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挥计量管理职能作用为临床医疗技术服务(论文文献综述)
李林芮[1](2021)在《基于价值链的A医院成本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医疗卫生体系改革的推行导致过去以药品为重要利润增长点的医院收入大幅下降,在这样的背景下,医院的生存变得困难。要有效化解收入大幅缩减的压力,只能依靠增加病源、扩大收入,或者控制成本、减少支出来实现。收入的提升依赖于医疗技术、服务质量的提升,是需要长期投入资金去改善的,所以短期内成本控制变成了医院日常管理的重点,新时期医院的成本控制问题,应站在战略发展角度重新审视。A医院是一家国有股份控股股份制二级综合医院,没有财政资金支持,需要自负盈亏,面对复杂的竞争环境,如何有效控制成本,确保A医院可持续发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A医院现阶段的成本控制措施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事前成本预算工作缺乏专业财务人员、成本预算编制存在编制依据不合理和超预算管理粗放等问题;事中成本核算模式粗糙;事后缺乏详细的成本控制分析和有效的成本控制考察机制。价值链理论在企业中的应用已经成熟,也有不少学者也将价值链引入医院,借助价值链分析来梳理医院内部、外部的经营活动,把握各价值链环节的成本、收入情况,更有针对性的控制成本支出。本文从价值链理论出发,以A医院为研究对象,从供应商、患者、医联体合作医疗机构、竞争对手医院四个方面对A医院外部价值链展开分析。按照医院主要的价值活动:诊查治疗、检查、化验、手术、护理、药品出售,划分为六大价值链基础活动环节,对各环节的成本进行归集,对比出A医院只有手术和护理治疗环节为盈利状态。最后基于对A医院价值链分析的情况提出有利于A医院成本控制、优化A医院资源配置的合理对策,旨在为医院成本管理提供一种新思路,促进A医院的长远发展。
朴晶竹[2](2020)在《基于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调研的药师能力提升思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以现代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理念为切入点,以临床医疗核心主体-医、药、护、患为研究对象,开展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情况及服务需求的调查研究,深入分析我国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医药护患不同的服务需求、中药临床药师培训需求,提出改进中药临床药师药学服务水平的思考及建议,以促进中药临床合理用药,为中药临床药学的健康发展提供数据依托和政策建议。方法:本研究采用的方法如下:(1)文献研究法:检索相关的文献资料,梳理近年国家相关部门对医院中药临床药学发展与改革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性文件,对当前中药临床药学学科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为后续调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2)专家咨询法:咨询临床药学及中药临床药学、医学统计学、中药合理用药方面的专家及医院领导,充分吸收专家及领导的合理建议,制定研究方案及调研体系框架,并修改完善调研问卷相关细节。(3)问卷调研法:基于文献分析、政策梳理、问卷设计、专家论证、预调研等工作,以医、药、护、患为研究对象,围绕其一般情况、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开展情况及评价、中药临床药学服务需求及中药临床药师培训需求等内容展开调研。医药护问卷以网络问卷星调研的形式发放回收,患者问卷以现场调研的形式发放回收,并将问卷信息录入至Excel 2010,建立Access数据库。(4)数据分析方法:将调研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SPSS软件建立数据库并以描述性统计分析、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回收医药护问卷2469份,其中有效问卷2469份,问卷有效率100%;回收患者问卷1272份,其中有效问卷1125份,问卷有效率88.44%;回收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学员问卷505份,其中有效问卷505份,问卷有效率100%;三套问卷共回收4246份,其中有效问卷4099份。调研发现:(1)中药临床药师专业技能有限,人员配置不足。我国中药临床药师学历普遍较高,但毕业专业以中药学为主,且大多没有经过正规中药临床药师培训而直接从业,缺乏中药临床合理用药的相关知识与思维及临床实践技能,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能力有限。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师配备不足,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量,并且根据地区、医院类型和等级呈现不均衡。②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工作有待加强,缺乏中医药特色。由于中药临床药学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滞后,公众对中药临床药师认知度不足,我国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药学服务内容单一、服务层次较低,中药特色临床药学服务工作也有待加强,并且根据地区、医院类型和等级呈现不均衡。(3)医药护患对中药临床药师认可度高,药学服务需求各有不同。医药护患对中药临床药师的药学服务需求度高,期望中药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医疗为其提供指导与帮助。医药护患不同主体对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的需求不同,并且根据不同科室呈现差异性。(4)中药临床药师培训方法与模式尚待规范。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刚刚起步,目前培训效果有所显现,但仍存在较多问题,个别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中药临床药学工作有待加强,带教组设置有待规范,培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待丰富,临床实践安排不足,没有突出中医药特色等。结论:本研究立足于现代药学服务理念,结合我国中药临床药学发展的相关背景对医、药、护、患展开问卷调研,调研问卷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信息量大,结果具有参考价值,确保了我国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现状及需求调研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基于调研提出的思考与建议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以为提升中药临床药师药学服务水平提供指导,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真实的数据资料和理论依据。
林万超[3](2020)在《医院物流管理优化研究 ——以K医院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整个国民医疗体系的发展,医院规模的逐步扩大,医院整体管理水平往往跟不上学科和业务发展速度,其中医院物流管理水平更是落后于整体环境。目前国内很多医院依然采取以财务代管物流的模式即“只管账,不管物”,产生了账物不符、物不合规、医商勾结等一系列违法违规的风险问题,给医院管理、临床医疗带来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和安全隐患。物流管理体系是支持医院运作的核心基础之一,一个科学的物流管理体系将直接关系病患安全,关系各个环节腐败抑制,关系医院的稳定运营和科学发展,乃至关系我国医疗体系建设和方向健康。所以,研究医院物流优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案例分析、经验总结等方法,以K医院物流管理体系为例,探讨医院物流管理的发展现状及风险,重点分析其运营过程中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认为K医院出现的问题是由于机构设置缺陷、物流流程不规范、外部物流占比过重、信息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导致的。本文进一步通过分析K医院的现状,从体系建设原则出发,对机构优化、流程优化、外部物流优化、院内仓储信息化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方案阐述,提出优化K医院现有问题的方案,并加以总结。随后从组织保障、安全保障、经费保障三个方面提出以上优化方案的保障措施。最后本文对医院物流管理后续研究做了展望,提出该课题需要在样本多样化、研究方法丰富和整体环境影响三个方面做进一步研究。
万艳[4](2020)在《健康管理医师制度设计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研究目的通过应用社会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基础理论,设计一套以市场经济体制运作方式为基础的健康管理医师制度,以期通过适宜的制度规则激励健康管理医师投身于基层,为我国庞大的亚健康、亚临床人群,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患者提供一步到位的防治管结合服务,为落实二级预防与健康管理工作提供全新的理论思考。二、研究内容包括以下6个方面:(1)理论支撑体系;(2)健康管理医师基本内涵;(3)健康管理医师服务市场运作机制;(4)健康管理医师生产服务体系;(5)健康管理医师职业管理制度;(6)健康管理医师制度的优势与特色。三、研究方法(一)文献研究法首先,通过广泛地阅读文献,了解研究背景,收集对本研究有参考价值或借鉴意义的文献。其次,通过系统地学习理论文献,确立本研究的理论支撑体系。最后,根据文献阅读和理论学习的结果,设计健康管理医师制度。(二)规范研究法首先,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卫生工作的薄弱之处,确立研究目标。其次,根据研究目标,在社会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的指导下,利用逻辑推理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演绎,进而确立健康管理医师基本内涵,完成健康管理医师制度设计。(三)头脑风暴法定期与研究团队开展头脑风暴活动,吸收他人有益的意见与建议,弥补自身研究漏洞与薄弱点,不断修改与完善研究。四、研究结果(一)理论支撑体系主要由社会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经济学的社会分工理论、制度定义、交易成本理论、劳动交易价值论、社会合作竞争理论、市场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理论;管理学的能级匹配原理、系统论、剃刀原则;哲学的罗尔斯正义论等学科理论构成。(二)健康管理医师基本内涵根据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能级匹配原理,将健康管理医师定义为以二级预防为工作重点,以亚健康、亚临床个体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患者为主要服务对象,与中医、临床、口腔、公共卫生并列的第五类执业医师;并从其职业定位、职业区别、职业功能等几个方面予以进一步的阐述和拓展。(三)健康管理医师服务市场运作机制根据劳动交易价值论,分析了健康管理医师、居民和政府市场主体地位,从宏观的角度探讨了统一健康管理医师服务市场分配公平和生产效率的市场运作方式,提出健康管理医师服务市场实行市场经济制度;根据社会合作竞争论、罗尔斯正义论,提出政府应当组织社会合作,帮助贫困居民,应当发挥经济作用,扶持健康管理医师发展。(四)健康管理医师生产服务体系根据社会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从健康管理医师的执业方式、服务对象、服务产品、服务内容、签约服务、服务流程、服务运作方式等7个方面回答了健康管理医师的生产服务内容,描述了健康管理医师在市场经济制度下如何服务于居民,如何与临床医师、服务对象展开分工协作。(五)健康管理医师职业管理制度根据系统理论,按照健康管理医师进入市场、在市场中运行、退出市场的先后顺序,搭建了职业管理制度框架,主要包括准入管理、市场管理、执业管理和退出管理制度。根据剃刀原则和市场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结合市场经济运行特色,分析了政府、市场、社会在不同管理环节中的边界与作用,继而确立了职业管理制度具体内容。(六)健康管理医师制度的优势与特色主要体现在:(1)防治管结合的服务产品;(2)统一公平与效率的市场运作方式;(3)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供给模式;(4)使交易更加便利的管理制度。五、创新与不足系统综述显示,健康管理医师制度属于原创性研究,是一个国内外都未曾涉足过的研究方向。但是,作为探索性的理论研究,本课题有待实践验证。
