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肺移植(论文文献综述)
贺梦雪[1](2021)在《补肺活血胶囊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气虚血瘀证患者急性加重的影响及服用方法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观察补肺活血胶囊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稳定期气虚血瘀证患者急性加重的影响,并结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评分、6分钟步行实验、中医证候积分、m MRC分级和肺功能水平观察其临床效果,结合其对血清LT-B4、NF-κB、Ig G水平的影响,评价补肺活血胶囊的抗炎作用机制。2.针对补肺活血胶囊中补骨脂药物肝毒性的问题,以及考虑到COPD稳定期患者需长期服药的情况,探索长期用药条件下不同服药方法补肺活血胶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方法1.本研究采取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试验方法,招募2019年11月至2019年12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诊断为COPD稳定期气虚血瘀证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予以补肺活血胶囊试验药和补肺活血胶囊安慰剂,通过收集干预期间两组患者的急性加重次数、CAT评分、6分钟步行实验、中医证候积分、m MRC分级、肺功能水平及血清LT-B4、NF-κB、Ig G的数据评价补肺活血胶囊的临床疗效。2.通过自身前后对照研究的方法观察不同服药条件下患者对补肺活血胶囊的有效性、安全性和依从性,初步探索COPD稳定期患者长期服用补肺活血胶囊的方法。研究结果第一部分共收治患者30名,最终26名患者完成本研究,其中试验组患者12例,对照组患者14例。在干预期间,试验组在改善COPD急性加重次数、CAT评分、6分钟步行距离、主要症状积分(咳嗽、咳痰、喘促气短)、次要症状积分(胸闷、乏力、易感冒)、中医证候总积分、LT-B4、NF-κB、Ig G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m MRC分级、肺功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共15名患者采取自身前后对照方法,试验组15例,对照组15例。1.通过在不同服药方法下临床疗效方面的比较可以看出,试验组较对照组在减少急性加重次数和咳痰积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试验组在降低CAT评分,咳嗽、咳痰、胸闷、乏力、易感冒积分方面的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仅在咳嗽、胸闷方面的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不同服药方法下的安全性方面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肝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为0%。3.不同服药方法下的依从性方面,试验组患者的依从性要高于对照组患者。研究结论1.补肺活血胶囊在减少COPD急性发作的同时可以缓解气虚血瘀证患者临床症状,降低CAT评分,延长6分钟步行距离,改善生活质量;降低中医证候积分,下调炎性因子LT-B4、NF-κB水平,提高Ig G水平,提高患者临床疗效。2.对补肺活血胶囊的服药方法及安全性的初步探索中发现采取一次2粒,一日3次的连续性给药方式较一次4粒,一日3次,用2周停2周的间断性给药方式,在能够保证患者疗效和安全性的同时,依从性更高。
吴茜[2](2021)在《双肺移植术中行体外膜肺氧合支持对ICU治疗时间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肺移植是多种终末期肺病的终极治疗方法,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特发性间质性肺炎和肺囊性纤维化等,它能使受者获得更长的生存期和更好的生活质量。麻醉方式一般采用全身麻醉,麻醉诱导后使用双腔支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对于一些术前或者术中发生低氧血症或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肺动脉高压等可能性较大的患者,往往会使用体外膜肺氧合进行呼吸或循环的支持,以便于肺移植手术的顺利完成,这一技术甚至延用至肺移植术后的继续治疗。但是是否在术中使用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对术后在重症监护室的进一步治疗有无影响,尚无相关的对比研究,因此本文旨在研究双肺移植术中是否使用体外膜肺氧合支持对ICU治疗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移植中心完成双侧肺移植手术的病例,详细登记了所有受体的临床数据,包括手术资料和术后短期的随访资料。该项目研究通过本院的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60例术后稳定状态的受体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具有肺移植的手术指征并得到临床医师关于肺移植治疗的建议。根据双肺移植手术患者麻醉后的呼吸支持方式是否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分为机械通气组(C组)和ECMO辅助组(E组)。机械通气组(C组)剔除3例死亡和2例资料不全患者,最终有25例患者入组;ECMO辅助组(E组)剔除2例死亡患者,最终共纳入28例患者。其中C组平均年龄为49.76±15.98岁,男性18例,女性7例,ASA分级22例为Ⅳ级,3例为Ⅴ级。E组平均年龄为56.42±12.66岁,男19例,女9例,ASA分级23例Ⅳ级,5例Ⅴ级。