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贫困学生的情况分析及解决办法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寇兴荣[1](2021)在《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扶贫作用发挥的现状以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贫困是人类生活一切不幸的根源,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难题。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中国在长期的扶贫攻坚工作中始终坚持开发式扶贫,出台实施了一系列中长期扶贫规划,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扶贫开发道路,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经验。而教育作为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在相对贫困问题的缓解中具有重要价值。扶贫必扶智,扶智必依教师。作为教育扶贫的支撑者,农村小学教师是处于贫困境遇中青少年树立自立自强意识、提振学习信心的关键外力,在教育扶贫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但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扶贫作用的发挥依然存在教育扶贫意识淡漠、扶贫素质欠缺等诸多问题,制约教育扶贫事业的发展,这使得对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扶贫作用的深入研究尤为必要。本研究通过对教育扶贫相关政策及文献的梳理与分析,确定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及课堂观察法探究D市Y小学、S小学、W小学、X小学、Z小学及Q市M小学这六所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扶贫作用发挥的现状。首先,通过教师访谈,了解农村小学教师对教育扶贫的理解;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增权作用、赋能作用、强志作用及促智作用的实然;他们对未来教育教学工作中想要做出的扶贫努力以及对自身教育扶贫作用发挥的期望等。其次,通过课堂观察,进一步了解农村小学教师基于课堂和校园主阵地发挥教育扶贫作用的状况,了解他们是否将对教育扶贫作用发挥的认知真正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最后,对农村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发放问卷了解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扶贫作用发挥的自我效能感以及具体的教育扶贫实践行为,深入剖析他们发挥教育扶贫作用的现状以及对自身教育扶贫素质的自我认知。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小学教师存在扶贫责任意识淡漠,教育扶贫作用发挥的理念存在偏差;增权作用发挥虚无化,加重贫困学生的弱权感;赋能作用发挥欠佳,贫困学生能力建设难以为继;培育志向的主动性丧失,难以唤醒贫困学生的精神世界;促智作用发挥功能性缺位,贫困学生学业成就短板凸显;学校教育扶贫资源荒废以及考试制度异化等诸多问题。由此,本研究提出进一步发挥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扶贫作用的对策:政府应统筹安排、管理明确,充分保障教师教育扶贫作用的发挥;学校应系统谋划、分步推进,充当教师发挥教育扶贫作用的重要引擎;教师应自觉认同,主动践行,为自身教育扶贫作用的发挥提供动力;家社协同配合、多层联动,为教师教育扶贫作用的充分发挥提供后备支撑,从而优化教师教育扶贫作用发挥实效。
张子千[2](2020)在《“精准扶贫”背景下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工作研究 ——以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实施扶贫开发战略,成效显着,但贫困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仍在阻碍着我国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2013年以来,习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这一重要概念,并对其作出多次重要的论述,这一概念成为我国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教育扶贫一直是我国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效果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在国家“精准扶贫”的要求下,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其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效果不仅对学生的经济状况、心理健康、思想道德、个人发展等有着重要的影响,更加对和谐校园的构建及社会的稳定、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在对前人研究进行整理、总结的基础上,梳理相关政策、理论,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创新点和理论基础,同时对贫困生资助相关概念作出界定,归纳阐述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建立与演进;之后通过使用实地调查访谈、比较分析等方法对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进行调查研究,从而了解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现实状况,并且通过调查问卷和经验总结的方式对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的贫困生工作效果进行调查研究,在上述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当前独立学院的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国家资助投入力度不够、资金来源单一、资助种类少、资助理念陈旧方式单一、组织机构架设不健全、认定程序方法陈旧、资助政策宣传不足、认定识别不精准和学生缺乏感恩和回报意识的问题,分析问题对国家、独立学院工作和学生个人发展造成的危害。然后从国家社会、独立学院和学生自身三个层面分析独立学院形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最后针对原因提出对策与建议:提高对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重视和资金投入;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信息共享、形成联动机制;加强监督监管、形成资助长效机制;改变现行资助理念、实现资助体系转变;坚持按需帮扶、育人为本,发挥资助育人作用;强化管理培训、扩大宣传,征得社会支持。通过以上途径使独立学院的贫困生资助工作更加精准、合理、规范,使“精准扶贫”理念在独立学院得到更好的落实。独立学院的贫困生资助,不仅是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一项帮扶政策,也是财政部门对于国家高等学校教育的重点工作,也体现了独立学院与政府的公共组织关系。有利于对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拓展和丰富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相关理论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公共管理的研究领域。
