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FPGA的LCD&VGA控制器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宁帮祥[1](2021)在《基于FPGA的图像边缘检测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现在视频监控系统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结合图像处理算法可以实现目标识别和跟踪功能,而边缘检测算法是后续复杂图像处理算法的重要基础,因此检测的精度和实时性对最后的结果有很大的影响。由于FPGA的流水线和并行计算的特点,可以在很好实现边缘检测算法的同时,满足实时性和高速要求。大部分边缘检测算法采用固定阈值,导致得不到理想的结果,需要不断测试找到合适的阈值。本文设计了一种自适应阈值的边缘检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查阅相关国内外文献了解边缘检测技术的发展,介绍了一些传统的检测算法,对Sobel算法进行了改进:首先使用了一种新的边界点填充方案,接着对传统的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卷积模板扩展到4个方向,加入了方向判定功能,然后使用直方图统计求得自适应阈值,最后经过连接模块得到最终结果。2、使用Altera公司的Cyclone IV系列的EP4CE作为主控芯片,搭建了视频图像采集系统。系统包括了以下模块:摄像头数据捕获模块、SDRAM控制器模块、4.3寸显示屏驱动模块,使用Verilog HDL语言编写了对应的逻辑代码。3、设计改进的边缘检测算法。首先,在快速中值滤波前,设计了边界点填充模块,接着,将中值滤波后的数据送入卷积模块,然后设计实现了自适应阈值模块,最后送入连接模块,得到检测结果。同时,使用modelsim对每个模块进行了仿真验证。4、搭建好硬件实验平台,使用Quartus软件对代码进行编译综合,将sof文件烧写到FPGA中,观察比较结果,发现改进后的边缘检测效果优于改进前的,并且不需要手动设定阈值。
杨斌[2](2021)在《基于FPGA的头戴显示器视频图像处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头戴显示器集成度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完善,可以将其视为一种小型的视频处理平台,其核心之一为微显示技术。FPGA作为目前主流的视频处理芯片,不仅能够并行处理视频数据、还可以灵活地构造内部电路、通用性强,非常适合作为小规模视频处理系统的核心。本文以FPGA为核心实现了一个完整的视频图像处理系统,能独立完成从采集视频到实时处理并显示视频的全部工作,支持LCOS微显示器输出。在完成了系统平台的器件选型与电路设计等硬件设计后,本文采用了自顶向下的设计思想完成了系统的软件设计,并根据功能将系统划分为顶层模块、时钟模块、视频采集模块、视频存储模块、图像处理模块以及视频显示模块。系统工作过程如下:首先上电后通过SCCB协议完成OV5640的初始化,获取标准的视频图像数据;接着在图像处理模块中,实现对视频图像的灰度化、快速中值滤波、边缘检测、图像叠加等多种处理;然后通过设计SDRAM存储模块成功实现了视频数据的存储和读取,并解决了跨时钟域数据交互问题;最后在图像显示模块构造了完整的显示时序,通过控制行场信号可以驱动LCOS或显示器输出视频图像。整个系统都是通过硬件语言Verilog HDL描述的。图像算法在FPGA上的实现也是本文重点之一。本文在合理分配硬件资源的前提下,通过优化算法、流水线技术等手段提高了计算效率,充分发挥了FPGA并行处理数据的优势,最终提高了图像算法模块的处理速度。系统设计过程中,本文通过Modelsim对不同模块进行了仿真,并分析仿真波形保障了设计的准确性。系统设计完成后,本文对系统进行了测试与分析,证明了系统在不同显示器上的实时显示效果都较好,且能够对视频进行实时的处理。
王伟[3](2020)在《基于FPGA器件的LVDS/MINI-LVDS电视机主板测试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视频传输系统的高速发展,低压差分信号LVDS(Low Voltage Differential Signal)作为高速、串行的视频接口技术在视频传输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LVDS视频接口具有开放性,众多的芯片制造商都推出了基于LVDS接口的发送和接收芯片,种类繁多且输出格式不统一,给作业人员对电视机主板的测试过程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基于TMDS(Transition Minimized Differential Signaling)技术的HDMI(High 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可以传输不经压缩的全数字音频/视频信号,在消费电子领域音视频传输接口方面占据着统治地位。目前,市场上多采用专门的解码芯片将LVDS差分信号转换为RGB数据,并通过VGA模拟视频接口进行输出,但是解码芯片只能对低速率的LVDS视频信号进行转换,当数据速率超过阈值后转换出来的图像就会发生失真。本文在上述背景之下,设计了一款基于FPGA和DDR3 SDRAM的电视机主板测试系统。系统采用ARTIX-7系列的XC7A100T-2FGG484I芯片作为核心处理器,以2片DDR3 SDRAM芯片作为数据缓存器,以不同输出格式以及不同分辨率的LVDS/MINI-LVDS视频驱动板作为系统的输入,以HDMI 2.0接口作为系统的输出。在硬件电路搭建完成之后,通过Verilog HDL编程将不同格式、不同分辨率的LVDS/MINI-LVDS视频信号解串为通用处理器可识别的标准的RGB数字信号,并在帧同步信号的控制下,对RGB数据以及时序控制信号进行DDR3 SDRAM的缓存,在HDMI接口TMDS通道编码模块中,对读出的RGB数据编码成最小变换差分信号TMDS,并通过HDMI 2.0接口输出。在此过程中,主要实现了以锁相环PLL为主的片上时钟系统的设计;对多路高速串行的差分信号进行采集;利用FPGA器件原语对串行的数据并行化处理;数字图像的帧同步处理;DDR3 SDRAM存储控制器的设计;乒乓读写操作的实现;镜像图像反转操作的设计以及8B/10B编码等。通过Model Sim对Verilog HDL逻辑设计进行验证,利用Chip Scope以及示波器等工具对系统进行调试,最终结果通过显示终端进行实时显示。结果表明,系统的软硬件可以将不同格式、不同分辨率的LVDS或MINI-LVDS视频信号转换为TMDS视频信号,并通过HDMI 2.0接口输出,提高了作业人员对电视机主板测试的效率,降低了企业的测试成本,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
