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枞酸乙二醇单酯与双酯的合成工艺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立伟[1](2018)在《PEA合成工艺与动力学及其特性粘度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己二酸(AA)、乙二醇(EG)为原料,经酯化和缩聚两步反应制得不同分子量的聚己二酸乙二醇酯二醇(PEA)。通过考察醇酸比、反应温度、升温方式、压力、催化剂种类等工艺参数对所得PEA分子量的影响,得到PEA分子量为7000-8000范围内的合成工艺:钛酸四丁酯[Ti(OBu)4]为催化剂,催化剂添加量为己二酸质量分数的0.03%,醇酸比为1.3:1,缩聚反应温度493 K-503 K,压力5 kPa,搅拌速度500 RPM/min。针对以钛酸四丁酯为催化剂的己二酸与乙二醇之间的酯化反应,提出了 一个含有两个控制步骤的八步反应机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反应动力学模型。在403 K-433 K的温度范围内测得了钛酸四丁酯催化己二酸与乙二醇的酯化反应动力学数据,使用全局寻优法,得到基于实验数据的动力学模型参数。实验值和模型值的误差分析结果表明,该反应动力学模型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考察了各种工艺参数对酯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酯化反应速率随着反应温度,催化剂浓度和初始醇酸比的提升而加快。在不同工艺条件下,以AA与EG为原料,通过酯化和缩聚反应,分别制备了窄分子量分布与宽分子量分布的PEA样品。在298 K温度下,采用“一点法”测定了 PEA样品在四氢呋喃溶液中的特性粘度,建立了 PEA特性粘度与分子量之间的Mark-Houwink-Sakurada(MHS)关系方程,并研究了多分散性校正因子对该方程的影响。
宋飞[2](2017)在《松香基模板剂导向合成有序超微孔材料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脱氢枞胺是一种天然松香改性产品,为具有三环二萜刚性结构的手性伯胺,因其优良的理化性能而倍受关注。以脱氢枞胺为原料进行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应用是其高附加值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相关研究多着眼于传统乳化、浸润、增溶、缓蚀等领域的应用,在合成功能性多孔材料方面鲜有报道。有序超微孔材料是一种孔径大小为1-2 nm,介于微孔与介孔之间的特殊多孔材料,它突破了微孔材料孔径过小影响传质的局限,弥补了介孔材料孔径过大无择形功能的缺陷,成为材料合成领域的研究热点。适宜模板剂的匮乏是限制有序超微孔材料研究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以脱氢枞胺及其衍生的季铵盐为模板剂,开展有序超微孔材料的合成,考查反应参数对材料结构性能的影响规律,揭示反应机理。具体成果如下:(1)以脱氢枞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为模板剂,通过不同有机胺(铵)的调变成功合成出结构高度有序的超微孔二氧化硅材料。引入的有机胺(胺)具有双重功能(碱源和助模板剂),对材料结构性能影响显着。采用不同链长伯胺,当伯胺的分子尺寸较短(≤C4),所得超微孔材料为六方相,当添加己胺(C6)时,产物结构由六方相转变为层状相。采用甲胺、二甲胺、三甲胺和四甲基氢氧化铵时,样品随着胺基上甲基的增加,有序性降低。采用四甲基氢氧化铵、四乙基氢氧化铵、四丙基氢氧化铵、四丁基氢氧化铵时,样品随着碳链的增加,有序度呈上升先后下降的趋势,晶胞则相反。甲胺的引入会形成六方有序超微孔二氧化硅材料,样品有序度最高。经实验测得煅烧后样品的BET比表面积为1466.62 m3/g,朗缪尔比表面积为2330.78m3/g,孔容为0.65 m3/g,孔径大小为2.17 nm。(2)以脱氢枞胺为原料成功的合成出系列单头基和多头基脱氢枞基季铵盐。以N,N-二甲基-N-羟乙基-N-脱氢枞基氯化铵引导合成出新型有序超微孔二氧化硅材料,相结构为三维立方相。N,N-二甲基-N-苄基-N-脱氢枞基氯化铵由于引入了亲脂性较强的苄基,使得其水溶性急剧下降,不能起到模板剂的作用。多头基脱氢枞基季铵盐是以疏水链增长的方式合成,所引导形成的样品均为层状相结构,且晶胞均有所增大,孔径增至介孔范围内。说明表面活性剂的分子尺寸是调控样品晶胞与孔径大小的关键。(3)以DHAA和CTAB复配体系为模板剂,NaOH为碱源,合成出层状相有序超微孔二氧化硅分子筛。添加少量的DHAA即可使样品结构从立方相的介孔MCM-48转变为层状相超微孔结构。高浓度NaOH会再度使样品相变,从层状相超微孔结构变为六方相介孔MCM-41。在合成中CTAB的量、晶化时间和温度要适当,过高和过低均会降低样品的有序度。当反应体系中各组分的物质的量之比为nTEOS:nCTAB:nDHAA:nNaOH:nH2O=1:0.114:0.00457:0.50:60时,样品经373 K水热晶化72 h得有序度最高样品,孔径大小约为2 nm。(4)以N,N,N-三甲基脱氢枞基溴化铵为模板剂,Ti(SO4)2为钛源,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得到六方有序超微孔钛基材料,当物料比为nDTAB:nTi(SO4)2:nH2O=7:133:7500,水浴温度为318333 K时,得到具有长程有序性的样品。所得到的硫酸氧钛前驱体热稳定性较差,经623 K煅烧去除模板剂时,孔道发生坍塌。但经过磷酸处理后所生成的磷酸氧钛热稳定性较好,经煅烧后依然保持高度有序的结构。本研究将林产化工优良产品与无机材料研究前沿有机结合起来,拓展了有序超微孔材料合成路线,为松香资源的深加工利用开辟新的途径。
