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体系及其启示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体系及其启示

一、泰罗科学管理理论体系及其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董玲玲[1](2021)在《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共青团是共产党的后备军,它为共产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新鲜血液”,共青团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共产党的未来发展前景。反之,共产党能否吸引越来越多的共青团成员加入到共产党当中,是衡量共产党的感召力、影响力、领导力的重要尺度。研究共青团的发展问题是研究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状况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一个侧面。对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的研究其实质是深化和拓展了对西欧共产党和欧洲共产主义问题的研究。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是社会矛盾、冲突、运动发展的“前哨”,青年问题、青年运动、青年组织已经成为观察各国政治发展的“显微镜”和“风向标”。从西方国家新社会运动以来,青年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运动发展的“主力军”,青年已经成为政治参与不容忽视的一支力量并持续发挥着特有的影响力。在金融危机后爆发的一系列激进抗议运动中(如西班牙“愤怒者”运动、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法国“黄马甲”运动等),青年群体都广泛参与其中,并就与自身相关的问题(如青年失业问题、教育问题、性别平等问题等)提出自己的诉求。可以说,关注青年群体、重视青年问题、缓和青年矛盾已经成为普遍共识。然而,对于各国共产党来说,青年问题、青年运动、青年组织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当前国外共产党普遍面临严重的组织和发展困境,重要表现之一是党员人数持续下降、组织力量持续衰减且呈老龄化、碎片化趋势发展,以及共产党的吸引力特别是对于青年的吸引力严重不足。这其中的原因不仅包括共产党自身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的不足,也包括作为“后备军”的共青团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无法在青年群体中产生广泛共鸣,难以吸引青年人加入共青团组织进而加入到共产党当中,为共产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新鲜血液”。这不仅仅是重要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反思的现实问题。本文的研究进路在于,从西欧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开端出发,结合百余年来西欧国际共产主义青年运动史上的若干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主要理论流派等,选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与共产主义政党有着特殊关系的西欧共青团组织作为研究对象,在溯往历史、立足今朝和展望未来这三重意蕴上对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理论与实践发展进行了宏观把握。第一层面:溯往历史。既从宏观层面厘清了西欧共青团组织与其他组织的关系及发展的历史脉络,又从微观层面梳理了英国共产主义青年联盟、法国青年共产主义者运动、葡萄牙共产主义青年、西班牙共产主义青年联盟、塞浦路斯联合民主青年组织、意大利共产主义青年联盟、希腊共产主义青年、比利时共产主义行动委员会等数十个具体的共青团组织在现实层面的具体行动。第二层面:立足今朝。在理论层面剖析了西欧共青团组织的性质、指导思想、党团关系、组织基础、理论基础和中心任务等若干基本问题,具体阐释了西欧共青团组织关于青年问题的社会主义方案、对垄断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展望。在现实层面,提出西欧共青团组织正面临着组织的持续分化、政治地位边缘化和身份认同困境的三重实践困境,并明确了造成困境的三大根源正是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基础薄弱、发展的空间受限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整体上仍然处于低潮。第三层面:展望未来。国际金融危机后马克思主义的复归、日益严峻的青年问题亟待解决以及持续爆发的青年抗议运动都昭示着西欧共青团组织并未“走向历史的博物馆”,而是出现了发展的新机遇。面对这种形势,西欧共青团组织应当继续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地位、进一步明确政治身份定位、充分运用多元化宣传手段壮大自己,同时争取在青年运动中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

国吉[2](2021)在《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研究》文中提出异化理论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尤其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的手稿》问世以来,异化理论开始系统性的得到学界的广泛的重视,它逐步走出马克思尤为关注的劳动领域,科技异化、文化异化、消费异化等理论层出不穷。这其中,尤以法兰克福学派所构建的异化理论影响力最大。总体而言,异化理论在当代依然被诸多学者所重视,其根本原因在于处在现代发达工业社会中的人们依然没能摆脱异化状态的困扰,尚未完全走向全面的自由和解放。无论是战争的创伤、工作的压迫、失业的压力、消费的诱惑,还是在科技飞速发展面前的无所适从、娱乐至死背后的精神空洞,异化如影随形得渗透在现实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中。法兰克福学派的异化理论本身正是对这种人类社会反常状态的总体写照和集中研究,并试图为人们摆脱异化困扰,走向彻底的自我解放而开具理论的药方。因此,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异化理论的构建本身就是延续并发扬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于是,重新审视和梳理法兰克福学派的异化理论,对于进一步丰富和拓展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逐步破解现实社会中的异化状态,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第一章绪论部分从总体上梳理了在法兰克福学派之前的异化理论的发展脉络,为后文的具体性研究做好铺垫,并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出发从学术的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两个方面论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在分析、归纳和总结国内外学者对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不同国别学者研究范式的区别,并进一步阐释无论是国内学者还是国外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都有长于具体人物、具体异化理论的研究而疏于系统性把握的研究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阐明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本文可能存在的理论创新点与理论缺失。本文第二章从总体上对法兰克福异化理论的诞生背景、思想渊源和主要内容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关论述。法兰克福学派成立于魏玛共和国时期,其后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一个包罗万象学术流派,法兰克福学派流行的时期,恰巧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活动福特主义化最为突出的时期,在技术主义与消费主义相互交织的作用下,多重社会危机频频凸显,这就为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凭据。其成员在吸收借鉴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异化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本身包括对于异化概念的分析,对于异化成因的探讨以及构建消除异化的学术路径。本文第三章重点探讨法兰克福学派人的总体异化论。对精神分析的研究往往会受到法兰克福学派的偏爱,毕竟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名时期也正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大行其道的时期,再加之心理学的研究本来就是部分法兰克福学派成员的专长。因此,人与自我的异化问题一直是法兰克福学派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法兰克福学派的诸多理论家看来,人本身具有逃避自由的心理倾向,其原因则在于抽象生产本身的人格困境,如果想要摆脱这种状态就必须构建全方位的健全社会。人在自我异化的过程中势必带来人与他者的交往异化问题,正因为个人主义的极端偏执,导致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倾向于对他者施压,人与人的关系不再和谐统一而是走入了对抗境遇。本文第四章重点探讨法兰克福学派消费异化理论。二战之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逐步进入到稳定发展状态,然而一系列负面社会问题随之而来,消费异化就是其中之一。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人们在消费社会中已经逐步丧失了主动选择的能力和自由,为了虚假的需要,人们不断通过消费的方式来印证自我存在的意义,消费本身由满足人类基本物质生活的经济行为逐步转变为人们行动的终极目的——为了消费而消费,隐藏在消费过程背后的符号权力、景观社会、意识形态等问题,都是法兰克福学派关注的焦点。本文第五章重点探讨法兰克福学派科技异化理论。科技本应该是造福人类社会的工具之一,然而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科技水平越是提高,工具理性越是强烈,人类就越是陷入科技主义的樊笼难以自拔。科技本身已经逐步走出“中立”的状态,开始具有了意识形态的特质。因此,科技走向了人的对立面,成为压迫和奴役人类的异己性力量,与此同时,现代社会中的战争危机、生态危机的背后都可以显而易见得察觉到科技发展的推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兰克福学派深入探讨了科技发展背后的异化问题,并从工具理性、路径依赖、价值中立、意识形态等维度对科技异化展开了理论批判。本文第六章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异化理论进行了总体上评价。本文指出,作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镇之一,深入挖掘法兰克福学派的异化理论的发展脉络、内在逻辑以及批判性的力量,对于拓展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研究视角,关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加深对人与社会的现实问题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借鉴与启发意义。与此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也要保持清醒的认知,敢于揭示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的内在缺失,指出其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歪曲性解读与创造,看清其对资本主义私有制问题的刻意回避,以及透彻辨析其实践指向的乌托邦事实。

