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国内十大新闻

2002年国内十大新闻

一、2002年国内十大新闻盘点(论文文献综述)

郭晨[1](2020)在《词媒体符号的意义生产与互联网集体记忆建构研究》文中指出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信息爆炸,集体记忆的载体、书写方式与建构机制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自2010年新闻事件当事人李启铭一句“我爸是李刚”引发全网讨论后,网络热词的大量流行引发“词时代”到来。媒介技术发展的结果使人人成为记忆的可书写者,碎片化和冗杂性的双重特征演变成互联网记忆实践的表征,当记忆的碎片化成为常态,社会事件便很难进入个体记忆,并通过交互机制上升到集体层面。词媒体的爆发式生长为研究中国互联网空间集体记忆变迁提供一个书写的侧面,也正在成为网民集体记忆建构和社会表征的主要方式。“延续性”“事件性”以及“符号性”是词媒体典型的网络特征,也正因为它被生产出来的基础在于社会公共事件的发生,词媒体自身便具备储存记忆的功能,而这一点也体现在词媒体符号化实践与意义生产的具体过程中。词媒体自身作为一种语言符号在词语构式与符号意义保持稳定与固化的同时,持续不断地进行意义生产,并由此在意义生产的基础上与大众媒体协商式的建构互联网集体记忆。本文从“词化记忆”的视角切入,以社会事件类“词媒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选取词媒体和社交媒体平台中网民提及词媒体的信息内容为研究文本,借助符号学分析词媒体符号的词语结构与意义生产,从词媒体符号的意义生产、大众媒体与互联网集体记忆三者的关系出发,试图深度探讨互联网集体记忆传播与记忆机制的建构,尝试为新媒体与集体记忆这一记忆研究的子领域提供新思考。

谢晗[2](2020)在《新媒体环境下主旋律电影的短视频传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主旋律电影自诞生之初就肩负着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责任,格外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因其特殊的属性和独特的运作模式,在国产电影格局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业市场化进程加快,长期依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的主旋律电影因自身创作模式僵化、宣教色彩浓烈,造成了观众对该类型电影的抵触心理,市场效益一度低迷。近几年,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时间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主旋律电影开始走入大众视野,他们打破了原先电影宣传和创作的单一性,将主旋律电影导向更大众化的方向。互联网技术支持下,新媒体发展势头迅猛,将传统的电影宣发模式重新洗牌,对电影生产、策划、宣传、消费各个环节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短视频凭借“明星效应+快速复制+病毒传播”的特质成为电影宣传的重要平台,这种具有双向传播、超强内容承载力的影视新形态,从内容到渠道,都给电影传播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也重塑了媒体传播的核心过程,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的研究将国家政策扶持的主旋律电影和目前新媒体环境下发展迅速的短视频相结合,旨在为主旋律电影更好的传播主流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人文精神提供借鉴意义。本文由绪论和正文组成,绪论部分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研究意义。正文部分共有五章,第一章首先明确了主旋律电影的概念内涵,并针对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演变历史以及传播历程做出梳理,明确了新媒体环境下主旋律电影传播方式较之以往的差异性。第二章从主旋律电影的短视频传播内容切入分析,探究彰显社会正能量的内容主题、多元化的内容呈现形态及口语化的视听叙事风格。第三章依据大量案例总结出“品牌+推广”的精准个性化传播、“创意+体验”的娱乐趣味性传播、“内容+互动”的双向社交化传播三种短视频传播模式。第四章则是以2019年国庆档上映的《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这“三部曲”为案例,从物料定制、话题打造、广告玩法等方面以实证论述主旋律电影在短视频传播中贴合新媒体平台、弘扬主流价值观的做法。最后一部分是对上文提出的传播模式的效果反思,主旋律电影的短视频传播强化了受众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同时为主旋律电影的传播带来潜力,笔者另外针对目前尚存的内容创意和市场宣传不足之处进行反思,并提出优化意见。

韦晓宁[3](2020)在《亚文化资本视角下的圈层综艺研究》文中提出伴随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自制综艺随之兴起;近年,以《中国有嘻哈》《这!就是街舞》《乐队的夏天》为代表的“圈层综艺”受到青年亚文化群体的追捧。“圈层”原是用以描述不同趣缘下的用户分众聚合现象,是一种以文化和身份认同为基础的亚文化社群。以某一圈层为目标受众的“圈层综艺”也常具有鲜明的亚文化属性,而社群成员身上体现的“亚文化资本”往往为节目所用,成为圈层综艺区隔于其他综艺节目的特质之一。本论文以“亚文化资本”为理论支点探讨圈层综艺在中国兴起的文化语境和现实动因、亚文化资本的呈现与功用以及在圈层综艺中亚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经济资本的相互转换等。全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论述圈层综艺的发展缘起、传播状况,并分析其热播的现实动因;第二章阐述亚文化资本理论、亚文化表现形态及其价值的扩散与显现,分析参与主体的亚文化资本在圈层综艺中的具体体现;第三章探讨圈层综艺为呈现主体亚文化资本而构建的多维空间,即前台空间、后台空间以及屏幕之外的延展空间,并以综艺节目《乐队的夏天》为个案进行分析;第四章分析主体亚文化资本在圈层综艺制播中的功用,即亚文化资本能在内容方面召唤受众、在传播方面制造区隔,并起到价值升华的作用;第五章关注圈层综艺中主体亚文化资本的再生产,亚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三者在亚文化资本价值扩散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循环转换,圈层综艺中主体的亚文化资向社会资本、经济资本转换,同时社会资本、经济资本也强化着主体的亚文化资本。可见,圈层综艺是我国亚文化圈层与网络视频平台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进行“合谋”的产物,二者共同参与了圈层文化商业化、产品化的实践进程;在看到圈层综艺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圈层综艺所带来的社会文化效应,因此,各方需综合考虑文化发展空间和社会影响,在协商与实践中寻求圈层综艺的良性发展。

