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然植物中草药在牛羊业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炎[1](2021)在《蒲公英对荷斯坦奶牛泌乳性能和健康状况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奶牛的健康与高产对我国奶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然而,近年来抗生素饲料添加剂在牧场中的大量使用引起了动物的耐药性和抗药性,严重影响奶牛健康和生产性能,并制约我国奶业的进一步发展。蒲公英作为一种药食同源中草药,兼具食用和药用两种特性,在替代抗生素、改善动物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关于蒲公英在荷斯坦奶牛上的研究多集中于围产期健康,缺乏对不同阶段奶牛生产性能及健康状况的评估,且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晰。为此,本论文选取泌乳中期和围产期荷斯坦奶牛进行试验,研究添加不同浓度的蒲公英对泌乳中期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并筛选最佳添加量,继而基于代谢组学和微生物组学探究蒲公英影响奶牛泌乳性能的作用机制;此外,在最佳添加量基础上,通过在围产期添加蒲公英研究其对生产性能的影响,并结合机体代谢、免疫应激和后代健康等方面,系统解析蒲公英调节奶牛机体健康的详细机制。试验一蒲公英对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1蒲公英对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选择60头体况相近的健康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根据产奶量(34.29±0.34 kg/d)和泌乳天数(151.72±2.36 d)分成4组,每组15头。蒲公英添加量分别为0、100、200和400 g/d,并对其所含的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质进行测定。试验期间每周测定产奶量和乳成分,每两周采集血液用于测定血浆生理生化指标,研究结果表明,蒲公英中共含有50种主要的生物活性物质,这些化合物大多数属于类黄酮、酚酸类、脂肪酸和氨基酸等。泌乳中期添加200 g/d蒲公英可显着提高奶牛产奶量(P=0.04)、能量校正乳(P=0.05)和乳糖产量(P=0.05),显着降低乳中体细胞数(SCC,P=0.01),对饲喂效率有提高的趋势(P=0.09)。饲喂200 g/d蒲公英的奶牛其产奶量在前5周显着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添加200 g/d蒲公英显着增加了血液中葡萄糖、GSH-Px(P=0.05)和SOD(P=0.05)等含量,降低了MDA(P=0.01)含量。以上结果提示,泌乳中期饲喂蒲公英可以显着改善奶牛生产性能,蒲公英最适添加量为每头牛200 g/d。2蒲公英对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泌乳性能影响机制研究在泌乳中期试验基础上,最后一周采集血液和瘤胃液,测定瘤胃发酵参数、微生物多样性以及瘤胃液和血浆代谢组学。研究结果表明,每日添加200 g蒲公英可显着增加瘤胃中NH3-N(P=0.03)、乙酸(P=0.04)和丁酸(P=0.05)的含量,总VFA和乙丙比有升高的趋势。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Chao 1(P=0.02)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Sobs(P=0.06)、Ace(P=0.07)存在显着高于对照组的趋势,表明试验组物种多样性更高。此外,从门水平看,降解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厚壁菌门细菌丰度有所提高,其中包含的菌属有Ruminococcaceae_NK4A214_group、Christensenellaceae_R_7_group、norank_f_F082和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LEf Se多级物种差异判别分析共鉴别出47个标志物,其中32个存在于试验组,15个存在于对照组。瘤胃发酵参数与微生物相关性结果表明瘤胃发酵参数与瘤胃液中降解纤维素和淀粉的微生物有关。瘤胃代谢组学共鉴定出36个差异代谢物,其中20个上调,16个下调。差异代谢物富集于以下4个通路:淀粉和蔗糖代谢,磷酸戊糖途径,甘油酯代谢和色氨酸代谢。瘤胃差异微生物和代谢物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乳酸与乳杆菌呈正比,磷酸戊糖途径中的5-磷酸核糖与Ruminococcaceae_NK4A214_group呈正相关,丙酮酸与Dialister呈正相关,色氨酸代谢中的血清素与Dialister呈正相关。微生物KEGG代谢通路预测差异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差异微生物功能基因富集于丙酮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血浆代谢组学共鉴定出23个差异代谢物,其中19个上调,4个下调。差异代谢物富集于氨基酸代谢和糖代谢相关的6个通路: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精氨酸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以上结果提示,蒲公英添加可以通过提高瘤胃微生物多样性,增加瘤胃中降解淀粉和纤维素等营养性物质的细菌丰度,增强瘤胃和血液中糖类和氨基酸代谢,进而改善奶牛泌乳性能。试验二蒲公英对围产期荷斯坦奶牛健康状况的影响及其机制探究1蒲公英对围产期荷斯坦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选择30头体况良好的健康荷斯坦奶牛,根据体重(BW,627±12 kg)、体况评分(BCS,3.25±0.08)、胎次(1.15±0.10)和305天产奶量(8827±102kg)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5头。试验组在日粮基础上每天饲喂200 g蒲公英。试验周期从产前4周到产后3周,其中第1周为预饲期。围产后期测定产奶量、常乳和初乳成分,在产前3周、1周、产犊当日、产后1周、3周通过尾静脉采集母牛血液,并测定其生理生化指标,产后3周采集瘤胃液测定总VFA、乙酸、丙酸丁酸和氨态氮。研究结果表明,添加蒲公英显着降低乳中SCC(P=0.03),有提高奶牛产奶量(P=0.10)和ECM(P=0.09)的趋势,降低乳尿素氮的趋势(P=0.06)。同时,蒲公英添加可以显着降低初乳中SCC(P=0.01),增加乳糖含量(P=0.01)和血液中总蛋白含量,对瘤胃总VFA、乙酸、丙酸丁酸和氨态氮等指标无显着影响。以上结果提示,蒲公英添加对围产期奶牛生产性能有积极效果。2蒲公英对围产期奶牛和新生犊牛健康状况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在围产期试验基础上,试验期间记录奶牛健康状况,在产前3周、1周、产犊当日、产后1周、3周通过尾静脉采集母牛血液,并测定其白细胞数、炎性因子、氧化应激水平和产犊当日血液代谢组学,分娩当日测定犊牛出生重并采集血液测定炎性因子和氧化应激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围产期奶牛的主要疾病为胎衣不下、乳房炎和子宫炎,试验组总患病数量相比对照组有下降趋势(P=0.07)。添加蒲公英可显着增加血液中WBC的含量(P=0.03),降低奶牛血液中MDA的含量(P<0.01),显着增加血液中GSH-Px含量(P<0.01),SOD有增加的趋势(P=0.09);试验组血浆中IL-4(P<0.01),IL-10(P<0.01)浓度显着高于对照组,TNF-α(P<0.01)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围产期添加蒲公英可显着提高犊牛初生重(P=0.02),增加血浆中TP(P=0.04)、ALB(P=0.01)、BHBA(P=0.06)和TC(P=0.06)含量,提高SOD(P=0.03)和GSH-Px(P=0.04)等抗氧化酶的活性。此外,母牛分娩当日血浆代谢组共发现9个差异代谢物,其中7个上调,2个下调。这些代谢物主要参与三羧酸循环,酪氨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以上结果提示,围产期添加蒲公英可以提高奶牛血液中氨基酸代谢和抗氧化酶活性,降低机体的炎症水平,提高母体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为胎儿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环境,进而增加犊牛初生重,提高血液中蛋白合成、能量代谢和抗氧化能力,进而改善后代健康水平。综上所述,蒲公英在荷斯坦奶牛泌乳中期和围产期均可发挥良好作用。泌乳中期每日添加200 g蒲公英可通过提高奶牛瘤胃微生物的多样性,增加瘤胃中分解纤维素和淀粉相关细菌的丰度,影响瘤胃中糖代谢途径,增强血液中抗氧化酶活性、糖类和氨基酸代谢,进而提高奶牛泌乳性能。围产期每日添加200 g蒲公英可通过提高血浆中氨基酸合成与代谢水平和抗氧化酶活性,降低机体的炎症水平,提高母牛机体健康度;良好的母体健康水平也为胎儿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提高了犊牛免疫水平和出生重。该研究可为蒲公英在奶牛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为药食同源中草药在奶牛高效健康养殖中的应用提供新方向。
