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肥厚性鼻炎的微波治疗可导致鼻粘膜萎缩和经验教训

慢性肥厚性鼻炎的微波治疗可导致鼻粘膜萎缩和经验教训

一、慢性肥厚性鼻炎微波治疗可导致鼻腔粘膜萎缩的经验教训(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兰[1](2020)在《针刺蝶腭神经节为主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针刺蝶腭神经节为主治疗慢性肥厚鼻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探索更好的治疗方法。方法:患者来源于江门市五邑中医院耳鼻喉科门诊,用随机抽样法将60例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针刺双侧蝶腭神经节配合双迎香、双合谷、双口禾髎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方法进行治疗,两组均每周针刺2次,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分别于治疗第2、4、6周(即第1、2、3个疗程结束)通过比较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鼻塞、流黏涕、嗅觉减退、耳闷耳鸣、睡眠状况、情绪改善主要症状及鼻甲肥大体征来评估两组治疗效果。结果:1.治疗第2、4、6周(即第1、2、3个疗程结束)后,试验组患者鼻塞、嗅觉减退、耳闷耳鸣、睡眠状况、情绪改善等主要症状及鼻甲肥大的治疗总有效率均较对照组高(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随疗程延长逐步提高,且试验组比对照组提高明显(P<0.05);流黏涕症状总有效率两组随疗程延长逐步提高,但试验组与对照组相当(P>0.05)。2.总疗程结束后,试验组患者鼻塞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63.33%(P<0.05),嗅觉减退症状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60.00%(P<0.05),耳闷耳鸣总有效率为83.33%高于对照组53.33%(P<0.05),睡眠改善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3.33%高于56.67%(P<0.05),不良情绪症状总有效率90.00%高于对照组63.33%(P<0.05);试验组鼻甲肥大改善总有效率为86.67%高于对照组53.33%(P<0.05)。但流黏涕症状总有效率76.7%与对照组为73.3%相当(P>0.05)。结论:研究结果表明,针刺蝶腭神经节为主与常规针刺治疗方法对慢性肥厚性鼻炎的鼻塞、嗅觉减退、耳闷耳鸣、睡眠欠佳、不良情绪等主要症状及鼻甲肥大均有改善作用,其改善作用随疗程延长逐步提高,而且针刺蝶腭神经节为主改善作用更明显;针刺蝶腭神经节为主与常规针刺治疗方法对慢性肥厚性鼻炎流黏涕症状均有改善作用,其改善作用随疗程延长逐步提高,但改善作用相当。

苏英锋[2](2018)在《鼻腔呼吸及加温生物功能数值模型和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鼻腔作为呼吸系统的门户性器官,能够对进入鼻腔的气流进行充分地加温、加湿、过滤、免疫等,其中呼吸和加温功能属于最为重要的两项生物功能。鼻腔气道结构正常与否决定了其是否能够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作为目前鼻科临床主流手术技术,功能性鼻内镜技术的核心理念是针对病态气道结构进行手术矫正,恢复鼻腔的正常通气和引流功能状态,为鼻腔“自愈”创造条件。现代精准医学在鼻科学基础和临床研究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需要对鼻腔气道结构-功能-疾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深入研究。既往的实验研究和动物模型实验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鼻科学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需要。生物数值模拟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与传统实验相结合,不仅能够弥补上述不足,还能够为鼻腔结构、功能和疾病之间的客观量化研究提供支持,能够为鼻科学的发展提供动力。香山科学会议第174次学术讨论会简报所指出:“目前,人类对自身的了解和认识还很不够,对疾病病因的研究,对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研究、以及人体与环境复杂的交互关系的研究等,由于缺少精确量化的计算模型而受到限制”。鼻腔生物数值模拟研究由于缺少鼻腔生物功能模型和计算模型而受到限制,影响了现代鼻科学对鼻腔结构-功能-疾病三者之间辩证关系(即鼻腔器官结构与功能自适应)的深入研究,且难以满足当前临床个性化鼻腔治疗方案制订和术后评估的需求。本文选择呼吸和加温两项最为重要的功能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进一步选择鼻中隔偏曲和鼻中隔穿孔两种常见疾病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鼻腔气道结构异常导致鼻腔呼吸功能减退的发病机理;与临床测试相结合,对鼻周期是否影响双侧鼻腔加温功能这一困惑进行了研究;鼻腔气道结构具有“自适应性改变”特性,与鼻腔疾病发病机制显着相关,但其发生机理至今不清,本文通过多层次研究,揭示了鼻腔内物理环境变化导致气道结构重塑及发病的机理。论文工作分为以下五个部分:1.健康国人鼻腔呼吸功能的数值模拟研究:通过CT获取较大样本健康国人鼻腔气道气道二维解剖结构数据,建立能够反应鼻腔气道结构特征的生物数值模型,数值模拟生理状态下鼻腔气流场的特征并予以总结,为评估鼻腔通气功能和手术疗效提供量化参考。2.鼻中隔穿孔对鼻腔气流场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鼻中隔穿孔为典型鼻腔气道结构异常疾病,临床表现多样且发生机理不明。基于临床资料,利用所建鼻腔生物数值模型,模拟建立不同部位、不同直径大小的鼻中隔穿孔,评估穿孔对鼻腔呼吸功能的影响,发现局部气流形式紊乱且双侧鼻腔存在“气流分流”现象为其主要特征,从生物力学角度解释了鼻中隔穿孔患者临床表现的发病机理。3.健康国人鼻腔加温功能的数值模拟研究:数值模拟不同通气量条件下鼻腔内气流场和温度场的分布特征,研究鼻腔加温功能特征并对比通气量对其产生的影响,发现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鼻内孔-下鼻甲前端-中鼻甲前端对应部分气道是鼻腔对气流加温的主要功能区域,也表明鼻瓣区在鼻腔加温功能中的重要作用,提示针对该部位的手术应该做到微创且个性化,以恢复并保护鼻腔生理功能。4.鼻周期对鼻腔气道加温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鼻周期为鼻腔重要生理功能,粘膜下血管的周期性收缩和扩张为其基本特性,双侧鼻腔气道容积、气道阻力和通气量也因此而发生周期性、交替性变化。鼻腔加温功能是否因鼻周期而发生变化?至今是鼻科学的一个困扰。本文进行了鼻声反射和温度测量实验,结合数值模拟研究鼻腔气流场和温度场分布特征,发现双侧鼻腔加温功能不因气道容积变化而发生改变。表明鼻周期并不影响双侧鼻腔气道的加温功能。5.鼻中隔偏曲患者气道结构自适应性改变的发病机理研究:鼻腔气道结构异变会导致气道发生继发性“自适应”性重塑,鼻中隔偏曲为该类疾病的典型代表。这一特点也与诸多鼻腔疾病发病机制相关,但其发生机理至今不明。数值模拟研究发现鼻中隔偏曲导致呼吸功能减退主要表现为双侧鼻腔气流场差别明显,气流温度场分布差别不明显;组织学研究发现双侧鼻腔下鼻甲粘膜细胞、细胞内细胞器的数量和功能状态均发生了差异性变化;分子免疫学研究发现VIP和SP两种神经肽在双侧下鼻甲内表达增多且存在差异性分布特点。表明鼻中隔偏曲患者通气功能减退通过神经源炎介导气道粘膜发生宏、微观变化,即自适应性改变,揭示了鼻腔内物理环境变化导致气道结构重塑的发病机理,为鼻科精准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课题源于临床实践,研究结果能够对鼻科疾病发病机理、临床诊治方案的制订以及术后疗效的评估提供量化指导。

