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区电子商务政府买单 百姓受益(论文文献综述)
韩小伟[1](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研究》文中提出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我国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中央单位立足部门资源优势,结合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连片特困地区实际,通过各种渠道方式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对于践行党的宗旨、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群众、培养锻炼干部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对于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论文运用实证研究、系统研究、综合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立足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理论和实践,以国家有关政策文件为指导,参考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视角,对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政策理论、重大意义、历史进程、工作实践、基本经验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系统总结,并对2020年以后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进行了前瞻性思考。具体来说,文章由六个部分构成: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论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等问题。第二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概述,主要阐释了中央单位、社会扶贫、定点扶贫、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等相关概念;揭示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重大意义,即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体现,是“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的组成部分,是加大对老少边贫地区扶持力度的举措,是帮扶单位贴近基层、了解民情的途径;系统梳理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历史进程。第三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理论基础,主要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视角,对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阐述。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主要包括反贫困理论、公平正义理论和社会保障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主要包括共同富裕理论、共享发展理论和扶贫开发理论。第四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主要领域及案例,主要从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产业扶贫、技能培训扶贫、教育科技文化扶贫、健康扶贫和网络扶贫等六个领域,对中央单位在各个领域开展定点扶贫的由来、内容和典型案例等进行了归纳和举例。第五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经验,主要从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干部培养相结合等5个方面,全面总结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要求和实践经验。第六章是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对策思考,主要是基于2020年以后中国反贫困工作重心转向治理农村相对贫困的背景,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调要发挥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部门优势,即发挥中央单位的政策、资源、规划、人才和技术等优势;强调要构建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即构建由党委领导机制、政府主导机制、群众参与机制、组织协调机制、资金投入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内容构成的长效机制。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历史进程划分为起步阶段、展开阶段、深化阶段和完善阶段等4个阶段,分析了每一个阶段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宏观背景、政策依据、主要任务和基本特征;二是全面总结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经验,即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与扶智扶志相结合、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与加强干部培养相结合;三是对2020年以后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进行了前瞻性思考,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调要发挥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部门优势,构建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胡友训[2](2020)在《田园综合体盈利模式 ——以无锡田园东方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7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田园综合体”概念,并由此引爆成为此后我国多年农业产业领域最炙热的一个词。在中央1号文件中推广“田园综合体”,既是从国家层面给予田园综合体的认可,也使得建设田园综合体成为了我国农业领域改革以及后续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决策。此后,国家以及各省市分别启动了建设“田园综合体”试点活动,并在配套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上给予试点项目支持。经历了三年多的持续发力,首批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已经蔚成规模,一些地方的省一级田园综合体项目也走上正轨。田园综合体以现代科技农业、文商旅及田园社区三位一体的农业新一代商业发展模式,其兼顾了多方利益,保证了多方尤其农民的利益,以农民利益为主导的利用农业资源和环境,打造一个城市化场景,即解决了农业农民对城市的向往也满足了城市人逆城市化提供了生活工作的场所和场景,有效的解决了社会矛盾和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继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现代农业示范区等项目后国家在新农村建设领域推出的又一成功举措。国内田园综合体建设始于田园东方公司的积极探索。田园东方于2013年开始在江苏无锡、四川成都等地率先就田园综合体建设模式做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其中,无锡田园东方是先从一个600亩地的集社区、种植、配套等项目作为示范区开始的,从中探索出田园综合体多种业态发展的成功经验,该经验2016年获得中央主管部门认可后纳入1号文件并在全国推广,田园东方公司随后又在阳山二期项目、以及成都和盛田园东方项目中对前期模式又做了进一步的升级和创新。与此同时,国内也有多利农场、蓝城农业等公司以不同模式对田园综合体项目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但从目前运行情况看,符合田园综合体本质要求的成功项目还比较少,加之各地推广速度过快,暴露出了一些新的问题,亟待从理论上加以梳理和诠释。