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过缓伴ST段压低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心动过缓伴ST段压低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一、心动过缓伴ST段压低在病窦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郭玉君[1](2007)在《新疆我院食道调搏2588例资料回顾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评价食道调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588例患者经食管双极电极进行程控S1S1分级递增刺激和S1S2程序早搏刺激进行食道调搏检查。结果:食道调搏对于心脏的电生理检查中的在临床中的诊断作用是肯定的。在2588例患者中,其中有阳性结果的有1369例,女性598例,男性771例,汉族865例,维族354例,其他民族为154例。包括阵发性室上速372人,女性193,男性179人,汉族234例,维族99例,其他民族为39例;窦缓481人,女性173人,男性308人,汉族310例,维族116例,其他民族为55例。房颤,53人,男性34人,女性19人,汉族31例,维族12例,其他民族为10例。房扑5人,男性3人,女性2人,汉族3例,维族1例,其他民族为1例:双径路现象未诱发室上速的有441例,男性223例,女性191例,汉族259例,维族111例,其他民族为44例。有预激表现,但是无室上速的38例,男性20例,女性18例,汉族25例,维族9例,其他民族为4例,预激合并双径路而无室上速的有6例,男性4例,女性2例汉族3例,维族2例,其他民族为1例,其他1219例。结论:(1)经食道调搏行心脏电生理检查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常见类型如房室结双径路或房室旁路参与的室上性的心动过速。对于引起窦缓的原因,如窦房结功能障碍,房室结传导障碍,以及由于自主神经的自律性的高低具有诊断价值。(2)对于房颤和房扑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3)还能有效的终止室上性的过速心动,在各个医院可以推广使用。在患者行射频消融术前的必要的检查。(4)通过食道调搏行心脏电生理检查诊断可以看出心律失常和性别,年龄,民族有相关性。

刘海英,程洁,宋猛,杨红照,贾海燕,张俊芳,李秦予[2](2006)在《105例经食道心房调搏术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评价食道心房调搏术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插入食道电极,用电生理刺激仪发放电脉冲,进行程序及非程序刺激。结果:受检者105例,检出房室结双径路16例(15%);旁道伴房室折返型心动过速20例(19%);房速3例(3%);病窦综合征4例(4%);迷走神经张力增高22例(21%);冠心病负荷试验1例(1%);检查结果正常者41例(39%);终止阵发性室上速5例(5%)。结论:通过食道心房调搏术,可以诊断过缓型及快速型心律失常;评价心脏传导系统功能;揭示心脏电生理现象;诱发及终止阵发性室上速发作等,具有独特及重要的临床价值。

楚英杰,郭继鸿,许原,李学斌,刘肆仁[3](2004)在《心动过缓伴ST段压低在病窦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对心动过缓伴ST段压低的现象进行讨论 ,评估其在病窦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3 1例患者行窦房结功能评估、踏车试验、冠状动脉造影和药物试验。结果 :2 6例完成全部研究 ,其中 ,11例判定为病窦综合征 ,15例窦房结功能正常。两组踏车试验中均有部分患者出现心率反应不良 ,其冠状动脉造影特征为病变均涉及右冠和 /或回旋支 ,而心率反应正常者多为单纯前降支病变 ;后者进入药物试验 ,均观察到慢频率依赖性ST段压低。结论 :心动过缓与ST段压低可互为因果 ,并对窦房结功能是否可逆、病因是否属缺血性有诊断价值。

杨朝晖[4](2017)在《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中的应用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价值,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本组研究以我院心内科于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67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所有患者均分别采用冠状动脉造影与和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比两组检查手段对低危血管、中危血管、高危血管的检出率与检查情况。结果:(1)本组研究中,经冠脉造影检查阳性39例,阴性5例;经动态心电图检查阳性44例,动态心电图的灵敏度为70.58%、特异度为71.43%。(2)51例冠脉造影检查结果为阳性的患者中,低危血管13例(25.49%)、中危血管19例(37.25%)、高危血管19例(37.25%);40例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为阳性的患者中,低危血管6例(15%)、中危血管16例(40%)、高危血管18例(45%),其中中危血管、高危血管的检出率明显高于低危血管检出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诊断中采用动态心电图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与特异性均较高的优势,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患者的病变程度与心肌供血状况,可以作为首选诊断手段在临床中推广。

张蓉[5](2013)在《动态心电图检查在80例急诊危重病例中的诊断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动态心电图在急诊危重患者中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10年1月份到2012年8月份收治的160例急诊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的心电图检查(对照组)以及动态心电图检查(实验组),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结果显示,动态心电图在检出率上明显高于常规的心电图检查,两种检查方式在检出率比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诊危重患者实施动态心电图检查能够有效检出心律失常以及心肌缺血患者,从而有效对临床治疗方案进行设计和规划。

