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工合成材料防治沥青路面裂缝的作用和施工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宿松亚[1](2021)在《新型防裂基布在新疆公路养护工程中应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新疆的特殊气候及地理环境,修建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出现了许多病害,最常见的为裂缝类病害,其中反射裂缝产生于路面结构内部,极易对路面造成结构性破坏,降低路面的使用性能。因此,通过分析国内外对土工织物在公路工程应用的研究,展开新型防裂基布在新疆公路养护工程中应用效果的研究,实际检验新型防裂基布在养护工程中的防反射裂缝的效果。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分析不同弹性模量下的新型防裂基布对路面结构的影响,并对新疆典型路面结构建模,分析有、无防裂基布的路面结构模型面层底部拉应力分布状况,研究新型防裂基布分散其应力的能力。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防裂基布能较好的分散层底拉应力,防止产生应力集中,其中二级公路分散应力的能力较为突出。其次,通过对新型防裂基布物理参数试验、抗碱抗冻试验、拉伸变形试验、CBR顶破强力试验和梯形撕破强力试验对新型防裂基布的物理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评价。通过实验室开展有无防裂基布的试件疲劳开裂对比试验、MTS疲劳对比试验以及现场足尺试验,检验试验下新型防裂基布的抗疲劳性能及防裂效果。室内外试验结果表明:防裂基布在室内外试验均表现出良好的物理及力学性能,能有效的缓解反射裂缝的产生。最后,通过对新疆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养护工程中实际使用新型防裂基布路段和未使用路段的裂缝率、路面破损、平整度、车辙等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评价有、无新型防裂基布路段沥青路面路用性能;对使用新型防裂基布路段沥青路面钻取的芯样进行抗剪切试验,检验新型防裂基布的抗剪性能和沥青路面的层间粘结效果。综合评价试及试验结果表明:新型防裂基布能够有效的延缓反射裂缝的产生,降低路面反射裂缝数量。综合以上分析结果表明:新型防裂基布在新疆道路养护工程中应用,能够有效缓解反射裂缝产生,保障基层结构稳定,延长道路使用寿命。
胡蓝心[2](2021)在《基于反射裂缝的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寿命预估》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早期修建的大量水泥路面发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公路建设发展重心逐渐由新建公路转向修复改造原有公路。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面层是国内外改造旧水泥路面采用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但极易出现反射裂缝导致加铺层路面在短期内破坏。现目前国内外并没有公认的旧水泥混凝土加铺沥青层设计体系,我国现行路面设计规范仅对加铺沥青层防治反射裂缝措施作了经验性的指导,并定义沥青层底部疲劳开裂作为沥青路面产生破坏的标准,未给出布设相关防反措施的详细建议,且未考虑裂缝在沥青层中的扩展过程。鉴于此,本文结合线弹性断裂力学理论及有限元法,建立不同结构参数的旧水泥混凝土沥青加铺层三维模型,分别分析计算加铺层结构在单独车辆荷载作用及温度-荷载耦合作用下的力学响应、起裂寿命、裂缝扩展寿命及总寿命,给出不同工况下加铺层结构防治反射裂缝的结构参数建议,并分别建立基于反射裂缝的相关寿命预估模型。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单独车辆荷载作用下,设传力杆对直接加铺结构形式的加铺层底部力学响应改善效果最佳,约为14.06%;对于不设传力杆的各种加铺层结构,增加直接加铺沥青层厚度及应力吸收层厚度可以减小荷载应力;轴载增加导致加铺层底力学响应几乎呈线性增长;传力杆的布设对不同加铺层结构的起裂寿命、裂缝扩展寿命及总寿命影响不同,其中对含级配碎石层的加铺结构影响最小;(2)温度-荷载耦合作用下设置级配碎石层消散耦合应力中最大主应力的效果最好。增加直接加铺沥青层厚度及模量可以减小加铺层底最大拉应变,从而影响加铺层起裂寿命,而土工合成材料模量变化的影响最小;降温幅度增大导致加铺层底力学响应几乎呈线性增长。(3)温度-荷载耦合作用下直接加铺层结构中起裂寿命占据总寿命更大比例,而另外三种形式的加铺层结构中裂缝扩展寿命更为显着;(4)在荷载作用、耦合作用下具有最佳防反效果的参数取值建议:直接加铺沥青层厚度10~12.5cm,1000MPa;级配碎石层厚度10cm,模量400MPa;应力吸收层厚度2.5cm,动态模量≤4000MPa;土工合成材料拉伸模量≥1000MPa;小温差地区建议采用应力吸收层,其寿命比直接加铺沥青层提高1.5倍。较大温差地区可以采用应力吸收层或级配碎石层,其寿命比直接加铺沥青层分别提高3.4、3.1倍.(5)分别建立了荷载作用下有、无传力杆的不同加铺层结构及耦合作用下无传力杆的不同加铺层结构寿命预估模型,根据代入相应参数数值可以快速预估沥青加铺层寿命,为加铺层设计及养护提供相应参考。最后基于实际工程对预估模型进行了验证。
杨露[3](2020)在《伊犁地区省道219线特殊土路基及沥青路面病害处治措施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疆伊犁地处我国西北部,自治区居民居住地分散且彼此之间距离较长。公路作为新疆交通出行的主要方式,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保障公路的使用功能极为重要。伊犁地区省道219线是一条重要的省级干线公路,由于路线经过的地区特殊土较多,路基路面病害较多,严重影响该段公路的正常使用功能。本文在分析省道219线自然地理、气候等条件的基础上,对省道219线特殊土路基和路面病害及处理措施进行了研究,提出的处治措施对保障省道219线的使用功能具有实际意义,有利于促进伊犁地区交通和经济发展。在分析了省道219线沿线的自然地理情况、区域地质构造、工程地质分区、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的基础上,发现该路段不良特殊性土较多,对公路路基稳定和路面结构的影响较大,为分析该路段特殊土路基和路面病害原因提供了基础。通过调查省道219线原有路基基本情况和路基损坏状况,分析了省道219线常见盐渍土、湿陷性黄土、软弱土、杂填土等特殊土路基病害特征。结合勘察结果,系统提出了省道219线不同类型的特殊土路基处置措施和方法,为省道219公路特殊土路基病害的处置提供了技术支持。在详细调查了省道S219线路面结构和路面病害情况的基础上,结合路面病害路段的特殊土分布情况和路基病害状况,分析了省道219线路面病害产生的原因,并进行了路面状况技术评价和路面结构强度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省道219的路面损坏情况比较严重,主要病害是裂缝和车辙。最后,在对沥青路面各类病害处置措施进行分类总结的基础上,结合省道219线的路基和路面病害调查资料,分析发现省道219线沥青路面病害主要是由特殊土路基病害引发。提出了在处理路面病害前必须先行处理路基病害,再根据交通资料,重新设计道路结构层的处理方法。对于基层压实度尚可,稳定性较好的路段,总结提出了沥青路面裂缝类、松散类、变形类和其他类型的路面病害的处理措施。
