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算机绘图课程教学实践及创新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靳雅洁[1](2021)在《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以mBlock编程教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飞速到来,复合型人才已成为社会各方的基本需求,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信息技术课程也随之进行改革。STEAM教育是组织形式的课程改革,STEAM教育有助于培养学习者运用综合知识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能力,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STEAM教育与各学科的融合,这使得STEAM教育与各学科的融合逐渐成为主流。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开设的必修科目。越来越多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入了图形化编程的课程,小学编程知识所涵盖的计算思维和编程思想是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教育维度,因此着重于小学信息技术编程教学相关内容的研究尤为重要。研究发现STEAM教育理念对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本研究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出发,将STEAM教育理念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相结合,尝试跨学科知识教学的设计与实践。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对STEAM教育、小学信息技术教程等内容进行了解、分析与研究,深入了解STEAM教育理念的概念,思考并研究如何将STEAM教育理念运用于编程教学中。再根据教育学相关教育理论,设计问卷与访谈提纲,运用访谈法向实践学校信息技术教师了解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现状,向研究对象发放问卷,对其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通过实地观察课堂,更直观的了解教学情况。根据调查所发现的问题,以及在深入分析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标准与特点的基础上,设计出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m Block编程教学的具体教学设计,并提出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m Block编程教学的教学设计的原则与流程。通过三轮行动研究,尝试跨学科知识教学,通过实践完成STEAM教育理念与m Block编程教学的有效融合。在实践结束后,向研究对象发放后测问卷,对其学习效果进行调查,向实践地教师进行访谈,客观的了解本次实践的效果。根据后测结果与教学实践经验,完善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m Block编程教学的教学设计与流程,总结教学实施建议,促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施与效果。本研究的结论是:提供了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m Block编程教学的案例;通过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m Block编程教学设计和实践,完善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m Block编程教学的教学设计的流程;总结并提出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施建议。
王本寰[2](2020)在《中职《机械制图》课程的融合式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随着产业转型结构的升级,中国正在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的方向快速发展。加工制造产业对应用型技能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这给中职学校工科类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使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岗位需要,中职学校必须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进一步贴近现代企业岗位能力实际需求,培养满足企业岗位用人标准的新型高技能型人才。《机械制图》作为加工制造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具有核心地位。《机械制图》通过图样准确表达工程零件、机械设备的结构形状、尺寸大小、工作原理和技术要求,是表达设计意图和制造要求以及交流经验的重要技术手段,被称为工程界的语言。但是,由于传统的机械制图课程在教学实施中存在教学内容更新缓慢,脱离企业实际需要,忽视学生心智认知与实践经验,过分强调系统性的理论知识,忽视工程实践的训练操作,教师照本宣读、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空间想象力得不到有效激发、实践能力缺乏有效训练,从而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更满足不了新时代智能制造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满足新时代智能制造对机械设计加工类人才能力的新需求,本文提出将三维CAD技术融入机械制图课程中的新型融合式教学方法。该方法是将原有基于二维设计思想的传统《机械制图》课程与三维CAD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进行有机融合重组及优化创新,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出满足新时代智能制造需求的新型高技能型人才。本论文从中职学生的心智规律和经验水平入手,改变先从画法几何到三视图,由二维图形到三维立体图的传统学科教学模式,通过引入学生经验世界的生活案例,顺应中职学生从具象到抽象的认知心理过程,同时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需求,研究如何有效地将三维CAD融入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通过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构建工作过程,帮助学生容易实现“由物得图”、“由图想物”的思维转换,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改变学生不愿思考、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使学生逐步成长为满足企业需求的具备读图、制图能力的新型技能人才。
杜静[3](2020)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分析与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地理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作为核心素养之一,培养地理实践力有助于提升人能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而地理实践力则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得以培养。为落实课标要求,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案例分析法,对贵阳市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地理实践活动案例设计与实践和地理实践力提升策略等内容展开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实践活动类型单一、案例区域特色不显着、可操作性低等问题,但可基于原有活动内容进一步拓展和运用。通过梳理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可知地理1、地理2和地理3的活动板块数量分别有39个、37个和26个,共102个,其中图文分析的活动类型占多数(共16个,占16%),较少的是地理绘图类(3个,占3%)和制作类(1个,占1%)。