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民营企业的14条建议

给民营企业的14条建议

一、对民营企业的14条忠告(论文文献综述)

刘志永[1](2020)在《转型期地区经济增长的“双主体”:地方政府与企业家》文中指出中国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具有鲜明转型期特征的“企业家”发展史。肇始于“农民企业家”的改革开放历程,在证明“企业家”之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国王”的同时,其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复杂性也昭示了中国的特殊性——肯定“企业家”作用时并不能忽视政府及其官员作用。至少在地区层面上,单纯从企业家角度根本无法解释“中国奇迹”中地区发展不均衡突出的现象。地区间不均衡原因,站在现实而非理论的角度,与其说是企业家及其精神的禀赋差异,不如说是地方政府与企业家的“耦合”差异所致。更重要的是,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逐步迈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转型期所固有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重转型叠加而来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处理理论上“政府与市场”及其表现在实践上“官员企业家与市场企业家”关系成为了中国在改革“深水区”时期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囿于研究范式,把市场经济看作是抽象的一般的西方经济学显然无法回答这些问题。同时,中国转型期的复杂性为经济学意义上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研究素材。不同于西方经济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把市场经济置于特定社会历史中来进行分析。基于中国特色治理结构和社会主义初级历史阶段,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也由此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在实践层面上特别在地区层面如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而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实践上还不尽清晰,这不仅关系着地区间能否实现均衡发展,更关系着中国经济能否继续前行等重大问题。理论来自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对地区改革实践的观察,本文采用演绎归纳、历史研究和实证分析等方法,在借鉴主流经济学优秀成果的同时,沿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范式对转型背景下地区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企业家和政府及其官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转型背景下地区经济增长中的“双主体”理论框架,分析转型期地区经济增长中的政府(官员)与市场(企业家)的博弈关系,以及“双主体”耦合机制与地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系,进而提出一些政策及建议。中国“企业家”发展中交织着无处不在的政府“烙印”。循着中国改革脉络,发现实践中政府与企业家关系绝不仅仅是经济关系使然,而是中国治理体系和初级阶段政治、经济和社会等交织关系在改革中的延展,其复杂关系主要在于渐进式改革进程中的地方政府及其官员有了“准市场主体”的地位。在本文提出“社会网络人”假设下,地方官员如同企业家在市场经济中谋取利益一样,为了获取其政治利益和财务利益而具有了“企业家”的属性,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主体”作用,进而和市场企业家一起推动着地区市场化进程和经济增长。“双主体”机制是转型期间地区经济增长中的必然选择。实践表明,在宏观层面上肯定企业家是中国经济增长“主体”的同时,政府及其官员在地区层面经济增长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主体”作用。不同于其他相关文献的地方官员“为了增长而竞争”逻辑,本文认为在政治治理体系、地区禀赋结构和“社会网络人”约束下的地方官员的“为了竞争而增长”是“双主体”机制的现实基石。政府(官员)和企业家“耦合”决定着地区经济增长。地区经济增长的路径、速度、绩效和可持续增长等取决于两者的“耦合度”,而且地区间禀赋结构及其演化不同致使着“双主体”耦合及其形式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以地方政府在“耦合”中行为迥异的温州政府和苏南政府为典型性样本和地区科技创新系统动态演化博弈模型,证实了“双主体”模式的有效性以及地方政府在其中的“能动性”作用。同时,本文从中央层面“把激励做对”来保证地方官员“做对的事情”的纵向机制和通过“中间组织”规制地方政府“做对的事情”和“防止做坏事”的横向机制上,提出了“双主体”稳定运行的激励约束机制。“双主体”耦合是一个动态演进过程。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文化禀赋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相容,政府与市场(官员与企业家)形成各自行为上的充分自觉,催生出遏制政府随意干涉市场或者“越界”的市场力量和克服市场失灵等的规制力量,该模式最终会朝着“政府公共服务性引导+企业家主导型经济”的耦合方式演进。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地区间禀赋结构及其演化的不同会导致地区间在朝着最终模式演进的速度、路径等存在差异,但无论如何,政府的“主体”地位不会消失,转变的只是政府职能——“因时因势因地”与企业家耦合的“能动性”行为。“双主体”下“政府与市场”边界是多维性的。“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意涵不完全在于政府的“大小”或者“强弱”,也不是空泛的“有为”“无为”,更不是僵化的“谁主谁次”“谁动谁从”,而是政府(官员)与市场企业家的“因时因势因地”的动态耦合。因此,地区层面上的政府与市场“边界”是一个动态性多维度的意涵,包含着文化维度下“亲清”政商关系和制度维度下的“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即可为”政企关系等在内的边界。实现地区经济增长是地区层面“双主体”架构的目的。在“双主体”下从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地区企业家两个维度入手,提出了通过“双主体”耦合实现地区可持续增长的政策及建议。一是政府直接介入地区经济活动的产业政策,认为以“中央定规划、部委出政策、地方来执行、事后看绩效”为特征的“多层级”产业政策体制在工业化起步和成长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进入创新引领阶段时其不适应性凸显,建议在发展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从“多层级”向“两层级”体制转变;同时,从地方官员的视角提出了地区产业政策有效性的程序化、组织化和法治化等的边界。二是地方政府间接介入地区经济的企业家政策,在前述分析企业家发挥作用需要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基础上,从宏观层面的产权保护、市场化进程、政府行为法治化、金融体制改革等制度,中观层面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微观层面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以及文化层面的“亲清”政商关系、“友好”社会环境和“有效”诚信体系等方面,提出一些具体的政策及建议,以期实现“双主体”下的良好契合关系,进而实现地区的可持续经济增长。