记录两组双侧肺移植受体的年龄、性别、体重、BMI(Body mass index,BMI)、ASA分级、术前呼吸状态、主要术前诊断、术前肺灌注和肺功能评级:包括肺功能正常,轻度、中度、中重度、重度和极重度通气功能障碍;记录两组双侧肺移植受体手术时间、麻醉时间、静脉输液量、术中输血量、输注白蛋白量、血浆、失血量、尿量;记录两组双肺移植患者移植术前和术后一个月内的的肺功能测量指标,包括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first second,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FEV1/FVC比值(1秒率),峰值呼气流速(Peak expiratory flow,PEF),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aximal mid-expiratory flow,MMEF75/25);记录两组双肺移植患者移植术前(T0)、术后第1天(T1)、术后第3天(T3)、术后第7天(T7)、术后第30天(T30)的心脏彩超检查结果,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mension,LVESD),E/A;记录两组患者双侧肺移植患者住院时间、术后气管插管时间、ICU治疗时间、E组的ECMO使用时间,住院期间费用。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3例双肺移植患者,C组25例,其中男性肺移植受体18例,女性肺移植受体7例;E组28例,其中男性肺移植受体19例,女性肺移植受体9例。C组和E组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在静脉输液量、术中输注白蛋白量、尿量上没有差异(P>0.05),而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中输注红细胞和血浆量,C组小于E组(P<0.05)。两组患者双侧肺移植术前、术后一个月内的肺功能在FEV1、FVC、FEV1/FVC、PEF、MMEF75/25上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前(T0)、术后第1天(T1)、术后第3天(T3)、术后第7天(T7)、术后第30天(T30)的心脏彩超在LVEF,LVEDD,LVESD,E/A上没有差异(P>0.05)。两组双肺移植受体的住院时间没有差异(P>0.05),术后气管插管时间、ICU治疗时间、住院费用,C组小于E组(P<0.05)。结论:本研究初步证实双肺移植术中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后受体在重症监护室(ICU)的治疗时间延长,但不影响患者术后短期一个与月内的心、肺功能和住院时间。
吴诗龙[3](2021)在《肺移植治疗伴肺动脉高压的终末期肺疾病:单中心经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肺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肺疾病的治疗方式,伴有肺动脉高压的终末期肺疾病患者的最佳移植策略现仍有争议。此项研究的目的是回顾肺移植治疗伴有肺动脉高压的终末期肺疾病的经验及结果。方法此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收集2016年3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肺移植治疗伴有肺动脉高压的终末期肺疾病数据,比较单肺移植和双肺移植的围手术期特征和中短期结果。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不同移植方式、受体年龄、平均肺动脉压(m PAP)、体重指数(BMI)和原发疾病的生存情况。结果期间共有213例患者行肺移植手术,其中63例伴有肺动脉高压的患者纳入分析。纳入患者平均年龄56.37岁,平均BMI 19.56 kg/m2,平均肺动脉压35.4mm Hg。总的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70%、63%、60%。5例患者术后30天内死亡,随访期间共有9例患者死于感染。单肺移植术后,1年、2年、3年总的生存率分别是73%,69%,65%。双肺移植术后,1年、2年、3年总的生存率分别是65%,43%,43%。单肺移植和双肺移植的短期和中期生存没有统计学差异(P=0.23)。单肺移植和双肺移植均可以很好的治疗肺动脉高压和改善肺功能,两者对肺动脉高压的改善无明显差异(P=0.93),双肺移植较单肺移植可提供更佳的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P=0.02)和一秒率FEV1/FVC(P<0.01)。年龄≥60岁的患者肺移植术后生存明显差于小于60岁的患者(P=0.01)。m PAP≥40mm Hg与m PAP<40mm Hg的患者肺移植术后生存无明显差异(P=0.66)。BMI<17kg/m2与17≤BMI<25 kg/m2的患者肺移植术后生存相似(P=0.52)。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间质性肺疾病的患者移植术后生存无明显差异(P=0.64)。结论经过选择和干预的伴肺动脉高压的终末期肺疾病患者中,单肺移植和双肺移植的短期和中期生存无明显差异。双肺移植提供更好的术后肺功能。大于等于60岁的患者移植术后生存更差。
张耀良[4](2021)在《单肺移植术中行体外膜肺氧合支持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在本研究中,我们假设在考虑单肺移植患者是否需要ECMO支持时,有一些术前变量可能有助于临床决策。在本研究中,我们分析了本中心单肺移植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点,尝试确定与单肺移植手术患者术中行ECMO支持相关的因素,并评估ECMO支持后单肺移植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方法回顾分析自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2月28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单肺移植术的患者,根据术中接受或不接受ECMO治疗将患者分成两组,收集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和临床变量等资料。