郭梓烁[4](2020)在《装配式基层沥青路面的结构设计方法及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的快速发展对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快速、环保等要求,装配式基层凭借其施工迅速、工厂预制等优势脱颖而出,但目前对于装配式基层结构的研究刚刚起步,结构设计过于依赖经验、结构设计方法及病害预防措施缺失等问题均限制其进一步推广使用。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开展了装配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及结构优化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以保障基层结构整体性及预防反射裂缝为优化目标选定影响因素及控制指标。利用ABAQUS软件建立不同工况下装配式基层模型,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初步分析了基块构型、基层材料及基层接缝等因素对控制指标的影响规律,以此为据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因素水平。然后利用正交实验设计法优化模拟方案,共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工况组合,通过极差分析及方差分析进行影响因素显着性判断,最终确定基块最大剪应力及砂浆最大主应力作为装配式基层结构优化设计的主要控制指标,并给出了最佳结构设计方案。其次,参考装配式基层结构优化结果及试验路现场实际,利用ABAQUS软件建立装配式基层与典型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两类基层结构荷载扩散能力,结合装配式基层传力分析特性表明装配式基层结构整体性与半刚性基层类似;分析不同荷载作用位置下装配式基层结构受力特性,为保证基层结构整体性提出了材料设计要求;对比分析装配式基层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力学响应,选定了合理等效指标,然后以指标等效为原则回归拟合得到不同类型装配式基层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模量与厚度之间的等效关系,并给出了基于装配式基层与半刚性基层等效的装配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及设计流程。最后,基于断裂力学基本原理,分析得到装配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反射裂缝主要由交通荷载作用引起,其裂缝扩展类型为剪切型。基于ABAQUS软件中XFEM模块,建立设置预裂缝的装配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足尺寸模型,分析了裂缝扩展类型及荷载作用对裂缝扩展的影响规律,验证了理论分析的合理性,并提出超载对反射裂缝的产生及扩展影响较大。总结分析常见防裂措施工作原理,对比分析后提出利用应力吸收层进行装配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反射裂缝防治工作,并给出了相关设计参数。同时分析其他结构层参数变化对防裂效果的影响,给出了优化设计建议。本文基于以上内容进行了装配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及结构优化研究,研究成果将对装配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及优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元帅[5](2020)在《不同夹层下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结构力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交通行业的迅猛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推动,打造安全舒适的道路及环境设施成为了新时代对交通行业的新要求,在此背景下,水泥混凝土路面得以较快发展。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迅速成长,促进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满足了人们的出行需求,但随着服役年限的增加,由于行车荷载日趋加重、环境变化等原因,水泥混凝土路面出现了服务性能下降的情况,特别是修建期较久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大多面临着进一步修复改造的情况。加铺沥青层罩面是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修复改造工程中较为普遍的施工方案,该方案不仅可以很好利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剩余结构承载力,同时还兼具沥青路面平整舒适的特点,是行之有效且经济合理的改造措施。但是,由于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存在各种结构性裂缝,该方案易导致复合路面产生反射裂缝现象。本课题根据有限元理论,选择Abaqus程序建立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混合料结构模型,从荷载应力和温度应力的角度,分析应力吸收层厚度、模量及车载对加铺层层底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分析加铺层厚度、模量及车载变化对土工合成材料最佳层位的影响。研究表明:考虑静荷载作用时,增加应力吸收层厚度能较大程度减轻加铺层层底承受的荷载应力;沥青混合料加铺层层底的荷载应力随着应力吸收层模量的增加而呈现上升趋势,同时车载的增加会使加铺层层底的荷载应力呈直线上升趋势;在静荷载作用下,土工合成材料夹层位于距路表3h/4-h/2时(h表示加铺层厚度),加铺层层底的力学性能最佳,且加铺层厚度、模量及荷载的变化均不会影响土工合成材料夹层的最佳层位。本研究还根据热传导理论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结构层进行了温度场仿真模拟。研究表明:在温度场中应力吸收层厚度的增加会使加铺层层底温度应力下降,而应力吸收层模量的增加则会使加铺层层底温度应力上升;土工合成材料夹层位于距路表3h/4-h/2时,加铺层层底的温度应力最小。另外,选取工程常用的玻纤格栅作为土工合成材料夹层进行了室内试验,通过改变玻纤格栅在沥青混合料中的位置,位置依次改变为距路面h、3h/4、h/2、h/4进行沥青混合料弯曲试验验证了软件模拟结果的可靠性,同时进行车辙试验进一步验证土工合成材料的最佳层位。
