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主要木本植物汞污染特征

长春市主要木本植物汞污染特征

一、长春市主要木本植物汞的污染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刘睿,聂庆娟,王晗[1](2021)在《木本园林植物对土壤重金属的富集及修复效应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形势严峻,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因此受到普遍关注。木本园林植物是城市绿化、建设的主体,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富有生命力的单元。植物能绿化、美化环境但不会进入食物链,可以对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持续修复,已成为城市土壤污染植物修复的重要研究领域。该研究综述了近年来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木本园林植物,对其修复土壤的强化措施进行了探讨。重点阐述了木本园林植物对各种重金属的富集效应,对其耐受性和净化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应用潜力进行了分析,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于天乐,肖瑜亮,汪炜,林婷婷,王肇钧,张刚[2](2020)在《城市生态系统汞物质过程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汞是一种全球性污染物,可跨国界进行长距离迁移,是生理毒性最强的重金属污染物之一,具有污染持久性、隐蔽性、易迁移性、高生物富集性和高生物毒性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城市生态系统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聚集地,汇聚物质流和能量流消费,在全球汞物质过程中,亦汇亦源。城市大气汞主要源于化石燃料燃烧、有色金属冶炼、水泥生产、钢铁生产、交通运输等人类生产活动,而排入大气中的上述汞经干、湿沉降可向地表(土壤等)、水体、植被等迁移。植被一直被视为环境汞汇,汞在植被中的吸收、储存、迁移、转化等过程的研究是全球汞循环的重要组分,城市植被在区域汞物质循环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伴随着"新生—枯落"过程的汞的迁移可视为城市大气汞库的清除净化过程。本文描绘了我国城市生态系统汞物质过程,分析了城市大气汞污染源清单,综述了植被汞的赋存特征,讨论了城市植被对汞的清除过程和净化机制,最后展望了城市汞物质过程的研究方向。

曹瑞祺,方松林,曹盼宫[3](2019)在《重金属污染土壤园林植物修复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形势严峻,直接威胁着人类健康,受到普遍关注,各种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成为研究热点。植物修复技术因其安全、廉价,被认为是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较好的措施之一,其中园林植物具有美化环境、不进入食物链及可带来环境效益等优势而成为植物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该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查阅,阐述了近年来关于园林植物对我国主要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并从园林植物种类、富集特性、耐受性和环境效益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对进一步开发园林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为重金属污染土壤园林植物修复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闫蓬勃[4](2019)在《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其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与城市居民的健康福祉息息相关。而城市树种多样性是维持城市森林稳定性、便于其持续地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城市树种多样性的提高虽然可以通过增加绿化中使用的树种数量实现,但实践证明,不当的树种选择不但难以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还可导致经济损失和资源的浪费。因而充分了解中国城市树种的多样性现状和驱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树种规划方案,合理增加树种多样性,对城市森林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研究基于文献和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257个城市的树种多样性格局,依据提出的树种规划原则,以中国城市中己有树种为对象,规划了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范围内潜在可用的树种,并以北京市为例,展示了该规划在单个城市尺度上的应用。研究主要结果包括:1.在257个城市中,树木(含灌木和木质藤本)的平均种类丰富度为128±118,树木种类总数为2640,其中近1/5的树种为外来种。在种类组成上,最常见的树种为垂柳(Salix babylonica L.)、圆柏(Juniperus chinensisL.)、紫叶李等(Prunus cerasifera f.atropurpurea(Jacq.)Rehd.)。各城市间的树种组成相似度具有纬度变化梯度特征,同一纬度上的城市间树种组成不相似性低。此外,城市树种也存在一定同质化现象,一些树种广泛分布在不同城市中。在城市内部,公园绿地是树种丰富度最高的区域,空闲地的种类丰富度最低。2.根据气候适宜性、城市环境适宜性和种类多样性原则对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建成区适宜树种进行规划,结果为:中国城市中潜在可用的树种数量平均为705±323种;其中处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城市潜在可用树种最多,平均每个城市适宜使用树种数量为930±245种,而中温带干旱地区潜在可用的树种最少,平均每个城市适宜使用树种数量为187±105种。3.根据前述规划结果,北京潜在可用的树种为565种,调查发现其中的278种已被使用,进而根据树种属性和土地用途的匹配性原则,对调查中未发现的287个树种进行规划。在最严格规划情境下,排除有花粉致敏和飘絮问题的48种和花粉致敏性不确定的197个树种,剩余的无花粉致敏和飘絮问题的树种39种加上可用雌株的3种有花粉致敏的树种用于规划。其中可在公园和空闲地中使用42种,商业区中使用14种,居民区中使用13种,单位绿地中使用3种,道路绿地中使用1种。4.总体而言,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与全球城市树种多样性水平相比差别不大,但与中国自然分布的树木种类多样性相比,仍具较大提升潜力。本研究的树种规划结果显示各城市均具有一批潜在可用的树种,可在经过试种后用于提高各城市树种多样性水平。

