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卵巢肿瘤中VEGF、VEGFmRNA、TP和TP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袁淳珏[1](2021)在《IL-6及其相关肿瘤标志物在癌症患者体内诊断价值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炎症与肿瘤之间的紧密联系逐渐清晰。炎性细胞因子作为连接炎症和肿瘤间的关键枢纽,参与激活一系列的信号通路进而推动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转移,提示其作为肿瘤标志物的潜在预测价值。已有的研究发现一些人类炎症性疾病和多种癌症通常伴随着明显过量表达的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微环境中高表达水平的IL-6表明它在两种疾病过渡发展中可能起到的重要作用。本研究拟探讨IL-6及其他现有临床检测指标在炎症及肿瘤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并验证IL-6及其下游癌基因C-Jun激活区结合蛋白1(c-Jun activation domain-binding protein-1,Jab1)、HOX转录反义RNA(HOX transcript antisense RNA,HOTAIR)在癌症病程中的调控机制。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接诊的患者病例1072例,根据临床诊断结果将其分为炎症组(n=400)、血液恶性肿瘤组(n=338)和实体肿瘤组(n=334)。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各组之间免疫学指标以及血清学指标的参数差异,筛选并鉴定出对肿瘤具有一定诊断价值的临床指标IL-6、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s/lymphocytes ratio,NLR)。通过汇总现有研究成果阐明炎性细胞因子IL-6在肿瘤进展中的调控网络,印证其作为肿瘤检测指标的可靠性。借助Oncomine数据库进一步筛选出IL-6下游靶基因Jab1及HOTAIR及验证它们在肿瘤细胞内的异常表达。结论:大部分现有的临床检测指标结果与炎症及肿瘤患者的病变及其恶化相关,且临床免疫指标参数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血清学参数,特别是IL-6、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dex,SIRI)、NLR、全身免疫炎症反应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ory response index,SII)、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platelet/lymphocytes ratio,PLR)等免疫指标,对炎症及其癌变的预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值得关注的是,研究中纳入的这些指标都属于简便易得的常规检测项目。它们不仅具有时效性,还兼具一定的准确性和特异性,方便临床上早期诊断、治疗和更为及时的预后。由IL-6和NLR组成的联合新指标可以丰富目前临床上对癌症的诊断途径,并为肿瘤治疗及其预后提供更为理想的新颖选择。Jab1和HOTAIR作为IL-6下游肿瘤靶基因,它们对于肿瘤诊断及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临床意义,也为临床癌症的治疗及基因靶向药物的研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陈娟[2](2021)在《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遗传变异基因的筛选》文中研究表明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malignant ovarian germ cell tumors,MOG-CTs)是一种少见的妇科恶性肿瘤,约占卵巢恶性肿瘤的3%。好发于儿童及青年女性,对患者的生育功能及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早期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治愈率较高,晚期患者治愈率亦可达到75%,但疾病复发后治疗效果不佳,死亡率较高。目前,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研究者们对生殖细胞恶性肿瘤的基因突变情况研究表明,胚系突变可能是疾病发生的早期分子事件。因此,进一步探讨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中胚系基因突变情况,有助于了解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形成的原因及明确其发病机制,为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本研究采用Illumina Nova Seq 6000平台对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外周血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全外显子测序筛出的拷贝数变异基因OCT4,并分析其蛋白表达情况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为这种发生于卵巢上的少见的病理类型的恶性肿瘤基因组学特征提供了新的视角,进而为今后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进一步研究以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第一部分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全外显子胚系突变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目的:采用第二代测序技术分析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外周血DNA中潜在的胚系突变,发现与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发生相关的遗传易感基因并初步探讨可能的遗传机制。方法:采用Illumina Nova Seq 6000平台对60例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外周血DNA进行全外显子测序,筛选胚系突变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对突变基因进行GO/KEGG信号通路分析。结果: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存在243个胚系突变位点及拷贝数变异。对拷贝数变异区域所在的基因进行功能分析,富集的GO条目主要集中于基因表达正负调控、细胞分化的负调控、免疫反应的T细胞活化、G蛋白偶联受体的信号通路、细胞增殖正调控、凋亡过程的负调控、转录负调控、T细胞聚集等生物过程,富集的pathway在生物过程方面主要集中于调节干细胞多能性的信号通路、RIG-I-like受体信号通路、Toll-like受体信号通路、NF-kappa B信号通路、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物抗宿主病等。结论: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中存在243个可能的胚系突变位点及拷贝数变异,对拷贝数变异区域所在基因进行生物学分析发现拷贝数变异可能与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发病相关。第二部分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中OCT4基因拷贝数变异的检测目的:选取全外显子测序筛出的拷贝数缺失及扩增区域出现频率均大于10%的基因OCT4,通过检测其外显子区拷贝数变异,从而间接验证全外显子测序结果。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62例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外周血DNA中OCT4基因外显子拷贝数变异情况。结果: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OCT4基因外显子拷贝数变异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OCT4基因外显子拷贝数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分层分析显示无性细胞瘤中拷贝数低于非无性细胞瘤。结论: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OCT4基因拷贝数变异情况,未发现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存在OCT4基因外显子拷贝数变异。第三部分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中OCT4基因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目的:研究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中OCT4基因的表达并分析基因表达情况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8例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癌组织中OCT4的表达水平。