李胜男[2](2021)在《不同生长时期牛蒡果实中牛蒡苷积累规律及相关代谢基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冰冻切片-显微切割-液质联用的牛蒡子药材发育过程牛蒡苷积累规律研究(81773852)”的一部分。为了解牛蒡生长发育过程中化学成分动态积累规律,本研究对五个不同生长时期及干燥的牛蒡果实,不同萌发时期的牛蒡中的牛蒡苷及牛蒡苷元进行含量测定;对五个不同生长时期牛蒡果实和种仁中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和差异比较;旨在明确牛蒡生长发育过程中化学成分动态积累规律,为牛蒡果实中牛蒡苷等化学成分生合成机制、牛蒡子采收期的确定和牛蒡的植物保护等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对牛蒡植物进行转录组测序和分析,并结合不同生长时期牛蒡果实中牛蒡苷及牛蒡苷元含量积累特征和牛蒡的基因数据,对牛蒡中牛蒡苷及牛蒡苷元生合成相关候选基因进行分析,为牛蒡苷及牛蒡苷元的生物合成研究提供参考,并为牛蒡的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功能分析提供宝贵的资源。材料与方法:1材料:取五个不同生长时期(花蕾期、初花期、盛花期、花末期、成熟期)牛蒡果实,取同年采收干燥成熟的牛蒡果实。所有牛蒡果实于2018年9月,2019年6月至9月采自辽宁中医药大学大连校区(辽宁省药用植物重点物种保存圃,N39°06′18″,E121°87′62″)。2方法:2.1通过查阅《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the Plant List等相关资料与网站,对牛蒡属植物分类进行整理,同时对牛蒡属植物的相关生物活性、化学多样性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行总结。2.2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不同生长时期牛蒡果实及不同萌发时期牛蒡进行含量测定研究,了解牛蒡生长发育过程中,牛蒡苷及牛蒡苷元成分动态积累规律。2.3实验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联用-四级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鉴定五个不同生长时期的牛蒡果实和种仁中化学成分,比较不同样品中各化合物的选择离子响应强度,实现对五个不同生长时期的牛蒡果实和种仁中的主要有效成分结构推测及其相对含量差异这两个研究目标。2.4对同株牛蒡的花蕾期果实、初花期果实、盛花期果实、花末期果实、成熟期果实、叶、茎、花被、叶柄和根进行RNA提取和文库构建,转录组测序及组装。将Unigene与NR,NT,Swiss-Prot,KEGG,COG,GO进行blastx比对,并分别对注释到每个库以及所有注释上的unigenes数目进行统计。将组装出来unigenes作为参考序列,通过SSR软件Micro SAtellite(MISA)找出所有的SSR。同时还对牛蒡不同样本进行转录组差异性分析,了解差异基因的生物功能归属。2.5总结木脂素类生合成途径研究,对牛蒡苷生合成相关酶进行筛选。运用拟南芥蛋白序列和其他进缘菊科植物对牛蒡基因组蛋白文件进行blast比对,应用Pfam_scan搜索蛋白是否含有对应结构域。对牛蒡中牛蒡苷及牛蒡苷元生合成途径中可能相关代谢的12种相关酶基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目前,从牛蒡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多种化合物,包括木脂素、萜类化合物、类黄酮、酚类、内酯类、炔类和多糖等,这些化合物分布在不同植物部位,其中木脂素是牛蒡属中最具特征的成分。牛蒡作为牛蒡属中最常用的药用植物,具有解热、抗菌、利尿、降血糖、抗氧化、抗炎、抗肝毒性、抗溃疡和抗肿瘤活性等药理活性。2在前三个生长时期的牛蒡果实中牛蒡苷与牛蒡苷元微量积累,花末期生成大量牛蒡苷元,少量牛蒡苷,此时牛蒡苷元为主要成分;而在成熟期时,牛蒡果实中牛蒡苷大量积累,牛蒡苷元含量减少,此时牛蒡苷为主要成分且含量远远大于牛蒡苷元。牛蒡在萌发过程中,随着时间增长牛蒡苷含量减少,牛蒡苷元含量增加,萌发15天时,牛蒡苷元含量高于牛蒡苷。3从五个不同生长时期牛蒡果实样品中共鉴定出31个化合物,鉴定的成分按结构类型分类,包括氨基酸(2个)、黄酮类(1个)、酚酸类(7个,其中含6个苯丙素类酚酸)及木脂素类(21个)。其中花蕾期果实鉴定得到20个化合物,初花期与盛花期果实鉴定得到相同的17个化合物,花末期果实鉴定得到28个化合物,成熟期牛蒡果实中成分种类最多,包含所有31个化合物。五个不同生长时期牛蒡种仁中共观察到33个主要色谱峰,鉴定了其中32个的可能结构。鉴定出来的成分中,包括氨基酸类(1个)、酚酸类(8个)及木脂素类(19个)、脂肪酸类(4个);其中初花期和花蕾期种仁均鉴定到26个化合物,盛花期种仁鉴定到29个化合物,花末期种仁鉴定到32个化合物,成熟期牛蒡种仁中成分种类最多,包含所有33个化合物。4利用Illumina Hi Seq TM 2500测序平台进行牛蒡转录组测序,获得474 950 882条clean reads,从头组装总共产生了161 596个unigenes。获得注释的unigenes共100834条,在NR,NT,Swiss-Prot,KEGG,COG,GO数据库获得注释的unigenes数目依次为93 853(58.08%)、77 118(47.72%)、64 270(39.77%)、60 057(37.16%)、43 841(27.13%)、70 477(43.61%)条。被注释到生物过程、细胞组成、分子功能3个GO类别的56个分支。利用公共数据库进行同源比对,60 057个unigenes注释到128个代谢途径中,7 180个基因被注释到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其中387个基因参与苯丙氨酸代谢,868个基因参与了苯丙烷的生物合成。识别得到的SSR总数为33 002,包含SSR的序列数目为26 254条,其中有5252条unigenes含有1个以上的SSR位点。SSR位点出现频率为20.4%。5在牛蒡中比对得到4-香豆酸-CoA连接酶(4-coumarate-CoA ligase,4CL)8个,肉桂酸-4-羟化酶(cinnamate-4-hydroxylase,C4H)2个、咖啡酰辅酶A-O-甲基转移酶(caffeoyl-Co A O-methyltransferase,CCo AOMT)6个、肉桂酰辅酶A还原酶(cinnamoyl-Co A reductase,CCR)2个、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5个、对-香豆酸3-羟化酶(coumarate3-hydroxylase,C3H)2个、肉桂醇脱氢酶(cinnamyl alcohol dehydrogenase,CAD)8个、咖啡酸-O-甲基转移酶(caffeic acid/5-hydroxy-ferulic acid O-methytransferase,COMT)5个、同化蛋白氧化酶(dirigent protein,DIR)3个、羟基肉桂酰转移酶(hydroxycinnamoyl transferase,HCT)5个、松脂酚-落叶松树脂酚还原酶(pinoresinol/lariciresinol reductase,PLR)3个、开环异落叶松脂醇脱氢酶(secoisolariciresinol dehydrogenase,SIRD)6个。根据牛蒡苷含量和相关基因表达计算Pearson相关系数(cor>0.7,P<0.05)。结果显示一个4CL(ID:evm.model.000137F.68)基因,一个DIR(ID:evm.model.000171F.169)基因和一个HCT(ID:evm.model.000054F.303)基因与牛蒡苷生合成高度相关。结论:1对牛蒡属植物的相关生物活性、化学多样性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行总结。研究为牛蒡属植物的药理活性、临床应用、生物合成代谢等进一步开发合理应用提供依据。2在花末期牛蒡果实中牛蒡苷元为主要化学成分,含量高于牛蒡苷。在成熟期牛蒡果实中牛蒡苷为主要化学成分且含量高达11.72%,牛蒡苷元含量较花末期明显减少。随着牛蒡生长牛蒡苷及牛蒡苷元含量变化趋势,可以推测随着牛蒡成熟牛蒡苷元转化为牛蒡苷。同年采收的干燥牛蒡果实中牛蒡苷含量为8.591%,高于2020版《中国药典》的规定“牛蒡苷含量不得低于5%”。随萌发时间增加牛蒡苷含量减少,牛蒡苷元含量增加。在萌发15天时,牛蒡苷元含量已经大于牛蒡苷含量,结果完全与牛蒡果实生长时期积累情况相反。3通过UPLC-Q-TOF-MS技术对五个不同生长时期牛蒡果实和种仁进行化合物鉴定研究,结果得到31个成分,包括氨基酸、黄酮类、酚酸类及木脂素类。五个不同生长牛蒡种仁中共观察到33个主要色谱峰,鉴定了其中32个的可能结构,主要为氨基酸、酚酸(绿原酸等咖啡酸衍生物)、木脂素类成分及脂肪酸类成份。其中牛蒡苷及牛蒡苷元作为牛蒡子的主要药理成分及质量标志性成分均在五个不同时期的果实和种仁中被鉴定到。4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获得牛蒡转录组数据,为后期牛蒡基因功能鉴定、次生代谢途径解析及其调控机制研究奠定基础。分析得到的简单重复序列(SSR)位点信息,为开发分子标记奠定基础。5通过总结木脂素类生合成途径研究,得到牛蒡果实中牛蒡苷及牛蒡苷元可能生合成途径;在对牛蒡果实中牛蒡苷及牛蒡苷元生合成途径中可能相关代谢的相关酶基因进行相关性分析中,得到一个4CL基因,一个DIR基因和HCT基因与牛蒡苷生合成高度相关。这些数据为研究牛蒡苷和牛蒡苷元的合成途径提供参考,为牛蒡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张大川[3](2021)在《牛蒡子药材显微特征指数法质量评价及机制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在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冰冻切片-显微切割-液质联用的牛蒡子药材发育过程牛蒡苷积累规律研究(81773852)和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以牛蒡子为例中药材质量标志物体系构建与机制研究(81874338)课题资助下,前期走访调查了牛蒡子药材全国各个产地,并通过对牛蒡子文献调查研究,并结合对牛蒡子药材的市场调查,产地调查,明确了牛蒡子不同产区资源分布情况,目的在于规范化牛蒡子药材市场秩序,实现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规范化、科学化。对全国不同产地30批次以及采自辽宁中医药大学大连校区辽宁省中药材重点品种保护圃的30批次牛蒡子药材进行显微特征指数的测定,通过液质联用UPLC-Q-TOF-MS技术对不同生长时期的牛蒡子果皮样品中牛蒡苷等化学成分以及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定量分析与比较,结合了课题组前期对牛蒡子全基因组进行测序的结果,选取了牛蒡全基因组和菊科其它四个物种的全基因组,对牛蒡基因组进行了比较分析,旨在对石细胞这一显微特征的形成机制进行初步的解释,探明牛蒡子内果皮石细胞这一显微特征标志物的生物学形成机制,为中药材分子鉴定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材料与方法:1.材料在牛蒡子不同产区资源分布研究中课题组成员在安徽亳州中药材市场,河北安国中药材市场,成都荷花池中药材市场,广西玉林中药草材市场收集来自22家商铺的40份牛蒡子药材样品。并走访辽宁省宽甸县,吉林省岫岩县,黑龙江省五常县,陕西省蒲城县,陕西省渭源县五个在牛蒡子主要产区,在产地农户收集了20份牛蒡子药材样品。同一产地牛蒡子药材为30批次2019年7月至10月采自辽宁中医药大学大连校区辽宁省中药材重点品种保护圃(E 121°52′38.06″,N 39°03′46.59″)的牛蒡子,不同产地30批次牛蒡子采自全国不同省市,均由辽宁中医药大学康廷国教授、许亮教授鉴定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的干燥成熟果实。激光显微切割-液质联用实验需要的牛蒡子以及进行基因表达分析的牛蒡子按牛蒡子发育过程的五个生长阶段分时分段采集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大连校区辽宁省中药材重点品种保护圃(E 121°52′38.06″,N 39°03′46.59″),包括花蕾期,初花期,盛花期,花末期和成熟期,进行动态取材。2.方法2.1牛蒡子不同产区资源分布研究包括对本草文献,近代专着,各版中国药典,各省的中药材标准,进行汇总整理。对我国各大中药材市场进行实地调查,对来自22家商铺共40份牛蒡子药材,进行千粒重,瘪瘦率,掺杂率统计。并对牛蒡子的主要产地进行实地调查,对产地收集20份牛蒡子药材进行千粒重,瘪瘦率,掺杂率统计。2.2显微特征指数的测定考虑到影响所制备样品混悬效果的因素主要有样品重量、粉碎粒度等,并且各因素的考察水平有所不同,故本实验采用均匀设计法考察显微定量法的优化条件,得到优化条件为样品称样量450 mg,甘油量5 ml,使用该条件,取所有牛蒡子样品各3份,按上述所得均匀优化的条件进行操作,记录每张装片下的石细胞的个数和面积(万μm2),按照显微特征指数公式P=(X×V)/(V’×W),按照公式分别计算出石细胞个数特征指数和石细胞面积特征指数,并计算出平均值和RSD。