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的制度分析

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的制度分析

一、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的制度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韩金成[1](2020)在《公共价值视角下的邻避设施决策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在规划建设垃圾焚烧厂、污水处理厂、养老院等一些具有负外部性威胁的公共服务设施时,普遍遭遇到选址地周边居民“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抵抗行为,对地方政府决策能力形成严峻挑战并严重影响到社会公共服务水平。邻避设施决策已经成为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棘手课题。现有关于地方政府邻避设施决策的研究由于缺乏完整的理论依据和分析框架,不但难以做到全面透视邻避设施“决策黑箱”,而且也很难让地方政府官员清楚地认识到邻避设施决策困境的症结所在。因此,本文对地方政府邻避设施决策展开分析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对公共价值、目的性价值、工具性价值等相关概念以及西蒙决策理论、渐进决策理论、行为公共管理学等相关理论的梳理,发现手段-目的链及其所对应的工具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分析结构可以将公共价值视角与邻避设施决策研究很好地联系在一起。邻避设施决策的相关公共价值可划分为目的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两个方面。从目的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角度对战略三角模型、公共价值失灵模型、公共价值目录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共价值分析工具进行拓展和调适,搭建了一个贯穿于宏观、中观和微观研究层次的邻避设施决策分析框架。基于此框架,本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公共价值研究视角出发,首先解构当前我国地方政府邻避设施决策管理体制与机制,其次评估邻避设施决策的公共价值失灵问题与公共价值重塑实践,再次探究政府官员的公共价值感知对其邻避设施决策行为意向的影响机理,最后建构基于公共价值管理的邻避设施决策模式。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运用基于公共价值生成链的战略三角模型,从价值目标管理、授权环境管理和运作能力管理三个方面对我国地方政府邻避设施决策管理体制与机制进行了制度性分析。我国地方政府邻避设施决策管理体制与机制的特征可以概述为“一块战略组、两条价值链、三层授权面”。地方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作为邻避设施决策的战略管理主体,在应对上部、内部和外部授权环境时显示出了自身运作能力的不足,使得横向上政府机构内部的公共价值整合链和纵向上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公共价值需求链不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公共价值凝聚以及公共价值创造功能。(2)本文以余杭和番禺两个典型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选址案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与评估地方政府邻避设施决策的目的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失灵问题及其重塑实践。余杭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决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公共价值失灵现象表明,地方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难以就各自的目的性价值偏好和工具性价值偏好进行有效弥合,导致现阶段的地方政府邻避设施决策普遍存在目的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失灵问题。通过对余杭案例和番禺案例的对比性考察评估,发现两地政府采取了两条风格迥异的邻避设施决策改进路径,可以分别称之为“余杭模式”和“番禺模式”。两种模式所重塑的目的性价值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性,而所重塑的工具性价值则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一定的差异性。两种模式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公共价值偏差问题,“番禺模式”的价值短板主要体现在创造的社会经济方面的目的性价值不足,而“余杭模式”的价值短板主要体现在缺失“中立性”价值。(3)本文根据政府官员问卷调查所获得的一手数据,考察了政府官员的目的性价值偏好和工具性价值偏好对其邻避设施决策行为意向的影响。政府官员的目的性价值偏好对其邻避设施决策行为意向具有显着性影响,9种目的性价值要素均至少在某一个邻避设施决策价值冲突情境中具有显着性影响,“经济发展”“稳定”“民主”三种价值在10个邻避设施决策情境中的显着性影响次数均达到或超过了5次。政府官员的工具性价值偏好也对其邻避设施决策行为意向具有显着性影响,在17种工具性价值要素中,有13种价值至少在某一个邻避设施决策价值冲突情境中具有显着性影响,“效率”“有效性”“创新”“透明性”四种价值在10个邻避设施决策价值冲突情境中影响均不显着。通过对跨邻避设施决策情境下具有显着性影响的价值要素进行关系性分析和层级结构分析,发现政府官员的公共价值偏好间会呈现出一定的网络特性和层级结构。(4)邻避设施决策的公共价值管理模式包括价值偏好引导和价值目标管理、主体间关系重塑和授权环境管理、公共价值创造和运作能力管理三个部分。在价值偏好引导和价值目标管理阶段,政府、企业、社会自身应积极培育公共性,对邻避设施启动价值管理战略,地方政府通过循证分析机制拟定项目决策方案。在主体间关系重塑和授权环境管理阶段,地方政府、特许经营企业和社会公众之间通过伙伴关系、公众参与和协同网络三种类型的嵌入式关系协调模式对邻避设施决策进行主体间关系重塑。在公共价值创造和运作能力管理阶段,地方政府加强协同领导能力,与特许经营企业和社会公众共同创造多元公共价值,各方通过十项公共价值审查方式展开项目决策评估工作。

刘娟伶[2](2020)在《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法律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气污染具有跨区域、污染范围广的特性,需要突破按行政区划的管理模式。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法律机制是包括了联席会议制度、重点区域统一规划制度、重点区域统一标准制度、重点区域信息共享制度、重点区域联合执法与监测预警制度的体系合集。它是重点区域内地方政府通过定期召开大气污染联合防治联席会议,按照“四统一”制度的有关规定,共同制定并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进行总体布局,预防新的大气环境问题,治理现有大气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从当前情况来看,现行法律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适应现阶段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工作的要求。但是,从长远来看,随着各地区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重点区域协同发展的进程,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法律机制暴露出以下问题,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工作协调制度缺乏程序化的支撑;重点区域在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规划、进行大气环境数据共享、大气污染防治执法活动等方面合作性和协调性不足;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保障实施体系不完备,缺乏有效的监督责任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需要综合考虑进一步提升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水平,制定相应的特别应对措施。为此,完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法律机制,要从决策、执行和监督三大板块入手提出建议,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统一规划”逐步完善联合防治法律机制的顶层设计、“统一标准”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空间布局、“统一监测”建立完善的区域环境监测网络、“统一防治措施”形成多方位全覆盖的治理模式,建立监督责任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以不断加强政府间的协作,来提高区域大气治理成效。