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OCT4蛋白表达与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11例无性细胞瘤癌组织中,OCT4阳性表达9例,阳性表达率为81.82%;37例非无性细胞瘤癌组织中,OCT4阳性表达16例,阳性表达率为43.24%。统计学分析显示,与非无性细胞瘤相比,卵巢无性细胞瘤组织中OCT4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χ2=5.06,P<0.05)。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组织中OCT4蛋白的表达水平与组织学类型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患者的年龄、FIGO分期、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卵巢非无性细胞瘤相比较,OCT4蛋白在无性细胞瘤中高表达。OCT4在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中的表达水平与组织学类型有关,但与患者的年龄、FIGO分期、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无关。综上所述,本研究对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进行了全外显子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对测序筛出的OCT4基因拷贝数变异进行验证,并分析了OCT4蛋白在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本研究发现:1)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中存在243个可能的胚系突变位点及拷贝数变异,对拷贝数变异区域所在基因进行生物学分析发现拷贝数变异可能与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发病相关;2)本研究未发现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存在OCT4基因外显子拷贝数变异;3)与卵巢非无性细胞瘤相比较,OCT4蛋白在无性细胞瘤中高表达。OCT4在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中的表达水平与组织学类型有关,但与患者的年龄、FIGO分期、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无关。
江海瀚[3](2021)在《基于生物信息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透明细胞癌发病相关基因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Endometriosis,EMT)是指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好发于育龄妇女,最常见于卵巢和宫骶韧带。内异症在形态学上呈良性表现,但有类似恶性肿瘤的临床行为学特点,并且具有一定的恶变趋势,综合研究表明其恶变率约0.7~1%。本研究旨在初步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透明细胞癌发病的相关基因,为寻找有意义的标志物和靶向治疗目的基因提供一定的数据。方法:从GEO数据库搜索并下载GSE7305、GSE6008数据集中的原始数据,利用R语言对数据进行归一化等处理后分别获取各数据集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的差异基因,将两组差异基因取交集,并将交集部分基因进行富集分析,筛选出可能具有意义的通路和基因进行讨论分析。选择更严格的筛选条件进行差异基因筛选并进行富集分析,选取表达差异较大的2个基因以及此2个基因参与的通路进行分析。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透明细胞癌、非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透明细胞癌、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及正常卵巢组织的石蜡标本应用免疫方法检测选取基因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以P值<0.05,log_2|Fold Change|>1为条件筛选出差异基因,两数据集存在交集基因610个。进行富集分析后可见,这些差异基因可能影响着p53等通路,也可能影响着卵巢癌细胞中的各项生物过程。选择更严格的筛选条件后,筛选出交集差异基因143个。再次进行富集分析,选取RGS2、MYLK基因及c GMP-PKG通路进行讨论分析。以对石蜡标本进行免疫组化的方法进行验证RGS2及MYLK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RGS2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透明细胞癌组与非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透明细胞癌组间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而MYLK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透明细胞癌组及非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透明细胞癌组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基于信息生物学分析RGS2、MYLK、CEACAM1、VEGFA、EGFR等差异基因的表达改变可能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透明细胞癌的恶变过程,在表达呈下调的差异基因中RGS2及MYLK的差异尤为显着。2.RGS2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透明细胞癌组织中呈现表达下调。3.MYLK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透明细胞癌组中虽有表达下调的趋势,但与非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透明细胞癌组之间无明显差异。
杨露露[4](2020)在《初步探讨PDGF家族及其受体基因在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mRNA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第一部分 采用RT-qPCR方法检测六种PDGF家族及其受体基因在急性白血病中的mRNA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目的]通过RT-qPCR方法检测PDGF家族及受体基因PDGF-A、PDGF-B、PDGF-C、PDGF-D及其受体PDGFR-A、PDGFR-B在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BMMCs)中的mRNA水平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03月至2019年03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91例初诊急性白血病患者及19例的正常供体的骨髓样本,采用Ficoll梯度离心方法提取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总RNA,并行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PDGF家族及受体基因PDGF-A、PDGF-B、PDGF-C、PDGF-D及其受体PDGFR-A、PDGFR-B的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结合患者性别、年龄,初诊时血常规、骨髓FAB分型、染色体核型、融合基因、基因突变结果,以及WT1、EVI1定量水平,分析6种PDGF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与上述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1、91例初治急性白血病包括急性髓系白血病(AML)6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4例,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HAL)4例。AML组中M0 1例、M1 6例、M2 34 例、M3 7 例、M4 14 例、M5 1 例;ALL 组中 B-ALL 20 例(Ph+B-ALL 8 例,Ph-B-ALL 10例,Ph-like B-ALL2例),T淋系ALL4例。56例AML患者染色体核型检测结果示(不包括M3):单体核型1例,11q23 1例,正常核型33例,del(9)2例,+83例,+21 3例,t(8;21)5例,inv16 1例,其他异常7例。基因突变检测结果示:CEBPα双突变22例,突变率 39.39%;FLT3-ITD+14例,突变率 25.00%;FLT3-TKD+5例,突变率 8.93%;NRAS+11 例,突变率 19.64%;NPM1+10 例,突变率 17.86%;WT1+10 例,突变率 17.86%;DNMT3A+9 例,突变率 16.07%;TET2+6 例,突变率10.71%;其中同时合并NPM1+FLT3-ITD+7例;多重PCR检测结果: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6例,CBF β-MYH11融合基因阳性4例,MLL相关融合基因阳性5例,其他融合基因阳性2例,融合基因阴性39例,其中WT1融合基因大于150copies 50例,EVI1融合基因大于150copies 6例。