林夏[5](2020)在《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在我国DRG支付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构建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模型并研发一套具有较强应用价值的绩效评价工具,系统的梳理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影响因素并分析影响因素的层级关系、作用路径以及核心因素等,以期为我国DRG支付制度改革进程中三级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研究与实践提供理论支撑,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同时为三级公立医院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效率、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提供有益参考。【方法】(1)文献分析法。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对医师绩效评价的理论、概念、方法、对象分类、指标体系、模型构建等内容进行总结、为后续的的研究设计提供依据。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医师绩效评价相关研究进可视化分析。(2)二手数据收集法。提取北京3家(93个)、沈阳2家(36个)、济南2家(40个)三级公立医院骨科和心内科主诊组主诊医师绩效相关数据。a.半结构化访谈。选取DRG支付制度改革三个试点城市北京2家、沈阳2家、楚雄2家共6家医院,每家医院选择一定数量的临床医生和管理者,以及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管中心、国家DRG质控中心、云南省DRG专业委员会相关管理者共30人进行半结构化访谈。(3)专家咨询法。研究成立了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管中心相关专家、高校相关领域研究者、三级公立医院管理者、主诊医师在内的专家小组,共20人,承担了本研究全部流程的专家咨询工作,并通过层次分析等对指标进行降维和确定权重。(4)数据分析法。采用决策试验和评价实验室法和解释结构模型,邀请专家组6名专家对26个影响因素作用矩阵进行打分,通过matlab进行矩阵计算,构建影响因素递阶结构模型。对北京3家(93个)、沈阳2家(36个)、济南2家(40个)三级公立医院骨科和心内科主诊组主诊医师绩效相关数据,采用决策树的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1.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理论模型构建(1)DRG支付制度下我国三级公立医院的发展战略为:坚持政府办医的公益性,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主要提供医疗急危重症、疑难杂症的诊疗及服务,重点发挥在医学科学、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引领作用。逐步落实三个转变,即“在发展方式上,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管理模式上,从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在投资方向上,从投资医院发展建设向扩大分配转变”。(2)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的关键问题分析结论为,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应以医疗质量为基础,评价内容应充分结合主诊医师岗位职责及特点,同时绩效评价应纳入基于DRG的绩效评价指标。(3)以上述研究结论为导向,研究明确了财务、外部业务、内部客户、学习成长四个维度的具体绩效目标。同时对绩效评价指标以及评价结构的应用分析,最终构建我国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的理论框架。2.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工具的研发(1)DRG支付制度下医师绩效评价的特点为:一是应加强医疗质量监督力度,提高非预期死亡(低风险组死亡率)指标的权重等。二是为防止不收重患的情况发生,可将DRG入组率纳入评价指标。三是为了防止分解住院提高给付,可提高非计划性30天再入院率的指标评价权重。四是重点病历病案首页填写的准确率、疾病入组错误率纳入绩效评价指标。五是通过提高临床路径的入径率、出径率和变异率等指标的权重提高临床路径的管理水平。六是纳入基于DRG的绩效评价指标。七是加强对医患关系的关注力度。(2)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共包括7个一级指标(1.医疗费用、2.满意度、3,医疗质量、4.医疗效率、5.业务能力、6.管理能力、7.科研与带教)、13个二级指标(1.费用消耗指数、2.患者满意度、3.低风险组死亡率、4.非计划30天再入院率、5.甲级病案率、6.时间消耗指数、7.CMI、8.DRG组数、9.新技术使用及推广、10.主诊组的管理情况、11.文章发表、12.申请课题、13、带教情况)。指标的整体Cronbachα系数值为0.856,S-CV/Ave=0.96,KMO检验值为0.687,指标的信度、效度均较好。3.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分析(1)研究从个医疗技术人才培养、环境、个人特质三个层面提取出从宏观到微观共26个绩效影响因素,构建了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建框架模型。(2)区域经济、地理位置和医保支付制度是我国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体系中作用最大,也是其他影响因素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最容易受其他因素影响的因素分别为工作满意度,其次是工作压力和收入水平,这三项因素同时也是中心度得分最高的因素。影响因素的层次为,第1层:主诊组的结构、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第2层:主诊组的设置模式、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第3层:学历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医疗卫生资源、医院规模结构、医院战略和文化、医院收入和支出结构、医院的绩效和薪酬制度、科室的规模结构、医师职业精神、知识结构、家庭支持、收入水平;第4层:区域人口、医保支付制度、科室的类别、性别、年龄。第5层:地理位置、区域经济。(3)通过决策树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样本数据正确拟合的准确率达到93.12%,拟合效果较好。对主诊医师绩效影响的最关键因素分别是区域经济,其次为医师的收入水平,再次为年龄、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同时、医院的发展战略、医院的绩效制度、主诊组的管理模式、主诊组的人员结构等,均对医师的绩效结果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结论】1.研究构建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理论模型,模型以DRG支付制度下我国三级公立医院发展战略为导向,对绩效评价的关键问题、四维度的具体绩效目标、绩效评价的原则、应用等绩效评价全流程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对于后续评价工具的开发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对我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通过系统的文献综述以及DRG支付制度改革对医师绩效评价指标的影响分析,本研究开发了绩效评价工具。该工具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相较于传统的医师绩效评价工具,更加适用于我国DRG支付制度改革的大环境,使用的评价主体也更加具有针对性。3.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较为关键和重要的因素包括区域经济、地理位置、医师收入水平、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和年龄。同时医院的发展战略、医院的绩效制度、主诊组的管理模式、主诊组的人员结构等,均对医师的绩效结果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创新与不足】1.研究创新(1)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模型模型以DRG支付制度改革为背景,三级公立医院发展战略为导向,大健康理念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的新要求为基础,紧随医改进程和时代发展、较为符合我国医院管理实际情况,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创新性。(2)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工具评价工具针对我国三级公立医院以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为主的功能定位,提高了的CMI以及医疗质量的指标权重;针对DRG支付制度下医师绩效评价的特点,指标纳入了非计划30天再入院率,甲级病案率和新技术的使用和推广情况。针对主诊医师岗位职责及要求,指标纳入了主诊组的管理情况,科研和带教等指标。该评价工具与以往的研究相比,评价方向更加明确、重点更加突出、主体更加聚焦,指标的选取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价值。(3)绩效影响因素分析本研究构建了包含了从区域经济等宏观因素到个人特质等微观因素在内的影响影响因素理论框架,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分析了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相较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更加的系统、全面以及符合我国国情。将机器学习的方法引入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相较于结构方程模型等传统的统计方法,决策树对于数据的分布以及样本量的的限制较少,分析结论更加精确,也同样具有较强的层次性。2.研究不足(1)指标体系内绝大部分为结果指标,过程指标较少,对于医生诊疗行为的评价力度较弱。(2)在基于决策树的绩效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中,研究采用了方便抽样法,抽取了北京、沈阳、济南。但是三个城市均位于北方地区,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数据偏倚。
