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菏泽地区1984~1997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唐继海[1](2010)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麻疹空间数据库构建及其分析中的应用》文中指出2004年全国启动了法定传染病监测信息的网络直报系统,在全国建立了统一、高效、快速、准确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网络直报提高了疫情监测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提高了疫情分析能力和探测传染病早期暴发的能力。但目前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早期暴发预警预测大多使用的是传统流行病学方法,传统流行病学方法在空间分布描述上存在一定不足。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己逐步被应用在流行病学研究领域中。将GIS应用到流行病学领域,可以充分考虑特定区域中影响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各种因素,为疾病的监测、卫生资源的配置等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为流行病学研究提供有效的信息化工具和科学决策支持手段。本研究以麻疹为例,通过网络直报系统可以及时准确的掌握麻疹发病的相关信息,利用网络直报的相关资料,通过GIS技术建立了麻疹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利用GIS结合传统流行病学方法探索疾病的空间分布。目的利用网络直报系统报告的麻疹相关数据,构建麻疹GIS数据库,通过GIS技术探索疾病的空间分布。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导出麻疹相关数据,使用EXCEL 2003建立以县为单位麻疹发病属性数据库和麻疹病例个案属性数据库。利用MapInfo创建县级行政区划地图和乡发病点地图,并分别与麻疹属性数据库相匹配,建立以县为单位麻疹发病GIS数据库和乡级麻疹发病GIS数据库。结果建立的麻疹GIS数据库具有以下功能1.数据管理功能:可以进行数据打开、录入、修改、删除、更新。空间地图随意缩放,可以查看病例发病分布及周边情况,图表可以方便输出和打印;2.数据查询:MapInfo提供了SQL查询功能,可以按建立数据库内容的各个字段条件实现独立值和任意条件组合查询,查询结果可以用地图直观展示,并能将查询结果按要求导出。3.专题图制作:根据不同数据实现区域范围专题图分析、区域范围点密度专题图制作。4.空间分析功能:反距离加权法(IDW)插值格网分析和缓冲区分析。结论通过网络直报系统可以及时准确的掌握麻疹发病的相关信息,利用网络直报的资料结合GIS技术建立了麻疹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该数据库的建立可以实现多层次、多专题信息的统一管理,并提供以行政区划和乡级点为单元的多要素、多层次和多主题的综合信息查询及多种信息的专题制图与显示输出,让分析结果有一定的直观性,为有效控制麻疹疫情提供决策依据。同时本该数据库的建立是基于网络直报系统,为其他通过网络直报系统上报的疾病建立相应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提供了技术参考,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毕秀娟[2](2009)在《山东省重点传染病的生态地理区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态地理区划是根据一定区域内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动态的空间分异性划分为具有相对一致生态因素综合特征与潜在生产力的区域,从而作为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以及综合农业规划布局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山东省省委、省政府遵循生态地理区划的基本原理,提出了“生态山东”战略构想,按照区域生态特点及主导生态功能,将全省划分为5个不同的生态功能区,随后,又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确定了全省“一体两翼”的总体布局,在生态理念、指导思想、建设重点等方面均是“生态山东”战略构想的新发展。然而,划分主要是从自然生态学、人文社会生态学、经济生态学、地理生态学和地学等角度对山东省的生态系统及其复合体进行的分类和区划,未能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生态系统进行分类和区划。疾病也是人类环境的一部分,它也是一种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现象。