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蓉油4号油菜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论文文献综述)
陈雷[1](2021)在《新疆伊犁地区春油菜种质资源生态适应性研究及综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油菜(Brassica napus L.)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可用作油、菜、花、饲、肥、蜜等,是多功能、能重复利用最有效的经济作物,也是一二三产结合最为典型的作物。油菜是新疆地区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占新疆地区油料作物总种植面积的23.34%。种植油菜对于促进新疆油料产业稳定发展和维护地区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新疆伊犁地区昭苏县平均海拔1800m以上,夏季光热资源充足,降雨量丰沛,昼夜温差大,气候冷凉湿润,年平均日照时数2699小时,非常有利于油菜籽粒发育和脂肪的积累,是新疆地区春油菜籽种植的优势区域,占全疆油菜种植面积的50%以上,也被誉为“中国油菜之乡”。油菜不仅是伊犁河谷重要的油料作物,也是当地特色的观赏和蜜源作物,保障油菜稳定生产对新疆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疆伊犁河谷近年来大量引进长江流域、黄淮海流域广泛种植的地方高产油菜品种,在当地进行试种研究。因气候条件、栽培条件和生长环境不同,部分引进的新品种遗传特性和生态适应性会发生改变,但关于引种资源的生态适应性和综合性状评价报道较少。【方法】本文首先采用文献调研法,对我国油菜产业发展历程及油菜种质资源的选育现状进行梳理分析。设置田间小区试验,对伊犁地区2017-2019年从各地引进的甘蓝型油菜新品种(系)30余份材料,在第四师75团、77团等地开展试种研究。采用田间调查法和生物统计学方法,对参试品种农艺学性状和经济性状进行调查统计,并对其含油量进行检测分析,结合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所有参试品种在当地的适宜性及综合效益做出综合评价,筛选适于新疆伊犁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的春油菜品种。【结果】(1)参试品种生长性状:株高在127.33-194.53 cm;生育期最长142 d,最短的是132 d;(2)参试品种经济性状:有效分枝高度32.67-84.00 cm,平均有效分枝数在4-13个,主花序有效长度32.25-67.00 cm,单株平均角果数、角果长度分别在130.33-227.67个、6.40-8.69 cm,主花序角果密度在0.50-1.09,单株产量9.76-26.67 g/株,千粒重在4.1-5.2 g、含油量36.3%-44.8%。(3)参试品种中油菜籽产量排名前5的依次是:中油杂750、阳光158、保油杂D18-6、秦油558、青杂5号,平均亩产在297.24-360.02 kg,有效分枝高度、分枝数、角果数、角果长及千粒重是产量增加的主要贡献因子。油脂含量基本在36.5-44.8%,其中,阳光158含油量最高,保油杂D18-6次之,青杂系列略低于保油杂D18-6,品种间含油量差异显着。【结论】综合性状灰色评判值排名前5的品种依次是:中油杂750、青杂17、阳光158、保油杂D18-6、秦油558,总体上产量构成因子与最终产量建成显着正相关;参试品种中综合性状最优的油菜品种是中油杂750,灰色评判值位居第1,为一级品种,株高为168.33 cm,生育期为140 d。综合各品种产量、含油量表现和各性状指标的灰色评判值,中油杂750、青杂17、阳光158、保油杂D18-6、秦油558、青杂5号适宜在伊犁地区推广种植,并对以上综合性状优良品种进行具体介绍。研究成果可为拓宽新疆伊犁区油菜种质资源及其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周时艺[2](2019)在《甘蓝型油菜在广西引种种植与初步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也是少数用地养地结合的冬季经济作物。为充分利用广西区境内水稻冬闲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单位面积年经济收入,筛选出可在广西境内种植并分别适合油用、菜用、肥用、饲用、观赏旅游等多种用途的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利用秋季分期播种湖北、浙江、湖南、四川、安徽等油菜产区引进的224个油菜优良品种(组合)如华双4号、华油杂6号、华油杂12号等。从生育期、播种期及是否顺利通过春化等3个方面考查并初步筛选分别适合广西自治区不同用途的油菜品种(组合)。