陈磊[6](2019)在《聚丙烯长丝土工布力学特性及防治反射裂缝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公路工程建设在科学技术急速发展的今天已经不再是一项难题,尤其对传统工程材料特性的把握使得公路工程建设工期越来越短,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怎样提高工程的使用寿命,从初期的建设角度应用土工合成材料加筋防裂技术可以提高工程的使用寿命,降低养护成本,减少实际工程造价。(1)对路面结构基层反射裂缝的作用方式进行梳理,结合断裂力学的相关理论给出了裂缝扩展时的裂缝尖端应力、位移解,对解释裂缝尖端扩展状态的重要参量—应力强度因子进行了概念上的说明,并补充了应力强度因子的一般形式和应力强度因子在裂缝失稳中的判据,明确了路面裂缝在冲击荷载下的扩展过程及裂缝尖端扩展时的塑形区域形状,分析了防裂土工布抑制裂缝扩展的机理过程;(2)对防裂土工布试件进行了工程参数性能评价,通过进行宽条拉伸试验验证抗拉强度;进行梯形撕破试验验证防裂土工布耐撕破能力;进行CBR顶破试验验证防裂土工布耐顶破能力,对纵、横向断裂强力、撕破强力、顶破强力进行了数据分析,得出防裂土工布工程应用参数良好,同时与不同规格的聚酯长丝土工布进行了关键参数的对比,得出了防裂土工布物理力学参数优于聚酯长丝土工布;(3)运用有限元软件建立防裂土工布的路面结构防裂三维模型,通过改变结构层模量、防裂土工布厚度等参数,对应力强度因子、裂缝所在区域状态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能量的观点对防裂土工布作用机理进行推断,得出防裂土工布能够有效的抑制裂缝扩展,同时建立了防裂土工布受力扩展状态模型,得出了防裂土工布在抵抗裂缝开裂时的形状改变与裂缝尖端塑形区形状相同;(4)基于实际工程路况评估,采用防裂土工布对实际路面进行加筋处理,总结技术参数条件。本文结合防裂土工布物理力学试验性能测试、有限元数值模拟、工程参数建立,得出了防裂土工布对于基层裂缝的防治具有一定的效果,为土工合成材料在公路工程等其他工程方面的应用提供了工程参考依据。该论文有图77幅,表9个,参考文献69篇。
胡海波[7](2019)在《玄武岩纤维带加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抗裂性能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基于半刚性基层材料常见的温缩和干缩裂缝问题,提出了在水泥稳定碎石中铺设玄武岩纤维带形成加筋体材料来防治裂缝病害。通过大量的室内试验,研究了玄武岩纤维带与水泥稳定碎石材料的界面特性、加筋水泥稳定碎石材料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能和抗裂性,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通过对玄武岩纤维带进行基本物理力学性能试验,确定了玄武岩纤维带的单位面积质量、拉伸强度、延伸率等技术指标,试验结果表明:玄武岩纤维带具有很高的拉伸强度及较低的延伸率。(2)自行设计了一套针对本文界面特性试验的拉拔加压一体试验仪及配套的各尺寸拉拔试模,并掌握了一套完整的试件成型和测试方法。通过这套方法,运用自行设计的仪器和试模,可以很好的获得试验数据,得出研究结论。(3)分别采用小梁试件单根玄武岩纤维带拉拔试验和大梁试件多根玄武岩纤维带拉拔试验两种试验方法对纤维带与水泥稳定碎石间的界面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小梁拉拔试验发现:养护龄期、玄武岩纤维带宽度及试件截面尺寸均对拉拔应力有影响,养护时间越久,试件的截面尺寸越大,玄武岩纤维带宽度越小,则拉拔应力越大。通过大梁拉拔试验发现:试件上覆垂直加压荷载及玄武岩纤维带宽度均对拉拔力及拉拔位移有影响。垂直加压荷载越大,则拉拔试件的最大拉拔力与最大拉拔位移越大。但玄武岩纤维带的宽度越大,最大拉拔位移越小。(4)通过大量试验研究了玄武岩纤维带的宽度、养护龄期对水泥稳定碎石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强度、弯拉强度、抗压回弹模量及抗冻性等技术指标的影响,并得出了相应的试验规律:随养护龄期增长,其无侧限抗压强度、间接抗拉强度、弯拉强度、抗压回弹模量及抗冻性均不断提高;铺设玄武岩纤维带会些微的降低无侧限抗压强度,且随着纤维带宽度增大,降低幅度也会增大;加筋水泥稳定碎石试件在养护阶段的中后期,其劈裂强度有一定的提高;铺设玄武岩纤维带对材料的弯拉强度有明显的提升作用;铺设玄武岩纤维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水泥稳定碎石的抗压回弹模量;铺设合适宽度的玄武岩纤维带可提高试件的抗冻性能。(5)根据热力学理论和断裂力学理论的相关知识,对玄武岩纤维带加筋水泥稳定碎石的抗裂机理进行了分析。通过收缩性能试验分别研究了玄武岩纤维带加筋水泥稳定碎石材料的干缩性能和温缩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铺设玄武岩纤维带可明显降低水泥稳定碎石的干缩应变、干缩系数、温缩应变和温缩系数;合理选择玄武岩纤维带的宽度,可在增强材料抗裂性的同时,提高材料的其他力学性能。
万建军[8](2019)在《冬(严)寒地区高黏高弹改性沥青应力吸收层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反射裂缝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和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加铺改造工程中的常见病害之一,如何抑制和延缓反射裂缝的发展是国内外道路工作者关注的热点。本研究依托二(连浩特)秦(皇岛)高速张家口段的旧沥青路面加铺改造工程展开防治反射裂缝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第一方面是基于应力吸收层的旧沥青路面加铺结构的研究。通过对旧路加铺路段技术状况的调研,发现其主要病害是反射裂缝。在加铺层厚度受标高限制的情况下对其路面加铺结构进行研究,通过BISAR3.0软件对旧路利用路段加铺结构的力学分析发现,加铺应力吸收层后旧路的层底拉应力平均降低了7.21%。第二方面是对应力吸收层组成材料技术性能的研究。主要对选用的两种高黏高弹改性沥青结合料和一种常规改性沥青结合料的路用性能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冬(严)寒地区沥青路面应力吸收层沥青结合料的技术要求。通过对三种沥青结合料的常规试验和美国SHRP标准的PG分级试验发现,高黏高弹A改性沥青是最适合冬(严)寒地区应力吸收层采用的沥青结合料。第三方面是对应力吸收层配合比设计进行研究。主要是采用美国Superpave体积设计法对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冬(严)寒地区应力吸收层的矿料级配范围。通过高温车辙试验、低温弯曲试验、冻断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冻融劈裂试验和四点弯曲疲劳试验对三种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高黏高弹A改性沥青混合料具有良好的路用性能,是最适合冬(严)寒地区应力吸收层技术采用的沥青混合料。第四方面是铺筑高黏高弹改性沥青应力吸收层试验路,对高黏高弹改性沥青应力吸收层的施工工艺进行了研究。综上所述,本文通过现场调研、力学分析、室内试验和铺筑试验路对冬(严)寒地区高黏高弹改性沥青应力吸收层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的技术成果和工程经验可为类似地区道路工程的改造维修及国内气候条件类似地区新建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设计提供技术参考和工程借鉴。