李卓然[2](2019)在《新时代中国企业家担当精神的培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市场经济迈入新的调整阶段,中国企业家和企业也面临着新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改革压力。经历四十余年的改革与发展实践,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熔炼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形成了中国企业家担当精神,并成为决定中国企业、乃至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精神因素。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这就需要大力弘扬新时代优秀企业家担当精神,不断提升企业核心创造力和竞争力,进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新时代中国企业家担当精神的研究,需结合当前理论研究成果,结合新时代企业家担当精神的培育现状,从三个方面展开具体研究。首先,厘清新时代中国企业家担当精神的理论基础。在充分解读企业家、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担当精神的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时代特征及现实需要,整理归纳出新时代中国企业家担当精神的基本内容和现实意义。其次,对新时代中国企业家担当精神培育的现状进行研究,总结新时代中国企业家担当精神培育过程中已经取得的成效,同时分析现阶段依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从外在因素、内在因素、现实因素等三方面,分析现实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根据以上两部分的探究,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分析出新时代中国企业家担当精神培育的指导原则,包括政治与价值相统一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协调与共享同发展原则,并从培育体系、外部环境、以及提升企业家自身担当的意识勇气能力三个方面,阐述新时代中国企业家担当精神培育的践行路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企业家担当精神的培育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健康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发展,不断启迪和激励新时代中国企业家自觉坚定理想信仰,勇于肩负时代担当,在逐步强化实干、能干本领的过程中助力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蒋华胜[3](2018)在《公司法任意性规范研究》文中提出公司法任意性规范是指公司及其参与人可以选择适用、排除适用或者变更适用并以此作为确定彼此权利义务依据的私法规范。公司法任意性规范不仅涉及到公司内部的经济结构和制度安排,而且涉及到公司及其参与人的权利配置,实为公司法的基础性规范。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公司法现代化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竞相围绕公司法任意性规范的变革和创新进行修法,以期在激烈的制度竞争中获取优势。公司法任意性规范之所以能够在公司法改革浪潮中的处于核心地位,实乃在于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能力,对整个公司法功能的发挥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以“公司法任意性规范”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综合运用规范分析、比较分析、经济分析、实证分析与法社会学分析等研究方法,系统地阐释公司法任意性规范的相关问题,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公司法律形态基本特征及其规范配置的基本规律,并围绕我国公司法任意性规范的构建与完善,提出若干具有可行性与创新性的具体建议,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与借鉴,并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与关注。论文在结构布局上,全文除了绪论和结论之外,正文部分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章——公司法任意性规范的基本理论。本章旨在厘清公司法任意性规范的基本理论问题,科学界定公司法任意性规范的基本概念,厘清公司法任意性规范的本质。首先,本章围绕法律规范的分类进行阐释,重点对私法规范分类标准中的功能标准说、优先选择说和效力强度说三种学说进行论述。优先选择说概括出了任意性规范的本质,本文遵循此种逻辑对公司法任意性规范进行界定及其分类划分,并论述了公司法规范中的多元价值。其次,本章对公司法任意性规范的法理基础进行了探讨,重点研究了人文主义、自由主义的哲学基础、市场经济理论的经济学基础以及作为公司法任意性规范根基的私法自治理念,指出这些理论是公司法任意性规范存在的基础,公司法任意性规范是私法自治在公司法领域的必然延伸。再次,本章对公司法任意性规范的作用与功能进行了研究,指出公司法任意性规范具有指引、评价、预测、宣示和教育五种作用,同时,其还具有衡平利益、节约成本和漏洞填补三项功能。最后,本章还围绕着公司法律制度中的公司设立、公司经营范围以及公司资本制度来论述了公司法任意性规范存在的实证依据,重点研究了公司设立原则、公司经营范围以及公司资本制度等方面,论述公司法任意性规范存在的实证依据,本章对公司法任意性规范进行多视角论证,证明了公司法任意性规范存在的价值。第二章——公司法律形态中的任意性规范。本章遵循将公司法律形态区分为有限责任公司或称封闭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或称为公开公司的思路,重点研究了有限责任的经济结构与股份有限公司的经济结构特点,探究两类公司法律规范的配置规律。首先,本章以公司合同理论对公司法进行了解读,公司合同理论认为,公司法结构具有赋权品格与任意性品格,公司法本质上是任意性规范。公司法所追求的适应性品格包括促进社会公共福利、符合市场规则与填补合同缝隙。其次,本章对公司法律形态进行了科学划分,并对两者存在的根本区别进行了比较研究,有限责任公司经济结构具有股东与管理层身份合一、区分股份交易公开市场、管理与风险负担机制重合等三大特点,其有效降低代理成本,但也要正视股东没有顺畅的退出通道和外部市场监督机制弱化的缺点。有限责任公司的封闭性特征决定了公司法原则上属于任意性规范。再次,股东的合意制度对调整封闭公司股东之间的法律关系具有重要价值,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封闭公司,股东合理期待复杂多变,股东存在系统性错误,股东合理期待存在适时变更,由此决定股东合理期待制度在封闭公司中具有重要价值。而股东协议属于封闭公司与股东或者股东与股东之间所签订的合同,既可以调整封闭公司治理中的私人秩序,也可以保护少数股东在公司的权益,股东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违反股东协议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我国立法上应当肯定与完善股东协议制度。复次,本章对股份有限公司的经济结构进行研究,股份有限公司因所有权与控制权高度分离,股东合意制度存在明显缺陷,导致股东与管理层之间公司代理成本巨大,公司股东意思自治本身存在不足等流弊,调整股份有限公司的法律规范原则上是强制性规范。我国公司法应当完善我国公司法上信义制度。同时,我国公司法应当引入并完善商业判断规则,通过程序性保护措施来激励管理层为公司利益努力工作,实现信义义务与商业判断规则之间的利益平衡。最后,本章以公司法规则的分类为基础,对公司法的规范结构与配置规律进行论证,有限责任公司因股东的合理期待、长期期待以及填补股东之间合意缺陷产生的新需要,股东合理期待制度对股东之间的关系能起到很好的调整作用。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之间存在合意模糊以及股东之间存在“同意”局限等原因,公司法原则上以强制性规范为主。此外,本章还归纳出公司法规范配置的具体标准,并对我国《公司法》相关条款提出修改建议。第三章——公司章程中的任意性规范。本章旨在厘清公司章程法律性质与公司法任意性规范配置之间的关系问题。公司自治主要体现在章程自治方面,公司参与者不仅可采用赋权性规范或者缺省性规范,还可以进行其他制度性安排。首先,本章对域外国家公司章程的变迁考察来探究其法律性质,通过对公司章程属性的章程自治说、章程决议说、章程折中说以及章程合同说等各种学说进行分析,本文观点是采纳公司章程合同说这一观点,认为公司章程的合同属性不仅具有法制史根源,还具有立法例基础,公司章程具有合同或者契约属性,属于法定合同类型。公司章程是公司人格独立的基础,是公司自治的基本制度,还是公司管理者的行动指南。公司章程具有保障功能、连通功能和创新功能。公司章程的制定规则和修改规则的巨大差异导致了法律保障章程修改自由的同时,也要施以一定的限制,以保障公司正义的实现。其次,本章对公司章程限制有限责任公司转让股权的法律效力进行了研究,其一,以我国《公司法》第71条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规范解释论上的探讨。通过对域外国家公司章程限制股权转让存在的自由转让、限制转让以及不得限制转让三种立法例进行分析,认为立法上应当不允许禁止股权自由转让,特别是通过修改公司章程方式设定的禁止股权转让条款应属于无效条款。其二,对股东同意权的制度价值进行了分析,也对股东同意权的立法模式选择进行了考察,我国立法上应当包括股东同意权的通知义务、确定与计算标准、决策机制以及法律效力等内容,并提出了具体的完善建议。其三,是对股东优先购买权制度的内涵进行了分析,考察了股东优先购买权制度的立法体例存在股东优先权与同意权双重限制、仅规定优先购买权与仅规定同意权三种模式后,对股东优先购买权的法律性质进行了研究分析。股东优先购买权的具体内容应包括行使主体、行使期间和行使标准,提出完善我国《公司法》上股东优先购买权适用的具体建议。再次,本章还对公司反收购条款的法律界限进行了研究,以反收购条款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为基础,指出域外国家对于反收购条款的设置采取章程自由设立主义与法律强制规定主义两种立法例,并对我国上市公司设置的反收购条款的法律效力进行了分析,超越法律界限设置反收购条款属于无效条款,不能产生法律约束力。我国法律应当采取反收购条款的制度安排,并对公司章程设置反收购条款提出立法建议。第四章——股东权利配置中的任意性规范。旨在厘清股东权利配置的基本原则,其中,股东权利的一股一权原则属于缺省性规则,而股东权利的多元化配置为赋权性规则,两者在公司法中均属于任意性规范非属于强制性规范。本章以公司股东权利一元化缺省性配置为基础,通过制度设计对股东权利进行多元化配置。首先,本章以股东权利的基本内容为基础,对于股东权利的性质进行论证,重点论述了股东表决权所具有的共益权与单独权属性,股东表决权具有效率价值、参与价值与控制价值,属于公司法中股东的所有权与控制权的连接点。股东表决权的配置嵌印着任意性规范的法律构造,将表决权配置给股东本身具有正当性。股东行使表决权具有一股一权、资本多数决与股份平等三大原则,其中一股一权原则适用缺省性原则,对于股东权利构造来说属于基础性法律规范。同时,本章还对股东累积投票制度进行了研究,对累积投票制度的变迁以及域外国家的的立法模式进行了探究,累积投票制度经历了由强制性规则向赋权性规范转化的发展规律,我国立法应当采取赋权性规范的立法模式。其次,本章以股东权利一元化配置为基础,分析了股东异质化背景下股东权利多元化配置的原因,股东权利多元化配置既符合资本市场融资需要,也符合公司自治基本理念。股东权利多元化配置还为域外国家广泛采纳,我国应当允许公司章程设置赋权性规则来配置股东权利。最后,本章对于类别股制度与双层股权结构的制度设计进行了研究,对类别股的概念与特征进行了界定,并对世界上类别股设立的章程自由设立主义与法定主义设定主义两种模式以及类别股内容设立进行了评析,指出我国立法应当引入类别股制度,要对类别股与类别权利进行界定,在立法上规定类别股的法定类型与表决机制,科学设定类别股制度的基本内容。同时,本章还对公司的双层股权结构的法律构造进行研究,重点研究了双层股权结构的制度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构建双层股权结构的路径选择。第五章——违反公司法任意性规范的司法介入。旨在以违反我国公司法任意性规范的司法救济为中心,围绕“公司法任意规范的识别与适用、司法介入公司法任意性规范实施的内容以及违反公司法任意规范的司法救济”三方面进行研究,探究我国立法与司法上对于违反公司法任意性规范法律效力采取何种立场最为恰当的问题,以期保障公司法任意性规范的正确实施。首先,对法律文本中的立法语言问题进行检讨,指出我国立法中的法律语言不够精准问题,对于统一适用法律存在一定的障碍。如何识别公司法成为司法裁判的前提和基础,公司法任意性规范的识别难题给公司法准确实施带来一定挑战。对法律识别应当坚持形式识别与实质识别方式,特别要重视公司法规范中的价值判断与利益衡量方法的正确适用,以期准确识别公司法规范的性质,准确把握赋权性规范优先于缺省性规范的适用顺序。其次,对司法介入公司治理的概念与特征进行论述,重点论述了司法介入的保障功能存在的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以及私人缔约成本较高,需要司法介入对公司自治失灵进行国家矫正。司法介入是维护社会公正以及市场效率的需要,具有重要价值;最后,本章以“违反公司法任意性规范的司法救济”为中心,围绕“违反公司法任意性规范的法律效力、股东表决权滥用的司法规制、股东评估权救济制度以及公司瑕疵决议法律效力的司法认定”这一中心进行讨论,厘清违反公司法任意性规范的法律效力。其一,对于违反公司法任意性规范的法律效力问题,公司法任意性规范本身不具有约束力,但公司参与人如果选择适用后,则该规范进入到具体的法律关系中去,成为当事人应当遵守的法律,对于选择适用者应当具有法律效力。其二,股东表决权是公司自治的基本特征,必须保障股东表决权的正当行使。资本多数决原则异化的结果会形成多数人(股)暴政,必须构建适当的法律制度,力图在符合社会目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实现股东之间的实质正义。其三,厘清股东评估权救济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以股东评估权基本理论为基础,阐释了股东评估权具有保护少数股东免受多数股东滥用权力的功效,在此基础上,以我国股东评估权制度的司法适用为研究对象,提出对该制度构建的具体建议。其四,围绕公司瑕疵决议的法律效力展开讨论,指出决议瑕疵包括决议内容瑕疵与决议程序瑕疵,通过考察域外国家对于瑕疵决议法律效力的立法模式,提出我国瑕疵决议法律效力的制度构建思路,具体包括瑕疵决议的救济效力包括决议无效之诉、决议可撤销之诉、决议不存在之诉和决议有效之诉,主张通过指导性案例或者司法解释的方式完善我国瑕疵决议司法救济体系制度构建。

