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窗打击复位加RF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16例(论文文献综述)
姜永强[1](2019)在《胸腰段骨折伴后侧韧带复合体(PLC)损伤合并脊髓损伤后路手术和前后路联合手术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探讨胸腰段骨折伴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合并脊髓损伤时,经后路手术与前后路联合手术时的临床治疗效果。以期能够解除椎管内脊髓受压状态,恢复患者脊柱的稳定性和受伤椎体的高度,有效恢复脊柱的生物学形态。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8年8月期间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伴有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共计66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后路手术组(后路组)和前后路联合手术组(联合组),分别在术前、术后对两组患者的伤椎的高度,Cobb’s、、椎体压缩程度、椎管占位等情况进行评估。然后在术前和术后1个月时,对两组患者的神经系统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①经后入路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长为179.37±20.37min,术中出血量为311.82±48.28ml,前后路联合手术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长为257.28±31.37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572.37±43.82ml。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长、平均出血量具有着明显的差异性(P<0.05)。②经过给予患者为期6-24个月的随访,两组患者术后ASIA神经功能评分均较术前存在一定程度的改善,联合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效果优于后路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与后路组相比,联合组患者的触觉评分和运动评分、Cobb’s角和伤椎高度、椎体压缩程度和椎管占位等改善情况明显提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经手术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有所改善,但联合组患者的VAS评分改善效果明显优于经后入路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⑤经后入路手术治疗的30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前后路联合治疗的36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基本接近,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联合组患者治疗显效率明显高于后路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腰段骨折伴PLC损伤合并脊髓损伤的治疗时,前后路联合治疗法能够有效缓解压力,使患者的脊髓功能能够得到有效的恢复,从而有利于脊柱后凸畸形的矫正,帮助患者恢复受损脊柱的高度和椎管容解,达到生物力学的稳定性。
王翕[2](2019)在《经椎板峡部开窗行椎管减压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一般由高能量创伤引起,如高处坠落伤、车祸伤、重物砸伤等。爆裂骨折一会累及前中柱并伴有椎体后壁骨折碎片侵入椎管,所以常会导致脊髓、马尾等神经组织损伤。对于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治疗方式的选择,学术界尚没有一个让大部分人信服的标准。后路手术是当前主流的治疗手段之一,对于伴有脊髓神经损伤的患者,传统后路手术一般选择进行椎板切除或半椎板切除术进行神经减压,但这种减压方式对脊柱后方韧带复合体(Posterior ligamentous complex,PLC)的破坏是毁灭性的。对于前中柱结构已经压缩破坏的爆裂骨折来说,失去后柱结构的支持对脊柱的稳定性是严重的打击,这大大加剧了内固定失败、后凸畸形、术后腰背痛等中远期并发症的风险。另外,通过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装置进行轴向撑开,拉紧后纵韧带、椎间盘及其周围组织,间接推压侵入椎管的骨折碎片复位,恢复椎管容积的减压方式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也被证明有效。但是这种被称为韧带复位技术(ligamentotaxis)间接减压策略,因为不能直观的进行探查减压,所以被质疑其减压效率存在不确定性。本研究在后路手术间接减压的基础上于椎板峡部开窗,用特殊工具进行椎管探查,在保证了椎管减压有效性的同时尽最大可能保留了脊柱后柱结构,这可以作为后路手术的一个新选项。研究目的:对比经传统后路切除椎板减压、椎板峡部开窗减压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分析。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骨科2017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胸腰椎爆裂骨折30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即椎板切除减压组(A组,n=16),峡部开窗减压组(B组,n=14)。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等围手术期数据,进行组间对比;随访并记录患者术前、术后7天、术后1年时间点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组内及组间对比;记录术前及术后3天的伤椎前缘高度比(ratioof anterior vertebral height,RAVH)、Cobb角、椎管侵占率等资料,进行组内、组间对比;记录术前、末次随访时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评分神经功能分级等资料,行组内对比分析。