结果表明:(1)第一批播种(2015年9月23日)的参试品种生育期范围为191-232d,其中2-2A和5号示范均为191d,是最早熟的组合,浙油50为232d,是最晚熟的组合;(2)第二批播种(2015年10月12日)的参试品种生育期范围为172-212d,其中早熟2号为172d,是最早熟的组合,高油605为212d,是最晚熟的组合;(3)从播种期看,第一批播种的时间比第二批早19天,但同一品种初花期、盛花期、终花期和角果成熟期相差不大;(4)引进的224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组合)均能顺利通过春化。经过初步筛选,51个品种(系)适合与水稻进行轮作,45个品种(系)适用于发展春节油菜花观赏,60个品种(系)适于发展为三月三观赏的油菜花资源,12个品种适用于饲用;(5)早熟6号在高密度(150000株/hm2)摘薹条件下纯收入达到最高,其他产量性状也较优,初步判定A2B2C3是菜油两用油菜最佳组合。综合分析认为,以上品种均有可以推广的潜力,具体需要再进行下一步的试验观察。
费维新[3](2015)在《甘蓝型油菜与根肿菌互作机制及病害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根肿病是由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侵染十字花科作物引起的重要的世界性土传病害,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和北美等十字花科作物种植区。在我国,十字花科蔬菜作物根肿病危害面积达320400万公顷,平均产量损失在20%30%,近年来在我国长江流域冬油菜主要产区油菜根肿病发生逐年加重,油菜根肿病已经成为我国油菜生产上主要新病害,严重危害我国长江冬油菜的安全生产。本学位论文开展了根肿菌对寄主侵染条件、油菜品种资源与根肿菌小种的抗性互作、根肿菌侵染甘蓝型油菜的致病机理与基因表达等研究、并探讨了播期与杀菌剂对油菜根肿病防治效果等,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营养基质和接种浓度对油菜根肿病发病的影响专性寄生菌根肿菌人工繁殖与接种对营养基质的配方及接种浓度选择有严格的要求,为了探索准确高效的根肿菌接种鉴定的方法,本文研究了6种营养基质配方和7个根肿菌休眠孢子悬浮液浓度对根肿菌接种鉴定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2号(石英沙)与6号(泥炭-蛭石-珍珠岩)营养基质配方的处理均有根肿病发病症状,其它处理(1、3、4、5号处理)均不发病。其中6号营养基质配方的处理根肿病发病率达100%,病情指数达69.6,是一种理想的根肿病接种用营养基质配方,其发病率高、发病稳定可用来进行根肿菌生理小种的鉴别与抗根肿病育种材料的鉴定筛选;2号处理的营养体生长旺盛容易形成较大的根肿,在研究中可用来作为根肿菌的扩繁的营养基质。根肿病的发病率随着休眠孢子悬浮液浓度的增加发病率与病情指数均表现升高,其中孢子浓度为1×106、1×107和1×108 spores/ml的处理在接种后50dai(day after inoculation)发病率均达到100%,而且根肿病发病稳定是理想的接种浓度。2、根肿菌的致病力与甘蓝型油菜品种对根肿病抗性研究为了鉴定评价我国油菜根肿菌致病性的分化、油菜主要品种资源和国外引进的根肿病抗性资源与根肿菌4号优势小种的抗性互作关系,本文利用Williams鉴别寄主系统鉴定研究安徽、四川、云南等7份油菜根肿菌致病性的差异,利用根肿病病圃鉴定及人工接种鉴定技术分别对征集的188份油菜品种资源和国外引进的12份根肿病抗性材料进行了抗性鉴定与研究。鉴定结果表明来自安徽休宁、黟县、广德与四川广汉的油菜根肿病菌为4号小种,安徽宁国与云南楚雄的菌源为2号小种,安徽绩溪的菌源为5号小种;田间病圃鉴定结果获得抗根肿病品种22份,其中蓉油9号、宁杂21号为高抗品种;油菜根肿病的病情指数与油菜籽中硫苷及芥酸的含量呈极显着的负相关,与油菜的硬脂酸(C18:0)则呈极显着的正相关。温室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明12份抗性资源对4号小种等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性,其中抗性材料cr5对来自安徽休宁、黟县、广德、宁国和绩溪以及四川广汉的菌源均表现出完全的免疫抗性。。3、根肿菌侵染甘蓝型油菜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及其基因表达研究本实验研究观察在不同侵染时期根肿病菌对一个抗病品种和一个感病品种的侵染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根毛上的初次侵染在接种后7d在感病品种和抗病品种中根毛侵染率均达到90%以上,此后,根毛侵染率下降,接种后14d至35d根毛侵染率下降到20%以下。在两个品种中,根毛初侵染率的水平在每个时间点都是相似的;二次侵染在接种后5d和7d每个品种都很少观察到,到接种后14d时比较容易观察的二次侵染。