刘磊传[4](2020)在《LED智能玻璃显示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LED智能玻璃凭借其具有很强的光线通透性,并且能很好的与建筑相融合的优势而被广泛应用。LED智能玻璃的关键技术大致分为前端生产工艺和后端播放系统设计。对于前端生产工艺来说,随着LED智能玻璃的面积越来越大,LED芯片集成密度的越来越高,其生产工艺和加工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设备自身精度受限,加工尺寸越大其定位误差越大,同时环境温度对定位精度影响也很大,现有的基于MARK点定位的点胶贴片系统无法保证大尺度LED玻璃加工定位精度,目前为提高LED智能玻璃点胶贴片精度所使用的点胶贴片设备往往需要配置恒温超净加工车间以及大理石气浮导轨等,生产成本极其昂贵,基于这种现状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焊盘图像标识的自动识别定位补偿方法。对于后端播放系统,为了更好的匹配各种风格的建筑以及景点,市场上出现了对于异形LED智能玻璃显示屏的需求,现阶段的播放系统无法满足异形LED显示的需要,基于这种情况本文提出了一种预埋虚拟点坐标映射法,并设计了异型LED智能玻璃显示屏视频播放系统。误差补偿系统采用FPGA+ARM的双核控制方式,ARM主要完成运动距离计算,并将计算结果转化为运动控制模块所需要的脉冲数量以及运动方向等信息,并发送至伺服电机运动控制模块,运动控制模块每次完成机械臂运动控制后会向ARM发送反馈信号,ARM接收到反馈信号之后再向FPGA发送启动信号SP,FPGA主要完成视频图像采集处理,使用的焊盘的定位识别与误差计算方法为像素匹配法,具体做法为以图像中心像素为原点(FPGA使用双口 RAM存储视频信息,按照行列顺序以地址自加的方式存储像素,每个像素对应一个地址,计算中间的地址就可以取出图像中心的像素),统计距离焊盘边缘四边的像素个数,就可以判断出是否偏离焊盘中心和偏离中心的方向与距离,然后将偏心距离计算数据发送至ARM,ARM根据这个数据转化为脉冲数量与方向信息,再次发送至运动控制系统进行位置补偿,ARM收到来自运动控制模块反馈信息后,当定位误差小于设定值时,设备开始进行相应点胶或贴片。异形LED智能玻璃显示屏播放系统采用主控制器加从控制器的设计方式,采用输入坐标映射数据实现不同规格不同形状的LED智能玻璃屏的显示。对于异形屏显示,首先要进行显示区域划分,然后对视频图像进行分割,形成视频流,由于异型屏驱动器控制点数与实际点数不匹配,因此在生成映射坐标的时候,通过上位机软件预先埋设虚拟点的方式,FPGA根据插入的虚拟点坐标取出存在SSRAM中相应地址的数据以补齐无需显示的数据,达到不影响需要显示部分的视频数据的目的,如此一来就可以完成针对异形屏的播放控制。主控制器采用FPGA+ARM的双核结构完成像素地址坐标输入,图像存取和光纤通信,从控制器使用FPGA作为主芯片完成光纤通信以及数据分发等。本文提出并设计了基于焊盘图像特征识别的定位误差补偿系统,通过初步试验验证,可解决大尺寸LED智能玻璃高速生产中的定位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并设计了异型屏播放系统,通过实验室、工厂、现场使用验证,能满足大尺寸异型LED智能玻璃实时显示要求。
何涌[5](2020)在《全分辨率裸眼3D显示系统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3D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3D视觉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裸眼3D显示必将成为未来的主流显示技术之一。本文研究了一种侧面发光光纤定向背光裸眼3D显示系统,该系统可以获得全分辨率裸眼3D显示。论文首先介绍了目前主流的三种基于视差方式裸眼3D显示的实现方法,对比分析了三种方法的优缺点。其中定向背光式裸眼3D显示因亮度高,观看较舒适,实现立体显示效果较容易,是一种较理想的裸眼3D显示技术。本文针对传统裸眼3D显示分辨率损失,定向背光源制作困难等问题,通过发明一种利用激光打标技术和刀切散射点技术制备的侧面均匀发光聚合物光纤(POF),提出了一种基于侧面发光光纤背光源定向背光裸眼3D显示解决方案。通过建立激光打标凹形散射点的POF均匀发光模型,推导了POF均匀发光的散射点坐标计算公式。对设计的凹形散射点参数用SolidWorks软件构建侧面发光光纤模型,用TracePro软件进行光线追迹仿真。结果表明,散射点长度半圆心角(用于表征凹形散射点的深度和横向长度)的微小变化对发光亮度均匀度影响较大,而凹形散射点轴向宽度的微小变化对POF侧面发光均匀度影响很小。当设计优化后的参数为POF半径R=0.25mm,凹形散射点宽度d=0.15mm,散射点长度半圆心角θ=15°,POF长度L=600mm,TracePro软件仿真得到POF侧面发光亮度均匀度为87.5%。根据设计优化后的参数采用激光打标机进行激光雕刻POF表面散射点,得到单根POF的侧面发光亮度均匀度为80.90%。将100根侧面发光POF紧密排布成面光源,得到面光源发光亮度均匀度为88.91%,满足裸眼3D显示器指向性背光源设计的要求。利用SOPC技术设计了一种基于FPGA开发平台的裸眼3D显示时分驱动系统,实现了SD卡左右视差图片通过VGA输出与侧面发光光纤背光阵列刷新的同步,确保了LCD左右眼图像与相应的侧面发光光纤背光同步输出。另外,介绍了一种基于双CCD的汇聚式3D立体图片拍摄方案,并给出相应的拍摄参数计算方法。通过matlab对多视点3D图片和左右格式3D图片的采集,处理,合成和储存,还设计了GUI界面方便用户使用。论文最后设计了一套全分辨率裸眼3D显示原型进行验证,实验首次用侧面发光光纤背光源产生了指向性光束,与传统的裸眼3D显示器相比,基于侧面发光光纤背光源的定向背光的全分辨率裸眼3D显示器提供了厚度、串扰和2D/3D模式切换的显着改进。更重要的是,紧凑型裸眼3D显示屏幕的厚度仅为18mm。另外在侧面发光光纤末端带有球形透镜的耦合方式用于提高LED与侧面发光光纤之间的耦合效率,此方式比直接耦合效率提高300%。并且侧面发光光纤定向背光模块的亮度均匀性达到89.3%,串扰率总体低于10%,在观看区域内的最小串扰可达2.2%,可以使观察者获得舒适的3D视觉。