作为国内田园综合体最早一批的建设者,本文对于我国田园综合体建设中的机遇与矛盾感同身受,此次选择针对“田园综合体盈利模式”这一关键要素展开初步研究,目的在于揭示田园综合体的本质内涵和基本运行规律,推进业界对田园综合体的基本要素达成共识,避免单一行政化思维,或者盲目追求项目规模,以推动田园综合体项目健康有序发展。本文对田园综合体盈利模式研究首先从其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开始,说明了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确定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并通过查阅大量涉及田园综合体业态的盈利模式文献资料,并以实际案例和国内外研究成果对比分析研究,提炼出创新点。其次结合国外田园综合体研究成果,梳理了国内外田园综合体的发展历程,并进一步对我国发展历程中必须关注的政策背景和市场需求变化及相关产业发展现状做了研究说明,梳理出我国田园综合体的类别、构成和特点。总结了我国田园综合体各个盈利点并归纳出田园综合体盈利模式五种类别以及对田园综合体核心盈利要素进行了分析。再次是结合田园东方田园综合体具体案例所作的专案分析。先从田园东方发展背景和价值主张进行了说明,结合盈利模式的设计对其盈利模式、盈利点及其经营数据逐一分析,提炼出田园东方盈利模式的创新点。得出如何设计出更有效的田园综合体盈利模式的启示,并结合最新理论和当前互联网经济时代和社群效应发展趋势,提出改进建议和预测田园综合体盈利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势。本文认为,田园综合体由于涵盖了众多业态,单纯用某一个业态去做,势必达不到应有效果或违背了田园综合体建设初衷,必须融合思维,创新手法,通过总结出的核心盈利要素,并在实践中利用颠覆规则的逻辑,发现利润区,充分关注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创新和重塑田园综合体盈利模式。
刘函宁[3](2020)在《消费文化语境下的城市综合体空间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公民的消费模式发生快速转变,通过消费系统的不断延伸和升级,固化在我们的城市、建筑和公共生活中的“消费”,成了一种消费文化语境。而城市综合体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关键性建筑类型代表,其空间设计与消费文化语境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目前城市综合体空间设计研究多集中于将各部分空间拆出来单独分析、综合论述,缺少整体视角下的逻辑性梳理和演变研究。本文则从消费文化语境特征和城市综合体空间设计两条路径出发,试图把握消费文化语境下城市综合体空间设计的演变机制和因素,探寻城市综合体空间设计基于消费文化根本性诉求的未来发展趋势。本文首先通过论述消费文化语境下城市综合体和城市生活关系日益紧密的现状和原因,强调了在消费文化语境下探讨城市综合体空间设计的重要性。接着,沿着中国消费文化的发展脉络和时间框架,对城市综合体的大量调研案例从空间构成特征、空间组合形式、空间使用特征三个方面进行比较性分析和论述,并将中国香港地区的城市综合体空间设计作为对照组与比较研究框架内的城市综合体空间设计进行平行比较。通过中国香港地区的城市综合体空间设计总体发展趋势总体同中国大陆地区的相似性和前瞻性,归纳了消费文化语境下的城市综合体在实体形态、开发与运营、空间交互三个层面的空间设计发展。对应这三个层面的空间设计发展,本文认为,在消费文化语境中,城市综合体的空间设计的动因在于消费价值、消费意趣、消费渠道三方面因素。最后,结合上述消费文化影响因素、城市综合体空间设计的最新发展以及香港地区的发展走向,提出在消费文化语境下,未来城市综合体空间设计的因遵循多元性、自反性、开放性的设计原则,并给出了具体的设计策略。
史亚超[4](2020)在《关联理论视角下记者会口译策略研究 ——以李克强2015-2019年记者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每年三月份举行的两会记者会作为阐述政府重要方针的重要活动,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权威性。其中两会的总理答记者问则更具代表性,其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全面,举世瞩目。因此,口译员的口译工作不仅关系到会议是否可以顺利进行,同时还代表了政府威信。关联理论认为人们会尽量以最少的努力去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并提出了最佳关联原则、明示-推理模型、语境性等三方面的内容。通过相关文献的调研作者发现为了更好的实现交际意图,口译员在口译过程中经常会采用以下五种口译策略:释译法、套译法、重组法、省略法、直译法等。这五个策略与关联理论有很密切的关系,作者结合这五个策略并且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2015-2019年两会记者招待会的答记者问环节进行分析,进一步论证了其密切关系。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发现,关联理论对两会记者招待会的答记者问环节的口译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口译员可以通过自己的认知背景推理出发言人的真实意图,并选择合适的策略进行加工,之后将经过加工后的信息传达给听众,使得听众花费最少的努力理解发言人的意思,从而达到最佳关联。
宋红岩[5](2020)在《微媒介与人的数字化生存方式重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媒介是当下最具影响力和颠覆性的媒介形式,它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化、智能化,同时也使人们更依赖媒介,它全方位重构着人们的生活,并将人类的生存方式带入到数字化生存的新阶段。今天身处微媒介迅猛发展的时代,同时切身感受着微媒介强大影响力的我们,不能不以理性的姿态,去探究微媒介对我们的生存方式到底带来了哪些影响和改变?我们只有直面所身处时代的媒介变革及其对我们产生的影响,才能更好的透视社会、反观自身,同时看清微媒介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存方式,并带给我们哪些利与弊。本论文围绕微媒介对人的数字化生存方式重构展开探讨,试图从微媒介对人的主体重构、微媒介对生产方式、消费方式、话语权方式、感知方式、审美方式等角度深入分析微媒介的变革力量和颠覆性的影响。第一章从媒介的演变历程和微媒介的崛起入手,主要介绍了媒介的变革历史及其对人类生存方式的不同影响。继而对微媒介的界定、形态、产生的逻辑背景以及本文探讨的微媒介对人的生存方式重构的几个维度进行界定和概述。第二章主要围绕微媒介对人的主体重构进行分析,探讨了微媒介如何重塑电子媒介人,分别从哲学主体性构建、传播学的主体延伸、文化学的文化身份等层面的主体“自我”实现进行分析。继而探讨微媒介在重构主体的过程中,也包含着对主体的“非我”异化和对主体人格重塑的过程。第三章主要着眼于微媒介对生产方式的重构展开,微媒介时代的生产方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论文从微媒介对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和文化生产方式的变革两方面进行分析。在当下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生产时代,对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主要表现在生产方式的智能化、集成化和柔性化。微媒介同样对文化生产方式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使得当代的文化生产方式迥异于传统的文化生产,产生参与性、互动性、生产与消费一体化、草根性、共享性等特点,同时大数据的产生使得文化生产的个性化、定制化成为可能。第四章主要从微媒介对人的消费方式的颠覆与变革入手,着眼于当前消费主义的新趋势和新特点,重点论述电子经济、电商平台与网络购物等新消费方式的出现对人们生活和社会经济的颠覆性影响,探讨数字化经济在给人们带来全新消费方式的同时,也对实体经济产生冲击,同时让人们陷入过度消费的文化陷阱之中。第五章从微媒介对话语权力的重构入手,分析微媒介的出现对话语权力变迁的影响。微媒介的普及和广泛运用使得“微”政治应运而生,同时新型的社会控制方式也随之产生,权力和非权力在博弈之间寻求着微妙的平衡。微媒介的兴起,使得网络舆情越来越成为不容忽视的声音,媒介的赋权作用在微媒介时代更加明显,同时微媒介的独特性也使得大众在某种程度上复归“沉默的螺旋”。第六章围绕微媒介对人的感知方式和审美方式的重构展开论述。不同的媒介作用于人的不同感知方式,也会对人的审美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微媒介使人的感知方式产生媒介化、他者化、去时空化、感知偏向视觉化等特点;同时微媒介也使审美方式产生交互性、虚拟化、奇观化等特点,也出现审美泛化、审美体验浅表化和审美认知错位等审美困境。
