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李中康[1](2021)在《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NF-κB通路的影响及证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动物实验:观察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损伤大鼠体重、血脂水平、神经功能、脑梗死体积及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炎症因子包括:To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 p65(NF-κBp65)、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等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对大鼠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和保护脑组织的机制。2.临床研究:探究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证候间脑卒中病因分型(TOAST分型)特点及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炎症因子包括:TLR4、NF-κBp65、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的激酶1(TAK1)和IL-6等炎症因子水平差异,为中医药防治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提供客观依据及辨证思路,为探究中药作用机理提供数据基础。方法1.动物实验:将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调脂通脉解毒方低剂量组(以下简称低剂量组)、调脂通脉解毒方中剂量组(以下简称中剂量组)、调脂通脉解毒方高剂量组(以下简称高剂量组)和西药组,每组12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尾静脉取血检测血脂。高脂饲料喂养6周制备高脂血症模型后,再次取血检测血脂,用线栓法致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建立脑梗死损伤模型,各组分别给予相应浓度的调脂通脉解毒方灌胃,西药组与尼莫地平溶液灌胃,模型组及假手术组用生理盐水灌胃,记录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及评分。灌胃2周后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并取缺血侧大脑皮层组织,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TLR4和NF-κB p65的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Lp-PLA2、TNF-α、hs-CRP、IL-6含量。2.临床研究:纳入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东直门医院及东方医院门诊及住院符合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诊断的患者170例及健康体检者10例,根据四诊信息填写临床病例观察表进行证候评分确定中医证候,分析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比较不同中医证候间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脑卒中病因分型及血清TLR4、NF-κBp65、TAK1、IL-6炎症因子水平差异的特点。结果1.动物实验1)大鼠血脂检测显示:经高脂饲料喂养后,各组大鼠血脂水平较喂养前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灌胃后较模型组相比,各剂量组及西药组TC、TG、LDL-C水平均出现降低(P<0.05),高剂量组HDL-C水平升高(P<0.05),其中高剂量组较其他组TC、TG和LDL-C水平下降幅度更大(P<0.05)。西药组与低剂量组相比,在TC、TG和LDL-C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 HDL-C水平上升高(P<0.05)。2)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调脂通脉解毒方各剂量组及西药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升高(P<0.05)。与低剂量组相比,中剂量组评分升高(P<0.05),而高剂量组和西药组较其他各组升高更显着(P<0.05),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3)大鼠脑组织TTC染色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中药各剂量组及西药组均出现脑梗死,与模型组相比,各剂量组与西药组脑梗死体积均减少(P<0.05),与低剂量组相比,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脑梗死体积减少(P<0.05);与中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脑梗死体积减少(P<0.05)。高剂量组较西药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4)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低剂量组相比,中、高剂量组及西药组TLR4水平降低(P<0.05);与中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和西药组TLR4 水平降低(P<0.05);高剂量组与西药组TLR4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NF-κB p65表达水平比较,与低剂量组相比,中、高剂量组p-NF-κB p65水平降低(P<0.05),西药组与低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剂量组间比较,高剂量组水平降低最多(P<0.05)。5)Elisa检测结果显示:Lp-PLA2、TNF-α水平比较,与模型组相比,低剂量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剂量组及西药组水平较模型组下降(P<0.05),且高剂量组降低最多(P<0.05)。hs-CRP、IL-6水平比较,与模型组相比,各剂量组及西药组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各剂量组间比较,高剂量组hs-CRP、IL-6水平降低最多(P<0.05),与西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研究1)中医证候分布特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痰瘀互结证最多(34.70%),气虚血瘀证其次(21.76%),其余各证候分布较少,分别为风痰阻络证(17.65%)、肝阳上亢证(14.12%)、痰热腑实证(11.76%)。2)性别、年龄分布特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平均年龄67.1±10.8岁。在各年龄段的分布中,其中65~80岁的患者占到48.2%,65岁以下患者占35.9%。40~65岁患者风痰阻络证居多(31.15%),65~80岁患者以痰瘀互结证最多(53.66%),80~90岁年龄段的患者气虚血瘀证居多(59.26%)。3)不同证候间脑卒中分型特点:TOAST分型在各中医证候间存在差异(P<0.05),其中痰瘀互结证多表现为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而气虚血瘀证多表现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其余各证候间脑卒中分型无明显差异。4)各证候炎症因子水平比较,与正常组相比,各证候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其中痰瘀互结证TLR4、TAK1、NF-κBp65表达量最高(P<0.05),气虚血瘀证其次(P<0.05)。肝阳上亢证和痰热腑实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候间IL-6水平比较,气虚血瘀证表达量最高(P<0.05),痰瘀互结证其次,与风痰阻络证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调脂通脉解毒方可以调节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血脂水平,改善神经功能评分,减少脑梗死体积,并能够减少脑组织中的NF-κB p65和TLR4蛋白的表达,降低Lp-PLA2、TNF-α hs-CRP、IL-6等炎症因子的水平,减轻炎症性损伤,改善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示其可能通过调节血脂、抑制TLR4/NF-κB通路对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损伤发挥保护作用。2.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以痰瘀互结证和气虚血瘀证为主,不同证候间脑卒中病因分型存在差异,TLR4、TAK1、NF-κB p65、IL-6等炎症因子在不同中医证候中有不同的水平特点,与中医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病因病机的认识相符,可作为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分型的客观依据。