史文凯[4](2020)在《苏州市年度十大体育新闻评选的社会影响及发展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应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苏州市年度十大体育新闻评选活动的社会影响及发展策略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评选活动发展现状、基本特点、社会影响、存在问题、影响因素、发展策略等内容。旨在总结苏州市年度十大体育新闻评选对苏州市体育事业做出的贡献与产生的社会影响力,指导评选机制的改革,为苏州市年度十大体育新闻评选活动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显示:(1)苏州市年度十大体育新闻评选活动宣传工作具有工作时效性、范围局限性、内容重复性等特点;评选内容具有激励性、宣传性、政治性和正面性等特点;评选方法具有公开性和公平性、评委构成多元性、便捷性等特点。(2)鼓励市民积极参与评选活动的发动工作需要加强、评选活动的社会知晓范围相对狭小、围绕新闻评选活动开展的相关主题活动较少等是苏州市年度十大体育新闻评选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3)影响苏州市年度十大体育新闻评选活动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宣传引导工作的策划与效果、评选活动的整体规划与制度创新、评选方法与发展目标的确立等方面。(4)评选活动社会影响主要体现在:强化大众体育信念,弘扬城市体育精神;培养体育价值观念,传播城市体育文化;活跃城市体育氛围,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育宣传活动,引导正确社会舆论等方面。苏州市年度十大体育新闻评选活动的发展策略选择是:加大评选活动宣传力度,鼓励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强化与相关机构合作,深化评选活动服务性;开展相关主题活动,扩展社会知晓范围;正确把握舆论导向,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增加评选过程创新举措,突破内容同质化现象;借鉴其他评选活动优势,打造自身活动特色;提升评选专业化程度,完善评选活动整体设计;评选内容满足人本意识,整体活动凸显人文关怀;完善评选工作流程,培养专业化管理人才;加强对学校体育和体育文化的关注,促进评选内容均衡性。

俞皎岛[5](2019)在《新媒体背景下时政评论的议题选择和语态变革 ——以“侠客岛”为例》文中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舆论生态、传播格局和传播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新闻传播日益呈现人人传播、多向传播的特征。随着受众的参与意识越来越强,思想观念越来越多元,受众的意见表达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作为意见表达的重要形式,时政评论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在传播内容上专注时事热点、在传播方式上注重对话互动、在传播形态上强调个性特色、在传播语态上贴近用户习惯,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征。在时政评论的诸多传播平台中,微信公众号以其把握议题的能力、点对点的传播方式和贴近用户参与的特点,成为主流媒体意见表达和引导舆论的主阵地,体现出媒体融合的巨大优势和意见传播的广泛影响力。其中《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微信公众号“侠客岛”在同类型的传播平台中,以其创新实践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显示度和认同度。本文以微信公众号“侠客岛”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对“侠客岛”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进行系统研究,并结合“侠客岛”的传播定位着重分析其在议题设置与语态创新方面的做法,进而对于新媒体背景下时政评论如何构建舆论引导的创新机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文果[6](2019)在《三花智控代际传承及绩效变化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的数量达到约500万家,而民营企业中绝大多数是家族企业,家族企业占比高达85.4%。同时家族企业这一组织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现如今又作为我国民营经济中的主体组成部分,因此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然而,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第一批家族企业的创始人的逐渐老去,平均年龄来到约55-75岁,创始人的精力衰弱和健康问题都是家族企业所要面临的隐忧或制约,创始人不得不要思考企业交接班问题。现如今,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已经迎来了家族企业交接班的高峰时期,约有四分之三的家族企业将面临交接班问题,而家族企业能否顺利传承,不仅关系着家族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将对我国民营经济产生重要影响。然而,解决家族企业代际传承问题并非易事,如何保证家族企业有效传承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始终是一个难题。范博宏(2014)针对香港、新加坡、和台湾的华人家族企业进行了一项研究,其研究结果令人唏嘘,这些家族企业传承仅仅经过三年,公司财富便消散了近6成,换句话说,父辈辛苦一辈子创造的100元资产,传到二代手中不久,便仅剩下40元了。由此看来,如果家族企业传承问题不得到有效解决,大批家族企业都将面临财富消散的问题,甚至可能破产消失,这将直接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及就业市场的稳定性,因此探讨和解决家族企业传承问题迫在眉睫。同时,由于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不完善,代理问题广泛存在,加剧了创始人及其家族对外部经理人的不信任;而受中国传统儒家“家文化”的影响,以及创始人的主观认知,家族企业创始人往往更倾向于选择家族内部成员或者直接选择其子女作为接班人。在两种因素双重作用下,我国的家族企业传承多采取“子承父业”模式或是更青睐于这一模式。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家族企业都适合采取“子承父业”传承模式,即便是适合采取“子承父业”这一传承模式的家族企业,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会因为对家族企业内的特殊资产以及各种路障的忽视和认识不足,而导致传承失败或者传承效果不佳。因此探究“子承父业”这一传承模式的适用情境,并进一步探究子承父业模式下特殊资产的继承和对路障的清除是如何影响家族企业传承的效果或传承后企业的业绩,从而探究出子承父业传承模式下家族企业获得良好传承效果的可行性方法十分必要。三花智控是我国一家比较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家族企业,同时也是典型的采取“子承父业”传承模式的家族企业,企业经过传承之后,不但能保持稳定的运营状况,更是取得了进步,企业绩效明显改善,这在中国的家族企业中较为少见,且整个传承过程非常完整和清晰,传承过程不仅涉及经营管理权的安排,同时也成功进行了股权的交接,对于研究家族企业特殊资产和路障极具参考价值。本文以三花智控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分析其家族企业内的特殊资产和路障情况,探究了特殊资产如何具体影响传承过程中的企业绩效,并分析其传承过程中取得良好传承绩效的原因,同时分析了三花智控对路障的清除对其成功传承的保障作用。本文针对家族企业,提出普适性的基于特殊资产和路障的“子承父业”模式适用性评估方法,并从特殊资产继承和路障清除的角度提出“子承父业”模式下家族企业传承取得良好绩效的可行性方法。