李晨[6](2020)在《W水果电商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生态、有机、绿色的水果在百姓日常消费结构中的占比越来越高,加上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不断助力,生鲜电商发展势头迅猛。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光环背后的隐忧:行业标准化程度低、产品质量问题频发、供应链尚不完善等。本文选取研究案例为W水果电商公司,该公司依托山东烟台苹果之都、大樱桃之乡的产地优势迅速做大做强,在群雄激战的生鲜领域脱颖而出,然而处于成长关键期的W公司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发展瓶颈,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优化营销策略,进一步赢得市场话语权、提升公司整体效益是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本文首先论述了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对生鲜电商市场营销相关理论和概念进行梳理;然后将理论与公司具体实际相结合,从宏观、微观两个维度分析W公司所处市场环境以及当前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深入的原因剖析;接下来本着客观求实的原则,将水果市场进行充分细分后,确定了 W公司的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设计出适宜W公司现状的营销策略方案并提出相应保障实施的措施。本文在对W公司的研究中,针对其在市场营销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的设计了更为合理的方案,优化了公司营销策略,明确了未来发展方向。随着消费的不断升级和新零售时代的到来,步入21世纪20年代的中国消费者,其巨大市场消费潜力会继续给人惊喜,生鲜水果的需求量会逐年攀升,未来W公司还需在深挖自身优势、规范产品标准、布局线下体验店等多方面探索努力,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水果,打造国内一流生鲜电商公司。本文方案设计较为实用、操作性强,为W公司转型升级奠定基础,对其他生鲜电商企业在营销策略方面同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梁辰[7](2020)在《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中小型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已逐步成为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小型博物馆作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过程中得到国家的重视和政策支持。但是,我国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尚在起步阶段。还有诸多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尚未构建起完整高效的文化创意产业链,亦无法满足创意经济背景下博物馆转型的内生需求。本文以公众需求为导向,主要以中小型博物馆为研究对象,以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创意与设计为研究范畴。对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背景与意义做出阐释。博物馆在历史长河中的职能转变为以公众为中心,基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融合文化创意产业给博物馆永续发展带来新的契机,重点是以地方文化认同让中小型博物馆成为城市触媒,通过对质化分析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量化分析采用KANO模型之双向问题问卷调查的方法,探讨出公众对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偏好取向即需求,在此基础上,运用工业设计、博物馆学、艺术人类学等相关知识为中小型博物馆提供文创产品设计策略与方法,最后为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设计案例应用实践。以期本文对博物馆公众的研究、中小型博物馆的发展、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开发提供些许帮助。
徐小龙[8](2019)在《数字技术革命背景下连锁超市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以永辉超市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兴起,大量高科技公司通过新的商业模式创造了商业奇迹。商业模式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载体与根本。商业模式的创新已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给科学技术、经济产业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对传统商业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促使企业质疑、创新甚至颠覆原有商业模式以适应新的市场竞争。现阶段我国连锁超市商业模式表现为连锁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行业业态多元化、生鲜经营成为亮点、并购重组活跃、资本结合紧密、自有品牌开发力度增大等特点,但也存在着市场定位不明确、目标客户不清晰、自有品牌开发缺乏创新、采购物流配送环节成本高、销售推广方式单一、客户关系管理不佳、与合作伙伴的关系天平不稳定、组织架构僵化不灵活、盈利模式不够丰富等问题。在我国宏观经济面临“增长减速”、“结构调整”的“新常态”下,终端消费需求增速放缓,超市行业总体景气度下滑,迎来了洗牌整合期。基于此,本文以数字技术革命以及连锁超市的改革转型为思考背景,以国内连锁超市商业模式创新需求为前提,利用文献研究、相关理论概述,梳理数字技术发展、商业模式内涵、连锁超市运行特点,选择从商业模式构成要素创新为路径,从连锁超市的客户价值主张、价值链结构、关系网络结构、组织结构、盈利模式五个方面,分析探索连锁超市商业模式创新的方法,构建了连锁超市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框架。本文以信息研究法分析阐述连锁超市商业模式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数字技术对连锁超市商业模式的影响,结合国内外连锁超市商业模式经验梳理及借鉴,以永辉超市为案例,通过对比研究法及问卷调查、人物访谈等方式,对比分析永辉超市原有商业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方法,总结数字技术对永辉超市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以寻求数字技术革命背景下连锁超市商业模式创新的方法,为零售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指导,更好地应对数字技术革命背景下的新需求和新竞争,培育民族连锁超市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盛依婷[9](2020)在《上海老年居民养老服务获得感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文中指出上海作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养老服务市场供需问题。伴随着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服务多元主体间的矛盾逐渐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供给投入与需求获得不匹配,养老服务行业的持续发展面临挑战。“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获得感”是评价改革成效的标准之一,因此,应从老年居民的服务需求出发,从老年居民服务获得感本位出发,将老年居民的“获得感”作为衡量养老服务行业发展的重要指标,这对于促进养老服务发展进程意义重大。论文主要运用需求层次理论、福利多元主义理论以及社会认知理论,采用实地调研法、数据统计法以及层次分析法的数理模型,从四个维度展开研究。第一,整合已有文献研究、梳理相关理论、界定相关概念,为后续的研究分析打下坚实基础;第二,采用问卷发放与非结构化访谈法,以上海8个辖区的老年居民及服务管理人员为调查对象,收集有效问卷367份,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老年居民养老服务获得感的项目获得需求程度、当前获得满足程度以及未来获得期望程度三个方面,以数据与访谈资料分析获取上海老年居民在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养老服务获得感现状。第三,运用层次分析法研究影响老年居民养老服务获得感的六大影响因素,包括养老服务需求、配置、资金、质量、认知以及政策因素。第四,从老年居民、社区、政府以及多元力量四个角度探索提升上海老年居民养老服务获得感的发展路径,为完善居民养老服务制度提出了对策建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上海老年居民养老服务获得感与过去几年相比整体有所提升,但城区与郊区的养老服务获得感仍存在较大差距,医疗卫生与精神慰藉服务的获得感程度相对偏低,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影响老年居民养老服务获得感的因素众多,其中,养老服务需求因素对获得感的影响程度最大,养老服务获得感的提升存在一定的制约瓶颈。因此,应从老年居民、社区、政府以及多元力量角度,共同促进养老服务发展,提升老年居民养老服务获得感。