邹灯旺[3](2017)在《双子型结构加脂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双子型结构加脂剂是一种具有高度对称性的新型加脂剂,在皮革工业中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传统的磺化琥珀酸盐类虽然属于典型的清洁化生产,但是其耐光性和稳定性较差,在皮革上的加脂效果也不够理想。本论文通过原料选择、工艺条件筛选以及原料复配的手段来增强双子型结构加脂剂的性能。该制备工艺绿色环保,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四部分:(1)以12-羟基硬脂酸和乙二醇为原料,通过酯化反应制备12-羟基硬脂酸乙二醇双酯(简称:EGDS)。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各个参数对该反应的影响,然后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此反应的条件。结果表明,优化确认的反应条件是:12-羟基硬脂酸与乙二醇的物质的量比为:2:1.1,反应温度135℃,反应时间4h,催化剂对甲苯磺酸用量为12-羟基硬脂酸和乙二醇总质量的0.6%,在优化条件下合成的EGDS产率可达99%以上。采用FTIR和1HNMR对EGDS进行结构表征。(2)以(1)中制备的EGDS为原料,经过马来酸酐单酯化反应及磺化反应制备EG-DS-SCF双子型加脂剂。通过考察反应温度、反应物料摩尔比及反应时间等主要因素对单酯化和磺化反应的影响,最后确定较佳的反应条件为:单酯化反应中EGDS羟基含量与马来酸酐的反应摩尔比为1:1.05,反应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3.0h;在磺化反应中马来酸酐与无水亚硫酸钠的反应摩尔比为1:1.05,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3.0h。采用FTIR对马来酸酐单酯及EG-DS-SCF双子型结构加脂剂进行结构表征。(3)先基于(1)和(2)的最佳工艺合成条件下制备PEG-DS-SCF双子型加脂剂。第一步先以12-羟基硬脂酸为原料在(1)的条件下分别与聚乙二醇300、400反应合成12-羟基硬脂酸聚乙二醇双酯(简称:PEGDS);第二步以PEGDS为原料在(2)条件下进行单酯化反应和磺化反应。制备了 2种PEG-DS-SCF双子型加脂剂即P400-DS-SCF和P300-DS-SCF,其中前者的理化性能要略好于后者,它们均具有理想的耐黄变性。通过表面张力测试,测得其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4)以EGDS和多羟基活性物质混合为起始原料,通过测定和比较加脂剂的理化性能确定复配物料及用量为:选用Span40、MOA-3、AEO-3作为复配物料,它们的用量分别为EGDS质量的20%、15%、15%。在马来酸酐单酯化反应时顺酐的用量为油料物总质量的25%,磺化反应在(2)的条件下进行。制备了 EDS-4、EDSM、EDSA等3种稳定的EG-DS-S-SCF系列加脂剂,它们乳液稳定性、丰满性以及耐黄变性能较好,同时赋予皮革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
韩海威[4](2016)在《PPEGMEMA-b-PDABA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胶束特性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以聚乙二醇单甲醚甲基丙烯酸酯(PEGMEMA)和去氢枞酸丙烯酸丁二醇酯(DABA)为单体,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以二硫代苯甲酸异丙苯酯(CDB)为链转移剂,利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法合成了聚去氢枞酸丙烯酸丁二醇酯(PDABA)及其嵌段共聚物聚(聚乙二醇单甲醚甲基丙烯酸酯)-b-聚去氢枞酸丙烯酸丁二醇酯(PPEGMEMA-b-PDABA),并利用透析法制备了嵌段共聚物胶束,同时对聚合物结构和嵌段共聚物胶束特性进行了表征和测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以去氢枞酸(DHA)为原料,通过酰氯化和酯化反应合成了去氢枞酸丙烯酸丁二醇酯(DABA),然后以去氢枞酸丙烯酸丁二醇酯(DABA)为单体,AIBN为引发剂,CDB为链转移剂,甲苯为溶剂,利用RAFT聚合法合成了 PDABA,同时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引发剂和链转移剂浓度等因素对聚合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反应动力学曲线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PDA]BA的分子量随转化率线性增加,且分子量分布较窄。随着[CDB]/[AIBN]比例的增大,转化率降低,聚合物分子量降低,且分子量分布变窄。以聚乙二醇单甲醚甲基丙烯酸酯(PEGMEMA)为单体,AIBN为引发剂,CDB为RAFT试剂,甲苯为溶剂,利用RAFT聚合法合成了链端具有CDB片段的聚(聚乙二醇单甲醚甲基丙烯酸酯)(PPEGMEMA)。然后以PPEGMEMA为大分子链转移剂,DABA为第二单体,利用RAFT聚合法合成了嵌段共聚物PPEGMEMA-b-PDABA,考察了其聚合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嵌段共聚物PPEGMEMA-b-PDABA的分子量随DABA转化率线性增加,分子量分布较窄,嵌段共聚物的PDI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增大,且具有CDB片段的大分子链转移试剂PPEGMEMA对DABA单体的聚合反应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以DMF为PPEGMEMA-b-PDABA的溶剂,在水相中通过透析法制备其胶束溶液。利用动态光散射仪(DLS)、透射电镜(TEM)等测定了胶束的粒径大小、形貌及温度响应性。结果表明,胶束呈球状,胶束直径大小在90-120 nm,并且胶束粒径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显示出明显的温度响应性。
宝贵荣,孟和,娜日苏,昭日格图,博·格日勒图[5](2016)在《胡椒酸1.6-己二醇双酯的合成、结构表征和降血脂活性研究》文中提出以蒙药药材荜茇为起始原料,经提取、分离、水解、酯化等过程,得到胡椒酸1,6-己二醇双酯,为一种新型的胡椒碱衍生物.通过红外光谱、碳氢核磁共振、紫外光谱和元素分析等分析手段,确证了该胡椒碱衍生物的化学结构,初步研究了其降血脂活性.结果表明胡椒酸1,6-己二醇双酯具有良好的降血脂和降血糖活性.