彭子洳[6](2020)在《基于FPGA的便携式相位测量轮廓术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光栅投影轮廓术在机器视觉和光学测量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相位测量轮廓术作为光栅投影轮廓术的典型代表,由于其具有测量精度髙,速度快,非接触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逆向工程,轨道交通安全监测,医疗诊断等领域。传统相位测量轮廓术测量系统中光栅条纹的生成、投影、图像采集和存储依赖于计算机控制,系统体积大,成本高,集成度低,在工程应用中不方便携带。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研究和设计了一种基于FPGA的便携式相位测量轮廓术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光栅生成模块、图像采集模块和图像存储模块。光栅生成模块能够根据测量对象和环境的不同,由FPGA实时生成频率、相位、样式可调的正弦光栅、罗奇光栅、复合光栅、复合双频光栅和彩色光栅,然后经过VGA视频转换接口连接DLP投影仪将光栅条纹图像投影到被测物体表面。光栅条纹频率、相位、样式等参数的选择输入通过矩阵键盘完成,当前输出光栅条纹的具体参数通过LCD液晶显示模块实时显示。这种光栅生成模块操作简单,投影速度快,同时也提高了光栅条纹选择输出的灵活性。为了实现测量中图像采集和存储脱离计算机的控制,本文还设计了基于FPGA的图像采集和图像存储模块。首先通过FPGA驱动摄像头模块OV5640,对经过物体高度调制的变形光栅条纹图像进行采集并缓存。然后结合SOPC Builder解决方案和Nios II软核处理器,借助Nios II IDE软件平台,将获取的图像数据封装成BMP格式,通过移植的FATFS文件系统存入到SD卡中。最后,搭建了基于FPGA的便携式相位测量轮廓术的系统实验平台,并对其进行了系统标定和实物测量实验。经过实验分析,可以得出本系统能够灵活的生成频率、相位、样式可调的光栅条纹,且正弦光栅具有良好的正弦性。另一方面利用该便携式相位测量轮廓术系统进行三维物体轮廓测量是切实可行的,且该系统将FPGA、投影仪、摄像机集成为一体,具有体积小,成本低,携带方便,专用性强,操作简单等优点,从而扩展了相位测量轮廓术的应用场景。
向龙[7](2020)在《多源视频拼接控制器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小间距LED显示屏的单个箱体逐渐向更大面积、更小间距、更高分辨率的方向发展,这对组成大屏幕的视频拼接控制器在功能和性能上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的主要目的为研究传统视频拼接控制器不能满足在输入视频图像接口的数量以及种类、图像显示多画面、快速拼接和显示同步性等内容。其主要工作有:首先以视频拼接控制系统的相关技术出发,提出一种基于MST9U01视频芯片的硬件拼接方式。整体设计将多源视频拼接控制器划分为输入视频图像接口、视频拼接处理和输出转换模块三大模块。其次在硬件设计上考虑到输入信号传输到视频处理芯片的同步性,选用Sil9575切换器将多个视频信号同步输出。并针对高速数字信号传输过程中的反射和串扰,设计上增加了电路的阻抗匹配和布局布线。然后通过研究和探索,以搭建的样机验证软件系统的设计。实现了一个功能相对完善的多源视频拼接控制系统。拼接上对四个输出口进行排列组合,针对视频图像在各个输出区域内显示的比例做出判断,得到需要截取输入视频图像信息和显示画面缩放的参数。为达到显示的最好效果,显示时会根据输入视频图像和实际屏幕的尺寸调节,使显示画面和屏幕的像素点一一对应。最后对所设计的多源视频拼接控制器样机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本次设计实现了4K分辨率内4块独立显示屏的拼接显示。同时,本设计已应用到实际的商业产品中。
张弘[8](2020)在《基于FPGA的视频图像处理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字图像处理泛指利用计算机软件或者新兴的各种硬件微处理器对图像进行处理的各种方法。数字图像处理包括:图像增强、图像复原、图像重建、图像分析、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1]。图像缩放作为图像重建的一个分支,在数字图像处理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并且广泛应用于医疗、监控、机器视觉等领域。图像缩放的核心是图像插值算法,传统的图像插值处理技术主要是基于软件平台,一般运行在Windows系统的PC机上,虽然如今的PC主频比较高,但是在图像处理时是基于软件的串行化处理方式,在实时性要求高的场合根本无法满足需求。因此怎样将图像插值算法在硬件上实现并且需要运算速度快,满足实时性要求,满足高带宽要求成为图像处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针对上述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FPGA的视频图像处理方法,FPGA可以保证在极低的主频下得到比PC软件平台更高的处理速度,利用FPGA的流水线处理技术可以在每个时钟周期下输出运算后的一个像素,实现了完全的并行化处理。本文在深入研究传统插值算法的基础上,采用MATLAB对各个插值算法进行仿真,权衡了芯片硬件资源、算法实现复杂度以及算法实现效果后,最终选取了双线性插值算法在FPGA上完成实现。系统设计的关键在于双线性插值算法的硬件实现以及各个模块的划分、相互协调使缩放功能稳定实时快速实现,并且该系统最多只需4个乘法器就能完成双线性插值运算全过程,相较传统方法简化了算法复杂度,节约硬件资源。整个缩放系统包含四个模块:视频图像采集模块、视频图像缓存模块、视频图像插值缩放模块、视频图像显示模块。本文采用Quartus II 11.1为开发环境,采用ALTERA公司的CYCLONE IV系列FPGA芯片EP4CE6F17C8为设计平台,该芯片功耗小、成本低,资源丰富。系统采用Verilog HDL对各个模块进行描述并实现其功能,具体包括将双线性插值算法进行并行改造,将算法中的计算和存储需求与FPGA芯片内部的可用资源相映射,并且做到简化处理、资源节约、速度达标等优势。系统实现过程中,前期在Modelsim平台上进行功能仿真与验证,后期在FPGA芯片上实现系统的综合,布局布线以及板级验证,最终能够实现视频图像从640*480分辨率到1024*768分辨率的实时缩放显示,场频为60Hz,并且缩放的分辨率可重配置,系统的运行频率达133MHz。
