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陇东油田采出水系统的腐蚀及防护(论文文献综述)
任南南[1](2019)在《姬塬油田CO2驱响应井水质特征及腐蚀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姬塬油田黄3井区注CO2驱响应井井下套管出现严重腐蚀的问题,本文对其进行了腐蚀机理与防腐措施的研究。首先,通过室内滴定实验测定不同时期油井采出水成分及其浓度,获得了该区块采出水的基本水质特征,明确了注CO2驱油井采出水对钢材腐蚀的主要机理,并测定了钢材的腐蚀速率。结果表明,该区块采出水中O2和CO2含量较高是其导致金属腐蚀的主要因素以及个别油井采出水中矿化度、Cl-浓度较高;其次,研究了时间,温度及压力对金属钢材腐蚀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CO2持续注入时,注入时间越长,金属腐蚀速率越大;当温度增加时,金属腐蚀速率先增加后减小;当CO2分压增大时,金属腐蚀速率也随之增大。同时,基于MATLAB计算软件,采用灰关联分析和BP神经网络建立了CO2腐蚀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采出水的p H值对钢材腐蚀速率的影响最大,Cl-的浓度和采出水的矿化度对钢材腐蚀速率的影响随注入CO2时间的增加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BP神经网络预测结果与实验测量值误差较小。最后,针对CO2驱油井采出水对金属的腐蚀问题,选择了5种不同类型的钢材(316L钢、5Cr钢、20#钢、304钢、N80钢),测试了其腐蚀速率,并应用电化学方法对加入的吸附型缓蚀剂的缓蚀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加入吸附型缓蚀剂后,溶液中电流密度大幅度减小,阳极斜率有较大幅度增加,表明该缓蚀剂具有良好的缓蚀效果;304钢和5Cr的耐腐蚀性较好。本文研究成果可为姬塬油田黄3井区注CO2驱响应井采出水对钢材的腐蚀问题提供参考和建议。
蒋先勇[2](2019)在《稠油减阻输送外相水对X52钢的腐蚀性及加剂缓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旅大油田新开发区块采出稠油拟采用的候选外输方案主要包括掺水、乳化降黏和掺水基泡沫。然而,以上三种工艺均存在与管道内壁直接接触的外相水,其通常含有大量的腐蚀性物质,会对海管的安全运行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外输海管的腐蚀性及影响因素研究与制定相应的防腐对策的重要性日渐突出,这对保障稠油外输海管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工作及认识如下:(])以新开发区块中矿化度较高的旅大21-2和16-3油井采出水为研究对象,首先进行水质分析,应用失重实验研究温度、流速、含水率、表面活性剂体系和水基泡沫体系对X52钢腐蚀的影响,并对两种采出水中的腐蚀产物进行EDS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流速对X52钢的腐蚀影响最大,温度次之,动态腐蚀速率通常比相同温度静态的高出约2~5倍,两种采出水中的腐蚀产物主要是铁的氧化物;含水50%~90%的稠油采出液可以使腐蚀速率下降约10%~55%;表面活性剂OP-10、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O/W乳状液以及水基泡沫体系均可减缓腐蚀,使腐蚀速率降低约68%~92%。(2)采用电化学法分析温度、表面活性剂、水基泡沫体系、浸泡时间以及锈层对X52钢腐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变化未改变腐蚀机理,仅仅使腐蚀反应加速进行;OP-10和水基泡沫体系对电化学反应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不同温度的两种采出水中浸泡3天后,腐蚀产物膜也会影响电化学腐蚀,阻抗逐渐增大;两种采出水中生锈试样会加速工作电极的腐蚀,温度越高作用越强,而无锈试样会减缓腐蚀,温度越高效果越好。(3)测试咪唑林季铵盐(WSI)、乙二胺四亚甲基膦酸钠(EDTMPS)和聚环氧琥拍酸(PESA)的溶解性与稳定性;研究它们在两种采出水中的缓蚀性,并在两种采出水中确定最佳加剂浓度、考察后效性与锈层对电偶电流密度的影响,采用失重法评价缓蚀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两种采出水中缓蚀剂WSI的缓蚀性好,均以抑制阳极反应为主,1000 mg/L为最佳加剂浓度;WSI在的两种采出水中的后效性很好;电偶电流测试结果与缓蚀剂筛选评价结果相吻合;失重实验测得的缓蚀率均介于92%~99%之间。(4)在两种采出水中分别将抗坏血酸、硫脲、乌洛托品和吐温-80分别与聚环氧琥珀酸(PESA)复配,测试复配缓蚀剂的协同效应;对具有协同效应的复配体系进一步研究最佳复配比、后效性与锈层对电偶电流密度的影响,利用失重实验测试缓蚀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号采出水中,缓蚀剂PESA与抗坏血酸按5:1复配时有缓蚀协同作用最好;2号采出水中,PESA与乌洛托品以1:4复配时的缓蚀协同效应最佳;两种复配缓蚀剂在采出水中均表现出很好的后效性;电偶电流测试结果与复配缓蚀剂筛选评价结果相吻合;失重实验测出的缓蚀率均介于92%~99%之间。