按照2017年NCCN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指南将AML(未纳入M3)分为预后不良组20例,预后中等组19例,预后良好组17例。20例B-ALL患者染色体核型检测结果示:t(9;22)8例,正常核型7例,11q23 2例,del(9)1例,其他异常核型2例;基因突变结果:TP53+3例,ETV6+3例,FLT3-ITD+2 例,FLT3-TKD+1 例,PTPN+2 例,CSMD1+2 例;多重 PCR检测结果:BCR-ABL融合基因阳性8例,E2A-PBX融合基因阳性3例,MLL相关融合基因阳性2例,其中WT1融合基因大于150copies 13例,EVI1融合基因大于150copies 3例。根据2016版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将20例B-ALL患者均列为高危组。2、与健康对照组相比,PDGF-A基因mRNA的表达量在急性白血病组升高(P<0.05),同时ALL组较AML组表达显着增高(P<0.05);PDGF-B基因的表达水平在患病组与健康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PDGF-C基因mRNA在ALL组表达明显降低(P<0.001);PDGF-D基因在AML组表达明显增高(P<0.05);受体PDGFR-A基因mRNA的表达量在急性白血病组升高(P<0.05),ALL组与AML组之间表达无差异(P>0.05);PDGFR-B基因mRNA在ALL组表达升高(P<0.05)。在AML组中,PDGF-A、PDGF-D 和 PDGFR-A 高表达于非 M3 的 AML(P<0.05)。在 ALL 组中,PDGF-A、PDGF-C、受体 PDGFR-A、PDGFR-B等4种基因 mRNA 在 B-ALL 组和 T-ALL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非M3的AML患者中,PDGF-A基因表达水平与PDGFR-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707,P<0.0001);在B-ALL中PDGF-A和PDGF-C基因的表达与受体PDGFR-A和PDGFR-B基因表达没有明显相关性(P>0.05)。3、分析了 56例非M3型AML患者PDGF-A、PDGF-D和PDGFR-A基因表达水平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我们发现PDGF-D基因mRNA高表达于染色体核型正常的AML患者中;而33例染色体核型正常的AML患者中,PDGF-D基因mRNA高表达于NPM1+组(P=0.008),低表达于 CEBPα+组(P=0.003)。PDGF-A、PDGF-D 和 PDGFR-A 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不同性别、年龄、FAB分型、低中高危险分层、初诊时血细胞计数水平、骨髓原始细胞计数水平、融合基因类型、WT1定量、EVI1定量水平及其他基因突变类型等临床因素无明显相关(P>0.05)。分析免疫分型表达与PDGFA、PDGF-D和PDGFR-A基因mRNA表达的相关性,在14例M4患者中,CD34阳性组的PDGFR-A基因mRNA表达水平较阴性组明显升高(P=0.009),PDGF-A、PDGF-D基因mRNA表达情况与免疫表型无明显相关(P>0.05)。4、我们分析了 20 例 B-ALL 患者的 PDGF-A、PDGF-C、PDGFR-A 和 PDGFR-B基因mRNA水平表达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发现PDGFR-B基因mRNA表达量与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668,P=0.001);Ph染色体阳性B-ALL患者的PDGF-A和PDGFR-A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Ph染色体阴性的B-ALL患者。PDGF-A、PDGF-C、PDGFR-A和PDGFR-B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与性别、年龄、初诊时外周血红蛋白计数水平,血小板计数水平、骨髓原始细胞计数水平,融合基因类型、WT1定量和EVI1定量水平及基因突变类型等临床因素无明显相关(P>0.05)。在12例Ph染色体阴性B-ALL患者中,PDGF-C低表达于CD7阳性组(P=0.0201)。[结论]:1.急性白血病 BMMCs 中 PDGF-A,PDGF-D 和 PDGFR-A 基因 mRNA 在 AML患者中高表达,而PDGF-A,PDGFR-A和PDGFR-B基因mRNA在B-ALL中高表达,PDGF-C在B-ALL呈现低水平表达。2.在AML中PDGF-D基因mRNA高表达于正常染色体患者,并与NPM1和CEBPα基因突变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在B-ALL中,PDGF-A和PDGFR-A基因的mRNA表达可能与Ph染色体存在一定相关性。第二部分 PDGF家族及其受体基因表达对急性白血病患者预后的影响[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BMMCs中PDGF家族及其受体基因mRNA表达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7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随访,所有患者均接受1-2疗程诱导化疗和2-4疗程的巩固化疗。结合患者临床基本特征及骨髓形态、免疫分型、染色体核型、融合基因结果、基因突变等临床资料,采用卡方检验(Chi-sqaure test)和曼-惠特尼U检验(Mann-Whitney U test)等统计方法分析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差异和临床因素对患者化疗敏感率的影响,并用Logistics多因素回归找出影响疗效的独立因素。采用Kaplan-Meier分析影响患者总体生存率(OS),无病进展生存率(PFS),累积复发率(CRR)的因素,采用对数秩检验(Log-rank test)比较差异的显着性。采用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找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76例患者随访终点为2019年12月9日,中位随访时间14(1~17)月,持续缓解49例,复发22例,死亡18例(包括复发后死亡13例),总体生存率(OS)为72.20%,无病进展生存率(PFS)为60.96%,累积复发率(CRR)为39.04%。56例AML患者均接受了 1-2疗程的诱导化疗方案,1疗程诱导化疗后达CR41例,PR10例,NR 5例,接受2疗程诱导化疗获得CR 13例;至随访终点,持续缓解30例,复发15例,死亡13例(包括复发后死亡10例),中位生存时间14个月,1年OS率为80.34%,1年PFS率为63.46%,1年累积复发率为29.3%。B-ALL组1疗程诱导化疗达CR 15例,NR3例,PR2例,5例NR/PR患者经2疗程诱导化疗达CR4例,PR1例。至随访终点时,持续缓解13例,复发7例,死亡5例(均为复发后死亡)。中位生存时间12个月,1年OS率为75%,1年PFS率为65%,1年累积复发率为35%。2、在AML患者(不包括M3)中,我们分析了 PDGF-A、PDGF-D、PDGFR-A基因表达水平和患者临床特征对化疗敏感率的影响,发现PDGF-A、PDGF-D、PDGFR-A的基因表达量在完全缓解组(CR)与非完全缓解组(PR+NR)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同时临床因素对患者疗效无明显影响(P>0.05)。采用Kaplan-Meier行单因素生存分析,PDGF-A、PDGF-D、PDGFR-A基因mRNA表达水平对患者OS、PFS、CRR无明显影响(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可能影响患者OS、PFS和CRR的临床因素纳入Cox多因素回归发现免疫表型CD11b+、融合基因WT1阳性可能是影响AML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融合基因WT1阳性可能是影响AML患者PFS独立危险因素(P=0.029)。结合第一部分相关临床因素进行生存分析,PDGF-D基因表达水平对染色体核型正常患者的OS、PFS、CRR无影响(P>0.05)。33例染色体核型正常的患者中,NPM1+AML患者的OS在PDGF-D基因mRNA高表达组显着高于低表达组(P=0.0047)、而PFS和CRR无明显差异(P>0.05),NPM1-AML患者中PDGF-D基因水平对其OS、PFS、CRR无明显影响(P>0.05)。在CEBPα-AML中,患者OS在PDGF-D基因高表达组显着高于低表达组(P=0.003)、而PFS、CRR无明显差异(P>0.05),CEBPα+组PDGF-D基因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患者的OS、PFS、CRR无明显差异(P>0.05)。3、我们发现 B-ALL 患者的 PDGF-A、PDGF-C、PDGFR-A、PDGFR-B 等基因mRNA表达水平和各临床因素对其首次诱导化疗敏感率无明显影响(P>0.05)。Kaplan-Meier 进行生存分析发现 PDGF-A、PDGF-C、PDGFR-A、PDGFR-B 基因表达水平对患者的OS、PFS、CRR无明显影响(P>0.05),同时Cox多因素分析发现临床因素对患者总生存、无病进展生存以及复发无明显影响(P>0.05)。结合第一部分的临床因素进行生存分析,PDGF-A、PDGFR-A基因表达水平对Ph+B-ALL患者的OS、PFS、CRR的影响无明显差异(P>0.05)。PDGFR-B基因表达对高白细胞患者的 OS、PFS、CRR 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染色体核型正常的AML患者的PDGF-D基因表达可能进一步影响NPM1+AML和CEBPα-AML患者的总生存。