李梦雨[2](2020)在《远隔缺血适应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神经功能恢复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肢体远隔缺血适应(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RIC)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来探讨RIC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及可能的脑保护作用机制,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预后的改善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选择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首次发病且发病时间在72小时内的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239例,NIHSS评分515分,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2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RIC治疗,共治疗14天。3评估患者治疗前、治疗14天、30天、90天的NIHSS、BI评分。4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4天时血管内皮功能相关血清因子表达水平,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alpha,SDF-1α)、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和内皮素-1(endothelin-1,ET-1)。5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BI评分及血管内皮功能相关血清因子的变化情况,并分析经过治疗后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对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的影响。6统计方法: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不同时点重复测量数据组间均数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组间中位数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计算构成比或率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的NIHSS评分、BI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14天、30天、90天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较前减低、BI评分均较前升高,且干预组的变化幅度更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组间、时间和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中VEGF、SDF-1α、sICAM-1、ET-1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14天时两组患者血清中VEGF、SDF-1α水平均较前升高,且干预组升高幅度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CAM-1、ET-1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且干预组降低幅度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分析显示,排除其他影响因素后,是否给予RIC治疗仍然对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具有影响作用,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经过治疗,VEGF和SDF-1α的升高、sICAM-1的降低程度也可影响患者神经功能恢复,VEGF和sICAM-1升高、ET-1的降低程度可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RIC可以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近期临床预后,无明显不良反应。2 RIC可以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相关因子的表达,上调VEGF、SDF-1α水平,下调sICAM-1、ET-1水平,从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3 VEGF和SDF-1α升高、sICAM-1降低的变化程度可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VEGF和sICAM-1升高、ET-1降低的变化程度可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图3幅;表15个;参127篇。
赵晓鹏[3](2020)在《SAM、SAH、炎症因子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S-腺苷甲硫氨酸(SAM)、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SAH)、SAM/SAH及炎症因子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关系,为AIS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本研究纳入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23例AIS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选取在本院体检的125例非脑卒中者作为对照组。采取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两组受试者的一般资料,记录入院和体检时的血生化及血常规检查结果。测量两组受试者的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及血压,对病例组患者还需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病情严重程度的评分,并根据NIHSS的评分结果分为两组,得分<4分为轻度组,得分≥4分为中重度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受试者血清中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x-LDL)、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SAM和SAH。采用胶乳比浊法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循环酶法检测同型半胱氨酸(Hcy)。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相比,两组之间冠心病史者、饮酒者、服用降糖药者、服用降脂药者、体重指数、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中高血压病史者、糖尿病史者、血脂异常病史者、吸烟者、服用降压药者、腰臀比、收缩压、舒张压和ox-LDL高于对照组(P<0.05),而病例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患者血清中Hcy、SAM和SAM/SAH的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例组患者血清中SAH的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者血清中hs-CRP、ICAM-1、IL-6、TNF-α、血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S患者血清Hcy、SAM、SAH和SAM/SAH在轻度组和中重度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组患者血清中hs-CRP、TNF-α、血NLR和PLR的水平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IL-6和ICAM-1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AIS患者血清中TNF-α、血NLR和PLR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194,P<0.05;r=0.364,P<0.05和r=0.215,P<0.05)。对AIS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在校正其他危险因素之后,结果表明Hcy和SAM是AIS发病的危险因素(OR=1.042,95%CI 1.008~1.077,P<0.05;OR=1.018,95%CI 1.005~1.032,P<0.05)。结论:1.血清Hcy、SAM浓度增加是AIS发病的危险因素。2.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与AIS的发病有关,患者的病情越重,TNF-α、血NLR和PLR的水平越高,此三项指标可用来判断患者早期病情的严重程度。
刘青[4](2019)在《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一 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研究目的:脑梗死急性期,脑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是脑损伤的重要机理。通过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风痰阻络型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与相应中医证候积分的关系、风痰阻络型中医证积分与脑循环障碍指标及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探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风痰证相关的炎症及脑微循环障碍的物质基础。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9年3月期间在广州医药大学附属广州市中医院脑病科住院、符合中风病以及西医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患者200例。1、分别统计其中医证候,其中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每一证候的积分≥7分,此证候诊断成立。2、根据中医辨证取得的中医证候积分,纳入同一受试者中中风证和痰证证候积分增均≥7分者,其风痰阻络证证候诊断成立。根据风痰阻证候积分,将风痰阻络证严重程度进行分层,分为轻、中、重三度,其中14-28分为轻度,29-44分为中度,45分以上为重度。3、分析受试者的风痰阻络证候积分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的相关性。