王蓉[7](2019)在《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的传播研究》文中认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社交媒体平台的日渐成熟,为民众提供了公平、自由、多元的话语环境,同时也带来了微信谣言滋生等问题。后真相时代的到来更是为微信谣言的传播搭建了宽广的平台,当前微信谣言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热点问题。虽然后真相并不意味着微信谣言可以大行其道,但是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的传播确实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结合后真相时代背景对微信谣言进行研究,是把握微信谣言传播变化的时代要求和必然趋势。本文先对后真相与微信谣言的概念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探究后真相与微信谣言的关系。然后对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的传受者进行解读,通过经典案例分析造谣者、传谣者的传播意图,通过问卷调查法总结出微信谣言的受众特征为:认知局限与淡漠真相。接着以2017年——2018年为节点,选取出167条热点微信谣言,从议题特征、叙事特色、话语特征三个方面分析微信谣言,发现其内容特征具有情感偏向性。最后从思辨的角度提出微信谣言传播的影响,认为微信谣言存在着表达社会诉求,助推问题解决、“倒逼”真相等社会功能,更具有激化社会矛盾,危害社会稳定、社会舆论失序,民众陷入一种极端情绪、瓦解社会信任体系等社会危害性,并提出微信谣言的治理建议。

史星晨[8](2019)在《基于网络社交平台的健康类谣言研究》文中提出人们对健康知识的需求度与获取健康信息的期望值不断上升,利用网络寻找健康信息已成为常态,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不断创新使普通个体获得了以前从未有过的内容创作权和传播权,这种现象使得健康类谣言成为健康传播的阻碍。从网络社交平台健康类谣言的现状和产生进行理论分析,认为社会环境的变化是健康类谣言产生的宏观背景;其次在社交媒体发展过程中内容与分发模式发生的改变为健康类谣言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由传统的单一化变革成现在的多元化;信息主体“议程设置”能力与把关人功能都在不断被削弱,与“沉默的螺旋”机制相互作用,更使得健康类谣言肆无忌惮的生产与传播;个体原本持有的态度、认知及心理情感因素在健康类谣言的产生与传播过程中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选取用户使用最多的三大社交平台,将健康类谣言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梳理健康传播发展脉络,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对样本进行分析归纳出健康类谣言具有的选题切合受众心理、陈述攀附权威、使用风险词汇以及“春风吹又生”等特点;通过调查数据分析,了解社交平台用户面对健康类谣言的基本状况及传谣动机,得出当前用户对健康类谣言的判断力不是很强,并且“为大家好”的个人主义倾向和崇尚“专家”的信念促使他们对健康类谣言进行传播扩散,同时受众的知识储备量不足、平台反馈机制的缺失以及微弱的专业话语权也导致健康类谣言反复出现与传播。根据上述探讨提出网络社交平台健康类谣言在治理过程中要加强网民科学健康素养和媒介素养,强化媒体责任感和落实相关法律制度,有效应对健康类谣言,构建良好的媒介生态环境和健康社交圈。