李茗蕊[5](2019)在《城市森林的结构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研究 ——以长春市南湖公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城市森林能否充分发挥生态环境服务功能,依赖于人工植物群落的合理规划和优良环境质量的营造。城市公园作为城市森林重要部分,群落结构应与群落组成相匹配。识别城市公园中城市森林的结构特征、主导功能及影响因素,将为最大化生态服务功能、优化与配置城市公园、规划和建设宜居森林城市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本文以长春市南湖公园作为市内城市森林的代表,经群落学调查采集样方信息,分析木本植物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对木本植物的碳汇功能进行估算,并做固碳释氧功能的空间分析;归一化处理温度、湿度数据,探究城市森林缓解热岛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引入因子分析降维处理土壤参数,定量评估游憩强度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引入运筹学方法ANP从植被质量、功能质量和美学质量三个方面,综合评估当前南湖公园的综合环境质量,识别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木本植物共1421株,隶属于22科、47属、67种,其中乔木1269株,灌木152丛。南湖公园木本植物科属种数量配置合理,区系组成复杂,生态系统稳定。乔木总体年龄组成呈现典型增长型结构,更新能力旺盛,群落较稳定。优势种以中龄林和成熟林为主,部分种群有衰退趋势。斑块内部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高于斑块边缘的群落,多样性优势度则相反;群落位置距水边距离越远,群落间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差异越明显、物种丰富度越大。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随针阔比和灌乔比的增大而略有上升。(2)固碳量大于50 kg的样方不足20%,公园整体的固碳释氧能力较弱,表明当前南湖公园内群落的木本植物群落结构和林龄配置不合理。决定群落的碳汇能力是群落的结构与林龄,而不是碳汇植物的数量。群落最大降温4.28℃,最大增湿35%,热岛缓解效应明显,降低针阔比可增强降温效果,增湿效果先减小后增大;乔木密度过高和过低均会抑制降温效应,最佳的乔木密度是0.08株/m2,增湿效果则随乔木密度的变小而减弱。美景度平均值为5,标准差为1.5,分值由西南至东北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游憩活动强度南北大,中、西部地区小,7个等级中处于4、5等级的样方占76%,表明整体的游憩强度以中等程度为主。(3)基于植被质量、功能质量和美学质量,ANP评估林内环境质量的结果显示,二级指标中林分结构权重最大,为27.6%,表明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最大,林内美学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最小,仅能解释11.5%环境质量变化的原因。当前南湖公园总体的群落环境质量较差,需要从植被质量、生态功能和林内美学三个方面营造更好的环境质量。

王萌[6](2019)在《上海市植物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表明城市植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和功能以及改善人类福祉的重要保障。城市地区被认为是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区,然而快速城市化严重威胁着生物多样性,城市植物多样性的维持和保护面临重大挑战。城市是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景观异质性和复杂多样的干扰因素,城市化过程及其伴随的生态环境因素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城市植物的多样性,尚未明晰,具体回答以下科学问题:城乡梯度上植物多样性如何变化?城市化程度、土地利用方式及城市景观格局是否以及如何影响植物多样性?本研究以双密度分层随机取样法获取上海市大陆区域260个样点,采用改进的Whittaker样方法进行植物多样性调查。利用高分辨率航空影像解译样点周围1 km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数据,并以此计算景观格局数据。利用梯度分析法定量分析城乡梯度上不同植物类群的多样性分布格局。通过回归分析、方差分析、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相关性分析、稳健回归树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城市化程度、土地利用方式、城市景观格局三大因素对不同植物类群多样性的影响,以深入探索城市化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260个样点共记录维管植物653种,隶属于125科,424属;上海本地种261种,其中野生种比例高达78.08%;外来种392种,其中栽培种比例高达79.39%。城乡梯度上不同植物类群的物种丰富度呈单峰、双峰、单调递增、单调递减、随机分布等多种模式,体现了植物多样性空间分布具有各向异性的特征。城乡梯度上不同植物类群的β多样性一致呈现单峰趋势,相对城乡结合部,城市中心和农村区域的β多样性较低。对比城乡梯度上本地和外来植物的β多样性,结果显示外来植物的β多样性大于本地植物,外来栽培植物的β多样性大于外来野生植物,因此,外来植物在缓解植物物种均质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且起主要作用的是外来栽培植物,相对而言,外来野生植物则促进了植物物种的均质化。物种的周转主要驱动了β多样性,而物种的内嵌成分对β多样性的贡献较小。(2)城市化程度在各城乡梯度上呈线性和非线性格局,表明上海城市空间发展存在不均衡性。除本地植物物种丰富度不受城市化程度的显着影响外,其他植物类群物种丰富度(总物种、木本、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以及外来植物)均受到城市化程度的显着影响,且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线性关系和二次多项式关系进行定量化。样点间木本植物的β多样性受到城市化程度的显着影响,两者可以通过线性关系进行定量化,其他植物类群的β多样性未受到城市化程度的显着影响。(3)各土地利用方式下植物的物种总数为:居住用地(434)>农业用地(425)>绿地(401)>交通用地(343)>荒地(281)>公共设施用地(241)。土地利用对多数植物类群的物种丰富度具有显着影响(仅多年生草本植物不受其显着影响)。而除本地植物外,其他植物类群的物种丰富度均在一种或多种土地利用方式之间存在显着差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物种组成存在显着差异,通过对比各土地利用方式下总植物及不同植物类群物种组成的相似性,结果显示总物种相似性为0.20-0.26,外来植物的相似性(0.19-0.25)低于本地植物相似性(0.24-0.31),外来栽培植物的相似性最低(0.12-0.17),外来野生植物的相似性最高(0.32-0.41),因此,外来植物对于缓解各土地利用方式下植物物种的均质化具有重要作用,且起主要作用的是外来栽培植物,相对而言,外来野生植物则促进了植物物种的均质化。(4)不同景观格局指数与本地和外来野生植物的相关性存在差异,景观多样性提高了本地和外来野生植物的α多样性,而降低了β多样性,景观斑块形状的复杂性同时增加了本地和外来野生植物α和β多样性,绿地、农业和荒地的面积百分比对不同类群和不同的多样性指数的影响存在差异。0.5 km和1 km半径尺度的景观格局对本地和外来野生植物的α、β多样性的解释度存在差异,城市景观格局指数对本地野生植物物种丰富度的相对解释度为: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土地利用方式;城市景观格局对外来野生植物物种丰富度的相对解释度为:景观多样性指数>土地利用方式>景观形状指数>荒地面积百分比。对于样点间本地和外来野生植物β多样性来说,0.5km半径尺度景观格局指数相对解释度:农业百分比>绿地百分比>荒地百分比>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形状指数,1km半径尺度景观格局指数相对解释度:农业百分比>荒地百分比>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形状指数。通过对比历史(2000年)和当前(2015年)城市景观格局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检验了该影响存在时滞效应,未来需要将该效应考虑到城市植物保护决策中。上述结果对深入理解城市化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机制具有参考意义,也为今后城市植物多样性的管理和保护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撑。

