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鹿寨县市售纯净水微生物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睿[1](2021)在《昆明市售禽蛋中抗菌药物残留的检测及膳食暴露风险评估》文中认为[目 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HPLC-MS/MS)检测昆明市五华区、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安宁市市售禽蛋中抗菌药物的残留情况,以探讨昆明市区域内禽蛋中抗菌药物的残留情况;对这三个地方的城镇常住居民进行禽蛋类食物膳食调查,应用膳食暴露风险评估模型对昆明市居民禽蛋膳食中抗菌药物残留的暴露风险进行评估分析,以明确居民禽蛋类食物消费情况及居民禽蛋膳食中抗菌药物残留的暴露风险,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方 法]2020年10月—11月期间采集了昆明市五华区、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安宁市共计513份禽蛋样品,采用UHPLC-MS/MS测定其中的氧氟沙星、达氟沙星、二氟沙星、磺胺二甲氧嗪、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甲氧哒嗪、磺胺甲恶唑7种抗菌药物,禽蛋样品经乙酸乙酯超声提取,旋转蒸发仪浓缩,乙腈定容后,经0.22 mm过滤器过滤,以0.01%的甲酸-乙腈溶液和0.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经Cosmosil packed column(4.6 mm × 150 mm)色谱柱分离,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模式进行质谱检测。2020年8月—10月期间分别对昆明市五华区、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安宁市共计1118位常住居民进行了禽蛋类食物膳食调查。采用点估计、概率估计及风险评估等方法对昆明市居民禽蛋膳食中抗菌药物残留的暴露风险进行评估分析。用Analyst 1.6.2软件分析离子流图和质谱图,Epidata 3.1录入问卷、SPSS 26.0对数据进行分析、@RISK 7.6进行暴露风险评估分析。[结 果]UHPLC-MS/MS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1~2.50μg/g,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0。513份禽蛋样品中,93份样品检出抗菌药物残留,总体检出阳性率为18.13%。7种抗菌药物检出例数最多的是磺胺甲氧哒嗪,共检出30例,检出阳性率为5.85%,其余抗菌药物残留检出例数从大到小依次为磺胺甲恶唑、磺胺间甲氧嘧啶、二氟沙星、氧氟沙星、达氟沙星,检出例数最少的是磺胺二甲氧嗪,检出3例,检出阳性率为0.58%。各抗菌药物检出浓度范围为:氧氟沙星0.01~0.37 μg/g、达氟沙星 0.06~0.48 μg/g、二氟沙星 0.05~0.29μg/g、磺胺二甲氧嗪0.03~0.16μg/g、磺胺间甲氧嘧啶0.06~1.00μg/g、磺胺甲氧哒嗪0.05~0.37μg/g、磺胺甲恶唑0.07~2.48μg/g,其中,残留浓度最高的是磺胺甲恶唑,中位数为0.84μg/g,浓度最低的是氧氟沙星,中位数为0.02μg/g。1118位昆明市城镇常住居民中,鸡蛋为每日摄入量最高的禽蛋种类。调查人群最近3天鸡蛋每日摄入量中位数为20.00 g/d;过去1个月鸡蛋每日摄入量中位数为32.13 g/d。各分组人群中,孕妇、乳母鸡蛋每日摄入量最高,中位数为60.00 g/d。其次为>60岁的老年入群,男性人群最近3天和过去1个月鸡蛋每日摄入量中位数分别为40.00 g/d、42.84 g/d,女性人群最近3天和过去1个月鸡蛋每日摄入量中位数分别为30.00 g/d、38.61 g/d。其余<10岁、10-24岁、25-60岁三个年龄段最近3天鸡蛋每日摄入量中位数均为20.00 g/d;过去1个月鸡蛋每日摄入量中位数范围在25.74~34.26 g/d之间。总人群及各分组人群中,鸭蛋、鹌鹑蛋、鹅蛋每日摄入量中位数均为0.00 g/d。禽蛋膳食抗菌药物残留每日暴露量点评估结果与概率评估结果显示,7种抗菌药物中磺胺甲氧哒嗪每日暴露量最高,平均值范围为0.006~0.055 μg/(kg·bw·d),P50百分位点范围为0.003~0.024 μg/(kg·bw·d),P95百分位点范围为0.018-0.139μg/(kg·bw·d)。各抗菌药物在<10岁男、女组,孕妇、乳母组每日暴露量较高。禽蛋膳食暴露风险评估结果显示,风险商最大的为磺胺甲氧哒嗪,暴露量平均值EDI占ADI的HQ范围为0.12×10-3~1.10×10-3;暴露量P50百分位点EDI占ADI的HQ范围为0.06×10-3~0.48×10-3;暴露量P95百分位点EDI占ADI的HQ范围为0.36×10-3~2.78×10-3。7种抗菌药物HQ值均远小于1,膳食安全性高。[结 论]氧氟沙星、达氟沙星、二氟沙星、磺胺二甲氧嗪、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甲氧哒嗪、磺胺甲恶唑7种抗菌药物在禽蛋总体中均有检出,其残留量波动范围较大。不同种类禽蛋中检出的抗菌药物种类、残留量不全相同。部分禽蛋检出2种及以上抗菌药物残留。昆明地区孕妇、乳母鸡蛋的每日摄入量较高。禽蛋食品抗菌药物残留每日暴露量点评估结果高于概率评估结果。禽蛋抗菌药物膳食暴露风险评估结果安全。应加强对养殖户安全、科学使用抗菌药物的监管和培训,促使其规范使用抗菌药物,全面监控禽蛋产品抗菌药物残留状况,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防范食品安全风险。