第二,通过贵阳市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调查和活动案例的实施与评价分析,表明:(1)教师对实践活动的组织能力和认识有待提升(65.79%的教师对地理实践活动了解较少,67.11%的教师偶尔运用教材开展实践活动);(2)学生趋向于喜欢参与动手操作的活动(55.67%的学生对操作性的活动非常感兴趣,28.89%的学生表示感兴趣);(3)学生参与率低、认知程度低(62.22%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地理实践活动);(4)学生安全和活动经费问题是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特别是校外活动)的主要挑战。第三,针对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调查发现的问题,综合课标、教材、学生兴趣和教师能力,基于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和平台,设计以下有助于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活动案例:(1)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贵阳市红枫湖水库集水面积监测活动;(2)基于地图的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条件分析实践活动;(3)《老干妈辣椒加工产业发展模式分析》论文写作活动。通过采用网络授课方式实施设计的实践活动,经评价表明:运用网络直播平台,组织实施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地理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远程操作和观摩学习的活动组织模式是可行的;从活动评价结果来看,参与学生能完成活动的目标要求,各学习小组分工合理、合作紧密、个人参与程度较高;同时也发现学生存在:自主解决问题能力差、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基础薄弱等问题。第四,根据培养现状调查分析、课标和教材分析、以及典型活动案例的设计与实施评价结果,提出以下地理实践能力培养提升途径和策略:(1)引导学生使用常见的地理信息工具或平台;(2)鼓励学生设计课堂实践活动;(3)加强高中地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训;(4)加强地图在教学中的使用;(5)加强地理实践活动课程建设;(6)开设校内地理实践场所;(7)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校外地理实践活动;(8)加强组织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实践活动。目前高中地理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受应试教育导向和教学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培养“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还面临诸多挑战。通过对高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现状、课标、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实际,设计合理、安全、可操作的地理实践活动,制定有效的组织和评价方法,探索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提升途径和策略,对地理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培育地理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部[4](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胡青[5](2020)在《项目教学法在中职AutoCAD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以湘潭市工贸中专计算机平面专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Auto CAD是中职信息技术类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它要求学生掌握CAD软件的使用方法及机械、建筑工程等二维和三维图纸的绘制技能。具有较强的实操性,对教学的要求较高。通过对中职学校的教师访谈和学生问卷调查,目前在CAD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教师专注于专业水平的提高,不注重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的研究,在教学中往往采用传统的讲解法进行CAD的授课;学生对学习CAD的兴趣较大,但是综合能力缺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教学评价单一,缺乏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这些问题,降低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需要在CAD课程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整理分析了项目教学法的国内外研究、应用情况,发现项目教学法在CAD课程中的研究较少,特别是缺乏全过程的教学研究。然后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对CAD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针对目前在CAD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CAD课程中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了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并设计了相关环节。在CAD课程中引用项目教学法后,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对比分析来看,实验班对软件命令的熟悉和操作过程的熟练程度均高于对照班,绘图速度远远快于对照班,在绘图中遇到数学难题时实验班的学生也有更好的应对方法。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流评价能力等综合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也使学生感觉到了客观公正立体的评价,提高了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夏翔[6](2020)在《创新实验与特质构建 ——英国AA建筑联盟学院基础课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00年以来,英国建筑联盟学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下文以AA学院简称)如同横空出世般闯进我们的视野,它以一系列骄人成就与独特方式,激发了我们的研究热情:一大批AA学院的毕业生与教师,如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1950-2016)、丹尼尔·里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伯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彼得·库克(Peter Cook)、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尼古拉斯·格雷姆肖(Nicholas Grimshaw)、史蒂芬·霍尔(Steven Holl)、沃尔夫·狄·普瑞克斯(Wolf D.Prix.)……成为世界级的明星建筑师,他(她)们设计落成的具有先锋色彩及实验价值的建筑物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了当今世界的空间景观,他们主导的“建筑电讯派”、解构主义建筑、数字化-参数化建筑等推动着当代建筑思潮及流派的发展。我们进一步发现AA学院一系列具有传奇色彩的方方面面,如它独立于大学体制之外的建筑教育模式;如以“工作单元”替代课程,教师给出的主题成为教学内容;如基础教学以装置、身体及行为、影像、拼贴等当代实验艺术方式作为练习手法,避开了功能、构造、制图等一般建筑入门教学内容;如以创新性、实验性、交叉性、艺术性的教学面貌等,引起了我们很大的学术兴趣。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在经过手工、图案、工艺美术等形态之后,在新时期转型为现代形态的艺术设计,而进入新世纪之后又逐渐进入数字化设计阶段。与多变相随的是同质化、程式化、职业化的教学景观,及千篇一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题作业与教材模式。同时,引起设计教育界极大关注、无数院校试图进行改革的设计基础课程,由于诸多原因整体上至今仍陷于“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模式而不能自拔。于是,在这种情境中的设计基础改革把视线转向了建筑教育,而AA学院的基础课程无疑为设计基础教学的突围带来了示范性意义,通过课题的研究与论文的写作,从各个层面进行解读,寻找可以参照借鉴、改写的路径,寻找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到作业手法的演绎之路。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作为AA学院独特面貌生成的背景与基础,包括了实验性建筑艺术的基础形态,建筑教育的实验性教学与基础教学的情境,2.AA学院的教育特质,包括发展历程、课程体系及着名教师,3.AA学院教学的工作单元设置与教师的主题教学,4.AA学院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学主题设计途径,学生对单元主题的二次设计、作业创意的多种路径等,5.AA学院基础教学作业的表现手法与视觉图式,包括对现当代艺术的借用与演绎,作业的形式手法及视觉表现等。附录部分整理了历年来AA学院基础教学的主要课题。