张馨匀[3](2020)在《丹东地区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心理扶助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丹东地区作为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人们的生活水平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显着提高,然而贫富差距也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在新时期下,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是一特殊群体,他们在经济与精神的双重压力下,思想和心理上难免会产生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轻的会影响贫困生的自身发展,重的会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心理扶助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显示出重要的意义。本文正是在这种心理扶助日渐重视的背景下,以丹东地区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来进行写作。本文内容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丹东地区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心理扶助的意义。第二部分主要是本文运用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主要例述了开展对丹东贫困地区几所学校的调查情况及调查样本中贫困生的经济现状、思想状况和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问题解决方面的问题。第四部分从丹东地区的政府,社会宏观方面,小初中学校的微观方面来说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的心理扶助存在不足及成因分析。第五部分从丹东市政府,丹东的社会,丹东的小初中学校,三大层面针对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的心理扶助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运用了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调查问卷法、统计分析法、来阐述丹东地区对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心理扶助体系构建的对策讨论,尝试构建出合理的体系框架。从丹东市政府、社会、丹东的小初中学校、贫困生本身等多方面综合的来对义务教育贫困生心理扶助体系的构建提供一些理论的参考和建议。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并且设立专职心理扶助的部门,社会应该重视心理扶助的重要性并且建立心理扶助平台,学校应该加强心理扶助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建立专业心理扶助教师队伍等等一系列对策。让该体系既能很好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弥补现今丹东义务教育贫困生心理扶助体系构建的不足现状,更为进一步完善丹东地区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心理扶助的工作提供了具体、高效可行性的参考方案,同时也为了后续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陈梦兰[4](2020)在《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提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承党的初心,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当前已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和人民都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形势和挑战。如何直面挑战?如何找准问题靶向?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在“精准”二字上下足功夫,做好精准扶贫、实施“五个一批”脱贫工程。“发展教育”即是其中之一,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最有效的方法,在精准扶贫中起着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是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的治本之策。文章以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为研究对象,主要从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形成依据、主要内容、基本特征进行探析,进而阐明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政治价值、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形成依据。这部分主要揭示了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依据、现实依据及主观条件。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依据包括: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中国共产党关于教育扶贫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小康”思想。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形成的现实依据包括:赶超国际贫困标准线的主要抓手、改善城乡基础基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必然要求、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治本之策、调节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形成的主观条件包括:早年基层工作的教育扶贫实践、主政施策积累的教育扶贫经验。第二部分主要厘清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这部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该部分着重从教育扶贫的意义、教育扶贫的理念、教育扶贫的着力点、教育扶贫的重要举措、教育扶贫的保障体系五个方面架构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教育扶贫的意义主要包括:提升贫困人口“造血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扶贫的理念包括:教育公平理念、精准有效理念、多元自主可持续发展理念。教育扶贫的着力点主要包括:着力在“扶智”解决能力脱贫问题、着力在“扶智”解决思想脱贫问题。教育扶贫的重要举措主要包括:强化教育扶贫专项资金支持、引领城市教育资源合理流动、坚持建档立卡学生优先扶持、加大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依托职业教育与培训拔除穷根、加快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教育扶贫的保障体系主要包括:法治保障与组织保障。第三部分分析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基本特征。主要特征包括:时代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务实性与高瞻性相统一、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系统性与精准性相统一。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体现着时代性与人民性相统一。一方面,立足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潮流,同时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体现着务实性与高瞻性相统一。一方面注重深入实际,调查问题,不断依据现实情况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同时由点及面,由面到体具有宏阔的高湛性。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体现着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一方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老祖宗”最深层的理论渊源;同时勇立时代潮头作出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体现着系统性与精准性相统一。一方面眼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大局,“四梁八柱”体系完整;另一方面标本兼治深处着力。第四部分主要阐明了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当代价值。该部分从政治价值、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三个方面对其展开论述。政治价值方面:巩固党在广大贫困地区执政的群众基础、增强党在全国范围内的公信力。理论价值方面:继承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丰富习近平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深化习近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实践价值方面:为新形势下教育扶贫政策的制定提供基本遵循、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中国智慧”。