钱荔[7](2019)在《长春市净水厂改造前后植物景观的调查与评价研究》文中认为为了全面掌握长春市净水厂改造前后植物景观的基本概况以及植物应用水平,本研究采用普查法,以长春市净水厂改造前后的木本植物景观为研究对象,进行植物景观的全面调查,在分析公园的植物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特征等生态性指标的同时,运用AHP法对改造前的净水厂以及改造后的长春市水文化生态园的5个分区的植物景观进行调查和综合评价。依据调查的结果,总结改造前后的植物景观,在生态性、景观性等方面的变化,对此次改造进行合理评估。同时就改造完成的长春水文化生态园提出植物景观方面的调整和优化建议,为后续植物景观应用的调整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结论如下:(1)长春市净水厂改造前共有园林木本植物51种,隶属18科,34属。常绿植物占比24.69%。改造后的长春水文化生态园共有园林景观木本植物57种,隶属17科,39属。公园内5个植物景观分区中,城市活力运动区植物最为丰富,占该公园植物种类的64.91%,文化产业示范区约占58.88%、艺术时尚展示区约占56.14%,水文化生态区占38.90%,历史文化博览区植物种类相对最少,仅占14.04%。城市活力运动区常绿植物的比例最高,达1:2.56,符合北方地区常绿与落叶植物适宜比例,而其余4个分区常绿植物比例相对不足。(2)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是重要的植物景观生态性评价标准。改造前长春市净水厂Simpson多样性指数为0.91,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3.07,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78,Margalef物种丰富指数为5.50。改造后长春市水文化生态公园5个植物景观分区从Simpson、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物种丰富指数上看,历史文化博览区由于面积限制,物种丰富程度相对较低,Margalef物种丰富指数仅为1.74;其他四个分区的物种丰富度都较高,达到适宜水平。且Simpson多样性指数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走势相同。Pielou均匀度方面,5个植物景观分区物种均匀程度都较好,均在0.8以上,尤其是文化产业示范区,达到0.88,物种均匀程度最高。(3)运用AHP法从生态性、景观性、服务性三个方面,共九个评价指标,对改造前的长春市净水厂和改造完成的长春水文化生态园的5个植物景观分区分别进行景观评价。改造前的长春市净水厂YAHP景观综合分值为0.551,景观质量等级仅为Ⅲ级。改造后的长春水文化生态园,城市活力运动区的景观质量等级为Ⅰ级,文化产业示范区、水文化生态区、艺术时尚展示区和历史文化博览区植物等级为Ⅱ级。5个植物景观分区的植物景观质量评价结果为:城市活力运动区>文化产业示范区>水文化生态区>艺术时尚展示区>历史文化博览区。改造后的长春水文化生态园各项评价指标全面优于改造前,营造了良好的植物景观效果,是一次成功的改造项目。(4)改造完成的长春水文化园植物种类丰富,景观层次鲜明,将人的活动与植物景观设计相结合,营造出独特且极具创新意义的植物景观,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和改进空间。改造后公园部分区域的常绿植物种类和数量略有不足,建议后续选用适应性较强的常绿植物,适当丰富这类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同时补充观花观果及彩叶植物,用以丰富植物景观季相变化,调整植物生活型结构,增加植物景观层次性,营造更加丰富优美的植物景观效果。

李春辉[8](2019)在《乌达汞环境地球化学和汞同位素组成特征》文中认为煤火灾害在我国北方广泛分布,其可能已经成为大气汞的主要来源之一。煤火汞排放还可能导致周边汞环境灾害。对矿区汞环境地球化学的研究,不仅具有较强的环境意义还可能为煤火治理提供新的思路。本文通过对具典型煤火发育区乌达矿区以及其附属的工业园、城区和农田进行系统采样,测试了煤、落尘、煤火海绵体(CFS)等汞含量数据、汞同位素组成、不同区域地表汞交换通量数据、不同介质的汞形态数据、钻孔汞含量数据和不同样品的汞同位素比值,进而探讨了乌达区域汞环境地球化学特征,获得以下认识:乌达煤田9#和10#煤层汞含量范围为0.168-0.243μg·g-1,均值为0.203μg·g-1;乌达煤中矿物主要以黏土矿物为主,如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其次是石英、方解石、锐钛矿等;通过分析煤中汞含量与主要矿物含量相关性,表明乌达煤中汞主要赋存于黄铁矿,并且与黏土矿物尤其是蒙脱石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乌达煤田、工业园、城区、农田和荒地落尘汞含量均值分别为289 ng·g-1、809 ng·g-1、160 ng·g-1、57 ng·g-1 和48 ng·g-1;地表土汞含量均值分别为 216 ng·g-1、242 ng·g-1、30 ng·g-1和30 ng·g-1。煤火海绵体汞含量范围为751-19800 ng·g-1,均值为9074ng·g-1。通过与中国潮土值和乌达背景值作比较,乌达矿区、工业园和城区汞含量显着富集。通过计算地积累指数(Igeo),工业园落尘汞污染最为严重,中污染及其以上占70.74%,重污染和极重污染均达到7.32%;乌达煤矿区地表土污染程度最为严重,偏中污染程度以上区域达60%。乌达地表汞含量较高区域多分布于矿区煤火下风向,表明乌达地表汞已明显受到煤火汞影响;同时区内出现多个汞含量极值点,表明乌达区整体受矿区煤火汞影响外还受点释放源影响,如氯碱厂、洗煤厂、煤焦化厂等。通过分析落尘和地表土汞含量的相关性,表明煤矿区二者具有相对较低的相关关系,其原因可能为地表土部分汞含量可能直接来源于地下煤火。矿区植被汞含量受煤火汞影响显着,具潜在生态风险。乌达煤矿区地表汞交换通量范围为14-3 18 ng·m-2h-1,均值为90 ng·m-2h-1;其中不同用途地表汞交换通量存在明显差异,如煤火区(99和177 ng·m-2h-1)、无火区(19和32 ng·m-2h-1)、回填区(53 ng·m-2h-1)。居民区地表汞交换通量范围为20-138 ng·m-2h-1,均值为80 ng·m-2h-1;工业园地表汞交换通量范围为2-199 ng·m-2h-1,均值为 71 ng·m-2h-1。通过对煤火区地表汞交换通量异常性分析,并结合矿物、地表汞含量和pH值,表明在煤矿区包括火区、无火区和回填区地表汞通量均存在异常现象。其原因可能为地下煤火汞或煤中汞因煤岩温度升高成为汞蒸气,通过上覆岩层裂隙、微裂隙、孔洞或直接穿透上覆岩层进入大气,继而成为地表汞交换通量的一部分。通过对不同区域地表汞交换通量与自然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地表汞通量值与光照强度、地表温度具较强相关性。对钻孔中汞含量与相关气体,如CO、CO2、CH4等进行相关性分析,显示汞含量与CO、CH4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表明钻孔中汞主要来源于地下煤层。通过在不同载气条件,如氩气、氮气、合成空气(25%O2+75%N2)、纯氧对汞形态分析的影响,发现氩气对此次汞形态分析效果较好;乌达煤田9#煤层和10#煤层煤中汞的形态主要为HgS和HgSO4,并有少量的HgCl2和HgO;落尘汞形态主要为HgCl2,其次为HgO和HgSO4;表土中汞形态以HgSO4为主,其次为HgCl2和HgO,部分样品还含有HgS。落尘与地表土汞不同形态含量存在差异,其原因可能为沉汞向土汞转化过程汞形态发生了转变。乌达煤中δ202Hg值范围为-2.87~-1.04‰,均值为-1.97±1.78‰;△199Hg值范围为-0.06~-0.04‰,均值为-0.05±0.01‰。乌达落尘中δ202Hg 值范围为-1.35~-1.25‰,均值为-1.30±0.08‰;A199Hg 值范围为-0.14~-0.12‰,均值为-0.13±0.02‰。乌达地表土中δ202Hg值范围为-1.31~-1.22‰,均值为-1.26±0.08‰;△199Hg值范围为-0.12~-0.10‰,均值为-0.11±0.02‰。乌达海绵体中δ202Hg值范围为-1.66~-1.34‰,均值为-1.49±0.22‰;△199Hg 值范围为-0.04~-0.05‰,均值为-0.05±0.00‰。乌达样品不仅显示显着的质量分馏异常值,还具明显的非质量分馏异常。通过分析对比原煤与海绵体、落尘和地表土汞同位素比值特征,表明CFS与落尘和地表土存在明显差异,两者汞源可能不同,或相同汞源因不同的迁移转化过程导致了不同程度的分馏效应;而落尘与地表土具有近一致的奇数汞同位素异常值,表明两者汞源可能相同。海绵体、落尘和地表土δ202Hg值较9#煤明显具偏负特征,其原因为不仅来自于煤燃煤和被加热过程的汞同位素动力分馏效应,还来自原汞蒸气沿裂隙、孔洞上升过程的地质层析作用引起的分馏效应。此外,落尘汞与地表土δ202Hg值相比,前者明显负偏于后者,其原因可能为落尘汞转变为地表土汞过程发生的光致还原反应。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乌达不同样品进行汞含量分析、地表汞含量分布分析、地表汞交换通量研究、不同介质汞同位素比值分析等较为系统的研究了乌达汞环境地球化学特征,对因煤火可能导致的汞是生态风险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在研究中,归纳了煤火汞的释放通道;提出了地表汞异常的成因机制;得出了个别研究区域地表汞的来源等。