韩紫辉[3](2018)在《LD稠油掺水输送管道腐蚀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稠油中胶质及沥青质含量较高粘度较大,输送较为困难,LD油田海管采用掺水降粘减阻的方式对稠油进行管道输送,由于掺入水中常含有大量的可溶性离子,对管道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影响管道的安全输送。为保障管道安全运行,指导现场做出针对性防腐措施,LD油田稠油掺水混输管道的腐蚀行为及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针对油水混输管道腐蚀影响因素问题,以海管常用管材——X52钢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应用正交实验法,设计两组实验分别研究温度、pH值和矿化度等三种环境因素以及采出水中对腐蚀有主要影响的五种不同离子Cl-、HCO3-、Mg2+、SO42-和Ca2+对X52钢腐蚀影响的相对大小,发现采出水的温度、pH值和矿化度等环境因素中矿化度对X52钢腐蚀影响最大,其次是pH值和温度;而Cl-、HCO3-、Mg2+、SO42-和Ca2+离子中,Cl-对X52钢腐蚀影响最大,其次分别是Mg2+,SO42-和HCO3-,影响最小的是Ca2+。(2)应用动态挂片失重法,研究采出水流速和原油含水率对X52钢腐蚀速率影响,发现液体流动对X52钢除腐蚀外还有一定的的冲刷作用,流速对腐蚀速率影响较大,随着流速增加X52钢腐蚀速率增大,且流速为0.8 m/s时腐蚀速率达到最大3.53 mm/a,超过0.8 m/s时腐蚀速率降低;X52钢管道腐蚀主要受采出水影响,原油对管道腐蚀影响可以忽略,当原油中不含水时X52钢腐蚀速率很低,随着含水率升高X52钢腐蚀速率增大,含水率65%时X52钢腐蚀速率达到2.85 mm/a。(3)应用静态挂片失重法分别研究温度、pH值、矿化度和离子种类等因素对X52钢的腐蚀速率及腐蚀行为的影响,同时应用电化学实验研究这几种因素静态条件下X52钢的电化学腐蚀行为,与静态挂片失重实验交叉验证,并且针对几种X52钢腐蚀影响因素中腐蚀较为严重的情况应用SEM方法进行重点测试分析,发现X52钢腐蚀速率随温度升高而不断增大,极化曲线显示60℃后X52钢表面出现明显的钝化膜,但钝化膜的影响小于腐蚀介质传质过程的影响;X52钢在碱性环境下腐蚀速率明显小于酸性环境下,在pH值为8时腐蚀速率最低,pH值为8、9时X52钢电极表面出现明显的钝化膜;随矿化度升高腐蚀速率先增加后减小,20.00 g/L时X52钢的腐蚀速率最大达到2.04 mm/a,在60.00 g/L时达到最低,矿化度的变化只改变了 X52钢腐蚀速率,未改变反应机理,矿化物离子中Cl-对腐蚀影响最大,Cl-浓度20.00 g/L时X52钢腐蚀速率达到1.56 mm/a。(4)根据油水混输下X52钢腐蚀影响因素及现场工况条件提出防腐对策,从经济性适用性等方面对比各种防腐措施的优劣,发现添加缓蚀剂法成本低且适用性好,建议使用缓蚀剂进行防腐,但需要进一步对缓蚀剂选型及复配进行研究。
赵红梅[4](2017)在《SN油田回注水达标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油田滚动开发,使得污水的水量与水质变化较大,导致了建站时筛选的水处理药剂的针对性与工艺设计的适应性变差,造成了处理后的水质油含量、悬浮物、细菌等多项指标不达标,难以满足油田注水的需要。为解决SN油田注入水质不达标的问题,对它的采出水水质状况与工艺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分析,并在现有的“离子调整旋流反应技术”的基础上,筛选评价出适合SN油田采出水处理的新型水处理药剂,进行了电解盐杀菌试验研究,以及对整个工艺进行了优化,为实现污水处理回注从出站到井口全面达标奠定基础。研究成果如下:(1)SN油田污水水质矿化度在560-6100mg/L之间;Mg2+含量低,Ca2+与HCO3-含量中等;采出水处理系统垢样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采出水处理工艺存在接收罐、反应罐、斜板沉降罐和过滤器的处理能力不足、药剂管理与加药设施不能实现按需加药、污泥浓缩设施沉降时间不足以及已建自控仪表可靠性降低等问题。(2)选择的新型水处理药剂投加方案为:助沉剂(KL-5)100mg/L,净水剂(KW-03)100mg/L,助凝剂(KW-01)2.0mg/L,缓蚀剂为(KL-0308)80mg/L,阻垢剂(KL-502)30mg/L。净化后污水悬浮物和含油均低于10mg/L,阻垢率能够达到90%以上,失钙率降至1%以下。电解盐杀菌与污泥脱水试验方案为:电解杀菌装置的有效氯投加量为50mg/L。(3)对SN油田污水处理系统的工艺进行了优化。
马云,任鹏,牛步能[5](2017)在《陕北高含硫采油污水腐蚀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陕北某作业区高含硫采出水水质组成为参照,配置模拟高含硫采油污水,研究其对J55管材的腐蚀特性。通过改变H2S压力、p H值、溶解氧、不同离子浓度,考察了各因素对J55管材腐蚀速率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镜与能谱分析研究了腐蚀挂片的形貌与元素组成的差异。结果表明:在H2S压力小于0.30 MPa的实验范围内,J55钢的腐蚀速率随着H2S压力的增大而增大;溶解氧是造成高含硫采油污水腐蚀的主要影响之一;p H值在7.07.5之间存在一个突变点,当p H值小于这个突变点时,J55钢在含H2S溶液中的腐蚀速率随p H值降低而显着增加;当p H>7.5时,腐蚀速率变化幅度不明显且腐蚀速率均小于0.05 mm/a;在现场污水p H值变化范围(6.08.5)内的高含硫水中,无论偏酸抑或偏碱性,SO42-对高含硫污水中J55的腐蚀基本没有影响,CO32-、HCO3-的加入会增加其腐蚀性,酸性条件下加入S2-腐蚀速率明显增大,偏碱性加入S2-对腐蚀基本没有影响。