王彬[3](2015)在《无痛蜂疗法治疗慢性单纯性鼻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比较无痛蜂疗法和常规针刺治疗慢性单纯性鼻炎患者在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等积分及VAS评分的改变,评价岭南无痛蜂疗法近、远期疗效,科学评价蜂针对慢性单纯性鼻炎的干预作用,分析其可行性、安全性、可重复性,探索中医治疗慢性单纯性鼻炎更行之有效的方法,以便为临床服务。方法:本研究以慢性单纯性鼻炎患者为病人来源,遵循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的原则,根据诊断标准,对纳入研究的66例慢性单纯性鼻炎病例随机分成以岭南无痛蜂疗法为主的治疗组和以常规针刺为主的对照组。两组在治疗前后和随访(治疗结束后4周)进行慢性单纯性鼻炎症状、体征分级评分和VAS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两个疗程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痊愈率分别为16.13%和0%,总有效率分别是96.77%和90.32%,说明治疗组近期总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均较治疗前积分降低(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表明治疗组在改善患者总体症状及体征方面优于对照组。3.治疗组在改善“鼻甲肿胀”、“和鼻粘膜充血”等体征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改善鼻塞及鼻涕等症状方面,疗效相近(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两组治疗结束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评分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表明治疗组对改善患者因本病而带来的困扰程度上明显优于对照组。5.治疗结束后4周随访,治疗组和对照组痊愈率分别为22.58%和9.68%,总有效率分别为90.32%和80.65%,说明治疗组远期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观察发现无痛蜂疗法及常规针刺疗法对治疗慢性单纯性鼻炎均有明显的近期疗效,且蜂针治疗组近期总体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在改善鼻塞及鼻涕两症状方面,两组疗效相近;在改善鼻粘膜充血及鼻甲肿胀两体征方面,蜂针治疗组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说明蜂针疗法兼具较好的近远期疗效,且操作简便快速,安全性较好,可重复性强,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性,在治疗慢性单纯性鼻炎方面是一项行之有效的中医外治疗法。

