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诱导的脂肪萎缩研究

胰岛素诱导的脂肪萎缩研究

一、胰岛素性脂肪萎缩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娟,章钟允,李浩榕,陈煦阳,韩如来,叶蕾,蒋怡然,陆洁莉,周瑜琳,王卫庆,顾卫琼[1](2021)在《AGPAT2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导致全身性脂肪营养不良1型一例并文献复习》文中指出先天性全身性脂肪营养不良1型(congenital generalized lipodystrophy type 1, CGL1)是由AGPAT2基因异常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全身皮下脂肪消失、肌肉发达、皮下静脉明显、假性肢端肥大症、多毛、黑棘皮症等, 常合并代谢性疾病, 易被误诊为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肢端肥大症及库欣综合征等。同时, 与部分脂肪萎缩综合征的鉴别在临床上存在难度。本研究回顾分析1例CGL1患者的临床和遗传特征, 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总结, 从而有助于加深对该罕见疾病的认识。

童艳,兰文财,陈阳,黄建青,曾昭良,涂梅[2](2021)在《BSCL2基因突变导致先天性全身性脂肪营养不良综合征一家系临床特点及基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研究一先天性全身性脂肪营养不良综合征2型家系的临床特点及基因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1例遗传性全身性脂肪营养不良综合征的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临床表现、生化结果及影像学进行分析, 同时使用全外显子测序分析其可能致病基因, 再使用Sanger验证分析该致病基因结果。结果先证者出生后即出现消瘦、全身脂肪萎缩, 早期即出现肝功能损害、严重三酰甘油血症、严重黑棘皮征等表现。血瘦素水平明显低下, 全外显子测序及Sanger测序均提示BSCL2基因(反向)第5号外显子上发生了插入突变, 该位点由TTC突变为TCGGTC, 造成182位谷氨酸被天冬氨酸和精氨酸替换。先证者为纯合突变, 先证者父亲、母亲及哥哥BSCL2基因检测到同种类型杂合突变。结论 BSCL2基因的第5外显子c.545546insCCG突变导致了遗传性全身性脂肪营养不良综合征2型。

蔡国鹤[3](2020)在《激素敏感性脂酶(HSL)缺失小鼠的脂肪肝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畜牧学上,母猪如果患有脂肪肝会严重影响其后代小猪健康;医学上,脂肪肝是肥胖及二型糖尿病等疾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具有增加人类患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引起脂肪肝的主要原因是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在肝细胞的胞质中大量累积。研究表明TG的分解代谢参与了脂肪肝的形成。TG的分解反应在脂肪细胞中的研究最为深入。目前研究发现,脂肪细胞中脂解过程可分为三步反应,每一步反应由不同的酶催化完成。其中第二步反应为甘油二酯水解为甘油一酯,激素敏感性脂酶(Hormone sensitive lipase,HSL)是脂肪组织中催化该步反应的限速酶。已有的研究表明HSL突变人群患有脂肪肝。为了探索HSL缺失引起的脂肪肝病变的潜在机制,本课题制备了肝脏和脂肪组织特异性敲除小鼠,运用三种HSL基因缺失小鼠模型,分别为全身性HSL缺失小鼠(systemic HSL-deficient mice,HSLSKO)、肝脏组织特异性HSL缺失小鼠(liver HSL-deficient mice,HSLLKO)和脂肪组织特异性HSL缺失小鼠(adipose tissue HSL-deficient mice,HSLAKO)。通过对以上三种小鼠表型的研究及机理探讨得到以下结果:(1)HSLSKO小鼠发生年龄依赖性脂肪肝。分别对比3月龄和8月龄HSLSKO小鼠与对照组小鼠体重、肝脏重及肝脏内甘油三酯含量的研究发现:3月龄的HSLSKO小鼠体重、肝脏重及肝脏内甘油三酯含量与对照组小鼠无显着差异;而8月龄的HSLSKO小鼠体重显着低于对照组小鼠,但其肝脏重量及肝脏内脂肪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小鼠。以上结果表明HSLSKO小鼠发生年龄依赖性脂肪肝。(2)HSLLKO小鼠并未发生与HSLSKO类似的年龄依赖性脂肪肝。为了研究HSL缺失小鼠年龄依赖性脂肪肝的发生机理,本课题进一步制备了肝脏组织特异性HSL缺失小鼠(HSLLKO)。分别对比3月龄和8月龄HSLLKO小鼠与对照组小鼠体重、肝脏重及肝脏内甘油三酯含量的研究发现:无论3月龄还是8月龄的HSLLKO小鼠体重、肝脏重及肝脏内脂肪含量均与对照组小鼠无显着差异。肝脏H&E组织学染色结果证实8月龄HSLLKO小鼠肝脏未发生脂肪变性。这一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全身性HSL缺失引发的脂肪肝并非肝脏中HSL基因变异导致的,提示机体其它器官可能参与了HSL突变小鼠脂肪肝的发生。(3)HSLAKO小鼠发生年龄依赖性脂肪肝。为了进一步研究HSL缺失小鼠发生脂肪肝的机理,本课题进一步制备了脂肪组织HSL缺失小鼠(HSLAKO),分别对比了3月龄和8月龄HSLAKO小鼠与对照组小鼠体重、肝脏重及肝脏内甘油三酯含量研究发现:3月龄的HSLAKO小鼠体重、肝脏重及肝脏内甘油三酯含量与对照组小鼠无显着差异;8月龄的HSLAKO小鼠体重显着低于对照组,然而其肝脏重及肝脏内脂肪含量却显着高于对照组。肝脏H&E组织学染色结果证实8月龄HSLAKO小鼠发生明显的肝脏脂肪变性。这一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脂肪组织HSL缺失是引发年龄依赖性肝脏脂肪变性的诱因。(4)HSLAKO小鼠白色脂肪组织发生年龄依赖性脂萎缩与脂肪组织炎症。通过对HSLAKO及对照组小鼠的脂肪组织研究发现,3月龄HSLAKO小鼠各部位脂肪组织重量(性腺、肾周、肠系膜、皮下)与对照组小鼠无显着差异,但在8月龄HSLAKO小鼠的各部位脂肪组织重量显着低于对照组小鼠,发生了明显的脂萎缩。形态学研究发现,HSL缺失导致脂肪细胞异质性,即HSL缺失的脂肪组织中细胞直径差异显着。此外,HSL缺失导致脂肪组织被大量的巨噬细胞侵袭,表现为严重的脂肪组织炎症反应。(5)HSLAKO小鼠发生年龄依赖性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敏感性检测结果发现,与对照组小鼠相比,3月龄的HSLAKO小鼠胰岛素敏感性增强,但在8月龄时表现为比对照组更为严重的胰岛素抵抗症状,提示HSLAKO小鼠发生年龄依赖性胰岛素抵抗。葡萄糖耐性检测发现其外源性葡萄糖的吸收能力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此外,肌肉内甘油三酯含量检测结果显示,8月龄的HSLSKO和HSLAKO小鼠骨骼肌内甘油三酯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以上结果表明HSLAKO小鼠发生年龄依赖性胰岛素抵抗。(6)HSLAKO小鼠肝脏脂肪酸氧化能力及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分泌能力降低。与对照组相比,HSLAKO小鼠血液中反应脂肪酸氧化的指标3-羟基丁酸酯(3-HB)水平、肝脏组织中脂肪酸氧化相关基因的m RNA表达水平以及肝脏切片的脂肪酸氧化能力检测均显着下降,表明HSL缺失导致肝脏脂肪酸氧化能力下降,这可能是导致肝脂肪变性的原因之一。此外,肝脏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分泌检测结果表明,HSLAKO小鼠的VLDL的分泌显着低于对照组,这可能是导致HSLAKO小鼠肝脏脂肪变性的另一个原因。(7)HSLAKO小鼠肝脏的脂肪变性并未伴随进一步的肝细胞损伤、肝炎和肝脏纤维化病变。尽管HSLAKO小鼠发生年龄依赖性的脂肪肝,但其血液中ALT水平、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6)以及肝脏组织中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iNOS,Cxcl9和Cxcl10)以及纤维化标志因子(MMP9,TGFβ1和α-SMA)的m RNA表达量与对照组的无显着差异。以上结果表明HSLAKO小鼠肝脏仅发生单纯性的脂肪性病变。综上,HSL缺失小鼠发生年龄依赖性肝脏脂肪变性和胰岛素抵抗,其机理是HSL缺失导致脂肪组织发生年龄依赖性脂萎缩以及脂肪组织炎症反应,进而导致包括脂肪肝在内的全身性代谢综合症的发生,与肝脏组织中HSL的缺失无关。

加倩[4](2020)在《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文中认为目的:基于北京市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特点、疾病特点与前一年六之气(大雪、冬至、小寒)及后一年初之气(立春、雨水、惊蛰)的相似性,及大寒是否新出现与后一年运气相应的疾病,从而验证运气交接节气为大寒或立春。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为禀赋特点分析与疾病特点分析两个角度。禀赋特点分析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患者禀赋构成比较,以北京市2014-2018年的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的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计算各时间段内全部患者禀各岁运各客气的急诊人次及占比,代表该时间段的10岁运禀赋构成及12客气禀赋构成,通过曼哈顿距离(差的绝对值之和)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构成与其前3节气及后3节气急诊患者的相似性大小,若大寒与其前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小于大寒与其后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说明大寒患者的禀赋特点与其前3节气更接近,即于大寒时运气并未转换交接,则立春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反之则大寒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另一部分为高发与低发禀赋变化的比较,即将各节气内10岁运及12客气各禀赋的急诊人次按从高到低排序,通过各节气急诊人次较高与较低的禀赋发生变化的节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疾病特点分析以北京市2015年1月20日-2020年1月19日5年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根据当年的总医保人数,计算各疾病在各节气的发病率,与各疾病120个节气的平均发病率相比较得到高发疾病;进而将5年同节气重复出现的高发疾病视为该节气的反复高发疾病;在各年各节气高发疾病中去除该节气于5年中的反复高发疾病,即去除节气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以表示该节气客运客气影响下的高发疾病,结合临床经验及中医典籍,分析比较2016-2019年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高发疾病相似性,及大寒的高发疾病特点是否更符合下一年的运气特点,进而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结果:禀赋特点分析结果显示2014-2018年大寒不论男性女性患者均与其后一年初之气的曼哈顿距离更小,即大寒与后一年初之气各禀赋构成的相似性更高;同时各节点不论男性与女性患者均于大寒开始出现与后一年初之气相同/相近的高发及低发禀赋的变化,且符合在某岁运、客气当令时,该岁运、客气禀赋为低发禀赋,而太少相反的岁运、司天在泉相反或阴阳五行属性相反的客气则为高发禀赋这一大体规律。