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唇裂术后伤口感染的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吴敏,朱祉冰,石冰,龚彩霞,李杨[1](2021)在《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对唇裂术后伤口感染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对唇裂术后患者伤口发生感染的影响。方法对2015年1月—2018年11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唇腭裂外科行一期唇裂修复术的1 3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将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和未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患者分为两组。预防组594例患者,按裂隙类型分为单侧不完全型单纯唇裂(UICL)患者373例,单侧完全型单纯唇裂(UCCL)患者157例,双侧不完全型单纯唇裂(BICL)患者25例,双侧完全型单纯唇裂(BCCL)患者39例。未预防组767例患者,按裂隙类型分为UICL患者482例,UCCL患者211例,BICL患者31例,BCCL患者43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白细胞计数和体温与术后切口感染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白细胞计数、体温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患者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对唇裂修复术后感染的发生无明显影响。
周松维[2](2021)在《唇裂术后继发畸形特点的临床总结及整复效果评价》文中提出目的:总结近5年唇裂术后继发畸形的主要临床特点,评价唇裂术后继发鼻唇畸形整复手术治疗的术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月就诊于我科有完整病例资料的患儿的唇裂初期整复术后继发鼻唇畸形的临床特点。通过对患儿继发畸形整复术前、术后的随访照片进行观察分类,总结出近5年唇裂患儿在我科进行初期整复术后继发畸形的主要临床表现及特点。对本组资料中的唇裂继发畸形进行个体化整复手术治疗,并由主刀医生及一名高年资整形医师对整复手术术后效果进行主观评价。结果:本组病例53例,其中单侧46例,双侧7例,年龄从1岁4月~8岁1月,平均年龄3岁11月。53例唇裂术后继发畸形主要表现鼻部畸形、唇部畸形。46例单侧唇裂继发鼻部畸形中占比最大为双侧鼻孔不对称约87.0%,主要临床表现以双侧鼻孔不对称、患侧鼻翼扁平发育不良、鼻小柱偏斜、双侧鼻翼基底不对称为主;继发唇部畸形的主要临床表现:红唇畸形中占比最大为红唇臃肿约71.7%,主要表现以红唇臃肿、唇珠不明显、唇红组织凹陷为主,白唇畸形中占比最大为双侧唇峰不齐约47.8%,主要表现以双侧唇峰不齐为主。7例双侧唇裂继发鼻部畸形中占比最大为鼻小柱短宽约85.7%,主要临床表现以鼻小柱短宽、鼻尖低平、双侧鼻孔宽大扁平、双侧鼻孔不对称为主;继发唇部畸形的主要临床表现:红唇畸形中占比最大为唇珠不明显约85.7%,主要临床表现以唇珠不明显、双侧红唇臃肿、唇红组织小薄为主,白唇畸形中占比最大为上唇过紧约85.7%,主要临床表现以上唇过紧、人中缺如、双侧唇峰不齐为主。本组53例病例中46例单侧唇裂继发畸形整复手术效果评价,整复效果好者37例,改善一般2例,7例双侧唇裂继发畸形整复手术效果评价,整复效果好者4例,改善一般1例,均无不满意者。结论:我科近5年唇裂术后继发畸形主要表现为鼻部畸形、唇部畸形。单侧唇裂继发鼻部畸形中占比最大为双侧鼻孔不对称,主要临床表现以双侧鼻孔不对称、患侧鼻翼扁平发育不良为主;继发唇部畸形的主要临床表现:红唇畸形中占比最大为红唇臃肿,主要表现以红唇臃肿为主,白唇畸形中占比最大为双侧唇峰不齐,主要表现以双侧唇峰不齐为主。双侧唇裂继发鼻部畸形中占比最大为鼻小柱短宽,主要临床表现以鼻小柱短宽、鼻尖低平为主;继发唇部畸形的主要临床表现:红唇畸形中占比最大为唇珠不明显,主要临床表现以唇珠不明显为主,白唇畸形中占比最大为上唇过紧,主要临床表现以上唇过紧、人中缺如为主。针对唇裂继发畸形特点采取个体化的手术治疗可使唇裂继发畸形整复术取得良好的术后效果。
