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不育的化学养护研究

小米不育的化学养护研究

一、谷子不育性的化学保持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磊,冯小磊,宋国亮,张雅莉,史高雷[1](2020)在《20个谷子新不育系综合性状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现有不育系进行杂交改良,选育出20个综合性状优良的谷子高度雄性不育系,对这20个不育系的主要农艺性状、繁种产量及测配组合产量等进行分析,旨在为多元化谷子杂交种选配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10个不育系有着较为适中的繁种系数且生育期适中;单个不育系测配平均产量为4 654.63~7 745.75 kg/hm2,其中,15-3A、15-19A、15-11A和15-14A与不同恢复系组配的杂交种产量变化小且产量较高,表现出较好的一般配合力;而15-35A×张杂谷3号、15-35A×张杂谷5号、15-35A×张杂谷6号、15-35A×张杂谷10号等4个组合的产量均超过9 000 kg/hm2,表现出较高的特殊配合力。

李琳,程汝宏,王根平,董立,师志刚,张婷,赵连元,高翔[2](2018)在《谷子不育系与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谷子(Setaria italica)作为我国一种重要的杂粮作物,其健康和营养品质逐渐受到重视。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由于其遗传特性和基因组小的特点,谷子逐渐成为遗传改良和功能基因组研究新的热点。本文概述了谷子不育系的选育过程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并从不同水平阐释了谷子雄性不育产生的机理及相关基因研究,最后总结了谷子杂种优势利用的现状,并结合禾本科其他作物的研究成果对未来谷子杂种优势的研究做出展望,以期为谷子杂种优势利用及机理研究探寻可行的研究方向,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杨海燕,宗学凤,余国东,石有明,张建奎[3](2006)在《激素调控对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以小麦温光型细胞核雄性不育系C050S为材料,研究了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和乙烯调控对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育性敏感期用外源IAA,GA3和ABA处理温光敏核雄不育小麦的不育株和可育株,其花粉育性和自交结实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可以降低不育植株的不育度,提高可育植株的可育度;用乙烯利(CEPA)和氨基乙氧基乙烯基甘氨酸(AVG)处理调控乙烯水平可以显着地改变温光敏核雄不育小麦的育性。

张建奎[4](2006)在《重庆温光敏核雄不育小麦育性转换规律及不育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已有四十多年历史,但杂交小麦仍未能大面积应用于生产,迫切需要拓宽思路和应用新技术、新方法。重庆温光敏细胞核雄性不育小麦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不育系,以之为基础建立的两系法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系统是杂种小麦继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统和化学杀雄系统之后的第三大系统,具有诸多优点。目前对这一宝贵遗传资源的基础理论研究还非常缺乏。本论文从育性转换规律、花粉败育的细胞学基础、植物生长物质与育性转换之间的关系、APRT基因的表达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旨在揭示重庆温光敏细胞核雄性不育小麦的育性表达规律和育性转换机理,为温光型两系法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提供理论根据和技术支持。主要结果如下: 1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的育性转换规律 连续多年的分期播种试验表明,重庆温光敏核不育小麦C49S、C050S、C010S、C338S、C412S和C404S等,通过调整播种期改变雄性器官在形成和发育过程中的温光条件,均表现出“完全不育—半不育—高度可育”的育性转换特性,且在不同年份间育性转换特性稳定。在重庆,10月30日是不育临界播种期,在此之前播种表现完全不育或高度不育,自交结实率在5%以下;12月10日是其正常可育的临界播种期,在此之后播种表现正常可育,自交结实率在50%以上;11月10日至11月30日之间播种,处于半不育状态,自交结实率在5%~50%。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的主茎穗与分蘖之间、不同部位的小穗之间以及不同位次的小花之间育性存在差异。发育较晚的后生分蘖的结实率要稍高于主茎穗和早生分蘖;下部小穗>中部小穗>上部小穗;早播不育植株发育较晚的3、4位小花的结实性较好,而晚播可育植株发育较早的1、2位小花的结实率较高。这种差异主要取决于它们在育性敏感期感受的温光条件和它们在生长上的竞争能力。 通过不同发育时段的温度与自交结实率的相关性分析和人工气候箱温度控制试验表明,重庆温光敏核不育小麦的育性敏感期较长,从花粉母细胞形成期到花粉粒形成期,对低温或高温都有一定的敏感性,且前后时段的温度效应之间有累加或抵消效应;其育性对温度最敏感的时期是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