刘飞[10](2019)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大方漆器的传承与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的关注点,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大方漆器的历史传承以及产业发展为研究主线,对于大方漆器的文化生态场域、历史发展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功能、技艺工序和大方漆器的传承人群体、传承困境研究;以及在文化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框架下,对大方漆器企业经营详细数据的产业分析。研究目标是对于大方漆器传承困境、产业发展与时俱进的研究,以及对于大方漆器产业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思路的探索。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笔者在第二章里对大方漆器的文化生态场域、历史发展变迁、大方漆器在当下的遗产价值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活着的文化”,研究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其传承人群体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因而笔者在第三章的内容里,对大方漆器的传承人群体、传承模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剖析得出了当下大方漆器面临着社会生态文化变异,生存空间被压缩;传习周期长,传承断代等困境,同时对大方漆器的着名传承人余孟益、万延福、袁永发等人的口述资料进行了评述和总结分析,转述了传承人对于大方漆器未来的传承愿景。大方漆器的产业发展研究是本文研究的另一个重点。在本文第四章,笔者在大方县10家重点漆器产业最近三年的详细经营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的田野调查,分析得出当下大方漆器产业在企业层面、产品层面、市场层面、政策层面都有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本文第五章,笔者分析了大方漆器在我国愈加完善的非遗保护政策,以及人们在传统文化的反思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文化自觉等机遇下,针对大方漆器产业具体面临的发展困境,探索了大方漆器的未来发展思路。笔者认为,在传统手工艺被日益冷落的今天,大方漆器可以通过生产活动和市场运营找到自身的合适定位,实现其作为非遗在当代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由于学术界目前对于大方漆器的研讨不仅涉猎少,且主要聚焦于历史溯源及技术探讨方面,对于它的文化生态、传承人群体、保护传承的研究,以及产业的综合分析都缺乏系统、客观的深入。因而本研究或许能就大方漆器未来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参考,为振兴发展其产业提供持续可行的方案,能作为大方漆器在学术领域研究不足的深入和必要补充。
二、社区电子商务政府买单 百姓受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区电子商务政府买单 百姓受益(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指导教师对博士论文的评阅意见 |
答辩决议书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及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概述 |
2.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相关概念阐释 |
2.1.1 中央单位 |
2.1.2 社会扶贫 |
2.1.3 定点扶贫 |
2.1.4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 |
2.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重大意义 |
2.2.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体现 |
2.2.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的组成部分 |
2.2.3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加大对老少边贫地区扶持力度的举措 |
2.2.4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帮扶单位贴近基层、了解民情的途径 |
2.3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历史进程 |
2.3.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起步阶段 |
2.3.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展开阶段 |
2.3.3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深化阶段 |
2.3.4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完善阶段 |
第3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理论基础 |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
3.1.1 经典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
3.1.2 经典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 |
3.1.3 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 |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
3.2.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 |
3.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共享发展理论 |
3.2.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扶贫开发理论 |
第4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主要领域及案例 |
4.1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
4.1.1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的由来 |
4.1.2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的内容 |
4.1.3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的典型案例 |
4.2 通过产业扶贫推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 |
4.2.1 产业扶贫的由来 |
4.2.2 产业扶贫的内容 |
4.2.3 产业扶贫的典型案例 |
4.3 通过技能培训扶贫实现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 |
4.3.1 技能培训扶贫的由来 |
4.3.2 技能培训扶贫的内容 |
4.3.3 技能培训扶贫的典型案例 |
4.4 通过教育科技文化扶贫推进贫困地区文化教育发展 |
4.4.1 教育科技文化扶贫的由来 |
4.4.2 教育科技文化扶贫的内容 |
4.4.3 教育科技文化扶贫的典型案例 |
4.5 通过健康扶贫改善贫困地区医疗卫生状况 |
4.5.1 健康扶贫的由来 |
4.5.2 健康扶贫的内容 |
4.5.3 健康扶贫的典型案例 |
4.6 通过网络扶贫拓宽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渠道 |
4.6.1 网络扶贫的由来 |