唐诗林[4](2018)在《金融错配与企业系统性风险 ——基于所有制结构的视角》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非凡的成绩,走在了世界经济前端。然而,在高速发展的经济下存在的问题也日渐突出。由于我国的市场化经济体制建立的较晚且不够完善,再加上我国信贷市场上是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资源配置,这就使得我国存在着严重的金融错配现象。金融错配现象突出表现为不同所有制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生产效率和融资能力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发生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金融错配,不仅是导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减损的重要原因,而且可能是导致企业系统性风险累积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研究尚未对后者进行系统和深入的探讨。本文聚焦于研究“不同所有制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金融错配是否会导致企业系统性风险提升”这一核心问题,对于完善金融错配理论研究和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金融错配与企业系统性风险的理论机制分析、现实特征分析和实证模型分析,来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内容等,并对相关学者已有的文献进行整理与总结。其次,介绍了金融错配的相关理论和企业系统性风险的相关理论。再次,分析金融错配对企业系统性风险影响的现实特征,结合目前中国的经济形势对基于所有制视角的金融错配现象以及金融错配对企业系统性风险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然后,通过样本的选择和变量的设定来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利用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2010-2016年企业层面的相关数据来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运用计量软件stata对全样本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金融错配与企业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系,接着对总体样本进行分组回归处理,按照所有制视角来分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两组进行探究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上市企业的金融错配对企业系统性风险的影响之间的差异。最后加入金融错配与所有制的交叉项来探究所有制的金融错配与企业系统性风险之间的相关关系。对金融错配与企业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第一,金融错配与企业系统性风险之间存在着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即上市企业面临的金融错配程度越严重,企业的系统性风险就越大。第二,我们将总体样本分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两组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面临的金融错配与企业系统性风险之间均是正相关关系。但是,国有企业的金融错配对企业的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比民营企业的金融错配对企业的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程度更大。第三,我们在模型中加入金融错配与所有制的交叉项,发现金融错配与所有制的交叉项与企业的系统性风险呈现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金融错配的主要表现形式所有制歧视是引起企业系统性风险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我国企业面临的所有制歧视现象的存在,加大了我国金融错配所引起的企业系统性风险的上升。最后,根据回归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干预的信贷市场与国有银行不合理的金融资源配置导致了我国存在着严重的金融错配,引起了我国企业系统性风险的上升。本文针对目前存在的金融错配现象以及如何降低企业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第一,政府应该高度重视金融错配这一现象,努力改善这种在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的所有制歧视问题,尽快调整信贷市场的不合理配置。第二,我国的金融市场还不够完善,在我国的金融结构中主要是依靠银行的间接融资,而直接融资占比非常低,因此,应当加强完善市场上不同层次的融资功能。第三,应当建立完善的信用制度和信息共享平台。