侯顺[9](2019)在《中国网络影视产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影视文化生产活动开始于1895年,经过了 100多年的发展,进入当下的网络时代,传统影视产业升级为网络影视产业,出现了新的产品和新的现象。网络影视产业是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结果,对其进行研究,既有艺术审美价值和理论意义,又有产业借鉴价值和实践意义。1995年,尼葛洛庞帝在《Being Digital》(《数字化生存》)中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趋势和应用,阐明了信息技术、互联网对时代和人们生活的影响和价值,并为我们描绘了一种新的思维及生活模式。1987年互联网进入中国,32年过去了,如尼葛洛庞帝预测的一样,互联网给人们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娱乐方式和生存方式,也对产业经济市场带来升级和变革。本文即是对网络影视产业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引入历史学、影视学、传播学、经济学等交叉学科视角,采用原理演绎与比较分析、宏观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客观地梳理了网络影视产业从溯源、萌芽、诞生到发展、壮大的产业基础、时代背景、历史脉络、产业格局等;从具体的生产实践中比较、总结一般生产规律,总结归纳部分网络影视企业失败的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探讨分析其未来发展趋势和发展对策。全文除绪论和结论外,重点研究内容主要分布在第二章至第七章中。其中,第二章对网络影视产业研究的逻辑起点、研究范畴等基本问题做了交代。第三、四章是历史研究,从历史学角度,追溯传统影视产业对网络影视产业的历史渊源,建构网络影视产业的历史进程。第五、六章是现实研究,主要对网络影视产业的现状格局、典型企业进行具体分析;第七章主要对网络影视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第一章绪论,明确研究的意义、现状、内容、理论、方法、基本概念及主要创新点等。绪论首先阐释了研究意义,网络影视产业作为网络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新兴业态之一,受到网民的高度关注和喜爱,将网络影视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对象来进行研究,对历史学、影视学、产业学、传播学等研究领域的拓展具有重要的学理意义,对网络影视企业的分析、研究和总结对企业发展有重要的实践借鉴意义。其次,在对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论文的主体内容、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等。第二章是对网络影视产业研究的逻辑起点和问题阈进行分析,这是网络影视产业研究的基本问题。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看,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影视产业是科技与文化结合的典型代表,两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依赖的矛盾运动推动着影视产业往前发展。网络影视产业研究的逻辑起点可以追溯为科技与文化的深度关联性,具体的历史阶段表现为网络科技与影视产业的关联,这种关联是网络影视产业产生、发展的基础,也促使网络科技与影视产业的协同并轨发展,而与网络影视产业相关的活动及其规律都属于网络影视产业研究的范围。第三章是对传统影视产业历史发展的追溯,网络影视产业脱胎于传统影视产业,而且在网络影视产业出现之后,传统影视产业并未消亡,而是继续发展。本章主要通过追溯影视产业的历史渊源,阐明其艺术属性和科技属性等本源性问题。从时间轴来看,影视文化生产活动远早于文化产业概念的出现和网络技术的产生,在网络科技出现之前,影视艺术的生产活动、产业形态就非常丰富,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影视娱乐产品。随着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影视艺术的文化属性更加明显;进入21世纪后,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出现了网络影视产业活动,影视产业的科技属性又开始凸显,因此,对网络影视产业的研究要从研究传统影视产业开始。同时本章还分析了传统影视产业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情况。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积累了丰厚的文化资源,中国共有53处世界物质遗产,和40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这些遗产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是具有高价值、稀缺、无法仿制、难以替代的宝贵财富,但是当下的网络影视产业对这些优质资源的利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第四章对网络影视产业的发展进度进行了全景性历史建构。通过考量影视文化活动、文化产业、网络技术的产生时间,提出是进入21世纪后,影视产业与网络技术交叉融合到一定程度,网络影视产业才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在2001年8月出现的网络VOD服务,可以视为网络影视产业的萌芽,之后陆续上线众多影视网站,虽然在后期的发展中,网站的盈利方式、业务重点各不相同,但影视制作依然在网站业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18年里,网络影视产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产业发展的视角,梳理我国网络影视产业的发展历程,大致经过了野蛮生长期、行业调整期、行业发展期、快速成长期四个历史阶段。网络影视产业是影视产业发展到网络历史阶段的产物,网络大电影、微电影、微电视剧、网络直播等“网生”影视产品是对传统影视产品的发展。而且,随着网络技术与电影艺术的融合进入更深层次,还会有越来越多的影视产品新形式出现。第五章是对网络影视产业市场格局的分析。在发轫之初,乐视、酷6等影视网站争先上线,快速抢占影视资源,经过多次洗牌之后,很多网站悄然退走,只有少数网站在互联网巨头BAT的支持下,得到了新的发展。从整体来看,中国网络影视产业在长视频领域形成了以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为主的“三国鼎立”格局;在短视频平台领域,则形成了以抖音、快手、秒拍等为主的“战国时代”状态,竞争也异常激烈。与此同时,长、短视频平台交叉布局,网络直播后来居上,传统影视文化企业发力突围,成为中国网络影视行业格局的变量。第六章是选取了网络影视企业的典型代表进行分析。优酷形成了围绕电商的泛娱乐生态、爱奇艺形成了围绕IP的泛娱乐生态、腾讯视频形成了围绕细分的泛娱乐生态、乐视视频形成了垂直发展的泛娱乐生态、芒果TV形成了网台融合的泛娱乐生态、快手与抖音短视频形成了围绕社交的娱乐生态,虎牙直播与斗鱼TV形成了围绕游戏的娱乐生态。第七章主要研究了网络影视产业发展的趋势和企业发展对策。当下,在经历了野蛮生长到跑马圈地的行业格局洗牌之后,网络影视企业开始全面竞争。在网络影视产业的后竞争时代,出现了内容主题趋向主流文化、生产制作趋向版权自制、传播渠道趋向多屏互动、赢利模式趋向多样付费等趋势。网络影视产业需要在内容制作上求精、资源利用上求深、商业模式上求变、产业格局上求新,才能在泛娱乐时代立于不败之地。1985年,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家美国人尼尔·波兹曼出版了他媒介批评三部曲之一的《娱乐至死》,书中解析了美国社会由印刷统治转变为电视统治,得出了由此导致社会公共话语权的特征由曾经的理性、秩序、逻辑性,逐渐转变为脱离语境、肤浅、碎化,一切公共话语以娱乐的方式出现的现象,表达了自己的预见和担忧,以此来告诫公众要警惕技术的垄断。在该书中,波兹曼深入剖析了以电视为主的新媒体对人思想认识、认知方法乃至整个社会文化发展趋向的影响,令人深省。34年过去了,当时的观众并没有“娱乐至死”,而当下,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又将“娱乐”推向了以新媒体为载体的征程上,尼尔·波兹曼所担忧的电视时代已过去,但是新的娱乐载体电脑、平板、手机,甚至网络电视,又相继出现,而网络影视生产内容,网剧、微电影、网络大电影、网络综艺、直播节目等也的确是在推动着人类的娱乐进程,历史似乎依然朝着波兹曼先生设想的“至高至死”的方向发展,娱乐本身并不是洪水猛兽,但“娱乐至死”依然需要避免。因此,尼尔·波兹曼的警示在当下依然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网络影视产业的发展也要预防这种可能。

王慧文[10](2017)在《当代流行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将2000年之后的流行语作为研究主体,运用社会语言学的基本理论,研究了当代流行语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社会语言学是描述语言和社会结构共变的一门科学,从其变异研究的角度来说,流行语就是最佳的体现语言变动的方式,社会语言学提供了流行语与社会联系的理论基础。当代流行语是当代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的反映,通过对其研究我们不仅能一窥时代文化、心理的发展变化,还能够丰富流行语的研究领域,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新视角,使得更多的人来关注和研究语言的文化传播现象,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当代流行语有一个深入的系统性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全文除去引言和结语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当代流行语的界定、类型与特点,第二部分为社会对当代流行语的影响,第三部分为当代流行语对社会的影响,第四部分为当代流行语的价值,本文重点论述了第二、三部分,即当代流行语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引言介绍了选题依据与意义、相关国内外研究综述以及研究方法和语料,第一部分对流行语相关的定义、类型和特点做了论述,比对多个流行语相关的定义,最终对流行语做出了一个界定,明确了本论文是基于什么含义的流行语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的,接着对当代流行语的类型和特点做了全面细致的分析,其中重点分析了流行语的流行性、创新性、简明性、时代性等特征,从流行语的社会职能、来源等方面分析了流行语的类型。本论文第二、三部分着重研究了当代流行语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上又结合了社会心理学等理论,分别从社会对当代流行语的影响和当代流行语对社会的影响两方面做了分析。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社会更是如此,而流行语作为社会文化的产物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变化,流行语的产生、传播、消失都受社会文化、社会心理条件的制约,同时流行语的创造、使用也对社会有一个反向作用,反映着社会文化、心理现象,影响着社会的观念、心态、价值理念、生活方式等方面,这种影响最终来说还是为了满足交际心理的需求。第四部分是当代流行语对社会的价值,流行语反映着国家各方面的真实情况,真实地记录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并且它迎合了大众的心理需求,人们在使用流行语时能挣脱心理压力并展现个性,透过当代流行语也能一窥当代人们心理的变化发展。结语部分对全文做了简要总述,并提出了流行语的规范问题,流行语语言表现形式多样,含意丰富,且与社会密切相关,对社会影响大,所以要给当代流行语创造科学系统的良好规范环境。