研究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损伤节段分布、术前VAS,术前影像学指标RAVH、Cobb角、椎管侵占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平均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手术失血量明显低于A组(P<0.001),B组患者的术后引流量低于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7天时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01),术后1年随访时较术后7天也有明显改善(P<0.001),两组间对比患者术前、术后7天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年随访时VAS评分A组大于B组(P<0.05);两组患者RAVH、Cobb角、椎管侵占率等影像学指标术后3天时比术前有明显改善(P<0.001),A组与B组患者术前、术后的RAVH、Cobb角、椎管侵占率等影像学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研究结论: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在骨折复位、矫正畸形方面疗效确切而稳定,峡部开窗椎管减压的效率与椎板切除减压相似,而且手术出血量、引流量更少,手术创伤更小,中远期疼痛改善更明显;两手术组的患者神经功能均改善明显。综上,经峡部开窗椎管减压是一种安全、有效、可以更好地保护后方韧带复合体的方法,其操作简单,器械要求低,适合在广大基层医院推广。
范红松[3](2017)在《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型损伤的疗效对比》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后路经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型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01月2016年01月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型损伤患者4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5;女,15),年龄在1860岁。由于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肌间隙入路组(Mis-open组)及传统开放入路组(Open组),其中Mis-open组行后路经肌间隙椎管减压、复位、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20例(男,12;女,8),年龄在2160岁。术前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神经功能分级:A级14例,B级5例,C级1例。Open组行传统开放椎管减压、复位、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20例(男,13;女,7),年龄在1858岁。美国脊髓损伤分级(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神经功能分级:A级14例、B级2例、C级3例、D级1例。1.分别采用计时器、负压吸引装置、负压引流球分别记录两组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评估两组围手术期疗效。2.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估两组术后切口疼痛情况。3.采用游标卡尺在伤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横断位上测量椎管矢状径,计算两组术前及术后的椎管通畅率,评估两组椎管减压情况。4.分别采用游标卡尺、量角器在伤椎侧位平片上分别测量术前及术后的伤椎前缘高度的百分比、Cobb角,评估两组后凸矫正情况。5.采用ASIA分级标准评估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40例患者随访了933个月,其中Mis-open组随访(19.3±5.6)个月,Open组随访(22.5±4.9)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1.Mis-open组的手术时间(240.5±38.3)min、术中出血量(525.0±168.2)ml、术后引流量(190.1±78.9)ml、术后24小时及末次随访VAS评分分别为(6.4±1.0、1.6±0.5)。末次随访椎管通畅率、伤椎前缘高度的百分比、Cobb角分别为(85.3±3.7)%、(85.5±2.7)%、(4.7±1.2)°。Mis-open组末次随访ASIA分级情况:7例A级、5例B级、6例C级、1例D级、1例E级。Open组的手术时间(258.5±43.7)min、术中出血量(770.0±269.2)ml、术后引流量(281.7±122.3)ml、术后24小时及末次随访VAS评分为(7.8±0.7、2.2±0.4),末次随访椎管通畅率、伤椎前缘高度的百分比、Cobb角分别为(85.8±1.8)%、(88.8±1.3)%、(5.3±1.5)°。Open组末次随访ASIA分级情况:6例A级、6例B级、5例C级、2例D级、1例E级。2.两组间在手术时间,术前、末次随访椎管通畅率、伤椎前缘高度的百分比、Cobb角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间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VAS评分上Mis-open组优于Open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4.同组内在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椎管通畅率、伤椎前缘高度的百分比、Cobb角上比较术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5.两组间术前神经功能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Z=-0.42,P=0.68)。两组间末次随访神经功能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Z=-1.51,P=0.13)。Mis-open组组内术前和末次随访神经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9,P=0.004);Open组组内术前和末次随访神经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3,P=0.009)。结论:后路经肌间隙减压、复位、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型损伤不仅能够有效恢复伤椎椎管通畅率及前缘高度的同时,还能减少手术创伤、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术后切口疼痛,是一种值得借鉴及推广的手术方式。