陶思羽[6](2020)在《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在研判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形势环境和搭建其管理模式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围绕管理模式的关键组件分析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管理运行现状,建立一套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评价模型,为选取典型案例研究进行效果检验提供依据;探究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对医保方、医院方、医务人员方、患方四类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实证评估公立医院内部开展精细化管理模式的成效;分析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方法】1、文献计量分析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灰色文献的共词分析、聚类分析和可视化分析等界定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内涵,搭建本研究理论分析平台和框架。2、实证研究法(1)典型案例研究法。根据文献研究、专家咨询和现场调研,选取28家来自灰色文献的医保精细化管理典型医院和17家来自广东省广州市、福建省三明市、湖北省武汉市、枝江市、荆门市和四川省南充市现场调研的开展医保精细化管理的公立医院,收集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实践的相关制度文件、精细化管理措施、医保运行数据、智能审核数据、患者费用、医保管理资源配置等资料进行案例研究。(2)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75名医保科工作人员和1242名医务人员关于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感知、工作满意度等情况。(3)关键知情人访谈。通过文献研究、选题小组讨论、专家咨询等确定访谈提纲,访谈了来自17家公立医院的高层管理人员、医保科及相关职能科室的科主任和医保联络员共56人,内容涵盖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建设、对医保精细化管理的认识、管理成效、现存的问题及建议等。3、专家咨询法邀请对医院医保管理研究有丰富经验的学者、医保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及医院领导共30人召开专家咨询会,对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相关因素进行筛选和采集评分数据。4、分析方法利用文献计量分析、内容分析法等构建研究理论框架,界定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内涵。基于扎根理论的多案例分析法、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和结果分析管理运行现状。基于多准则模糊评价法构建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评价模型,通过典型样本的纵向比较和典型样本与对照组的横向比较,论证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实施效果。【结果】1、界定了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内涵是一种在精细化管理理念指导下建构起来,由符合新形势的医保管理职能定位、组织结构、医保管理流程、医保管理制度、医保管理工具组成的,具有稳定的内部结构和良好的运行机制的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管理系统,以高标准、高效果和高质量的实现医保精细化管理目标;并构建了内涵关键管理要素和逻辑关系的管理模式理论框架。2、梳理了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的运行现状,发现全国各地已有公立医院开展了一定的医保精细化管理实践探索,其中各院在组织结构、流程改造、管理制度建设、精细化管理工具应用等方面的实践探索为本模型评价和模式优化等奠定基础。但是各自重点和方向不一,未建立起系统的院内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3、构建了一套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评价模型,说明了对于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而言管理理念、管理目标和管理人员可以看做是动因因素(R1=0.963;R4=0.502;R2=0.418);组织构架、管理流程、管理制度、管理工具和运行机制可以看做是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的结果因素(R5=-0.823;R3=-0.532;R7=0.207;R8=0.198;R6=0.124);从因素的中心度来说,管理理论、管理目标和管理人员是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中的三个至关重要的因素(P4=24.039;P1=23.443;P2=22.619)。4、模型评价表明开展医保精细化管理,医院的医保基金风险发生概率和医保基金实际扣减金额从2015年1月到2019年7月的整体变化呈下降趋势,风险概率从30%下降至7%,医保基金实际扣减金额从2015年月度平均的186.71万元下降至2018年的77.11万元;医院DRGs组数从580组增长至689组,DRGs病组权重大于1的病例数持续上升、权重小于0.5的病例数下降,CMI值从0.83增长至0.99,时间消耗指数从1.1下降至0.94,费用消耗指数从1.05下降至0.87,低风险死亡率从0.31%下降至0.1%;院内的医保精细化管理对提高医务人员认识、满意度、行为规范有一定的积极影响(P<0.05);有利于提高患者收益水平和就医满意度(P<0.05)。【结论】1、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内涵是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内涵,是指一种在精细化管理理念指导下建构起来,由符合新形势的医保管理职能定位、组织结构、医保管理流程、医保管理制度、医保管理工具组成的,具有稳定的内部结构和良好的运行机制的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管理系统,以高标准、高效果和高质量的实现医保精细化管理目标。2、公立医院医保管理面对复杂的新形势,院内医保管理需要明确作为医、保、患三方的沟通纽带,医保基金的守护者和医院发展的指挥棒的功能定位,建立精细化管理模式,才能更好的扬长避短、应对新形势的机遇与挑战。3、目前我国已有医院开展医保精细化管理实践探索,为建立起系统的院内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及测量评价奠定了基础。4、在构建的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评价工具及模式因素关系模型中,医保精细化管理理念、管理目标和管理人员可以看做是动因因素,其中管理理念因素对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管理人员、管理目标;组织构架、管理流程、管理制度、管理工具和运行机制可以看做是结果因素,其中管理流程因素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组织架构、管理工具;从因素的中心度来说,管理理论、管理目标和管理人员是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中的三个至关重要的因素。5、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能促进医院医保基金风险防控,但目前在医保政策制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能促进医院学科能力发展;医保精细化管理能进一步规范医生行为,但还需要进一步改革运行机制以赢得医生认可和提高满意度;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能进一步保障患者权益,减轻患者疾病经济负担。6、当前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的构建中还存在忽视精细化管理理念、模式设计的系统性不完整、管理策略与公立医院社会目标和内部发展目标不一致、组织构架和部门沟通协调需进一步优化、缺乏全流程精细化管理等问题。【创新与不足】1、创新之处研究视角的创新:本研究从管理模式构建和优化的角度出发,关注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管理在形势复杂、机会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之下应满足实践需要和科学理论支持的管理模式发展。从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关键组件的角度提出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优化策略。研究思路的创新:本文以精细化管理理论、激励相容理论、内部控制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现代组织理论等经典理论为依据,在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构建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理论框架,为开展实证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研究内容和方法的确定提供了支撑。方法学的创新:本研究利用文献计量、文本分析法和质性研究法等分析专家咨询、关键知情人访谈结果,科学界定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内涵、搭建理论框架、总结运行现状和科学发现实践中的问题。利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搭建评价模型和管理成效分析。应用性的创新:本研究梳理和分析了目前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管理模式实践情况,构建了适应新形势的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管理新模式,为我国公立医院构建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提供了指导。2、不足之处在实证数据的收集方面,受各地不同医保政策、支付方式、地方财政实际水平的影响,各院所执行的医保政策、面对的医保防控风险和配套的信息化水平、信息系统存在差异,导致部分医院的比较存在差异。在研究的资料内容方面,所进行的医保数据量化分析基于可识别的风险,有些隐藏于深处的“隐形”风险无法识别并纳入分析。作为本研究分析证据的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是一种主观感知和判断,数据的客观性可能存在一定局限。另外,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影响,本研究在公立医院实地调研的样本范围和现场调研内容受到影响,虽然研究已通过大数据进行规避,但希望待疫情结束后通过继续调研提高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和全面性。
崔茹莹[7](2020)在《SX县中心医院医生工作满意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一轮的我国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医疗卫生服务管理体制的改革中,党中央和国家领导高度重视我国人民群众的身体和生命健康,建设性的提出了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规划。国务院、国家卫计委发布的相关文件指出县级医疗服务机构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指出提高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满意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促进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以及提高县级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水平,作为医疗卫生服务行业工作主力军的临床医生群体,其工作满意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医疗服务的质量,从而影响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对于县域医疗服务能力的建设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提高其工作满意度不仅对于医疗机构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建设“健康中国”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县级公立三甲医院的临床医生群体的工作满意度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因此,本文对于SX中心医院的临床医生群体的工作满意度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本文通过对一个具体单位SX中心医院的临床医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调查其工作满意度情况,同时结合以往关于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的相关理论和文献资料的综合分析,运用理论结合实证方法构思调查和研究方案,设计了本文的实证研究调查方案,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运用SPSS比较先进的统计软件对于定量数据统计分析。本文的结论认为临床医生的一般社会人口学统计特征、内源性满意度影响因素、外源性满意度影响因素、内外部影响因素对于其工作满意度具有显着性影响作用,提高医生群体的工作满意度涉及一个多元化的网络,应该综合利用各种手段手段和方式提高其工作满意度,同时遵循政府主导、医院管理政策、社会公众、医生的认知态度等多方面进行协同配合的原则。