时大红[3](2020)在《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地区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世界竞争格局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长三角地区如何高质量发展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民营经济的发展是长三角地区得以“风生水起”的重要力量。其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高低,也将成为决定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程度高低的重要因素。因此,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尤其是高质量发展问题的研究也就成为诸多问题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以“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新发展观为指导,对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进行测度和分析。其研究过程为,以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为先导,在充分收集各指标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对2009年至2018年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高质量综合发展指数进行测度分析;然后基于该结果,再利用ARIMA模型展开进一步分析,并对未来几年长三角区域民营经济高质量综合发展指数进行预测,最后以此为依据,结合当前经济形势,提出促进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其运用的方法主要有:正态标准化处理法——用于数据的标准化处理、“纵横向”拉开档次法——用于权重确定、综合评价方法——用于综合发展指数计算、ARIMA模型方法——用于对未来的预测等。通过上述研究,本文认为,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高着重从以下几方面:一是提升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自主创新能力,包括通过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引导培育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来保障创新能力培育,培育与引进专业人才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二是推进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协调发展,包括通过破除行政壁垒,消除管理障碍等方面;三是提升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绿色发展水平,包括增强企业环保意识,优化民企管理等方面;四是推进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更高层次开放水平,包括提高产业体系,培育国际化人才等方面。

赵佳[4](2019)在《精准扶贫中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提出贫困问题是世界公认的三大社会发展问题之一,与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个人幸福息息相关。我国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加强扶贫工作,将其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精准扶贫的关键是要实现“富起来”。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看,富起来包括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其目的是要摆脱贫困,使人民的温饱、教育、就医等问题得以缓解并解决。实现“富起来”需要从思想上保证扶贫的积极性和长期性。本文研究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精准扶贫特定环境中去研究,除了具有新时代农村发展的共性外还具有扶贫工作的自身特点,同时也具有农村扶贫对象的个体因素。据此,本文从现实出发,在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阈下研究精准扶贫,考察扶贫中的农民思想道德等问题,以期构建精准扶贫中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本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精准扶贫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述。首先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以此作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分别界定了精准扶贫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特征,为论文研究奠定基础。再次,明确精准扶贫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为提出对策明确方向。最后,阐释精准扶贫中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在精准扶贫中具有实践价值。第三部分访谈样本的分析与精准扶贫现状的分析。首先,访谈样本的分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访谈提纲设计与实施程序,选择样本村作为研究对象的标准,访谈对象的选择标准、分析方法及研究伦理性,样本村的基本情况,样本村精准扶贫取得的成效及其局限性。其次,从经济意识逐渐增强、政治观念逐渐增强、文化思想逐渐增强三个方面来总结精准扶贫中农民思想政治素质的主流表现。具体概括为勤劳致富意识逐步提升,农民逐步开始关注市场;政治认同感、民主意识、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对知识技能、子女教育逐渐重视。最后,精准扶贫中农民思想政治素质存在的问题总结为五个方面,分别是旧的思想脱贫观念依然存在、扶贫脱贫存在功利思想和行为、部分农民存在愚昧的思想观念、部分农民教育观念落后、部分青年农民存在自卑思想等。第四部分探求精准扶贫中农民思想政治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是贫困农户自身素质的局限性,二是扶贫队伍思想政治工作有些偏差,三是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不足,四是农村宏观环境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第五部分探讨精准扶贫中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通过政治认同教育来增进扶贫使命感;通过经济生活教育来提高脱贫意识;通过文化心态教育来保持扶贫生命力。以上三方面的教育形成合力,帮助贫困群众找到脱贫动力、具备脱贫能力、具有旺盛精力去完成脱贫任务,从而走上共同富裕道路。

胡旭[5](2019)在《印度智库的发展对我国智库建设的启示 ——以印度三家典型智库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事务处理,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多变,需要智库作为智力的支撑,为复杂多变的问题提供更多具有前瞻性、预见性的建议。如何建设高水平的智库对中国而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印度智库在数量、规模与影响力等方面均发展迅速,部分智库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拥有着很好的国际话语权,甚至在某些方面走在发达国家的前面。印度作为中国的邻国,跟中国一样同属于发展中的大国,又同属于金砖国家,是中国“一带一路”沿线上的重要国家。研究印度的智库能对中国智库建设带来有益启示,本文尝试探讨印度智库的发展及其对中国智库建设的借鉴意义。本文分四章展开。第一章是绪论,介绍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智库的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二章是智库的相关概念介绍,主要介绍智库的定义、智库的类型、智库的功能与智库的特点。第三章介绍印度智库的发展状况。本章首先介绍印度智库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运行机制及影响政府决策的方式。然后选取印度三家着名智库分别进行介绍:印度国防分析研究所、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与印度能源与资源研究所。其中国防分析研究所是主要研究防务和安全的智库,观察家研究基金会是综合性智库,能源与资源研究所是主要研究可持续发展和气候的智库。文章主要从发展概况和研究情况等方面来介绍这三家智库,分析其取得成功的经验,希望能增进我国对这三家智库的了解。第四章是对我国智库建设的借鉴与启示。本章首先讲述我国智库的建设现状,然后从人才储备与培养、资金来源、国内外合作等3个方面介绍我国智库存在的问题,最后从管理、资金、合作、传播等四个方面,提出对我国智库建设的有益启示,希望我国智库能发展得越来越好,成为智库强国。