张永超[9](2020)在《基于(保守)混沌的数字图像加密研究》文中认为非线性科学是当今世界科学的前沿与热点,而混沌理论及应用研究是非线性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由于混沌系统具有极度的初值敏感性、伪随机性等特点,使得混沌系统在图像加密和保密通信等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特别是保守混沌系统在图像加密中具有更大的优势,激发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兴趣。本文在保守混沌及耗散系统的构建、分析及其图像加密算法和硬件实现等应用方面进行一些探究。1.本文提出一个四维保守混沌系统,并引用Wu提出的一个五维保守超混沌系统。对这两个保守系统进行动力学特性分析,包括平衡点稳定性分析、Poincare映射分析等。在此基础上,对两个保守系统进行电路仿真实验设计及实现,仿真实验结果和数值分析结果保持一致。2.本文又提出一个四维耗散混沌系统。分别从初值敏感性、耗散性及对称性、平衡点、Lyapunov指数谱图及分岔图和Poincare映射等多个方面对该系统进行动力学特性分析。设计该系统的模拟电路,电路仿真结果与数值分析结果保持一致,从物理层面验证该系统混沌吸引子的存在性及可实现性。另外,还进行该系统同结构同步的FPGA设计与实现。该系统的FPGA实现结果与电路仿真结果、数值分析结果相一致,而该系统同结构同步的FPGA实现结果与理论推导和数值仿真相吻合,进一步验证该混沌系统同步的硬件可实现性。3.本文在对混沌图像加密理论进行研究以后,给出一个基于混沌的图像加密解密算法,其中包括像素级置乱、比特级置乱等过程;然后将四维耗散混沌系统应用到算法中,并对算法进行密钥空间、相邻像素相关性、信息熵等性能评估。进一步与常用的加密算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本文给出的加密算法具有更好的安全性。最后,将五维保守超混沌系统应用到该图像加密算法中,并与五维耗散混沌系统在图像加密性能方面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保守混沌系统图像加密算法可靠性优于耗散混沌系统。4.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本文设计一个基于FPGA的混沌图像加密系统,设计图像加密系统的框架和其中的各个模块,并完成了各个模块的数据通信,进而用FPGA开发板对本文所提出的算法进行加密及解密操作,FPGA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给出的混沌图像加密解密算法具有硬件可实现性。本文工作可以为保守混沌和耗散系统及其图像加密的FPGA硬件实现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
董雪莹[10](2019)在《视频图像灰度值实时校正算法与电路架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显示技术与摄像技术的飞速发展,视频及图像的显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对视频图像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提高视频图像的质量面临两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图像局部之间对比度较差,尤其是复杂灯光背景下拍摄的视频图像对比度较差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图像整体的美感。二是视频分辨率从标清到超高清,使得需要处理的图像数据量不断增加,因而对视频信号处理平台的性能要求也不断地提高。针对点光源下背景光线比较暗,拍摄视频图像的暗部对比度较差,细节信息丢失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二次阈值分割的区域Gamma校正算法。该算法在最大类间方差法(Otsu)求取图像灰度级阈值、提取图像信息的基础上,利用直方图波谷法进行图像二次阈值分割,最终将像素值进行区域Gamma校正、信息融合。本研究基于AX415-FPGA开发平台提出了一套硬件电路系统方案,包括OV7670图像采集模块、SDRAM乒乓交互模块、图像灰度校正模块以及VGA显示模块。利用Verilog语言驱动整个系统模块,并运用乒乓交互读写模式读取存储图像信息,提高图像灰度信息处理的速率。本研究通过MATLAB仿真,选取图像平均低度与信息熵作为评定标准,验证二次阈值分割的区域Gamma校正算法正确性,即具有较好的灰度校正和信息还原的效果。本研究通过搭建并驱动以AX415-FPGA为核心的硬件电路系统,实现了图像灰度值校正,同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像素值的读写处理速率。
二、基于FPGA的LCD&VGA控制器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FPGA的LCD&VGA控制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FPGA的图像边缘检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图像边缘检测技术发展及应用 |
1.2.1 边缘检测技术发展 |
1.2.2 边缘检测技术的应用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2 图像边缘检测和FPGA介绍 |
2.1 图像边缘检测原理 |
2.1.1 图像边缘描述 |
2.1.2 空间域滤波 |
2.1.3 常用边缘检测算法 |
2.2 FPGA相关理论介绍 |
2.2.1 FPGA基本结构 |
2.2.2 FPGA开发流程 |
2.2.3 FPGA流水线和并行计算 |
2.3 本系统边缘检测算法 |
2.3.1 边缘细化 |
2.3.2 自适应阈值 |
2.4 本章小结 |
3 图像采集和显示系统设计 |
3.1 系统总体设计 |
3.2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2.1 控制单元 |
3.2.2 系统电源模块 |
3.2.3 系统JTAG模块 |
3.2.4 系统晶振模块 |
3.2.5 外设电路设计 |
3.3 I2C接口和配置模块 |
3.3.1 I2C接口时序 |
3.3.2 寄存器配置 |
3.4 图像采集模块设计 |
3.5 数据缓存模块 |
3.5.1 SDRAM结构 |
3.5.2 SDRAM基本时序 |
3.5.3 SDRAM控制器设计 |
3.6 TFT显示时序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4 边缘检测算法实现 |
4.1 算法的总体设计 |
4.2 灰度转换 |
4.3 边界点填充和中值滤波 |
4.3.1 边界点填充 |
4.3.2 中值滤波 |
4.4 多方向卷积和非极大值抑制 |