赵建波[3](2021)在《民族国家叙事下国家认同问题研究》文中提出

刘荣伶[4](2020)在《大城小事·睹微知着 ——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面对当前超大型公共空间建设导致的空间尺度割裂和情感疏离现象,探索以小微公共空间和情感化设计为切入点的城市肌理缝合和情感体验修补。小微公共空间作为公共空间体系构建中的基层组分,是最便捷可达和贴近居民日常生活圈的情感寄托场所。存量规划和城市微更新运动更是赋予了其良好的发展契机,伴随关注“精度”(细节)与“温度”(人性场所)的城市空间发展趋势,深入剖析和构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综合环境心理学、建筑现象学、情感化设计等相关理论基础,本文从尺度、类型、情感关联性等角度明确界定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概念及内涵,构建情感化研究体系。通过对天津市不同尺度城区样本下小微公共空间在本能、使用和反思层面的实证研究,凝练控制策略导则。全文包括三大方面研究内容:(1)小微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及内涵的深入解析提出小微公共空间的广义和狭义概念、规模与内涵,采用类型学法抽取小微公共空间的空间形态为建筑贴附型、街道衍生型、“L”围合型、“U”围合型、“口”围合型以及驻留型和穿过型两种使用行为模式。(2)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体系构建借鉴情感化设计和感性工学理论,构建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研究体系。形成小微公共空间设计语境下的本能、使用和反思层面情感诉求含义。从情感载体、情感呈现、情感人像及量化方法角度阐述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基础,后综合天津市空间结构及研究对象内涵属性侧重,选取城市新区、历史街区和生活社区三种样本,整理各样本下的情感化设计内容及工具方法。(3)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在不同尺度层面的实证研究城市新区尺度:对天津滨海新区进行本能情感层面的整体感知和公共空间体系分析,辅以小微公共空间分布格局测度,和以L围合型和U围合型类型为主的小微公共空间行为观察及分析。历史街区尺度:针对街道衍生型小微公共空间进行空间句法和行为观察分析,并使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实现关键情感影响因子确定。街道衍生型小微公共空间形态要素中过渡空间、底商及店前空间、临街建筑特征、界面通透性及环境色彩和谐是影响人们驻留型行为发生的关键条件,并结合Emoji Grid(情感表情网格)完成空间情感二维分布呈现。生活社区尺度:依靠PSPL调查法、访谈和空间行为观察实现基本数据收集,通过空间形态类型和使用行为模式的比对,挖掘反思情感层面的非正规行为对小微公共空间的主动介入与情感寄托,揭示并验证小微公共空间与日常生活的扭结。每部分末尾围绕三个尺度的实证研究结果整理提出具体的控制性策略导则。本文旨在回归本源的“人·空间·情感”话题,以质性理论为基础辅以量化手段支撑,既着眼数据的客观分析更衔接真实的生活图景,以微切入,睹微知着,挖掘和探讨小微公共空间的深层情感厚度。

李凤营[5](2020)在《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绩点管理模式改进研究 ——以B大学为例》文中指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引领和重要动力。地方高校在普通本科高校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科研绩点制管理模式因其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能够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科研环境,受到地方高校的普遍认可,在地方高校中得到了广泛使用,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因过分量化导致了不利于科研团队的形成、科研功利化、违背科研规律等现象的产生。这就亟需建立一种新型科研管理模式来适应地方高校科研工作的发展。为了使本文的研究建立在牢固的根基上,本文对所涉及的地方高校、高校科研、高校科研质量、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主旨、结构、功能等,提出了以五大理念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质量管理为工具,建立了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并针对上述管理理念,提出了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创新思路,分析了科研绩点的内涵与特点、科研绩点与科研工作量的关系等内容。为了掌握获得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的现实情况,本文采取案例研究的方式,通过对B大学绩点制科研管理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地方高校绩点制科研管理改革的可能方向。首先以B大学为个案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分析了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历程的基础上,概括了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的实施宗旨、实施过程、保障措施,并结合B大学部分院系的调研,利用科研成果数据对比了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实施前后的效果,对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实施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发现了B大学绩点制管理科研模式实施后的成效,发现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提升了B大学的科研质量,整体上说是科研质量管理的可行方向。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影响高校科研管理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当前绩点制科研管理模式做出改进。基于这一定位,本文通过编制、发放、回收问卷等程序,按照从宏观影响因素、微观影响因素、环境影响因素对问卷结果进行了统计,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进一步探寻B大学实施绩点制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为重数量轻质量、不利于科研团队形成、违背科研规律、科研全过程管理不到位、科研环境不理想、科研与人才培养脱节、不能持续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等,为改进绩点制科研管理模式提供了方向。本文提出建立科研绩点银行制管理模式以解决地方高校实施绩点制科研管理存在的上述问题,相应地对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模式的生成、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理论模型和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论述后,具体对操作层面内容进行探讨。包括科研绩点认定方法的有效改进、建立科研绩点银行的运行机制、科研绩点银行环境的保障三个方面内容。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共同建立了科研绩点银行制科研管理模式。

王红梅[6](2019)在《现代管理伦理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管理伦理是处理各种管理关系的道德规范体系,是对管理活动进行指导、协调的道德原则,更是管理体系追求的人文理性精神,是现代管理发展追求的应然状态和为之努力的方向。作为一个综合性概念,它兼具行为规范性、道德理想性、精神价值性等各种特征。本文首先从管理伦理的角度审视了现代管理在制度、手段、责任、信念、精神等方面的缺陷,进而把管理伦理引入现代管理实践,探索运用管理伦理的视角和方法去消除现代管理存在的各种问题。以综合型思维的视角把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管理的终极动机,把社会的整体和谐作为管理的根本目的,把对个人、组织和社会的多元责任统一起来作为整体的责任追求,用公平、效率和民主多元价值取代单一的效率价值,把人文伦理手段和工具理性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现代管理的新格局和新秩序。其次,基于上述意图,本文以伦理学中存在的基本伦理类型:规范伦理、美德伦理、责任伦理和信念伦理为主线,尝试建构现代管理伦理的四大伦理体系。指出上述四种伦理在管理伦理制度完善、管理主体德性养成、管理责任践行和管理伦理精神塑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指出四者在作用方向、作用机理及作用方式上存在着明显不同,只有通过四者的有机结合,相互补充,才能使管理伦理有效作用于现代管理,减少管理实践中非伦理行为的发生,督促管理主体履行对员工、利益相关者、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伦理责任,使现代管理更适合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整体进步。再次,为了保证四大管理伦理能够有效发挥作用,本文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提出了个体机制、组织机制、社会机制三大作用保障机制。最后,结合我国现代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分析中国传统管理伦理对现代管理伦理建设的积极意义及限制性入手,提出了相应的建设之策,为我国现代管理伦理建设提供有益借鉴,促进我国现代管理的良性运行和发展。

