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鳞纹钉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失败的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张毫[1](2021)在《补肾活血汤促进股骨颈骨折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补肾活血汤治疗股骨颈骨折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后,分析比较补肾活血汤联合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与单纯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对股骨颈骨折术后骨折愈合疗效的差异,为临床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提供一种便廉的治疗手段。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在江西省中医院收治的64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试验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单纯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治疗组在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后加服补肾活血汤。治疗组术后第一天开始服用补肾活血汤,4周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3个疗程;对照组不予口服药物。两组患者均于术前和术后第1、3个月复查肝肾功能。两组患者骨折愈合程度采用Lane-Sandhu X线评分标准,通过术后第1、3、6、12个月术肢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评估;两组骨折不愈合标准采用《实用骨科学》股骨颈骨折不愈合标准,通过术后第12个月术肢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评估,计算两组股骨颈骨折不愈合率;髋关节功能标准采用Harris评分标准,于术后第12个月统计计算两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最后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基线资料: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股骨颈骨折Garden分型分布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Lane-Sandhu X线评分:两组患者骨折愈合程度Lane-Sandhu X线评分第1个月无明显差异(P>0.05),而第3、6、12个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骨折不愈合率:术后12个月治疗组骨折不愈合率为3.33%低于对照组2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术后12个月治疗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活血汤用于股骨颈骨折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后,可促进骨折愈合,并对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及降低股骨颈骨折不愈合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且无毒副作用,用药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刘冠虹[2](2019)在《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的预后分析及股密葆干预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临床回顾性研究,探讨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发生股骨头坏死和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评估股骨头存活患者的生活质量,量化其预测因素;总结股骨头存活患者的中医证型特征,为中医治疗加快术后恢复提供客观依据;建立伴后壁缺损的Pauwel’s III型股骨颈骨折的有限元模型,探讨3种不同空间构型螺钉固定治疗此类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通过前瞻性研究,分析股密葆干预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1)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在苏州市中医医院采用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的172例(174髋)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平均随访43.5月,总结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创伤机制、创伤-手术间隔时间和内固定物是否取出,及影像学资料包括骨折Garden分型、Pauwel’s分型,股骨头后倾角度,术后骨折复位、螺钉分布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对上述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存活的患者进行随访,通过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Harris评分评估关节功能,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讨患者生活质量的预测因素。通过采集中医证候信息进行辨证分类,记录各证型病例数。(2)利用健康志愿者右股骨近端DICOM格式的CT图像,通过有限元专业软件模拟切割70°骨折线及切割后侧壁1.5 ×1.0× 0.5mm大小的骨块,建立伴后壁缺损的Pauwel’s III型股骨颈骨折有限元模型和三枚空心螺钉正三角、倒三角及双平面双支撑螺钉(biplane double-supported screw fxation,BDSF)的内固定模型,导入Ansys13.0软件中,测量单腿站立情况下模型的应力分布和应力峰值,变形分布和变形峰值,分析不同构型螺钉内固定术的生物力学稳定性。(3)选取2017年01月—2018年03月间接受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手术的肾虚血瘀型股骨颈骨折患者48例,分为股密葆干预治疗组24例与单纯手术治疗2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月和12月时Harris评分和SF-36得分,术后1年时股骨颈短缩情况,以及末次随访时步行能力,评价两组治疗方法的优劣。结果:(1)29例(16.67%)患者发生股骨头坏死,36例(20.69%)患者治疗失败。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在股骨头坏死和治疗失败的群体中,有意义的变量均是复位质量和后倾角(P<0.05)。末次随访股骨头存活的患者平均Harris评分90.14±7.92,其中优96髋(70.07%),良28髋(20.44%),中13髋(9.49%),差0髋。