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患者的高凝状态标志物

癌症患者的高凝状态标志物

一、Hypercoagulable State Markers in Cancer Patients(论文文献综述)

陈婵曦[1](2021)在《恶性肿瘤相关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研究了癌症相关性缺血性脑梗死(CAI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并构建了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收集了2015年1月至2020年1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28例患有癌症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作为癌症组。另外,随机选择同期住院接受常规急性缺血性中风治疗的3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了两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数据、脑血管疾病的常见血管危险因素、实验室数据和影像学特征。采用单因素相关性分析、逐步向前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了CAIS的多项危险因素,并得到综合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分析危险因素和风险预测模型对CAIS的诊断价值。结果:癌症癌症相关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水平更高,更容易在≥3个动脉血管供血区域、多个脑循环以及双侧前后循环同时发生脑梗死。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血浆D-二聚体(OR=1.504,P=0.052)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OR=3.680,P=0.002)水平升高,以及急性多发性脑梗死(OR=13.099,P=0.018)是CAIS的独立危险因素。经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表明,DD的截断值为0.77μg/ml,AUC为0.885,诊断的灵敏度为82.1%,特异度为90.9%;FDP的截断值为3.165μg/ml,AUC为0.857,诊断的灵敏度为75.0%,特异度为90.9%;而综合预测模型的AUC为0.925,明显高于其他危险因素单独预测的AUC面积,预测的截断值为0.636,灵敏度为78.6%,特异度为100.0%。结论:发生在≥3个动脉供血区域和多个脑循环的AMBI是CAIS的影像学特征。而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水平升高以及急性多发性脑梗死是CAIS的独立危险因素。D-二聚体≥0.77μg/ml、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3.165μg/ml可能是识别CAIS患者的有效临界值和敏感指标,根据相关危险因素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预测效能。

阳莎[2](2021)在《基于ID环3D编码微球和THz技术的核酸类肿瘤标志物检测平台构建及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结直肠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筛查、诊断可以提高癌症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但是由于结直肠癌病变早期的病灶多位于黏膜层及粘膜下层,因此缺乏典型的早期临床表现。传统的筛查方法包括结直肠镜、大便隐血实验,但结肠镜检为有创检查,而大便隐血筛查实验特异性较差,采用血清学肿瘤标志物对疑似患者及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已成为临床最理想的早期无创筛查方法。现有的肿瘤标志物(CA199、CEA、CA242等)虽然在肿瘤早期有一定升高,但单一肿瘤标志物的敏感性、特异性均不高,将多种肿瘤标志物与现有临床检验指标联合检测分析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单一肿瘤标志物的不足,但仍需一种更加便捷、精确、高效的方法来提高肿瘤的诊断效能。肿瘤诊疗已进入精准医学时代。在精准医学的大背景下,液体活检作为一种便捷、微创、能够动态反映肿瘤基因谱的方法,在临床研究与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蛋白质类肿瘤标志物相比,核酸类肿瘤标志物能更早地从分子层面反应机体的病理生理变化。此外,核酸类肿瘤标志物可以与靶m RNA特异性碱基互补配对,以带有专一性的方式调节基因表达,因而可作为靶向治疗工具。因此,以核酸类肿瘤标志物为靶点构建诊疗一体化技术已成为结直肠癌精准诊疗最具价值的手段之一。但是现有的核酸类肿瘤标志物检测技术如扩增受阻突变系统(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ARMS)、数字PCR(Digital PCR,d PCR)、下一代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等通常需要专业的人员操作、复杂的引物设计以及多次温度循环,均限制了核酸类肿瘤标志物在临床上的进一步应用。综上,本研究针对不同的结直肠癌相关的核酸类肿瘤标志物靶标包括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 DNA)和micro RNA(mi RNA)分别建立了全新的生物传感平台,并对其临床效能进行了评价,为液体活检在结直肠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此外,通过对结直肠癌患者与非结直肠癌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肿瘤标志物与临床分期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可为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研究目的1.探讨结直肠癌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和肿瘤标志物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2.建立基于ID环3D编码微球的ct DNA多重检测平台并对其用于检测结直肠癌临床样本的性能进行评价;3.建立基于双链特异性核酸酶触发滚环扩增的mi RNA-21太赫兹超材料传感平台。研究方法1.通过对200例结直肠癌患者、100例结直肠良性病变患者和100例健康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和肿瘤标志物进行统计分析。2.设计了一种DNA互锁结构单元—ID环(Interlocked DNA ring,ID ring)鉴定单元,其包含两个互锁的DNA单链环,分别为识别环(用于ct DNA识别)和报告环(用于信号报告)。识别环拥有与靶标ct DNA互补的序列,当识别环和ct DNA识别互补成DNA双链之后,特定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estrictive endonuclease,RE)可识别ct DNA中的突变位点(单碱基突变)并对其进行切割,从而打开识别环并能释放报告环,报告环释放出来之后能作为模板触发滚环扩增(Rolling circle amplification,RCA)并进行信号输出,因此可以实现ct DNA的特异、灵敏检测。通过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PAGE)、原子力显微镜等对ID环鉴定单元进行表征及优化,采用血红素-G-四联体DNA酶显色实验及荧光信号检测进行结果输出。3.在悬浮微阵列中设计了三维(Three-dimension,3D)编码微球单元。在3D编码微球单元中,使用两种不同的荧光染料编码微球,通过调节两种荧光染料的比例组合可用作针对不同靶标ct DNA的二维(Two-dimension,2D)编码微球(X,Y)。然后,将当靶标ct DNA存在时发生RCA扩增,所得扩增产物结合的荧光蛋白信号(即荧光强度)用作Z坐标。由此建立以(X,Y)作为确定靶标种类的2D编码微球,Z信号作为确定ct DNA量的(X,Y)3D编码微球单元。4.将上述ID环鉴定单元和3D编码微球单元有机整合,建立了一种基于ID环3D编码微球的ct DNA多重检测平台。选取结直肠癌相关的KRAS、NRAS、PIK3CA和BRAF四种突变类型的ct DNA作为靶标,并构建四种2D编码微球分别为X1Y1、X1Y2、X2Y1、X2Y2作为四种靶标ct DNA的编码,采用藻红蛋白与所得RCA产物相结合,藻红蛋白的信号强度代表第三维信号Z,从而建立起不同靶标ct DNA的3D编码。以阴性对照样本与四种ct DNA的混合样本作为对照验证平台的特异性,以合成的不同含量的ct DNA作为质控品验证平台的灵敏度。收集临床样本(血液、粪便、尿液),并采用该平台和传统测序方法去检测临床样本中的四种靶标ct DNA,通过卡方检验等统计方法对两种检测方法的一致性进行比较。5.以结直肠癌相关的核酸类肿瘤标志物mi RNA-21作为靶标设计DNA捕获探针,并将其偶联在磁珠上,当靶标mi RNA-21存在时能被探针捕获形成DNA-RNA复合物,双链特异性核酸酶(Duplex-specific nuclease,DSN)能识别该复合物,降解其中的DNA部分并暴露DNA探针上的RCA引物部分。引物被暴露后可通过磁珠表面的RCA实现核酸原位扩增,通过使用太赫兹超材料技术测量扩增前后磁珠的太赫兹频率移动差值以获取核酸扩增产物信号值以此建立基于太赫兹超材料技术的mi RNA-21传感平台实现靶标的高特异、高灵敏检测。研究结果1.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的高水平可能与原发肿瘤的深度浸润和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有关;肿瘤标志物可能会在结直肠癌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情况下水平进一步升高;早期(Ⅰ期)癌症患者的Fib、D-二聚体(D-Dimer,D-Di)和CA242较良性病变患者明显升高。2.ID环鉴定单元显色实验对靶标KRAS、NRAS、PIK3CA和BRAF的检测限分别可达0.4%、0.3%、0.4%、0.5%。而后通过荧光实验对KRAS、NRAS、PIK3CA和BRAF的检测限分别可进一步提升至0.3%、0.1%、0.2%、0.4%。3.基于ID环3D编码微球的ct DNA多重检测平台的成功建立分为两方面进行验证。特异性方面,该平台可以实现阴性对照样本、四个阳性对照样本(仅含一种靶标ct DNA)以及混合样本(含有四种靶标ct DNA)的区分;灵敏度方面,该平台对KRAS、NRAS、PIK3CA和BRAF的检测限分别可达0.05%、0.1%、0.1%、0.05%。将我们的多重检测平台和传统测序分别对结直肠癌患者的187份血液标本、20份粪便标本和20份尿液标本进行检测及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P>0.05)。4.成功验证了DSN触发RCA体系的可行性,随后与太赫兹超材料技术联合成功构建了生物传感平台。条件优化后,该传感器的线性范围为10 f M至10 n M,检测限为8.49 f M,具有识别其他干扰mi RNAs的能力和良好的重复性。研究结论1.通过对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标志物与凝血功能指标统计分析后发现二者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虽然目前还不能形成诊断标准,但是可以作为除临床表现与病理活检以外的早期筛查和预后判断的有力补充与佐证。2.成功建立了基于ID环3D编码微球的ct DNA多重检测平台,该平台在临床样本检测性能方面与测序方法有着较好的一致性,但是我们的平台所花费的时间更短、成本更低并且具有更高的检测灵敏度(可达0.05%)。3.基于太赫兹超材料技术,成功建立了联合DSN触发RCA过程的生物传感器,实现了靶标mi RNA的高灵敏、特异检测。

