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教版三年制初中《语文》(第六册)修订说明(论文文献综述)
王思源[1](2021)在《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文中提出实践性是地理学科基本属性之一。晚清学校地理课程诞生至今的百年的时间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一直在地理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考察、观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既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中学地理课程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是地理教育育人模式和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途径与手段。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作为培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主要途径,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地理实践教学的诸多因素中,教学内容是决定性的因素,不同的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决定了相应的活动形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因此,本文通过对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分析,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为地理实践教学提供支撑。不同历史时期的课程文本凝聚了当时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实践结晶。课程文本承载着国家意志,体现了科学精神,是课程与教学的物质载体。课程文本可以视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点的文字语言表达,具有纲领性和强制性。尽管实践丰富多彩,但是教育实践被要求必须如此执行,实质精神不能偏离课程文本的要求。因此可以通过对课程文本历史考证,揭示我国中学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进程与特点。本研究从课程计划的角度,把握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变化的整体学科背景;从地理课程标准的角度,审视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内容体系的变化过程与趋势;最后从地理教科书的角度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方面的内容特征。以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作为课程文本研究的时间起点,基于课程文本的视角,聚焦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以时间为线索,依据课程文本的历史演化进程,运用内容分析法探寻晚清至今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和规律。在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梳理过程中,找到课程文本及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相关研究提供详实的历史依据,为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和课程文本修订提出合理化建议。绪论部分主要对研究缘起、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进行综合阐述,并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和地理课程文本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一、二、三章围绕课程文本的历史变化过程,展现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脉络。将百年中学课程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前,包含晚清政府、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三个时期;20世纪50年代之后,以改革开放为分界包含前后两个时期;21世纪之后为新课改时期。从课程计划(课程方案)、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地理教科书三个层次的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和要求进行内容分析。从课程名称、课时与科目、课程类型和课程目标四个方面总结不同时期地理课程设置特点;归纳了不同时期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课程要求;分析了教科书内容体系基本特征及审定出版概况;总结并分析了不同时期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及其原因。最后综述了各阶段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主要成就和局限。第四章基于百年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过程的历史经验,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形式、实施途径和意义等角度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做出研究和阐述,以此作为阐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依据。第五章采取内容分析方法,从地理实践活动的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四个方面,聚焦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对人教版教科书进行了纵向的历史研究,对现行七版初中教科书和四版高中教科书的实践活动内容特征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分析。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找到初中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第六章分析和总结了在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设计和实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课程设置、课程要求、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课程文本的角度提出了修订建议。最后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评价的转向四个方面提出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建议。
周丽威[2](2020)在《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文中指出教科书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小课本大启蒙已经成为教科书研究领域的共识。教科书不仅是知识载体,更是价值载体。习近平关于“教科书是国家事权”的重要论断为我国教科书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新时代教科书建设面临大众化、全球化等诸多困境,教科书建设必须积极回应时代挑战,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基础。因此,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地融入教科书建设,如何保持我国教科书建设方向的正确性等重要问题亟须各学科加强教科书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目前,语文、政治等科目的中小学教科书的价值溯源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研究尚处于缺位状态。习近平主席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上强调广泛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近年来,怀特海有机哲学日益受到学界关注。“怀特海全集翻译与研究”成为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选题之一,世界着名的生态经济学家、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认为有机哲学是解决哲学乃至社会科学问题的突破口。再者,我国着名学者王南湜提到“将怀特海与马克思有机结合”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鉴于怀特海有机哲学价值理论深刻的洞见性,其对教科书理论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选择、确定和改进具有理论指导作用。本研究主要以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历史比较法为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进行梳理,提炼不同时期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通过内容分析法,依据构建的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分析框架,从教科书内容、教科书呈现方式、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主体四个维度,探寻不同时期教科书的价值取向。运用历史比较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做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概括其嬗变特点和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指出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经历了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教科书、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教科书和走向多元取向的教科书三个阶段。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中学生物教科书,始于清朝末年,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在急于求成的应用心理下,教科书被赋予了“救世”的价值。这一时期国人主要将西方教科书的结构“舶来”,呈现出“依葫芦画瓢”的结构主义取向;之后,生物学经历了短暂的学科大发展,特别是实用主义在我国大行其道的时期,生物教科书的体验性、实用性理念被提出;自新中国成立到新课改前夕,生物教科书发展历经波折,从仿苏的一元取向到兼收并蓄各方文化,生物教科书也进行了一纲多本式的形态学和知识论的改变。纵观我国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变迁历程,呈现出典型的从本质到多元的发展特点:在课程目标取向上,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在生物教科书内容取向上,从博物到生物学;在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取向上,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在教科书呈现方式取向上,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在坚持的宏观理念上,政治取向贯穿始终。从目标、内容、编写者取向、呈现方式以及理念上均体现出了本质到多元的路向。通过文本分析,发现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问题:本质主义视阈下对结构的过度强调;反本质层面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在二者融合的视角下看,本质和反本质的均质化造成取向的平均主义。最后,本研究从有机哲学视阈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进行前瞻,提出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多种可能路径:在目标建构上,生物教科书要凸显生物圈命运共同体;在编写思维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注重关系性思维;在课程理解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在课程愿景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在此基础上,指出生物教科书的编写需要注重整体性维度、生态性维度、生活性维度和教育性维度。厘清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历程、特征及问题,不仅需要一种历史学视角的经验总结,更需要一种本体意义上的透视,从价值取向的视角进行一种有机哲学式的审思既能助益我国教科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理论的完善注入新的活力。
