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粮食安全体系,保障农业稳定发展

建立粮食安全体系,保障农业稳定发展

一、建立粮食安全体系 确保农业稳定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姜汉[1](2021)在《基于社会网络的中国粮食国际贸易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粮食是保障人们基本生活得以延续和稳定发展的物质基础,当前生态环境风险逐步提高和国际人口持续增长,对全球粮食供给需求体系发展形成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国际形势下,中国人口持续增加和中国人民对粮食需求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这对中国粮食供给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家粮食供给体系压力巨大,中国既需要积极应对国内外粮食的资源化、金融化和能源化发展等不同形式的冲击,同时也要克服当前农业资源要素短缺和人口持续增长等问题,多方面提高中国粮食综合产能。面对多重因素对国家粮食供给体系发展的制约,科学进行粮食国际贸易,对国际国内“双市场”、“双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是有效保障国家粮食供给体系长效、稳定、高速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重要途径。本文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中国粮食国际贸易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中国可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国际国内粮食国际贸易市场波动风险,为优化中国粮食供给体系、缓解中国粮食供需矛盾以及实现中国粮食安全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引作用和现实价值。本文旨在研究中国粮食贸易格局演进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重点解决如下问题:如何有效针对世界各国粮食国际贸易现实构建具体的粮食国际贸易网络,并能够合理描述该网络结构的具体性质?粮食国际贸易网络的基本结构以及发展规律如何?中国在粮食国际贸易网络中的地位及发展趋势如何?粮食国际贸易网络中社团分布如何,以及社团成员作用规律?哪些因素会对中国粮食国际贸易产生重要影响,其作用过程如何?如何针对具体分析提出有效促进中国粮食国际贸易竞争力提升以及确保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基于以上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参与粮食国际贸易的国家组成的粮食国际贸易网络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的分析方法研究中国粮食国际贸易格局及其影响因素。首先,系统梳理与本文研究有关的各类文献,明确研究的重点与突破口,同时对本文所要研究的相关内容范畴进行界定,提出适合本文研究所涉及的国际贸易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社会网络理论、价值链理论等基础理论。其次,在相关理论指导下,基于历史逻辑,分别分析世界粮食的生产特征、消费特征和国际贸易特征,同时对中国粮食的生产、消费以及国际贸易等也进行具体分析,明确国际粮食生产、消费及贸易情况。再次,在明确粮食国际贸易网络形成的必然性与合理性条件下,进行粮食国际贸易网络建模,并确定包括网络密度、网络互惠性、网络中心性、聚类系数、网络社团等具体社会网络分析指标,明确各指标的形成机理与作用路径,为实证分析打好理论基础。再次,实证分析中国粮食国际贸易格局演进规律、社团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具体利用Ucinet6.0社会网络分析软件和Net Draw等可视化作图工具,利用上文确定的具体指标进行具体分析与比较,同时根据中国粮食国际贸易网络格局现实、特征及发展规律,确定中国参与粮食国际贸易的核心网络,运用QAP相关分析和QAP回归分析明确对中国粮食国际贸易网络演进会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最后,总结上述章节的研究内容,形成本文的研究结论,并提出提高中国粮食国际贸易竞争力和确保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基于以上思路和研究内容,得出了许多重要结论:(1)粮食国际贸易具有较强的关联性,粮食国际贸易网络俨然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国家间的粮食国际贸易具有一定的层次感,网络密度与互惠性指数的基数较低,呈现出小幅的上升趋势,中国参与的粮食国际贸易网络紧密度较低,没有充分发挥利益共享效果,在优化粮食资源配置效率方面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从中心性分析来看,在粮食国际贸易网络中,不同国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一些国家具有较强影响力,一些国家影响力较弱,同时还有些国家具有“桥梁”作用,参与粮食贸易的国家具有异质性。粮食出口网络的中心势呈现N型发展趋势,粮食进口网络的中心势呈现出倒U型的变化趋势,中国邻近国家间的粮食国际贸易关系与整个网络相比处于相对松散的状态。(3)粮食国际贸易国家社团分布呈现一定的地域特点,同时又突破地域限制,中国与亚洲和南美洲一些国家基本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粮食国际贸易社团,社团之间彼此会产生影响,但是影响强度较小,与中国形成社团的国家较为稳定,成员国之间的粮食国际贸易频繁或是具有很大的粮食国际贸易潜力。(4)利用QAP相关分析与QAP回归分析确定其关键影响因素,整体上看回归结果比较稳健,模型的解释力呈现逐渐提升的趋势。农业资源禀赋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地理文化差异、政策制度差异等是影响粮食国际贸易网络的主要因素,人口数量差异和贸易结构差异对粮食国际贸易网络的影响作用不明显。

陈秧分,王介勇,张凤荣,刘彦随,成升魁,朱晶,司伟,樊胜根,顾善松,胡冰川,李先德,于晓华[2](2021)在《全球化与粮食安全新格局》文中指出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与全球的粮食安全面临重大挑战。为了系统认知全球化与粮食安全的新格局、新问题和新路径,邀请了十位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就耕地增产潜力、农业水土资源与粮食生产、食物浪费、国际农产品贸易、重点农产品保供稳供、全球农业食物系统、双循环与企业行动、全球粮食生产与消费、国际粮安治理、粮食安全研究前沿等领域进行了一对一的交流访谈。访谈结果表明:全球农业食物系统进入复合型高风险时代,国际粮安治理面临资源、约束力、行动力等方面的挑战,凸显国家粮食安全尤其是进口依赖型农产品的保供稳供压力,需要加强国内农业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全球化发生新变化,考验中国深化农业对外开放、参与全球粮安治理、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水平。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家粮食安全治理需要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国内国际、瞄准全产业链、强调风险管控、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进一步深入研究食物系统和粮食安全、生态系统和粮食安全、高质量发展与粮食安全、农业对外开放与粮食安全、双循环新格局与粮食安全等方面的具体方式路径,为新时期建立健全"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供科学参考。

