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临床诊断探讨

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临床诊断探讨

一、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断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徐丹丹[1](2021)在《血常规与生化检验项目在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血常规与生化检验项目在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55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观察组,再选择同期我院5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受检者均接受血常规与生化指标检验,对比两组血常规与生化检验项目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NEU、WBC、PLT、ALB以及A/G水平均要明显比对照组健康人低,LYM、ALT以及TBIL水平要明显比对照组健康人高(P <0.05)。结论血常规与生化检验项目在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诊断中具有显着应用效果,其各项目的指标水平均和健康人有显着差异,可以为临床早期诊断病毒性肝炎提高科学参考依据,值得推广。

张巧缘[2](2021)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与HBV RNA水平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定量测定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的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epatitis B virus ribonucleic acid,HBV RNA)水平,探讨血清HBV RNA在CHB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表达特点及分布差异,寻求中医辨证分型依据的客观指标,为CHB患者的中西医结合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CHB患者131例,通过四诊合参,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指标,检测血清HBV RNA水平,分析不同中医证型CHB患者的血清HBV RNA表达特点及分布差异,并探讨其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1.131例CHB患者,各证型分布情况为肝郁脾虚证>湿热内结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其中肝郁脾虚证占44.3%,湿热内结证占39.7%,两者为主要中医证型。2.不同中医证型CHB患者血清HBV RNA水平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湿热内结证与肝郁脾虚证(P=0.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不同中医证型CHB患者血清ALT水平、HBsAg定量、HBV DNA水平、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G)、纤维化分期(S)的分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HBV RNA水平在各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分期(χ2=104.974,P<0.001)中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免疫耐受期HBV RNA水平均值为6.72log10 IU/ml,免疫清除期均值为6.50 log10 IU/ml,再活动期均值为4.16 log10 IU/ml,免疫控制期均值为1.69 log10 IU/ml。5.血清HBV RNA水平与血清HBV DNA水平(r=0.824,P<0.001)存在正相关。其中,免疫耐受期(r=0.389,P=0.031)、免疫清除期(r=0.598,P<0.001)、再活动期(r=0.876,P<0.001)中血清HBV RNA水平与血清HBV DNA水平均存在相关性。6.CHB患者血清HBV RNA水平与ALT水平、HBsAg水平呈秩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336、0.465,P值均<0.001。7.血清HBV RNA在不同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P<0.001)、纤维化分期(P=0.004)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CHB患者血清HBV RNA水平与中医证型间存在相关性,其中肝郁脾虚证者阳性率最高。2.血清HBV RNA水平在各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分期中表现为: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再活动期>免疫控制期。3.血清HBV RNA水平在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再活动期与血清HBV DNA水平存在正的相关性。4.CHB患者血清HBV RNA水平与ALT水平、HBsAg定量、血清HBV DNA水平、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及纤维化均存在相关性。

詹若愚[3](2021)在《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收集整理慢性HBV感染不同病程患者的中医体质资料并汇总分析,观察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病程进展对中医体质的影响,探讨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寻找不同体质可能代表的病情进展和预后,为临床辨证论治慢性HBV感染提供体质病理学依据。方法:以国家在2019年发布的最新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为标准,收集分析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在江西省南昌第九医院住院治疗并诊断为慢性HBV感染者的完整临床资料,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筛选出301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慢性HBV感染的不同病程分为HBV携带组(96例)、慢乙肝组(106例)、乙肝肝硬化组(58例)、乙肝肝癌组(41例),比较首诊时四组的相关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乙肝病毒载量(HBV-DNA)和中医体质类型,分析可能影响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和中医体质相关性的因素。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纳入研究的男性患者234例,女性患者67例,男女比例为3.49:1。(2)纳入研究的患者年龄区间为15~75岁,平均年龄为(39.71±13.92)岁。≤40岁有159例,占52.82%;41~59岁有115例,占38.21%;≥60岁有27例,占8.97%。(3)HBV携带组的平均年龄为(31.06±10.83)岁,慢乙肝组的平均年龄为(35.58±10.11)岁,乙肝肝硬化组的平均年龄为(51.07±10.67)岁,乙肝肝癌组的平均年龄为(54.39±10.37)岁。