二、2002年国内十大新闻盘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年国内十大新闻盘点(论文提纲范文)

(1)词媒体符号的意义生产与互联网集体记忆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
2 “词媒体”的概念定义与网络特征
    2.1 “词媒体”的概念定义
    2.2 词媒体的网络特征
3 词媒体与互联网集体记忆的理论阐释
    3.1 语言与集体记忆的理论基础
    3.2 符号与集体记忆的理论联系
    3.3 词媒体与集体记忆的理论分析
4 词媒体符号意义生产的文本分析
    4.1 词媒体构词的语法分析
    4.2 词媒体符号的结构分析
    4.3 词媒体符号的意义生产特征
5 词媒体符号与互联网集体记忆的传播与建构机制
    5.1 协同生产:词媒体符号的双向传播模式
    5.2 词媒体符号与互联网集体记忆的建构机制
6 总结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论文
致谢

(2)新媒体环境下主旋律电影的短视频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第一章 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演变及传播历程
    第一节 主旋律电影的概念阐释
        一、“主旋律电影”概念的提出
        二、“主旋律电影”内涵的确立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演变
        一、“革命斗争”题材创作阶段
        二、“多元类型”主题探索阶段
        三、“求新求变”融合发展阶段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主旋律电影的传播历程
        一、电影放映队巡映宣传(1949-1977)
        二、“党报+电影报刊”联合报道(1978-1999)
        三、“电视+网络媒体”并行宣传(2000-2008)
        四、自媒体分享和互动(2009-2020)
第二章 新媒体环境下主旋律电影的短视频内容传播特征
    第一节 思想引领:彰显社会正能量的创作主题
        一、国家形象的影像表达增强国族认同感
        二、英雄人物的形象塑造引起社会情感共鸣
        三、爱国情怀的传递引领社会正能量
    第二节 多元呈现:主旋律电影短视频的形态类别
        一、影视内容发布类:电影本体的多元化传播
        二、花絮记录类:电影情感的侧面表达
        三、创意策划类:电影元素的再加工
    第三节 浅层娱乐:迎合受众的口语化视听叙事特征
        一、碎片化的多样性视听传播
        二、浅显化的娱乐性趣味表达
第三章 新媒体环境下主旋律电影的短视频传播策略
    第一节 “品牌+推广”的精准个性化传播
        一、构建电影品牌,明确鲜明标识
        二、精准投放圈层,凝聚广泛共识
    第二节 “创意+体验”的娱乐趣味化传播
        一、设计游戏,植入电影元素
        二、贴合剧情,打造体验式场景
    第三节 “内容+互动”的双向社交化传播
        一、片方主导,引发粉丝参与
        二、用户共创,协同生成内容
第四章 新媒体环境下主旋律电影的短视频传播案例
    第一节 《我和我的祖国》案例分析
        一、定制物料,卡点投放
        二、推广音乐,全民参与
    第二节 《中国机长》案例分析
        一、贴合热门玩法,实现趣味传播
        二、借力主流媒体,突出改编“原型”
    第三节 《攀登者》案例分析
        一、明星下沉,贴近受众市场
        二、打造话题,创造观影需求
第五章 新媒体环境下主旋律电影的短视频传播效果反思
    第一节 主旋律电影的短视频传播效果
        一、受众效果:强化身份与主流价值观的认同
        二、媒介效果:为主旋律电影的传播带来潜力
        三、社会效果:落实了践行主流价值观的行为
    第二节 主旋律电影的短视频传播不足之处
        一、内容创意多样性不足
        二、市场宣传占比薄弱
        三、海外传播力度不足
    第三节 主旋律电影的短视频传播优化建议
        一、坚持走“互联网群众路线”
        二、重视“关键意见领袖”的引领作用
        三、提升本土文化的国际竞争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亚文化资本视角下的圈层综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亚文化资本
        二、关于圈层综艺
    第三节 相关概念与研究对象的界定
        一、相关概念简述
        二、研究对象界定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后亚文化语境下圈层综艺的发展
    第一节 从亚文化到后亚文化
    第二节 圈层综艺的兴起
    第三节 圈层综艺热播的现实动因
        一、技术背景:网络新媒介的普及
        二、行业驱动:网络视频平台的发展需求
        三、题材与受众资源:“圈层”的形成
        四、政策形势:呼唤强化精神文化建设
    第四节 圈层综艺的传播特征
        一、传播主体:制作团队专业化
        二、传播内容:舞台作品联结人际交往情境
        三、传播渠道:平台“独播”与社会化平台传播结合
        四、传播受众:从“圈层受众”到普泛年轻受众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亚文化资本及其在圈层综艺中的表现
    第一节 亚文化资本理论
    第二节 亚文化资本的表现形态
        一、具身化
        二、客观化
        三、制度化
    第三节 亚文化资本价值在当代的扩散与显现
    第四节 圈层综艺中主体的亚文化资本体现
        一、形象风格:装扮、姿态和语言的“内行”
        二、舞台作品:圈层文化“造诣”的明证
        三、社群资历:有“梗”可讲与有“情”可述
        四、制度认可:奖项颁发与主流话语正面评价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圈层综艺呈现主体亚文化资本的多维空间
    第一节 观演空间
        一、舞台布景展现表演效果
        二、狂欢仪式强化受众认同
        三、为主流话语设置“席位”
    第二节 后台空间
        一、主体对作品文本的意义解读
        二、主体形象的日常表现
        三、社群交往的多面展示
    第三节 延展空间
        一、屏幕空间的符号叙事:镜头、剪辑与特效
        二、网络社交空间互动:引导受众参与传播实践
        三、线下巡演空间:“光韵”的再现
    第四节 《乐队的夏天》:多场景交织中“乐手人格”的立体塑造
        一、“音乐节现场”的舞台形象
        二、“乐队观战区”的社群情谊
        三、“爱奇艺泡泡”的多重互动
        四、“HOT巡演”中乐队风格的线下还原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亚文化资本在圈层综艺制播中的功用
