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骨转移瘤的放疗镇痛疗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马芹,刘清磊,王苗,张亮[1](2021)在《解毒定痛方预防骨转移瘤放疗爆发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析解毒定痛方预防骨转移瘤放疗爆发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9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服用解毒定痛方,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治疗3周、治疗4周、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治疗后1月的生活质量(QOL-C30)量表评分、疼痛评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介素-8(IL-8)水平及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CRP、IL-8、疼痛评分和QOL-C30评分对比无差异(P均>0.05);治疗1周~治疗后2周,两组患者的CRP水平呈逐步降低趋势,且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2周~治疗后2周,两组患者的CRP、IL-8、疼痛评分和QOL-C30各项评分呈逐步改善趋势,且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1月,两组患者的CRP、IL-8、疼痛评分和QOL-C30各项评分呈逐步改善趋势,且优于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治疗3周和治疗4周,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验组疼痛缓解有效率96.67%,中医症状治疗有效率为90.0%,均优于对照组的78.33%和73.33%(P均<0.05)。结论:解毒定痛方能有效减低骨转移瘤患者的CRP和IL-8的水平,改善患者放疗爆发痛的疗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李子杰,王勇,黎明[2](2021)在《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89Sr治疗骨转移瘤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89Sr治疗骨转移瘤的有效率和安全性。方法:将84例骨转移瘤患者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研究组采用复方苦参注射液和89Sr联合治疗,对照组单用89Sr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2组的止痛总有效率、止痛起效时间、骨转移灶改善情况、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和安全性。结果:研究组止痛总有效率为80.95%(34/42),显着高于对照组的66.67%(28/42)(P=0.028),且研究组止痛起效更快[(4.45±1.27)d vs.(7.23±2.05)d,P=0.015];研究组骨转移灶改善率为90.48%(38/42),显着性高于对照组的71.43%(30/42)(P=0.012);研究组生活质量改善率为90.48%(38/42),显着高于对照组的76.19%(32/42)(P=0.031);2组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血液毒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4)。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可增强89Sr治疗骨转移瘤的止痛总有效率,提高骨转移灶改善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林文俐[3](2020)在《微波消融联合骨水泥成形术治疗溶骨性骨转移瘤安全性及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微波消融联合骨水泥成形术治疗溶骨性骨转移瘤安全性及疗效分析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是势在必行。热消融可以有效的缓解疼痛,甚至可以作为骨转移瘤放射治疗和吗啡治疗的替代疗法。射频消融是一种正弦电流,电流流经的区域受到离子搅动,通过离子之间的摩擦引起组织加热,从而使肿瘤细胞达到坏死。微波消融是热消融的另一种方式,其通过引起水分子的高频率振动而产热。射频加热易受组织内自由离子浓度和周围组织电导率的影响,其凝固范围的扩大主要靠传导散热。微波能量是使组织中偶极子在微波场中旋转并不断加速碰撞产生热能,在组织中有一定的穿透力,穿透范围内组织的偶极子均为发热源,受组织内自由离子浓度和周围组织电导率的影响较小,升温快、热场均匀、消融范围大、受热沉降效应影响小等,所以理论上微波消融在骨肿瘤中的凝固范围大于射频消融,并且所需消融时间短,患者耐受度强。据我们调研,国内外尚没有大规模的研究关注微波消融联合骨水泥成形术治疗溶骨性转移瘤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背景转移是导致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骨转移是继肺和肝脏之后第三常见的转移部位,大约20%肿瘤患者以骨转移为首发症状就诊。恶性肿瘤一旦扩散到骨骼发生骨转移,即为晚期无法治愈,且会带来一系列相关临床症状如难治性疼痛、骨折、运动能力下降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骨转移疼痛不仅发生率高,而且疼痛性质严重,剧烈疼痛的发生率为50%~90%。所以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总体治疗策略是缓解疼痛,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为主要目标的姑息治疗。近年来的综合治疗方式,如抗肿瘤化疗、止痛、双磷酸盐、外科手术及放疗等的综合利用,已经在缓解患者疼痛,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及延长患者生存等方面作出了贡献。如放疗(外照射),是治疗骨转移局部疼痛的标准治疗方式,疼痛缓解率可达40~80%,数据显示放疗1月内超过40%的患者疼痛程度减轻一半,约30%患者疼痛完全缓解,但是57%的患者在放疗后4月内出现疼痛反复。对于椎体转移瘤而言,放疗对维持椎体的稳定性效果差。外科手术可以解决脊柱不稳定的问题,可以选择性用于病理性骨折或脊髓压迫的患者,也用于预防治疗某些病理性骨折危险的骨转移病人。但手术创伤大、愈合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可达24%,仅适用于部分一般状况良好,可耐受麻醉及手术的患者。双膦酸盐治疗是肿瘤骨转移的基础用药,可以减缓和延迟骨相关事件的发生。缺陷是长期使用需要补充钙及维生素D,且有下颌骨坏死和肾功能损害的风险,并且双膦酸盐治疗不能取代现有的止痛治疗、放射治疗和其他治疗手段。微创技术的发展为骨转移瘤的治疗提供了多种治疗手段。经皮椎体/骨水泥成形术是在X线或CT引导下将骨水泥注入到病变骨骼。骨水泥在注入骨骼后大约8~10分钟后硬化,在此过程中同时放热,达到止痛、稳定椎体的作用。然而经皮椎体/骨水泥成形术对于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治疗存在一定局限性。骨转移瘤瘤体内压力高,需要高压注入骨水泥,这样不仅容易导致水泥渗漏,还有可能促进肿瘤细胞的血行转移,增加了癌细胞扩散的可能。所以为更好缓解骨转移瘤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研究目的本研究对27例溶骨性骨转移瘤患者进行了 CT引导下微波消融联合骨水泥成形治疗,观察疼痛缓解、体力状况改善、并发症情况;对椎体转移瘤患者还进行脊柱功能状态、生活质量及脊柱损伤神经功能评分;采用欧洲五维度健康指数量表(EuroQol five Dimensions questionnaire,EQ-5D)指数(采用日本时间权衡法Time Trade-off,TTO获得EQ-5D指数得分)和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的生活质量骨转移量表(Europe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Bone Metastases 22,EORTC QLQ-BM22,简称QLQ-BM22)综合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EQ-5D指数和QLQ-BM22评分分别计算出质量调整寿命年(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s QALYs)进行生存分析,以探讨微波消融联合骨水泥治疗溶骨性骨转移瘤的安全性及疗效。