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烟台市正常人群骨矿物含量现状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孙雪菲[1](2021)在《山东省典型工业城市土壤和灰尘重金属来源解析及健康风险评估》文中研究说明土壤和灰尘是城市环境重要的源和汇,汇集了多种来源的污染物质,并通过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工业城市受人类活动影响最为强烈,强烈的工业活动以多种形式向环境中排放污染物,导致城市经济发展与人类健康生活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在污染物中,重金属因其具有累积毒性受到广泛关注,其含量变化已成为表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示。当前有关工业城市土壤和灰尘中重金属污染的研究已成为环境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在工业城市开展重金属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可为区域环境污染风险管控提供依据。淄博市是山东省典型工业城市,依托当地丰富矿产资源发展已逾百年;工业发展带来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经济发展面临环境压力。本研究选取淄博市主城区——张店区作为研究区,对2010年与2020年土壤和灰尘开展重金属含量年际变化、空间分布、污染状况、来源和健康风险开展系统研究,以期为研究区环境保护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区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平均值大小顺序为:Mn>Zn>Cr>Pb>Ni>Cu>Co>As>Cd>Hg,灰尘中各元素平均含量大小排序为:Zn>Mn>Cu>Cr>Pb>Ni>Co>As>Cd>Hg。As、Cd、Co、Cr、Cu、Hg、Mn、Ni、Pb和Zn平均含量均超过山东省土壤环境背景值,特别是Cd、Hg和Zn含量远高于山东省土壤环境背景值,存在明显富集。灰尘重金属含量显着高于土壤重金属,灰尘中Cd、Cu、Hg和Zn等元素含量为土壤含量的2倍以上。相比于2010年,2020年土壤重金属含量呈上升趋势,而灰尘重金属含量有所下降。2)基于MAF和SGS的多元地统计模拟结果显示,土壤中As、Cd和Mn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东部,Co、Cr和Ni集中分布在四宝山街道,Cu、Hg、Pb和Zn的高值区集中分布在研究区中部;灰尘中Co、Cr、Ni和Zn在研究区东北部含量较高,As、Cr、Mn和Ni在研究区中部含量相对较高,Cu和Hg在研究区中部含量相对较低。2010年土壤重金属Cd、Hg和Pb潜在污染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0.68%、82.63%和8.74%。2020年以Cd、Hg和Zn的潜在污染区域面积更高。Cd的潜在污染区域面积增加140 km2,Hg的面积减少170 km2。2010年灰尘中Cd、Cu、Hg和Zn的潜在污染区域覆盖整个区域,为156.25 km2。2020年Cr、Ni和Pb的污染区域则占36.24%、11.89%和2.41%,集中分布在研究区中部。Cr和Ni的潜在污染区域扩大,As和Pb潜在污染区域缩小。总体来看,研究区中部科苑街道、和平街道、公园街道和体育场街道重金属含量相对更高。研究区中部重金属含量较高主要是人口密度大,人为干扰较为强烈;东部含量降低,主要受工厂搬离,污染源减少的影响。3)重金属污染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和灰尘中As、Co、Cr、Mn和Ni等元素均处于无污染状态,Cu、Pb和Zn处于轻度-中等程度污染,Cd和Hg污染程度最高。研究区10种重金属元素存在不同程度累积,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内梅罗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的空间分布结果具有一致性,土壤重金属在研究区中部街道和南部傅家镇污染程度更高,北部房镇镇和四宝山街道西部污染程度相对较低;灰尘2020年由研究区东部地区高污染转变为西部高污染。重金属在土壤中易累积,灰尘更新较快,重金属含量变化较大,且受城市环境治理影响,重金属含量降低。4)PMF(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解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受4种来源影响,灰尘重金属主要受3种来源影响。自然来源对土壤中As、Co、Cr、Cu、Mn、Ni、Pb和Zn具有较高的贡献率,平均贡献率为64.41%;交通排放对Cd、Cu、Pb和Zn的贡献率为18.51%;煤炭燃烧为主的大气沉降来源则对Hg贡献率显着高于其他元素,约占2.57%;化肥和农药施用为主的农业活动来源对Co、Cr、Cu、Mn和Ni影响较大,贡献率为14.51%。灰尘重金属主要受自然来源、大气沉降及交通和农业复合来源影响,自然来源对As、Co、Cr、Mn、Ni和Pb的贡献率为45.09%;大气沉降对Hg的贡献率为11.80%,交通排放和农业活动的复合来源对Cd、Cu、Pb和Zn等元素影响更大。土壤重金属受成土母质影响更为强烈,贡献率约为64.41%,人为活动的影响仅占35.59%;灰尘中人为活动影响相对更高,2020年灰尘重金属受人为来源贡献率达62.08%。5)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土壤和灰尘重金属的非癌症风险和癌症风险均超过风险警戒值,灰尘重金属对人体造成的健康风险显着高于土壤。2020年土壤健康风险高于2010年,2020年灰尘健康风险低于2010年。摄食是健康风险的主要暴露途径,呼吸摄入和皮肤接触相对较低。As、Cr、Mn、Ni和Pb均造成了较高的非癌症风险,Cu、Ni、Cd、Zn和Hg造成的风险相对较小,As、Cr和Ni的癌症风险高于Pb和Cd。受年龄、身体素质及户外活动时间影响,男性健康风险普遍高于女性;0-18岁年龄段受到的健康风险显着高于其他年龄阶段,并且随年龄增加,健康风险值呈下降趋势。
刘群群[2](2021)在《滨海河流沉积物的典型重金属质量基准确定及Cd污染原位修复研究》文中提出沉积物是水生生态系统重金属迁移转化重要的源和汇。近年来,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全球性环境问题。目前,我国河流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形势不容乐观,时刻威胁着水生生态系统及人体健康的安全。因此,重金属污染沉积物的有效管控迫在眉睫。然而,我国尚没有相应的河流沉积物环境质量基准或标准对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进行有效的监管与评价,重金属有效治理的技术研究也相对滞后。鉴于上述现状,本研究分别从重金属污染沉积物的评估和治理两个角度,探究基于改进的相平衡分配法建立流域尺度沉积物重金属环境质量基准(SQG)的可行性,再结合质量基准开展了Cd污染沉积物的原位修复技术研究,以期为重金属污染沉积物的有效管控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滨海河流沉积物典型重金属质量基准的确定:以胶莱河(JL)和夹河(JH)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地表水水质标准(GB 3838-2002),建立了流域尺度的Cd、Cu、Pb和Zn沉积物环境质量基准。此外,还探究了两条河流沉积物和间隙水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赋存形态、分配系数和环境风险。结果表明,JH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高于JL,而间隙水中重金属含量则呈相反趋势。重金属赋存形态分析表明,沉积物中大部分重金属以残渣态为主。重金属在沉积物和间隙水中的分配主要受沉积物和间隙水性质以及外源重金属输入的影响。污染因子法分析表明,JH和JL沉积物大部分站位Cd呈高或极高污染水平;间隙水标准毒性单位和Nemerow指数表明,两条河流沉积物大部分站位间隙水单一重金属均不会对生物产生毒性。结合地表水水质标准改进的间隙水水质标准,采用改进的相平衡分配法建立了流域尺度的重金属SQG。可以发现,流域尺度的重金属SQG可以合理地对不同水功能区的沉积物进行不同等级的划分。基于SQG的沉积物重金属评价结果表明,两条河流沉积物重金属的潜在生物毒性效应较低。由此可见,依据不同的水功能区划而建立流域尺度的重金属SQG是可行的。(2)不同材料负载纳米零价铁前后对Cd污染沉积物的原位固定修复:采用沸石、海泡石、赤泥(RM)和生物炭(BC)负载纳米零价铁(nZVI)后,然后将它们用于Cd污染沉积物的原位固定修复(90d),并探究了修复后沉积物理化性质、Cd稳定性和细菌群落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修复后沉积物理化性质发生了显着改变(P<0.05);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沉积物Cd弱酸溶解态占比减少了11%~47%,而残渣态占比增加了50%~1000%,Cd稳定性得到提高。在4种原材料中,RM和BC对Cd污染沉积物的固定化效果明显高于海泡石和沸石;特别地,相对于原材料而言,改性材料对Cd的固定化效率更高,浸出毒性比原材料修复下降低了15%~22%。固定化修复提高了沉积物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在所有材料中,nZVI/RM和nZVI/BC的修复效果最好;相比于对照组,其浸出毒性分别下降了42%和44%。此外,固定化修复还可以通过增加Fe(III)还原细菌和硫酸盐还原菌的丰度来分别促进Fe(III)和硫酸盐的还原,从而有利于沉积物Cd的固定。总体来看,BC(nZVI/BC)对沉积物Cd的固定化效果好,且对沉积物的不良影响小,可作为Cd污染沉积物固定修复的首选材料。(3)nZVI/BC和BC原位固定修复Cd污染沉积物的效率及细菌响应:为探究修复时间和修复剂量对BC和nZVI/BC修复效果的影响,采用不同剂量BC和nZVI/BC对沉积物Cd进行了更长时间的原位固定(140d),研究了BC和nZVI/BC对沉积物Cd稳定性和细菌群落的影响,并探讨了它们在不同pH值下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施用BC和nZVI/BC可使沉积物Cd向上覆水和间隙水的释放分别降低了31%~69%和26%~73%。