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组链激酶并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0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张正光[1](2013)在《小剂量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研究概况》文中研究指明19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130多家医院入组93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用小剂量(50 mg)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6693例,阻塞相关血管开通5318例,开通率为79.46%;死亡293例,病死率为4.38%;出血550例,出血率为8.22%,其中重度出血7例,颅内出血21例(0.31%),再次梗塞60例(0.90%)。超过40家医院对rt-PA(50 mg)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进行了比较,共计入组344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rt-PA治疗1689例,先静脉推注8 mg,其余42 mg在30或60和90 min滴注;尿激酶治疗1760例,150万U位滴注30 min。结果显示,阻塞相关冠脉血管开通率分别为79.40%(1341例)和57.33%(1009例),相差非常显着(P<0.001)。12家医院研究了rt-PA50与100 mg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共计入组1054例患者,其中50 mg组487例,100 mg组567例,阻塞相关血管开通率分别为78.85%和82.36%。另有22家医院入组1017例病人,行rt-PA 50 mg 30 min给药临床试验,冠脉开通率达80.53%;18家医院行rt-PA 50 mg 60 min给药临床试验,入组942例病人,阻塞相关血管开通率为77.92%;50家医院用rt-PA 50 mg 90 min给药方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组2768例患者,冠脉开通率为77.89%。6家医院对用rt-PA(50 mg)与链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相关血管开通率分别为81.4%和65.2%。22家医院比较了小剂量rt-PA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症状发作不同时间的治疗效果,表明症状发作时间越短,用药的溶栓效果越好。刘光对入院前和入院后用小剂量rt-PA溶栓进行了比较研究,证明入院前溶栓比入院后效果好。对冠脉内输注rt-PA(50 mg)和2次静脉推注小剂量rt-P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也进行了探索。
陈云芬,宴燕,陈芳[2](2009)在《重组链激酶并用低分子肝素钙及硝酸甘油溶栓治疗52例急性心肌梗死》文中认为目的重组链激酶联合用药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分析。方法52例AMI患者(男性40例,女性12例)均采用静滴重组链激酶并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及静滴硝酸甘油等联合用药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结果胸痛缓解、ST段下降>50%和CK-MB峰值前移,分别为100%、98%和96.15%;血管再通率为86.5%;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者36例;仅有10例有轻微出血倾向ADR。结论重组链激酶并用低分子肝素钙及硝酸甘油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有效且较为安全。
杨晓彤,李华承[3](2005)在《28例重组链激酶溶栓并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观察》文中认为
阮仁正[4](2002)在《重组链激酶并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0例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
卢冬[5](2017)在《阿替普酶、重组链激酶用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比较》文中指出目的总结性探讨分析阿替普酶、重组链激酶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100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采取阿替普酶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重组链激酶溶栓治疗,对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60、90 min血管再通率分别为66.00%、84.00%,均高于对照组的20.00%、4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出血率为26.00%,低于对照组的60.00%,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00%,低于对照组的34.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选择阿替普酶、重组链激酶溶栓时,阿替普酶可以提高血管再通率,降低出血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加大阿替普酶的推广力度。