生理健康得分(physical health summary,PCS)为46.12±9.12,心理健康得分(mental health summary,MCS)MCS为50.21±3.97,两者不呈线性相关(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中,与PCS相关有显着差异的变量是复位质量与后倾角度,与MCS相关有显着差异的变量是骨折是否移位与创伤机制。单一证型中肾虚证67例,血瘀证42例,脾虚证29例,其中肾虚证患者比例最高(P<0.001)。复合证型中肾虚兼血瘀证16例,脾虚兼血瘀证5例,脾肾两虚证3例,肾虚血疲脾虚三证兼有4例,其中肾虚血瘀证比例最高(P<0.05)。具有肾虚证、血瘀证、肾虚血瘀证和三证兼有证型表现的患者较无上述证型表现的患者PCS得分低(P<0.05),其中血蔽证患者PCS得分最低(P<0.001)。(2)三组模型的最大应力均集中出现在骨折线附近,正三角应力峰值为171.45MPa,倒三角为146.19MPa,BDSF为135.19Mpa。每组模型的每个螺钉均分散了应力,但最远端的螺钉承担了最大的应力,正三角模型中最远端螺钉应力集中,BDSF及倒三角模型相对分散。三组模型的最大变形均集中于股骨头处,向转子区域逐渐递减,倒三角变形峰值为1.50mm,正三角为1.49mm,BDSF为1.47mm。(3)治疗组愈合时间5±2.39月,对照组6.72±3.18月,治疗组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6月两组间Harris评分、PCS和MCS均无显着差异,术后12月治疗组在Harris评分(P<0.05)和PCS(P<0.05)得分高于对照组,两组间MCS无显着差异(P>0.05)。末次随访两组步行能力和股骨颈短缩情况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复位质量位不佳和后倾角>15°是并发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及MCS恢复良好,但PCS不能恢复到正常人群平均水平,复位质量与后倾角度可作为PCS预测因素,骨折是否移位与创伤机制可作为MCS的预测因素。肾虚证、血瘀证可能是影响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生理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2)正三角、倒三角及BDSF三种构型空心钉均可治疗伴后壁缺损的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BDSF具有更好的力学稳定。(3)股密葆方干预治疗股骨颈骨折短期疗效显着,可促进骨折愈合、改善患者术后1年关节功能及生理功能。
周驰[3](2014)在《改良术式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并发骨坏死预防塌陷的临床及力学分析》文中指出背景:创伤性股骨头坏死(trauma-induced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TONFH)是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并伴随交通、高空坠落等高能量损伤的增加,呈现出上升趋势。临床对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预防和治疗,多针对引起坏死的影响因素,疗效一般,股骨头坏死率仍维持在40~80%左右,坏死后1-3年的塌陷率更是高达70%~80%。随着近些年来的内固定技术和内固定材料的更新,骨折不愈合已基本解决。据文献报道和临床观察,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几乎是不可避免,如何找到一种更有效的方法,避免股骨头坏死后的塌陷,目前学术界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因此中青年股骨颈骨折也被称为“尚未治愈的骨折”。我们前期在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中应用打压植骨同种异体腓骨支撑取得良好疗效。本研究拟通过探讨空心钉联合同种异体腓骨内固定(以下简称:改良术式)对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并发骨坏死后塌陷的影响,进行临床回顾和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以期望能够找到针对塌陷问题人为可以控制的部分因素。目的:通过临床回顾性分析改良术式配合中药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临床疗效;通过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改良术式对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并发股骨头坏死后塌陷预防和治疗的生物力学机制。方法:1临床回顾性研究1.1研究对象:根据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骨科2006年1月~2010年1月收治住院手术的患者,共纳入80例80髋,男54例(54髋),女26例(26髋),年龄18-60岁,平均40.34±13.03岁,均为闭合性骨折,左髋32例,右髋48例。经X线及CT检查确诊,其中Garden Ⅰ型6例,Garden Ⅱ型11例,GardenⅢ型23例,GardenⅣ型40例。受伤至手术时问1~12d,平均平均3.73±2.64d。随访48~84个月,平均63.07±14.96个月。1.2治疗方法:①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术式治疗。②药物治疗:术后口服复方生脉成骨胶囊4粒/次,3次/天和川芎嗪片100mg/次,3次/天,常规服用3个月。如发现坏死继续服药治疗1.5-2年。1.3观察影响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塌陷的危险因素:①由导师回顾分析原始骨折x线片,进行骨折分型。并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分型、骨折复位时间、复位程度等,采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各个因素与股骨头坏死及其坏死后塌陷的相关性。②股骨颈骨折后末次随访股骨头坏死分期:参照国际骨循环研究会(ARCO)骨坏死分期标准,其中ARCO Ⅰ期5例,稳定Ⅱ期10例,不稳定Ⅱ期12例。③坏死的范围:参照坏死区体积百分比(坏死区域体积/整个股骨头体积)准确的表达出坏死区域。收集患者MRI图像数据,利用Mimics15.01软件基于DICOM图像数据建立坏死区三维模型,根据股骨头半径和坏死区模型体积,求出坏死体积比。把坏死体积大于40%为风险值,其中≤30%6髋,31%-40%12髋,>40%9髋。④坏死的位置:根据Steinberg的改良正蛙位分型法,其中正位:A型0例,B型4例,C1型12例,C2型11例;蛙位:A型0例,B型6例,C1型15例,C2型6例。1.4术后随访及相关疗效评价1.4.1术后随访:术后进行回顾性随访,向每位患者发放调查问卷,患者末次随访平均63.07±14.96个月。1.4.2影像学评估①骨折不愈合:术后达到或超过8个月,X线片仍可见到清晰骨折间隙。②股骨头坏死进展程度检测:使用改良Nishii法,同心圆模板测量,间距0.5mm,根据X线双髋正位片确定股骨头中心点,测定股骨头半径r,根据股骨头中心点垂直线,测股骨头中心点到股骨头顶距离d,塌陷程度:φ=r-d。共分为3级:A:<2mm; B:2-4mm;C>4mm。③坏死区修复:(1)坏死区骨密度的变化;(2)囊性变(透亮区)出现的位置;(3)新月征的范围和分布;(4)坏死区周围的硬化带是否模糊、消失。④头臼关系是否和谐:(1)股骨头的外形是否保持类球形形态;(2)头臼是否保持同心圆关系(Harris定律)。⑤关节是否稳定:观察术后末次随访时的Shenton线是否连续。⑥坏死区硬化带分布类型:根据正蛙位X线片观察硬化带分布范围:A型:软骨下骨有连续性硬化带;B型:有硬化带但没延续到软骨下骨;C型:不连续性硬化带延伸到软骨下骨;D型:没有硬化带形成。