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一例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一例

一、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伴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1例(论文文献综述)

何合胜,杨玉琼,刘银华,靳小可,徐又海,姚军萍,刘善浩,严家炜,黄东平[1](2021)在《外周T细胞淋巴瘤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临床特点分析》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相关的淋巴瘤病理学类型多见于惰性B细胞淋巴瘤,而很少见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及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PTCL)。探索PTCL合并AIHA的临床特点,以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8年11月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例PTCL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治疗及转归。结果:7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2例;中位发病年龄66(51~89)岁。血红蛋白(hemoglobin,Hb)中位数为62(32~91)g/L,网织红细胞比例中位数为4.4%(1.6%~16.0%),总胆红素中位数为39.9(6.3~51.5)μmoL/L,直接胆红素中位数为12.5(4.29~18.70)μmoL/L,LDH中位数为379(142~1 012)U/L。Coombs试验全部为阳性。7例患者中Ⅲ期6例,Ⅳ期1例;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评分为2分者2例,3分3例,4分1例,5分1例。4例患者联合化疗及后续激素治疗,2例仅予以化疗,1例患者单用激素;至随访结束时为止,3例患者存活,3例患者死亡,1例失访,可随访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57(2~73)个月。结论:PTCL合并AIHA临床非常少见,治疗上应根据患者的发病特点、治疗效果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预后主要取决于淋巴瘤的缓解程度。

黄雪洁[2](2020)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不良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cell lymphoma,AIT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的一种少见类型,发生于淋巴结内,具有特殊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生物学行为呈侵袭性,预后差。AITL确诊时多为晚期,治疗上目前尚无统一方案,常规化疗不能有效提高患者总生存率。AILT预后因素的标准评价模型尚未建立,国内外报道预后因素也不尽相同。此外,AITL组织形态学多样,背景中多形性炎细胞浸润明显,诊断上存在一定困难。因此,AITL形态学的正确认识和预后不良因素探究对正确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回顾性分析所收集的AITL患者资料,总结病理学特征并分析病理资料和临床资料中可能影响预后的不良因素,为本病的诊断、预后评估及治疗方式探索进一步积累资料。方法1.选取2011年10月-2019年6月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确诊的112例AITL患者,收集并整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学资料。2.所选用患者标本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4um厚切片、HE染色,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BER原位杂交和基因检测技术协助分析AITL的临床病理特征。3.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法。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112例AITL患者中,男性63例(56.2%),女性49例(43.8%),男女比例1.3:1,发病年龄39-81岁,中位年龄64岁。患者初诊症状多为无痛性浅表淋巴结肿大。67例伴随B症状,占59.8%,以发热多见。70.5%(79/112)患者可见结外累及,以脾脏最为多见。就诊时Ⅲ-Ⅳ期患者106例,占94.6%。IPI评分3-5分患者93例,占83.0%。2.治疗前白细胞计数异常患者占46.4%(52/112),血红蛋白低于正常患者占67.0%(75/112),血小板低于100 ×109/L患者占33.9%(38/112),C反应蛋白升高患者占74.1%(63/85)。血清LDH和β 2-MG升高的患者分别占78.6%(88/112)和 77.7%(87/112)。3.112例患者镜下组织形态学相似,表现为淋巴结结构不同程度破坏,副皮质区见显着增生的分支状高内皮小静脉,微血管增生区域占肿瘤面积比例的10%-70%,82例可见肿瘤性透明T细胞,多围绕增生血管分布,背景中可混杂多种炎细胞浸润,包括小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等,其中2例B细胞显着增生。8例副皮质区可见形态似Reed-Sternberg(RS)样大细胞。4例背景可见肉芽肿样结构。滤泡辅助T细胞(follicular helper T-cell,TFH)标记 PD-1、CD10、BCL-6、CXCL13 阳性率分别为 94.7%(90/95)、68.2%(75/110)、91.8%(78/85)、60.4%(61/101),且所有患者表达均≥2个。CD2和CD3阳性率均为 100%(41/41,112/112),CD5 和 CD7 阳性率分别为 81.3%(39/48)和80.0%(32/40)。Ki-67增殖指数30%-90%,大于等于50%患者占71.4%。EBER原位杂交阳性率70.8%(68/98)。TCR基因重排单克隆阳性率89.9%(44/49),5例行Ig基因克隆性重排检测,仅1例阳性。4.本组98例患者接受了化疗,首程化疗方案以CHOP和GDPT方案为主,9例患者化疗基础上应用了西达苯胺,2例应用了环孢素。7例因分期较晚、自身状态较差未接受治疗,7例确诊后要求回当地治疗而方案未知并失访。首程疗效评估中总体反应率(CR+PR)为74.5%,GDPT组相较于CHOP组具有较高的反应率(82.9%VS 70.8%)。统计学结果显示接受化疗患者预后明显好于未接受化疗组,但化疗方案的改变及西达苯胺的应用并不能显着改善患者预后。应用环孢素的2例患者,随访25月和31月,均无病生存。5.本研究末次随访截止日期为2019年12月31日,随访时间6-99个月,截止至随访终点,有随访资料的82例患者中42例死亡(51.2%),40例存活(48.8%),30例失访。生存分析(Kaplan-Meier法)结果提示:AITL患者1、3、5 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 68.7%、40.0%、34.3%,中位生存时间27月。发病年龄≥60岁、脾脏累及、IPI≥3分、治疗前白细胞计数异常、血小板减少、Ki-67≥50%是AITL预后不良因素(P<0.05)。结论1.AITL的诊断依靠组织病理形态、免疫表型、EBER原位杂交、基因重排及临床表现综合诊断。肿瘤性透明T细胞、微血管增生和TFH表型具有重要诊断参考价值,但对预后无明显影响。2.发病年龄、脾脏累及、IPI评分、治疗前白细胞和血小板水平、Ki-67增殖指数是AITL预后不良相关因素。3.AITL好发于老年男性,预后差,化疗方案的改变及西达苯胺的应用不能显着改善患者预后,但GDPT方案相较于CHOP方案具有较高的总体反应率。