研究方法收集自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在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肿瘤科接受微波消融联合骨水泥成形术治疗的27例溶骨性骨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入组患者均有有明确的肿瘤病史,病理学诊断,合并疼痛症状;CT或MR显示溶骨性骨转移瘤并且骨转移瘤影像学定位与压痛、叩击痛等疼痛部位一致;其他远处转移如肝、肺转移灶病情稳定,临床无阳性症状;肝肾功能、凝血指标均无穿刺禁忌。微波消融联合骨水泥成形术操作全程在CT引导下进行,治疗前充分告知患者及家属消融联合骨水泥成形治疗的目的、预期疗效、主要风险、可能并发症及相应的应对措施、替代疗法、术前及术后注意事项等,取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签署知情同意书。术前4小时禁饮食、饮水。麻醉采用局部麻醉加止痛方式,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范。微波消融功率30~50W,消融时间1.5~15min。消融过程中根据CT结果调整消融针的位置、角度及深度,目的是消融区域覆盖肿块;同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疼痛等情况,根据术中患者耐受程度随时调整消融功率及时间。消融结束,拔出消融针,调制骨水泥,待水泥处于拉丝期时将骨水泥缓慢低压灌注入骨转移瘤消融后部位,骨水泥的用量1.5~9ml。术后即刻CT扫描,观察治疗后骨水泥的位置,评估术中并发症。采用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天、3天、1周、1月、3月、6月疼痛分值变化;采用卡氏体力状况评分(Karnofsky’s Performance Status,KPS)量表、QLQ-BM22 量表、TTO评分、腰痛 Oswestry 功能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和美国脊髓损伤协会神经学检查(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评分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周、1月、3月、6月各分值的变化。观察是否出现术后并发症。采用EQ-5D指数(即TTO数值)和QLQ-BM22评分作为生存质量得分,乘以各自维持的时间跨度得到QALYs,用以生存分析。研究结果1、截至末次随访,随访时间1~20月,27例溶骨性骨转移瘤患者均按规范性操作,结合患者骨转移瘤的数量及症状决定患者的术部位,其中10例患者同时行2处转移瘤的治疗,17例患者行1处转移瘤的治疗,共计37个手术部位。技术成功率100%。2、27例患者中男19例,女8例;年龄37~80岁,年龄均值65.7±11岁;原发病最多的是肺癌,病理类型最多的是腺癌;肿瘤直径大小(cm)与消融功率及骨水泥用量相关,与消融时间不相关;转移瘤体积(cm3)与消融功率、时间及骨水泥用量均相关;术前疼痛持续时间与消融时间及骨水泥用量的关系,与消融功率无关。3、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时至少1次行强化CT检查,均未见治疗后局部肿瘤复发。无感染发热、再骨折、肺栓塞及截瘫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事件及消融后综合征发生。4例发生周围组织渗漏、2例渗入转移瘤周围血管、1例渗入椎管,并发症发生率为18.9%,均为轻微并发症,无主要并发症发生。4、疼痛情况:术前NRS评分3~9分,中位评分为6.52,术后1天NRS中位评分为3.44,NRS中位评分持续下降,术后6月为1.92,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RS性别、年龄、骨转移瘤的数量、转移瘤的最大直径、转移瘤的体积及术前疼痛持续时间对疼痛均无显着影响(P>0.05)。5、生活质量:KPS中位评分由术前的61.11,术后1周63.70,术后1月64.61,术后3月54.2,再到术后6月的46.67,P>0.05,统计学没有意义。EQ-5D的评估是采用TTO积分换算得出。TTO中位评分术前0.41,术后1周0.58,术后1月0.55,术后3月0.52,术后6月0.45,总体有好转趋势,首先改善的是疼痛不适及焦虑抑郁两项,其次是行动能力,最后是自我照顾能力和日常活动能力,但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QLQ-BM22中位评分术前的51.81,术后1周40.8,术后1月41.80,术后3月38.29,术后6月38.00,P=0.0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年龄、骨转移瘤的数量、转移瘤的最大直径、转移瘤的体积及术前疼痛持续时间等与QLQ-BM22不相关(P>0.05)。27例微波消融联合骨水泥治疗的患者中共20例脊柱转移患者,其中有17例胸腰椎转移。对17例胸腰椎转移患者进行ODI评分;对20例脊柱转移患者进行ASIA评分。ODI中位评分术前60.40%,术后1周47.00%,术后1月48.18%,术后3月37.78%,术后6月39.16%,由重度功能障碍,变为中度功能障碍,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除死亡患者外,余患者ASIA评分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3月及术后6月均无变化。6、生存分析:随访时间为1~20月,7例患者6月内死亡,死于原发疾病进展,2例死于严重肺部感染,1例死于感染性休克。死亡患者存活时间为0.25~9月,中位生存时间为:3.14 ± 3.24月。采用EQ-5D指数和QLQ-BM22评分分别作为生存质量得分。采用EQ-5D指数(即TTO数值)作为生存质量得分时,中位QALYs分值术前0.039,术后1月0.488,术后3月0.0902,术后6月0.142,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QLQ-BM22评分作为生存质量得分时,中位QALYs分值术前0.061,术后1月0.032,术后3月0.0653,术后6月0.108,P=0.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1、CT引导下行微波消融联合骨水泥成形治疗溶骨性骨转移瘤,技术成功率高,手术可操作性强。2、骨转移瘤的最大直径、体积及术前疼痛持续时间是微波消融的功率及时间的影响因素,也是骨水泥用量的影响因素。3、微波消融联合骨水泥成形治疗溶骨性骨转移瘤并发症少,安全可靠。4、微波消融联合骨水泥成形可以快速、有效、持久缓解溶骨性骨转移瘤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高质量的生存时间。5、微波消融联合骨水泥成形治疗骨转移瘤,两个治疗方式联合可以相互补充单个治疗方式的缺陷。微波消融术可以减少骨水泥治疗的渗漏并发症,减少骨水泥所致转移瘤细胞沿引流静脉扩散的风险;骨水泥成形术可以减少消融后综合征的发生率。第二部分: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不完全射频消融导致结肠癌细胞相关休眠基因的激活研究背景休眠作为一种自然界生物对适应环境的生存策略,普遍存在于细菌、酵母、昆虫和哺乳动物中。肿瘤为满足自身需求,适应不同的微环境也会存在休眠状态。肿瘤休眠可发生在肿瘤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如①远处转移: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到转移部位,大都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休眠;②术后复发或转移前潜伏期:20%-45%乳腺癌、前列腺癌患者术后数年或数十年再复发;③治疗后无症状带瘤生存患者的无疾病进展期等。肿瘤休眠的特点是癌细胞进入生长停滞状态,细胞周期停滞在G0/G1期,低表达Ki-67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新陈代谢低,具有活跃的耐药机制等。肿瘤休眠可分为肿瘤块休眠和肿瘤细胞休眠或细胞休眠。肿瘤休眠细胞相对于亲代细胞有不同的表达谱。肿瘤休眠时AKT被抑制,可以激活阻止细胞周期的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p21和p27,从而抑制细胞生长。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在TKI治疗后,可以诱导肺癌细胞休眠,并且这些休眠的细胞具有耐药性。缺氧也可以诱导休眠。所以,肿瘤休眠可能是肿瘤进化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状态。休眠的肿瘤细胞可以发展出非特异性的抵抗细胞死亡机制,如下调JAK/STAT通路,上调GAS6、BMP4/7及TGF β2的表达等。休眠肿瘤细胞的存在可能是患者预后差的原因之一。所以,对肿瘤休眠的深入研究,可以了解疾病未来进展信息;可以作为药物治疗后肿瘤细胞逃避凋亡并存活的机制。肿瘤热消融是指利用热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直接导致靶肿瘤发生凝固性坏死的原位灭活技术。目前临床常用的热消融主要是射频消融(RFA)及微波消融(MWA)。热消融不仅可以减轻肿瘤负荷、缓解肿瘤引起的症状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而且与其他抗肿瘤药物联合使用可以提高局部控制率、延长患者生存。尽管热消融在肿瘤治疗中有许多优点,但是在某些患者中的治疗效果仍具挑战性。包括实现大于3cm肿瘤的完全消融;热消融可能与更高的肿瘤复发率有关,部分原因是难以实现大于5mm的消融周缘等。