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筑设备工程专业常见的爆炸及其预防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刘奕[1](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赵子琪[2](2019)在《煤矿瓦斯爆炸事故个人行为原因及其关联关系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煤矿瓦斯爆炸事故依然是煤矿安全生产中最严重的事故类型,预防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方法之一,是对已发生事故进行事故致因分析,通过对历年相关文献阅读发现,以往的学者通过对井下不同工种类型的不安全操作制定了针对一线员工不安全动作的预防方案,重点提出了管理层对一线员工不安全动作的决策性影响等。大多数研究虽然方法多,但是却缺乏深入研究导致瓦斯爆炸事故的某一层面原因,比如组织层面原因,或者个人层面原因。本文将重点深入研究导致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个人层面原因分析,追溯每条一次性行为背后更深层次的习惯性不安全行为,运用统计学方法结合计算机软件找出企业员工安全作业能力之间的相关性与相互影响关系,最后对其结果提出假设并进行科学验证,为预防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提供针对性的参考。(1)得到了建国以来我国发生的584起事故样本的宏观规律趋势图。依据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官方事故点评集与事故报告建立了我国建国以来煤矿发生的重大以及特别重大(死亡10人以上)瓦斯爆炸事故完整数据库,通过分析其信息可知:从时间上来看,每年的12月、2月、3月是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高发期;从空间上来看,事故集中发生在山西省,发生了 117起重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占总事故起数的20%;乡镇煤矿发生了 350起重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占总事故起数的60.3%;从煤矿合法运营性来看,非法经营的矿井有209个,占总事故矿井的35.79%,等相关结果;在584起事故样本中,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死亡30人以上)共发生129起,占所有事故起数的22.09%。(2)构建了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原因分析流程图。以一起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为样本,运用事故致因“2-4”模型分析了样本的所有事故致因,以此验证了分析方法的可行性与适用性,基于此构建了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原因分析流程图并以此为理论基础与分析工具。(3)识别出了个人层面原因中出现的不安全动作,找出了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不安全动作。基于事故致因“2-4”模型的定义,研究分析了 2007年至2016年间我国煤矿发生的63起重特大瓦斯爆炸事故,识别出了 76类不安全动作,追溯不安全动作的特征将其细化为了四级指标;并列出了违反的具体《煤矿安全规程》条目;根据统计不安全动作的发生频次,76类不安全动作共累计出现了 494次,并得到了关键不安全动作分别是违章操作的未检查瓦斯(32次)、违章行动的违规或未安置通风设施(23次)、违章指挥的超层越界开采(28次)。(4)分析了不安全动作间的相关性与影响关系。所选用的Pearson与Spearman相关系数法结合STATA 15.0软件分析的结果表明,违章放炮与安检作业不到位、通风系统管理混乱、人员的配备与管理均呈显着正相关;违规放顶与安检作业不到位、未检查设备设施、未完善建井生产系统与违法生产呈显着正相关等其他相关关系,并以此绘制了各类不安全动作间的影响关系图。(5)分析出了习惯性不安全行为原因与发生频次并对其进行了指标细分。基于“2-4”模型中对个人层面行为习惯性不安全行为的定义,结合第4章的四级指标下的所有不安全动作,共识别出了 178类习惯性不安全行为,其中,安全意识不高在所有不安全动作中出现了 71次,安全心理不佳出现了 44次,安全知识不足出现了 34次,安全习惯不佳出现了 29次;最后根据员工应具备的安全作业能力把习惯性不安全行为细分为了 14类表现形式。(6)分析了习惯性不安全行为因素间的相关性并得出了相关性图谱。运用Pearson与Spearman相关系数法结合STATA 15.0软件算出了习惯性不安全行为因素间的相关性,例如,混沌型与省能心理、自负心理、侥幸心理均呈现显着正相关;自恃型与侥幸心理、省能心理、专业知识呈显着正相关等其他相关性分析,并以此绘制了习惯性不安全行为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总结图谱。(7)提出假设并检验了一次性不安全行为与习惯性不安全行为之间的关联度,总结出了相应预防措施。基于识别出的不安全动作与习惯性不安全行为指标,利用卡方检验与SPSS分析软件对不安全动作指标A中每个指标与所有习惯性不安全行为指标B均建立了假设检验,10组指标间均证明了习惯性不安全行为可以影响不安全动作的发出状态,并且有可能是不安全动作的危险因素;根据所得结果提出了相应预防措施检查表,为预防同类事故发生的安全培训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李晓楠[3](2016)在《空间钢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能力研究分析》文中指出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建筑行业同经济一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为了满足当下的需求,建筑结构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钢结构在当下获得越来越多的结构工程师的认可。