宫义达[3](2020)在《人教版《藤野先生》练习系统变迁研究 ——从语文课程目标的角度》文中提出《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1926年在厦门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了 1904-1906年他在日本留学期间所发生的事情。文质优美是《藤野先生》一经问世就广为流传的重要原因。20世纪50年代以来,《藤野先生》先后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10版初中语文教科书。本文中选择其中8个版本进行分析:《初级中学课本文学 第二册》(1955年)、《初级中学课本文学 第六册》(1957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课本(试用本)语文 第五册》(1978年)、《初级中学课本语文 第五册》(1982年)、《初级中学课本语文 第五册》(1987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实验本)语文 第六册》(1992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2007年)、《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八年级上》(2017年)。在分析《藤野先生》练习系统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人教版《藤野先生》练习系统变迁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总结出如何更好地利用《藤野先生》练习系统进行教学。绪论部分分别从研究缘起、研究意义、核心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研究思路、研究价值与研究方法这几个部分进行论文,阐明了笔者对本文写作的总体认识。第一章简要回顾初中语文课程目标的发展,按照课程目标的发展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摸索阶段、双基导向阶段、三维目标导向阶段。总结出初中语文课程目标变化的特点:从灌输知识到全面发展;从注重教法到关注学法;从笼统抽象到清晰具体。语文课程目标变化的原因首先是明确核心素养的培养,其次是推动课程改革的实施,最后对初中语文课程目标的发展进行总结:社会需求居于首位;学科意识逐渐苏醒;学生发展得到重视。第二章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八个版本《藤野先生》练习系统从题型和内容进行分析,梳理出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注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着重于课文传递的情感的体会;题型较为单一;习题的关联性强。不同之处是对写作手法的特殊价值侧重不同,对汉语基础知识重视不同。第三章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三个阶段探究课程目标与《藤野先生》练习系统的关系,深入分析《藤野先生》练习系统的习题设计是否完全符合课程目标的要求。得出结论:从练习系统的名称上来看,数量由少到多,显示了我国对于语文学科的研究从探索到发展的过程;对于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是贯穿在这三个阶段中;尊重怀念藤野先生的习题在这三个阶段中出现相对较少,教师可以自己进行相应的补充。第四章是在前三章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就如何使《藤野先生》练习系统在教学中发挥最大价值,从教师与学生两个角度提出建议。教师应加强练习系统的关联性:加强练习系统与其他系统的联系;加强练习系统与教学目标的联系;加强练习系统与设计教学的联系。学生应加强练习系统与学习实际的联系:改进学习方式;提高语文素养。
陆亚柳[4](2020)在《新中国成立后初中语文外国选文选编变动研究》文中提出教材的选编是课程论研究的重点,选文系统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它不仅承载着知识信息,同时也是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学生智力、能力、审美情趣以及人格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外国选文作为学生了解世界的窗口,在课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纵观十二套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外国选文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选编取向,在篇目、数量、文体、国别、时代、经典性程度和价值取向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研究以十二套教材为对象,对外国选文选编的变化情况和变化原因进行研究,以期对初中语文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有所帮助。本文正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新中国成立后初中语文教材的发展历程和外国选文的选编进行整体的概述,形成一个宏观的把握。第二部分重点从篇目、数量、文体、国别、时代、经典性程度和价值取向七个方面对外国选文的变化进行整体分析,可以发现在选文的篇目上,共有篇目的选录次数多于独有篇目的选录次数,变动程度保持中等;外国选文的数量变化较大,总体上呈现出“U字形”的发展趋势;文体以小说为主,兼顾其他文学和实用文体;选取的多为欧美国家的作品,展现出“欧洲中心”的趋势;选文的经典性程度呈现出“n字形”的变化态势,选录了大量经典作品;价值取向方面重视“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时“人与自然”取向也越来越受重视。第三部分针对外国选文选编的变化情况,从社会变迁、教育思想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三个方面重点阐述了影响其选编的因素。第四部分反思了外国选文选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选编建议和教学建议。在选编时要适当增加外国选文的数量,进一步扩大选取范围,顺应时代潮流,思考整本书视野下的外国选文。在教学中要在变动中扩展选文写作及作家背景,在变动中把握经典选文,在变动中重构选文解读,在变动中创新对以往教材的使用。
陈玉梅[5](2020)在《统编版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比较研究》文中提出练习系统作为语文教材的四大系统之一,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016年秋季,初中起始年级开始投入使用统编版语文教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巨大反响。截至2019年上半年,六册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已全部面世,相比于此前使用范围较广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有较大改观,两版教材的练习系统在各方面存在一定的异同点。因此本研究主要以统编版和人教版各六册初中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在前人对语文教材练习系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量化统计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本论文共四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切入,针对统编版和人教版各六册初中语文教材的练习系统进行系统比较研究。第一章对语文教材练习系统进行相关概述,对本研究的相关核心概念进行界定,论述了语文教材练习系统的地位和作用。第二章宏观上针对教材的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名着导读这四大部分,从结构特点、题量、呈现方式、题型、命题形式等方面进行细致统计、对比研究,宏观梳理两版教材的异同点。第三章微观上从两版教材四大部分中各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相同篇目的练习系统进行比较,从具体有代表性的实例出发,总结两版教材相同篇目练习系统的异同点。第四章在两版教材练习系统宏观和微观的比较研究基础上,从使用和二次开发两个方面为教师提出合理化的练习系统教学建议,同时为学生提出合理化的练习系统学习建议,以期为一线初中语文教学使用统编版教材提供一定的思考,共同推动语文教育教学向前发展。
周秋聪[6](2020)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水浒传》的编选与教学研究》文中指出自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问世以来,中国古典文学名着《水浒传》就成为其重要的选文来源,尽管不同时期教材所选篇目有变化,但《水浒传》从未缺席。那么不同时期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水浒传》选文有哪些变化,其承载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有什么不同,基于不同时代语境和教学要求的《水浒传》选文的教学又是如何开展的,这些问题均值得我们去探究。特别是近年来,学界围绕《水浒传》是否该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争论颇多。由此,我们也应该反思多年来的《水浒传》选文的教学是否出现了偏差和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真正把握了《水浒传》的教学价值。基于上述问题,本文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水浒传》选文为研究对象,对其不同时期的编选和教学情况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教学建议。除绪论外,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章梳理自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问世以来教材对《水浒传》的编选情况,呈现不同时期教材中选文的变化以及选文所承担的教学目标、价值取向。十七年时期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水浒传》选文主要承担着批判封建社会和歌颂人民反抗精神的政治任务;新时期的《水浒传》选文,随着“文道统一”观念的强化,在教材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水浒传》文本内容的理解;义务教育时期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水浒传》选文以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为主要编选目的;新课程标准时期的《水浒传》选文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肩负着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任务。第二章以近70年来的初中语文《水浒传》选文教学案例、课堂实录、教学设计以及教参等为依据,对四个时期《水浒传》选文的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在每一个时期,都首先对当时《水浒传》选文实际教学内容的设定进行分析,并与教材设置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契合度对比,然后归纳总结出教学中体现出的优势教学特色和存在的问题。第三章综合分析《水浒传》选文的教学价值,从文化价值、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三方面为其当前教学价值进行了定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水浒传》选文教学的相关策略,如由单篇迁入整本书阅读、开展单元主题式教学、借鉴名家评点对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等,以期为初中语文《水浒传》选文的教学提供一些启发。