⑦前外侧柱重建程度:植入的同种异体腓骨顶端位置分布,及其与软骨下骨或股骨头外侧柱骨质焊接情况(软骨下骨密度均匀增高或有明显连续性骨小梁相连接)。分为四个等级:优:前外侧柱完全重建,腓骨远端完全在前外侧柱内,腓骨远端皮质模糊并与正蛙位周围骨质焊接充分;良:前外侧柱重建50%,腓骨远端正位或蛙位在前外侧柱内,腓骨远端皮质轻度模糊并与正位或蛙位周围骨质部分焊接;差:前外侧柱重建<50%,腓骨远端正蛙位都不在前外侧柱内,腓骨远端皮质清晰且与正位或蛙位周围骨质没有焊接。⑧术后复位质量:参照1971年Garden提出的评价股骨颈骨折复位质量的方法,即复位后的Garden指数分为4级。1.4.3临床疗效评估①Harris评分:参照Harris评分系统;②FPS-R疼痛评分;③SF-36量表评分(生活质量评分)。2.生物力学有限元实验研究2.1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和分析(1)获取影像资料从临床影像工作站获取个体患者DICOM格式的CT数据。(2)运用Mimics10.01软件基于CT资料建立半骨盆和全股骨三维有限元模型。(3)模型结果验证:拟通过现有的利用压敏片研究和测量股骨头关节软骨的接触压力的尸体实验来验证本研究所建立模型的有效性。(4)骨折类型和手术操作模拟:采用基于生物力学稳定性分型的Pauwels分型系统进行骨折类型和手术操作模拟,随后进行骨折愈合模型的创建。(5)空心钉固定及改良术式固定后股骨头坏死模型建立:利用上述模型的方法,采用个体股骨头坏死病例,基于MRI资料重建不同类型的坏死范围和坏死位置,逆向工程,网格曲面化。模拟施予站立位600N载荷进行应力应变研究。3.统计方法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8.0(SPSS公司,美国)进行统计,分析骨折分型、性别、年龄、复位质量等单因素与股骨头坏死和晚期塌陷的关系时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同时行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检测,若方差齐使用方差分析,LSD检验进行两两比较,若方差不齐,使用Dunnett检验;各独立组间参数比较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股骨颈骨折预后的多个影响因素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股骨头Kaplan-Meier幸存曲线(分别以人工髋关节置换及股骨头塌陷为观察终点)采用Log-rank检验分层分析,a=0.05,双侧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股骨头坏死后塌陷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1.实验研究:股骨颈骨折并发股骨头坏死三维有限元实体模型建立逼真细腻,轮廓清晰,经过模型验证其内部骨质结构与实体结构一致,用于有限元力学分析,结果真实可靠。2.股骨头坏死塌陷前期和塌陷后早期应用相应的保留股骨头手术能够减少甚至阻止塌陷的进展,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关键时期。本研究应用改良术式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并发头坏死预防塌陷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提示:股骨头坏死后坏死区松质骨应力明显下降,负重面的应力主要集中于股骨头的表面皮质骨和软骨下骨板及深部的死骨与活骨交界处,坏死骨周围应力集中明显且范围较大。空心钉联合同种异体腓骨植入能够有效分散局部坏死区表面的应力,有效恢复了力学传导路径,通过腓骨将应力传导到大转子及股骨距周围,减轻坏死区周围的应力集中,有效预防因应力导致的股骨头塌陷,使头内坏死区应力承担均匀,有益于维持头内稳定,利于骨坏死获得持续性修复。空心钉和腓骨结合为统一体,有效对抗剪力和较好的抗扭转能力,进一步促进骨折愈合。另外,还发现骨折后并发股骨头坏死的类型不同,两种手术方式对应力分布的影响迥异,其中Steinberg B型,空心钉和改良术式对坏死后坏死区的应力影响基本一致,股骨头内二者皆没有较大的应力集中,应力传导较好,与正常股骨头内的力学性能无明显差别;SteinbergC1型,空心钉组在坏死区松质骨内产生的应力集中大于改良术式组,但从前外侧柱股骨头皮质骨壳表面应力分析二者差别不大,法向量图的应力传导改良术式组略优于空心钉组,略差于正常组;SteinbergC2型,改良术式组无论在股骨头内的力学传导还是应力的分散方面都显着优于空心钉组,空心钉远端在股骨头软骨下骨产生较大的小范围应力集中,易导致软骨下骨板处的断裂。另外,根据坏死区冠状位剖面图分析,空心钉对坏死区域的应力承担和分散效果较差,仅仅在钉的远端与其周围骨质之间产生应力集中,且应力峰值远大于坏死区松质骨所能承受的应力极限;而改良术式组在腓骨远端的应力有轻度集中,但对其负重区应力分散均匀,有助于维持头内各种介质之间的稳定,利于死骨修复,并有效传导了应力;且腓骨支撑着来自髋臼负重区的应力,避免了因负重导致的股骨头塌陷风险。综合判断,并发SteinbergB型坏死两种手术对坏死后坏死区应力分布影响不大,对于SteinbergC1、2型坏死,改良术式能较好的恢复股骨头负重区应力传导路径,能够有效重建股骨头前外侧柱力学性能,在坏死松质骨区域能够承担和卸载来自负重区的应力,避免坏死骨周围的应力集中,缓解或避免股骨头皮质骨壳断裂及软骨皱褶的出现,从而在力学方面避免塌陷的发生3.临床研究:通过对本组病例的回顾性随访,笔者发现,改良术式没能有效降低股骨头坏死率,坏死率为33.75%,略低于既往文献报道(37%~50%)。但术后塌陷率明显降低,在预防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并发坏死后的塌陷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另外,为了更进一步分析股骨头坏死后的转归,笔者对27例发生股骨头坏死的患者进行进一步分析。其中27例股骨头坏死患者,有7例(8.75%)出现了股骨头的塌陷,5例(6.25%)最终行人工关节置换,而5例关节置换的患者中有2位是因为手术固定早期失效导致二期关节置换,手术规范标准固定相当重要,实际因塌陷晚期关节炎而行关节置换的仅3例(3.75%)。而剩余的20例患者股骨头轮廓良好,至今未发现有塌陷情况发生。根据股骨头生存率分析(以关节置换为观察终点),骨折后股骨头5年幸存率较高。另外,分析还发现股骨头坏死以Steinberg分型Cl、C2型最为常见,7例发生塌陷的患者都是C1、C2型坏死,坏死范围大,股骨头前外侧柱破坏明显,塌陷风险随之增大。其余患者虽部分有塌陷发生,但塌陷控制较好,塌陷<4mm,Harris评分90.93±2.41及SF-36评分0.82±0.06,评分优良,优良率93.75%,维持了和谐的头臼关系,没有疼痛等不适,患者满意度良好。通过对复查的X线片再次分析发现,塌陷进展控制良好的患者,其影像学皆表现出良好的股骨头前外侧柱重建。因此,也再次说明股骨头前外侧柱与股骨头塌陷直接相关。改良术式所呈现的优势可总结归纳为:腓骨为中空的皮质骨,弹性模量适中,早期植入可提供支架作用,为骨折和坏死提供修复的时间和空间,利于血管爬行替代,并具有骨诱导和骨传导作用,促进坏死区死骨修复。由于腓骨的植入即使是C2型坏死,腓骨可部分重建股骨头前外侧柱,将坏死区尽量局限在负重区以内,保证期稳定修复。坏死区与腓骨远端之间出现“星芒状”焊接现象时头内稳定的征象。同时,早期植入腓骨体现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中医理念,将中医药的微观辩证和现代科技的三维有限元紧密结合起来,利用有限元的精确计算及其微观的观察股骨头内的骨质改变,最早期发现坏死后塌陷的风险,避免宏观辨证的盲区,及时有效的采取治疗方案,有效控制塌陷发生和进展,对于SteinbergC1型坏死改良术式可有效避免坏死后股骨头的塌陷,SteinbergC2型坏死改良术式可适度控制塌陷进展,尽最大可能挽留髋关节。移位股骨颈骨折并发C1、C2型坏死几率较大,因此说,改良术式对中青年股骨颈新鲜骨折,尤其是移位骨折是又一种临床有效的不错选择。结论:1.股骨颈骨折并发股骨头坏死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真实可靠,能够精确判断股骨头坏死后股骨头内不同区域的力学性能变化。2.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改良术式对股骨头内应力干扰小,有效重建力学传导路径,腓骨和螺钉能够分散坏死区周围应力集中,避免软骨下骨板的断裂,股骨头整体刚度增加,抗变形能力增强,有效预防股骨头坏死后的塌陷。3.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并发股骨头坏死以SteinbergC1、C2型为主,改良术式可有效避免C1型坏死的塌陷及控制C2型坏死后的塌陷进展,延缓甚至避免人工关节置换,临床疗效有一定优势。4.中青年无移位骨折可采用单纯空心钉内固定;而对于移位骨折改良术式是一个临床有效的不错选择,真正做到微观辨证,“无塌防塌,既塌防变”。