张茜[5](2017)在《我国民营企业参与液化天然气(LNG)进口的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雾霾的频繁袭扰,环境问题已日益引起国人的关注,改善能源结构被认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办法。液化天然气(LNG)由于其特性在我国能源进口中的比例日益提升。但国内的市场结构阻碍了竞争的发展,为国内LNG的经营带来种种问题。本文主要采用SWOT分析法,通过分析民营企业参与LNG进口经营面临的优势劣势,以及机遇和威胁,总结了民营企业在目前我国LNG进口经营中应采取的策略,并从国家和企业层面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黎小兰,李文,张同建[6](2016)在《知识转化视角下民营企业新产品开发集成创新优化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新产品开发是中国民营企业的一项战略性目标。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转化为新产品开发赋予的内在的动力。集成创新是中国民营企业新产品开发的主要形式。基于我国民营企业的样本数据,借助结构方程模型,经验性地研究解析民营企业知识转化、集成创新、新产品开发之间的相关性,发现知识转化的优化路径,揭示集成创新的优化机理,提出民营企业新产品开发的改进策略。研究结论为中国民营企业新产品开发机制的完善提供现实性的理论借鉴。

陈辉[7](2015)在《中国民营企业员工爱岗敬业精神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新的时代背景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抓好员工队伍爱岗敬业精神的培育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不竭源动力。而目前,很多民营企业中都存在着员工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漠不关心,缺乏责任感和忠诚度,惰性大,自律意识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员工的爱岗敬业精神的培育问题值得企业去认真思考。了解和认识员工敬业度的现状,分析敬业度不足的原因,并提出符合客观情况的具体解决对策,有利于国家的繁荣昌盛,有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经济效益的提升,也是员工自身事业成功的有力保障。对员工的爱岗敬业精神进行培训和引导教育,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主人翁责任感,使员工在其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对员工进步、企业发展和国家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对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章的框架结构和创新之处进行了总体阐述。第二章,民营企业员工爱岗敬业精神问题概述。对民营企业、员工队伍、爱岗敬业精神的相关问题进行概述。第三章,加强民营企业员工爱岗敬业精神培育的重要性。从国家、企业、员工三个层面分析培育员工爱岗敬业精神的重大现实意义。第四章,民营企业员工爱岗敬业精神培育工作的现状。从现有的成就和不足中,找到阻碍员工敬业度培育工作的成因。第五章,民营企业员工爱岗敬业精神培育的对策。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员工爱岗敬业精神培育的对策上。首先是员工自我的培训升级,从劳动力本身出发,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培育员工的职业荣誉感;其次,企业文化是影响员工敬业度的重要因素,对企业文化的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解决路径;再次,通过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对员工潜力的激发和积极性的调动作用;最后,通过国有企业优秀经验的启示和对外资企业人才培养的借鉴,有选择性地加以改造利用,为民营企业员工爱岗敬业精神的培育工作开辟更宽广的道路。