在14d至28d时,二次侵染在抗病品种中比感病品种表现出更高的侵染程度。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抗病品种在侵染后期约束限制了病原菌的发育;因此在抗病品种中比同一时间点的感病品种有更多的次生原生质团聚集在根部。在不同时间点序列中,通过反转录qpcr研究了12个候选的根肿菌基因在植物中的基因表达情况,在抗病品种中,所有的候选基因在接种后5d或7d与其他时间点比较均表现出上调表达;在感病品种中,根据这些基因的表达模式12个基因被分化为3中类型,其中2个基因在接种后14d有一个表达量的高峰,3个基因在接种后14d和35d出现了两个基因表达量的高峰,另外的7个基因均在接种后35d达到基因表达量的高峰。这个研究结果将有利于油菜育种和根肿病抗性资源的利用研究,以及进一步的研究选择候选根肿菌致病性基因。4、播种期对油菜根肿病的发病影响及产量损失研究油菜根肿病是由根肿菌引起的土传病害,由于我国水旱轮作为病原菌的传播提供条件,油菜根肿病的快速流行已经是我国油菜生产面临的新问题,为了研究利用栽培技术防控油菜根肿病的综合治理技术,本文研究通过调整油菜的播种期研究不同播期的处理对冬油菜根肿病的发病情况以及其对油菜的产量损失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早播的油菜根肿病发病重,随着播期的推迟油菜根肿病田间发病率与病情指数均呈下降趋势,早播的油菜产量比迟播的油菜产量高,但是由于根肿病害的影响,二者的产量之间的差异不显着。因此在生产上可以通过选择种植耐迟播品种适当推迟播种期,一方面有利于达到油菜生产的增产与稳产目标,另一方面利用迟播控制根肿病害,因为油菜形成的根肿较小,有利于降低田间根肿菌总的菌源量。冬油菜适当迟播技术是油菜根肿病综合防控的重要措施之一。5、杀菌剂对油菜根肿病的发病影响及产量损失研究本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处理间的发病率、病情指数及油菜产量的平均值差异均达极显着水平(p﹤0.01)。5种杀菌剂处理与石灰处理均有较好的防效,其中50%多菌灵wp防效达90.82%;从产量损失方面比较,10%氰霜唑sc,50%多菌灵wp,75%百菌清WP和60%硫磺·敌磺钠WP处理可显着减少根肿病引起的产量损失;油菜根肿病的病情指数与油菜产量呈显着的负相关性,相关系数r=-0.7962,油菜产量(y)与病情指数(x)的回归方程为y=-32.65 x+2372。
殷艳,王汉中[4](2012)在《我国油菜产业发展成就、问题与科技对策》文中研究指明油菜作为产油效率最高的油料作物之一,在我国食用油供给中占有重要地位。1960年至今的50余年间,我国油菜产业实现了由低产向优质高产的三次跨跃,为满足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食用油消费的60%以上依赖进口,油菜面积和单产徘徊不前,食用油自给率还在继续下降,国家食用油供给安全隐患日显突出。因此,迫切需要总结历史经验,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推动油菜产业新的跨越为目标,为维护国家食用油供给安全做出新贡献。
品种管理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5](2008)在《第二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定通过的品种介绍(Ⅲ)——大豆、油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接第2期第77页)3大豆品种3.1汾豆60号3.1.1审定编号:国审豆2007001。3.1.2选育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3.1.3品种来源:晋豆15号×晋豆25号。3.1.4特征特性: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品种管理处 北京100026[6](2005)在《第一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定通过的品种介绍(Ⅳ)——油菜》文中认为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品种管理处[7](2007)在《第一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定通过的品种介绍(Ⅲ)——小麦、油菜、马铃薯》文中研究说明(上接第二期第79页)3小麦品种3.1内麦9号(区试代号:内4103)3.1.1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01。3.1.2选育单位: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3.1.3品种来源:绵阳26/92R178。3.1.4特征特性:春性,中熟,全生育期190天左右。株高84cm左右,植株较开张、整齐。穗近棒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粉质,较均匀,饱满。平均亩穗数21.5万穗,穗粒数42.4粒,千粒