孟子琦[5](2020)在《基于整合生物信息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三种常见肿瘤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在世界范围内,肝癌、胰腺癌、肺癌高居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前列,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中药注射剂在肿瘤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由于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多功能的特点,导致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作用机制不清楚,增加了研究的难度,严重影响了国际化的进程。复方苦参注射液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散结止痛的作用,临床上广泛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然而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伴随着生物信息学的迅猛发展,新理念、新思路不断涌现,网络药理学与生物信息学的结合成为提高中医药研究水平的重要路径。基于此,本研究运用整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探究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胰腺癌、肺癌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确认肝癌、胰腺癌中的关键基因。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筛选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胰腺癌、肺癌的化学成分、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并进行网络构建,从系统层面揭示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胰腺癌、肺癌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复杂机制。研究方法1.生物信息学分析在肝癌关键基因研究中,从GEO数据库下载基因芯片数据集,使用limma包进行差异表达分析,之后采用RobustRankAggreg包对数据集进行整合分析,筛选出共同被确认为差异表达的基因。通过STRING获取差异基因的蛋白互作信息,导入Cytoscape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并使用MCODE进行模块分析。通过DAVID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利用KM plotter、GEPIA进行生存分析、表达水平分析和关联性分析。在胰腺癌关键基因研究中,从TCGA数据库下载转录组测序数据和患者的临床信息,利用WGCNA包构建共表达网络、识别基因模块并与临床信息相关联。通过Cytoscape对模块进行可视化,并使用CytoHubba确定关键基因。通过clusterProfiler包进行GO富集分析,并通过DAVID进行KGEE通路富集分析。采用survival包进行单因素Cox回归分析,随后根据单因素的P值筛选基因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构建生存相关的线性风险评估模型,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高、低风险组样本的总体生存率差异情况。采用survivalROC包绘制ROC曲线,评价预后模型的预测准确性。2.网络药理学分析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作用机制研究中,通过文献检索获得复方苦参注射液的化学成分,通过 STITCH、SuperPred、SwissTargetPrediction、TCMSP 获取化学成分的靶点。通过TTD、GEO、TCGA获得肝细胞癌相关基因。使用Cytoscape构建“化合物-潜在靶点网络”、“化合物-肝细胞癌靶点网络”、“药物-化合物-靶点-通路网络”,对网络的关键拓扑参数进行分析。通过DAVID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使用KM plotter、GEPIA进行生存分析和关联性分析。利用AutoDock进行分子对接模拟。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胰腺癌作用机制研究中,通过文献检索获得复方苦参注射液的化学成分,通过 STITCH、SuperPred、SwissTargetPrediction、TCMSP 获取化学成分的靶点。通过合并TTD、TCGA以及WGCNA筛选出的关键基因得到胰腺癌相关基因。随后通过STRING获取蛋白互作信息。使用Cytoscape构建“化合物-潜在靶点网络”、“化合物靶点-胰腺癌靶点蛋白互作网络”、“药物-化合物-蛋白互作靶点-通路网络”,并使用MCODE对网络进行模块分析。通过DAVID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利用AutoDock+进行分子对接模拟。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肺癌作用机制研究中,通过文献检索获得复方苦参注射液的化学成分,通过STITCH、SuperPred、SwissTargetPrediction获取化学成分的靶点,通过TTD、OMIM获得肺癌相关基因。随后通过STRING获取蛋白互作信息。使用Cytoscape构建“化合物-潜在靶点网络”、“肺癌靶点蛋白互作网络”、“化合物-肺癌靶点网络”、“药物-化合物-靶点-通路网络”,对网络的关键拓扑参数进行分析。通过DAVID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并通过systemsDock进行分子对接模拟。研究结果1.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对13个肝细胞癌基因芯片数据集进行整合分析,得到380个差异基因,包括293个下调基因和87个上调基因。通过蛋白互作网络与模块分析得到1 1个关键基因(CDK1、CCNB2、CDC20、CCNB1、TOP2A、CCNA2、MELK、PBK、TPX2、KIF20A、AURKA)和2个重要模块。富集分析表明,差异基因主要与代谢相关通路有关,关键基因和模块1与细胞周期密切相关。生存分析发现关键基因均与肝细胞癌患者生存时间呈负相关。表达水平分析表明关键基因均在肝细胞癌中高表达,关联性分析表明CDK1的表达与其他关键基因的表达呈正相关。对TCGA胰腺癌转录组测序数据进行筛选,共得到177个样本和5000个基因用于WGCNA分析,并得到11个基因模块。通过肿瘤分级、肿瘤分期和患者的生存状态最终筛选出黑色模块和蓝色模块作进一步研究。GO富集分析显示黑色模块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蓝色模块与肿瘤的分化、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黑色模块中的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周期、p53信号通路等通路上。蓝色模块中的基因主要富集在粘蛋白型O-聚糖的生物合成、花生四烯酸代谢、ECM-受体相互作用、紧密连接等通路上。通过网络分析,分别筛选出黑色模块和蓝色模块中的5个关键基因(NCAPG、BUB1、CDK1、TPX2、DLGAP5;INAVA、MST1R、TMPRSS4、TMEM92、SFN),且这些基因均在胰腺癌中高表达。生存分析得到5个基因构建预后模型,其中TSPOAP1与胰腺癌患者生存时间呈正相关,ADGRG6、GPR87、FAM111B、MMP28与胰腺癌患者生存时间呈负相关。2.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作用机制研究中,通过网络分析,筛选出6个关键靶点(BCHE、SRD5A2、EPHX2、ADH1C、ADH1A、CDK1),其中 CDK1 在肝细胞癌中高表达,其余5个均为低表达。GO富集分析显示,复方苦参注射液调控的与肝细胞癌有关的靶点主要富集在细胞周期、凋亡过程调控、代谢过程等生物过程中。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这些靶点主要与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花生四烯酸代谢等通路有关。此外,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SRD5A2、EPHX2、ADH1C、ADH1A的表达与CDK1的表达有很强的负相关关系。生存分析结果表明,CDK1与肝细胞癌患者生存时间呈负相关,SRD5A2、EPHX2、ADH1C、ADH1A与肝细胞癌患者生存时间呈正相关。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胰腺癌作用机制研究中,通过网络分析与模块分析,筛选出6个关键靶点(AKT1、MAPK1、MAPK3、EGFR、CDK1、JAK1)和3个重要模块。GO富集分析显示,3个重要模块主要与细胞周期、细胞增殖、JAK-STAT级联、MAPK级联、磷酸化,凋亡过程调控有关。