蓝郁文[7](2020)在《数字技术条件下的初中美术教学实践研究 ——以漫画教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电子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已经全面步入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快速进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从教育领域来看,数字技术已经成为教学创新的有效方式。许多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采用数字化教学手段,营造活力和高效的数字化课堂。《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7-9年级“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安排了漫画教学的内容,出“选择计算机、照相机、摄像机等媒介进行表现活动”,并且建议: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开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利用数码相机和计算机设计创作美术作品,互动交流。本文立足初中美术课堂,以漫画教学为例,采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行动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对数字技术条件下的美术教学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文献资料明确数字技术应用于初中美术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组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了解初中学生和美术教师对数字技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应用的看法;重点以漫画教学为例设计教学实践方案,通过《有趣的画——漫画欣赏》、《走进漫画——漫画形象的设计》、《新漫画——sai软件漫画创作》、《作品展评——谁的漫画最有趣》四个课时完成数字技术条件下的美术教学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在数字技术条件下,初中美术教学手段得到创新,美术课堂更有活力。数字技术既是美术教学的辅助手段,也可以成为美术教学的主要手段。数字技术多角度多层次融入,可以带给学生丰富的课堂体验,营造活力高效的美术课堂。这可以给新时代的美术教师以启发,并在教学实践中得以借鉴。
陈清松[8](2020)在《中职机械制图与CAD课程一体化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机械制图与CAD》课程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制造专业重要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之一。为打破传统的机械制图理论知识与CAD实践绘图知识割裂的教学现状,提升培养学生绘制零部件及简单分系统图纸的职业能力,本文在进行机械制图与CAD一体化教学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制图理论知识与CAD绘图实践一体化、多媒体与三维模型展示一体化、手绘绘图与CAD软件绘图一体化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本研究运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法以及实验法对教育实习的中职学校《机械制图与CAD》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在对机械制图与CAD一体化教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调查研究掌握情况,将《机械制图与CAD》课程内容融合为“基础绘图、投影原理、图样表达和综合提高”四个模块,并进行了一体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中,每一模块再针对性设置典型任务,以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了模块化教学。在兼顾机械制图理论知识、CAD绘图技能、和学生平时成绩等因素基础上设计了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以“组合体视图的绘制”为典型任务,进行了一体化教学实验研究。教学实验以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2019级机制(1)班和机制(2)班学生作为教学实验对象,剔除无关变量,一个班作为实验班进行一体化教学,另一个班作为对照班级进行传统教学,最后收集考试成绩和后置问卷调查数据,把考试成绩导入SPSS数据分析软件进行了教学效果分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机械制图与CAD》课程实行一体化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思考,课后也会进行复习巩固,完成课堂布置的作业。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法,一体化教学能够显着提高学生的成绩。
孙茜[9](2020)在《小学STEM校本课程项目化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STEM教育在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上有独特的优势,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因此STEM教育逐步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为了适应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进一步促进国家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加强STEM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虽然不断的大力推进STEM教育,我国STEM教育的发展还存在着一系列的挑战,由于缺乏国家层面的宏观规划,未形成相对统一的STEM课程相关标准,国内STEM教育的实践问题重重。我国当前的教育形势下,STEM教育在小学有较好的开展空间,而且从小学阶段开始学生的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的学习兴趣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并持续发展,为学生后续阶段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研究基于STEM教育理念,以校本课程为平台,基于项目式学习并融合相关教育教学理论进行小学STEM校本课程项目化设计,并具体展开教学实践研究,具体研究的内容与成果总结如下: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文献,检索与STEM教育、校本课程及课程设计等相关的资料,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和研读,了解当前国内外STEM课程发展的最新动态,熟悉相关背景,明晰研究问题。本研究经过调研分析,选择“激光切割技术”作为STEM课程内容,以校本课程为平台,基于STEM教育理念,融合基于项目的学习展开小学STEM校本课程项目化设计。