刘洪妍[9](2017)在《东北地区表土植硅体的空间分布与全新世温湿格局的重建》文中研究说明植硅体分析被广泛地应用于不同区域第四纪古环境重建研究中,该方法应用的关键是对沉积物植硅体组合的正确解译,而客观、科学的认识植硅体的环境指示意义则离不开其现代过程的研究。本文根据自然环境要素的梯度变化,在东北地区沿着年均温为0℃、4℃和8℃等温线、年均降水量为400mm和600mm等降水线共采集表土样品246个,目的是分别研究温度和降水这两个单一因素控制下表土植硅体的空间分布规律,筛选对温度和降水比较敏感的植硅体类型,重新构建能够反映温度变化的植硅体-温凉指数和能够反映湿度变化的植硅体-干湿指数,并据此建立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定量关系。在上述表土植硅体-现代气候因子定量模型建立的基础上,采集哈泥、桦南、孤山屯和双阳泥炭剖面,获取植硅体分析样品156个,孢粉分析样品56个,粒度分析样品136个。将哈泥和桦南泥炭剖面植硅体分析结果代入表土植硅体-现代气候因子定量模型,系统的重建东北地区全新世以来的古温度和古降水量,同时结合哈泥泥炭剖面的粒度分析结果、两个泥炭剖面的孢粉分析结果进一步验证模型重建结果的可靠性。结合本论文哈泥、桦南、孤山屯和双阳泥炭剖面的植硅体数据,同时对该区域5个剖面的孢粉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提取不同时间节点的古温度和古降水量,探讨全新世期间不同时间节点东北地区古温度和古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格局。最后,利用功能谱分析、累计距平分析等方法探讨全新世以来东北地区古气候的波动周期和变化趋势。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东北地区表土植硅体含量丰富,类型多样,共鉴定19种植硅体类型,分别是:棒型、尖型、帽型、齿型、鞍型、哑铃型、方型、扇型、锥骨状、弓型、导管型、植物组织、硅化气孔、瓦状、硅质突起、三棱柱型、多面块状、多面表皮植硅体以及海绵骨针,其中尖型和方型是对温度比较敏感的植硅体类型,鞍型是对降水比较敏感的植硅体类型,棒型既对温度比较敏感,同时又对降水比较敏感,但相对来讲,棒型对降水的响应更为敏感。2.本文构建了反映环境温度变化的植硅体-温凉指数=方型/(方型+棒型+尖型),通过对比分析:植硅体-温凉指数、气候指数、温暖指数均能较好的适用于本区古温度的半定量重建,故分别建立了其与温度因子之间的定量关系:y=8.54x+2.81、y=-3.61x1+6.52、y=7.42x2+2.20。本文构建了反映环境湿度变化的植硅体-干湿指数=哑铃型/(哑铃型+棒型),通过对比分析:植硅体-干湿指数能够较好的反映环境的干湿变化,但干旱指数并不适用于本研究区,故仅建立植硅体-干湿指数与年降水量之间的定量关系:y=-229.02x+597.83。3.依据植硅体-温凉指数与年均温之间的定量关系以及植硅体-温度转换函数、植硅体-干湿指数与年降水量之间的定量关系以及植硅体-降水转换函数均能有效的重建东北地区的古温度和古降水,但是比较而言,植硅体-温凉指数与年均温之间的定量关系更为适宜重建东北地区的古温度、植硅体-降水转换函数更为适宜重建东北地区的古降水。全新世期间哈泥和桦南地区古温度和古降水量重建结果能够较好的记录全新世早期的升温期、全新世中期的温暖期以及全新世晚期的温度下降期,同时,哈泥和桦南泥炭地记录了一系列的可与全球性气候事件相对比的IRD6IRD1冷事件,该结果进一步说明本文提出的植硅体-温凉指数和植硅体-干湿指数能够很好的反映全新世东北地区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和重要的气候事件,据此说明重建的古气候模型是有效的。4.在全新世期间不同的时间节点,古温度的高值区均在东北地区的东南部、古温度的低值区均在东北地区的西北部,呈现出由东北地区的东南部向东北地区西北部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在10.0 cal.ka B.P.、8.0 cal.ka B.P.、6.0 cal.ka B.P.和4.0 cal.ka B.P.时,古降水的高值区分布在东北地区的东北部、古降水的低值区分布在东北地区的西北部,呈现出由东北地区的东北部向东北地区西北部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在2.0 cal.ka B.P.和0.0 cal.ka B.P.时,古降水的高值中心发生了转移,呈现出由东北地区东南部向东北地区西北部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5.全新世以来,东北地区的古温度呈现增加的变化趋势,东北地区的古降水呈现减小的变化趋势,基于哈泥和桦南泥炭剖面植硅体分析的结果识别出东北地区的古气候存在5520a、3950a、3150a、1520a、990a、340a、220a等多个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同时本研究区亚轨道尺度的气候波动周期与前人的研究成果具有可对比性;另外,在未来50年内,东北地区的气候趋于变暖变干,在未来200300年内,东北地区的气候则向暖湿的方向转变。

李翠兰[10](2011)在《长春市绿地铅污染评价及其植物修复研究》文中提出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特别是铅(Pb)污染已导致城市儿童血Pb含量升高。植物修复技术以其低成本和环境友好等优点成为污染土壤修复行之有效的方法,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超积累植物筛选是植物修复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植物修复技术的难点所在。本文以长春市为例,首先对城市表层土壤理化性质与Pb污染进行评价;其次通过分析12个绿化植物叶片对铅的吸收量,筛选出对大气铅吸收力强的植物种,为城市土壤铅污染的植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以杨树叶片为代表,初步判断植物大气铅污染等级;土壤Pb污染主要来源于交通污染等人为活动,人们往往忽略了自然落叶或人为施用有机肥带给土壤的影响,因此初步探讨了城市土壤中外源有机物料对Pb吸附的影响,充分肯定了花卉植物修复具有巨大潜力;然后通过砂培、水培和土培试验,研究了32种常见花卉植物(包括一串红、绣线菊、紫花玉簪、鸭跖草、马蔺、石碱花、石竹、波斯菊、福禄考、四季海棠、金鱼草、金盏菊、天竺葵、雁来红、红王子锦带、紫茉莉、蜀葵、茶花凤仙、百日草、万寿菊、大丽花、八仙花、月季、美人蕉、银边天竺葵、彩叶草、金边天竺葵、矮牵牛、孔雀草、八宝景天、君子兰、射干)对Pb胁迫的生长反应及Pb在植物体内的富集特征,筛选出了Pb富集能力较强且适于北方种植的的花卉品种,为探索花卉植物修复城市Pb污染土壤的技术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归纳如下:1、以长春市为例,对城市表层土壤的理化性质与Pb污染评价结果表明,城市表层土壤物理性质略差,但多数有利于植物根系的正常生长;化学指标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长春城区表层土壤Pb含量差异性很大,变幅为18.7~125.8 mg·kg-1,平均含量为57.1 mg·kg-1。采用Pb污染指数法和地积累指数评价法,长春城区表层土壤Pb总体上处于轻度向偏中度污染水平。2、通过14个主要街路两侧12种植物叶片中Pb的含量测定,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计算污染指数进行大气质量等级评价结果表明:运用聚类分析得出,12种植物对Pb吸收能力最强的是绣线菊,其次是杨树、油松、矮牵牛和彩叶草;而对Pb吸收能力最弱的树种是榆树、女贞、小叶女贞、八宝景天。采用单项污染指数评价法计算大气质量等级,长春市红旗街和同志街大气Pb污染达到严重污染程度,火车站北口属于重度污染区,会展大街已达到中度污染,人民大街和南湖大路属于轻度污染区,无污染的是凯旋路、前进大街和延安大路。3、城市土壤外源有机物料原样及其HLA、HLM对Pb2+的等温吸附曲线研究结果表明,树叶、草坪草和牛粪原样及其HLA、HLM对Pb2+的吸附量随平衡溶液中Pb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初始浓度下,对于Pb2+的吸附量的顺序是树叶>牛粪>草坪草,对于同一有机物料来说,草坪草、树叶对Pb2+的吸附量的顺序是HLM>HLA>原样,HLA>HLM>原样。