杨珂[6](2019)在《制度主义的环境经济思想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加快,对大自然的开发利用及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已对人类的经济社会再生产带来了严重威胁,人们也开始认真地对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反思。因此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不仅引起了自然科学家的关注,也吸引了许多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环境问题和环境政策。虽然首先将自然环境与经济问题相联系的并非新古典经济学,但作为经济学的主流,它们通过利用其庞大的知识网络及易于量化的分析方法,很快在环境经济理论的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在西方各国的环境政策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然而,在新古典范式中,自然资源及环境物品都被当作了经济过程中可以随时取用的一种要素投入,而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则被归结为系统之外的因素。这种观点无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复杂性,以及与社会系统的有机联系性,也没有关注生物圈中自我组织、调节、演化的原理和规律,仅仅用经济价值来代替生态系统的内在价值。因此建立在此种基础上的环境经济学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并不能从根本上来解释经济过程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受到了许多学派特别是非正统经济学的批评。作为非正统经济学中的重要流派,制度主义的整体主义思想和演化的发展观,使其充分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资源等生态要素之间普遍共生的关系;从嵌入的视角来看待经济过程,关注环境问题产生的制度根源及其复杂的、多维的社会特征;以开放的方式对社会制度及其结构变迁进行广义的理解和阐释,并将生态约束视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因此,制度主义的环境经济理论对于理解当代社会的环境经济问题有着天然的优势,由此提出的环境控制政策也更具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正是基于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展开的,全文共分为七章。其中第一章为绪论,阐明了本文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对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环境经济思想进行了综述;提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框架方法。第二章为理论研究的第一部分,阐述制度主义环境经济思想的理论基础,分别从制度主义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出发,分析了制度主义的主要理论要素,强调了作为一门历史的、演化的、强调过程范式的经济学的总体特征。第三章讨论了制度主义环境经济思想的形成过程,研究凡勃伦、J.M.克拉克等早期制度主义者的环境经济思想及其影响;而后来凯普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社会成本问题的深入剖析,则成为许多学派对环境问题研究的起点,也奠定了制度主义环境经济理论的基础。第四章对制度主义的生态发展观进行探讨。制度主义的价值原则、生态发展观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协同演化的可持续性原则,将制度的分析方法和工具扩展到了生态环境问题的应用之中。而斯瓦尼所提出的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协同演化模型,则进一步在制度调整的分析中加入了对生态约束的考虑,丰富了制度变迁理论的内涵。在第五章中,基于凯普等制度主义者的思想,提出了一个制度主义环境经济理论的分析框架,包括对环境问题的内涵、经济过程与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认识,制度视角下的环境评估指标和方法,以及基于制度安排的环境控制措施与环境政策等,从问题的本质、关系、特征、方法等方面来构建理论框架。第六章对制度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两个学派在环境经济的理论思想与政策主张上进行全面比较,并得出,相比于新古典环境经济学,无论是在理论基础、评估方法还是目标、工具的选择设定上,制度主义都提供了一个更为广泛和更具实质性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七章是全文的一个总结和评价。在对制度主义的研究范式和环境经济理论要点进行总结的同时,客观的评价了其中存在的不足,并讨论了其作为新古典环境经济学替代理论的可行性。其中第五章及第六章是本文的重点,通过对经济思想的梳理、理论框架的构建和横向比较,最终得出了本文的结论,即纳入了社会、生态协同演化视角的制度主义思想,提供了一种更为有效的环境经济分析框架,它强调特定制度安排下社会系统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结果的决定性影响,并认为制度调整才是解决社会—生态系统失衡,从而环境经济问题的关键。

梁柏谦[7](2019)在《反福利依赖视角下广州市低保人员就业促进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为了解决居民生活困难、救困难人民于水火之中而建立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该制度设立的目的是保障居民基本的生活需求,因此,最低生活保障往往被认为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后一道保障线。自制度实施以来,全国各地纷纷建立本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根据自身情况划定、调整低保标准线,并且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保障的人数不断扩大,低保标准不断提升,保障范围也从基本的温饱问题延伸至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领域,使得低保人员享受到越来越多的福利。随着低保范围的扩大,有部分有劳动能力的人员和家庭也纳入低保范围,由于低保制度及退出机制本身存在缺陷,加上部分低保人员“占便宜”的心态,导致低保人员中出现大量的有劳动能力但不愿工作等“福利依赖”现象,甚至有部分为了享受福利,宁愿选择隐性就业,不愿退出低保。这种现象不但造成人力资源极大的浪费,加重了财政负担,同时,有某些程度上,影响到有真正需要的“低保”人员享受不到应有的保障,这影响了社会公平和正义,加大了社会矛盾,这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将依托最低生活保障及福利依赖等相关制度及理论,以了解广州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情况,及低保人员生活、就业等相关情况为目标,运用访谈研究和问卷调查的方法,针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就业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深入研究该制度的相关因素对就业的实际影响。经过研究发现,广州市现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下广州市低保人员存在主动退保意愿不强、主动就业动力不足、隐性就业等福利依赖的表现,产生的原因是就业促进政策存在对反福利依赖重视不足、政策设计、就业服务仍有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对规避就业办法不多等政策方面的不足。本文结合国外福利依赖和促进就业的一些理论、经验及有效做法,站在反福利依赖视角,提出构建广州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低保人员就业促进的联动机制,为进一步减轻福利依赖对低保人员的影响和促进就业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供参考。