慢性HBV感染患者的病程进展随着年龄增长而加深,中老年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4)HBV携带组的中医体质类型主要为平和质(73.96%)、气虚质(8.33%)、气郁质(6.25%),慢乙肝组的中医体质类型主要为湿热质(27.36%)、平和质(16.98%)、阳虚质(16.04%)、气郁质(13.21%),乙肝肝硬化组的中医体质类型主要为阳虚质(29.31%)、湿热质(15.52%)、平和质(15.52%),乙肝肝癌组的中医体质类型主要为阳虚质(34.15%)、气虚质(12.20%)、湿热质(12.20%)。不同病程的慢性HBV感染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以湿热质、平和质、痰湿质多见,男性慢性HBV感染患者更容易发展为重型肝炎。(6)不同性别的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存在明显差异,男性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以湿热质、阳虚质、平和质多见,女性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则以阳虚质、气郁质、气虚质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乙肝肝癌组的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其中医体质类型在不同年龄段存在明显差异,青中年肝癌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以痰湿质、气虚质、气郁质多见,中老年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则以阳虚质、湿热质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慢性HBV感染男性患者远多于女性,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感染HBV。(2)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进展与患者年龄密切相关,其病程进展随着年龄增长而加深,中老年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3)慢性HBV感染不同病程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存在明显差异,通过辨识体质的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病情的进展和预后。

汪妮[4](2021)在《自身免疫性肝炎评分诊断系统临床应用情况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肝炎临床诊断与评分诊断系统诊断的一致性,从而分析自身免疫性肝炎评分诊断系统的临床应用情况,评估是否存在过度诊断或诊断不足情况,并探讨AIH评分诊断系统在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硬化、AIH/PBC重叠综合征患者中是否适用。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入院的第一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患者597例,分别应用修正积分诊断系统和简化诊断评分标准进行评分诊断,并与临床诊断进行对比。结果:1、临床诊断与修正积分诊断系统所做诊断一致的有50例,与简化诊断评分标准所做诊断一致的有9例。2、未查ALP、ANA/ASMA/AMA对于修正积分诊断系统诊断和简化诊断评分标准诊断与临床诊断的一致性无明显影响(P>0.05);未查乙肝病毒标志物对于简化诊断评分标准诊断和临床诊断的一致性无明显影响(P>0.05),但对于修正积分诊断系统诊断和临床诊断的一致性有所影响(P<0.05);而未查Ig G、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对于修正积分诊断系统诊断和简化诊断评分标准诊断与临床诊断的一致性均有影响(P<0.05)。3、对比评分诊断为“确诊AIH”和“疑诊AIH”的患者其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前后的诊断,发现无明显差异。4、假设AMA-M2与AMA的分值一样,发现在加入AMA-M2后,“有且仅有AMA-M2阳性”这组患者中有部分可以排除AIH。且在加入AMA-M2后,对于AIH的排除诊断的灵敏度,“有且仅有AMA-M2阳性”组与“有且仅有AMA阳性”组、“AMA和AMA-M2同时阳性”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5、临床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肝炎和AIH肝硬化的患者在评分诊断“确诊AIH”、“疑诊AIH”、“排除AIH”上,于修正积分诊断系统和简化诊断评分标准中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肝炎和AIH/PBC重叠综合征的患者在评分诊断“确诊AIH”、“疑诊AIH”、“排除AIH”上,于简化诊断评分标准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于修正积分诊断系统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两种评分诊断系统所做诊断与临床诊断的一致性均较低,表明AIH评分诊断系统的临床应用情况较差,可能存在过度诊断或诊断不足的情况;2、未查ALP、Ig-G、ANA/ASMA/AMA、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乙肝病毒标志物对于评分诊断与临床诊断的一致性有影响;3、对于评分诊断为“疑诊AIH”的患者不能完全依赖对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应答来进行诊断;4、AMA-M2在评分诊断系统AIH的排除诊断方面具有意义;5、肝硬化对于AIH修正积分诊断系统和简化诊断评分标准的诊断均有影响;修正积分诊断系统适用于AIH/PBC重叠综合征的诊断,而简化诊断评分标准不适用于AIH/PBC重叠综合征的诊断。

李尚点[5](2021)在《徐春军教授从血论治慢性肝病伴皮肤瘙痒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慢性肝病除常见消化系统临床表现外,亦可出现其他多系统症状,其中皮肤瘙痒是皮肤表现中的常见症状之一。目前慢性肝病伴皮肤瘙痒的现代医学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已经提出潜在的致痒因子包括:胆盐、组胺、内源性阿片物质等;临床观察到徐春军教授基于从血论治理论应用中药汤药口服治疗,也可以对皮肤瘙痒症状起到缓解的作用。研究目的:通过收集慢性肝病伴皮肤瘙痒临床病例,进行临床观察及相关统计分析,以探究中医药辨证治疗慢性肝病合并皮肤瘙痒的有效性,以及肝病患者瘙痒的发生与否、严重程度,与不同性别、年龄、病因、疾病进程等因素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性,以期为临床诊治该种疾病及此后进行的临床研究提供更多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为临床观察性研究,根据2020全年门诊就诊患者的病例记录,筛选相关信息,统计分析瘙痒症状在慢性肝病群体中的发生率,以及不同影响因素分层的群体之间,是否存在皮肤瘙痒发生与否的差异性。并收集北京中医医院徐春军教授门诊诊治慢性肝病伴皮肤瘙痒患者的一般资料、中西医诊断、治疗前后瘙痒评分等信息,统计分析中药治疗有效率。研究结果:1.对2020年门诊病例记录进行筛选及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全年徐春军教授门诊诊治慢性肝病患者共324人-1188诊次,其中合并皮肤瘙痒症状64人-199诊次,慢性肝病伴皮肤瘙痒总体发生率为19.75%。2.在各因素分层的统计数据中,女性患者瘙痒发生率(24.82%)显着高于男性患者(16.04%)、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瘙痒发生率(59.09%)显着高于其他病因患者、肝硬化阶段患者瘙痒发生率(28.57%)显着高于肝癌患者(1 1.39%),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老年患者皮肤瘙痒发生率略高于青中年患者,秋季皮肤瘙痒发生率略高于其他季节,但经统计学检验,组间差异不具有显着性。3.临床观察部分共收集38例慢性肝病伴皮肤瘙痒病例,其中按性别划分为男性15例、女性23例;按不同年龄层划分为青年患者12例、中年患者26例。治疗前瘙痒程度评分按照性别、年龄、诊断等不同因素进行分组比较,组间存在差异,但差异不显着(P>0.05)。4.38例病例治疗前瘙痒评分3.92±1.73,治疗后瘙痒评分为1.42±1.77,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且差异显着(P<0.05)。总体38例病例中有33例瘙痒评分降低,计算治疗有效率为86.84%。结论:1.皮肤瘙痒是慢性肝病常见症状,其中以女性患者、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肝硬化患者多见。2.中医药治疗治疗慢性肝病合并皮肤瘙痒,在症状改善方面疗效显着。