4、采集符合风痰阻络型急性中风病患者的血清,测定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1α(6-K-PGF1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含量。5、进行风痰阻络证积分与TXB2、6-K-PGF1α、TNF-α、IL-6及MMP-9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200例急性中风病患者各中医证候发生频数由高到时低依次是:血瘀证143次(71.5%),风证 124 次(62%),痰证 101 次(50.5%),气虚证 65 次(32.5%),火热证49次(24.5%),阴虚阳亢证42次(21%)。2.轻度风痰阻络证中风病患者平均中医证候积分24.15±3.70分;中度风痰阻络证中风病患者平均中医证候积分36.22±4.11分;重度风痰阻络证中风病患者平均中医证候积分49.57±4.12分。证候积分随着风痰阻络程度的加深而增加。3.风痰阻络证证候积分与NIHSS评分呈相正关(P<0.05),其Pearson相关系数为 0.989。4.急性期中风病患者风痰阻络证候严重程度与6-K-PGF1α、TNF-α在在多重线性相关性,其线性回归系数分别为-0.065、0.719,常数项为0.861。结论:1.风痰阻络证及血瘀证是急性中风病最常见的证型。2.风痰阻络证证候积分反映急性中风病脑损伤严重程度。3.急性期中风病患者风痰阻络证证候积分与6-K-PGF1α、TNF-α存在多重线性相关性,与TNF-α含量呈正比,与6-K-PGF1α含量呈反比。即6-K-PGF1α含量越低、TNF-α含量越高,风痰阻络证候越严重。4.急性期中风病患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与脑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呈正相关。研究二 化痰通络汤干预急性脑梗死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的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化痰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死,观察其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脑微循环障碍、炎症反应指标的影响,探讨化痰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9年3月期间在广州医药大学附属广州市中医院脑病科住院、符合中风病以及西医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患者90例。按入院顺序以随机数字表法对病人进行分组。第一组为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合用注射用血栓通。第二组为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汤剂化痰通络汤进行治疗。在入组第一天治疗前及第十四天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IHSS)积分、中医证候积分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按Barthel指数评分);采集静脉血检测TXB2、6-K-PGF1α、TNF-α、IL-6及MMP-9含量。统计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NIHSS 评分、中医证候积分、Barthel 评分及 TXB2、6-K-PGF1α、TNF-α、IL-6、MMP-9含量并进行每组内治疗前后对照及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组间对照,研究化痰通络汤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微循环障碍、炎症反应的影响。结果:1.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2.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3.两组治疗前中医风证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风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风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风证积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风证积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4.两组治疗前中医痰证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痰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痰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痰证积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痰证积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5.两组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6.比较两组患者NIHSS评分的疗效,治疗组痊愈2例,显效18例,有效16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11例,有效12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63.89%。经Mann-Whitney U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Mann-Whitney U=371.000,P=0.001<0.05)。经卡方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X2=17.261,P=0.001<0.05)。7.比较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的疗效,治疗组痊愈1例,显效6例,有效2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1例,有效7例,无效28例,总有效率为22.22%。经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Mann-Whitney U=238.500,P=0.000<0.05)。经卡方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X2=27.340,P=0.000<0.05)。8.两组治疗前血清TXB2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TXB2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TXB2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TXB2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XB2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9.两组治疗前血清6-K-PGF1α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6-K-PGF1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6-K-PGF1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6-K-PGF1α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6-K-PGF1α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10.两组治疗前血清TNF-α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TNF-α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11.两组治疗前血清IL-6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IL-6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IL-6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IL-6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6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12.两组治疗前血清MMP-9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MMP-9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MMP-9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MMP-9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MMP-9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1.化痰通络汤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减少风痰阻络证候积分、减轻脑损伤。2.化痰通络汤通过提高6-K-PGF1α浓度,降低TXB2、TNF-α、IL-6、MMP9浓度,减轻脑微循环障碍、改善脑灌注、控制炎症反应,减少脑损伤,保护脑组织。