结构设计要考虑的最重要也是第一位的问题就是结构的安全问题,结构在偶然荷载的作用下会在结构的局部产生破坏,导致局部承载力不足,从而扩散到结构的相邻部分继续发生破坏,直到结构的主体承载力丧失,由此发生的连锁反应造成的结构大规模坍塌,称为连续倒塌。建筑物的连续倒塌会造成非常严重的生命及财产损失,引起巨大的社会影响,后果非常严重。然而,我国的结构规范对结构连续倒塌的设计要求还很模糊,所以,对钢结构的连续倒塌的分析研究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主要论说了对结构进行抗连续倒塌能力的意义,列举了海内外较典型的建筑发生连续倒塌的事例,由此详细介绍了前人所作出的研究分析以及制定的相应规范规程,并且提出了本文所计划的相关研究内容。第二章对结构抗连续倒塌能力进行了定义,详细介绍了结构抗连续倒塌的设计准则,根据英美国家对结构发生连续倒塌事件的研究分析定制了相关的设计准则,提出了根据结构倒塌的机理所做出的设计规范,以及抗结构连续倒塌的概念设计方法和结构发生局部倒塌所允许的范围。分析结构抗连续倒塌的各种概念设计方法,根据对规范的理解做出了相对详细的介绍;最后对结构抗连续倒塌的备用荷载路径法的四种分析手段做出了说明,对下文分析做好了理论奠基。第三章通过钢框架结构模型及衍伸工况模型,通过对比分析内力重分布情况,研究结构内力变化的规律。对结构进行非线性静力分析,判断出结构中不同位置构件破坏对构件所造成的不同程度的影响。根据非线性静力分析的结果,提出改善结构冗余度的设计方案,选取影响相对较大的工况研究分析,推断出应在结构设计中采取多种方法并行的方式,保证结构的承载力要求。第四章对钢结构原模型和各工况进行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分析各工况的出铰顺序及时间,对比得出对荷载作用受影响相对最大的工况。通过对比不同工况内力时程曲线,分析结构在构件失效后的荷载承担情况和内力转移情况,研究对结构抗连续倒塌能力的影响分析。分析结构原模型和各工况的位移响应和加速度响应,对比位移情况和层间位移角的大小,推断出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中受到影响相对最大的工况,在此工况中采取改善措施。第五章主要对本文研究内容进行总结,提出本文研究内容的不足之处,对本文未来的研究工作开展方向提出一定的展望。
吴鹏[4](2015)在《邯钢中板厂轧钢生产安全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轧钢生产中发生的事故类型主要有机械伤害、煤气中毒、火灾、爆炸、物体打击、灼烫、起重伤害、高处坠落、触电伤害等。据近几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统计显示,轧钢企业中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集中表现为:职工三违作业,作业环境条件缺陷,安全规程与操作技术不熟悉,设备设计缺陷与防护装置缺陷,以及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到位等诸多方面。如何消除轧钢生产中的安全隐患,控制轧钢生产事故,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成为轧钢安全的重要课题。因此,深入研究轧钢安全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势在必行。文章以邯钢中板厂轧钢生产的现状为依据,应用安全工程的理论知识对轧钢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和分析。结合实际生产作业的特点,以“人、机、物、法、环”为思路,将轧钢生产系统划分为4个评价单元,即:人员素质单元、生产设备设施单元、作业环境单元、安全管理单元。对评价单元的各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应用模糊数学理论知识,建立隶属度函数,数值统计等方法来确定隶属度值。再对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确定,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AHP),使权重的取值更合理、科学,达到较好反映各评价因素对整体系统安全状况的重要度。最后进行综合评价得出结论:邯钢中板厂轧钢生产整体的评价等级为2级,可接受风险在比较安全的等级。这与该厂的安全评价报告结论一致。这说明模糊综合层次分析法对轧钢生产安全评价是比较合理的,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吴月浩[5](2012)在《墨粉爆炸危险性研究与安全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生产工业化的进步和生产规模持续扩大,粉尘爆炸事故频频发生,且事故的发生频率和恶性程度也不断提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参照国家标准及相关文献、资料,采用1.2L哈特曼管、粉尘云着火温度测定装置、粉尘层着火温度测定装置、20L球检测墨粉的爆炸参数,测得墨粉粉尘云的最小点火能(MIE/mJ)为5<MIE<30;墨粉粉尘云的最低着火温度(MITC/℃)为505<MITC<555;墨粉粉尘层的最低着火温度(MITL/℃)为200<MITL<250:墨粉粉尘云的最大爆炸压力和爆炸指数分别为0.74MPa和27.28MPa·m/s,最大爆炸压力和爆炸指数在浓度500g/m3达到最大值;墨粉粉尘云爆炸下限浓度(g/m3)为40<LEL<50。试验结果表明,墨粉的着火敏感性较高,爆炸危险等级高。本文从防止粉尘爆炸、降低爆炸造成的损失以及扑救火灾时需要关注的问题方面提出安全对策,为进一步研究开发相应的安全防护设备、制定安全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冯坚[6](2010)在《基于案例的化工过程事故预防信息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化工过程具有工艺流程复杂、相互影响制约因素多、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等特点,由于人为误操作、设备故障、控制系统故障等因素,国内外化工过程重大事故频繁,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工程实践表明,除少数突发事故以外,大多数事故的发生是有一个渐进过程的。