何小敏,咸建春[6](2020)在《关于《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的管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发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以下简称《指南》),对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以及提高临床医师的专业水平具有积极作用。认真学习《指南》内容后,本着科学和严谨的态度,对《指南》中的术语、实验室检查、病理学诊断、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等方面提出疑问并进行初步探讨。

何丹青[7](2021)在《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及超声波数域衰减系数在体实验无创诊断肝纤维化及治疗后随访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HBV感染后有30%的患者会出现肝损害导致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HF),晚期出现失代偿性肝硬化。早期并准确评估HF程度,可以指导临床有效用药使HF甚至早期肝硬化逆转。因此,本研究第一部分旨在探讨超声实时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two-dimensional shear wave elastrography,2D-SWE)以及实验室基于超声波数域衰减系数(wave-number domain attenuation coefficient,W-Ac)在体诊断HF分期的价值,并对二者的诊断效能进行比较研究。探索W-Ac诊断HF的潜能。第二部分旨在探讨利用2D-SWE联合HF血清学指标在监测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接受HBV相关肝病治疗的住院患者64例为HF组,且住院期间行肝脏穿刺活检,男性37例,女性27例,年龄22~69,平均年龄(42.10±11.58)岁。其中METAVIR病理学显示F1 23例,F2 16例,F3 15例,F410例,进一步分为F1+F2为肝纤维化组,F3+F4为肝硬化组。另选30例F0为正常对照组。于肝穿刺前先采用法国Surpersonic Imagine公司的Aixplorer型Shear Wave TM实时剪切波弹性超声诊断,选择SC6-1凸阵探头,中心频率为1~6 MHz,于肝包膜下缘1~2cm测量杨氏弹性模量值。同时使用VINNO7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X4-12L线阵探头,中心频率为10MHz,成像深度6cm,焦点设在3cm处,能够输出所有患者的射频(post-beamforming radio frequency,PRF)数据。然后采集PRF数据;根据PRF数据采集点定位,超声检查后2小时内行肝脏穿刺活检。超声选择肝组织近场回声作为参考信号,以其远场肝脏为感兴趣区域,计算肝组织的W-Ac值。将2D-SWE测值及PRF数据W-Ac数值与肝组织活检METAVIR病理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并绘制两者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比较二者诊断效能。另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就诊并接受恩替卡韦治疗CHB代偿期肝硬化患者50例为研究组,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25~69(43.10±11.48)岁,平均BMI(24.07±3.38)kg/m2。HBV相关肝病的病程6.8年(6~15年)。同时选取同期未接受恩替卡韦治疗的性别、年龄、BMI等相匹配的CHB代偿期肝硬化患者50例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保肝和基础抗病毒治疗,研究组同时给予恩替卡韦0.5 mg,1次/d,治疗48周为实验终点。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HF血清学指标及2D-SWE测得的杨氏弹性模量变化,并分析2D-SWE测得的杨氏弹性模量值与HF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随着HF程度进展(F0-F4期),肝脏杨氏弹性模量值及W-Ac值随之升高。2.正常对照组的整体杨氏弹性模量值及W-Ac值均明显低于H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肝纤维化组及肝硬化组各组间杨氏弹性模量值及W-Ac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显示HF不同病理分期和杨氏弹性模量值及W-Ac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r=0.867,P<0.001;r=0.796,P<0.001)。4.2D-SWE诊断HF的ROC曲线分析显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urve,AUC)为0.960,截断值为0.12253时,敏感性为0.806,特异性为0.930。W-Ac技术诊断HF的ROC曲线分析显示,AUC为0.890,截断值为0.12212时,敏感性为0.706,特异性为0.830。2D-SWE与W-Ac诊断HF的诊断效能比较,2D-SWE诊断HF的诊断效能高于W-Ac,且HF分期和杨氏弹性模量值之间的相关性大于HF分期和W-Ac之间的相关性。5.使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CHB48周后,两组肝功能,HF血清学指标及杨氏弹性模量值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两组间比较研究组HF血清学指标及2D-SWE测得的杨氏弹性模量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杨氏弹性模量值与HF血清学指标水平呈正相关性(r分别为0.50、0.48、0.38、0.51,P均<0.05)。结论:1.2D-SWE测得的杨氏弹性模量值诊断HF各组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2D-SWE技术可用于诊断HF且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2.PRF是实验室在体实验的一种新方法,即波数域衰减系数测量法。W-Ac值诊断HF各组具有比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在临床实践中,W-Ac具有在体无创诊断HF的诊断潜能。3.2D-SWE测得的杨氏弹性模量值及W-Ac值均与HF的METAVIR病理分期有显着相关性,但是2D-SWE测得的杨氏弹性模量值诊断HF各组的诊断效能优于W-Ac。