靳明慧[4](2015)在《鼻槁的辨证论治及用药规律研究》文中指出鼻槁是耳鼻喉科常见病,西医的萎缩性鼻炎、干燥性鼻炎属于此范畴。鼻槁是指由于阴津不能滋润鼻窍所致的鼻内干燥,肌膜萎缩甚或鼻腔宽大为主要特征的鼻病。西医对于鼻槁的治疗,干燥性鼻炎主要通过局部滋润鼻腔进行治疗,萎缩性鼻炎通过改善营养,改变胜过习惯,局部鼻腔冲洗、滋润鼻腔的药物,或通过手术缩小鼻腔,减少鼻腔通气量,减少水分蒸发,减轻鼻腔干燥和结痂[1]。局部用药和口服可一定程度上缓解鼻粘膜萎缩所带来的干燥感,而手术治疗给患者带来痛苦的同时,治疗效果也是不尽理想。相比之下,中医药治疗鼻槁,毒副作用相对较小,治疗效果理想。对鼻槁中医辨证论治和用药方法的研究具有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系统研究鼻槁的文献,总结辨证论治和用药规律的研究,为防治鼻槁提供借鉴。研究方法:本课题从古代和现代文献、现代中医着作以及名家医案入手,以鼻槁的辨证论治和用药规律作为切入点来进行研究,系统总结古代对于本病的认识,包括病名源流、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三个方面,总结出古代治疗本病的脉络。再搜集现代文献2004年至2014年的现代文献,选取其中概括鼻槁的30篇文献;搜集现代有关鼻槁或萎缩性鼻炎或干燥性鼻炎的现代着作20部;以及名家医案20篇。对于这些文献资料进行整理,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治法、用药特点等角度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古代对鼻槁系统研究较少,最早是以“鼻干、鼻燥、鼻槁、鼻藁”等作为症状出现。现代耳鼻喉科学中,“萎缩性鼻炎、干燥性鼻炎”属于此类研究。历代专家研究认为鼻槁的主要病因病机与“肺、脾、胃、肝、胆、肾等脏腑气血阴阳失调,燥邪犯肺,气血瘀滞,津液不足”有关。总结古代医家和现代医家的研究,鼻槁主要从以下辨证论治:燥邪犯肺证、肺气亏虚证、肺阴亏虚证、肺胃郁热熏鼻证、脾胃湿热熏鼻证、脾弱湿困证、肺肾阴虚证、肾阴亏虚证、木火刑金证、肺经风肝胆郁热证、痰瘀阻络证、气血瘀阻鼻窍证、气血亏虚证。本病根本原因是由于“燥热”之邪侵犯肺卫,中药主要是以清热养阴药为主。用药方面,古代医家对鼻槁的治疗较少,结合现代医家治疗,常用药有麦冬、沙参、百合、旱莲草、甘草、山药、白术、人参、党参、黄芩、黄柏、黄芪、石膏、天花粉、玉竹、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火麻仁、茯苓、薏苡仁、白茅根、桔梗、贝母、枇杷叶、杏仁、熟地黄、当归、阿茯苓、薏苡仁、阿胶、桑叶。

王炳霖[5](2015)在《氦氖激光配合鼻三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客观指标全面量化评估氦氖激光配合鼻三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分析其作用机理。方法将符合各项标准的64例过敏性鼻炎患者随机分配入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其中治疗组采用氦氖激光配合鼻三针综合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独采用鼻三针治疗方案。治疗后通过症状积分量表、血清特异性IgE抗体及鼻腔分泌物涂片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等多项疗效指标进行治疗前后的对照观察和量化评估,相关数据输入Excel建立数据库后,通过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及描述。结果1、两组性别、年龄及病程均无统计学上差异,故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比较,症状积分量表、血清特异性IgE抗体及鼻腔分泌物涂片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两种治疗方案都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积分、血清特异性IgE抗体及鼻腔分泌物涂片嗜酸性粒细胞计数。3、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组间比较P>0.01,治疗组高于对照组,表明氦氖激光配合鼻三针相比单纯鼻三针更能有效缓解过敏性鼻炎患者喷嚏、流涕、鼻塞、鼻痒等症状。4、两组都没发生任何副作用,表明两种治疗方案治疗过敏性鼻炎都非常安全。结论氦氖激光配合鼻三针治疗过敏性鼻炎是一种2疗程内即快速起效、疗效持久、安全清洁、操作性强、易于标准化并广泛推广应用的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新综合疗法,能为制定过敏性鼻炎规范化外治方案提供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

余卓锦[6](2015)在《益肺健脾法治疗鼻窒的疗效观察及鼻通气功能初步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运用中医益肺健脾通窍法治疗慢性单纯性鼻炎,观察其临床疗效。同时通过测量变应性鼻炎、鼻中隔偏曲病人与正常人鼻腔的鼻阻力,客观评估病变鼻腔鼻阻力与正常人鼻阻力之间的差异。方法:1.选择自2014年6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符合诊断标准的鼻窒患者肺脾气虚、邪滞鼻窍证型60例,对比其治疗前后的鼻阻力、症状体征积分变化情况。治疗方法:具有益肺健脾通窍作用的中药汤剂鼻窒方加减治疗,日一剂,水煎服,3周为一疗程。2.选择自2014年9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符合变应性鼻炎、鼻中隔偏曲病人与正常人各22例、16例、22例,采用前鼻主动测压法行鼻阻力测量,spssl3.O软件对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慢性单纯性鼻炎患者的治疗前后的鼻阻力和症状体征评分比较,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前后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未出现不良反应,有较好的安全性。2.正常人组、变应性鼻炎组、鼻中隔偏曲组分别有0例、1例、5例超出正常范围。正常人组鼻腔阻力为0.087-0.311(0.169±0.059)KPa/L.S-1;变应性鼻炎组鼻腔阻力为0.118-0.400(0.183±0.062)KPa/L·S-1;鼻中隔偏曲组鼻腔阻力为0.113-0.743(0.255±O.122)KPa/L.S-1;变应性鼻炎组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鼻中隔偏曲组与正常人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以中医益肺健脾通窍法为则的鼻窒方加减治疗慢性单纯性鼻炎有较好的疗效,有较好的安全性,未出现不良反应。2.本试验的变应性鼻炎患者与正常人的鼻阻力未见明显异常,难以通过鼻阻力检测发现变应性鼻炎的病理性通气障碍改变;鼻中隔偏曲患者与正常人的鼻阻力存在明显差异,通过鼻阻力检测可发现其异常,但特异性较低,因为鼻腔的其他病理改变也可导致鼻阻力的升高,鼻阻力正常时,也未能证明受检者不是鼻中隔偏曲患者,因为有一部分鼻中隔偏曲患者鼻阻力在正常范围。

