学源项修正
        (2)物性参数修正
        5.4.2 修正前后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今后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浅谈船舶柴油机缸套磨损故障性能分析与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船舶柴油机气缸套非正常磨损故障的原因性能分析
    1.1 磨粒磨损
    1.2 粘着磨损
    1.3 腐蚀磨损
    1.4 撞击磨损
    1.5 复合磨损
2 防止柴油机气缸套过度磨损的解决办法
    2.1 正确起动和起步
    2.2 正确选用润滑油
    2.3 加强滤清器的保养
    2.4 保持发动机正常工作温度
    2.5 提高保修质量
3 结论

四、柴油机缸套的更换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型柴油机湿式缸套穴蚀损伤的数值模拟研究[D]. 刘东. 太原理工大学, 2021
  • [2]7G80低速柴油机缸套冷却水腔内的流体流动和传热仿真分析[D]. 姜灿.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3]重载柴油机余热回收有机朗肯循环匹配方法与实验研究[D]. 刘鹏. 天津大学, 2020(01)
  • [4]基于故障树方法的柴油机可靠性研究[D]. 陈紫起.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5]基于温湿度独立控制的船舶空调系统节能特性研究[D]. 刘富多.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6]缸套分区冷却与浮动缸套摩擦力研究[D]. 刘雨晨.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7]基于沟槽结构形式的柴油机缸套-活塞环性能优化研究[D]. 饶响.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8]基于磁阻传感的船用低速柴油机活塞环磨损监测技术研究[D]. 张亚晓.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9]柴油机气缸套冷却水空化流数值仿真研究[D]. 范春燕.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8)
  • [10]浅谈船舶柴油机缸套磨损故障性能分析与处理[J]. 刘建安. 价值工程, 2014(10)

标签:;  ;  ;  ;  ;  

如何更换柴油机缸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