都豪[8](2020)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公立A医院绩效评体系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和市场化的发展,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可选择就医地点呈爆发式增长,人民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从规模、数量向质量、效率转变。同时伴随新医改的不断深化,限制公立医院在药品方面获利,要求公立医院凸显社会公益性导向,强调公立医院建立完善的绩效制度。在此环境下,公立医院现行以经济效益为主的绩效评价体系既不符合医改政策规定,又无益于医院长期发展,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已成为公立医院的当务之急。本文以公立A医院为例,在已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A医院现行绩效评价体系进行分析,寻找公立医院绩效评价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将A医院科室分为内科、外科、医技和职能四大类,根据平衡记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理论筛选绩效评价指标,通过调研和专家咨询确定绩效评价指标及其权重,设计科学合理的A医院绩效评价框架。使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方法,以科学的流程确定临床科室3个投入指标和3个产出指标,选择并使用C2R和BC2模型测算临床科室相对效率,以2018年临床科室效率为例,并指出其中DEA无效科室存在问题和改进方向。将各类科室平衡记分卡与临床科室效率相结合,构建绩效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方法和标准,提出评价结果应用方式、具体实施步骤与保障措施,使A医院绩效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合理。本研究为A医院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也为同类公立医院绩效评价体系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方娴[9](2020)在《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面临着突发事件严峻的威胁和挑战,当突发事件发生时,由于其偶然性和巨大的破坏力,导致人民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巨大损失。紧急医疗救援是应急管理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医疗机构迅速高效开展医疗救援能够最大限度降低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新疆地处祖国西北部,周边与八国相邻,特殊的地缘位置和自然条件使得其发生突发事件风险较高,时刻考验着政府及各部门的应急管理能力。由于新疆三级综合型公立医院承担着地区医疗救援的重任,因此研究其医疗救援应急管理具有现实意义。目的:本研究以承担新疆各地州突发事件医疗救援应急主要任务的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为研究对象,从入院救治患者伤害特征、医务人员应急救援及管理认知和医院风险事件识别综合分析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的现状和不足:首先回顾性分析既往救治的突发事件住院患者的伤害情况,分析伤害所造成的医疗救援压力和社会经济损失;其次,医务人员是医院开展紧急医疗救援的核心力量和专业人员,分析医务人员医疗救援综合能力和对医院应急管理的认知情况,寻找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能力不足;再次,对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内外环境进行突发事件和内部脆弱性风险评估,帮助医院确定医疗救援和应急管理的优先干预重点,做好医院自身灾害防范能力建设。在此基础之上通过构建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对乌鲁木齐市、北疆地区和南疆地区的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救援能力进行综合分析,最终为全面提高新疆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提供“政府-社会-医院”无缝隙衔接策略和政策建议。方法:(1)通过乌鲁木齐市5所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病案系统收集2011-2018年收治的因交通事故、职业灾害事故、火灾事故和社会安全事件住院治疗的29595例患者病历信息,分析其社会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民族、职业)、伤害特征(伤害部位和伤害性质)、临床特征(入院情况、住院天数、手术情况、转归情况)及住院费用。分类变量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住院费用采用CPI指数进行贴现标化。(2)对新疆21家样本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相关科室的5022名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其人口学基本情况、应急培训演练及救援情况(次数及级别)、医疗救援应急能力认知(包括突发事件认知、医疗救援角色认知、医疗救援工作能力认知和急救知识技术掌握情况四方面)和对医院应急管理认知(包括承担应急任务、明确各级职责、应急培训演练、应急物资保障、应急经验总结和应急信息沟通六方面)。分类变量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连续性变量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医务人员对医院应急管理认知的影响因素。(3)运用风险矩阵法和Borda序值法对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外部环境即新疆地区4类突发事件的风险可能性和严重性两方面进行评估并确定其风险等级;再运用Kaiser模型风险评估矩阵对医院内部环境可能发生的4类致灾因子从其发生可能性和严重性(包括人员、财务、运营影响和应急准备、内外部应急响应6方面)进行灾害脆弱性风险分析,确定其相对风险值(R%)并进行排序,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自然灾害和技术事故两种致灾因子的相关性。采用德尔菲法构建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各级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对新疆21家(全疆合计23家)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的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后,结合该指标体系最后确定新疆整体(21家医院)、乌鲁木齐市(包括7家医院)、北疆地区(包括8家医院)和南疆地区(包括6家医院)的医疗救援应急能力得分。结果:2011-2018年收治突发事件伤害住院患者29595例,(1)社会人口学特征中,男性占75.0%,年龄主要集中在1935岁(35.3%)和3645岁(24.1%)年龄段,职业以工人(26.9%)、自由职业者(18.1%)和农牧民(17.5%)居多。(2)伤害特征:事件类型中交通事故患者最多占50.6%,社会安全事件占24.1%,职业安全事故占23.3%;伤害部位,上下肢受伤占39.6%,头颈部位占34.8%。(3)临床特征:入院患者入院时病情以急危重为主占78.3%,患者多集中在骨科、急诊创伤科和神经外科,住院天数较长,60%需要手术治疗,90%以上患者治愈或好转。死亡例数共计861例,其中交通事故占66.43%,职业安全事故占31.4%。(4)直接经济负担,29595例患者共产生住院费用8.0亿元,交通事故占比最高达到62.5%,住院总费用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9%。社会安全事事件人次费用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2%。样本医院的5022名医务人员中,(1)近三年接受应急培训人员仅占59.3%,参加应急演练人员仅占60.8%,并且培训和演练次数较少级别较低;但有20.3%的人参与应急救援,救援次数较多且级别较高,地区间也存在差异(P<0.05)(2)医疗救援应急能力认知方面,一是突发事件分类回答错误率高,达到25.7%;二是医疗应急救援能力认知中安全防护(85.4%)、健康教育(62.2%)、心理支持(76.0%)、公共卫生防疫(64.0%)应答率低于急救技能(94.7%)和急救知识(95.3%)。三是50.7%的医务人员认为自身应急知识不能满足救援需要,掌握的急救技能中现场灾情评估(33.4%)、心理危机干预(33.4%)、健康教育(36.9%)和生物性致病因素防护(19.4%)的应答率低于其他急救技能。(3)医务人员对医院应急管理的认知水平基本在3.0分上下,属于一般熟悉水平,其中承担应急任务和明确职责两部分评分较高为3.08±1.02和3.09±1.04,其他部分认知评分低于3.0分,应急培训、演练和救援是应急管理认知水平的影响因素。南疆地区除个别条目外对医院应急管理认知整体高于其他两个地区。医院外部环境突发事件风险等级中,地震和道路交通事故为极高风险事件,暴雪、生物灾害、极端温度、企业安全事故、火灾事故、环境灾害、传染病暴发流行、“苯中毒、铅中毒和尘肺”以及经济安全事件为高风险事件。医院内部风险事件相对风险度较高的依次是火灾(48.72%)、暴力型医疗纠纷(47.60%)、医院感染暴发(46.65%)、地震(45.40%)、电力故障(44.94%)、流行病暴发(41.44%)、信息系统故障(41.25%)、电梯故障(40.23%)等,部分自然灾害因子和技术事故因子间相关性高于0.4。其次构建的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8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以及76个三级指标,对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情况进行调查后结合该指标体系确定其应急管理能力得分,其中医疗救治能力、应急保障、培训演练和考核能力得分较高,分别为0.23806、0.13622和0.10355,事后恢复与重建、应急制度和监测预警系统得分较低,分别为0.00134、0.00106和0.00091。乌鲁木齐市、北疆和南疆地区的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与新疆整体的应急医疗救援情况近似。结论: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现状存在不足:(1)突发事件伤害导致医疗救援压力大,人群健康损伤严重,医疗急救需求增多,直接经济负担严重;(2)医务人员存在应急培训演练机会较少,与现实医疗救援工作形成矛盾。医疗救援应急能力认知不够综合全面,突发事件认知不足,对健康教育、心理支持、公共卫生防疫、安全防护方面认知低于临床急救技能和知识。对医院应急管理的认知水平普遍不高,可通过综合规范的应急培训演练体系提高其认知水平。(3)医院应明确将地震和道路交通伤害极高风险事件作为医疗救援优先目标,重点关注暴雪、传染病流行、企业安全事故等高风险事件救援,持续关注中低风险事件,定期采取风险评估的防控与救援措施。在内部加强对火灾、暴力型医疗纠纷、医院感染爆发等高风险事件的抗灾能力建设,明确自身脆弱性,完善高风险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强化部门防控,提高应急救援水平。从整体看,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的医疗救治、应急保障、培训演练和考核能力相对较好,而事后恢复与重建、应急制度和监测预警系统的能力相对较弱,应重点建设事后恢复与重建、应急制度和监测预警系统。乌鲁木齐市、南疆和北疆地区应急管理能力与整体相似。综合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管理的不足,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通过发挥政府应急医疗救援管理体系的支撑作用和社会网络应急救援体系的辅助作用,综合提升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应急救援管理能力。