刘微[5](2005)在《小麦—玉米两熟制下土壤硝态氮运移淋失规律及灌水施氮量推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选取河北省具有代表性的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农田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开展不同施肥量和不同灌水量下土壤硝态氮动态规律和作物吸收氮素的研究。利用土钻采取田间原位土壤,进行处理、测定,研究各作物各生育期土壤剖面中硝态氮动态变化规律,应用氮素质量平衡法定量估算硝态氮的淋失量与冬小麦种植季可能影响硝态氮淋失的因素和淋洗损失发生的主要时期。分析测定氮肥施用和灌水对作物产量构成因子、作物氮的吸收量及其作物产量的影响,进一步提出该气候条件和种植管理制度下最佳经济施肥灌水量。 经过近两年的田间试验、室内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果: 1.不同生育期土壤剖面中NH4+-N含量变化较小,和播前相比小麦生长后期土壤中NH4+-N略有增加,同一土层中,不同施氮水平、不同取样时期土壤中NH4+-N含量均无显着差异。 2.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土壤中硝态氮含量逐渐增加,而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表层土壤中硝态氮含量逐渐降低,深层土壤硝态氮含量随着施肥量和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小麦-玉米两熟种植制度下,年施氮量为150、250、350kg/hm2时通过180cm土层界面的硝态氮淋失量分别为2、9、19kg/hm2.y,冬小麦生长季硝态氮的淋失主要发生在底墒水和返青水灌溉时期。 3.大田试验中,经过小麦-玉米轮作周期后鹿泉试验田土壤中硝态氮的累积峰由120cm土层下移到140cm土层。土壤质地对硝态氮淋失的影响在此体现较为明显,衡水沙质土壤上玉米收获后,高氮处理(N3)条件下,140cm以下土层中硝态氮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 4.施肥和灌水通过作用于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作物产量构成因子和植株体内含氮量影响作物产量。 5.河北平原地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农田推荐经济施肥量和灌水量为:小麦生长季施氮量120.608kg/hm2,灌水量796.727m3/hm2,玉米生长季施氮量113.89kg/hm2。

杜瑞恒,张玉宗,籍贵苏,王新玉[6](2003)在《谷子不育性的化学保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谷子高度雄性不育系927A和其近等基因可育系927C为材料,研究了不育株与可育株内源激素含量水平的差异,结果表明:927A的败育与低水平的内源细胞生长素(IAA)有关。对927A施用外源细胞生长素(IAA)可部分恢复其雄配子的育性,显着提高其当代的自交结实率,证明IAA对927A的不育性具有化学保持作用。

二、谷子不育性的化学保持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谷子不育性的化学保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20个谷子新不育系综合性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20个谷子新不育系的繁种特性分析
    2.2 20个谷子新不育系的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2.3 20个谷子新不育系配制杂交组合的产量分析
    2.4 20个谷子新不育系及组合的相关性分析
    2.5 20个谷子新不育系的聚类分析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3.1 20个谷子新不育系综合农艺性状分析
    3.2 20个谷子新不育系组配组合杂种优势分析

(2)谷子不育系与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谷子不育系的选育及应用
    1.1 谷子不育系的常规选育及应用
        1.1.1 谷子雄性核不育系
        1.1.2 谷子光 (温) 敏不育系
        1.1.3 谷子细胞质不育系
    1.2 化学杀雄剂诱导雄性不育
2 谷子雄性不育机理及相关基因研究
    2.1 雄性不育遗传机制研究
    2.2 花粉败育的细胞学研究
    2.3 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基础
    2.4 育性相关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3 谷子杂种优势利用现状
4 总结与展望

(3)激素调控对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外源激素调控
    1.3 育性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外源IAA对温光敏核雄不育小麦育性转换的调控
    2.2 外源GA3对温光敏核雄不育小麦育性转换的调控
    2.3 外源ABA对温光敏核雄不育小麦育性转换的调控
    2.4 乙烯调控对温光敏核雄不育小麦育性转换的影响
3 讨 论