与对照组相比,修复后沉积物Cd的稳定性得到提高,Cd浸出毒性降低了7%~29%。这直接证明了原位固定修复后沉积物Cd对上覆水和间隙水的风险降低,沉积物Cd的生态风险下降。这说明经过一段的修复时间后,沉积物Cd可能会满足相应的重金属SQG。Cd可移动性的降低与BC或nZVI/BC的添加剂量密切相关,呈现剂量依赖性。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pH值处理下,nZVI/BC对沉积物Cd释放的抑制效果明显优于BC。在碱性条件下,BC和nZVI/BC的修复效果明显优于酸性和中性条件。细菌群落分析表明,低剂量的修复材料提高了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但是,由于沉积物理化性质的变化和修复材料毒性的影响,施用高剂量的修复材料会对沉积物细菌群落产生不利影响。(4)BC负载纳米Fe2O3原位覆盖Cd高度污染沉积物的效率:由于nZVI复合材料合成成本较为昂贵,且固定化修复见效较慢;因此,进一步采用了BC和BC负载的纳米Fe2O3(nFe2O3@BC)原位覆盖Cd高度污染沉积物,并探究了BC和nFe2O3@BC的覆盖性能、适用条件和修复机理。结果表明,覆盖60 d后,BC和nFe2O3@BC均一定程度上抑制了Cd从沉积物向上覆水和间隙水的释放(抑制效率>99%),表明沉积物Cd对间隙水和上覆水造成的风险经原位覆盖后降低。在上覆水所有不同pH和干扰强度处理下,nFe2O3@BC覆盖的效果均优于BC覆盖。特别地,低pH值和高水力扰动均会削弱BC和nFe2O3@BC原位覆盖的效果。鉴于Cd的高毒性,不适合在酸性和中性水体(pH=3、5和7)中使用BC原位覆盖Cd污染沉积物,而在所有pH处理组中均可使用nFe2O3@BC覆盖。BC和nFe2O3@BC覆盖在高水力干扰下(搅拌速度=150 rpm)会失效,但nFe2O3@BC覆盖在低水力干扰下(搅拌速度=0和100 rpm)仍然有效。薄膜扩散梯度技术的分析结果表明,BC和nFe2O3@BC覆盖均抑制了沉积物Cd向间隙水的释放。在BC(98.74%)和nFe2O3@BC(98.10%)覆盖层中吸附的大部分Cd可能会重新释放到水体中,因此需要及时处理覆盖层。另外,过量使用nFe2O3@BC作为覆盖材料可能会增加Fe释放的风险。
袁琳[3](2021)在《纤维素为骨架的复合水凝胶制备及其在水果保鲜方面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筛选天然原材料并提取纤维素,以其为骨架制备复合水凝胶,验证其综合性能,改良后应用于水果保鲜,探索其应用前景。方法1.纤维素原材料的优选:以纤维素提取率作为评价指标,以红曲柳、小麦麸皮、小麦秸秆等天然原材料为目标,优选良好的纤维素来源原材料。2.复合水凝胶制备及性能验证:从优选后的原材料中,提取纤维素作为骨架,加入马铃薯粉末,以环氧氯丙烷(ECH)为交联剂制备复合水凝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元素分析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综合热分析仪(TG),分析复合水凝胶的形貌及结构;对其溶胀率(ESR)、保水率(WR)、抗菌性能等指标进行评价。3.复合水凝胶保鲜垫层制备及性能验证:将纤维素与马铃薯粉末、海藻酸钠(SA)混合,制备复合水凝胶保鲜垫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分析复合水凝胶保鲜垫层的形貌及结构;对其拉伸强度(TS)、断裂伸长率(EAB)、水溶性(WS)、抗菌性能等指标进行评价。4.复合水凝胶保鲜垫层在水果保鲜方面的应用:选择草莓和蓝莓为对象,以感官评价、失重率、腐烂率、p H值、VC含量变化为指标,评价复合水凝胶保鲜垫层在水果保鲜方面的作用。结果1.小麦秸秆相较于红曲柳与小麦麸皮纤维素提取率较高,可作为提取纤维素的良好原材料。2.纤维素混合马铃薯粉末,以ECH为交联剂,制备的复合水凝胶吸水后内部呈现规则的三维多孔蜂窝状结构;表现出了良好的耐热性、吸水性和保水性;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表现出了良好的抑制性。3.加入海藻酸钠改良后的复合水凝胶保鲜垫层呈小麦色;单层保鲜垫层:TS=15.35 MPa,EAB=37.02%、WS=49.33%;双层保鲜垫层:TS=18.77 MPa,EAB=34.33%、WS=43.89%;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表现出了良好的抑制性。4.复合水凝胶保鲜垫层较好地保持了草莓和蓝莓感官性状,显着降低了草莓和蓝莓的失重率、腐烂率,延缓了p H、VC含量的下降,具有较好的保鲜效果。结论以从小麦秸秆中提取的纤维素为骨架,制备的复合水凝胶表现出了良好的耐热性、吸水性和保水性;复合水凝胶保鲜垫层表现出了良好的机械性能且对草莓和蓝莓的保鲜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年世宇[4](2020)在《三种不同工业场地土壤污染调查与风险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飞速推进,城市布局不断调整,老城区的许多工厂与企业陆续迁出城区或做出经营变更,遗留下大量的废弃工业场地。这些废弃生产场地的污染调查与再利用问题,己成为环保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领域的重点方向。废弃场地存在着大量的“三废”物质,这些物质在进入土壤时会带入大量污染物。土壤中的污染物在蓄积、泄露等活动影响下,其含量在超过国家标准时,会对场地周边的动植物等产生毒害。场地二次利用时对人体健康同样可以形成较大的危害。基于此,本文以医用橡胶场地(橡胶场地)、汽配件制造场地(汽配件场地)和化学品加工场地(酸加工场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初步踏勘、布点取样、实验分析,揭示了工业场地的土壤及地下水中可检出污染物的浓度分布特征,对场地污染状况和场地关注污染物的人体健康风险开展了评估。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场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显示,重金属在3个场地均可检出,3个场地的重金属分布均呈生产区与处理区含量相当,储存区含量低于其他各功能区的共同特征。有机物中仅总石油烃(TPH)可被2种场地检出,TPH分布呈生产区高出其他功能区的共同特征,汽配件场地中该特征更为明显。氟化物仅在酸加工场地进行检测,分布呈办公区(1315.00mg·kg-1)>生产区(1148.57 mg·kg-1)>储存区(959.80 mg·kg-1)>处理区(772.00mg·kg-1)特征。除氟化物外,3个场地中各检出污染物的含量均未超过《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中的筛选值,氟化物存在点位(2170.00 mg·kg-1)超过土壤筛选值(2000.00 mg·kg-1),超标率为5.89%,其超标原因为酸加工过程的操作不当导致。(2)场地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显示,针对汽配件场地和酸加工场地的不同工业活动进行了不同指标的检测,结果显示2个场地中检出的重金属和其他指标中,仅汽配件场地的TPH存在1个点位超过《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中的Ⅳ类水质限值标,超标率为25%,其他指标均未超过标准中的Ⅳ类水质限值。(3)场地污染评价上,3个场地在重金属指标上的综合污染指数均呈清洁水平。重金属As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值(Pi值)在橡胶场地除办公区(0.25)外的功能区上均超过0.7水平线,在场地未来利用时应当重视。有机物指标中,3个场地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呈清洁水平。氟化物在酸加工场地上呈清洁水平,酸加工场地的生产区、办公区的Pi值(0.574、0.658)高于场地整体单因子值(0.553),氟化物污染分布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性。(4)通过对场地土壤氟化物进行健康风险评估,得出了酸加工场地的土壤氟化物通过吸入土壤颗粒物及经口摄入土壤的暴露途径产生人体健康风险。通过风险评估计算模型,计算出土壤氟化物的非致癌风险危害商为0.135,低于人体可接受风险临界值1,表现为风险可接受。风险存在原因是点位历史区域为生产区,因操作不当等方式导致氟化物泄漏迁移至土壤,造成土壤氟化物形成健康风险。(5)风险不确定性分析中,风险贡献占比率显示,经口摄入途径、吸入土壤颗粒物途径的贡献率分别为89.08%、10.92%,经口摄入途径为主要的氟化物暴露途径。参数敏感性上,暴露周期、体重、暴露频率、每日摄入土壤量等参数与非致癌风险结果呈较高的相关性。风险控制值会随着上述4类敏感参数的变化而增加或减少,建议在风险管控研究中加大敏感参数的研究力度与关注度,同时根据目标场地的实地污染情况来选取合理参数值。(6)基于保护人类的目的,从污染来源、接触途径和保护受体三方面对3个场地提出针对土壤及地下水的风险控制建议。对酸加工场地土壤氟化物的风险控制建议进行土壤氟化物修复,对橡胶场地和汽配厂场地提出定期检测土壤指标的防控建议。对汽配件场地和酸加工场地的地下水,提出定期检测地下水指标和加强人群保护地下水意识的建议。图 12 表 36 参 114