杨行[2](2020)在《新疆传统酸奶乳酸菌分离鉴定及在驴乳酸奶研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新疆传统发酵酸奶中蕴含着丰富的、性能各异的微生物资源,是获取具有优良发酵性乳酸菌的主要来源,新疆驴存栏量多,驴乳资源丰富,近年来驴乳酸奶也成为开发和研究的热点。本试验从新疆喀什地区农牧民自制的传统酸奶中分离出92株乳酸菌为研究对象,通过16S rDNA进行分子鉴定、单菌株产酸能力评价、凝乳能力检测,筛选出优势乳酸菌组合后应用于发酵驴乳酸奶,通过单因素试验、Plackett-Burman试验、最陡爬坡试验和响应面优化试验确定驴乳酸奶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对发酵出的驴乳酸奶进行一系列理化检测、微生物检测、有机酸检测以及挥发性风味物质成分的检测,最后结合中试试验对驴乳酸奶的生产工艺条件进一步优化,主要结果如下:(1)乳酸菌的分离鉴定。从喀什地区及周边13个县区采集了41份传统酸奶样品,从中分离纯化出92株乳酸菌,通过16S rDNA扩增序列比对鉴定及构建系统发育树对75株乳酸菌进行归类得到德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10株、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16株、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7株、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36株、耐久肠球菌(Enterococcus durans)14株。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1株。其中屎肠球菌为该地区的优势菌种。(2)优良菌株的筛选。通过检测pH值和总酸度值对92株乳酸菌进行产酸能力的评价,结果其中pH≤5.05的菌株有64株,约占总菌株数的69.57%,主要集中在4.264.45之间;酸度值≥100°T的菌株有59株,约占总菌株数的64.13%,主要集中在121130°T之间;菌株SL·1-1(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在培养24h后pH值最低为3.85,总酸度值最高为183°T,可以作为优良菌株保存;进一步筛选出20株乳酸菌进行凝乳试验,经过pH值和酸度值检测以及组织状态的观察,其中有12株乳酸菌凝乳效果较好,经过冷藏观察,有7株乳酸菌凝乳后产酸量少,后酸化能力较弱;对筛选菌种的凝乳进行综合考虑得出SL·1-1、WQ·1-3、TX·2-3三株乳酸菌组合按1:1:1的接种比例发酵出的酸奶状态较好、凝固时间短。(3)驴乳酸奶工艺优化。通过单因素分析试验,驴乳酸奶的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量2%、全脂乳粉添加量9%、鲜驴乳添加量35%、蔗糖添加量5%、低聚半乳糖添加量2%、发酵时间4.0 h、发酵温度42℃。结合Plackett-Burman试验和最陡爬坡试验筛选出发酵时间、接菌量、全脂乳粉添加量、鲜驴乳添加量四个因素采用响应面分析进行四因素三水平的优化试验,最终确定的驴乳酸奶发酵工艺为:发酵时间4.5 h、接种量2.0%、全脂乳粉添加量9.0%、鲜驴乳添加量41.5%、发酵温度42℃、蔗糖添加量5.0%、低聚半乳糖添加量2.0%,此时驴乳酸奶的感官评分为91.0分,各项理化指标均符合要求。(4)驴乳酸奶品质分析。对驴乳酸奶在冷藏期间进行理化指标检测、微生物检测、感官评价、10种有机酸含量检测、风味物质成分检测。通过试验结果来看,驴乳酸奶在冷藏21 d中,酸度值整体呈现上升趋势,pH值、粘度值、持水力呈现下降趋势;乳酸菌活菌数整体高于1×106 cfu/mL;在感官评价上前15 d驴乳酸奶都能保持较好的口感和风味,随着时间的延长,酸味略重,口感随之下降;10种有机酸(除丙酸以外)在整个冷藏期间都有上升或下降的变化,其中乳酸、乙酸、柠檬酸含量最高;从驴乳酸奶中共检测出风味物质69种,其中酸类化合物17种、醇类化合物15种、酮类化合物12种,3-羟基-2-丁酮、己酸、乙酸、丁酸、辛酸、苯甲酸等,这些物质组成了驴乳酸奶的主体挥发性风味物质。(5)中试试验。结合了工厂的实际条件,对驴乳酸奶工厂生产的工艺进行调整,最终确定了工厂生产驴乳酸奶的工艺路线和工艺参数,料液配比中纯净水的添加量在原先量的基础上减少5%10%,生产用发酵剂的接种量为2.5%,发酵培养箱的进风口温度为45℃±1℃,发酵时间为5.56.0 h。
胡莺[3](2019)在《三峡水库消落带水—土体系中典型环境雌激素的迁移转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峡水库生态与环境效应日益受到热切关注,国家对生态文明与生态安全的迫切需求更凸显了这方面的紧迫性。环境雌激素(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EDCs)已被证明在极低水平(ng/L)即具有内分泌干扰性,能造成生殖障碍、出生缺陷、发育异常,并对某些癌症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EDCs疏水性较强且不易挥发、不易发生自然光解,EDCs在三峡库区消落带的吸附/解吸行为直接影响三峡水库的水生态安全。我国EDCs相关研究严重滞后,EDCs在三峡水库消落带的环境行为尚未见研究报道,已有研究的环境条件也与三峡水库消落带迥异,诸如大变差水位条件、沿岸高度密集的人口分布等。为此,本研究筛选出几种典型环境雌激素,采集不同水位梯度的三峡消落带土样为试材,通过模拟实验及模型拟合分析,探析EDCs在三峡库区消落带土-水界面的吸附、降解及释放规律,并分析重要环境条件对EDCs迁移转化和环境风险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使用生物炭作为土壤修复剂对EDCs环境行为的影响,以期为三峡水库EDCs的生态风险评价及调控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通过优化液液微萃取上浮溶剂固化前处理条件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条件,分别针对水样和土样建立了可同时测定雌酮(Estrone,E1)、雌二醇(17β-estradiol,E2)、17α-乙炔基雌二醇(17α-ethinylestradiol,EE2)、雌三醇(Estriol,E3)和双酚A(Bisphenol A,BPA)5种EDCs的检测方法,检出限为0.41-7.50μg/L。(2)几种EDCs在消落带土样中的吸附/解吸过程均可由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较好描述,EDCs在落干期较长区域的消落带土样中吸附和解吸速率更快但平衡吸附量更低。