传染病发病水平也是一种标志人类健康的生态学指标,从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人类生态健康的状况和趋势。因此,在“生态山东”和“一体两翼”战略构想的框架内,需要完成山东省重点传染病的生态地理区划。本研究以山东省2003年-2007年前十位重点传染病的年均发病率作为山东省传染病生态地理区划的指标,首先根据地理界限分析结果确定生态地理区划的区域界线,进而以区域为单位,结合“生态山东”和“一体两翼”区划结果,以及各区域内地貌、水文地质、河流水系、气候、农业气候、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农业、林业等生态地理学特征,对各区域命名,从而形成特定的传染病生态地理区划。主要研究结果:1.按照2003年~2007年HFRS年均发病率的地理界限分析结果可以将山东省划分为以下4个区域:鲁西平原区HFRS低度发病区、鲁北平原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HFRS高度发病区、鲁东平原丘陵区HFRS中度发病区、胶东低山丘陵区低度发病区。2.按照2003年~2007年病毒性肝炎年均发病率的地理界限分析结果可以将山东省划分为以下4个区域:鲁西北平原病毒性肝炎中度发病区、鲁中山地丘陵区-鲁西平原-黄河三角洲地区病毒性肝炎高度发病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胶莱平原区病毒性肝炎中度发病区、胶北低山丘陵沿海区病毒性肝炎高度发病区。3.按照2003年~2007年痢疾年均发病率的地理界限分析结果可以将山东省划分为以下4个区域:鲁北平原区痢疾低度发病区、鲁中山地丘陵区-鲁北黄河三角洲痢疾高度发病区、鲁西鲁南平原区-鲁东南山地平原丘陵区痢疾低度发病区、胶北低山丘陵区痢疾高度发病区。4.按照2003年~2007年感染性腹泻年均发病率的地理界限分析结果可以将山东省划分为以下3个区域:鲁西南平原湖区感染性腹泻高度发病区、鲁西北平原-鲁北滨海平原-鲁中南山地丘陵区感染性腹泻低度发病区、胶北低山丘陵区感染性腹泻高度发病区。5.按照2003年~2007年肺结核年均发病率的地理界限分析结果可以将山东省划分为以下4个区域:鲁西北平原区-黄河三角洲地区肺结核高度发病区、鲁西南平原湖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肺结核高度发病区、鲁中平原山地丘陵区-鲁北沿海低山丘陵区中度发病区、东部沿海低山丘陵区肺结核中度发病区。6.按照2003年~2007年流行性腮腺炎年均发病率的地理界限分析结果可以将山东省划分为以下4个区域:鲁西平原区流行性腮腺炎低度发病区、鲁中发病带状区流行性腮腺炎高度发病区、鲁中山地丘陵区-鲁南丘陵平原区-胶北低山丘陵区带状流行性腮腺炎低度发病区、东部沿海低山丘陵区流行性腮腺炎中度发病区。7.按照2003年~2007年麻疹年均发病率的地理界限分析结果可以将山东省划分为以下3个区域:鲁西北平原区麻疹高度发病区、鲁西南平原湖区麻疹高度发病区、鲁西部分平原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黄河三角洲-胶东丘陵区麻疹低度发病区。8.按照2003年~2007年猩红热发病率的地理界限分析结果可以将山东省划分为以下4个生态地理区域:黄河以北鲁西北平原-黄河三角洲地区猩红热低度发病区、鲁中山地丘陵区猩红热高度发病区、黄河以南鲁西南平原湖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猩红热低度发病区、胶东沿海山地丘陵区猩红热高度发病区。9.按照2003年~2007年淋病年均发病率的地理界限分析结果可以将山东省划分为以下4个区域:鲁西北平原区-鲁北滨海平原区淋病低度发病区、鲁中山地丘陵区淋病高度发病区、鲁西南平原湖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淋病低度发病区、胶东低山丘陵区淋病高度发病区。10.按照2003年~2007年梅毒年均发病率的地理界限分析结果可以将山东省划分为以下3个区域:省会经济圈梅毒高度发病区、鲁西北平原区-鲁西南平原湖区-鲁北滨海平原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梅毒低度发病区、胶东沿海低山丘陵区梅毒高度发病区。结论:1.山东省前十位传染病发病水平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和空间结构性特征,据此可以进行山东省生态地理区划。2.不同传染病的生态地理区划特征有所差异,但同类传染病(如肠道传染病等)的生态地理区域具有相似性,反映了其独特而稳定的生态地理学影响因素.3.各传染病的生态地理区划图为进一步研究传染病的生态学影响因素,制定区域化传染病防治规划,优化区域性的传染病防治卫生资源配置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4.以疾病空间结构异质性的地理界限分析为基础,确定传染病生态地理区划界限,进而结合社会经济地理与自然地理指标,定义并划分传染病的生态地理区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疾病生态地理区划方法。5.地理界限分析技术中的wombling方法与疾病发病水平等值线图相结合是确定疾病生态地理区域界线的有效方法,适用于空间连续性资料.