冯欣[3](2021)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研究》文中指出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农业生产的必须要素。面对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和农业用水浪费严重的现状,农业水价改革势在必行。但农业用水提价与农民承载力间的矛盾,制约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开展。因此,进行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研究,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出发,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对于推动改革开展、优化水资源配置和破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用加权Topsis法、Micthell评分法、模糊数学模型等研究方法,在分析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特征和问题的基础上,评价了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识别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分析了其利益诉求和影响水价的机理,确定了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及其分担水价,提出了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划分了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阶段,阐明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阶段性特征。将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划分为初始、深入试点、全面推进和分类施策四个阶段,归纳了各阶段特性。分析了改革中制度变迁和机制形成的过程,任务分配和改革进展的空间特征,以及机制落实和节水增效的改革成效。总结了改革创新、多样化的做法和明显的分类特征。(2)构建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根据改革特征和文献研究,确定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文献分析法和加权Topsis法,分别从指导政府决策和客观定量评价两个角度出发,对31省(区)改革进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各省改革进展评价得分在43.332-99.97分之间,呈现南方>北方,东部>西部>中部的区域特征。粮食主产区受改革任务重、难度大、承载力低等因素影响,改革进展普遍偏慢,需要建立改革激励和农业水价分担机制。(3)明确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判定和评价方法,丰富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研究理论。对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进行定义、识别和分类,分析了利益相关者在改革中的利益关系、诉求和影响农业水价的机理。利用专家咨询法进行利益相关者评价,得分在1.55-7.243,呈现农业用水供给方>农业用水使用方>支援保障方,政府>农户>社会。从利益评价和利益诉求出发,提出了利益相关者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分担方式,明确了政府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政府、农户在农业水价分担中的主体地位。(4)提出了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评估方法,明确了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的评估方法包含定性评估、定量评估、综合分析及修正4个部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定性的利益评价;利用C-D生产函数、单位效益和模糊数学模型等方法,从粮食安全、灌溉效益和生态价值3个角度出发,对主要利益相关者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进行定量评估;对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从激励地方改革和扶持粮食主产区农户的目标出发进行修正,最终确定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结果显示,中央、地方政府和农户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分别在0.302-0.399,0.292-0.472和0.21-0.395;中央、地方和农户承担的农业水价分别在0.011-0.204元/m3,0.010-0.236元/m3,0.009-0.217元/m3;根据2018年粮食播种和灌溉情况,确定当年粮食灌溉共产生水费496.82亿元,其中中央政府172.1亿元,地方政府165.19亿元,农户159.54亿元。(5)建立了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提供了破解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困境的途径。在改革进展、利益相关者和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核心,四个服务”的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对于破解改革困境、推动改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创新点:(1)提出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进行了评价;(2)提出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判定和评价方法,丰富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研究的理论;(3)提出了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确定方法,确定了各省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