李百平[5](2020)在《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践困境与突破 ——基于学校一线教师帮扶者的视角》文中提出教育精准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也是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目前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区域,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践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遭遇着许多的现实困境。这些问题与矛盾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升,也制约着扶贫开发的成效。本文以教育精准扶贫实践困境为研究对象,选取西南地区典型的少数民族散杂居边远山区H县为研究案例,通过一线帮扶教师的视角,运用文献分析法和访谈法,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教育精准扶贫的内涵、理论基础、政策变迁、实践概况、实践困境产生和生成缘由进行分析和研究。研究发现:第一,教育精准扶贫内涵的形成和丰富的过程与扶贫实践高度相关,对教育精准扶贫内涵的形成过程也呈现出了人们对贫困认识的衍变过程。从致贫原因角度出发,个体主义归因于文化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缺失,教育精准扶贫政策采取的对应措施是针对个体能力缺失的补偿;从社会结构范式归因于贫困文化,要破解区域性贫困,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是必要手段。教育公平始终是我国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价值取向。第二,我国的教育扶贫实践演变与中国反贫困的理论政策发展进程是高度契合的,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扶贫政策演变经历了以组织和建设性为主的初步构建阶段、以系统与规模化并重的基本形成阶段、以精准和具体化为主的逐步完善阶段三个阶段。在新时期脱贫攻坚中,教育从源头上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精准是脱贫政策的指示方向。第三,H县当前的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围绕义务教育阶段的控辍保学“双线六长”责任制和完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两方面进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政策支持断裂、扶贫资金不足、教育资源错配和扶贫目标模糊等问题和矛盾。究其原因,教师帮扶者的角色冲突与角色超载没有得到积极的适调,政策阻滞与形式化引发教育精准扶贫目标的偏差;地方扶贫资金不足,教师扶贫绩效评估以辍学保学率为标准,方式单一;少数民族贫困山区的复杂图景致使教育扶贫的阻断作用受限。基于以上的研究和发现,提出教育精准扶贫现实困境的有效破局路径:一是增强对扶贫主体的政策关怀和支持,比如“补偿型”工资、定期培训和心理疏导,并加强教育对象对教育精准扶贫的精神启蒙;二是处理好控辍保学与教育常规工作的关系,通过合理配置城乡教师资源和教师社会性事务适量减负来实现;三是增强精准扶贫的绩效评估,通过构建教育扶贫政策绩效的动态评估机制,完善贫困学子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搭建教育精准扶贫“互联网+”信息平台实现。
聂兴[6](2020)在《南昌市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问题研究 ——基于四所高校的调研》文中提出“精准扶贫”这一思想是由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11月时在湘西调研时提出的,这一思想的首次提出表明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步入了新篇章。我国大力推进精准扶贫方针的实施,在扶贫开发工作中,资助高校贫困生也是其中一项工作,并被逐渐引进到“精准资助”的工作方法之中。针对高校贫困生开展精准资助的相关研究,以此找出当前的高效资助政策在资助制度、管理和监督以及对贫困生的识别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给出解决对策,对高效精准资助方面的政策进行深入研究有相当明显的现实层面上的意义。基于社会层面,在贫困生问题上有着普遍的关注度,结合我国各个地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用到的方式方法,为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实现精准识别、帮扶和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既可以使得贫困生得到有效的资助,又可以及时遏止一些存在于高校资助中的不良风气。本文的样本选取了南昌的四所高校,采取了抽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形式,并参考借鉴了有关贫困生认定和管理的相关文献,总结分析了这四所大学中出现的贫困生资助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意见。本文分为五部分内容进行阐述,分别是:第一部分,绪论部分。其主要对研究的背景、研究的意义、所用到的研究方法进行介绍,归纳整理了国内外关于高校贫困生资助情况的动态。第二部分,阐述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相关概念包括贫困概念、贫困生概念以及精准资助概念等,理论基础包括教育公平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以及高等教育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等。为本文后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三部分,现状调查与分析。主要内容为根据问卷分析找出存在于高校贫困生资助中的问题,分别是“搭便车”、指标分配不均、贫困生认定存在不公平以及对于资助的监督较弱等,总结出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缺乏合理的贫困生认定机制、缺乏有效的贫困生资助监督、缺乏有效的贫困生信息管理以及贫困生失信惩戒措施不到位。第四部分,通过梳理美国、英国、日本三个国家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为我国的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政策的设定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国外在贫困生资助方面对我国的启示有:对政府财政上的投入不应过分依赖;助学工作中积极引导社会力量进行参与;将贷款回收的机制不断完善;对广大学生群体就综合素质、心理教育方面的培养引起重视。第五部分,针对我国实行高校贫困生的精准资助提出了具体措施。第一,在精准识别方面,尽可能地完善贫困生的认定标准,并逐步建立起具备“三位一体”特征的贫困生数据库;第二,在资助措施的实施方面,资助体系的建立应将国家、社会和学校三个层面结合在一起,设立紧急救助机制,完善指标分配机制和班级评审机制、优化资助结构,加强思想引导和教育工作并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学生信用系统;第三,在资助机制的监督方面,将重点放在公示--投诉机制的完善以及贫困生动态观测机制和事后监督机制的建立方面。综上所述,该研究可以为研究高校贫困生的精准资助政策提供一定的现实参考和理论借鉴,为我国高校更好地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
曹远航[7](2020)在《基层政府教育精准扶贫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T县为例》文中认为面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脱贫攻坚的新阶段,教育精准扶贫既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其中,基层政府政策执行作为教育精准扶贫的关键环节,直接关乎着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实际效果。因此,有必要对基层政府教育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的实际样态、所存问题和其深层次原因,以及优化路径进行深入探究。本文以公共选择理论、政策执行理论等相关理论为基础,运用焦点团体访谈法,并使用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探讨T县教育精准扶贫政策执行过程。通过研究分析发现,样本县在教育精准扶贫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着政策执行选择不定、执行人员认知偏差与负荷过重、执行对象抉择徘徊、执行空间受限等问题。为进一步剖析上述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结合编码分析与材料互证,发现“执行目标与资源的短板”、“执行机构与人员的堵塞”、“考核机制的弱化”以及“执行环境的复杂”,加上各因素之间的连环效应,共同导致基层政府政策执行问题的产生。根据问题及归因分析,提出了改进基层教育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的对策建议:一是完善政策内容,强化基层政策执行资源管理;二是优化主体行为,整合基层政策执行机关权责;三是健全评估指标,构建教育精准扶贫评估机制;四是改善基层环境,营造基层政策执行良好生态。
