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小儿便秘原因及诊断与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管洪艺[1](2021)在《通腑泻热推拿法治疗小儿便秘(实秘型)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通腑泻热推拿法治疗小儿便秘(实秘型)的临床疗效,为通腑泻热推拿法治疗小儿便秘(实秘型)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诊招募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108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1以及对照组2,每组患儿36例,其中治疗组采用通腑泻热推拿法治疗;对照组1采用麻仁丸治疗;对照组2采用通腑泻热推拿法结合麻仁丸治疗。每例患儿治疗2个疗程,5d/疗程,疗程间休息2d。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症状量化评分,采用便秘的中医症候量表、布里斯托粪便分型量表作为疗效评价标准。结果:本临床方案共纳入受试患儿108例,其中有5例脱落,5例剔除,有效病例98例。1.临床疗效评价:2个疗程的治疗后,显示治疗组:治愈5例,显效7例,有效1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8.79%;对照组1:治愈4例,显效6例,有效1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5.76%;对照组2:治愈19例,显效8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0.91%。2.中医症候积分评价:(1)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各组治疗后中医症候总积分相比于治疗前均明显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对照组2的疗效最好,治疗组疗效优于与对照组1。(2)治疗组与对照1相比,在缓解患儿胃纳减少、腹痛或腹胀、夜间哭闹以及改善患儿布里斯托粪便分型情况等方面具有显着优势(P<0.05)。(3)治疗组与对照组2的中医主症大便秘结、排出困难与兼症胃纳减少、腹痛或腹胀、夜间哭闹、面赤身热、小便黄等症状较治疗前均有改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3.布里斯托粪便分型量表积分评价: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各组患儿粪便分型情况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比较显着性有差异(P<0.01)。其中对照组2的改善情况最好,治疗组的改善情况优于与对照组1。结论:通腑泻热推拿法可有效改善患儿大便秘结、排出困难等主要症状,对于患儿胃纳减少、腹痛或腹胀、夜间哭闹、面赤身热、小便黄等兼症也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且相较于口服麻仁丸,通腑泻热推拿法在改善患儿胃纳减少、腹胀或腹痛以及远期疗效等方面疗效更优。通过本研究证明通腑泻热推拿法对小儿实秘具有明显疗效,且无任何不良反应,表明通腑泻热推拿法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孙胜男[2](2021)在《清腑通幽汤治疗小儿便秘(燥热内结型)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通过对清腑通幽汤进行疗效观察与麻仁润肠丸对比,证明课题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为临床治疗小儿便秘提供新思路及实践依据。方法:本次课题选取于小儿便秘(燥热内结型)患儿一共60例,随机分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清腑通幽汤,对照组采取口服麻仁润肠丸,14天为1疗程,两组均服用1疗程后,结合临床观察标的前后积分对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课题符合标准病例的60名患儿中,治疗组30例口服清腑通幽汤,经治疗1疗程后痊愈2例,显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30例口服麻仁润肠丸,经治疗1疗程后治愈1例,显效7例,有效1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33%,经秩和检验P<0.05(P=0.032),故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的总体疗效上,有显着性的差异,说明口服清腑通幽汤在治疗疗效上优于麻仁润肠丸。结论:口服清腑通幽汤在治疗小儿便秘(燥热内结型)上,具有显着的疗效,在改善患儿大便质地、排便间隔、腹胀、饮食、口干口臭情况,疗效结果明显优于麻仁润肠丸;在改善患儿排便困难、排便时长、腹痛、烦躁不安、口舌生疮、面红身热、小便上,效果与口服麻仁润肠丸相当。
宋敏[3](2021)在《小儿便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临床研究》文中指出导师冯晓纯教授在多年治疗小儿便秘的临床经验中发现,便秘患儿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而现在并未有文献指出小儿便秘与幽门螺杆菌之间存在明确相关性,本文通过对照试验的方法探讨小儿便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临床诊疗开阔思路,为解决小儿便秘问题提供新的角度和方法。目的:1.探讨小儿便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2.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便秘患儿与非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便秘患儿在相关临床症状上的差异性。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诊的便秘患儿200例作为便秘组、儿童保健科的健康体检儿童200例作为健康组,两组受试儿童均提检13C,比较便秘儿童与健康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的差异性。进一步对便秘组的受试患儿进行临床观察,以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便秘患儿与非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便秘患儿在年龄、性别、饮食、证候等方面的差异性。