康正宁[5](2020)在《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机理与投入产出分析》文中认为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的基础设施正处在高速建设中。信息化成为这场建设的主角之一,而智慧城市是其高级的表现形式,它是信息化的城市形态,更是新型城市建设的理念,是城市发展的新方式。基础设施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必要条件,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从多种途径拉动经济增长。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有助于直接降低社会运行成本,提升我国城市经济社会运行效率,还为美化城市生态、减少交通拥堵、解决“马路拉链”等遗留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目前,我国智慧城市相关的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对智慧城市尤其是其基础设施建设效率的测度和评价能为政府部门和城市规划者的决策提供依据,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进程。目前,智慧城市的评价方法多针对信息系统项目,并主要集中在局部地区、特定产业部门以及特定项目的效益评估上,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产出研究和测度的文章较少。本文从研究经济学领域中智慧城市相关文献开始,参考了大量信息系统评价的文献,从经济学经典理论导出进一步研究方法。接着本文分析了城市化和信息化的互动对智慧城市带来的影响,引出了智慧城市的理念,并研究了智慧城市的内涵,而后界定了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范围,从信息化和城市化的不同视角对智慧城市建设框架进行研究,然后介绍和分析了国内、外的成功智慧城市试点案例;深入研究了智慧城市基础设建设对经济拉动的机理,理清了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非基础设施的投资顺序,并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产业带动效应和产业集群效应进行了研究,分析出了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影响经济产出的背后机制;然后使用了投入产出法对我国智慧城市相关产业部门的投资拉动效应进行了评估,评估了投资对经济的直接拉动作用,部门间拉动的增加值和对就业的拉动效力,阐述了对智慧城市分析的启示;最后,综合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和随机前沿分析模型评估我国70个试点智慧城市的经济效率。现有研究在分析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拉动效应时,多局限于对总产出的拉动效应,而对增加值和就业的拉动效应的估算是创新的方式。本文基于WIOD非竞争投入产出表,运用里昂惕夫需求拉动模型,从总产出、产出增加值、就业三个维度实证测算了各行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中国试点智慧城市从国家选定并公布、城市开始建设至今共3年有余,从城市视角对智慧城市投入产出效率分析方面的研究刚刚开始。本文综合使用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和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对我国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效率进行静态和动的评价。首先根据2014年数据,在规模报酬可变的假设下,综合使用三阶段数据包络模型和超效率分析模型估计了我国试点城市中70个地级市基础设施的经济效率,然后使用Malmquist指数法比较试点城市在加入试点前的2011年和加入试点后2014年经济效率的动态变化情况。最后使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估算城市基础设施对产出的系数,并分析各城市经济效率。我国地区投资效率差异明显,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分析发现试点城市中武汉的效率最高,石家庄、太原、无锡等九个城市经济发展受到源自教育、人口等方面的约束。根据Malmquist模型的分析发现,在2011到2014年间,试点城市Malmquist指数几何平均值为1.021,整体生产效率提升且上升幅度高于全国效率提升幅度。我国试点城市效率改善主要源于综合效率改善,综合效率提升又主要源于资源利用效率上升。本文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对基础设施效率进行了再评估,发现管道等市政设施一方面对产出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劳动或资本影响投入产出效率。SFA分析也表明无效率,并非环境噪声等难以控制的因素是我国各试点城市产出低于生产前沿的主要原因。这也进一步说明我国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应当以基础设施投入为主。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政策建议,现阶段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应该从城市视角出发先行规划,按不同城市的特点和发展阶段,制定不同的个性化建设方案。优先考虑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并灵活的采取不同的投资形式。在设计时多考虑产业协同的作用,促进产城融合的新型智慧城市形态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将对未来城市居民生活造成全面影响,智慧城市的规划也牵涉到城市政治、文化、经济等方方面面,本文侧重于分析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效率研究,是我国现阶段的智慧城市的重点问题。未来分析可向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长期经济效应,智慧城市上层应用系统的深入研究,以及智慧城市建设对政治、文化方向扩展。在数据允许前提下,未来研究可进一步使用本文的方法对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进行更加准确的测度。
程李迅[6](2020)在《含锌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和对水中重金属吸附能力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羟基磷灰石是环境中钙磷灰石(Ca5(PO4)3(OH))自然矿化后的化合物,通常简写为HAP(hydroxyapatite),其分子式为Ca10(PO4)6(OH)2。羟基磷灰石上的各种活性基团如氢氧基团、磷氧基团和钙基团都可以被同种类型的物质取代。某些二价阳离子(如Mg2+、Sr2+、Mn2+、Fe2+、Pb2+、Zn2+、Cd2+等)可与Ca离子取代,使得其具备更优异的吸附性能。在该实验中,选取对环境相对友善的二价阳离子Zn2+作为掺杂离子,并根据与Ca2+不同的物质的量的比例将其引入羟基磷灰石结构中,进行掺杂改性研究。通过混合沉淀法制备出Zn2+/Ca+不同比例的锌-钙羟基磷灰石固溶体系列(ZnHAPs,(Zn+Mg)/P=1.67,nZn2+/nCa2+=010),通过静态吸附试验筛选出吸附性能相对优良的吸附剂ZnHAP-0.2,用于含铅、铜、镉、铬重金属废水的吸附研究,探究了如ph值温度时间浓度等单一因子的变化的条件下,锌钙羟基磷灰石对重金属溶液的吸附能力的影响,并采用等温模型验证吸附量的变化,吸附动力学模型分析吸附效果,为开发环境友好型的复合羟基磷灰石吸附剂及去除水中重金属的应用方面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如下:1)配置0.2mol/L的Zn(NO3)2·6H2O、Ca(NO32)·4H2O和(NH4)2HPO4溶液,在一定的条件下制备一系列的含锌羟基磷灰石吸附剂(ZnHAPs);并筛选出最佳的摩尔比例为20%的含锌羟基磷灰石(ZnHAP-0.2)。2)ZnHAP-0.2对废水中的Cd2+有很好的吸附效果,随着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增加,ZnHAP-0.2对它的吸附量呈现先上升到一个顶点,然后下降回落的趋势,去除率也不断降低;当溶液的ph值在1-8时,最佳吸附ph值为6;Cd2+水溶液在25℃、35℃和45℃下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200.30mg/g,227.16mg/g和250.30mg/g。吸附剂投入量的增加,溶液中Cd2+的去除率也是不断增加,最佳吸附剂初始量为0.05g/50mL,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很好的描述该吸附反应的过程。3)ZnHAP-0.2对废水中的Pb2+有很好的吸附效果,随着溶液中Pb2+浓度的增加,ZnHAP-0.2对Pb2+的吸附量先有个上升的趋势然后达到一个饱和平衡值,去除率也不断降低;当溶液的ph值在18时,最佳吸附ph值为6;Pb2+水溶液在25℃、35℃和45℃下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813.10mg/g,909.01mg/g和1110.88mg/g。吸附剂投入量的不断增加,溶液中的Pb2+的去除率呈现一直升高的趋势,最佳吸附剂初始量为0.03g/50mL;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很好的描述该吸附反应的过程。4)ZnHAP-0.2对废水中的Cr6+有很好的吸附效果,随着溶液中Cr6+浓度的增加,ZnHAP-0.2对Cr6+的吸附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去除率也不断降低;最佳吸附ph值为6;Cr6+水溶液在25℃、35℃和45℃下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62.05mg/g、76.901mg/g和85.37mg/g。吸附剂投入量的一直增多,溶液中的Cr6+的去除率也是一直升高的趋势,最佳吸附剂初始量为0.25g/50mL;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很好的描述该吸附反应的过程。5)ZnHAP-0.2对废水中的Cu2+有很好的吸附效果,随着溶液中Cu2+浓度的增加,ZnHAP-0.2对Cu2+的吸附量先上升到一个顶点,然后下降回落的趋势,去除率也不断降低;最佳吸附ph值为6;Cu2+水溶液在25℃、35℃和45℃下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190.28mg/g、217.18mg/g和240.32mg/g。随着投入的吸附剂的量的增多,溶液中Cu2+的去除率不断升高,最佳吸附剂初始量为0.04g/50mL;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很好的描述该吸附反应的过程。