4.4.1 多方向卷积 |
4.4.2 非极大值抑制 |
4.5 自适应阈值 |
4.6 边缘连接 |
4.7 本章小结 |
5 实验结果和分析 |
5.1 实验平台搭建 |
5.2 实验结果验证和结果分析 |
5.2.1 图像采集部分结果验证 |
5.2.2 添加边缘检测算法验证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FPGA的头戴显示器视频图像处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发展及现状 |
1.2.1 头戴显示器发展及现状 |
1.2.2 图像处理系统发展及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FPGA在图像处理领域的优势 |
2.2 总体方案设计 |
2.2.1 需求分析 |
2.2.2 系统实现方案 |
2.2.3 系统测试方案 |
2.3 关键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图像处理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
3.1 实时图像处理系统的总体框架 |
3.2 器件选型 |
3.2.1 FPGA开发平台 |
3.2.2 视频采集模块 |
3.2.3 视频存储模块 |
3.2.4 视频显示模块 |
3.3 电路设计 |
3.3.1 视频采集模块电路设计 |
3.3.2 视频存储模块电路设计 |
3.3.3 视频显示模块电路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图像处理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FPGA设计流程 |
4.2 系统软件设计框图 |
4.3 时钟管理模块 |
4.4 实时图像采集模块 |
4.5 SDRAM存储模块 |
4.6 视频图像显示模块 |
4.6.1 视频图像显示原理 |
4.6.2 视频图像显示模块FPGA实现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FPGA的图像处理算法设计与实现 |
5.1 图像灰度化 |
5.1.1 图像灰度化实现 |
5.1.2 仿真与分析 |
5.2 中值滤波 |
5.2.1 快速中值滤波实现 |
5.2.2 仿真与分析 |
5.3 边缘检测 |
5.3.1 边缘检测实现 |
5.3.2 仿真与分析 |
5.4 图像叠加 |
5.4.1 图像叠加实现 |
5.4.2 仿真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
6.1 视频图像实时显示测试 |
6.1.1 实时视频正常显示效果 |
6.1.2 资源使用报告 |
6.1.3 实验结论 |
6.2 图像处理模块测试 |
6.2.1 灰度视频图像测试 |
6.2.2 图像叠加模块测试 |
6.2.3 边缘检测模块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后续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基于FPGA器件的LVDS/MINI-LVDS电视机主板测试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意义 |
1.3 文章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二章 主板测试系统方案设计 |
2.1 图像传输的基本时序关系 |
2.2 LVDS/MINI-LVDS传输机制 |
2.3 电视机主板输出LVDS/MINI-LVDS视频信号的类型 |
2.4 主板测试系统的硬件设计 |
2.5 主板测试系统的程序模块结构 |
第三章 LVDS差分信号的采集与处理 |
3.1 片上时钟设计 |
3.1.1 差分时钟7倍频的实现方法 |
3.1.2 差分时钟倍频/分频的仿真结果 |
3.2 LVDS差分信号的采集与并行化处理 |
3.2.1 I/O资源介绍 |
3.2.2 利用SDR模式采集LVDS差分信号 |
3.2.3 利用DDR模式采集MINI-LVDS信号 |
3.2.4 串行数据的并行化处理 |
3.3 数字图像的帧同步处理 |
3.3.1 提取时序控制信号 |
3.3.2 帧同步处理 |
第四章 DDR3 SDRAM读写控制器 |
4.1 软核MIG的介绍 |
4.1.1 MIG的配置 |
4.1.2 MIG的用户接口介绍 |
4.2 DDR3 SDRAM存储控制器 |
4.2.1 存储控制器的设计 |
4.2.2 DDR3-DRIVE模块的时序图设计 |
4.2.3 存储控制器的仿真验证 |
4.3 乒乓读取DDR3 SDRAM存储器 |
4.3.1 断层现象分析 |
4.3.2 乒乓读写操作设计 |
4.3.3 乒乓读写验证 |
4.4 镜像图像反转操作 |
4.4.1 镜像图像反转原理 |
4.4.2 地址反转 |
4.4.3 像素点反转 |
4.4.4 镜像图像反转调试 |
4.4.5 现象展示 |
第五章 HDMI驱动设计与TMDS通道编码的实现 |
5.1 HDMI驱动设计 |
5.1.1 HDMI驱动模块设计 |
5.1.2 HDMI驱动模块Verilog HDL代码设计 |
5.1.3 仿真验证 |
5.2 HDMI接口TMDS通道编码的实现 |
5.2.1 HDMI连接架构 |
5.2.2 8B/10B编码方法 |
5.2.3 8B/10B编码仿真 |
5.2.4 并行数据串行化处理 |
5.2.5 HDMI接口输出测试 |
第六章 效果展示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发表的学术论文 |
2.获得的比赛奖项 |
致谢 |
附录 |
(4)LED智能玻璃显示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LED智能玻璃简介 |
1.1.2 LED智能玻璃显示屏发展状况 |
1.1.3 LED智能玻璃显示屏的关键技术介绍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LED智能玻璃点胶贴片系统现状 |
1.2.2 LED智能玻璃播放系统现状 |
1.3 课题来源以及主要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智能玻璃显示系统工作原理 |
2.1 LED智能玻璃显示系统的构成 |
2.2 LED智能玻璃关键工艺技术 |
2.2.1 LED智能玻璃生产工艺关键技术简介 |
2.2.2 LED点胶贴片技术 |
2.3 基于焊盘特征识别的定位误差补偿系统构成 |
2.3.1 系统功能简介 |
2.3.2 功能模块简介 |