李志豪[4](2021)在《阿联酋国家安全战略研究(2004~2020)》文中认为国家安全战略是关于国家安全目标及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全局性、持久性方案,其内容、目标及其实现途径与手段随着国家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发生调整。进入21世纪以来,阿联酋的安全威胁界定、国家安全战略目标和安全决策体系发生了显着变化。阿联酋的国家安全观实现了从以政治安全为核心的传统安全观,向涵盖政权安全、宗教安全、网络安全、人口安全等更广泛领域的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转变。阿联酋国家安全战略的变化,成为阿联酋内政外交政策转变阿联酋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受到阿联酋国内权力变动、阿布扎比王储穆罕默德·本·扎耶德的决策偏好、维护经济安全的现实需求、阿联酋联盟关系变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第一,自穆罕默德·本·扎耶德2004年被确立为阿布扎比王储以来,尤其是2014年实际掌握国家权力后,主导了阿联酋国家安全战略的转型。第二,穆罕默德·本·扎耶德个人政治雄心和决策偏好在外交和安全事务上突出表现为对政治异见势力和政治伊斯兰主义力量的强硬打击,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上表现为从制度性的路径依赖转变为对非制度性的私人关系及个人能力的偏好,其领导阿联酋成为地区军事强国的个人雄心,促使阿联酋加强军事能力建设、扩大海外军事行动范围。第三,阿联酋通过对外经济交往推进经贸合作,维护本国的经济安全,注重深化与伊朗的贸易联系来降低伊朗地区扩张对地区安全秩序的负面影响。第四,地区秩序转型推动穆罕默德·本·扎耶德和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主导的“阿联酋—沙特轴心”的形成,谋求填补地区权力真空。第五,“阿拉伯之春”以来阿联酋与沙特结成“战术性联盟”,以共同应对冲击地区安全威胁,同时阿联酋通过与以色列实现关系正常化,寻求更加多元的安全伙伴、提升本国安全的自主性,逐步摆脱对传统盟友美国的安全依赖。阿联酋的国家安全战略实践覆盖反恐、宗教安全、人口安全、网络安全、能源安全等领域。在地区反恐领域,阿联酋积极与域内外国家结成安全伙伴,合作应对地区恐怖主义威胁。在宗教安全领域,阿联酋政府通过宗教国家化手段,不断强化国家对宗教事务的主导。在人口安全领域,阿联酋政府通过强化国家认同的主导地位,来应对国家内部认同多样性对本国人口安全的潜在挑战。在网络安全领域,阿联酋政府通过提升网络安全框架的有效性和灵活性、发展网络安全教育、完善网络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推进政府办公的数字化转型等措施,应对本国面临的网络安全威胁。此外,阿联酋政府还将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卫生安全、水安全等纳入国家安全战略的整体布局之中,不断完善国家安全战略体系的构建。中东地区秩序尤其是安全秩序的变化,使得阿联酋在新的安全动因的驱动下,本国的角色定位从地缘政治的参与者转变为地区秩序的塑造者,从安全公共产品的消费者转变为安全公共产品的提供者。穆罕默德·本·扎耶德主导的阿联酋国家安全战略转型,使得阿联酋对内加强联邦中央政府的统治,对外推行更加主动有为的外交政策,强化本国对地区安全事务的主导地位,以此打造地区安全的“阿联酋模式”。

杨建国[5](2021)在《用“五力”应对全球疫情下的粮食安全危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中国粮食安全从古至今的大回顾,从农田到餐桌的大写照,从国内到国际的大观察,从战略到路径的大梳理,从理论到实践的大总结,用历史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底线思维,将粮食安全置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和全球粮食安全视野之中,对中国粮食安全进行系统性的新思考,并提出了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五力"模型,即资源支撑力:粮食安全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统筹推进;农业生产力:粮食安全与工业化及三农问题相互驱动;改革创新力:粮食安全与市场改革协调一致;国家调控力:粮食安全与宏观调控相互支撑;国际竞争力:粮食安全与国际话语权共同提升。"五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产生协同效应,实现保障粮食安全与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共赢。

杨建国[6](2020)在《用“五力”应对全球疫情下的粮食安全危机——以中储粮实践为例》文中提出自古至今,粮食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产品。在中国,粮食不单单是经济问题,还是政治问题;在国际社会,粮食是比石油更强大的政治武器,粮食是治国安邦的基础,是稳定时局的利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是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肩负的共同职责。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问题,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粮食安全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自进入新时代以来,粮食安全的国内外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粮食安全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与目标。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林陟峰[7](2021)在《劳动力价格上升视角下中国粮食安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安全问题。劳动力是粮食生产的重要投入要素,劳动力价格的趋势性上升会影响粮食生产,进而影响国家粮食安全。本文基于劳动力价格上升视角展开中国粮食安全研究,主要包括以下研究内容:(1)构建四维度指标体系,并采用组合赋权法更综合地评估劳动力价格上升各阶段中国粮食安全总体态势的演变。本文从供给安全、获取安全、使用安全、粮食系统稳定性四个维度构建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设定指标安全值完成指标安全得分转化,根据离差最小化原则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熵值法、平均赋权法进行组合赋权,综合评价了劳动力价格上升各阶段中国粮食安全的总体态势。(2)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探讨劳动力价格上涨对粮食生产数量的影响,并建立中介效应检验模型进一步探究以农业机械为代表的要素替代中介效应。细分不同粮食生产功能地区和不同耕地资源地区分析劳动力价格对粮食生产数量影响的区域异质性,最后基于生产数量变动对粮食安全展开分析。(3)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劳动力价格上升对粮食生产结构的影响,并构建调节效应检验模型进一步探讨耕地条件可能发挥的调节作用。细分不同耕地条件地区、不同粮食作物品种探究在劳动力价格上升时种植比例调整的异质性,最后基于生产结构变动对粮食安全展开分析。基于上述三部分创新性研究,得到如下研究结论:(1)中国粮食安全综合得分在劳动力价格上升样本期内围绕安全状态标准得分1不断上下波动,呈现如下三个趋势:一是在劳动力价格波动增长阶段,粮食安全综合得分稳步提高(1995-1999),而后逐渐下降(2000-2003)。二是在劳动力价格快速增长阶段,粮食安全综合得分经历持续低潮(2004-2011),并处于长期不安全状态,但是自2012年起粮食安全综合得分重回安全状态。三是在劳动力价格平缓增长阶段,粮食安全综合得分快速提高,整个阶段均实现粮食安全。(2)粮食安全的四个维度呈现不同的演变趋势。一是粮食供给安全得分呈先降后升的演变趋势。在劳动力价格波动增长阶段,粮食供给安全得分先持续高于标准得分1(1995-1999),而后快速降低(2000-2003)。进入劳动力价格快速增长阶段和平缓增长阶段后,粮食供给安全得分稳步回升,自2008年起粮食供给一直保持安全状态。二是粮食获取安全得分呈缓慢波动上升趋势,但整体依旧处于不安全状态。三是粮食使用安全得分呈线性增长趋势,自2005年起保持安全态势。四是粮食系统稳定性安全得分围绕标准得分1不断波动。在劳动力价格波动增长阶段,粮食系统稳定性先稳步提高而后逐渐下降;在劳动力价格快速增长阶段,粮食系统稳定性陷入持续低潮,2004-2012年均处于不安全状态;在劳动力价格平缓增长阶段,粮食系统稳定性逐步回升并处于安全状态。