从真实问题情境出发,创设“小牛人古典游戏俱乐部”学习情境,融合多学科知识,打破学科壁垒,基于项目化学习理论进行课程设计,使得STEM理念与PBL理念相得益彰,形成叠加效应,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发展。经过系统的小学STEM校本课程项目化设计,对课程展开教学实践,通过研究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小学STEM校本课程项目化设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实施性。(2)小学STEM校本课程项目化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小学STEM校本课程项目化设计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张迪[10](2020)在《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机械类专业《计算机绘图》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职业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而中职教育则是职业教育的起点与基础。《计算机绘图》是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其课程教学依旧遵循“讲授---演示---操作”的方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教学效果并不够理想。因此,对《计算机绘图》课程进行改革,寻找一种更加适合的教学方法是当下亟待解决的任务。近年来,项目教学法广泛应用于中职教育中,推动了中职教育的改革,成绩斐然。然而如何对项目进行设计与选择、如何制定项目教学实施方案、如何构建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等问题阻碍着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因此,对项目教学法进行深入研究使其应用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首先基于问卷调查了解了中职《计算机绘图》课程的教学现状。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并结合项目教学法的特点,验证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计算机绘图》的可行性。然后对课程项目进行设计,设计内容包括项目的选取与设计、项目教学实施方案、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等。本课题选取齿轮泵作为综合项目,在原齿轮泵结构上适当改造,使其包含标准件、轴类零件、盖类零件、箱体类零件,覆盖课程内容要求。该项目下分10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包含的知识点前后联系,学生通过子项目的完成进而掌握该课程要求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同时在项目教学组织形式中,引入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模式,辅助项目教学法实施,使其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最后构建完善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全面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有效性。按照项目实施方案,以笔者实习所在某学校中职机电专业1班、2班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开展教学实验,并应用SPSS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研究发现,项目教学法比起传统教学法能够明显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独立学习与探索,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获得学习成就感。
二、计算机绘图课程教学实践及创新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算机绘图课程教学实践及创新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以mBlock编程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五)研究思路与框架 |
(六)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现状 |
2.STEAM教育理念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融合研究 |
二、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1.STEAM教育 |
2.mBlock编程 |
3.教学设计 |
(二)理论基础 |
1.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杜威“做中学” |
三、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二)学生的调查与分析 |
1.调查过程 |
2.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三)教师的调查与分析 |
1.调查过程 |
2.调查结果与分析 |
(四)调查结果分析 |
1.学生存在差异性,应做到因材施教 |
2.教材比较老旧,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 |
3.师生教学方式需改善 |
4.STEAM教育理念运用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充满挑战 |
四、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mBlock编程教学的教学设计 |
(一)mBlock编程课程分析 |
1.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分析 |
2.mBlock编程软件 |
(二)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mBlock编程教学的教学设计原则 |
1.跨学科原则 |
2.情境性原则 |
3.协作性原则 |
(三)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mBlock编程教学的教学设计流程 |
1.准备分析阶段 |
2.教学设计阶段 |
3.教学实施阶段 |
4.教学评价阶段 |
五、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mBlock编程教学的教学实践 |
(一)行动研究概述 |
1.行动研究实践环境与教学内容的选择 |
2.行动研究的开展形式与情况 |
(二)行动研究方案 |
(三)第一轮行动研究 |
1.计划 |
2.行动 |
3.观察 |
4.反思 |
(四)第二轮行动研究 |
1.计划 |
2.行动 |
3.观察 |
4.反思 |
(五)第三轮行动研究 |
1.计划 |
2.行动 |
3.观察 |
4.反思 |
(六)三轮行动研究总结 |
1.三轮行动研究观察数据统计情况 |
2.行动研究总结 |
六、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mBlock编程教学的教学效果分析 |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二)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
1.调查问卷设计 |
2.调查过程 |
3.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三)教师访谈分析 |
1.调查过程 |
2.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七、研究总结、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1.提供了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mBlock编程教学的案例 |
2.形成了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mBlock编程教学设计流程 |
3.提出了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施建议 |
(二)研究反思 |
(三)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学习情况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情况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观察记录表 |