(4)重庆温光敏核雄不育小麦育性转换规律及不育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小麦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利用体系研究进展及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一节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体系
        1 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体系
        2 小麦化学杀雄杂交体系
        3 小麦生态遗传型雄性不育两系杂交体系
        3.1 小麦光、温敏细胞质雄性不育两系杂交体系
        3.2 小麦温、光敏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系杂交体系
    第二节 小麦温、光敏细胞核雄性不育性研究进展
        1 小麦温、光敏细胞核雄性不育性的遗传基础研究
        2 小麦温、光敏细胞核雄不育系花粉败育的细胞学研究
        3 小麦温、光敏细胞核雄性不育系的育性转换研究
    第三节 小麦雄性不育性的生理生化机理研究进展
    第四节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目的意义
第二章 重庆温光敏核不育小麦的育性转换规律研究
    第一节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田间分期播种的育性表现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田间分期播种
        1.3 育性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和常规对照品种在不同播种期的花粉育性
        2.1.1 常规对照品种在不同播种期的花粉育性表现
        2.1.2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在不同播种期的花粉育性表现
        2.2 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和常规对照品种在不同播种期的自交结实率
        2.2.1 常规对照品种在不同播种期的结实率表现
        2.2.2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在不同播种期的结实率表现
        2.3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田间分期播种的育性稳定性及育性转换的临界播种期
        2.4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在气温异常年份田间分期播种的育性表现
        2.5 不同分蘖、小穗部位及小花位次对育性的影响
        2.5.1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不同分蘖育性的差异
        2.5.2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不同部位小穗育性的差异
        2.5.3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不同位次小花育性的差异
    第二节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人工气候箱温光处理的育性表现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人工气候箱温度和光照控制试验
        1.2.1 温度控制试验
        1.2.2 温度和日照长度联合控制试验
        1.2.3 人工气候箱光照强度控制试验
        1.3 育性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人工气候箱温度处理试验结果分析
        2.2 人工气候箱温度和日照长度联合处理试验结果分析
        2.2.1 药隔到开花期温度和日长处理对自交结实率的效应值分析
        2.2.2 不同时段的温度和日长处理对自交结实率的效应值分析
        2.3 光照强度对温光敏核不育小麦育性转换的影响
    第三节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育性转换的温度敏感期及临界值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材料
        1.2 研究方法
        1.2.1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的育性敏感期分析
        1.2.2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育性转换的温度临界值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自交结实率与温光综合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2.2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自交结实率与温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3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发育时段的温度和日长与自交结实率的相关性比较
        2.4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育性转换的温度临界值分析
    第四节 本章讨论
        1 温光敏细胞核雄性不育小麦的育性转换表现
        2 温光敏细胞核雄性不育小麦的温度敏感期和临界值
        3 光照长度和强度对温光敏核不育小麦育性转换的影响
    第五节 本章结论
第三章 重庆温光敏核不育小麦花粉败育的细胞学研究
    第一节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花粉败育的细胞学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观察
        2.2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小孢子发育过程观察
    第二节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雄性细胞发育进程与植株外部形态指标的对应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本章结论和讨论
        1 结论
        2 讨论
第四章 重庆温光敏核不育小麦育性转换与激素之间关系的研究
    第一节 育性敏感期花药中内源激素与育性转换之间关系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花药中内源激素含量的测定
        1.3 育性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材料温光敏核不育小麦和对照Ⅱ优726的育性表现
        2.2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和对照植株花药中内源激素含量
        2.2.1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不育株与可育株以及对照植株花药中IAA含量
        2.2.2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不育株与可育株以及对照植株花药中GA_3含量
        2.2.3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不育株与可育株以及对照植株花药中ABA含量
        2.2.4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不育株与可育株以及对照植株花药中ZR含量
        2.2.5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不育株与可育株以及对照植株花药中内源激素的比例
        3 小结
    第二节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花药中激素水平的动态变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育性鉴定
        1.3 内源激素含量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材料C412S和对照CK412的育性表现
        2.2 C412S不育与可育植株花药中IAA水平的动态变化
        2.3 C412S不育与可育植株花药中GA_3水平的动态变化
        2.4 C412S不育与可育植株花药中ZR的动态变化