结果:1.本次研究显示,便秘组患儿幽门螺杆菌阳性者49例,占24.50%,健康组幽门螺杆菌阳性者13例,占6.50%。P=0.000<0.01,显示便秘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与健康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性。2.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小儿便秘中医证型的分布上有统计学意义(P<0.01)。3.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小儿便秘的病程分布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小儿便秘的严重程度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家族史间具有明显差异性(P<0.01)。6.幽门螺杆菌阳性的便秘患儿与幽门螺杆菌阴性的便秘患儿在性别、年龄、饮食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通过对便秘组患儿的病例观察显示,男性121例,占60.50%,女性79例,占39.50%,男性约为女性的1.53倍。8.从年龄分层上看,<7岁的儿童48例,占24.00%,≥7岁且<12岁的儿童80例,占40.00%,年龄≥12岁的儿童72例,占36.00%。9.饮食情况上看,婴儿期母乳喂养者37例,占18.50%,人工喂养者91例,占45.50%,混合喂养者72例,占36.00%;添加辅食后,饮食结构正常的患儿44例,占22.00%,肉制品偏多者82例,占41.00%,蔬果偏多者21例,占10.50%,零食及加工制品偏多者49例,占24.50%,滋补品偏多者4例,占2.00%。10.从便秘患儿的家族史上看,父母双方均有便秘史者7例,占3.50%,某一方有便秘史者151例,占75.50%,双方均无便秘史者42例,占21.00%。11.父母中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儿93例,占46.50%。12.从便秘的严重程度上看,轻度便秘者63例,占31.5%,中度便秘者83例,占41.5%,重度便秘者54例,占27.00%。13.从中医辨证分型上看,食积便秘证55例,占27.50%,燥热便秘证81例,占40.50%,气滞便秘证26例,占13.00%,气虚便秘证30例,占15.00%,血虚便秘证8例,占4.00%。结论:1.两组相比便秘组13C阳性率更高。2.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小儿便秘中医证型分布具有相关性,幽门螺杆菌感染合并便秘者以食积便秘证居多,非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便秘患儿中医证型以燥热便秘证为主。3.便秘病程超过6个月者其13C的阳性率更高。4.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便秘的严重程度相关,幽门螺杆菌感染合并便秘者多以重度便秘为主。5.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便秘患儿其家族中大多同样存在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者。6.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便秘患儿的性别、年龄、饮食上不具有相关性。7.小儿便秘的发病以男性居多。8.学龄期及青春期的发病率较高。9.便秘患儿在婴儿期母乳喂养的发病率较人工喂养、混合喂养低,添加辅食后饮食结构中以肉制品及零食制品偏多的儿童便秘发病率高。10.便秘患儿绝大多数存在便秘的家族史。
王宝宝[4](2021)在《清气通秘汤治疗燥热内结型小儿便秘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清气通秘汤治疗燥热内结型小儿便秘,探讨清气通秘汤治疗燥热内结型小儿便秘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治疗小儿便秘提供更专业、更独特的诊疗思路与理论参考。方法:将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及住院部符合燥热内结型小儿便秘中西医诊断标准的患儿(78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口服清气通秘汤)与对照组(口服麻仁丸),两组各治疗2周,比较分析两组治疗前后以及随访时期中医症候总积分,血清内毒素、二胺氧化酶活性、D-乳酸水平以及复发情况,进而评价两组疗效。结果:1、对照组(无脱落,38例)总有效率为74.3%,治疗组(脱落1例,37例)总有效率为9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症候总积分与主症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次症积分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儿主要症候(排便时间、肛门疼痛、大便性状等)评分组内(P<0.001),组间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两组的ET、DAO及D-lac水平组内(P<0.001),组间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对照组复发率为69.2%,治疗组复发率为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清气通秘汤在治疗燥热内结型小儿便秘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儿排便频次、大便性状、肛门疼痛、排便困难等症状。2清气通秘汤具有肠屏障功能保护能力,降低乳酸水平,减少内毒素堆积。3.清气通秘汤在治疗燥热内结型小儿便秘能有效降低复发率,远期疗效稳定,值得临床应用。