吴伟[3](2008)在《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在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前言肾综合征出血热在亚洲又称为流行性出血热,主要是由某些鼠类携带传播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中不同病毒引起的一类自然疫源性疾病,其流行广、病死率高,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属我国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在疾病监测的基础上,对HFRS疫情进行科学可靠的预测预报,并且有针对性地采取灭鼠和疫苗接种措施的实现,对HFRS的科学防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多年来,很多学者尝试了多种传统的方法进行HFRS疫情预测。用于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预测模型主要有时间序列模型、回归模型,另外有几种特殊的模型,如高维时空动态趋势模型、灰色预测模型、MarKov模型等。现行的预测方法虽各有优点,但大都集中在对其因果关系回归模型和时间序列模型的分析上,所建立的模型不能全面和本质地反映所预测动态数据的内在结构和复杂特性,从而丢失了某些信息量。人工神经网络以其独特的并行结构、自适应、自组织、联想记忆、较强的容错性和鲁棒性等特点和独特的信息处理方法,适应了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的高度复杂性、非线性和不确定性,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着成效。目前为止,在预测时用的最多的是BP神经网络模型,但这种网络在用于预测时,存在收敛速度慢和容易陷入局部极小的缺点;在解决样本量少且噪声较多的问题时,效果并不理想;有时预测的结果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广义回归神经网络在逼近能力、分类能力和学习速度上较BP神经网络有着较强的优势,其网络最后收敛于样本量聚集较多的优化回归面,具有较好的外推性;并且在样本数据缺乏时,预测效果也比较好;此外,它还可以处理不稳定的数据。因此,本研究利用传统的BP神经网络和广义回归神经网络分别建立预测模型,并对两者的拟合和预测性能进行比较。材料与方法发病率资料来自于辽宁省疾病控制中心,选取辽宁省沈阳市1985~2003年的HFRS年发病率(1/10万),其间共收集病例5304例,获得了准确可靠的病例资料;鼠情选择1984~2002年每年春、秋两季在监测点收集的监测数据,包括鼠密度和鼠带毒率;气象资料来自沈阳市气象局,选取该地区1984~2002年的平均气温(℃)、气湿(%)、降水量(mm)和日照(hr)。把1984年该地的气象资料(包括平均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和日照)和动物疫情资料(包括鼠密度和鼠带毒率)的6个指标作为样本的第一组输入,将1985年该地HFRS发病率作为样本的第一组输出。依此类推,直至最后取2002年该地的气象资料和动物疫情资料的6个指标作为样本的最后一组输入,将2003年该地HFRS发病率作为样本的最后一组输出。将最后3组样本作为测试样本,在前16组样本中随机选取1个样本(待估点)用来寻找最优光滑因子,剩下的作为训练样本。将输入和输出的数据进行归一化后,利用软件Matlab7.0中的神经网络工具箱编程构建HFRS发病率的广义回归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和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采用误差绝对值、平均误差率(MER)及决定系数R2检验其拟合和预测效果。结果GRNN的最优光滑因子为0.35;BP神经网络的隐含层数定为6。从拟合效果来看,GRNN和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MER分别为25.42%和25.55%;两者的R2分别为0.9438和0.9729,总的来说,拟合效果比较满意,两者拟合差异不是很明显。从预测效果来看,两者的MER分别为4.90%和15.16%,GRNN的MER远远小于BP神经网络;两者的R2分别为0.9897和0.9516。结论通过GRNN神经网络建立的HFRS发病率预测模型和BP神经网络比较具有较快的学习速度、较好的处理不稳定数据的能力、对小样本预测准确、网络结构较少受人为主观因素影响和预测结果稳定等特点,对解决HFRS等流行情况影响因素复杂的问题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李建华[4](2008)在《山东省平邑县、莒南县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研究》文中指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该病以亚洲、欧洲大陆多发。其中流行性出血热(EHF,HFRS的一种)主要流行于亚洲地区,而发病最多的是中国。HFRS是由汉滩病毒引起的,经研究证实分为9个血清型,我国主要是汉坦型和汉城型流行。目前该病在我国流行仍十分严重,并且出现了新的流行特征:①发病例数上升明显;②现有疫区范围不断扩大,新疫区时有出现;③大中城市流行强度上升,疫情向大中城市蔓延;④流行的季节性发生变化,除冬季外,其它季节的月发病差异不明显。