张昌列,宋志红[6](2015)在《瑞替普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该院60例下肢DVT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32例予瑞替普酶溶栓治疗(瑞替普酶溶栓组),与随机选取同期予重组链激酶溶栓治疗28例(重组链激酶溶栓组)作对比。治疗期间观察患肢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临床全部达到有效,愈显率相比瑞替普酶溶栓组高于重组链激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比较,瑞替普酶溶栓组低于重组链激溶栓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均未见复发病例。结论瑞替普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有效的、安全的。
于晓羽,代倩,程淑群,夏茵茵[7](2014)在《溶栓前肝素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效的系统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系统评价溶栓前肝素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VIP、CNKI、WanFang Data、CBM、PubMed和h e Cochrane Library(2013年第1期),查找有关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前使用肝素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3年1月。由2位研究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4篇文献,包括23个RCT,269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溶栓前使用肝素能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再通率,降低再梗死率和病死率,减少再通时间、ST-T段回落≥50%时间、酶峰出现时间和胸痛缓解时间,而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前的肝素治疗能有效提高溶栓效果。
黄金和[8](2012)在《急性心肌梗死的药物治疗新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而使得心肌出现坏死的临床综合征。针对于我国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药物治疗仍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治疗手段。本文主要通过临床经验对药物治疗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郭媛,郭方,潘玲,蔡华琦[9](2001)在《《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1年第13卷关键词索引(按首字汉语拼音音节及论文发表顺序为序)》文中提出
钟志惟[10](2021)在《基于NIR-Ⅱ和汽泡的双辅助的肝素和尿激酶双药序列释放平台的构建及其体内外评价》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静脉血栓栓塞(VTE)是包括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在内的一种常见且可致命的疾病。DVT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致死率和致残率均居高不下,且急性血栓易导致残疾甚至死亡。目前,基于尿激酶(UK)的临床溶栓的传统药物存在用量大、半衰期短、易出血副作用等缺点。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更高效的药物溶栓方法。纳米给药平台具有尺寸多样化、比表面积大、表面易修饰、载药量大、可降解等特点,可以改变药物的释放速率,增加给药体系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并减少其副作用。目前,纳米技术和药物治疗相互结合已经成为医学领域和生物材料应用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方向。中空介孔硅(HMSNs)由于其具有高渗透、低密度、稳定的热力学、介孔硅(MSNs)自身的优良性能与特点、具有比表面积和孔容积大,孔径尺寸可调,结构高度有序,表面富含活性羟基(-OH)基团易于修饰、生物相容性好、可生物降解等优点,主要应用于纳米级传感器、催化反应、药物载体、生物医用等领域,尤其作为载体在药物传输系统中被广泛应用。普通肝素(UH)和UK都是临床上常用的抗血栓药物,且溶栓机理各不相同,理论上说,UH和UK联用是一种有希望的联合用药方式。但实际上,由于UH和UK带相反的电荷,直接联用溶栓效果不佳。为了改变这两种药物电荷排斥的劣势,我们拟开发一种双辅助(近红外-Ⅱ,汽泡)双药序列式药物释放的多功能溶栓平台(UK-UH@PDA@HMSNs),这种序列释放可以成功解决UK与UH因电荷相互排斥难以直接混合联用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PDA@HMSNs的表征、光热性能、药物负载、药物释放以及生物相容性,评估UK-UH@PDA@HMSNs纳米溶栓复合物在体内、外的溶栓效果和生物安全性。方法:1.在综合比较已报道的各种制备HMSNs方法的基础上,我们选择了一种价格低廉、方法简便、实用性强的油水双相反应结合模板法制备可降解的HMSNs。负载UK后,利用界面聚合法HMSNs表面形成聚多巴胺(PDA)薄膜,最后在PDA薄膜外侧负载UH最终形成UK-UH@PDA@HMSNs纳米溶栓复合物。通过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原子力显微镜(AFM)、纳米粒度电位仪、比表面及孔隙度测试仪(BET)、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热重分析仪(TGA)对HMSNs和PDA@HMSNs进行一系列形态和结构的表征。2.通过光热升温实验、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药物负载及释放实验、溶血实验、细胞毒性实验、活-死细胞染色等实验对PDA@HMSNs的性能和生物安全性进一步的进行探究。3.通过体外溶栓实验、体内溶栓实验、血液生化分析、重要组织器官H&E染色等实验对UK-UH@PDA@HMSNs溶栓性能和体内生物安全性做全面评估。结果:1.SEM结果显示HMSNs具有多孔结构,相应的TEM结果显示HMSNs是一个具有巨大空腔的中空球。