(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价格上升对粮食生产数量增长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相较于作物品种替代策略中国粮食生产者更加普遍地采用了资本要素替代策略来应对劳动力价格上升,以农业机械为代表的资本要素可以扩大种植规模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拉动粮食生产数量提升。此外,劳动力价格也是劳动力收入的一种体现,不断增高的收入水平会扩大粮食消费需求促进粮食生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价格上涨会通过以农业机械为代表的要素替代中介效应对粮食生产数量产生显着正向影响。为强化粮食安全,需要提升农业机械对劳动力的替代强度,大力推进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劳动力价格对粮食生产数量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在不同生产功能区中,劳动力价格对主产区和平衡区的粮食生产数量均有显着正向影响,而对主销区粮食生产数量没有显着影响。在不同耕地资源地区中,相对于耕地资源较匮乏地区劳动力价格对耕地资源较丰富地区的粮食生产数量具有更强的正向拉动作用。为了提升粮食自给率和总体粮食安全,需要充分挖掘各地区粮食生产潜力。(4)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价格上升对粮食种植比例提高有显着正向影响。相较于多数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的生产劳动力投入强度低同时易于机械作业,在面临劳动力价格上升时更容易采用农业机械替代劳动力来保持生产,最终表现为粮食种植比例相对提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人均耕地面积更大的地区劳动力价格上升对粮食种植比例提高的正向影响更强。以人均耕地面积度量的耕地条件在劳动力价格对粮食种植比例影响过程中发挥显着正向调节作用。因此,人均耕地面积狭小地区是实现粮食安全的短板地区,需开发适用该地区的新技术同时出台措施鼓励该地区农户保持粮食生产。劳动力价格上涨对小麦种植比例调整有显着负向影响,对玉米种植比例调整有显着正向影响,对稻谷种植比例调整没有显着影响。为提高粮食供给品种丰富度和高自给率的国家粮食安全目标,需出台措施促进小麦生产,并继续保持玉米和稻谷的生产规模。

李蕊[8](2020)在《中国粮食安全法治保障理路研究》文中提出粮食安全关涉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宁和民生福祉,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粮食安全法治保障乃是渐进式的制度变迁,而非全新的制度安排。粮食安全具有公共性、整体性、发展性、开放性的特质。作为粮食安全保障法治体系的龙头法,《粮食安全保障法》的制定必须注意与既有的《国家安全法》《农业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立法的衔接协调。同时,不仅要着眼于协同共治理念,处理好有限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关系,还要合理配置中央与地方粮食保障权责,有效平衡产销区利益。

张念[9](2020)在《我国稻谷收储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稻谷是我国最重要的口粮品种之一。当前,我国稻谷供给格局已经从紧平衡转化为部分品种阶段性过剩,稻谷库存数量多,且稻谷下游产业链条短、消费弹性小,是现阶段消化库存的重点以及难点。由于供需结构等问题,我国每年还要进口数百万吨的进口大米,这进一步加重了我国稻谷库存量高的状况。要解决这些问题,亟需对稻谷收储制度进行完善。因此,对稻谷收储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系统探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国内外相关学者对目前现行的稻谷收储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探讨,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国内理论界对稻谷收储制度实施状况进行系统性研究不够,研究方法上多以定性分析为主。为此,本研究拟从政策分析视角,沿着“稻谷收储制度的演变过程”→“现有稻谷收储制度实施的成效”→“稻谷收储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何提升稻谷收储制度的实施成效”这一思路展开研究,结合统计数据,对稻谷收储制度实施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稻谷收储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一是研究视角新颖。从政策分析视角,本文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稻谷价格支持政策和收储制度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对政策的发展历程、实施和效果的分析,提出我国现行的稻谷收储制度存在的问题,根据目前所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稻谷收储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二是研究的方法较为得当。本文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国内稻谷收储制度实施的过程进行比较分析,包括:近年来稻谷的收购价格、种植面积、产量等,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在政策改革分析方面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刘奇峰[10](2020)在《J省B县粮食安全管理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既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亦是关系着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安全不仅关联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更是国家安全、和谐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因而各级政府都尤为重视粮食安全工作,出台了种种粮食安全管理政策以保障区域粮食安全,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地方政府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而实施的管理策略研究还比较少。本文在广泛研究国内外粮食安全概念、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粮食安全评价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J省B县在粮食安全管理方面施行的政策和取得的成效进行了梳理,运用基于熵权的TOPSIS方法从供给侧、获得性、平稳性、持续性四个方面对J省B县粮食安全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指出了J省B县粮食安全管理策略在“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储备安全管理、粮食流通管理、粮食供需管理”等重点环节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外粮食安全管理水平先进国家和国内粮食安全发展先进的市、县的经验,运用公共经济学理论、经济安全理论、产业安全理论和公共产品相关理论,从改进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加强粮食质量管理、整合仓储设施布局、拓展现代化粮食流通体系、强化粮食安全理念等5个方面提出提高J省B县粮食安全管理水平策略。