研究发现不全射频消融(iRFA)可以促进肿瘤生长。可能的促癌机制有:①iRFA后的正常肝组织可以增加促癌因子IL-6,HGF,c-Met及VEGF等的生成,从而发挥促肿瘤生长的作用;②体外实验发现,大鼠乳腺癌细胞、人乳腺癌、结肠癌等细胞受中度高温后,IL-6、TNFα、STAT3和HGF等因子表达升高,细胞增殖加快,以此推测热消融过程中,遇到中等温度的消融周边区域肿瘤细胞可能是被诱导激活;③iRFA促进间质中VEGF的升高,导致微血管生成;还可以通过活化VEGF上游驱动因子,如IL-6、HGF和c-Met,间接导致以VEGF驱动的微血管生长增殖。④iRFA诱导的自噬有促癌作用。总之多项研究表明iRFA可以促进残余肿瘤细胞的生长,那么iRFA是否可以导致肿瘤休眠细胞的激活,目前尚无报道。研究目的本研究从GEO上下载GSE138224数据集进行分析,识别差异基因,将差异基因表达数据进行功能分析、功能聚类,以探讨不全射频消融对结肠癌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及高表达基因的功能分析,有利于明确热消融后肿瘤复发的原因、丰富肿瘤耐药机制、寻找新的抗肿瘤治疗靶点。研究方法1、本研究从GEO上下载GSE138224数据集,利用NetwrokAnalyst网站,通过EdgeR方式,设为logFC(fold change)>l,adj.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得出差异表达基因(DEGs)。2、将DEGs进行KEGG分析和GO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3、利用STRINNG数据库分析差异基因蛋白互作网络(PPI)及确定核心基因。置信度分值设为900以上为有统计学意义,关键PPI网络选择标准为节点>3,贡献度≥10。研究结果1、将6个样本中的高通量数据进行标准化后,得到16161个基因,从其中得到656个DEGs,其中637个下调基因,19个上调基因。热消融的目的是将肿瘤细胞杀灭,引起肿瘤细胞的凝固性坏死,所以大部分基因的表达下调为治疗后正常现象,相反出现了上调基因,说明可能存在复发因素,因此研究iRFA后上调基因的表达更具有临床意义。2、从上调基因的KEGG分析可以看出差异基因参与的信号通路有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和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等;上调基因GO分析结果中G0:BP聚集在免疫效应过程,JAK-STAT通路级联反应、STAT蛋白酪氨酸磷酸化过程,STAT蛋白酪氨酸磷酸化的调控等方面;值得注意的是Cc15基因参与调控JAK-STAT信号通路;上调的差异基因GO:MF分析基因主要富集在酶激活物活化、趋化因子活化及激酶激活物活性等。DEGs中的上调基因在GO:CC分析时没有取得有统计意义的结果。3、得出3个关键PPI网络,休眠相关基因Bmp4和Ccl5作为核心基因分别位于关键PPI网络中;且Bmp4是下调基因,Cc15是上调基因。研究结论1、与未经处理的结肠癌细胞相比,iRFA后肿瘤细胞存在高表达基因,这些高表达基因可能是iRFA术后肿瘤复发的原因。2、iRFA处理后的结肠癌细胞高表达肿瘤休眠相关基因Cc15及低表达休眠抑制基因BMP4。3、iRFA处理后的结肠癌细胞高表达肿瘤休眠相关相关JAK/STAT信号通路。4、iRFA处理后的结肠癌细胞高表达Cc15可能通过JAK/STAT信号通路激活休眠肿瘤细胞。
廖书恒[4](2020)在《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消岩汤加味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识别骨转移高危患者提供理论依据,并通过观察“消岩汤”加味联合唑来膦酸维持治疗气虚毒瘀型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临床疗效,评价消岩汤加味在其中的“增效减毒”作用,为骨转移患者探索更好的治疗方案。研究方法第一部分,通过文献检索及临床观察,筛选出可能与NSCLC骨转移发生密切相关的因素,制定符合研究标准的调查问卷。通过纳排标准,对符合标准的患者进行问卷信息采集,包括人口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BMI、烟酒史、肿瘤家族史;疾病诊断信息,如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基因突变情况;疾病治疗信息,如手术史、放疗史、化疗史、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中药治疗史等;及相关生化指标变化,如肿瘤标志物、淋巴细胞亚群、凝血功能、D-二聚体、碱性磷酸酶(ALP)、血清钙水平等。对可能影响NSCLC骨转移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差异显着者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探索NSCLC骨转移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识别骨转移高危患者提供参考。第二部分:通过纳排标准,筛选出符合研究要求的气虚毒瘀型NSCLC骨转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进行唑来膦酸维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消岩汤”加味。观察并评价两组干预方法对患者骨转移灶、骨相关事件、骨痛、中医临床症状评分、卡式评分、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钙、碱性磷酸酶等指标的改善程度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研究结果第一部分: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180份,有效回收152份,其中骨转移患者65例,非骨转移患者87例。经单因素分析,两组在性别、年龄、BMI、烟酒史、肿瘤家族史、病理类型、EGFR/ALK突变、治疗方式、凝血功能(除PT、APTT外)、肿瘤标志物、T淋巴细胞亚群等方面比较均无显着差别(P>0.05),而在T分期、N分期、KPS评分、PT、APTT、PLT、ALP水平等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N分期、KPS评分、ALP水平等因素与NSCLC骨转移具有显着相关性,而PT、APTT、PLT水平与骨转移的发生无明显关联(P>0.05)。第二部分:经纳排标准后,收集到合格的气虚毒瘀型NSCLC骨转移患者60例,按随机分配原则平均分至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经基线分析,两组具有可比性,4周期干预治疗后,治疗组在骨转移灶、骨痛、中医症候、ALP、血清钙、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状态评分等方面的改善程度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有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发热、肌肉酸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及肾功能指标Scr、BUN水平的轻度升高,且治疗组出现了血小板水平的下降,但治疗组的发热程度、发生率及Scr、BUN水平较对照组更低(P<0.05),总体安全性好。研究结论1.T4分期,N3分期、KPS评分<70、ALP水平高的患者,发生骨转移的风险大。2.“消岩汤”加味可增强唑来膦酸抗骨转移的作用,增强其对骨转移灶、骨痛、外周血ALP和血钙水平的改善作用。3.“消岩汤”加味可显着改善患者的刺痛、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心烦失眠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消岩汤”加味可显着影响骨转移患者的免疫功能,上调T淋巴细胞亚群中CD3+、CD3+/CD4+、CD3+/CD8+细胞比例。5.“消岩汤”加味可发挥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同时减少唑来膦酸药物性发热的不良反应,降低其肾毒性。