张淏瑞[4](2015)在《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椎体后方蹬骨刀打压植骨复位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椎管探查减压蹬骨刀打压植骨复位治疗胸腰椎单节段爆裂性骨折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对从2012年3月到2013年06月我科收治的36例新鲜胸腰椎单节段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22—50岁,平均(36.8±9.5)岁;致伤因素为高处坠落伤17例,车祸伤12例,重物砸伤7例;受损节段包括T11,6例,T12,12例,L1,10例,L2,8例;术前结合影像学检查依照Denis分类法,均为爆裂性骨折;按改良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标准评定:A级4例,B级8例,C级10例,D级14例;受伤时间至手术时间:2d—9d,平均5.4d。给予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椎管探查减压,于椎弓根内侧缘伤椎后方行镫骨刀打压蹬移复位,伤椎植骨强化。手术方法:采用后正中入路,以伤椎为中心作切口,显露伤椎及其上、下临近椎体的椎板、关节突、横突等,暴露椎弓根螺钉进钉点,C型臂X线机透视指引下确定进钉点,在伤椎及临近椎体内置入6枚合适椎弓根螺钉,通过后路撑开器试行撑开复位矫正脊柱序列,临时固定。根据情况行半椎板开窗或者全椎板切除减压,用神经剥离子牵开硬脊膜,从椎弓根内侧缘探至后纵韧带,创建工作通道,经该通道用椎管内复位器镫骨刀对伤椎进行打压蹬移复位,伤椎植骨强化,解除椎管内占位,透视满意后钛棒加压固定植骨融合复位。结果:手术时间130—180分钟,平均150分钟;术中出血量210—700ml,平均(390.0±15.5)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末次随访未发现或提示有内固定松动、断裂、移位等情况,骨折椎体愈合及高度恢复满意,完整取出内固定器,未见螺钉钛棒松动、断裂。伤椎前缘高度比由术前的平均55.42±2.64%恢复到末次随访的92.16±1.06%(P<0.01),伤椎稳定高度比由术前的平均33.94±1.34%恢复到末次随访为89.10±1.37%(P<0.01),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25.95°±2.27°恢复到术后的3.26°±0.52°(P<0.01)。随访期间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稳定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平均分别丢失2.87%、3.96%、2.65°。采用A S I A(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评分和改良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标准评估神经功能改善情况。36例不完全神经损伤患者末次随访脊髓神经功能均有改善,恢复1级以上的患者有30例,占所有恢复病例数的83.3%。无术中神经损伤及术后损伤加重等并发症。疼痛、腰背部功能应用VAS评分、ODI功能障碍指数、JOA评分进行评估,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用FIM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估,末次随访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结论:应用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椎体后方蹬骨刀打压植骨复位治疗胸腰椎单节段爆裂性骨折,能有效地恢复伤椎高度、改善后凸畸形、重建脊柱序列。同时安全有效地进行椎管前方减压,解除脊髓压迫、恢复血供利于术后神经功能及腰背部功能的恢复。但尚须大宗病例的积累及长期随访验证。
邹辉,黄俊武,吴陈欢[5](2015)在《经伤椎置钉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18例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经伤椎置钉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结合植骨融合的方法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18例,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的Cobb角、椎体压缩百分比及椎管矢状径占位率,用Frankel分级评估神经功能。结果:18例均获得随访,无一例内固定松动和断裂,全部获得骨性融合;术后伤椎Cobb角、椎体压缩百分比及椎管矢状径占位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Frankel分级:术前B级2例,C级5例,D级7例,E级4例;术后C级3例,D级8例,E级7例。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结合植骨融合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是一种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的内固定方法,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李伟标,卢中道[6](2014)在《钉棒内固定复位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单个胸腰椎骨折》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钉棒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将同时期需要手术的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采用经椎弓根钉棒内固定骨折复位并固定后,再经椎弓根向椎体内植入异体骨;对照组35例,采用经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行骨折复位内固定。