关莹[5](2019)在《针康法对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患者BOLD-fMRI及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针康法对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患者脑功能及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影响,阐明针康法促进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恢复的中枢及外周机制。材料与方法1.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缺血性PSCIND患者(试验组)和27例健康志愿者进行BOLD-f MRI扫描,通过MATLAB平台及相应的软件包预处理,计算并分析试验组与健康志愿者Re Ho和ALFF的差别。2.将试验组的30例缺血性PSCIND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康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针康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予针康法(头穴丛刺+双任务执行功能训练)治疗。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进行神经心理学量表(MMSE、Mo CA、LOTCA、FIM、TMT-A、TMT-B)评定,BOLD-f MRI扫描及血清生物学标志物检测(Hcy、hs-CRP、IL-1β、IL-6、TNF-α、IL-4、IL-10、TGF-β1)。应用相关软件对评定和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神经心理学量表测试结果:针康组患者Mo CA、LOTCA、FI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连线测试中用时及错误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2.BOLD-f MRI研究结果:(1)试验组与健康志愿者比较:试验组患者右侧三角部额下回、左侧颞中回、双侧颞上回的Re Ho值减低,左侧额上回Re Ho值增高(P<0.05,FDRc=96);左侧颞下回、前扣带回、角回、中央前回的ALFF值减低,双侧额上回、右侧颞中回的ALFF值增高(P<0.05,FDRc=27)。(2)针康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两组Re Ho、ALFF相比均未得到具有显着差异的脑区(P<0.001,未通FDRc校正)。治疗4周后,对照组左侧海马旁回、右侧颞极区、右侧额中回Re Ho值增高,双侧额下回,左侧中央后回Re Ho值减低(P<0.05,FDRc=124);右侧岛盖部额下回、右侧额中回、右侧颞中回ALFF值增高,左侧背外侧额上回ALFF值减低(P<0.05,FDRc=54)。针康组右侧中央前回,左侧海马旁回,右侧颞极区,左侧颞中回Re Ho值增高,双侧额下回,右侧颞下回Re Ho值减低(P<0.05,FDRc=124);右侧三角部额下回,左侧海马旁回、角回、扣带回ALFF值增高(P<0.05,FDRc=41),无ALFF值减低的脑区。针康组与对照组比较,右侧颞下回和额下回Re Ho值增高(P<0.05,FDRc=97),无Re Ho值减低脑区;右侧梭状回、海马旁回、壳核、背外侧前额叶、内嗅皮质、额中回ALFF值增高,双侧中央前回ALFF值减低(P<0.05,FDRc=49)。3.血清生物学标志物检测结果:相较于对照组,针康组能更好地抑制IL-1β、IL-6、TNF-a的释放,降低Hcy水平(P<0.05),同时促进IL-4、IL-10、TGF-?1的释放(P<0.05),但两组对hs-CRP均无显着效果(P>0.05)。4.相关分析结果:右侧额中回及颞下回与Mo CA量表成正相关(r=0.365/0.387,P=0.047/0.035);右侧梭状回及右侧背外侧前额叶与LOTCA量表成正相关(r=0.448/0.361,P=0.013/0.05),右侧颞下回与TMT-A成负相关(r=-0.394,P=0.031)。右侧额中回与TGF-β1呈正相关(r=0.434,P=0.017);右侧颞下回与TNF-α及Hcy呈负相关(r=-0.533/-0.441,P=0.002/0.015);右侧额下回与IL-10呈正相关(r=0.376,P=0.041),与TNF-α及Hcy呈负相关(r=-0.412/-0.454,P=0.024/0.012)。结论1.缺血性PSCIND患者右侧额下回、左侧颞中回、双侧颞上回Re Ho值,左侧颞下回、前扣带回、角回、中央前回ALFF值较认知正常的志愿者显着下降,提示脑功能减退,认知功能受损。2.针康法可以提高缺血性PSCIND患者的Mo CA、LOTCA和FIM评分,缩短连线测试的用时,减少错误数,改善缺血性PSCIND患者的认知功能。3.针康法可以提高缺血性PSCIND患者右侧颞下回和额下回Re Ho值及右侧梭状回、海马旁回、壳核、背外侧前额叶、内嗅皮质、额中回ALFF值,增强局部脑区的自发性功能活动,从而改善缺血性PSCIND患者的脑功能。4.针康法可以促进缺血性PSCIND患者的IL-4、IL-10、TGF-β1的释放,同时抑制IL-1β、IL-6、TNF-α的释放,降低Hcy水平,改善缺血性PSCIND患者的认知功能。
曹黎明[6](2019)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缺血性脑小血管病的关系及炎性机制探讨》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脑卒中在2010年已经成为中国首位致死病因,其致死率、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患者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我国目前已有1300万脑卒中患者,其中约75%是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就是缺血性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包括腔隙性脑梗塞(lacuna infarction,LI)和缺血性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WML)。随着计算机断层成像(CT)和核磁共振(MR)成像等技术的普及应用,大量的CSVD被发现。近年来对CSVD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和影像研究都取得了很大进展。流行情况调查显示:亚洲人有较高的CSVD负担,且CSVD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把CSVD做为临床预防和治疗的重要目标,以减少CSVD带来的严重家庭和社会负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inemia,HHcy)是指血浆或血清中游离及与蛋白结合的同型半胱氨酸和混硫化物含量增高,由甲硫氨酸代谢障碍引起。同型半胱氨酸(Hcy)是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但HHcy与脑大、小动脉硬化的关系存在较多争议。国内报道HHcy与颅内外大动脉硬化狭窄及狭窄程度增加有关。国外报道,HHcy只对脑小血管缺血有重要影响,而非作用于大动脉。我们在临床中发现HHcy与脑大、小动脉病变均有密切关系。研究认为HHcy可通过炎症反应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增加缺血性中风的风险。高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是临床常用炎性指标,其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判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风险和预后的高敏感指标。hs-CRP可通过激活炎性反应,引发氧化应激等,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疾病的早期指标和初始机制,内皮细胞功能损伤会诱发血管硬化和平滑肌细胞异常增殖。对HHcy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确切机制尚未明确。研究显示:HHcy增加了主动脉外膜的炎症,其通过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Caspase-1)依赖的炎症导致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但HHcy通过炎性反应升高,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导致缺血性CSVD发生的具体机制还不清楚,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以便指导在临床上制定适当的干预策略。目的1、研究HHcy对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斑块、内-中膜厚度(ntima-media thickness,IMT)、颈/颅内动脉狭窄)的影响;2、研究HHcy对缺血性CSVD(LI和WML)的影响;3、缺血性CSVD、IMT增厚和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中hs-CRP的情况;4、研究HHcy引起小鼠颈动脉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表达、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释放和小鼠脑血管Caspase-1表达的情况,探索HHcy通过引起促炎因子释放加重炎症反应;5、进一步研究HHcy引起Nod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family pyrin domain-containing 3,NLRP3)炎症小体激活与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的关系。方法选取153名于2017.1-2018.02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和同期1357名我院体检科的中老年体检者进行研究,根据年龄、性别分组后,比较Hcy与年龄、性别和绝经的关系;对小血管闭塞(LI)组的Hcy和体检组/非卒中住院患者进行比较;根据Fazekas分级对缺血性WML评分,并根据WML严重程度分组,对不同组的Hcy比较,探讨Hcy与WML严重程度的影响;对颈/颅内动脉狭窄组的Hcy和非狭窄组,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的Hcy和无斑块组进行比较;IMT≥1组的Hcy和IMT正常组比较,研究HHcy对大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腔梗和非卒中对照组的hs-CRP比较;对不同严重程度WML组(Fazekas0-1组和4-6分组)之间,不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之间hs-CRP的比较,研究hs-CRP对动脉硬化和WML的影响。机制探讨方面,应用C57BL/6J雄性小鼠灌胃1.5%蛋氨酸饲料制备HHcy小鼠模型,模型制备8周后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血清炎性因子IL-1β、TNF-α和IL-6水平进行检测,并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小鼠颈动脉PCNA表达,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脑血管Caspase-1表达,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脑血管内皮素-1(endothelin-1,ET-1)、Caspase-1表达。