陈成[5](2020)在《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年龄、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分子分型、骨转移特点与各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乳腺癌骨转移的中医辨证提供更多客观参考。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18年6月-2019年5月期间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住院部住院并确诊为乳腺癌骨转移的患者共88例(年龄范围34~85岁,平均年龄53.63±11.74岁)。使用临床调查表收集乳腺癌骨转移患者本次研究所需的部分临床特征及中医四诊信息。并据所收集的四诊信息由正高级职称中医师按照《肿瘤中医诊疗指南》上规定的辨证分型标准予以辨证分型,整理数据后,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分析,探讨乳腺癌骨转移者年龄、病理分型、组织学分级、分子分型、骨转移特点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1.本研究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共纳入乳腺癌骨转移患者88例,中医证型分布按多少依次为:肝气郁结型(22.7%)、肝肾阴虚型(19.3%)、气血两虚型(18.2%)、热毒蕴结型(18.2%)、脾胃虚弱型(15.9%)、冲任失调型(5.7%)。2.本研究实际纳入病例病理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癌占最多(75.9%),其次为浸润性小叶癌(18.1%),浸润性癌特殊型最少(6%);组织学分级以Ⅱ级最多(53%),其次为Ⅲ级(28.9%),Ⅰ级者最少(18.1%);分子分型以Luminal B型最多(43.4%),其次为Luminal A型(24.1%)、Her2过表达型(20.5%),三阴型最少(12%);胸部骨是乳腺癌骨转移最多见的部位(37.4%),其次分别为脊柱骨(24.2%)、盆骨(14.7%)、四肢骨(13.6%)和颅骨(10.1%);骨转移数目方面,转移数目有2~3处的患者最多(48.2%),其次为单发者(27.7%),≥4处转移者最少(24.1%)。3.本研究显示不同年龄段乳腺癌骨转移患者中医证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于40岁年轻患者以肝气郁结型居多;41~60岁中年患者以肝肾阴虚型居多;大于61岁老年患者以气血两虚型最多。4.本研究显示不同组织学分级乳腺癌骨转移患者中医证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分级为I级者以肝气郁结型居多;Ⅱ级者以肝肾阴虚型居多;Ⅲ级者则以气血两虚型居多。5.本研究显示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中医证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uminal B型患者以肝肾阴虚最多见;三阴型患者以肝气郁结型居多;Her2过表达型则以气血两虚型居多;luminal A型患者各中医证型分布较均衡。6.本研究显示不同转移灶数目乳腺癌骨转移患者中医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单发转移者以肝气郁结型最多见;2~3处转移者以脾胃虚弱型最多见;4处以上转移者以气血两虚型最多见。7.本研究提示不同病理类型、骨转移部位乳腺癌骨转移患者中医证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乳腺癌骨转移中医证型以肝气郁结型为主,肝肾阴虚型、气血两虚型、热毒蕴结型也较多见,冲任失调型较少。2.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年龄与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年龄可作为该病中医证型的影响因素。3.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组织学分级与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组织学I级可作为肝气郁结证客观参考;Ⅱ级可作为肝肾阴虚证客观参考;Ⅲ级可作为气血两虚证客观参考。4.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分子亚型与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Luminal B型可作为肝肾阴虚证客观参考;Her2过表达型可作为气血两虚证客观参考;5.乳腺癌骨转移灶数目与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单发骨转移可作为肝气郁结证客观参考;多处骨转移可作为脾胃虚弱证、气血两虚证客观参考。6.中医诊疗过程中除了传统望、闻、问、切收集四诊信息外,还可结合现代医学客观特征及指标为中医辨证论治疾病提供客观参考,以提升辨证准确性。
李炜[6](2020)在《负载TLR-7激动剂的新型PMMA骨水泥联合抗CTLA-4抗体治疗肿瘤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逐渐被用于转移性骨肿瘤治疗中。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骨水泥是PVP术中最常用的填充材料,其注入椎体后不但可起到可加固病椎缓解疼痛的作用,还可通过聚合时高热以及MMA单体的毒性杀伤肿瘤,但单纯PMMA骨水泥的抗肿瘤作用弱,疗效不持久。免疫治疗是当前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大量的研究证实通过免疫治疗可以有效地清除机体内残留或转移的肿瘤细胞。抗原提呈细胞识别与呈递肿瘤抗原是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中最重要的环节。免疫调节剂—咪喹莫特(Imiquimod)又称R837,是常见的Toll样受体-7(Toll-like receptor-7,TLR-7)激动剂,可以通过促进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成熟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但单纯应用R837并不能引起强效的抗肿瘤免疫应答。抗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抗体(anti-cytotoxic T-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 4 antibody,aCTLA4ab)是一种可以提高机体免疫细胞杀伤作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并已在临床应用。因此,我们设想将R837负载于PMMA骨水泥上构建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新型骨水泥,同时联合ICI增强新型骨水泥产生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本课题通过多个肿瘤模型对新型骨水泥联合ICI的治疗肿瘤的疗效进行了实验研究,初步探索了联合治疗的机理,期望研究结果为骨转移肿瘤治疗提供新视角和新思路。第一部分 负载TLR-7激动剂的新型PMMA骨水泥表征及性能的实验研究目的:构建负载R837的PMMA骨水泥(R837-PMMA),研究其表征特性及体内免疫调节作用。方法:通过超声波助溶将R837与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MMA)混合成为R837-MMA,将PMMA粉末与MMA按质量体积比3:2的比例混合并充分搅拌制成R837-PMMA。应用红外热成像仪分别测定PMMA与R837-PMMA聚合时温度变化。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R837-PMMA在缓冲液溶液中R837的释放情况,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R837-PMMA微观结构。用MMT法检测R837-PMMA骨水泥对不同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小鼠CT26皮下肿瘤模型研究R837-PMMA在体内对DCs成熟的影响。结果:在R837-PMMA扫描电镜图像中可见小分子R837附着于其表面。PMMA与R837-PMMA聚合过程均能释放大量热量,达到较高温度并持续较长时间,负载R837会降低骨水泥聚合时的最高温度(t=11.352,p<0.001)。R837可从PMMA中缓慢释放,3小时释放约15.24%。两种骨水泥均能抑制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增殖,负载R837后骨水泥细胞毒性无明显增强。体内实验表明R837-PMMA瘤内注射后,引流淋巴结中成熟DCs 比例平均达41.63%,优于单纯PMMA骨水泥(p=0.015)。结论:本实验研究成功制备了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R837-PMMA骨水泥,且升温效果满意,附着在骨水泥上的R837可在该体系内缓慢释放,促进DCs成熟迁移。第二部分 负载TLR-7激动剂的新型PMMA骨水泥抑制远处肿瘤的实验研究目的:研究R837-PMMA治疗原发肿瘤后对远处肿瘤的抑制作用,并探讨R837-PMMA治疗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通过VX2瘤块接种建立兔椎旁原发肿瘤以及远处皮下肿瘤模型,随机分为未治疗对照组、PMMA组和R837-PMMA组,每组6只。针对椎旁原发肿瘤给与PMMA与R837-PMMA组于CT引导下瘤内注射骨水泥。观察远处肿瘤大小变化,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以及实验动物生存期等指标,评价R837-PMMA治疗原发肿瘤后远处肿瘤生长。随后,以上述方法再次建立一批椎旁肿瘤模型,每组3只,观察未治疗对照组与PMMA组、R837-PMMA组治疗后兔外周血T细胞亚群变化。结果:R837-PMMA组兔VX2椎旁原发肿瘤治疗后,远处皮下肿瘤的生长也受到抑制,该组兔生存时间较对照组与PMMA组延长。ELISA检测显示R837-PMMA治疗后兔血清IFN-γ和TNF-α水平明显升高。