向梦琪[3](2020)在《常见凝血指标与肺癌患者预后相关性的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常见凝血指标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背景肺癌是恶性肿瘤中的一种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疾病。近年来,随着肺癌治疗手段的高速发展,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较过去大大提高。然而,晚期肺癌患者的预后仍然不容乐观,其中,高凝状态是晚期肺癌患者预后差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肺癌相关的高凝状态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其常常被临床医生所忽视,通常只有在经过实验室相关检查后才能发现。目的我们通过一项回顾性分析,探讨临床常用的凝血相关指标与晚期NSCLC患者预后的关系。以引起临床对肺癌患者高凝状态的重视,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本次研究我们共收集了 2010年9月至2015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确诊为晚期NSCLC的患者共209例。收集研究对象治疗前的一般情况及血清学检查,纳入患者的一般情况、相关实验室指标及PLT、TT、PT、APTT、D-D、ATⅢ、FIB等凝血相关指标。使用R版本3.6.0的统计软件包“survival”和“survminer”建立原始数据库,对所收集的相关数据和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晚期NSCLC的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使用森林图显示协变量对预后的重要性。使用Harrell的c-Index,校正分析和重新分类测试确定除其他因素外后该因素的预后能力。根据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使用R版本3.6.0的“rms”软件包,计算出 Nomogram。结果1、C反应蛋白在非腺癌组中较腺癌组升高(11.58[5.61,13.97]vs.9.13[2.25,12.89],P=0.008)。腺癌与非腺癌两组间性别比例、年龄结构、BMI、生存时间、治疗方案、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高脂血症史、KPS评分、TT、PT、APTT、AT Ⅲ、FIB、CEA、ALB、WBC、NE、LY、NLR、HGB、PLT、ALT、AST 及 PNI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就OS而言,化疗方案中含铂(HR=0.11,95%CI[0.02,0.60],P=0.01)与晚期 NSCLC 患者的预后较好有关,PT>11.70sec(HR=3.96,95%CI[1.40,11.16],P=0.009)、APTT>22.70sec(HR=2.96,95%CI[1.07,8.16],P=0.036)以及D-D>1mg/L(HR=2.74,95%CI[1.08,6.97],P=0.035)与晚期 NSCLC 患者更差的预后相关。3、单因素分析删选变量后,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T>11.70 sec(HR=2.24,95%CI[0.71,7.12],P=0.17)、APTT>22.70 sec(HR=2.60,95%CI[0.90,7.51],P=0.076)和D-D>1mg/L(HR=2.37,95%CI[0.88,6.34],P=0.086)都不是影响晚期 NSCLC 患者 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治疗前PT、APTT延长以及D-D升高预示着NSCLC患者临床预后差。用这些变量建立的生存预测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患者长期生存,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第二部分D-二聚体水平与肺癌患者死亡风险的相关性:系统性回顾及19项临床队列研究的荟萃分析背景肿瘤晚期的病人往往会出现高凝状态,而D-D是检测凝血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既往的许多研究表明,D-D水平与肺癌患者的长期死亡风险存在相关性。通过第一部分的回顾性研究,我们也发现D-D与NSCLC患者的预后相关,在查阅肺癌与D-D的相关研究后,我们发现血清D-D水平与肺癌患者死亡风险之间的联系仍然存在争议。目的我们对现有的有关基线循环D-D与肺癌患者死亡率之间的相关性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性回顾和荟萃分析,以总结D-D与肺癌患者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以引起临床对肺癌患者D-D检测的重视,并为患者及时进行干预和抗凝治疗提供理论支持,以减少肺癌患者的相关并发症如VTE、PE以及DIC的发生,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方法通过对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三大数据库的检索,收集2019年8月前所有有关血清D-二聚体与肺癌患者死亡风险的临床研究,制定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死亡率的总风险比的提取。其中,随机对照试验使用Cochrance质量评估标准评估文献质量,而非随机对照试验使用NOS评估文献质量。使用RevMan 5.3及R软件3.6.0对所有纳入文献进行数据分析。纳入研究的异质性通过I2统计、Cochrane的Q检验和p值进行评估。并根据异质性及纳入文章的情况,我们使用随机效应模型或固定效应模型对整体的风险比进行合并。并进一步通过meta回归分析和亚组分析评估了异质性的来源。通过漏斗图、Begg’s检验、Egger’s检验和剪补法对发表偏倚进行评估,采用去除单项研究法进行敏感性分析。应用GRADE系统对结果实施质量评价。结果本研究按照预定标准筛选后最终纳入了 19项符合条件的研究,汇总的风险比显示高D-D水平提高了肺癌患者的死亡风险(HR=1.62,95%CI:1.39-1.88,I2=75.0%)。但研究存在中度的异质性,进一步分层分析显示,在晚期肺癌组,较高水平的血清D-D的肺癌患者,其死亡率较非晚期肺癌组升高1.91倍(HR=2.91,95%CI:2.24-3.78,I2=6.0%)。进一步对异质性的来源进行分析,将其他变量(包括国家、发表年份、肿瘤类型、随访时间、设计方法、质量评分和疾病状况)拟合到多元meta回归模型中,我们发现疾病的分期是异质性的来源之一(p<0.001)。结论此项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较高的血清D-D水平提示肺癌患者较高的远期死亡风险,尤其是在晚期肺癌中。D-D可能是预测肺癌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的指标,但由于较大的异质性和发表偏倚,未来需要大规模前瞻性队列研究,甚至进行干预性研究,来验证这一结论。