彭波[6](2015)在《三元复合驱采出水腐蚀结垢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国内大部分油田进入开采中后期,油田采出液含水量越来越高。随着三元复合驱技术的开展,油田采出水水质复杂多变,水中矿化度高,含有大量腐蚀性无机离子、成垢离子和一些能造成腐蚀的溶解性气体,给集输系统带来了严重的腐蚀结垢问题。本文模拟现场采出水水质进行集输管线钢腐蚀结垢实验,研究了采出水腐蚀结垢机制和各因素对腐蚀结垢规律影响。首先,采用动静态失重法测试不同因素影响下X65动、静态腐蚀速率:温度(30-70。C)影响下,动态腐蚀速率大于静态腐蚀速率,动态腐蚀速率在50。C时达到最大值,静态腐蚀速率在60℃时达到最大值;矿化度(6170~30850mg/L)影响下,动态腐蚀速在24680mg/L时达到最小值,静态腐蚀速率在18510mg/L时达到最大值;随HPAM浓度(0~2500mg/L)增加,静态腐蚀速率下降,HPAM浓度为1000mg/L时,对动态腐蚀抑制作用最强;随pH值(8-12)的增大,静态腐蚀速率呈下降趋势;随流速(0~1m/s)增大,动态腐蚀速率不断增大。然后,采用EDTA滴定法测试动态下各因素对采出水结垢规律影响:随温度(30~80℃)升高,Ca2+浓度逐渐降低,Mg2+浓度波动较大;随流速(0.2~0.85m/s)增大,Ca2+浓度先减小后增大,最后变化趋于平缓,Mg2+浓度呈下降趋势;随pH值增大,钙、镁离子浓度都减小;随HPAM浓度(0~2500mg/L)的增大,Ca2+浓度先增后减,Mg2+浓度变化不大。结合EDTA滴定法和软硬垢测试法,测试静态下各因素对采出水结垢规律影响:随温度(40-80℃)升高、pH值(7-12)增大,钙镁离子浓度降低,结垢量增多;随着HPAM浓度(0-2500mg/L)增加,含聚溶液结垢量较未加入HPAM溶液结垢量少,当HPAM浓度为1500mg/L时,HPAM对结垢过程抑制作用最大;随时问的增长,含聚溶液总垢量先增后减再升高。最后,对不同时间反应后的X65试样产物膜进行SEM和XRD分析。分析得到:反应2h的试样表面产物呈针状,针尖处长有触须;反应4h后,触须长大、数量增多,逐渐向针状物中部生长;8h时,触须越来越多,并长大呈团,逐渐覆盖了针状物。前2h反应体系主要以腐蚀电化学反应为主,腐蚀结垢产物是Fe3O4、Fe(OH)2和微量CaCO3,4h后出现氧化铁,碳酸钙结垢逐渐增多;8h后CaCO3、Fe2O3、Fe(OH)2含量不断增多。对反应8h后X65试样腐蚀结垢膜层进行能谱分析,试样腐蚀结垢层大致可分为三层:氧化层、中间层和结垢层。对X65试样腐蚀结垢膜层形成过程进行试验分析得到:试样腐蚀结垢膜形成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金属基体表面氧化膜生成阶段,第二阶段为金属基体表面产物层迅速成长期,第三阶段为腐蚀结垢层的稳定期。
潘文启,翁华涛,董小丽,高美芝[7](2015)在《长庆油田X联合站注水系统腐蚀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针对长庆油田X联合站注水系统出现管线、设备腐蚀严重问题,对X联合站腐蚀原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造成腐蚀的主要原因为较低的p H值和水中HCO3-离子含量高;根据水质的腐蚀特点,研究和制定出有效的化学防腐措施,有效缓解X联合站注水系统腐蚀严重问题。
周立辉,李岩,张璇,秦芳玲,刘晓娟,王倩[8](2015)在《陇东油田酸化废水就地处理及经集输系统外输的可行性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陇东油田酸化废水通过中和-沉降、中和-絮凝-沉降、H2O2氧化-中和-絮凝-沉降实验室处理效果进行对比,确定出酸化废水适宜的就地、快速处理方法和工艺条件;采用室内实验研究处理后酸化废水经集输系统外输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双氧水投加量0.2%(V/V),采用Na OH-Ca O复合碱调节废水p H至7.07.5,PAM投加量为3.0 mg/L条件下,陇东油田酸化废水经H2O2氧化-中和-絮凝-过滤处理,其各项指标均达到油田回注水的水质要求,且处理后酸化废水与集输管线中采出水具有良好的配伍性,不易结垢,并对后续原油破乳未产生不利影响。
苏宏光[9](2013)在《长庆某采油厂地面系统腐蚀检测与评价》文中提出长庆油田位于水资源严重匮乏的陕西北部,且油田地层的渗透率比较低。采油二厂是长庆油田的主力产油区,目前已经进入到注水开发阶段,产出液含水率达到70%左右,油水分离后形成了大量采油污水。采油污水含盐高、pH低、细菌含量高,同时硫、铁等腐蚀性离子含量高,使其具有严重的腐蚀性,造成阀门、管线、处理设施等地面系统因腐蚀而穿孔、破漏和损坏,产生巨额的经济损失,影响到整个油田的生产。因此,分析造成油田采出水系统腐蚀的主要因素,有针对性的提出防腐措施对于油田的稳定生产意义重大。华联站是该厂油气水处理的中心站,该站占地面积80多亩,投资7000多万元,在1995年代正式投入运行,随着长庆采油二厂原油生产规模的大幅上升,华联站水处理装置的超负荷运行造成水质处理不达标、地面系统腐蚀严重等问题严重制约着该油区原油生产和注水开发水平。