宋飞,王鹏,王宗德,陈金珠,范国荣,陈尚钘[6](2015)在《松香基表面活性剂研究的新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松香资源丰富,松香基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是其高附加值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根据松香基表面活性剂亲水基的解离性质不同,将表面活性剂分为阳离子型、阴离子型、非离子型及两性离子型,并针对近十几年松香基表面活性剂研究的最近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俞娟,王春鹏,丁丽娜,陈梦瑶,刘玉鹏,付丽,蔡智慧,王基夫,储富祥[7](2014)在《脱氢枞酸基柔性单体的合成和聚合活性分析》文中认为以脱氢枞酸为原料,经酰氯化反应后与己二醇反应合成脱氢枞酸羟己酯,然后再用甲基丙烯酰氯进行酯化反应,合成基于脱氢枞酸的柔性单体——脱氢枞酸(2-甲基丙烯酰氧基己基)酯,得率41%。并分别采用了FT-IR、1H NMR、13C NMR、DSC和GPC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脱氢枞酸(2-甲基丙烯酰氧基己基)酯在引发剂的存在下可以发生聚合反应,均聚物相对分子质量为20 00030 000,玻璃化转变温度约为-21.82℃。
毛新军[8](2013)在《脱氢枞酸基磺酸盐Bola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结构表征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歧化松香为主要原料,制备了脱氢枞酸基磺酸盐系列Bo1a型表面活性剂,对合成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对产物结构进行表征,同时研究了目标产物的相关物理化学性质及应用性能。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以歧化松香为主要原料,采用乙醇胺胺化法以多重结晶分离方式提纯脱氢枞酸。利用红外、紫外光谱、气相色谱对得到的产品进行表征,并测定其熔点、酸值。2.以脱氢枞酸与脂肪二醇进行双酯化反应,制备了脱氢枞酸脂肪二醇双酯。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利用正交实验法和响应面软件对合成条件优化,得到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酸醇摩尔比n(脱氢枞酸):n(乙二醇)=2.4:1,反应温度250℃,反应时间7h,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用量为脱氢枞酸质量的5%。通过红外光谱对得到的脱氢枞酸脂肪二醇双酯产物进行表征。3.分别以浓硫酸、氯磺酸为磺化剂,对脱氢枞酸脂肪二醇双酯进行磺化反应研究,得到目标产物脱氢枞酸脂肪二醇双酯二磺酸钠。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对合成条件进行优化,得到磺化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浓硫酸为磺化剂:物料比n(浓硫酸):n(脱氢枞酸乙二醇双酯)=45:1,反应温度36℃,反应时间7 h,溶剂(CH2C12)用量为15 mL。氯磺酸为磺化剂:物料比n(氯磺酸):n(脱氢枞酸乙二醇双酯)=4:1,反应温度15℃,反应时间70 min,溶剂(CH2C12)用量为15 mL。4.对合成的三个脱氢枞酸基磺酸盐Bola表面活性剂通过红外光谱、高效液相色谱和核磁共振碳谱进行表征,确定所得产物即为目标物质。5.研究了系列脱氢枞酸基磺酸盐Bola型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cmc)、表面张力(γcac)、饱和吸附量(Γ∞)和分子横截面积(A)、电导特性、Krafft点(KP)、HLB值、粒度分布性质、胶束聚集行为、离子强度影响等物理化学性质,以及乳化性能(EP)、泡沫性能(FP)、钙皂分散力(LSDP)、钙离子稳定性(CIS)、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相容性等表面性能。发现此类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γcmc在42-47mN·m-1,第一cmc为10-5 mol · L-1数量级,第二cmc为10-4 mol · L-1数量级;饱和吸附量随联接碳链增长增加,分子横截面积却随之减小;具有较好水溶性和较低的Krafft点;对表面活性剂溶液性质研究发现,随着浓度增大,胶束粒径逐渐变大,胶束从单个分散结构到形成链状、管状的有序组合体结构。所合成的表面活性剂具有较强的乳化力,良好的起泡稳泡能力和钙皂分散力。
陈维竹,唐世华,黎幼群,毛新军[9](2012)在《双氢化松香丁二酸二缩水甘油酯的合成》文中研究表明以氢化松香与环氧氯丙烷为原料合成了氢化松香缩水甘油酯,继而与丁二酸开环酯化制备了双氢化松香丁二酸二缩水甘油酯.在单因素的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响应面软件对合成工艺进行了优化,最佳合成条件:反应温度150℃,反应时间2 h,n(氢化松香缩水甘油酯)∶n(丁二酸)=2.5∶1,二甲苯10 ml,收率为75%左右.红外光谱分析并结合羟值数据表明得到目标产物.对酯化反应的动力学分析,反应符合准一级反应速率方程,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85.76 kJ.mol-1,指前因子A=3.83×1011 h-1.