韩记[4](2020)在《肿瘤相关因素与胃癌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 embolism,VTE)是癌症患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 embolism,PTE)等。在普通人群中静脉血栓的发病率接近117/100000,而在癌症病人中接近1/200。深静脉血栓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可能会进展为急性肺栓塞(致死性或非致死性),后期则因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影响生活和工作,深静脉血栓以下肢多见。胃癌是全球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亚洲发病率高。目前为止胃癌的主要治疗方法还是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围手术期患者出现静脉血栓栓塞明显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和死亡的风险。不同专科围术期血栓发生率及临床特点不同,我们既往研究结果表明高龄(年龄>60岁)、恶性肿瘤、术后感染、D-二聚体水平升高>1 mg/L、超重是胃肠外科下肢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患者较良性疾病患者手术后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大大增加。不同病种之间围术期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也不尽相同,针对肿瘤相关因素与胃癌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尚缺乏深入研究,本文目的是分析胃癌患者肿瘤相关因素与胃癌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找出胃癌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的高风险因素,为评估胃癌术后血栓发生风险提供参考价值。资料与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监测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258例胃癌患者手术前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符合入组标准患者135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血栓分成血栓组和非血栓组,统计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术前血肿瘤标志物、是否行新辅助化疗、化疗疗效、手术方式、手术时间、肿瘤类型、肿瘤分期、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是否淋巴结转移、是否远处转移,术后3天肿瘤标志物,并分析其与血栓发生的相关性。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上述因素与血栓的相关性。结果1胃癌病人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入组135例,术后发生下肢DVT60例(44.4%),其中左下肢19例(14.1%),右下肢11例(8.1%),双侧下肢30(22.2%),其中右侧腓静脉血栓2例(1.5%),左右侧胫后静脉血栓各1(0.7%)例,双侧胫后静脉血栓1(0.7%)例,其余均为肌间静脉血栓55(40.8%)例。2血栓组与非血栓组非肿瘤相关因素分析比较结果血栓组与非血栓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住院时间、合并疾病等非肿瘤相关因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下肢DVT与肿瘤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回示术前行新辅助化疗(OR=2.494,95%CI:1.071-5.905)和手术后血CA125水平升高超过5U/ml(OR=3.29,95%CI:1.230-8.804)是术后下肢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将手术后血CA125 水平升高超过5U/ml和新辅助化疗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回示手术后血CA125水平升高超过5U/ml(OR=3.227,95%CI:1.181-8.812)是术后下肢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新辅助化疗后血栓组与非血栓组缓解率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结果回示非血栓组缓解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结论1.新辅助化疗后疗效缓解的病人术后发生血栓的风险降低。2.肿瘤标志物CA125水平升高可能是胃癌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潜在危险因素。

罗洁[5](2020)在《结直肠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各期结直肠癌患者在各个时期D-二聚体表达差异是否与肿瘤恶性程度、应答率、疾病复发率和缓解率相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3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167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病例资料,选取同期54例非恶性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免疫比浊法、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血清D-二聚体、CEA水平,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D-二聚体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分析D-二聚体和CEA表达水平的Spearman相关系数。结果:病例组D-二聚体水平323.00(150.0,631.0)高于对照组142.0(89.3,2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374,P<0.05)。晚期结直肠癌D-二聚体水平401.0(167.5,735.5)较早期169.5(25.0,325.3)升高(Z=-4.569,P<0.05);治疗后恶化时D-二聚体水平382.0(175.0,735.3)较治疗后好转时250.0(163.0,391.0)升高(Z=-2.731,P<0.05)。D-二聚体表达情况与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分期、治疗效果有关。不同性别的结直肠癌患者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96,P>0.05)。结直肠癌患者D-二聚体水平术前220.0(118.0,446.5)低于术后320.0(184.5,489.0)(Z=-2.182,P<0.05)。诊断初期,CEA和D-二聚体水平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为0.509。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能表明疾病晚期和预后不良,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低可以作为评价结直肠癌患者治疗效果的预测因素。

刘秀彬[6](2020)在《四虫片对胃肠道肿瘤术后高凝状态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服用四虫片(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自制中成药片,批准文号:鲁药制字Z01080489),来观察其对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高凝状态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0月-2019年3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胃肠与疝外科(普外科)收治的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后治疗方案(补液、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抗凝等),治疗组则在其基础上口服四虫片。观察患者外周血血浆D-二聚体(D-DI/3)、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Fib)、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凝血酶时间测定(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栓弹力图相关指标(TEG)、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压积(HCT)、Karnofsky(KPS评分),服用四虫片期间观察患者有无出血症状、肝肾功能损害、皮疹等过敏反应。结果:组内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前术后PT、APTT、Fib、TT、D-DI/3、PLT、HCT、KP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EG相关指标:R、K、MA、Cl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Y30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TEG相关指标:R值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K、MA、Cl、LY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进行比较,术前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PT、APTT、Fib、TT、D-DI/3、R、K、MA、Cl、KP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HCT、LY30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虫片能够改善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的高凝状态、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未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无肝肾功能损害,无皮疹等过敏现象。