附录四 学生作品评分表 |
附录五 项目式课程评价表 |
附录六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效果调查问卷 |
附录七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访谈提纲 |
致谢 |
(2)中职《机械制图》课程的融合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机械制图 |
二、三维CAD |
三、融合式教学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4MAT教学模式 |
第三章 中职《机械制图》课程的作用与教学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中职《机械制图》课程的作用 |
一、培养机械类人才技能的支撑作用 |
二、在课程体系中发挥桥梁的作用 |
第二节 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
一、教材选用缺乏针对性与适用性 |
二、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 |
三、教学过程欠缺对抽象知识的具体化 |
四、教学方式单一,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
五、教学评价忽视学生的差异发展 |
第四章 《机械制图》融入三维CAD教学的意义与可行性 |
第一节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融入三维CAD技术的意义 |
一、助推教学模式创新 |
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
三、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
四、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提高 |
第二节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融入三维CAD技术的可行性 |
一、三维CAD软件简洁、高效、易学 |
二、融入三维CAD技术符合学科知识逻辑性 |
三、融入三维CAD技术可实现知识结构转换 |
第五章 《机械制图》教学融入三维CAD技术的原则与方法 |
第一节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融入三维CAD技术的原则 |
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
二、机械制图为主,三维CAD为辅 |
第二节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融入三维CAD技术的方法 |
一、调整教学内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
二、丰富教学手段——融入现代信息技术 |
三、改进教学方法——加强直观演示法 |
四、转变教学思维——引入三维建模思维 |
五、创新教学评价——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
第六章 《机械制图》课程与三维 CAD 技术融合教学的实践 |
第一节 “组合体三视图的画法”教学实践 |
一、教学准备 |
二、教学实施 |
三、教学效果 |
四、教学反思 |
第二节 “球阀装配体测绘”教学实施 |
一、教学准备 |
二、教学实施 |
三、教学效果 |
四、教学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问卷提纲 |
附录三 “组合体三视图画法”教学设计 |
附录四 “球阀装配体测绘”教学设计 |
附录五 “组合体三视图画法”教学效果调查问卷 |
附录六 “球阀装配体测绘”教学效果访谈提纲 |
致谢 |
(3)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分析与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地理核心素养 |
2.1.2 地理实践 |
2.1.3 地理实践力 |
2.1.4 地理实践活动 |
2.2 理论基础 |
2.2.1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
2.2.2 认知发展理论 |
2.2.3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
2.2.4 建构主义理论 |
2.2.5 具身认知理论 |
2.2.6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
2.2.7 情境学习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实践力分析 |
3.1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
3.1.1 高中地理实践力的内容构成 |
3.1.2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 |
3.1.3 高中地理学业要求 |
3.2 高中地理实践力的课程资源开发需求 |
3.2.1 高中地理教材实践活动内容 |
3.2.2 高中地理实践力的活动课程开发 |
3.3 学生全面发展需求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
4.1 调查问卷、试题和访谈提纲的设计 |
4.1.1 调查目的 |
4.1.2 调查对象 |
4.1.3 调查问卷、试题和访谈提纲 |
4.1.4 问卷发放与回收 |
4.2 教师问卷调查分析 |
4.2.1 调查教师基本情况 |
4.2.2 地理实践力的认知程度 |
4.2.3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情况 |
4.2.4 地理实践活动组织实施情况 |
4.2.5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制约因素 |
4.2.6 设计地理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
4.2.7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建议 |
4.3 学生问卷和测试题调查分析 |
4.3.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3.2 学生测试题结果分析 |
4.4 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的教师访谈分析 |
4.4.1 访谈目的 |
4.4.2 访谈调查结果汇总与分析 |
4.4.3 访谈总结 |
4.5 面临的问题及分析 |
4.5.1 地理实践力培养面临的教学环境问题 |
4.5.2 地理实践力培养面临的学情问题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中地理实践力教学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
5.1 地理实践活动案例设计原则 |
5.1.1 基于课标的原则 |
5.1.2 学生主体性原则 |
5.1.3 提升地理实践力原则 |
5.1.4 区域特色原则 |
5.1.5 多元评价原则 |
5.2 地理实践活动案例设计 |
5.2.1 实验类活动案例 |
5.2.2 地图分析类活动案例 |
5.2.3 地理写作类活动案例 |
5.3 活动设计的关键环节与模式 |
5.3.1 活动设计的关键环节与模式 |
5.3.2 实施的方法 |
5.3.3 地理实践活动的评价 |
5.3.4 地理实践活动评价模型及评价量表设计 |
5.4 实践活动案例的实施和评价 |
5.4.1 《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贵阳市红枫湖水库集水面积监测》实践活动案例的实施 |
5.4.2 实践活动案例一的总结与评价 |
5.4.3 《基于地图的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条件分析》实践活动案例的实施 |
5.4.4 实践活动案例二的总结与评价 |
5.4.5 《老干妈辣椒加工产业发展模式分析》写作实践活动案例的实施 |
5.4.6 实践活动案例三的总结与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中地理实践力的提升策略 |
6.1 学生方面 |
6.1.1 引导学生使用常见的地理信息工具和平台 |
6.1.2 鼓励学生设计课堂实践活动 |
6.2 教师方面 |
6.2.1 加强高中地理教师相关的培训 |
6.2.2 增强地图在教学中的使用 |
6.2.3 加强地理实践活动课程建设 |
6.3 其他方面 |
6.3.1 开设校内地理实践的场所 |
6.3.2 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校外地理实践活动 |
6.3.3 加强地域特色的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 |