殷文昊[5](2021)在《通便四法结合针刺天枢穴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肠道实热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文通过观察通便四法结合针刺天枢穴疗法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对小儿功能性便秘(肠道实热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探究通便四法结合针刺天枢穴治疗本病的可行性及优越性,为临床上小儿功能性便秘(肠道实热型)的治疗提供一种更加简便、有效、规范、安全且依从性高的优选方案。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0年12月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推拿科小儿推拿门诊的小儿功能性便秘(肠道实热型)患者共60例,且参与研究的患儿均经其家长同意,并签署《告患儿家长知情同意书》。60例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2组患儿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分布、病程以及未治疗时的各观察指标经统计学分析后均无明显差异性(P>0.05)。治疗组采用通便四法结合针刺天枢穴治疗30例,对照组采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30例。每日1次,共治疗10天。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病情评分量表(主症)、病情评分量表(次症)评分、大便性状分级进行记录,并使用SPSS 21.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其疗效有无差异性,并计算其总有效率,同时对两组治疗方法的远期疗效即复发率进行随访和评价。研究结果:1.在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病程分期、大便性状、症状评分方面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统计学分析显示无意义,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主要症状评分、次要症状评分和症状总积分、以及大便性状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的症状评分降低幅度和大便形状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其中身热面赤、口干口臭、舌红苔黄腻症状较对照组治疗效果有显着差异(P<0.01),从远期疗效来看治疗组的疗效更加突出(P<0.05)。3.两组患儿中治疗组治愈达15例,显效有10例,好转3例,无效仅1例,对照组患儿治愈8例,显效13例,好转6例,无效3例,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5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0.00%,两组数据经秩和检验得出Z=-2.096,P=0.036<0.05,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1.通便四法结合针刺天枢穴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肠道实热型)患儿的临床疗效显着。2.通便四法结合针刺天枢穴较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的临床疗效更加明显,且对于中医次症中身热面赤、口干口臭、舌红苔黄腻症状改善尤为显着。3.通便四法结合针刺天枢穴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肠道实热型)患儿治疗的复发率较低,远期疗效较好。
郑梦秋[6](2020)在《功能性便秘儿童的生长发育、生活质量和综合性干预治疗的随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便秘儿童的随访研究,深入了解不同年龄便秘儿童的生长发育、生活质量的状况和综合性干预治疗的效果,以便明确便秘对儿童健康的影响,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制定防治便秘的策略。[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儿科门诊就诊的70例便秘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电话随访并填写随访问卷表方式收集70例便秘患儿的一般信息与临床资料,临床资料包括生长发育的资料、生活质量的信息以及以喂养调整、服用益生菌制剂、联合使用乳果糖和聚乙二醇等泻剂的综合干预治疗的结果,对愿意参与智力测试患儿预约至我院预防保健科行智力测试,最后对随访信息进行分类整理,用百分位数法、均值离差法评价体格生长,用四等级法评价干预后的效果。采用相关统计学方法对随访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结果]1.70例便秘儿童中男性38例,女性32例,随访年龄从6月到7岁,婴儿32例,幼儿28例,学龄前儿童10例,其中有34例便秘儿童随访成功,随访年龄从8月到6岁,男性18例(52.9%),女性16例(47.1%),大部分儿童居住在城区约占91.2%,有挑食习惯的有13例(76.5%),未进行排便训练儿童约占55.9%,父母有便秘病史约占11.8%。34例小儿混合喂养17例(50.00%),纯母乳喂养16例(47.06%),人工喂养1例(2.94%)。便秘发生相关因素包括与添加配方奶相关6例(17.65%),添加辅食相关5例(14.71%),上幼儿园4例(11.76%),使用抗生素相关例1例(2.94%),无明显相关因素18例(52.94%)。2.用百分位数法评价体格生长,便秘儿童的身高、体重与正常儿童身高、体重相比没有差异,使用均值离差法和营养不良诊断标准评价时30例儿童中28例无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有2例,这2例中1例为体重低下,1例为生长迟缓。3.34例便秘儿童中自愿参与智力测试的12例儿童,其智力测试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4.生活质量状况随访显示34例便秘儿童中睡眠质量受影响的占65%,有烦躁表现占50%,食欲较差占21%,有腹痛腹胀表现有56%,肛门排气增多的占24%,有口臭的有30%。5.34例儿童干预结局为治愈17例(50.00%),显效7例(20.59%),有效8例(23.53%),无效 2 例(5.88%)。[结论]1、儿童便秘在男童和女童均会发生,婴儿期及幼儿期儿童易发生。2、大部分儿童便秘原因不明,其发生可能与不良的饮食、排便习惯及遗传因素等有关,城区儿童便秘的发生率高于郊区。3.短期便秘对儿童体格生长及智力均无明显的影响。4.便秘对儿童生活质量包括睡眠质量和情绪有明显影响。临床表现有食欲较差,腹痛、腹胀、肛门排气增多及口臭等。5.早期诊断及时合理的综合干预对便秘患儿的预后有积极的效应。