观察两组椎体高度的变化、Cobb’s角的矫正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平均随访17.7个月,椎体内植骨融合良好,至末次随访时观察组术后椎体高度比值增加56.6%,Cobb’s角由术前37.6°恢复到6.9°,无断钉及松动;对照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增加47.6%,Cobb’s角由术前37.1°恢复到8.9°。两组间椎体高度和Cobb’s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椎弓根钉固定联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避免术后蛋壳现象的发生,减少内固定物折断、松动、椎体高度再丢失等并发症的发生。
王明,周志强,刘智[7](2014)在《经伤椎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21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对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人民医院于2012年4月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21例(23椎)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采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进行治疗,对所有患者的随诊及回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术后1年脊髓神经功能均恢复正常;此外,所有患者术后1周及1年伤椎前缘高度、Cobb′s角、椎管狭窄程度以及腰背痛情况均较术前显着改善,各项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该四项术后1周与术后1年比较并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手术效果稳定。结论经伤椎椎弓根置钉(一侧或双侧)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手术操作安全,术后病情恢复效果满意,脊柱固定可靠,弯曲正常,无后凸畸形,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最佳方式。
赵明阳,芦健民,杨圣[8](2012)在《后路椎弓根螺钉治疗腰椎爆裂骨折》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治疗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36例腰椎爆裂骨折患者(38个椎体),通过X线片测量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8个月时椎体前缘相对高度、Cobb角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8~15个月。伤椎前缘相对高度:术前为42.2%±7.3%,术后1周为98.3%±1.5%,术后8个月为97.5%±1.6%,术后1周及术后8个月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个月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术前为19.2°±6.1°,术后1周为2.6°±1.3°,术后8个月为3.3°±1.4°,术后1周及术后8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个月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未发生内固定失效情况及后凸畸形再发等并发症。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是治疗腰椎爆裂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辛志军[9](2012)在《不同植骨方法对胸腰椎爆裂骨折内固定后生物力学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胸腰椎骨折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经椎弓根或经椎管进行伤椎植骨,研究不同植骨方法后伤椎的骨缺损空隙残余率及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胸腰椎骨折术式选择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收集18具4-6月龄新鲜小牛脊柱腰段离体标本,制作腰L3椎爆裂性骨折模型,模拟胸腰椎爆裂骨折行伤椎撑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将18具标本随机分为3组,每组6具,A组:伤椎不植骨;B组:经双侧椎弓根伤椎椎体内植骨;C组:经椎管伤椎椎体内植骨。记录B、C两组植骨量;将三组标本拍摄X线片及CT观察伤椎骨缺损空隙大体情况;经CT扫描后采用数格子法计算伤椎骨缺损空隙残存率以及应用ElectreForce-3510高精度生物材料试验机测试标本生物力学刚度稳定性。结果:(1)B组平均植骨量为(4.58±0.66)g;C组为(5.72±0.78)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植骨量更多。(2)X线及CT扫描见A组标本撑开复位后伤椎内较大骨缺损空隙;B组撑开后的“蛋壳样”空隙内可见骨块填充,多集中于伤椎椎体后半部,椎体前部填充不确定,仍存在较大骨缺损空隙;C组标本伤椎内较多骨块填充,分布均匀,植骨术后骨缺损空隙小。(3)骨缺损空隙残存率示A组标本骨缺损空隙残存率为0.520±0.055;B组为0.397±0.025;C组为0.195±0.025;C组骨缺损空隙残存率较A、B骨缺损空隙残存率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A、B两组之间差异同样存在统计学意义。(4)标本前屈-刚度A组为(49.82±8.72)N/mm,B组为(51.59±11.68)N/mm,C组为(75.83±16.05)N/mm,A、B两组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其中A、B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后伸-刚度A组为(77.45±18.38)N/mm,低于C组(128.15±41.83)N/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三组之间左侧弯-刚度、右侧弯-刚度以及A组和B组及B组和C组之间后伸-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胸腰椎爆裂骨折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经椎管伤椎椎体内植骨较经椎弓根伤椎椎体内植骨方式植入骨量更大,植骨更充分,术后骨缺损空隙残存率更小,较未植骨及经椎弓根伤椎椎体内植骨对恢复脊柱前屈-压缩稳定性更好,并且对恢复脊柱后伸-压缩刚度稳定性方面较未植骨方式更有利。