栗金军,赵丽[6](2007)在《主动脉夹层误诊分析》文中认为主动脉夹层是临床上较少见的、极其凶险的疾病,其发病突然,病情进展极快,及时的临床识别和明确诊断对AD患者的处理至关重要。因AD累及分支血管范围的不同而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早期容易误诊、漏诊。AD约有16%的患者首发症为腹痛或腰痛,因此,腹痛或腰痛伴有高血压病的患者在诊断中应考虑到AD;另外,对一些昏迷、晕厥、肢体活动障碍、便血及血尿者,在鉴别诊断时要注意AD存在的可能。

齐延芳[7](2007)在《心电图ST/T改变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将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与心电图(ECG)变化对比分析,探讨心电图ST/T改变在判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脉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5月至2006年12月以“ACS”收入我院心脏科的患者310例,其中男性215例,女性95例,年龄30-80岁(平均年龄57.60±10.46岁)。所有患者均进行CAG和ECG检查。冠状动脉狭窄≥50%有意义。心电图上除AVR导联外,两个相邻导联ST段抬高≥0.1mv(在V1~V3导联≥0.3mv)、ST段压低≥0.05mv和(或)在R波为主的两个相邻导联T波振幅<同导联R波的1/10认为有意义,AVR导联ST段抬高≥0.05mv即有意义。记录CAG结果和ECG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确切概率法。相关性检验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和Logistic回归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显着性。结果:1、与冠状动脉狭窄<50%者比较,冠状动脉狭窄≥50%者更易出现心电图ST、ST/T、ST-T改变(P<0.01),但T波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ST、T、ST-T、ST/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2、0.474、0.585、0.299。冠状动脉单支病变、双支病变、三支病变、左主干病变及近端病变、远端病变、近端+远端病变组较无狭窄组更易出现心电图ST段、ST/T及ST-T改变(P<0.05),但单支病变、双支病变、三支病变、左主干病变组之间及近端病变、远端病变、近端+远端病变组之间比较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狭窄≥50%、≥70%、≥90%组较无狭窄组更易出现心电图ST段、ST/T改变(P<0.05),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增加,心电图诊断的敏感性逐渐增加(79.49%VS 84.04%VS89.50%,86.32%VS 89.20%VS 92.27%),但特异性逐渐降低(82.89%VS 79.38%VS 71.32%,53.95%VS 51.55 VS 45.74%)。心电图ST段抬高冠脉造影阳性率为99%,明显高于ST段压低(82%)和无ST段异常者(43%)。2、埘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心电图ST、T、ST/T、ST-T改变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311、0.447、0.381、0.378。与单支病变和双支病变比较,三支病变心电图多伴有AVR导联ST段抬高和ST段压低≥0.20my(P<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AVR导联ST段抬高与三支病变相关(P<0.05),其诊断三支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48.57%、85.51%、62.96%、76.62%、73.08%。3、急性ST段抬高的AMI:(1)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左前降支(LAD)近端病变组与远端病变组在心电图Ⅰ、V1-V6导联ST段抬高程度上无明显差异(P>0.05)。LAD近段病变组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较远段病变组明显(-0.08±0.08my VS-0.02±0.05mv,-0.10±0.13myVS-0.02±0.05mv,-0.11±0.12my VS-0.01±0.04mv,P<0.05),AVR、AVL导联ST段抬高亦较远段病变组明显(0.04±0.05my VS 0.00±0.05mv,0.07±0.10my VS 0.01±0.07my,P<0.05),其预测LAD近段病变的敏感性分别为58.82%、58.82%、64.71%、58.82%、52.94%,特异性分别为73.08%、73.08%、69.23%、84.62%、76.92%。(2)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右冠状动脉(RCA)闭塞组和左回旋支(LCX组)闭塞组在Ⅱ、AVF、V1-V4导联ST段偏移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梗死相关动脉(IRA)为RCA时,心电图多表现为Ⅰ、AVL导联ST段压低(46/53 VS6/12、47/53 VS2/12,P<0.01)、AVL导联ST段压低程度超过Ⅰ导联(33/53 VS 3/12,P<0.05)、Ⅲ导联ST段抬高程度超过Ⅱ导联(48/53 VS 4/12,P<0.01)、AVR导联ST段无明显压低(37/53 VS 3/12,P<0.01),其敏感性分别为86.79%、88.68%、62.26%、90.57%、69.81%,特异性分别为50.00%、83.33%、75.00%、66.67%、75.00%。心电图表现为V5或V6导联ST段抬高(6/12 VS 9/53,P<0.05)、AVR导联ST段压低(9/12 VS 16/53,P<0.01)多见于LCX病变,其敏感性为50.00%、75.00%,特异性为83.02%、69.81%。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对应导联ST段压低在V4-V6更明显者、无对应导联ST段压低和ST段压低在V1-V3更明显者三支病变发生率分别为67%、31%、19%,伴LAD病变者分别为89%、63%、52%,对应导联ST段压低在V4-V6更明显者三支病变和LAD病变发生率高于另外两组(P<0.05)。(3)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在killip2级以上者较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忠者多(7/35 VS 3/51,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亦低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52.09%±9.30%VS 56.36%±5.88%,P<0.05)。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AVR导联ST段抬高组LVEF低于ST段位于基线组和ST段压低组(46.22%±7.41%VS55.00%±8.83%VS 51.71%±7.48%,P<0.05),ST段位于基线组与ST段压低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三组之间LVEF无明显差异(50.67%±2.52%,56.33%±4.37%,57.58%±6.30%,P=0.107)。结论:1、ECG在判断ACS患者冠脉血管病变中有一定价值。AVR导联ST段抬高有助于NSTEACS三支病变的判断。2、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和AVL、AVR导联ST段抬高多提示为LAD近段病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Ⅰ、AVL导联ST段压低、AVL导联ST段压低程度超过Ⅰ导联、Ⅲ导联ST段抬高程度超过Ⅱ导联、AVR导联ST段无明显压低多提示IRA为RCA,而V5、V6导联ST段抬高、AVR导联ST段压低有助于判断IRA为LCX。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对应导联ST段压低在V4-V6更明显者多为三支病变且伴LAD病变。