品种管理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8](2006)在《第一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定通过的品种介绍(Ⅲ)——小麦、油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蒋梁材,蒲晓斌,张锦芳,李浩杰,张启行[9](2004)在《甘蓝型高产杂交油菜新品种川油22选育》文中提出川油 2 2为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 (CMS)杂交新品种 ,不育系为 JA4 ,保持系为 JB4 ,恢复系为 JR1 8。川油 2 2杂种优势强 ,综合性状好 ,丰产性突出 ,产量高 ,含油量高 ,熟期适中 ,适应性广 ,抗 (耐 )病性强。在 1 999~ 2 0 0 1年度四川省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中 ,1 6试点平均产量 2 4 2 5 .5 kg/ hm2 ,比对照蓉油 4号增产 7.37%(极显着 )。在 2 0 0 0~ 2 0 0 1年度组织五点(成都、绵竹、大竹、峨嵋和宜宾 )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2 36 1 kg/ hm2 ,比对照蓉油 4号增产 9.0 %(极显着 )。种子含油率 (干基 ) 4 1 .37%,比对照蓉油 4号高 4 .91个百分点。中抗病毒病和菌核病。2 0 0 2年 4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蒋梁材,蒲晓斌,张锦芳,李浩杰,张启行[10](2004)在《甘蓝型高产杂交油菜新品种川油23选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川油23为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CMS)杂交新品种,不育系为JA3,保持系为JB3,恢复系为JR6。川油23杂交优势强,综合性状好,丰产性突出,产量高,含油量高,熟期适中,适应性广,抗(耐)病性强。在四川省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中,2000年8个试验点平均产量2439kg/hm2,比对照蓉油4号增产9 57%(极显着);2001年8个试验点平均产量2569 5kg/hm2,比对照蓉油4号增产9 81%(极显着)。在2000~2001年度组织5点(成都、绵竹、大竹、峨嵋和宜宾)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376kg/hm2,比对照蓉油4号增产10 4%(极显着)。种子含油率(干基)39 45%,比对照蓉油4号高2 79个百分点。中抗病毒病和菌核病。平均全生育日数218d,与CK蓉油4号相同。2002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二、蓉油4号油菜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蓉油4号油菜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伊犁地区春油菜种质资源生态适应性研究及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
1.2.1 我国油菜生产现状及种植分布 |
1.2.2 我国油菜产消情况 |
1.2.3 油菜品种选育情况 |
1.2.4 不同生态区油菜新品种引种筛选 |
1.2.5 作物引种筛选综合性状评价方法 |
1.3 已有研究文献述评 |
1.4 本文基本脉络及创新之处 |
1.4.1 整体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创新点 |
1.4.3 研究框架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区概况 |
2.1.2 供试材料及试验设计 |
2.2 研究方法 |
2.2.1 调查指标与测定方法 |
2.2.2 数据分析及评价方法 |
2.3 技术路线 |
第3章 新疆地区油菜种植及种质资源现状 |
3.1 新疆地理环境特征及自然资源 |
3.1.1 地理环境特征 |
3.1.2 自然资源 |
3.2 新疆地区油菜种植及产量情况 |
3.2.1 新疆种植油菜品种的情况 |
3.2.2 兵团油菜种植情况 |
3.3 油菜品种审定及推广种植现状 |
3.3.1 油菜品种审定 |