如果在事故发生前采取有效的预防手段,则可以及早将安全隐患排除,即使在装置发生危险时也大大增强其应急和转危为安的能力。本文研究的基于案例的化工过程事故预防信息系统是以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结果和典型事故分析结果为知识库的事故预防信息系统。系统可以实时在线监测化工过程中的关键变量,通过判定变量间的影响关系,实现对化工过程潜在危险的辨识、预警和实时操作指导。其中,专家知识库的构建是研究的核心内容,主要关键技术如下:(1)针对传统的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不具有实时性,难以在化工过程中及时识别危险并给出有效的处理措施的问题,本文开发了HAZOP应用模块,并将其作为基于案例的化工过程事故预防信息系统知识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HAZOP分析结果与实际化工过程的紧密联系,扩展了HAZOP的应用范围,同时使系统知识库充分积累了大量的专家经验。(2)针对化工过程同类事故重复发生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事故案例进行全面调查、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化工过程典型事故案例库。分析事故发生的可能原因、研究事故的发展规律,总结事故发生所造成的不利后果,归纳防止事故发生的各种措施,从而为建立基于案例的化工过程事故预防信息系统的知识库提供信息保障,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避免重大事故的重复发生。(3)针对HAZOP分析能识别装置系统中具有潜在危险的偏差,保证事故防范的完备性;典型事故案例分析能弥补HAZOP分析未考虑到各偏差之间相互作用等的缺陷,本文将HAZOP分析和典型事故案例分析相结合,使事故预防更全面,更具有针对性。最后,以聚丙烯工艺为例,基于多功能过程试验控制平台(MPCE)建立基于案例的丙烯聚合过程事故预防信息系统,探讨其应用方法。
崔福兴[7](2010)在《提高中速磨煤机出口温度的可行性研究》文中指出能源的短缺是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我国目前积极推进节能降耗工程建设,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火电厂是耗煤大户,充分挖掘火电厂节能降耗潜力,对推动我国的节能事业、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锅炉排烟热损失是锅炉系统最大的热损失,降低排烟热损失可以充分利用煤炭资源,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本文立足于研究提高中速磨煤机出口温度的可行性,确定出燃烧实际煤种安全运行时能承受的最高磨煤机进口热空气温度,最大限度的利用空预器中烟气换热量,降低排烟热损失,提高锅炉运行经济性。实际运行时规定了中速磨煤机最高出口温度,这是为了防止进口热空气温度过高而导致制粉系统运行安全性降低,这牺牲了系统经济性。从理论上说,不同的煤对应着不同的最高且安全的磨煤机进口温度,如何从实验室出发,找出实际煤种的最高承受温度,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利用TG-FTIR技术可以确定煤中可燃气体在不同气氛下的析出情况。一般中速磨煤机磨制挥发分较大的烟煤、次烟煤及褐煤,其主要析出可燃气体为CO,本文通过TG-FTIR分析N2、air气氛下CO的析出情况,确定CO开始析出温度,并将此温度认定为该煤种可承受的最高热空气温度,分析了CO开始析出温度与Vdaf的关系,并从机理上对CO析出情况进行阐述。实验室确定出实际煤种的最高进口热空气温度,通过理论计算验证了温州电厂燃烧富动24时干燥出力满足磨煤机出口温度提高至95℃的工况,在温州电厂300MW机组上进行了提高中速磨煤机出口温度的现场试验,得出一系列锅炉参数随磨煤机出口温度变化的情况,试验期间制粉系统运行安全,磨煤机内部无CO析出,锅炉排烟温度下降7℃左右,锅炉热效率提高了0.37%,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齐峰[8](2008)在《障碍物对甲烷—煤粉爆炸强度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近些年来我国煤炭行业矿井瓦斯煤尘爆炸事故频繁发生。而几乎所有的爆炸情况下都存在设备、机械等大量的障碍物,正是这些障碍物的存在,增大了爆炸的威力,造成了更大的损失。要防止煤尘与可燃气体混合物的爆炸,首先要确定煤尘和燃气混合物的爆炸威力和特性,而目前对于含杂混合物煤尘爆炸,尤其是障碍物对瓦斯-煤尘混合物爆炸影响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针对有障碍物存在条件下甲烷—煤粉混合物的爆炸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本次研究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根据标准设计了一套可抽式障碍物粉尘-燃气爆炸实验装置系统,实现了对煤尘、甲烷、障碍物参数的控制和对爆炸压力波、最大爆炸压力、最大压力上升速率以及爆炸时间等粉尘爆炸特性参数的实验测试。(2)障碍物对煤尘-甲烷爆炸具有显着的加速效果,与没有障碍物相比,有障碍物存在时,爆炸时间从70ms减少到约20ms:压力波在管道中传播的加速机理,主要应归因于障碍物诱导的湍流对燃烧过程的正反馈。(3)研究了障碍物结构、障碍物位置、障碍物数目、障碍物阻塞比对最大爆炸压力,最大压力上升速率以及爆炸时间在管道中的变化情况的影响。从研究的六种不同形状的障碍物来看,正方形障碍物具有最大的爆炸增速作用,圆形障碍物的增速效果最差,三角形的增幅效果处于它们之间:当障碍物之间间距接近管径长时,管内具有最大的压力上升速率;当障碍物个数为15个时,管内出现最大爆炸压力和最大压力上升速率;当阻塞率k为0.5时,爆炸压力和压力上升速率最大。(4)研究了甲烷—煤粉混合物组成特性对爆炸的影响。随煤粉粒径的减少,最大爆炸压力和最大压力上升速率都增加;随着煤粉浓度的增加,最大爆炸压力和最大压力上升速率先增加后减少,并在500g/m3时它们都达到最大值;随着甲烷浓度的增加,最大爆炸压力和最大压力上升速率都先增加后减少,在甲烷体积分数约为6—7%时,管内出现最大爆炸压力和最大压力上升速率的最大值。本文的创新点:(1)对管道内存在障碍物时甲烷-煤粉混合物的爆炸特性进行研究,获得了障碍物形状、尺寸、数量等对爆炸特性的影响规律。即从研究的六种不同形状的障碍物来看,正方形障碍物具有最大的爆炸增速作用,圆形障碍物的增速效果最差,三角形的增幅效果处于它们之间;当障碍物之间间距接近管径长时,管内具有最大的压力上升速率;当障碍物个数为15个时,管内出现最大爆炸压力和最大压力上升速率;当阻塞率k为0.5时,爆炸压力和压力上升速率最大。(2)煤尘-甲烷混合物爆炸实验结果表明,煤尘粒径越小,爆炸威力越大;煤尘浓度为500g/m3、甲烷浓度为6-7%时,爆炸威力最大。