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肺移植过程中与术中体外膜氧合支持相关的独立因素。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行单肺移植术的患者共110例。83例患者在不进行ECMO辅助支持的情况下安全顺利完成手术,27例患者术中则需要进行ECMO辅助支持,并最终完成手术。本次纳入的患者平均年龄为57.93±10.42岁,BMI为20.06±3.27kg/m2,男性患者97例(88%),女性患者13例(12%),108例患者为ASAⅣ级(98.2%),ASAⅢ级和ASAⅤ级各1例患者(0.9%)。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在年龄、性别、BMI、ASA分级、并存疾病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肺移植患者的原发疾病类型在两组之间存在差异(P=0.018)。ECMO组中行左肺移植术的患者更多,而非ECMO组中右肺移植术更多(P=0.046)。ECMO组患者的肺动脉压(PAP)明显高于非ECMO组的(P=0.01),两组的肺毛细血管楔压、肺血管阻力及全肺血管阻力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SPECT检查方面,非ECMO组的非手术侧肺通气灌注比例要高于ECMO组(P=0.012),而术侧肺通气灌注比例则明显低于ECMO组的(P=0.012);两组之间的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气分析及左室射血分数等检测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患者术前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双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1)患者的年龄越大越倾向于术中使用ECMO支持,并且年龄每增长1岁,使用ECMO的几率增加1.191倍(P=0.003,OR=1.191);(2)需行肺移植的原发疾病不同,ECMO的使用几率也不同(P=0.011),COPD的患者与间质性肺病的患者相比术中更少会用到ECMO支持(P=0.003);(3)术前中性粒细胞比率越高使用ECMO几率越大(P=0.005,OR=1.128);(4)术前Pa CO2越高,术中越可能需要ECMO辅助,Pa CO2每增长一个单位,几率增大1.183倍(P=0.021,OR=1.183);(5)术前PAP越高,术中越需要行ECMO辅助支持,PAP每增大一个单位,几率会增大1.130倍(P=0.018,OR=1.183);(6)诱导后CVP越高,术中越需要行ECMO辅助支持,CVP每增大一个单位,几率会增大1.292倍(P=0.023,OR=1.292);(7)非术侧肺灌注比例越高,术中使用ECMO可能性越小(P=0.018,OR=0.911)。结论基于多因素回归分析,我们发现接受单肺移植术患者的年龄、需行肺移植的原发疾病、术前中性粒细胞比率、术前Pa CO2、术前PAP、诱导后CVP、非术侧肺灌注比例可能影响肺移植过程中需要术中ECMO支持的可能性,它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在围术期做出决策,同时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张志忠[5](2021)在《血清IL-21/IL-21R动态变化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病情评估价值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分析血清IL-21及IL-21R水平在COPD急性加重期动态变化,探讨IL-21及IL-21R的表达在COPD急性加重期病情严重程度评估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8年12月在我院确诊的100例COPD急性加重期,并经过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的患者。根据机械通气类型将其分成无创机械通气组(NMV,n=45)、有创机械通气组(IMV,n=55),选取来我院体检对象(无COPD疾病)作为对照组(Control,n=40)进行研究,同时进行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吸烟指数、BMI、基础疾病)分析;采用ELISA法检测各研究对象0~24小时、24~48小时血清IL-21及IL-21R的浓度水平,分析其动态变化;通过ROC曲线分析IL-21、IL-21R、IL-21/IL-21R在评估COPD急性加重期的严重程度中的价值准确性。结果:(1)一般资料分析:三组受试者在平均年龄、性别组成、BMI指数、基础疾病等数据无明显差异;COPD患者的吸烟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IL-21、IL-21R及IL-21/IL-21R变化: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IL-21、IL-21R在疾病各个阶段浓度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IL-21、IL-21R水平在0~24h、24~48h处于下降趋势,有创机械通气组高于无创机械通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患者病情的好转,血清IL-21、IL-21R浓度逐渐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患者在疾病各个阶段的IL-21/IL-21R比值均低于对照组,有创机械通气组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IL-21、IL-21R、IL-21/IL-21R评估COPD严重程度:通过ROC曲线分析,IL-21、IL-21R的水平及其比值体现出不同的价值,其中三者的特异度分别为73.56%、68.90%及80.90%,ACU面积分别为0.6775,0.6083及0.7450。IL-21/IL-21R对COPD严重程度价值准确性最高,IL-21次之,IL-21R准确性最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L-21、IL-21R表达及其比值的截断值分别为1690.33(pg/ml)、943.55(pg/ml)及1.75。结论:1、COPD急性加重期有创机械通气组患者IL-21及IL-21R水平明显高于无创机械通气组患者,随着病情的好转IL-21及IL-21R水平逐渐降低。2、在评估COPD病情严重程度方面,IL-21/IL-21R相对于IL-21、IL-21R水平,准确性及价值更高。