刘会,李婉影,高清平,姜道滋[3](2020)在《近30年中国文献报道恶性淋巴瘤合并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的系统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收集1989年1月至2019年12月国内学者发表在国内外期刊上的文献及参考文献,共纳入符合标准的140例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ML)合并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autoimmune cytopenia,AIC)病例,包括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ure red cell aplasia,PRCA)及Evans综合征等。虽然各亚型淋巴瘤病例数均较少(n=1~28),但通过系统性分析仍得到部分有意义的发现。除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autoimmune neutropenia,AIN)外,各类AIC均有报道,发生率依次为AIHA>ITP>冷凝集素综合征(cold agglutinin syndrome,CAS)>PRCA>Evans综合征。AIC见于各亚型淋巴瘤,但各类AIC在不同亚型发生率存在差异。CAS仅见于淋巴瘤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 cell nonHodgkin′slymphoma,B-NHL)、AIHA、ITP,Evans综合征多见于B-NHL,PRCA则多见于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T cell non Hodgkin′s lymphoma,T-NHL)。相较于糖皮质激素等常规治疗,合并ML的AIC抗肿瘤治疗对有效率更高。恶性淋巴瘤合并AIC临床情况复杂,需引起临床关注。

宋伟[4](2019)在《西达本胺联合依托泊苷、强的松、沙利度胺(CPET方案)治疗AITL患者的临床分析》文中认为背景及目的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大约占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的15-20%,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临床过程呈侵袭性,多为老年人,传统化疗有效率低下,缓解时间短,易复发,复发后治疗效果差,反复化疗耐受性差。本研究着眼于探寻更有效、便捷且耐受性好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分析其临床特征,探讨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期间经病理确诊的AITL 13例,均采用西达本胺联合依托泊苷、强的松、沙利度胺(C-PET方案)口服化疗,具体用药:西达本胺30mg biw,依托泊苷100mg qd口服5天,强的松100mg qd口服5天,沙利度胺100mg qn口服14天,21天为1周期,给予奥美拉唑、拜阿司匹林预防副作用。6周期后改为西达本胺20mg biw维持治疗。总结分析13例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疗效、不良反应、预后分析。统计软件采用SPSS 22.0版本。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组间比较采用Long 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法,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分期采用Ann Arbor标准,体能状态评分(PS评分)采用ECOG评分标准。结果C-PET方案治疗疗效达CR者6例(46%)、达PR者6例(46%)、SD患者1例(8%),ORR 92%。中位PFS 16个月(4-51个月),中位OS 21个月(4-51个月)。3年PFS和OS分别为57%和63%。其中5例患者复发,其中2例患者自行停止西达本胺维持治疗后出现复发。3例患者死亡,1例为不明原因死亡,1例因颅内感染死亡,1例患者本身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治疗过程中一度好转,但最终死亡。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3-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2例(15%),血小板减少1例(8%),1-2度中性粒细胞减少2例(15%),血小板减少3例(23%),贫血2例(15%),1例肺部感染,经治疗后好转,1例QT间期延长,无症状自行恢复。有B症状、结外病灶≥2处、脾脏受侵、CD4绝对计数低下对总生存预后有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结外病灶≥2处会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此外,本研究发现CD4绝对计数低下者比例多,经治疗后多数CD4计数都较前上升。结论AITL是一种恶性度高、预后差的疾病。西达本胺联合依托泊苷、强的松、沙利度胺(C-PET方案)口服化疗不仅有效率高,大大提高了PFS和OS,且毒副作用小,耐受性好。其中,B症状、结外病灶≥2、脾脏受侵、CD4绝对计数低下等因素对总生存预后有一定提示作用。