同时利用HHcy刺激人微血管内皮细胞株-1(huma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1,HMEC-1)24小时后。用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上清IL-1β、Caspase-1的含量。检测Hcy处理HMEC-1细胞后,细胞内ET-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NLRP3、核因子κB p65(Nuclear FactorκB p65,NF-κB p65)、pro-Caspase-1、Caspase-1的蛋白含量。结果1、颈部/颅内动脉狭窄组相较无狭窄组的Hcy显着升高(P<0.05);IMT≥1患者较IMT正常组的Hcy显着高(P<0.05);2、Fazekas 2-3分WML组的Hcy显着高于0-1分组(P<0.05);Fazekas4-6分的WML的Hcy显着高于2-3分组(P<0.05);LI组的Hcy显着高于体检组(p<0.05);LI组相较住院非卒中患者组的Hcy显着升高(P<0.05);3、LI组相较非卒中患者的hs-CRP显着高(P<0.05);Fazekas4-6分WML的hs-CRP较Fazekas0-1分的WML显着升高(P<0.05);不稳定斑块组的hs-CRP较无斑块组的显着升高(p<0.05)。4、HHcy模型组小鼠的血清中IL-1β,TNF-α和IL-6蛋白水平升高,其中以IL-1β升高最为明显;HHcy模型组小鼠的脑血管Caspase-1表达升高;HHcy模型组小鼠颈动脉Caspase-1表达升高;HHcy增加HMEC-1细胞上清中IL-1β,Caspase-1含量;HHcy降低HMEC-1细胞的活力,LDH释放增加;HHcy降低HMEC-1细胞ET-1和VCAM-1表达,增加细胞浆NLRP3,Caspase-1的水平,同时增加细胞核NF-κB p65蛋白表达。结论HHcy可通过增加炎症反应,引起或加重IMT增厚、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颈/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发展,最终导致缺血性CSVD的发生。我们要重视HHcy预防和治疗,降低缺血性CSVD(IL、WML)发生,炎性反应可作为干预缺血性CSVD的靶点之一,HHcy引起缺血性CSVD的血管内皮损伤炎性机制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我们的研究发现:HHcy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增加pro-IL-1β及pro-Caspase-1的表达;同时增加NLRP3的表达,活化NLRP3炎性小体,增加血管内皮细胞Caspase-1的含量,从而释放具有活性的IL-1β。促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的协同作用,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发生和发展,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内皮细胞活力下降,LDH释放增加),颈动脉内皮细胞PCNA阳性细胞数目增多(血管平滑肌细胞可能过度增殖),血管重构(IMT增厚,斑块形成,动脉狭窄),引起或加重动脉硬化,最终产生缺血性脑小血管病(LI、WML)。针对炎症源头NLRP3炎性小体激活的干预措施可能有助于预防或治疗HHcy引起的缺血性CSVD。
张岩[7](2019)在《利拉鲁肽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反应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通过用不同剂量的利拉鲁肽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进行干预,观察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脑组织炎性因子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变化,探讨利拉鲁肽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炎症反应的影响,为利拉鲁肽在临床应用提供动物实验的研究数据和理论基础。方法选择72只健康的雄性大鼠,体重在180-220g范围内,随机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利拉鲁肽小剂量干预组,利拉鲁肽大剂量干预组。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2h后再灌注模型用传统的Lona线栓法制作,于再灌注6h,12h,24h,7d四个时间点应用Zeal Longa神经学评分法分别对大鼠进行评分;大鼠脑梗死灶体积用TTC染色法测定,神经元变性坏死用HE染色法观测,TNF-α,IL-6含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NF-α,IL-6表达变化用原位杂交法测定。结果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结果:假手术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0分,其余四组大鼠经神经功能评分评定后,都存在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P<0.01)。其中出现神经功能评分损害较严重的是模型组大鼠,利拉鲁肽大,小剂量干预组在12h,24h,7d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模型组降低有显着差异(P<0.05);不同剂量利拉鲁肽干预组大鼠7d这个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相互比较后亦有显着差异(P<0.05)。通过TTC染色检测大鼠脑梗死体积结果:假手术组的大鼠并无脑梗死出现,其它四组大鼠的脑梗死体积均出现明显增高(P<0.01);利拉鲁肽干预组大鼠与模型组大鼠相比较,利拉鲁肽干预组大鼠24h、7d两个时间点脑梗死体积降低(P<0.05),不同剂量利拉鲁肽干预组大鼠比较,24h、7d两个时间点脑梗死体积降低有显着差异(P<0.05)。HE染色结果:在光镜下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6h后就能见到神经细胞的细胞核固缩,细胞形态的改变,但是神经元周围并未见到明显水肿;而再灌注24h,7d后脑细胞损害效应已经明显增加,光镜下观察,可见大量深染的神经元细胞核固缩、致密,大部分神经细胞结构消失,而且神经元周围水肿明显。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TNF-α表达结果:各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TNF-α阳性表达明显增高,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利拉鲁肽小剂量干预组大鼠与模型组大鼠比较,利拉鲁肽小剂量干预组大鼠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12h、24h两个时间点TNF-α的阳性表达明显降低并有明显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利拉鲁肽大剂量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12h-7d时TNF-α阳性表达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利拉鲁肽不同剂量组大鼠24h、7d两个时间点TNF-α的阳性表达相互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IL-6免疫组化测定结果:各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IL-6阳性表达与假手术组大鼠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利拉鲁肽干预组与模型组比较,利拉鲁肽干预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12h、24h,7d三个时间点IL-6的阳性表达明显降低,有显着差异性(P<0.01);应用不同剂量利拉鲁肽组相互比较,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24h、7d两个时间点脑组织IL-6阳性表达亦有明显差异(P<0.01).通过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TNF-αmRNA表达结果:利拉鲁肽小剂量组大鼠与模型组比较,小剂量组大鼠脑组织脑缺血再灌注损伤12h、24h,7d三个时间点TNF-αmRNA阳性表达降低,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利拉鲁肽大剂量组与模型组大鼠比较,利拉鲁肽大剂量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6h,12h,24h、7d四个时间点大鼠脑组织TNF-αmRNA阳性表达明显降低,有显着差异性(P<0.01);与利拉鲁肽小剂量组比较利拉鲁肽大剂量组24h、7d两个时间点TNF-αmRNA阳性表达降低有显着差异(P<0.01)。组内比较在24h时间点,三组阳性表达有明显差异(P<0.01)。通过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IL-6 mRNA表达结果:利拉鲁肽小剂量组大鼠与模型组相比较,利拉鲁肽小剂量组大鼠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12h,24h,7d三个时间点IL-6 mRNA表达明显降低,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性(P<0.01);大剂量利拉鲁肽组与模型组比较,大剂量利拉鲁肽组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6h、12h、24h,7d四个时间点IL-6 mRNA表达明显降低,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大剂量利拉鲁肽组与小剂量利拉鲁肽组比较,利拉鲁肽大剂量组大鼠脑组织脑缺血再灌注损伤12h、24h,7d三个时间点IL-6 mRNA阳性表达明显降低,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组内比较,三组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24h时,IL-6 mRNA阳性表达具有显着差异(P<0.01)。结论此研究证明了利拉鲁肽可以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反应机制发生影响,应用利拉鲁肽干预后,脑缺血大鼠的脑组织TNF-α、IL-6表达在再灌注后各个时间点表达均有所降低,而且神经功能评分改善,脑梗死体积较不干预组降低,且大剂量干预组效果更加显着。并且这些结果都被验证有统计学意义。