陶冶华[7](2019)在《基于公共价值的地方廉政社会评价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反腐败绩效评估是腐败治理变革进程中探索出来的制度创新形式,引入公众参与的廉政社会评价是反腐败绩效评估重要的社会参与手段,构建基于公共价值的廉政社会评价模式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公共价值视角出发,研究地方廉政社会评价实践的公共价值实现过程,并基于公共价值理念构建廉政社会评价模式。PV-GPG理论认为政府绩效的生成沿着价值建构、组织管理和协同领导系统的路径发展。政府绩效评价需要实现公共价值,地方廉政社会评价的出发点在于发挥群众路线的正风反腐功能,增加群众的获得感,实现公共利益。基于该理论模型,运用多个案研究手法对A市、B区和C省廉政社会评价实践进行叙事性解释和价值分析,研究发现:实践中的地方廉政社会评价基本实现了满足集体偏好、参与、回应、公正和稳定性的多元公共价值,拓展了公众“反腐获得感”价值实现路径。在价值分析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公共价值的廉政社会评价模式,并提出可通过重新审视政府绩效内涵、拓宽绩效沟通渠道、推进绩效评价的制度化实施及提高公众参与能力等适用策略来完善该项工作,进一步实现多元的公共价值。

许锋[8](2019)在《列宁宏观经济管理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研究》文中提出列宁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是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归纳和分析列宁宏观经济管理思想形成和主要内容,揭示列宁宏观经济管理思想的当代价值及启示,对于进一步研究列宁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对于深入研究列宁主义,对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经济高质量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列宁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形成有其深厚的历史背景与理论渊源并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列宁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出发,探寻出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的规律,他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是实践性的和发展性的,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三次提出转移工作重心至经济建设上;加强对国家宏观经济的集中统一管理,建立“上面实行集中+下面实行自由”的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体制,也给予市场经济一定的生存空间,促进商业融通;规范经济主体行为,以严厉的监督促合规经营发展;重视人才、科学使用人才,把德才兼备作为选拔和使用人才的有效尺度;也为切实提高党对经济工作的管理水平和能力,不断思考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方式和手段;主张与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签订贸易协定,改善关系,促进贸易往来,推动经济发展等等。列宁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为新时代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提供可以借鉴的启示,我们要格外注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减少贸易摩擦,防范和化解经济领域重大风险,注重各类法规的调节和规范作用,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坚持和加强党对宏观经济管理的领导,确保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为经济稳健发展提供强大智力保障,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马蒙[9](2019)在《新马克思主义苏联民主批判研究》文中提出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落后国家获得胜利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就成为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任务。为此,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带领人民依据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必须解决好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新时代,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作了长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形成了苏联民主政治模式。从苏联模式民主政治发展的历史现实后果来看,总体上没有解决好这一问题。苏联模式的民主政治理论与实践为关注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人们提供了研究和批判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政治问题的样本和对象。论文从逻辑与历史统一出发,在文本研究中历史梳理了各具代表性的国外新马克思主义中托洛茨基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欧洲共产主义政党三个流派苏联模式民主政治的批判。托派最早作为党内反对派对苏联模式民主政治展开批判,批判党的官僚化和民主发展不平衡。指出苏联社会是过渡社会,国家是蜕化的工人国家,上层建筑的民主政治不是社会主义的。在苏联社会性质上主要有官僚集体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三种看法。第四国际正统派政治革命的基本内容就是发展和恢复工人民主和苏维埃民主。当代托派理论家曼德尔提出落后国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需要不断革命完成世界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三大任务以推动国家消亡。总之,托派主张通过政治革命推翻苏联官僚统治,否则苏联就会走向资本主义复辟。西方马克思主义于20年代初在批判苏联的基础上提出了工厂委员会的自治社会主义直接民主模式。30年代末至50年代初将苏联与法西斯国家并列展开批判,相关流派批判苏联是一种新的极权主义国家,分析了极权主义产生的心理根源。斯大林逝世及苏共二十大之后批判全面系统展开,相关流派批判苏联模式民主政治缺乏自由,苏联党的统治实质上是少数人的统治,在消灭私有制后产生了新的新的独裁,只有专政没有民主。还批评赫鲁晓夫和斯大林一样都没有发展好社会主义民主。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作为批判的哲学依据,批判苏联专制,政治异化。70年代左右相关流派批判苏联是党专政,不是解放的社会。批评苏联强国家的政治异化以及苏维埃式的直接民主制会导致专制。除了少数流派反对人道主义批判外,总体上西方马克思主义有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和工人自治的社会主义两种批判进路和社会主义道路。欧洲共产主义政党从诞生起就紧跟苏联,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为了探索一条符合国情的民主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开始对苏联模式民主政治进行批判。批评苏联的经济和政治权力的过度集中和官僚化,不是工人民主国家。批判苏联官僚阶层凌驾于社会之上,认为苏联实现了工业化但却没有实现社会主义,十月革命诞生的制度并没有开辟人类解放的道路。落后的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不具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前提。根本摈弃了列宁主义的民主集中制建党原则,放弃无产阶级专政。主张恢复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取代苏维埃模式的委员会民主制,实行多党制,继而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与民主理论。指出苏联解体是因为民主发展的失败,致使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内在优势未能发挥。作为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另一个国家中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为指导,批判的吸收一切世界政治文明发展成果,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在中国得以不断发挥。在中国迈向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新时代,对三个流派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进行宏观和微观的历史比较,可以认识到,批判总体上是有问题意识的,一定程度上看到了苏联模式在民主政治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社会主义民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一定借鉴价值。同时批判脱离了具体的历史背景分析,有极端化和片面化问题。在批判的批判中可以得出几点启示和规律:民主在现实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日常生活批判与民主习惯的养成;发展民主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加强党的领导与实现党的自我革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与民主理论;社会主义民主的魅力在于现实主义和激进主义结合、理想和现实的统一;民主理论的价值要在实践中实现和检验。论文紧扣马克思主义国家与民主消亡理论主题,试图突破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与张力,从三个流派的批判研究入手,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展开比较研究和总体评价,以期从批判的批判中探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规律,使理论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实践更具针对性和指导性。