刘琪[9](2008)在《管道式可燃粉尘爆炸装置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指出可燃粉尘爆炸是危害人类生产生活的一类主要事故。要有效预防爆炸事故造成的危害,准确掌握其爆炸原理,建立相应实验装置,研究其爆炸特性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粉尘爆炸研究的发展状况,探讨了粉尘爆炸的原理及特性,虽然对可燃粉尘爆炸的研究由来已久,并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爆炸理论有了较为完善的结构和体系,但是较多的试验数据都是通过哈特曼粉尘爆炸实验装置系统所得到的,有关模拟巷道的水平管道式可燃性粉尘爆炸研究进行的相对较少。为此,本研究中心建立了一套水平管道式可燃粉尘爆炸试验装置,本文重点对该套水平管道式可燃粉尘爆炸试验装置的控制系统进行设计研究,具体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研究并设计了该试验装置电气系统部分,主要包括真空泵控制电路设计,空压机控制电路设计,延时点火电路设计,并制作出电气系统箱。延时点火电路的设计是整个控制部分的设计重点。本文设计的延时电路延时精度为0.1ms,延时范围为0.1ms~9999.9ms,通过调节拨码开关可以精确控制延迟点火时间。(2)对该系统的电气系统部分进行验证性试验,通过试验证明该电气系统部分设计安全可靠,操作简便,科学合理,可进一步用于粉尘爆炸的其它相关试验研究。(3)实验研究了点火延迟时间对铝粉最大爆炸压力的影响和点火延迟时间对铝粉爆炸浓度的影响。确定最佳的点火延迟时间,为后续实验的开展起到指导性作用。
毛晓杰[10](2008)在《化学工业园区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监管研究》文中指出化学工业园区一般都具有便捷的水陆空交通运输、便利的水电汽供应、企业间低成本的原辅料隔墙供应等显着优越性,已经成为我国化学工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但同时也由于园区中聚集着众多的重大危险源,而潜伏着发生泄漏、火灾、爆炸、中毒等重大工业事故的危险,并且园区企业的相对密集使得一个企业的重大事故会波及相邻企业,可能引发灾难性的事故多米诺效应,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安全问题。因此,进行化学工业园区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研究,对园区监管部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重大危险源监管效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首先,进行化学工业园区重大事故后果分析,并充分考虑园区内重大危险源众多,容易发生重大事故多米诺效应的特点,研究重大事故多米诺效应的发生发展过程,找出影响事故后果的因素,为化学工业园区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监管提供参考。化学工业园区资源有限,有必要对园区的重大危险源进行分级监管,基于事件树分析和重大事故后果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化学工业园区重大危险源分级研究模型。为了保证园区重大危险源分级研究的客观性,引入了多米诺效应影响系数对重大危险源分级结果进行修正,并以珠海临港工业区进行实例研究。在园区重大危险源分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化学工业园区重大危险源的控制措施。为减少一旦发生事故造成的损失,进行化学工业园区应急资源分析,建立园区三级联动应急组织机构,提出化学工业园区应急响应程序,以便在一旦发生事故时快速作出应急响应,建立化学工业园区应急响应机制。最后,提出化学工业园区重大危险源动态和连续的安全监管模式。
二、建筑设备工程专业常见的爆炸及其预防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筑设备工程专业常见的爆炸及其预防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2)煤矿瓦斯爆炸事故个人行为原因及其关联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瓦斯爆炸事故物理致因研究综述 |
1.2.2 瓦斯爆炸事故人因研究综述 |
1.2.3 研究综述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事故样本选取与宏观特性 |
2.1 事故样本选取 |
2.2 事故样本宏观特征分析 |
2.2.1 时间特征分析 |
2.2.2 空间特征分析 |
2.2.3 基本特征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事故分析方法研究 |
3.1 理论基础 |
3.1.1 事故致因模型综述 |
3.1.2 事故致因“2-4”模型 |
3.2 事故原因分析方法 |
3.3 一起瓦斯爆炸事故案例分析 |
3.3.1 分析过程 |
3.3.2 分析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4 瓦斯爆炸事故一次性行为原因及特征研究 |