留利利[8](2020)在《高职院校国家助学金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以泉州高职院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高职院校作为高等学校的重要类型,它以培养高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为培养目标。泉州市高职院校一共有12所,是泉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为泉州乃至福建全省培养大量的各科专业人才。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来自贫困家庭,国家助学金政策的有效执行,对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至关重要。但是国家助学金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国家助学金政策的有效实施。本文首先对高职院校国家助学金政策、公共政策执行等相关概念进行阐述,对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泉州高职院校国家助学金政策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并从政策的宣传情况、出台的政策文件、执行的对象认定以及助学金评定流程等几个方面对泉州高职院校国家助学金政策执行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泉州高职院校国家助学金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有:资助力度与广度不能满足贫困学生需求、助学金发放效果反馈差、助学金政策执行对象识别不够精准、助学金政策执行管理水平低等。针对以上问题应用史密斯模型进行分析,提出了高职院校专项资金投入不足、助学金执行主体较薄弱、助学金政策资助对象认定体系不科学、政策执行环境不健全等是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论文在借鉴美国佩尔助学金政策在社区学院的执行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泉州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分别从国家助学金政策的完善、国家助学金执行机构的改善、高国家助学金资助对象认定科学性的增强、国家助学金政策执行环境的优化等方面提出优化高职院校国家助学金政策执行的对策。
贾彦祺[9](2020)在《县级高中贫困生助学金育人功能问题研究 ——以扎赉特旗一中为例》文中指出贫困生问题一直得到国家和党的关心,学生的助学工作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针对高中助学金育人功能的研究,不仅关系到国家当前脱贫攻坚的主要工作任务,同时对贫困生的思想道德情操、价值取向有着潜在的激励作用,对困难家庭学生顺利成长成才有着十分重要意义。强化我国贫困生助学金育人功能,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才能解决贫困生从物质脱贫到精神脱贫的转变,实现“助学、筑梦、铸人”。本文基于贫困地区高中助学金具体情况,主要分析了助学金育人功能,研究助学金育人功能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路径,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现状,本论文创新之处,强调了资助育人是当今时代重要任务;第二部分,阐述助学金和国家助学金育人功能内涵前提下,分析助学金育人具有感恩精神教育、自强自立教育、诚信意识教育、立德树人和激励功能;第三部分,通过对县级贫困高中学校调研,通过对比学生受到助学金的前后生活、心理、行为、思想变化,分析资助育人功能发挥现状;第四部分,通过调研得出的数据,从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四大方面分析助学金育人功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第五部分,从立德树人的资助体系、建立与助学金相匹配的教育内容、建立资助诚信档案、学生心理、周边环境、助学金育人功能成效督查方面,提出加强资助育人功能发挥的方法与有效路径。
张赛赛[10](2020)在《教育扶贫政策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H省X县为例》文中指出教育扶贫是我国扶贫开发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教育是扶贫开发总工作的根本大计,发展教育来增加人力资本是摆脱贫困最有效最彻底的手段。本研究在梳理了建国以来的教育扶贫政策基础上,结合不同时间结点政策文本的变迁,将我国教育扶贫政策的演进分为了四个阶段。包括:教育扶贫政策的空窗阶段、教育扶贫政策体系的初步构建阶段、教育扶贫政策体系的完善发展阶段、教育扶贫政策体系的精准发力阶段。当前正是各地紧锣密鼓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的精准发力阶段。X县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经济发展缓慢,教育发展基础薄弱,对于当地长远发展来说,借助教育发展经济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在对当地实施教育扶贫政策过程中,关注扶贫客体的主观需求,及时了解他们的动态,给于有效解决手段,才能更好的反映当地的教育扶贫现状。教育扶贫表面是扶教育之贫,深层内涵是借助教育扶经济之贫。而贫困在新时代被赋予更多的意义,对于贫困人口而言不仅仅是物质贫困,还有知识贫困、思想贫困及精神贫困等。教育是一项发展人的事业,通过教育不仅可以接受到先进思想理念、科学文化知识的熏陶,也能够启迪人的心智,弥补修复精神心灵的空虚。本文通过查阅与X县教育扶贫有关的文献、资料,分析比较X县教育精准扶贫中政策的具体落实情况,对教师及学生展开问卷和访谈调查,并进行了具体分析。研究发现当地教育扶贫政策的各项学生资助计划、营养餐改善计划、教师生活补助计划等政策深得人心的同时,也存在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动态监管制度不完善;贫困学生学习及心理状态不佳;教师负担过重、工资待遇太低及职称评定难;教育信息化手段推进缓慢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以教育公平理论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理论为指导,提出创新教育扶贫资金筹集渠道、完善项目动态监管制度;提升贫困家长教育能力、关注学生学习与心理健康;合理减轻乡村教师工作负担、保障工资待遇;高效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发展教育+乡村振兴计划,巩固各项扶贫成效等建议。
二、对贫困学生的情况分析及解决办法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贫困学生的情况分析及解决办法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扶贫作用发挥的现状以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缘起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四)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五)研究方案设计 |
(六)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
一、农村小学教师在教育扶贫中的地位、必要性及价值 |
(一)农村小学教师在教育扶贫中的地位 |
(二)农村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扶贫工作的必要性 |
(三)发挥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扶贫作用的价值意义 |
二、农村小学教师在教育扶贫中的作用及理想角色 |
(一)发挥增权作用,担当贫困学生潜力的激发者 |
(二)发挥赋能作用,充当贫困学生能力的建设者 |
(三)发挥强志作用,勇当贫困学生志向的培育者 |
(四)发挥促智作用,担当贫困学生学习的铺路石 |
三、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扶贫作用发挥现状的调查研究 |
(一)调查过程 |
1.调查对象及方法的选取 |
2.研究工具 |
3.研究准备 |
4.数据处理 |
5.信效度分析 |
6.教师教育扶贫作用发挥问卷结果分析 |
7.问卷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统计 |
(二)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扶贫作用发挥状况分析 |
1.农村小学教师的教育扶贫意识 |
2.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扶贫作用的发挥情况 |
四、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扶贫作用发挥的现实检视 |
(一)教育扶贫作用发挥理念偏差化,扶贫责任意识淡漠 |
1.教育扶贫内涵界定失范,概念误读现象普遍存在 |