崔婧[8](2019)在《凉山彝族自治州财政反贫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消除贫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是人类进程中的一大挑战。中国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前期底子薄导致后期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现象突出,贫困人口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居多。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一系列扶贫计划的实施,农村贫困人口得到了大幅的减少,贫困发生率也得到了显着的下降。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发生改变,制约着贫困地区进一步发展的根源矛盾依然存在。2019年是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基础极为关键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如何彻底消灭贫困,实现全面脱贫,尤其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脱贫是脱贫攻坚工作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扶贫任务十分艰巨。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贫困面积广且贫困程度深,历来被称为整个西部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为难啃的“硬骨头”之一,截至2018年底尚有贫困人口31.7万人,贫困发生率为7.1%。目前财政反贫困的相关研究大多站在宏观角度进行分析,本文和其他文章相比研究范围更加细化。本文主要采用田野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文献法与问卷调查法相结合及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在对已有的理论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建立起本文的理论框架。然后通过暑期实地走访所收集的资料,针对凉山州家庭人均收入低、劳动力不足、贫困发生率高且贫困人群县域分布集中等现状从自然环境、经济基础、公共设施及思想观念等四个致贫原因进行分析。其次通过构建logistic模型对问卷调查数据从户主特征、家庭特征、社会特征等几方面进行分析,判断出户主文化程度、家庭劳动力数量、未成年子女数量及是否为危房户对贫困具有显着影响,赡养老人数、家庭患有残疾或重大疾病的人数、在读大学生人数及是否遭受灾害等对贫困具有一定的影响。接着对凉山彝族自治州财政反贫困的六个阶段从政策和成效上进行回顾,并从教育、医疗、易地搬迁等八个方面对现阶段财政反贫困的主要措施进行绩效评价后指出财政反贫困目前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政府主导模式下不仅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缺乏于社会联系,而且还导致扶贫资金的来源单一,扶贫资金不足;第二、财政资金属于多头管理,后续的监督管理力度不足;第三、财政政策的制定缺乏与个体和市场的结合。最后根据贫困的现状和实证分析的结果以及财政反贫困的困难,从政策主体及政策内容等两方面提出了促进凉山彝族自治州财政反贫困的整体思路,并对社保和税收制度的完善以及财政资金的来源、投向和管理等几个部分提出了系统性的建议。

殷强[9](2018)在《农户的生计链贫困与精准扶贫路径研究 ——以湖南省吉首市L村为个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文化整合理论,借鉴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以及“链”概念的特点,提出生计链分析框架,并从农户生计链的视角探讨贫困的形成机理。同时,选择湖南省吉首市L村为个案,运用生计链分析框架解读和分析L村生计链贫困的精准扶贫化解路径,以期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扶贫成果的巩固以及全面小康的实现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本研究旨在实现两个目标:一是在对贫困认识以及贫困化解路径的既有研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从当前精准扶贫面临的现实问题入手,从文化整合的角度对既有研究进行建设性地扬弃,提出综合性的生计链分析框架。同时,以生计链分析框架为观察和分析的视角,探析贫困陷阱的形成机理;二是深入考察湖南省吉首市L村生计链的历史和现状、生计链贫困的成因以及精准扶贫与生计链化解路径,以期理解并解释现阶段贫困和贫困化解路径。本研究需要证明的核心假设是现阶段的贫困问题与生计环境、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和生计产出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贫困的化解应该从生计环境、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和生计产出四个方面进行综合干预。本研究一共有六章,除导论和结尾部分外,主体部分共有四个章节,分两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是理论研究,包括第二章,主要是提出生计链分析框架,并运用生计链分析框架阐释贫困的形成机理。第二部分是经验研究,包括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旨在运用生计链分析框架对田野点L村的贫困问题以及贫困化解路径进行分析和解释。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主要对贫困认识与贫困化解路径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回顾,同时提出本研究的研究议题、界定相关概念,并介绍田野点概况、选点的理由及研究方法,最后对其他相关问题进行说明。第二章的题目是生计链分析框架的提出。首先介绍生计链分析框架的基本要素,再细分生计链分析框架的环节及贫困类型,最后介绍生计链分析框架各要素的测度。第三章的题目是L村生计链的历史与现状。分别从生计环境、生计资本、生计策略、生计产出四个方面剖析L村生计链的历史与现状。第四章的题目是L村生计链贫困的成因。分别从生计环境、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和生计产出四个方面探析L村生计链贫困的成因。对成因的探析,从主位和客位两个侧面进行分析,主位分析即立足于农户的立场,客位分析主要是根据田野调查的实际情况,结合农户的立场,运用基于生计链的贫困形成机理进行分析。第五章的题目是L村精准扶贫与生计链贫困的化解。主要是结合L村精准扶贫工作的实际,运用生计链分析框架,从生计环境、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和生计产出四个维度解读与分析精准扶贫中L村农户生计链贫困的化解情况。第六章的题目是生计链脱困的总结、讨论与反思。主要包括对生计链相关理论、实践及研究发现进行概括和总结,并对本研究所涉及到的方法论进行检讨和反思。研究发现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生计链是贫困的本土化理论范式;二是L村的贫困问题应围绕农户的生计链进行综合干预;三是精准扶贫需将显性贫困的化解与隐性贫困的预防并重;四是精准扶贫化解生计链贫困要尊重农户意愿;五是稳定脱贫需要建立生计链脱贫长效机制。

陶珺[10](2018)在《区域制度差异及变迁对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道路一直处在不断探索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本文正是列举"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新苏南模式",进行同一时期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制度性分析对比和不同时期在同一区域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中的制度性分析对比,从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析制度性因素对经济发展模式的作用和影响程度。

二、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的制度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的制度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公共价值视角下的邻避设施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核心概念、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2.1 核心概念
    2.2 理论基础
    2.3 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地方政府邻避设施决策管理体制与机制
    3.1 邻避设施决策的价值立场
    3.2 邻避设施决策的授权环境
    3.3 邻避设施决策的价值冲突应对
    3.4 邻避设施决策管理体制与机制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地方政府邻避设施决策的公共价值失灵与重塑评估:以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为例
    4.1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整体考察
    4.2 案例选取与基本介绍
    4.3 邻避设施决策的公共价值失灵评估
    4.4 邻避设施决策的公共价值重塑评估
    4.5 本章小结
5 政府官员公共价值感知影响邻避设施决策行为意向选择实证研究
    5.1 实证研究设计
    5.2 描述性统计
    5.3 实证分析结果
    5.4 研究结论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公共价值管理的邻避设施决策模式建构
    6.1 邻避设施决策的价值偏好引导和价值目标管理
    6.2 邻避设施决策主体间关系重塑和授权环境管理
    6.3 邻避设施决策的公共价值创造和运作能力管理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可能的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2 邻避设施决策公共价值感知调查问卷