本文采用SY/T5523—2000标准,以华联站为中心,在现场分析了华联站采油污水系统的水质特点,结合动、静态腐蚀分析法、现场大罐挂片法以及灰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了华联站回注水系统的腐蚀因素,探讨了无机离子种类、离子交互作用、溶解氧、pH、温度变化对腐蚀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静态试验中,单位浓度阳离子腐蚀速率的顺序为Na+<Ca2+<Mg2+<Fe2+<Fe3+;单位浓度阴离子腐蚀速率的顺序为SO42-<HCO3-<S2-;模拟水中溶解氧浓度增大,腐蚀速率升高;在考虑溶解氧、pH、温度等条件下,对腐蚀速率影响较大的因素是Fe3+及S2-。测得华联站采出水输送线路各站点均具有很高的腐蚀性,以均匀腐蚀为主,存在局部腐蚀如坑蚀,点蚀等,从华78-2井/华78-7井→华五转→华联站沉降罐出口→华联站喂水泵出口静态腐蚀速率分别为:0.0822、0.0916、0.0964、0.1204、0.1254,均大于0.076mm/a的石油行业标准,并且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研究分析表明:影响华联站采出水输送系统腐蚀的主要因素为Fe3+、S2-、pH,通过防腐措施的实施,使平均腐蚀速率由原来的0.1204mm/a降低到0.0616mm/a以下,系统腐蚀得到了有效控制。
陈小清[10](2012)在《镇泾油田污水腐蚀及防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镇泾油田随着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注水开发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生产污水,造成注采系统中存在着严重的腐蚀问题,影响油田的注水开发效果.给油田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本课题针对镇泾油田污水具体的腐蚀情况。通过对油田各油层采出污水、钻井完井污水及水源井水的水质分别进行分析,确定其各污水的离子成分及特性,并对管线中的腐蚀产物进行X衍射分析。在对水质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应用灰关联理论对研究的各个因素进行计算,找出其影响各污水腐蚀的主要因素,同时模拟油田污水进一步分析出单个因素对金属腐蚀的影响程度;根据腐蚀产物的组成分析结果表明出注采系统中存在不配伍而产生腐蚀结垢的现象,对注入的水源井水与各污水混合进行配伍性研究,测定出腐蚀速率最低的水样复配体系。用静态挂片法筛选出适合镇泾油田污水水质特征的高效、环保型缓蚀剂及加量浓度,并在缓蚀剂总加入量相同的情况下将筛选出的缓蚀剂进行复配实验,形成一套完整的复配缓蚀剂体系,达到明显的缓蚀效果。本文从应用的可行性及经济性角度出发,对镇泾油田污水的腐蚀问题进行实际调查、室内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设计了一套适合镇泾油田现场应用的防腐措施方案。
二、陇东油田采出水系统的腐蚀及防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陇东油田采出水系统的腐蚀及防护(论文提纲范文)
(1)姬塬油田CO2驱响应井水质特征及腐蚀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注CO_2 提高采收率应用现状 |
1.2.2 CO_2 腐蚀机理与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1.2.3 CO_2 腐蚀预测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1.2.4 国内外缓蚀剂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CO_2驱响应井采出水腐蚀因素测定与机理研究 |
2.1 油井采出水水质分析 |
2.1.1 实验方法及原理 |
2.1.2 实验结果 |
2.2 细菌含量的测定 |
2.3 腐蚀挂片实验 |
2.3.1 实验材料、仪器及方法 |
2.3.2 实验结果 |
第三章 CO_2驱响应井采出水对金属的腐蚀规律研究 |
3.1 水质分析实验 |
3.2 腐蚀挂片实验 |
3.2.1 实验方法及材料 |
3.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 电化学实验 |
3.3.1 实验仪器 |
3.3.2 实验步骤 |
3.3.3 结果与讨论 |
第四章 CO_2驱响应井采出水腐蚀预测模型的建立 |
4.1 灰关联分析 |
4.1.1 计算步骤及公式 |
4.1.2 灰关联代码运行结果 |
4.2 BP神经网络的构建 |
4.2.1 BP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
4.2.2 BP神经网络的腐蚀速率预测模型的训练 |
4.3 N80 钢在油井采出水中的腐蚀行为预测 |
4.3.1 确定学习样本和训练运行代码 |
4.3.2 BP神经网络训练结果 |
4.3.3 BP神经网络预测结果的验证 |
第五章 CO_2驱响应井采出水的防腐技术研究 |
5.1 腐蚀挂片实验 |
5.1.1 实验方法、步骤及材料 |
5.1.2 实验计算公式 |
5.2 实验结果 |
5.2.1 优选钢材实验结果 |
5.2.2 缓蚀剂作用效果 |
5.3 电化学实验 |
5.3.1 实验目的及方法 |
5.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2)稠油减阻输送外相水对X52钢的腐蚀性及加剂缓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旅大油田新开发区块简介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腐蚀影响因素研究 |