6.4 提升途径调查及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贵阳市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调查(教师卷) |
附录2 贵阳市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调查(学生卷) |
附录3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4 《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贵阳市红枫湖水库集水面积监测》活动实验记录表 |
附录5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对地观测数据共享平台数据下载操作指引 |
附录6 贵阳市红枫湖水库集水面积提取操作指引(ENVI5.5.x) |
附录7 《基于地图的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条件分析》活动实验记录表 |
附录8 中国气象数据网地面气象数据下载操作指引 |
附录9 计算机辅助绘制气温和降水图操作指引(微软Office Excel 2019) |
附录10 高中地理实践力提升途径调查(教师卷) |
附录11 高中地理实践力提升途径调查报告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5)项目教学法在中职AutoCAD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以湘潭市工贸中专计算机平面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政策背景 |
1.1.2 实践背景 |
1.1.3 项目教学法的内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对已有文献的认识评价 |
1.3 研究的目的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项目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和实施流程 |
2.1 项目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
2.1.1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
2.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1.3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
2.2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流程 |
2.3 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设计原则 |
第三章 中职学校CAD课程的教学现状 |
3.1 中职教师访谈调查 |
3.2 中职学生问卷调查 |
3.3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学校CAD课程中的教学现状分析 |
第四章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CAD课程中的教学设计 |
4.1 实验前分析 |
4.1.1 学生情况分析 |
4.1.2 学生知识体系分析 |
4.2 样本研究说明 |
4.3 中职CAD课程中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流程设计 |
4.3.1 项目设计 |
4.3.2 讲解演示设计 |
4.3.3 任务分解设计 |
4.3.4 学生实践设计 |
4.3.5 展示交流设计 |
4.3.6 教学评价设计 |
第五章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CAD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
5.1 实验目的、对象和内容 |
5.2 实验过程 |
5.2.1 教学设计 |
5.2.2 教学实践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5.3.1 实验班对照班SPSS数据分析 |
5.3.2 学习成果定性分析 |
5.4 实验总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6.2.1 研究的不足 |
6.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附录 B:中职《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课程教学现状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C:中职《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课程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 D:中职CAD项目任务进度表 |
附录 E:中职CAD评价表 |
附录 F:中职CAD工作量表 |
致谢 |
(6)创新实验与特质构建 ——英国AA建筑联盟学院基础课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与背景 |
(一)研究背景 |
(二)选题确立 |
二.课题研究目的、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
(一)研究目的 |
(二)理论意义 |
(三)应用价值 |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一)相关概念解读 |
1.关于基础课程 |
2.关于“建筑学”、“设计学”、“纯艺术(美术学)”之间的关系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学科演绎与AA学院的历程——建筑教育实验与AA学院发展研究 |
第一节 建筑教育的学科演绎 |
一.从美术学院到理工院校 |
二.学科发展与多元实验 |
第二节 基础课程的多元教学 |
一.从空间生成入手 |
二.从建构与建造入手 |
三.从艺术形式入手 |
第三节 AA学院的发展与特质 |
一.第一阶段:非学院派的开端之路 |
二.第二阶段:艰难变革的现代主义之路 |
三.第三阶段:桀骜传奇的先锋之路 |
第四节 AA学院的基本特质 |
一.独特性:体制之外 |
二.开放性:教师背景的多元化 |
三.创新性:课程结构中的“工作单元”与“主题教学” |
四.研究性:教学情境中的学理探求与实验色彩 |
五.先锋性:作业中的当代艺术与前卫色彩 |
小结与讨论 |
第二章 多元演绎与前卫色彩——现当代建筑及AA学院实验研究 |
第一节 “AA人”的现当代建筑书写史 |
一.游牧与插件:建筑电讯派的纸上建筑 |
二.机器与结构:高技术主义建筑设计 |
三.“分延”与“差异”:解构主义建筑艺术 |
四.“非线”与“生态”:参数化建筑艺术 |
第二节 “AA人”的知识背景与研究性实验 |
一.叙事与空间:屈米的理论与实验 |
(一)叙事与时间 |
(二)叙事与空间 |
二.乐思与空间:里伯斯金的理论与实验 |
(一)音乐体验 |
(二)符号语言中的建筑与音乐 |
三.建筑与电影:舒宁的理论与实验 |
(一)实验与理论建构 |
(二)相关课题教学案例 |
四.绘画与现实:哈迪德的理念与建筑艺术 |
(一)构成主义绘画 |
(二)碎片与建筑实验 |
(三)流体与建筑艺术的世界 |
五.建筑师与哲匠:库哈斯的多元面貌 |
(一)“反引力”:作为建筑师 |
(二)三本书:作为理论家与批评家 |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课程体系与工作单位——AA学院基础课程的教学结构 |
第一节 AA学院的课程体系 |
一.AA学院基础课程 |
(一)预科课程 |
(二)一年级课程 |
二.AA学院核心课程 |
(一)中级学院课程 |
(二)专业学院课程 |
三.AA学院研究生课程 |
(一)硕士课程 |
(二)博士课程 |
四.AA学院公共课程 |
(一)媒体研究课程 |
(二)历史与理论研究课程 |
(三)技术课程 |
五.相关教学项目与课程活动 |
(一)海外游学 |
(二)讲座 |
(三)评图 |
(四)作业发布与展示 |
第二节 AA学院的教学结构 |
一.关于教学结构的几种模式 |
二.工作单元与课程设置 |
(一)学年模式与课程群 |
(二)工作室模式与工作单元的选择 |
(三)主题性模式与工作单元的内容 |
(四)教学主题与作业二次设计 |
三.双轨制课程结构 |
第三节 AA学院课程教学的比较研究 |
一.思路拓展阶段 |
二.专业知识建立阶段 |
三.意识的提升阶段 |
四.领域前沿与学科发展 |
五.理论与技术支持 |
(一)表现 |
(二)思维 |
(三)建造 |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预科教学的主题设定与作业设计——因素、方法、特征与案例研究 |
第一节 教学主题设定的因素与方法 |
一.教师层面:职业素质与工作方式 |
二.主题的基本策略 |
(一)身体与空间 |
(二)城市与景观 |
(三)衍生与延伸 |
第二节 作业二次设计的因素与方法 |
一.学生层面:个性因素与寻找切入点 |
二.案例分析 |
(一)2000年主题“空间与体验” |
(二)2002年主题“外来文化研究” |