(2)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法律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法律机制的概述
    第一节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法律机制的基本内涵
        一、“重点区域”
        二、“联合防治”
        三、“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法律机制”
    第二节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法律机制的特点
    第三节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法律机制的具体内容
        一、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联席会议制度
        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四统一”制度
        三、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监督制度
第二章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法律机制实践经验与不足
    第一节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法律机制的实践经验
        一、签订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合作协议
        二、建立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
        三、联合制定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
        四、开展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监督巡查
    第二节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法律机制存在的不足
        一、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工作协调制度缺乏程序化支撑
        二、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四统一”制度协作性不强
        三、大气污染联合防治监督责任制度尚未建立
        四、大气污染联合防治生态补偿制度尚未建立
第三章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法律机制的完善
    第一节 以协同决策制度保障区域平衡
    第二节 以协作执行制度促进统一行动
        一、制定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规划
        二、优化重点区域大气环境共享信息
        三、统一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标准
        四、规范重点区域联合执法与监测预警
    第三节 以多元化监督制度保障防治效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视角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一、研究思路
        二、结构安排
    第五节 文章的创新与不足
        一、本文的创新点
        二、本文的不足
第一章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基础
    第一节 民营经济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一、民营经济的内涵
        二、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三、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第二节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基础
        一、五大新发展理论
        二、创新发展理论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四、区域一体化发展理论
第二章 长三角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理论
    第一节 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基本要求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现状
        二、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指标含义的具体解释
    第三节 评价过程与评价方法
        一、评价流程
        二、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三、确定指标权重
        四、综合发展指数测算
第三章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测算与分析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测算结果
        一、数据来源
        二、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测算结果
    第二节 创新能力的测算与分析
        一、民营经济创新能力的测算结果
        二、省市域民营经济创新能力比较分析
    第三节 协调能力的测度与分析
        一、民营经济协调能力的测算结果
        二、省市域民营经济协调能力比较分析
    第四节 绿色发展水平的测算与分析
        一、经济绿色发展水平的测算结果
        二、省市域经济绿色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第五节 开放发展水平的测度与分析
        一、民营经济开放水平的测算结果
        二、省市域民营经济开放水平比较分析
    第六节 共享发展水平的测度与分析
        一、民营经济共享水平的测算结果
        二、省市域民营经济共享水平比较分析
    第七节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的省际比较分析
        一、三省一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测算结果
        二、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的省际比较分析
第四章 长三角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的ARIMA模型分析
    第一节 数据资料来源
    第二节 ARIMA模型理论及实现
        一、ARIMA模型理论
        二、模型的实现
    第三节 自适应性分析理论基础
    第四节 综合发展指数ARIMA预测模型构建与自适应分析
        一、模型识别
        二、模型选择
        三、模型检验
        四、模型预测
        五、长三角民营经济高质量综合发展指数自适应分析
    第五节 上海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型构建与自适应分析
        一、模型识别
        二、模型选择
        三、模型检验
        四、模型预测
        五、上海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的自适应分析
    第六节 江苏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型构建与自适应分析
        一、模型识别
        二、模型选择
        三、模型检验
        四、模型预测
        五、江苏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的自适应分析
    第七节 浙江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型构建与自适应分析
        一、模型识别
        二、模型选择
        三、模型检验
        四、模型预测
        五、浙江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的自适应分析
    第八节 安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型构建与自适应分析
        一、模型识别
        二、模型选择
        三、模型检验
        四、模型预测
        五、安徽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的自适应分析
    第九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促进长三角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分类+精准提高民营企业创新能力
        一、对大型民营企业,施“扶困济危”之策,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对中型民营企业,施“锦上添花”之策,以提高产品开发创新能力
        三、对小微民营企业,施“雪中送炭”之策,以提高新技术应用创新能力
    第二节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提升民企绿色发展水平
        一、增强企业环保意识,减少民企污染
        二、优化民企管理,源头控制污染
    第三节 立足“一体化”背景推进民营经济协调发展
        一、破除行政壁垒,促进区域间企业融合
        二、消除属地管理障碍,营造公平市场环境
        三、完善市场信用体制,优化民企融资环境
    第四节 完善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推进民营经济更高层次开放
        一、打造“国际市场竞争”开放型产业体系,促进民营经济开放水平
        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进民企国际化水平
        三、培育国际化人才,助力民企开放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精准扶贫中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精准扶贫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述