4.1 一次性不安全行为——不安全动作因素划分 |
4.2 样本统计分析结果 |
4.2.1 样本的不安全动作统计分析结果 |
4.2.2 违章操作不安全动作分析结果列举 |
4.2.3 违章行动不安全动作分析结果列举 |
4.2.4 违章指挥不安全动作分析结果列举 |
4.3 不安全动作的原因特征分析 |
4.3.1 违章操作的不安全动作原因特征分析 |
4.3.2 违章行动的不安全动作原因特征分析 |
4.3.3 违章指挥的不安全动作原因特征分析 |
4.4 关键不安全动作统计结果 |
4.4.1 违章操作关键不安全动作原因详述与预防措施 |
4.4.2 违章行动关键不安全动作原因详述与预防措施 |
4.4.3 违章指挥关键不安全动作原因详述与预防措施 |
4.5 不安全动作的指标与对事故重要程度的相关性以及预防措施 |
4.5.1 Pearson与Spearman相关性检验与结果分析 |
4.5.2 不安全动作相关性与对事故影响关系图谱 |
4.6 本章小结 |
5 瓦斯爆炸事故习惯性行为原因及特征研究 |
5.1 习惯性行为原因因素的识别与划分 |
5.1.1 习惯性行为原因因素的识别 |
5.1.2 习惯性行为原因因素的划分 |
5.2 习惯性行为原因具体结果分析及其预防措施 |
5.2.1 安全意识不高分析结果及其预防措施 |
5.2.2 安全心理不佳分析结果及其预防措施 |
5.2.3 安全知识不足分析结果及其预防措施 |
5.2.4 安全习惯不佳分析结果及其预防措施 |
5.2.5 安全生理不佳分析结果 |
5.3 习惯性不安全行为的指标相关性分析 |
5.3.1 Pearson与Spearman相关性检验与结果分析 |
5.3.2 习惯性不安全行为因素间影响关系图谱 |
5.4 本章小结 |
6 瓦斯爆炸事故个人行为原因因素关联性研究以及预防建议 |
6.1 分析指标对象的选择与确立 |
6.2 卡方检验分析方法与数据准备 |
6.3 指标A与指标B的卡方检验结果具体分析 |
6.3.1 指标A1与指标B的卡方检验结果分析 |
6.3.2 指标A2与指标B的卡方检验结果分析 |
6.3.3 指标A3与指标B的卡方检验结果分析 |
6.3.4 指标A4与指标B的卡方检验结果分析 |
6.3.5 指标A5与指标B的卡方检验结果分析 |
6.3.6 指标A6与指标B的卡方检验结果分析 |
6.3.7 指标A7与指标B的卡方检验结果分析 |
6.3.8 指标A8与指标B的卡方检验结果分析 |
6.3.9 指标A9与指标B的卡方检验结果分析 |
6.3.10 指标A10与指标B的卡方检验结果分析 |
6.4 基于检验结果提出预防措施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3)空间钢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能力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结构抗连续倒塌的研究意义 |
1.2 典型连续倒塌事故实例 |
1.3 结构抗连续倒塌设计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结构抗连续倒塌设计的基本流程 |
2.1 结构抗连续倒塌定义 |
2.2 连续倒塌的分类 |
2.3 结构抗连续倒塌设计准则 |
2.4 结构抗连续倒塌设计的方法 |
2.5 结构抗连续倒塌设计的结构性能检查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钢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能力实例分析 |
3.1 钢框架结构模型 |
3.2 材料 |
3.3 钢框架结构静力分析 |
3.4 钢框架结构非线性静力分析(Pushdown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钢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能力动力时程分析 |
4.1 引发结构发生连续倒塌的荷载介绍 |
4.2 选取荷载模型 |
4.3 钢框架结构动力时程分析 |
4.4 结构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 |
4.5 抗连续倒塌设计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4)邯钢中板厂轧钢生产安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国内外安全生产现状 |
1.2 轧钢生产事故典型案例 |
1.3 国内外轧钢生产安全评价现状 |
1.4 安全评价方法及相关理论介绍 |
1.4.1 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分析法 |
1.4.2 层次分析评价法 |
1.4.3 模糊综合评价法 |
1.5 安全评价方法的选择 |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7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中板厂轧钢生产概述及危险因素分析 |
2.1 中板厂地理位置及周边情况 |
2.2 中板厂生产工艺简介 |
2.2.1 轧钢生产工艺流程 |
2.2.2 轧钢生产工艺简述 |
2.2.3 轧钢生产工艺使用的主要设备 |
2.3 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 |
2.3.1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对象及内容 |
2.3.2 人行为危险性分析 |
2.3.3 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 |
2.3.4 作业环境危害分析 |
第3章 轧钢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基础 |
3.1.1 编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3.1.2 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3.1.3 划分安全评价单元及评价方法的选用 |
3.2 建立轧钢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3.3 对轧钢安全评价体系进行层次化 |