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3个重要模块显着富集在细胞周期、ErbB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mTOR信号通路等通路上。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肺癌作用机制研究中,通过网络分析,筛选出8个关键靶点(CHRNA3、DRD2、PRKCA、CDK1、CDK2、CHRNA5、MMP1、MMP9)。GO 富集分析显示,复方苦参注射液调控的与肺癌有关的靶点显着富集在有丝分裂细胞周期G1/S转换、蛋白质磷酸化、ERK1和ERK2级联的调控、激酶活性等生物过程和分子功能中。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这些靶点主要参与癌症通路、癌症中的蛋白多糖、PI3K-Akt信号通路、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等通路。研究结论本研究综合运用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在系统层面揭示了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胰腺癌、肺癌的化学成分、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初步阐释了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胰腺癌、肺癌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协同调控多个关键靶点和通路有关。本研究可为中药注射剂治疗不同类型恶性肿瘤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线索和思路,为进一步开展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胰腺癌、肺癌的基础实验研究以及促进治疗肝癌、胰腺癌、肺癌中药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熊佳惠[6](2020)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附子理中汤治疗晚期胃癌的作用机制》文中提出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讨附子理中汤对于晚期胃癌的作用机制。方法:首先,通过TCMSP数据库、Drug Bank数据库和Pharm Mapper平台对附子理中汤所含化学活性成分进行筛选并获取其作用靶点,再利用GAD、OMIM及CTD数据库获得胃癌的相关靶点;然后,利用Draw Ven Diagram平台制作韦恩图,获得两者的交集靶点蛋白,通过Cytoscape3.5.1软件构建出蛋白互作图;再通过DAVID分析工具和KOBAS3.0软件对搜集到的靶点蛋白从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和细胞组分(cellular component,CC)三个方向进行基因本体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最后,利用PDB数据库、Systems Dock Web Site数据库集进行受体-配体的分子对接,并分析docking scores,验证附子理中汤治疗晚期胃癌的有效性。结果:从TCMSP数据库筛选出附子理中汤的147种化学成分,其中预测到4791个靶点,通过CTD、OMIM筛选出28006个与胃癌相关的靶点,最后韦恩图确定附子理中汤治疗晚期胃癌存在346个潜在靶标;其中附子理中汤与胃癌相互作用的关键靶标有TP53(肿瘤抑制蛋白p53)、AKT1(蛋白激酶B)、CDKN1A(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1A)、STAT3(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因子3)、BCL2L1(促生存因子)、JUN(核内癌基因)、CCND1(细胞周期素D1)、EGF(表皮生长因子)等,主要作用机制可能涉及2-Oxocarboxylicacid metabolism(2-氧羧酸代谢)信号通路和Propanoate metabolism(丙酸盐代谢)信号通路等分子通路,分子对接结果中表明STAT3对接分数最高,与附子理中汤有较好的结合性。结论:附子理中汤治疗晚期胃癌的关键靶点包括TP53(肿瘤抑制蛋白p53)、AKT1(蛋白激酶B)、CDKN1A(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1A)、STAT3(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因子3)、BCL2L1(促生存因子)、JUN(核内癌基因)、CCND1(细胞周期素D1)、EGF(表皮生长因子)等,其主要作用机制可能涉及2-Oxocarboxylicacid metabolism(2-氧羧酸代谢)信号通路和Propanoate metabolism(丙酸盐代谢)信号通路等分子通路等,靶点STAT3与附子理中汤有较好的结合性,可能在附子理中汤治疗晚期胃癌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夏露花[7](2020)在《nm23表达在NSCLC中的研究及PET/CT对其分期与放疗计划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和探讨nm23基因与其他基因(EGFR,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其相关性,为临床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疾病选取最有效的药物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靶向逆转nm23基因对非小细胞肺癌在放疗敏感性中的影响研究,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探讨使用PET/CT与增强CT两种检查方法对nm23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分期及对放疗计划的影响。方法:1)选取180例nm23表达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将其列为研究组。选取上述研究组中的53例非小细胞癌标本的癌旁正常肺组织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的nm23和EGFR、VEGF基因的表达,对比其差异。对上述18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在不同性别、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方面nm23、EGFR、VEGF三者表达的差异及其相关性。2)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不同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和细胞株H1299中nm23 mRNA中表达水平;对照组细胞株A549给予照射处理,实验组则将过表达nm23重组质粒转染A549后给予照射处理;采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各组细胞集落形成情况;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各组nm23 mRNA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两组PI3K和AKT蛋白表达,分析其表达的差异。3)选取213例nm23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图像检查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PET/CT组与增强CT组。在PET/CT组中,对比nm23表达强阳性(>++)组nm23表达阳性(≤++)组的SUVmax及GTVPET/CT。观察对比PET/CT组与增强CT组两组图像下,肿瘤分期改变情况、靶区勾画的体积大小、危及器官靶区的照射剂量,评估其对放疗靶区勾画的差异,对分期及放疗计划的影响。结果:1)EGFR、VEGF和nm23在非小细胞肺癌和癌旁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非小细胞癌组中的EGFR、VEGF阳性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而nm23阳性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EGFR、VEGF和nm23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1)在性别、肿瘤分化程度方面:EGFR、VEGF、nm23阳性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病理类型方面:腺癌组EGFR阳性表达率高于鳞癌组;VEGF、nm23阳性表达率在腺癌、鳞癌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肿瘤分期方面:EGFR阳性表达率在肿瘤分期为Ⅲ—Ⅳ期组高于肿瘤分期为Ⅰ—Ⅱ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EGF、nm23在分期Ⅰ—Ⅱ期与Ⅲ—Ⅳ期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淋巴结转移方面:EGFR、VEGF阳性表达率有淋巴结转移组的高于无淋巴转移组;nm23的阳性表达率有淋巴结转移组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非小细胞癌组织中,VEGF和EGFR不存在明显相关性;VEGF和nm23之间也不存在明显相关性,但EGFR与nm23与之间呈负相关性。