4.2D-SWE联合HF血清学指标在监测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后随访中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杜忠彩[8](2020)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焦虑、抑郁症状与血浆5-HT水平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焦虑、抑郁症状与其血浆5-HT(5-羟色胺)水平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焦虑、抑郁症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7月期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CHB住院患者102例(18~69岁),诊断参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对102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焦虑、抑郁症状情况进行评估,同时以102例健康体检人群为对照,分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症状的发病情况,并检测CHB患者血浆5-HT水平。进一步将CHB患者根据HAMD、HAMA评分,分为单纯合并抑郁组、单纯合并焦虑组、合并抑郁及焦虑组、无合并焦虑及抑郁组,以无合并焦虑及抑郁组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的血浆5-HT水平,探讨焦虑、抑郁症状与5-HT的关系。同时对各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患病时间,乙肝表面抗原、乙肝DNA载量,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是否抗病毒治疗,是否存在肝硬化等进行比较,分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合并抑郁、焦虑症状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本研究102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合并焦虑、抑郁症状的发病率为41.18%,其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单纯合并抑郁症状的发病率为14.71%,单纯合并焦虑症状的发病率为5.88%,同时合并焦虑、抑郁症状的发病率为20.59%。无合并焦虑及抑郁症状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占58.82%。102例健康体检人群中焦虑、抑郁症状的发病率为18.63%,CHB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p<0.001)。(2)单纯合并抑郁、单纯合并焦虑、同时合并焦虑及抑郁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5-HT水平均明显低于无合并焦虑及抑郁症状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p<0.001)。CHB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与血浆5-HT水平成负相关,在单纯合并抑郁、单纯合并焦虑、同时合并焦虑及抑郁组β值分别为:-19.062,-6.981,-17.741(p值分别为<0.001,0.034,<0.001)。(3)单纯合并抑郁组、单纯合并焦虑组、同时合并焦虑及抑郁组、无合并焦虑及抑郁组四组之间进行比较发现:其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存在显着差异(p<0.05)。四组患者在乙肝表面抗原、乙肝DNA载量,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是否抗病毒治疗,是否存在肝硬化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常并发焦虑、抑郁症状,其发病率高于健康人群。(2)合并焦虑、抑郁症状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其血浆5-HT水平明显低于无合并焦虑、抑郁症状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症状与血浆5-HT水平成负相关。

刘庆宏[9](2020)在《轻、中、重度丙型病毒性肝炎及癌变的超微结构特点》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所致,是一种属于黄病毒科的小型RNA病毒。美国科学家于1989年克隆出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基因。HCV主要经输血、针刺、吸毒及母婴等途径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1.8亿人感染HCV,感染率约为3%,每年约3.5万例新发病例。目前,HCV已呈全球性流行趋势,不仅可导致慢性肝炎和肝纤维化,进展为肝硬化,其中,约有3-10%病例还可发展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由此可见,丙型病毒性肝炎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是值得进行深入研究。目前,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断以病毒血清学检测为主、病理诊断为辅。光学显微镜下仅能通过小叶内及汇管区的炎症程度进行诊断,这些表现早期往往并不明显。电子显微镜下对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并归纳总结成为了病理诊断的主要突破点,不仅能通过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进行早期病理诊断,还能推测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然而,目前对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超微结构研究还很少。我们现对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常规病理及超微结构进行研究,并在超微结构的水平上观察其各期的特点,为丙型病毒性肝炎超微结构的深入研究增添基础,为其临床分期和治疗增添超微病理依据。研究目的本研究对不同炎症程度的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脏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及特殊染色,根据病理改变进行病理分期评估。同时,观察不同炎症程度的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细胞超微结构,探讨不同炎症程度丙型病毒性肝炎以及癌变的肝细胞超微结构特征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进而预测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展和预后。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联勤保障部队第900医院2011年8月至2017年8月病毒血清学检测HCV抗体阳性病例,共120例,其中4例在3年随访后发展为HCC,行经皮肝脏活检穿刺收集患者肝脏组织标本;另随机收集20例肝血管瘤周围肝脏组织标本作为阴性对照。2、资料采集及处理:收集上述病例的基本信息及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病毒血清学检测病毒感染情况、是否为首次发作、肝纤维化评估、术后治疗方案及预后情况的随访工作。HE染色、胶原纤维染色和网状纤维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按照改良Scheuer组织学评分系统进行分级分期。3、在光学显微镜诊断基础上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利用从石蜡组织块中抠取的肝穿刺组织,从制备方法上通过对传统二甲苯脱蜡方法的的改良,利用汽油脱蜡法进行透射电镜基础制样,观察不同炎症程度的丙型病毒性肝炎及癌变标本的超微结构特点,并对其归纳总结。