3.3.2 油菜推广种植情况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疆伊犁地区春油菜品种的适宜性筛选研究 |
4.1 参试品种农艺学性状调查分析 |
4.1.1 不同品种株高比较 |
4.1.2 不同品种生育期比较 |
4.2 参试品种产量构成及籽粒产量比较 |
4.3 不同品种油品质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新疆伊犁地区引种油菜种质资源综合性状评价 |
5.1 引进品种的综合性状评价 |
5.1.1 评价方法 |
5.1.2 数据处理及运算分析 |
5.1.3 灰色评价结果分析 |
5.2 筛选出适宜新疆地区种植的春油菜品种 |
5.2.1 中油杂750 |
5.2.2 青杂17 号 |
5.2.3 阳光158 |
5.2.4 保油杂D18-6 |
5.2.5 秦油558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甘蓝型油菜在广西引种种植与初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油菜概况 |
1.2 引种原理 |
1.3 广西油菜引种研究进展 |
1.4 多用途甘蓝型油菜研究进展 |
1.4.1 油用 |
1.4.2 菜用 |
1.4.3 肥用 |
1.4.4 饲用 |
1.4.5 观赏用 |
1.4.6 蜜用 |
1.4.7 土壤生态修复 |
1.4.8 多重功能并用 |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南宁市油菜隔离引种种植 |
2.2.2 广西不同地区油菜引种种植 |
2.2.3 适于南宁市水稻冬闲田绿肥油菜品种(系)筛选 |
2.2.4 适于饲用油菜品种(系)筛选 |
2.2.5 适于发展旅游业油菜品种(系)筛选 |
2.2.6 菜油两用油菜品种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南宁市油菜隔离引种种植结果 |
3.2 广西不同地区油菜引种种植结果 |
3.3 适于南宁市水稻冬闲田绿肥油菜品种(系)初步筛选结果 |
3.4 适于饲用油菜品种(系)初步筛选结果 |
3.5 适于发展旅游业油菜品种(系)初步筛选结果 |
3.6 菜油两用油菜品种 |
3.6.1 不同油菜品种摘薹与对照的效益比较 |
3.6.2 菜油两用油菜品种产量效益与分析 |
3.6.3 不同品种不同播期油菜品种生育期及摘薹高峰时间 |
3.6.4 不同品种不同密度油菜品种生育期及摘薹高峰时间 |
3.6.5 不同品种不同播期对油菜生长的影响 |
3.6.6 不同品种不同密度对油菜生长的影响 |
3.6.7 不同品种不同播期对油菜产量性状的影响 |
3.6.8 不同品种不同密度对油菜产量性状的影响 |
4 结论与讨论 |
4.1 讨论 |
4.1.1 探讨油菜多用途发展 |
4.1.2 不同品种、播期和密度对油菜摘薹的影响 |
4.1.3 菜油两用品种对油菜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
4.1.4 菜油两用油菜品种最佳组合 |
4.2 结论 |
4.2.1 引种小结 |
4.2.2 摘薹对各油菜品种生育期影响不同 |
4.2.3 摘薹对油菜的农艺性状改变不同 |
4.2.4 摘薹对各油菜品种产量影响不一致 |
4.2.5 播期和密度影响油菜摘薹高峰期与菜薹产量 |
4.2.6 摘薹明显提高油菜纯收入 |
5 全文的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甘蓝型油菜与根肿菌互作机制及病害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芸薹根肿菌的研究进展 |
1.1 根肿病的命名与症状 |
1.2 病原菌分类地位 |
1.3 病原菌生活史 |
1.4 根肿病的监测技术 |
1.4.1 诱饵鉴定方法 |
1.4.2 显微观察与血清学方法 |
1.4.3 PCR方法 |
1.5 环境条件对根肿病发生的影响 |
1.5.1 土壤pH值 |
1.5.2 土壤水分 |
1.5.3 土壤温度 |
1.5.4 土壤类型 |
1.5.5 钙与硼 |
2 根肿菌致病力分化研究 |
2.1 接种鉴定方法 |
2.1.1 蘸根法 |
2.1.2 点滴法 |
2.1.3 菌土法 |
2.2 病原菌单孢子分离方法 |
2.2.1 病原菌单孢子分离方法—琼脂法 |
2.2.2 病原菌单孢子分离—液滴法 |
2.3 生理小种鉴别与划分 |
2.3.1 Williams鉴别系统 |
2.3.2 欧洲根肿病菌鉴别寄主(ECD)系统 |
2.3.3 Somé鉴别系统 |
2.3.4 Kuginuki鉴别系统 |
2.3.5 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根肿病菌小种 |
3 病原菌与寄主互作研究进展 |
3.1 植物抗性进展 |
3.1.1 植物先天抗性 |
3.1.2 植物基因对基因抗性 |
3.1.3 “保卫”假说 |
3.1.4 植物寄主小RNAs在PTI和ETI中的作用 |