(三)2008年主题“剖析环境” |
(四)2009年主题“模糊边界” |
(五)2010年主题“比例、场景和身体” |
(六)2011年主题“观察、想象与转化” |
(七)2015年主题“瞄准现场” |
(八)2016年主题“文本与片段” |
(九)2017年主题“材料的趣味” |
(十)2018年主题“精确切割和误差范围” |
第三节 预科教学作业二次设计的基本方法 |
一.资源素材的广泛性与奇特性 |
二.概念图式的隐喻性与观念性 |
三.实验展开的游戏性与多解性 |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一年级教学的主题设定与作业设计——因素、方法、特征与案例研究 |
第一节 教学主题设定的因素与方法 |
一.教师层面:建筑师与学者 |
二.主题设定的基本策略 |
(一)意义与趣味 |
(二)案例与学理 |
(三)考察与体验 |
第二节 作业二次设计的因素与方法 |
一.学生层面:专业因素与学习兴趣 |
二.案例分析 |
(一)2000年主题“身体与重力” |
(二)2002年主题“环境与身体” |
(三)2008年主题“泰晤士河” |
(四)2009年主题“比例与模型” |
(五)2010年主题“对立与交叉” |
(六)2011年主题“设计方法与写作” |
(七)2015年主题“居住世界”、“女神与复仇者”、“体验当下” |
(八)2016年主题“栖息地、城市与城市呈现、空间组织、反项目、形式及其它” |
(九)2017年主题“比较:伦敦与美国城镇” |
(十)2018年主题“人、建筑、环境” |
第三节 一年级教学作业二次设计的基本方法 |
一.知识方法的多元化与反思性 |
二.叙事语言的意象性与戏谑性 |
三.设计方案的功能性与形式化 |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表现形式与视觉图式——AA学院基础课程的作业手法研究 |
第一节 主题表现与现当代艺术 |
一.解读:现当代艺术的表现特征 |
二.实验:当代艺术与现当代建筑 |
三.挪用:作业手法与现当代艺术 |
(一)装置艺术 |
(二)身体与行为艺术 |
(三)影像艺术 |
(四)数字媒体艺术 |
(五)概念艺术 |
第二节 图式与视觉表现 |
一.库克《绘画:建筑的原动力》 |
二.非制图与非建筑画 |
三.综合媒介与拼贴图像 |
第三节 模型与空间体验 |
一.模型制作:概念与意象表现 |
二.空间建造:体验与1:1建造 |
三.数媒表现:虚拟——无限幻境 |
小结与讨论 |
结论 |
一.研究思路与脉络总结:现象到本质 |
二.研究与分析方法总结:经验与解释 |
三.研究主要发现与成果:特质与同构 |
四.对设计教育基础课程的建议 |
五.研究的主要学术贡献与影响力 |
附录一 AA学院基础课程1999-2018学生作业原始资料 |
附录二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数字技术条件下的初中美术教学实践研究 ——以漫画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数字技术”的界定 |
四、研究方法 |
五、论文创新点 |
第一章 数字技术应用于初中美术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一、数字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主要应用类型 |
二、数字技术应用于美术教学的必要性 |
(一)时代发展的需要 |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 |
(三)激发传统课堂活力的需要 |
三、数字技术应用于美术教学的可行性 |
(一)数字技术应用于美术教学的理论基础 |
(二)数字技术应用于美术教学的物质基础 |
(三)数字技术应用于美术教学的实例论证 |
四、数字技术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 |
第二章 数字技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以海口市各初中为例 |
一、现状调查 |
(一)调查思路和对象 |
(二)学生问卷调查 |
(三)教师访谈 |
二、应用现状及数据分析 |
(一)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
(二)教师访谈结果统计 |
(三)当前数字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三章 数字技术条件下的初中美术教学实践研究——以漫画教学为例 |
一、教学课程的选择 |
(一)漫画课程适合运用数字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
(二)当代数字漫画的兴起 |
(三)电脑绘画软件是学习数字漫画的得力工具 |
二、教学课程的设计 |
三、教学课程的实施 |
(一)课时一:《有趣的画——漫画欣赏》 |
(二)课时二:《走进漫画——漫画形象的设计》 |
(三)课时三:《新漫画——sai软件漫画创作》 |
(四)课时四:《作品展评——谁的漫画最有趣》 |
四、数字技术运用到美术课堂所取得的成效 |
(一)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
(二)对教师的积极影响 |
(三)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
五、教学课程的反馈 |
第四章 总结 |
一、问题与反思 |
二、发展趋势思考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调查问卷 |
问卷一:海口市初级中学漫画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
问卷二:海口市初中美术教学数字技术应用情况调查问卷 |
问卷三:海口市初级中学数字媒体漫画教学效果调查问卷 |
附件 |
(8)中职机械制图与CAD课程一体化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以往研究的不足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2 一体化教学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
2.1 一体化教学的内涵 |
2.1.1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涵义 |
2.1.2 机械制图与CAD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涵义 |
2.2 一体化教学的特征 |
2.3 一体化教学理论基础 |
2.3.1 杜威“从做中学”教育理论 |
2.3.2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
2.3.3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理论 |
2.3.4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 |
3 中职《机械制图与CAD》课程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背景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意义 |
3.2 调查方法 |
3.2.1 访谈调查 |
3.2.2 问卷调查 |
3.3 调查对象 |
3.4 调查设计 |
3.5 调查结果 |
3.5.1 教师访谈结果 |
3.5.2 学生调查结果 |
3.6 调查结果分析 |
3.6.1 教学方法 |
3.6.2 学习态度 |
3.6.3 师资情况 |
3.6.4 教学环境与资源 |
3.6.5 教学效果和考核 |
4 机械制图与CAD课程一体化教学体系构建 |
4.1 一体化教学分析 |
4.1.1 课程目标分析 |
4.1.2 课程标准分析 |
4.1.3 学生学情分析 |
4.2 机械制图与CAD一体化教学设计 |
4.2.1 一体化教学思路与流程 |
4.2.2 教学目标一体化 |
4.2.3 教学资源一体化 |
4.2.4 教学空间一体化 |
4.2.5 师资队伍建设 |
4.2.6 机械制图与CAD一体化教学内容 |
4.3 一体化教学考核评价 |
4.3.1 小组综合考核 |
4.3.2 教师、学生的考核评价 |
4.4 机械制图与CAD一体化教学案例 |
5 机械制图与CAD一体化教学实验研究 |
5.1 一体化教学实验研究 |
5.1.1 实验目的 |
5.1.2 实验的对象 |
5.1.3 实验的假设 |
5.1.4 变量的控制 |
5.1.5 实验的实施 |
5.2 实验结果分析 |
5.2.1 学习成绩情况 |
5.2.2 学习态度情况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小学STEM校本课程项目化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STEM教育的兴起 |
1.1.2 我国STEM教育的发展现状 |
1.1.3 STEM教育与小学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
1.1.4 STEM教育与项目学习结合的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已有的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STEM教育与STEM课程 |