李慧凤[7](2014)在《电针刺激蝶腭神经节联合阿托品肌注对慢性鼻炎鼻塞症状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电针刺激蝶腭神经节联合阿托品肌注对慢性鼻炎患者鼻塞改善情况,探讨该方法治疗慢性鼻炎的有效性及可能机制。方法对78例慢性鼻炎患者行如下操作:1、治疗前鼻内镜下观察鼻腔黏膜情况、VAS法(视觉模拟量表)评估其鼻塞程度、鼻阻力仪检测患者鼻阻力情况;2、对所有患者肌注阿托品0.5mg,10分钟后以电针刺激患者蝶腭神经节,并持续电波作用20分钟;3、在上述治疗后即刻和治疗后一周两个时间点,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即鼻内镜下观察患者鼻腔黏膜变化、VAS法评估患者鼻塞变化、鼻阻力仪检鼻阻力变化。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即刻,治疗前与治疗后一周患者上述评估内容的变化。结果慢性鼻炎患者肌注阿托品后再以电针刺激蝶腭神经节,治疗后大部分患者鼻腔黏膜充血缓解,鼻甲缩小,鼻腔变宽敞,其概率分别为:治疗后即刻92.3%(75/78),治疗后一周79.3%(70/78);VAS评分法检测的治疗前后平均值分别为:治疗前6.24±0.28,治疗后即刻2.55±0.29,治疗后一周2.91±0.28,治疗后2个时间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的鼻阻力平均值分别为:治疗前0.93±0.09,治疗后即刻0.33±0.03,治疗后一周0.36±0.03,治疗后2个时间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采用阿托品肌注后电针刺激蝶腭神经节治疗慢性鼻炎,可明显改善患者鼻塞症状,该方法是治疗慢性鼻炎缓解鼻塞的一种有效的非手术疗法。2、电针刺激蝶腭神经节可使鼻腔交感及副交感神经兴奋,而肌注阿托品可抑制副交感神经兴奋,上述二者联合作用调节了患者鼻部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平衡,这可能是该疗法改善慢性鼻炎患者鼻塞症状的机理之一。