4.6.2 网络扶贫的内容 |
4.6.3 网络扶贫的典型案例 |
第5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经验 |
5.1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 |
5.1.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
5.1.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
5.2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 |
5.2.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
5.2.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
5.3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 |
5.3.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
5.3.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
5.4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 |
5.4.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
5.4.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
5.5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党政干部培养相结合 |
5.5.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党政干部培养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
5.5.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党政干部培养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
第6章 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对策思考 |
6.1 中国农村反贫困目标瞄准的调整 |
6.1.1 相对贫困的涵义 |
6.1.2 相对贫困的特征 |
6.1.3 农村相对贫困成为贫困治理的重心 |
6.1.4 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现实路径 |
6.2 发挥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部门优势 |
6.2.1 政策优势 |
6.2.2 资源优势 |
6.2.3 规划优势 |
6.2.4 人才优势 |
6.2.5 技术优势 |
6.3 构建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
6.3.1 党委领导机制 |
6.3.2 政府主导机制 |
6.3.3 群众参与机制 |
6.3.4 组织协调机制 |
6.3.5 资金投入机制 |
6.3.6 考核评价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田园综合体盈利模式 ——以无锡田园东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 |
1.2.1 基本框架 |
1.2.2 本文研究方法 |
1.3 本文主要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 |
2.1 田园综合体概念界定 |
2.2 田园综合体研究进展 |
2.2.1 国外研究与实践综述 |
2.2.2 国内研究与实践综述 |
2.3 盈利模式文献综述 |
2.3.1 盈利模式文献综述 |
2.3.2 相关业态盈利模式研究综述 |
2.3.3 城市综合体盈利因素 |
2.4 相关理论研究 |
2.4.1 微笑曲线理论 |
2.4.2 核心竞争力理论 |
2.4.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3 田园综合体发展历程及盈利模式要素分析 |
3.1 国外田园综合体发展历程 |
3.2 国外田园综合体实例研究 |
3.2.1 国外田园综合体盈利模式研究--—日本MOKUMOKU农场、德国卡尔斯草莓农场 |
3.2.2 国外田园综合体盈利要素分析 |
3.3 我国田园综合体发展历程 |
3.3.1 政策背景 |
3.3.2 市场需求变化及相关产业发展现状 |
3.3.3 发展历程 |
3.3.4 田园综合体类别、构成及特点 |
3.4 我国田园综合体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
3.4.1 宏观层面问题 |
3.4.2 运营层面问题 |
3.5 我国田园综合体盈利模式及核心盈利要素分析 |
3.5.1 我国田园综合体盈利模式 |
3.5.2 田园综合体核心盈利要素分析 |
4 案例分析-田园东方田园综合体的盈利模式分析 |
4.1 田园东方公司背景介绍 |
4.1.1 公司介绍 |
4.1.2 新田园主义价值主张 |
4.2 田园东方集团盈利模式分析 |
4.3 无锡田园东方盈利模式分析 |
4.3.1 盈利点结构解析 |
4.3.2 运营效益分析 |
4.3.3 盈利模式优势分析 |
5 田园综合体盈利模式的创新思考 |
5.1 无锡田园东方盈利模式的启示 |
5.1.1 基于运营要素的启示 |
5.1.2 基于系统要素的启示 |
5.2 田园综合体盈利模式改进建议 |
5.2.1 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 |
5.2.2 从内部运营的角度 |
5.3 未来盈利模式发展趋势 |
6 结论、不足与展望 |
6.1 论文的基本结论 |
6.2 存在的不足 |
6.3 展望 |
图表清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消费文化语境下的城市综合体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生活与城市综合体的关系 |
1.1.2 城市与城市综合体 |
1.1.3 消费文化语境下的城市综合体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现状 |
1.4.1 城市综合体 |
1.4.2 消费文化语境下的城市与建筑空间研究 |
1.4.3 城市综合体空间设计 |
1.5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研究 |
1.5.1 城市综合体的概念界定 |
1.5.2 消费文化及其延伸 |
1.5.3 城市综合体的空间设计 |
1.6 研究方法 |
1.6.1 研究步骤与逻辑 |
1.6.2 研究方法 |
1.7 本章小结 |
第2章 消费文化语境作为一种自变量 |
2.1 关于以时期为分类的消费文化语境的说明 |
2.1.1 基本时间跨度 |
2.1.2 时期划分依据的五个维度 |
2.1.3 四个时期的分类 |
2.2 国内大陆地区各时期消费文化语境的特征 |
2.2.1 Ⅰ时期(1998~2003)的消费文化语境特征 |
2.2.2 Ⅱ时期(2004~2009)的消费文化语境特征 |
2.2.3 Ⅲ时期(2010~2016)的消费文化语境特征 |
2.2.4 Ⅳ时期(2017 至今)的消费文化语境特征 |
2.3 关于各时期城市综合体案例选取的说明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各时期城市综合体空间设计比较研究 |
3.1 空间构成特征比较研究 |
3.1.1 空间构成的内涵和类型判别依据 |
3.1.2 Ⅰ时期(1998~2003)的城市综合体空间构成 |
3.1.3 Ⅱ时期(2004~2009)的城市综合体空间构成 |
3.1.4 Ⅲ时期(2010~2016)的城市综合体空间构成 |
3.1.5 Ⅳ时期(2017 至今)的城市综合体空间构成 |
3.2 空间组合形式比较研究 |
3.2.1 城市综合体各宏观空间模块的空间组合形式 |
3.2.2 商业及公共部分的空间组织与布局 |
3.2.3 局部空间组合手法 |
3.3 空间使用特征比较研究 |
3.3.1 中庭底面空间使用特征 |
3.3.2 中庭边沿空间使用特征 |
3.3.3 主要出入口空间使用特征 |
3.3.4 辅助空间使用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消费文化语境下城市综合体空间设计的发展趋势与演变 |
4.1 消费文化语境下城市综合体空间设计发展——以香港城市综合体为例的对照组论述 |
4.1.1 实体形态层面的空间设计发展 |
4.1.2 开发及运营策略层面的空间设计发展 |
4.1.3 空间交互层面的空间设计发展 |
4.2 消费文化语境下城市综合体空间设计发展与演变的因素 |
4.2.1 消费价值因素 |
4.2.2 消费意趣因素 |
4.2.3 消费渠道因素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消费文化语境下未来城市综合体空间设计要点 |
5.1 消费文化语境下城市综合体空间设计的原则 |
5.1.1 多元性(Pluralism)原则 |
5.1.2 自反性(Reflexivity)原则 |