    第一节 内容:召唤受众
        一、标新立异形象吸引注意
        二、舞台作品的质量保证
        三、戏谑中的娱乐功能
    第二节 传播:制造区隔
        一、支持圈层综艺的独特定位
        二、“鄙视链”的存在成为节目刺点
        三、形成圈层的传播“势能”
    第三节 升华:传递价值
        一、以努力和坚持获取资本
        二、抵抗姿态下的现实批判
        三、呼唤文化包容与多元
    第四节 《中国有嘻哈》:嘻哈说唱群体的“产能”释放
        一、“嘻哈者”形象风格的夸张与流行
        二、嘻哈说唱表演的技术性与观赏性
        三、说唱者之间的冲突张力成为看点
        四、嘻哈精神的共情传播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圈层综艺中主体亚文化资本的再生产
    第一节 亚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的循环转换
    第二节 亚文化资本向社会资本转换
        一、知名度的提升
        二、话语权的扩大
    第三节 亚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转换
        一、亚文化演绎者“身价”高涨
        二、节目的“流量变现”与周边产品开发
    第四节 社会资本与经济资本对亚文化资本的强化
        一、综艺产业对新人的扶持培养
        二、亚文化发展环境的整体改善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苏州市年度十大体育新闻评选的社会影响及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序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体育新闻传播助力我国体育强国建设
        1.1.2 体育新闻评选是新闻传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1.3 评选城市体育新闻与打造城市形象与城市精神关系密切
        1.1.4 体育新闻评选内容是城市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呈现
        1.1.5 城市体育新闻评选的相关研究滞后,亟待加强
    1.2 研究意义
        1.2.1 吸引社会与市民对体育事业发展成果的关注与重视
        1.2.2 充分发挥体育新闻传播的功能价值
        1.2.3 丰富关于体育新闻评选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1.2.4 为进一步完善苏州市年度十大体育新闻评选过程提供参考建议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4 相关概念解释
        1.4.1 体育新闻
        1.4.2 体育新闻评选
        1.4.3 社会影响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实地调查法
        2.2.5 数理统计法
        2.2.6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苏州市年度十大体育新闻评选活动发展现状分析
        3.1.1 苏州市年度十大体育新闻评选活动的发展历程
        3.1.2 苏州市年度十大体育新闻评选活动的目的任务
        3.1.3 苏州市年度十大体育新闻评选活动的机构组成
        3.1.4 苏州市年度十大体育新闻评选活动的一般程序
        3.1.5 关于苏州市年度十大体育新闻评选活动的主要标准
        3.1.6 苏州市年度十大体育新闻评选活动的投票方式
        3.1.7 关于苏州市年度十大体育新闻评选活动的宣传方式与公布表彰
        3.1.8 苏州市年度十大体育新闻评选的内容整理
    3.2 苏州市年度十大体育新闻评选的基本特点
        3.2.1 宣传工作基本特点
        3.2.2 评选内容基本特点
        3.2.3 评选方法基本特点
    3.3 苏州市年度十大体育新闻评选活动的社会影响
        3.3.1 强化大众体育信念,弘扬城市体育精神
        3.3.2 培养体育价值观念,传播城市体育文化
        3.3.3 活跃城市体育氛围,促进全民健身运动
        3.3.4 加强体育宣传活动,引导正确社会舆论
        3.3.5 树立体育明星榜样,打造城市美好形象
        3.3.6 传达政府体育政令,解释相关体育政策
        3.3.7 宣传体育产业计划,促进体育经济发展
        3.3.8 普及体育知识盲区,提升大众认知水平
    3.4 苏州市年度十大体育新闻评选活动存在问题分析
        3.4.1 鼓励市民积极参与评选活动的发动工作需要加强
        3.4.2 评选活动的社会知晓范围相对狭小
        3.4.3 围绕新闻评选活动开展的主题活动较少
        3.4.4 每年评选内容存在一定的同质化倾向
        3.4.5 评选活动的社会宣传渠道相对单一
        3.4.6 多年评选活动过程老套,缺乏创新举措
    3.5 影响苏州市年度十大体育新闻评选活动发展的因素分析
        3.5.1 宣传引导工作的策划与效果
        3.5.2 评选活动的整体规划与制度创新
        3.5.3 评选方法与发展目标的确立
        3.5.4 评选标准与所选体育新闻质量
        3.5.5 社会大众的参与状况与反馈
        3.5.6 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与投入
        3.5.7 评选活动的整体流程实际完成情况
        3.5.8 活动负责人员的专业化程度
    3.6 推动苏州市年度十大体育新闻评选活动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3.6.1 加大评选活动宣传力度,鼓励社会大众积极参与
        3.6.2 强化与各相关机构合作,深化评选活动服务性
        3.6.3 开展相关主题活动,扩展社会知晓范围
        3.6.4 正确把握舆论导向,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3.6.5 增加评选过程创新举措,突破内容同质化现象
        3.6.6 借鉴其他评选活动优势,打造自身活动特色
        3.6.7 提升评选专业化程度,完善评选活动整体设计
        3.6.8 评选内容满足人本意识,整体活动凸显人文关怀
        3.6.9 完善评选工作流程,培养专业化管理人才
        3.6.10 加强对学校体育和体育文化的关注,促进评选内容均衡性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6 附件
    附件1 苏州市年度十大体育新闻评选基本内容汇总表
    附件2 “苏州市年度十大体育新闻评选的社会影响及发展策略”问卷
    附件3 专家访谈提纲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正式发表的论文
8 致谢