吴红岩[7](2020)在《鳜肌肉渔药残留、重金属含量与营养成分的质量安全分析》文中指出由于水环境恶化,水产规模化和集约化养殖中病害频发,渔药使用不当所引发的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之一。农业农村部发布的《2017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方案》中明确提到:开展以大菱鲆、鳜鱼、乌鳢等为重点水产品,以孔雀石绿、硝基呋喃为重点药物的“三鱼两药”专项整治工作。鳜(Siniperca chuatsi)是我国特有的名贵淡水养殖鱼类,因刺少肉美而广泛受到消费者的喜爱。鳜人工养殖区域主要为华南地区、华东地区和华中地区。论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了上海市市场销售鳜肌肉中孔雀石绿、硝基呋喃、喹诺酮、亚甲基蓝的含量;采用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法(AFS)、石墨炉原子吸收法(GFAAS)测定了华东地区池塘精养鳜、池塘套养鳜以及野生鳜肌肉中铬(Cr)、镉(Cd)、无机砷(As)、汞(Hg)和铅(Pb)的含量,并评估食用安全性与健康风险;比较了养殖鳜与野生鳜肌肉中粗蛋白、粗脂肪、水分、灰分含量及氨基酸构成,以期为鳜的质量监管、安全保障以及健康养殖提供资料。论文研究结果:(1)上海市市场销售鳜的渔药残留现状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间,采集上海市批发市场销售鳜肌肉样72份,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分别测定了孔雀石绿(MG)、硝基呋喃(NFs)、喹诺酮(4-Qs)以及亚甲基蓝(MB)四大类,共10种药物。结果表明,孔雀石绿、隐色孔雀石绿以及呋喃唑酮、呋喃它酮无检出,呋喃西林、呋喃妥因检出样占样本量的50%,喹诺酮类占76.39%,亚甲基蓝占15.3%;检出浓度,呋喃西林0.49±0.03μg·kg-1、呋喃妥因3.51±2.27μg·kg-1,诺氟沙星25.52±10.36μg·kg-1、环丙沙星20.98±6.85μg·kg-1、恩诺沙星27.95±4.17μg·kg-1、亚甲基蓝120±14μg·kg-1;检出时间,呋喃唑酮类主要集中在10月份到次年4月份之间,喹诺酮类与亚甲基蓝则主要集中在4月份到10月份之间,环丙沙星全年可检出。结果显示,市售鳜肌肉中仍有部分禁用药物和限用渔药的残留,不同药物残留表现出一定的季节性差异。(2)华东地区鳜肌肉中重金属含量从江西南昌、安徽池州、滁州、江苏南京、扬州、浙江建德等10个采样点采集野生鳜、池塘精养鳜、池塘套养鳜,计60尾,分别检测Cd、Cr、Pb、As和Hg重金属含量,评估其食用安全性与健康风险。结果显示,肌肉中Cd、Cr、Pb、As和Hg的检出率98.67%,超标率11.67%;其中,Pb、Cd和As超标率分别占5.67%、3%和3%,超标浓度分别为0.612±0.111mg·kg-1、0.181±0.031 mg·kg-1、0.590±0.028 mg·kg-1,71.43%的超标样分布于野生鳜;Cr、Hg的检出量均低于我国水产品重金属的最高限量。鳜肌肉中重金属含量数值分布具有一致性(Pb>As>Cr=Cd>Hg),野生鳜重金属含量高于养殖鳜,池塘精养鳜与池塘套养鳜之间无明显差异。食用安全性评价显示,华东地区鳜达到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限量要求,仅Pb、As含量稍高,分别占周可耐受摄入量(PTWI)的14.42%和21.54%。健康风险评价显示,所有鳜样均未超过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水平(5×10-5 a-1)。野生鳜食用安全性低于养殖鳜,健康风险高于养殖鳜。(3)养殖鳜与野生鳜肌肉基础营养成分比较从江西南昌、安徽池州、滁州、江苏南京、扬州、浙江建德等10个采样点采集野生鳜、池塘精养鳜、池塘套养鳜,计60尾,分别测定背部肌肉中粗蛋白、粗脂肪、水分、灰分含量以及氨基酸构成,并评价其营养价值。结果显示,野生鳜粗蛋白质含量(18.87%)明显高于养殖鳜(17.21%)((P<0.05),粗脂肪含量(1.13%)明显低于养殖鳜(1.30%)(P<0.05),野生鳜与养殖鳜的水分(80.17%、79.29%)和灰分(1.15%、1.12%)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养殖鳜与野生鳜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蛋氨酸+半膀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均为缬氨酸。野生鳜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82.97%)高于养殖鳜(78.59%),EAA/TAA、EAA/NEAA(40.42%、67.86%)与养殖鳜(40.83%、67.74%)无明显差异。野生鳜与养殖鳜均属于优质蛋白质源,野生鳜肌肉营养价值略优于养殖鳜。
焦奎[8](2019)在《以扇贝加工废弃物为原料的复合氨基酸鳌合钙制备工艺及其功能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海洋贝类资源丰富,加工后废弃物(贝壳、扇贝裙边等)数量巨大。目前,对贝类加工废弃物的传统利用方式产值偏低,且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另一方面,受传统饮食习惯影响,在我国城乡居民缺钙现象比较普遍,补钙产品的市场潜力非常巨大,尤其作为最新型补钙产品的复合氨基酸鳌合钙十分引人瞩目。本文以栉孔扇贝裙边为主要原料,探索酶解扇贝裙边蛋白制备复合氨基酸鳌合钙的最优工艺条件,并进一步对制得的复合氨基酸鳌合钙治疗骨质疏松的效果和机理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中性蛋白酶、风味蛋白酶、木瓜蛋白酶、酸性蛋白酶、动物蛋白酶和胰蛋白酶酶解扇贝裙边的效果进行优化,以游离氨基酸转化率为评价指标,确定每种酶的最佳酶解温度、时间、pH和加酶量。经过优化后,最终游离氨基酸转化率为75.25%。将得到的复合氨基酸液与贝壳源氯化钙进行鳌合,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以氨基酸和钙离子的鳌合率为评价指标,最佳鳌合反应条件为鳌合温度40℃,鳌合时间为40min,介质pH为9.0。在此最佳工艺条件下进行鳌合反应,鳌合率可达92%。对得到的复合氨基酸鳌合钙进行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以及质量分析,确保钙离子成功鳌合和产品安全。通过动物试验对得到的复合氨基酸鳌合钙进行功能性评价。一期动物试验选用四周龄SD雄性大鼠做壮骨试验,检测其血清碱性磷酸酶、血磷、血钙、内脏指数、钙代谢和骨密度等指标,确定复合氨基酸鳌合钙的吸收利用效率、安全性及壮骨效果。二期动物试验选择三月龄的SD去势雌性大鼠模拟绝经后的骨质疏松进行骨质疏松的治疗试验,检测其血清碱性磷酸酶、血磷、血钙、内脏指数和骨密度,同时使用ELISA试剂盒检测雌二醇和25-羟基维生素D以及Rank/Rankl/OPG通路蛋白,使用Western Blot检测成骨通路蛋白Wnt/β-Catenin,并使用Micro-CT和免疫组化切片进一步确定分析。结果显示,复合氨基酸鳌合钙有良好的吸收效果,能够显着增加去势骨质疏松大鼠的骨密度,提高其OPG的表达,降低Rankl和Rank的表达水平,达到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和增值进而达到治疗骨质疏松的目的;并且复合氨基酸鳌合钙无毒性,可以安全使用。本研究探讨了以扇贝裙边和贝壳制备复合氨基酸鳌合钙的工艺技术,并对其功效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评价。该工艺简便易行、绿色环保,并且制备的复合氨基酸鳌合钙吸收效果好,可以治疗绝经后引起的骨质疏松症。研究结果为高值化综合利用海洋贝类资源提供了基础资料,为治疗绝经后的骨质疏松症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徐建伟[9](2014)在《我国开展减盐行动的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高血压已成为当前我国迫切需要应对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通过降低人群食盐摄入量以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已经被证明是最具成本效果的人群策略,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我国居民食盐摄入水平一直居高不下,虽然《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已提出了明确的减盐工作目标,但我国的减盐工作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具体实施中缺乏明确的策略和措施、干预手段单一、缺乏深入的定性分析等急需解决的问题,且国内尚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非常有必要去深入探讨我国开展减盐行动的实施策略和方法,这将为我国减盐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对推动我国减盐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通过分析人群膳食钠摄入来源,分别对家庭主厨、餐饮单位和食品企业减盐相关工作的调查研究,了解减盐关键人群的知识、态度、行为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减盐工作的阻碍和促进因素,为我国开展减盐工作提出策略和建议。研究对象与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定量数据来源于2011年省部联合减盐防控高血压项目基线调查,包括烟台市1508名人群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213名膳食调查、191名24小时尿钠数据,以及山东全省1072家餐饮单位、434家食品生产企业的问卷调查和626份预包装食品的实验室检测数据。定性研究是在定量调查基础上选择重点地区和关键人群开展,包括30名家庭主厨的小组和个人访谈、15家餐饮单位的28名厨师或负责人的个人访谈、7家食品生产企业14名管理者和研发人员的个人访谈。同时查阅和梳理国内外减盐文献和政策资料,对我国开展减盐工作进行SWOT分析。采用问卷调查、体格测量、膳食调查、24小时尿液、小组访谈、个人访谈、文献评阅等资料收集方法,采用EpiData3.1软件和Exce12007软件建立数据库,数据分析采用SAS9.3软件,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多因素分析方法、主题框架分析法、SWOT分析等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调查对象人均每日钠摄入量为6087mg,主要来源依次为调味品5001mg(82.2%)、谷类593mg(9.7%)、鱼虾类155mg(2.6%)。