采用HPLC法,对同一产地30批次及全国不同产地30批次牛蒡子中牛蒡苷含量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将数据导入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2.3通过液质联用UPLC-Q-TOF-MS技术对不同生长时期的牛蒡子果皮样品中牛蒡苷等化学成分以及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定量分析与比较,以揭示指标性成分牛蒡苷的大量积累生长时期,以及主要存在于牛蒡子内果皮部位的石细胞的物质积累规律;通过对辽宁中医药大学药用植物园种植的牛蒡进行动态取材,选取五个不同时期新鲜牛蒡子药材,制作冰冻切片,通过激光显微切技术割捕获各个时期牛蒡子的内果皮石细胞,以达到精确捕获牛蒡子果皮石细胞这一显微特征标志物样品的目的;运用参考蛋白序列对牛蒡子和其他菊科植物基因组蛋白文件进行blast比对(https://www.ncbi.nlm.nih.gov/),参数E_value为1e-5;再提取identity>=50,align_ratio>=50%的蛋白;应用Pfam_scan搜索蛋白是否含有对应结构域。含有完整结构域的基因作为候选基因,提取选择的候选基因进行表达量的分析。这一系列实验旨在初步探明石细胞这一显微特征结构的机制。结果:1.通过对五个省分的牛蒡子产地调查,结合对20份牛蒡子药材千粒重,瘪瘦率,掺杂率进行统计,在课题组成员查看产地农户对牛蒡子采收加工过程中发现,通过风选对牛蒡子进行去杂质,农户对杂质的过筛不够彻底,或者没有风选筛出的瘪干的牛蒡子,牛蒡子药材中杂质和瘪瘦牛蒡子偏多,其掺杂率和瘪瘦率较高,导致牛蒡子千粒重的偏低。2.在同一产地30批次牛蒡子显微特征指数与牛蒡苷含量相关性研究中,Y:牛蒡苷含量;X1:石细胞个数显微特征指数;X2:石细胞面积显微特征指数。Y=-0.365X1+27.196,r=-0.9843 P=0.000,Y=-0.3514X2+26.707,r=-0.9902 P=0.000,二者均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两组数据不仅有显着的相关性,且呈负相关,即牛蒡子内果皮石细胞个数和面积显微特征指数的数值越大,其指标性成分牛蒡苷的含量越低。3.在不同产地30批次牛蒡子显微特征指数与牛蒡苷含量相关性研究中,Y=-0.2307X1+17.582,r=-0.909 P=0.000,Y=-0.2225X2+17.157,r=-0.899 P=0.000,二者均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两组数据不仅有显着的相关性,且呈负相关,即牛蒡子内果皮石细胞个数和面积显微特征指数的数值越大,其指标性成分牛蒡苷的含量越低。4.在UPLC-Q-TOF-MS法测定分析牛蒡子果皮5个不同发育阶段成分实验中,共观察到33个主要色谱峰,鉴定了其中32个的可能结构,主要为氨基酸、酚酸(绿原酸等咖啡酸衍生物)、木脂素类成分及脂肪酸类成分。鉴定出来的成分中,包括氨基酸类(1个)、酚酸类(8个)及木脂素类(19个),脂肪酸类(4个);其中第一时期鉴定到29个化合物,第二时期果皮鉴定到32个化合物,第三时期果皮鉴定到32个化合物,第四时期33个化合物,成分种类最多。第五时期牛蒡子中包含32个化合物。5.在牛蒡子内果皮石细胞形成相关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中,通过牛蒡基因组与其他菊科四个物种的全基因组进行比对和分析,重点选取了4CL、C4H、CCOAOMT、CCR、PAL、ACT、C3H、CAD、COMT、CSE、DIR、F5H、HCT、LAC、PLR、POD、PPO、SIRD这18个基因家族,通过表达丰度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比较皮尔逊相关系数以及P值,筛选出与木质素累积和石细胞的形成高度相关的基因:4CL,HCT,DIR和LAC四个基因。结论:1.通过对产地牛蒡子药材进行统计,发现牛蒡子药材主要依据掺杂率、千粒重、瘪瘦率,划分为选货与统货两个规格。2.在同一产地以及不同产地30批次,共计60批次的牛蒡子药材,牛蒡子显微特征指数与牛蒡苷含量相关性研究中,石细胞个数显微特征指数与石细胞面积显微特征指数与牛蒡苷含量呈高度负相关,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规定:牛蒡子药材含牛蒡苷(C27H34O11)不得少于5.0%。由实验结果可知,符合国家标准的牛蒡子药材其个数显微特征指数不应高于60.81个/mg,面积特征指数不应高于61.77万μm2/mg。3.在UPLC-Q-TOF-MS法测定分析牛蒡子果皮5个不同发育阶段成分实验中:在分析检测方面,在色谱分离方面不同批次的牛蒡子果皮中提取液样品得到了比较良好的总离子流色谱图,各峰的分离度均比较良好;在质谱数据方面,负离子扫描模式下响应值好于正离子模式,检测质量精度良好,能满足通过精确质量数去鉴定分子式、碎片元素组成的要求。最终从5个不同批次牛蒡子果皮中观察到33个主要色谱峰,鉴定了其中32个的可能结构;再将观察到的主要化合物(包括未鉴定的Unknown)以UNIFI软件进行选择离子响应强度对比比较,鉴定结果主要为氨基酸、酚酸(绿原酸等咖啡酸衍生物)、木脂素类成分及脂肪酸类成分。4.在牛蒡子内果皮石细胞形成相关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实验中,运用参考蛋白序列对牛蒡子和其他菊科植物基因组蛋白文件进行blast比对,含有完整结构域的基因作为候选基因。经过表达量的分析以及相关性的分析,最终在结果中筛选了相关系数cor大于0.7,P值小于0.05的四个基因:4CL,DIR,HCT,LAC。这些基因可以为牛蒡子石细胞的分子形成机制提供重要的研究方向,牛蒡子内果皮石细胞的形成和指标性成分牛蒡苷化学成分含量二者的负相关也初步得以阐明。
葛文霞[4](2020)在《绵羊TMR颗粒饲料加工工艺及应用效果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论文研究应对极端气候条件下,适用于妊娠母羊的全混合日粮(Total Mixed Diet,TMR)颗粒饲料加工技术及应用效果,旨在提高放牧绵羊抵御灾害的能力。方法:论文通过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品质及应用效果两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以TMR颗粒饲料为对象,研究饲料中不同的精粗饲料比对TMR颗粒饲料成型品质的影响。试验设计采用双因子多水平试验设计,因子A为饲料精粗比,水平分别为50:50、40:60、30:70,因子B为玉米秸秆与苜蓿干草比,水平分别为1:2、1:1、2:1,共9个试验组,按照TMR颗粒饲料生产工艺流程生产TMR颗粒饲料,比较不同精粗比和粗饲料组成对TMR颗粒饲料感官性质、含粉率、粉化率、硬度、容重、密度、长度和直径等物理指标的影响,综合评定TMR颗粒饲料的品质,确定适宜的精粗比。试验筛选出A1B1组TMR颗粒饲料,作为对照组,在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VE(20IU/kg、40 IU/kg、60 IU/kg)、VC(250 mg/kg、500 mg/kg、750 mg/kg)和乙氧喹(100mg/kg、200 mg/kg、300 mg/kg),按照TMR颗粒饲料生产工艺进行生产,室温下贮存,分别于生产后0 d、15 d、30 d、60 d、90 d、120 d,测定饲料中·O2-自由基活力、H2O2含量、·OH自由基活力、总抗氧化能力,研究不同时间点,不同种类不同水平抗氧化剂对TMR颗粒饲料的抗氧化能力,确定适宜的抗氧化剂的种类和添加量。以A1B1组TMR颗粒饲料为基础饲料,在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柠檬酸、乳酸钙和延胡索酸,按照TMR颗粒饲料生产工艺进行生产,室温下贮存,分别于生产后0 d,15 d、30 d、60 d、90 d、120 d、150 d,测定环境温湿度变化、饲料中水分、感官变化、霉菌总数和霉菌分布情况,确定适宜的防霉剂的种类和添加量。第二部分:用第一部分生产的TMR颗粒饲料进行饲喂试验,观察妊娠母羊采食行为和反刍行为、进行消化代谢试验和体外发酵试验、测定妊娠母羊血液中生化指标,评定TMR颗粒饲料的使用效果。结果:(1)随着饲料中精饲料比例的降低,粗饲料比例的增加,TMR颗粒饲料的感官品质下降、颗粒含粉率和粉化率显着增加(P<0.05)、硬度显着降低(P<0.05)、容重和密度显着降低(P<0.05)、颗粒长度显着增加(P<0.05),对颗粒直径没有显着影响(P>0.05);不同的粗饲料组成比例(因子B)对TMR颗粒饲料成型品质影响不显着(P>0.05);不同的精粗比与粗饲料的组成的交互作用对TMR颗粒容重和密度有显着影响(P<0.05)。(2)在贮存期0~120 d内,各氧化剂添加组可以有效清除饲料氧化过程中产生H2O2、·OH、·O2-,提高饲料的总抗氧化能力。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VC、VE和乙氧喹,各组饲料的抗氧化能力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时时间的推迟而减弱。在贮存期初始阶段15 d,30 d,60 d,各组抗氧化能力差异不显着(P>0.05);贮存前期和贮存中期不同剂量的抗氧剂的抗氧化效果产生差异,到了后期,又趋于接近,差异不显着(P>0.05)。(3)贮存期间,贮藏室温度变化范围在16.5℃~28℃,室内平均温度为22.02℃,相对湿度在33%~75%,平均相对湿度在46.04%。在贮存期的15 d,饲料中水分出现下降,到30 d开始回升,各组间饲料水分的变化差异不显着(P>0.05);在60~150 d之间,对照组饲料中的水分显着高于各试验组,差异显着(P<0.05)。在0~90 d期间,各组饲料外观保持良好颗粒饲料感官性状,无霉变。在贮存期120 d,对照组饲料表现出隐约霉变,其他各组饲料外观情况良好。在贮存期150d时,对照组饲料出现轻度发霉,各试验验组外观良好。15~120 d,对照组饲料中的霉菌数量多于各防霉剂组,差异不显着(P>0.05);120~150 d时,对照组饲料中的霉菌数量极显着高于各防霉剂组(P<0.01),各防霉剂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经PCR-DGGE分析,发现各饲料中主要存在的与饲料卫生有关的霉菌有:镰刀菌,曲霉菌和青霉菌。(4)不同精粗比影响母羊的采食量,精粗比为50:50时显着高于精粗比40:60组和30:70组,干物质采食量分别提高了14.76%和19.13%(P<0.05);TMR经制粒后可以缩短妊娠母羊采食时间,提供采食速度;高比例的精饲料,可提高妊娠母羊的饮水次数和排便次数;不同处理的饲料,对妊娠母羊的运动和休息时间没有显着影响(P>0.05);饲喂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的反刍行为的影响,差异不显着(P>0.05);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中CP和CF的消化率有显着影响(P<0.05),对钙磷消化率影响不显着(P>0.05)。(5)体外发酵2~8 h,培养液中的产气量、NH3-N浓度、MCP浓度、VFA浓度快速上升,p H值、乙酸/丙酸值随之下降,8~12 h变化速度变缓,24 h到达峰值;随着饲料中精饲料比例的提高,瘤胃液中p H值、乙酸/丙酸值随之降低,培养液中的产气量、NH3-N浓度、MCP浓度、VFA随着升高。(6)给妊娠母羊饲喂经颗粒化处理的TMR,饲料中苜蓿干草比例越高,母羊血清中的TP、ALP、BUN、Cre含量越高。不同精粗比和不同的玉米秸秆:苜蓿干草比对妊娠母羊血清中的Blu、TG、Ca、P没有显着影响(P>0.05),保证母羊营养需求的前提下,可维持血清中的Blu、TG、Ca、P浓度的平衡。结论:当饲料精粗比在50:50~30:70的范围内,精饲料比例越高越有利于TMR颗粒饲料的成型;相同精粗比的条件下,增加玉米秸秆比例降低苜蓿干草比例,颗粒容重和长度随之下降。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VC、VE、乙氧喹,可提高饲料的抗氧化能力。添加不同水平的柠檬酸、乳酸钙、延胡索酸,可以有效抑制霉菌的生长和繁殖,延长饲料保存期。饲喂TMR颗粒饲料可以保证妊娠母羊健康,生理生化指标正常,改善饲料适口性,提高干物质采食量和消化率。