洪婉蓉[8](2021)在《儿童228例期前收缩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儿童期前收缩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临床综合管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省立医院儿科在2012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诊治的228例期前收缩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期前收缩类型、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病因、治疗及预后等情况。结果:1、基本情况:共收集期前收缩患儿228例,其中男117例,女111例,男女比例1.05:1,平均发病年龄6.7±3.1岁,以7~14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共105例(46.1%);类型上,室性期前收缩(PVC)145例(63.6%),房性期前收缩(PAC)81例(35.5%),交界性期前收缩(PJC)2例(0.9%)。各类期前收缩性别及年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65,P=1.000;F=0.154,P=0.857),各类期前收缩在各年龄段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48,P=0.834)。2、临床表现:无明显症状者占大多数,共153例(67.1%),有症状者75例(32.9%),其中65例(28.5%)表现为循环系统症状,以胸部不适(52/75例)、心悸(38/75例)最常见,另外有10例(4.4%)表现为恶心或呕吐。各类期前收缩临床表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600,P=0.579)。3、辅助检查:180例(78.9%)期前收缩心电图有其他异常,以呈联律95例(41.7%)最常见,其次为频发65例(28.5%)、成对和ST-T改变各54例(23.7%)。所有患儿24 h期前收缩平均次数7.3±4.6千次,平均负荷量5.3±3.4%。PVC的心电图比PAC更易呈频发、多源或多形性和呈联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734,P=0.007;χ2=6.512,P=0.044;χ2=10.792,P=0.002,事后检验均P<0.05)。而PAC比PVC更易出现伴非持续性异位心动过速、伴室上性自主心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878,P=0.005;χ2=8.161,P=0.013,事后检验均P<0.05)。51例(22.4%)超声心动图异常,主要为瓣膜反流、心房或心室扩大、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分别有23例(10.1%)、19例(8.3%)、18例(7.9%);16例(7.0%)肌钙蛋白I(cTnI)升高,49例(21.5%)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异常,无甲功三项异常者。各类期前收缩超声心动图、cTnI和CK-MB异常率的比较情况:2例PJC均未发现异常,PAC与PVC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392,P=0.545;χ2=0.643,P=0.820;χ2=0.492,P=0.838)。17例行心脏磁共振检查,12例异常者中11例提示心肌炎,1例提示心肌缺血;23例行抗心肌抗体检查,异常者9例,以抗肌球蛋白重链MHC抗体阳性(6/9例)为主;3例行基因检测,异常者2例,均为SCN5A基因变异。58例平板运动试验结果:49例(84.5%)阴性,表现为运动中及运动后期前收缩减少且无其他异常情况,9例(15.5%)阳性,其中7例运动中期前收缩明显增多,1例运动末期出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VT),1例运动中期前收缩从单源性变为多源性并呈二、三联律。4、病因分类:功能性期前收缩占大多数,共151例(66.2%),器质性期前收缩77例(33.8%),其中心肌炎37例(48.1%),先天性心血管畸形15例(19.5%),心肌病11例(14.3%),其他11例(14.2%)。PAC和PVC中功能性期前收缩均比器质性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595,P=0.041,事后检验均P<0.05)。器质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比功能性在呈多源或多形性、成对、出现ST-T改变、异常Q波、长QT间期、合并其他类型期前收缩和伴非持续性异位性心动过速、伴室上性自主心律等方面的比例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126,P=0.001;χ2=4.962,P=0.026;χ2=6.538,P=0.011;χ2=8.711,P=0.003;χ2=3.957,P=0.047;χ2=6.565,P=0.010;χ2=15.162,P=0.000;χ2=3.887,P=0.049)。器质性期前收缩的24 h平均次数及负荷均高于功能性期前收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29,P=0.034;t=2.047,P=0.042)。24h期前收缩负荷量<10%者196例(86.0%),负荷量10%~20%者20例,负荷量>20%者12例;负荷量<10%组中功能性期前收缩比器质性多,而负荷量>20%组中器质性期前收缩比功能性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03,P=0.037,事后检验均P<0.05)。超声心动图、cTnI、CK-MB和NT-pro BNP)的异常率均存在器质性期前收缩比功能性更高的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0.123,P=0.000;χ2=17.342,P=0.000;χ2=24.273,P=0.000;χ2=13.606,P=0.000)。5、治疗与预后:178例(78.1%)无抗心律失常药物(AAD)治疗,50例(21.9%)有AAD治疗。功能性与器质性期前收缩在有无AAD治疗方面无统计学差异(χ2=2.996,P=0.083)。共完成201例随访,随访时间半年~7年不等,期前收缩消失123例(61.2%),好转49例(24.4%),无改善29例(14.4%),改善率达85.6%。有无AAD治疗在转归情况、期前收缩改善率、消失和好转时间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χ2=2.309,P=0.315;χ2=1.451,P=0.228;t=1.485,P=0.141;t=1.794,P=0.076)。结论:1、儿童期前收缩以PVC最常见,男女发病无差异,发病年龄以学龄期到青春期儿童居多。2、期前收缩患儿多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以胸部不适、心悸为主,少数患儿表现无特异性;无症状者也可能有器质性心脏病。3、常规行超声心动图和cTnI、CK-MB检查有利于器质性期前收缩的病因诊断;器质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表现常比功能性更复杂;平板运动试验有助于期前收缩的病因鉴别和风险管理。4、儿童期前收缩大多数为功能性,大部分期前收缩患儿无需AAD治疗,而动态心电图提示负荷高及有症状的期前收缩患儿可考虑AAD治疗。5、儿童期前收缩整体上预后良好,少部分患儿可能有不良预后,故期前收缩患儿均需要长期随访。