第4章 轧钢生产模糊综合评价 |
4.1 模糊综合评价法在轧钢生产安全评价的可行性 |
4.2 企业安全生产现状评价 |
4.2.1 轧钢生产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
4.2.2 邯钢中板厂的安全综合评价 |
4.3 轧钢生产安全现状评价结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墨粉爆炸危险性研究与安全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试验仪器与研究内容 |
2 墨粉粉尘云最小着火能量测定 |
2.1 引言 |
2.2 试验测定仪器 |
2.3 试验准备 |
2.3.1 电路检查 |
2.3.2 气路检查 |
2.4 试验步骤 |
2.5 试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
3 墨粉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测定 |
3.1 引言 |
3.2 试验测定仪器 |
3.2.1 加热炉 |
3.2.2 压气喷尘系统 |
3.2.3 试验温度的调节和记录系统 |
3.3 试验准备 |
3.3.1 电路检查 |
3.3.2 气路检查 |
3.4 试验步骤 |
3.5 试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
4 墨粉粉尘层最低着火温度测定 |
4.1 引言 |
4.2 试验测定仪器 |
4.2.1 热表面 |
4.2.2 粉尘层热电偶 |
4.2.3 温度测量元件 |
4.2.4 环境温度测量元件 |
4.2.5 金属环 |
4.3 试验准备 |
4.4 试验步骤 |
4.5 试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
5 墨粉粉尘云最大爆炸压力、爆炸指数和爆炸下限测定 |
5.1 引言 |
5.2 试验测定仪器 |
5.3 试验准备 |
5.3.1 电路检查 |
5.3.2 气路检查 |
5.4 试验步骤 |
5.5 试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
6 墨粉爆炸安全措施 |
6.1 墨粉爆炸危险性分析 |
6.2 墨粉爆炸机理与特点 |
6.3 常用墨粉生产工艺 |
6.4 预防墨粉爆炸 |
6.4.1 控制粉尘 |
6.4.2 降低助燃剂的浓度 |
6.4.3 控制点火源 |
6.5 降低墨粉爆炸造成的损失 |
6.5.1 抗爆 |
6.5.2 泄爆 |
6.5.3 抑爆隔爆 |
6.6 扑救墨粉火灾时应注意的问题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基于案例的化工过程事故预防信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目的 |
1.1.3 课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非正常工况管理 |
1.2.2 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方法 |
1.2.3 CBR技术 |
1.2.4 安全生产与事故预防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工作 |
1.3.1 基于案例的化工过程事故预防信息系统研制 |
1.3.2 化工过程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及事故预防信息系统知识库的构建 |
1.3.3 基于案例的丙烯聚合过程事故预防信息系统开发及实验研究 |
第二章 基于案例的化工过程事故预防信息系统研制 |
2.1 系统的组成 |
2.1.1 实时数据获取和处理 |
2.1.1.1 数据传输协议 |
2.1.1.2 数据库访问技术 |
2.1.1.3 数据库 |
2.1.2 诊断-预测知识库 |
2.1.2.1 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 |
2.1.2.2 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
2.1.3 智能决策 |
2.2 系统技术路线 |
2.3 系统开发平台 |
2.3.1 因特摩实时在线智能监控和事故预报系统(INTEMOR) |
2.3.2 事故预防信息系统(APIS) |
2.4 系统的设计 |
2.4.1 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 |
2.4.2 专家系统的设计 |
2.4.2.1 专家知识的获取 |
2.4.2.2 知识规则的编写 |
2.4.3 超媒体显示系统的设计 |
2.4.3.1 过程空间设计 |
2.4.3.2 实时预警空间设计 |
2.4.3.3 超媒体空间设计 |
2.4.3.4 管理空间的设计 |
2.4.4 事故预防指导模块的设计 |
2.5 系统的功能和特点 |
2.5.1 系统的功能 |
2.5.2 系统的特点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化工过程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及事故预防信息系统知识库的构建 |
3.1 危险与可操作性(HAZOP)分析方法研究 |
3.1.1 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方法 |
3.1.1.1 HAZOP方法基本术语 |
3.1.1.2 HAZOP方法引导词及其意义 |
3.1.1.3 HAZOP方法工作程序 |
3.1.1.4 HAZOP方法优点 |
3.1.1.5 HAZOP方法局限性 |
3.1.2 人工HAZOP分析和计算机辅助HAZOP分析 |
3.1.2.1 人工HAZOP分析 |
3.1.2.2 计算机辅助HAZOP分析 |
3.1.3 SDG-HAZOP自动评价技术 |
3.1.3.1 SDG方法 |
3.1.3.2 SDG-HAZOP建模步骤 |
3.1.4 HAZOP应用模块的开发 |
3.1.4.1 HAZOP应用模块的功能 |
3.1.4.2 HAZOP应用模块的组成 |
3.2 典型事故案例分析研究 |