研究目的:莒南县以低海拔的平原、丘陵为主,境内河流密布;平邑县是典型的山区地形,海拔较高,河流较少。两县相距100余公里,但地理生态环境相差大,且两县HFRS发病率都较高,都是我国HFRS监测点。本研究利用两县历年HFRS发病资料、宿主动物监测资料等,应用描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探讨具有不同地理特征与生态环境HFRS疫源地的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以便为在不同地理特征与生态环境的疫区进行HFRS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本研究结果表明:1.莒南县1975年9月1日~2005年12月1日共发生HFRS病例16118例,平均发病率58.61/10万,累计病死203例,平均病死率1.26%。其中男性占67.24%,15~64岁占总发病数88.05%,农民占总病例的88.92%;平邑县1980年12月~2005年12月,累计发生HFRS病例9384例,平均发病率29.48/10万,死亡265例,平均病死率2.82%。男性占64.96%,35~45岁人群发病所占比例最高(33.23%);农民占88.99%。2、两县HFRS的年发病水平呈周期性变化,平邑县流行周期约3~5年,莒南县约5~7年;两县均经历了秋冬季的单峰型→以秋冬峰为主的双峰型→以春峰为主的双峰型的季节性波动;总体上,两县HFRS秋冬季病死率大于春季,病死率总的趋势随时间在下降。3、两县疫源地先后经历了由姬鼠型散发阶段→姬鼠型暴发流行阶段→家鼠、姬鼠混合型散发流行阶段→家鼠型为主的混合型暴发→家鼠型为主的混合型散发阶段的变化过程,到2005年12月两县仍处在家鼠型为主的混合型散发阶段。鼠密度高峰在第三季度,鼠带毒率第4季度最高。4、HFRS病例的分布在两县乡镇有明显的聚集性。高发区多位于地势低洼,易受内涝及河水流过的平原地带;中发病区,主要分布在干旱丘陵地区和低山林区;低发病区域多分布在较高海拔的干旱山区,两县HFRS的发病也有一定的家庭聚集现象。结论:(1)平邑县和莒南县HFRS的流行都经历了以下5个过程:散发→局部流行→暴发→广泛流行→散发阶段,但莒南县有一个HFRS的持续高发流行阶段(1990~1994年)。两县疫源地都经历了由HTN型→HTN型为主的混合型→SEO型为主的混合型的疫源地演变过程;两县病死率总的趋势在下降,秋冬季病死率明显高于春季病死率。(2)两县的年发病率、病死率、流行周期存在差异。莒南县的年发病率明显高于平邑县的年发病率,平邑县病死率则高于莒南县病死率。平邑县流行周期约为3~5年,莒南县HFRS流行周期约为5~7年,(3)HFRS发病率随地形地貌、生态景观等空间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HFRS疫区有从莒南县所在的东南平原河网地区向西北部山区丘陵地带迁移的趋势。
吴淑勤[5](2007)在《天津市北辰区1997—2005年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情况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天津市北辰区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点和规律,以及影响发病和流行的因素。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1997—2005年天津市北辰区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情况和流行特点及流行趋势。结果1997—2005年全区共发生流行性出血热84例,呈散发状态,疫情波及全区13个乡镇街,3—5月为发病高峰。发病年龄集中分布在20~49岁,男性高于女性。居住环境经常有鼠活动,经常在外就餐和从事粮食等食物加工、贩卖等是出血热流行的危险因素。结论出血热发病有季节高峰、并与职业和环境有关,发病与鼠带毒指数相关联,灭鼠是控制出血热流行的根本手段。
姚昆[6](2007)在《我国部分地区动物中汉坦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近些年我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发展趋势,本研究在东北(黑龙江、吉林)、华北(北京)、东南(浙江)、西南(贵州)、西北(新疆)不同类型的疫源地中选择代表性调查点,采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和序列分析以及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鼠类宿主动物和家畜汉坦病毒感染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1)采集鼠类13种526只,总带毒率2.28%,各地阳性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7.238,P=0.204);大林姬鼠、黑线姬鼠、褐家鼠、棕背鼠平感染率分别为3.81%、1.41%、4.35%、4.08%,其余鼠种均阴性;(2)对上述鼠阳性代表性标本进行汉坦病毒的分型研究和M、S基因序列测定分析表明:目前我国流行的汉坦病毒仍然以Hantaan virus(HTNV)和Seoul virus(SEOV)为主;并首次从我国大林姬鼠中发现Amur汉坦病毒的存在;在贵州褐家鼠中发现了汉滩型汉坦病毒感染。