许雅婧[6](2021)在《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候分布特征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慢阻肺是临床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且常伴有多种并发症,其中肺动脉高压是其常见的心血管并发症,也是慢阻肺进展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中间阶段,严重的肺动脉高压提示患者预后不良,增加了死亡风险。目前现代医学对于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且无疗效确切的治疗药物。中医对本病的治疗有一定的优势,常规治疗配合中药治疗,能够更好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肺动脉压力,提高临床疗效。在中医学中,证候能反映疾病的本质,揭示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等信息,指导临床治疗。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核心,准确的辨证是临床用药的前提,但目前对此病中医证候的研究不足,且缺乏统一的辨证标准。研究目的:比较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组患者与单纯慢阻肺组患者在人口学资料、理化指标的差异;初步探索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并与单纯慢阻肺患者进行对比,分析两者中医证候分布是否存在差异;探讨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组患者证型与肺动脉收缩压的相关性。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在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及西医呼吸科住院的慢阻肺患者,通过纳排标准后,收集其详细病情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理化检查结果、中医四诊信息等),并根据超声心动图报告中肺动脉收缩压水平分为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组与单纯慢阻肺组,填写回顾性病历观察表。将研究过程中收集的全部病例数据录入Excel表中,经过归纳整理,应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理化指标、中医证候分布等情况,并探索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患者证型与肺动脉收缩压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本研究共收集281例患者,其中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有63例,单纯慢阻肺有218例。1.人口学资料方面:两组患者在性别分布、住院天数、吸烟、饮酒情况、整体合并症例数等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BMI、冠心病、心律失常及胃食管返流等合并症上有统计学差异,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组患者的年龄更大,病程更长、BMI更低、冠心病、心律失常及胃食管返流等合并症的比例更高。2.在理化指标方面:肺功能指标上,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组患者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更低。在血清学指标上,两组在WBC、NEUT、RBC、HGB、PO2、PCO2等指标上无统计学差异,在 LYMPH、RDW-SD、PLT、NLR、BNP、NT-proBNP、CA125、D-D等指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RDW-SD、NLR、BNP、NT-proBNP、CA125、D-D等指标与肺动脉高压严重程度有相关性,成正相关关系,LYMPH、PLT与肺动脉高压严重程度有相关性,成负相关关系。3.在中医证候分布上:两组患者主要脏腑定位均在肺,并涉及脾、肾、心,基础证型均以气虚证、痰浊证、血瘀证、水饮证、痰热证多见,证型组合以二证组合、三证组合多见。其中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组脏腑定位中脾、肾、心的比例明显增高,基础证型上水饮证比例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证候分布上,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组占比大于5%的证候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虚痰浊证(20.6%)、气虚痰浊水饮证(20.6%)、气虚证(9.5%)、气阴两虚,痰浊血瘀证(7.9%)、气虚痰热证(6.3%)、气虚痰浊血瘀证(6.3%)。单纯慢阻肺组占比大于5%的证候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虚痰浊证(33%)、气虚痰热证(11.5%)、气虚证(7.8%)、气虚痰浊血瘀证(7.3%)、气虚痰热血瘀证(5.5%)、气虚痰浊水饮证(5.0%)。