姚志钢[10](2011)在《烷基烯丙基琥珀酸酯磺酸钠有序聚集体的形成、聚合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表面活性剂有序聚集体在生命、医药、能源、材料等领域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表面活性剂有序聚集体是靠分子间的作用力形成的,所形成的结构容易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如浓度、盐离子强度、温度等)而不稳定。因此,提高表面活性剂有序聚集体的稳定性研究已成为热点课题。如果使用可聚合表面活性剂形成有序聚集体,然后用聚合的方法固定它们的结构,这将有效地提高有序聚集体的稳定性。设计并合成了结构新型的可聚合表面活性剂——烷基烯丙基琥珀酸双酯磺酸钠系列产物,并对其结构进行了确证,对其表面性能进行了测试,为乳液聚合、微乳液聚合的应用以及聚合囊泡等可聚合有序聚集体的构建提供了新的可聚合表面活性剂品种。以十四烷基烯丙基琥珀酸酯磺酸钠(STASD)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配制可聚合囊泡,对囊泡聚合前后的稳定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得出采用过硫酸铵(APS)作引发剂,在80℃下聚合1.5小时的样品经过1HNMR判断囊泡中双键的转化率为3.14%,该样品在常温下可稳定存放8个月,而一般囊泡只能存放3周左右,经聚合后的囊泡稳定性大大提高。在国内,首次利用可聚合表面活性剂制备的聚合囊泡用于药物载体研究,聚合囊泡对阿司匹林的包封率比未聚合囊泡高1520%。50小时检测期内,在模拟肠液中,未聚合囊泡中阿司匹林释放率达79%左右,聚合囊泡释放率仅为29%左右;在模拟胃液中,未聚合囊泡中阿司匹林释放率达56%左右,聚合囊泡释放率仅为23%左右。相比于未聚合囊泡,聚合囊泡对阿司匹林有非常明显的缓释效果。这些研究开创了自发形成聚合囊泡和取代非自发制备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先河。采用十二烷基烯丙基琥珀酸酯磺酸钠(SDASD)做乳化剂制备微乳液,并用该体系制备多孔聚合物——高吸油性树脂。利用电导率法确定了微乳液的三种亚结构,同时考察了m(MAA)/m(LMA)和SDASD的质量百分含量对微乳液区域大小的影响。详细探讨了微乳液的双连续区域、单体种类及配比、聚合温度、交联剂用量等工艺因素对合成树脂的吸油率和吸油速率的影响,得出最佳聚合工艺条件,在最优工艺条件下制得的树脂吸油效果为7.9g/g(以汽油计)。可聚合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减少了微乳聚合过程中相分离的发生,树脂的孔结构易于调控,为高吸油性树脂的制备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利用SDASD做乳化剂,采用离子液体代替水制备微乳液并用该体系制备透明多孔聚合物,用电导法确定了单相微乳液区存在[bmim] [BF4] /丙烯酸酯、双连续相、丙烯酸酯/ [bmim][BF4]三种亚结构。探讨了微乳液亚结构类型、双连续相中水的加入、聚合产物的后处理方法对聚合物的孔结构和透明性的影响。然后在最佳质量配比下进行最佳工艺条件的探究,得出离子液体微乳液聚合制备丙烯酸酯透明多孔聚合物的最佳工艺条件。可聚合表面活性剂和离子液体的引入减少了微乳聚合中相分离的发生和增加了产物的透明性和多孔性。这些研究使微乳液聚合在保持聚合前的理想结构方面取得了进展,丰富了透明多孔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二、枞酸乙二醇单酯与双酯的合成工艺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枞酸乙二醇单酯与双酯的合成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PEA合成工艺与动力学及其特性粘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聚酯多元醇概述 |
1.2 聚酯多元醇的合成工艺 |
1.2.1 聚酯多元醇的酯化工艺 |
1.2.2 聚酯多元醇的缩聚工艺 |
1.3 聚酯多元醇的宏观反应动力学研究 |
1.4 聚酯多元醇特性粘度与分子量的关系 |
1.5 本文工作 |
第2章 聚己二酸乙二醇酯二醇的合成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仪器 |
2.1.3 实验过程与方法 |
2.1.4 实验步骤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醇酸比对PEA分子量的影响 |
2.2.2 缩聚时间对PEA分子量的影响 |
2.2.3 催化剂种类对PEA分子量的影响 |
2.2.4 催化剂用量对PEA分子量的影响 |
2.2.5 缩聚温度对PEA分子量的影响 |
2.2.6 升温方式的影响 |
2.2.7 缩聚压力的影响 |
2.2.8 搅拌速度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己二酸与乙二醇酯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原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3 分析方法 |
3.2 催化酯化反应机理 |
3.3 酯化反应模型 |
3.4 结果讨论 |
3.4.1 温度影响 |
3.4.2 催化剂浓度 |
3.4.3 初始物料配比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聚己二酸乙二醇酯二醇的特性粘度和分子量之间的关系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聚己二酸乙二醇酯二醇的合成 |
4.1.2 分子量测定 |
4.1.3 特性粘度 |
4.1.4 多分散性影响(qMHS) |
4.2 实验原理 |
4.2.1 分子量 |
4.2.2 特性粘度 |
4.2.3 校正确定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松香基模板剂导向合成有序超微孔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松香基表面活性剂 |
1.1.1 阳离子型松香基表面活性剂 |
1.1.1.1 松香酸为起始物 |
1.1.1.2 松香胺型表面活性剂 |
1.1.2 阴离子型松香基表面活性剂 |
1.1.2.1 以松香酸为起始物 |
1.1.2.2 以松香胺为起始物 |
1.1.3 非离子型松香基表面活性剂 |
1.1.3.1 以松香酸为起始物 |
1.1.3.2 松香胺为起始物 |
1.1.4 两性离子松香基表面活性剂 |
1.1.4.1 以松香酸为起始物 |
1.1.4.2 以松香胺为起始物 |