2.4 异形LED智能玻璃显示屏播放系统构成 |
2.5 测试系统构成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焊盘特征识别的定位误差补偿系统 |
3.1 系统框图介绍 |
3.2 硬件部分设计 |
3.2.1 器件选型介绍 |
3.2.2 硬件电路设计 |
3.3 软件部分设计 |
3.3.1 FPGA功能模块介绍 |
3.3.2 ARM功能模块介绍 |
3.4 成果展示 |
3.5 本章小结 |
4 异形LED智能玻璃显示屏播放系统设计 |
4.1 系统框架框图介绍 |
4.1.1 播放系统框图介绍 |
4.1.2 MCU系统框图介绍 |
4.1.3 SCU系统框图介绍 |
4.1.4 驱动系统框图介绍 |
4.2 硬件部分设计 |
4.2.1 器件选型介绍 |
4.2.2 硬件电路设计 |
4.3 软件部分设计 |
4.3.1 坐标生成软件介绍 |
4.3.2 嵌入式软件设计 |
4.4 成果展示 |
4.5 本章小结 |
5 系统测试 |
5.1 测试系统设计 |
5.2 系统测试效果展示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5)全分辨率裸眼3D显示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3D 立体显示技术概况 |
1.2.1 穿戴式立体显示 |
1.2.2 裸眼3D显示 |
1.3 定向背光裸眼3D显示研究现状与应用 |
1.4 研究内容以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裸眼3D立体显示技术 |
2.1 狭缝光栅裸眼3D显示 |
2.2 柱镜光栅式3D显示 |
2.3 定向背光3D显示 |
2.4 基于侧面发光光纤定向背光裸眼3D显示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定向背光侧面发光光纤的研究 |
3.1 参数设计 |
3.2 模型参数对均匀度的影响分析与参数优化 |
3.2.1 散射点长度半圆心角对发光均匀度的影响 |
3.2.2 散射点宽度对发光均匀度的影响 |
3.3 实验结果 |
3.3.1 激光打标POF凹形散射点参数确定 |
3.3.2 POF发光亮度均匀度检测 |
3.3.3 POF面光源实现及其发光亮度均匀度 |
3.4 侧面发光背光源的制作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裸眼3D显示时分驱动系统设计 |
4.1 SOPC嵌入式系统简介 |
4.1.1 FPGA芯片 |
4.1.2 Nios II 软核 |
4.2 SOPC系统设计流程 |
4.2.1 硬件设计 |
4.2.2 软件设计 |
4.3 基于SOPC的SD卡时分显示驱动设计 |
4.4 基于NIOS II 的时分显示驱动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双CCD采集3D立体图片 |
5.1 汇聚式立体拍摄方案 |
5.2 立体实拍实验 |
5.2.1 硬件设计 |
5.2.2 软件设计 |
5.3 实验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侧面发光光纤的裸眼3D显示屏研究 |
6.1 裸眼3D显示光学模型的仿真 |
6.2 侧面发光塑料光纤耦合效率的提升 |
6.3 小型自动立体显示的原型实现与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及主要创新点 |
7.1 研究总结 |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一、 个人简历 |
二、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三、 在学期间申请的专利 |
四、 在学期间参加的会议 |
(6)基于FPGA的便携式相位测量轮廓术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光学三维测量技术概述 |
1.2.1 被动光学三维测量技术 |
1.2.2 主动光学三维测量技术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光栅条纹的生成 |
1.3.2 光栅条纹质量的提升 |
1.3.3 FPGA技术在PMP测量中的应用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2章 基于多样式光栅投影的相位测量轮廓术 |
2.1 传统相位测量轮廓术的原理 |
2.2 传统相位测量轮廓术仿真分析 |
2.3 相位测量轮廓术中的多样式光栅投影 |
2.3.1 罗奇光栅投影 |
2.3.2 复合光栅投影 |
2.3.3 复合双频光栅投影 |
2.3.4 彩色光栅投影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样式光栅条纹生成的FPGA设计 |
3.1 光栅条纹生成的FPGA设计模块划分 |
3.2 多样式光栅信号发生模块 |
3.2.1 正弦光栅信号模块 |
3.2.2 罗奇光栅信号模块 |
3.2.3 复合光栅信号模块 |
3.2.4 复合双频光栅信号模块 |
3.2.5 彩色光栅信号模块 |
3.3 光栅条纹参数控制与显示模块 |
3.3.1 光栅条纹频率、相位选择模块 |
3.3.2 光栅条纹样式选择模块 |
3.3.3 键盘控制模块 |
3.3.4 光栅条纹参数显示模块 |
3.4 VGA显示控制模快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便携式相位测量轮廓术系统的总体FPGA设计 |
4.1 测量系统总体架构 |
4.2 图像采集与图像存储模块总结构设计 |
4.3 图像采集模块 |
4.3.1 摄像头模块介绍 |
4.3.2 摄像头模块图像传输的实现 |
4.4 图像存储模块 |
4.4.1 NIOS II软核处理器的配置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便携式相位测量轮廓术系统实验与分析 |
5.1 测量系统的标定 |
5.2 基于FPGA的多样式光栅条纹投影实验 |
5.3 光栅条纹的性能分析 |
5.4 实际测量实验分析 |
5.5 资源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7)多源视频拼接控制器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视频拼接控制系统简述 |
1.3 视频拼接控制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视频拼接控制器发展趋势 |