马俊峰[8](2015)在《高管权力、薪酬粘性与企业投资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最优契约理论认为董事会制定出满足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薪酬契约,高管人员根据薪酬契约设定的考核标准获取相应的薪酬激励,从而有效地缓解了股东和高管之间的“代理冲突”,确保了委托代理双方共同利益。董事会强有力的薪酬议价权、市场有效约束以及薪酬契约被高管所接受这三个现实基础条件,在薪酬契约制定的具体实践中都很难得到满足。频繁曝出的高管天价薪酬并非薪酬激励有效实施地结果,其已经同企业经营绩效考核相挂钩的定价机制脱离,很大程度上源于权力导向下的高管自利行为。人力资本无法像财务资本一样进行分散投资,高管薪酬和声誉与任职企业紧密相连,作为风险厌恶者的高管,出于减弱自身薪酬风险的动机,其会凭借不断膨胀的权力干扰薪酬契约的有效性。薪酬契约强调薪酬业绩敏感性的存在,研究表明我国企业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已经普遍存在,但现实中高管薪酬更多体现出经营业绩上升时薪酬边际增加量显着大于经营业绩下降时薪酬边际减少量,即表现出粘性特征。高管利用权力纯粹削弱薪酬业绩敏感性对其而言是柄双刃剑,一方面可以避免经营业绩下滑导致的薪酬大幅减少,另一方面压缩了因经营业绩上升可获得的薪酬增加。因此机会主义高管最优选择就是利用权力对薪酬业绩敏感性施加不对称性影响,使其薪酬与盈利业绩之间的敏感性更高,而与亏损业绩之间的敏感性更低,从而进一步加剧高管薪酬的粘性特征,降低个人的人力资本风险。企业资本投资既可因为代理问题导致过度投资,也可能因为代理成本产生投资不足。为缓解代理问题带来的危害,最优薪酬契约被认为是协调高管行为与股东目标的主要机制。薪酬契约之于资本决策产生作用主要体现以下两方面:一方面,薪酬契约可协调高管人员和股东利益的一致性,有效约束高管人员自利主义倾向,促使高管放弃净现值为负的投资项目,抑制过度投资的冲动;另一方面,薪酬契约促使高管接受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进而缓解投资不足倾向。高管薪酬粘性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薪酬契约的失效,薪酬粘性不仅不能有效缓解委托代理问题,反而会进一步加剧委托代理问题。薪酬粘性特征的存在,导致企业重奖轻罚现象越突出。薪酬粘性之于资本决策的表现往往是高管较少或不用承担投资风险,高管因新增投资而付出的私人成本大大降低。薪酬粘性可使高管获得更多利己的非对称性投资收益,导致高管具有更严重的非效率投资倾向。投资活动产生最为直接的经济结果是企业规模扩大。伴随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高管获得的可控资源进一步增加,自身薪酬水平、职业声望以及在企业组织中的地位都会得到稳固提升,这些都是高管获取私人收益的重要形式。投资活动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属于例外管理,相对于营运资金的盈余管理而言,投资活动更容易受到高管的控制。正是由于投资的例外管理属性,对于企业投资决策高管具有极高的自我裁量权,使得其具有通过投资进行寻租的强烈意愿和动机。高管位于企业管理体系顶端和权力核心,其拥有强大的企业发展规划权和投资决策自主权,高管很可能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利用权力影响企业投资决策,进而导致企业产生非效率投资。与此同时,当企业存在高管薪酬粘性这种非效率薪酬激励特征时,一方面薪酬粘性成为高管权力对非效率投资的重要渠道,起到一定程度的中介作用;另一方面薪酬粘性与高管权力之间产生协同效应,进而加剧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两者对企业非效率投资产生联合正向影响。目前,如何有效约束高管自利行为已成为新兴市场国家公司治理、产权制度以及资本市场改革等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研究高管权力、薪酬粘性与企业投资行为三者的关联性对未来高管激励机制以及企业投资行为的完善能够提供有意义的参考。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为主,并以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以高管权力、薪酬粘性和企业投资行为作为切入点,研究了高管权力、薪酬粘性和企业投资行为的相关性。具体来说,首先需要亟待回答的问题是,高管权力是否显着地干扰了薪酬业绩敏感性,进而加剧了高管薪酬粘性特征的存在?其次,如果高管权力显着地加剧了薪酬粘性特征,那么高管薪酬激励的有效性大大减弱,薪酬粘性是否不仅没有体现出薪酬激励之于资本配置可以对委托代理问题的有效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剧了委托代理问题?最后,高管薪酬粘性是否同高管权力之间产生了协同作用,两者是否对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产生联合影响?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采用2005—2013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分析与阐述,主要研究结论有:第一,高管权力加剧了薪酬粘性现象的存在。具体而言:首先,高管通过权力的滥用不仅可以获得权力薪酬,而且显着降低了薪酬业绩敏感性,导致薪酬契约有效性大大降低。我国高管人员的薪酬总体上具有粘性特点,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粘性比民营企业更为突出。其次,在对高管薪酬粘性的结构特征进行研究时发现,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呈倒u型的变化趋势,薪酬管制是导致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在经营业绩处于最好区间位置时反转的重要原因。高管权力显着降低了经营业绩处于最差区间位置时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显着地加剧了高管薪酬粘性,且在国有企业中表现更为严重。最后,机构投资者没有以“介入治理”的角色发挥外部治理作用。机构投资者并不能采用积极的方式参与到公司治理和经营决策之中,不能有效抑制高管权力对薪酬粘性的正向影响。第二,薪酬粘性加剧了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的产生。具体而言:首先,高管薪酬粘性显着地加剧了企业过度投资行为,且这种现象在国有企业中表现更为显着,表明高管薪酬粘性(非效率性的高管薪酬激励)之于资本投资之中,并不能缓解委托代理问题,反而变成了委托代理问题的一部分。高管薪酬粘性对于企业投资不足行为并未发现具有显着影响。其次,相对于负向当期自由现金流而言,当企业拥有正向自由现金流时,高管薪酬粘性对过度投资的影响更为显着;相对于较弱的高管薪酬粘性而言,当高管薪酬粘性越强时,过度投资对企业价值的负向影响越严重,过度投资对民营企业价值的损害比国有企业表现的更为突出。最后,机构投资者“选择治理”作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高管薪酬粘性对企业过度投资的正向影响。但由于机构投资者之间异质性差异的存在,致使各机构投资者“选择治理”作用的发挥并不相同,仅有基金机构投资者发挥了显着的外部治理作用。第三,高管权力和薪酬粘性对过度投资行为具有显着正向联合影响。具体而言:首先,高管权力对企业过度投资行为具有显着正向影响,表明高管在企业投资行为中具有自由裁量权,高管利用权力显着地加剧了企业过度行为,且该影响在国有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显着。高管权力对投资不足并未发现具有显着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相对于负向当期自由现金流而言,当企业拥有正向自由现金流情形时,高管权力对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的正向影响表现更为显着。其次,高管薪酬粘性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高管权力对过度投资影响的中介作用,且薪酬粘性与高管权力对过度投资的影响具有协同效应,进一步加剧了高管权力对过度投资的正向作用,表明高管权力和薪酬粘性对过度投资行为具有显着正向联合影响,该种现象在国有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显着。经过深入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主要有:第一,本文在总结现有对高管薪酬粘性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为回避经营业绩、代表经营业绩上升和下降的哑变量以及影响因素三重交互的方法可能会出现的较为严重多重共线性问题,在研究方法上采用步丹璐等(2013)的薪酬粘性计算方法,尝试性地直接检验高管权力对薪酬粘性的影响,希望能够更为准确地对高管薪酬粘性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索。第二,已有薪酬激励对企业投资行为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高管自身特征(dechow&sloan,1991)、高管薪酬激励结构(王艳等,2005)、高管货币薪酬水平(辛清泉等,2007)、长期股权激励(罗富碧等,2008),较少有学者直接分析高管薪酬自身特征对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影响,正是基于此,本文尝试性地检验了高管薪酬粘性对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影响,以期为高管薪酬激励的研究提供新的经验证据。第三,当前对于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外部治理是担当“介入治理”角色还是“选择治理”角色观点各不相同(李维安等,2008;谭松涛等,2009)。正是基于此,本文尝试性地将机构投资者这一外部治理变量纳入到高管权力对薪酬粘性的影响,以及高管薪酬粘性对企业非效率投资影响的研究中,检验机构投资者以何种角色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以期为企业外部治理机制的完善提供经验证据。

李争光[9](2014)在《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劳动力短缺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04年珠三角地区爆发“用工荒”以来,劳动力短缺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民营企业发展的难题。2008年的金融危机进一步导致了我国民营企业用工和求职人员就业矛盾更加突出。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日益凸显。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对于民营企业所面临的劳动力短缺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进一步而言,民营企业劳动力短缺这一问题如何解决关乎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实现。首先,本文立足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学说,参考发展经济学与劳动力市场经济学的相关论述,从理论上梳理了我国民营企业劳动力短缺问题深层原因。其次,针对民营企业管理层相对稳定,基层员工严重短缺的现状,从国家政策、社会环境、民营企业自身和劳动者个人四个现实维度展开分析,揭示了我国民营企业劳动力短缺的现实原因。最后,对民营企业劳动力短缺问题做了展望,并提出了解决民营企业劳动力短缺问题的对策。