王晓光,金秀坊,宋宁远[10](2018)在《iSchool院校出版传媒类专业课程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iSchool作为新兴的信息职业高等教育机构联盟,其内部的出版传媒类专业教育具有显着的领域特色,对我国出版传媒类专业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通过对16所iSchool院校的出版传媒类专业网络调查和统计分析,发现iSchool院校出版传媒类专业普遍注重信息素养和多媒体技能教育,专业课程的学科交叉性突出,与非iSchool院校的出版传媒类专业存在较明显差别。

二、泰罗科学管理理论体系及其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泰罗科学管理理论体系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主要概况
    2.1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关系理析
        2.1.1 西欧共青团组织与青年运动的关系
        2.1.2 西欧共青团组织与其他青年组织的关系
        2.1.3 西欧共青团组织与共产党的关系
    2.2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历史发展脉络
        2.2.1 20 世纪初苏俄影响下建立的早期共产主义青年组织
        2.2.2 二战爆发后西欧共青团的发展壮大与世界民主青年联盟的建立
        2.2.3 20世纪60年代“五月风暴”后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由盛转衰
        2.2.4 苏东剧变后西欧共青团组织的重建与转型
        2.2.5 欧洲共产主义青年组织区域联合的新动向
第3章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基本原则及主要代表组织
    3.1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基本原则
        3.1.1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思想
        3.1.2 坚持各国共产党的领导与独立的组织地位及民主集中制原则
        3.1.3 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培养未来的共产党员
    3.2 西欧共青团的主要代表性组织
        3.2.1 英国共产主义青年联盟
        3.2.2 法国青年共产主义者运动
        3.2.3 西班牙共产主义青年联盟
        3.2.4 意大利共产主义青年联盟
        3.2.5 希腊共产主义青年
第4章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探索
    4.1 西欧共青团组织对青年问题的认识
        4.1.1 青年问题的具体表现
        4.1.2 青年问题产生的制度性根源
        4.1.3 青年问题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4.2 西欧共青团组织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思考
        4.2.1 当代资本主义陷入持续的衰退与危机
        4.2.2 新自由主义模式的危机
        4.2.3 对冷战后欧盟和北约的资本主义经济军事一体化实质的新认识
    4.3 西欧共青团组织对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认识
        4.3.1 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根源的剖析
        4.3.2 对实现社会主义不同道路的分析
        4.3.3 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方案的探析
第5章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境遇及未来前景
    5.1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所面临困境的主要表现
        5.1.1 组织的持续分化及其碎片化发展
        5.1.2 政治力量衰减及其地位的边缘化
        5.1.3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理论分野及特色不足
        5.1.4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身份认同困境
    5.2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困境的根源
        5.2.1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整体上仍处于低潮
        5.2.2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基础薄弱
        5.2.3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空间受限
    5.3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发展前景
        5.3.1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新机遇
        5.3.2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新策略
        5.3.3 西欧共青团组织在左翼阵营中的新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西欧共青团及其他政党组织中外文对照
附录二 当代世界共产党党章党纲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
附录三 西欧共青团章程纲领选编选译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致谢

(2)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概述
    2.1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的诞生背景
        2.1.1 生产活动福特主义化倾向
        2.1.2 技术主义与消费主义交织
        2.1.3 多重社会危机的频繁突显
    2.2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的思想渊源
        2.2.1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2.2.2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2.3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的内容梳理
        2.3.1 异化的基本内涵
        2.3.2 异化的形成机制
        2.3.3 消弭异化的途径
第3章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的总轴:人的总体异化
    3.1 自我异化的三重表象
        3.1.1 逃避自由的心理选择
        3.1.2 抽象生产的人格困境
        3.1.3 病态社会的被动接受
    3.2 人与他者交往异化的具体表征
        3.2.1 交往的疏离
        3.2.2 偏执的个体
        3.2.3 他者的掌控
第4章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的左翼支点:消费异化
    4.1 消费社会中的异化形态
        4.1.1 非理性的消费机器
        4.1.2 被符号化的商品
        4.1.3 主体的弱化
    4.2 异化的符号政治经济学
        4.2.1 物体系中的隐匿强权
        4.2.2 意识形态的符号压迫
        4.2.3 虚假的自我认同
第5章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的右翼支点:科技异化
    5.1 科技发展的反向之路
        5.1.1 科技异化的基本范畴
        5.1.2 科技异化的生成逻辑
        5.1.3 科技异化的负面效用
    5.2 新科技异化的诞生
        5.2.1 数字技术深入发展与科技异化新形态
        5.2.2 科技新异化推动下社会发展的再加速
        5.2.3 科技革新与隐私保护的冲突加剧
第6章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的总体评判
    6.1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的有益向度
        6.1.1 对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的深化
        6.1.2 对马克思主义研究视角的补充
        6.1.3 对个人主体价值的深入挖掘
    6.2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的内在缺失
        6.2.1 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严重误解
        6.2.2 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忽视
        6.2.3 脱离异化道路的乌托邦式困境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理论成果
后记