朱小超[7](2020)在《语言教育规划视角下我国初中英语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科书体现了人类文化知识,反映了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我国英语教科书是外语教育政策和规划落实的载体,对英语教科书价值取向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国家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在教科书中的呈现情况,考察教科书编写和语言教育政策和规划的衔接程度。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分别是:(1)我国初中英语教科书呈现了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变迁?(2)影响我国初中英语教科书价值取向的动因是什么?(3)如何从语言教育规划层面调适初中英语教科书编写,以更合理的方式进行价值的呈现?根据研究问题,釆用内容法、访谈法、文献法和文本分析法进行深入的探究。研究以1949年以来人民教育出版社为主的9套初中英语教科书为样本,对1265篇文章进行内容分析,最后确定其中有694篇文章呈现了不同的价值类目。研究发现了三种变化趋势:第一,出现上升趋势的价值取向,即文化类和智识类价值取向。两者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初中英语教科书中处于较低的比例,改革开放后逐渐提高。第二,保持相对稳定的价值取向,即经济类、社会类、道德类。第三,出现下降趋势的价值取向,即政治类价值取向。根据教科书内容分析和访谈等搜集的数据,发现影响教科书价值取向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等显性的外语教育政策,也包括发挥隐形作用的外语教育规划的不同主体。这些主体可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有权力的人,如国家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第二类为有专业知识的人,如语言学家、教师和其他教科书编写者;第三类为利益相关者,包括一线英语教师、学生和家长。从语言规划的视角来进一步分析,外语教育政策和规划主体的价值观受到意识形态因素、身份认同因素、形象因素、不安全因素、工具和融合因素等影响。基于以上发现,本研究构建了初中英语教科书价值取向的分析模型。通过语言教育规划的视角,本研究从三个方面为初中英语教科书编写提供了建议。首先,加强外语教育政策和规划的价值取向研究,促进外语教育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保持英语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协同发展,发挥英语教育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和国家文化建设的作用。其次,加强初中英语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应协调初中英语教科书全球化与本土化价值取向,加强教科书文化内容的教法研究,加强教科书价值的接受机制研究,保持教科书价值体系的更新。此外,应发挥教科书编写人员的能动性。本论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缘起、核心概念、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论文的整体结构等;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回顾了国内外语言教育规划价值取向研究和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研究,总结已有研究的成果和不足;第三章为理论基础,系统阐释了教育价值理论,分析了语言规划理论的价值转向,对语言教育规划理论进行了回顾。另外,结合第二章的文献综述内容,构建了本研究的理论框架;第四章为研究设计,这部分框定研究对象,阐明研究问题,详述研究方法、数据收集与分析的过程;第五章为研究发现,主要剖析了1949年以来我国初中英语教科书价值取向的变迁以及各个价值类目的流变;第六章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初中英语教科书价值取向的主要影响因素,一方面是语言教育规划的深层驱动因素对教科书价值内容的影响,包括意识形态、身份认同、不安全感、形象、融合和工具等因素;另一方面是语言教育规划的不同主体对教科书价值内容的影响。第七章基于语言教育规划视角,对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构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第八章回顾了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发现、创新之处、研究局限与展望。
马磊[8](2020)在《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修辞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恰当的言语形式来表达思想内容的活动。修辞素养是影响言语交际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基础教育阶段,修辞教学是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修辞教学面临严重困境,课程标准对修辞教学要求的“局限性”、教科书中修辞教学内容编排的“随机性”、教学实施中修辞教学安排的“偶然性”、学业评价中修辞素养评价的“片面性”,以及语文教师修辞素养和修辞教学素养的匮缺,反映出修辞教学的多重危机。修辞教学的现实困境与修辞教学的重要性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从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现实需要出发,有必要对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以得到历史的启示,改进修辞教学的内容和策略,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通过搜集、整理、考证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史料,诸如修辞研究的论着论文、修辞学史的论着论文、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文件、有代表性的语文教科书和辅助性教材、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的相关着述等,梳理修辞教学思想和实践演变的历史事实,兼顾语文教育的历史演进和修辞研究的历史演进,并结合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可将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史划分五个阶段,即:萌发期(1904-1929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修辞学的草创和现代语文课程的独立开始萌发;勃兴期(1929-1949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修辞学科的初步建立和语文课程的稳步发展而勃兴;成熟期(1949-1977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正式建立和语文课程的命名而趋于成熟;繁荣期(1977-1997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修辞学研究的兴盛和语文课程的科学化热潮而走向繁荣;重生期(1997-2020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修辞学研究的跨学科拓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知识观的变革,开启新生。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成绩是一代又一代修辞学者和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奋斗的结果,而这条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经历了不少曲折坎坷。在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不同阶段里,修辞教学探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分别完成了不同的历史使命:在萌发期,语文课程的独立设置为修辞教学提供了课程基础;在勃兴期,修辞学科的初步建立为修辞教学提供了学科基础;在成熟期,双基教学的讨论明确了修辞教学的基本方法;在繁荣期,能力本位的确立理清了修辞教学的价值追求;在重生期,语境观念的凸显强化了修辞教学的情境性。现代以来,特定的社会环境为开展修辞教学提供了外部条件,修辞学科的独立和发展为修辞教学提供了学科基础,语文课程的独立和发展为修辞教学提供了课程基础,这三个方面构成了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主要动因。修辞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和修辞教学策略的现代化均有了历史性突破,但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仍任重道远。现代以来的修辞教学内容在学科来源、呈现方式、价值追求上有了重要发展,但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构仍不充分。现代修辞教学内容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第一,在学科来源上,吸收了现代修辞研究的成果并随着修辞研究的发展而更新,但并不总是即时和全面地将修辞的学科内容转化为语文的课程内容。第二,在呈现方式上,课程文件和教科书中既有显性的修辞知识内容,也有寓于言语作品积累和言语实践活动中的隐性教学内容;显性的修辞知识,既有系统化的呈现方式,也有零散的呈现方式。第三,在价值追求上,不仅重视修辞静态知识的传授,更重视修辞知识在具体的言语情境中的动态运用,在表述上经历了“技能”“能力”“素养”的演进。推进修辞教学内容现代化,就要综合吸收现代各种语言学理论的研究成果,汲取历史上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经验,并积极引入修辞学研究的新成果,特别是引入关于修辞动态过程研究的成果,积极重建修辞教学内容系统。语言研究越来越注重语言之外因素的制约作用,对于语境的分析不断深化,因此应把修辞的基本原则作为修辞教学的基础内容;结构主义语言学尽管受到了挑战,但仍具有重要的存在价值,因此仍应把不同语言层级的具体修辞手段作为修辞教学的主体内容;语言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学习要关注言语活动承载的文化因素,因此应把修辞的情感态度作为修辞教学的高层内容。