侯本懿[9](2018)在《聚酯玻纤布在国道高王路段改建工程中的效果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道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很多道路面临改扩建的问题,而在此过程中,沥青路面的各种病害问题时有发生。路面的裂缝就是其中最为常见的的一种,尤其在改扩建道路中,这种病害尤为严重。路面裂缝的发生原因影响因素很多,在改扩建道路中由于路基路面的相互匹配程度不足,反射裂缝就成为了路面裂缝的一个关键诱因,为了有效的避免反射裂缝对路面的影响,通过调查研究,对比分析国内外对于预防反射裂缝的相关研究的改扩建工程中所应用的新型道路材料发现,聚酯玻纤布作为一种可以有效预防沥青路面裂缝的材料,具有预防反射裂缝效果好、施工方便、寿命长等显着优点,而应用在实际改扩建工程中的应用效果和性能评价还缺乏相关具体细致的研究,因此开展聚酯玻纤布在改建工程中的效果评价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对相关研究的分析,得到在改扩建工程中,反射裂缝病害作为主要影响因素,并对其机理进行了简单分析,提出聚酯玻纤布的应用可以有效地预防反射裂缝的发生,之后从材料本身性能出发,进行了材料相关技术指标的分析,之后着重分析了粘结剂对加铺聚酯玻纤布后路面抗剪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合适的粘结剂种类和撒布量。其次,通过实际工程,对聚酯玻纤布的施工工艺进行了梳理,并对试验路段进行了长期的监测,将监测数据通过有无对比法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聚酯玻纤布的加入对于路面的正常使用不产生不良影响,并可以有效地增加路面抗破损性能,路面破碎面积比普通路面降低40%,同时在重载作用下,聚酯玻纤布沥青混合料路面表现出更好的抗车辙性能。通过实际效果证明聚酯玻纤布的加入对于提高路面结构的稳定性,尤其在道路产生裂缝情况下的耐久性能有改善作用,可以有效预防基层水稳层的细小裂缝对于路面结构的破坏,增加路面结构耐久性。再次,通过ANSYS有限元模拟,分析了不同加筋结构层对改扩建工程中沥青混合料面层的影响因素,分析得到粘结性对于面层的影响最大,之后通过将使用了聚酯玻纤布、玻纤格栅和无加筋材料的面层荷载疲劳、温度疲劳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对比,描述了三者产生差异的原因,通过试验分析了聚酯玻纤布的作用机理,以此来证明聚酯玻纤布是路用性能优良的防治反射裂缝材料。最后,通过经济性评价,得到了聚酯玻纤布的铺筑对于改扩建工程初期费用高,但后期节约费用量巨大,经济效果更优的结论。该成果的应用对于提高路面寿命,减少路面养护费用具有重要作用,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符昂[10](2018)在《浸渍土工织物法在路面加铺层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国省道路面大修中,通常采用土工格栅以及玻璃纤维布等土工织物作为“白加黑”和“白加白”复合路面的防反射裂缝层。土工织物主要采用热沥青或乳化沥青直接粘贴,由于原水泥混凝土路面或下卧层凹凸不平,土工织物难以与下层紧密粘合,施工的运输车轮和摊铺机履带会拉扯土工织物或格栅,破坏层间的完整性。使用渗透性较强的浸渍胶凝材料现场浸泡土工织物,使胶凝材料充分灌入织物内并充填下层空隙,使浸渍层与下承层形成一个完全结合体。将其运用到复合路面结构过渡层中,可以提升新加铺路面的抗反射裂缝和层间粘结性能。这对提高加铺层路面的路用性能,进而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运用断裂力学理论及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模探讨了复合路面结构加铺层反射裂缝的成因及扩展机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性水泥砂浆与改性乳化沥青等水泥基和沥青基浸渍胶凝材料的研制,改性水泥砂浆通过抗压、抗折及附着力等水泥浆料的常规性能指标来评价改性效果,改性乳化沥青主要通过蒸发残留物的针入度、延度、软化点及黏度等乳化沥青常规性能指标来评价其改性效果,后通过试验确定了两种胶凝材料改性剂的掺量。研究结果表明当纳米SiO2的掺量为2.0%,膨胀剂的掺量为8.5%,胶粉的掺量为0.9%,活性粉末的掺量为3%时,改性水泥砂浆的抗折强度及单轴抗压强度最佳。当SBS胶乳的掺量确定在5%时,改性乳化沥青的各项性能指标比较均衡,改性效果良好。然后采用研制好的改性胶凝材料浸渍相应的土工织物,通过抗拉强度试验对浸渍合成物的力学性能进行初步评价,试验结果显示,经过改性水泥砂浆及改性乳化沥青浸渍后的土工织物抗拉性能均得到较大程度地改善。接着分别运用SEM扫描电镜及荧光电子显微镜对经改性水泥砂浆及改性乳化沥青浸渍的土工织物进行观测,并探讨其浸渍机理,从微观角度分析宏观力学性能的变化。最后依托示范性工程对改性乳化沥青浸渍合成物进行实际应用,铺筑试验路段,并对浸渍施工工艺以及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点进行研究,检验其路用性能的同时也为今后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加铺养护技术提供参考。
二、土工合成材料防治沥青路面裂缝的作用和施工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土工合成材料防治沥青路面裂缝的作用和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防裂基布在新疆公路养护工程中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拟解决关键问题 |
1.4 研究方法 |
1.4.1 拟采用研究方法 |
1.4.2 关键技术路线 |
第2章 沥青路面裂缝病害分析 |
2.1 沥青路面病害类型 |
2.2 裂缝种类及成因分析 |
2.3 反射裂缝产生机理分析 |
2.3.1 反射裂缝形成分析 |
2.3.2 反射裂缝形成内因分析 |
2.3.3 基层裂缝扩展形式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有限元软件ABAQUS模拟分析 |
3.1 防裂基布模量对路面结构影响分析 |
3.1.1 模拟路面结构及参数 |
3.1.2 模拟路面结构受力分析 |
3.2 新疆典型路面结构模型构建 |
3.2.1 路面结构模型参数确定 |
3.2.2 路面结构模拟分析 |
3.2.3 有无防裂基布路面结构受力效果对比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型防裂基布性能指标试验与分析 |
4.1 新型防裂基布技术指标 |