李达[7](2020)在《TNF-α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血管外科一类常见疾病,好发于下肢,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导致肺动脉栓塞(PE),具有潜在的致死风险。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原因复杂,针对其致病机制的研究始终是血管外科研究领域中的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显示炎症反应可能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病因,但是有关炎症相关因子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尚未被全面阐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作为一种重要的炎症因子,具有调节血管渗透性,刺激促凝因子释放和诱导高凝状态形成等一系列生理功能,既往研究已显示TNF-α可能参与动脉血栓形成过程,但是动脉与静脉血栓形成在机制方面存在差异。截止目前,针对TNF-α是否参与静脉血栓形成过程的研究极少。本研究结合多种实验方法,探讨TNF-α以及TNF-α基因在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首先检测TNF-α在DVT患者与健康对照人群中的表达情况;通过分离并培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观察TNF-αm RNA的表达情况以及组织因子(TF)、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VCAM-1)以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在深静脉血栓组PBMCs中加入TNF-α抑制剂后再观察以上几种因子的变化情况,探索TNF-α与TF、PAI-1、ICAM-1以及VCAM-1的表达之间关联性。在第二部分研究中,采用PCR-LDR方法检测TNF-α基因rs1800629(-308G/A)位点的多态性情况,并结合荟萃分析方法,探索该位点多态性与静脉血栓易感性之间的关联。在第三部研究中,通过制作小鼠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分组实验观察TNF-α是否具有促进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探索TNF-α影响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作用机制以及具体受体通路和信号通路机制;并验证具有炎症抑制作用的ATL(15-epi-lipoxin A4)是否能够减轻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的炎症反应,以及是否具有抑制TNF-α诱导产生的促血栓作用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的第一部分结果显示在深静脉血栓患者中TNF-α的表达显着增高,血栓患者PBMCs中TNF-αmRNA高表达,在深静脉血栓发病过程中,可能存在TNF-α相关基因的激活。TNF-α的高表达与TF、PAI-1、ICAM-1以及VCAM-1的高表达相关,加入TNF-α抑制剂可以降低这些因子的表达。研究的第二部分结果显示TNF-α基因rs1800629位点多态性与下肢深静脉血栓易感性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研究的第三部分结果显示TNF-α对于静脉血栓形成具有促进作用。TNF-α的促血栓作用可能是通过TNFR2受体介导的PI3K/AKT/NF-κB信号通路激活并引起TF、PAI-1、ICAM-1以及VCAM-1等多种促凝因子、纤溶抑制因子以及粘附因子的表达升高实现。ATL能够抑制静脉血栓发生过程中的炎症反应,降低TF、PAI-1、ICAM-1以及VCAM-1等因子的表达,也显示出对于TNF-α诱导的促血栓生成作用具有一定抑制作用。本课题研究对于TNF-α在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具体作用以及相关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可能为日后深静脉血栓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部分,下面就各部分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进行分述。第一部分TNF-α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的表达及其影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机制探讨目的:观察孤立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TNF-α的表达情况以及在经过抗凝溶栓治疗后的TNF-α表达变化情况。通过分离并培养健康对照人群和DVT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观察TNF-α的表达以及组织因子(TF)、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以及细胞粘附因子(ICAM-1/VCAM-1)的表达。初步探讨TNF-α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的可能机制。方法:经过筛选后纳入无明显诱因的孤立性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共50例,对照组为同时期体检的健康人群50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检测两组血浆TNF-α的表达水平。深静脉血栓组患者应用依诺肝素抗凝以及尿激酶溶栓治疗,ELISA法检测经治疗一周后深静脉血栓组患者的TNF-α水平,比较治疗前后TNF-α水平变化情况。分离并培养健康对照人群以及DVT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检测TNF-αm RNA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方法检测TF、PAI-1、ICAM-1以及VCAM-1的表达情况。最后再加入TNF-α抑制剂,检测TF、PAI-1、ICAM-1以及VCAM-1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血浆中TNF-α表达水平显着升高,经过抗凝溶栓治疗后TNF-α表达水平降低。通过培养PBMCs,可检测到深静脉血栓患者TNF-αm RNA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TF、PAI-1、ICAM-1以及VCAM-1表达也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在深静脉血栓组PBMCs中加入TNF-α抑制剂后,TF、PAI-1、ICAM-1以及VCAM-1表达情况显着降低。结论:TNF-α在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浆中显着高表达,经过抗凝溶栓治疗后表达水平降低。通过细胞实验证实,深静脉血栓组PBMCs中TNF-αm RNA表达升高。TNF-α与TF、PAI-1等凝血系统激活以及纤溶系统抑制因子高表达相关,同时与ICAM-1以及VCAM-1等粘附因子的高表达相关。第二部分TNF-α基因rs1800629多态性与深静脉血栓形成易感性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TNF-α基因rs1800629(-308G>A)位点多态性与汉族人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之间的关系。并通过meta分析方法,结合本部分所得的研究数据,全面分析rs1800629位点多态性与静脉血栓易感性之间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1月期间于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孤立性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50例为病例组,选取同时期于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群50例为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标准采用2017年第三版中国深静脉血栓诊疗指南,所有患者均经由血管彩超或者下肢静脉造影检查确诊。收集病例组及对照组入组人员基本临床资料以及外周血样本,应用PCR-LDR方法检测病例组及对照组中TNF-α基因rs1800629位点多态性情况,分析rs1800629多态性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之间的关联性。