郭贝贝[5](2020)在《益生菌和中药多糖对舍饲山羊生产性能、血液指标和瘤胃菌群组成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山羊舍饲是山羊生产方式的革命性转变,能有效避免自由放牧对天然植被的破坏,实现肉羊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因而已成为我国尤其是南方地区山羊养殖的重要模式。但在舍饲模式下山羊存在不同程度的适应性、免疫力下降等问题,影响了山羊舍饲的大面积推广。本实验旨在通过在舍饲山羊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和中药多糖对山羊生产性能、血液代谢产物及瘤胃微生物发酵的影响研究,为提高舍饲山羊消化机能和抗病能力提供技术支持,研究方法及结果如下。1.不同水平益生菌制剂对舍饲山羊生产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100只健康的4月龄川中黑山羊,随机分为5组,每组20只,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0%、0.1%、0.2%、0.4%、0.8%的益生菌制剂。结果表明:各益生菌添加组山羊的日增重、日采食量与对照组之间均无显着差异;与对照组相比,0.2%、0.4%和0.8%添加组可提高山羊血清总蛋白(TP)和球蛋白含量(GLB)、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P<0.05);0.4%添加组可提高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P<0.05);此外,0.1%和0.4%添加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着高于0.1%和0.8%添加组(P<0.05)。2.益生菌和中药多糖对舍饲山羊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及瘤胃微生物发酵的影响。选取40只4月龄健康川中黑山羊,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羊,分别为对照组、益生菌组、中药多糖组和复合组(益生菌+中药多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多糖组平均日增重升高,料重比降低(P<0.05);益生菌组和复合组的血糖(GLU)浓度升高(P<0.05);各处理组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含量呈下降趋势(0.05≤P<0.10),高密度脂蛋白(DHL)含量升高(P<0.05);多糖组免疫球蛋白(Ig A、Ig G和Ig M)的含量升高(P<0.05),益生菌组Ig G含量升高(P<0.05);益生菌组和多糖组T-AOC、SOD和GSH-Px活性显着升高,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此外,益生菌组瘤胃p H降低,菌体蛋白(BCP)含量升高(P<0.05);多糖组和复合组乙丙比降低(P<0.05);各处理组瘤胃氨态氮(NH3-N)浓度呈下降趋势(P=0.058)。在菌群组成上,四个组均以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优势菌门;益生菌组未注释细菌门(Bacteria-NA)相对丰度高于多糖组和复合组(P<0.05);复合组纤维杆菌门(Fibrobacteres)相对丰度高于益生菌组和中药多糖组(P<0.05)。多糖组Muribaculaceae_NA和琥珀酸菌属(Succiniclasticum)的相对丰度升高(P<0.05);益生菌组未注释韦荣氏菌科(Veillonellaceae_NA)的相对丰度升高(P<0.05);复合组瘤胃菌科_UCG-002(Ruminococcaceae_UCG-002)的相对丰度升高(P<0.05)。综上结果:饲料中添加复合益生菌制剂可提高舍饲山羊的抗氧化功能,促进蛋白质代谢,但对生产性能无显着影响;添加益生菌或中药多糖可调节糖脂代谢,提高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改善瘤胃菌群结构及发酵功能,但二者联用效果不明显。
王宪举[6](2020)在《饲喂黄芪对藏羊生长、生理代谢和肉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集约化养殖畜牧业的发展,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抗生素等兽药提高家畜生产性能和免疫力,导致动物产品抗生素残留、畜产品品质下降等问题,已经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危害。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开发天然无公害的饲料添加剂以替代抗生素。本研究中,我们在藏羊日粮中添加不同比例黄芪,观察对生长性能、瘤胃发酵、机体免疫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以评价黄芪作为饲料添加剂在藏羊养殖中的应用前景和价值。试验选取24只公藏羊(9月龄,体重31±1.4kg),随机分成4组,每组6只,分别在日粮中添加干物质采食量的0%(A0组)、2%(A2组)、5%(A5组)、8%(A8组)的黄芪粉。预饲期14天,正试期56天。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日粮中添加黄芪粉可以显着提高(P<0.001)藏羊的平均日增重(ADG),并降低(P<0.001)耗料增重比(F/G)。黄芪可显着增加藏羊的胴体重(P=0.031)和屠宰率(P<0.001),且显着提高羊肉的眼肌面积(P=0.001)和肾周脂肪(P<0.001)。5%、8%黄芪粉添加组羊肉的失水力(P=0.024)、剪切力(P=0.011)、红度a*(P=0.036)和色彩饱和度C*(P=0.005)较对照组有显着改善。A5和A8组藏羊瘤胃液氨态氮(NH3-N)浓度(P<0.001)、总挥发脂肪酸(TVFA)浓度(P=0.028)、乙酸浓度(P=0.017)和丙酸浓度(P=0.031)均高于A0组。日粮中添加黄芪粉可显着改善藏羊血清抗氧化性能和机体免疫,提高血清白介素、免疫球蛋白、TNF-α的含量(P<0.05)。黄芪添加可以显着改善瘤胃微生物区系,更有利于对纤维的消化利用。随着黄芪添加量的增加,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显着增加(P<0.05),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显着降低(P<0.05)。黄芪提高了藏羊血清、肉和肠粘膜的抗氧化性能。A5和A8组藏羊肉过氧化氢酶(CAT,P=0.031)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P=0.033),肠粘膜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P=0.041)和SOD(P=0.002)显着高于A0组和A2组。综上所述,黄芪粉可以作为饲料添加剂应用于藏羊养殖,能够提高藏羊的生长性能、肉品质和瘤胃发酵性能,并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氧化性能。且日粮中添加5%8%的黄芪粉可以获得最佳的饲养效果。
陈西风,何涛[7](2019)在《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牛羊养殖业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毒副作用小,不易产生抗药性,是一种具有营养作用和抗病作用的绿色饲料添加剂。本文就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作用及在牛羊养殖业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续酉韬[8](2019)在《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采食量、饮水量、抗氧化和生殖激素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试验旨在研究在奶牛日粮中添加复方中草药对中国荷斯坦奶牛采食量、饮水量、血清生化指标、免疫、抗氧化和生殖激素的影响。本实验选择18头体重、妊娠期相近的青年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6头,分别在饲料中添加0g(对照组)、200 g(处理A组)和300 g(处理B组)的复方中草药,预饲期7d,正试期28 d,统计记录奶牛的采食量和饮水量,测定奶牛血清各项指标的含量。结果表明:1.处理A、B两组采食量较为稳定,且处理A、B两组的采食量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在节料、节本方面,处理A、B两组节料差异不显着,因处理B组复方中草药添加量大,因此没有节本效果;在饮水量方面,基础饮水量因阴雨天气在试验第三周时处理A组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总饮水量在第一周对照组显着高于处理A、B两组(0.01<P<0.05)。在消化率方面,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钙和磷的消化率,对照组显着高于处理A、B两组(P<0.05)。2.血清T-AOC浓度在7、14、21和28 d时,处理B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和处理A组(P<0.05),且处理A组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血清CAT浓度在14 d时,处理A、B两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且处理B组显着高于处理A组(P<0.05);在21 d时处理A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GSH-PX浓度在7、21 d时处理A、B两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在28d时处理B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SOD浓度在7、28 d时,处理A、B两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在14 d时,处理A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和处理B组(P<0.05)。