3.2.1 化工过程典型事故案例库简介 |
3.2.1.1 化工过程典型事故案例库的特点 |
3.2.1.2 化工过程典型事故案例库案例的搜集原则 |
3.2.2 化工过程典型事故案例库的案例 |
3.2.3 化工过程典型事故案例库的结构 |
3.2.3.1 案例管理 |
3.2.3.2 案例检索 |
3.2.4 聚乙烯工艺典型事故案例小结 |
3.2.4.1 聚乙烯典型事故概况 |
3.2.4.2 聚乙烯事故原因分析 |
3.2.4.3 聚乙烯事故预防措施 |
3.2.5 聚丙烯工艺典型事故案例小结 |
3.2.5.1 聚丙烯典型事故概况 |
3.2.5.2 聚丙烯事故原因分析 |
3.2.5.3 聚丙烯事故预防措施 |
3.2.6 化工过程典型事故案例库的作用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案例的丙烯聚合过程事故预防信息系统开发及实验研究 |
4.1 丙烯聚合过程概述 |
4.1.1 聚合反应动力学 |
4.1.2 丙烯聚合反应工艺简图 |
4.2 多功能过程控制实验系统(MPCE) |
4.3 MPCE丙烯聚合开车过程 |
4.4 丙烯聚合事故预防信息系统的组成 |
4.4.1 数据通讯接口 |
4.4.2 知识库的开发 |
4.4.3 操作指导与事故预防 |
4.5 数据通讯接口 |
4.6 知识库的开发 |
4.6.1 通过SDG-HAZOP分析获取专家知识 |
4.6.2 通过典型事故案例分析获取专家知识 |
4.6.3 专家知识的规则表示 |
4.7 操作指导与事故预防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北京化工大学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7)提高中速磨煤机出口温度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世界煤炭资源分布与中国的煤炭资源利用概况 |
1.1.1 世界煤炭资源概况 |
1.1.2 我国的煤炭资源利用概况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实际现状分析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
2. 煤粉爆炸机理研究综述 |
2.1 煤粉对爆炸的影响 |
2.2 外界环境对煤粉爆炸的影响 |
2.2.1 氧浓度对爆炸的影响 |
2.2.2 引爆热源和环境空间状况对爆炸的影响 |
2.2.3 混入可燃气体对爆炸的影响 |
2.3 粉尘爆炸机理研究 |
2.4 煤尘爆炸的特点 |
2.5 描述粉尘(煤尘)爆炸的参数 |
2.6 煤尘爆炸的必要条件 |
2.7 粉尘爆炸的研究进展 |
2.8 总结 |
3. 利用TG-FTIR确定磨煤机出口温度 |
3.1 概述 |
3.2 红外测量原理及TG-FTIR介绍 |
3.2.1 红外测量原理 |
3.2.2 TG-FTIR原理 |
3.3 实验部分 |
3.3.1 实验煤样 |
3.3.2 实验仪器及实验方法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1 N_2气氛下V_(daf)对CO开始析出温度的影响 |
3.4.2 空气气氛下V_(daf)对CO开始析出温度的影响 |
3.4.3 气氛对CO开始析出温度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磨煤机出口温度变化对磨煤机内部换热变化的计算 |
4.1 计算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
4.1.1 计算项目及意义 |
4.1.2 计算煤质数据 |
4.1.3 中速磨煤机工作原理 |
4.1.4 计算的背景及假设 |
4.2 实际计算过程 |
4.2.1 锅炉满负荷工况下各参数之间的关系 |
4.2.2 锅炉低负荷工况下各参数之间的关系 |
4.3 本章小结 |
5. 温州发电有限公司300MW机组中速磨煤机出口温度提高试验 |
5.1 概述 |
5.1.1 温州电厂试验机组概况 |
5.1.2 试验煤质 |
5.1.3 实验室可行性分析 |
5.1.4 试验安排 |
5.2 试验过程及表盘记录 |
5.2.1 单磨试验 |
5.2.2 多磨试验 |
5.3 试验结果分析 |
5.3.1 可燃气体析出情况 |
5.3.2 排烟温度的变化 |
5.3.3 热风温度的变化 |
5.3.4 炉膛内部的变化 |
5.3.5 提高磨煤机出口温度的经济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全文总结及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多台磨提高出口温度试验运行参数 |
附录2 磨煤机各参数的变化情况 |
附录3 燃烧器区域温度分布 |
(8)障碍物对甲烷—煤粉爆炸强度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气体爆炸 |
1.1.1 爆炸的定义和分类 |
1.1.2 气体爆炸的条件、特征和影响因素 |
1.1.3 气体爆炸的基本参数 |
1.1.4 气体爆炸过程中燃烧与流动的正反馈关系 |
1.1.5 气体爆炸的机理 |
1.1.6 气体爆炸的实验研究 |
1.2 粉尘爆炸 |
1.2.1 粉尘爆炸的定义和条件 |
1.2.2 粉尘爆炸机理 |
1.2.3 粉尘爆炸特征 |
1.2.4 粉尘爆炸的影响因素 |
1.2.5 粉尘爆炸的参数 |
1.2.6 粉尘爆炸强度及分级方法 |
1.2.7 粉尘爆炸的研究发展 |
1.3 含杂混合物粉尘爆炸 |
1.3.1 含杂混合物粉尘爆炸的定义 |
1.3.2 含杂混合物粉尘爆炸的研究现状 |
1.3.3 本文所研究的内容 |
2 实验装置、工况和步骤 |
2.1 实验装置 |
2.1.1 设置可抽式障碍物爆炸装置系统的依据 |
2.1.2 可抽式障碍物爆炸装置系统的组成 |
2.1.3 可抽式障碍物爆炸装置系统的功能 |
2.2 实验工况 |
2.2.1 实验用煤 |
2.2.2 实验所用气体 |
2.3 实验步骤 |
2.4 本章小结 |
3 障碍物对密闭管内甲烷—煤粉混合物爆炸的影响 |
3.1 有、无障碍物时管内爆炸压力波的变化 |
3.2 障碍物形状对管内爆炸压力波和最大爆炸压力上升速率的影响 |
3.3 障碍物个数与障碍物间距对最大压力上升速率的影响 |
3.4 阻塞率(K)对管内最大压力上升速率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甲烷—煤粉混合物组成性质对爆炸的影响 |