二、建立粮食安全体系 确保农业稳定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立粮食安全体系 确保农业稳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社会网络的中国粮食国际贸易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指导教师对博士论文的评阅意见
评阅小组对博士论文的评阅意见
答辩决议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粮食国际贸易特征研究
        1.2.2 粮食国际贸易格局研究
        1.2.3 粮食国际贸易影响因素研究
        1.2.4 粮食国际贸易与粮食安全研究
        1.2.5 社会网络研究方法应用研究
        1.2.6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可能存在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粮食
        2.1.2 粮食安全
        2.1.3 粮食国际贸易
        2.1.4 贸易持续性
    2.2 理论基础
        2.2.1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2.2 国际贸易理论
        2.2.3 需求弹性理论
        2.2.4 社会网络理论
        2.2.5 价值链理论
        2.2.6 利润转移理论
        2.2.7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世界粮食国际贸易格局基本特征分析
    3.1 世界粮食生产特征
        3.1.1 世界粮食产量规模持续扩大
        3.1.2 世界粮食主要品种发展不均衡
        3.1.3 世界粮食生产区域集中度较高
    3.2 世界粮食消费特征
        3.2.1 世界粮食消费规模持续扩大
        3.2.2 不同种类粮食的消费规模与结构变化不均衡
        3.2.3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粮食消费用途存在差异
        3.2.4 世界粮食消费地区相对生产而言较为分散
    3.3 世界粮食国际贸易特征
        3.3.1 世界粮食国际贸易规模增长显着
        3.3.2 发展中国家进出口贸易额持续增长
        3.3.3 世界粮食国际贸易出口相对集中而进口相对分散
    3.4 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基本特征
        3.4.1 中国粮食生产特征
        3.4.2 中国粮食消费特征
        3.4.3 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粮食国际贸易网络建模与指标选取
    4.1 国际贸易网络
    4.2 粮食国际贸易网络
    4.3 粮食国际贸易网络模型
    4.4 粮食国际贸易网络的指标确定
        4.4.1 网络密度及互惠性
        4.4.2 网络中心性与中心势
        4.4.3 聚类系数与平均路径
        4.4.4 网络社团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粮食国际贸易网络格局及社团分布
    5.1 问题的提出
    5.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2.1 研究方法
        5.2.2 数据来源及说明
    5.3 粮食国际贸易网络格局分析
    5.4 中国粮食国际贸易网络结构特征分析
        5.4.1 网络密度与互惠性分析
        5.4.2 中心性分析
        5.4.3 集聚性分析
    5.5 中国粮食国际贸易网络社团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粮食国际贸易网络格局演进的影响因素分析
    6.1 问题的提出
    6.2 粮食国际贸易网络格局演进的动力机制
    6.3 中国粮食国际贸易网络格局演进的影响因素确定
    6.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6.4.1 研究方法
        6.4.2 数据来源
    6.5 样本选择与模型构建
        6.5.1 样本选择
        6.5.2 模型构建
    6.6 实证分析与结果
        6.6.1 QAP相关分析
        6.6.2 QAP回归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3)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2 研究进展
        1.2.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1.2.2 农业水价分担
        1.2.3 农业水价补贴(补偿)
        1.2.4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
        1.2.5 农业水价和灌溉价值计算
        1.2.6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名词解释
        2.1.1 农业水价
        2.1.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2.1.3 农业水价合理分担
        2.1.4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
        2.1.5 农业水价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关系辨析
    2.2 理论基础
        2.2.1 准公共物品理论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3 社会分工理论
        2.2.4 效用价值论
第三章 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程研究
    3.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历程和制度变迁
        3.1.1 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历程
        3.1.2 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制度变迁
    3.2 改革任务和进度分析
        3.2.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
        3.2.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进度
        3.2.3 与2019 年相比2020 年改革进程变化趋势
    3.3 主要任务完成情况
        3.3.1 农业执行水价对运营维护成本弥补情况
        3.3.2 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资金落实情况
        3.3.3 供水计量、定额管理和管护机制配套情况
    3.4 改革成效
        3.4.1 节水成效显着
        3.4.2 灌溉和生产效率提升
    3.5 改革特点及存在问题
        3.5.1 改革特征
        3.5.2 存在问题
    3.6 小结
第四章 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研究