(5)新媒体背景下时政评论的议题选择和语态变革 ——以“侠客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2 新媒体背景下时政评论的传播生态变革
    2.1 新媒体背景下的传播生态变革
    2.2 新媒体背景下时政评论的传播生态变革
3 “侠客岛”的传播定位与用户特征
    3.1 “侠客岛”创建的背景及影响
    3.2 “侠客岛”的传播定位
    3.3 “侠客岛”的用户特征
4 “侠客岛”的议程设置与舆论引导
    4.1 “侠客岛”传播内容分析
    4.2 “侠客岛”时政评论的议程设置
5 “侠客岛”的传播表达与语态变革
    5.1 “侠客岛”时政评论的表达方式
    5.2 “侠客岛”时政评论的叙事态度
6 “侠客岛”对舆论引导机制创新的启示
    6.1 坚持内容为王这一永恒主题
    6.2 适应互联网思维,以用户为要
    6.3 挖掘利用高层级信源和独特材料
7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6)三花智控代际传承及绩效变化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家族企业
        1.3.2 代际传承
        1.3.3 家族企业传承模式的研究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制度背景
        1.5.1 经理人市场
        1.5.2 产权继承
        1.5.3 银行放贷
    1.6 理论基础
        1.6.1 委托代理理论
        1.6.2 特殊资产理论
第二章 三花智控代际传承案例介绍
    2.1 三花智控背景概述
        2.1.1 公司基本情况
        2.1.2 公司股权结构
    2.2 三花智控传承过程
        2.2.1 创始人与接班人简介
        2.2.2 传承过程介绍
        2.2.3 三花智控传承特征总结
第三章 三花智控代际传承案例分析
    3.1 传承前后绩效变化及成因分析
        3.1.1 传承前后市场反应变化
        3.1.2 传承前后财务绩效变化
        3.1.3 绩效变化小结与成因分析
    3.2 三花智控特殊资产评估及特殊资产继承
        3.2.1 特殊资产评估
        3.2.2 特殊资产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3.2.3 特殊资产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小结
    3.3 三花智控路障评估及路障清除
        3.3.1 路障评估
        3.3.2 路障清除
        3.3.3 路障与路障清除小结
第四章 三花智控代际传承案例启示
    4.1 家族企业的传承模式选择
    4.2“子承父业”模式适用性评估
    4.3“子承父业”模式特殊资产继承
    4.4“子承父业”模式路障清除
总结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展望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的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后真相相关研究
        1.3.2 微信谣言相关研究
        1.3.3 后真相与微信谣言相关研究
        1.3.4 结论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后真相与微信谣言概述
    2.1 关于“后真相”
        2.1.1 “后真相”的概念界定
        2.1.2 后真相时代的特征
    2.2 关于微信谣言
        2.2.1 微信谣言的概念界定
        2.2.2 微信谣言的传播模式
    2.3 后真相与微信谣言
第三章 微信谣言的传受者
    3.1 微信谣言传播者的传谣动机
        3.1.1 造谣者
        3.1.2 传谣者
    3.2 微信谣言的受众特征
        3.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统计
        3.2.2 调查对象微信谣言认知与态度情况统计
        3.2.3 调查对象信息真假判断情况统计
        3.2.4 研究结论
第四章 微信谣言的内容特征
    4.1 微信谣言的议题内容
        4.1.1 内容主题:贴近民众利益与情感
        4.1.2 呈现形式:诉诸视频等感性元素,增强谣言感染力
    4.2 微信谣言的叙事特色
        4.2.1 叙事结构程式化
        4.2.2 悲情叙事
    4.3 微信谣言的话语特征
        4.3.1 诉诸恐惧、权威加持成常用话语修辞
        4.3.2 道德绑架式话语诱导分享
        4.3.3 大量使用感叹句式,进行情绪唤起
第五章 微信谣言的传播影响及治理建议
    5.1 社会功能
        5.1.1 表达社会诉求,助推问题解决
        5.1.2 “倒逼”真相
    5.2 社会危害性
        5.2.1 激化社会矛盾,危害社会稳定
        5.2.2 瓦解社会信任体系
        5.2.3 社会舆论失序,民众陷入一种极端情绪
    5.3 治理建议
        5.3.1 内容、情感、圈群三管齐下,升级微信谣言识别系统
        5.3.2 多方联动辟谣,完善微信谣言辟谣渠道
        5.3.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微信谣言传播的惩罚标准
        5.3.4 提高民众谣言辨别能力,增强民众辨别主动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微信信息的认知与态度调查
附录2 热点微信谣言统计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基于网络社交平台的健康类谣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健康传播
        (二)谣言研究
        (三)相关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网络社交平台健康类谣言的现状及产生分析
    第一节 网络社交平台健康类谣言的现状
    第二节 网络社交平台健康类谣言的产生
        (一)社会条件
        (二)媒介环境
        (三)个人层面
第三章 网络社交平台健康类谣言传播分析
    第一节 网络社交平台健康类谣言的传播模式及呈现形式
        (一)垂直化平台的“放射到复合放射”传播——微信公众号与微博
        (二)熟人社区的“树状”传播——微信朋友圈与QQ空间
        (三)网络社交平台健康类谣言传播的呈现形式
    第二节 网络社交平台健康类谣言的传播特征
        (一)把握情境,切合受众心理
        (二)现身说法,辅以煽情
        (三)材料“讲究”,攀附权威
        (四)风险呈现,唤起恐惧
        (五)本土改造,卷土重来
第四章 网络社交平台健康类谣言传播动机
    第一节 受众层面
        (一)用户对健康类信息的印象感知
        (二)用户对健康信息的判断力分析
        (三)年龄层与受教育程度和健康类谣言传播之间的关联
        (四)受访者对健康类谣言的态度
        (五)“拟剧理论”视域下的自我呈现
    第二节 媒体层面
        (一)内容扩散趋势加强与专业话语权不凸显
        (二)反馈机制的缺失
        (三)社群传播成主流传播
第五章 网络社交平台健康类谣言的控制与治理
    第一节 网民自我净化
        (一)加强受众科学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培养
        (二)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
    第二节 媒体强化责任感
        (一)源头治理:重申“把关人”机制
        (二)正视科学:拓展专业话语空间
        (三)自净机制:加强自身信息监管
    第三节 发挥立法引领保障作用
        (一)加强政府控制力
        (二)落实立法相关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问卷调查
附录2 2016 —2018 十大健康类谣言年度盘点