5.1.3 开放性(Openness)原则 |
5.2 消费文化语境下城市综合体空间设计策略 |
5.2.1 利用空间感知强化城市空间的构成特征 |
5.2.2 结合城市空间系统的开放化设计 |
5.2.3 利用空间原型和符号要素的场景化设计 |
5.2.4 同功能空间的差异化设计 |
5.2.5 以事件为线索驱动的空间设计 |
5.2.6 周全响应的辅助空间设计 |
第6章 结语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作者调研的北京、天津城市综合体项目基本信息汇总 |
附录2 作者调研的香港城市综合体项目基本信息汇总 |
附录3 京津冀地区城市生活形态调研表 |
附录41998 ~2019 中国历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表 |
附录51998 ~2019 年中国历年总票房收入表 |
附录6 国内以城市综合体为底层物业的已发行的类REITs、CMBS、CMBN产品汇总表(截至2019年7月31 日) |
(4)关联理论视角下记者会口译策略研究 ——以李克强2015-2019年记者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1.2 Research Significance |
1.3 Research Methods |
1.4 Thesis Outline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
3.1 The Relevance Theory and Press Conference’s Interpretation |
3.2 Three Principles of Relevance Theory |
3.2.1 Principle of Optimal Relevance |
3.2.2 Ostensive-inferential Model |
3.2.3 Contextuality of Relevance Theory |
Chapter Four Case Study |
4.1 Key Points of the Press Conference’s Interpretation |
4.2 Case Analysis |
4.2.1 Analysis of Omission |
4.2.2 Analysis of Corresponding Interpretation |
4.2.3 Analysis of Explanatory Interpretation |
4.2.4 Analysis of Restructuring |
4.2.5 Analysis of Literal Interpretation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5.1 Major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
5.2 Limitations |
References |
Appendix Ⅰ |
Appendix Ⅱ |
Appendix Ⅲ |
Appendix Ⅳ |
Appendix Ⅴ |
(5)微媒介与人的数字化生存方式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媒介演变的历程与微媒介的崛起 |
一、媒介演变的历程 |
(一)口传媒介 |
(二)文字印刷媒介 |
(三)电子媒介 |
(四)网络媒介 |
二、微媒介的产生与发展 |
(一)微媒介的界定 |
(二)微媒介的主要形态 |
(三)微媒介兴起的逻辑背景 |
三、微媒介与人的数字化生存方式研究维度 |
(一)生存方式内涵 |
(二)媒介演变与人的生存方式变革关系 |
(三)微媒介与人的数字化生存方式研究维度 |
第二章 主体重构:微媒介重塑电子媒介人 |
一、电子媒介人的崛起 |
(一)生存场域媒介化背景 |
(二)电子媒介人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
(三)电子媒介人的三种形态 |
二、电子媒介人的主体性建构 |
(一)主体功能的延伸性与解放性 |
(二)主体交往的媒介性与虚拟性 |
(三)主体身份的多重性与易变性 |
三、电子媒介人的主体异化图景 |
(一)电子媒介人的“非我”异化 |
(二)电子媒介人的人格重塑 |
第三章 文化生产方式重构:微媒介与文化生产方式的数字化转型 |
一、文化生产方式转型的背景 |
(一)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
(二)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特征 |
二、文化生产方式的数字化转型 |
(一)文化生产的碎微化 |
(二)文化生产的参与性与互动性 |
(三)文化生产与消费的共生性与共享性 |
(四)大数据与文化生产的新内容革命 |
三、“微文化”时代的文化反思与批判 |
(一)“微文化”的阅读与“反阅读” |
(二)文化的平面化与去深度化 |
(三)文化的泛娱乐化与商业逻辑 |
第四章 消费方式重构:微媒介与电子消费方式构建 |
一、微媒介与消费方式转型背景 |
(一)电子商务的崛起 |
(二)消费理念的转变 |
(三)网络消费分层的出现 |
二、电商平台与“线上经济” |
(一)购物模式的变迁 |
(二)电商直播与网络购物 |
(三)过度消费的文化陷阱 |
三、电子移动支付与数字经济 |
(一)货币支付方式的发展历程 |
(二)电子移动支付与消费行为影响机制 |
(三)知识付费经济与文化教育消费新趋势 |
第五章 话语权力重构:微媒介与社会话语权力变迁 |
一、“微”政治的出现 |
(一)“微”政治的内涵 |
(二)微媒介与政务公开化 |
(三)微媒介与公权力透明化 |
二、无处不在的“凝视”:新型社会控制方式 |
(一)全景敞视机制 |
(二)非权力与反权力监督 |
(三)后真相时代与“无影灯效应” |
三、网络舆情与媒介赋权 |
(一)网络舆情与大众信任危机 |
(二)乌合之众与“羊群效应” |
(三)“沉默的螺旋”的回归 |
第六章 审美方式重构:微媒介与审美方式的新拓展 |
一、微媒介与人的感知方式重构 |
(一)感知方式的演变历程 |
(二)感知方式的延伸与拓展 |
二、微媒介重构人的审美方式 |
(一)审美过程的交互性 |
(二)审美体验的虚拟化 |
(三)审美效果的奇观化 |
三、微媒介时代的审美困境 |
(一)审美泛化 |
(二)审美体验浅表化 |
(三)审美认知错位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W水果电商公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生鲜电商市场营销相关概念 |
2.1.1 生鲜 |
2.1.2 新零售 |
2.1.3 体验营销 |
2.1.4 关系营销 |
2.2 市场营销理论 |
2.2.1 STP理论 |
2.2.2 4P理论 |
2.2.3 4C理论 |
2.2.4 4R理论 |
2.3 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分析方法 |
2.3.1 PEST分析方法 |
2.3.2 波特五力分析方法 |
3 W水果电商公司营销现状及环境分析 |
3.1 W水果电商公司现状 |
3.1.1 公司概况 |
3.1.2 公司市场营销概况 |
3.2 W水果电商公司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
3.2.1 市场定位相对模糊 |
3.2.2 产品品质把控不严 |
3.2.3 定价策略不够灵活 |
3.2.4 销售渠道过于狭窄 |
3.2.5 促销方式缺乏新意 |
3.2.6 消费者线下体验薄弱 |
3.3 W水果电商公司市场营销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水果电商行业竞争激烈 |
3.3.2 生鲜水果行业标准化难题 |
3.3.3 缺乏专业电商人才 |
3.3.4 部分消费群体线上采购意愿不强 |
3.4 W水果电商公司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3.4.1 宏观环境分析 |
3.4.2 行业环境分析 |
4 W水果电商公司营销策略的方案设计 |
4.1 设计原则和设计目的 |
4.1.1 设计原则 |
4.1.2 设计目的 |
4.2 STP分析 |
4.2.1 市场细分 |
4.2.2 目标市场选择 |
4.2.3 市场定位 |
4.3 产品策略 |
4.3.1 突出原产地新鲜直发特点 |
4.3.2 严控产品质量标准 |
4.3.3 故事塑造品牌文化内涵 |
4.4 价格策略 |
4.4.1 基于特色产品的灵活定价 |
4.4.2 基于竞争对手的渗透性定价 |
4.4.3 基于爆款产品的提升流量定价 |
4.5 渠道策略 |
4.5.1 线上多渠道并举增加流量 |
4.5.2 线下体验互动提升粘性 |
4.5.3 线下销售渠道拓展 |
4.6 促销策略 |
4.6.1 搭建社区平台借助新媒体促销 |
4.6.2 设计新颖主题吸引粉丝关注 |
4.6.3 提升服务质量赢得口碑分享 |
5 W水果电商公司营销策略的实施保障 |
5.1 组织结构优化 |
5.1.1 明确部门职责分工 |
5.1.2 新增相关业务部门 |
5.2 营销团队建设 |
5.2.1 加强组织文化建设 |
5.2.2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
5.2.3 建立激励薪酬制度 |
5.3 运营资本保障 |
5.3.1 引入战略资本投资 |
5.3.2 运用政策资金扶持 |
5.4 技术层面保障 |
5.4.1 市场营销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 |