刘陨君[7](2020)在《健脾消积膏摩法治疗小儿便秘(乳食积滞型)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健脾消积膏摩法和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小儿便秘(乳食积滞型)的临床疗效,对比两种疗法的疗效差异,探讨治疗小儿便秘(乳食积滞型)的优选方案。方法:临床纳入72例符合标准的患儿,按就诊顺序编号,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在相同的基础疗法前提下,治疗组采用健脾消积膏摩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膏摩组治疗1次/日,药物组温水送服,水温不高于40℃,3次/日,1周岁以下,半袋/次;1-5周岁,1袋/次;6周岁以上,2袋/次。均以10天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每疗程结束休息2天。对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分级量表进行记录,应用spss17.0进行组间、组内积分数据比较,进行疗效评估。结果:1.治疗组有效率90.9%,对照组有效率72.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组间比较:中医症状总结分、主症积分、排便间隔时间、大便干结程度、腹胀腹痛情况、排便困难程度、次症积分、食欲不佳、手足心热,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对于次症中的口臭、口干、尿黄、肛裂便血、舌质舌苔、夜卧不安,治疗组与对照组改善效果相当。3.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总体症状改善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对于次症中的肛裂便血症状无改善,其他症状的改善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健脾消积膏摩法治疗小儿便秘(乳食积滞型)的疗效显着,优于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2.改善中医症状的主症排便间隔时间、大便干结程度、腹胀腹痛情况、排便困难程度、次症食欲不佳、手足心热,健脾消积膏摩法优于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健脾消积膏摩法治疗小儿便秘(乳食积滞型)安全、有效,可应用于临床推广。
张冉[8](2020)在《基于脏腑辨证应用“提壶揭盖”法治疗小儿便秘(痰热型)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应用“提壶揭盖”法,予常克教授经验方“葶苈丸加味”治疗小儿便秘(痰热型),研究该方案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复发率,探讨其可行性、实用性,为临床治疗小儿便秘提供新的思路及治疗方药。方法:本研究收集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就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便秘(痰热型)患儿60例,按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以中药处方“葶苈丸加味”,对照组予以西药“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金双歧)。连续用药2周后,观察记录两组治疗前后情况,收集研究数据进行汇总、整理,经SPSS25.0软件处理,进行统计学描述和分析来评定临床疗效。疗程结束后1个月对两组治疗显效及痊愈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两组患者复发率情况。结果:治疗过程中无脱落,最终参与本课题患儿共60例。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83.34%;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1)疗效分析:两组治疗前后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疗效指标分析:(1)主症积分比较:两组在排便费力程度、排便间隔时间这2个症状上P>0.05,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疗效相当,而其余的症状经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金双歧与葶苈丸均可改善小儿便秘症状,而葶苈丸加味在改善大便的性状、缩短便秘时间,减少儿童便意感明显优于对照组。(2)次症积分比较:两组在腹部胀满疼痛、口干、自觉口中黏腻不爽这3个症状上P>0.05,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疗效相当,而其余的症状经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金双歧与葶苈丸加味均可改善部分小儿便秘次症,而葶苈丸加味在便秘患儿次症改善明显优于金双歧,更能兼顾其他症状的治疗。(3)复发情况分析:治疗结束后,对两组临床治愈及显效病例随访1个月,观察到治疗组及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4.35%和21.43%.结论:葶苈丸加味治疗小儿痰热型便秘临床疗效较为显着,且安全可靠。
田露[9](2020)在《穴位敷贴合麻子仁丸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肠腑实热证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使用“穴位敷贴合麻子仁丸”治疗小儿肠腑实热证便秘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穴位贴敷联合中药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作用机制,期望为临床中治疗小儿便秘提供一些中医外治法的不同思路。方法本次临床研究于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在成都市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导师门诊进行,选取诊断为功能性便秘肠腑实热证型患儿70例,试验方法为按照随机对照试验原则,将患儿分为两组,每组各35例。治疗组35例予以“麻子仁丸加减及通便贴”治疗,对照组35例予以“麻子仁丸加减”治疗,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临床主要、次要症状及舌苔的评分进行相应的统计和评价,并运用统计软件spss21.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基线评价:病程、性别、治疗前主次症评分、年龄经过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具有可比性。2.