4.1.1 新型防裂基布物理性能参数 |
4.1.2 拉伸变形试验 |
4.1.3 CBR顶破强力试验 |
4.1.4 梯形撕破强力试验 |
4.1.5 防裂基布抗冻抗碱试验 |
4.2 新型防裂基布室内外试验 |
4.2.1 试件疲劳开裂试验 |
4.2.2 试件MTS疲劳试验 |
4.2.3 足尺试验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防裂基布实际使用效果调研与分析 |
5.1 调研线路背景 |
5.1.1 道路基础资料 |
5.1.2 调研道路养护状况 |
5.2 路面调查指标的选取 |
5.3 路面指标调查与分析 |
5.3.1 裂缝率调查与分析 |
5.3.2 路面损坏调查分析 |
5.3.3 路面行驶质量调查与分析 |
5.3.4 路面车辙深度调查与分析 |
5.4 路面层间结合调查与分析 |
5.4.1 路面钻取芯样分析 |
5.4.2 路面芯样抗剪试验分析 |
5.5 路面指标分析结果评价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基于反射裂缝的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寿命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沥青加铺层防裂措施研究概况 |
1.2.2 沥青加铺层路面力学分析概况 |
1.2.3 沥青加铺层反射裂缝寿命预估研究概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反射裂缝的不同寿命预估模型对比分析 |
2.1 反射裂缝的产生疲劳扩展机理 |
2.1.1 温度型反射裂缝 |
2.1.2 荷载型反射裂缝 |
2.2 国内外沥青加铺层的疲劳寿命预估模型 |
2.2.1 基于应力应变评价指标的疲劳开裂寿命预估模型 |
2.2.2 基于应力强度因子的疲劳开裂寿命预估模型 |
2.3 沥青加铺层疲劳寿命预估模型分析 |
2.3.1 疲劳预估模型建立的原则 |
2.3.2 疲劳开裂预估模型对比分析 |
2.4 开裂寿命预估模型现场验证 |
2.4.1 Myre模型验证 |
2.4.2 哈尔滨工业大学模型验证 |
2.4.3 华南理工大学模型验证 |
2.4.4 沥青路面规范模型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交通荷载作用下旧水泥混凝土沥青加铺层力学分析 |
3.1 有限元模型验证 |
3.1.1 力学响应的可靠性验证 |
3.1.2 应力强度因子可靠性验证 |
3.2 基本假设与模型的建立 |
3.2.1 基本假设 |
3.2.2 路面结构模型参数 |
3.3 加铺层荷载应力分析 |
3.3.1 直接加铺沥青层 |
3.3.2 设置级配碎石层作为中间层 |
3.3.3 设置应力吸收层作为中间层 |
3.3.4 设置土工合成材料薄层作为中间层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交通荷载作用下旧水泥混凝土沥青加铺层寿命分析 |
4.1 加铺层起裂寿命计算 |
4.2 加铺层结构裂缝扩展寿命计算 |
4.2.1 反射裂缝的有限元模型 |
4.2.2 裂缝尖端II型应力强度因子分析 |
4.2.3 裂缝扩展寿命计算 |
4.3 基于反射裂缝的沥青加铺层全寿命分析 |
4.3.1 直接加铺层结构参数对寿命的影响 |
4.3.2 设级配碎石层加铺层结构参数对寿命的影响 |
4.3.3 设应力吸收层的加铺层结构参数对寿命的影响 |
4.3.4 设土工合成材料层加铺层结构参数对寿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温度-荷载耦合作用下旧水泥混凝土沥青加铺层力学分析 |
5.1 路面结构内部温度场 |
5.2 耦合场理论 |
5.2.1 耦合场分析类型 |
5.2.2 耦合场分析方法选择 |
5.3 基本假设与模型的建立 |
5.3.1 基本假设 |
5.3.2 路面结构模型参数 |
5.3.3 耦合场计算参数 |
5.4 加铺层耦合应力分析 |
5.4.1 直接加铺沥青层 |
5.4.2 设置级配碎石层作为中间层 |
5.4.3 设置应力吸收层作为中间层 |
5.4.4 设置土工合成材料薄层作为中间层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温度-荷载耦合作用下旧水泥混凝土沥青加铺层寿命分析 |
6.1 加铺层起裂寿命计算 |
6.2 加铺层结构裂缝扩展寿命计算 |
6.2.1 反射裂缝的有限元模型 |
6.2.2 裂缝尖端有效应力强度因子分析 |
6.2.3 裂缝扩展寿命计算 |
6.3 基于反射裂缝的沥青加铺层全寿命分析 |
6.3.1 直接加铺层结构参数对寿命的影响 |
6.3.2 设级配碎石层加铺层结构参数对寿命的影响 |
6.3.3 设应力吸收层的加铺层结构参数对寿命的影响 |
6.3.4 设土工合成材料层加铺层结构参数对寿命的影响 |
6.4 荷载作用与耦合作用寿命对比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于反射裂缝的旧水泥混凝土沥青加铺层寿命预估 |
7.1 荷载作用下的沥青加铺层寿命预估 |
7.1.1 无传力杆的沥青加铺层结构寿命预估 |
7.1.2 设传力杆的沥青加铺层结构寿命预估 |
7.2 温度-荷载作用下的沥青加铺层寿命预估 |
7.3 寿命预估模型验证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伊犁地区省道219线特殊土路基及沥青路面病害处治措施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3.1 公路病害系统的集合性 |
1.3.2 公路病害系统的层次性 |
1.3.3 公路病害系统的相互性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的沿线自然地理概况分析 |
2.1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自然环境情况 |
2.1.1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候 |
2.1.4 水文条件 |
2.2 区域地质构造、地震 |
2.2.1 区域地质构造 |
2.2.2 地层岩性 |
2.2.3 新构造运动 |
2.3 工程地质分区 |
2.3.1 Ⅰ类区 |
2.3.2 Ⅱ类区 |
2.4 特殊性岩土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原路基情况、病害分析及处置措施 |
3.1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原有路基状况调查 |
3.2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路基损坏状况分析总结 |
3.2.1 路肩边沟不洁 |
3.2.2 水毁冲沟(路基边坡) |
3.2.3 土路肩损坏 |
3.2.4 路缘石缺损 |
3.3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特殊土路基情况分析 |
3.3.1 盐渍土 |
3.3.2 湿陷性黄土 |
3.3.3 软弱土 |
3.3.4 杂填土 |
3.4 不同类型特殊土路基病害防治方法和要点 |
3.4.1 盐渍土路基病害防治要点 |
3.4.2 黄土路基病害防治要点 |
3.4.3 软弱土路基病害防治要点 |