附录3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中国网络影视产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和研究现状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第二节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一、论文特色
        二、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四节 基本理论与相关概念
        一、基本理论
        二、相关概念
第二章 网络影视产业研究的逻辑起点和问题阈
    第一节 网络影视产业研究的逻辑起点
        一、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历史关联
        二、网络科技与影视艺术的现实关联
    第二节 网络科技与影视艺术的互动融合
        一、“相加”: 影视资源的网络平移
        二、“相长”: 影视产业的全面变革
        三、“相融”: 影视产业的破壁融合
    第三节 网络影视产业的问题阈
        一、网络影视产业研究对象及范围
        二、网络影视产业研究本体
        三、网络影视产业特征
第三章 中国传统影视产业的历史追溯
    第一节 传统影视产业发展历程
        一、传统影视产业的史料梳理
        二、作为文化产业的影视产业
    第二节 传统影视产业对文化资源的利用
        一、传统影视产业对文化资源的利用现状
        二、传统影视产业在文化资源利用上的不足
    第三节 推进影视产业对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
        一、资源基础论的基本观点
        二、借助历史文化资源促进影视产业发展
第四章 中国网络影视产业的历史建构
    第一节 网络影视产业演进轨迹
        一、野蛮生长期(2001年一2007年):抢占市场
        二、行业调整期(2007年一2009年):优胜劣汰
        三、转型发展期(2009年—2014年): 资本入局
        四、快速成长期(2014年—至今): 破壁融合
    第二节 网络影视产品新形态的特征辨析
        一、网络大电影: 叙事结构多样化与游戏色彩
        二、网络直播: 社交媒体语境下的全景敞视
    第三节 中国网络影视产业的历史机遇
        一、国家推动科技发展
        二、VR技术带来的机遇
第五章 中国网络影视产业格局
    第一节 中国网络影视产业整体情况
        一、中国网络影视产业持续成长
        二、中国网络影视企业运营平台类型
    第二节 网络长视频领域的“三国鼎立”
        一、长视频平台概览
        二、长视频市场上的“三国鼎立”
        三、长视频市场形成“头部效应”
    第三节 网络短视频领域的“战国时代”
        一、短视频平台概览
        二、短视频市场“战国时代”
        三、短视频内容格局: MCN成新风口
    第四节 中国网络影视产业格局的变量
        一、长短视频平台交叉布局
        二、直播平台后来居上
        三、传统影视文化企业发力突围
第六章 中国网络影视企业典型分析
    第一节 长视频领域的“优爱腾”模式
        一、优酷: 围绕电商的泛娱乐生态
        二、爱奇艺: 围绕IP的泛娱乐生态
        三、腾讯视频: 围绕平台细分的泛娱乐生态
        四、“优爱腾”模式比较
    第二节 乐视视频与芒果TV模式
        一、乐视视频: 垂直发展的泛娱乐生态
        二、芒果TV:网台融合的泛娱乐生态
        三、乐视视频与芒果TV模式比较
    第三节 短视频和直播视频模式
        一、快手与抖音: 围绕社交的娱乐生态
        二、虎牙与斗鱼: 围绕游戏的娱乐生态
        三、主播之争与主播合伙人模式
第七章 中国网络影视产业发展趋势及对策
    第一节 中国网络影视产业存在问题分析
        一、管理机制不顺
        二、财政投入不足
        三、发展战略同质
    第二节 中国网络影视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一、国家政策营造良性发展环境
        二、科技发展带来新增长点
        三、资本注入成为强大助力
    第三节 中国网络影视产业发展趋势
        一、内容主题趋向主流文化
        二、生产制作趋向版权自制
        三、传播渠道趋向多屏互动
        四、赢利模式趋向多样付费
        五、业务布局趋向融合跨界
    第四节 中国网络影视产业发展对策
        一、管理机制上求进
        二、资源利用上求优
        三、内容制作上求精
        四、商业模式上求变
        五、产业布局上求新
结语
    第一节 研究总结
        一、网络影视产业是影视产业进入网络历史阶段的产物
        二、网络大电影等“网生”产品属于影视产品
        三、传统历史文化资源是网络影视产业的优质资源
        四、优质网络影视企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五、网络影视企业发展需要求精、求深、求变、求新
    第二节 研究展望
        一、“泛娱乐”对网络影视产业的影响研究
        二、“大数据”挖掘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当代流行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1.选题的依据
        2.选题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三) 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
        1.研究方法
        2.语料来源
一、当代流行语的定义、类型与特点
    (一)流行语概念的定义
        1.相关定义
        2.流行语和其他语汇的区别
        3.流行语的界定
    (二)当代流行语的类型
        1.按照来源分类
        2.按照社会职能分类
    (三)当代流行语的特点
        1.流行性
        2.创新性
        3.简明性
        4.时代性
        5.广泛性
二、社会对流行语的影响
    (一)流行语的产生原因与传播途径
        1.流行语产生的社会原因
        2.流行语的传播途径
    (二)当代流行语消失的社会原因
        1.社会文化现象的更迭
        2.喜新厌旧的社会心理
三、流行语对社会的影响
    (一)对社会心态的改变
    (二)对社会价值观的改变
四、流行语的社会价值
    (一)对社会文化及心理变化的记录
    (二)一般词汇的天然语料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2002年国内十大新闻盘点(论文参考文献)

  • [1]词媒体符号的意义生产与互联网集体记忆建构研究[D]. 郭晨. 暨南大学, 2020(04)
  • [2]新媒体环境下主旋律电影的短视频传播研究[D]. 谢晗. 扬州大学, 2020(05)
  • [3]亚文化资本视角下的圈层综艺研究[D]. 韦晓宁.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7)
  • [4]苏州市年度十大体育新闻评选的社会影响及发展策略[D]. 史文凯. 苏州大学, 2020(03)
  • [5]新媒体背景下时政评论的议题选择和语态变革 ——以“侠客岛”为例[D]. 俞皎岛. 暨南大学, 2019(02)
  • [6]三花智控代际传承及绩效变化的案例研究[D]. 文果.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7]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的传播研究[D]. 王蓉. 广西大学, 2019(01)
  • [8]基于网络社交平台的健康类谣言研究[D]. 史星晨. 广州大学, 2019(01)
  • [9]中国网络影视产业研究[D]. 侯顺.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10]当代流行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 王慧文.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7(02)

标签:;  ;  ;  

2002年国内十大新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