中医症状疗效评价:(1)主要症候疗效评价: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候组内疗效积分比较、治疗后主要症状组间积分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两组对于粪质、排便时间,排便费力治疗有较好效果,且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2)次要症候疗效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次要症候疗效积分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两组治疗对于次要症候均有效果。其中腹部胀满治疗后积分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3.总疗效评价:治疗组临床痊愈的有1人,显效的有9人,有效的有22人,无效的有3人,总有效率为91.43%;对照组的患儿经过治疗后痊愈的有0人,显效的有5人,有效的有20人,无效的有10人,总有效率为71.43%。经检验,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且经随访观察显示治疗组效果仍优于对照组。4.安全性评价:两组共70例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有任何不良反应。结论穴位贴敷联合中药治疗小儿肠腑实热证便秘伴腹胀、粪质干燥、排便费力较严重者有较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及进一步研究。
鲍挺峰[10](2019)在《麻仁丸膏摩治疗胃肠燥热型小儿便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研究麻仁丸膏摩治疗胃肠燥热型小儿便秘的临床疗效,进而论述此法发挥作用的机理,并证实此法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期间,就诊于我科门诊的胃肠燥热型便秘患儿80例。按照就医顺序进行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40例。完成治疗组33例(剔除2例、脱落5例),完成对照组33例(剔除1例、脱落6例)。治疗组以麻仁丸膏为介质,选取穴位处方:大肠经、六腑、脾经、内八卦、膊阳池、腹、胁肋、七节骨、脊、足三里进行治疗。对照组以凡士林为介质选取穴位处方:大肠经、六腑、脾经、内八卦、膊阳池、腹、胁肋、七节骨、脊、足三里进行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于1个月后进行临床疗效、中医症状体征积分、肠鸣音变化情况及复发率的比较和安全性评价。结果 研究发现治疗组及对照组均能治疗胃肠燥热型小儿便秘。治疗组临床疗效有效率为96.97%,对照组临床疗效有效率是84.85%。在大便性状、排便次数、每次排便时间、腹痛腹胀、肛门坠胀、口干口臭、小便短赤以及饮食量方面的积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排便难易程度、肛裂便血、面红身热、口舌生疮方面的积分比较(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1月后肠鸣音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1月后肠鸣音较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治疗1月后肠鸣音较治疗前增强,且显着高于同期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复发人数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麻仁丸膏摩治疗胃肠燥热型小儿便秘确实有效,且优于常规推拿治疗方法。麻仁丸膏摩可以改善大便性状、排便次数、每次排便时间、腹痛腹胀、肛门坠胀、口干口臭、小便短赤以及饮食量。麻仁丸膏摩可增强肠鸣音。麻仁丸膏临床应用安全可靠,对皮肤无急性毒性反应、无过敏反应和刺激反应。
二、浅谈小儿便秘原因及诊断与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小儿便秘原因及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通腑泻热推拿法治疗小儿便秘(实秘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现代医学对小儿便秘的认识 |
2 中医对小儿便秘的认识 |
3 小儿便秘的中医治疗 |
4 现代医学对小儿便秘的研究进展 |
5 饮食起居与日常护理 |
6 小结 |
实验研究 |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讨论与分析 |
1 小儿实秘的病机分析与治疗原则 |
2 小儿推拿的治疗分析 |
3 临床疗效分析 |
4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2)清腑通幽汤治疗小儿便秘(燥热内结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学对小儿便秘的探究 |
2 现代医学对儿童功能性便秘的研究 |
实验研究 |
1 实验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
2 实验研究方法 |
2.1 实验设计 |
2.2 治疗方法 |
2.3 用药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5 症状体征量化指标 |
2.6 病情程度分级标准 |
2.7 疗效判断 |
2.8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3)小儿便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综述一:祖国医学对小儿便秘的相关研究 |
1.历史文献对本病的研究 |
2.病名 |
3. 病因病机 |
综述二:现代医学对小儿便秘的认识及其相关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
1.现状概述 |
2.现代医学对便秘发病机制的认识 |
综述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小儿便秘的治疗进展相关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
1.古代医家对于幽门螺杆菌的认识 |
2.现代医学对幽门螺杆菌的研究 |
3.小儿便秘及幽门螺杆菌研究的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临床资料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4 试验方法 |
5 研究指标 |
6 安全性评价 |
7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
结果 |
结果 1:小儿便秘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研究 |