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中气虚痰浊水饮证显着高于单纯慢阻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证型与肺动脉收缩压的相关性: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组患者中,水饮证与肺动脉收缩压有正相关关系,痰热证与肺动脉收缩压有负相关关系。结论:1.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患者与单纯慢阻肺患者相比,年龄更大、病程更长,BMI更低,冠心病、心律失常及胃食管返流等合并症的比例更高。2.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患者与单纯慢阻肺相比,肺功能下降更明显,RDW-SD、NLR、BNP、NT-proBNP、CA125、D-D 等指标更高,LYMPH、PLT,等指标更低。3.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本虚标实,病位涉及肺、脾、肾、心,基础证型主要为气虚证、阴虚证、痰浊证、血瘀证、水饮证、痰热证等,证候分布上,主要为气虚痰浊证、气虚痰浊水饮证、气虚证、气阴两虚,痰浊血瘀证、气虚痰热证、气虚痰浊血瘀证。与单纯慢阻肺相比,病位上,涉及脾、肾、心的比例增加,基础证型上,水饮证比例增加,证候分布上,气虚痰浊水饮证增多。4.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患者证型与肺动脉收缩压存在相关性,其中水饮证与肺动脉收缩压有正相关关系,痰热证与肺动脉收缩压有负相关关系。
曾剑锋[7](2021)在《“冬夏并治”穴位敷贴治疗COPD的皮肤反应与临床疗效研究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冬夏并治”穴位敷贴疗法对COPD患者的年急性加重次数、肺功能、中医证候总积分、CAT评分、中医疗效测定的影响及皮肤反应程度情况,研究“冬夏并治”穴位敷贴治疗COPD患者不同皮肤反应与临床疗效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本课题收集了135例COPD患者进行了“冬夏并治”穴位敷贴疗法的完整病历资料,按治疗后出现的皮肤反应情况进行不同分组,参照《新药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汇编》中皮肤过敏反应程度标准分级,共分为四组。根据治疗前后年急性加重次数、肺功能、中医证候总积分、CAT评分、中医疗效测定为相关指标比较其临床疗效差异性,采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探究四组组间临床疗效是否存在差异,最终得出临床疗效与皮肤反应是否存在相关性的结论。结果:根据研究的各组结果及其统计数据,依据临床课题研究方案共收集到完整及有效数据共135例,其中皮肤无反应组A组患者35例,发生率约26%,轻度皮肤反应组B组患者57例,发生率约42%,中度皮肤反应组C组患者30例,发生率约22%,重度皮肤反应组D组患者13例,发生率约10%。四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年急性加重次数、CAT评分、中医证候总积分相比较,四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相比(P<0.05),四组治疗后的年急性加重次数、CAT评分、中医证候总积分较治疗前均下降。在改善肺功能方面,四组治疗前后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四组组间疗效判定差值变化比较分析,采用Kruskall-wallis H检验分析并对组间进行Bonferroni校正(P=0.05/6=0.0083)。在降低年急性加重次数、CAT问卷评分、中医证候总积分差值方面,A组与其余三组两两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083),其余三组组间两两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083);四组中医证候疗效测定,A、B、C、D四组经治疗后,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51.42%、84.21%、83.33%、100%。在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方面,四组组间两两比较分析,B、C、D三组均优于A组(P<0.0083),而B、C、D三组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083)。四组在治疗前后肺功能方面,疗效不明显(P>0.05)。四组在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四组均有降低年急性加重次数、改善中医证候总积分、CAT评分的疗效(P>0.05)。在降低年急性加重次数、中医证候总积分、CAT评分组间差值及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时,B、C、D三组疗效优于A组(P<0.0083),而B、C、D三组无明显差异(P>0.0083)。结论:1.“冬夏并治”穴位敷贴疗法治疗COPD在降低年急性加重次数,改善中医证候总积分、CAT评分、中医疗效测定方面具有明显疗效,但对改善肺功能疗效不明显。2.“冬夏并治”穴位敷贴疗法治疗COPD皮肤反应与临床疗效具有相关性,出现皮肤反应者较无皮肤反应者疗效更佳。3.“冬夏并治”穴位敷贴治疗COPD出现皮肤反应的激烈程度与临床疗效未见相关性。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工作委员会[8](2021)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1年修订版)》文中研究指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最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我国慢阻肺领域的专家们通过检索和整合近年来慢阻肺领域的研究进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进行了重新修订。本次修订提出了将危险因素、筛查问卷和普及肺功能应用相结合的策略,期望提高慢阻肺的早期诊断率,减少漏诊;对疾病综合评估、稳定期药物治疗、急性加重的评估、规范化治疗、后续访视和预防未来的急性加重等方面根据最新的研究证据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并对慢阻肺诊疗及临床研究方向提出了新的思考和展望。