流式细胞检测表明R837-PMMA治疗后外周血中CD4+T细胞和CD8+T细胞含量升高最明显,其中CD8+T细胞含量为10.91±1.92%,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2)与 PMMA 治疗组(p=0.012)。结论:本研究证实新型R837-PMMA骨水泥肿瘤内注射可抑制远处肿瘤生长,并引起外周血CD4+T细胞与CD8+T细胞增加。第三部分负载TLR-7激动剂的新型PMMA骨水泥联合抗CTLA-4抗体抑制远处肿瘤与转移的实验研究目的:研究R837-PMMA联合aCTLA4ab治疗原发肿瘤后对远处肿瘤及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CT26双边肿瘤和Luc-4T1乳腺原位肿瘤等2个小鼠模型,各组小鼠治疗后通过测量CT26远处肿瘤大小,及小动物活体成像监测乳腺癌转移,ELISA法检测各组TNF-α、IFN-γ、IL-6、IL12p70等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以及观察生存期等方法评价R837-PMMA骨水泥联合aCTLA4ab治疗抑制远处肿瘤及转移的疗效。结果:在小鼠CT26双边肿瘤模型中,R837-PMMA联合aCTLA4ab治疗原发肿瘤后,远处肿瘤生长显着受抑制,肿瘤体积显着小于其余4组(p<0.001)。在小鼠Luc-4T1乳腺癌原位模型中,小动物活体成像提示联合治疗显着抑制并延缓转移的发生。R837-PMMA联合aCTLA4ab在小鼠CT26双边肿瘤和Luc-4T1乳腺癌原位肿瘤模型中均能显着延长小鼠存活时间,并显着升高血清中TNF-α、IFN-γ、IL-6、IL12p70等细胞因子水平。结论:本研究证实R837-PMMA肿瘤内注射可引起抗肿瘤免疫反应抑制远处肿瘤,联合aCTLA4ab可增强其抗肿瘤免疫反应,能够进一步抑制远处肿瘤生长与转移发生。第四部分负载TLR-7激动剂的新型PMMA骨水泥联合抗CTLA-4抗体产生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机理研究目的:研究R837-PMMA联合aCTLA4ab能否产生免疫记忆效应抑制肿瘤,并探讨联合治疗抑制远处肿瘤、转移和复发的机理。方法:建立小鼠CT26双边肿瘤模型,随机分为手术、PMMA、R837-PMMA、PMMA+aCTLA4ab和R837-PMMA+aCTLA4ab等5组,每组3只。各组原发肿瘤治疗后第7天收集远处肿瘤,流式细胞检测观察远处肿瘤内CD8+细胞毒性T细胞(CTL)、CD4+效应T细胞(Teff)、调节性T细胞(Treg)的含量。建立小鼠CT26单侧肿瘤模型随机分组同前,每组9只,肿瘤治疗后第40天,每组处死3只小鼠并通过流式细胞检测观察脾脏中中枢记忆T细胞(TCM)与效应记忆T细胞(TEM)含量。剩余每组6只小鼠再次接种CT26肿瘤细胞,观察肿瘤大小、生存期、治疗后第6日血清TNF-α、IFN-γ水平等指标,评价各组治疗后是否产生免疫记忆效应。结果:R837-PMMA联合aCTLA4ab治疗原发肿瘤后,远处肿瘤内CD3+T细胞比例最高,其中该组CD8+CTL含量平均为13.31%,伴有CTL/Treg比值与Teff/Treg比值显着升高。此外,R837-PMMA联合aCTLA4ab治疗组小鼠再次接种肿瘤前TEM比例显着高于其他组,再次接种肿瘤后第6天血清TNF-α、IFN-γ水平显着升高,且肿瘤生长较其余4组明显抑制,生存期显着延长。结论:R837-PMMA联合aCTLA4ab治疗可通过促进T细胞特别是CD8+CTL浸润至远处肿瘤内,并通过aCTLA4ab阻断Treg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还可通过产生强力的免疫记忆效应清除再次接种肿瘤细胞,具有抑制复发的作用。
孙晨耀[7](2020)在《“指尖易筋”推拿手法联合三阶梯止痛方案治疗骨转移疼痛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骨转移是晚期肿瘤患者最常出现的并发症之一,多见于乳腺癌、肺癌、肾癌、胃癌等,常发生于脊柱、骨盆、股骨、肱骨近端、肋骨等处,可导致顽固疼痛、病理性骨折、运动障碍等症状。目前,对症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痛的方法以“三阶梯止痛方案”为主,轻度疼痛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例如布洛芬,中度疼痛使用弱阿片类加减非甾体类抗炎药,例如曲马多,重度疼痛使用阿片类药物,例如奥施康定。然而,阿片类药物可导致恶心、呕吐、瞻望等不良反应,且长期服用须逐渐加量。中药内服、中药外敷、针灸等中医疗法具有安全、有效、整体调节的优势,疗效在临床研究中已被证实。骨转移患者往往合并局部水肿、筋膜粘连,客观上适合推拿手法,但中医传统推拿手法通常是以痛止痛,对于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具有引起病理性骨折等隐患,因此既往极少参与骨转移疼痛治疗。“指尖易筋”推拿手法是一种轻柔的按摩手法,避开疼痛局部,采用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先阳后阴、以不痛解痛的治疗思路,临床实践中对中重度骨转移疼痛具有良好疗效,既能发挥推拿手法疏经通络止痛的治疗作用,又能避免不良事件发生,值得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目的通过对标准化三阶梯止痛治疗下的恶性肿瘤骨转移中重度疼痛患者进行“指尖易筋”推拿手法治疗,与单纯使用标准化三阶梯止痛治疗的对照组作比较,观察“指尖易筋”推拿手法在恶性肿瘤患者骨转移疼痛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招募符合入组标准的中重度骨转移疼痛患者,患者自愿选择是否接受“指尖易筋”推拿手法治疗,若接受则纳入试验组,在三阶梯止痛治疗基础上合并手法治疗,不接受则纳入对照组,仅采用三级阶梯止痛治疗。试验组及对照组均接受三阶梯止痛治疗,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止痛药物,试验组在三阶梯止痛治疗治疗的基础上,以课题设计的标准取穴、力度、振幅、频率、频次为患者行手法治疗,每次约操作20-30分钟,每周操作1-2次,以4次治疗为一个观察周期。对比两组患者综合疗效、疼痛评分、爆发痛次数、止痛药用量、体力状况评分、疼痛影响评分、不良反应,以及试验组在手法治疗前后疼痛评分、爆发痛次数、体力状况评分、疼痛影响评分。结果①试验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显效率有差异(试验组63.33%、对照组36.67%),但在本试验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试验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试验组3.30±2.04、对照组4.67±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爆发痛次数、阿片类药物用量、体力状况评分、不良反应频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治疗后,试验组的疼痛影响评分低于对照组(试验组30.37±12.67、对照组34.33±7.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疼痛对情绪影响、疼痛对睡眠影响两个细目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日常工作、步行能力、正常工作、与他人关系、生活享受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试验组手法治疗前后止痛药用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RS评分由4.77±1.55下降至3.3±2.04(P<0.001),爆发痛次数由1.13±0.21下降至0.77±0.17(P<0.05);⑥试验组在手法治疗前后体力状况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影响评分由35.00±10.63下降至30.37±12.67(P<0.001),细目中,在日常活动、情绪、睡眠和生活享受方面有显着差异(P<0.01),在正常工作与与他人之间关系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步行能力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指尖易筋”推拿手法联合三阶梯止痛方案治疗中重度骨转移疼痛,可在阿片类药物镇痛基础上进一步缓解疼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骨转移患者的生活质量,无明显不良反应,可以作为三阶梯止痛方案未完全止痛下的补充疗法。