彭政棉[5](2019)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相关性淋巴瘤20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相关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自2009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AIHA和淋巴瘤患者,甄别出AIHA相关性淋巴瘤患者2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1)本组共收集到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2204例,AIHA相关性NHL(AIHA/NHL)20例,AIHA/NHL占同期NHL的0.91%。(2)AIHA/NHL患者在各NHL亚型中的发病率从高至低分别为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cell lymphoma,AITL)7.32%、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rginal zone B-cell lymphoma,MZBL)6.25%、B细胞性淋巴瘤(未能进一步分类)(B-Cell lymphoma,unclassified,BCL-U)4.26%、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chronic lymphoblastic leukemia/small lymphoblastic lymphoma,CLL/SLL)2.50%、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2.30%。(3)本组AIHA/NHL患者中,73.33%的患者存在淋巴瘤骨髓侵犯(lymphoma bone marrow invasion,LBMI),40.00%的患者只在骨髓涂片(Bone marrow smear,BMS)中检出而骨髓活检(Bone marrow biopsy,BMB)未检出,60.00%的患者只在BMB中检出而BMS未检出。(4)20例AIHA/NHL患者中,冷抗体型1例(5.00%),温抗体型19例(95.00%)。C3型6例(30.00%),IgG型6例(30.00%),C3+IgG型8例(40.00%)。(5)20例AIHA/NHL患者中,进行了4个或4个以上疗程化疗的患者有7例。已死亡的3例患者分别存活34.5M、35.5M、102.4M。尚存活的3例患者分别已存活29.4M、31.4M、97.3M。结论:(1)AIHA/NHL占同期NHL的0.91%,好发于老年,多数为IV期患者。(2)AIHA/NHL患者在各NHL亚型中的发病率从高至低分别为AITL、MZBL、BCL-U、CLL/SLL、MCL。(3)AIHA/NHL患者LBMI发生率高,LBMI呈局灶性分布。(4)AIHA/NHL患者对治疗反应欠佳,患者预后差。