郝江峰[4](2013)在《加压空心钉不同结构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文中指出背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进一步加大,而股骨颈骨折多发于老年人,从而使股骨颈骨折总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股骨颈骨折并发症如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是目前治疗的难点。随着髋部生物力学研究的深入以及内固定物的不断发展,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效果得到明显改善。目前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方法中,以3枚加压空心钉的应用最为广泛,而空心钉的排列方式一直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争议,所以通过研究得出最佳的入钉方式从而获得稳固的内固定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本实验通过对加压空心钉内固定不同结构的生物力学研究,得出各种相关的生物力学数据,以得出更加稳定的内固定植入方法,在生物力学方面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股骨模型按人体股骨颈骨折时常见的pauwels70度角用电锯截断,模拟常见的内收型股骨颈基低骨折,分别按正三角(向前分散排列、向前平行排列),倒三角(向前分散排列、向前平行排列)四种不同的固定结构做成股骨颈骨折复位固定模型,在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上测试一定载荷下,测出模型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位移,同时在股骨颈内外侧贴应变片,在应变力综合测试仪上测出内、外测的应变,根据公式计算出断面张开角。结果:经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出以上4种入钉方式中,倒三角向前分散入钉方式对股骨颈骨折固定稳定性较好,载荷下股骨两侧的平均应变、股骨头发生的水平位移和下沉位移断面张开角都相对较小。结论:得出3枚加压空心钉呈倒三角向股骨颈前呈分散内固定方式最稳定,为临床使用加压空心钉治疗股骨颈骨折提供生物力学理论依据。
杨维忠[5](2011)在《老年人股骨颈骨折C型臂下鳞纹钉内固定治疗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临床上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C型臂透视机下三根鳞纹钉内固定方法的疗效。方法对23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C型臂透视机下三根鳞纹钉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患肢愈合率高达70%,手术时间短,创伤小且无并发症。结论此方法临床适用范围广,创伤小值得推广。
李智勇[6](2011)在《早期干预预防股骨颈骨折不愈合和头坏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文中认为股骨颈骨折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创伤,发病率约占全身骨折的3.58%,占髋部骨折的54%,好发于老年人群。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全世界股骨颈骨折的发病率一直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据报道1990年全世界约有126万髋部骨折的病人,到2025年将会增加一倍,而到2050年全世界髋部骨折的病人将会达到450万。20世纪之前股骨颈骨折以保守治疗为主,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往往死于坠积性肺炎、感染等各种合并症,而且骨折愈合率低。1931年Smith-petersen首创三翼钉固定法,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治疗股骨颈骨折,使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取得划时代的进步。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是股骨颈骨折的两大并发症,既往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分别可高达10%-20%和10%-43%。近年来手术技巧及内固定技术较以往有了很大改进,然而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率如何变化目前尚缺乏大样本报道。植骨是提高股骨颈骨折愈合率、降低股骨头坏死率的一种有效方法,已经应用于临床。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植骨方法主要是带肌蒂的骨移植及带血管蒂的骨移植,但这两种方法创伤大、手术操作复杂,远期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不易在临床推广应用。相比之下,游离骨块移植治疗股骨颈骨折具有创伤小、手术简单等优点,但目前临床应用比较少,主要用于陈旧性股骨颈骨折及股骨颈骨折不愈合的治疗,尚未见大样本游离骨块移植治疗新鲜股骨颈骨折的报道。本研究拟对新鲜股骨颈骨折进行植骨早期干预,达到预防股骨颈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的目的。空心钉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上治疗股骨颈骨折的首选方法。然而应用空心钉配合游离骨块植骨固定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如何?空心钉与游离骨块如何布局固定骨折才能获得最佳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游离骨块植骨早期干预治疗新鲜股骨颈骨折疗效如何?目前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将对以上几个问题进行探讨。第一部分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7年就诊的所有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将所有患者按年龄分为儿童组(16岁以下)、青壮年组(1660岁)和老年组(60岁以上)。所有股骨颈骨折根据AO分型原则,分为31-B1型、31-B2型和31-B3型。对全部患者的性别、年龄、AO分型、致伤原因、治疗方式、随访结果等进行综合性分析。结果:共统计股骨颈骨折2064例,男性971例,女性1093例。2003年356例,2004年381例,2005年397例,2006年454例,2007年476例。