5.4.2 网络运营与AR和VR技术相结合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中小型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3.1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中小型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概念与定位 |
2.1 概念厘清 |
2.1.1 中小型博物馆的界定及特点 |
2.1.2 公众需求视角下社区与博物馆的关系 |
2.1.3 公众需求与中小型博物馆文创产品 |
2.1.4 博物馆文创产品相似概念辨析 |
2.2 身份演进 |
2.2.1 从“文化遗产留存地”到“地方知识集合场” |
2.2.2 从“纯粹凝视”到“文化互动” |
2.2.3 从“传统社会功能”到“促进文化认同” |
第三章 中小型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现状与价值 |
3.1 发展现状 |
3.1.1 国内经典博物馆文创产品优秀案例梳理 |
3.1.2 国外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案例 |
3.1.3 国内中小型博物馆文创产品发展现状及问题 |
3.2 价值特征 |
3.2.1 文化传播价值 |
3.2.2 社会经济价值 |
第四章 博物馆文创产品公众需求问卷实证研究 |
4.1 问卷设计 |
4.2 实证过程 |
4.2.1 博物馆文创产品公众偏好取向质化访谈 |
4.2.2 博物馆文创产品公众偏好取向量化问卷 |
4.3 数据分析 |
4.3.1 公众参观博物馆动机与对其文创产品消费意愿 |
4.3.2 基于KANO模型公众对博物馆文创产品偏好取向 |
4.4 研究结论 |
第五章 中小型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策略与方法 |
5.1 中小型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理念 |
5.1.1 地域文化认同使之成为城市触媒 |
5.1.2 公众对博物馆文化资源的认同 |
5.1.3 地域社群的多角度呈现 |
5.1.4 文化符号的多方面挖掘 |
5.2 中小型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原则 |
5.2.1 功能性原则 |
5.2.2 适度趣味性原则 |
5.2.3 类分众化模式原则 |
5.2.4 品牌系列化原则 |
5.3 中小型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方法 |
5.3.1 表象直译的表层设计 |
5.3.2 符号转化的骨架设计 |
5.3.3 意境诠释的意蕴设计 |
5.3.4 民艺非遗的协同设计 |
5.3.5 新媒体数字化的互动设计 |
第六章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设计应用实践 |
6.1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概况 |
6.1.1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现状 |
6.1.2 天津杨柳青木板年画博物馆文创产品符号提炼 |
6.2 天津杨柳青木板年画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实践展开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民众对博物馆文创产品消费意愿调查问卷 |
附录 B 民众对博物馆文创产品偏好取向调查问卷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数字技术革命背景下连锁超市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以永辉超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理论概述 |
2.1 数字技术概述 |
2.1.1 数字技术的概念 |
2.1.2 数字技术的发展 |
2.2 商业模式概述 |
2.2.1 商业模式的概念 |
2.2.2 商业模式的要素界定 |
2.2.3 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的概述 |
2.3 连锁超市概述 |
2.3.1 连锁超市的特点 |
2.3.2 连锁超市的运行流程 |
2.3.3 连锁超市商业模式的要素界定 |
2.3.4 连锁超市商业模式创新的分析框架 |
第三章 连锁超市商业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连锁超市商业模式的现状概述 |
3.1.1 连锁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
3.1.2 行业业态不断细分 |
3.1.3 线上线下加速整合 |
3.1.4 生鲜产品引领差异化经营 |
3.1.5 连锁与资本紧密结合 |
3.1.6 自有品牌开发力度增大 |
3.2 连锁超市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 |
3.2.1 客户价值主张存在的问题 |
3.2.2 价值链结构存在的问题 |
3.2.3 关系网络结构存在的问题 |
3.2.4 组织形式存在的问题 |
3.2.5 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数字技术对连锁超市商业模式的影响分析 |
4.1 数字技术对商业模式的影响机理 |
4.1.1 大数据引发价值链商业模式创新 |
4.1.2 云计算催生信息链商业模式创新 |
4.1.3 物联网催生供应链商业模式创新 |
4.1.4 区块链催生生态价值商业模式创新 |
4.1.5 人工智能引发商业模式智能化创新 |
4.2 数字技术对连锁超市商业模式的影响 |
4.2.1 对客户价值主张的影响分析 |
4.2.2 对价值链结构的影响分析 |
4.2.3 对关系网络结构的影响分析 |
4.2.4 对组织形式的影响分析 |
4.2.5 对盈利模式的影响分析 |
第五章 国内外连锁超市商业模式经验梳理及借鉴 |
5.1 国外连锁超市商业模式经验梳理 |
5.1.1 沃尔玛的商业模式 |
5.1.2 阿尔迪的商业模式 |
5.2 国内连锁超市商业模式经验梳理 |
5.2.1 步步高的商业模式 |
5.2.2 家家悦的商业模式 |
5.3 国内外连锁超市商业模式的借鉴意义 |
第六章 连锁超市商业模式创新方法——以永辉超市为例 |
6.1 永辉超市简介 |
6.1.1 永辉超市概况 |
6.1.2 永辉超市发展历程 |
6.2 问卷调查与分析 |
6.2.1 问卷设计和数据来源 |
6.2.2 问卷数据分析 |
6.3 永辉超市原有商业模式分析 |
6.3.1 客户价值主张 |
6.3.2 价值链结构 |
6.3.3 关系网络结构 |
6.3.4 组织形式 |
6.3.5 盈利模式 |
6.4 永辉超市商业模式创新 |
6.4.1 客户价值主张创新 |
6.4.2 价值链结构创新 |
6.4.3 关系网络结构创新 |
6.4.4 组织形式创新 |
6.4.5 盈利模式创新 |
6.5 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附录二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9)上海老年居民养老服务获得感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 |
1.2.1 人口老龄化挑战 |
1.2.2 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功能弱化 |
1.2.3 养老服务需求的多元化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关于老年居民养老服务的研究 |
1.4.2 关于获得感的研究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方法 |
1.6.2 技术线路 |
第二章 研究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老年居民养老服务 |
2.1.2 获得感 |
2.1.3 养老服务获得感 |
2.2 理论基础 |
2.2.1 需要层次理论 |
2.2.2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
2.2.3 社会认知理论 |
第三章 上海老年居民养老服务现状 |
3.1 上海老年居民养老服务整体情况 |
3.2 上海老年居民养老服务政策环境 |
3.3 上海老年居民养老服务对象 |
3.4 上海老年居民养老服务队伍 |
3.4.1 管理员队伍 |
3.4.2 服务员队伍 |
3.4.3 评估员队伍 |
3.4.4 志愿者队伍 |
3.5 上海老年居民养老服务需求 |
3.5.1 日常生活服务需求 |
3.5.2 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
3.5.3 精神文化服务需求 |
3.6 上海老年居民养老服务设施 |
3.6.1 养老服务设施分类 |
3.6.2 养老服务设施区域建设成果 |
3.7 上海老年居民养老服务资金来源 |
3.7.1 政府投入 |
3.7.2 养老基金 |