各组分的吸附等温线可以用Freundlich、Langmiur和Temkin方程很好的描述,且都呈显着线性相关,且与吸附等温曲线所表述的规律性一致,最大吸附量的顺序为HLA>HLM>原样。4、种子萌发试验分析结果显示,供试花卉植物中对Pb胁迫的耐性最强的是马蔺种子,其次是百日草种子和紫茉莉种子,耐性最差的是黑心菊种子。与对照相比,孔雀草和百曰草的根长分别下降了66.2%、55.1%,黑心菊下降了85.2%。说明种子幼根对Pb的耐性最强的花卉是孔雀草和百日草,最弱的是黑心菊。Pb胁迫对萌发后幼苗生长影响研究进一步证实植物根系对Pb的耐受能力较强的四种为马蔺、茶花凤仙、百日草和孔雀草,强弱顺序为马蔺>茶花凤仙>百日草>孔雀草。5、水培试验结果表明,供试花卉植物中四季海棠、百日草、紫茉莉和紫花玉簪的地上部最大Pb含量达到了超富集植物的临界含量标准,并且所有处理中它们的地上部Pb含量和富集系数数值最大,均显着高于其它花卉植物。供试花卉植物中,Pb转移系数最高值可达0.8以上的有四季海棠、百日草、紫茉莉、紫花玉簪和鸭跖草,并且百日草在200 mg Pb/L时的转移系数仍高于100 mg Pb/L时的转移系数。这说明四季海棠、百日草、紫茉莉、紫花玉簪和鸭跖草不仅对Pb胁迫具有较强的耐性,而且具有较高的Pb富集能力和转移能力。6、土培试验结果表明,1)供试花卉植物中,紫茉莉、蜀葵、四季海棠和茶花凤仙的地上部最大Pb含量都超过了100 mg-kg-1,其顺序为紫茉莉>蜀葵>四季海棠>茶花凤仙,并且它们的地上部Pb含量和Pb富集系数均显着高于其它花卉植物。2)供试花卉植物中,Pb转移系数最高值可达0.45以上的有紫茉莉、银边天竺葵、金边天竺葵、八宝景天,同时它们高浓度Pb处理下的转移系数均显着高于低浓度的。从花卉植物地上部修复能力来看,四季海棠的修复效率和Pb迁移总量最高,其次是紫茉莉、蜀葵、茶花凤仙、万寿菊、百日草,但都没有超过0.2%。3)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可知,紫茉莉不仅对Pb胁迫具有较强的耐性,而且具有较高的Pb富集能力和转移能力,在Pb污染土壤的修复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从花卉植物地上部修复能力来看,四季海棠、紫茉莉、百日草、茶花凤仙对Pb污染土壤有良好的修复潜力,蜀葵、茶花凤仙和万寿菊的修复潜力亦不可忽视。综上所述,通过系统研究适于长春市种植的32种常见花卉植物对Pb的生长反应及富集特征,从中发现了4种具备Pb超富集潜力的花卉植物,即四季海棠、百日草、紫茉莉和紫花玉簪,这4种花卉植物的Pb富集量均超过1000 mg-kg-1,富集系数均大于1,证明能够从花卉植物中筛选出对Pb具有较强耐性和富集能力的品种,利用花卉植物进行Pb污染土壤的修复是可行的,在降低土壤Pb含量的同时美化了城市环境,这为长春市Pb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了新的模式。

二、长春市主要木本植物汞的污染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春市主要木本植物汞的污染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木本园林植物对土壤重金属的富集及修复效应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木本园林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研究
    1.1 木本园林植物对Cd的积累
    1.2 木本园林植物对Pb的积累
    1.3 木本园林植物对Hg的积累
    1.4 木本园林植物对As的积累
    1.5 木本园林植物对其它重金属的积累
    1.6 木本园林植物对复合重金属的积累
2 重金属污染土壤木本植物修复技术的强化措施
3 小结与展望

(3)重金属污染土壤园林植物修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土壤主要重金属常见 (超) 富集园林植物
    1.1 常见镉 (超) 富集园林植物
    1.2 常见铅 (超) 富集园林植物
    1.3 常见汞 (超) 富集园林植物
    1.4 常见铬 (超) 富集园林植物
    1.5 常见砷 (超) 富集园林植物
    1.6 小结
2 常见 (超) 富集园林植物对土壤主要重金属的富集特性
3 常见 (超) 富集园林植物对土壤主要重金属的耐性
4 常见 (超) 富集园林植物的生态环境功能
    4.1 柳树
    4.2 南天竹
    4.3 杜鹃
    4.4 冬青
    4.5 杨梅
    4.6 芦苇
5 展望

(4)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城市森林的功能
    1.2 城市树种多样性的重要性
    1.3 城市森林树种多样性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1.4 城市绿化中树种规划方法研究现状
    1.5 现有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技术路线
3 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格局及影响因素
    3.1 研究区域与方法
        3.1.1 研究区域
        3.1.2 多样性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中国城市树种种类丰富度
        3.2.2 城市不同土地利用上的树种丰富度
        3.2.3 中国城市树种组成的合理性分析
        3.2.4 与自然分布的树种多样性对比
        3.2.5 城市间树木种类组成相似度及影响因素
    3.3 小结
4 中国城市树种规划研究
    4.1 研究区域与方法
        4.1.1 研究区域
        4.1.2 树种规划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自然干扰对树种的影响结果
        4.2.2 中国城市树种规划结果
    4.3 小结
5 城市树种规划——以北京为例
    5.1 研究区域与方法
        5.1.1 研究区域
        5.1.2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北京城市树种现状
        5.2.2 北京城市潜在可用树种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中国城市绿化树种调查文献目录
    附录B 北京城市树种多样性调查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5)城市森林的结构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研究 ——以长春市南湖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城市森林
        1.2.2 群落特征
        1.2.3 固碳释氧与降温增湿功能
        1.2.4 生态环境质量
    1.3 研究意义及目的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性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性
    1.5 技术路线
2 实验部分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群落特征采样及测定方法
        2.2.2 优势度及多样性计算
        2.2.3 固碳释氧功能采样及数据处理方法
        2.2.4 降温增湿功能采样及数据处理方法
        2.2.5 美景度量化
        2.2.6 游憩强度的量化
        2.2.7 构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
3 南湖公园木本植物结构特征
    3.1 植被组成与区系
        3.1.1 木本植物组成
        3.1.2 木本植物区系成分
    3.2 结构特征
        3.2.1 总体结构特征
        3.2.2 优势种结构特征
    3.3 生物多样性分析
        3.3.1 生物多样性对空间位置的响应机制
        3.3.2 生物多样性对群落特征的响应机制
4 南湖公园生态环境服务功能分析
    4.1 固碳释氧功能
    4.2 降温增湿功能
        4.2.1 降温效应及响应机制
        4.2.2 增湿效应及响应机制
    4.3 美景度分析
    4.4 游憩强度分析
        4.4.1 优势种群落土壤参数分析
        4.4.2 游憩强度的降维分析
5 林内环境质量评价
    5.1 ANP指标体系的构建
    5.2 指标权重计算