1.2 有序超微材料 |
1.2.1 后处理 |
1.2.2 通过复配引入助模板剂 |
1.2.3 以特殊结构模板剂引导合成 |
1.2.3.1 单子表面活性剂为模板剂 |
1.2.3.2 Bola型季铵盐为模板剂 |
1.2.3.3 低聚季铵盐为模板剂 |
1.2.3.4 胺为模板剂 |
1.2.3.5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模板剂 |
1.3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不同有机胺(铵)对有序超微孔二氧化硅结构性能的影响 |
2.1 实验部分 |
2.1.1 仪器 |
2.1.2 试剂 |
2.1.3 有序超微孔二氧化硅的合成 |
2.1.4 样品结构表征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不同链长有机胺对产物结构的影响 |
2.2.2 伯、仲、叔、季有机胺(铵)对产物结构的影响 |
2.2.3 不同季铵碱对产物结构的影响 |
2.2.4 晶化时间和煅烧对样品的影响 |
2.3 材料的SEM表征 |
2.4 材料的TEM表征 |
2.5 有序超微孔SiO_2的N_2 吸附-脱附表征 |
2.6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脱氢枞基季铵盐引导合成有序多孔二氧化硅 |
3.1 实验部分 |
3.1.1 仪器 |
3.1.2 试剂 |
3.2 脱氢枞基季铵盐的合成 |
3.2.1 N,N-二甲基-N-羟乙基(苄基)-N-脱氢枞基氯化铵的合成 |
3.2.2 N-(3-脱氢枞基-2-羟基)丙基-N,N,N-三甲(乙)基氯化铵的合成 |
3.2.3 N,N-二(3-N,N,N-三甲(乙)基-2-羟-氯化铵)丙基脱氢枞胺的合成 |
3.3 以不同季铵盐引导合成多孔二氧化硅 |
3.4 多孔二氧化硅结构表征 |
3.5 多孔二氧化硅结果分析 |
3.5.1 不同单头基季铵盐引导合成多孔SiO_2 |
3.5.2 不同多头基季铵盐引导合成多孔SiO_2 |
3.6 小结 |
第四章 脱氢枞胺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复配合成有序超微孔层状二氧化硅 |
4.1 实验部分 |
4.1.1 仪器 |
4.1.2 试剂 |
4.1.3 有序超微孔材料的合成 |
4.1.4 样品结构表征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DHAA对产物结构的影响 |
4.2.2 CTAB的添加量对产物结构的影响 |
4.2.3 NaOH的添加量对产物结构的影响 |
4.2.4 晶化温度对产物结构的影响 |
4.2.5 晶化时间对产物结构的影响 |
4.2.6 前驱体模板剂去除方式对结构的影响 |
4.3 材料的TEM表征 |
4.4 小结 |
第五章 以脱氢枞基三甲基溴化铵为模板合成六方相有序钛基超微孔材料 |
5.1 实验部分 |
5.1.1 仪器 |
5.1.2 试剂 |
5.1.3 六方有序钛基超微孔材料的合成 |
5.1.4 有序超微孔钛基材料的结构表征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DTAB添加量对产物结构的影响 |
5.2.2 不同硫酸钛添加量对产物结构的影响 |
5.2.3 不同水浴温度对产物结构的影响 |
5.2.4 煅烧对产物结构的影响 |
5.3 材料的TEM表征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双子型结构加脂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双子表面活性剂 |
1.2.1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征及分类 |
1.2.2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理化性质 |
1.2.2.1 低临界胶束浓度(CMC) |
1.2.2.2 溶解性 |
1.2.2.3 黏度 |
1.2.2.4 流变性 |
1.2.2.5 泡沫性能 |
1.2.2.6 生物安全性 |
1.2.2.7 其他 |
1.2.3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主要合成方法 |
1.2.3.1 联接基团加入法 |
1.2.3.2 疏水碳氢链加入法 |
1.2.3.3 极性头基加入法 |
1.3 双子表面活性剂在皮革工业中的应用 |
1.3.1 准备工序 |
1.3.2 鞣制工序 |
1.3.3 整理工序 |
1.4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
1.4.1 课题的提出及创新性 |
1.4.2 课题主要内容 |
第二章 12-羟基硬脂酸乙二醇双酯的制备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2.2 实验原理 |
2.2.3 EGDS制备方法 |
2.2.4 分析方法 |
2.2.4.1 酸值的测定 |
2.2.4.2 12-羟基硬脂酸酯化率的计算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影响酯化反应的因素 |
2.3.1.1 催化剂的用量对酯化率的影响 |
2.3.1.2 反应时间对酯化率的影响 |
2.3.1.3 反应物摩尔比对酯化率的影响 |
2.3.1.4 反应温度对酯化率的影响 |
2.3.2 酯化反应正交实验优化 |
2.3.3 最佳条件验证实验 |
2.3.4 FTIR表征 |
2.3.5 ~1HNMR表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EG-DS-SCF双子型结构加脂剂的合成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3.2.2 实验原理 |
3.2.3 EG-DS-SCF双子型结构加脂剂的制备方法 |
3.2.4 实验分析方法 |
3.2.4.1 酸值的测定及马来酸酐单酯化率的计算[56] |
3.2.4.2 磺化率的测定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马来酸酐单酯化条件确定 |
3.3.1.1 反应温度对单酯化率的影响 |
3.3.1.2 反应物料摩尔比对单酯化率的影响 |
3.3.2 磺化反应条件确定 |
3.3.2.1 反应温度对磺化率的影响 |
3.3.2.2 反应物料摩尔比对磺化率的影响 |
3.3.3 FITR表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EG-DS-SCF双子型加脂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4.2.2 实验原理 |
4.2.3 PEG-DS-SCF双子型结构加脂剂的制备方法 |
4.2.4 实验分析方法 |