修辞教学内容系统的建设还要划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教学层次,设计三个阶段的修辞学业质量标准,为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现代修辞教学策略在情境性、实践性、程序性三方面作了积极追求,但教学策略的探讨仍不充分。现代修辞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一是情境性,历来强调修辞要适应语言环境的基本要求,这一思想随着修辞研究的发展和语文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演进。二是实践性,历来重视语文课程的实践品质,将修辞教学置于言语实践的过程中,主要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开展修辞教学。三是程序性,历来重视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对教学的程序系统作过积极的探索,但教学程序系统没有较为稳定地得以传承和发展。推进修辞教学策略现代化,就要科学认识修辞学习的路径。依据“习得”与“学得”的语言学习理论,结合基础教育阶段母语学习的现实基础,可以对“习得”和“学得”作进一步的划分,形成“自然习得”“引导习得”“情境学得”“系统学得”四个层次。在语文课程中,修辞学习存在着自然习得、引导习得、情境学得、系统学得四个路径,四个路径的理性程度递进提高。对具体修辞教学方法的探讨,应该在上述修辞学习四个路径的框架下进行,才能使教学方法的探讨走出经验主义的范式,建构教学方法的科学系统。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应该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指引,基于上述对现代修辞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认识,在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语文教科书的编写、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语文学业评价的开展诸方面,作出相应变革。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要大力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素养和修辞教学素养。一方面,要改进语文教师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更新充实修辞学相关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理论素养和修辞实践素养;另一方面,要变革语文教师教育的课程实施方式,通过“答辩式说课”“追问式评课”等途径,提升修辞教学的实践反思能力,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教学素养。要努力培养面向未来修辞教学需要的、能继续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的语文教师。对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专门研究才刚刚起步。在后续的研究中,要将修辞学与教育学更加密切地结合起来,争取建立起较成熟的汉语修辞教学理论,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修辞教学现代化。
崔凤昕[9](2020)在《我国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父亲角色”的研究 ——以人教版四套教科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社会对父子关系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父亲角色在学生成长阶段的重要地位,呼吁父亲角色要积极地参与进子女的成长,增加父亲与子女之间的交流;同时在父亲与子女的沟通过程中,孩子心理层面对父亲角色的建构也是十分重要的。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处于塑造人格的关键时期和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如果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缺失,缺少与青少年之间的沟通,会使青少年对父亲角色的认同与建构产生一定偏差,就会对青少年在心理层面亲子关系的建构产生负面情绪,可能会导致青少年人格的不健全,进而出现偏激性行为。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父亲角色、建构合理的父亲角色认知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语文教科书作为向学生传递正确价值观的载体无疑承担了这一重任。对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父亲角色的研究,能够对语文教科书中父亲角色的基本情况和满足学生心理层面对父亲角色期待的程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语文教科书编写提供新的思路。本文选取了在我国最具权威的、应用最广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1987版、1993版、2001版和2016版四套初中语文教科书,从父亲在位的理论视角出发,运用文献法、统计法、比较研究法,对四套语文教科书中的父亲角色进行统计和分析,在分析阅读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分别对四个版本语文教科书中父亲角色的选文、主配角、社会职业、国别、年代、内在心理类别等方面进行统计,进而分析在不同时代背景及课程改革影响下语文教科书中父亲角色的特点;同时,对四套语文教科书中的父亲角色进行整体的汇总统计,分析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中父亲角色的总体特点,通过对两方面数据分析的发现,每一套语文教科书中的父亲角色都具有较为鲜明的时代特色,但是存在选文较少、外在形象和内在心理类别都较为单一、以及父亲角色的心理特质定位未发生太大改变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不益于学生对父亲角色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内在心理的建构。根据统计数据和结论本文还提出了有关父亲角色在教科书编写建议,为日后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和语文教师的教学提供新的方向。
张敏[10](2020)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编排与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下,语文教材由多年的“一纲多本”变为“一纲一本”,自读课文备受关注。它作为连接“教读课文”与“课外阅读”的重要桥梁,在体现学生主体性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但在教学实践中自读课文的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因此,本人依托“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对自读课文教学进行了研究。本文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为研究的对象,首先从自读课文本身出发,了解“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的概念、发展过程和存在的意义并对比分析自读课文文本编排的特点,总结自读课文的单元位置分布特点、助读系统特点和作业系统特点三个方面编排的特点,充分挖掘自读课文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价值,这也是整个论文研究的基础部分;其次根据教师访谈结果总结他们在使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其在编排方面值得商榷之处,包括旁批内容和“补白”内容两个方面;最后针对这些自读课文编排方面的特点提出教学建议,希望能够更好地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学生自读水平。
二、人教版三年制初中《语文》(第六册)修订说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教版三年制初中《语文》(第六册)修订说明(论文提纲范文)
(1)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是实现地理实践活动目标的基本保证 |
(二)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与规律的研究薄弱 |
(三)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存在问题 |
二、研究背景 |
(一)时代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倡导地理实践活动 |
(二)国际共识: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修订引发课程改革 |
(三)学科要求:课程文本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现状 |
(二)课程文本研究现状 |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
五、研究思路 |
(一)跨学科的研究范式 |
(二)“理论-历史-现实”的三维分析框架 |
(三)以课程文本为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载体 |
(四)以确定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依据为逻辑线索 |
六、研究方法 |
(一)多维联动的研究方法原则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第一章 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初创 |
一、20 世纪50 年代前课程文本概况 |
(一)学制的变革推动课程文本发展 |
(二)课程文本修订的历史沿革 |
二、晚清政府时期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 |
(一)地理课程设置中朦胧的地理实践活动意识 |
(二)官民合作的地理教科书中的地理实践活动 |
(三)晚清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的反思 |
三、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课程文本首次出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
(一)新学制后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出现在课程文本中 |
(二)教科书编写有所突破但仍未见地理实践活动 |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现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
四、民国时期南京政府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基本确立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体系基本形成 |
(二)地方志为主的教科书仍缺少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
(三)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不做具体规定 |
五、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从无到有 |
(二)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未落实到行动层面 |
第二章 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 |
一、20 世纪50 年代后课程文本概况 |
(一)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课程文本更新 |