1.3.2 缓蚀剂研究 |
1.3.3 缓蚀剂协同作用研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外相水腐蚀行为的失重研究 |
2.1 实验研究对象和条件的确定 |
2.2 实验内容及方法 |
2.2.1 实验器材及仪器 |
2.2.2 实验方法 |
2.2.3 实验内容 |
2.3 稠油和采出水性质 |
2.3.1 稠油性质 |
2.3.2 采出水性质 |
2.4 腐蚀失重评价 |
2.4.1 温度的影响 |
2.4.2 流速的影响 |
2.4.3 含水率的影响 |
2.4.4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
2.4.5 水基泡沫体系的影响 |
2.5 采出水中腐蚀产物的SEM及EDS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外相水腐蚀行为的电化学研究 |
3.1 电化学研究方法和内容 |
3.2 实验内容及方法 |
3.2.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3.2.2 实验内容 |
3.3 电化学腐蚀行为分析 |
3.3.1 温度的影响 |
3.3.2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
3.3.3 水基泡沫体系的影响 |
3.4 浸泡时间对采出水中电化学阻抗的影响 |
3.5 锈层对采出水中电偶电流密度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缓蚀剂性质及缓蚀行为研究 |
4.1 实验研究对象的确定 |
4.2 实验内容及方法 |
4.3 溶解性与稳定性分析 |
4.4 缓蚀作用分析 |
4.4.1 缓蚀剂筛选评价 |
4.4.2 最佳浓度确定 |
4.4.3 后效性分析 |
4.4.4 电偶电流密度分析 |
4.5 失重评价 |
4.5.1 静态失重评价 |
4.5.2 动态失重评价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缓蚀剂协同作用研究 |
5.1 实验研究对象的确定 |
5.2 实验内容及方法 |
5.2.1 实验试剂 |
5.2.2 实验内容及方法 |
5.3 缓蚀协同作用分析 |
5.3.1 单剂缓蚀作用 |
5.3.2 复配协同作用 |
5.3.3 最佳复配比确定 |
5.3.4 后效性评价 |
5.3.5 电偶电流密度测试 |
5.4 失重实验评价 |
5.4.1 静态失重评价 |
5.4.2 动态失重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A 混合稠油粘温曲线拟合结果 |
附表B 不同温度下两种外相水中X52钢腐蚀速率拟合结果 |
附表C 不同流速下两种外相水中X52钢腐蚀速率拟合结果 |
附表D 不同含水率下两种采出液中X52钢腐蚀速率拟合结果 |
附表E 两种乳状液中X52钢腐蚀速率拟合结果 |
附表F 不同条件的外相水中X52钢的极化曲线拟合结果 |
附表G 加入WSI后两种采出水中X52钢的动态腐蚀速率拟合结果 |
附表H 加入复配缓蚀剂后采出水中X52钢的动态腐蚀速率拟合结果 |
附图A 动态失重后X52钢表面腐蚀产物的SEM和EDS分析 |
附图B 静态失重后X52钢表面腐蚀产物的SEM和EDS分析 |
附图C 不同浓度的WSI加入后两种采出水中X52钢的电偶电流密度 |
附图D 备选单剂加入后两种采出水中X52钢的电偶电流密度 |
附图E 不同比例的复配体系加入后采出水中X52钢的电偶电流密度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3)LD稠油掺水输送管道腐蚀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油水混合工况下的腐蚀问题 |
1.2.2 腐蚀影响因素研究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实验内容及方法 |
2.1 实验研究对象的确定 |
2.2 实验方法 |
2.2.1 动态挂片法 |
2.2.2 静态挂片法 |
2.2.3 电化学法 |
2.2.4 扫描电镜法 |
2.3 实验主要设备及药品 |
2.3.1 主要设备 |
2.3.2 实验主要药品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LD原油及模拟水动态及静态腐蚀行为评价 |
3.1 LD原油与采出水组成、性质及管材 |
3.1.1 管材 |
3.1.2 采出水性质 |
3.1.3 原油性质 |
3.2 LD原油与模拟水动态腐蚀行为研究 |
3.2.1 模拟水制备 |
3.2.2 流速对X52钢腐蚀影响 |
3.2.3 含水率对X52钢腐蚀影响 |
3.3 LD模拟水静态腐蚀行为研究 |
3.3.1 三因素正交实验 |
3.3.2 温度对X52钢腐蚀影响 |
3.3.3 pH值对X52钢腐蚀影响 |
3.3.4 矿化度对X52钢腐蚀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离子浓度对X52钢腐蚀行为影响分析 |
4.1 五因素正交实验 |
4.2 Cl~-对X52钢腐蚀影响 |
4.2.1 不同Cl~-浓度下X52钢静态腐蚀情况 |
4.2.2 Cl~-浓度对X52钢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
4.2.3 Cl~-浓度20.00 g/L下X52钢腐蚀产物微观形貌分析 |