Freundlich模型可较好拟合EDCs在消落带土样中的等温吸附与解吸数据,表现出一定的吸附非线性。几种EDCs在土样中的吸附系数KF值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显着正相关,淹水强度较大区域的土样具有更强的EDCs吸附能力。各水位梯度土样中,EDCs的吸附能力均表现为EE2>E2>E1>BPA,疏水分配作用对吸附有重要影响。消落带土样中EE2、E2和E1的解吸滞后性系数HI值分别为0.576-0.682,0.652-0.862,0.676-0.819,表现出一定的解吸滞后性,而BPA在各土样中均未表现出明显的解吸滞后性,BPA具有很强的可迁移性。(3)环境条件对三峡消落带土壤-水体系中EDCs的吸附/解吸行为有显着影响。EDCs的吸附系数KF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低温条件更有利于消落带土壤对EDCs的吸附。离子强度的增加能促进EDCs在消落带土壤中的吸附,实验设定范围内EDCs的吸附量随离子强度增大首先显着增加而后缓慢增加。EDCs在三峡消落带土样中的吸附量随pH值的增加而降低,碱性条件不利于EDCs的吸附,pH>8的强碱性条件下土样对EDCs的吸附量急剧下降且解吸量大大增加。(4)添加生物炭(Biochar,BC)后,三峡消落带土样对EDCs的吸附动力学及吸附等温数据可分别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Freundlich模型较好拟合。加炭土样对几种EDCs的吸附能力和吸附非线性程度均随生物炭添加比例的增加而增强。随着生物炭添加比例的增加,外源生物炭对土壤体系吸附EDCs的相对贡献率随之增大并逐渐占据主导,0.1%BC添加量时贡献率达51.1%-91.1%,0.2%BC添加量时进一步增加至88.7%-97.8%。生物炭添加前后,EDCs在三峡消落带土样中的吸附均为自发放热的熵减过程(ΔG<0,ΔS<0),物理吸附占主导。添加生物炭的消落带土样中EDCs吸附焓变绝对值为20.43-40.95 kJ·mol-1,相较原土的吸附焓变(12.369-22.40 kJ·mol-1)显着增大,生物炭的添加增强了土壤和EDCs之间的结合。随着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EDCs在土样中的解吸滞后性系数先下降而后增加。一定的BC添加量范围内,生物炭的添加可通过增大土壤吸附能力并增强解吸滞后,将EDCs更好的固定和截留在消落带土壤中。(5)EDCs在三峡消落带土样中的降解符合伪一级动力学模型,降解速率为E2>E3>E1>BPA>EE2。相同实验条件下,EDCs在长期淹水区域土样中的降解速率相对较快。低温条件下EDCs的降解速率显着降低,10℃条件下,EE2和BPA的半衰期分别延长至10.44天和12.25天,降解速率相较25℃时分别降低51.6%和19.8%,相较35℃时分别降低77.3%和24.7%。40%含水率条件下EE2和BPA的降解速率分别为15%含水率的1.35和1.75倍;淹水体系中,最初2天受解吸作用影响土壤中的EDCs含量快速下降,此后的降解速率相较15%含水率条件更低。0.1%BC添加土样中,EDCs解吸滞后性增强的同时,降解半衰期相较原土缩短;但进一步增加BC添加量,BC对EDCs的降解在30d内表现出明显抑制作用。本研究分析,三峡水库冬蓄夏排的运行模式下,大面积的三峡消落带土壤对三峡库区来源广泛的EDCs具有“汇”和“源”双重效应。冬季蓄水期低温淹水条件下“汇”的作用显着,夏季落干期高温及暴雨频繁条件“源”的风险较强,尤其应重视消落带落干期较长区域的EDCs释放风险。在三峡水库落干期,向消落带土壤施加适量的生物炭,通过增强吸附固定-降解耦合作用对降低EDCs的生态风险具有初步的可行性,但优化的生物炭种类、施加剂量及施加方式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华夏[4](2016)在《减少猪肉中抗菌药物残留措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通过对贵州省猪场抗菌药使用情况、贵州省猪场大肠杆菌耐药情况、贵州省市售猪肉抗菌药残留情况进行调查,并将各个调查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制定出一系列减少贵州省猪肉产品中抗菌药物残留的措施。为贵州省今后猪肉食品安全提供保障。1.通过对贵州省9个地、州、市区40个县、市、区205个养猪场兽医主管进行询问、查阅用药记录和进药台账、药房药物库存清点和用药废弃物查看等方法,调查养猪场使用的抗菌药物的使用种类、使用目的、使用效果、使用频率、使用量等进行记录。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8类抗菌药中使用率最高的是β内酰胺类;在31种被调查的抗菌药中使用率最高的药物是头孢噻呋;预防用药使用率最高的是阿莫西林,治疗用药使用率最高的药物是青霉素。在不同的地区中,六盘水市是抗菌药使用频率最高的地区,六枝特区是抗菌药使用最频繁的县区。在药物使用中发现抗菌药物超剂量使用、同时使用多种抗菌药、基础兽医缺乏正确使用抗菌药知识、不同剂型的同种药物同时使用等。2.采集上述猪场猪肛门拭子和环境样品,分离鉴定得到大肠杆菌2033株,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分离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庆大霉素、恩诺沙星、土霉素、头孢噻呋、氟苯尼考、磺胺间甲嘧啶的MIC值。结果表明:耐药率最高的三种药物是土霉素、氟苯尼考和磺胺间甲嘧啶,敏感率最高的三种药物是头孢噻呋、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MIC50、MIC90最高的药物均为磺胺间甲氧嘧啶。六盘水市、黔东南州的分离菌株对土霉素、头孢噻呋、氟苯尼考的耐药较严重,遵义市的分离菌株对氨苄西林、恩诺沙星、磺胺甲氧嘧啶的耐药率最高,而黔西南州的分离菌株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最高。2033株大肠杆菌多重耐药情况集中在4、5、6重耐药,占总数的74.22%,5重以上耐药的菌株占总数的63.26%。黔西南州、毕节市、六盘水市的多重耐药情况较铜仁市、贵阳市、黔南州严重。3.