林秀虹[3](2021)在《多技术融合的单侧唇裂修复术后唇鼻对称性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改良Mohler法是先天性单侧唇裂修复最常用的手术方式之一。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唇腭裂治疗中心(以下简称我科)基于对唇鼻结构和生物力学仿真的认识,不断改进单侧唇裂手术方式。自2015年以来应用改良Mohler法+Tajima切口+小三角瓣法修复单侧唇裂手术。自2018年开始在上述术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唇鼻肌肉张力带重建+鼻中隔软骨复位法。本研究通过客观数据的分析,探讨了我科上述两个时期不同手术方式的术后唇鼻对称性效果及其变化规律,希望寻找到一种在术后能长期维持唇鼻对称的修复单侧唇裂的手术方式。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第一部分收集2015年0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我科接受手术方式一(改良Mohler法+Tajima切口+小三角瓣法)的单侧唇裂修复病例81例。第二部分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我科接受手术方式二(改良Mohler法+唇鼻肌肉张力带重建+鼻中隔软骨复位+Tajima切口+小三角瓣法)的单侧唇裂修复病例52例。使用专业的图片测量软件分别测量这两部分的患者术前以及术后1-14天、术后1月-3月、术后3月-6月、术后6月-1年,术后1年以上等6个时段内的正面照及仰面照中的12个线性距离(双侧红唇厚度、双侧鼻翼口角距、双侧唇峰口角距、双侧鼻翼唇峰距、双侧鼻翼宽度、双侧鼻孔高度)和1个测量角度(鼻小柱偏斜角)。以各个测量指标的对称率(SR)作为客观评价指标。应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分析两种手术方式术后各时段每个指标的SR和术前有无差异。通过每个指标SR均值的折线图分析不同术式术后各时段唇鼻对称性的变化规律。结果:第一部分:术后各时段大部分测量指标SR与术前SR存在统计学差异。在折线图上,红唇厚度、鼻翼口角距、唇峰口角距、鼻翼唇峰距的SR均值在术后第1-14天最低,术后中远期轻度升高,以1-3月时段的升高最明显。术后1年以上时段,SR均值又有降低,但仍略高于术后1-14天时段。鼻翼宽度、鼻孔高度的SR均值在术后1-3月时段最低,术后中远期轻度升高。鼻小柱偏斜角在术后各时段SR均值为5-10,均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中远期有小幅波动。第二部分:除鼻小柱偏斜角外,患者鼻唇区对称性的术后早期改善效果大致与第一部分的效果大致等同。其中,唇峰口角距、鼻翼口角距、鼻翼宽度的SR均值在术后明显降低,且在观察时段内一直保持平稳持续低值。鼻孔高度SR均值术后下降最为显着,且术后1-14天、1-3月、3-6月等时段持续下降,最低值出现在术后3-6月,在术后6月-1年时段轻度升高。鼻小柱偏斜角在术后各时段SR均值为0-5,均较术前明显降低,且在观察时段内一直保持平稳持续低值。结论:采用手术方式一(改良Mohler法+Tajima切口+小三角瓣法)修复单侧唇裂能够达到术后早期较为满意的唇鼻对称性。受瘢痕牵拉影响,术后中期唇鼻对称性略有降低。术后远期唇鼻对称性较术后中期升高。采用手术方式二(改良Mohler法+唇鼻肌肉张力带重建+鼻中隔软骨复位+Tajima切口+小三角瓣法)能够达到术后早期对称和谐的唇鼻形态,术后中远期也能保持唇鼻的高度对称性。
刘冰[4](2021)在《数字化技术辅助齿槽嵴裂骨缺损精准修复的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建立数字化技术辅助的齿槽嵴裂修复精准评估体系。通过三维数字化测量,分析并计算术前缺损体积、术后成骨效率,为手术方案设计及术后效果评估提供参考依据。实现齿槽嵴裂的术前准确测量,术中精准修复,术后定量评价。2、基于数字化技术辅助的齿槽嵴裂修复精准评估体系,探讨rhBMP-2对齿槽嵴裂自体骨移植修复效果的影响。3、开展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验证自体浓缩骨髓血复合β-TCP支架材料对齿槽嵴裂骨缺损治疗效果非劣效于自体髂骨松质移植。4、建立兔齿槽嵴裂动物模型,使该动物模型满足骨移植修复成骨机制的研究以及应用不同生物材料修复齿槽嵴裂骨缺损的疗效研究。建立可靠的兔齿槽嵴裂模型骨修复效果评价方法便于后续基础研究。研究方法1、对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我中心接受二期齿槽嵴裂修复手术治疗的26名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将26例患者术前CT数据进行数字化分析,分别采用我中心改良的镜像法和差减法测量齿槽嵴裂缺损体积,分析、对比这两种测量方法的准确性、一致性、观察者间信度。2、对上述26例接受自体髂骨或rhBMP-2复合自体髂骨修复齿槽嵴裂临床对照患者进行术后成骨效果的评估。采用我中心提出的齿槽嵴裂术后修复效果精准评估方法,将术前、术后12个月三维重建数据导入Geomagic软件中,进行布尔运算相减,得到齿槽嵴裂植骨区域的骨组织形态差异。