疾病特点分析的结果亦显示各个大寒的疾病特点更符合后一年初之气的运气相应疾病特点,出现典型的与后一年初之气运气相应的疾病群。故本研究结果支持大寒为运气交接节气。结论:本研究利用目前较为丰富的医疗大数据及规范统计学分析方法验证五运六气的交接节气,为运气交接时刻的争议提供临床数据支持,开拓五运六气周期的验证性研究,为运气起始时刻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尚可为疾病与五运六气理论的印证提供临床依据,深化五运六气理论的内涵,并为疾病预测、治未病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李竹苑[5](2020)在《加味理中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血清瘦素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本研究观察加味理中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的疗效及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2.在临床观察的基础上,建立NAFLD大鼠模型,运用加味理中汤进行干预,观察其对实验大鼠血清瘦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探讨加味理中汤对NAFLD的疗效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NAFL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予一般基础治疗。治疗组予加味理中汤治疗,采用农本方颗粒制剂,每日1剂,每剂用温开水150ml冲服;对照组予易善复(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每次456mg口服,每日三次,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症状积分、肝功能(AST、ALT)、血脂(TC、TG)、空腹血糖(FPG)、胰岛素(FINS),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通过肝脏瞬时弹性检测(Fibrotouch)测定肝脏受控衰减参数(controlled attenuation parameter,CAP)及安全性的情况。2.动物实验研究:选取健康SPF级SD雄性大鼠65只,随机抽取10只为空白组,余55只大鼠予高脂饲料(58%基础饲料+2%胆固醇+40%猪油)喂养12周以建立NAFLD大鼠模型,从第8周周末起至第12周周末,随机抽取1只大鼠观察其肝脏病理改变,至造模成功。造模成功后,随机取10只为模型组,剩余40只为实验组。实验组40只大鼠再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即中药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西药对照组。按《动物与人体的每公斤体重剂量折算系数表》计算出大鼠模型实验所需用药剂量,高、中、低剂量加味理中汤混悬液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灌胃4周;西药对照组则予易善复按142.5mg/kg/d剂量分别给予10只大鼠灌胃,每日1次,连续4周;模型组予等体积蒸馏水(10ml?kg-1)灌胃,每天1次,共4周;空白组不造模,予等体积蒸馏水(10ml?kg-1)灌胃,每天1次,共4周。16周末处死,观察大鼠肝脏形态及病理改变,计算肝指数;采集血液标本测定血清瘦素、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观察实验大鼠的体重、肝湿重、肝指数、肝脏形态及病理学、血清瘦素、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1.临床研究:(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在中医症状评分、肝功能(AST、ALT)、血脂(TC、TG)、空腹血糖(FPG)、胰岛素(FINS)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肝脏CAP值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的症状评分、血脂(TC、TG)、CAP、FPG、FINS、HOMA-IR、CAP值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肝功能(AST、A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研究过程中安全性指标未见异常,未出现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2.动物实验研究:(1)体重、肝湿重、肝指数:(1)造模成功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重、肝湿重、肝指数升高(P<0.01);(2)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体重、肝湿重、肝指数降低(P<0.01),其中高剂量组体重下降效果优于中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肝湿重、肝指数下降优于中剂量组(P<0.01);(2)肝脏病理:(1)造模成功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病理切片光镜下呈弥漫性脂肪变性,可见大小不一的脂肪空泡,部分可见炎细胞浸润;(2)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的肝脏病理切片示脂肪变较模型组改善;(2)血清瘦素(LP)、FPG、FINS及HOMA-IR:(1)造模成功后,与空白组相比,LP、FPG、FINS及HOMA-IR均升高(P<0.01);(2)与模型组相比,中药高剂量组和中药中剂量组大鼠的LP、FPG、FINS及HOMA-IR均下降,(P<0.01);中药低剂量组和西药对照组无明显下降(P>0.05);(3)中药高剂量组与中药中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大鼠的LP、FPG、FINS及HOMA-IR降低效果优于后者(P<0.01);(3)实验研究过程中安全性指标未见异常。结论:1.加味理中汤在治疗NAFLD过程中有显着疗效,可改善患者的症状评分、肝功能(AST、ALT)、血脂(TC、TG)、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及CAP,且安全性较强,无不良反应。2.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加味理中汤能减轻模型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降低大鼠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及血清瘦素水平,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3.加味理中汤对NAFLD的综合治疗作用优于易善复。

肖倩[6](2020)在《健脾软肝颗粒治疗肝郁脾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健脾软肝颗粒治疗肝郁脾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临床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70例源于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门诊或云南中医药大学校门诊就诊且符合肝郁脾虚型NAFLD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37例治疗组和33例对照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予健脾软肝颗粒口服(1袋/次,200ml温水冲服,3次/日),对照组口服易善复(2粒/次,3次/日),疗程三个月,观察分析两组治疗3个月后临床症状、肝功能、血脂、尿酸等指标的变化以及腹部B超的改善情况。结果:1.两组均可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脘胁胀痛,腹胀,食少纳呆,便溏不爽,情绪抑郁或易怒,肠鸣矢气等症状,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达81.08%优于对照组(66.67%),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均能降低患者的ALT、AST、TC、TG水平,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经治疗后两组LDL-C、UA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且两组疗效相当(P>0.05);本次研究中两组HDL-C水平无明显影响,两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4.肝脏影像学疗效方面,治疗组痊愈5例,显效0例,有效4例,无效28例,对照组痊愈2例,显效0例,有效1例,无效30例,两组之间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疗效相当。结论:健脾软肝颗粒能有效改善肝郁脾虚型NAFLD的临床症状,具有保肝降脂,改善尿酸代谢,减轻肝脏脂肪含量作用,显示了中医药在治疗NAFLD的优势特色,值得临床推广。