儿童组股骨颈骨折74例(3.59%),青壮年组979例(47.43%),老年组1011例(48.98%)。31-B1型960例(46.51%),31-B2型860例(41.67%),31-B3型244例(11.82%)。607例获随访,随访时间37年,平均4.3年。人工髋关节置换211例,包括半髋关节置换113例,全髋关节置换98例。内固定396例,包括空心钉351例,动力髋17例,伽玛钉固定9例,多根克氏针固定19例。351例获随访,均采用空心钉固定,随访时间37年,平均4.3年。12例(3.4%)发生骨折不愈合,54例(15.4%)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结论:股骨颈骨折发病率逐年上升,老年人所占比例最高,青壮年男性比例高于女性,老年人女性高于男性。儿童组、青壮年组股骨颈骨折AO分型以31-B2型最多,而老年组以31-B1型最多。近年来随手术技巧及内固定器械的不断改进,骨折不愈合率较以往明显降低,但股骨头坏死率无显着下降。第二部分空心钉、95°角植骨固定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目的:比较应用3枚空心钉及髂骨块95°角植骨固定股骨颈骨折与单纯应用3枚空心钉固定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选用10具经甲醛防腐处理的成年尸体标本,均为男性,年龄5778岁,平均62岁。采用双能X-射线全身骨密度测量仪检测10对股骨近端标本的骨密度。将股骨及同侧髂前上棘处包括内外板的骨块从每具尸体标本取下,随机分入植骨组和对照组。所有近端股骨标本均用摆锯于股骨颈中部并垂直于股骨颈轴线锯断,造成骨折模型。解剖复位后,对照组采用3枚空心钉固定,植骨组采用3枚空心钉及游离髂骨块固定,髂骨块从大转子向股骨头前下方置入,与股骨干纵轴成95°角(与空心钉约成30°角),过骨折线约1.5cm。所有标本均进行扭转实验、垂直压缩实验、循环实验及最大垂直载荷实验。扭转实验中,给予股骨头垂直加载应力至10N后,以0.5°/S的速度将股骨头顺时针扭转5°,记录其扭转3°,5°时的扭矩。垂直压缩实验中,以20N/S的速度垂直向下给予股骨头加载应力至1000N,记录700N,1000N时生物力学机显示的位移数值。循环实验,以频率2HZ,给予股骨头加载700N的交变压应力,加载方式为正弦波加载,做1000个循环。最后以20N/s的速度对标本进行垂直加载应力,直至内固定失败,记录内固定失败时的应力。所有数据均应用SAS8.1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左侧股骨近端标本的骨密度为0.871±0.157g/cm2,右侧为0.889±0.134g/cm2,左、右侧标本的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循环实验前:扭转实验中股骨头顺时针扭转3°时植骨组及对照组的扭矩平均分别为10.440±1.529Nm和9.548±1.457Nm,扭转5°时平均分别为14.720±1.422Nm和14.115±1.384 Nm,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所有p值均<0.05);垂直压缩实验中,在700N、1000N的载荷下,植骨组的位移平均分别为0.323±0.021mm、0.417±0.013mm,对照组的位移平均分别为0.313±0.013mm、0.410±0.024mm,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p值均>0.05)。所有标本均成功完成了循环实验,无疲劳骨折、内固定失败出现。循环实验后:扭转实验中股骨头顺时针扭转3°时植骨组及对照组的扭矩平均分别为10.562±1.622Nm和10.018±1.355Nm,扭转5°时平均分别为14.468±1.430Nm和13.941±1.186Nm,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所有p值均<0.05);垂直压缩实验中,在700N、1000N的载荷下,植骨组的位移平均分别为0.263±0.019 mm、0.358±0.021 mm,对照组的位移平均分别为0.272±0.018mm、0.366±0.017mm,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p值均>0.05)。在最大载荷方面,植骨组的最大载荷平均为2582.8±353.7N,对照组平均为2474.9±252.7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植骨组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在抗扭转方面优于对照组,在抗压及极限载荷方面与对照组无差别。说明95°角植入游离髂骨块后,3枚空心钉固定股骨颈骨折的抗扭转能力增强,抗压能力及极限载荷能力无改变,生物力学稳定性没有降低。从生物力学的角度,3枚空心钉及髂骨块95°角植骨的手术方法可用于临床股骨颈骨折的治疗。第三部分不同角度植骨固定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目的:比较游离髂骨块127°角与95°角植骨固定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探讨治疗股骨颈骨折最佳的植骨方式。方法:选用9具经甲醛防腐处理的成年尸体标本,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4773岁,平均67岁。采用双能X-射线全身骨密度测量仪检测9对股骨近端的骨密度,将股骨及同侧髂前上棘处包括内外板的骨块从每具尸体标本取下,随机分入127°角植骨组和95°角植骨组。所有股骨近端标本均用摆锯于股骨颈中部并垂直于股骨颈轴线锯断,造成骨折模型,解剖复位后采用3枚空心钉及髂骨块固定,其中127°角植骨组髂骨块位于3枚空心钉中间并与其平行,髂骨块与股骨干纵轴成127°角,95°角植骨组髂骨块与空心钉成30°角,与股骨干纵轴成95°角。所有标本空心钉均呈正等腰三角型分布,髂骨块均越过骨折线约1.5cm。所有标本均进行扭转实验、垂直压缩实验、循环实验及最大垂直载荷实验。扭转实验中,给予股骨头垂直加载应力至10N后,以0.5°/S的速度将股骨头顺时针扭转至5°,记录其扭转3°,5°时的扭矩。垂直压缩实验中,以20N/S的速度垂直向下给予股骨头加载应力至1000N,记录700N,1000N时生物力学机显示的位移数值。循环实验时,以频率2HZ,给予股骨头加载700N的交变压应力,加载方式为正弦波加载,做1000个循环。最后以20N/s的速度对标本加载垂直向下的应力,直至内固定失败,记录内固定失败时的应力。所有数据均采用SAS8.1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配对t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左、右侧股骨近端标本的骨密度平均分别为0.794±0.073g/cm2、0.803±0.082g/c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循环实验前:扭转实验中股骨头扭转3°和5°时,95°角植骨组的扭矩平均分别为9.914±1.658Nm和14.027±1.780Nm,127°角植骨组平均分别为8.716±1.731Nm、12.490±1.744Nm,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所有p值均<0.05);垂直压缩实验中在700N和1000N的载荷下,95°角植骨组股骨头的位移平均分别为0.364±0.046mm、0.444±0.050mm,127°角植骨组平均分别为0.522±0.064mm、0.675±0.06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所有p值均<0.05)。所有标本均成功完成了循环实验,无疲劳骨折、内固定失败出现。