计算新生骨的体积,并直观分析新生骨块的形态。统计分析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有效性、可重复性。3、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行齿槽嵴裂修复的患者,按入选、排除标准入组共20例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通过中央随机系统随机进入2种手术方法组:自体浓缩骨髓血复合β-TCP支架材料组10例,传统自体髂骨松质移植组10例。术后5天、1个月评估不良事件,髂部供区疼痛量表评分;术后6、12个月行头颅CT检查。随访结束后,对术前、术后6月、术后12月CT数据行三维影像学分析,评估缺损修复情况和移植物变化。4、将12只实验兔随机分成三组,采用外科手术方式制作不同大小的右侧齿槽嵴裂缺损并拔除左侧中切牙,中切牙侧:4mm缺损;A组:6mm缺损;B组:8mm缺损;C组:10mm缺损。术后8周通过CT扫描三维重建及大体解剖学观察兔齿槽嵴裂自我修复情况,确定标准的兔齿槽嵴裂模型缺损大小。然后,将18只实验兔建立齿槽嵴裂模型后随机分为2组,分别植入等量自体髂骨松质骨和等量β-TCP。术后第2、4、8周每组分别随机挑选3只兔子行头颅CT扫描后处死,对兔齿槽嵴裂模型行解剖学、组织学观察,观察骨小梁、血管及造血组织、成骨破骨情况。结果1、镜像法测量26例患者齿槽嵴裂骨缺损体积均值:1.29±0.31cm3,平均测量时间:11.93±1.75min;差减法测量骨缺损体积均值:1.22±0.35cm3,平均测量时间:9.52±1.24min。皮尔逊相关系数显示这两种方法测量的体积之间呈很强的正相关(r=0.904,p<0.05)。两者的差异从-0.32cm3到0.44cm3,配对t检验显示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Bland-Altman散点图显示3.8%(1/26)的点在95%—致性界限以外,说明镜像法和差减法测量齿槽嵴裂缺损体积的一致性高。镜像法两位观察者的ICC为0.964,差减法两位观察者ICC为0.975,说明两种测量方法的观察者间信度及复测信度高。2、ICBG组与BMP组患者性别(p=0.899)、年龄(p=0.919)无统计学差异。26例患者的齿槽嵴裂平均缺损体积:1.25±0.32cm3。ICBG组(n=12):新生骨体积平均值:0.52±0.20cm3,平均 BF%:42.01±15.57%。BMP 组(n=14):新生骨体积平均值为0.69±0.21cm3,平均BF%为55.79±11.84%,ICBG组和BMP组的术后骨修复比率有统计学差异(p=0.022)。两位观察者测得的新生骨体积之间的ICC为0.923,观察者LB两次测量之间ICC为0.948,观察者LBH两次测量之间的ICC为0.939,证明该测量方法的观察者间信度及复测信度高。3、我院共入组20例单侧齿槽嵴裂患者,平均术前缺损体积为1.27±0.32cm3。实验组术后5天、30天疼痛量表评分均值:1.2±0.87分、0.3±0.64分。对照组术后5天、30天疼痛评分均值:4.1±0.94分、1.1±0.83分。两组术后5天及术后30天疼痛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术后6月新生骨体积均值:0.65±0.24cm3,BF%:57.66±17.95%;术后 12 月新生骨体积均值:0.52±0.18cm3,BF%:52.38±14.37%。对照组:术后 6 月新生骨体积均值:0.74±0.14cm3,BF%:52.13±15.73%;术后12月新生骨体积均值:0.68±0.23cm3,BF%:48.06±21.10%。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术后6月和12月的修复比例无显着差异。4、中切牙侧(4mm)牙槽窝缺损完全愈合;右侧齿槽造模6mm组:齿槽造模部位成骨良好,骨缺损接近愈合,平均缺损体积:48.75±11.65mm3;8mm组:造模部位骨壁有较明显的凹坑状骨缺损,平均缺损体积:97.94± 13.94mm3;10mm组:造模部位骨壁凹坑明显,齿槽嵴高度下降明显,平均缺损体积:175.16±23.00mm3。自体髂骨组:术后2周骨吸收率为17.21±2.62%;术后4周骨吸收率为37.61 ±4.74%;术后8周,骨吸收率为22.48±10.59%。β-TCP组:术后2周骨吸收率为17.78±1.74%;术后4周骨吸收率为33.77±12.22%;术后8周骨吸收率为21.95±5.16%。自体髂骨组与β-TCP组在术后2周、4周、8周的骨吸收率方面无显着差异。结论1、我们所建立的数字化技术辅助的齿槽嵴裂修复评估体系准确性高、可重复性好、耗时短且临床实用。差减法较镜像法应用范围更广。2、在齿槽嵴裂修复术中,rhBMP-2联合自体骨移植比单独自体骨移植的成骨效率更高。3、自体浓缩骨髓血复合β-TCP支架材料修复齿槽嵴裂缺损成骨效果与自体髂骨松质移植相当,且住院天数和髂骨区术后疼痛较对照组显着减少。4、手术制作10mm*5mm的兔齿槽嵴缺损可建立足够大小,且稳定、可靠的齿槽嵴裂模型。数字化测量与免疫组化分析是兔齿槽嵴裂模型骨修复效果评价的有效方法。