巴于茜[10](2013)在《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研究》文中提出临夏古称“河州”,早在汉唐时期便是“丝绸之路”的驿站和唐蕃古道的通途。改革开放初期,这里创造了一度闻名于全国的“河州模式”。20世纪八十年代,费孝通先生三访临夏,被当地热火朝天的“回商”贸易所震撼,随后提出了“东有温州、西有河州”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他期望能够通过“东引西进”,实现“以商促工”,带动青藏地区民族经济的发展,并有望借助穆斯林重开丝绸之路。时至21世纪,东有的“温州”已基本实现了区域工业化,当年全国倒买倒卖的小商小贩也大部分转型为以制度创新为特征的民营企业家了,他们拥有独特的发展模式和格局;而西有的“河州”,工业化的道路似乎尚无突破,与当年的辉煌较之略显落寞。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是多方面的,如地理位置的限制、政策环境的制约、社会文化的影响等。本文主要从转型之后的穆斯林民营企业家的发展现状为横切面,以期通过对企业家的发展研究试说明一二。众所周知,企业家是市场经济的“原动者”,是市场经济的中流砥柱和灵魂所在。在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中,企业家生成的土壤已经形成,无需对其产生和发展的环境给予过多的关注,其对工业化的作用甚至可以被忽略。但反之,特别是在我国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的道路面临着许多显着的制度性约束,其道路的启动只能依靠具备“内生”性能力的载体,即企业家,此时企业家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企业家对市场机会的识别能力,创新精神、风险精神等特质都能有效地促进市场的分工和交易的完成,推进工业化的道路。本文是建立在实证调研基础之上,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运用了问卷调查、深度访谈、软件分析等民族学、社会学常用方法而开展的研究。全文共分为八个章节。第一章为导论,依次阐述了本研究的选题缘由、田野点选择、相关研究综述、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第二章交代了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生成发展的人文地理环境等内容。第三章至第七章,则分别从素质能力、成长环境、激励约束、社会责任和企业家精神等五个方面对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进行了系统的实证分析研究。第八章是全文的结论部分,主要通过对AHP分析方法的应用指出并阐释了有利于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发展的具体途径。

二、对民营企业的14条忠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民营企业的14条忠告(论文提纲范文)