随后通过系统化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以及万方数据库,收集既往有关TNF-α基因rs1800629位点多态性与静脉血栓栓塞症关联性的研究文献,提取研究数据后,整合我们所得出的rs1800629多态性与静脉血栓易感性之间关联性的数据,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病例组中TNF-α基因rs1800629位点的各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GG型42例(84%),GA型6例(12%)以及AA型2例(4%),对照组中各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GG型44例型(88%),GA型5例(10%)以及AA型1例(2%),对照组人群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病例组及对照组之间基因型分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按照等位模型(G vs.A)、杂合模型(GA vs.GG)、纯合模型(AA vs.GG)、显性模型(GA+AA vs.GG)以及隐性模型(AA vs.GG+GA)五种基因对比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后,也未发现TNF-α基因rs1800629位点多态性与下肢深静脉血栓易感性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在荟萃分析部分中,通过系统化检索相关数据库并结合本研究所得的相关研究数据,共纳入5项相关研究,所纳入荟萃分析的病例组总样本量1396例,对照组总样本量1311例,通过软件计算后,五种基因对比模型统计结果如下:等位模型(OR:1.05 95%CI 0.91-1.23 p=0.49)、显性模型(OR:1.06 95%CI 0.89-1.25 p=0.52)、杂合模型(OR:1.05 95%CI 0.88-1.25 p=0.59)、纯合模型(OR:1.14 95%CI 0.66-1.97p=0.65)以及隐性模型(OR:1.14 95%CI 0.66-1.96 p=0.65),所有基因对比模型均未发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所有的基因对比模型中均未见显着异质性(I2<50%)。按照不同族群进行的亚组分析结果也未发现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基因对比模型。结论:TNF-α基因rs1800629位点多态性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易感性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第三部分TNF-α在小鼠深静脉血栓模型中的作用影响及机制研究目的:建立小鼠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观察TNF-α是否具有促进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并探索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TNF-α对静脉血栓影响的具体受体通路及信号通路机制。通过进一步实验验证ATL(15-epi-lipoxin A4)是否能够抑制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的炎症反应,以及是否具有抑制TNF-α诱导的促血栓生成作用,并研究ATL产生影响的可能信号通路机制。方法:1、通过游离结扎小鼠下腔静脉建立小鼠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确认小鼠血栓模型建立成功;分别给与血栓模型小鼠静脉注射PBS或者溶有TNF-α的PBS,分别观察建模手术后不同的时间点(6h、12h、24h、48h)TNF-α对小鼠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情况,通过对血栓长度及重量的测量,确定血栓差异最大的时间点。2、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1对照组(Control组)○2假手术组(Sham组)○3 DVT手术组(术前10min尾静脉注射PBS再进行血栓建模)○4 TNF-α+手术组(术前10min尾静脉注射溶解有0.4μg/kg TNF-α的PBS再进行血栓建模),在血栓形成差异最大的时间点,处死小鼠并对各组小鼠血栓形成情况进行测量;ELISA法检测血栓组小鼠及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小鼠TNF-α水平;流式细胞方法检测血小板表面活化标记CD61和CD49β的表达,通过血小板聚集实验检测各组小鼠血小板聚集情况;Western Blot方法测量各组小鼠下腔静脉血管组织中TF、PAI-1、ICAM-1以及VCAM-1的表达情况。3、通过TNFR1-/-以及TNFR2-/-小鼠进行血栓建模(术前10min尾静脉注射0.4μg/kg溶有TNF-α的PBS再进行血栓建模),对TNFR1-/-以及TNFR2-/-小鼠静脉血栓形成情况进行测量;测量各组小鼠下腔静脉血管组织中TF、PAI-1、ICAM-1以及VCAM-1的表达情况;对比TNFR1-/-以及TNFR2-/-小鼠与野生型TNF-α+手术组小鼠之间是否存在血栓形成的差别以及各种因子表达的差别。4、再取小鼠分为两组,一组为ATL+DVT手术组(术前1h尾静脉注射溶解有100μg/kg 15-epi-lipoxin A4的PBS再进行血栓建模),另外一组为ALT+TNF-α+手术组(术前1h尾静脉注射溶解有100μg/kg15-epi-lipoxin A4的PBS,术前10min尾静脉注射溶解有0.4μg/kg TNF-α的PBS再进行血栓建模),测量各组小鼠下腔静脉血管组织中TF、PAI-1、ICAM-1以及VCAM-1的表达情况;采用HE染色以及免疫组化的方法分析血栓组织中炎症细胞表达情况以及各组小鼠下腔静脉血管组织中TF、PAI-1以及ICAM-1表达情况;RT-q PCR方法检测TNF-α以及ATL对于小鼠下腔静脉血管组织中PI3K、AKT1以及NF-κB m RNA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小鼠下腔静脉内皮组织中p-PI3K、PI3K、pAKT1、AKT1以及NF-κB表达情况。结果:1、DVT手术组小鼠血浆TNF-α水平显着升高,通过分组研究发现TNF-α对于静脉血栓形成具有促进作用,术后24小时TNF-α对血栓形成效果影响最大。与对照组、假手术组以及DVT手术组相比,TNF-α+手术组小鼠血栓长度和重量都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TNF-α+手术组小鼠与DVT手术组小鼠在血小板聚集实验中无显着性差异,流式细胞检测方法也显示在两组小鼠血浆中活化的血小板无显着差异。3、与对照组、假手术组以及DVT手术组相比,TNF-α+手术组小鼠下腔静脉血管组织中TF、PAI-1、ICAM-1以及VCAM-1等因子的表达均升高。4、对比野生型TNF-α+手术组,TNFR1-/-小鼠中血栓形成长度和重量没有显着差异;TNFR2-/-小鼠在血栓形成长度和重量方面降低,下腔静脉血管组织中TF、PAI-1、ICAM-1以及VCAM-1等因子表达情况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HE染色结果显示TNF-α+手术组血栓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水平显着高于手术组,而ATL+手术组小鼠血栓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水平显着低于DVT手术组。免疫组化以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结果显示ATL+手术组小鼠TF、PAI-1、ICAM-1以及ICAM-1的表达相较DVT手术组小鼠受到抑制,ATL+TNF-α+手术组小鼠TF、PAI-1、ICAM-1以及VCAM-1的表达相较TNF-α+手术组小鼠显着降低。6、RT-q PCR检测结果以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结果显示TNF-α+手术组小鼠下腔静脉血管组织中PI3K、ATK1以及NF-κB m RNA表达显着高于DVT手术组,相关蛋白的表达也显着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ATL则能够抑制PI3K、ATK1以及NF-κB的表达。结论:在小鼠深静脉血栓模型中,TNF-α表达水平升高。TNF-α对于静脉血栓形成具有促进作用。TNF-α在小鼠体内没有显示出影响血小板聚集及活化的作用。其促血栓形成作用可能主要通过TNFR2受体介导的PI3K/AKT/NF-κB信号通路激活并引起TF、PAI-1、ICAM-1以及VCAM-1等因子表达升高实现。ATL能够抑制静脉血栓发生过程中的炎症反应以及TF、PAI-1、ICAM-1以及VCAM-1等因子的表达,也显示出对于TNF-α诱导的促血栓生成作用具有一定抑制作用。ATL所产生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PI3K/AKT/NF-κB信号通路进而下调由TNF-α介导的一系列促凝因子以及粘附因子的表达来实现。