吴婷婷[5](2019)在《先天性唇腭裂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28例先天性唇腭裂患者围术期的护理经验。方法对先天性唇腭裂手术患者28例行围术期护理干预,观察护理干预对术后疼痛、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结果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患儿疼痛程度显着下降,由重度疼痛过渡到轻度疼痛;手术时间50~120 min,平均60 min;术中出血量45~110 m L,平均55 m L;住院时间7~16 d,平均(9. 4±2. 6) d。伤口Ⅰ期愈合,患儿外貌改善显着,语言清晰度较术前显着提高,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术后随访6个月~3年,所有患儿恢复良好,在语言功能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患儿及家属对外形均较满意。术后并发症发生2例(7. 1%)。结论手术前后对先天性唇腭裂患儿进行专业优质的护理,对患儿病情的恢复和预后均有显着作用。
李一颖[6](2019)在《口腔黏膜瓣用于非综合征型单侧完全性唇裂中鼻底修复的效果评价》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非综合征型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在一期唇裂手术中联合应用口腔黏膜瓣的方法进行鼻底修复的术后效果,并对鼻底、鼻翼外形对称性等指标进行分析评价。方法:选取自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采用口腔黏膜瓣联合应用的方法进行鼻底修复的16例非综合征型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整理分类,根据患儿术后1周1年恢复情况,拍摄患儿正面、仰面照片,选择10名专业人员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别对患儿的术后唇形态、鼻形态、鼻底形态进行主观评价,满分各为5分,总分均50分,每个患儿的满分为150分。通过照片测量16例患儿健、患侧鼻底宽度、鼻小柱高度、鼻孔高度及宽度,鼻的长度及宽度等指标,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对称比来进行客观评价。结果:16例患儿术后均未出现口鼻腔瘘及鼻底凹陷,鼻翼塌陷得到明显改善,所有患儿术后一周复诊的主观评价结果:唇形态的平均得分为46.375,得分最高的为50分,最低分为42分;鼻形态的平均的分为46.06分,得分最高的为49分,最低分为43分;鼻底形态的平均分为46.125分,得分最高的为49分,最低分为40分,16例患儿中总分在141145分的共3例,146150分的共3例;术后1年16例复诊患儿中唇形态主观评价的平均分为44.9分,得分最高的为48分,得分最低的为40分;鼻形态的平均分为43.31分,得分最高的为46分,最低为38分;鼻底形态鼻形态的平均分为43.44分,最高得分为47分,最低为38分,总得分在141145分的共1例,总分在146150分的为0。客观评价结果显示:术后1年鼻底宽度对称比为0.79±0.15、鼻孔宽度对称比为0.86±0.17,相比术后1周的鼻底宽度比值1.04±0.25、鼻孔宽度比值1.08±0.18对称比变小;术后1年鼻小柱高度的对称比为1.62±0.48、鼻孔高度比1.44±0.17,相比术后1周鼻小柱高度比1.10±0.22、鼻孔宽度比1.03±0.19增大。术后1周鼻底宽度对称比相对术前对称比变化量为0.53±0.24,术后1年鼻底宽度对称比相对术后1周变化量为-0.24±0.25;术后1周鼻小柱高度对称比相对术前对称比变化量为1.16±0.74,术后1年鼻小柱高度对称比相对术后1周变化量为-0.51±0.43;术后1周鼻底宽度对称比、鼻小柱高度对称比、鼻的长宽比、鼻孔宽度比、高度比与术前的各指标均不存在相关关系(P>0.05),术后1年鼻底宽度对称比与术前的鼻底宽度比值呈正相关(r=0.64,P=0.007),与鼻的长宽比呈负相关(r=-0.65,P=0.006)。结论:非综合征型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一期修复手术中采用口腔黏膜瓣的方法进行鼻底修复不仅可以减少口鼻腔瘘的发生,还能严密封闭鼻底裂隙,恢复鼻底形态,并保持良好的鼻翼外形及鼻孔对称性。