    4.1 指标识别
        4.1.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评价特点
        4.1.2 指标选择原则
        4.1.3 指标确定依据和初步识别
    4.2 指标体系构建
        4.2.1 指标体系
        4.2.2 权重确定
    4.3 以指导政府决策为目标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
        4.3.1 指标评价标准
        4.3.2 模型构建
        4.3.3 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政策性评价结果
        4.3.4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政策性评价区域差异
    4.4 基于加权Topsis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定量评价
        4.4.1 模型介绍
        4.4.2 基于加权Topsis的改革进展评价结果
        4.4.3 基于加权Topsis的改革进展评价区域性差异
    4.5 两种评价方式下结果的差异及综合结果
        4.5.1 两种评价结果差异
        4.5.2 综合考虑两种方法的综合评价结果
        4.5.3 综合评价结果的区域性差异
    4.6 小结
第五章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研究
    5.1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定义与识别
        5.1.1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识别
        5.1.2 Mitchell评分法
        5.1.3 基于Mitchell评分法的利益相关者确定
        5.1.4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分类
    5.2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利益关系和利益诉求分析
        5.2.1 利益关系
        5.2.2 利益诉求
        5.2.3 利益相关者影响农业水价的机理
    5.3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专家评价
        5.3.1 指标体系
        5.3.2 专家评分结果处理方法
        5.3.3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专家评价结果
        5.3.4 科研学者与实践工作者评价结果的差异
    5.4 利益相关者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的合理分担
        5.4.1 分担主体识别
        5.4.2 利益相关者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分担责任
        5.4.3 政府部门的分担方式
        5.4.4 用水农户及相关组织的分担方式
        5.4.5 社会机构的分担方式
    5.5 小结
第六章 基于定量方法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
    6.1 基于灌溉效益的农户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
        6.1.1 基于模糊数学模型的农业灌溉水资源价值
        6.1.2 粮食作物单位水产出与农业单位水产出的关系
        6.1.3 基于C-D生产函数的灌溉效益分摊系数
        6.1.4 基于灌溉效益的农户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6.2 政府内部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
        6.2.1 评价体系构建
        6.2.2 基于粮食安全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评估
        6.2.3 基于水资源灌溉效益的政府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6.2.4 基于生态价值的政府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6.2.5 地方及中央政府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6.3 基于定量方法的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研究
        6.3.1 基于定量评价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
        6.3.2 基于运行维护成本各方分担的农业水价
        6.3.3 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及局限性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农业水价合理分担份额确定和机制建设研究
    7.1 基于“定性+定量”综合评估的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研究
        7.1.1 “定性+定量”综合评估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7.1.2 基于运行维护成本各方承担的农业水价
        7.1.3 农户分担的水价与当前执行水价之间的关系
        7.1.4 基于“定量+定性”综合评估的各方水费承担额度
        7.1.5 综合评价结果的区域性特征
    7.2 基于激励和扶持机制的农业水价合理分担份额修正
        7.2.1 标准确定
        7.2.2 修正后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
        7.2.3 修正后各方承担的农业水价
        7.2.4 修正后粮食灌溉水费分担情况
        7.2.5 修正后分担结果的区域性特征
    7.3 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
        7.3.1 合理定价机制
        7.3.2 政策倾斜机制
        7.3.3 农户参与机制
        7.3.4 社会参与机制
        7.3.5 保障机制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阿联酋国家安全战略研究(2004~2020)(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阿联酋国家安全战略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阿联酋国家安全观的演变
    第三节 阿联酋国家安全战略的演变
第二章 穆罕默德·本·扎耶德时期阿联酋的国家安全战略
    第一节 阿联酋国家安全战略的目标设定
    第二节 阿联酋国家安全战略的决策体系
    第三节 阿联酋国家安全战略的运行模式
第三章 阿联酋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国内权力变动与领导人的决策偏好
    第二节 推进经贸合作与维护经济安全
    第三节 地区秩序转型与阿联酋的角色再定位
    第四节 联盟关系变化与阿联酋安全政策的自主性
第四章 阿联酋国家安全战略的实践
    第一节 地区反恐与阿联酋的安全伙伴选择
    第二节 宗教国家化与阿联酋的宗教安全