宋晓溪[8](2020)在《血府逐瘀汤加味改善非小细胞肺癌血瘀证患者高凝状态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非小细胞肺癌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血府逐瘀汤对非小细胞肺癌血瘀证患者血液高凝状态、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方法:根据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收集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科2019年02月-2019年12月诊断明确的非小细胞肺癌住院患者66例。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血府逐瘀汤+常规治疗)33例和对照组(仅常规治疗)33例,治疗组及对照组均给予如抗肿瘤、止咳化痰、维持内环境稳定、止痛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血府逐瘀汤口服治疗,共计30天。每个患者在第1天及第30天时记录并统计PLT、PT、TT、APTT、FIB和D-dimer等实验室指标,并评价中医证侯总积分、血瘀证症状量化评分、KPS、QOL评分。治疗过程中及完成治疗后评价血栓发生事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2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纳入66例病例,脱落3例,最终63例纳入研究,治疗组32例,对照组31例。研究结果如下:1.凝血相关指标:治疗组能降低FIB、PLT、D-D值(P<0.05);对照组对凝血相关指标均无明显影响(P>0.05)。2.中医证候评分:治疗组能降低中医证候总积分(P<0.05),对照组对中医证候积分降低不明显(P>0.05)。3.血瘀证症状量化评分:治疗组能降低血瘀证评分(P<0.05),对照组血瘀证评分降低不明显(P>0.05)。4.KPS评分:两组治疗均能提高患者KPS评分分值(P<0.05)。治疗组对KPS评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5.QOL质量评分:两组均能提高患者QOL生活质量评分(P<0.05)。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6.安全性分析:两组治疗前后检查血常规、大小便常规、肝肾功、心电图无明显差异。治疗组无静脉血栓病例出现,对照组一例病例发生静脉血栓而中止治疗。结论:血府逐瘀汤能改善非小细胞肺癌血瘀证患者高凝状态,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张露[9](2020)在《肺癌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究肺癌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静脉血栓栓塞症对肺癌患者治疗疗效、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本文回顾性收集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就诊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肿瘤中心且符合入组标准的肺癌患者资料,根据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情况,分为VTE组和非VTE组,比较两组在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随访患者治疗疗效评价、疾病进展或复发时间、总生存时间,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肺癌患者发生VTE的危险因素,探究VTE事件对肺癌患者治疗反应及整体预后的影响。结果:1.本研究纳入253例符合入组标准的肺癌患者,其中接受肿瘤切除术联合辅助化疗肺癌患者49例,接受一线内科治疗肺癌患者187例,接受姑息支持治疗肺癌患者17例。共63例患者发生VTE事件,累计VTE发生率为24.9%(63/253)。约90%(56/63)的患者血栓类型为深静脉血栓,8%(5/63)患者为浅表性血栓性静脉炎,3%(2/63)患者发生肺栓塞。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吸烟史、驱动基因突变状态、肺癌病理类型、肿瘤分期与肺癌相关VTE事件有关。调整混杂因素后分析显示腺癌、IV期肺癌患者发生VTE的可能性更大,OR值分别为2.215和2.671(P<0.05)。3.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PLR、NLR、D二聚体、FDP、PT、APTT、CRP升高,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降低时,肺癌患者发生VTE的风险更大,OR值分别为3.490、3.297、2.044、2.830、3.529、6.365、10.791、2.166、1.878、2.467和4.000(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伴远处转移、NLR升高、低蛋白血症、D二聚体升高、FDP升高是肺癌相关VT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256、2.302、3.016、2.707和2.317(P<0.05)。5.在所有入组的253例肺癌患者中,非VTE组的中位疾病进展或复发时间明显长于VTE组(12.1个月vs 10.3个月,P=0.013);两组中位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6个月vs 17.6个月,P=0.146)。6.术后辅助治疗患者的亚组分析显示非VTE组中位DFS未达到,VTE组中位DFS为12.0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9),两组中位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4)。7.接受一线姑息治疗的晚期肺癌亚组分析显示VTE组和非VTE组的ORR、D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中位PFS和中位OS分别为9.4个月vs 9.8个月、15.1个月vs 16.70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驱动基因突变型晚期NSCLC的亚组分析显示,非VTE组的中位PFS和中位OS比VTE组有延长趋势,分别为12.5个月vs 9.5个月、23.4个月vs 16.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肺癌患者的VTE发生率较高,晚期肺腺癌患者VTE发生风险更高。2.远处转移、NLR升高、D二聚体升高、FDP升高、低蛋白血症是肺癌相关VT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3.VTE事件会增加肺癌患者疾病进展或者复发风险。