苏曼卿[7](2020)在《未酰化ghrelin调控糖脂代谢及其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干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Ghrelin是一种能够刺激食欲的胃肠道肽,以酰化(Acylated ghrelin,AG)和未酰化(Unacylated ghrelin,UAG)两种形式存在。AG可以与生长激素促分泌素受体结合,诱导脂肪聚集并降低胰岛素敏感性,UAG可以作为一种单独的激素拮抗AG的作用,但其结合的受体尚未明确。因此,关于UAG的活性研究较少,且主要集中在摄食调控的研究。本课题研究了UAG对糖脂代谢的调控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外周和中枢给予UAG,观察其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干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中枢核团下丘脑外侧区(Lateral hypothalamic area,LHA)和外周给予UAG对orexin-A免疫阳性神经元中c-fos表达的影响,并通过神经元放电记录检测中枢UAG对葡萄糖敏感神经元(Glucose-sensitive neuron,GS neurons)放电的影响。外周及中枢LHA给予UAG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测定大鼠血清中葡萄糖、胰岛素、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的含量;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大鼠肝脏中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1,CPT-1)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1(Acetyl-CoA carboxylase-1,ACC-1)的mRNA表达;预先给予抗orxin-A抗体,观察其对LHA给予UAG调控糖脂代谢的影响。采用高糖高脂高胆固醇饲料喂养大鼠构建NAFLD病理模型后,外周及中枢给予UAG进行干预,采用Elisa测定大鼠血脂生化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tic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的变化;使用RT-PCR检测大鼠肝脂酶的mRNA表达;采用比色法测定大鼠肝脏TG的含量;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 staining)观察大鼠肝组织结构病理变化;使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测定大鼠肝脏及下丘脑部位胰岛素信号通路因子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磷酸化的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rylated PI3K,p-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PKB/Akt)、磷酸化的蛋白激酶B(Phosphorylated Akt,p-Akt)、雷帕霉素(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 TOR)和磷酸化的雷帕霉素(Phosphorylated mTOR,p-mTOR)的蛋白质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HA给予UAG激活LHA中的orexin-A免疫阳性神经元,并刺激LHA中葡萄糖抑制神经元(Glucose-inhibited neurons,GI)放电,后者被预先给药抗orexn-A抗体部分阻断;而外周给予UAG并没有激活LHA中的orexin-A免疫阳性神经元。与对照组相比,外周及LHA给予UAG显着降低了大鼠血清中葡萄糖、胰岛素、TC、TG、LDL-C水平(p<0.05-0.01),而显着升高了血清HDL-C水平(p<0.05-0.01);增强肝脏CPT-1的mRNA表达(p<0.05-0.01),而减弱ACC-1的mRNA表达(p<0.05-0.01);预先给予抗orexin-A抗体可以部分阻断LHA给予UAG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变化(p<0.05)。与对照组相比,NAFLD模型组大鼠血脂、转氨酶和HOMA-IR水平明显升高(p<0.01),肝脏TG水平显着升高(p<0.01),且肝脏CPT-1的mRNA表达减少(p<0.05-0.01),而ACC-1的mRNA表达增多(p<0.05-0.01),肝组织结构紊乱,肝细胞有明显的脂肪变性,表明NAFLD病理模型的成功构建。与NAFLD模型组相比,外周和中枢给予UAG后,大鼠血清中TC、TG、LDL-C、ALT、AST和HOMA-IR水平明显下降(p<0.01),而血清HDL-C水平明显上升(p<0.05);肝脏TG水平显着下降(p<0.01),且肝脏CPT-1 mRNA表达增强(p<0.01),而ACC-1 mRNA表达减弱(p<0.01);肝组织结构损害明显恢复。与NAFLD模型组相比,外周和中枢给药组大鼠,其肝脏和下丘脑的p-PI3K、p-Akt和p-mTOR蛋白表达分别增强(p<0.01)。结论:外周和LHA给予UAG参与正常大鼠的糖脂代谢调控,LHA中UAG的作用可能与其激活orexin-A免疫阳性神经元有关,但外周UAG的作用机制更为复杂,需进一步探讨。外周和中枢给予UAG对饮食诱导的NAFLD均有一定的干预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其分别刺激肝脏和下丘脑胰岛素信号通路因子磷酸化,恢复通路活性有关。本课题为完善UAG参与糖脂代谢调控的机制和发现UAG作为NAFLD的潜在治疗靶点提供了实验和理论依据。

杨洋[8](2019)在《大叶秦艽的化学成分、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及药效物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叶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为龙胆科(Gentianaceae)龙胆属(Gentiana)秦艽组(Gentiana macrophylla)植物,以根入药,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中品,具有祛风除湿、清虚热、退湿热的功效。在之前研究基础上,为进一步揭示大叶秦艽药材中化学成分,发现大叶秦艽药材新的药理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及发挥作用的关键药效物质,本论文以陕西秦岭地区栽培大叶秦艽为研究对象,从以下方面展开研究:(一)大叶秦艽药材的化学成分研究通过柱层析色谱法、制备液相色谱法和结晶法从大叶秦艽药材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出33个化合物,以波谱分析(MS和NMR)和对照品对照分析对这33个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其中12个化合物为首次从大叶秦艽中分离鉴定,分别为:6′-O-乙酰龙胆苦苷、2’-(2,3-二羟基苯甲酰)-龙胆苦苷、6’-O-β-D-葡萄糖基马钱苷酸、乌苏醇、山楂酸、1α,2α,3β,24-四羟基-12-烯-28-乌苏酸、硬脂酸、二十一烷酸、棕榈酸、棕榈酸乙酯、5-formylisochromen-1-one和原儿茶醛,上述12个成分中5-formylisochromen-1-one、二十一烷酸和棕榈酸乙酯为首次从龙胆属植物中分离鉴定。另有21个化合物结构分别鉴定为:Gentimacroside、龙胆苦苷、獐芽菜苦苷、獐芽菜苷、马钱苷酸、6′-O-β-D-葡萄糖基龙胆苦苷、6’-O-β-D-葡萄糖基獐牙菜苷、栎樱酸、熊果酸、齐墩果酸、β-谷甾醇、豆甾醇、胡萝卜苷、异荭草苷、异牡荆黄素、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秦艽酰胺、红白金花内酯、红白金花酸、蔗糖和龙胆三糖。(二)大叶秦艽药材的质量评价及指纹图谱的建立采用HPLC-ELSD方法,经方法学验证,建立一种以龙胆苦苷、獐芽菜苦苷、马钱苷酸和6’-O-β-D-葡萄糖基龙胆苦苷为特征性成分评价大叶秦艽药材质量的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对该地区不同产地大叶秦艽药材中这4种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发现陕西秦岭地区栽培大叶秦艽药材中这4种活性成分含量较高,表明该地区栽培大叶秦艽药材质量较优,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及进一步开发的潜在价值。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采用HPLC-ELSD方法,经色谱条件优化,测定并采集10批大叶秦艽药材的色谱图谱,经国家药典委员会中药指纹图谱软件分析,建立大叶秦艽药材HPLC-ELSD指纹图谱。采用对照品对照分析,对特征图谱中8个共有特征色谱峰对应的化学成分确认为:马钱苷酸、6’-O-β-D-葡萄糖基龙胆苦苷、獐芽菜苦苷、龙胆苦苷、齐墩果酸、胡萝卜苷、栎樱酸和β-谷甾醇。通过指纹图谱的建立及特征峰对应化学成分的确认,为该地区栽培大叶秦艽药材内在质量控制提供依据。(三)大叶秦艽药材提取物对NAFLD的作用研究采用果糖诱导的NAFLD小鼠动物模型研究大叶秦艽醇提取物对NAFLD的作用。实验结果发现经大叶秦艽药材醇提取物给药后,模型小鼠体重及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游离型脂肪酸、胰岛素和葡萄糖水平降低。进一研究发现大叶秦艽药材醇提取物能减轻NAFLD小鼠肝脏脂肪蓄积,调节脂肪代谢,抑制肝脏炎症(TNF-α、IL-6、XBP1、P-IKK alpha/beta、P-JNK1/2/3)的发展,缓解肝脏胰岛素抵抗(P-IRS1),提高肝脏抗氧化应激水平(GSH、NO、SOD、GSH-px和CAT),而这种作用的发挥可能与它对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的调控以及对肝脏JNK和IKK信号通路和XBP1蛋白表达的调控作用有关。以上结果表明:秦艽醇提取物对果糖引起的小鼠NAFLD及其并发症,具有明显改善作用。(四)基于谱效关系分析研究大叶秦艽药材提取物抗NAFLD的药效物质基础采用果糖诱导的NAFLD小鼠动物模型,进一步研究陕西秦岭不同产地10批大叶秦艽药材醇提取物对小鼠NAFLD的改善作用,并选取小鼠肝脏中甘油三酯和血清中甘油三酯的水平为药效指标,以灰度关联分析方法,分别计算出小鼠血清中甘油三酯和肝脏中甘油三酯的降低率与大叶秦艽药材HPLC-ELSD指纹图谱中8个特征峰相对峰面积的关联度。结果表明,10批大叶秦艽药材提取物给药均能不同程度降低小鼠肝脏脂肪蓄积,以关联度大小为评价指标,表明龙胆苦苷所对应的色谱峰与小鼠肝脏中甘油三酯降低率的关联度和小鼠血清中甘油三酯降低率的关联度最大,该结果说明龙胆苦苷可能为秦艽药材醇提取物减轻小鼠肝脏脂肪蓄积作用的关键药效成分。(五)龙胆苦苷对NAFLD的改善作用研究采用果糖诱导的小鼠NAFLD动物模型,研究发现龙胆苦苷给药显着缓解果糖引起的小鼠体重增加,抑制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尿酸、胰岛素和葡萄糖水平的升高。进一步研究发现龙胆苦苷明显减轻果糖引起的小鼠肝脏气球样变性和脂肪蓄积,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尿酸生成(XO)、提高肝脏的抗氧化应激水平(MDA、SOD、GSH-px、CAT和Nrf2)、调节肝脏脂肪代谢(FAS、SREBP-1和ACC1)和抑制肝脏炎症(TNF-α和IL-6)发展有关。以上结果表明:龙胆苦苷对果糖引起的小鼠NAFLD及其并发症,具有明显改善作用。总结:本研究揭示了大叶秦艽药材中部分化学成分;通过质量评价分析发现陕西秦岭地区所栽培大叶秦艽药材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并运用HPLC-ELSD建立其内在质量控制方法;研究发现大叶秦艽药材醇提取物对小鼠NAFLD具有改善作用,以谱效关系分析发现龙胆苦苷可能是其发挥抗NAFLD作用的关键药效物质,通过实验进一步研究表明龙胆苦苷对小鼠NAFLD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龙胆苦苷在陕西秦岭地区栽培大叶秦艽药材中含量很高,且按照新药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的基本要求,龙胆苦苷具有很好的成药性,有望开发为治疗NAFLD的新药。