(二)教学计划和地理教学大纲新变革 |
二、改革开放前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课外自然地理内容体系 |
(一)借鉴苏联经验的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技能技巧的培养 |
(二)以苏联教材为蓝本的地理教科书有一定实践活动内容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以自然地理为主 |
三、改革开放后以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内外结合的内容体系 |
(一)地理课程秩序的恢复与现代地理课程体系的确立 |
(二)教科书活动栏目注重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 |
(三)观察和调查为实践活动主要形式及其实施 |
四、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逐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 |
(二)不同时期局限性因素的克服促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
第三章 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改革 |
一、21 世纪以来课程文本修订概况 |
(一)重修课程文本是构建中国特色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 |
(二)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研制与修订 |
二、21 世纪以来多样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各具特色 |
(一)地理课程结构优化满足学生多样发展需求 |
(二)各具特色的地理教科书有种类丰富的活动栏目 |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联系实际反映时代特征 |
三、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课程理念的更新和教科书的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教学 |
(二)教科书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存在差距 |
第四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历史经验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
(一)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认识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特点 |
(一)能动性 |
(二)实践性 |
(三)真实性 |
(四)发展性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一般特点 |
(二)初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
(三)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
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形式 |
(一)地理观察与观测 |
(二)地理考察与实习 |
(三)地理实验与制作 |
(四)地理调查与参观 |
五、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 |
(一)学科课程 |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
(三)课外活动与研学旅行 |
六、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意义 |
(一)体现地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
(二)对学生认识和智力发展的价值 |
第五章 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 |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方法 |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基本思路 |
(二)基于言语信息符号的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分析框架 |
(三)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研究模型 |
(四)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的计算方法 |
(五)中学地理教科书选择与活动栏目解读 |
二、人教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历史研究 |
(一)同一年代不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
(二)不同年代相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
三、现行各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比较研究 |
(一)七版初中实验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
(二)四版高中 2019 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
四、基于内容特征分析的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一)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第六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与教学建议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的问题 |
(一)课程设置欠缺对初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整体规划 |
(二)课程要求的学理论证和历史考证不充分 |
(三)课程实施的阻力是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不完善 |
(四)课程评价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关照较少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的课程文本修订建议 |
(一)课程计划联动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 |
(二)课程标准加强对核心概念变化的说明提供理论支持 |
(三)教科书精选可操作的实践活动内容实现意义建构 |
(四)课程文本发挥育人合力完善地理实践活动评价与考核制度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建议 |
(一)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追求的多元化教学目标 |
(二)以学科大概念为引领结构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 |
(三)以真实情境中活动体验与主体性学习结合的教学方法 |
(四)以社会交互性发展为主的过程性学习质量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事关国家事权的教科书建设需要加强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 |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有助于某些社会及教育问题的解决 |
(三)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研究缺位 |
(四)有机哲学价值论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审视提供一种新视阈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教科书与生物教科书 |
(二)价值取向 |
(三)中学 |
四、研究设计 |
(一)时间范围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分析框架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教科书研究文献综述 |
(一)教科书研究综述 |
(二)生物教科书研究综述 |
二、有机哲学价值论研究综述 |
(一)文献检索概览 |
(二)有机哲学价值理论研究综述 |
三、研究现状反思 |
(一)生物教科书研究的理论基础还有待挖掘 |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迫在眉睫 |
(三)对生物教科书的事实之思掩盖了价值之辨 |
(四)有机哲学对于生物教科书研究有着强烈的可借鉴性 |
第二章 有机哲学价值理论 |
一、价值理论生发背景及核心概念说明 |
(一)价值理论生发的背景 |
(二)核心概念说明 |
二、价值的内涵 |
(一)价值的本质:事件的内在实在性 |
(二)价值的拓展:自然机体也具有自身的价值 |
三、有机哲学价值论的核心范畴及构成 |
(一)基本原理 |
(二)事实与价值 |
(三)模式理论 |
(四)情感理论 |
(五)有机哲学的价值构成或命题 |
四、有机哲学知识价值论 |
(一)知识的整体性 |
(二)“认识”包含三个因素:主体、资料和主体形式 |
(三)三种知觉方式:因果效验、直接表象、符号指称 |
(四)科学与美不可分离 |
(五)注重智慧生成 |
第三章 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02-1911) |
一、结构主义及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
(一)结构主义 |
(二)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
(一)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
(二)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 |
四、对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
第四章 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12-1948) |
一、实用主义及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
(一)实用主义 |
(二)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
(一)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
(二)生物教科书的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四、对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
第五章 走向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49-2003) |
一、多元取向的总体特征 |
(一)多元取向的内涵 |
(二)多元取向的特征 |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
(一)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及特点 |
(二)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四、对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
第六章 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有机哲学审视 |
一、价值取向嬗变的特点:从本质到多元 |
(一)课程目标: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 |
(二)生物教科书内容:从博物到生物学 |
(三)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 |