血清MDA浓度在7、21、28 d时,处理A、B两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在14 d时,处理B组显着低于对照组和处理A组(P<0.05);血清IgG,在14 d时对照组显着低于处理A、B两组(P<0.05);在28 d时,处理B组血清IgG浓度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和处理A组(P<0.05)。3.血清TP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在7、14 d处理B组显着升高(0.01<P<0.05)。在21 d时处理B组极显着高于对照组和处理A组(P<0.01)。血清GLB浓度在14、21和28 d时处理B组显着高于对照组(0.01<P<0.05)。血清TG浓度在7d时,处理B组显着低于对照组与处理A组(0.01<P<0.05),在14 d时,处理A、B两组显着低于对照组(0.01<P<0.05)。复方中草药对血清ALB和TC浓度没有显着影响(P>0.05);血清酶CK浓度在7 d时,处理B组显着低于处理A组,在14 d时处理B组显着低于对照组。血清AST浓度在7 d时,处理A组显着高于对照组(0.01<P<0.05)。对血清LDH、ALP和ALT浓度没有显着影响(P>0.05)。4.在第7、14 d对照组血清E2浓度显着高于处理A、B两组(P<0.05);在第28 d处理B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和处理A组(P<0.05)。在第7 d,处理B组血清P4浓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LH和FSH浓度在各时间段对照组与处理A、B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
张佩[9](2019)在《通脉颗粒加工副产物对肉羊生产性能和肌肉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添加通脉颗粒药渣(Tongmai granule Residue,TGR)对杜寒杂交母羊生长性能、养分消化利用、瘤胃发酵、免疫机能和肉品质等的影响,以其为中草药加工副产物的饲料化利用,及其在肉羊生产中的营养功能和药用功能的研究提供依据。试验选取1岁左右、平均体重为(29.64±1.80)kg的健康杜寒杂交母羊15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分别为对照组(不含TGR)、10%TGR组和15%TGR组。于试验第1d、15d、30d、45d和60d早饲前空腹称重,记录各期体重和每天的投料量、剩料量,用于生长性能评定。并于试验第15d、30d、45d、60d早饲前颈静脉采血检测血液生化指标和免疫指标。试验第52d,采用全收粪法进行消化试验。试验第61d,每组选取3只羊屠宰,称取宰前活重、胴体重,测量眼肌面积,用于屠宰性能评定。取瘤胃液样品,用于瘤胃发酵参数测定,取肝脏和背最长肌样品,测定肉品质、肝脏及肌肉样品中药渣功能性成分沉积。试验结果如下:1.通脉颗粒药渣对杜寒杂交母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养分消化率的影响日粮添加10%TGR对杜寒杂交母羊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饲料转化效率、内脏器官指数等无显着影响(P>0.05),但提高了饲料有机物的表观消化率(P<0.05);而添加15%TGR虽提高了日粮有机物和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P<0.05),但却显着降低了肉羊日增重、饲料转化率、眼肌面积和中性洗涤纤维的消化率(P<0.05),提高了肾脏指数(P<0.05)。2.通脉颗粒药渣对杜寒杂交母羊血液生化指标和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1)日粮中添加10%和15%的TGR能显着提高试验第15d时血清HDL含量、30d时IgG含量及60d时IgA含量(P<0.05),对试验第45d时各血清生化指标均无显着影响(P>0.05)。TGR添加量为15%时,可显着提高试验第30d时IgA含量、试验第60d时HDL和IgG含量(P<0.05)显着降低试验第30d时BUN含量(P<0.05)。(2)日粮中添加10%TGR对瘤胃PH、NH3-N、TVFA、乙酸、丙酸、丁酸浓度及乙酸/丙酸值均无显着影响(P>0.05)。添加量为15%时瘤胃乙酸、丙酸、丁酸、TVFA含量出现显着下降(P<0.05)。而pH、NH3-N浓度及乙酸/丙酸值出现显着升高(P<0.05)。3.通脉颗粒药渣对杜寒杂交母羊肉品质的影响(1)日粮中添加10%和15%的TGR均可显着改善肉色(P<0.05);15%TGR添加组还可显着降低羊肉的滴水损失和剪切力(P<0.05),但熟肉率却显着下降(P<0.05)。(2)日粮中添加10%TGR可显着提高羊肉中总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水平(P<0.05),部分必需氨基酸水平也有显着升高(P<0.05);但添加量增至15%时羊肉总必需氨基酸水平出现了显着下降(P<0.05)。(3)日粮添加10%TGR可显着提高羊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也显着升高(P<0.05);但15%TGR添加组对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及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无显着影响(P>0.05)。4.杜寒杂交母羊组织中通脉颗粒有效成分的沉积本试验利用UHPLC-QTOF-MS技术在TGR中鉴定出56种化学成分,包括36个萜类化合物、12个黄酮类化合物、4个有机酸类化合物、2个木脂素类化合物、1个挥发油类化合物和1个苯酞类化合物。上述化学成分在肉羊肝脏和肌肉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沉积。其中10%TGR组肝脏样品中共鉴定出41种化合物,肌肉样品中共鉴定出18种化合物;15%TGR组肝脏样品中共鉴定出43种化合物,肌肉样品中共鉴定出20种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在羊机体组织中的有效沉积对于发挥药渣的药用功能,提高羊肉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日粮添加10%通脉颗粒药渣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杜寒杂交母羊饲料有机物表观消化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改善羊肉品质。同时,本研究发现药渣中功能成分可在肉羊肌肉和肝脏中有效沉积,为中草药药渣的饲料化、功能化利用和功能性肉品的开发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与技术参考。
蔺润斌[10](2016)在《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牛羊养殖业中的应用》文中认为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毒副作用小,不易产生抗药性,是一种具有营养作用和抗病作用的绿色饲料添加剂。本文就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作用及在牛羊养殖业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二、天然植物中草药在牛羊业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然植物中草药在牛羊业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蒲公英对荷斯坦奶牛泌乳性能和健康状况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词与符号一览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研究现状 |
1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发展进程 |
2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种类 |
3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作用 |
4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安全性 |
第二节 蒲公英的营养与生物活性 |
1 蒲公英的营养特性 |
2 蒲公英的活性成分 |
3 蒲公英的药理作用 |
第三节 蒲公英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进展 |
1 蒲公英在非反刍动物中的应用 |
2 蒲公英在反刍动物中的应用 |
第四节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蒲公英对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
第一节 蒲公英对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及试验设计 |
1.2 样品采集及保存 |
1.3 测定方法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蒲公英营养及活性成分 |
2.2 泌乳性能 |
2.3 血液生理生化指标 |
3 讨论 |
3.1 蒲公英对荷斯坦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 |
3.2 蒲公英对荷斯坦奶牛血液参数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二节 蒲公英对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及试验设计 |
1.2 样品采集及保存 |
1.3 测定方法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血液代谢组学结果 |
2.2 瘤胃发酵参数 |
2.3 瘤胃微生物多样性结果 |
2.4 瘤胃代谢组学结果 |
3 讨论 |
3.1 蒲公英对血液代谢的影响 |
3.2 蒲公英对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
3.3 蒲公英对瘤胃微生物的影响 |
3.4 蒲公英对瘤胃代谢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三章 蒲公英对围产期荷斯坦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及健康机制研究 |
第一节 蒲公英对围产期荷斯坦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及试验设计 |
1.2 样品采集及保存 |
1.3 测定方法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泌乳性能 |
2.2 血液生理生化指标 |
2.3 瘤胃发酵参数 |
3 讨论 |
3.1 蒲公英对围产期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 |