李雪珠[10](2020)在《重症专科护士与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衔接培养方案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重症专科护士(ICU CNS,Clinical Nurse Specialist)核心能力现状;了解ICU医护人员、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MNS,Master of Nursing Specialist)对重症专科护士与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衔接培养的认知、态度和期望;构建重症专科护士与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衔接培养方案。方法:1.采用便利抽样法,利用钟丽萍等编制的重症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水平调查问卷对在江苏省专科护士培养基地的386名重症专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和分析重症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现状,形成衔接培养方案的核心能力框架。2.在前期现状调查和回顾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问卷,调查江苏省三家医院的95名ICU专科护士、40名ICU医生、55名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衔接培养的认知、态度和期望,了解不同对象对衔接培养的期望和需求,形成衔接培养初步方案的课程设置、师资要求、考核评价方式等框架要素。3.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并同时参考现行重症专科护士培养方案和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方案,制定专家咨询问卷。应用Delphi法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确定衔接培养方案。结果:1.研究显示江苏省重症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和工作现状:目前重症专科护士在工作岗位承担临床护理实践、教学、管理等多种角色,但各项能力发展不均衡,具体表现为临床实践能力最强,科研能力最弱,ICU相关专科知识不足。2.结果表明研究对象对重症专科护士培养、MNS教育等内容不太了解,认为ICU专科临床实践技能培养是重症专科护士培训的最大优势,教育系统化、注重综合能力培养是MNS教育的最大优势。衔接培养是将两种教育模式的优势融合,以期系统地提高专科护士的综合素质,实现与国外培养模式的接轨等;在制定衔接培养方案时需要突破培养模式、招生及报考条件、课程设置、考核评价方式、学位/资格证授予标准等方面的障碍。3.两轮专家咨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0%、95%;专家个人权威系数0.73~1.0,专家群体权威系数为0.85;第一轮专家咨询培养目标、理论课程设置、临床实践方案、考核评价方式四个维度条目变异系数分别为0.000~0.214、0.045~0.195、0.034~0.569、0.072~0.181,第二轮四个维度变异系数分别为0.056~0.180、0.046~0.180、0.033~0.195、0.076~0.186;两轮专家咨询培养目标维度一、二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205~0.233、0.154~0.200(P<0.001),理论课程设置维度一、二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286~0.292、0.209~0.248(P<0.001),临床实践方案、考核评价方式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279~0.352(P<0.001)、0.108~0.266(P<0.001);重症专科护士与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衔接培养方案由培养目标、理论课程设置、临床实践方案、考核评价方式四个维度组成,培养目标包含职业价值观、重症医学专业理论知识、重症护理专科实践能力、应急应变能力等8个一级条目,40个二级条目。理论课程分为重症护理专科课程、研究生公共学位课程、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研究生专业拓展课程4个模块,包含23门课程。临床实践方案包含实践目标11个条目、实践内容14个条目、临床轮转安排3个条目、临床带教老师资质6个条目。考核评价方式包含毕业课题类型为重症护理临床课题、理论考核方式3个条目、临床实践考核方式5个条目。结论:1.重症专科护士专业核心能力总体在中上等,临床护理能力得分最高,最低的是科研能力得分,其次由高到低依次为教育能力、管理/领导能力、顾问/咨询能力。2.ICU护士、ICU医生、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重症专科护士与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衔接培养持积极态度,认为具有可行性。3.构建的衔接培养方案包含培养目标、临床实践方案、理论课程设置、考核评价方式四部分内容,凸显了重症护理的专科特点,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
二、发挥计量管理职能作用为临床医疗技术服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挥计量管理职能作用为临床医疗技术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价值链的A医院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理论和基础 |
2.1 价值链相关理论 |
2.1.1 价值链的概念 |
2.1.2 价值链的分类 |
2.2 价值链成本控制理论 |
2.2.1 价值链成本控制概述 |
2.2.2 价值链成本的基本方法 |
2.2.3 价值链成本控制的优势 |
2.3 医院成本控制研究基础 |
2.3.1 医院成本控制原则 |
2.3.2 医院成本控制主要内容 |
第三章 A医院成本控制现状 |
3.1 A医院概况 |
3.1.1 A医院简介 |
3.1.2 A医院组织架构 |
3.1.3 A医院运营状况 |
3.2 A医院成本核算现状 |
3.2.1 A医院成本核算 |
3.2.2 A医院成本费用构成 |
3.3 A医院成本控制现状 |
3.3.1 事前成本控制分析 |
3.3.2 事中成本控制分析 |
3.3.3 事后成本控制分析 |
3.4 A医院现阶段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
3.4.1 成本预算工作浮于形式 |
3.4.2 成本核算模式落后 |
3.4.3 成本管理缺乏价值链理念 |
3.4.4 员工成本控制意识薄弱 |
第四章 基于外部价值链的A医院成本控制分析 |
4.1 纵向“医供体”价值链分析 |
4.1.1 上游供应商价值链分析 |
4.1.2 下游患者价值链分析 |
4.2 横向价值链分析 |
4.2.1 竞争者价值链分析 |
4.2.2 合作者价值链分析 |
第五章 基于内部价值链的A医院成本控制分析 |
5.1 内部价值链的构建 |
5.2 价值链环节的成本测算 |
5.2.1 医疗成本的分配 |
5.2.2 辅助成本的分配 |
5.2.3 成本测算结果 |
第六章 基于价值链的A医院成本控制改进对策 |
6.1 基于A医院外部价值链的成本控制改进对策 |
6.1.1 优化与上游供应商采购流程 |
6.1.2 优化下游患者就医服务流程 |
6.1.3 联合医疗机构集中招标采购 |
6.1.4 加强医联体合作 |
6.1.5 加强A医院品牌建设 |
6.2 基于A医院内部价值链的成本控制改进对策 |
6.2.1 加强成本核算工作精细化 |
6.2.2 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素质 |
6.2.3 合理控制人工成本 |
6.2.4 加强医疗物资管理 |
6.2.5 加强医疗设备效益评估 |
6.2.6 树立全院人员节约资源控制成本的意识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 |
(2)基于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调研的药师能力提升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临床中药学学科发展基本情况研究 |
1 临床中药学的起源 |
2 临床中药学学科内涵与特征 |
3 临床中药学教育现状 |
4 临床中药学发展中的问题思考 |
综述二、中药药学服务临床现状研究 |
1 中药药学服务内容及现状 |
2 中药药学服务工作中的问题思考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调研方案设计 |
第一节 构建调研指标框架体系 |
第二节 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现状与需求调研问卷设计 |
第二章 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现状与需求分析 |
第一节 医药护调研结果分析 |
1 医药护的一般情况 |
2 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
3 医药护中药临床药学服务需求 |
4 中药临床药师培训需求 |
5 医药护对中药临床药师职业的态度 |
第二节 患者调研结果分析 |
1 患者的一般情况 |
2 患者对中药临床药师的认知情况 |
3 患者中药临床药学服务接受情况及满意度 |
4 患者中药临床药学服务需求 |
第三节 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学员调研结果分析 |
1 学员的一般情况 |
2 基地培训现状 |
3 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
4 培训需求 |
5 培训能力评估 |
6 培训后工作现状 |
第四节 讨论 |
第三章 提升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水平的思考 |
1 加强中药临床药学人才队伍建设 |
2 拓展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内容 |
3 明确医药护患药学服务需求 |
4 强化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能力培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医院物流管理优化研究 ——以K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实际应用价值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4.3 文献述评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学术构想与思路 |
1.5.2 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技术 |
1.6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2章 医院物流管理的理论概述 |
2.1 物流管理相关概念 |
2.1.1 物流管理的含义 |
2.1.2 物流成本管理理论 |
2.1.3 物流质量管理理论 |
2.2 医院物流管理概述 |
2.2.1 医院物流目标 |
2.2.2 医院物流管理的特征及作用 |
第3章 K医院的物流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K医院的基本情况 |
3.1.1 K医院的简介 |
3.1.2 K医院物流管理工作内容 |
3.2 K医院物流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2.1 机构设置缺陷,管理效能与业务增长不匹配 |
3.2.2 工作内容多,管理人员少 |
3.2.3 物资内部管理与外部准入流程不规范 |
3.2.4 仓储物流信息化程度低 |
第4章 K医院的物流管理问题优化方案 |
4.1 K医院物流管理优化原则 |