潘俊[10](2012)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有限元分析及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有限元分析[目的]1、根据载荷分享评分,建立严重L1爆裂型骨折有限元模型。2、采用有限元法分析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严重L1爆裂型骨折术后及术后2月时的稳定性。3、研究两个时段时内固定应力的变化,旨在为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术后卧床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选择一名30岁正常男性,利用CT对其胸腰椎进行连续薄层扫描,利用CT图像和Mimics软件建立T12-L2椎体三维模型,根据载荷分享评分模拟L1严重爆裂型骨折,模拟行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术后及术后2月时有限元模型,将两种模型以及生理模型导入ANSYS10.0软件,分别加载500N压力和15NM扭矩,模拟人胸腰部正常生理屈伸和侧弯,比较三种模型在不同生理活动下椎体结构和内固定器械上的变形及应力分布情况。[结果]生理模型在垂直压力下所得的刚度位于先前体外实测结果区间内,通过有效性检验。从位移分布情况来看,术后模型在前屈、后伸及侧弯情况下最大位移值分别为生理模型的168%、52%、150%,术后2月模型三种工况下最大位移值为生理模型的101%、51%、92%,术后2月模型在前屈及侧弯情况下更接近正常生理状态,后伸情况下较生理模型更为稳定。从内固定应力分布情况来看,三种工况下内固定应力集中分布于椎弓根螺钉根部,术后2月模型在前屈、后伸及侧弯情况下最大应力值分别为术后模型的60%、99%、68%,术后2月时内固定所承受的应力小于术后模型。[结论]本研究建立了正常T12-L2节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且加载后通过了模型有效基金项目:卫生部公益性行业专项基金II性的验证。根据载荷分享评分,模拟L1严重爆裂型骨折椎弓根内固定术后及术后2月时有限元模型。在载荷加载实验中,术后2月模型在三种工况下稳定性优于术后模型,与正常生理情况相似。提示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结合术后卧床延迟负重可达到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部分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型骨折临床应用[目的]回顾性研究应用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疗效,分析其治疗效果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随访我科自1998~2010年间应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的载荷分享评分大于6分的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病例,对资料完整的53例病例进行疗效分析。所有病例术后至末次随访至少12月,平均38.9月。通过影像学,神经功能和疼痛与腰背部功能三个方面评定手术的疗效。通过术前CT及术前、术后标准胸腰椎正侧位片,评定载荷分享评分。分别于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拍摄标准胸腰椎正侧位片及术前CT,在侧位X片上测量伤椎前后缘高度百分比(Anterior Vertebral Height,AVH;PosteriorVertebral Height,PVH)、伤椎楔变角(Vertebral Body Angle,VBA)、后凸畸形角(Cobbangle)和矢状面指数(Sagittal Index, SI)。应用Frankel分级评分标准对术前及随访时的神经功能做出评估。患者的疼痛与腰背部功能状况则按照Denis疼痛分级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做出评估。[结果]53例载荷分享评分大于6分,其中7分组20例,8分组18例,9分组15例。内固定术后AVH由48.7%±16.6%恢复至95.5%±8.7%, PVH由88.1%±9.5恢复至97.2%±7.0%,VBA由22.8°±9.2°恢复至4.6°±4.4°,Cobb角22.3°±9.4°恢复至3.3°±8.5°,SI由18.4°±10.6°恢复至2.3°±4.5°。术后至末次随访丢失值分别为AVH:4.8%±7.2%;PVH:0.4%±7.0%;VBA:3.1°±4.2°;Cobb角:7.0°±6.6°;SI:7.0°±6.6°。AVH、PVH、VBA、Cobb角、SI术前、术后均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AVH、VBA、Cobb角、SI术后与末次随访时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53例患者神经功能为:A级7例,C级3例,D级4例,E级39例。仍有12例患者存在括约肌功能障碍。除7例全瘫的患者无明显恢复外,神经不完全损伤的患者均有Frankel1级以上的改善。根据Denis疼痛分级,28例P1,19例P2,6例P3。末次随访时39例无截瘫的患者(Frankel E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平均12±16,其中优28例,良8例,差3例,71.8%的患者为优。本组中并发症主要为内固定断裂,53例中内固定断裂6例,断钉率为11.3%,3例载荷分享评分8分,3例9分,5例来自椎板切除减压组,1例为间接复位组,两组间断钉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术结合术后卧床能有效治疗载荷分享评分>6分的严重胸腰椎爆裂型骨折,能够恢复椎体的高度,矫正后凸畸形,术后绝大部分患者的神经功能、疼痛与腰背部功能状况恢复良好,大部分患者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较传统前路手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对于无或轻度神经损伤的病例建议采用间接减压内固定治疗达到椎管减压而减少对脊柱稳定性的破坏,减少术后内固定断裂风险。对于间接复位不理想或神经有损伤的病例采用直接减压内固定联合椎板切除减压后外侧植骨,能达到有效的椎管减压和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为神经功能的恢复创造理想的环境,对于不全瘫的患者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均有1级以上的恢复,圆锥损伤的功能部分改善。末次随访时椎体高度及复位值存在一定程度的丢失,但绝大部分患者的疼痛与腰背部功能状况仍令人满意。