3.1.5 抗病原菌的诱导抗性反应 |
3.2 第二信使的积累 |
3.2.1 GTP绑定蛋白 |
3.2.2 离子流Ion fluxes和Ca~(2+)离子信号 |
3.2.3 磷脂Phospholipid信号系统 |
3.2.4 氧爆发与活性氧 |
3.2.5 水杨酸Salicylic acid信号系统 |
3.2.6 茉莉酸Jasmonate信号系统 |
3.2.7 乙烯Ethylene信号系统 |
3.3 植物激素 |
3.3.1 生长素 |
3.3.2 细胞分裂素 |
4 芸薹根肿病的控制方法 |
4.1 综合治理 |
4.2 诱饵作物 |
4.3 石灰的使用 |
4.4 氰氨化钙 |
4.5 化学防治 |
4.6 生物防治 |
5 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
5.1 抗性的来源 |
5.2 抗性的鉴定 |
5.3 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 |
5.4 芸薹属作物的根肿病抗性遗传 |
5.4.1 白菜B. rapa的抗根肿病QTLs位点 |
5.4.2 甘蓝B. oleracea的抗根肿病QTLs位点 |
5.4.3 甘蓝型油菜B.napus的抗根肿病QTLs位点 |
5.4.4 拟南芥A. thaliana的抗根肿病QTLs位点 |
5.5 抗病育种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
6 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营养基质与接种浓度对根肿菌侵染发病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与设备条件 |
1.2 营养基质配方接种试验 |
1.3 根肿菌接种孢子浓度试验 |
1.4 根肿菌接种液制备 |
1.5 光学显微观察 |
1.6 电镜超显微观察样品处理 |
1.7 根肿调查与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营养基质对根肿菌侵染感病寄主的影响 |
2.2 接种孢子浓度对根肿菌接种鉴定的影响 |
2.3 根肿菌侵染感病寄主的显微及超显微结构电镜观察研究 |
3 讨论与结论 |
第三章 根肿菌的致病力分化与甘蓝型油菜抗根肿病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人工接种方法 |
1.4 油菜籽化学成分的检测 |
1.5 数据调查采集与统计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油菜根肿病菌致病力分化的鉴定研究 |
2.2 我国主要品种资源抗根肿病病圃鉴定 |
2.3 国外抗病品种与我国生理小种抗性互作 |
3 讨论与结论 |
3.1 根肿病与油菜籽主要化学成分的关系 |
3.2 我国油菜品种根肿病抗性资源与来源地的关系 |
第四章 根肿菌对抗感病油菜品种侵染及基因表达差异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植物材料、根肿菌菌株和候选基因 |
1.2 休眠孢子的收集 |
1.3 人工接种 |
1.4 样本收集 |
1.5 显微观察 |
1.6 RNA抽提和RT‐qPCR |
1.7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根肿菌对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的侵染机制 |
2.2 在抗病与感病品种的不同侵染时期12个根肿菌基因的表达差异 |
3 讨论与结论 |
第五章 杀菌剂和播种期对油菜根肿病的发病影响及产量损失研究 |
第一节 播期对冬油菜根肿病发病及产量损失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露天盆栽播期试验 |
1.3 田间播期试验 |
1.4 试验数据采集 |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盆栽条件下播期对油菜根肿病发病的影响 |
2.2 田间条件下播期对油菜根肿病发病的影响 |
2.3 田间条件下播期对油菜产量影响 |
3 讨论与结论 |
第二节 杀菌剂对油菜根肿病的防效及对油菜产量损失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
1.2 测产与病害调查方法 |
1.3 数据统计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药剂处理对油菜苗期根肿病发病的影响 |
2.2 不同药剂处理对油菜产量与株高的影响 |
2.3 油菜根肿病发病率、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的关系 |
3 讨论与结论 |
全文总结 |
一、本文总结 |