4.1.1 优化目标 |
4.1.2 优化原则 |
4.2 K医院物流机构设置优化 |
4.2.1 塔形机构设置增加管理效能 |
4.2.2 物流管理以资产管部门为核心 |
4.2.3 梳理工作内容与人员分工 |
4.3 K医院物流业务流程优化 |
4.3.1 普通耗材物流流程优化 |
4.3.2 高值医用耗材物流流程优化 |
4.4 K医院外部物流流程与准入机制优化 |
4.4.1 规范医疗物资准入流程 |
4.4.2 区分供应链分类 |
4.4.3 制定供应商考核机制 |
4.5 K医院内部仓储物流信息化 |
4.5.1 总库房的分类管理 |
4.5.2 智能二级库房管理 |
4.5.3 智能零库存的管理 |
4.5.4 创新定制手术包管理 |
4.6 SPD模式在K医院物流优化中的应用 |
4.6.1 SPD模式简介 |
4.6.2 SPD模式的争议 |
4.6.3 K医院实施SPD模式的条件 |
4.7 优化效果分析 |
第5章 K医院物流优化方案保障措施 |
5.1 组织保障 |
5.2 安全保障 |
5.3 经费保障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健康管理医师制度设计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设想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四、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理论支撑体系 |
一、社会医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
二、管理学能级匹配原理 |
三、经济学社会分工理论 |
四、经济学制度定义 |
五、经济学交易成本理论 |
六、经济学劳动交易价值论 |
七、哲学罗尔斯正义论 |
八、经济学社会合作竞争理论 |
九、管理学系统论 |
十、管理学剃刀原则 |
十一、经济学市场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理论 |
第三章 健康管理医师基本内涵 |
一、概念表述 |
二、职业定位 |
三、职业区别 |
(一)与公共卫生医师的职业区别 |
(二)与健康管理师的职业区别 |
(三)与临床医师的职业区别 |
四、职业功能 |
(一)疾病预防 |
(二)疾病治疗 |
(三)健康管理 |
五、职业特征 |
(一)融合性 |
(二)主动性 |
(三)长期性 |
第四章 健康管理医师服务市场运作机制 |
一、市场主体地位分析 |
(一)健康管理医师的市场主体地位分析 |
(二)居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分析 |
(三)政府的职责与市场主体地位分析 |
二、市场运作方式 |
(一)实行市场经济制度,供需双方自由买卖 |
(二)政府组织社会合作,照顾贫困居民 |
(三)政府发挥经济作用,扶持健康管理医师发展 |
第五章 健康管理医师生产服务体系 |
一、自由执业 |
(一)自由执业的必要性 |
(二)自由执业的可行性 |
(三)自由执业的原则 |
二、服务对象 |
三、服务产品 |
四、服务内容 |
(一)问询观察 |
(二)健康体检与监测 |
(三)评估诊断 |
(四)干预治疗 |
(五)健康档案 |
五、签约服务 |
(一)合同主体 |
(二)主体适格标准 |
(三)合同客体及内容 |
(四)合同基本框架 |
六、服务流程 |
七、服务运作方式 |
(一)基于医学规则提供医学服务 |
(二)组织服务对象进行健康管理 |
(三)与临床医师的分工合作 |
第六章 健康管理医师职业管理制度 |
一、准入制度 |
(一)准入能力要求 |
(二)医师资格考试 |
(三)初次考试注册 |
(四)初期过渡办法 |
二、执业管理制度 |
(一)执业规范 |
(二)执业考核 |
(三)执业激励 |
(四)行业自律 |
三、市场管理制度 |
(一)市场规则管理 |
(二)市场结构-行为管理 |
(三)财政支出管理 |
四、退出管理制度 |
(一)退出类型 |
(二)退出条件 |
(三)退出预警与监管 |
(四)退出程序 |
(五)退出结果及管理办法 |
第七章 健康管理医师制度的优势与特色 |
一、防治管结合的服务产品 |
二、统一公平与效率的市场运作机制 |
三、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供给模式 |
四、使交易更加便利的管理制度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健康管理医师制度设计理论研究系统综述 |
一、资料来源 |
(一)中国知网 |
(二)万方数据 |
(三)维普网 |
(四)Pub Med |
(五)Science Direct |
(六)Web of Science |
二、检索策略 |
(一)检索词 |
(二)扩展词 |
(三)逻辑运算关系 |
(四)检索范围 |
(五)检索时间 |
(六)检索式 |
三、检索结果 |
(一)初检结果 |
(二)查重结果 |
四、纳入剔除标准 |
(一)纳入标准 |
(二)剔除标准 |
五、筛选结果 |
(一)筛选过程 |
(二)筛出文献 |
六、系统评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目标 |
1.5 研究内容 |
1.5.1 医师绩效评价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 |
1.5.2 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理论模型构建 |
1.5.3 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工具的研发 |
1.5.4 基于DEMATEL-ISM的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
1.5.5 基于决策树的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1.5.6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提升策略 |
1.6 资料来源 |
1.6.1 文献资料来源 |
1.6.2 数据资料来源 |
1.7 研究方法 |
1.7.1 文献研究法 |
1.7.2 SWOT分析法 |
1.7.3 现场调研法 |
1.7.4 数据分析方法 |
1.7.5 数据资料的质量控制方法 |
1.8 研究逻辑框架 |
1.9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1.9.1 创新之处 |
1.9.2 不足之处 |
2 研究现状与理论基础 |
2.1 医师绩效评价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
2.1.1 资料来源 |
2.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1.3 统计分析 |
2.1.4 结果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绩效评价相关理论 |
2.2.2 绩效影响因素相关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理论框架构建 |
3.1 DRG支付制度下我国三级公立医院发展战略SWOT分析 |
3.1.1 优势 |
3.1.2 劣势 |
3.1.3 机遇 |
3.1.4 挑战 |
3.1.5 DRG支付制度下我国三级公立医院发展战略 |
3.2 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关键问题分析 |
3.2.1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应以医疗质量为基础 |
3.2.2 评价内容应充分结合主诊医师岗位职责及特点 |
3.2.3 评价指标应纳入基于DRG的绩效评价相关指标 |
3.3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原则 |
3.4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维度及具体目标 |
3.5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3.6 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
3.7 DRG支付制度改革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理论框架 |
3.8 本章小结 |
4 绩效评价工具的研发 |
4.1 国内外医师绩效评价指标的描述性系统评价 |
4.1.1 资料与方法 |
4.1.2 结果 |
4.2 DRG支付制度改革下医师绩效评价特点分析 |
4.2.1 我国DRG支付制度改革基本情况 |
4.2.2 研究对象 |
4.2.3 研究工具 |
4.2.4 数据分析 |
4.2.5 结果 |
4.2.6 DRG支付制度改革医院管理及医师产生的影响 |
4.2.7 DRG支付制度下医师绩效评价的特点分析 |
4.3 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工具的研发 |
4.3.1 绩效评价指标的初步选取 |
4.3.2 确定专家组 |
4.3.3 德尔菲专家咨询 |
4.3.4 信度分析 |
4.3.5 效度检验 |
4.3.6 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4 本章小结 |
5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
5.1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框架模型的构建 |
5.1.1 环境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5.1.2 医疗教育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5.1.3 医师个人特质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5.1.4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框架模型 |
5.2 基于DEMATEL-ISM的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建模 |
5.2.1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影响因素释义 |
5.2.2 建模分析步骤 |
5.2.3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5.2.4 DEMATEL分析 |
5.2.5 ISM分析 |
5.3 基于决策树的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3.1 数据来源及样本说明 |
5.3.2 变量取值 |
5.3.3 医师绩效实证评价结果分析 |
5.3.4 决策树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讨论与建议 |
6.1 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理论模型构建讨论 |
6.2 绩效评价工具研发讨论 |
6.3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分析讨论 |
6.3.1 绩效影响因素遴选 |
6.3.2 医师绩效影响因素分析讨论 |
6.4 策略建议 |
6.4.1 加强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补偿力度,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 |
6.4.2 医院应制定符合时代发展特征及医院功能定位的组织发展战略 |
6.4.3 建立科学的、精细化的三级公立医院主诊组管理模式 |
6.4.4 提升医学院校教育质量,提高医师绩效教育的重视程度 |
6.4.5 提升医师工作满意度水平 |
6.4.6 关注医师心理健康,提升医师压力应对能力 |
6.4.7 制定符合行业特点的的医师薪酬水平与激励机制 |
7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创新 |
7.1.1 研究内容创新 |
7.1.2 研究方法创新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7.3.1 研究样本的展望 |
7.3.2 研究思路的扩展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件2 我国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调查问卷 |
附件3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打分表 |
附件4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附件5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分表 |