(1)转型期地区经济增长的“双主体”:地方政府与企业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政府、企业家与中国改革进程:基于历史演进的分析
    3.1 改革的启动期和企业家萌芽(1978年12 月-1992年10 月)
    3.2 改革的推进期和企业家成长(1992年10 月-2002年10 月)
    3.3 改革的深化期和企业家发展(2002年10 月-2013年11 月)
    3.4 改革的攻坚期和企业家“主体”确立(2012年11 月..至今)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企业家与中国经济增长: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
    4.1 宏观视角的企业家作用:基于三期滞后动态模型的SYS-GMM分析
    4.2 微观视角的企业家作用:基于知识扩散维度的SEM分析
    4.3 政府的作用:实证模型隐含的启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方政府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企业家理论的视角
    5.1 渐进式改革下政府的“有形之手”
    5.2 “政治集权和经济分权”治理体系下的地方政府
    5.3 转型期地方政府的“人格化”:官员企业家
    5.4 地方政府及其官员与经济增长困境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区经济增长中“双主体”: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6.1 “双主体”的时空辐辏:中国改革实践与理论困境
    6.2 “双主体”耦合:经济增长中的合意行动
    6.3 “双主体”的演化博弈:基于创新的视角
    6.4 “双主体”的稳定均衡:激励约束机制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双主体”模式检验:以苏南和温州地方政府为样本
    7.1 市场化准备阶段(1978-1992):政府“控制人”+企业家“萌芽”
    7.2 市场化初级阶段(1992-2002):政府“经济人”+企业家“侍从”
    7.3 市场化发展阶段(2002-2013):政府“协调人”+企业家“主角”
    7.4 市场化深化阶段(2013- ):政府“公共人”+企业家“主导”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双主体”模式与地区经济增长
    8.1 中央-地方产业体制:战略性产业的“多层级”向“两层级”转变
    8.2 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
    8.3 地方政府的“企业家”政策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9.1 主要内容及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布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2)新时代中国企业家担当精神的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缘由与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难点
2 新时代中国企业家担当精神的理论阐释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企业家的概念界定
        2.1.2 企业家精神的概念界定
        2.1.3 企业家担当精神的概念界定
    2.2 新时代中国企业家担当精神的基本内容
        2.2.1 树立崇高理想、勇担时代使命的意识担当
        2.2.2 引领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的经济担当
        2.2.3 推动绿色发展、投身公共建设的社会担当
        2.2.4 立足企业发展、保障员工权益的企业担当
    2.3 新时代中国企业家担当精神培育的现实意义
        2.3.1 培育企业家担当精神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需求
        2.3.2 培育企业家担当精神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2.3.3 培育企业家担当精神是弘扬中国精神的应有之义
3 新时代中国企业家担当精神培育的现状分析
    3.1 新时代中国企业家担当精神培育过程中取得的成效
        3.1.1 中国企业家的社会事业参与度不断提升
        3.1.2 中国企业家担当精神的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
    3.2 新时代中国企业家担当精神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2.1 企业家责任意识淡薄
        3.2.2 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滞后
        3.2.3 企业培育平台较少
        3.2.4 企业主体关系不明确
    3.3 新时代中国企业家担当精神培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外在因素:日趋复杂的国内外市场形势影响
        3.3.2 内在因素:企业自身担当理念与道路选择差异
        3.3.3 现实因素:现实消极问题的客观存在
4 新时代中国企业家担当精神培育的指导原则与实践路径
    4.1 新时代中国企业家担当精神培育的指导原则
        4.1.1 政治与价值相统一的原则
        4.1.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4.1.3 协调与共享同发展的原则
    4.2 新时代中国企业家担当精神培育的实践路径
        4.2.1 构筑自上而下的新时代中国企业家担当精神培育体系
        4.2.1.1 不断完善新时代中国企业家担当精神培育的结构体系
        4.2.1.2 建立健全新时代中国企业家担当精神培育的制度体系
        4.2.2 营造积极健康的新时代中国企业家担当精神培育环境
        4.2.2.1 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
        4.2.2.2 营造企业家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
        4.2.2.3 营造尊重激励企业家创业担当的社会氛围
        4.2.2.4 营造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敢于担当的企业文化
        4.2.3 引导企业家自觉践行新时代中国企业家担当精神
        4.2.3.1 企业家自觉培育担当意识
        4.2.3.2 企业家自觉提升担当勇气
        4.2.3.3 企业家自觉加强担当能力
5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公司法任意性规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缘由
    二、研究的现实依据和理论意义
    三、理论研究综述
    四、本文的研究进路与研究方法
    五、需要说明的重要问题
第一章 公司法任意性规范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公司法任意性规范的理论阐释
        一、公司法任意性规范概念界定
        二、公司法规范的分类与价值理念
    第二节 公司法任意性规范的法理基础与实证依据
        一、公司法任意性规范得益于强大法哲学思想的成功实践
        二、公司法任意性规范在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三、私法自治理念是公司法任意性规范的根基
        四、公司法任意性规范的作用与功能
        五、公司法任意性规范存在的实证依据
第二章 公司法律形态中的任意性规范
    第一节 公司合同理论解读公司法
        一、公司合同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公司法的功能剖析
        三、公司法结构的品格
        四、公司法所追求的适应性价值
    第二节 有限责任公司的经济结构
        一、公司法律形态的基本特征
        二、有限责任公司的经济结构
        三、有限责任公司的法律规范配置
    第三节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合意制度
        一、股东合理期待原则由来
        二、公司属于不完全合同:股东合理期待的复杂多变
        三、公司属于长期合同:股东系统性错误的生成缘由
        四、公司属于关系合同:股东合理期待的适时变更
        五、股东协议制度
    第四节 股份有限公司的经济结构
        一、股份有限公司的经济结构
        二、调整股份有限公司的规范结构
    第五节 公司法的规范结构
        一、公司法规则的分类
        二、有限责任公司的法律规范结构
        三、股份有限公司的法律规范结构
        四、公司法规范的配置规律
        五、我国《公司法》中相关法律规范的修改建议
第三章 公司章程中的任意性规范
    第一节 公司章程法律属性
        一、公司章程概念及其变迁
        二、公司章程属性的主要观点及其评析
        三、公司章程的作用与功能
        四、公司章程制定与修改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公司章程限制转让股权的法律效力
        一、我国《公司法》第71条第4款规范之解释论
        二、“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条款的制度价值
        三、股东同意权制度构建
        四、股东优先购买权的适用规则
    第三节 公司反收购条款的法律界限
        一、反收购条款法律制度基本内容
        二、反收购条款的有效性分析
        三、反收购条款的制度安排
第四章 股东权利配置中的任意性规范
    第一节 股东权利配置中的缺省性规范
        一、股东表决权的基本价值
        二、股东表决权的配置逻辑
        三、股东表决权行使基本原则
        四、公司法中的累积投票制应当设置为赋权性规则
    第二节 股东权利配置的赋权性规范
        一、股东权利多元化配置模式
        二、类别股制度
        三、双层股权结构的法律构建
第五章 违反公司法任意性规范的司法介入
    第一节 公司法任意性规范的识别与适用
        一、法律文本中的立法语言
        二、公司法任意性规范的识别
        三、公司法任意性规范的适用顺序
    第二节 司法介入公司法任意性规范实施
        一、司法介入概念与特征
        二、司法介入的保障功能
        三、司法介入公司治理的价值
    第三节 违反公司法任意性规范的司法救济
        一、违反公司法任意性规范的法律效力
        二、股东表决权滥用的司法规制
        三、股东评估权救济制度
        四、公司瑕疵决议法律效力的司法认定
代结语 寻求公司法正当性的未来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金融错配与企业系统性风险 ——基于所有制结构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可能的创新
第2章:文献综述
    2.1 金融错配的相关研究
        2.1.1 金融错配的内涵
        2.1.2 金融错配的成因
        2.1.3 金融错配的测度
    2.2 企业系统性风险的相关研究
    2.3 所有制结构与企业系统性风险的相关研究
        2.3.1 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与系统性风险关系
        2.3.2 国有企业的过度负债、过度投资与系统性风险关系
    2.4 文献简短评论
第3章:金融错配下的企业融资行为与风险特征
    3.1 我国金融错配下的企业融资行为
        3.1.1 中国金融资产总量的现状
        3.1.2 金融错配下国有企业融资行为
        3.1.3 金融错配下民营企业融资行为
    3.2 金融错配对我国企业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的现实特征
第4章:金融错配与企业系统性风险的关系:一个理论分析
    4.1 金融错配与企业系统性风险的关系
    4.2 金融错配与国有企业系统性风险
        4.2.1 金融错配、过度负债与国有企业系统性风险
        4.2.2 金融错配、过度投资与国有企业系统性风险
    4.3 金融错配与民营企业系统性风险
        4.3.1 金融错配、间接融资的融资约束与民营企业系统性风险
        4.3.2 金融错配、直接融资的融资约束与民营企业系统性风险
第5章:金融错配与企业系统性风险关系的实证研究
    5.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2 变量设定与模型设计
        5.2.1 解释变量金融错配的度量
        5.2.2 被解释变量企业系统性风险的度量
        5.2.3 控制变量的度量
    5.3 金融错配对企业系统性风险影响模型的建立
    5.4 描述性统计
    5.5 相关性分析
    5.6 回归分析
    5.7 进一步回归分析
    5.8 稳健性检验
    5.9 实证结果分析
第6章: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我国民营企业参与液化天然气(LNG)进口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典型国家、地区经验借鉴及相关法律法规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及不足之处
    1.5 文章结构及技术路线图
        1.5.1 文章结构
        1.5.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LNG概述及天然气和LNG市场现状
    2.1 LNG的优点、用途及LNG进口产业链
        2.1.1 LNG的优点
        2.1.2 LNG的用途
        2.1.3 LNG进口贸易的产业链
    2.2 世界天然气及LNG市场现状
        2.2.1 世界天然气储量
        2.2.2 世界天然气产量
        2.2.3 世界天然气消费量
        2.2.4 天然气及LNG的国际贸易
    2.3 我国天然气及LNG市场现状
        2.3.1 我国天然气储量和产量
        2.3.2 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及进口需求
        2.3.3 我国LNG主要进口国别及贸易量
        2.3.4 我国LNG进口市场特点及新趋势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民营企业参与LNG进口的策略研究—基于SWOT分析
    3.1 民营企业优势
    3.2 民营企业劣势
    3.3 外部机遇
    3.4 外部威胁
    3.5 民营企业参与LNG进口的SWOT战略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民营企业参与LNG进口的政策建议和战略实施
    4.1 国家层面的政策建议
    4.2 企业层面的策略建议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LNG行业重要概念解析
附录B :对LNG业内人士的访谈纲要
附录C :关于民企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的问卷调查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中国民营企业员工爱岗敬业精神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定性与定量结合法
        1.3.2 理论与实践结合法
        1.3.3 对比分析法
    1.4 框架结构及创新之处
        1.4.1 框架结构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民营企业员工爱岗敬业精神问题概述
    2.1 民营企业相关问题概述
        2.1.1 民营企业的界定
        2.1.2 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及地位
    2.2 民营企业员工相关问题概述
        2.2.1 民营企业员工的界定
        2.2.2 民营企业员工队伍的发展状况
    2.3 爱岗敬业精神相关问题概述
        2.3.1 爱岗敬业精神的内涵
        2.3.2 爱岗敬业精神的发展状况
第3章 加强民营企业员工爱岗敬业精神培育的重要性
    3.1 加强民营企业员工爱岗敬业精神培育对国家的重要性
        3.1.1 促进经济发展
        3.1.2 促进政治稳定
        3.1.3 促进法制建设
        3.1.4 促进社会和谐
        3.1.5 促进文化进步
    3.2 加强民营企业员工爱岗敬业精神培育对企业的重要性
        3.2.1 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依据
        3.2.2 帮助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
        3.2.3 保障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3.3 加强民营企业员工爱岗敬业精神培育对个人的重要性
        3.3.1 有助于实现事业成功
        3.3.2 有助于保障身心健康
        3.3.3 有助于实现人生价值
第4章 民营企业员工爱岗敬业精神培育工作的现状
    4.1 民营企业员工爱岗敬业精神培育工作的成就
        4.1.1 绝大多数员工具有较强的爱岗敬业精神
        4.1.2 绝大多数企业注重对员工进行爱岗敬业培育
        4.1.3 国家以多种形式肯定员工个人价值
    4.2 民营企业员工爱岗敬业精神培育工作的不足
        4.2.1 少数员工队伍爱岗敬业精神淡薄
        4.2.2 少数企业忽视爱岗敬业精神培育
        4.2.3 社会看待民营企业存有偏见
    4.3 民营企业员工爱岗敬业精神培育工作不足的原因
        4.3.1 员工个人精神缺失
        4.3.2 企业文化建设不足
        4.3.3 激励制度存在问题
        4.3.4 社会价值观的缺失
第5章 民营企业员工爱岗敬业精神培育的对策
    5.1 员工自我的培训升级
        5.1.1 强化责任意识
        5.1.2 注重职业规划
        5.1.3 培养职业荣誉感
    5.2 营造优秀的企业文化
        5.2.1 树立企业家的模范作用
        5.2.2 重视对员工的人文关怀
        5.2.3 开展爱岗敬业培训教育
        5.2.4 建设有特色的企业文化
    5.3 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5.3.1 物质激励与情感激励并重
        5.3.2 加强对员工的事业激励
        5.3.3 提高激励机制的透明度
    5.4 借鉴国有企业的经验
        5.4.1 招聘考核的严谨
        5.4.2 社会保障的健全
    5.5 参考外资企业的做法
        5.5.1 激发员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5.5.2 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和终身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高管权力、薪酬粘性与企业投资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1.3
    研究创新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高管权力文献回顾 2.2
    基于股东和高管委托代理关系的薪酬激励文献回顾 2.3
    基于高管权力视角的薪酬激励国内外文献回顾 2.4
    基于股东和高管委托代理关系的企业投资行为文献回顾 2.5
    高管薪酬激励与企业投资行为文献回顾 2.6
    高管权力与企业投资行为文献回顾 2.7
    文献述评 第3章
    理论基础与制度背景 3.1
    理论基础 3.2
    制度背景 第4章
    高管权力与薪酬粘性关系实证检验 4.1
    引言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3
    研究设计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5
    稳健性检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薪酬粘性与企业投资行为关系实证检验 5.1
    引言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3
    研究设计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5
    稳健性检验 5.6
    本章小结 第6章高管权力、薪酬粘性与企业投资行为三者关系实证检验 6.1
    引言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3
    研究设计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5
    稳健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9)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劳动力短缺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学者关于劳动力总量短缺的争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探索劳动力短缺问题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主义劳动力商品学说
        2.1.1 劳动力的内涵
        2.1.2 劳动力的价值与使用价值
        2.1.3 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2.1.4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对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劳动力短缺的启示
    2.2 西方经济学视域下的劳动力短缺问题
        2.2.1 刘易斯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理论
        2.2.2 劳动力市场经济学关于劳动力短缺问题的探析
    2.3 小结
第三章 民营企业劳动力短缺现状及原因分析
    3.1 民营企业概述
        3.1.1 民营企业概念界定
        3.1.2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及本文的民营企业研究的范围
    3.2 民营企业劳动力短缺现状
    3.3 民营企业劳动力短缺问题原因探析
        3.3.1 国家政策的影响
        3.3.2 社会环境的影响
        3.3.3 民营企业机制不完善的影响
        3.3.4 劳动者个人职业计划的局限
    3.4 小结
第四章 民营企业劳动力短缺问题的对策研究
    4.1 解决民营企业劳动力短缺问题的现实依据
    4.2 解决民营企业劳动力短缺问题的对策
        4.2.1 完善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
        4.2.2 健全民营企业管理机制
        4.2.3 民营企业需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4.2.4 劳动者需转变就业观念
    4.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和作者简介
附件