循环实验后:扭转实验中股骨头扭转3°和5°时,95°角植骨组的扭矩平均分别为9.561±1.913Nm、13.205±2.111Nm,127°角植骨组组平均分别为7.936±1.547Nm、11.173±1.653Nm,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所有p值均<0.05);垂直压缩实验中在700N和1000N的载荷下,95°角植骨组股骨头的位移平均分别为0.315±0.049mm、0.398±0.051mm,127°角植骨组平均分别为0.606±0.049mm,0.732±0.071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p值均<0.05)。极限载荷试验中,95°角植骨组的极限载荷平均为2360.811±204.340N,127°角植骨组为2112.689±186.913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95°角植骨组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在抗扭转、抗压及极限载荷方面均优于127°角植骨组。从生物力学的角度,采用3枚空心钉固定股骨颈骨折时,95°角植骨稳定性最佳,本实验结果为临床上治疗股骨颈骨折最佳的植骨方式提供了生物力学依据。第四部分植骨治疗新鲜股骨颈骨折的临床观察目的:探讨应用闭合复位、游离髂骨块不同角度植骨、空心钉固定治疗新鲜股骨颈骨折的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12月至2010年2月应用闭合复位、游离髂骨块不同角度植骨、空心钉固定的方法治疗新鲜股骨颈骨折121例,男64例,女57例;年龄2186岁,平均55.5岁;左侧67例,右侧54例。根据Garden分型:Ⅱ型21例,Ⅲ型64例,Ⅳ型36例;根据解剖部位分型:头下型53例,经颈型63例,基底型5例。伤后致手术的时间为114d,平均4d。采用游离髂骨块127°角植骨、空心钉固定85例,95°角植骨、空心钉固定36例。结果:所有骨折复位均达Garden对线指数Ⅰ级或者Ⅱ级;手术时间45~100min,平均65min;术中出血量70~255mL,平均105mL;本组无死亡病例,发生早期并发症2例,包括伤口局部血肿1例,下肢静脉血栓1例;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6.9个月。骨折全部愈合(100%),6例(5%)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其中1例采用髂骨块95°角植骨,5例采用127°角植骨,最早出现股骨头坏死的时间是12个月,最晚26个月。全部患者在随访期内未发现骨折二次移位及螺钉松动、断裂、弯曲等现象,Harris髋关节评分46.3100分,平均88.2分。结论:采用闭合复位、游离髂骨块不同角度植骨、空心钉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等优点,由于一期植骨,不但稳定性好,而且提高了骨折愈合率,并能有效预防远期股骨头坏死,为临床治疗股骨颈骨折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方法。
徐学战,陈添和,王建业[7](2010)在《老年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原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失败原因。方法对1995年10月至2007年10月用三种内固定方法治疗95例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例中失败的31例进行相关原因分析。结果失败表现为内固定松动退出或进入髋关节、髋骨、盆腔,内固定折断,最终发生股骨头坏死吸收、骨折不愈合。患者骨质疏松程度、骨折类型、骨折复位、手术技术、年龄、基础病、手术适应证的选择不当是失败的相关原因。结论严格内固定适应证,且对高龄、严重骨质疏松、GardenIV型患者不宜首选此方法尽量解剖复位、提高手术技巧,可降低内固定失败率。
刘保朋[8](2005)在《内固定并减压术治疗股骨颈骨折36例》文中研究指明
程保旗,牛雪梅,申章芳,苏亚丽[9](2004)在《C型臂下鳞纹钉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文中认为目的 结合老年人骨质疏松及其生理病理特点 ,分析研究老年人股骨颈骨折C型臂透视机下三根鳞纹钉内固定方法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 116例老年人股骨颈骨折 ,在C型臂电视X光透视机下 ,基础加局部浸润麻醉 ,小切口 ,三根鳞纹钉固定的优势 ,具体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结果 愈合率 70 % ,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痛苦小 ,医疗费用低 ,恢复较快 ,无并发症。结论 在老年人股骨颈骨折中 ,此方法临床适应范围广 ,创伤小 ,优于其它固定方法 ,值得推广应用。
刘培太[10](2004)在《三根鳞纹钉经皮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体会——附112例病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二、鳞纹钉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失败的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鳞纹钉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失败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补肾活血汤促进股骨颈骨折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股骨颈骨折中西医研究进展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资料 |
2 病例筛选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分型标准 |
2.4 纳入标准 |
2.5 排除标准 |
2.6 脱落标准 |
3 手术方法 |
4 术后处理 |
5 疗效判定标准 |
5.1 骨折愈合诊断标准 |
5.2 骨折不愈合诊断标准 |
5.3 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 |
6 统计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1 受试者完成状况 |
2 一般资料均衡性比较 |
3 疗效评价 |
3.1 主观评价 |
3.2 客观评价 |
第四章 讨论与分析 |
1.现代医学方面 |
1.1 西医对股骨颈骨折治疗方案选择 |
1.2 西医对骨折的修复过程的认识 |
1.3 西医对股骨颈骨折愈合因素分析 |
1.4 西医促进股骨颈骨折愈合的方法 |
2 祖国医学方面 |
2.1 中医对骨折修复过程的认识 |
2.2 中医促进骨折愈合的方法 |
3 补肾活血汤成方依据 |
3.1 方剂方药依据 |
3.2 方剂方药分析 |
4 研究结果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2)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的预后分析及股密葆干预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1. 中医对股骨颈骨折的认识 |
1.1 中医对股骨颈骨折的认识和治疗的发展历史 |
1.2 股骨颈骨折发生的病因病机 |
1.3 股骨颈骨折的中医内治 |
1.4 中医对股骨头坏死的认识 |
2. 西医对股骨颈骨折的认识 |
2.1 如何实现和维持股骨颈骨折的精准复位? |
2.2 如何预防粉碎性股骨颈骨折的短缩? |
2.3 如何降低移位性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 |
2.4 如何预防股骨颈骨折的发生?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和内固定失败的相关因素分析、生活质量评价和中医证型分析 |
1. 资料和方法 |
1.1 设计 |