(6)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1.2.1 医院医保管理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动态分析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假设 |
1.3.3 研究内容 |
1.4 资料来源与方法 |
1.4.1 资料来源 |
1.4.2 资料分析方法 |
1.4.3 质量控制方法 |
1.4.4 研究使用软件 |
1.5 研究逻辑框架 |
1.5.1 技术路线图 |
1.5.2 结构安排 |
2 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的理论框架构建 |
2.1 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的发展及环境判断 |
2.1.1 医院医保管理的发展 |
2.1.2 基于SWOT-PEST模型的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的形势判断 |
2.2 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活动中的利益相关者及激励相容问题 |
2.2.1 利益相关者分析 |
2.2.2 公立医院医保管理所面临的激励相容问题 |
2.3 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 |
2.3.1 精细化管理理论 |
2.3.2 激励相容理论 |
2.3.3 内部控制理论 |
2.3.4 行为科学理论 |
2.3.5 现代组织理论 |
2.4 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内涵界定 |
2.4.1 公立医院的概念 |
2.4.2 医保管理的概念 |
2.4.3 管理模式的内涵 |
2.4.4 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
2.4.5 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内涵界定 |
2.5 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理论框架构建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典型案例的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运行状况实证研究 |
3.1 资料来源与方法 |
3.1.1 资料来源 |
3.1.2 研究方法 |
3.2 样本医院分布及医院属性基本情况分析 |
3.2.1 样本医院分布及医院属性基本情况分析 |
3.2.2 样本医院属性基本情况分析 |
3.3 样本医院开展医保精细化管理的组织构架分析 |
3.3.1 管理层次与组织结构分析 |
3.3.2 部门划分及部门联动机制分析 |
3.3.3 职位设置与职权责划分分析 |
3.4 样本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流程改造分析 |
3.5 院内医保精细化管理制度建设及实施情况 |
3.6 样本医院开展医保精细化管理的管理工具分析 |
3.7 样本医院开展医保精细化管理的运行机制建设分析 |
3.8 公立医院内部主要医保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及影响因素研究 |
3.8.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
3.8.2 主要医保管理者的医保管理理念及认知的定量分析 |
3.8.3 主要医院医保管理者医保精细化管理理念的质性分析 |
3.9 医院医保管理队伍服务能力分析 |
3.9.1 医保科人力资源配置基本情况分析 |
3.9.2 医保科办公基本设施配置情况分析 |
3.10 本章小结 |
4 基于多准则模糊评价方法的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的评价分析 |
4.1 评价指标与评价模型的构建原则与方法 |
4.1.1 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 |
4.1.2 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实证方法 |
4.2 评价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 |
4.3 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评价模型构建——基于DEMATEL和 ANP方法 |
4.3.1 运用DEMATEL方法分析评价各指标相互影响关系 |
4.3.2 运用ANP方法分析各评价指标相对重要程度 |
4.4 评价对象——VIKOR方法评价 |
4.4.1 评价对象 |
4.4.2 评价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5 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实施效果分析——对医保、医院、医生、患者的影响研究 |
5.1 医保角度——医院医保资金安全与使用风险识别与防控效果分析 |
5.1.1 基于FTA方法构建医院医保基金安全与使用风险识别 |
5.1.2 精细化管理模式对医保基金风险防控的实证分析 |
5.2 医院角度——基于DRGs的医院精细化管理效果评价的实证分析 |
5.2.1 基于DRGs的评价方法 |
5.2.2 评价结果 |
5.3 医生角度——基于倾向值匹配的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成效评估 |
5.3.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5.3.2 结果 |
5.4 患者角度——患者医保受益变化及满意度分析 |
5.4.1 基于GAM的患者医保收益分析 |
5.4.2 开展精细化管理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改进策略 |
6.1 目前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实践探索中存在的问题 |
6.1.1 缺乏精细化医院医保管理理念和目标管理 |
6.1.2 管理模式缺乏精细化的系统组织管理 |
6.1.3 支持管理模式的医保管理队伍非职业化、人员专业水平较弱 |
6.2 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改进策略 |
6.2.1 树立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理念与目标指导模式构建 |
6.2.2 优化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组织管理 |
6.2.3 加强稳定、高质量的医保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
7 主要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创新与特色 |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精细化管理背景下医院内部医保管理模式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2 公立医院医保科(室)工作人员情况调查表 |
附录3 医务人员人员基本建设和运行调查表 |
附录4 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质量评价体系相关指标关系矩阵表 |
附录5 公立医院主要医保管理者访谈提纲 |
附录6 MATLAB程序命令 |
附录7 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相关主要政策梳理表 |
(7)SX县中心医院医生工作满意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研究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工作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
2.1.1 工作满意度的内涵 |
2.1.2 工作满意度的维度 |
2.1.3 工作满意的测量 |
2.2 医生工作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
2.2.1 关于临床医生群体工作满意度的特殊性分析 |
2.2.2 关于医生群体的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2.3 县级三甲医院临床医生群体工作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
2.3.1 关于县级中心医院在医疗市场中的重要作用 |
2.3.2 关于县级中心医院临床医生群体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2.3.3 关于县级中心医院医生群体工作满意度的研究结论分析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方法设计 |
3.2 研究技术路线 |
3.3 调查问卷设计 |
第4章 数据分析 |
4.1 统计工具 |
4.2 统计样本情况 |
4.2.1 一般社会人口学特征统计分布情况调查表 |
4.2.2 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项目调查表 |
4.2.3 影响医生群体工作满意度的内外部因素分析调查表 |
4.3 调查问卷一般社会人口学特征统计结果 |
4.4 内源性满意度与外源性满意度进行满意度分析 |
4.5 总体满意度的调查信度、效度分析 |
4.5.1 总体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信度和效度分析结果 |
4.5.2 总体满意度影响因素的信度分析 |
4.5.3 满意度调查项目结果的效度分析 |
4.6 影响医生群体工作满意度的内外部因素分析 |
4.6.1 公立医院内部管理因素 |
4.6.2 政府治理因素 |
4.6.3 社会治理因素 |
4.6.4 临床医生群体在认知态度上的差异因素 |
4.6.5 各治理因素共同影响临床医生群体工作满意度的多因素分析 |
第5章 分析与讨论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归纳 |
6.2 相关的管理建议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研究的总结 |
7.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7.2.1 本文研究的不足 |
7.2.2 本文研究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SX县临床医生群体工作满意度问卷调查表 |
(8)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公立A医院绩效评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国内外医院绩效评价发展及评述 |
1.4.1 医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发展及评述 |
1.4.2 医院绩效评价方法发展及评述 |
1.5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与方法 |
2.1 绩效评价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绩效 |
2.1.2 绩效评价 |
2.2 绩效评价方法 |
2.2.1 平衡记分卡 |
2.2.2 数据包络分析 |
3 A医院绩效评价现状 |
3.1 A医院基本情况 |
3.2 A医院现绩效评价情况 |
3.3 A医院现有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
3.3.1 调查问卷对象 |
3.3.2 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
4 A医院绩效评价体系设计与构建 |
4.1 A医院绩效评价体系总体设计 |
4.1.1 绩效评价体系设计目标 |
4.1.2 绩效评价体系设计原则 |
4.1.3 绩效评价体系设计思路 |
4.2 基于平衡记分卡的科室绩效评价体系框架构建 |
4.2.1 绘制A医院战略地图 |
4.2.2 筛选各维度参考绩效评价指标 |
4.2.3 确定各评价对象绩效评价指标 |
4.2.4 制定各评价对象绩效评价指标权重 |
4.3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A医院临床科室相对效率测算 |
4.3.1 确定决策单元与资料来源 |
4.3.2 文献分析与投入产出指标选择 |
4.3.3 选择DEA模型 |
4.3.4 临床科室DEA评价——以2018年临床科室为例 |
4.4 A医院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
5 A医院绩效评价标准及保障 |
5.1 A医院绩效评价标准及结果 |