    5.3 南湖公园综合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6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上海市植物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城市化与城市植物多样性
        1.1.1 城市化进程及生态后果
        1.1.2 城市植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1.1.3 城市植物多样性面临重大威胁
    1.2 城市化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1.2.1 空间尺度与时间尺度的研究
        1.2.2 城市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
        1.2.3 城市外来物种大量引入以及生物均质化
    1.3 城市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因素
        1.3.1 城市化程度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1.3.2 城市土地利用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1.3.3 城市景观格局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1.3.4 时滞效应
    1.4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标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目标
    1.5 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
        1.5.1 科学问题
        1.5.2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上海市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上海市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城市植被概况
        2.1.3 城市发展概况
        2.1.4 城市环境特征
    2.2 研究方法
        2.2.1 取样设计
        2.2.2 野外调查
        2.2.3 植物多样性指数选取及计算
第三章 上海市城乡梯度上植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2.1 城乡梯度划分
        3.2.2 统计分析方法
    3.3 研究结果
        3.3.1 上海市植物物种组成
        3.3.2 城乡梯度上植物α多样性的分布格局
        3.3.3 城乡梯度上植物β多样性的分布格局
    3.4 讨论
        3.4.1 城乡梯度上植物α多样性的分布格局
        3.4.2 城乡梯度上植物β多样性的分布格局
        3.4.3 上海市植物保护和管理建议
        3.4.4 城乡梯度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内在驱动因素研究
    3.5 小结
第四章 城市化程度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高分影像解译及数字化
        4.2.2 城市化程度的定量化
        4.2.3 统计分析方法
    4.3 研究结果
        4.3.1 城乡梯度上城市化程度的变化
        4.3.2 城市化程度与植物α多样性的关系
        4.3.3 城市化程度与植物β多样性的关系
    4.4 讨论
        4.4.1 城市发展的空间不均衡性
        4.4.2 城市化程度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4.4.3 城市化程度指标的量化
    4.5 小结
第五章 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
        5.2.1 土地利用方式分类
        5.2.2 统计分析方法
    5.3 研究结果
        5.3.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植物总物种组成
        5.3.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植物物种组成的相似性
        5.3.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指示物种
        5.3.4 土地利用方式之间植物α多样性的差异
        5.3.5 土地利用方式之间植物物种组成的差异
    5.4 讨论
        5.4.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及物种组成
        5.4.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及物种组成
        5.4.3 城市土地利用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城市景观格局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6.1 引言
    6.2 研究方法
        6.2.1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数据
        6.2.2 景观格局指数的选取及计算
        6.2.3 统计分析方法
    6.3 研究结果
        6.3.1 城市景观格局与植物多样性的相关性
        6.3.2 城市景观格局变量对植物多样性影响的相对贡献
        6.3.3 时滞效应的检验
    6.4 讨论
        6.4.1 城市景观格局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6.4.2 城市景观格局对植物多样性影响的时滞效应
        6.4.3 城市植物多样性保护和提升建议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7)长春市净水厂改造前后植物景观的调查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相关概念
        1.1.1 城市公园
        1.1.2 植物景观
        1.1.3 景观评价
    1.2 国内外植物景观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1.2.1 层次分析法
        1.2.2 美景度评价法
        1.2.3 审美评判测量法
        1.2.4 人体生理心理指标测试法
        1.2.5 语义差异法
    1.3 国内外植物景观调查研究进展
        1.3.1 国外植物景观调查研究进展
        1.3.2 国内植物景观调查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长春市市自然条件概况
        2.1.2 基地概况
        2.1.3 植物景观分区的划分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普查法
        2.3.2 数据分析方法
        2.3.3 层次分析法(AHP法)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改造前后植物景观调查结果与生态性分析
        3.1.1 改造前后的植物种类调查结果
        3.1.2 改造前后植物生活多样性及观赏特性统计分析
        3.1.3 改造前后公园植物景观多样性分析
    3.2 改造前层次分析法(AHP法)景观评价与结果分析
        3.2.1 构建评价模型
        3.2.2 判断矩阵构建的基本原理及一致性检验方法
        3.2.3 判断矩阵及权重表的分析
        3.2.4 植物景观综合评价结果
    3.3 改造前小结
    3.4 改造后层次分析法(AHP法)景观评价与结果分析
        3.4.1 判断矩阵及权重表的分析