2)A549和H1299非小细胞癌细胞株中nm23mRNA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549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nm23表达水平较低;实验组与对照组MLD值和SF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各放疗剂量下,细胞存活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各放疗剂量下,nm23 mRNA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各放疗剂量下,PI3K和AKT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在PET/CT组中,nm23表达强阳性组SUVmax与GTVPET/CT均低于nm23表达阳性组。PET/CT组与增强CT组两组图像相比,两组在非小细胞癌分期改变、大体靶区体积(GTV)、危及器官的放疗照射量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对nm23、EGFR和VEGF进行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临床了解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病变程度,为制定治疗方案及选择合适的药物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2)靶向逆转nm23可增强非小细胞肺癌放疗敏感性,与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3)了解nm23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情况,能够为放疗靶区的制定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PET/CT在非小细胞肺癌放疗中,有助于提高靶区勾画的准确性,同时也能够更好的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器官,使患者获益。
阮晓红[8](2019)在《LGR6对卵巢上皮癌细胞化疗敏感性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Wnt信号通路持续激活参与了肿瘤干细胞特性的维持,是卵巢上皮癌复发及化疗耐药的关键机制之一。LGR6是富含亮氨酸的G蛋白偶联受体,被认为参与了经典Wnt信号通路的激活;但在卵巢上皮癌中,LGR6的临床意义、生物学功能以及其对Wnt信号通路的调控尚未阐明。研究目的探讨LGR6在卵巢上皮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LGR6在卵巢上皮癌细胞中对肿瘤干细胞样特性维持、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以及在此过程中LGR6对Wnt经典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方法1.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蛋白印迹、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检测LGR6在卵巢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294例卵巢上皮癌临床样品中LGR6的表达与化疗疗效、生存预后的关系。2.通过siRNA建立稳定的LGR6低表达卵巢上皮癌细胞株,构建卵巢癌细胞模型,用无血清悬球培养法、流式细胞术分析侧群细胞比例、荧光定量PCR检测干细胞分子标记等方法,验证LGR6在诱导和维持肿瘤干细胞特性中的作用。3.在卵巢上皮癌细胞模型中用CCK-8法、AnnexinV-FITC/PI双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JC-1法测定线粒体膜电位、Caspase-9/-3底物活性测定法和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与基因的表达活性等方法,观察各组卵巢上皮癌细胞对顺铂、紫杉醇的敏感性;在卵巢上皮癌细胞裸鼠皮下移植成瘤模型中,观察沉默LGR6对卵巢上皮癌细胞在体内对顺铂疗效的影响。4.通过用免疫蛋白印迹法分析卵巢上皮癌细胞模型中β-catenin的入核情况、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检测TCF转录活性、荧光定量PCR法检测Wnt通路下游基因表达,探讨在卵巢上皮癌细胞中LGR6对经典Wnt通路激活的影响。在沉默了 LGR6基因的卵巢上皮癌细胞中回补C33Y突变的β-catenin,验证经典Wnt信号通路参与了 LGR6对卵巢上皮癌细胞肿瘤干细胞特性的维持和化疗敏感性的影响。研究结果1.LGR6在卵巢上皮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其高表达与病理类型相关,与卵巢上皮癌临床病例的FIGO分期、化疗疗效不佳呈正相关,与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负相关。2.沉默LGR6可抑制卵巢上皮癌细胞的肿瘤干细胞特性;改善其在体外、体内对顺铂、紫杉醇等化疗药物的敏感性。3.沉默LGR6能抑制Wnt经典信号通路,并介导了其对卵巢上皮癌细胞的干细胞特性和化疗敏感性的影响。研究结论LGR6可作为预测卵巢上皮癌患者化疗疗效及不良预后的潜在标记物;LGR6通过激活经典Wnt信号通路维持卵巢癌细胞“干样”特性,沉默LGR6可改善卵巢上皮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抗药性。LGR6可能是卵巢上皮癌潜在的治疗靶点。
武源源[9](2019)在《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及其与组织EGFR表达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背景目前,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且大部分肿瘤患者就诊时已处于疾病中晚期,导致患者的预后较差。研究发现,VEGF和EGFR是调控血管生成和上皮重塑的重要因子,且肿瘤的生长存活、浸润和转移等均依赖于肿瘤血管生成。所以,阐明VEGF和EGFR在肿瘤患者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规律及其与肿瘤发生发展的联系,不仅有利于评估患者病情、诊断恶性肿瘤与分期和评估预后,还可以为及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改善患者预后。目的探讨恶性肿瘤血清VEGF与组织EGFR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恶性肿瘤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血清VEGF与组织EGFR在恶性肿瘤中表达的相关性,以期在临床工作中指导恶性肿瘤的诊疗、评估患者病情,从而帮助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方法所有患者来自2018年01月至2019年09月期间在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肿瘤科治疗的恶性肿瘤127例,均经相关影像学及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为临床资料完整的初诊患者,并完成所有患者治疗前的血清VEGF水平检测。127例患者中男性48例,女性79例;年龄25~75岁,中位年龄62岁,<62岁的患者61例,≥62岁的患者66例;有吸烟史者41例,无吸烟史者86例;有淋巴结转移者73例,无淋巴结转移者54例;有远处转移者43例,无远处转移者84例;肿瘤分期Ⅰ~Ⅱ期77例、Ⅲ~Ⅳ期50例。127例肿瘤患者中同时完成血清VEGF及组织EGFR检测的有71例,男性24例,女性47例;年龄30~73岁,中位年龄59岁,<59岁的患者35例,≥59岁的患者36例;有吸烟史者21例,无吸烟史者50例;有淋巴结转移者56例,无淋巴结转移者15例;有远处转移者25例,无远处转移者46例;肿瘤分期Ⅰ~Ⅱ期37例、Ⅲ~Ⅳ期34例;71例患者中EGFR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患者共49例,EGFR检测结果为阴性的患者共22例。所有研究对象均无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及出血倾向与造血功能障碍,且近一周内均未应用过激素等影响的药物,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详细查阅所有研究对象并收集相关的临床资料,记录血清中VEGF水平及组织EGFR表达情况;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有无吸烟史、有无肿瘤淋巴结转移、有无肿瘤远处转移、肿瘤分期(Ⅰ~Ⅱ期、Ⅲ~Ⅳ期)。利用SPSS 19.0软件及Graph Pad Prism 5.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比血清中VEGF在各种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上述指标与恶性肿瘤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分析二者与恶性肿瘤之间的关系,探讨恶性肿瘤血清中VEGF水平及组织中EGFR表达是否有相关性。结果1.恶性肿瘤患者血清VEGF表达水平有明显升高。2.