余玉英[9](2019)在《脂肪组织特异性nSREBP1c表达下小肠糖吸收功能研究及FTZ干预》文中提出目的:1、观察非肥胖性糖脂紊乱的aP2-nSREBP1c转基因小鼠模型小肠病理形态及肠道糖吸收功能特点。2、探讨aP2-nSREBP1c小鼠脂肪萎缩状态下肠系膜脂肪病理形态,其与肠道功能的相关性,以及SREBPs与肠糖吸收功能的可能性关系。3、从肠道糖吸收的角度出发,观察复方贞术调脂方(FTZ)对aP2-nSREBP1c脂肪萎缩模型小鼠糖代谢改善下,对肠道形态功能的影响,探讨FTZ改善糖脂代谢病的机制。方法:1、脂肪组织特异性nSREBP1c表达下小肠糖吸收功能研究。具体内容包括:1.1将雄性aP2-nSREBP1c小鼠确认基因型后随机分组,每周测量进食量和体质量,每3周检测禁食血和随机血血浆中GLU、TC、TG、HDL-C、LDL-C等血液指标;1.2小鼠14周龄时,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和腹腔注射葡萄糖耐量实验(IPGTT);1.3小鼠16周龄时,进行尿D-木糖实验;1.4取18周龄小鼠进行活体BrdU标记,1小时后颈椎脱臼处死,取材,量取肠管长度及重量;通过抗BrdU抗体特异性结合,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空肠增殖情况;1.5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肠系膜脂肪组织的病理状态;1.6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方法(RT-PCR)检测肠系膜脂肪apelin、resistin、adiponectin等脂肪因子,十二指肠和空肠相关mRNA水平,包括糖吸收相关的Slc5a1、Slc2a1、Slc2a2、Slc2a5、Sgk1等,糖异生相关的G6pc、CREB、PEPCK等,胃肠激素相关的GIP、GCG、CHGA等,抗凋亡相关的IL15、BCL2L1、MCL1、BCL3等,增殖相关的Ki67、TGFβ、Gsk3β、β-catenin等,炎症因子相关的TNF-α、IL10、IL4、IL6等,和核转录因子相关的SREBP1、SREBP2、PPARα、PPARβ、PPARγ等;1.7利用Western-blot检测空肠SGLT1、SGLT2、GLUT2、GLUT5等糖转运相关蛋白水平;1.8通过免疫荧光观察空肠GLUT2和SGLT2蛋白的表达情况;1.9取25周龄小鼠,利用小肠在体单向糖灌流实验检测小肠糖吸收功能。2、复方贞术调脂方改善aP2-nSREBP1c小鼠糖代谢的药效及机制研究。2.1取8周龄aP2-nSREBP1c小鼠确定基因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T)、二甲双胍组(Met)、复方贞术调脂方(FTZ)高(FH)、中(FM)、低(FL)剂量组,同窝野生型为对照组(W),每组6只。2.2二甲双胍组(250 mg·kg-1)、FTZ高、中、低剂量组(2.4 g·kg-1,1.2 g·kg-1,0.6 g·kg-1)分别灌胃给药,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灌胃给予等体积蒸馏水,连续给药16周,并记录体质量变化。2.3给药12周末,眼底静脉丛取血测量血中GLU、TC和TG;2.4给药16周末,解剖取材,量取肠管长度;2.5苏木素-伊红染色(HE)观察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肠系膜脂肪形态变化;2.6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T-qPCR)检测空肠Slc5a1、Slc2a1、Slc2a2、Slc2a5、Sgk1等糖转运相关mRNA水平和IL15、BCL2L1、MCL-1、BCL3等抗凋亡相关基因mRNA水平;2.7免疫荧光法检测空肠GLUT2和SGLT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aP2-nSREBP1c转基因小鼠有非肥胖性糖脂代谢紊乱表型;小肠肠管及肠绒毛长度增长的现象,空肠增殖相关Ki67、TGFβmRNA高表达,抗凋亡相关IL15、BCL2L1等mRNA水平上调;尿D-木糖排泄率升高,小肠总葡萄糖吸收量增加的现象,十二指肠和空肠SGLT1和GLUT2等糖转运相关mRNA与蛋白水平下调,空肠糖异生关键基因G6pc水平上调的现象。2、aP2-nSREBP1c脂肪代谢障碍模型小鼠肠系膜脂肪细胞数量锐减,结缔组织丰度增加,炎症侵润加重,肠系膜脂肪脂肪因子adiponectin低表达;空肠紧密连接蛋白ZO-1和claudin4高表达,小肠机械屏障能力加强;十二指肠SREBP1、SREBP2、PPARα、PPARβ等核转录mRNA下调,空肠PPARγ高表达,而肠系膜脂肪SREBP2、PPARα、PPARγmRNA水平均呈下降趋势。3、给药FTZ 16周后,aP2-nSREBP1c脂肪代谢障碍小鼠血糖和血浆总胆固醇降低,肠管及肠绒毛长度缩短,空肠GLUT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上调,恢复肠系膜脂肪形态,减少炎症侵润。结论:1、aP2-nSREBP1c转基因小鼠有脂肪萎缩、糖脂代谢紊乱、小肠增生和小肠糖吸收功能异常的表型。aP2-nSREBP1c脂肪代谢障碍模型小鼠肠系膜脂肪萎缩使其免疫屏障功能损失,诱导肠道机械屏障功能发生适应性变化。SREBPs信号可能参与到十二指肠葡萄糖传感和转运的调节机制中,而PPARγ信号通路与小肠增生或肠道机械屏障密切相关。2、肠道SGLTs-GLUTs与机体之间存在一种非饮食依赖的反馈调控机制以维持机体糖代谢稳态。在脂肪肝或脂肪萎缩的状态下,外周器官对葡萄糖的利用不足,机体保持高血糖状态,肠道SGLTs-GLUTs水平下调;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可反馈上调肠道对外源性葡萄糖的摄取,上调肠道SGLTs-GLUTs水平。3、FTZ可改善aP2-nSREBP1c脂肪代谢障碍模型小鼠脂肪及肝脏的病理形态及功能以增加外周器官对机体的葡萄糖摄取与利用,通过机体与肠道的对话适应性改善肠道形态及糖吸收功能,达到综合改善糖脂代谢病的作用。

吴琪[10](2019)在《非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小鼠肝脏脂肪酸组成特点及FTZ的干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肝脏是糖脂代谢重要的靶器官,肝脏的脂肪积累伴随着脂肪酸结构及含量的变化。复方贞术调脂方(FTZ)是在中医中药理论指导下,以调肝启枢化浊法为纲研制的复方中药,前期的研究已证实FTZ具有治疗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调节糖脂代谢稳态的作用,但是一般以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进行药理药效研究。非肥胖NAFLD表型在代谢综合征中并不少见,为了进一步探讨FTZ对非肥胖NAFLD小鼠肝脏脂肪酸组成的作用,拟利用转基因aP2-nSREBP-1c小鼠开展本项研究。目的:1、研究aP2-nSREBP-1c小鼠糖脂代谢表型和肝脏脂肪酸组成特征。2、研究高脂饮食诱导C57BL/6J小鼠、ob/ob小鼠、db/db小鼠、aP2-nSREBP-1c小鼠肝脏酸组成,分析肥胖、非肥胖表型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脏脂肪酸组成共性差异。2、观察FTZ干预后非肥胖脂肪肝病模型小鼠肝脏脂肪酸组成的变化以及对肝脏脂肪异位沉积的治疗作用。方法:1、aP2-nSREBP-1c模型小鼠根据基因型分为转基因模型组以及同窝野生型对照组,检测葡萄糖(Glucose,GLU)、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tein cholesterol,LDL-C)血液指标;检测分析肝脏脂肪酸组分;脂肪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形态观察。2、C57BL/6J小鼠分为对照和模型组,对照组(CON)组给予平常饲料,模型组(MOD)组给予高脂饲料诱导。高脂饲养16周后,处死小鼠解剖取其肝脏组织,通过GC-MS检测,分析脂肪酸组分;ob/ob、db/db、aP2-nSREBP-1c模型小鼠根据基因型分为转基因模型组以及同窝野生型对照组,处死后取肝脏组织,GC-MS检测分析脂肪酸组分。分析NAFLD肝脏脂肪酸组成特点。3、aP2-nSREBP-1c模型小鼠根据基因型分为转基因模型组MOD以及同窝野生型对照组CON。给药12周后处死,解剖取材,通过GC-MS分析肝脏脂肪酸组分的代谢情况;利用MetaboAnalyst进行PCA分析,根据VIP值、P值找出差异脂肪酸;通过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的病理情况;利用RT-PCR检测肝脏组织与脂代谢相关的超长链脂肪酸延伸酶6(Elongase of very long chain fatty acids 6,ELOVL6)、硬脂酰辅酶A脱氢酶1(Stearyl coenzyme A desaturase 1,SCD1)、脂肪甘油三酯脂肪酶(Adipose triglyceride lipase,ATGL)、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alpha,PPARα)基因表达情况。结果:1、aP2-nSREBP-1c小鼠白色脂肪细胞呈萎缩状态;血浆中与糖代谢相关的乳酸、3-羟基丁酸、d-半乳糖、D-阿洛糖、肌醇含量明显升高;与脂代谢相关的硬脂酸、棕榈酸、油酸、11-十八碳烯酸含量增加;与氨基酸代谢相关的L-缬氨酸、尿素含量增加。血液生化检验结果显示,GLU、TC、HDL-C、LDL-C、TG与同窝对照组相比均有差异;肝脏C18:0、C16:0、C18:1n9c、C22:6n3、C20:4n6是主要差异脂肪酸组分。