从贵州省9个地区44个县区的各大农贸市场采集到得220份猪肉样品,根据农业部1025号公告-23-2008、GB/T 20366-2006、GB/T 22989-2008、GB/T21315-2007等国家标准,采用UPLC-MS法对猪肉样品中的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头孢喹肟、青霉素、磺胺甲基嘧啶的残留进行测定。采用ELISA试剂盒对猪肉样品中氟苯尼考和庆大霉素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除磺胺甲基嘧啶外,其他6种抗菌药均有检出,头孢喹肟、青霉素、环丙沙星都有含量超标的情况。而头孢喹肟的超标情况最为严重,涉及范围最广。4.将猪场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猪场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市售猪肉抗菌药残留状况的结果进行对照和相关性分析得出结论:在同一地区,使用频率越高的药物,产生越高的耐药性;抗菌药使用种类越多,大肠杆菌的多重耐药状况越严重;抗菌药使用频率越高,越增加残留的风险;突击式的治疗亦有导致抗菌药残留超标;抗菌药残留检出率较高的地区其耐药性情况较严重。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从猪肉生产源头(猪场)降低细菌耐药性和减少抗菌药残留的措施:即加强猪场硬件设施,尤其是消毒设施的建设;加强环境中消毒药的使用;加强耐药水平监测;制定合理的轮换用药制度。
王黎荔,林丹,蔡圆圆,山若青,赵晓春[5](2016)在《温州市市售饮用水微生物污染情况调查》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对水污染问题认识的日益深入,桶装饮用水走进了千家万户,瓶装饮用水也因其便捷、口感好而成为了一种普遍的消费方式。这些饮用水的饮用形式相当部分为直接饮用,其卫生质量问题值得关注。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水质准则》提出:与饮用水有关的卫生问题大多来自微生物,由致病性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如原虫和蠕虫)引起的传染病是与饮用水有关的对健康最常见、最普遍的威胁[1]。
宋伟[6](2015)在《泰安市食品质量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食品安全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所以保证食品的安全刻不容缓。目前,各个国家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已经引起了有关国际卫生组织以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且各国己经把防止食品污染、保证食品的安全以及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作为一件重要国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为人民的健康服务,坚持预防为主,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同时强调:保障人民吃得饱、吃得好,保障食品安全、健康、营养,提高人的生命质量,是基本的民生问题。然而,我国现状是以下几方面:一、使用过量的化肥严重导致土壤施肥过量。由于化肥的使用过度导致农作物吸收不完全,因而渗入到地下或通过地表水流入水体造成污染。二是饲养过度密集化引发疫病流行。生长环境的恶劣使得许多家禽、畜对疫病的抵抗力越来越差,造成传染性疾病的暴发流行。三是抗生素普遍大剂量的使用和非食品添加剂的滥用。食物链中的抗生素残留进入人体引发细菌的耐药性,给人类的健康造成危害,近年来欧洲等国家出现的“超级细菌”就是由此造成的。非食品用的添加剂包括瘦肉精、具毒农、兽药的滥用事件层出不穷。研究目的为了解泰安地区主要食品的安全状况和污染状况,2013年对泰安市地区主要食品的污染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并进行卫生指标的检测和分析。主要目的包括:1、了解泰安地区的农贸市场、小型超市、大型超市里出售的主要食物的合格率、污染状况。2、对不同类别、不同包装的食物的合格率进行比较,进而分析从生产源头到流通领域各中间环节和卫生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不同规模的生产、经营方式与卫生水平的关系。3、为泰安市食源性疾病的进一步监测和预防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4、为泰安市各级政府的食品监管部门下一步的有效监管提供可行有效的实施依据。研究方法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描述性研究和现况调查。通过采集泰安市六个县(市、区)大中型超市、农贸市场有代表性和适时性的食品样品,按照《泰安市食品化学污染物监测计划和实验室工作细则》和《泰安市食源性致病菌监测计划和实验室工作细则》的要求采样和送检。对采集的17种食品按照国家标准方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和《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进行检测,所检样品依照国家现行有效的各类食品卫生标准判断是否合格,任何一份样品有一个检测项目不合格,则该样品就判定为不合格。按照采集要求和监测计划将食品分为两大类,即食品微生物污染分析和食品化学性污染分析,从2013年监测食品总数求得各类食品的构成,依据现行有效的国家卫生标准判定检测结果,从而获得各类食品的合格率,运用SPSS16.0软件中的卡方检验和EXCEL2007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分析该地区食品卫生质量和污染状况,以及流通领域各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主要结果研究结果显示,2013年泰安市所抽17种食品共计965份样品,总合格率为60.5%。