2.1.2 校本课程 |
2.1.3 课程设计 |
2.1.4 项目化设计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项目化学习理论 |
2.2.2 建构主义理论 |
2.2.3 情境认知理论 |
2.2.4 多元智能理论 |
第3章 小学STEM校本课程项目化设计 |
3.1 小学STEM校本课程项目化设计的依据、理念与原则 |
3.1.1 小学STEM校本课程项目化设计的依据 |
3.1.2 小学STEM校本课程项目化设计的理念 |
3.1.3 小学STEM校本课程项目化设计的原则 |
3.2 小学STEM校本课程项目化设计的流程 |
3.2.1 课程目标的确定 |
3.2.2 课程内容的选择 |
3.2.3 课程项目的设计 |
3.2.4 课程结构的设计 |
3.3 小学STEM校本课程项目化设计——以激光切割课程为例 |
3.3.1 前期分析 |
3.3.2 课程目标的确定 |
3.3.3 课程内容的选择 |
3.3.4 课程项目的设计 |
3.3.5 课程结构的设计 |
第4章 小学STEM校本课程项目化设计的实施与完善 |
4.1 教学实施准备 |
4.1.1 教学实施说明 |
4.1.2 教学活动设计 |
4.1.3 教学评价设计 |
4.2 基础应用阶段的实施 |
4.2.1 前端分析 |
4.2.2 实践观察 |
4.2.3 反思总结 |
4.2.4 改进优化 |
4.3 综合应用阶段的实施 |
4.3.1 前端分析 |
4.3.2 实践观察 |
4.3.3 反思总结 |
4.3.4 改进优化 |
4.4 拓展提升阶段的实施 |
4.4.1 前端分析 |
4.4.2 实践观察 |
4.4.3 反思总结 |
4.4.4 改进优化 |
第5章 小学STEM校本课程项目化设计的实施效果分析 |
5.1 课程实施情况分析 |
5.1.1 实施整体效果分析 |
5.1.2 学生设计过程分析 |
5.1.3 学生作品分析 |
5.2 学生态度层面分析 |
5.2.1 学生课程兴趣分析 |
5.2.2 学生项目兴趣分析 |
5.2.3 学生其他学科态度分析 |
5.3 学生综合能力层面分析 |
5.3.1 学生综合表现分析 |
5.3.2 学生创造性倾向分析 |
5.4 实践结论 |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创新之处 |
6.2.1 研究视角创新 |
6.2.2 研究内容创新 |
6.3 研究的不足 |
6.3.1 理论研究方面 |
6.3.2 课程项目化设计方面 |
6.3.3 实践研究方面 |
6.4 研究展望 |
附录A:关于开设激光切割STEM校本课程的调查 |
附录B:设计记录单 |
附录C:激光切割课程学习兴趣调查 |
附录D:学生综合表现调查 |
附录E: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验量表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10)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机械类专业《计算机绘图》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创新点 |
1.6 技术路线 |
2 项目教学法的理论概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项目、项目课程及项目教学法 |
2.1.2 《计算机绘图》课程 |
2.2 项目教学法的特征 |
2.2.1 行动导向性 |
2.2.2 社会关联性 |
2.2.3 学习自主性 |
2.2.4 评价多元性 |
2.2.5 多维综合性 |
2.2.6 自主创造性 |
2.3 项目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3.2 杜威实用主义理论 |
2.3.3 多元智能理论 |
2.4 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 |
2.5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环节 |
2.5.1 项目学习目标的提出 |
2.5.2 项目主题与内容的确定 |
2.5.3 任务与实施方案的设计 |
2.5.4 项目的实施 |
2.5.5 项目作品的展示 |
2.5.6 项目教学的评估和反思 |
3 《计算机绘图》课程教学现状调查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 |
3.3 设计调查问卷 |
3.4 处理调查数据 |
3.5 调查结论 |
3.5.1 《计算机绘图》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
3.5.2 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绘图》课程教学中的适用性分析 |
4 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
4.1 项目教学的基本原则 |
4.2 《计算机绘图》课程在中职学校的现状 |
4.3 《计算机绘图》课程的项目设计 |
4.3.1 选择课程模式 |
4.3.2 确定项目类型 |
4.3.3 确定项目设计依据 |
4.3.4 项目的选取与设计 |
4.4 项目教学实施计划 |
4.4.1 项目教学的前期准备 |
4.5 项目教学实施方案设计 |
5 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绘图》课程中的实施 |
5.1 实验目的 |
5.2 实验假设 |
5.3 实验设计的主要内容 |
5.3.1 实验对象 |
5.3.2 选择实验设计模式 |
5.3.3 实验相关变量 |
5.4 实验工具和方法 |
5.5 实验实施阶段 |
5.6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5.6.1 《机械制图》课程成绩的分析处理 |
5.6.2 实验班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处理 |
5.6.3 实验班与对照班期末成绩的分析处理 |
5.6.4 实验结果分析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实验结论 |
6.1.1 项目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
6.1.2 项目教学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成绩显着提高 |
6.1.3 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得到增强,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
6.2 不足之处 |
6.2.1 研究时间有限 |
6.2.2 研究样本容量有限 |
6.2.3 项目设计需要完善 |
6.2.4 调查问卷需要进一步完善 |
6.3 展望 |
6.3.1 促进双师型队伍建设 |
6.3.2 加强混合式学习环境下项目教学法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计算机绘图课程教学实践及创新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以mBlock编程教学为例[D]. 靳雅洁.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2]中职《机械制图》课程的融合式教学研究[D]. 王本寰.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4)
- [3]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分析与提升策略研究[D]. 杜静.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5]项目教学法在中职AutoCAD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以湘潭市工贸中专计算机平面专业为例[D]. 胡青.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6]创新实验与特质构建 ——英国AA建筑联盟学院基础课程研究[D]. 夏翔.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7]数字技术条件下的初中美术教学实践研究 ——以漫画教学为例[D]. 蓝郁文. 海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中职机械制图与CAD课程一体化教学研究[D]. 陈清松.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9]小学STEM校本课程项目化设计与实践研究[D]. 孙茜.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10]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机械类专业《计算机绘图》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 张迪.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