4.3 HCO_3~-对X52钢腐蚀影响 |
4.3.1 不同HCO_3~-浓度下X52钢静态腐蚀情况 |
4.3.2 HCO_3~-浓度对X52钢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
4.3.3 HCO_3~-浓度0.40 g/L下X52钢腐蚀产物微观形貌分析 |
4.4 Ca~(2+)对X52钢腐蚀影响 |
4.4.1 不同Ca~(2+)浓度下X52钢静态腐蚀情况 |
4.4.2 Ca~(2+)浓度对X52钢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
4.4.3 Ca~(2+)浓度0.06 g/L下X52钢腐蚀产物微观形貌分析 |
4.5 Mg~(2+)对X52钢腐蚀影响 |
4.5.1 不同Mg~(2+)浓度下X52钢静态腐蚀情况 |
4.5.2 Mg~(2+)浓度对X52钢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
4.5.3 Mg~(2+)浓度0.11 g/L下X52钢腐蚀产物微观形貌分析 |
4.6 SO_4~(2-)对X52钢腐蚀影响 |
4.6.1 不同SO_4~(2-)浓度下X52钢静态腐蚀情况 |
4.6.2 SO_4~(2-)浓度对X52钢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
4.6.3 SO_4~(2-)浓度为0.30 g/L下X52钢腐蚀产物微观形貌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LD稠油掺水输送管道腐蚀对策分析 |
5.1 选用耐蚀材料 |
5.2 涂层技术及金属镀层 |
5.2.1 涂层技术 |
5.2.2 金属镀层 |
5.3 衬里防腐 |
5.4 缓蚀剂防腐 |
5.4.1 缓蚀剂防腐的定义及优缺点 |
5.4.2 缓蚀剂的分类 |
5.4.3 常见缓蚀剂 |
5.4.4 缓蚀剂的复配 |
5.5 水质改性 |
5.6 防腐措施对比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学术成果和参研项目 |
(4)SN油田回注水达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油田采出水的特征及危害 |
1.1.1 油田采出水的特征 |
1.1.2 油田采出水未达标排放的危害 |
1.2 油田污水处理方法 |
1.2.1 物理法 |
1.2.2 化学法 |
1.2.3 生物法 |
1.3 油田采出水处理系统所用药剂的研究进展 |
1.3.1 水质净化剂 |
1.3.2 水质稳定剂 |
1.4 国内外油田采出水处理技术现状 |
1.4.1 国内油田采出水处理 |
1.4.2 国外油田采出水处理 |
1.5 研究背景与研究内容 |
1.5.1 研究背景 |
1.5.2 研究内容 |
第2章 SN油田回注水的现状调查及评价 |
2.1 水质状况及评价 |
2.1.1 油田注水标准 |
2.1.2 主要检测指标及测定方法 |
2.1.3 污水水质分析 |
2.1.4 注水指标分析 |
2.2 工艺现状及评价 |
2.2.1 SN油田污水处理工艺现状 |
2.2.2 现有工艺存在的问题 |
2.3 药剂体系的现状及评价 |
2.3.1 现有药剂的加药方案 |
2.3.2 现有药剂体系评价 |
2.4 油田水质不稳定性分析 |
2.5 小结 |
第3章 回注污水处理新药剂筛选与现场试验验证 |
3.1 新药剂的筛选 |
3.1.1 水质净化药剂筛选 |
3.1.2 水质稳定药剂筛选 |
3.1.3 电解杀菌剂的筛选 |
3.2 现场试验验证 |
3.2.1 药剂投加方案 |
3.2.2 水质净化情况 |
3.2.3 水质稳定情况 |
3.3 药剂成本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回注污水处理工艺优化 |
4.1 工艺优化 |
4.2 反应沉降装置的概述 |
4.3 储罐排污运行参数优化 |
4.4 污泥沉降池运行优化 |
4.5 回收水和净化水对污水处理的影响 |
4.6 小结 |
第5章 水处理方案与运行结果 |
5.1 水处理工艺流程 |
5.2 运行结果 |
5.3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陕北高含硫采油污水腐蚀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水质分析结果 |
2.2 H2S压力对腐蚀速率的影响 |
2.3 p H值对腐蚀速率的影响 |
2.4 溶解氧对腐蚀速率的影响 |
2.5 不同离子对腐蚀速率的影响 |
3 结论 |
(6)三元复合驱采出水腐蚀结垢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三元复合驱概述 |
1.1.2 三元复合驱采出水特性 |
1.1.3 集输管线腐蚀结垢现状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三元复合驱采出水腐蚀研究现状 |
1.2.2 三元复合驱采出水结垢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器材及方法 |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2.2 模拟溶液介质配制 |
2.3 腐蚀实验测试方法 |
2.3.1 增重法 |
2.3.2 失重法 |
2.4 结垢实验测试方法 |
2.4.1 钙、镁离子测定 |
2.4.2 软硬垢测试法 |
2.5 形貌分析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动态腐蚀结垢实验装置研制 |