其中生食果蔬合格率最低,仅为该样品总量的15%,其次桶装饮用水、豆制品(非发酵性)和蔬菜的合格率也较其它食物低,分别是该类样品的27.5%,32%和38%。从微生物污染结果分析看,所检食品中共有795份样品作了微生物检测,微生物的整体检测情况合格率较低,仅为56.98%。检测项目中大肠菌群的不合格率较高,为60%,其次是菌落总数的不合格率,为60.5%。单类食品中,生食果蔬食品的合格率是最低的,仅为该种食品的15%,不合格检测项目主要是致病菌中的大肠埃希氏菌。化学性污染检测结果为:在镉、铅、汞、砷检测中共检测100份样品,样品分别为50份蔬菜和50份粮食产品,镉的合格率为45%,铅的合格率为58%,汞的合格率为84%,砷的检测结果全部合格;在农药残留的检测中,采集样品为市售时令蔬菜和生食果蔬,检测样品共计50份,合格率为38%,农药残留的合格率与其它食物的合格率相比是较低的,检测项目中不合格项目为硫丹、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和有机磷农药;淀粉制品是铝项目检测的主要对象,本次检测随机采集市售样品共计50份,合格率为26%。结论与建议泰安市的食品加工行业多数为小作坊和小规模的农业种植和养殖,而且小作坊的生产加工产业化程度较低,特别是不规范的生产加工给食品安全带来较大的隐患。通过对17种食品的结果分析,不难看出,微生物污染较严重,尤其是生食果蔬,在微生物检测中检出了大肠埃希氏菌,在部分婴幼儿食品(配方粉)的检测中检出了食源性致病菌中的蜡样芽胞杆菌和阪崎肠杆菌。化学性因素污染中,蔬菜的农药残留和部分重金属项目超标现象还是较为严重的。总体来说化学因素污染状况要比微生物污染状况好得多。但是化学因素污染物和微生物污染物均是发生食源性疾病的重要因素。本次检测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泰安市的婴幼儿食品和生食果蔬食品是今后日常监测以及控制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重点食品,市售蔬菜是今后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污染日常监测以及控制化学性食源性疾病的重点食品。建议:一是泰安市的食品和农业及其它相关监督部门应加大督查力度,对相关食品、市售蔬菜的来源、加工、储存以及销售过程严格控制;二是通过各种渠道加大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三是通过经常性的举办各类食品知识相关的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市民的食品安全意识;四是政府应加大对企业自检和中介组织检测的扶持;五是巩固加强社会监督的作用,进一步强化消费者的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
周彦伶,麻红亮,陈兵[7](2015)在《2011—2013年广西龙州县食品微生物污染检测结果》文中认为目的调查龙州县各类食品受微生物污染情况,为预防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按照2011—2013年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进行采样和检测。结果 3年共检测样品317份,总合格率为76.97%。在41份米粉米线盒饭、学生营养餐中检出致病菌12株,检出率为29.27%;在61份熟肉制品中检出致病菌6株,检出率为9.84%。桶装纯净水矿泉水、熟肉制品、学校饮用水的菌落总数和熟肉制品、鲜榨果蔬汁、米粉米线盒饭的大肠菌群合格率低。2011年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和致病菌检出合格率分别为76.67%(46/60)、70.24%(59/84)、91.67%(22/24)、90.63%(87/96);2012年致病菌检出率为5.56%;2013年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致病菌检出合格率分别为63.83%(60/94)、82.98%(78/94)、9.47%(124/131)。结论龙州县抽检的食品受微生物污染严重,应加强对各类食品微生物污染的监测,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李春梅,陶小春[8](2014)在《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近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目前研究较多的是电阻抗技术、微热量技术、放射测量法、ELISA法、PCR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这些新技术均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检测时间短等优点。而PCR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但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仍需要不断的改进。
李丽娜,童海宝,许金环,胡丽华,胡磊,俞旭辉,袁海红,王涛[9](2012)在《宁海县2010年食品安全评价性抽验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进一步了解我县的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分析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为政府食品安全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本中心受宁波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下称宁波市食安办)委托,承担了2010年县本级市售饮用水、蔬菜、水果、糕点等4类食品的评价性抽验工作。现将抽验结果分析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样品采集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在本县城区人员流动量大的3家大型批发市场(农贸、蔬菜、水果)、5家大型