4.2.4.1 加脂剂理化性能测定方法 |
4.2.4.2 加脂剂加脂性能测定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PEG-DS-SCF酯化机理 |
4.3.2 PEG-DS-SCF理化性能 |
4.3.3 PEG-DS-SCF加脂性能 |
4.3.4 PEG-DS-SCF表面活性 |
4.3.5 红外图谱结构表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EG-DS-S-SCF加脂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5.2.2 实验制备方法 |
5.2.3 实验分析方法 |
5.2.3.1 加脂剂理化性能测定方法 |
5.2.3.2 加脂剂加脂性能测定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EG-DS-S-SCF系列加脂剂条件确定 |
5.3.2 EG-DS-S-SCF系列加脂剂理化性能 |
5.3.3 EG-DS-S-SCF系列加脂剂加脂性能 |
5.3.4 乳液粒径测定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4)PPEGMEMA-b-PDABA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胶束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松香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
1.3 松香基聚合物研究进展 |
1.4 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聚合 |
1.4.1 活性自由基聚合 |
1.4.2 主要的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法 |
1.4.3 RAFT聚合的机理及应用 |
1.4.4 RAFT聚合的应用 |
1.5 双亲性嵌段共聚物 |
1.5.1 嵌段共聚物 |
1.5.2 温度响应性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
1.6 本文研究设想 |
第二章 RAFT聚合法合成PDABA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原料、试剂和仪器 |
2.2.2 去氢枞酸丙烯酸丁二醇酯的合成 |
2.2.3 CDB的合成 |
2.2.4 PDABA的合成 |
2.3 分析与表征 |
2.3.1 FT-IR |
2.3.2 核磁共振波谱 |
2.3.3 PDABA的分子量及其分布 |
2.3.4 PDABA的热性能测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去氢枞酸丙烯酸丁二醇酯的合成 |
2.4.2 CDB的合成 |
2.4.3 PDABA的合成 |
2.4.4 PDABA的热性能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PEGMEMA-b-PDABA共聚物的合成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试剂、原料及仪器 |
3.2.2 大分子链转移剂PPEGMEMA的合成 |
3.2.3 PEGMEMA-b-PDABA的合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大分子链转移剂PPEGMEMA的合成 |
3.3.2 PEGMEMA-b-PDABA的合成 |
3.4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PPEGMEMA-b-PDABA胶束特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试剂、原料及仪器 |
4.2.2 PPEGMEMA-b-PDABA胶束的制备 |
4.2.3 PEGMEMA-b-PDABA胶束的温度响应性 |
4.2.4 负载芘的PEGMEMA-b-DABA胶束的制备 |
4.3 分析与表征 |
4.3.1 动态光散射仪 |
4.3.2 荧光分光光度计 |
4.3.3 TEM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PPEGMEMA-b-PDABA胶束的大小及形貌 |
4.4.2 PEGMEMA-b-PDABA的温度响应性 |
4.4.3 负载芘胶束的分析 |
4.5 本章小节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胡椒酸1.6-己二醇双酯的合成、结构表征和降血脂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试剂与仪器 |
1.2 化合物的合成 |
1.2.1 胡椒碱的提取 |
1.2.2 胡椒酸的准备 |
1.2.3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1.3 药理实验部分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反应物比例和反应时间的考察 |
2.2 催化剂选择 |
2.3 己二醇双酯的结构表征 |
2.4 胡椒酸1.6-己二醇双酯药理实验结果 |
3 讨论 |
(6)松香基表面活性剂研究的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阳离子型松香基表面活性剂 |
1.1 松香酸为起始物 |
1.2 松香胺型表面活性剂 |
2 阴离子型松香基表面活性剂 |
2.1 以松香酸为起始物 |
2.2 以松香胺为起始物 |
3 非离子型松香基表面活性剂 |
3.1 以松香酸为起始物 |
3.2 松香胺为起始物 |
4 两性离子松香基表面活性剂 |
4.1 以松香酸为起始物 |
4.2 以松香胺为起始物 |
5 展望 |
(7)脱氢枞酸基柔性单体的合成和聚合活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 1 原料与试剂 |
1. 2 脱氢枞酸 ( 2-甲基丙烯酰氧基己基) 酯 ( DA-2-HHMA) 的合成 |
1.2.1脱氢枞酸羟己酯的合成 |
1.2.2脱氢枞酸 (2-甲基丙烯酰氧基己基) 酯的合成 |
1. 3 红外光谱分析 |
1. 4 气相色谱分析 |
1. 51H NMR和13C NMR分析 |
1. 6 本体聚合过程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 DSC) |
1. 7 均聚物相对分子质量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 1 DA-2-HHMA的合成路线 |
2. 2 结构表征 |
2.2.1 FT-IR表征 |