3.1 装置研制背景 |
3.2 装置应用 |
3.2.1 装置操作 |
3.2.2 流速换算 |
3.3 动态腐蚀结垢实验装置优点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采出水腐蚀影响因素研究 |
4.1 采出水腐蚀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1 温度对油田采出水腐蚀规律影响 |
4.1.2 矿化度对油田采出水腐蚀规律影响 |
4.1.3 聚合物对油田采出水腐蚀规律影响 |
4.1.4 pH值对油田采出水腐蚀规律影响 |
4.1.5 流速对油田采出水腐蚀规律影响 |
4.2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采出水结垢影响因素研究 |
5.1 动态结垢影响因素研究 |
5.1.1 温度对结垢规律影响 |
5.1.2 流速对结垢规律的影响 |
5.1.3 pH值对结垢规律影响 |
5.1.4 HPAM浓度对结垢规律影响 |
5.2 静态结垢影响因素研究 |
5.2.1 温度对静态结垢规律影响 |
5.2.2 pH值对静态结垢规律影响 |
5.2.3 聚合物浓度对静态结垢规律影响 |
5.2.4 时间对含聚采出水静态结垢规律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三元复合驱采出水腐蚀结垢机理研究 |
6.1 腐蚀结垢产物显微形貌分析 |
6.2 腐蚀结垢产物组分分析 |
6.3 腐蚀结垢膜层形成机制 |
6.4 腐蚀结垢机理分析 |
6.5 X65钢试样腐蚀结垢过程讨论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7)长庆油田X联合站注水系统腐蚀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水质分析 |
2 腐蚀原因分析 |
2.1 采出水静态腐蚀试验(50℃)[1-3] |
2.2 清水处理系统水质静态腐蚀试验 |
2.3 清水高温处理对比试验 |
2.4 水质模拟腐蚀试验 |
3 化学缓蚀方案的确定 |
3.1 p H 调节剂 |
3.2 缓蚀剂优选 |
3.2.1 缓蚀剂对比评价实验 |
3.2.2 不同浓度条件下的缓蚀对比实验 |
4 结论及建议 |
(8)陇东油田酸化废水就地处理及经集输系统外输的可行性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 1 仪器及试剂 |
1. 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 1 陇东油田酸化废水的组成和特点 |
2. 2 陇东油田酸化废水就地处理工艺及条件 |
2. 3 处理后酸化废水经集输系统外输的可行性 |
3 结 论 |
(9)长庆某采油厂地面系统腐蚀检测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对油田采出水腐蚀因素的研究 |
1.1.1 引言 |
1.1.2 采油污水的组成 |
1.1.3 采油污水的特点 |
1.2 油田腐蚀基本理论 |
1.2.1 腐蚀的分类 |
1.2.2 油田污水的腐蚀机理 |
1.3 油田采出水的防腐技术 |
1.3.1 选择性能合适的材料 |
1.3.2 合理设计金属构件 |
1.3.3 合理的使用防腐蚀涂料 |
1.3.4 电化学保护技术 |
1.3.5 改变介质状况 |
1.3.6 添加缓蚀剂 |
1.4 腐蚀测试方法 |
1.4.1 重量法 |
1.4.2 电化学法 |
1.5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1.6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实验研究方法 |
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2.1.1 试剂的配制 |
2.2 实验分析方法 |
2.2.1 Cl~-的测定(硝酸银滴定法) |
2.2.2 ∑Fe和Fe~(2+)含量的测定(邻菲罗啉法) |
2.2.3 Ca硬和总硬含量的测定—EDTA滴定法 |
2.2.4 SO_4~(2-)含量的测定—EDTA法 |
2.2.5 CO_3~(2-) HCO_3~-、OH~-的测定 |
2.2.6 S~(2-)含量的测定 |
2.2.7 悬浮物的测定—重量法 |
2.2.8 含油量的测定 |
2.2.9 细菌含量分析 |
2.2.10 室内腐蚀试 |
2.2.11 现场大罐腐蚀试验 |
2.2.12 扫描电镜分析 |
2.2.13 X射线能量色散谱分析 |
第三章 华联站采出水系统腐蚀室内模拟实验研究 |
3.1 华联站采出水水质分析 |
3.2 动、静态条件下各影响因素对腐蚀速率的影响 |
3.2.1 动、静态条件下无机离子对腐蚀速率的影响 |
3.2.2 动、静态条件下交互作用对腐蚀速率的影响 |
3.2.3 动、静态条件下pH对腐蚀速率的影响 |
3.2.4 溶解氧含量对腐蚀速率的影响 |
3.2.5 温度对腐蚀速率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华联站线路采出水系统腐蚀实验研究 |
4.1 线路中各站点污水水质离子分析 |
4.2 华联站线路腐蚀检测结果 |
4.3 细菌含量测定 |
4.4 现场大罐监测法腐蚀速率测定 |
4.5 腐蚀挂片的电镜分析和能谱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华联站线路采出水的腐蚀因素灰关联分析 |
5.1 灰关联分析方法原理 |