1.4 视频拼接控制器的主要技术介绍 |
1.4.1 视频图像接口切换技术 |
1.4.2 视频图像拼接技术 |
1.4.3 视频图像转换技术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视频拼接控制器的总体设计方案 |
2.1 引言 |
2.2 视频拼接控制器的系统设计方案 |
2.2.1 视频拼接控制器的系统设计思想 |
2.2.2 视频拼接控制器的系统设计框图 |
2.3 视频拼接控制器的总体设计 |
2.3.1 视频拼接控制器功能的设计要求 |
2.3.2 视频拼接控制器的性能设计要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视频拼接控制器的硬件设计 |
3.1 引言 |
3.2 硬件的设计方案 |
3.3 硬件的抗干扰设计 |
3.3.1 信号传输电路防干扰设计 |
3.3.2 设备运行环境防干扰设计 |
3.4 视频拼接控制器的主要硬件模块设计 |
3.4.1 输入视频图像接口模块 |
3.4.2 视频图像拼接显示模块 |
3.4.3 视频图像转换输出模块 |
3.5 视频拼接控制器的其他硬件模块设计 |
3.5.1 微处理器模块 |
3.5.2 存储模块和通信控制模块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视频拼接控制器的软件设计 |
4.1 引言 |
4.2 软件设计整体架构 |
4.2.1 软件的整体架构 |
4.2.2 软件开发环境及语言 |
4.3 硬件初始化的软件流程设计 |
4.4 视频拼接控制器的软件模块设计 |
4.4.1 输入视频图像接口切换模块 |
4.4.2 视频图像拼接显示模块 |
4.4.3 点对点显示模块 |
4.4.4 存储模块的软件设计 |
4.4.5 通信控制的协议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联调与测试 |
5.1 引言 |
5.2 测试背景以及测试项目 |
5.3 视频图像接口切换测试 |
5.4 视频图像显示拼接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FPGA的视频图像处理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图像缩放算法研究 |
2.1 图像缩放技术 |
2.1.1 图像重构理论 |
2.1.2 采样定理与sinc函数 |
2.2 图像插值算法 |
2.2.1 最邻近插值算法 |
2.2.2 双线性插值算法 |
2.2.3 双三次插值算法 |
2.3 图像缩放算法比较分析 |
2.3.1 主观质量评价 |
2.3.2 客观质量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缩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1 FPGA设计开发流程 |
3.2 硬件平台简介 |
3.3 总体方案设计 |
3.4 CMOS传感器的控制 |
3.4.1 OV7670 传感器的基本性能 |
3.4.2 IIC通讯协议 |
3.4.3 OV7670 传感器的IIC配置 |
3.5 跨时钟域异步FIFO的设计 |
3.6 SDRAM控制器的设计 |
3.6.1 SDRAM的内部结构及基本原理 |
3.6.2 SDRAM的基本操作 |
3.6.3 SDRAM控制器的各模块设计 |
3.6.4 SDRAM控制器的仿真验证 |
3.7 缩放模块设计 |
3.7.1 缩放算法的分析与可行性实现方式 |
3.7.2 缩放算法各模块的具体实现方式 |
3.7.3 缩放模块的仿真验证 |
3.8 VGA接口模块设计 |
3.8.1 VGA接口简介 |
3.8.2 VGA接口时序 |
3.8.3 VGA控制器的设计 |
3.8.4 VGA接口模块的仿真验证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的调试和验证 |
4.1 验证平台的搭建 |
4.2 系统验证 |
4.3 板级验证 |
4.4 系统性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9)基于(保守)混沌的数字图像加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混沌系统和基于混沌图像加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混沌系统和基于混沌图像加密的FPGA设计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2 两个保守混沌系统的分析和电路设计 |
2.1 一个新四维保守混沌系统分析 |
2.2 基本动力学特性分析 |
2.2.1 耗散性和对称性分析 |
2.2.2 Poincar(?)映射分析 |
2.2.3 Lyapunov指数谱图及分岔图分析 |
2.2.4 平衡点稳定性分析 |
2.3 一个新四维保守混沌系统(2-1)的电路设计与仿真实验 |
2.4 一个五维保守超混沌系统的分析与电路设计 |
2.4.1 一个五维保守超混沌系统 |
2.4.2 Poincar(?)映射分析 |
2.4.3 Lyapunov指数谱图及分岔图分析 |
2.5 一个五维保守超混沌系统的电路设计及仿真实验 |
2.6 本章小结 |
3 一个四维耗散混沌系统的分析以及电路设计和FPGA实现 |
3.1 一个四维耗散混沌系统分析 |
3.2 动力学特性分析 |
3.2.1 初值敏感性分析 |
3.2.2 耗散性及对称性分析 |
3.2.3 平衡点分析 |
3.2.4 Lyapunov指数谱图及分岔图分析 |
3.2.5 Poincar(?)映射分析 |
3.3 混沌系统(3-1)的电路设计与仿真实验 |
3.4 混沌系统的FPGA设计及实现 |
3.4.1 FPGA技术简单介绍 |
3.4.2 FPGA开发工具 |
3.4.3 一个新耗散混沌系统(3-1)的FPGA设计及实现 |
3.5 混沌系统的同步研究 |
3.5.1 非线性反馈同步控制器的设计 |
3.5.2 非线性反馈同步控制器的FPGA设计与同步实现 |
3.6 本章小结 |
4 数字图像加密理论研究及混沌加密算法的设计 |
4.1 基于混沌的数字图像加密理论 |
4.1.1 数字图像加密概述 |
4.1.2 基于混沌的数字图像加密算法设计 |
4.2 一个基于(保守)混沌系统的图像加密算法的提出 |
4.2.1 像素级置乱过程 |
4.2.2 比特级置乱过程 |
4.2.3 扩散及S盒操作过程 |
4.3 一个四维耗散混沌系统在图像加密中的应用 |
4.3.1 加密算法安全性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五维保守超混沌的加密算法应用和安全性分析 |
5.1 基于五维保守超混沌的加密解密算法应用与仿真 |