马静[9](2021)在《补肺纳肾丸治疗肺肾气虚型间质性肺病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从症状及血气分析观察运用院内制剂补肺纳肾丸治疗肺肾气虚型间质性肺病的影响。方法:本试验研究对象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呼吸内科门诊及住院病房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的患有肺肾气虚型间质性肺病并且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病人,按先后顺序进行随机化的原则划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3个月并记录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给予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院内制剂补肺纳肾丸,80粒,日2次,治疗3个月并记录临床症状改善,并且分别于治疗前后采取两组患者的血气分析指标,疗程完成后对对照组与治疗组在改善中医临床表现、血气分析等多个方面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1)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血气分析指标、中医证候积分分别进行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能够改善患者血气分析及临床表现,两种治疗方法均有治疗效果,且院内制剂联合西药治疗优于单纯西药治疗方法(P<0.05)。结论:运用院内制剂补肺纳肾丸治疗肺肾气虚型间质性肺病,可明显改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及临床症状(咳嗽咳痰、腰膝酸软、恶风、耳鸣等),在临床治疗中可以推广使用,且临床使用安全。
郝新[10](2020)在《同种异体肺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据报道,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常见于接受化学疗法或免疫抑制疗法的血液恶性肿瘤或器官移植患者。关于肝移植术后HBV再激活的病例有较多学者关注,而同种异体肺移植受者的HBV再激活事件,研究及关注不多,特别是在以HBV感染率较高的中国。方法:本研究纳入自2013年1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同种异体肺移植患者,共102例。收集人口统计学特征、HBV病毒学特征、免疫抑制治疗方案、随访时间和死亡率。按HBV再激活与否分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数据包括HBV再激活率、HBV再激活影响因素、患者生存率及无复发生存率。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39.2(33.8-44.5)个月。研究结果表明,102例患者中HBsAg阳性(n=8)和HBsAg阴性(n=94),HBcAb阳性(n=90)和HBcAb阴性(n=12),共7例(6.9%)患者在同种异体肺移植术后出现HBV再激活。结果显示,HBV再激活组与非再激活组相比,受体糖尿病(OR=14.112 P=0.009)及受体HBsAg(0R=16.529 P=0.006)是肺移植术后出现HBV再激活的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p<0.001)及受体HBsAg阳性(p=0.005)的患者,肺移植术后无复发生存率短于无合并上述基础病患者。结论:1、现症与既往HBV感染患者接受同种异体肺移植手术,并采用免疫抑制药物治疗,可发生HBV再激活。2、糖尿病、受体的HBsAg阳性是肺移植术后出现HBV再激活的危险因素。
二、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肺移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肺移植(论文提纲范文)
(1)补肺活血胶囊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气虚血瘀证患者急性加重的影响及服用方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补肺活血胶囊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气虚血瘀证患者急性加重影响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设计 |
3 研究结果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针对补肺活血胶囊不同服药方法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设计 |
4 研究结果 |
5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一 西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双肺移植术中行体外膜肺氧合支持对ICU治疗时间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剔除标准 |
2.2 试验设备与药物 |
2.2.1 主要试验设备 |
2.2.2 药物材料 |
2.3 试验方法 |
2.3.1 一般资料 |
2.3.2 麻醉方法 |
2.3.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
3.1.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 |
3.1.2 两组患者术前呼吸系统疾病诊断 |