1.2 研究对象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股骨颈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的定义 |
1.6 随访方法 |
1.7 观察指标 |
2.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基本资料 |
3.2 单因素分析 |
3.3 股骨头坏死的多因素分析 |
3.4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多因素分析 |
3.5 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头存活患者生活质量评测 |
3.6 中医证候分析 |
3.7 不同年龄患者的比较 |
4. 讨论 |
4.1 股骨头坏死及内固定失败相关因素的探讨 |
4.2 Gotfried阳性支撑复位与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预后的关系 |
4.3 股骨颈骨折修复后患者生活质量分析 |
4.4 股骨颈骨折术后证候分析 |
4.4.1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远期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
4.4.2 中医证型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关系 |
4.4.3 50-65岁股骨颈骨折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 |
5. 总结 |
6.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空心螺钉置入治疗伴后壁缺损的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有限元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仪器及软件 |
1.2 股骨颈骨折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 |
1.3 评价指标 |
2. 结果 |
2.1 不同模型内固定螺钉的应力分布与峰值 |
2.2 不同模型股骨与内固定螺钉的变形与峰值 |
3. 讨论 |
3.1 有限元分析法的优点 |
3.2 不同空间构型螺钉固定的应力分析 |
3.3 BDSF固定预防颈短缩增强稳定的机制分析 |
3.4 不足与展望 |
3.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股密葆方干预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的疗效观察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设计类型 |
1.2 研究对象 |
1.3 诊断标准 |
1.4 中医辨证 |
1.5 纳入标准 |
1.6 排除标准 |
1.7 治疗分组 |
1.8 疗效评价 |
1.9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愈合时间 |
2.3 Harris评分 |
2.4 生活质量评价 |
2.5 术后1年股骨颈短缩情况评价 |
2.6 末次随访患者的步行能力评价 |
3 讨论 |
3.1 姜宏教授治疗股骨颈骨折经验总结 |
3.2 股密葆组方及方解 |
3.3 股密葆促进骨折愈合和防治股骨头坏死的探讨 |
3.4 股密葆方改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 |
3.5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附录 |
一、股密葆对骨质疏松模型大鼠骨小梁显微结构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动物、药物干预和取材 |
1.2 Micro-CT图像采集、骨组织计量参数评价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Micro-CT平扫股骨近端结构观察 |
2.2 Micro-CT重建与骨微结构定量分析 |
3. 讨论 |
3.1 骨质疏松症及股骨头坏死的动物模型 |
3.2 改善骨质疏松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二、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手术时机的系统回顾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文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1.3 文献质量评价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进行的科研工作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改良术式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并发骨坏死预防塌陷的临床及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 |
2 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发病的危险因素 |
3 髋关节的局部生理结构及股骨颈和股骨头的血供 |
4 髋关节的运动力学 |
5 股骨颈骨折时损伤的机制及骨折分型 |
6 股骨颈骨折的治疗 |
7 内固定物的选择 |
8 内固定加植骨类 |
9 人工关节置换治疗 |
第二节 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塌陷的发病及治疗现状 |
1 现代中医学对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认识 |
2 股骨颈骨折后骨坏死的发生概率 |
3 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 |
4 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相关因素 |
5 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可能的因素 |
6 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后的塌陷 |
7 其他相关因素 |
8 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后塌陷的治疗 |
9 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早期防治塌陷的必要性 |
10 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影像学进展过程 |
11 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塌陷的早期预测 |
12 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塌陷的防治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治疗方法 |
1.6 观察影响股骨颈骨折后疗效的相关因素 |
1.7 术后随访及相关疗效评价 |
1.8 疗效评定标准 |
1.9 手术方法 |
2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影响股骨颈骨折术后疗效的单因素分析 |
3.2 股骨颈骨折术后影响股骨头坏死及塌陷的多因素分析 |
3.3 股骨颈骨折并发股骨头坏死后的发展和转归 |
3.4 股骨头Kaplan-Meier幸存曲线 |
3.5 股骨头坏死的ARCO分期、坏死范围及坏死位置与股骨头塌陷幸存率分析 |