3.7.3 商业养老保险 |
第四章 上海老年居民养老服务获得感现状 |
4.1 上海老年居民养老服务获得感实地调研 |
4.1.1 调查对象 |
4.1.2 问卷设计 |
4.1.3 数据分析 |
4.1.4 结论 |
4.2 上海老年居民在物质层面的养老服务获得感现状 |
4.2.1 日常照料方面的获得感 |
4.2.2 服务设施方面的获得感 |
4.2.3 医疗卫生方面的获得感 |
4.3 上海老年居民在精神层面的养老服务获得感现状 |
4.3.1 文娱休闲方面的获得感 |
4.3.2 精神慰藉方面的获得感 |
4.3.3 目前生活感知与未来服务预期 |
第五章 上海老年居民养老服务获得感影响因素 |
5.1 影响因素选取 |
5.1.1 养老服务需求因素 |
5.1.2 养老服务配置因素 |
5.1.3 养老服务资金因素 |
5.1.4 养老服务质量因素 |
5.1.5 养老服务认知因素 |
5.1.6 养老服务政策因素 |
5.2 模型选择 |
5.2.1 选择依据 |
5.2.2 层次分析法介绍 |
5.2.3 层次分析法步骤 |
5.3 模型应用 |
5.3.1 指标选取原则 |
5.3.2 指标权重确定及一致性检验 |
5.3.3 层次总排序及权重计算 |
5.4 模型的分析结论 |
5.4.1 养老服务需求因素的影响最大 |
5.4.2 养老服务质量因素的影响较大 |
5.4.3 养老服务认知因素的影响略大 |
5.4.4 养老服务配置因素的影响略小 |
5.4.5 养老服务资金因素的影响较小 |
5.4.6 养老服务政策因素的影响最小 |
5.5 上海老年居民养老服务获得感提升的制约瓶颈 |
5.5.1 养老服务多层次需求难兼顾 |
5.5.2 养老服务队伍建设不健全 |
5.5.3 养老服务认知观念较匮乏 |
5.5.4 养老服务资源配置不合理 |
5.5.5 养老服务资源来源较为单一 |
5.5.6 养老服务政策宣传不到位 |
第六章 上海老年居民养老服务获得感提升路径 |
6.1 基于老年居民角度 |
6.1.1 增强家庭自我养老能力 |
6.1.2 确立合理的养老服务期望 |
6.2 基于社区服务角度 |
6.2.1 加强服务设施建设 |
6.2.2 提升社区服务质量 |
6.2.3 分区域调整服务方式 |
6.2.4 加大服务宣传力度 |
6.3 基于政府主导角度 |
6.3.1 优化部门顶层设计 |
6.3.2 健全相关养老政策 |
6.3.3 完善评估监管机制 |
6.3.4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
6.4 基于多元力量角度 |
6.4.1 激励社会组织参与 |
6.4.2 创建市场互动机制 |
6.4.3 创新服务发展新模式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10)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大方漆器的传承与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
1.1.1 研究的缘起 |
1.1.2 研究的价值及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1.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2 相关理论基础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综述 |
1.4.1 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
1.4.2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 |
1.4.3 相关大方漆器的研究综述 |
2 大方漆器的文化场域及遗产价值 |
2.1 大方漆器的生态及文化场域 |
2.1.1 漆树王国:自然生态的孕育 |
2.1.2 古彝水西:人文历史的滋养 |
2.2 大方漆器的历史溯源及发展变迁 |
2.3 “大方彝族漆器”与“大方汉族漆器”的异与同 |
2.4 大方漆器的遗产功能与价值 |
2.4.1 实用功能 |
2.4.2 文化基因功能 |
2.4.3 经济导进功能 |
2.4.4 艺术审美价值 |
3 大方漆器制作技艺及其传承概况 |
3.1 大方漆器制作工艺探究 |
3.1.1 胎料与漆料 |
3.1.2 制作工序 |
3.1.3 髤饰工艺 |
3.2 大方漆器的主要器型、纹样及色彩 |
3.2.1 主要器型 |
3.2.2 主要纹样及色彩 |
3.3 大方漆器的技艺传承 |
3.3.1 大方漆器传承现状 |
3.3.2 大方漆器主要传承人 |
3.3.3 大方漆器主要传承方式 |
3.4 当下大方漆器的传承困境分析 |
3.4.1 文化生态变异,生存空间缩减 |
3.4.2 技艺传习周期长,传承断代 |
3.4.3 行业清淡,手艺人信心动摇 |
3.4.4 相关扶持政策的待完善 |
3.5 部分传承人口述史评述 |
3.6 传承人对于大方漆器未来的传承愿景 |
4 大方漆器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4.1 大方漆器产业现状调查 |
4.2 大方漆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1 整体层面:生产规模小、产值小 |
4.2.2 企业层面 |
4.2.2.1 人才匮乏 |
4.2.2.2 产能低下 |
4.2.2.3 未注重现有品牌维护,营销渠道单一 |
4.2.3 产品层面 |
4.2.3.1 由器到艺——实用性的缺乏 |
4.2.3.2 因循守旧——拘泥于传统的造型设计 |
4.2.4 市场层面:地理商标侵权现象多有存在 |
4.2.5 政策层面:政府在其产业化进程中的职能缺位 |
5 大方漆器产业的发展思路 |
5.1 大方漆器产业的发展机遇 |
5.1.1 相关非遗扶持政策的逐步完善 |
5.1.2 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 |
5.1.3 未来漆器市场的发展潜力: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 |
5.2 大方漆器产业的发展思路 |
5.2.1 整体层面:聚集企业力量,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 |
5.2.2 企业层面 |
5.2.2.1 人力要素的综合开发 |
5.2.2.2 传统工艺的保留与高新技术的引进 |
5.2.2.3 地区品牌的塑造与新兴营销渠道的扩展 |
5.2.3 产品层面 |
5.2.3.1 实用领域的渗透 |
5.2.3.2 源于传统的创新 |
5.2.4 市场层面:地理商标的权益维护 |
5.2.5 政策层面:政府职能引导的强化 |
5.3 由本研究引发的几点思考 |
5.3.1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中传承人认定的思考 |
5.3.2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实践与保护传承之间的冲突 |
5.3.3 当下传统手工艺造型设计创作中的“共性”与“个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四、社区电子商务政府买单 百姓受益(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研究[D]. 韩小伟. 吉林大学, 2020(03)
- [2]田园综合体盈利模式 ——以无锡田园东方为例[D]. 胡友训. 山东大学, 2020(09)
- [3]消费文化语境下的城市综合体空间设计研究[D]. 刘函宁.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4]关联理论视角下记者会口译策略研究 ——以李克强2015-2019年记者会为例[D]. 史亚超.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5]微媒介与人的数字化生存方式重构[D]. 宋红岩.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6]W水果电商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 李晨.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7]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中小型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D]. 梁辰.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6)
- [8]数字技术革命背景下连锁超市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以永辉超市为例[D]. 徐小龙. 闽江学院, 2019(03)
- [9]上海老年居民养老服务获得感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D]. 盛依婷.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10]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大方漆器的传承与产业发展研究[D]. 刘飞. 贵州财经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