结果1、光镜下观察结果:120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病例中,包括56例轻度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45例中度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和19例重度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轻度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镜下可见肝细胞水肿变性,肝细胞核糖原化,偶见点状坏死;轻微汇管区炎症,可见滤泡形成,汇管区无纤维化或少量纤维组织增生。中度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镜下可见肝细胞水肿变性,点状坏死,界面炎;汇管区炎症,纤维组织增生,可伴纤维间隔形成。重度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镜下可见肝细胞点状坏死明显,界面炎显着;汇管区炎伴显着淋巴滤泡形成;纤维组织增生、桥接或弓形纤维形成,早期假小叶形成。2、从石蜡包埋块中取材,经汽油改良脱蜡法后,上镜观察发现包埋块硬度适中,浸透效果理想,制片过程顺畅,染色对比度反差明显,肝组织超微结构清晰可辨,细胞内部结构及各细胞器的保存完整,电镜观察效果满意。3、电镜下观察结果:56例轻度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病例中,14例可见肝细胞胞浆内糖原增多、聚集分布;有20例较正常肝细胞中可见胞浆内粗面内质网的减少、滑面内质网的增多。45例中度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中,10例可见胞浆内脂滴增多,大脂滴形成,38例细胞间可见细胞间胶原纤维增多。19例重度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中12例出现线粒体变形,脂滴显着增多,细胞间胶原纤维显着增多,其中3例表现为部分线粒体肥大,线粒体嵴断裂,粗面内质网扩张。4例癌变病例:内质网明显囊性扩张,线粒体减少,线粒体空泡变。结果表明,糖原增多、粗面内质网减少、线粒体融合、脂滴增多、细胞间胶原纤维、粗面内质网扩张与丙型病毒性肝炎病变程度之间具有统计学相关性(P<0.05)。结论1、我们改进传统二甲苯脱蜡方法,采用汽油进行脱蜡,经电镜观察发现改良法脱蜡更为充分,所得超薄切片更为完整,改良法能够有效利用石蜡包埋组织,肝细胞中细胞器超微结构保存完整,形态清晰可辨,染色效果理想,扩大了电镜标本的处理范围,为相同标本的光镜和电镜诊断之间建立了相互沟通的桥梁,避免了由于需要电镜诊断而不得不进行二次临床取材的困扰。改良法节省制样的时间,大幅提高了制片效率,保证观察效果,提高阅片速度和诊断准确率,对操作者伤害较小,且利于环保,值得推广使用。2、在TEM下观察,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肝细胞超微结构会伴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的不同而发生一系列改变。不同炎症程度的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细胞的某些超微结构会出现相应地特征性的变化。3、通过观察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某些超微结构的特征性变化,对协助临床病例分级分期和预测其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意义。

楼佳敏[10](2020)在《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肠道微生态特征和口腔微生态特征的变化》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是一种慢性、免疫介导的非特异性肝脏炎症。流行病学统计表明,我国AIH发病率高达20/10万,北欧白人年均发病率为1.071.9/10万[1]。其病因与多种遗传和环境因素相关,但尚未完全阐明。自身免疫型肝炎的易患对象包括了世界各地的儿童和成人,其特点是病因和临床异质性,这有别于其他类型的自身免疫性肝病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e cirrhosis;PBC)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少数病例也和PBC或PSC有重叠的特征。长期未治疗的AIH与肝硬化和/或肝细胞癌(HCC)的风险增加有关,死亡率极高,因此,快速和及时的诊断是非常重要的[2]。尽管AIH的临床诊断标准已经建立并得到广泛地验证,但由于自身抗体的可变性,仍有部分不典型的自身免疫型肝炎如自身抗体阴性AIH、药物诱导的AIH、重叠综合征(同时表现出AIH和PBC或PSC的特征)以及移植术后新发的AIH等难以依赖现有的AIH诊断标准进行诊断或观察疗效[3]。近年来,微生物领域的蓬勃发展使微生物在许多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或治疗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目前,人体内的微生物群落已被认为是极易受到周围环境影响的部分,成千上万的微生物正在逐渐形成一个独特的系统,潜移默化地影响宿主的免疫功能和代谢[4]。近年来,以微生物组成和功能紊乱为特征的肠道菌群改变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5]、自身免疫性肝病(autoimmune liver disease;AILD)[6,7]、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8]和 1 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T1D)[9]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微生态学在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领域中的地位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专家将目光投向人类微生物群落的相关研究。考虑到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的人类微生态系统与某些慢性肝病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我们随即提出了一个疑问: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的肠道以及口腔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分布是否与正常人群的微生物群落存在差异?如果差异存在,那么是否有可能利用肠道或口腔微生物作为无创的生物标志物对自身免疫型肝炎患者与健康人群进行区分?首先,以小鼠模型为基础的相关实验为肠道微生物参与AIH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奠定了基础[10]。此外,最近一项研究中对91例AIH患者和98例健康对照进行了 16S rRNA基因测序,发现AIH患者肠道微生物α多样性较低,微生物组成明显不同于健康人群[6]。先前的实验与研究都支持了肠道微生物对AIH诊断的重要意义。而在口腔微生态方面,口腔微生物菌群的异常不仅对口腔疾病(如牙科、牙周炎、口腔炎、口腔粘膜疾病)有影响,而且还涉及包括胃肠道炎性疾病(IBD)(Said HS,2014)[11]、肝硬化(LC)(Bajaj JS,2015)[12]、胰腺癌(Ren Z,2017)[13]、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尔茨海默氏病)(AD)(AguayoS,2018)[14]、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糖尿病(Xiao,2017)[15]、不良妊娠结局(Corwin EJ,2017)[16]、肥胖和多囊卵巢综合征(Akcali A,2014)[17]、类风湿性关节炎(RA)(Zhang X,2015)[18]等免疫系统疾病和动脉粥样心血管系统疾病(AS)(Koren 0,2011)[19]。