(4)大城小事·睹微知着 ——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问题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动态评述
        1.3.1 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动态
        1.3.2 小尺度城市公共空间研究
    1.4 研究对象、内容及范围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范围
    1.5 研究创新点
        1.5.1 明确界定小微公共空间概念并解析其内涵
        1.5.2 构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理论与方法
        1.5.3 提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策略与导则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2章 研究理论基础
    2.1 小微公共空间介入日常化城市实践中的活跃性
        2.1.1 犬吠工作室微公共空间(Micro Public Space)探索
        2.1.2 “一日停车位”(Parking Day)改造活动
    2.2 永未停息的抽象现象探索——普适的情感研究
        2.2.1 情感与情绪的概念辨析
        2.2.2 基本情感和维度情感论
    2.3 “空间与情感”——从宏观到微观的多元理论解读
        2.3.1 情绪地理学——研究地理空间、人、情绪三者关系
        2.3.2 环境心理学——侧重人的行为与物理环境互动机制
        2.3.3 建筑学语境下的空间情感营造实践关注与思考
        2.3.4 建筑现象学——来源现象哲学的身体在场体验
        2.3.5 情感在空间感知领域被关注度提升
    2.4 以“感性工学”为代表的产品情感化设计探索
        2.4.1 情感化设计(Emotional Design)
        2.4.2 感性工学(Kansei Engineering)
    2.5 小结
第3章 小微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与内涵解析
    3.1 小微公共空间的尺度明确
        3.1.1 以人为基本尺度的空间规模讨论
        3.1.2 基于行业标准和案例分析
    3.2 小微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
        3.2.1 广义和狭义角度的综合释意
        3.2.2 本研究对象的具体范围指向
        3.2.3 依托城市空间的主体附属性
        3.2.4 相关概念辨析
    3.3 空间界面和行为使用视角下的小微公共空间类型划分
        3.3.1 小微公共空间的空间形态类型
        3.3.2 小微公共空间的使用行为类型
    3.4 小微公共空间的内涵解析
        3.4.1 小尺度——内在属性特质
        3.4.2 系统性——空间网络完善
        3.4.3 微设计——空间操作态度
        3.4.4 日常化——贴近生活使用
        3.4.5 四点内涵的内在相互关联
    3.5 小微公共空间的优秀案例解析
        3.5.1 案例的选取原则
        3.5.2 调研区域及概况
        3.5.3 调研内容及方法
        3.5.4 调研结果及讨论
        3.5.5 案例的设计启示
    3.6 小结
第4章 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理论体系研究
    4.1 空间体验的情感诉求层次
        4.1.1 产品情感化设计的建筑学转译
        4.1.2 本能层面情感诉求(Visceral level)
        4.1.3 使用层面情感诉求(Behavioral level)
        4.1.4 反思层面情感诉求(Reflective level)
    4.2 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同场所营造理论内核辨析
    4.3 小微公共空间的情感载体——情感影响要素构成
        4.3.1 空间形态要素的直接作用——情感诱因(显性要素)
        4.3.2 非空间形态要素的间接作用——情感滤镜(隐形要素)
        4.3.3 非空间形态要素和空间形态要素的相互影响
    4.4 小微公共空间的情感呈现——空间行为模式对应
        4.4.1 驻留型空间行为的情感呈现及侧重
        4.4.2 穿过型空间行为的情感呈现及侧重
    4.5 小微公共空间的情感人像——群体体验差异性
        4.5.1 老年人的情感诉求及空间体验侧重
        4.5.2 少年儿童情感诉求及空间体验侧重
        4.5.3 女性群体和特殊群体的情感诉求及空间体验侧重
    4.6 “测量不可测量”——情感化设计量化方法的比较研究
        4.6.1 基于主观体验的情感量化方法
        4.6.2 针对外部表现的情感量化方法
        4.6.3 面向生理唤醒的情感量化方法
        4.6.4 多种量化方法应用及优劣比较
    4.7 小结
第5章 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方法体系构建
    5.1 情感化设计方法体系构建思路
    5.2 基于大众点评的城市公园点评开放数据解读
        5.2.1 语义数据——文本情感语义的正负情绪值评定及分类
        5.2.2 图片数据——挖掘使用者关注的空间微观要素
        5.2.3 位置数据——评价热力图呈现
    5.3 明确情感化设计研究区域选取及尺度等级
        5.3.1 研究区域小微公共空间问题
        5.3.2 研究样本选取标准及侧重点
        5.3.3 宏观区域尺度——城市新区
        5.3.4 中观区域尺度——历史街区
        5.3.5 微观区域尺度——生活社区
    5.4 情感化设计的量化方法具体操作
        5.4.1 侧重于不同尺度层面小微公共空间内涵的方法选取
        5.4.2 情感呈现方式原始数据获取——空间行为观察法
        5.4.3 空间形态要素宏观布局分析——空间句法
        5.4.4 情感载体关键影响因子确定——主成分因子分析法
        5.4.5 情感数据的形象呈现方式——Emoji Grid(情感表情网格)
    5.5 小结
第6章 城市新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实证研究——以滨海新区核心区为例
    6.1 城市新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方法明确
    6.2 重点调研区域选取及小微公共空间基本认知
        6.2.1 两处重点调研区域的选取
        6.2.2 以“L”和“U”围合型为主要空间类型
        6.2.3 三维空间的基本活动类型分析
        6.2.4 滨海新区的小微公共空间分布
    6.3 本能层面的情感诉求分析——空间整体感知
    6.4 使用和反思层面情感诉求分析
    6.5 滨海新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控制策略导则
        6.5.1 控制策略通则
        6.5.2 控制策略细则
    6.6 小结
第7章 历史街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实证研究——以五大道历史街区为例
    7.1 历史街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方法明确
    7.2 五大道历史街区小微公共空间类型基本认知
        7.2.1 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空间发展概况
        7.2.2 二维空间形态类型的特征及分布
        7.2.3 三维空间使用行为类型及其特征
    7.3 街道衍生型小微公共空间调研样本的选取
        7.3.1 街道衍生型小微公共空间分布
        7.3.2 空间句法街道轴线和线段分析
        7.3.3 街角调研样本的最终选取
    7.4 街道衍生型小微公共空间的情感量化测度
        7.4.1 微观空间形态要素指标
        7.4.2 数据收集和相关性筛选
        7.4.3 同驻留行为的相关分析
        7.4.4 影响因子的贡献率解读
        7.4.5 Emoji Grid情感维度呈现
    7.5 历史街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控制策略导则
        7.5.1 控制策略通则
        7.5.2 控制策略细则
    7.6 小结
第8章 生活社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实证研究——以天津市生活社区为例
    8.1 生活社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方法明确
    8.2 生活社区小微公共空间的基本认知
        8.2.1 二维形态类型提取及其特征
        8.2.2 三维空间基本活动类型分析
    8.3 本能和使用层面的情感诉求分析
    8.4 反思层面的情感诉求分析——积极主动的私有领域改造
        8.4.1 社区样本1 的空间行为观察分析及访谈结果整理
        8.4.2 社区样本2 的空间行为观察分析及访谈结果整理
        8.4.3 社区样本3 的空间行为观察分析及访谈结果整理
    8.5 生活社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控制策略导则
        8.5.1 控制策略通则
        8.5.2 控制策略细则
    8.6 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以微见着”明确界定小微公共空间概念及内涵
    9.2 “以微系情”构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理论与方法体系
    9.3 “精微设计”提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控制策略与导则
    9.4 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德国柏林小微公共空间案例调研整理
    附录B 大众点评抓取的全部广场、公园基本信息
    附录C 五大道街角空间空间感知问卷调查表整理
    附录D 五大道街区街角微观空间形态要素记录表
    附录E 滨海新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感知问卷调查