        2.5 C412S不育与可育植株花药中ABA的动态变化
        2.6 C412S不育与可育植株花药中JA的动态变化
        3 小结
    第三节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花药中生长素代谢酶活性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测定方法
        1.2.1 酶液提取
        1.2.2 IAA-氧化酶活性测定
        1.2.3 IAA-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1.2.4 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1.2.5 醛氧化酶活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花药中IAA-氧化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2.2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花药中IAA-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2.3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花药中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2.4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花药中醛氧化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3 小结
    第四节 激素调控对温光敏核不育小麦育性转换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外源化学物质对激素的调控
        1.3 育性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外源IAA对温光敏核不育小麦育性转换的调控
        2.2 外源GA_3对温光敏核不育小麦育性转换的调控
        2.3 外源ABA对温光敏核不育小麦育性转换的调控
        2.4 乙烯调控对温光敏核不育小麦育性转换的影响
    第五节 本章讨论
        1 生长素与雄性不育的关系
        2 赤霉素与雄性不育的关系
        3 脱落酸与雄性不育的关系
        4 细胞分裂素与雄性不育的关系
        5 乙烯与雄性不育的关系
        6 茉莉酸(JA)与雄性不育的关系
        7 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稳定性的化学调控
    第六节 本章结论
第五章 重庆温光敏核不育小麦APRT基因的表达研究
    第一节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APRT基因的表达差异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幼穗材料取样与发育时期和育性的鉴定
        1.2.2 总RNA的提取和cDNA的合成
        1.2.3 APRT1和APRT2基因的半定量RT-PCR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和常规对照幼穗中APRT1基因的半定量RT-PCR分析
        2.2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和常规对照幼穗中APRT2基因的半定量RT-PCR分析
    第二节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APRT1基因的序列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目的片段的扩
        1.2.2 目的片段的克隆
        1.2.3 目的片段的序列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本章讨论与结论
第六章 结论
    1 结论
        1.1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的育性转换规律
        1.2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花粉败育的细胞学研究
        1.3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的育性转换与激素之间的关系
        1.4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APRT基因的RT-PCR表达分析
    2 特色与创新
主要缩略词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和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5)小麦—玉米两熟制下土壤硝态氮运移淋失规律及灌水施氮量推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进展
        1.2.1 影响硝态氮淋失的因子
        1.2.2 氮素淋失实验方法
        1.2.3 硝态氮淋失量的计算方法
2 研究内容及路线
    2.1 研究内容
    2.2 技术路线
    2.3 试验设计
        2.3.1 试验地点
        2.3.2 农业气候条件
        2.3.3 土壤概况
        2.3.4 地下水资源
        2.3.5 微区试验设计
        2.3.6 大田试验设计
        2.3.7 数据采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水肥条件下土壤硝态氮的分布与淋失
        3.1.1 下界面的选择
        3.1.2 冬小麦生长季土壤剖面中无机氮动态
        3.1.3 小麦拔节期追肥灌水对土壤中硝态氮重新分布的影响
        3.1.4 玉米生长季硝态氮在土壤中的累积和分布的变化
        3.1.5 轮作周期内土壤溶液中硝态氮含量的动态变化
    3.2 不同处理下硝态氮淋失量的计算
        3.2.1 冬小麦生长季硝态氮淋失量
        3.2.2 玉米生长季硝态氮的淋失量
    3.3 不同水肥条件下作物产量和作物对 N的吸收
        3.3.1 不同水肥对作物体内全氮含量的影响
        3.3.2 产量及产量结构分析
    3.4 田间不同氮肥用量下土体硝态氮分布及产量
        3.4.1 不同氮肥处理下硝态氮在2米土体内的分布、运移
        3.4.2 不同氮肥处理下作物产量
4 结论与展望
    4.1 主要结论
    4.2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附录

(6)谷子不育性的化学保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激素测定
        1.2.2 外源激素对927
        1.2.3 IAA对结实特性影响的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谷子高度雄性核不育与内源激素
    2.2 IAA对927A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带特征的影响
    2.3 IAA处理对927A自交结实特性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四、谷子不育性的化学保持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20个谷子新不育系综合性状分析[J]. 张晓磊,冯小磊,宋国亮,张雅莉,史高雷. 山西农业科学, 2020(07)
  • [2]谷子不育系与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J]. 李琳,程汝宏,王根平,董立,师志刚,张婷,赵连元,高翔.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8(10)
  • [3]激素调控对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的影响[J]. 杨海燕,宗学凤,余国东,石有明,张建奎.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3)
  • [4]重庆温光敏核雄不育小麦育性转换规律及不育机理研究[D]. 张建奎. 西南大学, 2006(12)
  • [5]小麦—玉米两熟制下土壤硝态氮运移淋失规律及灌水施氮量推荐[D]. 刘微. 河北农业大学, 2005(06)
  • [6]谷子不育性的化学保持研究[J]. 杜瑞恒,张玉宗,籍贵苏,王新玉. 华北农学报, 2003(S1)

标签:;  ;  ;  ;  ;  

小米不育的化学养护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