金建潮,袁丹茅,李筱玲,林露凌[10](2010)在《2006-2009年龙岩市售桶装饮用水不合格原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了解龙岩市市售桶装饮用水的卫生状况,寻找不合格的原因,针对原因,采取改进措施,提高桶装水的卫生质量,确保人民喝上真正卫生、有益身体健康的饮用水。方法通过对流通市场饮用水的抽查检测,结合生产领域、流通领域的现状进行分析。结果造成桶装水不合格原因是多方面的,虽然总合格率有所提高,但情况不容乐观。结论不同品牌的桶装饮用水卫生状况差异很大,消费时应选择生产规模大、信誉好的企业。
二、鹿寨县市售纯净水微生物检测结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鹿寨县市售纯净水微生物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昆明市售禽蛋中抗菌药物残留的检测及膳食暴露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标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结果 |
六、讨论 |
七、建议 |
八、研究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综述 禽蛋中抗菌药物残留状况研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新疆传统酸奶乳酸菌分离鉴定及在驴乳酸奶研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中国驴产业发展现状 |
1.1.1 中国驴养殖业现状 |
1.1.2 驴产品开发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
1.1.3 驴乳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 国内外传统酸奶开发及应用现状 |
1.2.1 传统酸奶的应用价值以及在商业酸奶研制中的贡献 |
1.2.2 中国传统酸奶开发应用研究进展 |
1.2.3 新疆传统酸奶分离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
1.3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意义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试剂 |
2.1.1 试验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2 实验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样品中乳酸菌分离纯化保存 |
2.3.2 乳酸菌分离株的分子鉴定 |
2.3.3 单菌株产酸能力的检测 |
2.3.4 单菌株凝乳能力评价 |
2.3.5 菌种组合凝乳的筛选 |
2.3.6 驴乳酸奶生产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
2.3.7 发酵剂的制备 |
2.3.8 单因素试验 |
2.3.9 Plackett-Burman试验及最陡爬坡试验设计 |
2.3.10 响应面优化驴乳酸奶发酵工艺 |
2.3.11 驴乳酸奶理化、微生物及感官测定 |
2.3.12 冷藏期间驴乳酸奶品质检测 |
2.3.13 冷藏期间驴乳酸奶有机酸检测 |
2.3.14 冷藏期间驴乳酸奶风味物质成分检测 |
2.3.15 驴乳酸奶中试试验及操作要点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乳酸菌分离纯化 |
3.1.1 样品采集信息 |
3.1.2 乳酸菌的分离纯化 |
3.1.3 乳酸菌分离株菌落形态及菌体观察 |
3.2 乳酸菌分子鉴定结果 |
3.2.1 乳酸菌DNA提取结果 |
3.2.2 乳酸菌16S rDNA PCR扩增及电泳检测结果 |
3.2.3 乳酸菌16S rDNA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与分析 |
3.2.4 不同奶源酸奶中乳酸菌分离结果分析 |
3.2.5 不同地区酸奶中乳酸菌分离结果分析 |
3.3 菌株产酸能力及凝乳能力检测结果与分析 |
3.3.1 单菌株产酸能力pH值检测结果 |
3.3.2 单菌株产酸能力酸度值检测结果 |
3.3.3 不同地区乳酸菌产酸能力分析 |
3.3.4 不同菌种产酸能力分析 |
3.3.5 单菌株凝乳能力分析 |
3.3.6 菌种组合凝乳试验 |
3.4 发酵剂的制备结果 |
3.5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
3.5.1 接种量对驴乳酸奶品质的影响 |
3.5.2 全脂乳粉添加量对驴乳酸奶品质的影响 |
3.5.3 鲜驴乳添加量对驴乳酸奶品质的影响 |
3.5.4 蔗糖添加量对驴乳酸奶品质的影响 |
3.5.5 低聚半乳糖添加量对驴乳酸奶品质的影响 |
3.5.6 发酵时间对驴乳酸奶品质的影响 |
3.5.7 发酵温度对驴乳酸奶品质的影响 |
3.6 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
3.7 最陡爬坡试验确定因素水平 |
3.8 响应面法优化发酵工艺试验结果与分析 |
3.8.1 响应面优化发酵工艺试验结果 |
3.8.2 响应面分析 |
3.8.3 最佳工艺条件的预测和验证试验 |
3.9 冷藏期间驴乳酸奶品质变化情况及分析 |
3.9.1 冷藏期间驴乳酸奶理化指标变化情况 |
3.9.2 驴乳酸奶冷藏期间微生物指标变化情况 |
3.9.3 驴乳酸奶冷藏期间感官变化情况 |
3.9.4 驴乳酸奶冷藏期间有机酸变化情况 |
3.9.5 驴乳酸奶冷藏期间风味物质变化情况 |
3.10 中试试验结果及分析 |
3.10.1 中试试验结果 |
3.10.2 最终确定的工艺路线 |
第四章 讨论 |
4.1 新疆传统酸奶中乳酸菌多样性及产酸能力 |
4.2 驴乳酸奶工艺 |
4.3 驴乳酸奶风味物质成分及变化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导师简介 |
致谢 |