    附录F 生活社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感知问卷调查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绩点管理模式改进研究 ——以B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地方高校科研管理质量亟待提升
        (二)地方高校科研绩点管理模式需要改进和完善
        (三)地方高校科研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双重体会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概念界定
        (一)地方高校
        (二)高校科研
        (三)高校科研质量
        (四)高校科研质量管理
        (五)科研绩点制
        (六)科研绩点银行制
    五、创新之处
        (一)探索了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理论
        (二)改进了“科研绩点”的计算方法
        (三)建立“绩点银行制”的科研质量管理模式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文献计量分析
    二、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内涵与意义研究
    三、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四、关于高校科研质量评价与管理研究
    五、关于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文献研究
    六、文献述评
        (一)关于高校科研管理内容及特征研究
        (二)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研究
        (三)科研质量管理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理论基础
    一、五大发展理念
    二、人本管理理论
    三、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第三章 地方高校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实施概况及进展
    一、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基本体系
        (一)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主旨
        (二)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结构
        (三)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功能
    二、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概述
        (一)B大学简介
        (二)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历程
        (三)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效果
    三、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目标设计
        (一)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概述
        (二)关于B大学对学术型教师的目标设计
        (三)关于B大学对教学单位的目标设计
        (四)关于B大学科研绩点的量化评价
    四、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氛围营造
        (一)精神层面加强统一思想
        (二)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
    五、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保障
        (一)激励措施
        (二)督促举措
        (三)保障制度
第四章 地方高校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实施过程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现状调查设计
        (一)调查问卷编制
        (二)调查问卷发放
        (三)调查问卷回收分析
    二、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重数量轻质量问题
        (二)不利于科研团队形成
        (三)存在违背科研规律的现象
        (四)科研全过程管理不到位
        (五)科研环境不理想
        (六)科研与人才培养脱节
        (七)不能持续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三、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对科研质量的评价导向不科学
        (二)科研发展定位中功利化追求导向明显
        (三)高校三大职能之间未能协调发展
        (四)可持续发展和共享发展落实不到位
        (五)科研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低
    四、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的实证分析
        (一)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的灰色关联分析
        (二)B大学绩点制管理科研模式实施过程的归因分析
第五章 地方高校科研绩点银行制设计
    一、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设计理念
    二、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设计背景
        (一)科研绩点银行生成背景
        (二)科研绩点银行生成过程
    三、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基本目标与存在优势
        (一)科研绩点银行制设计的主要目标
        (二)科研绩点银行制设计的优势分析
    四、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过程设计
        (一)科研绩点银行运行机制设计
        (二)科研绩点银行管理功能设计
第六章 地方高校科研绩点银行制实施策略
    一、明确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绩点类型
        (一)显性科研绩点与隐性科研绩点
        (二)个人科研绩点与集体科研绩点
        (三)岗位科研绩点与自由科研绩点
        (四)普通科研绩点与奖励科研绩点
        (五)元科研绩点
    二、建立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绩点认定规则
        (一)科研工作业绩点认定原则
        (二)科研工作业绩点认定程序
        (三)科研工作业绩点的质量等级确定
        (四)科研工作业绩点的总量计算方法
    三、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组织结构
        (一)科研绩点银行管理委员会
        (二)科研绩点银行专家咨询委员会
        (三)科研绩点银行综合业务中心
        (四)科研绩点银行网络管理中心
    四、实施科研绩点银行的运作管理
        (一)科研绩点银行帐户管理
        (二)科研绩点银行业务类型
        (三)科研绩点银行操作流程
    五、支持科研绩点银行的环境保障
        (一)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业务环境要求
        (二)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管理环境支持
        (三)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信息化环境支持
    六、地方高校科研绩点制银行模式推广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调研问卷
    附录二 :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灰色关联分析调查问卷
    附录三 :绩点制管理科研模式实施过程的归因分析调查问卷
    附录四 :科研工作业绩点制银行章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现代管理伦理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现代管理伦理基本问题界定
    第一节 管理、伦理和管理伦理
        一、伦理与道德
        二、管理和伦理
        三、管理伦理的基本内涵
        四、管理伦理的基本属性
    第二节 前现代管理发展及伦理特征
        一、前现代管理的历史发展
        二、前现代管理的管理伦理特征
    第三节 现代管理及其工具理性特征
        一、现代管理及管理范式转换
        二、现代管理的工具理性特征
    第四节 现代管理伦理及其主要内容
        一、现代管理伦理的概念提出
        二、现代管理伦理对现代管理危机的回应
        三、现代管理伦理的主要内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现代管理伦理的产生及价值诉求
    第一节 现代管理伦理精神失落及回归诉求
        一、现代管理伦理精神失落的主要表现
        二、现代管理伦理精神失落的原因分析
        三、现代管理伦理精神失落对现代管理伦理的诉求
    第二节 现代管理伦理的产生条件
        一、现代管理伦理产生的经济条件
        二、现代管理伦理产生的科技条件
        三、现代管理伦理产生的思想条件
    第三节 现代管理伦理的基本价值诉求
        一、现代管理伦理对制度公正的价值诉求
        二、现代管理伦理对美德回归的价值诉求
        三、现代管理伦理对社会责任的价值诉求
        四、现代管理伦理对公共精神的价值诉求
        五、现代管理伦理对管理效率的价值诉求
        六、现代管理伦理对人本回归的价值诉求
        七、现代管理伦理对卓越目标的价值诉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管理伦理的基本作用与作用机理
    第一节 现代管理伦理的基本作用