(3)猪、牛、羊血清中汉坦病毒抗体检测阳性率分别为3.39%、1.74%和1.39%,证实汉坦病毒在家畜中的感染普遍存在。综上所述,本研究进一步证实我国鼠类宿主动物携带了多种型别的汉坦病毒;揭示了褐家鼠作为汉滩型汉坦病毒溢出宿主的可能性;并首次发现我国大林姬鼠携带Amur汉坦病毒;同时进一步证实了汉坦病毒在家畜中普遍感染,但鉴于其感染率偏低,其在传播HFRS上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唐芳[7](2007)在《疾病空间结构异质性界限的识别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理界限是指同质地理区域的边缘(edges)或空间变量迅速变化的地带(zones)。依据生物地理学中地理界限的含义,本研究将疾病空间结构异质性的地理界限定义为同质的疾病地理生态结构区域的边缘或疾病空间变异测度指标迅速变化的地带。识别疾病空间结构异质性界限是地理流行病学和空间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它不仅在展示疾病空间结构异质性的空间动态特征、分布格局、揭示疾病分布的地域差异、指导实施医学地理区划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依据区域之间的空间异质性可探测疾病的地理危险因子、为制定区域性疾病防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目前,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和空间统计学的迅速发展,地理流行病学在GIS框架内与空间统计学等学科有机结合,开始向更高层次的空间流行病学(spatial epidemiology)发展。然而,由于地理界限分析技术的限制、以及对其推广应用还不够广泛深入,利用地理界限分析技术研究上述问题的课题还很少,目前国内外尚缺乏识别疾病空间结构异质性界限的专门统计模型。鉴于此,本研究采用多学科交叉方法,遵循景观流行病学和空间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针对现有地理界限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将空间统计学、混沌分形理论、图论、地质数学、地理界限分析技术等学科的理论方法相结合,以GIS为数据管理和分析平台,以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为例,从三个不同角度分别建立“等值线—面积”多重分形模型、二维图论最小生成树模型、基于“Monmonier’s algorithm”的计算几何学模型三种疾病空间结构异质性界限分析模型,并探讨其在识别HFRS疫源地空间结构界限中的适用条件、流行病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旨在丰富和发展空间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在构建识别疾病空间结构异质性界限的模型时,需要考虑空间属性资料的类型、分布特征、实际用途等方面的因素;此外,疾病空间异质性是尺度的函数,具有尺度依赖性,在构建识别疾病空间结构异质性界限的模型时,必须考虑空间尺度性。为此,本研究,在以县为取样地理单元的省级层(山东省)和以乡镇为取样地理单元的市级层(临沂市)两个空间尺度层面上,在GIS框架内从以下3个角度完成了模型构建:(1)基于空间插值数据文件的疾病空间结构异质性界限识别模型在ArcGIS9.0、GS+(Geostatistics Software for the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Sciences)等空间分析软件中均有基于空间点数据的空间插值模块,如样条函数模型、趋势面模型、反向距离加权法模型(inverse distance-weighted methods IDW)、Kriging模型等。此类模型主要用于估计和预测疾病的空间变异性,显示疾病空间变异的地理梯度。然而,在这类模型中,地理梯度的确定往往带有主观性和随意性、缺乏严格的统计推断依据。其地理梯度界限往往与其固有的疾病空间结构异质性界限不符,因而无法反映疾病空间结构异质性的本质特征。为此,本研究拟在GIS框架内,将医学统计学、地质数学、混沌分形理论等学科方法交叉结合,构建了识别疾病空间结构异质性界限的“等值线—面积”多重分形模型,以克服插值地图的地理梯度的主观性和随意性。(2)基于空间点数据的旨在反映疫源地(或疫点)间生态学或流行病学联系的疾病空间结构异质性界限识别模型在空间遗传学的地理界限分析中,基于空间点数据的空间K-means聚类、空间系统聚类等空间强迫聚类(Spatially constrained clustering)方法,通常以距离矩阵、空间位置坐标矩阵和地理单元联系矩阵为基础,在Delaunay三角测量(Delaunay triangulation)框架内进行空间聚类分析,从而识别遗传结构地理界限。但是,此类地理界限分析模型的结果往往缺乏生物地理学含义,不便于揭示疫源地(或疫点)之间的生态学或流行病学联系。为此,本研究遵循以空间系统聚类的基本思想,将图论、泛生物地理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相结合,构建了识别疾病空间结构异质性界限的二维图论最小生成树模型,以揭示疫源地(或疫点)之间的生态学或流行病学联系。(3)基于空间点数据的旨在寻找疫源地(或疫点)间最大差异的疾病空间结构异质性界限识别模型地理界限具有层次性,即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疫源地(或)疫点之间的变异往往由大到小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存在许多亚界限(subboundary)。