2.教育扶贫对象认知模糊,难以真正摆脱经济框限 |
3.教育扶贫素养缺位,身份认同窄化问题日益凸显 |
4.教育扶贫政策知晓度低,束缚教育扶贫的合理解读 |
(二)农村教师增权作用发挥虚无化,加重贫困学生的弱权感 |
1.农村小学教师个体增权职能弱化,贫困学生主体地位落空 |
2.人际关系增权作用发挥受限,贫困学生人际疏离感加剧 |
(三)教师赋能作用发挥欠佳,贫困学生能力建设难以为继 |
1.教师课堂教学资源分配不公,贫困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受限 |
2.农村小学教师的支持缺失,贫困学生抗逆力提升空间受限 |
(四)教师培育志向主动性丧失,贫困学生的精神世界难唤醒 |
1.理想信念教育误读倾向严重,贫困学生奋斗目标难以确立 |
2.思想品德课被边缘化,助益树立人生理想的价值被忽视 |
3.强志氛围营造不充分,贫困学生奋斗的内生动力难以激发 |
(五)教师促智作用功能性缺位,贫困学生学业成就短板凸显 |
1.课内外教学帮扶收效甚微,贫困学生学习方法掌握不佳 |
2.教师的主体意识尚未觉醒,课程资源开发认识存在误区 |
(六)学校教育扶贫资源荒废,矮化农村教师的教育扶贫功能 |
(七)学校教育考试制度异化,导致贫困学生的全面发展受阻 |
五、进一步发挥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扶贫作用的对策 |
(一)政府统筹安排、管理明确:教师发挥教育扶贫作用的重要保障 |
1.正确定位教育扶贫内涵,指引教师树立教育扶贫意识 |
2.提高教师的政策知晓度,实现教育扶贫政策连接贯通 |
3.教育考试力求回归教育本真,落实教师的教育扶贫功能 |
(二)学校系统谋划、分步推进:教师发挥教育扶贫作用的重要引擎 |
1.营造优质教育扶贫氛围,驱动农村教师正确理解扶贫身份 |
2.优化配置教育扶贫资源,满足教师教育扶贫作用发挥需求 |
3.加强教师教育扶贫培训,实现教学与扶贫实践的有机融合 |
4.完善落实教师考核评价机制,促进教育扶贫的实践生成 |
(三)教师自觉认同、主动践行:教师发挥教育扶贫作用的根本动力 |
1.增强教育扶贫意识及理念,深化自身教育扶贫作用认知 |
2.提升教师教育扶贫内在素养,夯实教育扶贫作用发挥基础 |
3.基于优势视角看待贫困学生,消除贫困学生的弱权感 |
4.利用校园主阵地赋能贫困学生,为贫困学生搭建成长阶梯 |
5.以铁的担当扛起时代新使命,培养贫困学生的奋斗精神 |
6.发挥自身教育专业优势,提升贫困学生学业成就获得 |
(四)家社协同配合、多层联动:教师发挥教育扶贫作用的后备支撑 |
1.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激活教师的教育扶贫使命感 |
2.规避家师关系断裂的风险,构建协作的教育扶贫新模式 |
六、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二 课堂观察记录表 |
附录三 教师调查问卷 |
致谢 |
(2)“精准扶贫”背景下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工作研究 ——以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内研究概况 |
1.2.2 国外研究概况 |
1.2.3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1.4.1 以“精准扶贫”为切入点,检视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工作 |
1.4.2 以“独立学院”为研究对象,丰富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内涵 |
1.4.3 探索政府与独立学院的公共组织关系,拓宽公共管理研究领域 |
第二章 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概述 |
2.1 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的概念界定 |
2.1.1 独立学院 |
2.1.2 贫困生资助 |
2.1.3 精准扶贫与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的关系 |
2.2 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的理论依据 |
2.2.1 教育公平理论 |
2.2.2 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
2.2.3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
2.3 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建立与演进 |
2.3.1 零资助政策 |
2.3.2 学校自给自足 |
2.3.3 国家政策覆盖,多元化资助 |
第三章 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调查及结果分析 |
3.1 调查对象及方式 |
3.1.1 调查对象 |
3.1.2 调查方式 |
3.2 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工作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
3.2.1 获国家拨款情况及学生人均受助金额 |
3.2.2 贫困生建档人数及占比 |
3.2.3 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情况 |
3.2.4 学费标准 |
3.2.5 资助机构设立及工作人员配置 |
3.2.6 资助种类 |
3.3 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工作效果调查及结果分析 |
3.3.1 学生对贫困生资助的了解程度 |
3.3.2 学生对贫困生建档工作的满意度 |
3.3.3 贫困生认定中意见比重的分配 |
3.3.4 学生对资助的需求和认识度 |
3.3.5 学生对贫困生建档工作透明度要求 |
3.3.6 贫困生的感恩回报意识 |
第四章 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
4.1 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国家投入力度不够,不能满足基本需求 |
4.1.2 资金来源单一、种类少 |
4.1.3 理念陈旧、方式单一 |
4.1.4 组织机构架设不健全 |
4.1.5 认定程序方法陈旧 |
4.1.6 资助政策宣传不足 |
4.1.7 认定识别不精准 |
4.1.8 部分学生缺乏感恩意识 |
4.2 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问题产生的不良影响 |
4.2.1 破坏“精准扶贫”成果,影响全面脱贫目标实现 |
4.2.2 影响独立学院工作有序开展 |
4.2.3 影响贫困生健康成长 |
第五章 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
5.1 国家、社会层面原因 |
5.1.1 政策导向不足 |
5.1.2 资金支持力度不够 |
5.1.3 重视程度不够 |
5.1.4 关心不够、存在误解 |
5.1.5 信息资源缺乏共享联动 |
5.2 独立学院层面原因 |
5.2.1 影响力、吸引力有限 |
5.2.2 对资助工作不够重视 |
5.2.3 工作人员不专业 |
5.2.4 在认定过程中统筹不足 |
5.2.5 对贫困生思想引导不够 |
5.2.6 没有利用勤工助学实现资助育人 |
5.3 学生自身层面原因 |
5.3.1 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
5.3.2 在评定过程中缺乏主观能动性 |
第六章 完善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
6.1 提高对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重视和资金投入 |
6.1.1 加大资助资金投入 |
6.1.2 执行特殊的资助标准 |
6.1.3 设立定向学费补贴 |
6.2 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信息共享、形成联动机制 |
6.2.1 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信息共享 |
6.2.2 建立多方联系平台,形成联动机制 |
6.3 加强监督监管,形成资助长效机制 |
6.3.1 将资助工作考核纳入独立学院办学评估范围 |
6.3.2 形成对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的长效机制 |
6.4 改变现行资助理念,实现资助体系转变 |
6.4.1 改变现行资助理念和资助方式 |
6.4.2 实现资助体系由“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 |
6.5 坚持按需帮扶、育人为本,发挥资助育人作用 |
6.5.1 按需帮扶,实现精准帮扶 |
6.5.2 坚持育人为本,培养贫困生综合素质 |
6.5.3 发挥资助育人作用,培养贫困生社会责任感 |
6.6 强化管理培训、扩大宣传,征得社会支持 |
6.6.1 强化资助管理和工作人员培训 |
6.6.2 扩大宣传、消除误解,征得社会支持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本科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调查(访谈提纲) |