余婷婷[6](2019)在《自身免疫淋巴增生综合征相关疾病临床和免疫学研究及儿童周期性发热综合征十七例临床特征分析》文中认为第一部分自身免疫淋巴增生综合征相关疾病临床和免疫学研究第一节两例RasGRP1突变患儿临床免疫表型和免疫组库研究目的:通过分析两例RasGRP1突变的ALPS样病人的临床、免疫表型、TCR和BCR免疫组库的特征,探讨这类病人的免疫学特征。方法:收集临床资料、采集外周血评估免疫功能,将患儿和正常对照的淋巴细胞分选为T、CD21high B和CD21low B三群细胞,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分析其免疫组库。结果:患儿表现为反复感染,肝脾、淋巴结肿大及自身免疫现象,滤泡辅助T细胞、CD21low B细胞比例升高。B细胞BCR通路下游pERK表达下调和B细胞活化障碍。三群细胞的免疫组库分析可见患儿VD、VJ组合存在明显的优势组合,聚类分析显示患儿V基因基于取用频率、基于距离分析都聚集在一起,患儿的CDR3长度均短于正常对照,多样性的指标显示患儿免疫组库多样性受限。结论:本研究证实RasGRP1突变的ALPS样疾病的患儿表现为反复感染、肝脾肿大、自身免疫的现象,BCR通路受损致B细胞活化和ERK磷酸化障碍等,同时推测BCR和TCR多样性受限可能与对病原免疫反应缺陷和自身免疫的过程相关。第二节一例RALD-KRAS突变患儿临床和免疫学研究目的:探讨一例由KRAS体细胞突变引起的RALD-ALPS样疾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免疫学特征。方法:收集一例RALD患儿临床和实验室资料,检索该疾病相关文献并对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该患儿表现为反复感染、肝脾肿大、血小板减少,实验室检查示TCRαβ+DNT细胞比例正常,IL2撤退的凋亡受损。一代测序验证KRAS(c.37G>A,p.G13C)突变存在外周血中,而黏膜和指甲该位点未见突变。文献检索KRAS体细胞突变引起的RALD,国外目前已报道16例患者,他们均表现为慢性淋巴增生和自身免疫现象,KRAS突变位点为G13C、G13D、G12D、G12A、G12S。结论:当患儿出现肝脾肿大、自身免疫淋巴增生和反复感染,TCRαβ+DNT比例正常,临床医生应考虑RALD,重点排查其致病基因,同时完善IL2诱导的凋亡实验进一步验证。第二部分儿童周期性发热综合征十七例临床特征分析目的:探讨儿童周期性发热综合征(Periodic Fever Syndrome,PFS)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8年6月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就诊的17例儿童PFS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遗传学诊断。结果:11例周期性发热-阿弗它口炎-咽炎-淋巴结炎综合征(PFAPA)患儿发热时长中位数4.5天,每次发作的最高温度40℃,发作间隔时间中位数为4周。6例家族性地中海热(FMF)患儿发热时长中位数3.25天,每次发作的最高温度40℃,发作间隔时间中位数为4周。PFAPA患者11例有咽炎(100%)、7例有颈部淋巴结炎(63.6%)、7例有口腔溃疡(63.6%)、3例有腹痛(27.3%)、1例有皮疹(9.1%)。FMF患者2例有腹痛(33.3%)、2例有颈部淋巴结炎(33.3%)、2例有口腔溃疡(33.3%)、2例有咽炎(33.3%)。实验室检查示所有PFS患者发热期WBC,急相反应物质CRP、ESR升高,而PCT正常,微生物学检查、自身抗体检查阴性。基因检测示11例PFAPA患者中4例MEFV有一个位点突变,6例FMF患者中MEFV均有2-3个位点杂合突变。结论:临床表现为周期性发热,伴咽炎、颈部淋巴结炎等症状,实验室检查提示急相反应物CRP、ESR升高时,需考虑PFS。同时,本研究也重点提出,PCT正常可以鉴别细菌感染,从而辅助PFS诊断。第三部分一例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合并血液肿瘤患儿的临床及免疫学特征分析目的:探讨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inked Agammaglobulinaemia,XLA)合并血液肿瘤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免疫学特征,提高临床医生对XLA合并血液肿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国首例XLA合并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儿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免疫学特征及诊治经过,搜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加以分析。结果:患儿表现为反复呼吸道感染、中耳炎、鼻窦炎,5岁并发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免疫学检查提示外周B细胞缺如,各型免疫球蛋白下降,基因分析发现Bruton酪氨酸激酶BTK基因c.1909-2A>G剪接突变。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国外已报道9例XLA患者并发血液肿瘤,包括白血病和淋巴瘤,国内尚无相关报道。结论:该患儿为我国第一例XLA合并血液肿瘤患者,并得到了及时诊疗。文献复习提示XLA仍有发生血液肿瘤的风险,临床医生应该警惕该合并症的发生。

陈萍,李炳宗,张晓慧,王盼君,葛雪苹,傅晋翔[7](2017)在《初诊伴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特征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首发伴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收集2013年9月至2016年7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6例首发伴AIHA的侵袭性NH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发病情况、疾病进展、治疗及预后相关因素。结果:2013年9月至2016年7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初发侵袭性NHL 155例,起病伴AIHA为6例(3.9%),其中男性3例,女性3例;中位年龄67(6274)岁。首发症状包括:全身多发淋巴结肿大5例、发热3例、多发骨破坏并骨痛1例,均表现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6例患者病理类型分别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3例,其中1例Bcl-2(+)Bcl-6(+)c-myc(+)三表达,1例CD5阳性;1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not otherwise specified,PTCL-NOS);2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cell lymphoma,AITCL)。色素原位杂交(chromogenic in situ hybridization,CISH)法检测石蜡组织EB病毒基因(Epstein-Barr virus-m RNA,EBV-m RNA)(EBER)的表达:所检测5例均阳性。6例ECOG评分34分,Ann-Arbor分期均为ⅢⅣ期,IPI评分45分,均为高危组。淋巴瘤病理确诊时中位血红蛋白56(3479)g/L、中位网织红细胞比例6.7(0.221.0)%;6例患者Coombs试验均阳性:6例抗C3阳性(1:641:2 048)、4例抗Ig G阳性(±1:16);检测3例血浆EBV-DNA拷贝数均增高。6例患者中:1例AITCL确诊后放弃治疗;其余5例应用CHOP样方案±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28个疗程(4例化疗间歇期加强的松治疗),其中2例DLBCL持续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20、14个月,另1例DLBCL及1例PTCL-NOS经2个疗程化疗后骨髓抑制期继发严重肺部感染、心功能衰竭死亡,OS分别为1.5、2个月,1例AITCL化疗4个疗程后疾病快速进展死亡,OS为4.5个月。结论:侵袭性NHL首发伴AIHA多见于老年患者,EBV感染率高,溶血进展快、程度严重,化疗耐受性差,总体预后差,早期死亡率高。早期诊断及有效化疗可能改善预后。