张慧[8](2012)在《不同时间预防治疗对变应性鼻炎豚鼠鼻黏膜STAT6、IL-4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是一种由易感个体接触致敏变应原后由IgE抗体参与、以肥大细胞释放介质(主要是组胺等)为开端、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共同作用的鼻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二十余年前,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Ciprandi G提出了变应性鼻炎最轻持续炎症反应期(allergic rhinitis minimal persistent inflammation, AR-MPI)的概念,指出当变应原剂量较低时,即使患者无AR的症状表现,但鼻黏膜已经发生炎症反应,并提出预防性治疗的新方案,推测在症状未发作前给予药物治疗,将会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虽然此举当时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同,却给人们治疗AR以启迪,AR预防性治疗的相关研究从未间断。AR-MPI动物模型的成功建立为这一研究带来新的契机。本文通过检测提前4w、2w、1w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预防治疗豚鼠AR-MPI模型后鼻黏膜病理性改变及STAT6、IL-4的表达情况,以探讨不同用药时间预防治疗AR的疗效。方法健康Hartley系豚鼠120只,雌雄不限,体重200g-300g,随机分为6组:A组(空白对照组),B组(AR无干预组),C组(AR-MPI期无干预组),D组(AR-MPI期糖皮质激素提前1周治疗组),E组(AR-MPI期糖皮质激素提前2周治疗组),F组(AR-MPI期糖皮质激素提前4周治疗组),每组20只。B、C、D、E、F组用卵清蛋白(OVA)行基础致敏、强化致敏,继之鼻腔局部激发,建立豚鼠AR模型后,B组继续以1%OVA激发,C、D、E、F组改为0.01%OVA鼻腔局部激发,建立AR-MPI模型。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代替OVA进行实验。D、E、F组为AR-MPI模型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fluticasone propionate nasal spray, FP)预防治疗组,动物建模后FP(50微克侧次)治疗,每天2次,分别治疗1w、2w、4w,用药结束后1%OVA鼻腔激发。观察豚鼠的行为学变化,最后一次鼻腔激发后处死动物取所有豚鼠的鼻黏膜,观察HE染色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STAT6、IL-4在各组豚鼠鼻黏膜中的表达。结果1动物的行为学观察采用叠加量化记分法评价豚鼠模型,总分>5表示建模成功,症状减轻结合鼻黏膜病理学改变判定AR-MPI模型成功。不同时间药物治疗,1%OVA鼻腔攻击后,A、E、F均无典型的AR表现,B、C、D组均出现较典型的AR症状,A、E、F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C、D组组间无差异(P>0.05),A、E、F组与B、C、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鼻黏膜组织病理检测结果建模结束后,比较各组豚鼠鼻黏膜嗜酸粒细胞(EOS)计数,A组偶见EOS,B组EOS明显浸润,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E、F组EOS轻微浸润,与A、B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建立成功。FP预防治疗,1%OVA鼻腔局部攻击后,A组豚鼠鼻黏膜较前无明显改变,B组鼻黏膜出现更严重的组织重塑, C、 D组均有EOS大量浸润,E、F组上皮基本完整、偶见炎症细胞浸润,B组与余组均有差异(P<0.05),A、E、F组间无差异(P>0.05),C、D组组间无差异(P>0.05),A、C、D组组间有差异(P<0.05)。3STAT6、IL-4免疫组化检测在正常和AR豚鼠鼻黏膜中均可检测到STAT6、IL-4,其分布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下鼻甲粘膜及鼻中隔犁氏区粘膜上皮细胞胞膜和胞质中;建模后,STAT6、IL-4的表达情况(平均灰度值比较)为:A组少见棕黄色颗粒;B组棕黄色颗粒较多且成团分布;C、D、E、F组棕黄色颗粒弥漫分布,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分别与C、D、E、F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P治疗,1%OVA鼻腔再攻击后,STAT6、IL-4的表达情况(平均灰度值比较)为: A组同前,B组几乎全部被染成棕黄色颗粒,C、D组棕黄色颗粒较多,成团分布,E组、F组可零星见到棕黄色颗粒,比较灰度值,B组与余组均有差异(p<0.05),A、E、F组间无差异(P>0.05),C、D组组间无差异(P>0.05),A、C、D组组间有差异(P<0.05)。以B组为例,AR模型建成后,比较STAT6、IL-4的灰度值,二者具有显着相关性(r=0.960,p<0.05)。结论1STAT6、IL-4在正常与AR豚鼠中均有表达,且两者具有相关性;STAT6可以作为判断AR严重程度的指标。2FP可以下调STAT6、IL-4等因子的表达水平,这可能是鼻用糖皮质激素治疗AR机理之一。3预防治疗AR模型豚鼠,提前2W应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可缓解发作后1W的炎症反应。

申琪[9](2011)在《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由国家中管局立项并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负责、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承担的《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制定工作是国家中管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立项的标准化项目之一。旨在应用Delphi法制订出科学规范、临床实用的,在行业内发布并推广应用的《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评价德尔菲(Delphi)法在医学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探讨诊疗标准的意义和研究方法。方法:首先进行文献研究。回顾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耳胀耳闭、暴聋、耳鸣、耳眩晕、鼻窒、鼻槁、鼻鼽、鼻渊、鼻衄、急喉痹、慢喉痹、急乳蛾、慢乳蛾、急喉瘖、慢喉瘖的主要古籍文献。利用检索工具,查找相关文献。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评价文献质量的原则和方法,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估。选择有价值的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的资料。写出这些常见病的研究报告。其次,采用Delphi法进行专家调查。在研究报告基础上,形成第一轮专家调查表,向被邀请专家发出调查表。对专家返回的调查表汇总分析,统计处理,形成初步草案,即第二轮调查表。将第二轮调查表发给邀请专家,对专家返回的调查表汇总分析,统计处理,形成《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初稿。邀请本行业专家,组成专家组,集中审议《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初稿,对于初稿中有争议的问题展开讨论。专家组审议后,整理调查表和本行业专家组意见,并经项目组审定,形成《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定稿。结果:经过两轮问卷和一次会议讨论,形成初步的诊疗方案,提交给专家论证会,经由专家论证定稿,最终确立了符合临床实际的、科学规范的《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结论:在继承传统、吸收现代研究成果、应用现代科研方法的基础上,通过Delphi法进行耳鼻咽喉科中医诊断和治疗的规范化研究,并根据专家所提供的意见和建议,制订了具有中医药特色、科学性强、严谨规范、·能够为行业内实际应用、能被行业内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此标准的确立将指导中医耳鼻咽喉科临床诊断及辨证治疗,在促进耳鼻咽喉科医疗、科研、教学工作的规范和事业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证明Delphi法作为一种充分发挥专家智慧、知识和经验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是中医诊疗规范化研究中的重要方法学。提出应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文献评价方法。