3.6 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改良术式治疗预防股骨头坏死塌陷的情况 |
4 讨论 |
4.1 中青年股骨颈骨折预后股骨头坏死、塌陷的相关单因素分析 |
4.2 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并发股骨头坏死的进展及转归 |
4.3 改良术式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应用及意义 |
4.4 改良术式预防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后塌陷的局限性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改良术式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的有限元模型建立 |
6 材料 |
7 方法 |
第二节 改良术式预防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后塌陷的生物力学机制 |
8 材料 |
9 方法 |
10 结果 |
第四部分 讨论 |
11 髋关节生理状态下的生物力学特点 |
12 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并发股骨头坏死后其力学性能的变化 |
13 股骨颈骨折后头颈部骨结构的力学性能变化与股骨头坏死、塌陷的相关性 |
14 三维有限元生物力学分析在股骨颈骨折及股骨头坏死塌陷预测中的应用 |
15 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并发股骨头坏死后塌陷发生的生物力学机制 |
16 现代中医学“辨证论治”在改良术式预防股骨头坏死后塌陷中的应用 |
17 “辩稳论治”在预防股骨头坏死塌陷中的应用 |
18 “辨稳论治”指导治疗股骨颈骨折并发坏死后塌陷的意义 |
19 同种异体腓骨联合内稳定空心拉力螺钉预防股骨头坏死后塌陷的机理 |
结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详细摘要 |
(4)加压空心钉不同结构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器械、仪器及实验内容 |
1.材料及主要器械仪器 |
2 实验方法及步骤 |
3.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老年人股骨颈骨折C型臂下鳞纹钉内固定治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因老年骨质疏松, 遇轻微外力可致股骨颈骨折。 |
1.2.2 |
1.2.3 鲁米那针100mg, 度冷丁针50mg术前30min肌注。 |
1.2.4 |
1.2.5 于术后维持患肢骨牵引6d, 牵引重量减致2~3kg, 第7d拔除骨牵引, 遵医嘱行功能锻炼, 第7周可扶双拐不负重下床活动。 |
1.3 疗效标准 |
2 结果 |
3 讨论 |
(6)早期干预预防股骨颈骨折不愈合和头坏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空心钉、95°角植骨固定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不同角度植骨固定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植骨治疗新鲜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一 股骨颈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的病因及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内固定并减压术治疗股骨颈骨折36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2.1 手术操作 |
1.2.2 术后处理 |
1.3 疗效判定标准 |
2 结 果 |
2.1 疗效 |
2.2 并发症 |
3 讨 论 |
3.1 及时复位 |
3.2 牢固的内固定 |
3.3 早期减压 |
3.4 适时锻炼 |
(9)C型臂下鳞纹钉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方法 |
1.3 疗效标准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
3.2 比较三刃钉内固定术 |
3.3 比较单纯的股骨髁上牵引疗法 |
3.4 三根鳞纹钉内固定法 |
(10)三根鳞纹钉经皮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体会——附112例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治疗方法 |
2.1 手术方法 |
2.2 术后处理 |
3 治疗结果 |
3.1 疗效评定标准 |
3.2 疗效评定结果 |
3.3 住院期间并发症 |
3.4 出院后并发症 |
4 讨 论 |
4.1 要重视早期功能锻炼 |
4.2 要准确掌握术后负重时间 |
4.3 要注意预防DVT |
4.4 拔钉问题 |
4.5 要重视骨质疏松的防治 |
四、鳞纹钉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失败的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补肾活血汤促进股骨颈骨折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的疗效观察[D]. 张毫.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的预后分析及股密葆干预的疗效观察[D]. 刘冠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3]改良术式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并发骨坏死预防塌陷的临床及力学分析[D]. 周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4]加压空心钉不同结构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D]. 郝江峰. 山西医科大学, 2013(10)
- [5]老年人股骨颈骨折C型臂下鳞纹钉内固定治疗分析[J]. 杨维忠. 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1(05)
- [6]早期干预预防股骨颈骨折不愈合和头坏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 李智勇. 河北医科大学, 2011(10)
- [7]老年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原因分析[J]. 徐学战,陈添和,王建业.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0(05)
- [8]内固定并减压术治疗股骨颈骨折36例[J]. 刘保朋.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02)
- [9]C型臂下鳞纹钉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J]. 程保旗,牛雪梅,申章芳,苏亚丽. 医药论坛杂志, 2004(22)
- [10]三根鳞纹钉经皮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体会——附112例病例分析[J]. 刘培太. 中医正骨, 2004(07)
标签:股骨颈骨折论文; 股骨头坏死论文;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论文; 骨折论文; 骨折恢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