(3)三峡水库消落带水—土体系中典型环境雌激素的迁移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典型环境雌激素的研究现状 |
1.2.1 典型雌激素的危害及主要来源 |
1.2.2 典型环境雌激素的污染现状 |
1.2.3 雌激素的检测方法 |
1.2.4 雌激素在环境中吸附的理论基础及研究动态 |
1.2.5 国内外对雌激素污染控制的研究进展 |
1.3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样品采集及预处理 |
2.1 主要试剂 |
2.2 主要仪器设备及装置 |
2.3 土壤样品的采集及预处理 |
2.4 土壤性质 |
第3章 EDCs检测方法的建立与优化 |
3.1 研究方法 |
3.1.1 方法原理 |
3.1.2 实验设计 |
3.1.3 富集因子和萃取回收率的计算 |
3.2 EDCs测定的HPLC色谱条件建立 |
3.3 水样中EDCs的 DLLME-SFO萃取条件优化 |
3.3.1 萃取剂和分散剂的筛选及用量 |
3.3.2 离子强度的影响 |
3.3.3 pH的影响 |
3.3.5 超声辅助的影响 |
3.4 土样中EDCs的 DLLME-SFO萃取条件优化 |
3.4.1 分散剂及萃取剂用量的优化 |
3.4.2 离子强度的影响 |
3.4.3 超声辅助的影响 |
3.5 UAE-DLLME-SFO-HPLC测定方法的评价 |
3.5.1 条件优化后的EDCs测定方法 |
3.5.2 线性范围与检出限 |
3.5.3 加标回收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EDCs在三峡消落带土壤-水体系的吸附/解吸行为 |
4.1 研究方法 |
4.1.1 土壤样品 |
4.1.2 吸附/解吸试验 |
4.1.3 数据分析 |
4.2 消落带土壤对EDCs的吸附特征 |
4.2.1 吸附动力学 |
4.2.2 吸附等温与吸附非线性 |
4.3 EDCs在消落带土壤中的解吸行为 |
4.3.1 解吸动力学 |
4.3.2 解吸等温与解吸滞后性 |
4.4 上覆水性质对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 |
4.4.1 温度的影响 |
4.4.2 离子强度的影响 |
4.4.3 pH值的影响 |
4.5 EDCs在三峡消落带的吸附-解吸机理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添加生物炭对EDCs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 |
5.1 研究方法 |
5.1.1 供试生物炭及其基本性质 |
5.1.2 生物炭添加土样的制备 |
5.1.3 吸附/解吸实验 |
5.1.4 数据分析 |
5.2 生物炭添加对EDCs吸附行为的影响 |
5.2.1 添加生物炭对EDCs吸附动力学的影响 |
5.2.2 生物炭添加土壤中EDCs的等温吸附线 |
5.2.3 生物炭添加量的影响 |
5.2.4 温度的影响 |
5.3 生物炭添加对EDCs解吸行为的影响 |
5.3.1 生物炭添加土壤中EDCs的解吸动力学 |
5.3.2 生物炭添加土壤中EDCs的解吸等温 |
5.4 生物炭影响消落带EDCs吸附/解吸行为的机理探讨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EDCs在消落带土壤中的降解及生物炭添加的影响 |
6.1 研究方法 |
6.1.1 材料 |
6.1.2 实验方法 |
6.1.3 数据分析 |
6.2 EDCs在消落带土壤中的降解 |
6.2.1 EDCs的降解动力学 |
6.2.2 EDCs在不同水位梯度消落带土样中的降解 |
6.2.3 温度对EDCs降解的影响 |
6.2.4 土壤含水率对EDCs降解的影响 |
6.3 添加生物炭对消落带土壤中EDCs降解行为的影响 |
6.4 添加生物炭对三峡水库EDCs生态风险控制的作用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
(4)减少猪肉中抗菌药物残留措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抗菌药的残留现状与危害 |
2 抗菌药物使用现状与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概述 |
2.1 抗菌药物的使用现状 |
2.2 常用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
3 细菌的耐药现状与耐药机制 |
3.1 细菌的耐药现状 |
3.2 细菌的耐药机制 |
3.2.1 改变抗菌药作用靶位 |
3.2.2 表达灭活酶或钝化酶 |
3.2.3 改变细胞膜通透性 |
3.2.4 药物外排泵机制 |
3.2.5 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 |
4 抗菌药物使用、细菌的耐药性与抗菌药残留的关系 |
5 国内外兽药管理体系简介 |
5.1 美国的兽药管理体系 |
5.2 英国的兽药管理体系 |
5.3 欧盟的兽药管理体系 |
5.4 加拿大兽药管理体系 |
5.5 中国的兽药管理体系 |
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一章 贵州省猪场抗菌药物使用调查 |
1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全省养猪场各类抗菌药物使用频率 |
2.2 贵州省各地区养猪场使用各类抗菌药物的频率 |
3 讨论 |
第二章 贵州省9地区猪场大肠杆菌耐药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仪器设备 |
1.1.2 试剂 |
1.2 方法 |
1.2.1 主要溶液的配制 |
1.2.2 大肠杆菌样品采集 |
1.2.3 大肠杆菌的分离、培养、鉴定及保存 |
1.2.4 分离菌对7种抗菌药物的MIC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大肠杆菌分离与鉴定 |
2.2 分离菌对7种抗菌药的MIC值 |
2.2.1 耐药率 |
2.2.2 平均耐药倍数 |
2.2.3 MIC50和MIC90 |
2.3 地区菌株对7种不同的抗菌药耐药情况 |
2.4 贵州省猪场分离大肠杆菌对7种抗菌药物的多重耐药情况 |
3 讨论 |
第三章 贵州省9地区市售猪肉抗菌药残留检测 |