魏婉[8](2018)在《血清淀粉样蛋白A、触珠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与目的: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的致残率和复发率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出院后的日常生活,因此及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做出评估,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可显着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和复发率。有研究表明炎症因子与脑梗死有关,炎症反应在急性脑梗死的病理生理机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近些年关于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 SAA)、触珠蛋白(Haptoglobin Hp)与急性脑梗死关系的临床研究已有较多报道,但少有研究探讨其与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关系。本研究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触珠蛋白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研究对象: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1例,所有研究对象均为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在72小时之内,其中男389例,女212例,年龄2685(66.62±11.96)岁。方法:入院后采集患者基本病史,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饮酒史等。在入院第2d禁食10h后使用EDTA抗凝管抽取空腹静脉血3ml,采用双光径免疫浊度分析仪(无锡市光明浊度仪厂)检测血清中血清淀粉样蛋白A和触珠蛋白的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2周后病情的严重程度,根据NIHSS评分将脑梗死2周后病情的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其中轻度组NIHSS评分<5分;中度组NIHSS评分515分;重度组NIHSS评分≥16分。比较血清淀粉样蛋白A、触珠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梗死2周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出院后随访3个月,用改良Rinkin量表(modified Rinkin scale m RS)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3个月预后,根据m RS评分将患者分为良好预后组(m RS评分≤2分)和不良预后组(m RS评分>2分);比较血清淀粉样蛋白A、触珠蛋白与良好预后组及不良预后组的相关性。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的m RS评分均由经过统一培训医师收集记录。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SNK-q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淀粉样蛋白A、触珠蛋白水平与其2周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3个月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60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2周后病情严重程度中轻度组451例,中度组130例,重度组20例。重度组血清淀粉样蛋白A、触珠蛋白水平(85.90±64.56)mg/L、(1860.00±91.59)mg/L高于中、轻组(31.75±47.39)mg/L、(18.56±33.60)mg/L、(1431.55±89.45)mg/L、(1262.72±82.57)mg/L,中度组高于轻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3.320、4.532,均P<0.05),血清中SAA、H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2周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系(r=0.282、0.137,P<0.05);3个月良好预后组490例,不良预后组111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淀粉样蛋白A、年龄是急性脑梗死患者3个月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触珠蛋白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3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不足(P>0.05)。结论:1.SAA、H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2周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提示SAA、Hp水平越高,急性脑梗死患者2周后病情严重程度越重。2.SAA、Hp水平及年龄与急性脑梗死患者3个月后预后比较具有显着差异性,不良预后组相比良好预后组SAA、Hp水平较高及年龄较大;3.SAA、年龄是急性脑梗死患者3个月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Hp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3个月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不足。
王兴萍[9](2017)在《外周血miR-155、HIF1A对急性脑梗死诊断及预后评价的价值》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急性脑梗死又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脑血管病中发病率最高、最为常见的亚型,是一种受遗传及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的重症疾病,到目前为止,其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及预后判断均未能得到彻底阐明。Micro RNAs(miRNAs)是一类单链小分子非编码RNA,通过与靶基因m RNA的3′非翻译区结合,从而抑制相关m RNA的生物学功能。其在生命个体中广泛存在且生物学功能巨大,影响绝大部分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如脑血管疾病、炎性疾病、变性疾病等。micro RNA在表观遗传调控过程中影响显着,尤其对对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影响明显。既往的miRNAs表达谱芯片均证实,AIS患者外周血中许多miRNAs表达异常且这种变化对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影响巨大,但既往研究中尚未进一步验证这些异常miRNAs与AIS的关系。另有研究表明,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α,HIF1A)与AIS密切相关。HIF1A可以在细胞的氧代谢过程作用重大。其通过调控下游基因的转录,对抗低氧的造成的细胞功能紊乱。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HIF1A可以调控十余种下游基因的表达和转录,进而对多种细胞的多种生物学活动具有重要影响。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可能调控HIF1A基因的miRNAs进行筛选。通过已有的文献报道,我们选取了miR-23b、miR-106b、miR-130a和miR-425进行检测,初步探索5个miRNAs与AIS的相关性,并选取了miR-155进行检测,通过采用生物信息学预测发现HIF1A是miR-155的靶基因,检测了miR-155与靶基因HIF1A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与预后评价中的价值。目的检测并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和健康对照人群外周血中miR-23b、miR-106b、miR-130a、miR-155和miR-425的表达变化,探讨miR-155和靶基因HIF1A与AIS之间的关联,以及探索miRNAs作为AIS发病风险预测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100对AIS患者与健康人群进行对照研究,常规抽取肘静脉血后提取外周血细胞的总R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比较两组人群中外周血中的miR-23b、miR-106b、miR-130a、miR-155、miR-425和HIF1A的表达量是否存在差异性;统计学分析利用SPSS21.0软件进行,对连续性变量进行正态性检验采用One-Sample K-S检验方法,分布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并采用Student’s t检验,组间样本间差异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多个独立样本秩和检验(H检验),分类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miRNAs和HIF1A与AIS发生进行关联性分析,并采用ROC曲线分析评价miRNAs在AIS中发病风险预测中的价值。结果AIS组miR-155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4个miRNAs的表达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iR-155的OR值为5.352;miR-155联合急性脑梗死相关的传统危险因素进行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为0.832。病例组HIF1A的表达水平分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IF1A联合miR-155进行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为0.842。结论1.高表达的miR-155及低表达的HIF1A均提示不良预后。2.外周血miR-155和HIF1A表达水平与AIS的发生有显着关联。3.外周血miR-155和HIF1A有望成为急性脑梗死新的发病风险预测相关生物标志物。4.与传统危险因素为基础的预测模型相比,高miR-155联合低HIF1A可以显着改善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及预后评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10](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指出