3.1.3 两组患者术前肺部主要检查结果 |
3.1.4 两组患者术前呼吸状况 |
3.2 两组患者术中资料 |
3.3 两组术前和术后心肺功能 |
3.3.1 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肺功能 |
3.3.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彩色多普勒心脏超声检查结果 |
3.4 两组患者术后呼吸支持情况比较 |
3.5 两组患者术后ICU治疗时间 |
3.6 两组患者总住院时间和费用情况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双肺移植手术围术期的麻醉管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肺移植治疗伴肺动脉高压的终末期肺疾病:单中心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与设计 |
2.数据收集 |
3.受体的选择 |
4.移植方式和供体的选择 |
5.手术方法 |
6.术后治疗与随访 |
7.统计分析 |
结果 |
1.术前特征 |
2.术中结果 |
3.术后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肺动脉高压与肺移植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4)单肺移植术中行体外膜肺氧合支持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数据收集 |
2.1 数据收集工具 |
2.1.1 东软医疗信息管理系统 |
2.1.2 麦迪斯顿手术麻醉临床信息系统 |
3.麻醉方法 |
3.1 麻醉前准备 |
3.1.1 麻醉药品 |
3.1.2 麻醉设备及耗材 |
3.2 麻醉诱导 |
3.3 麻醉维持及术中管理 |
4.ECMO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
4.1 ECMO的适应证 |
4.2 ECMO的禁忌证 |
5.ECMO设备 |
6.ECMO的管理 |
7.统计分析 |
结果 |
1.术前一般资料对比 |
1.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 |
1.2 两组患者术前疾病诊断 |
1.3 两组患者手术类型 |
1.4 两组患者术前检查结果 |
1.4.1 两组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 |
1.4.2 两组患者术前右心导管检查结果 |
1.4.3 两组患者术前实验室检查结果 |
2.术中资料 |
2.1 两组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变化 |
2.2 两组患者术中资料 |
3.术后早期临床结果 |
3.1 两组患者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
3.2 两组患者术后首次实验室检查结果 |
3.3 两组患者术后临床转归 |
3.4 两组患者术后短期生存率 |
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讨论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在肺移植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血清IL-21/IL-21R动态变化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病情评估价值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COPD介绍 |
1.2 IL-21/IL-21R生物学特点 |
1.3 IL-21/IL-21R与 COPD发病机制相关性 |
1.3.1 IL-21 与气道炎症 |
1.3.2 IL-21 与肺气肿形成 |
1.3.3 IL-21与COPD的肺动脉高压机制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信息采集 |
2.3.2 血液标本采集 |
2.3.3 ELISA检测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IL-21/IL-21R 的生物学功能及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展相关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6)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候分布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动脉高压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定义 |
2 流行病学 |
3 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 |
4 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 |
5 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的诊断 |
6 治疗进展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的中医治疗进展 |
1 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中医病名的探讨 |
2 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的证型研究 |
4 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的中医治疗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临床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制定慢阻肺患者病历信息采集表 |
2.2 数据收集 |
2.3 分组方法及依据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人口学资料 |