    2.1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1.2 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和农民问题的重要论述
    2.2 精准扶贫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2.2.1 精准扶贫的内涵及特征
        2.2.2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2.3 精准扶贫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2.3.1 精准扶贫的目标
        2.3.2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2.4 精准扶贫中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2.4.1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为精准扶贫提供思想保障
        2.4.2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为精准扶贫培育新型农民
3 精准扶贫中农民思想政治素质的现状
    3.1 访谈样本的选择及分析
        3.1.1 访谈提纲的设计与实施程序
        3.1.2 选择样本村作为研究对象的标准
        3.1.3 访谈对象的选择标准、分析方法及研究伦理性
        3.1.4 样本村的基本情况
        3.1.5 样本村精准扶贫取得的成效及其局限性
    3.2 农民思想政治素质的主流表现
        3.2.1 农民经济意识逐渐增强
        3.2.2 农民政治观念逐渐增强
        3.2.3 农民文化思想逐渐增强
    3.3 农民思想政治素质存在的问题
        3.3.1 “等靠要”脱贫思想观念依然存在
        3.3.2 扶贫脱贫存在功利思想和行为
        3.3.3 部分农民存在愚昧思想观念
        3.3.4 部分农民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3.3.5 部分农村青年存在自卑思想
4 精准扶贫中农民思想政治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
    4.1 贫困农民自身素质的局限性
        4.1.1 文化素质重视度不够
        4.1.2 部分农民缺乏家庭责任感
        4.1.3 部分农民思想发生变化
    4.2 扶贫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存在偏差
        4.2.1 人才选拔任用有难度
        4.2.2 部分干部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
    4.3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不足
        4.3.1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
        4.3.2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制度不健全
        4.3.3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资金保障
    4.4 农村宏观环境制约教育效果
        4.4.1 贫困村“空心化”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
        4.4.2 网络信息加剧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
5 精准扶贫中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5.1 政治认同教育提升精准扶贫的使命感
        5.1.1 加强党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
        5.1.2 坚持以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为指导
        5.1.3 加强“三好”基层组织建设
        5.1.4 维护集体利益,增强责任意识
    5.2 经济生活教育增强精准脱贫的责任心
        5.2.1 鼓励勤劳致富,增强主体脱贫意识
        5.2.2 增强市场意识,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5.2.3 树立信息观念,创造更多社会财富
    5.3 文化心态教育保持精准扶贫的生命力
        5.3.1 加强先进思想理论教育
        5.3.2 营造积极精神文化氛围
        5.3.3 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精准扶贫中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5)印度智库的发展对我国智库建设的启示 ——以印度三家典型智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智库的相关概念介绍
    2.1 智库的定义
    2.2 智库的类型
    2.3 智库的功能
    2.4 智库的特点
第3章 印度智库的发展状况
    3.1 印度智库的历史沿革
        3.1.1 发展历史
        3.1.2 发展现状
    3.2 印度典型智库介绍——以三家智库为例
        3.2.1 印度国防分析研究所
        3.2.2 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
        3.2.3 印度能源与资源研究所
    3.3 印度智库的运行机制及影响政府决策的方式
第4章 对我国智库建设的借鉴及启示
    4.1 我国智库建设的现状
    4.2 目前我国智库建设存在的问题
        4.2.1 没有注重人才储备与培养
        4.2.2 社会捐赠少、资金来源渠道较窄
        4.2.3 国内外交流合作程度不高
    4.3 印度智库建设对我国的有益启示
        4.3.1 加强内部管理与人才培养
        4.3.2 拓宽资金来源
        4.3.3 注重参与合作
        4.3.4 加大传播力度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中国重要智库名称及网址
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6)制度主义的环境经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环境问题的紧迫性
        二、新古典环境经济学存在缺陷
        三、制度主义方法的优越性
    第二节 文献研究综述
        一、经济学在不同时期对环境问题的不同认识
        二、对生态环境问题根源的探讨
        三、国内研究综述
        四、文献研究小结
    第三节 论文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主要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制度主义环境经济思想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制度主义的起源和发展概述
        一、制度主义的起源
        二、代表人物
        三、制度主义的发展概述
    第二节 制度主义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
        一、哲学基础
        二、方法论
    第三节 制度主义的主要理论要素
        一、凡勃伦“二分法”
        二、艾尔斯的工具价值论
        三、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原理
        四、社会价值理论
        五、制度调整原则
        六、制度结构与制度变迁理论
    第四节 小结:制度主义的理论内涵和总体特征
        一、制度主义的理论内涵:历史的、演化的经济学
        二、制度主义的特征
第三章 制度主义环境经济思想的形成——从凡勃伦到凯普
    第一节 早期制度主义者的环境经济思想
        一、凡勃伦的环境经济思想
        二、J.M.克拉克的间接成本概念
        三、卡尔·波兰尼的社会成本思想
    第二节 制度主义环境经济思想的奠基者:威廉·凯普
        一、凯普生平及学术简介
        二、凯普及其着作对学术界的影响
    第三节 制度主义环境经济思想的核心:社会成本理论
        一、什么是社会成本
        二、社会成本的类型和来源
        三、社会成本的特征
        四、社会成本与外部性
    第四节 小结:作为环境问题根源的社会成本
第四章 制度主义环境经济思想与生态发展观的结合
    第一节 制度主义的生态价值观
        一、制度主义的生态观
        二、制度主义的价值原则
        三、制度调整原则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适用性
    第二节 协同演化的可持续性原则
        一、“环境兼容”标准
        二、协同演化的概念和特征
        三、协同演化的可持续性原则
    第三节 制度主义的发展观
        一、发展的实质
        二、发展的原则
        三、作为阻碍因素的制度
        四、技术、资源和人的作用
    第四节 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协同演化
        一、社会系统的演化
        二、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协同演化模型
    第五节 小结:制度分析方法向生态环境问题的扩展
第五章 制度主义的环境经济理论框架
    第一节 对环境问题及其根源的再认识
        一、环境的涵义
        二、环境问题及其根源
        三、环境破坏的累积因果过程
        四、环境问题的性质
    第二节 经济过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一、人类生产活动与自然环境的交换关系
        二、嵌入的经济过程与生态环境的交换
        三、从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角度看待环境破坏
    第三节 多维的环境评估指标和方法
        一、环境评估指标及其制定