来源于加工食品的人均每日膳食钠摄入量为586mg,占钠摄入总量的9.6%。调查对象24小时尿钠为201.5±77.7mmol/d,尿钾为46.8±23.2mmol/d,钠钾比为4.9±2.2,92.1%的调查对象(96.9%的男性和87.1%的女性)超过了每人每天6克盐的量。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和体质指数后,24小时尿钠和收缩压呈正相关,尿钠减少100mmol/d(6g/d盐),收缩压相应降低4.0mmHg.2.调查对象高血压患病率为25.1%,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24.9%、19.1%和9.5%。高血压诊断标准知晓率为36.5%,每人每天6克盐知晓率为22.8%。钠/盐含量关注率为8.2%,吃盐过量自评率为20.1%,低盐饮食赞成率为90.8%,打算减盐的意愿率为86.3%,而主动减盐措施率为34.2%。多因素分析表明减盐知识、态度、已婚人群和女性对减盐行为有影响。定性研究发现多数居民减盐意识淡薄,影响口味、心存侥幸和家人反对是不愿意减盐的主要原因,而饮食习惯难改变、限盐工具使用不便、低钠盐价格高等都影响减盐措施的长期坚持。3.餐饮单位平均每人次食盐、酱油、面酱、味精(鸡精)消耗量分别为6.4g、7.1g、2.4g和2.0g,其中食堂消耗量最低。餐饮单位负责人高血压诊断标准、每人每天6克盐知晓率分别为62.5%和62.0%,其中小吃店负责人最低,打算减盐的意愿率为92.3%。定性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厨师都是凭经验来加盐,且并不清楚具体的加盐量。“饭菜口味让顾客满意”是餐饮单位负责人优先考虑的,而对于减盐工作积极性不高,怕影响客源和效益是主要原因。厨师在烹调中少放盐在技术上并没有困难,而使用限盐工具、使用鲁菜标准的可行性并不高,最关键还是要满足顾客的需求。4.九类食品生产企业平均食盐加入量为2%,调味品和酱菜类企业食盐加入量分别高达12%和7%,68.4%的企业在生产中使用了其他的含钠添加剂。酱油、酱腌菜和酱是市售预包装食品中食盐含量最高的三类食品,大多数同类预包装食品钠含量差异较大。食品企业负责人高血压诊断标准、每天每人6克盐知晓率分别为79.9%和73.9%,减盐意愿率为89.6%,有39%的企业负责人认为不能够降低盐含量。定性研究发现,食品企业人员对食品的钠含量较为关注,而影响口味和销量、研发存在风险等是不愿意减盐的主要原因,减盐中还面临卫生标准限制、低盐定义不明确、没有利润优势、缺乏社会环境等诸多困难。5. SWOT分析显示我国开展减盐行动具有符合我国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遏制高血压危害的有效举措、最具成本效果的人群策略的优势;具有口味改变很难,以及我国的减盐技术条件有待完善的劣势;面临国际和国内的政策环境支持、居民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国外减盐实践的成功经验、慢性病防控策略和体系初步形成的机会;全社会的低盐认识不足、我国各地饮食习惯差异很大、企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障碍、多部门共同参与的机制难以形成的挑战。研究结论研究人群钠摄入量处于较高水平,来源上仍是以家庭烹调为主,但餐饮单位和加工食品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来源。居民减盐核心知识知晓率很低,多数人没有意识到自己摄盐过量,家庭主厨减盐缺乏有效的措施。餐饮单位开展减盐行动的意愿并不高,厨师烹调时少放盐在操作上并没有困难,但关键还是要满足顾客的需求。食品生产企业生产低盐产品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减盐还面临诸多困难,还应通过提高消费者低盐意识,采用市场手段来推动餐饮单位和食品企业减盐。策略和建议如下:一:建立国家层面的、完整而有效的减盐行动体系和工作机制,制定《我国减盐行动中长期规划》,建立“国家减盐行动工作组”。二:建立完善的减盐行动监测和评估体系,开展人群24小时尿钠的探索研究、开展主要菜品、预包装食品钠含量的连续监测,以评估减盐过程和效果。三:提高全民的低盐意识是根本之策,应加大减盐的健康教育宣传力度。重点普及“高血压诊断标准”和“每人每天6克盐”等核心信息,在发放减盐支持性工具同时重点讲解正确使用方法,宣传中要把握好“度”。四:餐饮行业应形成低盐的饮食文化,在日常服务中提供消费者的低盐意识。在学校和工作场所食堂开展减盐干预试点。五:实施营养标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策略,应加大宣贯力度。并尽快完善加工食品减盐的相应配套标准,适时出台加工食品“健康标识”体系。
董林森[10](2011)在《CO2-火山碎屑岩相互作用的特征与机理 ——以蒙古国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凹陷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塔木察格盆地下白垩统铜钵庙组火山碎屑岩中发育较多的片钠铝石自生矿物,是研究CO2—火山碎屑岩相互作用的天然类似物。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片钠铝石主要赋存于凝灰岩以及沉凝灰岩和凝灰质砂岩之中,含片钠铝石火山碎屑岩成岩共生序列为粘土包壳—方解石—一期微晶石英—一期高岭石—二期微晶石英、二期高岭石、片钠铝石—铁白云石。片钠铝石和铁白云石的形成与幔源—岩浆成因CO2的充注有关。通过CO2—火山碎屑岩和CO2—玄武岩相互作用实验验证和补充了岩石学观察结果。地球化学数值模拟表明,每立方米火山碎屑岩可以以矿物形式固结63kg的CO2,与天然类似物中固结CO2的量基本一致;CO2—火山碎屑岩相互作用总体降低了火山碎屑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但是在CO2注入点附近孔隙度和渗透率相对较高。研究结果将为CO2地质埋存和火山碎屑岩油气储层研究提供基础地质信息。
二、烟台市正常人群骨矿物含量现状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烟台市正常人群骨矿物含量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省典型工业城市土壤和灰尘重金属来源解析及健康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重金属空间分布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2 重金属污染评价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3 重金属源解析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4 重金属健康风险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样品采集与分析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淄博市概况 |
2.1.2 张店区概况 |
2.1.3 研究区重金属污染现状 |
2.2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 |
2.2.1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
2.2.2 样品分析测试 |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2.3.1 经典统计学 |
2.3.2 基于MAF和 SGS的多元地统计模拟 |
2.3.3 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 |
2.3.4 重金属源解析方法 |
2.3.5 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
第三章 研究区土壤和灰尘中重金属含量与富集状况 |
3.1 土壤和灰尘质地 |
3.2 土壤和灰尘重金属含量 |
3.2.1 土壤重金属含量描述性统计 |
3.2.2 灰尘重金属含量描述性统计 |
3.3 土壤和灰尘重金属含量与其他区域的对比 |
3.3.1 土壤重金属含量与其他区域的对比 |
3.3.2 灰尘重金属含量与其他区域的对比 |
3.4 土壤和灰尘重金属富集系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元地统计土壤和灰尘重金属空间分布模拟 |
4.1 基于多元地统计的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模拟 |
4.1.1 土壤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模拟 |
4.1.2 灰尘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模拟 |
4.2 基于不确定分析的潜在污染区域划分 |
4.2.1 土壤重金属潜在污染区域划分 |
4.2.2 灰尘重金属潜在污染区域划分 |
4.3 土壤和灰尘重金属空间分布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区土壤和灰尘中重金属污染评价 |
5.1 重金属地累积指数评价 |
5.1.1 土壤重金属地累积指数评价 |
5.1.2 灰尘重金属地累积指数评价 |
5.2 基于单因子和内梅罗指数的重金属污染评价 |
5.2.1 土壤重金属单因子和内梅罗指数污染评价 |
5.2.2 灰尘重金属单因子和内梅罗指数污染评价 |
5.3 土壤和灰尘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
5.3.1 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
5.3.2 灰尘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
5.4 不同污染方法的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区土壤和灰尘中重金属来源解析 |
6.1 土壤重金属来源解析 |
6.2 灰尘重金属来源解析 |
6.3 土壤和灰尘重金属来源对比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土壤和灰尘中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估 |
7.1 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估 |
7.2 灰尘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估 |