3.2 蒲公英对围产期奶牛血液参数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二节 蒲公英对围产期奶牛和新生犊牛健康状况的影响及机制探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及试验设计 |
1.2 样品采集及保存 |
1.3 测定方法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围产期奶牛健康状况 |
2.2 围产期奶牛血液生理生化参数 |
2.3 犊牛出生重和血液相关指标 |
2.4 奶牛血液代谢组学分析结果 |
3 讨论 |
3.1 蒲公英对奶牛健康的影响 |
3.2 蒲公英对犊牛健康的影响 |
4 小结 |
第四章 综合讨论 |
提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不同生长时期牛蒡果实中牛蒡苷积累规律及相关代谢基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牛蒡属植物研究进展 |
1 牛蒡属植物分类研究 |
2 牛蒡属植物化学研究 |
3 牛蒡属植物生物活性研究 |
4 牛蒡属分子生物学研究 |
讨论 |
第二章 不同生长时期牛蒡果实中化学成分HPLC法含量测定研究 |
第一节 HPLC法测定不同生长时期牛蒡果实中牛蒡苷及牛蒡苷元含量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第二节 HPLC法测定不同萌发时期牛蒡中牛蒡苷及牛蒡苷元含量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第三节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生长时期牛蒡果实及种仁中化学成分UPLC-Q-TOF-MS法研究 |
第一节 不同生长时期牛蒡果实中化学成分UPLC-Q-TOF-MS法鉴定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第二节 不同生长时期牛蒡种仁中化学成分UPLC-Q-TOF-MS法鉴定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第三节 小结 |
第四章 牛蒡转录组分析 |
第一节 牛蒡转录组测序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第二节 牛蒡转录组比较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五章 牛蒡中木脂素类生合成途径分析 |
第一节 牛蒡相关木脂素类生合成途径研究 |
1. 木脂素多种生物活性 |
2. 木脂素生合成相关途径 |
3. 牛蒡苷相关木脂素生合成相关途径 |
讨论 |
第二节 牛蒡果实中牛蒡苷及牛蒡苷元相关代谢基因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第三节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激光显微切割和液质联用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3)牛蒡子药材显微特征指数法质量评价及机制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牛蒡子不同产区资源分布研究 |
第一节 牛蒡子产地本草考证 |
第二节 牛蒡子药材市场流通与产地情况研究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二章 同一产地30 批次牛蒡子显微特征指数与牛蒡苷含量相关性研究 |
第一节 牛蒡子显微特征及显微特征标志物的选取 |
第二节 牛蒡子显微定量方法条件优选 |
第三节 牛蒡子显微定量方法学考察 |
第四节 牛蒡子药材显微特征指数测定 |
第五节 HPLC法测定30 批次牛蒡子药材中牛蒡苷含量 |
第六节 牛蒡子药材显微特征指数与牛蒡苷含量相关性分析 |
第七节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产地30 批次牛蒡子显微特征指数与牛蒡苷含量相关性研究 |
第一节 牛蒡子药材显微特征指数测定 |
第二节 HPLC法测定30 批次牛蒡子药材中牛蒡苷含量 |
第三节 牛蒡子药材显微特征指数与牛蒡苷含量相关性分析 |
第四节 小结 |
第四章 牛蒡子显微特征标志物形成机制初步研究 |
第一节 UPLC-Q-TOF-MS法测定牛蒡子果皮5 个不同发育阶段成分 |
第二节 激光显微切割系统捕获不同发育阶段牛蒡子内果皮石细胞 |
第三节 牛蒡子内果皮石细胞形成相关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四节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石细胞多样性及其在中药鉴定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4)绵羊TMR颗粒饲料加工工艺及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我国及新疆养羊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
2.2 我国羊饲养模式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2.3 羊用TMR颗粒饲料的研究进展 |
2.4 羊用TMR颗粒饲料加工贮藏技术研究进展 |
2.5 羊用TMR颗粒饲料的使用 |
2.6 TMR颗粒饲料在极端气候情况下的应用 |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3.1 研究内容 |
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第一部分 精粗饲料比例对TMR颗粒饲料成型工艺影响的研究 |
试验一 不同精粗饲料比例对TMR颗粒饲料成型品质影响的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TMR颗粒饲料的生产工艺 |
1.3 试验方法 |
1.4 测定项目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感官性状的影响 |
2.2 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物理指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感官性状的影响 |
3.2 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含粉率和粉化率的影响 |
3.3 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硬度的影响 |
3.4 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容重和密度的影响 |
3.5 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长度和直径的影响 |
4 小结 |
试验二 不同水平VE、VC和乙氧喹抗氧化效果对比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1.3 试验设计 |
1.4 样品的采集 |
1.5 氧化活性指标的测定 |
1.6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VC对饲料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2.2 VE对饲料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2.3 乙氧喹对饲料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氧化与抗氧化剂 |
3.2 VC对饲料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3 VE对饲料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4 乙氧喹对饲料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4 小结 |
试验三 不同水平防霉剂对TMR颗粒饲料贮存效果的影响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仪器设备 |
1.3 主要试剂及配制方法 |
1.4 试验设计 |
1.5 样品的保存与采集 |
1.6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7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贮藏室温湿度变化 |
2.2 贮存期间水分的变化 |
2.3 贮存期间饲料霉变情况 |
2.4 贮存期间饲料中霉菌数量的变化 |
2.5 饲料中霉菌菌群分布情况 |
3 讨论 |
3.1 环境对饲料防霉效果的影响 |
3.2 贮存期内饲料水分的变化 |
3.3 贮存期内饲料感官的变化 |
3.4 贮存期内霉菌的变化 |
3.5 饲料中霉菌菌群分布情况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TMR颗粒饲料饲养效果研究 |
试验四 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采食行为、反刍行为和表观消化率的影响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地点 |
1.3 试验设计 |
1.4 饲养管理 |
1.5 测定的指标 |
1.6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采食行为的影响 |
2.2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反刍行为影响 |
2.3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采食行为的影响 |
3.2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反刍行为的影响 |
3.3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4 小结 |
试验五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绵羊瘤胃体外发酵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供体动物与瘤胃液的采集 |
1.3 人工瘤胃培养系统 |
1.4 试验设计 |
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6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p H的影响 |
2.2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产气量的影响 |
2.3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NH_3-N的影响 |
2.4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MCP的影响 |
2.5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VFA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p H值的影响 |