3.4.4 杂填土路基病害防治要点 |
3.5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特殊土路基处理方法的选择研究 |
3.5.1 盐渍土段路基处理 |
3.5.2 湿陷性黄土段路基处理 |
3.5.3 软弱土段路基处理 |
3.5.4 杂填土段路基处理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沥青路面病害调查分析 |
4.1 沥青路面病害分类及主要病害原因分析 |
4.1.1 沥青路面病害分类 |
4.1.2 沥青裂缝类病害 |
4.1.3 沥青路面松散类病害 |
4.1.4 沥青变形类路面病害 |
4.1.5 沥青路面其他病害 |
4.2 伊犁省道219线路面结构调查 |
4.2.1 原路段具体情况 |
4.2.2 病害调查结果 |
4.3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路面病害原因分析 |
4.3.1 横向裂缝 |
4.3.2 纵向裂缝 |
4.3.3 块状裂缝 |
4.3.4 路面车辙 |
4.4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路面状况技术评价 |
4.5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路面结构强度评价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沥青路面病害处治措施研究 |
5.1 沥青路面裂缝类病害处置 |
5.1.1 沥青路面裂缝类病害修复材料 |
5.1.2 沥青裂缝维修措施 |
5.1.3 裂缝修补办法 |
5.2 沥青路面松散类病害处置措施 |
5.2.1 沥青路面坑槽处治措施 |
5.2.2 沥青路面麻面、松散处治措施 |
5.3 沥青路面变形类病害处治方法 |
5.3.1 沥青路面车辙处治方法 |
5.3.2 沥青路面雍包处治方法 |
5.3.3 沥青路面沉陷处治方法 |
5.4 沥青路面其他病害处置措施 |
5.4.1 沥青路面冻胀翻浆处治措施 |
5.4.2 沥青路面泛油处治措施 |
5.5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沥青路面病害处置方案研究 |
5.5.1 沥青路面裂缝病害处置 |
5.5.2 沥青路面松散类病害处置 |
5.5.3 沥青路面变形类病害处置和其他病害处置 |
5.6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沥青路面结构(补强+新建)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研究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装配式基层沥青路面的结构设计方法及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装配式路面结构优化研究现状 |
1.2.2 装配式路面结构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
1.2.3 路面结构反射裂缝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装配式基层基块及接触优化 |
2.1 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 |
2.1.1 影响因素 |
2.1.2 评价指标 |
2.2 装配式基层建模 |
2.2.1 路面结构参数 |
2.2.2 有限元模型参数 |
2.3 基层结构几何构型优化 |
2.3.1 横槽槽深 |
2.3.2 嵌挤度 |
2.4 基层材料强度优化 |
2.4.1 基块模量 |
2.4.2 砂浆模量 |
2.5 基层结构接缝宽度优化 |
2.5.1 整体分析 |
2.5.2 局部分析 |
2.6 多因素分析 |
2.6.1 正交试验设计 |
2.6.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2.6.3 最优组合设计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装配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 |
3.1 装配式基层整体性分析 |
3.1.1 装配式基层沥青路面模型参数 |
3.1.2 基层结构受力分析 |
3.1.3 基层荷载传递能力分析 |
3.2 基块及砂浆受力分析 |
3.2.1 最大主应力 |
3.2.2 最大剪应力 |
3.2.3 等效应力 |
3.3 装配式基层与半刚性基层等效关系分析 |
3.3.1 等效指标合理性分析 |
3.3.2 等效原则 |
3.3.3 等效关系拟合 |
3.4 装配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及流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装配式基层沥青路面抗反射裂缝结构优化 |
4.1 断裂力学基础及反射裂缝的扩展机理 |
4.1.1 裂纹尖端奇异场 |
4.1.2 应力强度因子和断裂准则 |
4.1.3 反射裂缝扩展分析 |
4.2 裂缝结构有限元分析 |
4.2.1 裂缝区域模型化 |
4.2.2 带预置裂缝结构模拟结果分析 |
4.3 装配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防裂措施分析 |
4.3.1 典型防反射裂缝措施抗裂机理及特点 |
4.3.2 几种典型防裂夹铺结构层应力对比分析 |
4.4 防裂结构层优化 |
4.4.1 应力吸收层厚度优化 |
4.4.2 应力吸收层模量优化 |
4.5 结构层抗反射裂缝优化 |
4.5.1 面层厚度及模量优化 |
4.5.2 底基层厚度及模量优化 |
4.5.3 土基模量优化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5)不同夹层下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结构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设置应力吸收层的加铺层力学性能研究 |
2.1 反射裂缝扩展机理及有限元分析方法简介 |
2.2 计算模型和参数 |
2.3 应力吸收层厚度对加铺层力学性能的影响 |
2.4 应力吸收层模量对加铺层力学性能的影响 |
2.5 不同车载对加铺层力学性能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土工合成材料最佳层位的力学研究 |
3.1 土工合成材料简介及计算参数 |
3.2 不同加铺层厚度下土工合成材料最佳层位研究 |
3.3 不同加铺层模量下土工合成材料最佳层位研究 |
3.4 不同车载下土工合成材料最佳层位的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夹层下加铺层温度应力分析 |
4.1 温度场计算理论与方法 |
4.2 设置应力吸收层路面加铺层温度应力分析 |
4.3 土工合成材料不同层位下加铺层层底温度应力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土工合成材料最佳层位的试验研究 |
5.1 原材料与试样制备 |
5.2 最佳层位的小梁弯曲试验研究 |