周梦雪[10](2020)在《肺结节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和凝血指标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 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初治肺结节患者,在治疗前的血清肿瘤标志物(TMs)和外周血凝血指标(PT、APTT、INR、FIB、D-Dimer、PLT)的水平,旨在评估肿瘤标志物对肺结节的诊断价值,比较肺良恶性结节患者之间、不同病理类型肺癌之间及直径大小不同的肺结节之间凝血指标的差异特点。[方 法]回顾性分析了 2017年6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本院及呈贡分院胸外科、呼吸与危重医学一科首次诊治的肺结节(肺CT示结节直径≤3cm),经行电子支气管镜下活检、经皮肺穿刺活检、肺叶切除术或肺楔形切除术等手段,术后病理证实为肺部良恶性疾病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性别、年龄、肿瘤标志物、凝血指标、血小板计数及相关影像学资料、病理结果)。对纳入研究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外周血凝血指标,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 果]总共纳入609例患者,其中肺癌有374例(男性190例,女性184例),年龄(55.99±10.27)岁,腺癌311例,鳞癌37例,其他类型恶性肿瘤26例;良性病变有235例(男性117例,女性118例),年龄(48.63±11.94)岁。肺癌组癌胚抗原(CEA)水平(27.23±124.79ng/ml)高于肺良性疾病组CEA水平(2.42±1.81ng/ml),P<0.05,两组相比有差异;肺癌组甲胎蛋白(AFP)水平(3.28±1.75ng/ml)高于肺良性疾病组 AFP 水平(2.82±1.25ng/ml),P<0.05,两组相比有差异;肺癌组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29.52±73.61U/ml)高于肺良性疾病组CA125水平(17.24±20.70U/ml),P<0.05,两组相比有差异;肺癌组糖类抗原153(CA153)水平(15.44±19.57U/ml)高于肺良性疾病组CA153水平(12.16±6.52U/ml),P<0.05,两组相比有差异;肺癌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13.00±5.45ng/ml)高于肺良性疾病组NSE水平(11.83±3.47ng/ml),P<0.05,两组相比有差异;肺癌组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水平(4.21±4.59ng/ml)高于肺良性疾病组CYFRA21-1水平(2.55±1.25ng/ml),P<0.05,两组相比有差异;肺癌组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18.40±28.47U/ml)高于肺良性疾病组 CA199 水平(11.32±8.59U/ml),P<0.05,两组相比有差异。腺癌组CEA水平(31.52±135.53ng/ml)与鳞癌组CEA水平(5.51±9.15ng/ml)相比,P>0.05,两组之间无差异;腺癌组AFP水平(3.31±1.79ng/ml)与鳞癌组AFP水平(2.89±1.08ng/ml)相比,P>0.05,两组之间无差异;腺癌组CA125水平(27.66±74.77U/ml)于鳞癌组 CA125 水平(39.97±66.63U/ml)相比,P>0.05,两组之间无差异;腺癌组CA153水平(15.88±21.03U/ml)与鳞癌组CA153水平(12.08±6.58U/ml)相比,P>0.05,两组之间无差异;腺癌组NSE水平(12.86±4.96ng/ml)与鳞癌组 NSE 水平(12.69±8.26ng/ml),P>0.05,两组之间无差异;腺癌组 CYFRA21-1 水平(3.69±2.66ng/ml)与鳞癌组 CYFRA21-1 水平(6.94±7.33ng/ml)相比,P>0.05,两组之间无差异;腺癌组CA199水平(17.69±27.5ng/ml)与鳞癌组CA199水平(22.58±42.34U/ml)相比,P>0.05,两组之间无差异。肺癌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39.38±5.99s)相较于肺良性疾病组APTT水平(39.69±5.88s),P>0.05,两组之间无差异;肺癌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13.09±1.42s)相较于肺良性疾病组PT水平(12.98±0.75s),P>0.05,两组之间无差异;肺癌组国际正常化比值(INR)水平(1.01±0.15)相较于肺良性疾病组INR水平(1.00±0.12),P>0.05,两组之间无差异;肺癌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3.26±1.06g/L)相较于肺良性疾病组FIB水平(3.20±1.48g/L),P>0.05,两组之间无差异;肺癌组血小板(PLT)水平(245.18±72.94)× 10^9/L相较于肺良性疾病组PLT水平(241.31±69.16)×10^9/L,P>0.05,两组之间无差异;肺癌组 D-Dimer 水平(1.01±2.12ug/ml)相较于肺良性疾病组D-Dimer水平(0.40±0.36ug/ml),P<0.01,两组之间比较有明显差异,肺癌组相对于肺良性疾病组D-Dimer明显升高,提示恶性结节患者存在凝血异常和纤溶亢进。腺癌组APTT水平(39.40±6.11s)与鳞癌组APTT水平(40.89±5.68s)相比,P>0.05,两组之间无差异;腺癌组PT水平(13.07±1.51s)与鳞癌组PT水平(13.34±0.82s)相比,P>0.05,两组之间无差异;腺癌组INR水平(1.01±0.16)与鳞癌组INR水平(1.03±0.08)相比,P>0.05,两组之间无差异;腺癌组FIB水平(3.09±0.79g/L)与鳞癌组 FIB 水平(4.26±1.89g/L)相比,P<0.05,两组之间有差异,鳞癌组较腺癌组Fib升高更显着;腺癌组D-Dimer水平(0.94±2.20ug/ml)与鳞癌组 D-Dimer 水平(1.37±1.75ug/ml)相比,P>0.05,两组之间无差异;腺癌组PLT水平(245.31±70.57)×10^9/L与鳞癌PLT水平(256.03±88.41)×10^9/L相比,P>0.05,两组之间无差异。按结节直径大小不同,将所有入组的病例分为结节组(1cm<diameter≤3cm)和小结节组(diameter≤1cm)。结节组共446例,肺癌293例(男性151例,女性142例),年龄(57.06±9.82)岁,242例腺癌,32例鳞癌,19例未分类癌,153例良性病变(男性81例,女性72例),年龄(48.15±12.46)岁;小结节组共163例,肺癌81例(39例为男性,42例为女性),年龄(52.10±10.98)岁,包括腺癌69例,鳞癌5例,未分类癌7例;良性病变82例(男性36例,女性46例),年龄(49.51±10.92)岁;分别比较两组中良、恶性结节之间凝血指标的差异。结节组:肺癌组APTT水平(39.25±6.16s)与肺良性疾病组APTT水平(39.85±6.14s)相比,P>0.05,两组之间无差异;肺癌组PT水平(13.12±1.55s)与肺良性疾病组PT水平(13.00±0.76s)相比,P>0.05,两组之间无差异;肺癌组INR水平(1.01±0.17)与肺良性疾病组INR水平(1.00±0.63)相比,P>0.05,两组之间无差异;肺癌组FIB水平(3.28±1.04g/L)与肺良性疾病组FIB水平(3.14±0.95g/L)相比,P>0.05,两组之间无差异;肺癌组D-Dimer(1.10±2.29ug/ml)与肺良性疾病组 D-Dimer 水平(0.41±0.41ug/ml)相比,P<0.05,两组之间有差异;肺癌组PLT水平(245.70±74.23)×10^9/L与肺良性疾病组PLT水平(244.62±70.21)× 10^9/L相比,P>0.05,两组之间无差异。小结节组:肺癌组APTT水平(39.89±5.29s)与肺良性疾病组APPT水平(39.40±5.36s)相比,P>0.05,两组之间无差异;肺癌组PT水平(12.96±0.77s)与肺良性疾病组PT水平(12.94±0.73s)相比,P>0.05,两组之间无差异;肺癌组INR水平(0.99±0.84)与肺良性疾病组INR水平(1.01±0.17)相比,P>0.05,两组之间无差异;肺癌组FIB水平(3.17±1.14g/L)与肺良性疾病组FIB水平(3.32±2.16g/L)相比,P>0.05,两组之间无差异;肺癌组D-Dimer水平(0.61±0.99ug/ml)与肺良性疾病组 D-Dimer 水平(0.38±0.25ug/ml)相比,P>0.05,两组之间无差异;肺癌组PLT水平(243.35±68.60)× 10^9/L与肺良性疾病组PLT水平(235.10±67.14)× 10^9/L相比,P>0.05,两组之间无差异。[结论]1.血清 CEA、AFP、CA125、CA153、CA199、CY21-1 及 NSE 均在一定程度上对肺结节的诊断起辅助作用;2.恶性肺结节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液高凝和/或纤溶亢进;3.恶性肺结节中,据病理分型的不同,其外周血凝血指标的差异也有所不同;其中,鳞癌比腺癌更易引起Fib的改变;4.小结节组中恶性结节的D-Dimer水平低于结节组中恶性结节;恶性结节中,直径越大,其凝血功能更易受影响,结节直径≤1cm时,建议暂不需抗凝治疗,结节直径>1cm时,建议给予预防性抗凝治疗。