孙晶[7](2018)在《单侧唇裂修复术后继发红唇畸形的临床分析及Ⅱ期手术修复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对单侧唇裂修复术后继发红唇畸形患者施以Ⅱ期手术治疗后获得的修复效果。方法方便选择该院2014年11月—2017年8月收治的69例单侧唇裂修复术后继发红唇畸形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所有红唇畸形患者分组通过数字奇偶法展开;对照组(35例):选择V-Y改行术对单侧唇裂修复术后继发红唇畸形患者施治;观察组(34例):选择双侧红唇瓣推进修复术对单侧唇裂修复术后继发红唇畸形患者施治;最终就两组红唇畸形患者病症治疗总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展开对比。结果同对照组红唇畸形患者治疗总有效率(62.86%)展开对比,观察组红唇畸形患者(97.06%)提高程度显着(χ2=12.473 8,P<0.05);同对照组红唇畸形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42.86%)展开对比,观察组红唇畸形患者(8.82%)降低程度显着(χ2=10.360 2,P<0.05)。结论对于单侧唇裂修复术后继发红唇畸形患者合理选择双侧红唇瓣推进修复术施治,于修复疗效提高以及安全性提高方面可以做出充分保证,最终获得满意手术效果,凸显双侧红唇瓣推进修复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吴敏,王龑,陈丽先,石冰,郑谦,龚彩霞[8](2018)在《一例唇裂术后伤口感染使用新型敷料治愈的个案报道》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新型敷料在唇裂术后伤口感染中的应用。方法对1例唇裂术后伤口感染的患者,在伤口治疗的过程中,运用湿性愈合理论,选择不同的新型敷料,并采用医护一体化的工作模式进行治疗。结果患者经过治疗后伤口二期愈合,在换药过程中舒适体验好,治疗时间短,瘢痕较轻,总体疗效较好,患者及家属满意。结论新型敷料的使用为临床处理唇裂术后伤口感染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案。
李洪利,梁亚虹[9](2017)在《Abbe瓣修复唇畸形术中护理配合及体会》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探讨Abbe瓣修复唇畸形患者的术中护理配合。方法 :选择我院在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完成的15例唇裂畸形进行Abbe瓣修复唇畸形术中的患者,回顾分析患者的术中护理配合。结果 :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转移瓣坏死、感染等并发症,达到预期护理效果,护理满意度是99.5%。结论 :Abbe瓣修复唇畸形患者有效的术中护理配合能够提高手术的安全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严格执行无菌技术规范,避免人为影响导致Abbe瓣发生坏死。
刘峰,张岱尊,肖文林,薛令法,许尧祥[10](2017)在《兔上唇唇裂术后创口愈合过程中增生性瘢痕的变化趋势》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兔唇裂术后瘢痕增生的变化趋势,探讨唇裂术后瘢痕最大增生程度发生时间,为后续研究基因治疗增生性瘢痕最有效时机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用同一子代近交系纯种新西兰白兔40只,采用Millard唇裂修复术,制造出创伤愈合的瘢痕模型,分别在术后第2、3、4、5周进行肉眼观察和瘢痕体积测量,切取上唇瘢痕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石蜡切片染色(IHC-P)、肌成纤维细胞(MFB)计数,提取瘢痕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进行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所得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包进行t检验。结果:肉眼观察,兔上唇唇裂术后创口愈合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变化,术后第3、4周,瘢痕收缩较为明显,其中瘢痕体积、MFB细胞计数及α-SMA的表达与术后第2、5周相比,有显着差异(P<0.01)。结论:唇裂术后瘢痕增生严重程度大致呈正态分布,α-SMA作为MFB的分化标志物,为在蛋白水平测定瘢痕严重程度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唇裂术后伤口感染的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唇裂术后伤口感染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对唇裂术后伤口感染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3.1 白细胞指标 |