本研究以疫源地(疫点)之间的距离测度矩阵、空间位置坐标矩阵为基础,在Delaunay三角测量框架内,利用“Monmonier’s algorithm”计算几何学方法构建了基于空间点数据的旨在寻找疫源地(或疫点)间最大差异的疾病空间结构异质性界限识别模型,以识别和检验疫源地(或疫点)间地理界限的空间邻接性。为了验证上述三种模型在识别疾病空间结构异质性的地理界限的适用条件、总结其地理流行病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研究将上述三种模型应用于山东省和临沂市HFES疫源地空间结构界限的识别,结论为:(1)“等值线—面积”多重分形模型克服了用等分法、百分位数法等方法确定绘图等级界限时的主观片面性,使绘图等级的确定有了严格的统计推断依据。同时,由模型所确定的绘图等级界限能准确反映疾病空间异质性变化的本质规律,不同等级的空间变化可反映疾病空间变化的内在梯度性,梯度之间能体现不同的地理流行病学意义,为探讨疾病地理危险因子,进而确定区域性疾病预防措施提供了分析思路。然而,用“等值线-面积”多重分形模型识别疾病空间异质性结构及其界限时,其结果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人工插值面的影响,从而可能产生误差。(2)二维图论聚类分析模型将二维有约束空间系统聚类思想与图论中的最小生成树方法有机结合,可用于分析疫源地之间的相似性、展示疾病空间结构状态、识别疾病空间结构异质性界限、揭示疾病发病聚集区和疾病流行趋势等问题。该模型对分析疾病空间结构的相似性、揭示疫源地(或疫点)之间的生态学或流行病学联系、推测疾病流行轨迹等具有良好的适用性。但是,该方法的优良性与样本点数量有关,适量的样本点对构建模型是必要的,过多的样本点反而会造成混杂,降低模型的识别效果。该模型较适合在较大尺度上识别疾病空间结构界限。(3)改进的“Monmonier’s Algorithm”计算几何学方法能较好的识别出疫源地空间结构的地理界限,找出同质的疾病地理区域的边界或疾病空间化变量变化迅速的地带,且能通过Bootstrap重采样方法检验界限有无统计学意义,特别是能够直观地揭示地理界限的层次性和空间邻接性。然而,本研究没能给出初始界限数目选择的统计学依据,只能依据研究目的和研究者的经验来判断,因此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该方法受样本量的影响大,样本点不足也可以造成偏倚,样本点越少偏倚越大。(4)三种模型分别从三个不同侧面揭示了山东省和临沂市各时期内HFRS疫源地空间结构的时空动态特征,得到了符合实际的结论。①“等值线—面积”多重分形模型展示了山东省HFRS发病水平的地理梯度变化规律;二维图论聚类模型揭示了疫源地(或疫点)之间的生态学或流行病学联系,推测出了山东省HFRS的流行轨迹;“Monmonier’s Algorithm”计算几何学模型则揭示了西部SEO型疫源地向东部HTN型疫源地渗透、叠加与融合过程中(1987~1993流行病学年度),自西向东渗透、叠加与融合的层次性和空间邻接性,以及两疫区融合前的相对独立性和融合完成后的一致性。②三种模型对临沂市同期内HFRS疫源地空间结构界限的识别结果基本一致。“等值线—面积”多重分形模型所识别的疾病高发区与改进的“Monmonier’s Algorithm”计算几何学方法识别的界限是完全吻合的。虽然二者的原理相反,但用改进的“Monmonier’s Algorithm”计算几何学方法做出的界限处都有最小生成树的间断线(图中紫色的边),表明两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划出了类似的界限范围。这些结果不仅验证了本课题组以往研究结论的正确性,而且从更深层次上揭示了山东省和临沂市HFRS疫源地性质(类型)时空演化过程。(5)“等值线—面积”多重分形模型、二维图论最小生成树模型、基于“Monmonier’s algorithm”的计算几何学模型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空间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地理界限分析方法,是对空间统计学的有益补充。
江佳富,吴晓明,王日明,徐伟才,左曙青,张纪军,李忠麟,陈立泉,郭天宇,曹务春[8](2006)在《北京市城区鼠间汉坦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北京城区中心地带鼠间汉坦病毒(HV)感染状况及其病毒型别差异。方法选取北京城区某方圆约1km两街区之内的食物资源丰富、场所隐蔽的中、小餐饮行业、蔬菜集贸市场及周边垃圾堆、卫生死角等生态环境,从2003年12月至2004年11月每月连续采用夹夜法捕鼠,计算鼠密度和鼠种构成。应用间接ELISA法检测鼠血清IgG抗体;针对汉坦病毒M基因部分片段设计汉城型汉坦病毒(SEOV)特异性引物,应用RTPCR法检测宿主动物携带HV情况,阳性标本直接测序。利用Excel和SPSS软件分析宿主动物HV感染的动态特征。最后用DNASTAR软件对获得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捕获啮齿动物229只,平均鼠密度6.41%(229/3570),褐家鼠和小家鼠分别为餐饮业、农贸市场生境的优势鼠种。褐家鼠血清抗体阳性率3.51%(6/171),带病毒率为0.58%(1/171);小家鼠血清抗体阳性率为6.90%(4/58),带病毒率为1.72%(1/58)。病毒检出率以11、12月最高,抗体水平冬春季(1、4月)最高,与春季人群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季节基本一致。2份扩增阳性标本(分别来源于小家鼠和褐家鼠)均为SEOV,差异为5.40%,系统发育分析显示他们位于2个不同的较小分支,但均位于Z37支系。结论北京城区2种主要的HV宿主在一些鼠害重点行业密度仍较高,虽然HV基础感染率不高,但持续存在,为春季人群HFRS发病高峰的重要影响因素。来自2个不同宿主的HV基因有一定的差异。小家鼠的传播作用有所加强,应予重视。