AFM进一步研究了PDA@HMSNs和HMSNs的形貌和立体结构,PDA@HMSNs的直径比HMSNs的直径大约20 nm。经过PDA包覆在HMSNs表面后,HMSNs的zeta电位由-6.86 mV变为2.68 mV。HMSNs和PDA@HMSNs的平均水动力直径分别为251.37±8.30 nm和601.77±85.88nm。与CTAC/m Si O2@s Si O2相比,HMSNs的比表面积和孔容显着增加。FTIR、XRD、XPS、TGA结果进一步说明PDA成功的在HMSNs表面修饰。2.体外研究发现PDA@HMSNs具有良好的光热升温效果。根据UH标准曲线和载药率公式,测得UK-UH@PDA@HMSNs中UH的载药率为16.15±1.39%。根据尿激酶试剂盒和载药率公式,测得UK的载药率为28.68±3.96%。在NIR-II照射的40 min内,UK的释放率显着增加,约为80.67%。然而,在没有NIR-II照射的情况下,UK-UH@PDA@HMSNs的累积释放率降至17.33%。在NIR-II激发下,UH在25 min内释放了约81%,然而在没有NIR-II照射的情况下,UH在30 min内仅释放了约20%。溶血实验、细胞毒性实验、活-死细胞染色实验结果显示PDA@HMSNs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和低毒性。3.体外溶栓实验结果显示,UK after UH组溶栓效果优于UK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UK-UH@PDA@HMSNs+NIR-Ⅱ组的溶栓率显着高于UK+NIR-Ⅱ组(***p<0.001)。体内溶栓实验结果显示,UK-UH@PDA@HMSNs+NIR-Ⅱ比UK+NIR-Ⅱ具有更好的溶栓效果(**p<0.01)。最后,我们对SD大鼠进行了体内生物安全性评估,结果显示:SD大鼠在注射UK-UH@PDA@HMSNs后,主要器官的H&E染色图像未出现炎症或组织损伤等组织病理学异常的现象。大鼠肝肾功能和凝血功能在正常范围之内,治疗期间未出现出血等副作用,说明该溶栓系统在体内具有一定的生物安全性。结论:总之,对于血管栓塞性疾病,特别是下肢DVT的治疗,基于药物的溶栓系统的效率和生物安全性是与患者康复质量直接相关的重要因素。本文开发了一种双辅助(NIR-Ⅱ,汽泡)双药序列式释放的多功能溶栓平台(UK-UH@PDA@HMSNs)。体内外研究均证实UK-UH@PDA@HMSNs在NIR-Ⅱ的激发下具有安全和高效的溶栓作用。
二、重组链激酶并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0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组链激酶并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0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小剂量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1.1 rt-PA 50 mg与UK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比较 |
1.2 rt-PA 50与100 mg对比试验结果 |
1.3 rt-PA 50 mg, 30、60和90 min不同给药方案的临床效果 |
1.4 rt-PA 50 mg与链激酶比较 |
1.5 其他研究结果 |
2 结语 |
(2)重组链激酶并用低分子肝素钙及硝酸甘油溶栓治疗52例急性心肌梗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溶栓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4 临床观察指标 |
1.5 疗效评价 |
2 结果 |
2.1 溶栓情况 |
2.2 血管再通情况 |
2.2.1 血管再通率 |
2.2.2 血管未通情况 |
2.3 再灌注心率失常情况 |
2.4 不良反应 (ADR) |
2.5 死亡病例情况 |
3 讨论 |
(3)28例重组链激酶溶栓并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 |
1.2 给药方法: |
1.3 临床观察指标: |
1.4 疗效评价: |
2 结果 |
2.1 28例患者中冠状动脉再通21例, 再通率75%, 未通7例, 未通率25%。 |
2.2不良反应: |
2.3 病死率: |
2.4 住院期间并发症: |
3 讨论 |
(4)重组链激酶并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0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 |
1.2 给药方法 |
1.3 临床观察指标 |
1.4 疗效评价 |
2 结 果 |
3 讨 论 |
(5)阿替普酶、重组链激酶用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观察组 |
1.2.2 对照组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比较 |
2.2 两组患者的出血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6)瑞替普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 果 |
3 讨 论 |
(7)溶栓前肝素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效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检索策略 |
1.3文献筛选、资料提取与质量评价 |
1.4统计分析 |
2结果 |
2.1文献检索结果 |
2.2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4 Meta分析结果 |
3讨论 |
(10)基于NIR-Ⅱ和汽泡的双辅助的肝素和尿激酶双药序列释放平台的构建及其体内外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1.1 静脉血栓栓塞概述 |
1.2 纳米技术 |
1.2.1 纳米技术概述 |
1.2.2 纳米技术在血管栓塞性疾病中的应用 |
1.3 我们实验室在抗血栓治疗方面的研究 |
1.4 介孔硅的发展 |
1.4.1 介孔硅的应用 |
1.4.2 中空介孔硅的合成和应用 |
1.5 天然相变材料-薄荷醇 |
1.6 近红外光的应用 |