        二、环境的最大容忍度和社会最低标准
        三、环境的多维评估方法——“位置分析”法
    第四节 制度性的环境控制措施
        一、间接控制措施
        二、直接控制措施
        三、事前预防与事后弥补
    第五节 实质性的环境目标与环境政策
        一、环境目标
        二、市场与“命令—控制”相结合的环境政策
        三、环境控制的制度安排
    第六节 小结:制度主义环境经济理论框架的特征
第六章 环境经济理论与政策:制度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的比较
    第一节 新古典环境经济学概述
        一、新古典环境经济学的理论来源
        二、主要研究内容
        三、对自然环境与经济系统关系的理解
        四、主要理论思想及研究方法
        五、环境政策及政策工具
    第二节 制度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环境经济理论思想的比较
        一、哲学基础和世界观的比较
        二、“经济人”与“政治经济人”
        三、环境问题的根源:“市场失灵”还是“市场体系的失败”
        四、对自然环境与经济系统关系的不同认识
    第三节 制度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环境政策的比较
        一、政策目标的区别
        二、环境评估指标的比较
        三、环境评估方法的比较
        四、环境政策的比较
        五、可持续发展观的差异
    第四节 新古典环境经济学的局限性
        一、还原的、机械的和静止的世界观
        二、理论假设不切实际
        三、忽略了社会的生态价值
        四、倒置了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五、市场逻辑评估方法的局限
        六、环境目标与政策之间的脱节
        七、短视的环境政策
    第五节 小结:制度主义方法的优越性
        一、新古典范式存在固有缺陷
        二、制度主义的替代性方法
第七章 总结和评价
    第一节 总结:制度主义环境经济思想及理论要点
        一、制度主义的研究范式
        二、制度主义环境经济理论的核心思想
        三、环境政策及其制度理论基础
    第二节 评价:环境经济理论的发展与替代
        —、对经济科学的主题的讨论
        二、制度主义环境经济理论的不足之处
        三、制度主义能完成替代吗
    第三节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反福利依赖视角下广州市低保人员就业促进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基本概念与理论视角
        1.2.1 基本概念: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就业促进
        1.2.2 理论视角:反福利依赖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低保人员就业方面福利依赖表现及产生的原因探析
    2.1 广州市最低生活保障发展现状
    2.2 低保人员就业方面福利依赖现状调查
        2.2.1 调查研究背景
        2.2.2 调查研究对象
        2.2.3 调查时间和方法
        2.2.4 调查内容
        2.2.5 调查结果分析
    2.3 低保人员福利依赖表现
        2.3.1 主动退保意愿不强
        2.3.2 主动就业动力不足
        2.3.3 隐性就业
    2.4 低保人员福利依赖产生的原因
        2.4.1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缺陷
        2.4.2 低保户个人原因
第三章 广州市低保人员就业促进政策现状及不足
    3.1 广州市低保人员就业促进政策现状
        3.1.1 政策设计包含激励性促进及约束性促进
        3.1.2 就业促进政策尚未成为政府低保工作重点
        3.1.3 就业促进政策与市场的相容度存在落差
    3.2 就业促进政策不足及原因
        3.2.1 就业促进政策的不足
        3.2.1.1 政策对反福利依赖重视不够
        3.2.1.2 政策设计、就业服务仍有不足
        3.2.1.3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规避就业办法不多
        3.2.2 就业促进政策不足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发达国家反福利依赖促进就业经验借鉴
    4.1 美国经验:胡萝卜加大棒模式
    4.2 荷兰经验:人力资源积累兼惩罚模式
    4.3 英国经验: 求职者津贴及收支支持模式
第五章 反福利依赖视角下促进广州市低保人员就业的政策建议
    5.1 构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
        5.1.1 建立就业激励机制
        5.1.2 构建渐退救助机制
        5.1.3 对有无劳动能力者搭建分类救助机制
        5.1.4 开辟形式多样的工作岗位
        5.1.5 附加福利的调整与整合
        5.1.6 公益性活动执行和制度化
    5.2 促进低保人员就业政策的建议
        5.2.1 负所得税方案
        5.2.2 新就业观指导下的多渠道就业
        5.2.3 就业能力提升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凉山彝族自治州财政反贫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贫困的研究
        1.2.2 民族地区贫困的研究
        1.2.3 凉山彝族自治州贫困的研究
        1.2.4 财政反贫困研究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框架
    1.5 论文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的创新点
        1.5.2 研究的不足
2 基本范畴界定和相关理论回顾
    2.1 基本范畴界定
        2.1.1 凉山彝族自治州
        2.1.2 贫困和反贫困
    2.2 财政反贫困相关理论回顾
        2.2.1 “人口剩余致贫”理论
        2.2.2 “大推进”理论
        2.2.3 “涓滴效应”
        2.2.4 “收入再分配”理论
        2.2.5 公共财政理论
3 凉山彝族自治州贫困现状及成因分析
    3.1 凉山彝族自治州概况
    3.2 凉山彝族自治州贫困现状分析
        3.2.1 家庭收入水平低且支出结构不合理
        3.2.2 贫困率和贫困人口变动趋势分析
        3.2.3 贫困人群劳动力不足且文化贫困现象严重
        3.2.4 贫困人群县域分布较为集中
    3.3 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贫困特征
        3.3.1 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3.3.2 返贫现象严重
        3.3.3 贫困家庭的劳动力缺乏
        3.3.4 地方财力薄弱
    3.4 凉山彝族自治州致贫原因分析
        3.4.1 自然环境恶劣
        3.4.2 非正式制度的影响
        3.4.3 县域经济发展薄弱
        3.4.4 贫困地区公共服务不足
    3.5 小结
4 凉山彝族自治州贫困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1 相关研究的简要回顾
    4.2 数据说明及调查结果
        4.2.1 数据说明
        4.2.2 问卷调查结果
    4.3 模型的构建及变量的选择
        4.3.1 模型构建与方法
        4.3.2 变量选择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模型结果
        4.4.2 结果分析
5 凉山彝族自治州财政反贫困历史回顾和问题分析
    5.1 凉山彝族自治州财政反贫困历史回顾
        5.1.1 单一救济式扶贫(1956-1977)
        5.1.2 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78-1985)
        5.1.3 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1993)
        5.1.4 “八七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
        5.1.5 综合开发阶段(2001-2010)
        5.1.6 精准扶贫阶段(2011-至今)
    5.2 凉山彝族自治州财政反贫困主要措施
        5.2.1 教育扶贫工程
        5.2.2 医疗卫生扶贫工程
        5.2.3 易地搬迁扶贫工程
        5.2.4 基础设施扶贫工程
        5.2.5 产业化扶贫工程
        5.2.6 社保扶贫工程
        5.2.7 税收扶贫政策
        5.2.8 信贷扶贫政策
    5.3 凉山彝族自治州财政反贫困成效
        5.3.1 农村贫困人口逐年下降,贫困人口收入上涨
        5.3.2 贫困地区经济综合实力增强,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显着提高
    5.4 当前凉山彝族自治州财政反贫困存在的问题
        5.4.1 政府主导模式下财政引导具有一定局限性
        5.4.2 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不足,社会扶持力量薄弱
        5.4.3 扶贫资金管理分散,欠缺监督机制
        5.4.4 扶贫项目缺乏与市场的结合
    5.5 小结
6 促进和完善凉山彝族自治州财政反贫困的政策建议
    6.1 促进凉山彝族地区财政反贫困的总体思路
    6.2 完善凉山彝族地区反贫困的财政政策建议
        6.2.1 完善财政政策优惠制度
        6.2.2 优化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向
        6.2.3 多渠道增加扶贫资金的来源
        6.2.4 整合扶贫资金,进一步完善资金的管理模式
        6.2.5 促进参与式扶贫模式的发展
    6.3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农村扶贫问卷调查
致谢