7.3 土壤和灰尘重金属健康风险对比 |
7.4 脆弱人群健康防护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8.1 结论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 |
攻读硕士期间所获奖励 |
致谢 |
(2)滨海河流沉积物的典型重金属质量基准确定及Cd污染原位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水体沉积物重金属污染 |
1.2.1 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概况 |
1.2.2 沉积物重金属环境行为 |
1.3 沉积物重金属质量基准研究进展 |
1.3.1 沉积物质量基准概述 |
1.3.2 常用的SQG建立方法 |
1.3.3 国内、外重金属SQG研究现状 |
1.4 重金属污染沉积物修复 |
1.4.1 重金属污染沉积物修复技术 |
1.4.2 铁基材料在重金属修复中的应用 |
1.4.3 沉积物重金属修复效果评价 |
1.5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第2章 滨海河流沉积物典型重金属环境质量基准的确定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研究区域 |
2.2.2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
2.2.3 沉积物指标测定 |
2.2.4 质量控制 |
2.2.5 重金属SQG计算 |
2.2.6 重金属污染评价 |
2.2.7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沉积物理化性质和重金属分布 |
2.3.2 间隙水重金属污染 |
2.3.3 重金属SQG的建立 |
2.3.4 重金属SQG的应用及可行性 |
2.4 结论 |
第3章 不同材料负载纳米零价铁前后对Cd污染沉积物固定修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3.2.2 沉积物的样品采集、预处理及理化性质测定 |
3.2.3 材料制备 |
3.2.4 材料表征 |
3.2.5 培育实验 |
3.2.6 沉积物理化指标分析 |
3.2.7 细菌群落分析 |
3.2.8 质量控制 |
3.2.9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沉积物和固定化材料的表征 |
3.3.2 固定化修复后对沉积物性质的影响 |
3.3.3 沉积物中Cd稳定性的变化 |
3.3.4 沉积物细菌群落变化 |
3.4 结论 |
第4章 生物炭负载纳米零价铁固定沉积物Cd的效率及细菌响应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4.2.2 沉积物的样品采集、预处理及理化性质测定 |
4.2.3 材料制备 |
4.2.4 材料表征 |
4.2.5 培育实验 |
4.2.6 沉积物理化指标分析 |
4.2.7 细菌群落分析 |
4.2.8 质量控制 |
4.2.9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沉积物和固定化材料的表征 |
4.3.2 固定化材料对沉积物性质的影响 |
4.3.3 上覆水和间隙水的Cd浓度变化 |
4.3.4 沉积物中Cd可移动性的变化 |
4.3.5 p H对上覆水和间隙水中Cd浓度的影响 |
4.3.6 沉积物细菌群落变化 |
4.4 结论 |
第5章 生物炭负载纳米Fe_2O_3对Cd重污染沉积物的原位覆盖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5.2.2 沉积物的样品采集、预处理及理化性质测定 |
5.2.3 材料制备 |
5.2.4 材料表征 |
5.2.5 培育实验 |
5.2.6 沉积物理化指标分析 |
5.2.7 质量控制 |
5.2.8 数据分析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沉积物和覆盖材料的表征 |
5.3.2 原位覆盖对沉积物性质的影响 |
5.3.3 p H对上覆水和间隙水中Cd浓度变化的影响 |
5.3.4 水流扰动强度对上覆水和间隙水Cd浓度变化的影响 |
5.3.5 覆盖对上覆水—沉积物剖面Cd浓度的影响 |
5.3.6 覆盖后BC和nFe_2O_3@BC覆盖层中Cd的稳定性 |
5.3.7 覆盖导致上覆水中Fe溶解的风险 |
5.4 结论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纤维素为骨架的复合水凝胶制备及其在水果保鲜方面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1 引言 |
1.2 水凝胶概述 |
1.3 纤维素及纤维素基水凝胶概述 |
1.4 小麦秸秆、马铃薯、海藻酸钠概述 |
1.5 研究意义与内容 |
1.6 技术路线及实验流程图 |
第二章 纤维素/马铃薯粉末复合水凝胶制备及其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纤维素/马铃薯粉末/海藻酸钠复合水凝胶保鲜垫层制备及其表征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复合水凝胶保鲜垫层在水果保鲜方面的应用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创新点与展望 |
6.1 创新点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4)三种不同工业场地土壤污染调查与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工业场地土壤污染调查研究 |
1.2.2 工业场地健康风险评价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及样品采集 |
2.1 研究场地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气候条件 |
2.1.3 水文地质条件 |
2.1.4 研究场地现状 |
2.2 样品采集与检测 |
2.3 质量控制 |
2.3.1 样品质量控制 |
2.3.2 实验室质量控制 |
3 场地污染物分布特征及污染物评价 |
3.1 污染物评价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土壤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 |
3.2.2 土壤有机物含量分布特征 |
3.2.3 土壤氟化物含量分布特征 |
3.2.4 地下水污染物含量分布特征 |
3.2.5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评价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4 场地健康风险评估 |
4.1 健康风险评估 |
4.1.1 评估模型 |
4.1.2 危害识别 |
4.1.3 暴露评估 |
4.1.4 毒性评估 |
4.1.5 风险表征 |
4.2 风险不确定性分析 |
4.2.1 模型参数敏感性计算模型 |
4.2.2 结果与分析 |
4.3 风险控制建议 |
4.3.1 控制目标 |
4.3.2 场地土壤风险控制建议 |
4.3.3 场地地下水风险控制建议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5)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机理与投入产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一、研究内容 |
二、论文结构 |
第五节 研究意义 |
一、从智慧城市的研究对象方面 |
二、从智慧城市的评价形式方面 |
三、从智慧城市实践的指导方面 |
第六节 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 |
二、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基础理论 |
第一节 智慧城市评价相关的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第二节 经济学相关的基础理论 |
一、宏观经济理论 |
二、福利经济学理论 |
三、公共经济学理论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投入产出理论模型 |
二、数据包络分析法 |
第三章 智慧城市内涵及其建设模式的研究 |
第一节 智慧城市的内涵及建设意义 |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 |
二、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界定 |
三、智慧城市建设的意义 |
第二节 城市化与信息化互动对智慧城市的影响分析 |
一、城市化与信息化互动对智慧城市的管理领域影响 |
二、城市化与信息化互动对智慧城市的社会领域影响 |
三、城市化与信息化互动对智慧城市的经济领域影响 |
四、城市化与信息化互动对智慧城市的影响小结 |
第三节 智慧城市建设的信息化模式 |
一、信息化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
二、信息化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框架 |
第四节 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化模式 |
一、城市化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
二、城市化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框架 |
第五节 智慧城市建设案例分析 |
一、国外智慧城市案例分析 |
二、国内智慧城市案例分析 |
第四章 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提升经济效率的机理 |
第一节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非基础设施投资顺序的研究 |
第二节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产业带动效应研究 |
一、公共设施投资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的研究 |
二、智慧城市相关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促进作用的研究 |