赵雨冰[8](2017)在《B细胞激活因子与白介素17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的表达与分析》文中认为背景: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是一种以自身抗体直接作用于自体红细胞造成溶血为特征的获得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B细胞激活因子(BAFF)是重要的B细胞调节因子,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可见BAFF浓度升高。白介素17(IL-17)是由Th17细胞分泌的炎症介质,参与介导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AIHA作为一种B/T细胞依赖的自身免疫性疾病,BAFF和IL-17通路可能与AIHA的发生发展相关。我们检测并分析了外周血BAFF和IL-17在AIHA患者中的表达,希望为AIHA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材料与方法:我们测定了44例AIHA患者及25例健康捐献者的血BAFF浓度。我们另外测定了44例AIHA患者及24例健康捐献者的血IL-17浓度。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数据(血红蛋白,血网织红细胞百分比,血总胆红素,乳酸脱氢酶),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ANOVA,线性回归分析,Spearman检验等方法分析BAFF和IL-17与AIHA的相关性。结果:AIHA患者的血BAFF浓度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原发性AIHA患者与健康对照组间的血BAFF浓度无显着性差异,IgG+C3+的原发性AIHA患者血BAFF浓度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单一IgG+或C3+的原发性AIHA患者的血BAFF浓度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继发性AIHA患者的血BAFF浓度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IgG+C3+,IgG+C3-,IgG-C3+继发性AIHA患者的血BAFF浓度均与健康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血BAFF浓度与AIHA患者的血清学指标无显着相关性。AIHA患者的血IL-17浓度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原发性AIHA患者及继发性AIHA患者的血IL-17浓度与健康对照组间均无显着差异。IgG+C3+,IgG+C3-,IgG-C3+的AIHA患者其血IL-17浓度与健康对照组相较无显着性差异。血IL-17浓度与AIHA患者的血清学指标无显着相关性。结论:AIHA患者的血BAFF浓度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IgG+C3+的AIHA患者血BAFF浓度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抗BAFF单抗可能成为AIHA的新疗法。Th17细胞通路在AIHA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并未起到关键作用。