        一、现代管理伦理的价值导向作用
        二、现代管理伦理的规范作用
        三、现代管理伦理的评价作用
        四、现代管理伦理的凝聚作用
        五、现代管理伦理的激励作用
        六、现代管理伦理的调节作用
    第二节 现代管理伦理的作用特点
        一、广泛性
        二、义务性
        三、形式灵活性
        四、行为自律性
    第三节 现代管理伦理四大体系的作用机理
        一、现代管理制度伦理对管理行为的约束机理
        二、现代管理美德伦理对管理主体的塑造机理
        三、现代管理责任伦理对管理责任的践行机理
        四、现代管理信念伦理对管理主体的精神激励机理
    第四节 现代管理伦理四大体系的作用限度及内在关联
        一、现代管理制度伦理的作用限度
        二、现代管理美德伦理的作用限度
        三、现代管理责任伦理的作用限度
        四、现代管理信念伦理的作用限度
        五、现代管理伦理四大体系作用的内在关联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代管理伦理作用实现的保障机制
    第一节 现代管理伦理作用实现的个体机制
        一、道德情感、良心、义务感:美德养成的内在心理机制
        二、鉴别力、抉择力:解决伦理困境的能力机制
    第二节 现代管理伦理作用实现的组织机制
        一、正式制度:组织内部硬性约束机制
        二、非正式制度:组织内部软性约束机制
    第三节 现代管理伦理作用实现的社会机制
        一、社会舆论:社会文化氛围机制
        二、社会荣誉:社会评价激励机制
        三、榜样示范:社会价值牵引机制
        四、社会制度体系:社会规范控制机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传统管理伦理的扬弃与现代管理伦理建设
    第一节 中国传统管理伦理对现代管理伦理建设的积极意义
        一、中国传统管理制度伦理对现代管理伦理建设的积极意义
        二、中国传统管理美德伦理对现代管理伦理建设的积极意义
        三、中国传统管理责任伦理对现代管理伦理建设的积极意义
        四、中国传统管理信念伦理对现代管理伦理建设的积极意义
    第二节 中国传统管理伦理在现代管理伦理建设中的局限性
        一、中国传统管理制度伦理在现代管理伦理建设中的局限性
        二、中国传统管理美德伦理在现代管理伦理建设中的局限性
        三、中国传统管理责任伦理在现代管理伦理建设中的局限性
        四、中国传统管理信念伦理在现代管理伦理建设中的局限性
    第三节 中国现代管理伦理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一、中国现代管理制度伦理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二、中国现代管理美德伦理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三、中国现代管理责任伦理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四、中国现代管理信念伦理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7)基于公共价值的地方廉政社会评价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关于“政府绩效评价价值取向”的研究
        1.2.2 关于“公共价值视角下的政府绩效评价”的研究
        1.2.3 关于“廉政社会评价”的研究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创新
第2章 公共价值理念下的地方廉政社会评价实践的解释框架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廉政社会评价概念
        2.1.2 有关公共价值概念的争论
        2.1.3 公共价值的内涵
    2.2 基于PV-GPG模型的地方廉政社会评价的公共价值分析框架
        2.2.1 公共价值理念与地方廉政社会评价的契合逻辑
        2.2.2 地方廉政社会评价实践的公共价值评估标准制定
第3章 公共价值理念下的地方廉政社会评价实践过程分析
    3.1 案例分析研究设计
        3.1.1 我国地方廉政社会评价的工作概况
        3.1.2 案例样本的筛选
    3.2 地方廉政社会评价的生成机制——价值建构过程
        3.2.1 A市地方廉政社会评价的生成机制
        3.2.2 B区地方廉政社会评价的生成机制
        3.2.3 C省地方廉政社会评价的生成机制
    3.3 地方廉政社会评价的实施模式——组织管理过程
        3.3.1 A市地方廉政社会评价的实施模式
        3.3.2 B区地方廉政社会评价的实施模式
        3.3.3 C省地方廉政社会评价的实施模式
    3.4 地方廉政社会评价的结果运用机制——协同领导系统
        3.4.1 A市地方廉政社会评价的结果运用机制
        3.4.2 B区地方廉政社会评价的结果运用机制
        3.4.3 C省地方廉政社会评价的结果运用机制
第4章 地方廉政社会评价实践的公共价值性实现效果分析
    4.1 公共价值性实现效果分析的具体维度
        4.1.1 地方廉政社会评价实践的评价思路及目标
        4.1.2 地方廉政社会评价实践的评价指标体系
        4.1.3 地方廉政社会评价实践的绩效沟通主体及渠道
        4.1.4 地方廉政社会评价实践的评价数据获取及处理手段
        4.1.5 地方廉政社会评价实践的评价结果运用方式
    4.2 实践效果的总结性分析
第5章 公共价值理念下廉政社会评价模式构建
    5.1 基于PDCA循环的“PV”型政府廉政社会评价模型
        5.1.1 评价制定过程阶段:社会价值的建构
        5.1.2 评价实施过程阶段:第三方评估的引入与优化
        5.1.3 评价检查过程阶段:数据处理公正性与系统化的形成
        5.1.4 评价结果运用阶段:价值冲突的解决与价值重塑
    5.2 廉政社会评价模型适用策略
        5.2.1 重塑政府绩效内涵
        5.2.2 拓宽绩效沟通渠道
        5.2.3 推进绩效评价的制度化实施
        5.2.4 提高公众参与能力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列宁宏观经济管理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 选题缘由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 论文创新之处
一、列宁宏观经济管理思想形成与发展
    (一) 列宁宏观经济管理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与理论渊源
        1. 历史背景: 十月革命后苏俄经济建设
        2. 理论渊源: 马克思恩格斯宏观经济理论
    (二) 列宁宏观经济管理思想发展的历程
        1. 列宁宏观经济管理思想的逻辑起点
        2. 列宁宏观经济管理思想的发展
二、列宁宏观经济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 关于宏观经济管理重要性思想
        1. 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2. 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有利于和其他国家交流合作
    (二) 关于学习借鉴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管理经验思想
        1. 经济管理具有二重属性
        2. 向资本主义学习和借鉴管理经验
    (三) 关于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思想
        1. 对宏观经济实行统一计划管理
        2. 重视并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3. 实行极严格的宏观经济监督
    (四) 关于重视和培养宏观经济管理人才思想
        1. 宏观经济管理人才与技术专家重要作用
        2. 德才兼备是选择宏观经济管理人才的有效尺度
        3. 拓宽培养和选拔经济管理人才的渠道
    (五) 关于加强宏观经济管理组织领导思想
        1. 坚持党对经济的领导
        2. 实行民主集中制
        3. 执行“一长制”
三、列宁宏观经济管理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高度重视宏观经济管理
        1. 高质量经济发展阶段需要更加重视宏观经济管理
        2. 减少贸易摩擦和加强国际经济合作需要重视宏观经济管理
        3. 防范化解经济领域重大风险需要重视宏观经济管理
    (二) 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先进经验
        1. 高度重视发达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经验
        2. 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经验不能脱离国情和发展阶段
    (三) 与时俱进构建科学的经济管理体制
        1. 发挥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2. 坚持和加强党对宏观经济管理的领导
    (四) 切实加强宏观经济法规建设发挥法律监督作用
        1. 高度重视法律在宏观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2. 加强宏观经济法规建设
    (五) 要重视现代化宏观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1. 高度重视人才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2. 高度重视宏观管理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
        3. 努力为宏观管理人才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9)新马克思主义苏联民主批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论文选题及其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三、逻辑结构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苏联民主政治制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民主萌芽
        二、经典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历史逻辑