二、Hypercoagulable State Markers in Cancer Patient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ypercoagulable State Markers in Cancer Patients(论文提纲范文)

(1)恶性肿瘤相关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节 卵巢癌合并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病例报道1例
第二节 癌症相关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数据收集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癌症相关性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
        2.2 以D-二聚体0.770μg/ml为截断值重新分组后各亚组的临床特征
        2.3 恶性肿瘤相关性脑梗死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恶性肿瘤相关性缺血性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
    2 与缺血性脑梗死有关的癌症类型
    3 发病机制
    4 恶性肿瘤相关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
    5 临床治疗
    6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2)基于ID环3D编码微球和THz技术的核酸类肿瘤标志物检测平台构建及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结直肠癌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和肿瘤标志物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2.1 前言
    2.2 材料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基于ID环3D编码微球的ct DNA多重检测平台的建立及在结直肠癌检测中的应用
    3.1 前言
    3.2 材料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基于双链特异性核酸酶触发滚环扩增的micro RNA-21太赫兹超材料传感方法的构建
    4.1 前言
    4.2 材料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用于循环肿瘤DNA检测的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常见凝血指标与肺癌患者预后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常见凝血指标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
    引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数据收集
        3、累积生存时间
        4、统计学方法
    结果
        1、209例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指标特点
        2、患者生存期统计
        3、临床各指标与患者预后关系分析
        4、生存预测模型构建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D-二聚体水平与肺癌患者的死亡风险的相关性:系统性回顾及19项临床队列研究的荟萃分析
    引言
    研究方法
        1、检索策略
        2、文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3、文献筛选与质量评价
        3.1 文献筛选
        3.2 文献质量评价
        4、统计学方法和异质性分析
        5、发表偏倚检验
    研究结果
        1、文献检索结果
        2、纳入文献基本信息
        3、研究质量评价
        4、META分析结果
        5、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血栓形成三要素在肺癌相关血栓形成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4)肿瘤相关因素与胃癌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对象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胃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研究进展
    前言
    1. 胃癌术后并发DVT的流行病学
    2. 肿瘤与静脉血栓发生相关影响因素
    3. 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血栓的预防
    4. 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并发血栓后的治疗
    5.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结直肠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
    2.3 早期与晚期患者比较
    2.4 治疗后好转与治疗后恶化比较
    2.5 术前与术后比较
    2.6 患者血浆中CEA和 D-二聚体的双变量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四虫片对胃肠道肿瘤术后高凝状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临床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1. 病例选择
        2. 一般资料
        3. 治疗方法
        4. 观察指标
        5. 统计学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入组的情况
        2. 一般资料的可比性
        3. 凝血相关指标变化
        4. 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压积(HCT)指标变化
        5. Karnofsky评分变化情况
        6. VTE评分比较
        7. 出血症状及不良反应情况
讨论
    1. 中医学对胃肠道肿瘤及其术后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胃肠道肿瘤术后高凝状态的认识
    3. 四虫片分析
    4. 实验结果及疗效评价
    5.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中药在胃癌化疗应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7)TNF-α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TNF-α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的表达及其影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机制探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TNF-α基因rs1800629 多态性与汉族人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性研究以及TNF-α基因rs1800629 多态性与深静脉血栓形成易感性荟萃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TNF-α在小鼠深静脉血栓模型中的作用影响及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综述
    综述1:TNF-α以及TNF-α基因rs1800629 多态性与血栓性疾病关联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2:炎症反应与静脉血栓栓塞症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血府逐瘀汤加味改善非小细胞肺癌血瘀证患者高凝状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例终止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研究方案
        2.2 观察方法
        2.3 观察指标
        2.3.1 实验室指标
        2.3.2 生活质量评分
        2.3.3 中医证候评分6
        2.3.4 血瘀证症状量化评分7
        2.3.5 血栓事件
        2.3.6 安全性观测
        2.4 不良事件分级
    3.统计方法
第二部分 临床资料分析
    一般情况比较(性别、年龄分布、平均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分期、抗肿瘤治疗、治疗前 KPS、QOL 评分及凝血指标)
    1.性别
    2.年龄
        2.1 年龄分布
        2.2 平均年龄
    3.病理类型
    4.肿瘤分期
    5.抗肿瘤治疗
    6.KPS评分
    7.QOL生活质量评分
    8.中医证候评分
    9.血瘀证症状量化评分
    10.凝血指标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中医证候评分
    2.血瘀证症状量化评分
    3.KPS评分
    4.QOL评分
    5.凝血指标
        5.1 主要指标
        5.2 次要指标
    6.安全性比较
    7.血栓发生
讨论
    1.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2.肿瘤血液高凝状态认识
        2.1 凝血指标与高凝状态的关系
        2.2 抗肿瘤治疗与高凝状态
        2.3 高凝与肿瘤复发、转移
        2.4 高凝状态与VTE
    3.肺癌中医病因病机
    4.高凝状态与血瘀的关系
    5.血府逐瘀汤加味药物功效及药理
        5.1 血府逐瘀汤组方特点
        5.2 单味药物功效及药理
        5.3 血府逐瘀汤选用依据
    6.研究结果讨论
    7.小结
结论
问题与展望
    1.不足
    2.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高凝状态的研究进展
    1.肿瘤相关高凝状态
    2.高凝状态与VTE
    3.高凝状态与肿瘤复发、转移的关系
    4.肺癌相关高凝状态
    5.肿瘤相关VTE的西医治疗
    6.中医认识肺癌
    7.肺癌和血瘀证的关系
    8.血瘀证的中医治疗
    9.中西结合治疗肿瘤相关高凝状态及VTE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9)肺癌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文献综述 肺癌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研究进展
    2.1 肿瘤相关VTE的流行病学
    2.2 肿瘤相关VTE的发病机制
        2.2.1 血液高凝状态
        2.2.2 血液流变学改变
        2.2.3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2.3 肿瘤相关VTE的生物标志物
        2.3.1 D-二聚体
        2.3.2 血小板计数
        2.3.3 白细胞计数
        2.3.4 炎症因子
        2.3.5 P选择素
        2.3.6 其他因素
    2.4 肿瘤相关VTE的危险因素
        2.4.1 患者相关因素
        2.4.2 肿瘤相关因素
        2.4.3 肿瘤治疗相关因素
    2.5 肿瘤相关VTE的预防及治疗
        2.5.1 肿瘤相关VTE的风险评估
        2.5.2 肿瘤相关VTE的预防
        2.5.3 肿瘤相关VTE的治疗
    2.6 总结及展望
第3章 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纳入与排除标准
    3.3 研究方法
    3.4 相关定义与诊断标准
        3.4.1 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标准
        3.4.2 疗效评价
        3.4.3 远处转移
        3.4.4 随访
    3.5 统计学处理
第4章 结果
    4.1 肺癌相关VTE的临床特点
        4.1.1 肺癌合并VTE事件的发生情况
        4.1.2 肺癌相关VTE的临床类型
        4.1.3 肺癌相关VTE的血管分布
    4.2 肺癌相关VTE的资料特征
        4.2.1 肺癌相关VTE的一般临床资料
        4.2.1.1 人口资料
        4.2.1.2 伴随基础疾病
        4.2.1.3 肿瘤病理类型
        4.2.1.4 肿瘤分期
        4.2.1.5 肿瘤远处转移情况
        4.2.1.6 肺癌驱动基因突变
        4.2.1.7 肺癌患者治疗方式与VTE
        4.2.2 实验室血检资料
    4.3 二元Logistic分析肺癌相关VTE的危险因素
        4.3.1 单因素Logistic分析患者临床资料与实验室资料
        4.3.2 多因素Logistic分析肺癌相关VTE的独立危险因素
    4.4 肺癌合并VTE患者的生存分析
        4.4.1 肺癌合并VTE的疾病进展或复发时间
        4.4.2 肺癌合并VTE的 OS
        4.4.3 亚组分析
        4.4.3.1 术后辅助治疗的肺癌患者的DFS与 OS
        4.4.3.2 接受姑息内科治疗的肺癌患者
        4.4.3.2.1 患者接受姑息内科治疗的治疗反应
        4.4.3.2.2 患者接受姑息内科治疗的PFS和 OS
        4.4.3.3 驱动基因突变型晚期NSCLC的 PFS与 OS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科研成果
致谢

(10)肺结节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和凝血指标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Dectin-1与肺部疾病的关系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四、Hypercoagulable State Markers in Cancer Patients(论文参考文献)

  • [1]恶性肿瘤相关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D]. 陈婵曦.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基于ID环3D编码微球和THz技术的核酸类肿瘤标志物检测平台构建及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D]. 阳莎.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3]常见凝血指标与肺癌患者预后相关性的研究[D]. 向梦琪. 苏州大学, 2020(02)
  • [4]肿瘤相关因素与胃癌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相关性分析[D]. 韩记. 郑州大学, 2020(05)
  • [5]结直肠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罗洁.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1)
  • [6]四虫片对胃肠道肿瘤术后高凝状态的影响[D]. 刘秀彬.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TNF-α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李达. 苏州大学, 2020(06)
  • [8]血府逐瘀汤加味改善非小细胞肺癌血瘀证患者高凝状态的临床观察[D]. 宋晓溪.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肺癌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D]. 张露. 吉林大学, 2020(08)
  • [10]肺结节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和凝血指标临床分析[D]. 周梦雪.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癌症患者的高凝状态标志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