        3.4.2 植物景观综合评价结果
    3.5 改造后小结
第四章 优化建议
    4.1 长春水文化生态园植物景观存在问题
        4.1.1 常绿植物种类和数量偏低
        4.1.2 植物景观季节变化不明显
    4.2 长春水文化生态园植物景观的优化建议
        4.2.1 增加常绿树种,改善植物生活型比例
        4.2.2 增添季相植物,完善植物观赏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乌达汞环境地球化学和汞同位素组成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汞的毒性及生物效应
        1.2.2 汞释放源研究进展
        1.2.3 煤中汞研究进展
        1.2.4 地表汞研究进展
        1.2.5 地表汞交换通量研究进展
        1.2.6 汞同位素研究进展
        1.2.7 存在的问题
    1.3 选题过程与思路
    1.4 研究内容与方案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案
        1.4.3 工作量
    1.5 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区位和自然概况
    2.2 乌达各功能区概况
    2.3 乌达煤田地质背景
    2.4 乌达煤田煤火发展简史
    2.5 本章小结
3 样品的采集处理
    3.1 样品采集处理
    3.2 仪器
        3.2.1 MC-ICPMS
        3.2.2 Lumex RA-915
        3.2.3 X射线衍射仪
        3.2.4 X射荧光光谱仪
        3.2.5 现场辅助设备
    3.3 本章小结
4 乌达煤中汞地球化学特征
    4.1 样品测试
        4.1.1 煤汞含量测试
        4.1.2 煤中矿物和主量元素分析
        4.1.3 煤中硫含量分析
    4.2 煤中汞含量
    4.3 煤中汞赋存状态
    4.4 本章小结
5 乌达地表汞分布特征
    5.1 样品测试
    5.2 乌达落尘汞
        5.2.1 落尘汞含量
        5.2.2 地表落尘汞异常点分析
        5.2.3 地表落尘汞污染分析
    5.3 乌达地表土汞
        5.3.1 地表土汞含量
        5.3.2 地表土汞异常点分析
        5.3.3 地表土汞污染分析
    5.4 落尘与地表土汞含量差异性研究
    5.5 乌达植被汞污染研究
    5.6 本章小结
6 乌达地表汞交换通量研究
    6.1 测试点位信息
    6.2 测试方法
    6.3 乌达各功能区地表汞释放通量值
    6.4 煤矿区地表汞释放源分析
    6.5 煤矿区汞释放通的影响因素
        6.5.1 落尘和地表土汞含量因素研究
        6.5.2 大气汞含量因素研究
        6.5.3 自然条件因素研究
    6.6 工业园汞释放通的影响因素
        6.6.1 工业园汞交换通量分布特征
        6.6.2 自然条件因素研究
    6.7 钻孔汞相关数据
        6.7.1 钻孔汞含量特征
        6.7.2 钻孔汞含量分布特征
        6.7.3 钻孔汞来源
    6.8 煤矿区汞释放通道研究
    6.9 乌达矸石与地表汞释放量计算
    6.10 本章小结
7 乌达不同介质汞形态分析
    7.1 研究方法与过程
    7.2 实验条件探索
    7.3 研究区样品汞形态
    7.4 本章小结
8 乌达汞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8.1 样品的采集处理与测试
    8.2 乌达煤和煤矸石中汞同位素地化特征
        8.2.1 煤中汞同位素组成
        8.2.2 煤中汞来源的同位素证据
        8.2.3 煤中汞分馏机理
    8.3 乌达落尘、地表土和海绵体汞同位素地化特征
        8.3.1 汞同位素组成特征
        8.3.2 乌达地表汞来源的同位素证据
        8.3.3 地表样品汞分馏机理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东北地区表土植硅体的空间分布与全新世温湿格局的重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孢粉-古环境重建文献综述
        1.2.2 植硅体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现实意义
    1.6 创新点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东北地区自然地理概况及气候区划
    2.1 东北地区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貌特征
        2.1.3 气候特征
        2.1.4 水文特征
        2.1.5 植被特征
        2.1.6 土壤特征
    2.2 东北地区气候区划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样品采集方法
        3.1.1 表土样品采集方法
        3.1.2 泥炭样品采集方法
    3.2 植硅体提取方法
        3.2.1 常规植硅体提取方法
        3.2.2 用于AMS14C测年所需植硅体的提取方法
    3.3 孢粉提取方法
    3.4 粒度分析方法
    3.5 扫描电镜样品的处理方法
    3.6 数理统计方法
    3.7 气象数据的获取方法
    3.8 本文的工作量
第四章 东北地区表土沉积物的年代
    4.1 表土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年代
    4.2 表土植硅体的年代
    4.3 讨论
        4.3.1 表土沉积物年代学的讨论
        4.3.2 植硅体年代学的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东北地区表土植硅体的空间分布特征
    5.1 表土植硅体的空间分布特征
    5.2 不同气候区表土植硅体的空间分布特征
        5.2.1 暖湿区表土植硅体组合特征
        5.2.2 温湿区表土植硅体组合特征
        5.2.3 温干区表土植硅体组合特征
        5.2.4 冷干区表土植硅体组合特征
        5.2.5 冷湿区表土植硅体组合特征
        5.2.6 不同气候区表土植硅体组合特征的比较
    5.3 等值线上表土植硅体的空间分布特征
        5.3.1 等温线上表土植硅体的空间分布特征
        5.3.2 等降水线上表土植硅体的空间分布特征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东北地区植硅体-气候指数的构建
    6.1 东北地区植硅体-温凉指数的构建
        6.1.1 植硅体-温凉指数的构建
        6.1.2 植硅体-温凉指数与年均温之间定量关系的建立
    6.2 东北地区植硅体-干湿指数的构建
        6.2.1 植硅体-干湿指数的构建
        6.2.2 植硅体-干湿指数与年降水量之间定量关系的建立
    6.3 讨论
        6.3.1 植硅体-温凉指数构建的讨论
        6.3.2 植硅体-干湿指数构建的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东北地区全新世以来古气候的定量重建及其空间分布格局
    7.1 不同泥炭剖面的年代学研究
    7.2 不同泥炭剖面植硅体的组合特征
        7.2.1 哈泥泥炭剖面植硅体的组合特征
        7.2.2 桦南泥炭剖面植硅体的组合特征
    7.3 哈泥和桦南地区古气候的定量重建
        7.3.1 植硅体-气候因子转换函数的建立
        7.3.2 哈泥和桦南地区全新世以来温度和降水序列的定量重建
    7.4 东北地区全新世以来古温度和古降水空间格局的演化
        7.4.1 全新世以来古温度空间格局的演化
        7.4.2 全新世以来东北地区古降水空间格局的演化
    7.5 讨论
        7.5.1 关于重建哈泥和桦南地区古气候重建方法的讨论
        7.5.2 关于哈泥和桦南地区古气候重建准确性的讨论
        7.5.3 关于全新世期间东北地区古温度和古降水空间分布格局的讨论
    7.6 小结
第八章 东北地区全新世以来温度和降水随时间的演化