5.3 最佳层位的车辙试验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6)聚丙烯长丝土工布力学特性及防治反射裂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案 |
2 断裂力学在反射裂缝预防中的应用 |
2.1 裂缝尖端在受力下的开裂方式及解表达式 |
2.2 应力强度因子在反射裂缝中的应用 |
2.3 裂缝尖端塑性区形状 |
2.4 粘结滑移理论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
2.5 防裂土工布防裂机理说明 |
2.6 本章小结 |
3 防裂土工布性能参数测试与分析 |
3.1 宽条拉伸试验 |
3.2 梯形撕破强力试验 |
3.3 CBR顶破强力试验 |
3.4 防裂土工布工程应用指标对比 |
3.5 防裂土工布抵抗裂缝扩展时的变形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路面开裂结构有限元分析 |
4.1 整体路面结构开裂模型建立 |
4.2 有防裂布路面结构模拟结果分析 |
4.3 裂缝抵抗动荷载冲击路面整体结构的能量分析 |
4.4 裂缝抵抗波形荷载冲击路面整体结构的能量分析 |
4.5 有、无防裂布路面结构抵抗荷载效果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5 试验路铺筑及关键控制参数 |
5.1 前期试验路路况评估 |
5.2 路面施工工艺 |
5.3 铺设注意事项 |
5.4 关键技术控制参数 |
5.5 施工质量验收指标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玄武岩纤维带加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抗裂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抗裂技术研究进展 |
1.2.2 玄武岩纤维材料在工程领域的研究进展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方案、原材料基本性能及试件制备 |
2.1 试验方案的确定 |
2.1.1 试验总体安排 |
2.1.2 试验内容 |
2.2 试验原材料 |
2.2.1 玄武岩纤维带 |
2.2.2 水泥 |
2.2.3 集料 |
2.2.4 粗细集料最佳级配 |
2.3 试件制备 |
2.3.1 击实试验 |
2.3.2 试件成型方法 |
2.3.3 试件成型过程 |
2.3.4 试件养生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玄武岩纤维带与水泥稳定碎石界面特性试验研究 |
3.1 拉拔试验仪器 |
3.1.1 拉拔加压一体试验仪器介绍 |
3.1.2 拉拔加压一体试验仪器操作 |
3.2 小梁试件单根玄武岩纤维带拉拔试验 |
3.2.1 试验方案 |
3.2.2 小梁拉拔试件制作 |
3.2.3 小梁拉拔试验测试内容和方法 |
3.2.4 小梁试件单根玄武岩纤维带拉拔试验结果及分析 |
3.3 大梁试件多根玄武岩纤维带拉拔试验 |
3.3.1 试验方案 |
3.3.2 大梁拉拔试件制作 |
3.3.3 大梁试件拉拔试验测试方法和内容 |
3.3.4 大梁试件三根玄武岩纤维带拉拔试验结果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玄武岩纤维带加筋水泥稳定碎石物理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4.1 基本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
4.1.1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
4.1.2 劈裂试验 |
4.1.3 弯拉强度试验 |
4.1.4 抗压回弹模量试验 |
4.1.5 冻融试验 |
4.2 物理、力学性能试验结果及分析 |
4.2.1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及分析 |
4.2.2 间接抗拉强度试验结果及分析 |
4.2.3 弯拉强度试验结果及分析 |
4.2.4 抗压回弹模量试验结果及分析 |
4.2.5 冻融循环试验结果及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玄武岩纤维带加筋水泥稳定碎石抗裂性能试验研究 |
5.1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裂缝形成机理 |
5.1.1 温度收缩机理 |
5.1.2 干燥收缩机理 |
5.2 玄武岩纤维带加筋水泥稳定碎石抗裂机理分析 |
5.2.1 玄武岩纤维带加筋水泥稳定碎石的意义 |
5.2.2 玄武岩纤维带加筋水泥稳定碎石抗裂机理 |
5.3 收缩性能试验方法 |
5.3.1 干缩试验方法 |
5.3.2 温缩试验方法 |
5.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4.1 干缩试验结果及分析 |
5.4.2 温缩试验结果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研究结论 |
创新点 |
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冬(严)寒地区高黏高弹改性沥青应力吸收层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应力吸收层技术亟待解决的技术难点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实施方案 |
第二章 基于应力吸收层的旧沥青路面加铺结构研究 |
2.1 旧路利用路段技术状况调研 |
2.2 基于应力吸收层的旧沥青路面加铺结构研究 |
2.2.1 旧路改建及加铺方案 |
2.2.2 基于应力吸收层的旧沥青路面加铺结构力学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应力吸收层的材料组成及其特性研究 |
3.1 应力吸收层沥青结合料性能研究 |
3.1.1 常规试验评价应力吸收层沥青结合料 |
3.1.2 按PG分级评价应力吸收层沥青结合料 |
3.2 应力吸收层矿料质量控制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应力吸收层配合比设计研究 |
4.1 应力吸收层矿料级配设计 |
4.2 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
4.3 不同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与评价 |
4.3.1 高温稳定性 |
4.3.2 低温抗裂性能 |
4.3.3 水稳定性能 |
4.3.4 抗疲劳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应力吸收层施工工艺研究 |
5.1 试验路方案 |
5.2 应力吸收层试验路铺筑 |
5.2.1 施工准备 |
5.2.2 试验路施工 |
5.2.3 应力吸收层试验路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检验 |
5.3 试验路的观测 |