        三、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理论逻辑与核心要义
        四、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
    第二节 苏联民主政治模式的理论发展与历史实践
        一、苏联民主政治制度模式的理论基础与初创
        二、列宁民主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理论逻辑
        三、苏联民主政治制度模式的确立
        四、苏联民主政治制度模式的发展与覆亡
    第三节 苏联民主政治模式简单评价
        一、辩证看待苏联民主政治模式的社会主义性质
        二、正确认识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政治的特点和性质
第二章 托洛茨基主义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
    第一节 基础与主导:托派创始人托洛茨基的批判
        一、托洛茨基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看法
        二、作为党内反对派对苏联模式民主政治的批判
        三、作为国际左翼反对派时期的批判:不断革命论与党的蜕化
        四、筹建第四国际时期的批判:蜕化的工人国家与被背叛的革命
        五、苏联政治制度的可能历史命运与不良后果
        六、托洛茨基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理论小结
    第二节 异端与正统派:托派及第四国际内部的不同批判
        一、异端派的批判
        二、正统派的批判
        三、异端派和正统派苏联解体代表性观点简单比较
        四、现代托派(第四国际)的政治革命与社会主义民主观
    第三节 集大成与高潮:曼德尔的批判及价值
        一、苏联官僚政治产生的历史分析
        二、苏维埃民主与先锋党的角色
        三、苏联官僚阶层两面性矛盾的分析
        四、苏维埃民主与社会主义自治民主
        五、过渡社会国家消亡基础的初步分析
        六、对戈尔巴乔夫改革及苏联解体的分析
        七、曼德尔苏联民主政治批判理论小结
    第四节 托派苏联官僚制批判总结及其历史意义
        一、托洛茨基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的理论逻辑
        二、托派关于苏联社会性质的几种看法
        三、曼德尔对正统派批判理论的坚持与发展
        四、托派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的历史意义
第三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
    第一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奠基人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
        一、卢卡奇的总体革命观与无产阶级的组织方法论
        二、葛兰西对十月革命道路的评价及苏联民主政治批判
        三、柯尔施的工厂委员会思想和对列宁国家与革命理论的批评
    第二节 30 年代末至50 年代初同法西斯极权主义的并列批判
        一、法兰克福学派对苏联极权主义政治体制的批判
        二、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者赖希的极权主义心理学批判
    第三节 斯大林逝世及苏共二十大之后全面系统批判的纵深展开
        一、新实证主义德拉·沃尔佩对苏联民主模式缺乏自由的批判
        二、马尔库塞政治学原理的批判分析
        三、弗洛姆的批判:人道主义还是极权主义的社会主义
        四、存在主义萨特和梅洛·庞蒂对苏联模式民主政治的批判
        五、卢卡奇晚年的苏联社会主义民主批判
        六、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第四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鼎盛到衰落时期的分析与批判
        一、哈贝马斯对苏联模式政治民主的批判
        二、结构主义阿尔都塞一种反人道主义的批判
        三、存在主义列斐伏尔的强国家政治异化批判
        四、普兰查斯走向社会主义革命新战略的民主道路
        五、生态马克思主义苏联官僚社会主义批判
    第五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的总体性观点
        一、四个历史时期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总体性观点概览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的两种总体性核心观点
第四章 欧洲共产主义政党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
    第一节 欧洲共产主义政党及其对苏联模式民主政治的态度
        一、欧洲共产主义政党与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的历史进程
        二、亦步亦趋:苏联政治模式完全肯定的历史原因分析
        三、逐步追求独立道路以及对苏联民主政治批判的历史转向
    第二节 欧洲共产主义苏联模式民主政治的批判
        一、十月革命诞生的制度并没有开辟人类解放的道路
        二、对列宁主义国家与民主观的质疑和批判
        三、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政治制度批判
        四、改进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政治发展的路径研究
        五、欧共的社会主义民主观
    第三节 欧洲共产主义政党苏联解体民主政治历史原因分析
        一、社会主义民主的破坏与停滞
        二、对苏联解体的主流新认识: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三、以法共为代表的新共产主义对苏联模式民主政治的彻底否定
    第四节 欧洲共产主义政党批判的历史和理论逻辑
        一、欧洲共产主义政党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的历史逻辑
        二、欧洲共产主义政党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的理论逻辑
        三、欧洲共产主义政党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的历史影响
第五章 批判的批判——社会主义民主规律研究
    第一节 三个流派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的比较研究
        一、托派与西马的政治革命与政治哲学
        二、托派与欧共的左与右
        三、西马与欧共的异与同
        四、三个流派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的简单分析与梳理
    第二节 三个流派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的总体评价
        一、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
        二、辩证批判:“旁观者”清与“局外人”空
        三、要客观评价苏联模式民主政治的实践、实验价值
        四、社会主义民主理论需要在历史实践中继续创新和发展
    第三节 规律与启示
        一、民主在现实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二、日常生活批判与民主习惯的养成
        三、发展民主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
        四、加强党的领导与实现党的自我革命
        五、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与民主理论
        六、社会主义民主的魅力在于现实主义和激进主义结合、理想和现实的统一
        七、民主理论的价值要在实践中实现和检验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10)iSchool院校出版传媒类专业课程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数据获取
3 课程类型与结构
    3.1 基础理论与方法类课程
    3.2 基本能力类课程
    3.3 行业类课程
    3.4 技术类课程
4 i School出版传媒类专业课程特点
    4.1 紧跟时代前沿, 培养数字信息技能
    4.2 强调媒体素养, 注重培养设计思维
    4.3 学科交叉融合, 注重全面发展
5 总结

四、泰罗科学管理理论体系及其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D]. 董玲玲. 吉林大学, 2021(01)
  • [2]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研究[D]. 国吉. 吉林大学, 2021(01)
  • [3]民族国家叙事下国家认同问题研究[D]. 赵建波. 山东大学, 2021
  • [4]大城小事·睹微知着 ——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研究[D]. 刘荣伶. 天津大学, 2020(01)
  • [5]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绩点管理模式改进研究 ——以B大学为例[D]. 李凤营.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6]现代管理伦理作用研究[D]. 王红梅. 黑龙江大学, 2019(05)
  • [7]基于公共价值的地方廉政社会评价模式研究[D]. 陶冶华. 南昌大学, 2019(02)
  • [8]列宁宏观经济管理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研究[D]. 许锋. 渤海大学, 2019(01)
  • [9]新马克思主义苏联民主批判研究[D]. 马蒙.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10]iSchool院校出版传媒类专业课程调查研究[J]. 王晓光,金秀坊,宋宁远. 出版科学, 2018(02)

标签:;  ;  ;  ;  ;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体系及其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