(9)农户的生计链贫困与精准扶贫路径研究 ——以湖南省吉首市L村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文献回顾
        一、对贫困认识的研究
        二、对贫困化解路径的研究
    第二节 研究议题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生计链分析框架的提出
    第一节 生计链的概念及其相关特征
    第二节 贫困理论本土化的有益尝试:生计链视角下的贫困
        一、“负向循环积累”过程
        二、“负向相互强化”过程
    第三节 生计链分析框架的构成要素
        一、生计环境
        二、生计资本
        三、生计策略
        四、生计产出
    第四节 生计链分析框架的环节与贫困类型
        一、生计链单环节和贫困类型
        二、生计链多环节和贫困类型
        三、生计链全环节与贫困类型
        四、生计链零环节与贫困类型
    第五节 生计链分析框架各要素的测度
        一、生计链各要素的访谈问项、问项赋值和各要素的权重
        二、生计链各要素贫困指数的计算
        三、总体贫困状况的识别
        四、要素贫困状况的识别
        五、贫困类型的判断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村生计链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L村生计链的历史
        一、L村生计环境的历史
        二、L村生计资本的历史
        三、L村生计策略的历史
        四、L村生计产出的历史
    第二节 L村生计链现状
        一、L村生计链总体贫困
        二、L村生计链要素贫困
        三、L村生计链贫困类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村生计链贫困的成因
    第一节 L村生计环境贫困的成因
        一、生计环境贫困的农户立场及主位解释
        二、基于生计链贫困:制度失灵效应的解释
    第二节 L村生计资本贫困的成因
        一、生计资本贫困的农户立场及主位解释
        二、基于生计链贫困:临界门槛效应的解释
    第三节 L村生计策略贫困的成因
        一、生计策略贫困的农户立场及主位解释
        二、基于生计链贫困:邻里效应的解释
    第四节 L村生计产出贫困的成因
        一、生计产出贫困的农户立场及主位解释
        二、基于生计链贫困:路径依赖效应的解释
    本章小结
第五章 L村精准扶贫与生计链贫困的化解
    第一节 精准扶贫与生计环境贫困的化解
        一、自然环境贫困的化解
        二、社会环境贫困的化解
    第二节 精准扶贫与生计资本贫困的化解
        一、人力资本贫困的化解
        二、社会资本贫困的化解
        三、自然资本贫困的化解
        四、物质资本贫困的化解
        五、金融资本贫困的化解
    第三节 精准扶贫与生计策略贫困的化解
        一、多样化贫困的化解
        二、包容性贫困的化解
        三、现代化贫困的化解
        四、高效化贫困的化解
        五、绿色化贫困的化解
    第四节 精准扶贫与生计产出贫困的化解
        一、收入状况贫困的化解
        二、生活水平贫困的化解
        三、健康状况贫困的化解
        四、教育程度贫困的化解
        五、资源利用贫困的化解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生计链脱困的总结、讨论与反思
    一、生计链脱困:理论、实践及研究发现
    二、方法论的检讨和反思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A 访谈提纲
附录 B 田野调查图片

(10)区域制度差异及变迁对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区域制度的差异与变迁对经济的影响
二、我国典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一) 苏南模式
    (二) 温州模式
    (三) 新苏南模式
三、结论

四、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的制度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公共价值视角下的邻避设施决策研究[D]. 韩金成.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2]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法律机制研究[D]. 刘娟伶.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D]. 时大红.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6)
  • [4]精准扶贫中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赵佳. 西华大学, 2019(02)
  • [5]印度智库的发展对我国智库建设的启示 ——以印度三家典型智库为例[D]. 胡旭. 湘潭大学, 2019(02)
  • [6]制度主义的环境经济思想研究[D]. 杨珂. 云南大学, 2019(09)
  • [7]反福利依赖视角下广州市低保人员就业促进政策研究[D]. 梁柏谦.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8]凉山彝族自治州财政反贫困研究[D]. 崔婧.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9]农户的生计链贫困与精准扶贫路径研究 ——以湖南省吉首市L村为个案[D]. 殷强. 吉首大学, 2018(01)
  • [10]区域制度差异及变迁对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究[J]. 陶珺. 商业故事, 2018(12)

标签:;  ;  ;  ;  ;  

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的制度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