5.2 采用灰关联分析方法研究腐蚀因素的基本过程 |
5.3 灰关联分析法研究各站点采出水的腐蚀因素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华联站采油污水絮凝处理研究 |
6.1 污水性质分析 |
6.2 絮凝剂优选的结果与讨论 |
6.2.1 pH调节值的优选 |
6.2.2 无机絮凝剂的优选 |
6.2.3 有机絮凝剂的优选 |
6.2.4 杀菌、除硫、除铁复合药剂的优选 |
6.2.5 有机絮凝剂与无机絮凝剂加药方式的优选 |
6.2.6 絮凝剂优选结果的验证与改进 |
6.2.7 处理后的水质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详细摘要 |
(10)镇泾油田污水腐蚀及防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对腐蚀的研究现状 |
1.2.1 腐蚀的类型 |
1.2.2 腐蚀控制措施 |
1.3 油田污水特点及处理技术 |
1.3.1 油田地层采出水的特点 |
1.3.2 油田常用处理污水技术 |
1.3.3 镇泾油田污水的腐蚀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油田污水腐蚀概述 |
2.1 油田污水腐蚀影响因素及原因 |
2.1.1 污水腐蚀的影响因素 |
2.1.2 腐蚀的机理原因 |
2.2 垢下腐蚀 |
2.2.1 垢下腐蚀的形成 |
2.2.2 垢下闭塞的自催化理论 |
2.3 腐蚀的测量方法 |
第三章 镇泾油田污水水质分析 |
3.1 污水水质分析 |
3.1.1 离子的测定方法 |
3.1.2 试剂的准备 |
3.1.3 污水水质分析结果 |
3.2 镇泾油田管道腐蚀产物分析 |
3.2.1 腐蚀产物的取样 |
3.2.2 腐蚀产物分析结果 |
3.3 腐蚀速率分析 |
3.3.1 腐蚀评价方法 |
3.3.2 镇泾油田污水腐蚀速率结果 |
3.4 小结 |
第四章 腐蚀因素分析研究 |
4.1 污水水质腐蚀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1 灰色关联的理论 |
4.1.2 数据分析结果 |
4.2 模拟污水腐蚀因素研究 |
4.2.1 温度对腐蚀的影响试验 |
4.2.2 pH 值腐蚀的影响试验 |
4.2.3 HCO_3-离子腐蚀的影响试验 |
4.2.4 溶解氧腐蚀的影响试验 |
4.2.5 SO42-离子腐蚀的影响试验 |
4.3 配伍性对腐蚀的影响研究 |
4.3.1 长 9 层采出水与水源井水混合的腐蚀性研究 |
4.3.2 长 8 层采出水与水源井水混合的腐蚀性研究 |
4.3.3 长 6 层采出水与水源井水混合的腐蚀性研究 |
4.3.4 延 9 层采出水与水源井水混合的腐蚀性研究 |
4.3.5 钻井完井污水与水源井水混合的腐蚀性研究 |
4.4 小结 |
第五章 缓蚀剂的筛选复配 |
5.1 缓蚀剂的分类 |
5.2 缓蚀剂的作用机理 |
5.3 缓蚀剂的筛选试验 |
5.3.1 缓蚀率测定方法 |
5.3.2 缓蚀剂优选效果试验 |
5.3.3 缓蚀剂加量效果试验 |
5.3.4 缓蚀剂复配效果试验 |
5.4 复配缓蚀剂的评价 |
5.4.1 在长 9 层采出水与水源井水配伍中的评价 |
5.4.2 在长 8 层采出水与水源井水配伍中的评价 |
5.4.3 在长 6 层采出水与水源井水配伍中的评价 |
5.4.4 在延 9 层采出水与水源井水配伍中的评价 |
5.4.5 在钻井完井污水与水源井水配伍中的评价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详细摘要 |
四、陇东油田采出水系统的腐蚀及防护(论文参考文献)
- [1]姬塬油田CO2驱响应井水质特征及腐蚀规律研究[D]. 任南南. 西安石油大学, 2019(08)
- [2]稠油减阻输送外相水对X52钢的腐蚀性及加剂缓蚀研究[D]. 蒋先勇.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3]LD稠油掺水输送管道腐蚀及影响因素研究[D]. 韩紫辉.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7)
- [4]SN油田回注水达标技术研究[D]. 赵红梅.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7(02)
- [5]陕北高含硫采油污水腐蚀特性研究[J]. 马云,任鹏,牛步能.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2017(01)
- [6]三元复合驱采出水腐蚀结垢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彭波. 西南石油大学, 2015(08)
- [7]长庆油田X联合站注水系统腐蚀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J]. 潘文启,翁华涛,董小丽,高美芝.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15(02)
- [8]陇东油田酸化废水就地处理及经集输系统外输的可行性实验研究[J]. 周立辉,李岩,张璇,秦芳玲,刘晓娟,王倩.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1)
- [9]长庆某采油厂地面系统腐蚀检测与评价[D]. 苏宏光. 西安石油大学, 2013(04)
- [10]镇泾油田污水腐蚀及防护研究[D]. 陈小清. 西安石油大学,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