刘鸿[9](2012)在《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免疫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利妥昔单抗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是血液系统疾病中的一大类疾病,包括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成熟红细胞抗体介导)、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抗体介导)、Evans综合征(成熟红细胞抗体和血小板抗体均有)、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未成熟血细胞抗体)等。长期以来对该类疾病发病机制的认识并不清楚,仅局限于是由自身抗体介导的血细胞破坏所致,至于抗体产生的原因和病理机制,则缺乏系统的认识。由于病理机制的研究没有大的进步,治疗效果也并不满意。多年来该病治疗以肾上腺皮质激素为主,复发率高(多在80%以上)。也有部分患者如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激素疗效差,缺乏更好的治疗方法,患者常迁延不愈。本文探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的免疫发病机制、难治及复发患者的新型免疫抑制剂利妥昔单抗的疗效及安全性。另外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是由本课题组提出,多年来致力于该病的发病及病理机制研究,本文对该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做出总结。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能对该类疾病的发生发展有更系统清楚的认识,提高治疗效果,造福患者。内容第一部分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的免疫发病机制。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4例AIHA患者的免疫指标,其中B淋巴细胞方面,检测项目包括CD19+,CD5+CD19+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检测CD4+,CD8+,CD4+/CD8+;NK细胞;T辅助细胞中(CD4+细胞)检测Thl,Th2;检测调节T细胞和激活的效应T细胞,即CD25+和HLA-DR+的T细胞,检测树突状细胞(mDC和pDC)数量,将患者分为溶血发作组、缓解组,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进行三组之间的两两比较和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正态分布数据两组间比较以t检验,三组间比较以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数据以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AIHA患者中,B淋巴细胞即CD19+细胞:溶血发作组较正常组明显增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CD5+CD19+细胞:溶血发作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33,P<0.05);在患病组中,缓解组与溶血发作组比较,CD19+、CD5+CD19+淋巴细胞明显减少(P=0.000,P=0.000,P<0.01);CD5+CD19+/CD19+:缓解组低于溶血发作组(P=0.004,P<0.01)。缓解组的CD19+、CD5+CD19+及CD5+CD19+/CD19+甚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8,P=0.000,P=0.028;P<0.01,P<0.01,P<0.05)。在美罗华(CD20单克隆抗体、即利妥昔单抗)治疗组:CD19+:美罗华治疗组低于非美罗华治疗组(P=0.017,P<0.05),CD5+CD19+细胞利妥昔单抗治疗组与非美罗华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5+CD19+/CD19+:美罗华治疗组高于非美罗华治疗组(P=0.032,P<0.05)。2.在T淋巴细胞研究中,发现CD4,CD8,CD4/CD8、NK细胞、调节T细胞和激活的效应T细胞,即CD25+和HLA-DR+的T细胞,患病组与正常对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T辅助细胞中检测Thl,Th2亚群时,发现患者的Thl细胞在溶血发作组(P=0.002,P<0.05)与缓解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21,P<0.05),而Thl细胞在溶血发作组和缓解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Th2细胞,溶血发作组的Th2细胞比率显着高于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0,P<0.01),同时缓解组患者Th2细胞比率显着低于溶血发作组(P=0.002,P<0.01)。提示随着免疫抑制剂的使用,Th2细胞降至正常,疾病也处于缓解状态。3.树突状细胞(DC)检测mDC(DC1)和pDC(DC2),将患病组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CD123+细胞患病组低于正常组(P=0.000,P值均<0.01);CDllc+细胞比例在溶血发作组低于缓解组(P=0.011,P<0.05),缓解组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123+细胞比例在溶血发作组与缓解组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0,P=0.001,P值均<0.01),溶血发作组与缓解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llc+/CD123+:溶血发作组(P=0.022,P<0.05)与缓解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2,P<0.01),发作组与缓解组无差异。