(四)教科书呈现方式: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 |
(五)政治取向贯穿始终 |
二、价值取向的问题:基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一种考察 |
(一)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易于形成“呆滞的知识” |
(二)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 |
(三)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均质化,忽略对比的和谐 |
第七章 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 |
一、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应凸显命运共同体 |
(一)整体宇宙观视阈下的生物圈命运共同体 |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整体性维度 |
二、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重视关系性力量 |
(一)生态观上的担当:关系力量思维下的共享生态观 |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态性维度 |
三、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需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 |
(一)有机哲学与生物学在生活观上的创新 |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活性维度 |
四、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 |
(一)有机思维下的智慧生成 |
(二)教科书编写的教育性维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清末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
附录2 民国时期生物教科书编着者的学科背景 |
附录3 民国时期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
附录4 民国时期教科书作者及其出版教科书的统计 |
附录5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知识内容框架梳理 |
附录6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梳理表 |
附录7 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
附录8 教科书文本汇总表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人教版《藤野先生》练习系统变迁研究 ——从语文课程目标的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 练习系统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
(二) 研究语文课程目标的需要 |
(三)《藤野先生》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 语文教科书 |
(二) 练习系统 |
(三) 语文课程标准 |
(四) 语文课程目标 |
四、文献综述 |
(一) 语文练习系统的相关研究 |
(二) 语文课程目标的相关研究 |
(三) 《藤野先生》的相关研究 |
五、研究思路 |
六、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
七、研究方法 |
(一)内容分析法 |
(二) 比较研究法 |
第一章 初中语文课程目标的简要回顾 |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初中语文课程目标的发展轨迹 |
(一) 摸索阶段 |
(二) 双基导向阶段 |
(三) 三维目标导向阶段 |
二、初中语文课程目标变化的特点与原因 |
(一) 初中语文课程目标变化的特点 |
(二) 初中语文课程目标变化的原因 |
三、初中语文课程目标发展的总结 |
(一) 社会需求居于首位 |
(二) 学科意识逐渐苏醒 |
(三) 学生发展得到重视 |
第二章 不同版本《藤野先生》练习系统的梳理和比较 |
一、不同版本《藤野先生》练习系统的题型分析 |
(一) 根据名称分类 |
(二) 根据特定题型分类 |
(三) 根据一般题型分类 |
二、不同版本《藤野先生》练习系统的内容分析 |
(一) 对积累记忆类习题的分析 |
(二) 对理解类习题的分析 |
(三) 对应用类习题的分析 |
三、比较的结论 |
(一) 相同之处 |
(二) 不同之处 |
第三章 从语文课程目标出发解析《藤野先生》练习系统 |
一、摸索阶段 |
(一) 1955年版教科书《藤野先生》的练习系统分析 |
(二) 1957年版教科书《藤野先生》的练习系统分析 |
二、双基导向阶段 |
(一) 1978年版教科书《藤野先生》的练习系统分析 |
(二) 1982年版教科书《藤野先生》的练习系统分析 |
(三) 1987年版教科书《藤野先生》的练习系统分析 |
(四) 1992年版教科书《藤野先生》的练习系统分析 |
三、三维目标导向阶段 |
(一) 2007年版教科书《藤野先生》的练习系统分析 |
(二) 统编本教科书《藤野先生》的练习系统分析 |
第四章 《藤野先生》练习系统的教学建议 |
一、加强练习系统与教师教学的关联性 |
(一) 加强练习系统与其他系统的联系 |
(二) 加强练习系统与教学目标的联系 |
(三) 加强练习系统与设计教学的联系 |
二、加强练习系统与学生学习的联系 |
(一) 改进学习方式 |
(二) 提高语文素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人教版历年《藤野先生》作业系统 |
1955年版 |
1957年版 |
1978年版 |
1982年版 |
1987年版 |
1992年版 |
2007年版 |
部编本 |
致谢 |
(4)新中国成立后初中语文外国选文选编变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相关概念界定说明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后人教版初中语文外国选文选编概况 |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发展历程概述 |
一、1950年-1987年国定制时期 |
二、1988年-2016年审定制时期 |
三、2016年至今“国定制”统编版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人教版初中语文外国选文选编概述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 |
二、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 |
三、新世纪以来 |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后人教版初中语文外国选文变动情况及分析 |
第一节 篇目上变动程度居中 |
一、外国选文篇目的变动情况统计与分析 |
二、外国选文篇目的变动情况总结 |
第二节 数量上呈现“U字形”发展趋势 |
一、外国选文数量的变动情况统计与分析 |
二、外国选文数量的变动情况总结 |
第三节 文体上呈现单一向多元的发展趋势 |
一、外国选文文体的变动情况统计与分析 |
二、外国选文文体的变动情况总结 |
第四节 国别上范围扩大,以欧美国家为主 |
一、外国选文国别的变动情况统计与分析 |
二、外国选文国别的变动情况总结 |
第五节 时代上以19、20世纪作品为主,早期作品逐渐入选 |
一、外国选文时代的变动情况统计与分析 |
二、外国选文时代的变动情况总结 |
第六节 经典性程度上呈现“n字形”发展趋势 |
一、外国选文经典性程度的变动情况统计与分析 |
二、外国选文经典性程度的变动情况总结 |
第七节 价值取向上以“人与社会”关系取向为主,“人与自我”和“人与自然”逐渐得到重视 |
一、外国选文价值取向的变动情况统计与分析 |
二、外国选文价值取向的变动情况总结 |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后人教版初中语文外国选文变动归因 |
第一节 社会变迁是影响外国选文选编的根本因素 |
一、社会变迁对教育的影响机制 |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变迁对初中语文外国选文选编的影响 |
第二节 教育思想是影响外国选文选编的重要因素 |
一、各时期教育思想的变动情况及对外国选文的影响 |
二、教育家思想对外国选文的影响 |
第三节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影响外国选文选编的直接因素 |
一、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关于选文要求的变动情况 |
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关于选文要求变动的特点 |
第四章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外国选文的反思及建议 |
第一节 初中语文外国选文存在的反思 |
一、在数量上选文占比较小 |
二、在地域上选文范围仍较狭窄 |
三、在时代上忽视了外国早期的文学 |
四、在文体上分布不平衡 |
五、整本书阅读未得到重视 |
第二节 初中语文教材外国选文选编建议 |
一、适当增加外国选文的数量 |
二、扩大选文范围 |
三、认识民族文化为前提 |
四、顺应时代潮流 |
五、整本书阅读理念下的选文 |
第三节 初中语文外国选文教学建议 |
一、在变动中扩展选文写作及作家背景 |
二、在变动中把握经典选文 |
三、在变动中重构选文解读 |
四、在变动中创新对以往教材的使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统编版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1.对语文教材宏观整体的研究 |
2.对一种版本教材练习系统的研究 |
3.多种版本教材练习系统的比较研究 |
4.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的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量化统计法 |
3.比较研究法 |
(四)创新之处 |
一、语文教材练习系统概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1.语文教材 |
2.统编版 |
3.人教版 |
4.练习系统 |
(二)语文教材练习系统的地位和作用 |
1.语文教材练习系统的地位 |
2.语文教材练习系统的作用 |
二、统编版与人教版四大部分练习系统比较 |
(一)阅读部分练习系统比较 |
1.练习结构特点及比较分析 |
2.练习题量统计及比较分析 |
3.练习呈现形式概况及比较分析 |
4.练习题型统计及比较分析 |
(二)写作部分练习系统比较 |
1.练习结构特点及比较分析 |
2.练习命题方式统计及比较分析 |
(三)综合性学习部分练习系统比较 |
1.练习结构特点 |
2.练习异同比较 |
(四)名着导读部分练习系统比较 |
1.练习结构特点 |
2.练习异同比较 |
三、统编版与人教版相同内容练习比较 |
(一)阅读部分相同篇目练习比较 |
1.《桃花源记》练习比较研究 |
2.《我的叔叔于勒》练习比较研究 |
3.《背影》练习比较研究 |
4.《苏州园林》练习比较研究 |
(二)写作部分相同主题练习比较 |
1.相同点 |
2.不同点 |
(三)综合性学习部分相同主题练习比较 |
1.相同点 |
2.不同点 |
(四)名着导读部分相同主题练习比较 |
1.相同点 |
2.不同点 |
四、对语文教材练习系统教和学的建议 |
(一)对练习系统的教学建议 |
1.对教师使用教材练习系统的建议 |
2.对教师二次开发练习系统的建议 |
(二)对练习系统的学习建议 |
1.课前结合练习充分预习 |
2.课后利用练习巩固知识 |
3.依据练习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附录六 |
附录七 |
附录八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6)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水浒传》的编选与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关于语文教材对《水浒传》的编选研究 |
(二)关于《水浒传》选文的教学研究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本论文的创新点 |