血清中VEGF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是否有吸烟史无关(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明显相关(P<0.05),即有淋巴结转移者、远处转移者血清VEGF水平较高,随着肿瘤分期增加,血清VEGF水平增高。3.组织中EGFR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是否有吸烟史无关(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明显相关(P<0.05),即有淋巴结转移者、远处转移者肿瘤组织中EGFR表达较高,随着肿瘤分期增加,组织中EGFR表达较高。4.肿瘤组织EGFR表达阳性者与肿瘤组织EGFR表达阴性者相比,前者的血清VEGF水平较高(P<0.01)。结论1.恶性肿瘤患者血清VEGF水平、组织EGFR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2.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与组织中EGFR表达一致,对临床肿瘤患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张艳[10](2016)在《理冲生髓饮有效组分对卵巢癌血管生成影响及JAK2/STAT3信号通路调控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基因芯片筛选中药复方理冲生髓饮(LCSSY)有效组分作用裸鼠卵巢癌皮下移植瘤差异基因表达情况,探讨LCSSY有效组分治疗卵巢癌相关机制;以基因芯片筛选结果为基础,验证中药复方有效组分对卵巢癌血管生成影响及调控机制。方法:建立Balb/C裸鼠卵巢癌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贝伐单抗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给以相应药物干预。给药期间测量卵巢癌组织体积变化;末次给药后分离皮下卵巢癌组织,称取瘤重。采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中药中剂量组与模型组差异基因表达,探讨中药复方潜在的作用机制;并计算各治疗组卵巢癌抑瘤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卵巢癌组织中血管生成情况;qPCR检测各组卵巢癌组织中JAK2、STAT3、VEGFmRNA表达;蛋白印迹法检测各组卵巢癌组织中JAK2、STAT3、VEGF蛋白表达。验证理冲生髓饮有效组分抑制卵巢癌血管生成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结果:LCSSY有效组分不同剂量组及贝伐单抗组均可抑制卵巢癌组织生长,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基因芯片筛选出与卵巢癌发生发展相关差异表达基因11条;基因芯片结果提示LCSSY有效组分作用机制与卵巢癌血管生成有相关性;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贝伐单抗能够显着降低卵巢癌组织中VEGF、CD34表达,减少MVD数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LCSSY有效组分各剂量组均能够降低卵巢癌组织中VEGF、CD34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qPCR检测LCSSY有效组分各剂量组均能降低卵巢癌组织中JAK2、STAT3、VEGFmRNA表达,其抑制作用呈量-效相关(P<0.01)。蛋白印迹检测LCSSY有效组分各剂量组卵巢癌组织中JAK2、STAT3、VEGF蛋白表达量降低,随药量增加抑制作用增强,呈量-效相关(P<0.05)。结论:LCSSY有效组分能显着抑制卵巢癌组织生长,其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LCSSY有效组分能抑制卵巢癌组织中VEGF、CD34的表达,抑制卵巢癌血管生成;LCSSY有效组分能够调控卵巢癌组织中JAK2、STAT3mRNA及蛋白表达;LCSSY有效组分抑制卵巢癌血管生成作用与JAK2/STAT3信号通路相关。
二、卵巢肿瘤中VEGF、VEGFmRNA、TP和TP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卵巢肿瘤中VEGF、VEGFmRNA、TP和TP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IL-6及其相关肿瘤标志物在癌症患者体内诊断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IL-6 介导的免疫相关肿瘤标志物的筛查和验证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标本来源与分组 |
2.1.2 标本收集和剔除标准 |
2.1.3 标本收集的质量控制 |
2.2 实验方法和步骤 |
2.2.1 主要实验仪器和器材 |
2.2.2 血液学及血清学临床指标检查 |
2.2.3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炎症患者与肿瘤患者临床免疫学指标参数的比较 |
3.2 炎症患者与肿瘤患者临床血清学指标参数的比较 |
3.3 炎症患者和肿瘤患者免疫学指标参数与临床诊断的关系 |
3.4 炎症患者和肿瘤患者血清学指标参数与临床诊断的关系 |
3.5 不同临床检测指标在不同疾病中的相关性 |
4 讨论 |
第二章 IL-6 下游肿瘤相关基因的筛选和印证 |
1 引言 |
2 IL-6 的下游肿瘤相关基因 |
2.1 C-Jun激活区结合蛋白1(Jab1) |
2.1.1 结构和功能 |
2.1.2 IL-6 通过激活Jab1 相关信号通路参与肿瘤进程 |
2.2 HOX转录反义RNA(HOTAIR) |
2.2.1 结构和功能 |
2.2.2 IL-6 通过激活HOTAIR相关信号通路参与肿瘤进程 |
3 讨论 |
第三章 基于 Oncomine 数据库探讨 Jab1 及 HOTAIR 在肿瘤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Oncomine 数据库中 Jab1/HOTAIR 基因的差异表达谱分析流程 |
2.2 分析结果的呈现方式及解读方法 |
3 结果 |
3.1 Jab1 的差异性表达 |
3.2 HOTAIR的差异性表达 |
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综述 Jab1 和 HOTAIR 在肿瘤相关信号通路中的调控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论文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2)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遗传变异基因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全外显子胚系突变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中OCT4基因拷贝数变异的检测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中OCT4基因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基于生物信息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透明细胞癌发病相关基因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基于生物信息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透明细胞癌的发病相关基因的筛选 |
1.前言 |
2.材料和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第二部分 验证RGS2、MYLK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透明细胞癌的表达情况 |
1.前言 |
2.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讨论 |
结论(全文)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初步探讨PDGF家族及其受体基因在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mRNA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采用RT-qPCR方法检测六种PDGF家族及其受体基因在急性白血病中的mRNA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1. 引言 |
2. 病例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PDGF家族及其受体基因表达对急性白血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
1. 引言 |
2. 病例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PDGF家族及受体的作用和与疾病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汇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5)基于整合生物信息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三种常见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综述二 复方苦参注射液临床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基于整合生物信息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三种常见肿瘤作用机制研究 |