结论AIHA的发病与CD5+CD19+的即激活的B淋巴细胞密切相关,在溶血发作状态,CD19+、CD5CD19+两群淋巴细胞比值明显增高,提示存在B淋巴细胞增殖;在利妥昔单抗治疗组(美罗华组)CD19+淋巴细胞低于非美罗华治疗组,CD5+CD19+细胞美罗华治疗组与非美罗华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美罗华免疫抑制作用明显较强;T淋巴细胞的调控尤其是Th2细胞增殖与AIHA的发病亦密切相关,溶血发作时Th1、Th2比值均明显增高;缓解时Th2比值明显降低,Th1无明显变化;DC亚群与AIHA发病也有关系,mDC、pDC在发病时比值均明显减低,经免疫抑制剂治疗后,mDC结果趋于正常,pDC比值仍明显降低,提示溶血发作时可能存在DC的外周淋巴组织迁移。第二部分:目的进行病例分析,探讨新型免疫抑制剂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治疗难治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疗效,并进行长期随访,对其及长期疗效及安全性做一评价。病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7例(其中Evans综合征1例),均为难治患者。方法利妥昔单抗(美罗华):375mg/m2,每1周1次,连用2-6次;环磷酰胺:1g/次,每10天1次,连用2-7次;同时加用静注免疫球蛋白5g/次,1次/周,利妥昔单抗之后1天使用。结果所有患者3个月时均有效(7/7),完全缓解(CR)率占6/7,部分缓解占1/7,平均随访27月,12个月复查时所有完全缓解患者均未见复发,部分缓解患者血红蛋白正常,仅间接胆红素升高,网织红细胞升高;24个月复查时2例患者出现间接胆红素升高,网织红细胞升高,1例患者单独加用利妥昔单抗强化治疗后再达CR,1例未加用其他强化治疗,仍用环孢菌素A维持治疗。36个月时该未强化患者复发,经加用上述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方案治疗3疗程再达部分缓解。所有患者对该治疗耐受性好,不良反应轻微。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CTX用于治疗难治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疗效较前显着,未见严重不良反应,但停药12-24个月后部分患者有复发趋势,再用利妥昔单抗进行强化治疗仍有效。第三部分:目的总结157例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IRP)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科课题组2006年1月至2010年7月诊治的157例骨髓单个核细胞膜抗体试验阳性的IRP患者的基本情况、发病诱因、临床表现、血象及骨髓象、自身抗体类型及免疫治疗效果。结果44.6%(70/157)IRP患者发病前有感染、过敏、妊娠及装修等诱因。全血细胞减少者占73.2%(115/157),其次为贫血合并血小板减少[18.5%(29/157)];贫血轻中重度均可见,贫血类型以大细胞贫血为主,占61.3%(95/155),其次为正细胞贫血[32.9%(51/155)];白细胞减少者占78.9%(124/157);绝大多数患者血小板减少[91.7%(144/157)],可见血小板轻、中、重度减少,出血表现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髂骨骨髓增生多为活跃和明显活跃68.8%(108/157),少数增生减低和重度减低31.2%(49/157)。粒系比例减低占64.3%(101/157),比例正常和升高占35.7%(56/157),红系比例多为增高[49.7%(78/157)]和正常[24.1%(38/157)],少数减低[26.1%(41/157)]。骨髓淋巴细胞比例与疗效呈负相关;大部分患者[85.7%(102/119)]胸骨骨髓为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巨核细胞数减少者占61.1%(96/157),正常者占32.5%(51/157),增多者占6.4%(10/157),多合并血小板形成不良。流式细胞仪检测的骨髓单个核细胞膜抗体试验皆阳性,检出不同细胞群的自身抗体,各种类型和组合方式均可见,提示自身抗体的多克隆性。共有56.7%(89/157)的患者合并轻微溶血,但不符合任何种类的溶血性疾病的诊断标准;57.9%(91/157)患者同时出现其它自身免疫指标异常,其中最常见的为补体C3减低42.6%(67/157),其次为补体C418.5%(29/157)降低,给予免疫抑制和促造血治疗后,3年有效率为86.8%(33/38)。结论IRP是一类获得性自身抗体介导的骨髓细胞破坏或抑制性疾病,自身抗体为多克隆性,约半数患者有感染或过敏等诱因,主要表现为网织红细胞或(和)中性粒细胞比例不低的两系或三系血细胞减少,多数患者至少一个部位骨髓为增生活跃,常有轻微溶血迹象但溶血试验均为阴性,常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指标异常,如补体降低,抗核抗体阳性等,对免疫抑制和促造血治疗反应好。全文结论AIHA的发病与B淋巴细胞及CD5+B淋巴细胞密切相关,受到Th细胞调控,TH2细胞可能起主要作用;溶血发作时mDC、pDC均减少,可能与溶血发作时的外周淋巴组织转移有关。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复发AIHA效果较好,但1年后可有复发;IRP是一类获得性自身抗体介导的骨髓细胞破坏或抑制性疾病,自身抗体为多克隆性,约半数患者有感染或过敏等诱因,主要表现为网织红细胞或(和)中性粒细胞比例不低的两系或三系血细胞减少,多数患者至少一个部位骨髓为增生活跃,常有轻微溶血迹象但溶血试验均为阴性,常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指标异常,如补体降低,抗核抗体阳性等,对免疫抑制和促造血治疗反应好。