附录B 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工作效果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丹东地区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心理扶助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框架 |
1.4 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义务教育阶段定义 |
2.1.2 贫困生认定标准 |
2.1.3 贫困生的心理扶助概念 |
2.2 相关理论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2.2.2 心理危机干预理论 |
2.2.3 小结 |
3 丹东地区贫困生心理现状及心理扶助工作现状调查 |
3.1 调查的目的和对象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 |
3.2 调查的设计和实施 |
3.3 调查结果分析 |
3.3.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的分析 |
3.3.2 学生思想和心理状况分析 |
3.3.3 对学生进行心理扶助的情况分析 |
3.4 调查结论 |
4 丹东地区贫困生心理扶助存在不足及成因分析 |
4.1 政府方面 |
4.1.1 存在的问题 |
4.1.2 成因分析 |
4.2 社会方面 |
4.2.1 存在的问题 |
4.2.2 成因分析 |
4.3 学校方面 |
4.3.1 存在的问题 |
4.3.2 成因分析 |
4.4 小结 |
5 推进贫困生心理扶助工作完善的对策与建议 |
5.1 贫困生心理扶助工作的体系框架 |
5.1.1 体系框架 |
5.1.2 体系的作用 |
5.2 对策和建议 |
5.2.1 政府方面 |
5.2.2 社会方面 |
5.2.3 学校方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情况调查问卷(2019 年) |
致谢 |
(4)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
(一)研究重难点 |
(二)研究创新点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一)扶贫 |
(二)教育扶贫 |
(三)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 |
第一章 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形成依据 |
一、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理论依据 |
(一)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 |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教育扶贫思想 |
(三)中国传统的“小康”思想 |
二、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现实依据 |
(一)赶超国际贫困标准线的主要抓手 |
(二)改善城乡基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必然要求 |
(三)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治本之策 |
(四)调节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需要 |
三、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主观条件 |
(一)早年基层工作的教育扶贫实践 |
(二)主政施策积累的教育扶贫经验 |
第二章 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
一、关于教育扶贫的意义 |
(一)提升贫困人口“造血能力” |
(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
(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
(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
二、关于教育扶贫的理念 |
(一)教育公平理念 |
(二)精准有效理念 |
(三)多元自主可持续发展理念 |
三、关于教育扶贫的着力点 |
(一)着力在“扶智”解决能力脱贫问题 |
(二)着力在“扶志”解决思想脱贫问题 |
四、关于教育扶贫的重要举措 |
(一)强化教育扶贫专项资金支持 |
(二)引领城市教育资源合理流动 |
(三)坚持建档立卡学生优先扶持 |
(四)加大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力度 |
(五)依托职业教育与培训拔除穷根 |
(六)加快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 |
五、关于教育扶贫的保障体系 |
(一)法治保障 |
(二)组织保障 |
第三章 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基本特征 |
一、时代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
二、务实性与高瞻性相统一 |
三、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
四、系统性与精准性相统一 |
第四章 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当代价值 |
一、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政治价值 |
(一)巩固党在广大农村地区执政的群众基础 |
(二)增强党在全国范围内的公信力 |
二、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 |
(一)继承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 |
(二)丰富习近平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 |
(三)深化习近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 |
三、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 |
(一)为新形势下教育扶贫政策的制定提供基本遵循 |
(二)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中国智慧”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5)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践困境与突破 ——基于学校一线教师帮扶者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文献的述评 |
四、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教育精准扶贫的内涵和理论依据 |
一、教育精准扶贫的内涵及衍生过程 |
(一)贫困 |
(二)教育贫困 |
(三)教育扶贫 |
(四)精准扶贫 |
(五)教育精准扶贫 |
二、教育精准扶贫的理论依据 |
(一)基于个体主义归因视角下的教育补偿理论 |
(二)贫困文化理论 |
(三)教育公平理论 |
第二章 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践和政策演变 |
一、以组织和建设性为主的初步构建阶段(1985年-2000年) |
二、以系统与规模化并重的基本形成阶段(2001年-2010年) |
三、以精准和具体化为主的逐步完善阶段(2011年至今) |
第三章 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践困境表征及归因——一线教师帮扶者的视角 |
一、H地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践现状 |
(一)落实补助政策,助推精准帮扶 |
(二)推进控辍保学,着力劝返预防 |
二、支持断裂、资金不足、资源错配与目标模糊:精准教育扶贫的困境 |
(一)“家访劝返”缺乏资源支持,教育扶贫主体安全得不到保障 |
(二)“看不见的成本”增加了经济负担,影响教师行动者的积极性 |
(三)教育精准扶贫进程中出现资源错配,影响扶贫的实践成效 |
(四)教育精准扶贫目标模糊,存在控辍保学与质量提升的矛盾 |
三、教育精准扶贫困境的成因 |
(一)教师帮扶者的角色冲突与角色超载 |
(二)政策阻滞与形式化,引发教育精准扶贫目标的偏差 |
(三)扶贫资金不足,绩效评估方式单一 |
(四)贫困的复杂图景致使教育精准扶贫阻断的作用受限 |
第四章 教育精准扶贫困境的破局对策 |
一、增强对扶贫主体的政策关怀和资源支持 |
(一)为经济不利的扶贫教师提供“补偿型”工资 |
(二)定期对参与教育扶贫的教师进行培训和心理疏导 |
(三)加强对扶贫对象的精神启蒙 |
二、处理好控辍保学与教育常规工作的关系 |
(一)合理配置教师资源,避免教师角色超载 |
(二)对教师参与的教育扶贫工作,要适量“减负” |
三、增强教育精准扶贫的绩效评估 |
(一)构建反教育贫困政策绩效的动态评估机制 |
(二)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
(三)搭建教育扶贫的信息公共网络平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6)南昌市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问题研究 ——基于四所高校的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