第三节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
第四节 本章小结和启示 |
第五章 我国智慧城市相关行业对经济拉动作用分析及对智慧城市的启示 |
第一节 投入产出模型的应用分析 |
一、实物型投入产出表 |
二、价值型投入产出表 |
三、封闭经济下的拉动效应 |
四、非竞争投入产出框架 |
第二节 我国各智慧城市相关行业投入对经济拉动作用分析 |
一、各部门直接消耗系数测算 |
二、各部门总产品的完全拉动系数测算 |
三、各部门增加值拉动系数测算 |
四、各部门就业拉动系数测算 |
五、智慧管网和地下综合管廊投资拉动案例分析 |
第三节 本章小结和启示 |
第六章 我国试点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比较分析 |
第一节 DEA和 SFA模型的应用分析 |
一、数据包络分析模型 |
二、随机前沿分析模型 |
第二节 数据来源和相关说明 |
第三节 智慧城市之间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比较——DEA模型 |
一、静态效率比较——三阶段DEA 模型和超效率DEA 模型 |
二、动态效率比较——Malmquist指数模型 |
第四节 智慧城市之间基础设施投资效率评价——SFA模型 |
第五节 本章小结和启示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与启示 |
一、结论 |
二、政策启示 |
第二节 主要创新 |
第三节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6)含锌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和对水中重金属吸附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水中镉铅铬铜的来源与危害 |
1.2 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方法 |
1.3 废水处理中吸附材料的研究现状 |
1.4 羟基磷灰石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1.4.1 羟基磷灰石在实际应用中的研究现状 |
1.4.2 常用的羟基磷灰石的制备方法 |
1.4.3 羟基磷灰石的吸附重金属的原理 |
1.5 吸附理论机制 |
1.5.1 吸附等温线 |
1.5.2 吸附动力学 |
1.6 本论文研究内容和意义、技术路线 |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含锌羟基磷灰石材料的合成 |
2.1 制备方法 |
2.1.1 实验试剂 |
2.1.2 主要设备及仪器 |
2.1.3 溶液的配置 |
2.1.4 不同锌钙比例的含锌羟基磷灰石的合成 |
2.2 筛选最佳锌钙比例的含锌羟基磷灰石 |
2.2.1 Zn-HAPs对 Cu(II)的吸附 |
2.2.2 Zn-HAPs对 Pb(II)的吸附 |
2.2.3 Zn-HAPs对 Cd(II)的吸附 |
2.2.4 Zn-HAPs对 Cr(VI)的吸附 |
2.3 研究结论 |
第三章 ZnHAP-0.2 对水中镉离子(II)的吸附研究 |
3.1 引言 |
3.2 ZnHAP-0.2 对水中镉离子(II)吸附研究 |
3.2.1 吸附剂初始量对镉离子(II)的吸附作用 |
3.2.2 水溶液初始ph值对镉离子(II)的吸附作用 |
3.2.3 水溶液重金属的初始浓度对镉离子(II)的吸附作用 |
3.2.4 Langmuir等温吸附研究 |
3.2.5 吸附动力学研究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四章 ZnHAP-0.2 对水中铅离子(II)的吸附研究 |
4.1 引言 |
4.2 ZnHAP-0.2 对水中铅离子(II)的吸附研究 |
4.2.1 吸附剂初始量对铅离子(II)的吸附作用 |
4.2.2 水溶液初始ph值对铅离子(II)的吸附作用 |
4.2.3 水溶液重金属的初始浓度对铅离子(II)的吸附作用 |
4.2.4 Langmuir等温吸附研究 |
4.2.5 吸附动力学研究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五章 ZnHAP-0.2 对水中铬离子(VI)的吸附研究 |
5.1 引言 |
5.2 ZnHAP-0.2 对水中铬离子(VI)的吸附研究 |
5.2.1 吸附剂初始量对铬离子(VI)的吸附作用 |
5.2.2 水溶液初始ph值对铬离子(VI)的吸附作用 |
5.2.3 水溶液重金属的初始浓度对铬离子(VI)的吸附作用 |
5.2.4 Langmuir等温吸附研究 |
5.2.5 吸附动力学研究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六章 ZnHAP-0.2 对水中铜离子(II)的吸附研究 |
6.1 引言 |
6.2 ZnHAP-0.2 对水中铜离子(II)的吸附研究 |
6.2.1 吸附剂初始量对Cu(II)吸附效果的研究 |
6.2.2 溶液初始ph值对Cu(II)吸附效果的研究 |
6.2.3 溶液初始浓度对Cu(II)吸附效果的研究 |
6.2.4 Langmuir等温吸附研究 |
6.2.5 吸附动力学研究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7.1 本研究结论 |
7.2 本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
7.3 本研究今后努力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读研期间科研情况 |
(7)鳜肌肉渔药残留、重金属含量与营养成分的质量安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淡水鱼类的渔药残留 |
1.1.1 药物残留种类 |
1.1.2 渔药残留的危害 |
1.1.3 残留药物的消除规律 |
1.1.4 鳜渔药残留安全现状 |
1.2 淡水鱼类的重金属含量 |
1.2.1 重金属的主要种类 |
1.2.2 重金属的危害 |
1.2.3 重金属的富集规律 |
1.2.4 鳜重金属残留安全现状 |
1.3 野生淡水鱼类与养殖淡水鱼类肌肉的基础营养成分 |
1.3.1 基础营养成分的指标 |
1.3.2 主要的影响因素 |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上海市市售鳜肌肉中渔药残留现状的调查研究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1.2 样本采集与前处理 |
2.1.3 色谱条件 |
2.1.4 质量控制 |
2.1.5 数据处理 |
2.2 结果 |
2.2.1 孔雀石绿与隐色孔雀石绿 |
2.2.2 硝基呋喃类药物 |
2.2.3 喹诺酮类药物 |
2.2.4 亚甲基蓝 |
2.3 讨论 |
2.3.1 孔雀石绿检测结果特征分析 |
2.3.2 硝基呋喃类、喹诺酮类与亚甲基蓝药物的检出特征分析 |
第三章 华东地区鳜肌肉重金属含量现状与风险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2.1 重金属检测方法 |
3.1.2.2 重金属污染程度参考 |
3.1.2.3 食用安全性与健康风险评价 |
3.1.3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汞、铬 |
3.2.2 镉 |
3.2.3 无机砷 |
3.2.4 铅 |
3.2.5 食用安全性评价 |
3.2.6 健康风险评估 |
3.3 讨论 |
3.3.1 华东地区鳜肌肉的重金属富集 |
3.3.2 华东地区鳜肌肉的重金属污染评价 |
第四章 华东地区养殖鳜与野生鳜的基础营养成分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基础营养成分的测定方法 |
4.1.3 肌肉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评定依据 |
4.1.4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基础营养成分 |
4.2.2 氨基酸构成与含量 |
4.2.3 氨基酸评分与化学评分 |
4.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8)以扇贝加工废弃物为原料的复合氨基酸鳌合钙制备工艺及其功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扇贝裙边酶解制备复合氨基酸的工艺优化 |
1.1 试验试剂、仪器与材料 |
1.1.1 试剂 |
1.1.2 仪器 |
1.1.3 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扇贝裙边的预处理 |
1.2.2 扇贝裙边粉末的脱脂 |
1.2.3 酶解工艺流程 |
1.2.4 氨基酸态氮的测定--甲醛滴定法 |
1.2.5 总氮(粗蛋白)的测定--凯氏定氮法 |
1.2.6 粗脂肪的测定--索氏抽提法 |
1.3 结果与分析 |
1.3.1 脱脂结果 |
1.3.2 粗蛋白含量测定结果 |
1.3.3 酶解试验结果 |
1.4 小结 |
第二章 复合氨基酸鳌合钙的制备及其质量分析 |
2.1 试验试剂、仪器与材料 |
2.1.1 试剂 |
2.1.2 仪器 |
2.1.3 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扇贝壳为钙源的氯化钙制备 |
2.2.2 复合氨基酸鳌合钙的制备 |
2.2.3 钙离子的测定:EDTA滴定法 |
2.2.4 复合氨基酸鳌合钙重金属、微生物及贝类毒素检测[40]: |
2.2.5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
2.2.6 复合氨基酸鳌合钙在体外胃肠模拟体系中的稳定性 |
2.2.7 氨基酸组成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鳌合试验优化结果 |
2.3.2 复合氨基酸鳌合钙重金属、微生物及贝类毒素检测 |
2.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
2.3.4 复合氨基酸鳌合钙在体外胃肠模拟体系中的稳定性 |
2.3.5 氨基酸组成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复合氨基酸鳌合钙的安全性、吸收及壮骨效果评价 |
3.1 试验试剂、仪器与材料 |
3.1.1 试剂 |
3.1.2 仪器 |
3.1.3 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动物分组 |
3.2.2 内脏指数 |
3.2.3 钙代谢测定 |