四、概念界定 |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
第一章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对《水浒传》的编选 |
第一节 十七年时期初中语文教材对《水浒传》的编选(1949-1966) |
一、编选背景 |
二、编选概况和在教材中的呈现方式 |
三、以批判封建社会和歌颂人民反抗为主题 |
第二节 新时期初中语文教材对《水浒传》的编选(1978-1986) |
一、编选背景 |
二、编选概况和在教材中的呈现方式 |
三、重视引导学生对《水浒传》选文丰富内容的理解 |
第三节 义务教育时期初中语文教材对《水浒传》的编选(1986-2000) |
一、编选背景 |
二、编选概况和在教材中的呈现方式 |
三、内容上注重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 |
第四节 新课标时期初中语文教材对《水浒传》的编选(2001 年至今) |
一、编选背景 |
二、编选概况和在教材中的呈现方式 |
三、选文注重对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 |
第二章 不同时期的初中语文《水浒传》选文教学分析 |
第一节 十七年时期《水浒传》选文教学评析 |
一、教学参考对选文教学内容的设定 |
二、教学特色:注重说话训练 |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人物形象解读单一 |
第二节 新时期《水浒传》选文教学评析 |
一、教学案例、教学参考对选文教学内容的设定 |
二、教学特色:教学过程重视文本细读 |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未能结合原着、方法手段单一 |
第三节 义务教育时期《水浒传》选文教学评析 |
一、教学案例对选文教学内容选择的设定 |
二、教学特色:教学过程注重选择切入点 |
三、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偏离文本内容 |
第四节 新课程标准时期《水浒传》选文教学评析 |
一、教学案例对选文教学内容的设定 |
二、教学特色: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多样化 |
三、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小说语言关注不够 |
第三章 对初中语文《水浒传》选文的教学建议 |
第一节 关于《水浒传》教学价值取向的建议 |
一、文化价值 |
二、文学价值 |
三、审美价值 |
第二节 对《水浒传》选文教学策略的建议 |
一、由单篇迁移整本书阅读 |
二、开展单元主题式教学 |
三、借鉴名家评点,多元化解读文本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十七年时期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编选的《水浒传》选文 |
附录二 :义务教育时期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编选的《水浒传》选文 |
附录三 :新课程标准时期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编选的《水浒传》选文 |
附录四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水浒传》的编选 |
后记 |
(7)语言教育规划视角下我国初中英语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核心概念 |
1.3.1 语言教育规划 |
1.3.2 教科书 |
1.3.3 价值取向 |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语言教育规划的价值取向研究 |
2.1.1 国外研究 |
2.1.2 国内研究 |
2.2 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研究 |
2.2.1 作为语言教育规划载体的教科书研究 |
2.2.2 作为课程政策载体的教科书研究 |
2.2.3 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研究 |
2.2.4 英语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研究 |
2.3 本研究的概念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教育价值理论 |
3.1.1 教育价值的哲学起源 |
3.1.2 教育价值的分类 |
3.2 语言规划理论 |
3.2.1 语言规划定义的变迁 |
3.2.2 语言规划的主体 |
3.2.3 语言规划的阶段 |
3.3 语言规划的价值取向理论 |
3.3.1 语言规划资源观理论 |
3.3.2 语言规划理论模型 |
3.3.3 语言规划动因理论 |
3.4 语言教育规划理论 |
3.5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对象 |
4.1.1 政策文件 |
4.1.2 教科书 |
4.1.3 教科书编写者 |
4.2 研究问题与方法 |
4.2.1 研究问题 |
4.2.2 研究方法 |
4.3 分析框架 |
4.4 数据搜集 |
4.4.1 政策 |
4.4.2 教科书 |
4.4.3 访谈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科书价值取向的变迁 |
5.1 不同规划时期英语教科书的价值取向 |
5.1.1 1949-1966:价值起伏期 |
5.1.2 1966-1976:“文革”强势政治话语期 |
5.1.3 1977-2000:智识增长期 |
5.1.4 2001-2019:文化转向期 |
5.2 英语教科书的价值取向各类目变迁 |
5.2.1 政治类价值取向 |
5.2.2 经济类价值取向 |
5.2.3 文化类价值取向 |
5.2.4 智识类价值取向 |
5.2.5 社会类价值取向 |
5.2.6 道德类价值取向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影响基础教育初中阶段英语教科书价值的动因考察 |
6.1 影响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科书价值取向的动因 |
6.1.1 意识形态因素 |
6.1.2 身份认同因素 |
6.1.3 不安全因素 |
6.1.4 形象因素 |
6.1.5 融合和工具因素 |
6.2 语言教育规划群体的影响 |
6.2.1 有权力的群体 |
6.2.2 有专业知识的群体 |
6.2.3 利益相关群体 |
6.2.4 教科书编者访谈内容提要 |
6.3 初中英语教科书价值取向分析模型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对策与建议 |
7.1 加强外语教育政策和规划的价值取向研究 |
7.2 加强初中英语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
7.3 发挥教科书编写人员能动性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 |
8.1 主要研究发现 |
8.2 研究创新 |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8.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由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五、研究的创新追求 |
第一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渊源 |
第一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背景 |
一、古代修辞研究的发展 |
二、古代语文教育的发展 |
第二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内容 |
一、修辞教学内容的初步体现 |
二、修辞教学内容的分化凸显 |
三、修辞教学内容的充实丰富 |
四、修辞教学内容的近代转型 |
第三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策略 |
一、将“修辞立其诚”作为教学基本要求 |
二、将修辞教学融入言语实践的过程 |
三、力求“盈科而进”探索程序系统 |
第二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萌发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萌发的背景 |
一、现代修辞学的草创 |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与语文课程的正式独立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初步探索 |
一、语文独立设科背景下对“言语形式”的重视 |
二、国文课程中“文法要略”教学内容的登场 |
三、国语课程中“修辞学大意”教学内容的明确提出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初步寻求 |
一、以“贵明通”作为修辞教学的基本要求 |
二、重视“于练及言语与文章之际”开展修辞教学 |
三、对特设教学时间和单独编写教材的追求 |
第三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勃兴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勃兴的背景 |
一、现代修辞学科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
二、教育战线的坚守与国文国语课程的稳步建设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基本成型 |
一、修辞教学内容的自立门户 |
二、修辞教学内容的系统建构 |
三、修辞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改良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全面探究 |
一、确立“适应题旨情境”的修辞教学要求 |
二、强调修辞要“随选文”依次教授 |
三、追求修辞教学“有系统的概念” |
第四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成熟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成熟的背景 |
一、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正式建立 |
二、教育事业的新纪元和语文教育的新开拓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继续充实 |
一、“语文”课程中白话修辞教学地位的提升 |
二、汉语文学分科试验与汉语修辞教学系统的建设 |
三、“工具说”的确立与修辞“双基”教学的探讨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持续推进 |
一、“文道统一”教学观的确立和“语境”思想的提出 |
二、从强调“相机教学”到重视“基本训练” |
三、基于语文课程内容整体的修辞教学程序系统建设 |
第五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繁荣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繁荣的背景 |
一、修辞学研究的全面兴盛 |
二、教育事业的拨乱反正与语文课程的科学化追求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回归与丰富 |
一、修辞知识的回归与“精要好懂有用”知识观的提出 |
二、能力本位的确立与修辞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建设 |
三、能力训练的强化与篇章修辞教学的突显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改进与提升 |
一、“得体”原则的确立和“语体中心论”的提出 |
二、对修辞“训练”的重视与“习得”观念的引入 |
三、从知识教学程序系统到能力训练程序系统的建设 |
第六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重生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重生的背景 |
一、跨学科背景下修辞学研究的演进 |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与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突出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淡化与调整 |