(10)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田野点的说明
    三、相关研究综述
    四、相关概念界定
    五、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临夏人文地理概述与穆斯林民营企业家历史沿革
    第一节 人文地理概述
    第二节 临夏穆斯林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历史时期中的“茶马互市“、回藏贸易与穆斯林商人
    第四节 改革开放以来穆斯林民营企业家的出现
第三章 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素质与能力体系研究
    第一节 多重教育体系的素质培养
    第二节 素质及能力体系现状分析
    第三节 优化素质能力提升路径
第四章 临夏多元文化塑造下的穆斯林民营企业家成长环境
    第一节 综合评价
    第二节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第三节 经济环境分析
    第四节 政策与法律环境分析
第五章 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激励与约束机制实证分析
    第一节 激励与约束的一般理论基础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第三节 激励与约束机制的缺失
    第四节 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完善
第六章 “哲玛提”认同下的穆斯林民营企业家社会责任
    第一节 社会责任的评价认知
    第二节 企业家社会责任访谈录
    第三节 社会公益责任实现的主要途径
    第四节 构建企业家社会责任共同机制
第七章 神圣的“天职观”与穆斯林民营企业家精神
    第一节 穆斯林的经商伦理:对“经典”的解读
    第二节 坚韧的精神源泉
    第三节 守约与穆斯林义务
    第四节 开拓与穆斯林人生
    第五节 自强与穆斯林价值
第八章 基于AHP分析的结论——探析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发展路径
    第一节 影响因素AHP分析
    第二节 发展最优对策AHP分析
    第三节 发展路径内涵阐述
结语:最后的观察
附录一:“经验相近”的图像分析
附录二: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访谈名录
附录三: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四、对民营企业的14条忠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转型期地区经济增长的“双主体”:地方政府与企业家[D]. 刘志永. 山西财经大学, 2020(12)
  • [2]新时代中国企业家担当精神的培育研究[D]. 李卓然. 河南理工大学, 2019(08)
  • [3]公司法任意性规范研究[D]. 蒋华胜. 西南政法大学, 2018(02)
  • [4]金融错配与企业系统性风险 ——基于所有制结构的视角[D]. 唐诗林. 云南大学, 2018(01)
  • [5]我国民营企业参与液化天然气(LNG)进口的策略研究[D]. 张茜.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7(02)
  • [6]知识转化视角下民营企业新产品开发集成创新优化机制研究[J]. 黎小兰,李文,张同建. 科技管理研究, 2016(06)
  • [7]中国民营企业员工爱岗敬业精神培育研究[D]. 陈辉. 吉林大学, 2015(08)
  • [8]高管权力、薪酬粘性与企业投资行为研究[D]. 马俊峰. 中央财经大学, 2015(12)
  • [9]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劳动力短缺问题研究[D]. 李争光. 北京化工大学, 2014(08)
  • [10]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研究[D]. 巴于茜. 兰州大学, 2013(08)

标签:;  ;  ;  ;  ;  

给民营企业的14条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