黄礼彬,张丽丹,柯志勇,徐玲玲,刘茵,王卓,罗学群[10](2011)在《自身免疫性淋巴细胞增殖综合征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报道1例自身免疫性淋巴细胞增殖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随访,提高国内儿科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2009年5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1例自身免疫性淋巴细胞增殖综合征患儿,回顾分析该患儿临床资料及诊疗过程,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患儿1岁11个月,以全血细胞减少、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并有肾小球肾炎、炎症性肠病的临床表现,CD3+且CD4、CD8双阴性细胞比例明显升高,伴PaIgG、ANA、ANCA、胰岛素自身抗体等抗体阳性。Fas、FasL及Casp10基因检测未发现基因突变。糖皮质激素联合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短期效果明显,但激素减量时易反复。结论本病例在临床上诊断自身免疫性淋巴增殖综合征可成立。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可以减少误诊率。

二、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伴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伴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外周T细胞淋巴瘤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方法
        1.2.1 诊断及疗效判断标准
        1.2.2 观察指标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2.2 实验室特征
    2.3 治疗方案及转归
        2.3.1 AIHA的治疗
        2.3.2 淋巴瘤的治疗
        2.3.3 疗效及转归
3 讨论

(2)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不良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及病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近30年中国文献报道恶性淋巴瘤合并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的系统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AIC的诊断标准
    1.1 AIHA
    1.2 ITP
    1.3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1.4 AIN
2 临床特征
    2.1 合并AIC的淋巴瘤特征
    2.2 并发于淋巴瘤的AIC特征
    2.3 合并ML的AIHA特征
    2.4 合并ML的CAS特征
    2.5 合并ML的PRCA特征
    2.6 ML合并ITP及Evans综合征的临床特征
3 治疗进展
4 结语

(4)西达本胺联合依托泊苷、强的松、沙利度胺(CPET方案)治疗AITL患者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或缩略词表
致谢

(5)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相关性淋巴瘤2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综述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相关性淋巴瘤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6)自身免疫淋巴增生综合征相关疾病临床和免疫学研究及儿童周期性发热综合征十七例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自身免疫淋巴增生综合征相关疾病临床和免疫学研究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节 两例RasGRP1 突变患儿临床免疫表型和免疫组库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一例RALD-KRAS突变患儿临床和免疫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儿童周期性发热综合征十七例临床特征分析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一例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合并血液肿瘤患儿的临床及免疫学特征分析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学术活动

(7)初诊伴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方法
        1.2.1 诊断及疗效判断标准
        1.2.2 观察指标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2.2 组织病理学特征
    2.3 实验室检查
    2.4 治疗及转归
3讨论

(8)B细胞激活因子与白介素17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的表达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部分
    1.绪论
    2.第一部分:B细胞激活因子在AIHA患者中的表达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3.第二部分:IL-17在AIHA患者中的表达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英文部分
    1.Introduction
    2.Part I:BAFF expression in AIHA patients
        2.1 Materials and methods
        2.2 Results
    3.Part II:IL-17 expression in AIHA patients
        3.1 Materials and methods
        3.2 Results
    4.Discussions
    5.Conclusions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9)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免疫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利妥昔单抗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发病机制研究
    摘要
    1.1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B淋巴细胞研究
        1.1.1 对象和方法
        1.1.2 结果
        1.1.3 讨论
        1.1.4 小结
    1.2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T淋巴细胞研究
        1.2.1 对象和方法
        1.2.2 结果
        1.2.3 讨论
        1.2.4 小结
    1.3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DC细胞研究
        1.3.1 对象和方法
        1.3.2 结果
        1.3.3 讨论
        1.3.4 小结
二、难治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治疗研究
    摘要
三、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临床研究
    摘要
    3.1 资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1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 2
    环孢菌素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参考文献
致谢

(10)自身免疫性淋巴细胞增殖综合征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及转归
2 文献复习
3 讨论

四、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伴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外周T细胞淋巴瘤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临床特点分析[J]. 何合胜,杨玉琼,刘银华,靳小可,徐又海,姚军萍,刘善浩,严家炜,黄东平. 中国癌症杂志, 2021(02)
  • [2]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不良因素分析[D]. 黄雪洁. 郑州大学, 2020(02)
  • [3]近30年中国文献报道恶性淋巴瘤合并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的系统性分析[J]. 刘会,李婉影,高清平,姜道滋. 中国肿瘤临床, 2020(02)
  • [4]西达本胺联合依托泊苷、强的松、沙利度胺(CPET方案)治疗AITL患者的临床分析[D]. 宋伟. 青岛大学, 2019(02)
  • [5]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相关性淋巴瘤20例临床分析[D]. 彭政棉.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6]自身免疫淋巴增生综合征相关疾病临床和免疫学研究及儿童周期性发热综合征十七例临床特征分析[D]. 余婷婷.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7]初诊伴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特征分析[J]. 陈萍,李炳宗,张晓慧,王盼君,葛雪苹,傅晋翔. 中国肿瘤临床, 2017(18)
  • [8]B细胞激活因子与白介素17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的表达与分析[D]. 赵雨冰.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5)
  • [9]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免疫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利妥昔单抗疗效研究[D]. 刘鸿.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1)
  • [10]自身免疫性淋巴细胞增殖综合征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 黄礼彬,张丽丹,柯志勇,徐玲玲,刘茵,王卓,罗学群.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1(02)

标签:;  ;  ;  ;  ;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