    8.1 东北地区全新世以来温度随时间的演化
        8.1.1 哈泥和桦南泥炭剖面古温度演变的周期分析
        8.1.2 哈泥和桦南泥炭剖面古温度演变的趋势分析
    8.2 东北地区全新世以来降水随时间的演化
        8.2.1 哈泥和桦南泥炭剖面古降水演变的周期分析
        8.2.2 哈泥和桦南泥炭剖面古降水演变的趋势分析
    8.3 讨论
        8.3.1 关于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周期的讨论
        8.3.2 关于东北地区未来气候变化模式的讨论
    8.4 小结
第九章 讨论与结论
    9.1 讨论
        9.1.1 关于植硅体环境指示意义的讨论
        9.1.2 关于全新世期间森林-草原交错带界限变迁的讨论
    9.2 主要结论
    9.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长春市绿地铅污染评价及其植物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目的意义
        1.1.3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1.4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
        1.2.2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
        1.2.3 城市土壤铅污染现状及展望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城市绿地表层土壤的理化性及铅污染状况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1.4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城市土壤物理指标
        2.2.1.1 土壤质地
        2.2.1.2 土壤微团聚体
        2.2.1.3 土壤容重和孔隙度
        2.2.1.4 土壤含水量
        2.2.2 城市土壤化学指标
        2.2.2.1 土壤pH
        2.2.2.2 土壤有机质
        2.2.2.3 土壤磷
        2.2.2.4 土壤钾
        2.2.3 城市土壤铅污染
        2.2.3.1 土壤铅含量
        2.2.3.2 土壤铅的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评价
        2.2.3.3 土壤铅的地积累指数法评价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绿地植物-大气铅含量及其污染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1.5 统计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长春市的自然地理与绿化植被概况
        3.2.2 不同植物叶片吸收铅的能力
        3.2.3 不同区域植物叶片吸收铅的能力
        3.2.4 植物的大气污染指数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绿地外源有机物料对Pb~(2+)吸附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来源有机物料之间吸附性能的比较
        4.2.2 同一来源有机物料之间吸附性能的比较
        4.2.3 等温吸附参数拟合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铅胁迫对绿地花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5.1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测试项目与方法
        5.1.4 数据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种子萌发条件及种子选取标准
        5.2.2 Pb胁迫对绿地花卉种子发芽势的影响
        5.2.3 Pb胁迫对绿地花卉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5.2.4 Pb胁迫对绿地花卉幼苗生长的影响
        5.2.5 Pb胁迫对绿地花卉种子萌发后幼苗生长的影响
        5.2.6 Pb胁迫对绿地花卉种子萌发后幼苗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5.2.7 Pb胁迫对绿地花卉耐性指数的影响
    5.3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水培条件下绿地花卉对铅富集特征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1.3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绿地花卉对Pb胁迫的生长反应
        6.2.2 绿地花卉对Pb的吸收量
        6.2.3 绿地花卉的Pb富集系数
        6.2.4 绿地花卉的Pb转移系数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土培条件下绿地花卉对铅富集特征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试验方法
        7.1.3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绿地花卉对Pb胁迫的生长反应
        7.2.2 绿地花卉的Pb含量
        7.2.3 绿地花卉的Pb富集系数
        7.2.4 绿地花卉的Pb转移系数
        7.2.5 绿地花卉对Pb污染土壤的修复能力
        7.2.6 植物修复后土壤有效态铅变化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结论
    8.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8.3 本研究的后续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长春市主要木本植物汞的污染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木本园林植物对土壤重金属的富集及修复效应研究进展[J]. 刘睿,聂庆娟,王晗. 北方园艺, 2021(08)
  • [2]城市生态系统汞物质过程研究进展[A]. 于天乐,肖瑜亮,汪炜,林婷婷,王肇钧,张刚. 202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 2020
  • [3]重金属污染土壤园林植物修复研究进展[J]. 曹瑞祺,方松林,曹盼宫. 北方园艺, 2019(16)
  • [4]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D]. 闫蓬勃.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5]城市森林的结构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研究 ——以长春市南湖公园为例[D]. 李茗蕊.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19(06)
  • [6]上海市植物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D]. 王萌. 华东师范大学, 2019
  • [7]长春市净水厂改造前后植物景观的调查与评价研究[D]. 钱荔.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8]乌达汞环境地球化学和汞同位素组成特征[D]. 李春辉.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9)
  • [9]东北地区表土植硅体的空间分布与全新世温湿格局的重建[D]. 刘洪妍. 东北师范大学, 2017(12)
  • [10]长春市绿地铅污染评价及其植物修复研究[D]. 李翠兰. 吉林农业大学, 2011(01)

标签:;  ;  ;  ;  ;  

长春市主要木本植物汞污染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