1.1.1 选题来源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阐释 |
2.1 概念界定 |
2.1.1 贫困 |
2.1.2 高校贫困生 |
2.1.3 精准资助 |
2.2 理论依据 |
2.2.1 教育公平理论 |
2.2.2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
2.2.3 人力资本理论 |
第3章 南昌市高校贫困生资助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设计 |
3.1.1 调研时间和对象 |
3.1.2 调研方法 |
3.2 调查数据及统计结果 |
3.3 南昌市高校贫困生资助中出现的问题 |
3.3.1 贫困生存在“搭便车”现象 |
3.3.2 贫困指标分配以及认定欠缺公平 |
3.3.3 贫困生信息管理系统不完善 |
3.3.4 资助过程的监督功能弱化 |
3.4 南昌地区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成因分析 |
3.4.1 贫困生认定缺乏合理机制 |
3.4.2 资助过程缺乏有效监督 |
3.4.3 贫困生信息缺乏有效管理 |
3.4.4 贫困生失信惩戒措施不到位 |
第4章 国外高校贫困生资助的经验及启示 |
4.1 国外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介绍 |
4.1.1 美国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模式 |
4.1.2 英国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模式 |
4.1.3 日本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模式 |
4.2 国外经验对本研究的启示 |
4.2.1 不应依赖政府财政投入 |
4.2.2 激励社会力量参与助学 |
4.2.3 合理分配资助资金 |
4.2.4 健全贷款回收机制 |
4.2.5 注重学生心理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 |
第5章 优化南昌市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政策的建议 |
5.1 精准识别贫困学生 |
5.1.1 制定科学的认定标准 |
5.1.2 建立“三位一体”的贫困生数据库 |
5.2 精准实施资助措施 |
5.2.1 加强国家、社会与学校相结合的有偿资助体系 |
5.2.2 完善资助指标分配机制 |
5.2.3 优化资助结构设置 |
5.2.4 建立贫困生紧急救助机制 |
5.2.5 完善班级评审机制 |
5.2.6 加强正确思想引导教育 |
5.2.7 建立贫困生信用系统 |
5.3 加强精准资助监督措施 |
5.3.1 完善公示一投诉机制 |
5.3.2 建立贫困生动态观测机制 |
5.3.3 健全贫困生事后监管机制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7)基层政府教育精准扶贫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T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二)国外文献综述 |
(三)对国内外研究的述评 |
四、核心概念 |
(一)基层政府 |
(二)教育精准扶贫 |
(三)教育政策执行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理论基础 |
(一)公共选择理论 |
(二)政策执行理论 |
二、研究对象 |
(一)实地调查中的样本县 |
(二)实地调查中的样本镇及村 |
(三)实地调查中的访谈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一)数据收集的方法 |
(二)数据分析的方法 |
四、研究思路 |
第三章 我国及河南省教育扶贫政策演进与执行现状 |
一、我国教育扶贫政策的历史演进与实践历程 |
(一)教育扶贫政策初始阶段(1949-1977) |
(二)教育扶贫政策启动阶段(1978-2000) |
(三)教育扶贫政策体系化与规模化发展阶段(2001-2012) |
(四)教育扶贫政策内涵提升与精准实践阶段(2013-2020) |
二、河南省及样本县教育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现状 |
(一)河南省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及执行现状 |
(二)样本县教育精准扶贫路径及具体措施 |
(三)样本县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成效及经验 |
第四章 基层政府教育精准扶贫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 |
一、“航标分殊”:基层政府政策执行选择不定问题 |
(一)“扶教”还是“扶钱” |
(二)“扶教”还是“扶心” |
二、“舵手劳顿”:基层干部的认知偏差与负担问题 |
(一)基层政策执行人员的认知偏差 |
(二)基层政策执行人员的负荷过重 |
三、“船员摇摆”:基层政策执行对象抉择徘徊问题 |
(一)政策边缘人之间“争贫”频发 |
(二)贫困生与农村学生“难舍难分” |
四、“航线蜿蜒”:基层政府政策执行空间受限问题 |
(一)基层政策执行的可持续性不足 |
(二)基层政策执行的可延展性受限 |
第五章 基层政府教育精准扶贫政策执行问题的归因分析 |
一、目标与资源的短板“削弱”基层政策执行的顺畅度 |
(一)执行目标的冲突与短视 |
(二)执行资源的短缺与失衡 |
二、机构与人员的堵塞“束缚”基层政策执行的内生力 |
(一)纵向部门信息传递弱化 |
(二)横向部门职能划分模糊 |
(三)执行人员自身素养欠缺 |
三、考核机制的弱化“阻碍”基层政策执行的实效性 |
(一)考核指标内容不完善 |
(二)考核机制独立性欠缺 |
四、执行环境的复杂“加剧”基层政策执行的挑战度 |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积淀 |
(二)基层社会环境的转型 |
(三)基层教育环境的挑战 |
第六章 基层政府教育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的对策建议 |
一、完善政策内容,强化基层政策执行资源管理 |
(一)调整目标,完善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内容 |
(二)加强供给,高效使用基层政策执行资源 |
二、优化主体行为,整合基层政策执行机关权责 |
(一)提升认知,优化基层政策执行人员行为 |
(二)塑造形象,整合基层政策执行机关权责 |
三、健全考核指标,构建基层政策考核评估机制 |
(一)完善指标,充实教育精准扶贫考核内容 |
(二)凸显特色,构建教育精准扶贫考核机制 |
四、改善基层环境,营造基层政策执行良好生态 |
(一)改善环境,助力基层政策执行顺利展开 |
(二)建设智库,树立基层政策执行经验典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访谈对象信息表 |
附录B 基层政策执行过程的开放式编码及范畴化 |
附录C 基层政策执行过程的核心编码(三级)节点分布 |
附录D 基层政策执行过程的主轴编码(二级)节点分布 |
附录E 访谈提纲 |
(一)县教育局相关领导访谈提纲 |
(二)乡镇政府工作人员及中心校长访谈提纲 |
(三)村一级干部访谈提纲 |
(四)学校校长及教师访谈提纲 |
(五)贫困户及非贫困户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高职院校国家助学金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以泉州高职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三节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主要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思路 |
二、技术路线 |
第五节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高职院校国家助学金政策概述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高职院校国家助学金政策 |
二、公共政策执行 |
第二节 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分析 |
一、因素分析 |
二、模型建构 |
三、史密斯政策模型中各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分析 |
四、史密斯模型在政策执行分析中的适用性 |
第三节 高职院校国家助学金政策的发展历程及执行现状 |
一、高职院校国家助学金政策的发展历程 |
二、高职院校国家助学金政策的执行现状 |
第三章 泉州高职院校国家助学金政策内容与执行现状 |
第一节 泉州高职院校国家助学金政策的主要内容与政策解析 |
一、泉州高职院校国家助学金政策的主要内容 |
二、泉州高职院校国家助学金政策解析 |
第二节 泉州高职院校国家助学金政策执行过程 |
一、宣传助学金政策 |
二、出台配套落实的文件 |
三、明确政策执行的对象 |
四、优化助学金评定流程 |
第三节 泉州高职院校国家助学金政策实施成效 |
一、政策宣传取得一定效果 |
二、政策执行主体的财政投入较足 |
三、政策对象满意度较高 |
第四章 泉州高职院校国家助学金政策执行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一节 泉州高职院校国家助学金政策执行存在问题 |