3.2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产气量的影响 |
3.3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NH_3-N的影响 |
3.4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MCP的影响 |
3.5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VFA的影响 |
4 小结 |
试验六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1.4 饲养管理 |
1.5 血样的采集 |
1.6 测定指标 |
1.7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清总蛋白的影响 |
2.2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清白蛋白的影响 |
2.3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清尿素氮和肌酐的影响 |
2.4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糖的影响 |
2.5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清甘油三酯的影响 |
2.6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钙和的血磷影响 |
3 讨论 |
3.1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的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
3.2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糖的影响 |
3.3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清甘油三酯的影响 |
3.4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钙和血磷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三章 结论 |
第四章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5)益生菌和中药多糖对舍饲山羊生产性能、血液指标和瘤胃菌群组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Abbreviations)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山羊舍饲模式研究 |
1.1 山羊生物学特点 |
1.2 山羊传统养殖方式存在的问题 |
1.3 国内外舍饲模式研究进展 |
1.4 山羊舍饲模式的发展前景 |
1.5 山羊舍饲模式存在的问题 |
2 益生菌的作用及其在反刍动物中的应用 |
2.1 益生菌的概念 |
2.2 益生菌的作用特点 |
2.2.1 促进饲料养分的消化吸收和代谢 |
2.2.2 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
2.2.3 抑制有害菌的繁殖及调理胃肠道健康 |
2.3 益生菌制剂在反刍动物中的应用 |
2.3.1 益生菌制剂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
2.3.2 益生菌制剂对免疫功能和抗氧化的影响 |
2.3.3 益生菌制剂对瘤胃发酵的影响 |
3 中药提取物的作用及其在反刍动物中的应用 |
3.1 中药提取物概述 |
3.2 中药提取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 |
3.2.1 中药多糖的作用机理研究 |
3.2.2 中药精油的作用机理研究 |
3.2.3 中药多酚类的作用机理研究 |
3.2.4 其他中药提取物的作用机理研究 |
3.3 中药提取物在反刍动物中的应用 |
3.3.1 中药提取物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
3.3.2 中药提取物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3.3.3 中药提取物对瘤胃发酵的影响 |
4 中药与益生菌联用的效果及其在畜禽中的应用 |
4.1 中药与益生菌的协同作用 |
4.2 中药与益生菌联用在畜禽上的应用 |
4.2.1 中药与益生菌联用对生产性能及免疫力的影响 |
4.2.2 中药与益生菌联用对胃肠道发酵的影响 |
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6.1 研究内容 |
6.2 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不同水平益生菌对舍饲山羊生产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试验动物 |
1.1.2 益生菌制剂 |
1.1.3 试验饲粮 |
1.2 试验设计 |
1.3 饲养管理 |
1.4 检测指标 |
1.5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益生菌对舍饲山羊生产性能的影响 |
2.2 益生菌对舍饲山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2.3 益生菌对舍饲山羊血液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益生菌对舍饲山羊生产性能的影响 |
3.2 益生菌对舍饲山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3.3 益生菌对舍饲山羊血液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4 小结 |
试验二 益生菌和中药多糖对舍饲山羊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及瘤胃微生物发酵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试验动物 |
1.1.2 益生菌与中药多糖 |
1.1.3 试验饲粮 |
1.2 试验设计 |
1.3 饲养管理 |
1.4 检测指标与方法 |
1.4.1 生产性能 |
1.4.2 血液指标 |
1.4.3 瘤胃发酵参数 |
1.4.4 菌群多样性测定与分析 |
1.5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益生菌和中药多糖对山羊生产性能的影响 |
2.2 益生菌和中药多糖对山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2.3 益生菌和中药多糖对山羊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
2.4 益生菌和中药多糖对山羊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2.5 益生菌和中药多糖对山羊瘤胃发酵的影响 |
2.6 益生菌和中药多糖山羊瘤胃细菌群落组成、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影响 |
2.6.1 稀释曲线分析 |
2.6.2 Venn图分析 |
2.6.3 Alpha多样性分析 |
2.6.4 主坐标分析(PCoA) |
2.7 益生菌和中药多糖对山羊瘤胃细菌群落相对丰度的影响 |
3 讨论 |
3.1 益生菌和中药多糖对山羊生产性能的影响 |
3.2 益生菌和中药多糖对山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3 益生菌和中药多糖对山羊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
3.4 益生菌和中药多糖对山羊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3.5 益生菌和中药多糖对山羊瘤胃发酵的影响 |
3.6 益生菌和中药多糖对山羊瘤胃细菌群落组成、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影响 |
3.7 益生菌和中药多糖对山羊瘤胃细菌群落相对丰度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全文总结 |
1 论文总体结论 |
2 试验创新点 |
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饲喂黄芪对藏羊生长、生理代谢和肉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养殖现状 |
1.1.1 藏羊养殖现状 |
1.1.2 抗生素使用及其危害 |
1.2 中草药添加剂在养殖业上的应用 |
1.2.1 中草药添加剂的发展前景 |
1.2.2 中草药添加剂的主要特点 |
1.2.3 中草药添加剂的主要作用 |
1.2.4 存在问题 |
1.3 中草药加工工艺 |
1.3.1 水提取 |
1.3.2 超微粉碎 |
1.3.3 超声波提取 |
1.3.4 复方剂 |
1.4 黄芪在养殖业上的应用 |
1.4.1 黄芪简介 |
1.4.2 黄芪在养殖业上的应用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1.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饲喂不同剂量黄芪粉对藏羊生产性能及屠宰性能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2.1.2 试验设计 |
2.1.3 样品采集 |
2.1.4 检测指标 |
2.1.5 统计分析 |
2.2 结果 |
2.2.1 饲喂不同水平黄芪粉对藏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2 饲喂不同水平黄芪粉对藏羊屠宰性能的影响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饲喂不同水平黄芪粉对藏羊肉品质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样品采集 |
3.1.4 检测指标 |
3.1.5 统计分析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饲喂不同水平黄芪粉对藏羊瘤胃发酵性能和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4.1.2 试验设计 |
4.1.3 样品采集 |
4.1.4 检测指标 |
4.1.5 统计分析 |
4.2 结果 |
4.2.1 黄芪粉对藏羊瘤胃pH和挥发性脂肪酸的影响 |
4.2.2 黄芪粉对藏羊瘤胃微生物Alpha多样性的影响 |
4.2.3 黄芪粉对藏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4.2.4 黄芪粉对藏羊瘤胃微生物功能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日粮中添加黄芪对瘤胃发酵性能的影响 |
4.3.2 黄芪粉对藏羊瘤胃微生物Alpha多样性的影响 |