2、对四组模型小鼠进行脂肪酸组分的定量分析,鉴定了37种脂肪酸组分。这些脂肪酸在不同的代谢环境下均有不同程度差异,C18:0、C16:0、C18:1n9c、C16:1、C22:6n3、C18:2n6c、C20:4n6是肝脏的主要脂肪酸组分,占总脂肪酸的大部分比例,其中C18:0、C18:1n9c、C16:1、C22:6n3、C20:4n6与甘油三酯含量具有相关性。除此之外,非肥胖NAFLD下肝脏总脂肪酸n-3 PUFA、n-6 PUFA减低,单不饱和脂肪酸升高;脂肪酸比值C18:1/C18:0、C16:1/C16:0、n-6/n-3 PUFA升高,这也是肥胖小鼠肝脏脂肪酸组成的共同特点。3、FTZ干预能够改善aP2-nSREBP-1c转基因模型小鼠糖代谢紊乱、胆固醇、甘油三酯代谢异常的病理特征;肝脏HE染色及油红O染色显示,FTZ干预后肝细胞结构排列较模型组正常,核居中,脂滴空泡明显减少;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FTZ能够能显着降低C18:1n9c,升高C18:0、C22:6n 3、C20:4 n6含量;并且改变NAFLD特点脂肪酸组成,如改变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C18:1/C18:0、C16:1/C16:0比值等。PCR结果表明FTZ能够降低模型小鼠肝脏ELOVL6、SCD1 mRNA表达,升高ATGL、PPARαmRNA表达,并最终缓解肝脏脂肪异位沉积进程。结论:上述实验结果表明,FTZ干预能够改善aP2-nSREBP-1c非肥胖NAFLD小鼠糖脂代谢紊乱;减少肝脏脂肪异位沉积;改善肝脏脂肪酸代谢紊乱。FTZ的作用机制一方面与促进脂肪酸氧化,降低脂肪酸中间体在肝脏的积累有关;另一方面与促进脂解,降低甘油三酯异常积累有关。

二、胰岛素性脂肪萎缩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胰岛素性脂肪萎缩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3)激素敏感性脂酶(HSL)缺失小鼠的脂肪肝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肝脏和肝脏疾病
        1.1.1 肝脏的功能
        1.1.2 肝脏疾病的分类
    1.2 脂解与非酒精性脂肪肝
        1.2.1 调控甘油三酯分解的脂酶
        1.2.2 脂解酶与肝脏代谢
    1.3 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在人类疾病上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肝脏、脂肪组织激素敏感性脂酶(HSL)缺失小鼠模型构建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肝脏组织特异性HSL敲除小鼠(HSLLKO)的制备
        2.2.1.1 PCR检测Cre转基因
        2.2.1.2 反转录实时定量PCR
        2.2.1.3 蛋白免疫印迹
        2.2.2 脂肪组织特异性HSL敲除小鼠(HSLAKO)模型构建
        2.2.2.1 PCR检测Cre转基因
        2.2.2.2 反转录实时定量PCR
        2.2.2.3 蛋白免疫印迹
        2.2.3 数据处理
    2.3 结果
        2.3.1 HSLLKO、HSLAKO小鼠鉴定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HSLSKO和 HSLAKO小鼠发生年龄依赖性脂肪肝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小鼠的繁育及饲养条件
        3.2.2 薄层层析(TLC)分析肝脏TG含量
        3.2.3 肝脏切片H&E染色
        3.2.4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HSLSKO小鼠发生年龄依赖性脂肪肝
        3.3.2 HSLLKO小鼠肝脏未发生脂肪肝
        3.3.3 HSLAKO小鼠发生年龄依赖性脂肪肝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HSLAKO小鼠生理功能及脂肪组织变化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HSLAKO小鼠组织学采样
        4.2.2 脂肪组织H&E染色
        4.2.3 形态学分析
        4.2.4 实时定量PCR
        4.2.5 蛋白免疫印迹
        4.2.6 血浆代谢物和脂肪因子的检测
        4.2.7 葡萄糖耐受性测定(GTT)
        4.2.8 葡萄糖耐受性测定(GTT)
        4.2.9 TLC分析骨骼肌TG含量
        4.2.10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HSLAKO小鼠白色脂肪组织发生代谢障碍
        4.3.2 HSLAKO小鼠全身性能量稳态变化
    4.4 讨论
        4.4.1 HSLAKO小鼠白色脂肪组织发生脂萎缩和炎症反应
        4.4.2 HSLAKO小鼠发生全身性能量稳态变化
    4.5 小结
第五章 HSLAKO小鼠肝脏脂肪变性伴随的肝功能变化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肝脏脂肪酸氧化检测
        5.2.2 肝脏极低密度脂蛋白分泌检测
        5.2.3 肝脏甘油三酯水解酶活性检测
        5.2.4 数据分析
    5.3 结果
        5.3.1 HSLAKO小鼠肝脏脂肪酸氧化能力下降
        5.3.2 HSLAKO小鼠肝脏极低密度脂蛋白分泌能力下降
        5.3.3 HSLAKO小鼠肝脏甘油三酯水解酶活性和脂解基因表达量下降
        5.3.4 HSLAKO小鼠肝脏的脂肪变性并未伴随肝细胞损伤、肝炎和肝脏纤维化病变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 二十四节气起源
        2.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五运六气交接时刻的研究方法探讨
        1. 经文解读
        2. 天文历法溯源
        3. 气象数据分析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
    前言
    (一) 以急诊患者禀赋特点分析运气交接节气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二) 以急诊患者疾病特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讨论
        1 关于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可信度分析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3 研究意义
        4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以立春为运气起始节气的禀赋特点比较
附录2 2016-2018年大寒前后3节气的高发疾病
简历

(5)加味理中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血清瘦素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辨证依据
        1.3 病例选择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3.3 剔除标准
        1.3.4 脱落及中止标准
        1.4 研究方法
        1.4.1 病例分组
        1.4.2 一般基础治疗
        1.4.3 治疗组治疗方法
        1.4.4 对照组治疗方法
        1.4.5 观察指标
        1.4.6 疗效评定
        1.4.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病例资料
        2.2 症状评分比较
        2.3 肝功能比较
        2.4 血脂比较
        2.5 空腹血糖(FPG)、胰岛素(FINS)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比较
        2.6 肝脏CAP值比较
        2.7 综合疗效评价
        2.8 安全性评价
    3 讨论
        3.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3.2 祖国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认识
        3.2.1 中医病因病机
        3.2.2 中医治疗
        3.3 理中汤的证治研究
        3.4 关于加味理中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分析
        3.4.1 加味理中汤的组方依据
        3.4.2 加味理中汤的用药分析
        3.5 观察结果分析
        3.6 问题与展望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研究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主要试剂与实验器材
        1.4 实验方法
        1.4.1 造模与分组
        1.4.2 给药方法
        1.4.3 标本采集
        1.4.4 指标与检测
        1.5 统计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
        2.2 肝脏形态观察
        2.3 各组大鼠体重、肝湿重及肝指数比较
        2.4 各组大鼠肝脏病理学观察
        2.5 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PG)、血清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检测结果的比较
        2.6 各组大鼠血清瘦素(LP)的检测结果的比较
    3 讨论
        3.1 现代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认识
        3.1.1 “二次打击”学说
        3.1.2 与NAFLD相关的因素
        3.1.3 现代医学对NAFLD的治疗
        3.2 瘦素、胰岛素抵抗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