1.3.2 术后手术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
1.3.3 体温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白细胞计数 |
2.2 体温 |
2.3 不同裂隙类型患者术后伤口感染情况 |
3 讨论 |
(2)唇裂术后继发畸形特点的临床总结及整复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材料 |
1.2 方法 |
1.2.1 对唇裂初期整复术后继发畸形的临床特点进行归纳总结 |
1.2.2 唇裂继发畸形整复手术术后效果评价 |
2 结果 |
2.1 53例唇裂初期整复术后继发鼻唇部畸形的主要临床表现 |
2.1.1 46例单侧唇裂继发鼻唇部畸形整复术前照片分析 |
2.1.2 7例双侧唇裂继发鼻唇部畸形整复术前照片分析 |
2.2 53例唇裂初期整复术后继发鼻唇部畸形整复术后效果评价 |
2.2.1 46例单侧唇裂在继发畸形整复术后的随访 |
2.2.2 典型病例1 |
2.2.3 7例双侧唇裂在继发畸形整复术后随访 |
2.2.4 典型病例2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唇裂术后继发畸形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多技术融合的单侧唇裂修复术后唇鼻对称性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先天性唇裂 |
1.2 唇裂修复术的发展 |
1.3 MOHLER术式及其改良 |
1.4 “唇鼻肌肉生物力学仿真”理论 |
1.5 一期鼻整形修复 |
1.6 多技术融合的单侧唇裂改良修复术 |
第二章 2015—2017年应用手术方式一(改良MOHLER法+TAJIMA切口+小三角瓣法)修复单侧唇裂术后唇鼻对称性变化规律的研究 |
2.1 临床资料 |
2.2 手术方法 |
2.2.1 术前检查 |
2.2.2 手术准备及麻醉 |
2.2.3 切口设计 |
2.2.4 手术方法 |
2.3 术后处理 |
2.4 数据处理 |
2.4.1 定期随访 |
2.4.2 图像处理及定点测量 |
2.4.3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第三章 2018—2020年应用手术方式二(改良MOHLER法+唇鼻肌肉张力带重建+鼻中隔软骨复位+TAJIMA切口+小三角瓣法)修复单侧唇裂术后唇鼻对称性变化规律的研究 |
3.1 临床资料 |
3.2 手术方法 |
3.2.1 术前检查 |
3.2.2 手术准备及麻醉 |
3.2.3 定点标记 |
3.2.4 手术方法 |
3.3 术后处理 |
3.4 数据处理 |
3.4.1 定期随访 |
3.4.2 图像处理及定点测量 |
3.4.3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第五章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唇裂修复术后效果的评价方法 |
引言 |
1 直接评价法 |
2 间接评价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数字化技术辅助齿槽嵴裂骨缺损精准修复的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数字化技术辅助的齿槽嵴裂修复精准评估体系 |
研究背景和目的 |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
二、数字化技术辅助的齿槽嵴裂术前骨缺损体积测定的研究 |
三、数字化技术辅助的齿槽嵴裂修复术后成骨效果精准评估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二部分 自体浓缩骨髓血复合β-TCP支架修复齿槽嵴裂的临床对照研究 |
研究背景和目的 |
一、研究对象 |
二、手术材料及方法 |
三、术后随访、评估 |
四、结果 |
五、讨论 |
小结 |
第三部分 兔齿槽嵴裂模型的建立与骨移植修复成骨机制研究 |
研究背景和目的 |
技术路线图 |
一、实验材料和仪器 |
二、兔齿槽嵴裂模型的建立 |
三、自体髂骨与β-TCP修复兔齿槽嵴裂效果评估 |
四、讨论 |
五、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文献综述 颌面骨组织缺损修复材料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语词表 |