大量已发表的文献显示了口腔微生物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为止,AIH患者的口腔微生物还没有被科学地研究过,这一领域缺少充分的系统的随机对照实验,因此,我们对口腔微生物在AIH领域的研究是有依据且有必要的。此外,地域差异是肠道微生物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20]。在此,我们旨在确定华中地区AIH患者与HCS之间肠道与口腔微生物群的差异,并验证肠道与口腔微生物群作为AIH诊断工具的有效性。目的本课题旨在确定中国中部地区的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与健康对照组(HCs)肠道及口腔微生物群的差异,并验证肠道与口腔微生物群作为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无创诊断工具的有效性。方法我们前瞻性地在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和体检科收集了 115例粪便样本和138例唾液样本,其中包括AIH患者的粪便样本(n=37),匹配的健康对照者(HCs)的粪便样本(n=78),46例AIH患者的唾液样本(n=46)和匹配的健康对照者的唾液样本(n=92),对所有粪便和唾液样本进行了 16S rRNA基因测序。随后,为了探索粪便及唾液的微生物的组成特征并确定AIH的微生物标志物,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微生态数据分析,包括物种组成分析、α多样性分析和β多样性分析等。具体步骤如下:(1)参与者的筛选与临床特征;(2)样本采集与DNA提取;(3)PCR扩增、MISEQ测序;(4)序列数据处理;(5)细菌多样性与分类学分析;(6)基因功能预测;(7)确定OTU生物标志物与疾病概率;(8)统计学分析。结果1.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与HCs相比呈下降趋势。两组间肠道微生物群落差异显着。在门水平上,与HCs相比,AIH组的患者肠道中的抚状菌(Verrucomicrobia)丰度显着增加,而Lentisphaerae和Synergistetes显着降低。与HCs相比,在 AIH 组的患者中,包括 Veillonella、Facalibacterium和Akkermansia在内的 15个属富集,而 Pseudobutyrivibri、Lachnospira和Ruminococaceae等19个属减少。在随机森林模型上,通过五次交叉验证,确定了最优的5个微生物标记,分别为 Lachnospiraceae、Veillella、Bacteroides、Roseburia和Ruminococaceae,五种微生物生物标志物被认为是AIH的最佳诊断工具。与HCs组相比,AIH组的POD指数明显升高,并且这5种微生物标志物对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模型达到83.25%的曲线下面积。2.口腔微生物群的多样性在AIH组患者中明显高于HCs组。口腔微生物群落分布在两组间有显着差异。我们发现包括Fusobac terium,Ac tinomyces,Capnocytophaga,Peptostreptococcus,IncertaeSedis,Sol obac teri um和Sphingomonas在内的7个属在HCs组占优势;相应地,包括Streptococcus,Veillonella,Leptotrichia,Gemella,Aggregatibacter,Selenomonas和Rothia在内的51种细菌属在AIH组中显着富集,被认为是微生物优势属。值得注意的是,在基因功能分析中,有41种基因功能在AIH组中明显富集,包括6磷酸果糖激酶1,乳酸脱氢酶,丙酮酸脱氢酶和L丝氨酸脱水酶等;而有21种基因功能在HCs组明显富集。在随机森林模型上,通过五次交叉验证,确定了最优的5个微生物标记,分别为OTU412(Selenomonas)、OTU277(Corynebacterium)、OTU315(Leptotrichia)、OTU42(Rothia)和 OTU484(Selenomonas),并在46个AIH和92个HCs样品之间达到了 99.88%的曲线下面积。结论1.本研究首次分析了中国中部地区AIH患者的肠道及口腔微生物表征。一方面,包括lachnospiraceae、veillella、bacteroides、Roseburia 和ruminococaceae在内的五种肠道微生物标志物,对AIH患者具有很高的诊断潜能,可用于区分AIH患者和健康人群。另一方面,Selenomonas、Corynebacterium、Leptotrichia和Rothia的口腔微生物组合被认为是区分AIH患者和健康人群的有效的诊断标志物。2.本研究重点突出了肠道和口腔微生物群对AIH强大的诊断潜能,为未来临床工作中对AIH的诊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诊断策略。值得注意的是,这是首次将AIH患者与健康人群的肠道及口腔微生物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研究,为未来AIH的微生物研究领域提供了依据,并为我们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人体微生态影响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具体机制打下了一定基础。

二、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断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断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血常规与生化检验项目在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一般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受检者的血常规检验项目检查结果对比
    2.2 两组受检者的生化检验项目检查结果对比
3 讨论

(2)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与HBV RNA水平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及方法
    1 研究性质及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CHB诊断标准
        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血清HBV RNA水平检测方法
    6 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CHB 患者的性别及年龄分布
        1.2 CHB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
        1.3 CHB患者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2 CHB患者血清HBV RNA水平分布
    3 血清HBV RNA水平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4 慢性 HBV 感染自然病程分期中血清 HBV RNA 水平分布
    5 血清HBV RNA水平与HBV DNA水平的关系
    6 血清HBV RNA水平与ALT水平、HBsAg定量的关系
    7 血清HBV RNA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及纤维化分期关系
    8 血清 ALT 水平在各中医证型的分布
    9 中医证型与HBV DNA、HBsAg水平的关系
    10 中医证型与血清HBV RNA水平的关系
    11 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的关系
讨论
    1 传统医学对CHB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CHB的研究进展
    3 血清HBV RNA的研究进展
        3.1 血清HBV RNA水平与HBV cccDNA的关系
        3.2 血清HBV RNA水平在CHB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病毒学应答的预测作用