一、基于生物信息学的肝癌关键基因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二、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作用机制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三、基于生物信息学的胰腺癌关键基因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四、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胰腺癌作用机制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五、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肺癌作用机制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结语 |
1 研究成果 |
2 研究的创新与特色 |
3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附子理中汤治疗晚期胃癌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研究 |
1.1 中医病因病机 |
1.2 西医发病机制 |
1.3 晚期胃癌的中西医治疗概述 |
1.4 附子理中汤对晚期胃癌的作用 |
2 数据分析与成果讨论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晚期胃癌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1 中西医对晚期胃癌的认识 |
1.1 中医病因病机 |
1.2 西医发病机制 |
2 中西医治疗晚期胃癌 |
2.1 中医治疗 |
2.2 西医治疗 |
2.3 中西医联合治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nm23表达在NSCLC中的研究及PET/CT对其分期与放疗计划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nm23、EGFR、VEGF在 NSCLC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仪器与试剂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靶向逆转nm23 对非小细胞肺癌放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PET/CT对 nm23 表达的NSCLC分期和放疗计划的影响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实验观测指标 |
1.4 统计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nm23 基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8)LGR6对卵巢上皮癌细胞化疗敏感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卵巢癌的治疗现状 |
2 卵巢癌中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
3 LGRs/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卵巢癌中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LGR6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章 LGR6对肿瘤干细胞特性及卵巢癌化疗敏感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四章 LGR6的作用通路机制的初步探索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9)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及其与组织EGFR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恶性肿瘤中VEGF及 EGFR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理冲生髓饮有效组分对卵巢癌血管生成影响及JAK2/STAT3信号通路调控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肿瘤血管生成研究概况 |
1.1 血管生成理论提出 |
1.2 血管生成相关因素 |
1.3 抗血管生成药物研究 |
2. 卵巢癌血管生成多样性 |
3. 中医对卵巢癌认识现状 |
3.1 中医对卵巢癌病症的认识 |
3.2 中医对卵巢癌病因病机的认识 |
3.3 中医对卵巢癌的治疗 |
4. 中药抑制血管生成研究现状 |
实验研究 |
第一部分 理冲生髓饮有效组分治疗卵巢癌差异基因筛选 |
1. 实验材料 |
1.1 药物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实验药物 |
1.4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SKOV-3细胞培养 |
2.2 动物模型建立 |
2.3 模型评估 |
2.4 分组给药 |
2.5 组织取材 |
2.6 基因芯片检测中药治疗后差异表达基因 |
3. 实验结果 |
3.1 总RNA质量检测 |
3.2 芯片质量以及杂交状况评估 |
3.3 芯片结果分析 |
4. 讨论 |
4.1 基因芯片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
4.2 理冲生髓饮有效组分作用机制探讨 |
第二部分 理冲生髓饮有效组分对卵巢癌血管生成影响及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药物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实验药物 |
1.4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SKOV-3细胞培养 |
2.2 动物模型建立 |
2.3 模型评估 |
2.4 分组给药 |
2.5 组织取材 |
2.6 免疫组化法检测卵巢癌组织中CD34、VEGF表达情况 |
2.7 qPCR法检测卵巢癌组织中JAK2、STAT3、VEGFmRNA表达 |
2.8 蛋白印迹法检测卵巢癌组织中JAK2、STAT3、VEGF蛋白表达情况 |
3. 实验结果 |
3.1 裸鼠皮下移植卵巢癌肿瘤模型成功率分析 |
3.2 理冲生髓饮有效组分对卵巢癌组织的生长抑制作用 |
3.3 理冲生髓饮有效组分对卵巢癌组织血管生成的影响 |
3.4 理冲生髓饮有效组分对卵巢癌组织JAK2、STAT3、VEGFmRNA表达影响 |
3.5 理冲生髓饮有效组分对卵巢癌组织JAK2、STAT3、VEGF蛋白影响 |
4. 讨论 |
4.1 名老中医王秀霞教授治疗卵巢癌的特色 |
4.2 中药复方理冲生髓饮有效组分用药依据 |
4.3 理冲生髓饮有效组分抑制卵巢癌组织生长 |
4.4 理冲生髓饮有效组分抑制卵巢癌组织血管生成 |
4.5 理冲生髓饮有效组分调控JAK2-STAT3信号通路抑制卵巢癌血管生成 |
结论 |
致谢 |
创新点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四、卵巢肿瘤中VEGF、VEGFmRNA、TP和TP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IL-6及其相关肿瘤标志物在癌症患者体内诊断价值的研究[D]. 袁淳珏.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遗传变异基因的筛选[D]. 陈娟.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3]基于生物信息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透明细胞癌发病相关基因的初步研究[D]. 江海瀚.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4]初步探讨PDGF家族及其受体基因在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mRNA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D]. 杨露露. 苏州大学, 2020(02)
- [5]基于整合生物信息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三种常见肿瘤作用机制研究[D]. 孟子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附子理中汤治疗晚期胃癌的作用机制[D]. 熊佳惠.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nm23表达在NSCLC中的研究及PET/CT对其分期与放疗计划的影响[D]. 夏露花.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8]LGR6对卵巢上皮癌细胞化疗敏感性影响的研究[D]. 阮晓红.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2)
- [9]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及其与组织EGFR表达的相关性研究[D]. 武源源. 新乡医学院, 2019(06)
- [10]理冲生髓饮有效组分对卵巢癌血管生成影响及JAK2/STAT3信号通路调控的机制研究[D]. 张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