江佳富,汤芳,左曙青,曾凡新,吴晓明,徐伟才,郭天宇,曹务春[9](2005)在《北京昌平鼠间汉坦病毒感染时间动态变化的调查》文中指出目的了解鼠类自然感染汉坦病毒(HV)时间动态变化。方法选取北京昌平南口镇某部驻地,从2002年8月至2004年5月采用夹夜法捕获鼠形动物,针对汉坦病毒M基因部分片段设计SEOV和HTNV型特异性引物,应用RT-PCR法检测宿主肺组织中携带HV-RNA及其型别情况;应用ELISA法和间接IFAT检测IgG抗体。利用SPSS软件分析宿主动物HV感染的时间动态特征。结果共捕获啮齿动物296只,平均感染率11%。整个调查周期总体宿主种群密度波动不大,局部小生境(养殖场)种群波动明显。优势宿主褐家鼠平均种群密度与其感染率变化之间具相关性(r=0.594,P=0.023),养殖场褐家鼠密度与HV感染率之间相关性极显着(r=0.746,P=0.008)。褐家鼠性比和阳性率变化之间不具统计学意义相关性(r=0.541,P=0.086)。成幼比和阳性率变化之间则具显着相关性(r=0.697,P=0.046)。结论北京昌平鼠间汉坦病毒感染长期持续存在,其感染率与种群密度随时间呈现动态变化,两者之间具有相关性,并因生境而异。优势宿主种群结构特征及其动态变化与HV感染也存在较为复杂的关系。
陈秀梅[10](2005)在《天津市东丽区1997-2004年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情况与趋势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出血热流行特点与规律以及发病和流行的因素。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分析了1997-2004年天津市东丽区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情况、流行特点和流行趋势。结果1997-2004年全区共发生流行性出血热99例,累计发病率3.38/10万。呈散发状态,疫情波及全区的各个乡、镇、街。4-5月为发病高峰。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年龄集中在20-45岁。外地流动人口发病高于本区人口。发病与患者职业及居住环境有关。结论鼠带毒指数与出血热发病密切相关,灭鼠是遏制出血热的有效手段。
二、菏泽地区1984~1997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菏泽地区1984~1997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麻疹空间数据库构建及其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中文摘要 |
二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四 附录 |
1 个人简历 |
2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五 致谢 |
六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七 附表 |
(2)山东省重点传染病的生态地理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创新与不足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在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摘要 |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二、英文缩略语 |
三、论文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四、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五、参考文献 |
六、附录 |
综述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山东省平邑县、莒南县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资料来源与质量控制 |
2 分析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1 平邑县与莒南县生态环境特点 |
2 平邑县与莒南县HFRS基本流行概况 |
3 平邑县与莒南县HFRS的人群分布及其对比 |
4 平邑县与莒南县HFRS的季节分布 |
5 平邑县与莒南县HFRS的空间分布及其对比 |
6 平邑县与莒南县的鼠情监测情况 |
7 平邑县与莒南县HV血清抗体监测及其分型 |
讨论 |
一、HFRS在两县的空间分布 |
二、两县疫源地的变动趋势 |
三、季节分布 |
四、人群分布 |
结论 |
防治对策与建议 |