二、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NF-κB通路的影响及证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 |
1 血脂异常与缺血性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现状 |
2 血脂异常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
3 血脂异常与脑卒中关系密切 |
4 缺血性脑卒中的调脂治疗 |
5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存在的问题 |
6 缺血性脑卒中与炎症反应 |
7 TLR4/NF-κB信号通路及炎症因子 |
8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药防治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药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
2 中医药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
3 中医药在现代研究中发现的新作用 |
4 中医药针对疾病治疗难点发挥的作用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NF-κB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动物 |
2 药物与试剂 |
3 主要仪器 |
4 实验器械 |
5 动物饲养 |
6 实验方法 |
7 取材 |
8 观察与检测指标 |
9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体重的影响 |
2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
3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 |
4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
5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p-NF-κB p65蛋白表达的影响 |
6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蛋白表达的影响 |
7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Lp-PLA2、TNF-α水平的影响 |
8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hs-CRP、IL-6水平的影响 |
讨论 |
1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脂质代谢的影响 |
2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
3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影响 |
4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证候间脑卒中分型及炎症因子水平特点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资料 |
2 各中医证候患者脑卒中病因分型(TOAST分型)特点 |
3 不同中医证候患者炎症因子差异比较 |
4 不同中医证候积分与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附录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医证型与炎症因子的临床研究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2)远隔缺血适应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神经功能恢复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资料收集 |
1.1.3 分组方法 |
1.1.4 治疗方案 |
1.1.5 随访观察及结局评价 |
1.1.6 质量控制 |
1.1.7 统计分析 |
1.2 结果 |
1.2.1 干预组与对照组相关基线临床资料比较 |
1.2.2 RIC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
1.2.3 RIC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
1.2.4 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的多因素分析 |
1.2.5 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变化的多因素分析 |
1.3 讨论 |
1.3.1 RIC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 |
1.3.2 RIC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调控 |
1.3.3 RIC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 |
1.3.4 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远隔缺血适应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
2.1 RIC概念的提出及分类 |
2.1.1 RIC概念的提出 |
2.1.2 RIC的分类 |
2.2 RIC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 |
2.2.1 RIC的治疗方案 |
2.2.2 RIC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及效果 |
2.3 RIC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 |
2.3.1 体液通路 |
2.3.2 神经通路 |
2.3.3 免疫通路 |
2.3.4 RIC对血管内皮功能的调控 |
2.4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
附录 B Barthel指数(BI)量表 |
附录 C 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标准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3)SAM、SAH、炎症因子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甲硫氨酸循环代谢产物及相关B族维生素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中医学对脑梗死的研究概述 |
一、中医学经典医籍中对中风病病名的论述 |
二、中医学界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相关论述 |
三、中医学对中风病的治则治法研究 |
四、化痰通络法治疗中风病的研究进展 |
第二节 西医学对急性脑梗死的研究概述 |
一、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流行病学及病因的研究 |
二、现代医学对脑梗死发病危险因素的研究 |
三、脑梗死发病机制 |
四、脑梗死的诊断 |
五、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治疗研究现状 |
六、现代医学对脑梗死治疗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 |
第一节 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资料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第二节 化痰通络汤干预急性脑梗死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的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资料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5)针康法对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患者BOLD-fMRI及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卒中后认知障碍 |
1.1 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定义 |
1.2 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 |
1.3 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病因病机 |
1.3.1 中医对认知障碍的认识 |
1.3.2 现代医学对卒中后认知障碍病因病机的认知 |
2 针康法在卒中后认知障碍康复中的应用 |
2.1 针康法的产生背景 |
2.2 针康法的内容 |
2.3 针康法在卒中后认知障碍康复中的相关作用机制 |
3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在卒中后认知障碍中的应用 |
3.1 BOLD-fMRI成像原理 |
3.2 BOLD-fMRI常用指标 |
3.2.1 低频振荡振幅(ALFF)与比率/分数低频振荡振幅(fALFF) |
3.2.2 局部一致性(ReHo) |
3.2.3 功能连接(FC) |
3.2.4 脑网络 |