4.3.3 黄芪粉对藏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4.3.4 黄芪粉对藏羊瘤胃微生物功能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饲喂不同剂量黄芪粉对藏羊机体免疫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5.1.2 试验设计 |
5.1.3 样品采集 |
5.1.4 检测指标 |
5.2 结果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饲喂不同水平黄芪粉对藏羊血清中激素和机体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6.1.2 试验设计 |
6.1.3 样品采集 |
6.1.4 检测指标 |
6.2 结果 |
6.2.1 黄芪对血清激素和抗氧化作用的影响 |
6.2.2 黄芪对藏羊肉和肠粘膜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6.3 讨论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7)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牛羊养殖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特性 |
1.1 毒副作用小 |
1.2 激素样作用 |
2 作用机理 |
2.1 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 |
2.2 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
2.3 调节新陈代谢,促进生长 |
2.4 抗应激功能 |
2.5 提高动物产品的质量 |
3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牛羊养殖中的应用 |
3.1 在乳品行业的应用 |
3.2 在肉牛业中的应用 |
3.3 在羊业中的应用 |
4 总结 |
(8)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采食量、饮水量、抗氧化和生殖激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妊娠后期奶牛生理及营养研究进展 |
1.2.1 妊娠后期奶牛生理特点及营养特点 |
1.2.2 国内外对妊娠后期奶牛的研究 |
1.3 中草药添加剂概述 |
1.3.1 中草药添加剂的分类 |
1.3.2 中草药添加剂的特点 |
1.3.3 中草药添加剂的优势 |
1.3.4 中草药添加剂的发展趋势 |
1.4 中草药添加剂在动物临床上的作用 |
1.4.1 增强畜禽免疫性能 |
1.4.2 提高畜禽抗氧化能力 |
1.4.3 改善畜禽繁殖性能 |
1.4.4 改善畜禽产品品质 |
1.5 中草药添加剂存在问题及展望 |
1.5.1 存在的问题 |
1.5.2 中草药添加剂在未来的发展 |
1.6 本实验所用复方中草药简介 |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节水节料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时间与地点 |
2.1.3 试验饲粮及饲养管理 |
2.1.4 试验设计 |
2.1.5 样品采集与分析 |
2.1.6 饲料与粪中营养物质测定指标与测定方法 |
2.1.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2 结果 |
2.2.1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干物质采食量的影响 |
2.2.2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饮水量的影响 |
2.2.3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节料和节本的影响 |
2.2.4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消化率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干物质采食量的影响 |
2.3.2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饮水量的影响 |
2.3.3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节料和节本的影响 |
2.3.4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消化率的影响 |
第三章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生化指标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时间与地点 |
3.1.3 试验饲粮及饲养管理 |
3.1.4 试验设计 |
3.1.5 血液采集与保存 |
3.1.6 检测指标与方法 |
3.1.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2 结果 |
3.2.1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部分血清生化指标影响 |
3.2.2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血清酶浓度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部分血清生化指标影响 |
3.3.2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血清酶浓度的影响 |
第四章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抗氧化及免疫球蛋白G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时间与地点 |
4.1.3 试验饲粮及饲养管理 |
4.1.4 试验设计 |
4.1.5 血液采集与保存 |
4.1.6 检测指标与方法 |
4.1.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4.2 结果 |
4.2.1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免疫球蛋白G的影响 |
4.2.2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免疫球蛋白G的影响 |
4.3.2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第五章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生殖激素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时间与地点 |
5.1.3 试验饲粮及饲养管理 |
5.1.4 试验设计 |
5.1.5 血液采集与保存 |
5.1.6 检测指标与方法 |
5.1.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5.2 结果 |
5.2.1 复方中草药添加剂对妊娠后期奶牛生殖激素影响 |
5.3 讨论 |
5.3.1 复方中草药添加剂对妊娠后期奶牛生殖激素影响 |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创新点 |
一、全文结论 |
二、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通脉颗粒加工副产物对肉羊生产性能和肌肉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中草药加工副产物简介 |
1.1 我国中草药加工副产物的资源情况 |
1.2 中草药加工副产物中的主要功能成分 |
1.3 中草药加工副产物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2 通脉颗粒组方中主要成分的研究进展 |
2.1 丹参 |
2.2 葛根 |
2.3 川芎 |
3 UPLC-Q-TOF-MS技术在中药化学成分研究中的应用 |
4 本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第二章 通脉颗粒药渣对杜寒杂交母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通脉颗粒药渣对杜寒杂交母羊血液生化指标和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第四章 通脉颗粒药渣对杜寒杂交母羊肉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杜寒杂交母羊组织中通脉颗粒有效成分的沉积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牛羊养殖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特点 |
2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作用机理 |
3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牛羊养殖中的应用 |
4 小结 |
四、天然植物中草药在牛羊业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蒲公英对荷斯坦奶牛泌乳性能和健康状况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李炎. 浙江大学, 2021(02)
- [2]不同生长时期牛蒡果实中牛蒡苷积累规律及相关代谢基因分析[D]. 李胜男.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牛蒡子药材显微特征指数法质量评价及机制初步研究[D]. 张大川.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
- [4]绵羊TMR颗粒饲料加工工艺及应用效果研究[D]. 葛文霞. 石河子大学, 2020
- [5]益生菌和中药多糖对舍饲山羊生产性能、血液指标和瘤胃菌群组成的影响[D]. 郭贝贝. 江西农业大学, 2020
- [6]饲喂黄芪对藏羊生长、生理代谢和肉品质的影响[D]. 王宪举. 兰州大学, 2020(01)
- [7]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牛羊养殖业中的应用[J]. 陈西风,何涛. 中国动物保健, 2019(11)
- [8]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采食量、饮水量、抗氧化和生殖激素的影响[D]. 续酉韬.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9]通脉颗粒加工副产物对肉羊生产性能和肌肉品质的影响[D]. 张佩.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10]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牛羊养殖业中的应用[J]. 蔺润斌.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