1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同时检测猪肉中的5种兽药残留 |
1.1 材料 |
1.1.1 试验仪器 |
1.1.2 试剂 |
1.1.3 样品采集 |
1.2 方法 |
1.2.1 标准溶液制备 |
1.2.2 样品处理 |
1.2.3 色谱条件 |
1.2.4 质谱条件 |
1.2.5 单点校正 |
1.2.6 精确度与精密度试验 |
1.2.7 贵州省市售猪肉中5种抗菌药残留检测 |
1.2.8 判定标准 |
1.3 结果 |
1.3.1 单点校正 |
1.3.2 精确度与精密度 |
1.3.3 贵州省市售猪肉中5种抗菌药残留检测结果 |
2 ELISA法检测猪肉中的氟苯尼考残留 |
2.1 材料 |
2.1.1 试验仪器 |
2.1.2 试剂 |
2.1.3 样品来源 |
2.2 方法 |
2.2.1 溶液配制 |
2.2.2 样品处理 |
2.2.3 酶联免疫反应测试步骤 |
2.2.4 判定标准 |
2.3 结果 |
2.3.1 ELISA法测定氟苯尼考残留的系统适应性及标准曲线的建立 |
2.3.2 贵州省市售猪肉中氟苯尼考残留检测结果 |
3 ELISA法检测猪肉中的庆大霉素残留 |
3.1 材料 |
3.1.1 试验仪器 |
3.1.2 试剂 |
3.1.3 样品来源 |
3.2 方法 |
3.2.1 溶液配制 |
3.2.2 样品处理 |
3.2.3 酶联免疫反应测试步骤 |
3.2.4 判定标准 |
3.3 结果 |
3.3.1 ELISA法测定庆大霉素残留的系统适应性及标准曲线的建立 |
3.3.2 贵州省市售猪肉中庆大霉素残留检测结果 |
4 市售猪肉样品中7种抗菌药残留测定结果汇总 |
5 讨论 |
第四章 贵州省猪场抗菌药使用、细菌耐药性及猪肉中兽药残留的相关性研究 |
1 贵州省猪场抗菌药使用与大肠杆菌耐药性的关系 |
2 贵州省猪场抗菌药使用与抗菌药物残留的关系 |
3 贵州省猪场大肠杆菌的耐药性与抗菌药物残留关系 |
4 减少贵州省市售猪肉残留措施的研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温州市市售饮用水微生物污染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采集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总体情况 |
2.2 微生物污染情况调查 |
3 讨论 |
(6)泰安市食品质量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研究背景 |
研究目的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结论与建议 |
具体措施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件 |
(7)2011—2013年广西龙州县食品微生物污染检测结果(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8)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电阻抗技术 |
2 微热量技术 |
3 放射测量法 |
4 ELISA法 |
5 PCR技术 |
6 基因芯片技术 |
7 生物传感器技术 |
(9)宁海县2010年食品安全评价性抽验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采集 |
1.2 主要检测设备与试剂 |
1.2.1 主要检测设备 |
1.2.2 主要检测试剂 |
1.3 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 |
1.3.1 食品范围与检测项目 |
1.3.2 检测方法 |
1.3.3 评价依据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各类产品的检测合格率 |
2.2 不同采样场所合格率比较 |
2.3 不同生产区域的产品合格率比较 |
2.4 不合格项目分析 |
3 讨论 |
3.1 样品的检测合格率 |
3.2 微生物指标的分析 |
3.3 建议 |
(10)2006-2009年龙岩市售桶装饮用水不合格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总的检测情况 |
2.2 2006 -2009年龙岩市不同桶装饮用水的检测情况 |
2.3 不同指标检验情况 |
3 讨论 |
四、鹿寨县市售纯净水微生物检测结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昆明市售禽蛋中抗菌药物残留的检测及膳食暴露风险评估[D]. 王睿.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2]新疆传统酸奶乳酸菌分离鉴定及在驴乳酸奶研制中的应用[D]. 杨行. 喀什大学, 2020(07)
- [3]三峡水库消落带水—土体系中典型环境雌激素的迁移转化研究[D]. 胡莺.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4]减少猪肉中抗菌药物残留措施的研究[D]. 华夏. 贵州大学, 2016(03)
- [5]温州市市售饮用水微生物污染情况调查[J]. 王黎荔,林丹,蔡圆圆,山若青,赵晓春. 上海预防医学, 2016(04)
- [6]泰安市食品质量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 宋伟. 山东大学, 2015(02)
- [7]2011—2013年广西龙州县食品微生物污染检测结果[J]. 周彦伶,麻红亮,陈兵. 职业与健康, 2015(06)
- [8]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 李春梅,陶小春.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05)
- [9]宁海县2010年食品安全评价性抽验结果分析[J]. 李丽娜,童海宝,许金环,胡丽华,胡磊,俞旭辉,袁海红,王涛. 上海预防医学, 2012(03)
- [10]2006-2009年龙岩市售桶装饮用水不合格原因分析[J]. 金建潮,袁丹茅,李筱玲,林露凌.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