二、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三、今后的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我国油菜产业发展成就、问题与科技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油菜产业发展成就 |
1.1 我国油菜产业发展的三次跨越 |
1.1.1 第一次跨越 (1964-1979年) : |
1.1.2 第二次跨越 (1980-2000年) : |
1.1.3 第三次跨越 (2001-2010年) : |
1.2 我国油菜产业重大科技成果 |
2 我国油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3 我国油菜产业发展启示与科技对策 |
3.1 我国油菜产业发展启示 |
3.2 我国油菜产业发展科技对策 |
(6)第一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定通过的品种介绍(Ⅳ)——油菜(论文提纲范文)
6油菜品种 |
6.1中油6303 |
6.2中油杂4号 |
6.3中油杂7号 |
6.4中油杂8号 |
6.5中油杂9号 |
6.6华双5号 |
6.7华油杂8号 |
6.8华油杂9号 |
6.9华油杂10号 |
6.10华油杂11号 |
6.11蓉油10号 |
6.12蓉油11号 |
6.13蓉油12号 |
6.14秦优7号 |
6.15秦优8号 |
6.16秦优9号 |
6.17中双5号 |
6.18丰油701 |
6.19核杂7号 |
6.20绵油14号 |
6.21德油8号(原名:杂选3号) |
6.22渝黄2号 |
6.23沪油16 |
6.24宁油14号 |
6.25皖油19号 |
6.26扬油6号 |
6.27油研10号 |
6.28杂双2号 |
(10)甘蓝型高产杂交油菜新品种川油23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1 选育方法与经过 |
1.1 育种材料与方法 |
1.1.1 育种材料 |
1.1.2 育种方法 |
1.2 不育系JA3及保持系JB3的选育 |
1.3 恢复系JR6的选育 |
1.4 川油23选育系谱图 |
2 产量表现、植物学特性及主要经济性状 |
2.1 川油23的主要优点 |
2.1.1 产量高, 丰产性突出 |
2.1.2 含油量高、抗病性强、成熟期适中 |
2.2 川油23植物学特性及主要经济性状 |
3 适应地区及栽培技术要点 |
4 制种技术 |
四、蓉油4号油菜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伊犁地区春油菜种质资源生态适应性研究及综合评价[D]. 陈雷.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2]甘蓝型油菜在广西引种种植与初步评价[D]. 周时艺. 广西大学, 2019(01)
- [3]甘蓝型油菜与根肿菌互作机制及病害控制技术研究[D]. 费维新. 安徽农业大学, 2015(02)
- [4]我国油菜产业发展成就、问题与科技对策[J]. 殷艳,王汉中.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2(04)
- [5]第二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定通过的品种介绍(Ⅲ)——大豆、油菜[J]. 品种管理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种子科技, 2008(03)
- [6]第一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定通过的品种介绍(Ⅳ)——油菜[J].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品种管理处 北京100026. 种子科技, 2005(04)
- [7]第一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定通过的品种介绍(Ⅲ)——小麦、油菜、马铃薯[J].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品种管理处. 种子科技, 2007(03)
- [8]第一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定通过的品种介绍(Ⅲ)——小麦、油菜[J]. 品种管理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种子科技, 2006(03)
- [9]甘蓝型高产杂交油菜新品种川油22选育[J]. 蒋梁材,蒲晓斌,张锦芳,李浩杰,张启行. 种子, 2004(10)
- [10]甘蓝型高产杂交油菜新品种川油23选育[J]. 蒋梁材,蒲晓斌,张锦芳,李浩杰,张启行. 西南农业学报,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