任大鹏[10](2011)在《鼻窍通汤药学及药效学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验证鼻窍通汤与功能主治有关的药效学作用材料与方法:1材料:1.1鼻窍通汤剂辽宁省中医药研究院制剂中心提供,批号:100802。1.2 SPF级昆明种小鼠,是由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部提供的,动物许可证号:SCXK(辽)2008-0005。1.3SPF级Wistar的大鼠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的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动物许可证号:SCXK-(军)2007-004。1.4藿胆丸,由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1008151.5消旋山莨菪碱片,由杭州民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T08H290;1.6阿司匹林片,由维康医药集团沈阳延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20070901;1.7鼠颗粒饲料,由北京科澳饲料有限公司生产,许可证号:SCXK(京)2009-0012。2方法:2.1由于无法测出鼻窍通汤小鼠灌胃给药的半数致死量(LD50),故以鼻窍通汤所能配成的最大浓度和小鼠所能承受的最大灌胃给药容积,进行小鼠灌胃给药的最大给药量的测定。2.2化学药物反复刺激引起动物慢性鼻炎法考察药物的治疗作用。2.2.1小鼠鼻炎模型的建立。2.2.2对鼻炎模型小鼠炎症组织中组胺含量的影响。2.2.3利用肾上腺素造成小鼠肠系膜微循环障碍,观察药物对小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2.3.4大鼠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0.8ml/kg,分两次注射,期间用冰水刺激,造成大鼠血瘀模型,观察鼻窍通汤对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2.3.5考察药物对不同菌株的敏感性,即采用用测定抑菌圈直径的方法,即抗菌作用;结果:1.鼻窍通汤在所能配成的最大浓度1.14g/ml和小鼠所能承受的最大灌胃给药容积40ml/kg的情况下,一日内给小鼠灌胃给药的最大给药量为45.6g(生药量)/kg,为成人每日口服量的142倍。(成人每日口服量为19.2g(生药量),成人体重按60kg计);2.鼻窍通汤能够明显降低鼻炎模型小鼠炎症组织中组胺含量;3.鼻窍通汤能明显改善小鼠肠系膜微循环障碍;4.鼻窍通汤能显着降低血瘀模型大鼠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电泳时间。5.鼻窍通汤能对所选菌株的抑菌圈直径均大于15mm。结论:1.鼻窍通汤能降低小鼠鼻炎模型炎症组织中的组胺含量,对慢性鼻炎有明显的对抗作用;2.鼻窍通汤中、高两个剂量组均明显提高滴加肾上腺素后8min的流速,改善流态,同时增加血管直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提示鼻窍通汤具有改善小鼠肠系膜微循环的作用,即鼻窍通汤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3.鼻窍通汤能使大鼠降低血浆粘度及红细胞压积,减少纤维蛋白原含量,缩短红细胞电泳时间,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P﹤0.01)。表明鼻窍通汤可使血瘀模型之粘、浓、凝、聚明显恢复,提示鼻窍通汤有活血作用。4.鼻窍通汤能使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抑菌圈直径大于19 mm,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无乳链球菌、化脓链球菌、痢疾志贺菌对鼻窍通汤中度敏感,抑菌圈直径介于13~19mm之间,提示鼻窍通汤具有抑菌作用。