一、“语感”的讨论与修辞教学内容的淡化 |
二、课程内容的泛化与修辞教学的失落 |
三、语言本位的重新确立与修辞教学内容的重构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转向与变革 |
一、修辞教学对“语言运用情境”的关注 |
二、从“感悟”到“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 |
三、修辞教学系统的解构与重构 |
第七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反思与前瞻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的反思 |
一、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特征 |
二、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动因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系统的建设 |
一、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二、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构想 |
三、修辞学业质量标准建设初探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探讨 |
一、“引导习得”的策略 |
二、指导“情境学得”的策略 |
三、指导“系统学得”的策略 |
第四节 语文教师修辞素养与修辞教学素养的培育 |
一、语文教师修辞素养的培育 |
二、语文教师修辞教学素养的培育 |
结语 |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史大事年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9)我国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父亲角色”的研究 ——以人教版四套教科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教科书 |
(二)父亲角色 |
四、文献综述 |
(一)我国初中语文教科书研究现状 |
(二)我国初中语文教科书研究现状的反思 |
(三)国内外“父亲角色”研究现状 |
(四)国内外“父亲角色”研究现状的反思 |
五、理论基础 |
六、研究方法 |
七、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的创新 |
(二)研究的不足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步骤 |
三、研究范围 |
第三章 四套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父亲角色”的统计 |
一、1987版语文教科书中“父亲角色”的统计 |
(一)“父亲角色”与“母亲角色”选文比较统计 |
(二)“父亲角色”主配角统计 |
(三)“父亲角色”社会职业统计 |
(四)“父亲角色”国别统计 |
(五)“父亲角色”年代统计 |
(六)“父亲角色”内在心理类别统计 |
二、1993版语文教科书中“父亲角色”的统计 |
(一)“父亲角色”与“母亲角色”选文比较统计 |
(二)“父亲角色”主配角统计 |
(三)“父亲角色”社会职业统计 |
(四)“父亲角色”国别统计 |
(五)“父亲角色”年代统计 |
(六)“父亲角色”内在心理类别统计 |
三、2001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父亲角色”的统计 |
(一)“父亲角色”与“母亲角色”选文比较统计 |
(二)“父亲角色”主配角统计 |
(三)“父亲角色”社会职业统计 |
(四)“父亲角色”国别统计 |
(五)“父亲角色”年代统计 |
(六)“父亲角色”内在心理类别统计 |
四、2016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父亲角色”的统计 |
(一)“父亲角色”与“母亲角色”选文比较统计 |
(二)“父亲角色”主配角统计 |
(三)“父亲角色”社会职业统计 |
(四)“父亲角色”国别统计 |
(五)“父亲角色”年代统计 |
(六)“父亲角色”内在心理类别统计 |
五、四套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父亲角色”的汇总统计 |
(一)“父亲角色”选文统计 |
(二)“父亲角色”主配角统计 |
(三)“父亲角色”社会职业统计 |
(四)“父亲角色”国别统计 |
(五)“父亲角色”年代统计 |
(六)“父亲角色”内在心理类别统计 |
第四章 四套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父亲角色”的数据分析 |
一、“承担社会责任的父亲角色”——对1987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父亲角色”的数据分析 |
二、“生活中的父亲角色”——对1993版语文教科书中“父亲角色”的数据分析 |
三、“角色明晰的父亲角色”——对2001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父亲角色”的数据分析 |
四、“注重沟通的父亲角色”——对2016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父亲角色”的数据分析 |
五、四套语文教科书中“父亲角色”汇总统计的分析 |
第五章 教科书中“父亲角色”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一、教科书中“父亲角色”存在的问题 |
(一)父亲角色选文篇数占比较少 |
(二)内在心理类别与学生的内在需求不相匹配 |
(三)父亲角色的社会角色较为单一 |
(四)父亲角色心理特质的定位较为固定 |
二、建议 |
(一)适当增强父亲角色选文的数量与质量 |
(二)适当增加父亲角色在课文中的频次 |
(三)适当增加父亲角色外在形象的多样性 |
(四)适当增加课堂教学中对父亲角色认识的引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编排与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阐释 |
四、研究方法 |
五、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概述 |
第一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的相关概念 |
一、自读课文的概念 |
二、“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概念 |
三、“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的概念 |
第二节 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的发展过程 |
一、萌芽阶段 |
二、发展阶段 |
三、成熟阶段 |
第三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选编依据 |
一、理论依据 |
二、学生需求 |
三、语文课标的理念 |
第四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选编意图 |
一、帮助教师确定教学重点 |
二、提升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
三、创建科学的阅读教学体系 |
四、重构自读课文的教学地位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的编排特点 |
第一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分布特点 |
一、居于教读课文之后,有一定独立地位 |
二、数量分布较合理,符合学生学习实际 |
三、内容兼收并蓄,体裁丰富多样 |
第二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助读系统的特点 |
一、阅读提示取代预习提示,助读功能增强 |
二、总体插图数量呈递减趋势,注释较详实 |
三、旁批和留白,有助于突出重点和启发思维 |
第三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作业系统的特点 |
一、思考探究取代研讨与练习,关注新的学习方式 |
二、“读读写写”要求具体,层次分明 |
三、“补白”紧扣课文设计,体现知识的系统性 |
第四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编排可商榷之处 |
一、旁批内容前后联系不够,语言组织缺乏“温度” |
二、“补白”内容缺乏目录标识,不便于回顾复习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的教学建议 |
第一节 利用旁批引导学生思维,培养阅读、探究能力 |
一、巧用旁批实现多重对话,增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
二、活用旁批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
三、借用现代化媒体丰富旁批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
第二节 营造良好环境,拓展自读课文教学内容 |
一、设立多种沟通渠道,营造良好的沟通环境 |
二、设计拓展阅读活动,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 |
三、利用自读课文“搭桥”,促进课内外学习的结合 |
第三节 整合“补白”内容,设置配套练习 |
一、师生合作添加“补白”目录 |
二、严控课时安排,穿插“补白”知识练习 |
三、以学案为依托,简化“补白”复习过程 |
第四节 关注单元导语,重视插图的作用 |
一、根据单元导语提示,弄清自读重点内容 |
二、利用插图,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
本章小结 |
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 有关“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教学的访谈提纲 |
附录二: 图表合集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人教版三年制初中《语文》(第六册)修订说明(论文参考文献)
- [1]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D]. 王思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D]. 周丽威.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3]人教版《藤野先生》练习系统变迁研究 ——从语文课程目标的角度[D]. 宫义达.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4]新中国成立后初中语文外国选文选编变动研究[D]. 陆亚柳.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统编版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比较研究[D]. 陈玉梅.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6]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水浒传》的编选与教学研究[D]. 周秋聪.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语言教育规划视角下我国初中英语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 朱小超.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7)
- [8]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D]. 马磊. 扬州大学, 2020(01)
- [9]我国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父亲角色”的研究 ——以人教版四套教科书为例[D]. 崔凤昕.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10]“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编排与教学研究[D]. 张敏. 苏州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