4 血清学标志物与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 |
4.1 同型半胱氨酸 |
4.2 细胞炎性因子 |
4.2.1 促炎性因子 |
4.2.2 抗炎性因子 |
4.3 超敏C反应蛋白 |
临床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对象 |
1.1.1 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型的诊断标准 |
1.1.2 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
1.1.3 健康志愿者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
1.1.4 中止标准 |
1.1.5 剔除标准 |
1.1.6 脱落标准 |
1.2 试验设备 |
1.3 试验试剂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对照单盲设计 |
2.2 分组及干预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3.1 一般资料指标 |
2.3.2 行为学指标 |
2.3.3 影像学指标 |
2.3.4 血清生物标志物指标 |
2.4 观察周期 |
3 统计分析 |
3.1 一般资料、行为学检测及血生物标记物统计分析 |
3.2 脑功能资料统计学处理及结果呈现 |
3.3 相关分析 |
4 结果 |
4.1 试验组与健康志愿者比较 |
4.1.1 一般资料 |
4.1.2 功能核磁共振结果 |
4.2 针康组与对照组比较 |
4.2.1 基本情况比较 |
4.2.2 神经心理学量表比较 |
4.2.3 BOLD-fMRI指标比较 |
4.2.4 血清生物标志物比较 |
4.2.5 各观察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缺血性PSCIND患者较健康志愿者BOLD-fMRI的改变 |
3 针康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
3.1 针康法对缺血性PSCIND患者BOLD-fMRI的影响 |
3.1.1 额叶及其相关脑区 |
3.1.2 颞叶及其相关脑区 |
3.1.3 顶叶及其相关脑区 |
3.1.4 海马与海马旁回 |
3.1.5 扣带回 |
3.1.6 壳核 |
3.2 针康法对PSCIND患者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影响 |
3.2.1 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 |
3.2.2 对炎性因子的影响 |
3.2.3 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
4 本研究的创新性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6)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缺血性脑小血管病的关系及炎性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缺血性脑小血管病关系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1 研究对象 |
2 方法 |
3 技术路线 |
4 结果 |
4.1 体检中各亚组人群的Hcy情况及比较 |
4.2 CSVD(WML、LI)的Hcy情况 |
4.3 Hcy对颈动脉粥样硬化(IMT、颈动脉斑块、血管狭窄)的影响 |
4.4 不稳定斑块、CSVD(LI/WML)者的 hs-CRP情况 |
5 讨论 |
5.1 年龄、性别、绝经对Hcy的影响 |
5.2 HHcy对颈动脉粥样硬化(IMT、不稳定斑块和动脉狭窄)的影响 |
5.3 HHcy对缺血性脑小血管病(WML 和 LI)的影响 |
5.4 颈动脉不稳定斑块、CSVD(LI 和 WML)中的 hs-CRP 情况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高同型半胱氨酸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炎性机制研究 |
引言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研究路线 |
4 结果 |
4.1 HHcy模型和对照组血清 IL-1β,IL-6,TNF-α的含量 |
4.2 HHcy模型小鼠和对照组的血管壁平滑肌细胞PCNA表达情况 |
4.3 HHcy模型小鼠和对照组的脑血管 Caspase-1 表达情况 |
4.4 HHcy模型小鼠与对照组的颈动脉内皮素-1和Cas-1/pro-Cas-1表达情况 |
4.5 不同浓度Hcy对HMEC-1细胞活力的影响 |
4.6 不同浓度Hcy对HMEC-1细胞释放乳酸脱氢酶的影响 |
4.7 Hcy对HMEC-1细胞炎症小体活性的影响 |
4.8 不同浓度Hcy对HMEC-1细胞的NLRP3炎症小体等影响 |
5 讨论 |
5.1 Hcy对促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的影响 |
5.2 Hcy对PCNA的影响 |
5.3 Hcy对内皮素1的影响 |
5.4 Hcy对caspase-1的影响 |
5.5 Hcy与NLRP3炎性小体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图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读博期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利拉鲁肽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反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药品及试剂 |
1.1.2 实验动物 |
1.1.3 实验室试剂配制方法 |
1.2 研究方法 |
1.2.1 实验动物分组 |
1.2.2 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缺血再灌注模型制作 |
1.2.3 脑组织切片制备 |
1.2.4 神经功能评分 |
1.2.5 脑梗死体积测定 |
1.2.6 HE染色 |
1.2.7 TNF-αSP三步法免疫组化测定 |
1.2.8 IL-6 免疫组化测定 |
1.2.9 原位杂交测定TNF-α,IL-6 mRNA阳性表达 |
1.2.10 资料分析及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2.1 神经功能评分 |
2.2 脑梗死体积测定 |
2.3 HE染色结果观察 |
2.4 免疫组化法检测TNF-α,IL-6 阳性表达 |
2.4.1 空白对照片 |
2.4.2 SP三步法测定TNF-α阳性表达 |
2.4.3 免疫组化法测定IL-6 阳性表达 |
2.4.4 原位杂交法测定TNF-α mRNA表达 |
2.4.5 原位杂交法测定IL-6 mRNA表达 |
讨论 |
3.1 TNF-α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3.2 IL-6 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3.3 利拉鲁肽与TNF-α及 IL-6 表达的研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血清淀粉样蛋白A、触珠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9)外周血miR-155、HIF1A对急性脑梗死诊断及预后评价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
外周血miR-155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与预后评价中的价值 引言 1 |
材料 2 |
实验方法 3 |
结果 4 |
讨论 5 |
结论 第二部分 |
外周血低氧诱导因子1α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与预后评价中的价值 引言 1 |
材料 2 |
实验方法 3 |
结果 4 |
讨论 5 |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
微小RNA-1(miR-1)在心脑血管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发表的论文 致谢 |
四、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NF-κB通路的影响及证候研究[D]. 李中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远隔缺血适应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神经功能恢复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D]. 李梦雨.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3]SAM、SAH、炎症因子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研究[D]. 赵晓鹏.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4]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D]. 刘青.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5]针康法对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患者BOLD-fMRI及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影响[D]. 关莹.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1)
- [6]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缺血性脑小血管病的关系及炎性机制探讨[D]. 曹黎明. 暨南大学, 2019(03)
- [7]利拉鲁肽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反应的影响[D]. 张岩.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8]血清淀粉样蛋白A、触珠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 魏婉. 南京医科大学, 2018(01)
- [9]外周血miR-155、HIF1A对急性脑梗死诊断及预后评价的价值[D]. 王兴萍. 郑州大学, 2017(12)
- [10]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