        3.2.1 瘦素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
        3.2.2 胰岛素抵抗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
        3.2.3 瘦素与胰岛素、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3.3 动物造模分析
        3.4 实验结果分析
        3.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1 NAFLD的发病机制
    2 中医病因病机
    3 辩证论治
    4 中医治疗
    5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6)健脾软肝颗粒治疗肝郁脾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病例选择
        3.1 病例纳入标准
        3.2 病例排除标准
        3.3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4.治疗方案
        4.1 一般治疗
        4.2 药物治疗
    5.观测指标
        5.1 一般情况评估
        5.2 疗效评价标准
        5.2.1 症候疗效评定标准
        5.2.2 腹部B超疗效评定标准
    6.统计方法
    7.技术路线
研究结果
    1.一般资料分析
        1.1 两组性别分析
        1.2 两组年龄分析
    2.健脾软肝颗粒治疗肝郁脾虚型NAFLD疗效分析
        2.1 健脾软肝颗粒治疗肝郁脾虚型NAFLD中医症状疗效分析
        2.2 健脾软肝颗粒治疗肝郁脾虚型NAFLD中医证候总体疗效分析
        2.3 健脾软肝颗粒对肝郁脾虚型NAFLD肝功能变化的影响
        2.4 健脾软肝颗粒对肝郁脾虚型NAFLD血脂变化的影响
        2.5 健脾软肝颗粒对肝郁脾虚型NAFLD尿酸变化的影响
        2.6 健脾软肝颗粒对肝郁脾虚型NAFLD腹部B超改善的影响
    3.健脾软肝颗粒治疗肝郁脾虚型NAFLD安全性分析
讨论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7)未酰化ghrelin调控糖脂代谢及其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综述
    1.1 未酰化ghrelin
        1.1.1 未酰化ghrelin:细胞生物学
        1.1.1.1 UAG的释放与微循环
        1.1.1.2 UAG的分泌调节与反馈调节
        1.1.1.3 GHSR
        1.1.1.4 AG/UAG比值的争议
        1.1.2 UAG可作为AG拮抗剂
        1.1.2.1 最初的发现
        1.1.2.2 UAG与AG的体外相互作用
        1.1.2.3 UAG对AG拮抗作用的进一步证据:啮齿动物体内实验结果
        1.1.2.4 UAG是AG拮抗剂,在人类中也是如此:人体内实验结果
        1.1.3 UAG的 GHSR和 ghrelin独立作用
        1.1.4 UAG对能量代谢、体重和脂肪组成的影响
        1.1.4.1 UAG与食物摄入和能量平衡
        1.1.4.2 UAG与机体葡萄糖稳态
        1.1.4.3 UAG与肝脏代谢
        1.1.4.4 UAG与脂肪组织
        1.1.4.5 UAG与骨骼肌
        1.1.5 UAG对非代谢组织的影响
    1.2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1.2.1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定义
        1.2.2 NAFLD的发生发展
        1.2.2.1 非肝硬化NAFLD
        1.2.2.2 肝硬化与肝细胞癌
        1.2.2.3 NAFLD可发展为非肝脏疾病
        1.2.3 NAFLD的发病机制
        1.2.3.1 代谢综合征
        1.2.3.2 胰岛素抵抗
        1.2.4 脂肪因子与NAFLD发生发展的关系
        1.2.4.1 脂联素
        1.2.4.2 瘦素
        1.2.4.3 抵抗素
        1.2.4.4 内脂素
        1.2.4.5 趋化素
        1.2.4.6视黄醇结合蛋白4
        1.2.4.7 虹膜素
        1.2.5 NAFLD与肝脏脂代谢
        1.2.5.1 脂肪酸摄取
        1.2.5.2 从头脂肪生成
        1.2.5.3 脂肪酸氧化
        1.2.5.4 极低密度脂蛋白分泌
        1.2.6 NAFLD的治疗
        1.2.6.1 改变生活方式
        1.2.6.2 双胍类
        1.2.6.3 噻唑烷二酮类
        1.2.6.4 细胞保护剂
    1.3 未酰化ghrelin与 NAFLD
第二章 未酰化ghrelin对糖脂代谢的调控研究
    2.1 实验准备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设备与仪器
    2.2 实验方案
        2.2.1 溶液的配制
        2.2.2 观察下丘脑外侧区中食欲素神经元的激活状态
        2.2.2.1 下丘脑外侧区给予UAG
        2.2.2.2 外周给予UAG
        2.2.2.3 样本采集与处理
        2.2.2.4 免疫荧光组织化学
        2.2.2.5 结果观察与分析
        2.2.3 观察下丘脑外侧区中葡萄糖敏感神经元的放电变化
        2.2.3.1 脑部手术
        2.2.3.2 玻璃微电极的制备
        2.2.3.3 显微注射和记录葡萄糖敏感神经元放电
        2.2.4 观察中枢和外周UAG调控糖脂代谢
        2.2.4.1 外周给药
        2.2.4.2 中枢给药
        2.2.4.3 样本采集与处理
        2.2.4.4 大鼠糖脂生化指标的含量测定
        2.2.4.5 大鼠肝脂酶的含量测定
        2.2.5 组织学检查
        2.2.6 统计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UAG对 LHA中 orexin-A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影响
        2.3.2 UAG对 LHA中 GS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2.3.3 外周给予UAG对正常大鼠糖脂代谢的调控作用
        2.3.3.1 外周给予UAG对大鼠血脂水平的调控作用
        2.3.3.2 外周给予UAG对大鼠血糖水平的调控作用
        2.3.3.3 外周给予UAG对大鼠血清胰岛素水平的调控作用
        2.3.3.4 外周给予UAG对大鼠肝脂酶水平的调控作用
        2.3.4 中枢给予UAG对正常大鼠糖脂代谢的调控作用
        2.3.4.1 中枢给予UAG对大鼠血脂水平的调控作用
        2.3.4.2 中枢给予UAG对大鼠血糖水平的调控作用
        2.3.4.3 中枢给予UAG对大鼠血清胰岛素水平的调控作用
        2.3.4.4 中枢给予UAG对大鼠肝脂酶水平的调控作用
    2.4 本章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未酰化ghrelin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干预研究
    3.1 实验准备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案
        3.2.1 溶液的配制
        3.2.2 高糖高脂高胆固醇饲料的制备
        3.2.3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模型大鼠的建立
        3.2.4 动物处理与样本采集
        3.2.4.1 外周给药
        3.2.4.2 中枢给药
        3.2.4.3 样本采集与处理
        3.2.5 大鼠血脂生化指标的含量测定
        3.2.6 大鼠肝脂酶的含量测定
        3.2.7 大鼠血清转氨酶的测定
        3.2.8 大鼠胰岛素抵抗指数的测定
        3.2.9 大鼠肝甘油三酯的测定
        3.2.10 大鼠肝脏病理观察
        3.2.11 大鼠胰岛素信号通路因子的变化
        3.2.12 组织学检查
        3.2.13 统计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外周给予UAG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大鼠的干预作用
        3.3.1.1 外周给予UAG对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3.3.1.2 外周给予UAG对大鼠肝脂酶m 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3.3.1.3 外周给予UAG对大鼠血清转氨酶水平的影响
        3.3.1.4 外周给予UAG对大鼠HOMA-IR的影响
        3.3.1.5 外周给予UAG对大鼠肝脏甘油三酯的影响
        3.3.1.6 外周给予UAG对大鼠肝脏病理损害的影响
        3.3.1.7 外周给予UAG对大鼠肝脏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影响
        3.3.2 中枢给予UAG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大鼠的干预作用
        3.3.2.1 中枢给予UAG对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3.3.2.2 中枢给予UAG对大鼠肝脂酶m 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3.3.2.3 中枢给予UAG对大鼠血清转氨酶水平的影响
        3.3.2.4 中枢给予UAG对大鼠HOMA-IR的影响
        3.3.2.5 中枢给予UAG对大鼠肝甘油三酯的影响
        3.3.2.6 中枢给予UAG对大鼠肝脏病理损害的影响
        3.3.2.7 中枢给予UAG对大鼠下丘脑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影响