结果 2: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便秘患儿与非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便秘患儿在相关临床指标上的差异性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心得与体会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4)清气通秘汤治疗燥热内结型小儿便秘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技术路线图 |
1 研究资料 |
1.1 样本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及剔除标准 |
1.6 脱落及剔除病例的相关处理 |
2 研究方案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3 仪器、试剂与方法 |
2.4 临床试验的质量监控 |
2.5 疗效判定 |
2.6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病例收录 |
2 一般情况 |
2.1 性别 |
2.2 年龄 |
2.3 病程 |
3 临床观察指标 |
3.1 治疗前总积分(主症、次症积分)比较 |
3.2 治疗前主要症候评分比较 |
3.3 治疗前ET、DAO及 D-lac水平比较 |
4 疗效分析 |
4.1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
4.2 两组治疗后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 |
4.3 两组治疗后主症积分比较 |
4.4 两组治疗后ET、DAO及 D-lac水平比较 |
4.5 两组随访复发率比较 |
讨论 |
1 立体依据 |
2 方药分析 |
2.1 基本方药分析 |
2.2 现代药理研究分析 |
3 疗效结果分析 |
3.1 症候总积分分析 |
3.2 主症积分、次症积分及各症分数分析 |
3.3 实验室生化指标分析 |
3.4 安全性分析 |
3.5 总体疗效分析 |
结语 |
1 结论 |
2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1.中医学对儿童便秘的认识及研究 |
1.1 病因病机 |
1.2 治则治法 |
1.3 治疗方药 |
2.西医学对儿童便秘的认识及研究 |
2.1 流行病学 |
2.2 发病机制 |
2.3 治疗 |
3.研究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5)通便四法结合针刺天枢穴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肠道实热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学处理 |
4 研究结果 |
讨论 |
1 中医对于本病的认识 |
2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
3 本研究所选治疗方法作用机制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医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功能性便秘儿童的生长发育、生活质量和综合性干预治疗的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儿童功能性便秘的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健脾消积膏摩法治疗小儿便秘(乳食积滞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文献研究 |
1.1 传统医学对小儿便秘的认识 |
1.2 中医治疗概况 |
1.3 结语 |
2 西医文献研究 |
2.1 西医对儿童功能性便秘的认识 |
2.2 西医的发病原因 |
2.3 西医治疗方法 |
2.4 结语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采集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2.3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项目 |
2.4 统计方法 |
2.5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讨论 |
1 乳食积滞型小儿便秘的病因病机特点 |
2 膏摩疗法的作用 |
3 选穴依据 |
4 膏摩配方依据 |
5 研究结果分析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个人简介 |
(8)基于脏腑辨证应用“提壶揭盖”法治疗小儿便秘(痰热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中医对小儿便秘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1 便秘病名的历史沿革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内治法:脏腑辨证 |
1.3.1 从心论治 |
1.3.2 从肝论治 |
1.3.3 从脾论治 |
1.3.4 从肺论治 |
1.3.5 从肾论治 |
1.4 中医外治法 |
2.现代医学对儿童功能性便秘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和认识 |
2.2 儿童功能性便秘的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目的 |
2.设计类型及随机方法 |
3.研究对象 |
3.1 病例来源及分组方法 |
3.2 病例选择 |
3.2.1 西医诊断标准 |
3.2.2 中医诊断标准 |
3.2.3 纳入标准 |
3.2.4 排除标准 |
3.2.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4.治疗方法 |
4.1 对照组治疗方案 |
4.2 治疗组治疗方案 |
4.3 不良反应 |
5.疗效判定 |
5.1 中医症候评分 |
6.统计学方法 |
7.研究结果 |
7.1 一般资料比较 |
7.2 治疗前症状积分比较 |
7.3 综合疗效分析 |
7.4 不良反应观察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从肺论治小儿便秘的理论基础 |
1.1 理论发展历史 |
1.2 现代研究 |
2.常克教授应用“提壶揭盖”法治疗小儿便秘的思想 |
3.选方依据及方解 |
4.对照组治疗依据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肠道菌群失调与儿童相关性疾病的介绍 |
1.神经系统的影响 |
2.生长发育 |
2.1 代谢性疾病 |
2.2 免疫性疾病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知情同意书 |