杨鹭[8](2019)在《中药散结通络颗粒治疗肿瘤骨转移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中药散结通络颗粒联合唑来膦酸治疗肿瘤骨转移病灶的疗效,对患者疼痛评分、中医证侯、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以及对肿瘤标志物、免疫功能、碱性磷酸酶等化验指标的影响。探讨散结通络法治疗肿瘤骨转移的临床效果,为肿瘤骨转移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完全随机的方法,纳入66例确诊为肿瘤骨转移的患者,按1:1的比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研究。对照组采用唑来膦酸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中药散结通络颗粒,28天为1个周期,连续观察治疗6个周期,研究结束后,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骨转移灶的变化以及骨转移无进展时间,疼痛缓解率、疼痛缓解持续时间和止痛药物用量,以及血清钙、碱性磷酸酶、肿瘤标志物(CEA、CA153、CA125、CA199)、免疫指标(CD3+、CD4+、CD8+、NK)的改变,以及中医证候、卡氏评分、生活质量的改善,综合评价临床疗效,同时评估两组治疗方案的安全性。结果:(1)骨转移灶疗效:在治疗后的第2、第4、第6月,治疗组患者骨转移灶客观缓解率以及疾病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治疗6月后两组客观缓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骨转移无进展时间(PFS)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疼痛情况比较:治疗6月后,治疗组患者疼痛缓解的有效率以及疼痛缓解持续时间均高于对照组,24h羟考酮剂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变化:治疗6月后,治疗组患者血清AL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肿瘤标志物变化:治疗后第6月治疗组患者血清CEA、CA153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免疫指标变化:治疗6月后治疗组患者CD3+、CD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中医症候及临床症状改善:治疗4月后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月后,治疗组患者腰膝酸软症状好转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月后,治疗组患者疼痛症状、腰膝酸软症状、乏力症状好转率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KPS)改变:治疗后第4月、第6月有效率及第6月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8)治疗后,EORTC QLQ-BM22量表中,同时治疗后第4月、第6月,治疗组疼痛部位模块和功能障碍模块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散结通络颗粒能够抑制肿瘤骨转移病灶发展,提高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2)散结通络颗粒能缓解或减轻骨转移疼痛程度,延长镇痛持续时间,减少镇痛药物用量;(3)散结通络颗粒能降低血清CEA、CA153、碱性磷酸酶水平,抑制骨转移肿瘤的代谢;(4)散结通络颗粒通过增加CD3+、CD4+细胞数量,提高患者免疫功能;(5)散结通络颗粒可改善骨转移患者的中医证候和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杨文戈[9](2019)在《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骨盆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骨盆转移性肿瘤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行CT引导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骨盆转移性肿瘤患者51例。手术后2月行CT检查,观察肿瘤局部控制情况(RECIST标准)。并分别于术1周、2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通过对患者手术前后卡氏功能状况评分(KPS)、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变化情况来评价临床疗效,同时观察患者相关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术后两周内2例患者出现局部皮肤破溃,对症处理后愈合,9例于拔针后出现局部少量出血,局部压迫后未再出血,余未见其他相关并发症。125I粒子植入术后1周、2个月、6个月KPS评分由术前(38.0±11.9)分分别升至(52.6±15.0)分,(54.3±13.4)分,(57.6±12.5)分,均较术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125I粒子植入术后1周、2个月、6个月VAS评分由术前(7.1±1.7)分分别降至(4.7±1.4)分、(3.4±0.9)分和(3.3±1.0),均较术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51例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4.00个月,共有65处可评价病灶,肿瘤局部控制率(CR+PR+SD/总数)为93.8%。结论:CT引导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骨盆转移性肿瘤可提高患者功能状态,减轻患者癌性疼痛,有效控制肿瘤进展且未造成严重并发症,治疗相关近期不良反应较少,可作为骨盆转移性恶性肿瘤治疗的一种方法。
沈莲[10](2018)在《NSCLC脊柱寡转移瘤78例放疗前后的CT影像学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分析78例NSCLC患者脊柱寡转移瘤放疗前后不同时间段的CT影像学变化,评价治疗后病灶矿化修复效果和体积的变化;另外通过患者疼痛评分及临床止痛药使用情况评价放疗止痛效果。方法:分析2014年1月-2018年3月78例NSCLC脊柱寡转移患者的放射治疗方案及影像学资料,观察不同类型椎体转移瘤CT影像特点及并测量其放疗前和放疗后1、3、6个月的同一椎体相似层面的病灶CT值,记录下来,评价其放疗前后CT变化情况;同时将放疗前和放疗后6个月获得的CT图像传至放疗计划系统,测量并记录放疗前后病灶的体积值,通过统计学分析处理,评价及分析治疗后椎体转移灶矿化效果和体积变化;另外通过患者放疗前和放疗后1个月后临床止痛药物使用情况,同时观察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改变探讨放疗止痛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及CT影像学检查,78例患者共86个病灶,其中NSCLC腺癌溶骨型40个,混合型见10个,成骨型6个;鳞癌溶骨型22个,混合型8个,成骨型0个;胸椎转移瘤42例,腰椎转移瘤34例,累及胸腰椎6例;放疗前后CT值比较溶骨型骨转移瘤1月后CT值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3月后及6月后均有统计学意义。混合型的骨转移瘤放疗前后1个月CT值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放疗后3个月、6个月分别与放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成骨型的骨转移瘤放疗前后比较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溶骨型的胸腰椎转移病灶在治疗6月后CT影像学评价病灶体积变化CR1例,PR25例,MR29例,NR7例,总有效率41.9%。6个月后溶骨型和混合型椎体转移瘤骨质病灶区CT影像学和矿化修复评价:80例患者骨转移灶中接受放疗和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的腺癌溶骨型有效率为95%,轻度矿化率为77.5%,大部分为轻到中度矿化;混合型总有效率为90%,轻度矿化率占70%;同时鳞癌的脊柱转移瘤中溶骨型有效率为95.5%,轻度矿化率为81.8%;混合型有效率为87.5%,轻度矿化率为75%。止痛有效率评价:在接受治疗前需要口服不同强度的止痛药的例数有76例,这76例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服用同样的止痛药物减量的有65例占总患者85.5%,其中在治疗后停用止痛药物的有7例9.2%,同阶梯减量者有42例占55.2%,降阶梯口服药物者有16例占21%。双膦酸盐+放疗组(B、C、D组)的止痛率分别为87.5%、88.4%和85%,止痛率明显高于单纯放疗组(A组)的62.5%,统计学有意义。且二者联合后止痛有效率高于单独应用放疗组(P<0.05);同时本文中三种放疗剂量分割方式的不同,对于止痛效果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溶骨型和混合型椎体转移瘤在放疗和双磷酸盐联合治疗后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矿化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明显。CT扫描可以有效的检测溶骨型和混合型椎体转移瘤在放疗和双磷酸盐联合治疗后的矿化效果。并且可以作为评价治疗效果的确切指标之一。双膦酸盐+放疗组联合治疗的止痛率明显高于单纯放疗组,提示针对寡转移瘤治疗可以采用联合治疗办法。