二、开窗打击复位加RF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1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窗打击复位加RF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16例(论文提纲范文)
(1)胸腰段骨折伴后侧韧带复合体(PLC)损伤合并脊髓损伤后路手术和前后路联合手术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English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经椎板峡部开窗行椎管减压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争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型损伤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
(4)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椎体后方蹬骨刀打压植骨复位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典型病例及附图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后路手术治疗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
(5)经伤椎置钉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18例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7)经伤椎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21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随访及考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经伤椎椎弓根固定的优点 |
3.2 注意的问题 |
3.3 椎板后植骨的优点 |
(8)后路椎弓根螺钉治疗腰椎爆裂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例资料 |
1.2 影像学检查及测量 |
1.3 手术方法 |
1.4 术后处理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后路椎弓根螺钉手术的优、缺点 |
3.2 注意事项 |
(9)不同植骨方法对胸腰椎爆裂骨折内固定后生物力学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有限元分析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有限元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临床应用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写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致谢 |
四、开窗打击复位加RF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1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胸腰段骨折伴后侧韧带复合体(PLC)损伤合并脊髓损伤后路手术和前后路联合手术疗效分析[D]. 姜永强.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2)
- [2]经椎板峡部开窗行椎管减压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疗效分析[D]. 王翕. 山东大学, 2019(09)
- [3]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型损伤的疗效对比[D]. 范红松. 遵义医学院, 2017(10)
- [4]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椎体后方蹬骨刀打压植骨复位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临床疗效分析[D]. 张淏瑞. 四川医科大学, 2015(03)
- [5]经伤椎置钉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18例疗效分析[J]. 邹辉,黄俊武,吴陈欢.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01)
- [6]钉棒内固定复位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单个胸腰椎骨折[J]. 李伟标,卢中道. 中国实用医刊, 2014(17)
- [7]经伤椎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21例临床分析[J]. 王明,周志强,刘智. 当代医学, 2014(24)
- [8]后路椎弓根螺钉治疗腰椎爆裂骨折[J]. 赵明阳,芦健民,杨圣. 临床骨科杂志, 2012(02)
- [9]不同植骨方法对胸腰椎爆裂骨折内固定后生物力学影响的实验研究[D]. 辛志军. 遵义医学院, 2012(05)
- [10]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有限元分析及临床应用[D]. 潘俊. 苏州大学,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