        3.3 血清 HBV RNA 水平可预测 CHB 患者 NAs 停药后复发的可能性
        3.4 根据血清 HBV RNA 检测优势拟定临床治愈新标准
    4 HBV RNA水平分布
        4.1 CHB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4.2 血清HBV RNA水平与性别、年龄分布的关系
        4.3 血清HBV RNA水平与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分期的关系
        4.4 血清HBV RNA水平与ALT水平的关系
        4.5 血清HBV RNA水平与HBsAg定量、HBV DNA水平的关系
        4.6 血清HBV RNA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的关系
    5 CHB中医证型相关研究
        5.1 CHB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5.2 CHB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5.3 CHB中医证型与ALT水平、HBsAg定量、HBV DNA水平的关系
        5.4 CHB中医证型与血清HBV RNA水平的关系
        5.5 CHB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的关系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血清 HBV RNA 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古代中医学对肝脏病变的认识
    2 古代中医学对体质的论述和研究
    3 中医体质学的现代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研究对象分组
        1.5 临床资料收集方法
        1.6 研究内容
        1.7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患者性别、年龄和中医体质类型的总体分布
        2.2 HBV携带组的体质相关因素统计分析
        2.3 慢乙肝组的体质相关因素统计分析
        2.4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体质相关因素统计分析
        2.5 乙肝肝硬化组的体质相关因素统计分析
        2.6 乙肝肝癌组的体质相关因素统计分析
        2.7 慢性HBV感染患者的体质相关因素分析
    3 讨论
    4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1 中医体质量表
附图1 DS01-A舌面脉信息采集体质辨识系统报告单(正面)
附图2 DS01-A舌面脉信息采集体质辨识系统报告单(背面)
文献综述
    1 中医体质学的概念及研究概况
    2 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的相关性研究
    3 慢性HBV感染人群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进展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4)自身免疫性肝炎评分诊断系统临床应用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不同状态乙肝病毒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5)徐春军教授从血论治慢性肝病伴皮肤瘙痒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性肝病合并皮肤瘙痒症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瘙痒发生率回顾
    (一) 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一) 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第三部分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宄成果

(7)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及超声波数域衰减系数在体实验无创诊断肝纤维化及治疗后随访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Abbreviations)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国内外HF评估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1 患者血清学检查指标诊断HF
        2.2 计算机断层扫描和核磁共振成像评估HF
        2.3 超声检查诊断HF
        2.4 组织声学参数测量技术
    3 研究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及超声波数域衰减系数诊断HF分期应用价值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检查方法
        2.3 病理学评估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3.2 对照组和HF组杨氏弹性模量织及W-Ac参数值比较
        3.3 正常对照组和HF各组之间杨氏弹性模量值及W-Ac参数值比较
        3.4 杨氏弹性模量值及W-Ac参数值与各组METAVIR病理分期的相关性分析及ROC曲线
        3.5 2D-SWE与 W-Ac诊断HF的诊断效能比较
    4 讨论
        4.1 2D-SWE技术及W-Ac技术诊断HF的理论基础
        4.2 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说明
        4.3 各组杨氏弹性模量值比较分析
        4.4 各组W-Ac值比较分析
        4.5 杨氏弹性模量值和W-Ac与 METAVIR病理分期的相关性及其诊断效能分析
        4.6 W-Ac及2D-SWE诊断HF的效能比较
        4.7 W-Ac方法的优缺点
    5 结论
        5.1 全文研究总结
        5.2 论文创新点及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2D-SWE评价恩替卡韦治疗CHB疗效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治疗方法
        2.3 血清学指标监测方法
        2.4 2D-SWE监测方法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3.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指标水平比较
        3.3 对照组和研究组杨氏弹性模量值比较
        3.4 杨氏弹性模量值与HF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血清学指标及2-SWE随访EVT治疗后效果的理论基础
        4.2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
        4.3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学及组织学比较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影像学检查在评估肝纤维化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8)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焦虑、抑郁症状与血浆5-HT水平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收集