附件二:病例入选登记表 |
附件三: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示例) |
(9)穴位敷贴合麻子仁丸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肠腑实热证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一.古代中医文献研究 |
1.病名变化 |
2.古代医家对便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二.近代中医对于便秘的研究 |
1.病因病机 |
2.辨证分型论治 |
3.外治法 |
第二部分 临床实验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1.病例来源 |
2.诊断标准 |
2.1 中医诊断标准 |
2.2 西医诊断标准 |
3.临床病例选择标准 |
3.1 病例纳入标准 |
3.2 病例排除标准 |
4.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
4.1 脱落病例标准 |
4.2 脱落病例的处理 |
二.试验药物及用法 |
1.给药方案 |
2.疗程 |
三.临床观察 |
1.观察方法 |
2.临床观察项目 |
3.疗效判定 |
3.1 疗效判定标准 |
3.2 疗效分级评价标准 |
4.安全性判定 |
5.统计学方法 |
四.结果 |
1.基线分析 |
2.一般资料分析 |
3.临床疗效比较 |
4.临床研究结果评价 |
五.讨论 |
1.便秘肠腑实热证病因分析 |
2.穴位贴敷疗法论述 |
3.麻子仁丸加减组方分析 |
4.小儿便秘肠腑实热证的调护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2 :便秘临床观察表 |
附录3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附录4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麻仁丸膏摩治疗胃肠燥热型小儿便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
(一) 研究对象 |
1.病例来源 |
2.推拿介质制备 |
3.诊断标准 |
4.纳入标准 |
5.排除标准 |
6.脱落或剔除标准 |
7.中止标准 |
8.量本估算 |
(二) 研究方法 |
1.分组方法 |
2.治疗方法 |
3.观测指标 |
4.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5.盲评价者 |
6.统计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一) 一般项目 |
1.纳入情况 |
2.患儿年龄分布情况 |
3.患者性别分布情况 |
4.患儿病程分布情况 |
(二) 两组病例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三)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
1.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改善比较 |
2.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主症积分比较 |
3.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次症积分比较 |
(四) 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1周、2周、1月后肠鸣音的比较 |
(五) 两组患儿治疗结束后1个月复发情况比较 |
(六) 安全性评价 |
三、分析与讨论 |
(一) 西医关于小儿功能性便秘的认知与治疗 |
1.排便生理机制 |
2.功能性便秘的病因 |
3.西医治疗 |
(二) 中医关于小儿便秘的病因病机 |
1.病名溯源 |
2.病因病机 |
3.中医治疗 |
(三) 膏摩法(麻仁丸膏)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的作用机理分析及优势 |
1.对膏摩认识 |
2.麻仁丸膏的成分探讨 |
3.麻仁丸膏的优势 |
(四) 穴位分析 |
(五) 结果及分析 |
1.临床疗效 |
2.中医症状体征积分 |
3.肠鸣音 |
4.复发率 |
5.安全性评价 |
(六) 创新分析 |
(七) 安全性与可行性分析 |
(八)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浅谈小儿便秘原因及诊断与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通腑泻热推拿法治疗小儿便秘(实秘型)的临床研究[D]. 管洪艺.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清腑通幽汤治疗小儿便秘(燥热内结型)的临床研究[D]. 孙胜男.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小儿便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临床研究[D]. 宋敏.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清气通秘汤治疗燥热内结型小儿便秘的临床观察[D]. 王宝宝.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通便四法结合针刺天枢穴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肠道实热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殷文昊.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功能性便秘儿童的生长发育、生活质量和综合性干预治疗的随访研究[D]. 郑梦秋.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7]健脾消积膏摩法治疗小儿便秘(乳食积滞型)的临床研究[D]. 刘陨君.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基于脏腑辨证应用“提壶揭盖”法治疗小儿便秘(痰热型)的临床研究[D]. 张冉.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穴位敷贴合麻子仁丸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肠腑实热证临床观察[D]. 田露.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麻仁丸膏摩治疗胃肠燥热型小儿便秘的临床疗效观察[D]. 鲍挺峰.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