4.1 煤粉粒径对最大爆炸压力和最大压力上升速率的影响 |
4.2 煤粉浓度对最大爆炸压力和最大压力上升速率的影响 |
4.3 甲烷浓度对爆炸压力和最大压力上升速率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9)管道式可燃粉尘爆炸装置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2 可燃性粉尘爆炸反应的相关理论 |
2.1 粉尘爆炸机理及分类 |
2.2 粉尘爆炸的条件 |
2.3 粉尘爆炸的特点 |
2.4 粉尘爆炸的特性 |
2.5 粉尘云爆炸极限的影响因素 |
2.6 粉尘爆炸强度分级方法 |
2.7 粉尘爆炸的预防 |
3 管道式试验装置控制系统电路设计 |
3.1 试验装置工作原理 |
3.2 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
3.3 真空泵控制电路设计 |
3.4 空压机控制电路设计 |
3.5 延时点火电路设计 |
3.5.1 延时点火控制电路的设计目的 |
3.5.2 延时电路的设计 |
3.5.2.1 RC 充放电延时电路设计 |
3.5.2.2 数字式延时电路设计 |
3.6 控制箱设计 |
3.6.1 控制箱面板布置 |
3.6.2 控制箱所用的其它配件的选择 |
3.6.2.1 指示灯的选择 |
3.6.2.2 按钮开关的选择 |
3.6.2.3 总控制开关的选择 |
3.6.3 控制箱所用元器件的安装与接线 |
4 实验研究 |
4.1 实验目的 |
4.2 粉尘爆炸实验操作流程 |
4.3 验证实验 |
4.4 点火延迟时间对铝粉最大爆炸压力的影响 |
4.5 点火延时时间对铝粉爆炸浓度的影响 |
5 结论 |
附图 A |
附图 B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化学工业园区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化学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 |
1.2 化学工业园区的优势及其潜在危险 |
1.2.1 化学工业园区的优势 |
1.2.2 典型化工事故案例分析 |
1.2.3 化学工业园区的危险 |
1.3 国内外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研究与发展概况 |
1.3.1 国外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研究与发展情况 |
1.3.2 我国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研究与发展情况 |
1.3.3 我国化学工业园区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标 |
第2章 化学工业园区重大事故后果分析 |
2.1 重大事故后果分析程序 |
2.2 化学工业园区重大危险源辨识与普查 |
2.2.1 化学工业园区内的危险源 |
2.2.2 化学工业园区重大危险源的辨识 |
2.3 化学工业园区重大事故后果分析 |
2.3.1 重大事故后果分析假设 |
2.3.2 化学工业园区重大事故类型及评估准则 |
2.4 重大事故多米诺效应分析 |
2.4.1 多米诺效应发生条件 |
2.4.2 多米诺效应事故模式 |
2.5 影响重大事故后果的因素及其预防对策 |
第3章 化学工业园区重大危险源分级 |
3.1 化学工业园区重大危险源分级方法 |
3.1.1 重大危险源分级方法研究现状 |
3.1.2 化学工业园区重大危险源分级模型 |
3.1.3 分级判据的确定 |
3.2 化学工业园区重大危险源分级实例 |
3.2.1 珠海临港工业区概括 |
3.2.2 珠海临港工业区重大危险源辨识 |
3.2.3 珠海临港工业区重大危险源分级 |
第4章 化学工业园区重大危险源的控制及其监管模式 |
4.1 化学工业园区重大危险源的监管制度 |
4.1.1 完善化学工业园区安全监管机构 |
4.1.2 加强化学工业园区安全教育培训 |
4.1.3 保障化学工业园区重大危险源监控技术 |
4.1.4 加强化学工业园区企业的监督检查 |
4.2 化学工业园区重大事故应急救援 |
4.2.1 化学工业园区应急救援系统构成 |
4.2.2 化学工业园区应急组织机构 |
4.2.3 化学工业园区应急资源储备要求 |
4.2.4 化学工业园区应急响应机制 |
4.3 化学工业园区重大危险源监管模式 |
4.3.1 化学工业园区重大危险源的严格准入制度 |
4.3.2 化学工业园区建立动态的劣汰退出制度 |
4.3.3 化学工业园区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监管模式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建筑设备工程专业常见的爆炸及其预防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2]煤矿瓦斯爆炸事故个人行为原因及其关联关系研究[D]. 赵子琪.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12)
- [3]空间钢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能力研究分析[D]. 李晓楠. 山东建筑大学, 2016(08)
- [4]邯钢中板厂轧钢生产安全评价研究[D]. 吴鹏. 河北联合大学, 2015(12)
- [5]墨粉爆炸危险性研究与安全措施[D]. 吴月浩. 南京理工大学, 2012(07)
- [6]基于案例的化工过程事故预防信息系统研究[D]. 冯坚. 北京化工大学, 2010(01)
- [7]提高中速磨煤机出口温度的可行性研究[D]. 崔福兴. 浙江大学, 2010(02)
- [8]障碍物对甲烷—煤粉爆炸强度影响的实验研究[D]. 齐峰. 大连理工大学, 2008(08)
- [9]管道式可燃粉尘爆炸装置控制系统研究[D]. 刘琪. 中北大学, 2008(11)
- [10]化学工业园区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监管研究[D]. 毛晓杰. 东北大学, 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