致谢 |
发表文章及学术交流情况 |
(5)先天性唇腭裂患者的围术期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麻醉和手术方法 |
1.3 评价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护理 |
2.1 术前护理 |
2.1.1 术前准备: |
2.1.2 心理护理: |
2.2 术后护理 |
2.2.1 常规护理: |
2.2.2 伤口的观察与护理: |
2.2.3 饮食护理: |
2.2.4 心理护理: |
2.2.5 语言训练: |
2.2.6 出院指导: |
3 结果 |
3.1 术后疼痛情况 |
3.2 患儿手术、住院和预后情况 |
3.3 术后并发症情况 |
4 讨论 |
(6)口腔黏膜瓣用于非综合征型单侧完全性唇裂中鼻底修复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对象和方法 |
1 病例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3 手术方法 |
2 评价方法 |
3 测量指标及计算公式 |
3.1 标记点标注 |
3.2 测量长度标注 |
3.3 研究指标(单位 mm) |
3.4 计算公式 |
4 检验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1 主观评价结果 |
2 客观评价结果 |
讨论 |
1 异位解剖结构 |
2 评价方法 |
3 手术效果影响因素 |
4 口腔黏膜瓣联合应用的优势 |
5 术后效果的比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单侧唇裂修复术后继发红唇畸形的临床分析及Ⅱ期手术修复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疗效判断标准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病情治疗总有效率临床对比 |
2.2 不良反应临床对比 |
3 讨论 |
(10)兔上唇唇裂术后创口愈合过程中增生性瘢痕的变化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材料 |
1.3 构建兔上唇瘢痕模型及测量瘢痕体积 |
1.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肌成纤维细胞 (MFB) 计数 |
1.5 Western免疫印迹检测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肉眼观察 |
2.2 瘢痕体积测量 |
2.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
2.4 α-SMA蛋白检测结果 |
3 讨论 |
四、唇裂术后伤口感染的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对唇裂术后伤口感染的影响研究[J]. 吴敏,朱祉冰,石冰,龚彩霞,李杨.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1(06)
- [2]唇裂术后继发畸形特点的临床总结及整复效果评价[D]. 周松维.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3]多技术融合的单侧唇裂修复术后唇鼻对称性变化的研究[D]. 林秀虹. 汕头大学, 2021(02)
- [4]数字化技术辅助齿槽嵴裂骨缺损精准修复的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D]. 刘冰.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5]先天性唇腭裂患者的围术期护理[J]. 吴婷婷.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13)
- [6]口腔黏膜瓣用于非综合征型单侧完全性唇裂中鼻底修复的效果评价[D]. 李一颖. 青岛大学, 2019(02)
- [7]单侧唇裂修复术后继发红唇畸形的临床分析及Ⅱ期手术修复效果分析[J]. 孙晶. 中外医疗, 2018(08)
- [8]一例唇裂术后伤口感染使用新型敷料治愈的个案报道[J]. 吴敏,王龑,陈丽先,石冰,郑谦,龚彩霞.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8(01)
- [9]Abbe瓣修复唇畸形术中护理配合及体会[J]. 李洪利,梁亚虹. 人人健康, 2017(22)
- [10]兔上唇唇裂术后创口愈合过程中增生性瘢痕的变化趋势[J]. 刘峰,张岱尊,肖文林,薛令法,许尧祥.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