创新与不足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天津市北辰区1997—2005年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资料来源 |
1.2方法 |
2结果 |
2.1流行概况 |
2.2流行特征 |
2.3时间分布 |
2.4地区分布 |
2.5年龄性别分布 |
2.6职业分布 |
2.7发病危险因素分析 |
3结果与讨论 |
(6)我国部分地区动物中汉坦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我国部分地区鼠类宿主动物中汉坦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我国大林姬鼠中Amur病毒的发现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我国家畜感染汉坦病毒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附录 |
致谢 |
(7)疾病空间结构异质性界限的识别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一、前言 |
二、资料来源与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
(一)资料来源与质量控制 |
(二)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
三、模型构建 |
(一) “等值线—面积”多重分形模型 |
(二) 二维图论聚类分析模型 |
(三) “Monmonier's Algorithm”计算几何学方法 |
四、讨论 |
1 地理界限分析技术的应用领域及其在空间流行病学研究中的作用和 地位 |
2 对三种地理界限分析模型的评价 |
3 三种模型所揭示的山东省和临沂市HFRS疫源地空间结构时空动态 特征 |
4 模型应用展望 |
五、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北京昌平鼠间汉坦病毒感染时间动态变化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调查点选择 |
1.2 调查方法和标本采集 |
1.3 宿主动物HV感染状况检测 |
1.3.1 宿主动物HV病毒RNA检测 |
1.3.2 宿主动物血清HV IgG抗体检测 平行采用ELISA夹心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 (IFAT) 。 |
1.4 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 果 |
2.1 宿主动物的种类和分布 |
2.2 宿主动物密度时间动态变化 |
2.3 宿主动物HV感染检测 |
2.4 宿主动物携带HV病毒RNA和带毒指数时间动态变化 |
2.5 褐家鼠种群密度与阳性率时间动态关系 |
2.6 褐家鼠种群结构变化与HV感染的关系 |
3 讨 论 |
四、菏泽地区1984~1997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麻疹空间数据库构建及其分析中的应用[D]. 唐继海. 安徽医科大学, 2010(02)
- [2]山东省重点传染病的生态地理区划研究[D]. 毕秀娟. 山东大学, 2009(05)
- [3]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在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D]. 吴伟. 中国医科大学, 2008(09)
- [4]山东省平邑县、莒南县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研究[D]. 李建华. 山东大学, 2008(01)
- [5]天津市北辰区1997—2005年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情况分析[J]. 吴淑勤. 职业与健康, 2007(16)
- [6]我国部分地区动物中汉坦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D]. 姚昆.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7(04)
- [7]疾病空间结构异质性界限的识别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唐芳. 山东大学, 2007(03)
- [8]北京市城区鼠间汉坦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J]. 江佳富,吴晓明,王日明,徐伟才,左曙青,张纪军,李忠麟,陈立泉,郭天宇,曹务春.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6(02)
- [9]北京昌平鼠间汉坦病毒感染时间动态变化的调查[J]. 江佳富,汤芳,左曙青,曾凡新,吴晓明,徐伟才,郭天宇,曹务春.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2005(08)
- [10]天津市东丽区1997-2004年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情况与趋势分析[J]. 陈秀梅. 口岸卫生控制, 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