二、慢性肥厚性鼻炎微波治疗可导致鼻腔粘膜萎缩的经验教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肥厚性鼻炎微波治疗可导致鼻腔粘膜萎缩的经验教训(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蝶腭神经节为主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现代医学对慢性肥厚性鼻炎的认识和研究概述
        1.1.1 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概念及分类
        1.1.2 病因病理
        1.1.3 临床症状
        1.1.4 治疗方法
    1.2 祖国医学对慢性肥厚性鼻炎的认识和研究概述
        1.2.1 中医对鼻窒的认识
        1.2.2 病因病机
        1.2.3 治疗方法
        1.2.4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脱落标准
        2.1.6 终止标准
        2.1.7 症状分级积分标准
        2.1.8 疗效判定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分组方法
        2.2.2 两组的一般情况对比
        2.2.3 治疗方法
        2.2.4 不良反应处理措施
        2.2.5 观察指标
        2.2.6 统计方法
    2.3 治疗结果
        2.3.1 两组治疗第2、4、6周症状与体征总有效率对比
        2.3.2 两组治疗总疗程结束后症状与体征总有效率对比
    2.4 讨论
        2.4.1 概述
        2.4.2 目前中西医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难点
        2.4.3 针刺蝶腭神经节的应用
        2.4.4 针刺蝶腭神经节为主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治疗结果
        2.4.5 针刺蝶腭神经节为主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机理探讨
第三章 结论
第四章 问题与展望
    4.1 问题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慢性肥厚性鼻炎常见症状积分调研测试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2)鼻腔呼吸及加温生物功能数值模型和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鼻腔气道结构和通气功能测量
        1.2.1 鼻CT和MRI对鼻腔气道结构的评估
        1.2.2 AR和RM对鼻腔通气功能的评估
        1.2.3 鼻腔温度、湿度测量
    1.3 鼻腔的生物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1.3.1 鼻腔气流场的生物数值模拟研究
        1.3.2 鼻腔加温、加湿功能的生物数值模拟研究
        1.3.3 鼻腔颗粒沉降和嗅觉的生物数值模拟研究
    1.4 论文主要研究思路和内容
2 鼻腔气道结构、生理功能和数值模型建立
    2.1 鼻部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简介
        2.1.1 鼻腔鼻窦解剖
        2.1.2 鼻腔生理功能
    2.2 鼻腔气道二维结构数据的获取和三维重建
    2.3 鼻腔气体流场和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2.3.1 控制方程和边界条件
        2.3.2 网格精度分析
        2.3.3 数值模拟结果
        2.3.4 数值模拟结果的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正常国人鼻腔气流场的数值模拟
    3.1 引言
    3.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方法
        3.2.3 统计学分析
    3.3 数值模拟结果
        3.3.1 鼻腔压强场
        3.3.2 鼻腔气流场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鼻中隔穿孔对鼻腔气流场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4.1 引言
    4.2 研究对象与数值模拟
        4.2.1 研究对象
        4.2.2 数值模拟
    4.3 数值模拟结果
        4.3.1 穿孔前鼻腔气流场
        4.3.2 穿孔后鼻腔气流场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健康国人鼻腔气道加温功能的数值模拟研究
    5.1 引言
    5.2 研究对象与数值模拟
        5.2.1 研究对象
        5.2.2 数值模拟
    5.3 数值模拟结果
        5.3.1 气流场分布
        5.3.2 温度场分布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鼻周期对鼻腔气道加温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
    6.1 引言
    6.2 研究对象
    6.3 实验方法和数值模拟
        6.3.1 温度测量和鼻声反射测量
        6.3.2 数值模拟
        6.3.3 统计分析
    6.4 结果
        6.4.1 鼻腔气道容积
        6.4.2 温度测量
        6.4.3 数值模拟结果
    6.5 讨论
    6.6 本章小结
7 鼻中隔偏曲患者气道结构自适应性改变的发病机理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设备和对象
        7.2.1 实验设备
        7.2.2 实验对象
    7.3 研究方法
        7.3.1 数值模拟
        7.3.2 光镜和电镜组织标本制作
        7.3.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7.4 研究结果
        7.4.1 鼻腔气流场和温度场
        7.4.2 鼻中隔偏曲双侧下鼻甲粘膜组织学观察
        7.4.3 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7.4.4 鼻中隔偏曲双侧下鼻甲VIP和IP分布比较
    7.5 讨论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和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无痛蜂疗法治疗慢性单纯性鼻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祖国医学对慢性单纯性鼻炎的认识
        1.1.1 病名源流
        1.1.2 古代医家对鼻窒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1.1.3 现代中医学对该病病机的认识
        1.1.4 中医药治疗方法
    1.2 慢性单纯性鼻炎现代医学研究现状
        1.2.1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总体认识
        1.2.2 西医发病因素
        1.2.3 发病机理
        1.2.4 病理
        1.2.5 西医治疗方法
    1.3 小结
    1.4 蜂针疗法介绍
        1.4.1 蜂疗法的作用机理
        1.4.2 蜂毒的组成
        1.4.3 蜂毒的主要作用
    1.5 无痛蜂疗法介绍与临床应用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受试者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脱落标准
    2.2 操作方法
        2.2.1 分组及样本含量
        2.2.2 治疗方案
        2.2.3 注意事项
        2.2.4 观测指标与数据处理
        2.2.5 统计分析与数据处理
        2.2.6 不良事件观察
    2.3 研究结果与分析
        2.3.1 基线情况比较
        2.3.2 研究结果
    2.4 不良反应观察
第三章 分析讨论
    3.1 选穴依据
    3.2 治疗方法及疗效分析
    3.3 本课题的创新点
    3.4 无痛蜂疗法对比传统蜂针疗法的优点
    3.5 无痛蜂疗法的安全性和适用性评价
    3.6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鼻槁的辨证论治及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鼻槁的概述
    一、流行病学
    二、病因
    三、病理改变
    四、临床症状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
    六、常见并发症
    七、西医治疗
第二部分 鼻槁的中医文献研究
    一、病名认识
    二、鼻槁症状描述
    三、病因病机认识
    四、鼻槁的辨证分型
    五、鼻槁内治方法及用药
    六、古今对鼻槁内治用药分析
    七、鼻槁的外治法及其他治法
第三部分 临床辨证讨论
    一、鼻槁病因病机探讨
    二、鼻槁辨证要点
    三、鼻槁治疗思路探讨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5)氦氖激光配合鼻三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过敏性鼻炎研究进展
    1.1 定义和分类
    1.2 病因病机
        1.2.1 现代医学病因病机
        1.2.2 中医学病因病机
    1.3 临床表现
    1.4 实验室检查
        1.4.1 皮肤点刺试验
        1.4.2 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检测
    1.5 诊断标准
        1.5.1 诊断
        1.5.2 鉴别诊断
    1.6 治疗进展
        1.6.1 现代医学治疗
        1.6.2 中医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激光配合鼻三针治疗过敏性鼻炎
    2.1 临床资料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终止和剔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治疗方案
        2.2.2 一般性观测指标
        2.2.3 疗效评价指标
        2.2.4 资料收集方法
        2.2.5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一般资料
        2.3.2 基线比较
        2.3.2.1 性别
        2.3.2.2 年龄
        2.3.2.3 病程
        2.3.2.4 治疗前症状积分
        2.3.3 治疗后各指标比较
        2.3.3.1 症状积分
        2.3.3.2 IgE水平
        2.3.3.3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2.4 分析与讨论
        2.4.1 研究结果分析
        2.4.2 激光治疗过敏性鼻炎
        2.4.3 针刺鼻三针治疗过敏性鼻炎
        2.4.4 激光配合鼻三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优势和起效机制
        2.4.5 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体会
        2.4.6 不足与展望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6)益肺健脾法治疗鼻窒的疗效观察及鼻通气功能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鼻窒病的文献研究
        一、鼻窒病概念
        二、鼻窒的病因病机
        三、鼻窒的治疗
    第二节 慢性鼻炎的文献研究
        一、慢性鼻炎的定义
        二、西医病变原因
        三、慢性鼻炎的西医治疗
    第三节 鼻阻力的文献研究
        一、鼻阻力的概念
        二、调节鼻阻力的相关因素
        三、鼻阻力检测技术的发展和鼻阻力的记录
        四、鼻阻力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
        五、鼻阻力检测结果与主观鼻塞感受的相关性
        六、鼻声反射测定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七、其他鼻通气功能客观评价手段
第二章 鼻窒病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第四节 分析与讨论
        一、结果分析
        二、讨论
        三、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四、设想与展望
第三章 鼻阻力的初步探索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统计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两组鼻阻力比较
    第四节 分析与讨论
        一、结果分析
        二、讨论
        三、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四、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参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电针刺激蝶腭神经节联合阿托品肌注对慢性鼻炎鼻塞症状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8)不同时间预防治疗对变应性鼻炎豚鼠鼻黏膜STAT6、IL-4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新进展
    参考文献
附图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个人简历及在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背景及必要性
    2 研究历史沿革
    3 现有工作基础
    4 主要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古代文献研究
    2 现代文献研究
        2.1 目标文献
        2.2 文献筛选
        2.3 文献检索结果
        2.4 文献评价
    3 初稿制定
第二部分 德尔菲(DELPHI)法问卷调查
    1 德尔菲(Delphi)法
    2 实施方法
        2.1 设置项目评估、预测组织小组
        2.2 编制专家咨询表
        2.3 专家遴选
        2.4 实施第一轮调查
        2.5 录入、统计、整理、分析第一轮调查材料
        2.6 实施第二轮调查
        2.7 录入、统计、整理、分析第二轮调查材料
        2.8 专家论证会议
    3. 专家评价及计分方法
    4. 两轮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4.1 问卷发放、回收情况
        4.2 专家信息
        4.3 第一、第二轮问卷分析
        4.4 两轮问卷及会议讨论问题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第一轮问卷调查表《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专家个人信息
    附录2:第二轮问卷调查表
    附录3:《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附录4:第一轮专家问卷调查反馈数据录入、统计
    附录5:第一轮专家问卷调查反馈意见
    附录6:第二轮专家问卷调查反馈数据录入、统计
致谢
作者简介