        1.1 研究对象与试验分组
        1.2 入选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方式
        2.2 调查工具
        2.3 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指标
    3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研究结果
    1 CHB患者与健康体检人员焦虑、抑郁症状的发病情况
        1.1 CHB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症状的具体发病情况
    2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比较
    3 CHB患者焦虑、抑郁症状与其血浆5-HT水平的关系分析
        3.1 CHB患者焦虑、抑郁症状与其血浆5-HT水平的单因素分析
        3.2 CHB患者焦虑、抑郁症状与其血浆5-HT水平的多因素分析
第三章 讨论
    1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症状的研究进展
    2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症状的相关影响因素
    3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症状与其血浆5-HT水平的关系
    4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症状对患者病程的影响
    5 研究的局限性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9)轻、中、重度丙型病毒性肝炎及癌变的超微结构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材料及方法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一、患者基本情况
    二、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三、TEM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四、不同炎症程度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细胞超微结构特点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结论
本实验创新点
本实验的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超微结构及其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主要科研活动和成果
致谢

(10)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肠道微生态特征和口腔微生态特征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肠道微生态特征
    材料与方法
        1. 参与者纳入及排除标准
        2. 粪便样本的收集和DNA提取
        3. PCR扩增和MiSeq测序
        4. 序列数据处理
        5. 操作分类单元(OTU)聚类和分类注释
        6. 细菌多样性与分类分析
        7. 基因功能预测
        8. OTU生物标志物鉴定与疾病概率(POD)构建
        9.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参与者的临床资料
        2. AIH患者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
        3. AIH与健康人群肠道微生物群的差异
        4. AIH和健康人群中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及比较
        5. AIH患者肠道及口腔微生物群落的系统发育特征
        6. 基因功能分析
        7. 肠道微生物群与AIH疾病状态的相关性
        8. 肠道微生物群在AIH诊断中的潜在应用
    结论
第二部分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口腔微生态特征
    材料与方法
        1. 参与者纳入及排除标准
        2. 唾液样本的收集和DNA提取
        3. PCR扩增和MiSeq测序
        4. 序列数据处理
        5. 操作分类单元(OTU)聚类和分类注释
        6. 细菌多样性与分类分析
        7. 基因功能预测
        8. OTU生物标志物鉴定与疾病概率(POD)构建
        9.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参与者的临床资料
        2. AIH患者的口腔微生物多样性
        3. AIH与健康人群口腔微生物群的差异
        4. AIH和健康人群中口腔微生物群的组成及比较
        5. AIH患者口腔微生物群落的系统发育特征
        6. 基因功能分析
        7. 口腔微生物群与AIH疾病状态的相关性
        8. 口腔微生物群在AIH诊断中的潜在应用
    结论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粪菌移植通过改变肠道微生物组成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断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血常规与生化检验项目在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 徐丹丹. 中国医药指南, 2021(18)
  • [2]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与HBV RNA水平的关系[D]. 张巧缘.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D]. 詹若愚.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自身免疫性肝炎评分诊断系统临床应用情况分析[D]. 汪妮.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5]徐春军教授从血论治慢性肝病伴皮肤瘙痒临床观察[D]. 李尚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关于《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的管见[J]. 何小敏,咸建春.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20(12)
  • [7]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及超声波数域衰减系数在体实验无创诊断肝纤维化及治疗后随访的应用研究[D]. 何丹青.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8]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焦虑、抑郁症状与血浆5-HT水平的关系[D]. 杜忠彩. 青岛大学, 2020(01)
  • [9]轻、中、重度丙型病毒性肝炎及癌变的超微结构特点[D]. 刘庆宏.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10]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肠道微生态特征和口腔微生态特征的变化[D]. 楼佳敏. 郑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临床诊断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