二、骨转移瘤的放疗镇痛疗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骨转移瘤的放疗镇痛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解毒定痛方预防骨转移瘤放疗爆发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意义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RP和IL-8平对比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RS评分对比 |
2.3 两组患者QOL-C30评分情况对比 |
2.4 两组患者疼痛缓解效果比较 |
2.5 两组中医症状治疗效果比较 |
2.6 两组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 |
3 讨论 |
(2)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89Sr治疗骨转移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4 疗效评价标准 |
1.4.1 疼痛强度分级 |
1.4.2 止痛疗效评定标准 |
1.4.3 骨转移灶改善情况 |
1.4.4 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
1.4.5 安全性评价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2组一般情况比较(表1) |
2.2 2组止痛效果比较(表2) |
2.3 2组骨转移灶改善情况比较 |
2.4 2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比较 |
2.5 2组治疗后安全性比较(表3) |
3 讨论 |
(3)微波消融联合骨水泥成形术治疗溶骨性骨转移瘤安全性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微波消融联合骨水泥成形术治疗溶骨性骨转移瘤安全性及疗效分析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录1 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量表 |
附录2 卡氏体力状况评分(Karnofsky's Performance Status,KPS)量表 |
附录3 欧洲五维度健康指数(EuroQol five Dimensions questionnaire,EQ-5D)量表 |
附录4 日本的时间权衡法(Time Trade-off,TTO)积分换算表 |
附录5 欧洲癌症骨转移患者生活质量量表 |
附录6 Oswestry功能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量表 |
附录7 美国脊髓损伤协会神经学检查评分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不完全射频消融导致结肠癌细胞相关休眠基因的激活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外文论文1 |
外文论文2 |
(4)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消岩汤加味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前言 |
实验一 NSCLC骨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
1.研究方法 |
2.研究结果 |
3.小结 |
实验二 “消岩汤”加味联合唑来膦酸维持治疗气虚毒瘀型NSCLC骨转移的临床观察 |
1.临床资料 |
2.研究方法 |
3.统计分析 |
4.统计结果 |
5.小结 |
讨论 |
1.NSCLC骨转移发生率分析 |
2.NSCLC骨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
3.中医对肺癌骨转移的认识 |
4.“消岩汤”加味治疗NSCLC骨转移的依据 |
5.治疗前后的疗效分析 |
6.安全性分析 |
7.不足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肺癌的骨转移机制及综合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略缩词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临床资料选择 |
2.1 病例选择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3 数据收集与研究方法 |
3.1 临床调查表的制定和资料收集 |
3.2 中医证型的确定 |
3.3 数据汇总与分析 |
4 研究结果 |
4.1 一般资料 |
4.2 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 |
5 讨论 |
5.1 乳腺癌骨转移现代医学认识 |
5.2 乳腺癌骨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
5.3 乳腺癌骨转移祖国医学认识 |
5.4 乳腺癌骨转移中医干预价值 |
5.5 中医证型客观化研究 |
5.6 关于本次研究结果的分析 |
5.7 小结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乳腺癌骨转移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乳腺癌骨转移机制研究进展 |
2 乳腺癌骨转移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3 乳腺癌骨转移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6)负载TLR-7激动剂的新型PMMA骨水泥联合抗CTLA-4抗体治疗肿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负载TLR-7激动剂的新型PMMA骨水泥表征及性能的实验研究 |
一、材料 |
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负载TLR-7激动剂的新型PMMA骨水泥抑制远处肿瘤的实验研究 |
一、材料 |
二、方法 |
三、统计学方法 |
四、结果 |
五、讨论 |
六、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负载TLR-7激动剂的新型PMMA骨水泥联合抗CTLA-4抗体抑制远处肿瘤与转移的实验研究 |
一、材料 |
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负载TLR-7激动剂的新型PMMA骨水泥联合抗CTLA-4抗体产生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机理研究 |
一、材料 |
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不足与展望 |
综述 转移性骨肿瘤的诊疗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致谢 |
(7)“指尖易筋”推拿手法联合三阶梯止痛方案治疗骨转移疼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痛的研究现状 |
1 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症状 |
2 骨转移疼痛的发病机制 |
3 骨转移疼痛的治疗 |
4 结语 |
综述二 中医学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痛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学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古代记载 |
2 中医学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中医学对骨转移疼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
4 中医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痛的研究进展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入组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资料的统计分析 |
2.2 两组患者治疗结果分析 |
2.3 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对比 |
2.4 统计结论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研究回顾 |
1.1 样本构成 |
1.2 研究不足 |
1.3 研究展望 |
2 讨论 |
2.1 “指尖易筋”推拿手法治疗骨转移疼痛的中医机理 |
2.2 “指尖易筋”推拿手法治疗骨转移疼痛的现代医学机理 |
2.3 疗效特点 |
2.4 验案举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8)中药散结通络颗粒治疗肿瘤骨转移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原发恶性肿瘤诊断标准 |