2.2.2 NMR分析 |
2. 3 DA-2-HHMA本体聚合和性能分析 |
3 结论 |
(8)脱氢枞酸基磺酸盐Bola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结构表征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松香概述 |
1.1.1 松香的物理化学性质 |
1.1.2 松香改性 |
1.1.3 松香系列表面活性剂 |
1.2 Bola型表面活性剂 |
1.2.1 关于Bola型表面活性剂 |
1.2.2 Bola型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 |
1.3 松香基Bola型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 |
1.4 Bola型表面活性剂的应用研究 |
1.4.1 纳米材料 |
1.4.2 药物缓释和人工模拟生物离子通道 |
1.4.3 生物矿化 |
1.4.4 光电材料和液晶材料 |
1.4.5 基因转染 |
1.4.6 凝胶化试剂 |
1.4.7 在抑制金属腐蚀方面的应用 |
1.4.8 在三次采油中的应用 |
1.4.9 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
1.5 本论文选题背景 |
1.6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
1.7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脱氢枞酸的提纯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1.2 仪器设备 |
2.1.3 实验原理 |
2.1.4 实验步骤 |
2.2 脱氢枞酸产品分析 |
2.2.1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2.2.2 紫外光谱(UV)分析 |
2.2.3 气相色谱(GC)分析 |
2.2.4 产品熔点测定 |
2.2.5 产品酸值测定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脱氢枞酸脂肪二醇双酯的合成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1.2 仪器设备 |
3.2 脱氢枞酸脂肪二醇双酯的合成 |
3.2.1 脱氢枞酸脂肪二醇双酯的合成原理 |
3.2.2 脱氢枞酸乙二醇双酯(DED)的合成 |
3.2.3 酸值与酯化率计算方法 |
3.2.4 脱氢枞酸脂肪二醇双酯的FT-IR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DED的合成工艺条件的优化 |
3.3.2 DHD、DDD的合成 |
3.3.3 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脱氢枞酸脂肪二醇双酯二磺酸钠的合成 |
4.1 实验部分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仪器设备 |
4.2 脱氢枞酸脂肪二醇双酯二磺酸钠的合成 |
4.2.1 脱氢枞酸脂肪二醇双酯二磺酸钠的合成原理 |
4.2.2 脱氢枞酸乙二醇双酯二磺酸钠(DEDS)的合成 |
4.2.3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含量的测定 |
4.2.4 脱氢枞酸脂肪二醇双酯二磺酸钠的FT-IR分析 |
4.2.5 脱氢枞酸脂肪二醇双酯二磺酸钠的HPLC分析 |
4.2.6 脱氢枞酸脂肪二醇双酯二磺酸钠的~(13)CNMR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浓硫酸法 |
4.3.2 氯磺酸法 |
4.3.3 DHDS、DDDS的合成 |
4.3.4 FT-IR分析结果 |
4.3.5 HPLC分析结果 |
4.3.6 ~(13)CNMR分析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脱氢枞酸基磺酸盐Bola型表面活性剂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 |
5.1 实验部分 |
5.1.1 材料与试剂 |
5.1.2 仪器设备 |
5.1.3 实验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表面张力(γ)、临界胶束浓度(cmc) |
5.2.2 饱和吸附量(Γ_∞)和表面活性剂分子横截面积(A) |
5.2.3 电导数据分析 |
5.2.4 Krafft点(KP) |
5.2.5 离子强度的影响 |
5.2.6 HLB值 |
5.2.7 粒度分布 |
5.2.8 透射电镜(TEM) |
5.2.9 乳化性能(EP) |
5.2.10 泡沫性能(FP) |
5.2.11 钙皂分散力(LSDP) |
5.2.12 钙离子稳定性(CIS) |
5.2.13 脱氢枞酸基磺酸盐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相容性 |
5.3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9)双氢化松香丁二酸二缩水甘油酯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氢化松香缩水甘油酯的合成 |
1.3 双氢化松香丁二酸二缩水甘油酯的合成 |
1.4 酸值的测定方法 |
1.5 环氧值的测定 |
1.6 转化率的计算[20] |
1.7 羟值的计算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双氢化松香丁二酸二缩水甘油酯合成的单因素实验 |
2.1.1 温度和反应时间对酸值的影响 |
2.1.2 物料比对酸值的影响 |
2.1.3 溶剂量对酸值的影响 |
2.2 双氢化松香丁二酸二缩水甘油酯合成的优化 |
2.2.1 正交试验 |
2.2.2 以酸值为指标的响应面分析 |
2.3 FT-IR分析 |
2.4 酯化反应动力学 |
3 结论 |
(10)烷基烯丙基琥珀酸酯磺酸钠有序聚集体的形成、聚合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表面活性剂在水中形成的聚集体 |
1.2 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液中的聚集规律 |
1.2.1 临界堆积参数理论 |
1.2.2 曲面弹性理论 |
1.3 可聚合表面活性剂在水中形成的聚集体 |
1.3.1 可聚合表面活性剂研究进展 |
1.3.2 可聚合囊泡研究进展 |
1.3.3 可聚合表面活性剂构筑的微乳液 |
1.4 室温离子液体中的表面活性剂聚集行为 |
1.4.1 表面活性剂在离子液体中形成囊泡 |
1.4.2 表面活性剂在离子液体中形成微乳液 |