5.2 算法安全性分析 |
5.2.1 密钥空间分析 |
5.2.2 密钥敏感性分析 |
5.2.3 加密速度分析 |
5.2.4 直方图分析 |
5.2.5 相邻像素点相关性分析 |
5.2.6 信息熵分析 |
5.2.7 抗差分攻击能力分析 |
5.2.8 抗剪切能力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基于混沌图像加密算法的FPGA设计与实现 |
6.1 基于混沌的图像加密解密的硬件实现 |
6.1.1 FPGA实现的系统方框图 |
6.1.2 VGA简介 |
6.1.3 图像加密模块 |
6.1.4 VGA模块 |
6.2 硬件实现结果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论文的创新点 |
7.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7.4 展望 |
8 参考文献 |
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10 致谢 |
附录 |
附录A:基于保守混沌的数字图像加密研究:系统(3-1) Verilog源程序代码 |
附录B:基于保守混沌的数字图像加密研究:系统(3-1)同结构同步驱动系统部分Verilog源程序代码 |
附录C:基于保守混沌的数字图像加密研究:系统(3-1)同结构同步响应系统部分Verilog源程序代码 |
(10)视频图像灰度值实时校正算法与电路架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常用的图像灰度矫正方法 |
1.2.2 研究方法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3 FPGA的发展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1.4 论文研究工作的创新点 |
第二章 VGA显示器的控制 |
2.1 主动矩阵式LCD的工作原理 |
2.2 TFT-LCD显示屏的驱动 |
2.2.1 TFT-LCD周边电路的工作原理 |
2.2.2 TFT-LCD的驱动时序图 |
2.2.3 TFT-LCD的驱动实例 |
2.3 VGA的显示驱动 |
2.3.1 VGA显示仿真时序 |
2.3.2 VGA的显示驱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FPGA的SDRAM乒乓交互读写 |
3.1 基于FPGA的设计方法 |
3.1.1 FPGA的功能模块 |
3.1.2 FPGA的设计流程及加载模式 |
3.2 动态SDRAM的工作特性 |
3.2.1 动态SDRAM的特性及工作原理 |
3.2.2 SDRAM的基本命令 |
3.2.3 减少SDRAM读写延迟的方法 |
3.3 基于FPGA的SDRAM控制模块的设计 |
3.3.1 SDRAM的模块划分及状态转移 |
3.3.2 SDRAM的初始化配置 |
3.4 FPGA控制SDRAM乒乓交互操作 |
3.4.1 乒乓交互读写原理 |
3.4.2 乒乓操作控制信号的产生 |
3.4.3 SDRAM乒乓交互读写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MATLAB的图像灰度校正算法研究及仿真 |
4.1 常用的图像阈值分割方法 |
4.1.1 迭代法 |
4.1.2 区域生长法 |
4.1.3 最大类间方差法(Otsu) |
4.2 本研究的算法 |
4.2.1 图像预处理 |
4.2.2 本文算法的二次阈值分割方法 |
4.2.3 改进算法提取图像高光区 |
4.3 图像区域Gamma校正 |
4.3.1 Gamma校正 |
4.3.2 图像拼接 |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4.1 图像质量的评价标准 |
4.4.2 结果分析及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FPGA的图像灰度校正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设计的总体方案 |
5.2 图像采集模块 |
5.2.1 I~2C总线配置 |
5.2.2 ADV7180图像解码模块设计 |
5.2.3 视频D/A转换器ADV7123 |
5.3 图像预处理模块 |
5.3.1 图像色度空间转换 |
5.3.2 图像中值滤波 |
5.4 基于FPGA的图像灰度校正模块 |
5.4.1 乘法器 |
5.4.2 灰度校正 |
5.5 基于FPGA图像灰度校正系统的实现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研究成果 |
四、基于FPGA的LCD&VGA控制器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FPGA的图像边缘检测系统设计[D]. 宁帮祥. 中北大学, 2021(09)
- [2]基于FPGA的头戴显示器视频图像处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杨斌.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基于FPGA器件的LVDS/MINI-LVDS电视机主板测试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王伟. 青岛大学, 2020(01)
- [4]LED智能玻璃显示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刘磊传.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5]全分辨率裸眼3D显示系统研究[D]. 何涌. 华侨大学, 2020(01)
- [6]基于FPGA的便携式相位测量轮廓术系统设计与实现[D]. 彭子洳.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7]多源视频拼接控制器的设计[D]. 向龙. 河南科技大学, 2020(07)
- [8]基于FPGA的视频图像处理的研究与实现[D]. 张弘.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9]基于(保守)混沌的数字图像加密研究[D]. 张永超.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10]视频图像灰度值实时校正算法与电路架构研究[D]. 董雪莹. 贵州大学,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