(10)鼻窍通汤药学及药效学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慢性鼻炎的病因
    2 慢性鼻炎的病理
    3 慢性鼻炎的治疗
    4 预防与调护
    5 预后与转归
    6 中医治疗难点
    7 针对难点的中医治疗应对思路
文献综述
    1 鼻腔的解剖因素及组织结构
    2 慢性鼻炎的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
    3 临床分型及特征
    4.慢性鼻炎的治疗
    5 展望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分析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慢性肥厚性鼻炎微波治疗可导致鼻腔粘膜萎缩的经验教训(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蝶腭神经节为主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临床研究[D]. 张文兰. 暨南大学, 2020(03)
  • [2]鼻腔呼吸及加温生物功能数值模型和临床应用研究[D]. 苏英锋.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6)
  • [3]无痛蜂疗法治疗慢性单纯性鼻炎的临床研究[D]. 王彬.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12)
  • [4]鼻槁的辨证论治及用药规律研究[D]. 靳明慧. 云南中医学院, 2015(11)
  • [5]氦氖激光配合鼻三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炳霖.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10)
  • [6]益肺健脾法治疗鼻窒的疗效观察及鼻通气功能初步探讨[D]. 余卓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12)
  • [7]电针刺激蝶腭神经节联合阿托品肌注对慢性鼻炎鼻塞症状的疗效观察[D]. 李慧凤. 福建医科大学, 2014(02)
  • [8]不同时间预防治疗对变应性鼻炎豚鼠鼻黏膜STAT6、IL-4表达的影响[D]. 张慧. 郑州大学, 2012(09)
  • [9]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标准研究[D]. 申琪.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2)
  • [10]鼻窍通汤药学及药效学实验研究[D]. 任大鹏.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1(01)

标签:;  ;  ;  ;  ;  

慢性肥厚性鼻炎的微波治疗可导致鼻粘膜萎缩和经验教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