    3.4 本章讨论与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大叶秦艽的化学成分、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及药效物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大叶秦艽概述
        1 本草记载
        2 大叶秦艽植物形态
        3 大叶秦艽药材特征
        4 大叶秦艽的分布
        5 大叶秦艽药材的栽培与采收
        6 大叶秦艽的化学成分研究
        7 秦艽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
        8 小结
    二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概述
        1 NAFLD的发病特点
        2 现代医学研究NAFLD的发病机制
        3 中医对NAFLD的认识及治疗
        4 NAFLD的药物治疗
        5 小结
    三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法概述
        1 当前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法
        2 当前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法的优势和不足
        3 基于“谱-效”相关的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法
    四 本章总结
第二章 大叶秦艽药材中化学成分的分离和鉴定
    一 引言
    二 实验材料和仪器
        1 药材
        2 器材
        3 试剂
    三 化学成分的提取和分离
        1 提取
        2 粗分
        3 粗分后各部分的分离
        4 纯度分析
    四 结构鉴定
    五 讨论
        1 大叶秦艽药材中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
        2 大叶秦艽药材中化学成分的鉴定结果
第三章 大叶秦艽中化学成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引言
    第Ⅰ部分大叶秦艽药材中4种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定量分析
        一 引言
        二 材料、仪器和试剂
        1 材料
        2 仪器和试剂
        三 方法
        1 色谱条件
        2 混合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 方法学考察
        四 药材中4种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含量分析
        五 讨论
        1 洗脱条件的选择
        2 检测方法的选择
        3 测定结果
    第Ⅱ部分 大叶秦艽药材HPLC-ELSD指纹图谱的建立
        一 引言
        二 药材、仪器和试剂
        1 药材
        2 仪器和试剂
        三 实验方法
        1 色谱条件
        2 参照物溶液制备
        3 供试品溶液制备
        4 方法学考察
        四 药材HPLC-ELSD指纹图谱的建立
        1 药材指纹图谱的测定
        2 建立药材指纹图谱
        3 计算相关系数
        4 共有特征色谱峰的鉴别
        五 讨论
        1 检测方法的选择
        2 共有色谱峰的确认
        3 洗脱条件的选择
        4 参照峰的选择
    六 结论
    第Ⅲ部分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叶秦艽药材醇提取物抗NAFLD的作用研究
    一 实验材料
        1 实验仪器
        2 实验试剂
        3 实验动物
        4 实验药物
    二 实验过程
        1 溶液配制
        2 动物分组和给药
        3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4 肝脏中TNF-α和IL-6 的测定
        5 肝组织中GSH、NO、CAT、SOD和 GSH-px的测定
        6 肝脏中甘油三酯的测定
        7 H&E染色
        8 油红O染色
        9 蛋白质分子印迹
        10 数据分析
    三 实验结果
        1 秦艽醇提取物对脂肪肝小鼠体重的影响
        2 秦艽醇提取物对脂肪肝小鼠肝脏和脂肪组织重量的影响
        3 秦艽醇提取物对脂肪肝小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4 秦艽醇提取物对脂肪肝小鼠肝脏中TNF-α和IL-6 的影响
        5 秦艽醇提取物对脂肪肝小鼠肝细胞形态变化的影响
        6 秦艽醇提取物对脂肪肝小鼠肝脏中脂肪蓄积的影响
        7 秦艽醇提取物对脂肪肝小鼠肝脏中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8 秦艽醇提取物对脂肪肝小鼠肝脏中蛋白表达的影响
    四 讨论
        1 NAFLD动物模型的建立
        2秦艽药材醇提取物减轻小鼠肝脏脂肪蓄积及代谢紊乱
        3 脂质代谢紊乱与NAFLD的发展
        4 胰岛素抵抗与NAFLD的发展
        5 肝脏氧化应激与NAFLD的发展
        6 JNK和 IKK蛋白与NAFLD的发展
        7 XBP1 蛋白与NAFLD的发展
第五章 基于谱效关系分析研究大叶秦艽药材醇提取物抗NAFLD的药效物质基础
    一 引言
    二 药理实验
        1 实验材料
        2 药理实验过程
        3 药理实验结果
    三 谱效关系分析
        1 药效指标的选取
        2 数据分析
        3 灰度关联计算结果
    四 讨论
        1 基于灰度关联分析方法对谱效关系的研究
        2 药效指标的选取
        3 指纹图谱的建立与谱效关系分析
        4 数据无量纲化
        5 基于关联度对大叶秦艽药材抗NAFLD的主要药效物质探讨
第六章 龙胆苦苷抗NAFLD的作用研究
    一 引言
    二 实验材料
        1 实验仪器
        2 实验试剂
        3 实验动物
        4 实验药物
    三 实验过程
        1 动物分组和给药
        2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3 肝脏TNF-α和IL-6 的测定
        4 肝组织中MDA、SOD、CAT和 GSH-px的测定
        5 肝脏中XO活性的测定
        6 肝脏中甘油三酯的测定
        7 H&E染色
        8 油红O染色
        9 蛋白质分子印迹
        10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11 数据分析
    四 实验结果
        1 果糖对小鼠体重、血清代谢参数和肝细胞形态的影响
        2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体重和食物摄入量的影响
        3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组织重量的变化
        4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血清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影响
        5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血清中葡萄糖、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
        6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血清中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的影响
        7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肝脏中甘油三酯的影响
        8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肝脏细胞形态变化的影响
        9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肝脏中脂肪蓄积的影响
        10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肝脏中IL-6和TNF-α水平的影响
        11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肝脏中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12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肝脏中FAS表达的影响
        13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肝脏中SREBP-1 表达的影响
        14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肝脏中ACC1 表达的影响
    五 讨论
        1 龙胆苦苷减轻小鼠肝脏脂肪蓄积及代谢紊乱
        2 肝脏脂肪蓄积与NAFLD的发展
        3 龙胆苦苷调节SREBP-1、FAS和 ACC1 的表达
        4 龙胆苦苷减轻小鼠肝脏过氧化应激
        5 尿酸与NAFLD的发展
全文总结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脂肪组织特异性nSREBP1c表达下小肠糖吸收功能研究及FTZ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糖脂代谢病
        1.1.2 脂肪萎缩
        1.1.3 中药及复方防治糖脂代谢病
    1.2 文献综述
        1.2.1 肠道糖吸收功能与糖脂代谢病