1.7 聚多巴胺的合成和应用 |
1.8 本论文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2章 可降解的中空介孔硅及聚多巴胺修饰的中空介孔硅的合成和鉴定 |
2.1 引言 |
2.2 材料 |
2.2.1 主要试剂 |
2.2.2 主要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HMSNs的合成 |
2.3.2 PDA@HMSNs的合成 |
2.3.3 HMSNs和 PDA@HMSNs的鉴定 |
2.4 统计分析 |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5.1 材料的合成 |
2.5.2 材料的表征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UH和 UK的负载及UK-UH@PDA@HMSNs的合成 |
3.1 引言 |
3.2 材料 |
3.2.1 主要试剂 |
3.2.2 主要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UK-UH@PDA@HMSNs的合成 |
3.3.2 UH的载药率 |
3.3.3 UK的载药率 |
3.3.4 UH和UK的体外药物释放动力学 |
3.4 统计分析 |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5.1 材料的合成路线 |
3.5.2 UH和UK的载药率 |
3.5.3 药物释放评估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PDA@HMSNs的体外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实验细胞和动物 |
4.2.2 主要试剂 |
4.2.3 主要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细胞复苏 |
4.3.2 细胞换液 |
4.3.3 细胞传代 |
4.3.4 细胞冻存 |
4.3.5 细胞计数 |
4.3.6 PDA@HMSNs的光热转换性质 |
4.3.7 HMSN_S体外降解实验 |
4.3.8 采血和凝血 |
4.3.9 活-死细胞染色试验 |
4.3.10 细胞毒性评估 |
4.3.11 溶血试验 |
4.4 统计分析 |
4.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5.1 材料光热性能的研究 |
4.5.2 体外降解性实验 |
4.5.3 体外细胞相容性实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UK-UH@PDA@HMSNs的体内外溶栓及生物安全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 |
5.2.1 实验标本 |
5.2.2 主要试剂 |
5.2.3 主要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3.1 细胞复苏 |
5.3.2 细胞换液 |
5.3.3 细胞传代 |
5.3.4 细胞冻存 |
5.3.5 细胞计数 |
5.3.6 体外溶栓的评价 |
5.3.7 体内溶栓的评价 |
5.3.8 细胞毒性评估 |
5.3.9 活体生物安全评估 |
5.4 统计分析 |
5.5 结果与讨论 |
5.5.1 体外溶栓评估 |
5.5.2 体内溶栓评估 |
5.5.3 细胞毒性实验 |
5.5.4 体内生物安全性评估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与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本研究资助项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纳米载体在溶栓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四、重组链激酶并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0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剂量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研究概况[J]. 张正光. 生物技术通讯, 2013(06)
- [2]重组链激酶并用低分子肝素钙及硝酸甘油溶栓治疗52例急性心肌梗死[J]. 陈云芬,宴燕,陈芳. 中外医疗, 2009(26)
- [3]28例重组链激酶溶栓并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观察[J]. 杨晓彤,李华承. 现代医药卫生, 2005(03)
- [4]重组链激酶并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0例临床观察[J]. 阮仁正. 临床荟萃, 2002(01)
- [5]阿替普酶、重组链激酶用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比较[J]. 卢冬.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05)
- [6]瑞替普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J]. 张昌列,宋志红. 重庆医学, 2015(02)
- [7]溶栓前肝素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效的系统评价[J]. 于晓羽,代倩,程淑群,夏茵茵.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4(03)
- [8]急性心肌梗死的药物治疗新进展[J]. 黄金和.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01)
- [9]《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1年第13卷关键词索引(按首字汉语拼音音节及论文发表顺序为序)[J]. 郭媛,郭方,潘玲,蔡华琦.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1(12)
- [10]基于NIR-Ⅱ和汽泡的双辅助的肝素和尿激酶双药序列释放平台的构建及其体内外评价[D]. 钟志惟. 南昌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