    第三节 认同塑造与阿联酋的人口安全
    第四节 数字化转型与阿联酋的网络安全
    第五节 国家安全战略在其他领域的实践
结论
附录 2006 年第 17 号关于成立国家安全最高委员会的联邦法律(2006 年 6 月 11 日)
参考文献

(5)用“五力”应对全球疫情下的粮食安全危机(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粮食供需形势
2 “五力”模型的指导思想
    2.1 坚持国家总体安全观
    2.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2.3 坚持新发展理念
    2.4 坚持尊重客观规律
    2.5 坚持可持续发展
3 “五力”模型的基本原则
    3.1 整体性原则
    3.2 相关性原则
    3.3 有序性原则
    3.4 动态性原则
4 “五力”模型的运行特点
    4.1 系统性
    4.2 复合性
    4.3 辩证性
    4.4 适用性
5 “五力”模型基本内涵与中储粮实践
    5.1 资源支撑力:粮食安全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统筹推进
    5.2 农业生产力:粮食安全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相互驱动
    5.3 改革创新力:粮食安全与市场化改革协调一致
    5.4 国家调控力:粮食安全与宏观调控相互支撑
    5.5 国际竞争力:粮食安全与国际话语权共同提升
6 启示与思考

(7)劳动力价格上升视角下中国粮食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粮食
        2.1.2 粮食安全
    2.2 理论基础
        2.2.1 农户行为理论
        2.2.2 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
        2.2.3 劳动力转移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粮食安全评价研究
        2.3.2 劳动力价格与粮食生产数量研究
        2.3.3 劳动力价格与粮食生产结构研究
        2.3.4 文献评述
3 劳动力价格演变与粮食安全现状分析
    3.1 劳动力价格演变分析
        3.1.1 劳动力价格时序演变
        3.1.2 劳动力价格地区差异
        3.1.3 劳动力价格品种差异
    3.2 粮食安全基本现状分析
        3.2.1 粮食产量变动分析
        3.2.2 粮食生产结构分析
        3.2.3 粮食进出口量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劳动力价格上升视角下粮食安全总体态势演变研究
    4.1 粮食安全指标体系的框架设计
    4.2 指标选取流程
    4.3 指标选取与指标安全值设定
        4.3.1 粮食供给安全指标
        4.3.2 粮食获取安全指标
        4.3.3 粮食使用安全指标
        4.3.4 粮食系统稳定性指标
    4.4 样本期选择与指标数据处理
        4.4.1 样本期选择
        4.4.2 缺失值处理
        4.4.3 指标安全得分转化
    4.5 指标权重确定
        4.5.1 层次分析法赋权
        4.5.2 熵值法赋权
        4.5.3 平均赋权
        4.5.4 一致性检验
        4.5.5 组合赋权
    4.6 劳动力价格上升视角下粮食安全评价结果分析
        4.6.1 粮食安全总体演变分析
        4.6.2 粮食供给安全演变分析
        4.6.3 粮食获取安全演变分析
        4.6.4 粮食使用安全演变分析
        4.6.5 粮食系统稳定性演变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劳动力价格上升视角下基于生产数量变动的粮食安全研究
    5.1 理论分析
    5.2 变量选取与样本选择
        5.2.1 变量选取
        5.2.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3 基准模型与估计结果
        5.3.1 基准模型构建
        5.3.2 估计结果分析
    5.4 中介效应分析
        5.4.1 中介效应检验模型构建
        5.4.2 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分析
    5.5 异质性分析
        5.5.1 不同生产功能地区异质性分析
        5.5.2 不同耕地资源地区异质性分析
    5.6 稳健性检验
    5.7 基于生产数量变动的粮食安全分析
    5.8 本章小结
6 劳动力价格上升视角下基于生产结构调整的粮食安全研究
    6.1 理论分析
    6.2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6.2.1 变量选取
        6.2.2 模型构建
        6.2.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6.3 估计结果分析
    6.4 异质性分析
        6.4.1 不同耕地条件地区异质性分析
        6.4.2 不同粮食作物品种异质性分析
    6.5 稳健性检验
    6.6 基于生产结构调整的粮食安全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猷
附录A 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表样表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中国粮食安全法治保障理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的缘起
二、粮食安全保障的具象展开
    (一)粮食安全的体系化审视。
    (二)粮食安全保障的系统性表达。
三、粮食安全法治保障体系内部的统合协调
    (一)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野下的粮食安全。
    (二)粮食生产安全保障:《粮食安全保障法》与《农业法》的协整。
    (三)粮食质量安全保障:《粮食安全保障法》对于粮食质量安全立法的延展。
四、粮食安全法治保障建构的逻辑进路
    (一)共治:协同有限政府与有效市场。
    (二)晰权:合理配置中央与地方粮食保障权责。
    (三)共益:有效平衡产销区利益。

(9)我国稻谷收储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理论意义
        1.1.3 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我国稻谷价格支持政策和收储制度的演变
    2.1 粮食价格政策的演变
        2.1.1 实施统购统销政策
        2.1.2 实施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
        2.1.3 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等政策
    2.2 我国稻谷收储制度的变迁
        2.2.1 稻谷价格全面保护阶段
        2.2.2 稻谷价格选择保护阶段
        2.2.3 稻谷价格重点保护阶段
第3章 我国稻谷收储制度实施的成效分析
    3.1 当前稻谷收储制度的主要内容及预期目标
    3.2 稻谷收储制度实施所取得的成效
        3.2.1 促进稻谷生产保障市场供应
        3.2.2 稳定我国稻谷市场价格
        3.2.3 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
        3.2.4 保障优质粮进入国家粮库