5.4 技术适用空间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9)聚酯玻纤布在国道高王路段改建工程中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反射裂缝机理分析 |
2.1 反射裂缝的定义 |
2.1.1 反射裂缝产生原因 |
2.1.2 反射裂缝的力学分析 |
2.1.3 反射裂缝常用防治方法 |
2.2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聚酯玻纤布防裂性能分析 |
3.1 聚酯玻纤布工程特性 |
3.2 聚酯玻纤布物理、力学性能检测 |
3.2.1 拉伸试验 |
3.2.2 物理性能试验 |
3.2.3 CBR顶破强力试验 |
3.2.4 刺破强力试验 |
3.2.5 梯形法撕裂强力试验 |
3.3 剪应力分析 |
3.3.1 粘结力大小与剪应力关系 |
3.3.2 沥青用量与剪应力关系模型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聚酯玻纤布路用效果分析 |
4.1 试验路段 |
4.1.1 试验路的选取 |
4.1.2 试验路铺筑 |
4.1.3 施工工艺及方法 |
4.2 聚酯玻纤布路用性能指标检测 |
4.2.1 路面破损检测 |
4.2.2 路面车辙检测 |
4.2.3 路面平整度检测 |
4.2.4 路面弯沉检测 |
4.2.5 路面钻芯 |
4.3 聚酯玻纤布路用裂缝分析 |
4.3.1 部分裂缝产生原因分析 |
4.3.2 路面破损形态比较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聚酯玻纤布防裂力学效果分析 |
5.1 计算参数与模型 |
5.2 面层温度应力分析 |
5.2.1 模型构建及模拟 |
5.2.2 加筋材料参数与沥青面层温度应力关系计算结果分析 |
5.3 面层荷载拉应力分析 |
5.3.1 拉应力分析 |
5.3.2 加筋材料参数与沥青面层底部拉应力关系的有限元分析 |
5.4 聚酯玻纤布层间粘结系数测定 |
5.5 聚酯玻纤布防止反射裂缝机理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聚酯玻纤布经济性分析 |
6.1 聚酯玻纤布边际成本分析 |
6.1.1 边际成本基本原理 |
6.1.2 聚酯玻纤布边际成本计算 |
6.2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浸渍土工织物法在路面加铺层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复合路面结构研究概况 |
1.2.1 反射裂缝技术研究现状 |
1.2.2 渡层材料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反射裂缝扩展机理及裂缝尖端有限元分析 |
2.1 反射裂缝的产生原因与扩展过程 |
2.1.1 反射裂缝的开裂模式 |
2.1.2 反射裂缝的产生原因 |
2.1.3 反射裂缝的扩展过程 |
2.2 反射裂缝扩展的力学原理分析 |
2.2.1 线弹性裂纹尖端渐近场理论 |
2.2.2 脆性断裂K准则 |
2.2.3 能量平衡理论G准则 |
2.2.4 能量释放率G与应力强度因子K的关系 |
2.3 反射裂缝尖端应力的有限元分析 |
2.3.1 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
2.3.2 有限元结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改性水泥砂浆浸渍土工织物材料技术特性研究 |
3.1 试验材料及性能指标 |
3.1.1 土工织物 |
3.1.2 改性水泥砂浆 |
3.2 改性水泥砂浆室内试验研究 |
3.2.1 混凝土外加剂相容性试验 |
3.2.2 单轴抗压及抗折强度试验 |
3.2.4 附着力试验 |
3.3 改性水泥砂浆浸渍合成物试验方法 |
3.3.1 拉伸性能试验 |
3.3.2 微观结构扫描试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改性乳化沥青浸渍土工织物材料技术特性研究 |
4.1 试验材料及性能指标 |
4.1.1 土工织物 |
4.1.2 改性乳化沥青 |
4.2 改性乳化沥青室内试验研究 |
4.2.1 蒸发残留物三大指标试验 |
4.2.2 恩格拉粘度试验 |
4.3 改性乳化沥青浸渍合成物试验方法 |
4.3.1 拉伸性能试验 |
4.3.2 微观结构扫描试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浸渍施工工艺研究及工程实例简介 |
5.1 改性水泥砂浆浸渍工艺研究 |
5.1.1 施工要求 |
5.1.2 施工工艺简介 |
5.1.3 质量控制要点 |
5.2 改性乳化沥青浸渍工艺研究 |
5.2.1 施工要求 |
5.2.2 施工工艺简介 |
5.2.3 质量控制要点 |
5.3 示范性工程实例应用简介 |
5.3.1 示范性工程的项目概况 |
5.3.2 材料机械设备 |
5.3.3 试验段施工控制参数 |
5.3.4 试验段施工过程 |
5.3.5 质量管理和检查验收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土工合成材料防治沥青路面裂缝的作用和施工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防裂基布在新疆公路养护工程中应用效果研究[D]. 宿松亚.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2]基于反射裂缝的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寿命预估[D]. 胡蓝心. 重庆交通大学, 2021
- [3]伊犁地区省道219线特殊土路基及沥青路面病害处治措施应用研究[D]. 杨露. 长安大学, 2020(06)
- [4]装配式基层沥青路面的结构设计方法及结构优化研究[D]. 郭梓烁.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5]不同夹层下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结构力学分析[D]. 元帅.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6]聚丙烯长丝土工布力学特性及防治反射裂缝研究[D]. 陈磊.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9(07)
- [7]玄武岩纤维带加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抗裂性能试验研究[D]. 胡海波. 长安大学, 2019(01)
- [8]冬(严)寒地区高黏高弹改性沥青应力吸收层研究与应用[D]. 万建军.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9]聚酯玻纤布在国道高王路段改建工程中的效果评价[D]. 侯本懿.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6)
- [10]浸渍土工织物法在路面加铺层中的应用研究[D]. 符昂. 广东工业大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