二、心动过缓伴ST段压低在病窦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动过缓伴ST段压低在病窦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我院食道调搏2588例资料回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和方法
    1 对象
    2 方法、设备
    3 判断标准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硕士论文
导师评语

(4)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2.1 冠状动脉造影
        1.2.2 动态心电图
    1.3 评价标准
        1.3.1 血管异常
        1.3.2 血管病变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灵敏度与特异度
    2.2 高危血管检出率
3 讨论

(7)心电图ST/T改变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统计图表
参考文献
致谢

(8)儿童228例期前收缩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临床表现
    2.3 辅助检查
    2.4 病因分类
    2.5 治疗
    2.6 随访与预后
3 讨论
    3.1 期前收缩的一般情况
    3.2 期前收缩的临床表现
    3.3 期前收缩的辅助检查
    3.4 期前收缩的病因诊断
    3.5 期前收缩的治疗与预后
    3.6 总结
    3.7 本研究的自我评价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期前收缩的临床评估方法及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心动过缓伴ST段压低在病窦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我院食道调搏2588例资料回顾分析[D]. 郭玉君. 新疆医科大学, 2007(09)
  • [2]105例经食道心房调搏术临床分析[J]. 刘海英,程洁,宋猛,杨红照,贾海燕,张俊芳,李秦予.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6(01)
  • [3]心动过缓伴ST段压低在病窦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J]. 楚英杰,郭继鸿,许原,李学斌,刘肆仁.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4(01)
  • [4]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 杨朝晖.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7(03)
  • [5]动态心电图检查在80例急诊危重病例中的诊断价值[J]. 张蓉.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05)
  • [6]主动脉夹层误诊分析[J]. 栗金军,赵丽.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7(05)
  • [7]心电图ST/T改变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D]. 齐延芳. 天津医科大学, 2007(06)
  • [8]儿童228例期前收缩的临床分析[D]. 洪婉蓉.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心动过缓伴ST段压低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