1.2.2 骨转移诊断标准 |
1.2.3 痰瘀互结辨证标准 |
1.3 入选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研究类型 |
2.2 样本估算 |
2.3 病例分组 |
2.4 研究药物 |
2.5 治疗方案 |
2.5.1 分组治疗 |
2.5.2 疼痛治疗 |
3 观察指标 |
3.1 骨转移灶变化 |
3.1.1 评价标准 |
3.1.2 客观缓解率 |
3.1.3 疾病控制率 |
3.1.4 无进展生存期 |
3.2 疼痛评价 |
3.2.1 疼痛程度评分 |
3.2.2 疼痛缓解持续时间 |
3.2.3 24h盐酸羟考酮剂量 |
3.3 血清钙、碱性磷酸酶 |
3.4 血清肿瘤标志物 |
3.5 免疫功能指标 |
3.6 中医证候和临床症状 |
3.7 体力状况 |
3.8 生活质量 |
3.9 安全性指标 |
3.9.1 一般检查项目 |
3.9.2 血液检查 |
3.9.3 心电图检查 |
3.9.4 不良反应 |
3.10 统计分析方法 |
4 结果 |
4.1 一般资料 |
4.1.1 两组患者性别情况 |
4.1.2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
4.1.3 两组患者原发肿瘤情况 |
4.1.4 两组患者骨转移部位情况 |
4.1.5 两组患者骨转移数目情况 |
4.1.6 两组患者入组时NRS评分情况 |
4.1.7 两组患者入组时KPS评分情况 |
4.1.8 两组患者入组前治疗情况 |
4.2 治疗后骨转移病灶疗效评价及无进展时间 |
4.2.1 治疗后骨转移病灶疗效评价 |
4.2.2 两组治疗后骨转移客观缓解率比较 |
4.2.3 两组治疗后骨转移控制率比较 |
4.2.4 骨转移无进展时间(PFS) |
4.3 治疗后疼痛评价 |
4.3.1 两组治疗后NRS评分分布情况 |
4.3.2 疼痛缓解率比较 |
4.3.3 疼痛缓解持续时间 |
4.3.4 两组疼痛患者24h羟考酮剂量的变化 |
4.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钙和碱性磷酸酶情况 |
4.4.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钙情况 |
4.4.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碱性磷酸酶情况 |
4.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肿瘤标志物情况 |
4.5.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EA情况 |
4.5.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A125情况 |
4.5.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A153情况 |
4.5.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A199情况 |
4.6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免疫功能变化情况 |
4.6.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D3+水平变化情况 |
4.6.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D4+水平变化情况 |
4.6.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D8+水平变化情况 |
4.6.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NK细胞水平变化情况 |
4.7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和症状情况 |
4.7.1 治疗后患者疼痛症状改善情况 |
4.7.2 治疗后患者腰膝酸软症状改善情况 |
4.7.3 治疗后患者肢体困重症状改善情况 |
4.7.4 治疗后患者乏力症状改善情况 |
4.7.5 治疗后患者失眠状改善情况 |
4.7.6 治疗后患者食欲不振症状改善情况 |
4.8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
4.8.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体能状况评分比较 |
4.8.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 |
4.9 药物毒副反应情况 |
4.10 安全性指标 |
5 讨论 |
5.1 现代医学对肿瘤骨转移的研究及治疗 |
5.2 中医对肿瘤骨转移的认识 |
5.2.1 中医对肿瘤骨转移病因病机的认识 |
5.2.2 从痰瘀论治肿瘤骨转移 |
5.3 散结通络颗粒的组方原则及药物分析 |
5.4 散结通络颗粒的疗效分析 |
5.4.1 散结通络颗粒对骨转移病灶治疗的作用 |
5.4.2 散结通络颗粒减轻骨转移疼痛的作用 |
5.4.3 散结通络颗粒对血清钙和碱性磷酸酶水平的影响 |
5.4.4 散结通络颗粒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的作用 |
5.4.5 散结通络颗粒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5.4.6 散结通络颗粒对中医证候和症状的影响 |
5.4.7 散结通络颗粒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 |
5.5 观察观察中的毒副反应及药物安全性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WHO疼痛数字评分 |
附录二 功能状态评分 |
附录三 生活质量测定量表 |
附录四 中医症候评价表 |
附录五 血液毒性反应评价标准 |
附录六 肿瘤骨转移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9)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骨盆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文献综述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10)NSCLC脊柱寡转移瘤78例放疗前后的CT影像学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1.1 病例纳入条件 |
1.2 治疗方法 |
1.3 检查方法及影像测量方法 |
1.4 影像学疗效评价 |
1.5 矿化修复疗效评价 |
1.6 疼痛程度分级评价指标 |
1.7 疼痛分级疗效评定 |
1.8 随访 |
1.9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CT征象 |
2 CT值比较 |
3 影像学评价结果 |
4 矿化修复疗效评价 |
5 疼痛缓解效果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或缩略词表 |
致谢 |
四、骨转移瘤的放疗镇痛疗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解毒定痛方预防骨转移瘤放疗爆发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 马芹,刘清磊,王苗,张亮.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21(04)
- [2]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89Sr治疗骨转移瘤的临床研究[J]. 李子杰,王勇,黎明.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1(02)
- [3]微波消融联合骨水泥成形术治疗溶骨性骨转移瘤安全性及疗效分析[D]. 林文俐. 山东大学, 2020(04)
- [4]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消岩汤加味干预研究[D]. 廖书恒.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D]. 陈成.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负载TLR-7激动剂的新型PMMA骨水泥联合抗CTLA-4抗体治疗肿瘤的实验研究[D]. 李炜. 苏州大学, 2020(06)
- [7]“指尖易筋”推拿手法联合三阶梯止痛方案治疗骨转移疼痛的临床研究[D]. 孙晨耀.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中药散结通络颗粒治疗肿瘤骨转移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D]. 杨鹭.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骨盆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研究[D]. 杨文戈. 东南大学, 2019(05)
- [10]NSCLC脊柱寡转移瘤78例放疗前后的CT影像学对比[D]. 沈莲. 青岛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