3.2 理化指标分析 |
3.3 中医证候资料分析 |
3.4 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组证型与肺动脉收缩压的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4.1 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的探讨 |
4.2 两组患者理化指标的探讨 |
4.3 中医证候分布特征的探讨 |
4.4 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组证型与肺动脉收缩压的相关性 |
4.5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慢阻肺患者信息采集表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冬夏并治”穴位敷贴治疗COPD的皮肤反应与临床疗效研究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与剔除病例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步骤 |
2.2 穴位敷贴治疗方法 |
2.3 敷贴治疗后的反应与处理 |
3 疗效评定 |
4 数据管理及统计学方法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 一般资料分析 |
1.1 四组皮肤反应分析 |
1.2 治疗前四组患者资料的差异性分析 |
2 治疗前各项观察指标可行性分析 |
2.1 四组患者治疗前年急性加重次数比较 |
2.2 四组患者治疗前肺功能测定比较 |
2.3 四组患者治疗前CAT问卷评分比较 |
2.4 四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
3 治疗后结果与分析 |
3.1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年急性加重次数比较 |
3.2 年急性加重次数组内差值的组间比较 |
3.3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比较 |
3.4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CAT问卷评分比较 |
3.5 CAT问卷评分差值的组间比较 |
3.6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
3.7 中医证候总积分差值的组间比较 |
3.8 四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冬夏并治”穴位敷贴治疗COPD |
1.1 “冬夏并治”穴位敷贴的历史渊源 |
1.2 “治肺不远温”指导下的“冬夏并治”穴位敷贴 |
2 “冬夏并治”穴位敷贴出现皮肤反应的机制研究 |
3 皮肤反应与临床疗效的机理探讨 |
4 治疗刺激量与皮肤反应及临床疗效相关性探讨 |
5 关于穴位敷贴引起皮肤反应的进一步思考 |
6 结果小结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答辩委员会名单 |
(9)补肺纳肾丸治疗肺肾气虚型间质性肺病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10)同种异体肺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研究人群 |
2、数据采集 |
3、检测方法 |
4、免疫抑制方案 |
5、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1 、基线特征 |
1.2 、临床特征 |
1.3 、HBV再激活 |
1.4 、风险因素的多变量分析 |
1.5 、临床结局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肺移植(论文参考文献)
- [1]补肺活血胶囊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气虚血瘀证患者急性加重的影响及服用方法的探讨[D]. 贺梦雪.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双肺移植术中行体外膜肺氧合支持对ICU治疗时间的影响[D]. 吴茜.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3]肺移植治疗伴肺动脉高压的终末期肺疾病:单中心经验[D]. 吴诗龙.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4]单肺移植术中行体外膜肺氧合支持的相关因素分析[D]. 张耀良.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5]血清IL-21/IL-21R动态变化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病情评估价值的探讨[D]. 张志忠. 南昌大学, 2021(01)
- [6]慢阻肺并发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候分布特征的研究[D]. 许雅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冬夏并治”穴位敷贴治疗COPD的皮肤反应与临床疗效研究观察[D]. 曾剑锋.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1年修订版)[J].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工作委员会.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1(03)
- [9]补肺纳肾丸治疗肺肾气虚型间质性肺病的疗效观察[D]. 马静.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10]同种异体肺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回顾性研究[D]. 郝新.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