一、资助力度与广度不能满足贫困学生需求 |
二、助学金发放效果反馈较差 |
三、助学金政策执行对象识别不够精准 |
四、助学金政策执行管理水平低 |
第二节 泉州高职院校国家助学金政策执行成因分析 |
一、高职院校专项资金投入不足 |
二、助学金政策执行主体较薄弱 |
三、政策资助对象认定体系不科学 |
四、助学金政策执行环境不健全 |
第五章 美国佩尔助学金政策执行借鉴 |
第一节 美国佩尔助学金政策在社区学院的执行 |
一、美国佩尔助学金政策的制定 |
二、美国佩尔助学金政策在社区学院的执行要点 |
三、美国助学金政策在社区学院的执行效果 |
第二节 美国佩尔助学金政策在社区学院执行的经验借鉴 |
一、增加来源扩大资助金额体量 |
二、完善贫困学生认定标准和审核程序 |
三、借鉴先进理念整合助学体系 |
第六章 优化高职院校国家助学金政策执行的对策 |
第一节 完善高职院校国家助学金政策 |
一、完善评定程序和规则 |
二、建设助学金网络平台 |
第二节 健全高职院校国家助学金执行机构 |
一、完善助学金执行管理机构 |
二、建设学生资助管理队伍 |
第三节 增强高职院校国家助学金资助对象认定的科学性 |
一、完善家庭经济困难认定量化评估体系 |
二、建立资助对象个人诚信档案 |
第四节 优化高职院校国家助学金政策执行环境 |
一、加强助学金政策的正确宣传 |
二、加强社会公众参与的监督机制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县级高中贫困生助学金育人功能问题研究 ——以扎赉特旗一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现状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本文创新点 |
一、助学金及育人功能相关概述 |
(一)助学金育人功能的概念界定 |
(二)助学金的由来及发展 |
(三)助学金育人功能分析 |
二、县级高中助学金育人功能的现状调查 |
(一)扎旗高中助学金育人现状研究的调查设计 |
(二)调查问卷分析 |
(三)访谈分析 |
三、县级高中助学金育人功能所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
(一)社会缺少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 |
(二)学校重物质资助缺乏精神资助 |
(三)家庭缺乏感恩励志教育 |
(四)忽视贫困生自身因素 |
四、县级高中贫困生助学金育人功能的提升路径 |
(一)建立与助学金相匹配的教育内容充分发挥资助育人功能 |
(二)构建扶贫扶智扶能的资助体系发挥立德树人的资助功能 |
(三)建立资助诚信档案库加强诚信教育功能 |
(四)做好贫困生心理疏导工作彰显资助人文关怀功能 |
(五)优化社会与校园良好坏境树立正确价值观 |
(六)定期开展助学金育人功能成效督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致谢 |
(10)教育扶贫政策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H省X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 我国教育扶贫政策演变进程 |
(二) 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研究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 贫困 |
(二) 教育扶贫 |
四、文献综述 |
(一) 不同学科视野下教育扶贫理论的研究 |
(二) 教育扶贫模式的实践探索 |
(三) 教育扶贫中问题的研究 |
第二章 研究设计及理论基础 |
一、研究设计 |
(一) 研究取样 |
(二) 研究实施 |
(三) 研究方法 |
二、理论基础 |
(一) 教育公平理论 |
(二) 贫困代际传递理论 |
第三章 X县教育扶贫政策实施现状分析 |
一、教师定期帮扶——为贫困生学业和心理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
二、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为贫困家庭缓解经济负担 |
(一) 贫困生资助政策满意情况 |
(二) 寄宿生生活补助发放情况 |
三、学生营养餐改善计划——为贫困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
四、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确保教师安心乐教 |
(一) 乡村教师生活补贴的实施 |
(二) 乡村教师职业地位现状 |
(三) 乡村教师工资待遇的现状 |
(四) 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 |
五、教育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
第四章 X县教育扶贫政策实施中的问题 |
一、对教育扶贫政策总体评价不高 |
二、贫困学生学习及心理健康状况不佳 |
(一) 贫困学生学习状况不佳 |
(二) 贫困学生精神与心理健康状况不佳 |
三、教师不满当前工作现状 |
四、教育信息化应用存在困难 |
第五章 X县教育扶贫政策实施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动态监管制度不完善 |
二、贫困学生学业成绩及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 贫困学生学业成绩影响因素分析 |
(二) 贫困学生精神与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原因分析 |
三、教师不满当前工作现状的主要原因 |
(一) 工作负担重 |
(二) 工资待遇低 |
(三) 职称评定难 |
四、设备不足、师资不足影响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进程 |
第六章 针对当前问题的对策建议 |
一、创新教育扶贫资金筹集渠道、完善项目动态监管制度 |
(一) 创新教育扶贫资金筹集渠道 |
(二) 完善教育扶贫项目动态监管机制 |
二、提升贫困家长教育能力、关注学生学习与心理健康 |
(一) 增加贫困家庭父母家庭教育意识 |
(二) 智志双扶,激发贫困生学习动力 |
三、合理减轻乡村教师工作负担、改善教师生存发展现状 |
(一) 合理减轻教师负担 |
(二) 保障教师工资待遇,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 |
(三) 增加农村教师职称评定的机会 |
四、高效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
(一) 推动农村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
(二) 增强教育信息化师资的培训力度 |
五、发展教育+乡村振兴计划,巩固各项扶贫成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对贫困学生的情况分析及解决办法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扶贫作用发挥的现状以及对策研究[D]. 寇兴荣.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2]“精准扶贫”背景下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工作研究 ——以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为例[D]. 张子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4)
- [3]丹东地区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心理扶助问题及对策研究[D]. 张馨匀.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4]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研究[D]. 陈梦兰. 西南大学, 2020(01)
- [5]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践困境与突破 ——基于学校一线教师帮扶者的视角[D]. 李百平.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6]南昌市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问题研究 ——基于四所高校的调研[D]. 聂兴.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1)
- [7]基层政府教育精准扶贫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T县为例[D]. 曹远航. 河南大学, 2020(02)
- [8]高职院校国家助学金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以泉州高职院校为例[D]. 留利利. 华侨大学, 2020(01)
- [9]县级高中贫困生助学金育人功能问题研究 ——以扎赉特旗一中为例[D]. 贾彦祺.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10]教育扶贫政策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H省X县为例[D]. 张赛赛.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