5.1.1 绩效评价标准 |
5.1.2 绩效评价结果 |
5.1.3 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
5.2 A医院绩效评价体系实施步骤与保障 |
5.2.1 A医院绩效评价体系实施步骤 |
5.2.2 A医院绩效评价体系实施保障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绪论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球各类突发事件不断频发 |
1.1.2 我国面临突发事件严峻挑战 |
1.2 国内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论研究 |
1.2.1 国外应急管理理论研究 |
1.2.2 我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 |
1.3 国外医疗应急管理体系研究 |
1.3.1 国外公共卫生处置研究 |
1.3.2 国外医院医疗应急管理研究 |
1.4 我国医疗应急管理研究及现状 |
1.4.1 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制现状 |
1.4.2 我国医疗机构应急管理研究现状 |
1.4.3 医疗机构应急管理能力研究现状 |
1.5 研究不足 |
1.6 理论研究基础 |
1.6.1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
1.6.2 风险管理理论 |
1.6.3 系统管理理论 |
1.6.4 无缝隙政府理论 |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8 研究内容 |
1.8.1 主要研究内容 |
1.8.2 几个概念 |
1.9 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研究基础 |
第2章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救治患者特征研究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病例信息质量控制 |
2.1.3 研究方法 |
2.1.3.1 文献研究法 |
2.1.3.2 贴现法 |
2.1.3.4 数据分析方法与统计软件 |
2.1.4 相关内容界定 |
2.1.4.1 住院病例伤害类别界定 |
2.1.4.2 住院病例创伤部位界定 |
2.1.4.3 住院病例损伤性质界定 |
2.2 结果 |
2.2.1 应急救治住院患者社会人口学特征 |
2.2.2 突发事件伤害住院患者伤害特征 |
2.2.3 突发事件伤害住院患者临床特征 |
2.2.4 突发事件伤害住院时间分布 |
2.2.5 突发事件伤害住院费用分析 |
2.3 讨论 |
2.3.1 突发事件导致社会危害性严重 |
2.3.2 突发事件导致社会直接经济负担严重 |
2.3.3 应用事件规律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季节性防控 |
2.4 小结 |
第3章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认知研究 |
3.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 |
3.2 结果 |
3.2.1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认知结果. |
3.2.2 不同地区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认知结果 |
3.3 讨论 |
3.3.1 医务人员培训演练机会少,与现实医疗救援工作形成矛盾. |
3.3.2 医务人员医疗救援能力认知缺乏综合性 |
3.3.3 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认知水平不高,且存在地区差异 |
3.3.4 构建规范综合的应急培训演练体系 |
3.3.5 医院针对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认知不足提升医院应急管理水平 |
3.4 小结 |
第4章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风险分析 |
4.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1.1 研究对象 |
4.1.2 研究方法 |
4.2 结果 |
4.2.1 专家情况 |
4.2.2 新疆突发事件风险分析 |
4.2.3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灾害脆弱性分析(HVA) |
4.3 讨论 |
4.3.1 借助科学方法确定新疆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优先目标. |
4.3.2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明确自身脆弱性,强化灾害风险防控 |
4.4 小结 |
第三部分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评价 |
第5章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及能力评价 |
5.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5.1.1 研究对象 |
5.1.2 研究方法 |
5.2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情况 |
5.2.1 基本情况 |
5.2.2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情况 |
5.3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管理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
5.3.1 德尔菲法筛选指标 |
5.3.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5.4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分析 |
5.4.1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情况统计 |
5.4.2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综合分析. .. |
5.5 讨论 |
5.6 小结 |
第四部分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策略 |
第6章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策略及建议 |
6.1 完善政府医疗救援应急管理体系 |
6.1.1 制定专项法律法规明确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组织机构职责. |
6.1.2 构建高级别合作协调联动机制 |
6.1.3 借助应急管理平台,建立风险监测预警系统 |
6.1.4 建立财政补偿机制和应急物资动态管理机制 |
6.1.5 打造地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提升区域医疗救援能力 |
6.1.6 组合各类救援队伍,打造地区综合紧急医疗救援队伍 |
6.1.7 建设医疗救援学科,培养专门人才队伍 |
6.1.8 打造立体救援模式,增加高技术含量应急救援设备 |
6.1.9 加强突发事件高危行业针对性监管,从源头降低事件风险 |
6.2 发挥基层组织职能,构建社会网络医疗救援应急体系 |
6.2.1 制定基层医疗救援应急预案 |
6.2.2 集合和调配基层辖区内医疗救援应急资源 |
6.2.3 针对高风险行业及人群开展医疗救援应急教育和培训. . . . . . |
6.2.4 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救援功能 |
6.2.5 组建基层医疗救援志愿者团队 |
6.3 综合提升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应急救援管理能力 |
6.3.1 医院应急管理组织层级扁平化 |
6.3.2 医院脆弱性风险防控 |
6.3.3 做好紧急医疗救援队建设 |
6.3.4 应急医疗救援队员素质和能力要求 |
6.3.5 应急预案制定修订 |
6.3.6 医院建立综合性应急培训演练体系 |
6.3.7 院前及院内应急救援流程衔接 |
6.3.8 建设医疗救援重点科室 |
6.3.9 后勤物资设备保障 |
6.3.10 信息通讯系统保障 |
6.3.11 灾后身心康复支持 |
第7章 结论与创新 |
7.1 结论 |
7.2 创新 |
7.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重症专科护士与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衔接培养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研究内容 |
四、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
五、技术路线图 |
第一章 重症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现状调查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和过程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第二章 利益相关群体对重症专科护士与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衔接培养的认知、态度和期望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和过程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第三章 重症专科护士与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衔接培养方案的构建 |
一、研究方法和过程 |
二、研究结果 |
三、衔接培养方案的确定 |
四、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一、主要研究结果 |
二、创新性 |
三、局限性 |
四、未来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专科护士培养与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衔接的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发挥计量管理职能作用为临床医疗技术服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价值链的A医院成本控制研究[D]. 李林芮.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基于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调研的药师能力提升思考[D]. 朴晶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医院物流管理优化研究 ——以K医院为例[D]. 林万超.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4)
- [4]健康管理医师制度设计理论研究[D]. 万艳. 河南大学, 2020(02)
- [5]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D]. 林夏.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6]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研究[D]. 陶思羽.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7]SX县中心医院医生工作满意度研究[D]. 崔茹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9)
- [8]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公立A医院绩效评体系研究[D]. 都豪.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9]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研究[D]. 方娴. 吉林大学, 2020(08)
- [10]重症专科护士与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衔接培养方案的构建[D]. 李雪珠. 东南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