第4章 稻谷收储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4.1 稻谷收储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4.1.1 市场调节功能弱化
        4.1.2 收购库点不足仓容压力大
        4.1.3 保管难加重政府财政负担
        4.1.4 不利于推广优质稻品种
    4.2 稻谷收储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中央和地方在粮食收储中的职责不分
        4.2.2 市县一级政企不分问题突出
        4.2.3 政策过程中存在统筹协调不畅
        4.2.4 市场化条件下的宏观调控传导不畅
第5章 稻谷收储制度实施成效提升的对策建议
    5.1 科学完善稻谷收购储备政策
        5.1.1 完善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
        5.1.2 完善稻谷储备政策
    5.2 积极发挥市场主体作用
        5.2.1 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
        5.2.2 积极开展产销合作
        5.2.3 强化企业的融资能力
    5.3 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
    5.4 推广稻谷品质优质化发展
        5.4.1 提倡优质优价
        5.4.2 发展订单农业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J省B县粮食安全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概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粮食安全
        2.1.2 粮食安全管理策略
        2.1.3 粮食安全等级
        2.1.4 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经济学理论
        2.2.2 经济安全理论
        2.2.3 产业安全理论
        2.2.4 公共产品理论
第三章 J省B县粮食安全管理状况及存在问题
    3.1 粮食安全管理状况
        3.1.1 粮食生产安全状况
        3.1.2 粮食供需管理情况
        3.1.3 粮食流通管理情况
        3.1.4 粮食储备管理情况
        3.1.5 粮食安全管理政策情况
    3.2 基于熵权的TOPSIS法的粮食安全管理评价实证分析
    3.3 生产安全管理存在问题
        3.3.1 耕地保护水平不高
        3.3.2 粮食生产科技基础设施薄弱
        3.3.3 粮食补贴政策种类少
        3.3.4 培育新型粮食经营主体的能力不强
    3.4 供需安全管理
        3.4.1 粮食消费的结构矛盾突出
        3.4.2 粮食质量监管水平低
    3.5 储备安全管理
        3.5.1 粮食储备库点规划布局不合理
        3.5.2 县级粮食储备规模不到位
    3.6 流通安全管理
        3.6.1 粮油供应网络建设水平不高
        3.6.2 粮食产业支持力度不够
        3.6.3 粮食交易市场化水平低
        3.6.4 粮食物流体系发展缓慢
第四章 J省B县粮食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原因
    4.1 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
    4.2 区域自身资源劣势
    4.3 人力资源匮乏
    4.4 粮食产业经济内生动力不足
    4.5 粮食安全改进政策施行压力较大
第五章 国内外在粮食安全管理方面的经验做法
    5.1 西方国家粮食安全管理政策案例
        5.1.1 美国的政策性农业保险
        5.1.2 新西兰的农业改革和科技创新
    5.2 东方国家粮食安全管理政策案例
        5.2.1 新加坡的立体食品生产科技
        5.2.2 日本的立法保障粮食安全
    5.3 国内粮食安全管理尖端市县
        5.3.1 苏州的国家级示范粮安工程
        5.3.2 宝应的国粮企改革
第六章 提高J省B县粮食安全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6.1 改进粮食生产扶持政策
        6.1.1 实施最严格耕地保护政策
        6.1.2 发挥农业科技的引领作用
        6.1.3 改进粮食生产补贴政策
        6.1.4 发展新型粮食经营主体
    6.2 加强粮食质量管理
        6.2.1 健全粮食调控机制
        6.2.2 加强质量安全监管
    6.3 整合仓储设施布局
        6.3.1 实施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
        6.3.2 创新地方粮食储备机制
    6.4 拓展现代化粮食流通体系
        6.4.1 建设一体化粮食供应链
        6.4.2 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
        6.4.3 构建多层次粮食市场体系
        6.4.4 加强粮食物流体系建设
    6.5 强化粮食安全理念
        6.5.1 强化区域粮食安全理念
        6.5.2 建立粮食安全目标管理制度
        6.5.3 建立粮食安全预警机制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建立粮食安全体系 确保农业稳定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社会网络的中国粮食国际贸易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D]. 姜汉. 吉林大学, 2021
  • [2]全球化与粮食安全新格局[J]. 陈秧分,王介勇,张凤荣,刘彦随,成升魁,朱晶,司伟,樊胜根,顾善松,胡冰川,李先德,于晓华. 自然资源学报, 2021(06)
  • [3]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研究[D]. 冯欣.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4]阿联酋国家安全战略研究(2004~2020)[D]. 李志豪.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02)
  • [5]用“五力”应对全球疫情下的粮食安全危机[J]. 杨建国. 粮食储藏, 2021(01)
  • [6]用“五力”应对全球疫情下的粮食安全危机——以中储粮实践为例[A]. 杨建国. 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2020(第四届)上卷, 2020
  • [7]劳动力价格上升视角下中国粮食安全研究[D]. 林陟峰.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2)
  • [8]中国粮食安全法治保障理路研究[J]. 李蕊. 湖北社会科学, 2020(08)
  • [9]我国稻谷收储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张念.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5)
  • [10]J省B县粮食安全管理策略研究[D]. 刘奇峰. 苏州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建立粮食安全体系,保障农业稳定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