3.2.4 血液学指标测定 |
3.2.5 骨密度测定 |
3.2.6 试验小鼠饲料、股骨及粪便中的钙含量的测定 |
3.2.7 动物伦理学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内脏指数 |
3.3.2 一期动物试验血清生化结果 |
3.3.3 一期动物试验骨密度 |
3.3.4 钙代谢结果 |
3.4 小结 |
第四章 复合氨基酸鳌合钙治疗骨质疏松效果评价 |
4.1 试验试剂、仪器与材料 |
4.1.1 试剂 |
4.1.2 仪器 |
4.1.3 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2.1 动物分组 |
4.2.2 血液学指标测定 |
4.2.3 骨密度测定 |
4.2.4 Micro-CT检测 |
4.2.5 骨壁厚度及骨结构检测 |
4.2.6 ELISA试剂盒检测 |
4.2.7 骨钙含量测定 |
4.2.8 石蜡切片 |
4.2.9 Western blot |
4.2.10 数据分析 |
4.2.11 动物伦理学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二期动物试验血清生化检测 |
4.3.2 二期动物试验股骨L3、L4 腰椎骨密度及骨钙含量 |
4.3.3 Micro-CT结果 |
4.3.4 骨壁厚度及骨结构分析结果 |
4.3.5 ELISA试验结果 |
4.3.6 切片结果 |
4.3.7 Western blot结果 |
4.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1 栉孔扇贝概述 |
1.1 栉孔扇贝的形态特征 |
1.2 栉孔扇贝的营养成分 |
2 我国海洋贝类资源利用现状 |
2.1 鲜食及传统食品加工 |
2.2 功能性食品及医药领域应用 |
3 贝类蛋白资源酶解研究现状 |
3.1 蛋白酶解常用工具酶 |
3.1.1 动物蛋白酶 |
3.1.2 植物蛋白酶 |
3.1.3 微生物蛋白酶 |
3.2 贝类蛋白酶解工艺研究 |
3.2.1 酶解条件系数 |
3.2.2 酶解工艺研究方法 |
4 复合氨基酸鳌合钙的研究进展 |
4.1 氨基酸鳌合物概述 |
4.2 制备氨基酸鳌合钙的原料 |
4.2.1 制备氨基酸鳌合钙的氨基酸源 |
4.2.2 制备氨基酸鳌合钙的钙源 |
4.3 氨基酸鳌合钙的制备 |
4.3.1 酶解蛋白质与钙盐水相结合技术 |
4.3.2 高压流体纳米磨技术 |
4.3.3 微波固相合成技术 |
4.3.4 离子交换法 |
4.3.5 电解法 |
4.4 氨基酸鳌合钙的应用 |
4.4.1 氨基酸鳌合钙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
4.4.2 氨基酸鳌合钙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
4.4.3 氨基酸鳌合钙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
4.4.4 氨基酸鳌合钙在畜牧业领域的应用 |
5 绝经后的骨质疏松 |
5.1 致病原因 |
5.1.1 继发性骨质疏松 |
5.1.2 绝经后骨质疏松 |
5.2 临床表现 |
5.3 治疗方法 |
5.3.1 激素替代疗法(HRT) |
5.3.2 补钙 |
5.3.3 维生素D(vitamin D) |
5.3.4 双磷酸盐二磷酸盐 |
5.3.5 降钙素(CT)降钙素(CT) |
5.3.6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 |
5.3.7 氟制剂氟 |
5.3.8 甲状旁腺素(PTH)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我国开展减盐行动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人群食盐摄入量及来源分析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及建议 |
第二部分 家庭烹调减盐策略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及建议 |
第三部分 餐饮单位减盐策略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及建议 |
第四部分 加工食品减盐策略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及建议 |
第五部分 我国开展减盐行动的SWOT分析 |
1. SWOT分析方法 |
2. 我国开展减盐行动的SWOT分析 |
3. 减盐行动的SWOT分析矩阵 |
4. 减盐行动的实施策略 |
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10)CO2-火山碎屑岩相互作用的特征与机理 ——以蒙古国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凹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0.1 论文依托项目 |
0.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4 研究内容 |
0.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0.6 完成的工作量及取得的创新性成果与认识 |
第1章 地质背景 |
1.1 地层特征 |
1.1.1 布达特群和兴安岭群 |
1.1.2 铜钵庙组 |
1.1.3 南屯组 |
1.1.4 大磨拐河组 |
1.1.5 伊敏组和青元岗组 |
1.2 构造演化特征 |
1.2.1 断陷的初始张裂阶段 |
1.2.2 断陷的强烈拉张阶段 |
1.2.3 断陷发育阶段 |
1.2.4 坳陷发育阶段 |
1.2.5 盆地萎缩阶段 |
第2章 CO_2—火山碎屑岩相互作用的岩石学记录 |
2.1 含片钠铝石火山碎屑岩岩石学特征 |
2.1.1 碎屑类型 |
2.1.2 成岩作用方式 |
2.1.3 胶结物与自生矿物 |
2.1.4 成岩共生序列 |
2.1.5 含片钠铝石火山碎屑岩中片钠铝石和铁白云石的"碳"来源 |
2.2 不含片钠铝石火山碎屑岩的岩石学特征 |
2.2.1 碎屑类型 |
2.2.2 成岩作用方式 |
2.2.3 自生矿物与成岩共生序列 |
2.3 含片钠铝石火山碎屑岩与不含片钠铝石火山碎屑岩的岩石学比较 #56小结 |
小结 |
第3章 CO_2—火山碎屑岩与CO_2—玄武岩相互作用的实验 |
3.1 CO_2—火山碎屑岩相互作用实验 |
3.1.1 实验仪器、实验材料及实验步骤 |
3.1.2 结果与讨论 |
3.2 CO_2—玄武岩相互作用实验 |
3.2.1 实验仪器、实验材料及实验步骤 |
3.2.2 结果与讨论 |
小结 |
第4章 CO_2—火山碎屑岩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 |
4.1 样品组成及参数赋值 |
4.1.1 样品组成 |
4.1.2 模拟所需数据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CO_2注入后流体pH值和离子浓度的变化 |
4.2.2 CO_2注入引起的溶蚀溶解作用 |
4.2.3 CO_2注入引起的自生矿物的沉淀 |
4.2.4 火山碎屑岩对CO_2的矿物捕获能力 |
4.2.5 CO_2注入引起的储层物性的变化 |
小结 |
第5章 CO_2—火山碎屑岩相互作用的机理、固碳量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
5.1 CO_2—H_2O—岩石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成岩反应 |
5.1.1 形成固碳矿物的成岩反应 |
5.1.2 形成非固碳矿物的成岩反应 |
5.2 CO_2矿物捕获的金属离子来源 |
5.2.1 片钠铝石中的金属离子来源 |
5.2.2 铁白云石的金属离子来源 |
5.3 CO_2流体与火山碎屑岩中金属离子析出之间的关系 |
5.4 CO_2注入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
5.5 火山碎屑岩对CO_2的矿物捕获能力 |
5.5.1 CO_2注入火山碎屑岩后形成的自生矿物组合 |
5.5.2 火山碎屑岩对CO_2的矿物捕获能力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烟台市正常人群骨矿物含量现状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省典型工业城市土壤和灰尘重金属来源解析及健康风险评估[D]. 孙雪菲.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滨海河流沉积物的典型重金属质量基准确定及Cd污染原位修复研究[D]. 刘群群.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2021(01)
- [3]纤维素为骨架的复合水凝胶制备及其在水果保鲜方面的应用[D]. 袁琳. 兰州大学, 2021(09)
- [4]三种不同工业场地土壤污染调查与风险评估[D]. 年世宇.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 [5]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机理与投入产出分析[D]. 康正宁.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8)
- [6]含锌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和对水中重金属吸附能力的研究[D]. 程李迅. 安庆师范大学, 2020(12)
- [7]鳜肌肉渔药残留、重金属含量与营养成分的质量安全分析[D]. 吴红岩.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8]以扇贝加工废弃物为原料的复合氨基酸鳌合钙制备工艺及其功能评价[D]. 焦奎. 青岛大学, 2019(03)
- [9]我国开展减盐行动的策略研究[D]. 徐建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4(11)
- [10]CO2-火山碎屑岩相互作用的特征与机理 ——以蒙古国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凹陷为例[D]. 董林森. 吉林大学, 2011(09)
标签:重金属论文; 土壤重金属污染论文;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论文; 土壤改良论文; 重金属检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