        1.2.2 影响肠道糖吸收功能的因素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路线
    1.5 小结
第二章 aP2-nSREBP1c小鼠的肠道糖吸收功能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动物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动物繁殖,基因型鉴定与分组
        2.3.2 血液指标检测
        2.3.3 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
        2.3.4 腹腔注射糖耐量实验(IPGTT)
        2.3.5 尿D-木糖排泄率测定
        2.3.6 小肠在体单向糖灌流实验
        2.3.7 苏木素-伊红染色(HE)
        2.3.8 BrdU免疫组化
        2.3.9 免疫荧光
        2.3.10 RT-PCR检测实验
        2.3.11 引物序列
        2.3.12 Western blot
        2.3.13 统计学处理方法
    2.4 实验结果
        2.4.1 aP2-nSREBP1c小鼠基因鉴定情况
        2.4.2 aP2-nSREBP1c小鼠的糖脂代谢状况
        2.4.3 aP2-nSREBP1c小鼠各组织脏器重量
        2.4.4 aP2-nSREBP1c小鼠肠组织形态
        2.4.5 aP2-nSREBP1c小鼠肠组织增殖情况
        2.4.6 aP2-nSREBP1c小鼠小肠糖吸收状况
        2.4.7 aP2-nSREBP1c小鼠肠组织糖转运相关核酸和蛋白表达
    2.5 小结
第三章 aP2-nSREBP1c小鼠肠系膜脂肪与肠道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动物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动物分组
        3.3.2 HE染色
        3.3.3 RT-PCR检测实验
        3.3.4 引物序列
        3.3.5 统计学处理方法
    3.4 实验结果
        3.4.1 aP2-nSREBP1c小鼠肠系膜脂肪状态
        3.4.2 aP2-nSREBP1c小鼠肠系膜脂肪调节因子和炎症因子水平
        3.4.3 aP2-nSREBP1c小鼠肠道炎症因子与紧密连接基因水平
        3.4.4 aP2-nSREBP1c小鼠肠系膜脂肪与肠道功能的联系
    3.5 小结
第四章 复方贞术调脂方改善aP2-nSREBP1c小鼠糖代谢的药效及机制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动物
        4.2.2 干预药物
        4.2.3 实验仪器
        4.2.4 实验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动物分组
        4.3.2 给药干预方法
        4.3.3 血液指标检测
        4.3.4 HE染色
        4.3.5 免疫荧光
        4.3.6 RT-PCR检测实验
        4.3.7 统计学处理方法
    4.4 实验结果
        4.4.1 FTZ对aP2-nSREBP1c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
        4.4.2 FTZ对aP2-nSREBP1c小鼠肠道形态的影响
        4.4.3 FTZ对aP2-nSREBP1c小鼠肠道糖吸收功能的影响
        4.4.4 FTZ对aP2-nSREBP1c小鼠肠道抗凋亡因子的影响
        4.4.5 FTZ对aP2-nSREBP1c小鼠肠系膜脂肪形态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附录 Ⅱ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非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小鼠肝脏脂肪酸组成特点及FTZ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1.1.2 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1.1.3 非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1.2 脂肪酸代谢
        1.2.1 非酒精性脂肪肝脂肪酸组成特点
        1.2.2 脂肪酸组分与胰岛素抵抗
        1.2.3 脂肪酸组分与组织炎症
        1.2.4 脂肪酸组分与DNL
        1.2.5 脂肪酸组分与脂质过氧化
    1.3 研究目的、意义、创新性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aP2-nSREBP-1c小鼠的糖脂代谢表型研究和脂肪酸组成特征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动物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转基因动物的繁殖
        2.3.2 血浆样品获取
        2.3.3 脂肪酸检测
        2.3.4 非靶向代谢组学
        2.3.5 脂肪组织病理形态观察
        2.3.6 统计学方法
    2.4 实验结果
        2.4.1 aP2-nSREBP-1c小鼠的血液指标检测结果
        2.4.2 aP2-nSREBP-1c小鼠白色脂肪病理学观察
        2.4.3 aP2-nSREBP-1c血浆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2.4.4 aP2-nSREBP-1c肝脏脂肪酸组分特点
    2.5 小结
第三章 非肥胖和肥胖NAFLD小鼠肝脏脂肪酸组成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动物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试剂与饲料
    3.3 实验方法
        3.3.1 肝脏中TC、TG的测定
        3.3.2 肝脏脂肪酸测定
        3.3.3 统计学方法
    3.4 实验结果
        3.4.1 小鼠肝脏脂质含量
        3.4.2 小鼠肝脏脂肪酸代谢谱可视化热图
        3.4.3 小鼠肝脏脂肪酸组分
        3.4.4 肝脏脂肪酸组成与甘油三酯相关性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复方贞术调脂方改善a P2-nSREBP-1c小鼠肝脏脂肪异位沉积的药效作用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干预药物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动物分组
        4.3.2 给药方法
        4.3.3 组织病理切片观察
        4.3.4 血液指标检测
        4.3.5 肝脏组织形态观察
        4.3.6 脂肪酸检测
        4.3.7 RT-PCR
    4.4 实验结果
        4.4.1 FTZ对 a P2-nSREBP-1c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
        4.4.2 FTZ对 a P2-nSREBP-1c小鼠肝脏脂肪异位沉积的作用
        4.4.3 FTZ干预后a P2-nSREBP-1c小鼠肝脏中差异脂肪酸
        4.4.4 FTZ干预对a P2-nSREBP-1c小鼠肝脏特征脂肪酸的作用
        4.4.5 FTZ对 a P2-nSREBP-1c小鼠脂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胰岛素性脂肪萎缩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AGPAT2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导致全身性脂肪营养不良1型一例并文献复习[J]. 张娟,章钟允,李浩榕,陈煦阳,韩如来,叶蕾,蒋怡然,陆洁莉,周瑜琳,王卫庆,顾卫琼.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9)
  • [2]BSCL2基因突变导致先天性全身性脂肪营养不良综合征一家系临床特点及基因分析[J]. 童艳,兰文财,陈阳,黄建青,曾昭良,涂梅.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7)
  • [3]激素敏感性脂酶(HSL)缺失小鼠的脂肪肝机理研究[D]. 蔡国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4]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D]. 加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加味理中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血清瘦素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D]. 李竹苑.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健脾软肝颗粒治疗肝郁脾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疗效观察[D]. 肖倩.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未酰化ghrelin调控糖脂代谢及其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干预研究[D]. 苏曼卿.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8]大叶秦艽的化学成分、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及药效物质研究[D]. 杨洋. 西北大学, 2019(04)
  • [9]脂肪组织特异性nSREBP1c表达下小肠糖吸收功能研究及FTZ干预[D]. 余玉英. 广东药科大学, 2019
  • [10]非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小鼠肝脏脂肪酸组成特点及FTZ的干预作用[D]. 吴琪. 广东药科大学, 2019

标签:;  ;  ;  ;  ;  

胰岛素诱导的脂肪萎缩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