1.5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烷基烯丙基琥珀酸酯磺酸钠的合成及性能 |
2.1 烷基烯丙基琥珀酸双酯磺酸钠的分子结构设计 |
2.1.1 烷基琥珀酸酯磺酸钠盐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
2.1.2 烷基烯丙基琥珀酸酯磺酸钠分子结构及合成路线设计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与试剂 |
2.2.2 马来酸单酯的合成 |
2.2.3 马来酸双酯的合成 |
2.2.4 烷基烯丙基琥珀酸酯磺酸钠的合成 |
2.2.5 平衡表面张力和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马来酸单酯的合成 |
2.3.2 马来酸双酯的合成 |
2.3.3 烷基烯丙基琥珀酸酯磺酸钠的合成 |
2.3.4 烷基烯丙基琥珀酸酯磺酸钠的性能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聚合囊泡及其稳定性 |
3.1 实验部分 |
3.1.1 仪器与试剂 |
3.1.2 囊泡的制备 |
3.1.3 未聚合囊泡的稳定性 |
3.1.4 囊泡聚合 |
3.1.5 聚合囊泡稳定性实验 |
3.1.6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囊泡形貌 |
3.1.7 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ESEM)观察囊泡形貌 |
3.1.8 囊泡粒径与分散系数的测定 |
3.1.9 吸光度的测定 |
3.1.10 核磁共振仪测定聚合度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囊泡自发形成的影响因素 |
3.2.2 囊泡自发形成的测试结果分析 |
3.2.3 盐对囊泡稳定性的影响 |
3.2.4 乙醇对囊泡稳定性的影响 |
3.2.5 温度对囊泡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
3.2.6 聚合时间对囊泡形貌的影响 |
3.2.7 囊泡聚合程度的判断 |
3.2.8 聚合囊泡稳定性的考察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聚合囊泡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 |
4.1 实验部分 |
4.1.1 仪器与试剂 |
4.1.2 实验所需溶液配制 |
4.1.3 囊泡的制备 |
4.1.4 阿司匹林及其空白囊泡的紫外可见光谱扫描 |
4.1.5 阿司匹林溶液标准曲线的绘制 |
4.1.6 包封率的测定 |
4.1.7 缓释率的测定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温度对囊泡聚合前后包封率的影响 |
4.2.2 pH 对囊泡聚合前后包封率的影响 |
4.2.3 浓度对囊泡聚合前后包封率的影响 |
4.2.4 囊泡和聚合囊泡的模拟体外释放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微乳液聚合制备高吸油性树脂 |
5.1 实验部分 |
5.1.1 仪器与试剂 |
5.1.2 拟三元相图的绘制 |
5.1.3 电导法测定微乳液结构 |
5.1.4 树脂的制备方法 |
5.1.5 树脂性能的测试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m_(MAA)/m_(LMA)对SDASD 水溶液/正丁醇/MAA/LMA 体系相区的影响 |
5.2.2 SDASD 质量百分含量对SDASD 水溶液 |
5.2.3 电导率和微乳液结构 |
5.2.4 单体配比对吸油性能的影响 |
5.2.5 微乳区域的选择 |
5.2.6 交联剂用量的影响 |
5.2.7 反应温度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离子液体微乳液制备透明多孔聚合物 |
6.1 实验部分 |
6.1.1 仪器与试剂 |
6.1.2 三元相图的绘制 |
6.1.3 微乳区亚结构的确定 |
6.1.4 多孔聚合物的制备 |
6.1.5 多孔聚合物的孔结构分析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TX-100/丙烯酸酯/bmimBF_4 微乳液体系 |
6.2.2 可聚合表面活性剂SDASD/丙烯酸酯/bmimBF_4 微乳液体系 |
6.2.3 多孔聚合物 |
6.2.4 离子液体微乳液聚合中助致孔剂水对孔结构的影响 |
6.2.5 后处理方式对孔结构的影响 |
6.2.6 离子液体微乳液聚合中聚合条件的研究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枞酸乙二醇单酯与双酯的合成工艺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PEA合成工艺与动力学及其特性粘度的研究[D]. 陈立伟. 华东理工大学, 2018(08)
- [2]松香基模板剂导向合成有序超微孔材料的研究[D]. 宋飞. 江西农业大学, 2017(05)
- [3]双子型结构加脂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邹灯旺. 温州大学, 2017(03)
- [4]PPEGMEMA-b-PDABA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胶束特性研究[D]. 韩海威. 广西大学, 2016(05)
- [5]胡椒酸1.6-己二醇双酯的合成、结构表征和降血脂活性研究[J]. 宝贵荣,孟和,娜日苏,昭日格图,博·格日勒图.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1)
- [6]松香基表面活性剂研究的新进展[J]. 宋飞,王鹏,王宗德,陈金珠,范国荣,陈尚钘. 广州化工, 2015(10)
- [7]脱氢枞酸基柔性单体的合成和聚合活性分析[J]. 俞娟,王春鹏,丁丽娜,陈梦瑶,刘玉鹏,付丽,蔡智慧,王基夫,储富祥. 林产化学与工业, 2014(02)
- [8]脱氢枞酸基磺酸盐Bola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结构表征及性能研究[D]. 毛新军. 广西民族大学, 2013(08)
- [9]双氢化松香丁二酸二缩水甘油酯的合成[J]. 陈维竹,唐世华,黎幼群,毛新军.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2)
- [10]烷基烯丙基琥珀酸酯磺酸钠有序聚集体的形成、聚合及应用[D]. 姚志钢. 华南理工大学,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